安徽国债水利工程进展快、质量好

安徽国债水利工程进展快、质量好

一、安徽 国债水利项目进度快质量好(论文文献综述)

华清君[1](2020)在《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文中指出陈云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作为国家财经工作的卓越领导人,在长期的国家财经治理实践中,他始终坚持从各个时期的国情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探索、创新、总结,彰显了非凡的国家财经治理能力,为党和人民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国家财经治理思想。陈云的财经治理能力首先源于青少年时期他在苏南勤勉忙碌的商业氛围和上海浓郁发达的商业环境中耳濡目染受到的深刻影响,此后经过长期反复踏实的财经理论学习与钻研,他的财经理论功底不断得以增强、深化和升华。这使他在长期的财经领导工作中,能够把自己财经方面的超凡天赋与财经科学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能够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根本的理论指导和基本遵循,以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为主要的实践参照和理论思考,以西方经济理论与实践为重要的思想启发和借鉴运用,从而在建立和完善国家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等重大决策实践过程中,在对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机制和运行保障开展治理的过程中,能够创造性地研究、制订、实施有效的治理策略,在每一次危机的紧要关头,他常常临危受命,并总是不负众望,一次又一次使国家和人民转危为安。研究陈云同志国家财经治理的理论渊源、实践历程和建立的丰功伟绩,其间显现着鲜明独特的思想脉络,主要可以概括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等六个方面。陈云关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着眼于从上层建筑角度发挥制度促进经济发展的保障激励作用,从生产关系角度发挥利益攸关方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动创造作用,从资源配置角度发挥要素促进经济发展的效率引领作用,从再生产过程角度发挥各环节促进生产发展的导向联动作用。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明确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以及实现这个中心任务应当构建的体制机制,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核心和目的,也是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所围绕的核心和目的,旨在阐明发展依靠什么,如何激发活力,而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是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服务的。陈云关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的思想,着眼于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在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中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改善。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基本路径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脉络和主线,旨在阐明经济如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对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以及对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对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有着决定性影响。陈云关于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的思想,着眼于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维护理性的计划执行控制。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根本方法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精髓和动力,旨在阐明经济发展所需的要素如何组织,应当怎样配置,是对如何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而在资源配置上作出的制度安排。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服从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服务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思想,决定着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陈云关于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的思想,着眼于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运用政策工具稳定市场物价,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动态监控与理性校正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关于对经济运行实行休养和调理的机制,是诊治手段,旨在阐明如何监控经济运行过程,经济运行如何回归理性,因而是对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其他分支思想的再运用。陈云关于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的思想,要求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坚持把政治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选拔任用干部的根本要求,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始终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思想上的基本建设。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力量源泉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支柱和载体,旨在阐明治理活动的根本依靠是什么,如何形成长久的依靠,因此是践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个思想分支的主体力量,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最能动最根本的部分,是保证思想正确执行和自我完善与发展的根本依靠。陈云关于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的思想,要求把有利于人民、满足人民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工作中坚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而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作决策,因此是解决干部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根基和活的灵魂,旨在阐明治理思想的思想方法以及如何发挥作用,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方法论基础。陈云财经治理实践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始终保持积极而又稳妥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根据具体情况运用相应的规律和财经理论,不因顺境而冲动,也不因困难而气馁,始终把握好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益效率和安全稳定,循序渐进,稳扎稳打。这在根本上是由他的治理思想的理论品格所决定的,就是在财经治国中始终坚持风险思维,防止犯颠覆性错误。陈云财经治理的思想与实践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宝贵财富。新时代,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加注重公平正义,妥善处理分配问题;有助于我们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过程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助于我们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更好地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的双轮联动,避免陷入改革和市场经济治理中的形而上学。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发端并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步成熟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丰富并发展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主要作用于以发展对人民有利的社会生产力为根本目标、以克服纠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重点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奠基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思想不仅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许多相关思想对于今天的财经治理实践仍有着指导意义,必然为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所继承,并结合新的时代特征,而令其焕发出新的思想魅力。

缪建龙[2](2020)在《PPP项目全生命周期跟踪审计研究 ——以W市污水处理工程为例》文中研究表明PPP模式自2014年以来迅速火热,成为政府部门在基建和公共服务领域角色转换的重要推手,在拉动投资和调动民间资本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2017年以来政府一系列文件的严监管,PPP模式的泛化滥用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控制,PPP模式从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已是步履坚定。在专项债大展身手,为地方融资开前门的背景下,剥离了大部分融资属性的PPP模式也将迎来新生。而随着我国PPP模式在旅游、医疗卫生、公路桥梁、污水治理、环境工程、能源建设等20多个领域内的广泛运用,PPP项目的运营模式也越来越趋于成熟。截止到2019年12月全国PPP的总投资额已经累计达到了16.4万亿元,PPP项目模式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们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建设,并且激活了社会资本,节约了政府投资,减轻了纳税人的负担。但该模式的发展也暴露出很多PPP物有所值论证不足、财政能力不匹配、公私风险分配不均以及社会资本项目运营能力不足等问题。PPP项目模式作为一种创新的项目管理新模式,现如今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也逐渐被审计所重视。从PPP项目的立项、特许权设立、契约书立履行、政府采购、资金收付、资本运营以及相关经济责任等,应成为现代审计的新目标和新重点任务。据中国裁判文书网报道的数据显示我国违法违规PPP项目案例高达4000多例,并且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充分表明了我国PPP市场亟待加强完善审计工作的独立监督,发挥审计工作的“免疫系统”功能,为PPP项目的质量和运营绩效提供保障。而传统审计模式往往只侧重于事后财务审计,缺乏对PPP项目工程的事中控制和事前预防审计,不能有效的监督PPP项目建设中的决策、投标、施工、运营维护等阶段,致使PPP项目最终的理想投资期望很难实现。因此论文基于PPP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角度,以物有所值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通过文献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对PPP项目全生命周期跟踪审计的内容和模式进行了研究。通过对PPP项目W污水处理项目全生命周期审计内容和关键风险因素的深入研究,分析W项目全生命周期审计的主要风险点,构建了PPP项目全生命周期审计的理论框架,从风险导向审计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各阶段审计的时间点和关键内容,优化了W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审计路径。在归纳和分析过程中发现,由于PPP项目投资额巨大、项目周期长等原因,需要政府对其进行审计,并提出完善PPP项目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优化审计监管体系、提升PPP项目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等建议,以期为理论界进一步开展PPP审计理论与实务研究提供启发和参考。

