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服装和音乐夹克

电脑服装和音乐夹克

一、电脑化服装和音乐夹克(论文文献综述)

施安国[1](2021)在《日本赛博朋克动画电影的美术风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本赛博朋克动画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日本兴起的机械科幻亚类型动画,其凭借精美的美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受到无数观众和动画创作者的青睐。如今,虽然距离1988年日本首部赛博朋克动画电影《阿基拉》的上映已经有三十多年的时间,但是赛博朋克影视动画的发展依旧是如火如荼。而且在艺术口碑与商业利益的双重驱动下,日本赛博朋克动画电影的美术风格逐渐演变成为象征时尚潮流的“极客之风”,席卷游戏、音乐、摄影、广告、插画以及服装等众多领域。然而十分可惜的是,中国在赛博朋克艺术热潮中却表现出亦步亦趋的状态,关于赛博朋克的影视动画作品更是寥寥无几。籍此,论文以日本赛博朋克动画电影的美术风格作为研究对象,从美术风格的角度对日本赛博朋克动画电影进行系统性地研究梳理,分析日本赛博朋克动画电影的美术风格表现,进而总结归纳出日本赛博朋克动画电影的美术风格特征及思想内涵表达。扩展关于赛博朋克动画电影的研究,以期为赛博朋克影视动画的发展和创新提供创作思路和实践依据。首先,论文对赛博朋克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对赛博朋克的发展历史与视觉风格进行论述。同时,尝试性地梳理日本赛博朋克动画的发展历程,概述日本典型的赛博朋克动画电影内容,并分析日本赛博朋克动画电影的世界观构建。其次,重点研究日本赛博朋克动画电影的美术风格表现,通过机械化的角色外型和功能性的人物服饰,具体分析日本赛博朋克动画电影中角色的美术风格,并从空间、环境、色彩以及光影四个方面,深入探讨日本赛博朋克动画电影中场景的美术风格。然后,总结日本赛博朋克动画电影的美术风格特征,包括冲突性、融合性以及阴暗性,提炼隐藏于美术风格背后深层次的思想内涵表达,包括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对科技发展的忧虑,以及对自我身份的思考。最后,根据理论分析的结论进行实践创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李璐[2](2018)在《大数据时代与我国媒介化社会的嬗变 ——基于媒介环境学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当代中国,媒介技术日新月异,随着新的媒介技术对传统媒介进行改造,传统社会向媒介化社会进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塑造了新的“数据媒介”环境。一方面,大数据媒介逐渐超越信息交流的本意,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空间,不断改造着人们的认知能力和意识世界;另一方面,人们越来越依赖大数据技术,数据化生存成为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数据依赖成为社会惯性。数据媒介社会——一个崭新的媒介化社会形式已经到来。目前的大数据媒介研究,仅落脚于技术层面,强调大数据媒介作为一种技术本身的发展和应用,忽视大数据技术作为一种媒介对于社会形态发展的影响。本文建立于媒介技术与社会形态变化之间逻辑联系,通过剖析大数据媒介与人们的社会认知之间的互动影响,希望阐明以下两点内容:首先在媒介技术的变迁过程中,媒介满足了人们不断膨胀的欲望,同时,也总是在某些方面违背人的本性,或者说诱发了人本性中的劣根性;其次解释大数据媒介对于建构人的认知世界和新的社会形态的现实作用。全文除绪论外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主要论述了大数据媒介对我国媒介化社会的影响,即数据媒介社会的产生。第一节主要介绍了大数据媒介产生于大数据技术在现代社会的广泛应用中。作为一种新兴媒介形式,它具有小中见大、内容丰富、日常生活契合度高等特征。当下,大数据媒介逐渐构建起了新型的媒介环境:作为感知环境,他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感官体验,延伸了人体的感知世界;作为符号环境,它为我们提供了一套新的认识世界的符号体系——数据符号;作为社会环境,它在受众周围建立起了全新的“数据拟态环境”。第二节主要探讨了两个问题:媒介社会的形成逻辑以及大数据技术对于数据媒介社会形成的主要作用。笔者认为,在媒介社会的形成主要依照下面四个逻辑进行:媒介技术成为物质基础;媒介涵化人的思想意识;媒介培植人的生活方式;媒介重构社会文化。而大数据媒介正是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广泛、便捷的使用,养成受众的数据依赖,建构了一个足以影响世界的“数据拟态环境”。第三节描述了数据媒介社会的三个基本形态:人的生命的延伸;其他媒介的延伸;世界的延伸。第二章主要论述了人在数据媒介社会中的存在形态——“数据人”的基本特征。文中提到的“数据人”是指处于媒介社会使用大数据媒介技术感知世界的人们。第一节主要介绍了“数据人”的基本特征:对于大数据媒介“盲从”,对于客观世界“麻木不仁”,对于数据信息“依赖”;并讲述了随之而现的“数据人”的三种形态:“代码人”、“提线木偶”和“数据奴仆”。第二节从文本的生产、主体意识的淡薄和多重权力冲突的受众角色三个层面描述了“代码人”是数据媒介中人的角色异化。第三节从人的主动性、空间感知、关系感知三个层面论述了“提线木偶”是数据媒介中人的感知功能的异化。第四节主要描绘了在大数据媒介情境下人的行为异化形成所谓之“数据奴仆”。第三章主要论述了大数据媒介呈现出“数据是媒介的延伸”的状态。本章共四小节:大数据媒介对于受众媒介消费习惯的影响来实现媒介功能的异化;通过对信息生产和信息消费的影响来实现媒介传播方式的异化;通过对数据符号的广泛使用和信息收集、整理体系中的不对称形态实现传播内容的异化;通过对媒介隐私权力的让渡实现传播空间的异化。本章节阐明了大数据媒介事实上是传统媒介形式的延伸,是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广泛使用来实现对媒介本身的异化。第四章主要论述了数据媒介社会形成的基本条件和主要影响。第一节阐明了数据媒介社会构建的核心条件是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广泛应用,基本条件有三点:大数据技术作为社会关系变革的基本驱动力存在;大数据技术作为社会阶级隐性的权力工具而存在;大数据技术作为推动媒介生态系统变革的基本动力存在。第二节描述了数据媒介社会形成的后果之一:大数据拟态环境产生,及其对一般受众的向导作用和误导作用。第三节阐述了数据媒介社会形成的后果之二:在数据媒介社会,审美文化正经历的消解与重构包括经典审美文化的瓦解,审美文化功能的偏移以及审美文化的庸俗化。第四节重点描述了数据媒介社会在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三个基本形态:微观层面的虚拟社区,中观层面的赛博空间,宏观层面的数据社会。第五部分,结语部分。此部分中,笔者着重描述了数据媒介社会将是以数据作为基本组成结构,以信息技术范式作为物质基础,以信息主义作为发展方式的基本形态。