张行斌[3](2013)在《地方国有林业改革发展中的公共财政体系研究 ——以黑龙江省鸡西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深化税收制度改革。我国林业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仍然相当脆弱,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保障水平较低,做为国有林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国有林依然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完善公共财政支持林业的政策体系迫在眉睫。借助新一轮的财税体制改革的大势,地方国有林业的改革发展亟需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系,加快支持地方国有林业财政制度改革,改善地方国有林区的民生建设。本文应用公共产品理论、外部性理论和公共财政理论,结合国外公共财政支持林业发展的实践,为公共财政支持地方国有林业改革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进而分析了地方国有林业发展改革历程,阐述了财政支持地方国有林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分税制改革对地方国有林业改革发展的制约和公共财政支持地方国有林发展的现实需求。从而确立了本论文的研究视角,也就是创新之处,即从地方国有林改革发展的视角研究公共财政。其间以黑龙江省的地方国有林改革发展的现状为背景,选取了黑龙江省鸡西市地方国有林业为样本案例,通过实地调研收集一手资料,对财政支持鸡西市林业发展进行了回归分析,分析了鸡西市财政支持林业的成本与效益,测算了鸡西市地方国有林业发展的财政资金需求。在确立研究视角的基础上构建地方国有林业公共财政体系,首先,构建地方国有林业公共财政体系的框架。其次,从公共产品利益影响范围和公共产品属性的视角,界定了中央与地方在地方国有林业改革发展中的事权划分,综合财力投入的程度提出了林区公共产品供给的优先次序。再次,从地方国有林业的财政收入和支出两个纬度,提出开征森林生态税;建立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完善转移支付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建立持续稳定的地方国有林业财政收入保障机制;最后,论述公共财政体系支持地方国有林业改革的保障措施,包括地方国有林场分类经营改革、林区政府职能转变和重构、林地确权改革、深化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建构林区公共产品供给多中心治理模式、完善林业投资体制。

吴仲兵[4](2013)在《政府投资代建制项目监管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本质来看,政府投资代建制项目监管体系是由一系列利益相关者组成的系统化、网络化的临时性契约组织构成。因此,从系统、整体的角度研究政府投资代建制项目监管体系就非常必要。本文从政府投资代建制项目监管体系的网络组织结构着手,首先利用利益相关者分析对政府投资代建制项目监管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和界定,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和监管战略进行定性分析;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将政府投资代建制项目监管体系概念化为契约关系、进度监管关系、质量监管关系、投资监管关系组成的多维监管网络,通过对监管网络特征指标的计算和分析,实现对政府投资代建制项目监管体系网络组织结构的量化分析。然后,从激励与约束机制的角度,对监管网络中处于关键节点的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进行研究。最后,从组织绩效评价的角度,对政府投资代建制项目监管体系组织绩效评价的基本思路、步骤和方法进行研究,并提出加强政府投资代建制项目监管体系组织绩效评价的建议。整个研究贯穿了网络组织、激励平衡的思想,体现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的世界观。论文的主要创新点是:1)对政府投资代建制项目监管网络的组织结构进行数量化研究。利用社会学的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建立了政府投资代建制项目监管利益相关者图谱和多维监管网络的社群图,并对监管网络的组织结构特征指标进行计算和分析,为政府投资代建制项目监管的政策制定提供详实的实证依据。2)运用激励平衡的思想对以代建单位为代表的关键利益相关者激励与约束机制进行分类研究。利用制度经济学理论构建委托人与企业型代建单位之间的进度、质量和投资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的声誉模型、事业型代建单位与项目业主和政府之间的共同代理模型,从激励成本在监管网络不同节点之间的平衡、同一被监管对象在不同监管目标之间努力程度的平衡两个层面研究监管的激励平衡机制,提出基于监管网络“激励平衡系数”的概念。3)提出一种基于监管网络的政府投资代建制项目监管体系组织绩效评价方法。综合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平衡计分卡和关键绩效指标对政府投资代建制项目监管体系组织绩效评价方法进行研究,将监管体系的网络组织结构特征与整体绩效水平联系起来,使得激励平衡的监管思路在政府投资代建制项目监管体系的组织绩效评价中得以实现。

高其荣[5](2011)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农业调整研究》文中提出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我国国民经济陷入了严重困境,出现了严重的农业危机:农村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农业产值特别是粮食产量接连下降,农民生活水平下降,饥荒蔓延。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逐步转入调整轨道,到1960年11月正式开始了大规模的农业调整,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后农业调整全面展开并进入高潮。农业调整的基本出发点是调动农民积极性、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六十年代的农业调整历时五年多,至1965年底结束,经历了艰难的历程。首先,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出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关于彻底纠正五风问题的指示》和《关于坚决纠正平调错误、彻底退赔的规定》等文件,开展整风整社,退赔平调财物,坚决纠正了农村普遍存在的“共产风”等错误。其次,1961年,在毛泽东的大力倡导下,全党开展了空前规模的农村大调查。“农业六十条”是全党农村大调查所取得的最重要的理论成果。党领导对人民公社体制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解散了公共食堂,废除了供给制,划小了社队规模,将基本核算单位下调至生产队。再次,党逐步确立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提出了“大办农业、大办粮食”方针,采取了清理和下放农村劳动力、精简城镇人口、各行各业支援农业、对农业实行财政倾斜等措施,大力加强了农业战线。第四,党制定了恢复社员自留地,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恢复农村集市贸易,实行“借田渡荒”,进行包产到户试验等休养生息政策,调动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党还通过降低农业税、减少粮食征购量、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等措施,减轻了农民负担,一定程度增加了农民收入。六十年代的农业调整虽然存在以肯定“三面红旗”为前提、否定包产到户、与阶级斗争相联系、没有改变我国农业落后面貌等历史局限,但从总体上来说,它是成功的,产生了不能忽视的历史作用,在中共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第一,它是六十年代整个国民经济调整的先导和中心,带动和促进了工业等其他战线的调整,促进了我国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发展。第二,它阻止了饥荒的继续蔓延,杜绝了社会动荡,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第三,它是中国共产党对已觉察的“左”倾错误的纠正,是1959年庐山会议前纠“左”的继续,主要纠正了在建设速度问题上的急于求成思想和在生产关系变革问题上的急于过渡错误,在广度上和深度上都超过了庐山会议前的纠“左”。第四,它是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孕育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农村改革,并成为了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思想渊源。六十年代的农业调整给我们留下了较为丰富的历史经验。主要有: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对农业发展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要有足够的认识;农业兴则百业兴,发展国民经济必须以农业为基础;农村经济政策必须以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为基本出发点;必须从指导思想上根本纠正“左”倾错误,避免急于求成和阶级斗争扩大化;进一步加大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完善我国农业保护政策体系。这些经验可以为我们今天更好地探索和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历史借鉴。

颜兴中[6](2011)在《中国公办普通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前期管理研究》文中认为基本建设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基本建设项目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仅是高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必要前提,也是高校师生员工维持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保障。而基本建设项目的前期管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起着“领头羊”、“火车头”和“牛鼻子”的作用,对于项目的顺利实施与完成至关重要。目前,中国公办普通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的前期管理存在决策立项欠科学、设计欠合理、资金落实不到位等诸多问题。研究中国公办普通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前期管理的系统理论与方法对于指导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的有序实施、规范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的管理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基于现代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综合考虑中国有关基本建设的法律法规,在深入分析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前期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项目前期管理的“3”+“1”模式。该模式分别从项目立项、设计、招投标、融资等四个阶段入手,构建了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前期管理各阶段的理论框架体系,该体系对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前期管理的基本程序进行了规范,从而形成一套系统而科学的项目前期管理理论与方法。此外,针对四个阶段管理中存在的几个关键问题,本文提出了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为高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贡献。一是针对中国公办普通高校基本建设现行的管理机制、程序和方法等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取消核准制和备案制、改革审批制、实施三审制,并对三审制进行设计。针对中国公办普通高校基本建设的标准问题,建立规模和投资决策模型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测算。二是基于结构向量修正误差模型(SVECM)的基本理论,建立了中国公办普通高校校舍建设面积与在校师生人数的结构协整关系模型,找出了中国公办普通高校校舍建设面积与在校师生人数的协整关系。考虑贷款因素,建立了高校校舍面积增速模型,得到了不同类型高校的最佳校舍建设面积增速。三是通过分析中国公办普通高校项目设计管理的现状,探讨了在设计管理机制、管理主体、管理程序和方法、方案评价、设计市场规范和投资控制意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设计了针对中国普通高校基本建设前期设计管理的程序和方法,提出采取量化评标方法中最值得推广的百分制综合评估法进行评标。并建议改革现有设计管理体制,加强人员素质培训和资质认证。四是对中国公办普通高校项目施工招投标的管理中目前较普遍存在的挂靠、围标、串标等现象进行概念界定,深入剖析其本质、表现形式、特征、产生原因及危害等,提出建立高校基建项目施工招投标规范体系和适合高校的复合标底评标方法等治理对策。五是对中国公办普通高校融资管理的历史沿革、现状进行了阐述。从教育体制、教育财政体制、高等教育筹资方式等三个维度对中美高等教育的融资方式进行了国际比较,借鉴国外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对中国公办高校基本建设融资方式提出了九点建议。六是设计了中国公办普通高校项目前期管理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项目前期管理水平的综合评价模型以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增量部分的分配模型。