王慧慧[3](2016)在《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年鉴翻译研究 ——以《淮北年鉴2014》工业经济部分(节选)英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年鉴作为逐年发行、系统记录一年内事物发展的综合性工具书,对于促进信息交流、了解地区和专业概况、制定相关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全球范围内各类年鉴的编纂和出版事业蓬勃发展。伴随经济全球化而来的信息交流全球化促使年鉴译本成为直接、快速、系统了解某一区域或某一行业发展状况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使年鉴译本像年鉴源语文本一样有效传递信息,成为年鉴编纂和出版热潮现象之后译者无法回避、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功能翻译理论的文本类型说和翻译目的论将文本类型、文本功能、翻译目的和翻译策略相结合,与年鉴的信息性、工具性等特点高度契合,为年鉴的翻译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策略支持。鉴于此,本文在功能翻译理论的文本类型说和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围绕年鉴的翻译展开探讨,为节选自《淮北年鉴2014》工业经济部分的文本提供译文,同时结合年鉴的特点探索其词汇、句子和语篇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期为年鉴翻译提供借鉴,提高年鉴翻译质量。

母伟佳[4](2016)在《新图案的图式生成与形式表达》文中指出随着多元化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学科的边界日益模糊,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越来越呈现为一种常态。图案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表达形式,无论在图案设计的理念与范畴、审美与表现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泛图案主义的时代背景下,图案呈现出更多的变化与多样性,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图案理念与范畴更加模糊与不确定,多元文化影响下的图案更加丰富与热烈,数码技术支撑下的图案设计更加异化与复杂。同时,新图案的生成途径更加多元,大大超出传统图案的视野与范畴;新图案设计的图式生成方式在传统图案的基础上,也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手段与方法,形式与内容。作为艺术的装饰,新图案的表现风格日益多样,无论是中国元素、波普艺术、涂鸦艺术、卡通艺术、数码艺术等等,都对新图案产生巨大的影响,并形成与之相对应的表现风格。正是在这样的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新图案在不同的艺术设计领域中呈现出更加丰富的面貌,并给我们现实生活带来更加异彩缤纷的视觉体验与艺术享受。