陈德强[7](2010)在《区域项目资产营运与财务评价研究 ——基于财务原理与项目管理的区域中观财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方正在进行各种规模的区域设置与发展,从国家来看,有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等,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工业基地战略等;从各地区或城市看,有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产业开发区、科技园区等。区域不管是管理上,还是行政体制上,都具有项目的持征与要素。而区域发展需设立非常规的区域,区域项目更显重要。就区域项目本身而言,其具有不同于一般项目的特殊性,而区域项目的非常规发展,就需要非常规的财务理论,并树立非常规的财务观念。行政区域更具有作为一个项目的特征,由此,我们界定的区域项目是行政区域。区域项目是在时间、财务、人力和其他限制条件下,为实现预定的目标的一个行政区域机构而开展的任务(计划)活动。将区域界定为一个项目,自然,区域项目(不管是中观层次的行政区域,微观层次的城市中的具行政区域体质的开发区)必须建立预定的目标,并构建专门的组织利用有限的时间、财务、资源去实现其目标。为了为完成该任务(或者实现目标),自然有许多个所必须完成的互相独立、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活动。区域项目财务是以一个行政区域机构在营运自身区域项目中从事的战略、融资、投资、流量和绩效方面的财务管理活动。属于部门(中观)财务活动。我国非企业会计采取的是预算会计模式,美国非企业会计采取的是基金会计模式,这二者的接轨尚需时日,这正是我们从区域项目角度研究区域财务要素的原由。从国民经济核算看,关于资产的构成不仅企业资产负债表上资产,还包括住户、政府所拥有的资产,更加关注非金融资产的作用,而金融资产是依附于实体经济的。但是,国民经济核算未能满足行政区域对可支配资产进行计量和资产营运进行评价的要求。从理论来看,国内外研究区域及区域经济、项目及项目管理、财务和宏观财务的文献十分丰富,而将区域、项目、财务三个独立学科结合方面的研究接近于空白。区域项目财务是区域项目启动与发展的根本。因此,有必要根据我国转轨经济时期的现状,探讨我国区域项目财务。由于区域项目财务的理论研究接近于空白,而实践需要迫切需要区域项目财务的操作技术,本文以引入项目管理和财务管理的理论与技术,构建起区域项目财务的理论框架,在特定的政府事务中引用财务原理和项目管理技术,构建起区域项目财务的操作技术与方法体系,为我国区域项目的投资决策和政府管理部门在财务管理上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工具,以期实现区域项目的目标。全文共由八个部分组成。第一部份,绪论,包括本文的分析角度和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体系结构、区域、项目、财务、区域项目、区域项目财务概念的界定。第二部份,区域项目理论发展评述,包括区域经济理论、区域项目理论和项目财务理论的发展与评述。第三部份,区域项目特征研究,包括区域项目的主体特征、范围特征、时间分期特征、目标特征、方法特征、财务特征、非财务特征、评价特征等八大特征。第四部份,区域项目财务特征研究,包括区域项目的财务主体特征、财务经营特征、财务的框架特征研究。第五部份,区域项目财务要素分析,包括区域项目的资产要素及自然资源分析,负债要素及融资方式与融资渠道、权益要素研究及资源证券化。第六部份,区域项目财务营运研究,包括区域资产负债表,选取最能反映区域总体经济水平的区域GDP和区域财政收入两个指标,作为区域资产运行效果的衡量标准,考虑货币及金融资产、存货、长期投资和固定资产四项资产,基于资产构成和收入增长,进行区域资产营运实证研究,以核心资源(土地)为原料的区域产业(房地产业)的评判,区域产业(房地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区域产业(房地产业)的市场容量研究。第七部份,区域项目财务评价研究,运用平衡计分卡财务评价法,对区域项目战略、融资、投资、流量和绩效五方面的财务评价管理。研究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区域项目财务前评价和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区域项目财务竞争力评价。第八部份,结论与研究局限性总结。本文的创新和主要研究工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区域项目财务要素理论分析,主要包括区域项目的资产要素、负债要素、权益要素、资源证券化研究。将区域资产分别计量为:货币及金融资产以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来计量;存货以在建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资源值计量;在建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计量;资源值以区域建设用地的货币价值计量;长期投资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合计计量;固定资产以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计量等。从计量方面对国民经济核算进行了补充。基于资产构成的区域资产营运实证研究表明:区域GDP和区域财政对存货的灵敏度最高,而且都是正相关,在进行区域资产营运时可以最大层度加大对存货的投资,做大这部分资产;其次,区域GDP对固定资产的灵敏度略低于存货,并且区域财政对存货的灵敏度也较高,在进行区域资产营运时可以适当加大这部分的投资,以追求区域资产结构的合理性;再次,区域GDP和区域财政对长期投资都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可以在基于区域产业结构发展要求给予一定的发展;最后,由于区域GDP对货币与金融资产正相关且灵敏度不高,同时区域财政对货币与金融资产呈负相关,综合考虑可以在确保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基本要求下尽量缩小该项资产的相对比重。基于收入增长的区域资产营运实证研究表明:从税务部门、消费、投资和对外贸易对税收收入增长的贡献度来看,税务部门对税收增长的贡献最大,税收的增长固然要以经济的增长为基础,但税收制度的变革和加强税收征收管理等因素确实是促进税收增长最重要的因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对税收的冲击效应较大,反映它们是影响产业绩效的重要因素,而进出口总额对税收的冲击效应不是很大。房地产需求的直接因素主要有:自动需求(新增人口)、自主需求(城镇化率)、被动需求(拆迁安置)、主动需求(升级换房)、经营需求、投资需求、投机需求等。从直接因素研究了重庆区域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容量,并进行了近五年的重庆房地产销售面积和销售金额预测。根据战略、融资、投资和流量这四个区域项目核心环节,进行财务、客户、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的平衡计分卡财务评价指标构建。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对区域项目财务竞争力评价显示,广东省的综合评价值是最高的,其指标结构具有借鉴意义;重庆评价值影响较大的指标依次是,城镇化率、居民人均房屋建筑面积、进口总值、出口总值、R&D经费支出。