久坂部羊,杜海清[5](2015)在《恶医》文中研究指明序病人是个52岁的男子,两年前做过早期胃癌手术,11个月后复发,检查发现,癌细胞已转移到肝脏。医师是一位35岁的外科医生,两年前主刀的早期胃癌病人,11个月后复发,发现癌细胞已转移到肝脏。癌症复发,通常就是采取使用抗癌剂的化疗办法。目前,用于胃癌的化疗药物有十几种,单独一种或两三种合在一起给药。一种药物不见效就换用其他的药。有的即使有效果,但因为毒性大,也不能继续用下去。

高凌云[6](2013)在《蕾丝在现代成衣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蕾丝,作为具有特殊的镂空花纹的纺织品,它最早出现于15世纪末,作为服装的装饰性辅料发展到洛可可时代,俨然成为了带有浪漫,神秘,性感,娇柔等符号色彩的装饰。到了现代,成衣设计师不断挖掘蕾丝的应用空间,运用科技手段对蕾丝的工艺,材质,图案,色彩进行创新型设计,使蕾丝在兼具服用功能性和艺术审美性双重内涵的现代成衣设计中已不仅充当装饰辅料的角色,而且作为面料大面积应用。成衣是集合艺术性与生产性的关键性角色,尤其是成衣众多的细分服类,它能实现设计师对蕾丝的更多的设计理念和激发蕾丝面料的更多的创新型设计,这也是本人研究蕾丝在成衣设计中的应用研究的原因。本课题回溯了近代蕾丝在国内外的发展历史,从蕾丝的创新型设计出发,包括蕾丝的工艺,材质,图案,色彩的创新设计;把蕾丝作为一种特殊的形式语言分析它在成衣设计中与人体空间感的塑造,在成衣设计中的二次设计以及蕾丝图案的衍生应用等方法,结合图片并逐层推进,对成衣设计语言的丰富和创新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最后研究实践了蕾丝在表现不同风格成衣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方式,设计方法与实践相结合,并通过蕾丝成衣设计案例的分析,以达到蕾丝在表现成衣具体风格设计的最佳效果,为蕾丝成衣的风格设计和工业化生产提供更明确的方向和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

曹起[7](2013)在《新时期现代汉语变异研究》文中认为语言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探求语言的发展演变规律必须研究语言的变异现象,语言变异是语言的本质特征。新时期,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现代汉语在词汇、语义、语法等方面发生了各种语言变异现象,对新时期汉语语言变异的研究是探求汉语的发展演变规律的重要内容。语言变异就是指,由于受到语言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语言系统中出现了新的元素以及对原语言系统规则的偏离或违反的语言变化状况。新时期现代汉语词汇方面变异最突出的表现是汉语词汇系统新质要素的增加,即新词语的大量产生和伴随新词语而产生的新语素。社会的发展变化所引起的语言变异,首先主要表现在词汇的发展变化上,而词汇的变化又主要体现在词汇的增损,即旧词语的隐退和新词语的增加两个方面。依据来源,新时期汉语新词语可分为新造词、外来词、方言词三个方面。新时期汉语新词语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音节有多音化趋势;缩略新词语大量产生;同族词增多;外来词有增多的趋势,并且字母词越来越多等几方面。新词语的产生也引起了汉语语素的发展变化,从来源看,新时期汉语新语素有他源性的,也有自源性的。在汉语新增语素中,外来语素占绝对优势。新时期汉语语义变异主要是指在新时期现代汉语共同语系统中语素义、词义的变异。新时期,现代汉语虽然产生了大量的新词新语,但新产生的语素并不多。新语素主要表现为一些外来词音译成分的语素化,少数新语素是汉语自生的。新时期产生的新语素义除了外来词语素化带来的新语素义外,另一个主要表现是新产生的合成词中语素义变异。新时期汉语词汇意义的变异主要是指现代汉语词义系统增加了新义位以及对原词义的偏移。