耿晓哲[8](2009)在《高新区浞河治理项目进度计划与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河流是城市形成和发展中最关键的资源和环境载体,关系到城市存亡,制约着城市的发展,是影响城市风格和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城市河流的治理现状不全尽人意,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到来和人类需求层次的现实转变,现代城市河流的功能又有了极大的丰富和拓展。这对城市河流治理工程项目管理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在新的经济环境中存在许多问题,也不符合城市河流治理工程项目的特点。因此,运用现代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对城市河流治理工程建设项目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成为我国城市河流治理工程项目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首先,本文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认真总结的基础上,概括介绍了项目管理、组织结构形式以及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等相关概念和基本知识,并对高新区浞河综合治理建设项目的理论基础进行了介绍。其次,本文在遵循相关原则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项目管理手段和方法,介绍了浞河治理的工程情况,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浞河治理的项目计划与控制研究,并通过相关理论改变某些工作的逻辑关系,工期一成本不确定分析,确定了压缩某些工作持续时间的方案,对编制好的进度计划进行了调整,达到了工期要求,最后对资源进行了优化。

陈慧敏[9](2009)在《农村沼气发展的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发展农村沼气,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重要部分。当前,农村沼气事业发展进入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家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农村沼气的建设和发展。但是农村沼气事业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农村沼气政策出台的背景、政策相继出台的过程,总结了政策发展的趋势并指出了政策本身存在的不足:农民的利益诉求在政策中未能得到完全的体现;补助的标准不一致并且相关政策协调不足;政策目标定得过高、脱离实际。然后根据农村沼气政策在湖南省的实施情况,指出了政策实际执行过程中的所存在的问题,包括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且投入失衡;项目的申报缺乏规划、项目的审批统得过死过细;服务滞后,技术队伍不稳定。对存在的问题,作者运用政策研究的理论和知识,分析了制约农村沼气发展的政策性因素,主要有:政策对农民主体性地位规定的缺失;政策规划和内容欠科学;政策的利益激励机制不健全;政策的执行缺乏动态性与反馈性。最后,基于对问题及其原因的分析,作者提出了促进农村沼气发展的政策建议,具体为:确立政策中农民的主体性地位;改进财政资金的投入结构;提高政策规划和内容的科学性;加强政策执行的动态性和反馈性。本文期待通过政策的逐渐完善,农村沼气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对农村沼气发展的相关政策进行系统的研究不但可以对政策本身及实施过程做一个科学地梳理,同时还能丰富农村沼气政策的研究,具有理论与现实的意义。

陈雷[10](2009)在《打好水利建设攻坚战 开创水利发展与改革新局面——在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文中提出(2009年1月6日)同志们:这次全国水利工作会议,是在国际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国内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背景下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深

二、安徽 国债水利项目进度快质量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徽 国债水利项目进度快质量好(论文提纲范文)

(1)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现有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与发展过程
    一、相关概念的提出与界定
        (一) 国家治理
        (二) 国家财经治理
        (三) 陈云财经治理的特征
    二、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
        (一) 以马克思主义财经治理的思想和方法为根本指导
        (二) 以苏联社会主义财经管理模式为重要借鉴
        (三) 以西方经济治理的理论和方法为必要参考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 两次相对集中学习积淀了系统而深厚的理论功底
        (二) 边区和东北的理财经历开始了思想的萌芽
        (三)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各项工作促进了思想的初步形成
        (四)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历程推进了思想的逐步成熟
        (五) 探索和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了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实践历程
    一、努力探求财经治理实践路径保证根据地自我供给
        (一) 打好与法币间的“货币战争”以稳定市场
        (二) 大力推进生产自救
        (三) 运用再分配手段治理经济困难
    二、成功运用财经治理综合手段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一) 建立财经治理的组织与制度框架
        (二) 全面推进国民经济恢复
        (三) 灵活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和市场手段应对困难局面
    三、充分调动财经治理制度力量稳步开展经济建设
        (一) 健全完善计划经济体制的财经制度体系
        (二)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三) 把保障民生放在突出位置
        (四) 用市场手段解决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问题
        (五) 在加快对外贸易中解决经济发展问题
    四、积极发挥财经治理思想作用扎实推进改革开放
        (一) 对国民经济实行清醒地健康地调整
        (二) 改革完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 在改革中促进经济发展
第三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体系
    一、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 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
        (一) 发挥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保障激励作用
        (二) 发挥利益攸关方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能动创造作用
        (三) 发挥资源配置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效率引领作用
        (四) 发挥再生产各环节在促进生产发展中的导向联动作用
    二、财经治理的基本路径: 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
        (一) 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
        (二) 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三) 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
        (四) 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
    三、财经治理的根本方法: 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
        (一) 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
        (二) 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
        (三) 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
        (四) 坚持计划全过程理性控制
    四、财经治理的诊治手段: 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
        (一) 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
        (二) 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
        (三) 运用政策工具治理市场物价
        (四) 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
        (五) 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
    五、财经治理的依靠力量: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
        (一) 国家财经治理依靠大量培养和使用专业人才
        (二) 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
        (三) 严格干部的政治标准是国家财经治理的根本要求
        (四)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五)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财经治理在思想上的基本建设
    六、财经治理的方法论基础: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
        (一) 坚持有利于人民的价值理性
        (二) 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
        (三) 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策
第四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一、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理论的基础
        (一)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二) 不同经济运行模式下的财经治理具有共同的目标与手段
        (三)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丰富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对国家治理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形象概括
        (一) 陈云的市场和市场经济始终是关在“笼子”里的
        (二) 坚持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的自主调节
        (三) 政府与市场发挥作用的辩证关系
    三、为防范国家财经治理中的颠覆性错误提供了思路
        (一) 防范颠覆性错误是国家治理的重大命题
        (二) 坚持人民性和计划性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思想保障
        (三) 陈云财经治理哲学思想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有效方法
        (四) 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物质基础
结语
    一、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
    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紧扣各个时期关键问题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并服务于他所处的时代
    四、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服务于时代又超越了时代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发表学术论文
    出版学术专着
    成果获奖情况
    主持科研项目
致谢