新时期汉语语义变异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义域分布广泛,单义新词占多数,词义的组合性强等。新时期现代汉语语法在聚合和组合两方面都存在语言变异现象。聚合方面的变异主要表现为词性的游移和类词缀大量增加以及新兴的汉语重叠式ABB式和AABB式。组合变异是指新时期出现的新语法现象或存在对传统语法组合规则的偏离的语言现象。新时期现代汉语语法在组合上的变异较多,表现比较突出的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副+名”组合;动宾复合词带宾语;新兴“被X”结构;“有+VP”结构的兴起。这些语法变异现象的产生和兴起适应当前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有特殊的社会语用价值,同时也是语言自身发展的需要。新时期现代汉语产生语言变异的动因有多方面因素,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外部诱因包括社会发展、语言接触、语言的交际和认知功能以及语用心理因素等;内部诱因包括语言结构要素相互作用规律以及语言类推机制的作用等。语言变异的产生是内外因合力作用的结果。新时期汉语语言变异的诱因较为复杂,有些语言变异现象的产生可能受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新时期大量新词族、新结构的涌现,常常是先由一个新词语、新结构的出现,然后带动一个词族、一类结构的产生,从而使新词语、新结构的产生呈现类型化、批量化衍生的态势,这既有社会发展以及各种语用心理的外因,也有语言类推法则的内因在起作用。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个动态的开放系统。语言是不自足的,语言自身在不断进行调节。新时期汉语存在大量语言变异现象,如词汇创新、外来语借用和各种新结构的产生等,使语言处于暂时的无序状态。通过语言内部和外部的调节,语言不断地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不完美走向完美。旧的无序、不完美克服了,又会出现新的无序和不完美,语言就是这样循环往复不断向前发展。新时期汉语语言变异一方面从不同层面对传统汉语造成了冲击;另一方面语言变异也推动了现代汉语的发展,丰富了汉语词汇系统,增加了汉语中新的表达方式。语言中变异现象的存在具有普遍性。新时期汉语语言变异有着自身的特点,即表现特定的社会内容和文化内容。就语言自身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功用来看,语言变异的存在既有其必然性,又具有合理性。新时期汉语语言变异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李蓓[8](2013)在《互动媒体艺术初探 ——五元素(形、动、色、文、音)在互动艺术作品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互动媒体艺术和形、动、色、文、音五元素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艺术与科技两个方面着手,在艺术方面,从形、动、色、文、音五个元素在传统媒体中各自的平行发展及相互作用进行了梳理;在科技方面,对互动媒体艺术的概念与背景做了归纳整理,通过"Kinect体感交互”和“增强现实”的媒介平台,将互动的科技融入艺术的创作。在此基础上,以舞蹈为主体,围绕五元素在舞蹈中的相互作用展开,具体论述了音乐节奏与舞蹈形态的关系,并进一步研究了融入科技的数字化舞蹈创作技法与互动表达形式。接着,以体感交互和增强现实为坐标,分别对互动舞谱、舞蹈教学、数字诗词三部互动艺术作品进行了分析和论证。最后结合移动媒体,分析了互动媒体艺术未来的创作方向。在结论中,从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对于互动媒体艺术的推动和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总结思考。为互动媒体艺术的创作实践提供了技术借鉴和理论参考。