(2)PPP项目全生命周期跟踪审计研究 ——以W市污水处理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及分析
        2.1.1 PPP、EPC、PMC、DB、DBB等项目模式
        2.1.2 PPP 项目全生命周期跟踪审计
        2.1.3 PPP项目审计的目的
        2.1.4 PPP项目跟踪审计与传统模式跟踪审计的对比分析
        2.1.5 国外PPP项目审计机制分析
    2.2 理论基础
        2.2.1 物有所值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不完全契约理论
        2.2.4 新公共管理理论
3 我国PPP项目特点、实施及审计现状分析
    3.1 我国PPP项目特点
        3.1.1 PPP项目SPV的成立
        3.1.2 PPP 项目的多元化监管
        3.1.3 项目资金的来源广泛
        3.1.4 项目回报空间趋于缩减
    3.2 我国PPP项目的现状分析
        3.2.1 PPP项目规模保持稳步增长
        3.2.2 PPP项目行业集中度高
        3.2.3 PPP项目民资规模占比扩大
    3.3 我国PPP项目审计实施现状及分析
        3.3.1 PPP项目审计缺少法律、政策环境保障
        3.3.2 审计内容复杂缺少专业人才
        3.3.3 审计评价依据的适用矛盾
        3.3.4 PPP项目审计方法滞后
        3.3.5 PPP项目审计沟通协调困难
        3.3.6 PPP项目审计问题后续难整改
4 W市污水处理工程PPP项目审计案例分析
    4.1 W市污水处理工程PPP项目案例介绍
        4.1.1 W市污水处理工程PPP项目背景情况概述
        4.1.2 W市污水处理工程PPP项目总体现状介绍
        4.1.3 W市污水处理工程PPP项目的运作方式
        4.1.4 W市污水处理工程运用PPP项目模式的必要性
    4.2 W市污水处理工程PPP项目审计数据分析
        4.2.1 W市污水处理工程PPP项目审计的主体
        4.2.2 W市污水处理工程PPP项目风险分配机制
        4.2.3 W市污水处理工程PPP项目关键审计数据指标
        4.2.4 W 市污水处理工程 PPP 项目审计结论评价
    4.3 W市污水处理工程PPP项目全生命周期重点审计阶段分析
        4.3.1 污水处理工程PPP项目识别阶段审计
        4.3.2 污水处理工程PPP项目准备阶段审计
        4.3.3 污水处理工程PPP项目采购阶段审计
        4.3.4 污水处理工程PPP项目执行阶段审计
        4.3.5 污水处理工程PPP项目运营阶段审计
        4.3.6 污水处理工程PPP项目移交阶段审计
    4.4 W市污水处理工程PPP项目审计发现的问题
        4.4.1 招标清单设置不合理造成多项费用重复计列
        4.4.2 项目建设周期长、监管难度大
        4.4.3 评价体系不健全、审计风险大
5 加强PPP项目审计的对策建议
    5.1 完善PPP项目审计监管机制
        5.1.1 从过程维度完善审计监督重点内容
        5.1.2 从参与主体关系维度改进审计监督的组织方式
    5.2 加强PPP项目审计信息化建设
        5.2.1 建立PPP审计多项目数据共享机制
        5.2.2 加快建设审计信息化数据平台
        5.2.3 “多维度”大数据综合审计
    5.3 强化PPP项目审计管理体系
        5.3.1 构建PPP项目联合审计
        5.3.2 建立PPP项目“双审”机制
        5.3.3 优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全覆盖审计
        5.3.4 强化过程控制,加强审计公开
    5.4 建立PPP项目专项审计人才体系
        5.4.1 拓宽渠道引进审计复合型人才
        5.4.2 因地制宜培养审计专业性人才
        5.4.3 强化手段激励审计高效性人才
    5.5 加强PPP项目审计法治化建设
        5.5.1 健全审计法律、法规和规章体系
        5.5.2 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
        5.5.3 健全审计权利制约管理机制
        5.5.4 全面提升审计人员法治素养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政府审计是规范PPP项目运行的必要手段
        6.1.2 对地方债务风险进行动态防范
        6.1.3 全生命周期跟踪审计能够提升 PPP 项目建设质量
        6.1.4 对PPP项目进行跟踪审计具有双重效益
        6.1.5 PPP项目审计应借助多方力量
    6.2 研究局限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地方国有林业改革发展中的公共财政体系研究 ——以黑龙江省鸡西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述评
        1.4.2 国内研究述评
    1.5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之处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3 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国有林权与地方国有林业
        2.1.2 公共财政及其制度框架体系
        2.1.3 财政体制中的事权、财权与财力
    2.2 公共产品及其供给理论
        2.2.1 公共产品的定义与特性
        2.2.2 公共产品供给与林区的公共产品供给
        2.2.3 外部性及其经济学解决
    2.3 公共财政理论
        2.3.1 财政分权理论及其发展
        2.3.2 财政转移支付理论
        2.3.3 公共财政职能
    2.4 本章小结
3 公共财政支持地方国有林业发展改革的现状分析
    3.1 地方国有林业发展改革历程
        3.1.1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国有林业
        3.1.2 改革开放后地方国有林业的发展与改革
        3.1.3 黑龙江省地方国有林业发展改革现状
    3.2 公共财政支持地方国有林业发展的现状
        3.2.1 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林业投入的渠道
        3.2.2 公共财政支持我国林业发展的成效
        3.2.3 支持地方国有林业改革发展的财政体制改革处于起步阶段
        3.2.4 案例:鸡西市地方国有林业发展与财政投入的实证分析
    3.3 财政体系对地方国有林业改革发展的制约
        3.3.1 管理层面: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没有理顺
        3.3.2 投入层面:涉林财政资金投入存在问题
        3.3.3 支出层面:涉林财政资金支出监管滞后
    3.4 本章小结
4 地方国有林业改革发展中公共财政体系构建的设想
    4.1 公共财政支持地方国有林业改革发展的环境分析
        4.1.1 国家层面公共财政建设为建立地方国有林业公共财政体系奠定了基础
        4.1.2 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为建立地方国有林业公共财政体系提供了契机
    4.2 公共财政支持地方国有林业改革发展的现实需求
        4.2.1 林业发展纳入公共财政体制的现实需求
        4.2.2 公共财政支持地方国有林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4.2.3 公共财政支持地方国有林区公共产品供给的现实需求
    4.3 国外公共财政支持林业的启示与借鉴
        4.3.1 发达国家支持林业的公共财政政策
        4.3.2 发展中国家支持林业的公共财政政策
        4.3.3 国外林业公共财政政策的启示
    4.4 地方国有林业发展中公共财政体系构建的总体设计
        4.4.1 支持林业的公共财政体系框架构建的原则和目标
        4.4.2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与财力匹配框架
        4.4.3 支持地方国有林业的公共财政体系基本框架
    4.5 本章小结
5 地方国有林业改革发展中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事权划分
    5.1 基于公共产品利益影响范围的央地事权划分
        5.1.1 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的理论依据
        5.1.2 涉林财政支出项目的央地事权划分
        5.1.3 林区公共产品供给的政府主导型多中心治理模式
    5.2 基于公共产品属性的央地事权划分
        5.2.1 不同生产阶段林业产品的公共属性
        5.2.2 纯公共产品的央地事权划分
        5.2.3 准公共产品的央地事权划分
        5.2.4 林业交叉性公共产品的央地事权划分
    5.3 林区公共产品供给的优先次序选择
        5.3.1 林区公共产品供给的选择原则
        5.3.2 林区公共产品供给优先次序的判断标准
        5.3.3 林区公共产品供给优先次序的选择模式
    5.4 鸡西市地方国有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投入需求测算
        5.4.1 财政投入需求测算模型
        5.4.2 财政投入需求计算结果
        5.4.3 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责任划分
    5.5 本章小结
6 地方国有林业改革发展中的财政收支制度和补偿机制
    6.1 构建支持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税制
        6.1.1 引入生态功能的林业税收制度设计
        6.1.2 开征森林生态税问题的探讨
        6.1.3 发挥财税政策对商品林发展的支持作用
    6.2 健全地方国有林业财政支出体系
        6.2.1 建立林业公共财政投入保障和增长机制
        6.2.2 协调中央与地方的林业投资关系
        6.2.3 调整地方林业财政资金支出结构
    6.3 提高财政资金管理和使用效率
        6.3.1 建立地方林业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办法
        6.3.2 完善林业财政资金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6.3.3 鸡西市财政投入地方国有林业的成本—效益分析
    6.4 建立地方国有林业转移支付制度
        6.4.1 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力度和规模
        6.4.2 规范、整合、归并涉林专项转移支付
        6.4.3 探索建立区际间横向转移支付制度
        6.4.4 建立省以下森林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制度
    6.5 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6.5.1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6.5.2 林业补贴与林木补偿制度
        6.5.3 林业碳汇交易制度的探索
    6.6 本章小结
7 公共财政体系支持地方国有林业改革发展的保障措施
    7.1 建立支持地方国有林场改革和林权改革的财政体制
    7.2 健全支持地方国有林区公共产品供给的财政体制
    7.3 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多渠道融资为辅的林业投入机制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政府投资代建制项目监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研究
        1.2.2 政府监管体制研究
        1.2.3 代建制项目监管研究
    1.3 论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思路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2 基础理论
    2.1 监管理论
        2.1.1 监管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2.1.2 监管理论在项目监管中的应用
    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本原理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项目监管中的运用
    2.3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2.3.1 社会网络分析的基本原理
        2.3.2 社会网络分析在项目监管中的运用
    2.4 组织绩效评价
        2.4.1 组织绩效评价的发展历程
        2.4.2 组织绩效评价的主要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政府投资代建制项目监管体系的网络组织结构
    3.1 政府投资代建制项目监管体系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3.1.1 政府投资代建制项目的监管流程分析
        3.1.2 政府投资代建制项目利益相关者的识别与界定
        3.1.3 政府投资代建制项目利益相关者的分类
        3.1.4 政府投资代建制项目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及其现状
        3.1.5 政府投资代建制项目监管的目标实现与利益相关者战略
    3.2 政府投资代建制项目监管体系的社会网络分析
        3.2.1 关系数据的收集与关系矩阵的建立
        3.2.2 政府投资代建制项目监管网络的社群图
        3.2.3 政府投资代建制项目监管网络的密度分析
        3.2.4 政府投资代建制项目监管网络的中心性分析
        3.2.5 政府投资代建制项目监管网络的聚类子群与结构洞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政府投资代建制项目监管体系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4.1 营利组织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以企业型代建单位为例
        4.1.1 基于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的显性激励机制
        4.1.2 基于声誉制度的隐性激励机制
        4.1.3 基于监管网络的激励平衡机制
    4.2 非营利组织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以事业型代建单位为例
        4.2.1 非营利组织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制度性缺陷
        4.2.2 基于共同代理模型的非营利组织内部激励机制
        4.2.3 非营利组织的外部监督机制
    4.3 本章小结
5 政府投资代建制项目监管体系的组织绩效评价
    5.1 政府投资代建制项目监管体系的组织绩效评价
        5.1.1 评价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
        5.1.2 评价的步骤和方法
    5.2 加强政府投资代建制项目监管体系组织绩效评价的建议
        5.2.1 建立独立、集中的政府投资代建制项目监管机构
        5.2.2 充分发挥代建单位作为项目建设管理集成商的地位和作用
        5.2.3 建立统一的政府投资代建制项目监管信息平台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农业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5 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第2章 农业调整的历史背景
    2.1 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2.2 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农业形势
    2.3 应对农业危机的临时之举
    2.4 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出台
第3章 坚决纠正“五风”错误
    3.1 “十二条”紧急指示信
    3.2 整风整社运动
    3.3 退赔平调财物
第4章 调整人民公社体制
    4.1 全党农村大调查
    4.2 解散公共食堂
    4.3 废除供给制
    4.4 划小社队规模
    4.5 确定生产小队为基本核算单位
第5章 大力加强农业战线
    5.1 确立农业基础地位
    5.2 清理、下放农村劳动力
    5.3 精简城镇人口
    5.4 各行各业支援农业
    5.5 对农业实行财政倾斜
第6章 调整农村经济政策
    6.1. 恢复自留地,鼓励发展家庭副业
    6.2 恢复农村集市贸易
    6.3 实行“借田渡荒”政策
    6.4 进行包产到户试验
    6.5 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
第7章 农业调整的历史定位
    7.1 促进农业生产全面恢复
    7.2 促进其他战线的调整
    7.3 杜绝社会动荡,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7.4 孕育三中全会后的农村改革
    7.5 农业调整的历史局限
第8章 农业调整的历史经验
    8.1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8.2 对农业发展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要有足够的认识
    8.3 农业兴则百业兴,发展国民经济必须以农业为基础
    8.4 农村经济政策必须以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为基本出发点
    8.5 必须从指导思想上根本纠正“左”倾错误,避免急于求成和阶级斗争扩大化
    8.6 进一步加大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完善我国农业保护政策体系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博期间的科研和奖励情况

(6)中国公办普通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前期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中国公办普通高校
        1.3.2 基本建设
        1.3.3 中国公办普通高校基本建设
        1.3.4 建设项目前期管理
        1.3.5 中国公办普通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前期管理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4.1 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1.4.2 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1.4.3 国内外研究评价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本文研究内容及框架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项目管理理论概要
        2.1.1 项目的定义及特征
        2.1.2 项目的要素构成
        2.1.3 项目的生命周期
        2.1.4 项目管理的内涵及约束关系
        2.1.5 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
    2.2 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典型理念概述
        2.2.1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2.2.2 高等教育的多样化
        2.2.3 高等教育的私营化
        2.2.4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2.2.5 高等教育的民主化
    2.3 项目可行性研究理论概述
    2.4 设计管理理论概述
    2.5 招投标理论概述
第3章 公办普通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立项管理研究
    3.1 高校基建项目立项理论的创新研究
        3.1.1 校园环境品质与人才培养质量的辩证关系
        3.1.2 高等教育理念在大学校园建筑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3.1.3 校区功能定位及校园功能分区理论
        3.1.4 资源配置标准理论——92定额
        3.1.5 高校基建项目可行性研究理论
    3.2 高校基建项目立项机制研究
        3.2.1 立项机制现状
        3.2.2 立项机制存在的主要弊端
        3.2.3 立项机制改革方向及原由分析
        3.2.4 立项机制的创新——三审制设计
    3.3 高校基建项目立项程序研究
        3.3.1 立项程序现状
        3.3.2 现有立项程序存在的主要弊端
        3.3.3 现有立项程序的改革创新
    3.4 高校基建项目建设标准研究
        3.4.1 立项标准现状
        3.4.2 立项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
        3.4.3 《普通高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92指标)修订建议
        3.4.4 建筑规模标准——项目建筑规模决策模型及应用
        3.4.5 投资规模标准——项目总投资估算决策模型及应用
    3.5 高校校舍建设规模的实证检验和模型研究
        3.5.1 普通高校校舍建设规模的实证检验
        3.5.2 中国普通高校校舍建设规模的增速模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公办普通高校基本建设项目设计管理研究
    4.1 高校基建项目设计管理理论创新研究
        4.1.1 价值工程理论
        4.1.2 限额设计理论
    4.2 高校基建项目设计管理体制研究
        4.2.1 设计管理体制现状
        4.2.2 设计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分析
        4.2.3 设计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
    4.3 高校基建项目设计管理程序研究
        4.3.1 设计管理程序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4.3.2 高校基建项目设计管理程序的规范体系设计
        4.3.3 高校基建项目设计招投标程序
    4.4 高校基建项目设计方案评价研究
        4.4.1 项目设计方案评价方法
        4.4.2 高校基建项目方案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4.4.3 百分制综合评估法设计
        4.4.4 百分制综合评标法案例
    4.5 设计阶段投资控制研究
        4.5.1 设计与项目投资的关系
        4.5.2 设计阶段投资控制的管理过程
        4.5.3 设计阶段投资控制管理的主要方法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公办普通高校基本建设项目施工招投标管理研究
    5.1 高校基建项目施工招投标管理机制与管理程序现况
        5.1.1 现行施工招投标管理机制
        5.1.2 现行施工招投标管理程序
    5.2 高校基建招投标领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2.1 招投标双方行为欠规范
        5.2.2 招投标文件及工程量清单编制欠完备
        5.2.3 投标人及评标委员会的身份保密性差
        5.2.4 评标时间及评标方法欠科学合理
    5.3 高校基建项目施工招投标评标方法研究
        5.3.1 施工招投标评标方法概述
        5.3.2 适合高校的基本建设项目施工评标方法选择
    5.4 招投标领域中几种违法现象的研究与治理
        5.4.1 违法现象认定及本质特征分析
        5.4.2 违法现象产生之原因探析
        5.4.3 违法现象产生之危害分析
        5.4.4 违法现象之治理对策
    5.5 高校基本建设项目施工招投标规范化研究
        5.5.1 招标方式应规范规矩
        5.5.2 招标文件的覆盖内容应全面
        5.5.3 投标文件编制应细致准确
        5.5.4 招标组织架构及运作模式要强化监督职能
        5.5.5 引进的招标代理应遵循“三公”原则
        5.5.6 拦标价设定方法要科学
        5.5.7 投标人确定因素及方法要合理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公办普通高校基本建设项目融资管理研究
    6.1 公办普通高校基本建设资金来源渠道探究
        6.1.1 高校基建投资来源的结构变异分析
        6.1.2 高校基本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分析
    6.2 高校基建融资管理产生的主要问题及根源分析
        6.2.1 产生的主要问题
        6.2.2 产生的根源分析
    6.3 普通高校融资管理中美国际比较
        6.3.1 高等教育体制比较
        6.3.2 高等教育财政体制比较
        6.3.3 高等教育筹资方式比较
    6.4 完善中国公办普通高校基建融资方式政策建议
        6.4.1 政府财政性基建经费投入年均增长稳定在10%以上
        6.4.2 完善高校捐赠机制以调动个体及社会团体捐赠的积极性
        6.4.3 多种方式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高校基本建设领域
        6.4.4 鼓励教职员工集资助学
        6.4.5 发行特种教育公债
        6.4.6 发行教育彩票
        6.4.7 合理利用科研沉淀资金
        6.4.8 有条件地土地置换
        6.4.9 成立政策性银行——教育银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项目前期管理水平测度与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分配
    7.1 项目前期管理水平测度与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分配的关系
        7.1.1 目的的一致性
        7.1.2 项目前期管理水平测度是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分配的手段和依据
        7.1.3 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分配是探讨项目前期管理水平测度的主要目的
    7.2 项目前期管理水平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7.2.1 前期管理水平测度目标
        7.2.2 指标体系的框架模式
        7.2.3 指标设计的原则
        7.2.4 指标体系设计的总体思路
        7.2.5 指标体系层次划分及指标说明
        7.2.6 指标体系构建
    7.3. 项目前期管理水平测度模型构建及案例
        7.3.1 各级测度指标权重的确定
        7.3.2 项目前期管理水平测度方法与步骤
        7.3.3 案例
    7.4. 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分配模型
        7.4.1 前提假设
        7.4.2 分配模型及计算步骤
        7.4.3 案例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论文创新之处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区域项目资产营运与财务评价研究 ——基于财务原理与项目管理的区域中观财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分析角度和理论框架
    1.3 研究方法和体系结构
        1.3.1 财务研究的趋势
        1.3.2 实证研究的综述
        1.3.3 本文研究方法的评价
        1.3.4 本文的体系结构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区域
        1.4.2 项目
        1.4.3 财务
    1.5 本文的核心概念的提出
        1.5.1 区域项目
        1.5.2 区域项目财务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
2 区域项目财务理论评述
    2.1 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与评述
        2.1.1 区域的特征
        2.1.2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1.3 经济区
    2.2 项目理论的发展与评述
        2.2.1 工程项目的特点
        2.2.2 工程项目的生命期
        2.2.3 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目标
        2.2.4 项目前期工作的重要作用
        2.2.5 项目的分类管理
        2.2.6 巨项目的相关理论
    2.3 宏观财务理论的发展与评述
        2.3.1 国家财务的实质目标与途径
        2.3.2 国家财务独立论
        2.3.3 国家财务投融资论
    2.4 小结与本文理论评述
        2.4.1 小结
        2.4.2 本文理论评述
3 区域项目特征研究
    3.1 引言
    3.2 区域项目特征相关文献评述
        3.2.1 巨项目的特征
        3.2.2 特大型项目的特征与类型
        3.2.3 特大型建设项目对区域和宏观经济的影响
    3.3 区域项目的特征研究
        3.3.1 区域项目的主体特征:职能性
        3.3.2 区域项目的范围特征:组合性
        3.3.3 区域项目的时间特征:分期性
        3.3.4 区域项目的目标特征:统筹性
        3.3.5 区域项目的方法特征:集成性
        3.3.6 区域项目的财务特征:多重性
        3.3.7 区域项目的非财务特征:全员性
        3.3.8 区域项目的评价特征:系统性
    3.4 小结
4 区域项目财务特征研究
    4.1 引言
    4.2 文献评述与理论研究
        4.2.1 国有资产与国有资本营运
        4.2.2 国有资本营运体系
    4.3 区域项目的财务主体特征研究
        4.3.1 区域项目主体的内涵及其意义
        4.3.2 区域项目主体的财务前提的确立
        4.3.3 区域项目主体的现状及其改进
    4.4 区域项目的财务观念特征研究
        4.4.1 区域项目营运观念的基本约束因素
        4.4.2 区域项目的财务营运观念的确立
        4.4.3 区域项目应重点关注的财务营运论题
    4.5 区域项目的财务框架特征研究
        4.5.1 区域项目财务框架的因素分析
        4.5.2 区域项目财务框架的要素组合与框架构建
    4.6 区域项目主体特征例证----财政格局的改变
    4.7 小结
5 区域项目财务要素分析
    5.1 引言
    5.2 文献评析与理论研究
        5.2.1 政府在区域经济管理中的职能
        5.2.2 政府投资体制
        5.2.3 非企业会计要素
    5.3 区域项目的资产要素分析
        5.3.1 区域资产的构成
        5.3.2 区域资产的特征
        5.3.3 区域资产计量---以自然资源为例
        5.3.4 区域资产现状的改进
    5.4 区域项目的负债要素分析
        5.4.1 区域项目负债的构成及其特征
        5.4.2 区域项目的融资方式与融资渠道
        5.4.3 区域项目负债的主体成份––––转移支付与预算支付
        5.4.4 区域项目的PPP 模式
    5.5 区域项目的权益要素分析
        5.5.1 区域项目的目标
        5.5.2 区域项目净资产的构成及其特征
        5.5.3 区域项目利益驱动
        5.5.4 区域项目净资产的示范–––基金
        5.5.5 区域项目的权益重组
        5.5.6 区域项目权益要素营运的例证---央企分红
    5.6 区域项目财务要素的综合运用—区域资源证券化为例
        5.6.1 资源证券化的含义与意义
        5.6.2 资源证券化的形式设计
        5.6.3 区域资源证券化的操作选择
        5.6.4 区域资源证券化的重点取向与领域拓展
        5.6.5 区域资源证券化的技术环节与环境设置
    5.7 小结
6 区域项目财务营运研究
    6.1 引言
    6.2 相关文献评析
        6.2.1 城市劳动力市场
        6.2.2 城市产业结构
        6.2.3 城市基础设施
        6.2.4 人力资本
    6.3 区域资产营运的基础—区域资产负债表
        6.3.1 资产负债表的作用
        6.3.2 资产负债表的结构
        6.3.3 资产负债表的分析
    6.4 区域资产营运实证研究
        6.4.1 区域资产的内容
        6.4.2 基于资产构成的区域资产营运实证研究
        6.4.3 基于收入增长的区域资产营运实证研究
    6.5 区域产业的整体评价与研究—重庆房地产业为例
        6.5.1 重庆房地产的区域现状评价
        6.5.2 重庆房地产健康程度分析
        6.5.3 重庆区域房地产市场潜力分析
        6.5.4 区域房地产业营运个体的研究
    6.6 区域产业的关键市场因素研究—重庆市涪陵区房地产业为例
        6.6.1 影响房地产市场因素的选取及分析
        6.6.2 房地产影响因素的关联度分析
        6.6.3 区域房地产业持续发展关键因素的对策
    6.7 区域产业的市场容量研究—重庆市渝北区房地产业为例
        6.7.1 灰色模型预测房地产市场容量的基值
        6.7.2 对基值波动区间的研究
        6.7.3 估算未来地产市场容量
        6.7.4 小结
    6.8 小结
7 区域项目财务评价研究
    7.1 引言
    7.2 评价的相关文献评述
        7.2.1 评价的实质就是价值判断
        7.2.2 评价方法
        7.2.3 评价参数
        7.2.4 评价指标与指标体系
        7.2.5 评价的数理模型
    7.3 区域评价指标的评述
        7.3.1 区域营运目标及其评价指标
        7.3.2 区域开发效果评价
        7.3.3 特大型建设项目的区域和宏观经济影响的分析指标
        7.3.4 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指标
    7.4 区域项目财务评价的研究
        7.4.1 区域项目财务评价的结构
        7.4.2 区域项目财务评价的涵义与方法
        7.4.3 区域项目财务评价的指标
        7.4.4 区域项目财务评价的计算机处理
        7.4.5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区域项目财务前评价
        7.4.6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区域项目财务竞争力评价
        7.4.7 区域项目财务评价的全面评价
        7.4.8 区域项目财务评价的综合分析
    7.5 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局限性
    8.1 结论
    8.2 局限性与后续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正式出版发表的与博士学位论文有直接关系的论文(以时间为序)
    B. 正式出版发表的与博士学位有直接关系的着作(专着名称,出版社,出版时间,统一书号)
    C. 正式出版发表的其他论文(以时间为序)

(8)高新区浞河治理项目进度计划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项目进度计划与控制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写作的思路和方法
        1.3.1 写作思路
        1.3.2 写作方法
2 工程项目进度计划与控制理论基础
    2.1 项目进度计划基本理论
        2.1.1 进度计划的编制依据及基本要求
        2.1.2 常用的项目进度计划方法
        2.1.3 进度计划的编制步骤与方法
        2.1.4 项目进度计划的常用工具
    2.2 优化网络计划
    2.3 项目进度控制基本理论
        2.3.1 进度控制
        2.3.2 影响进度的因素分析
        2.3.3 项目进度的动态监测
        2.3.4 进度调整
    2.4 河流治理工程项目管理研究的特点
3 浞河治理工程介绍
    3.1 工程概况
    3.2 组织管理及组织机构
    3.3 现场平面布置
    3.4 施工方案的选择
    3.5 工程前期准备工作
    3.6 质量保证体系及质量计划
    3.7 施工信息管理
4 浞河综合治理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研究
    4.1 调查研究
    4.2 确定网络计划目标
    4.3 项目分解
    4.4 工作先后关系的确定
    4.5 绘制网络图
    4.6 计算工作持续时间
        4.6.1 工作时间估计
        4.6.2 工作延续时间估计的主要依据
    4.7 计算网络计划时间参数
        4.7.1 网络计划时间参数的概念
        4.7.2 工作持续时间和工期
        4.7.3 工作的六个时间参数
        4.7.4 单代号网络计划时间参数的计算
    4.8 确定关键线路和关键工作
5 浞河治理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研究
    5.1 浞河治理项目进度控制概述
    5.2 浞河治理的进度控制遇到的问题和采取的方法
        5.2.1 浞河治理项目遇到的问题
        5.2.2 浞河治理项目应对问题所采取的方法
    5.3 工期一成本不确定分析
    5.4 压缩某些工作的持续时间
    5.5 资源优化
    5.6 浞河治理工程缩短项目工期的办法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工程硕士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个人简历
致谢

(9)农村沼气发展的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农村沼气政策的解读
    2.1 农村沼气政策出台的背景
    2.2 农村沼气政策的相继出台
    2.3 政策发展的趋势
    2.4 农村沼气政策自身存在的不足
第三章 农村沼气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以湖南省为例
    3.1 湖南省农村沼气发展概况
    3.2 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制约农村沼气发展的政策性因素
    4.1 政策对农民主体性地位规定的缺失
    4.2 政策规划和政策内容欠科学
    4.3 政策的利益激励机制不健全
    4.4 政策执行缺乏动态性与反馈性
第五章 促进农村沼气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5.1 确立政策中农民的主体性地位
    5.2 提高政策规划和内容的科学性
    5.3 改进财政资金的投入结构
    5.4 加强政策执行的动态性和反馈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附录: 访谈编码表

四、安徽 国债水利项目进度快质量好(论文参考文献)

  • [1]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D]. 华清君. 扬州大学, 2020(04)
  • [2]PPP项目全生命周期跟踪审计研究 ——以W市污水处理工程为例[D]. 缪建龙. 安徽财经大学, 2020(08)
  • [3]地方国有林业改革发展中的公共财政体系研究 ——以黑龙江省鸡西市为例[D]. 张行斌. 东北林业大学, 2013(02)
  • [4]政府投资代建制项目监管体系研究[D]. 吴仲兵. 北京交通大学, 2013(10)
  • [5]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农业调整研究[D]. 高其荣. 湘潭大学, 2011(05)
  • [6]中国公办普通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前期管理研究[D]. 颜兴中. 中南大学, 2011(12)
  • [7]区域项目资产营运与财务评价研究 ——基于财务原理与项目管理的区域中观财务研究[D]. 陈德强. 重庆大学, 2010(12)
  • [8]高新区浞河治理项目进度计划与控制研究[D]. 耿晓哲. 中国海洋大学, 2009(11)
  • [9]农村沼气发展的政策研究[D]. 陈慧敏. 中南大学, 2009(04)
  • [10]打好水利建设攻坚战 开创水利发展与改革新局面——在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 陈雷. 水利建设与管理, 2009(02)

标签:;  ;  ;  ;  ;  

安徽国债水利工程进展快、质量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