王欣[9](2012)在《英汉借词范畴化认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借词的研究始终是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20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于借词的研究,许多方面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在语言接触的理论框架下,对于英汉借词的研究已经颇为成熟和深入,中西方学者均有较多论述;对于借词接触产生阶段和吸收同化阶段的研究关注度较高,从文化、社会和语言学角度均有力作出现;对于英语中借词的研究多为历时的研究,集中于借词借入的时间和因素、音位等语音要素;对于汉语借词则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考察借词的借用和翻译方式者居多;从语言文字的不同和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对英汉借词进行对比的研究近些年来也越来越多,论述也较为深入。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借鉴。但是,这些研究中仍有一些薄弱环节,关于这一课题还有许多具有争议和值得探讨的问题。对于英汉语外来词的研究基本上都只局限于对其结构、来源和意义进行描述,大多数是以文化语言学分析和社会语言学分析为主。单纯地罗列出借用词汇的途径、列举借词的米源,而不去揭示产生借词和借词意义变化的实质原因,并不符合现代语言学的解释原则。英汉语借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儿方面:1)对借词语义及其演变机制的研究明显不足。对于借词进入目标语后语义的形成及语义的发展,关注度明显不够。2)多共时静态研究,动态研究关注不够。借词作为“异质成分”,在取得目标语词汇的资格后,需要在音、义、形等各方面进行重新“匹配”、改造同化,这一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对借词进行动态观测和考量;3)对比研究不足,尤其是认知框架下的英汉借词的对比研究,尽管已有学者开始着手研究,但都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且大多数是针对英语或汉语的单语性研究。借词在英汉两个目标语中各个阶段的认知模式所产生的借词变化对比研究未见。本研究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指导,以20世纪后半期英语和汉语中出现且具有相当生命力的借词为研究对象,采用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定性研究为主的跨学科综合实证研究方法,立足英汉语言事实,选取真实语料,研究借词和人的认知之间的内在联系,对英汉借词词义现象做出比较合理和全面解释,阐释了借词意义形成的内在机制并对比英汉借词词义在产生、同化和融合的动态过程中,认知机制、民族认知心理和认知模式对词义制约作用的共性与差异,深化对语言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的认识。本研究主要取得以下发现:第一,本研究的理论发现体现于:1)借词是人类多次认知加工的产物,在不同的认知语境下,人们根据认知体验,结合认知模式与百科知识,对借词语义进行多次认知加工。同时,借词意义具有认知凸显性和理据性,其意义构建凸显了文化与认知理据。新的借词范畴最初总是产生于个体的认知活动,之后便是民族和社会成员整体对外来概念进行范畴化的过程,这需要一个社会的整体成员利用共性认识所形成特定的概念系统,作为人们已有的经验,以语言的形式储存在人的大脑中。认知活动,通常以其所在社会规约性的经验认识作为坐标和参照,利用已有的认知经验,与新获得的信息相互作用,形成新概念和概念结构。在此过程中,人们的认知选择如感知选择、心理频率的选择、心理图式的选择以及对外来词汇中义项的选择,起到关键性作用。2)借词是一个范畴连续体,词义的变化实际上是词义范畴的嬗变,包括原型范畴的嬗变、特设范畴的建构以及新旧范畴之间的互动。词义范畴嬗变的机制是非范畴化。借词构筑过程是相互关联的认知过程,有着共同的认知机制,都体现了人的隐喻、转喻和类推思维。这些认知机制是潜意识的普遍的认知活动,是在常规化或凝固化的概念结构上进行的多轮的认知操作。借词的范畴化与非范畴化符合“语言经济原理”。借词的范畴嬗变就是启动认知行为,激活人们头脑中的百科知识和社会文化模式,借助上下文填充相关信息,并决定着最终的语义通道。第二,英汉语借词的范畴化与非范畴化过程具有显着的认知共性。研究结果符合认知语言学提出的“人的心智不是分离的、自治的,而是与人的身体的其他机能一样,对所有的人都是大致相同的,都会促成和限定潜在的经验。抽象概念和想象世界归根到底是根植于现实世界的身体经验,所以人的心智的产品,即使是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相称的、相通的”理论。第三、在具有显着认知共性的同时,英语和汉语借词范畴的动态变迁过程中也分别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英语语言和文化对汉语语言和文化的渗透和影响要远远大于汉语语言和文化对英语语言和文化的渗透和影响。英汉民族对于外来借词的范畴化过程也体现了不同的惯性化思维与凸显优化思维,两个民族不同的地理位置,社会历史及民族认知心理造就了不同的思维方式。第四、借词范畴化的普遍认知机制和认识论启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对英汉借词的普遍认知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首次提出,借词是复杂的语言现象,并非由单一的心理机制所能够解释,在范畴化的不同阶段由不同的认知机制起主导作用。借词的认知机制作用揭示了联想与激活的相似性的体验本质(embodied nature),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感知与概念、经验与知识的关系,具有重要的认识论启示。本研究在吸收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以下儿点创新:(1)首次对20世纪后半期以来的英语和汉语借词语料进行大规模的、系统的整理和分析,并自建语料库;(2)首次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对英汉借词进行对比研究,对于探求借词认知模式的共性与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3)同时对借词现象进行综合多维度对比阐释和探索。本研究从英汉语借词的角度对人类认知方式的共性和个性做出了进一步的探索,以及不同文化对语言和认知的具体影响,对丰富和发展英汉语词汇学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与此同时,研究对于翻译、词汇教学和词典编纂也将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杰弗里·迪弗,姚人杰[10](2011)在《燃烧的电缆(上)》文中研究表明距离世界地球日还有三十七个小时第一部故障检修员"人用脖子以下来挣钱,一天至多赚几美元;人用脖子以上来挣钱,大脑能创造多少,你就值多少。"———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

二、电脑化服装和音乐夹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脑化服装和音乐夹克(论文提纲范文)

(1)日本赛博朋克动画电影的美术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主要研究对象与内容
        1.4.1 主要研究对象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对象的界定及相关理论综述
    2.1 赛博朋克相关概念
        2.1.1 赛博朋克
        2.1.2 赛博空间
        2.1.3 赛博格
    2.2 赛博朋克的发展
    2.3 赛博朋克的视觉风格
    2.4 日本赛博朋克动画电影
        2.4.1 日本赛博朋克动画的发展
        2.4.2 日本典型的赛博朋克动画电影概述
        2.4.3 日本赛博朋克动画电影的世界观构建
第三章 日本赛博朋克动画电影的美术风格表现
    3.1 日本赛博朋克动画电影的角色设定
        3.1.1 机械化的角色造型
        3.1.2 功能性的服饰设计
    3.2 日本赛博朋克动画电影的场景设定
        3.2.1 二元对立的城市空间
        3.2.2 阴雨连绵的黑夜环境
        3.2.3 饱含隐喻的抽象色彩
        3.2.4 极具象征意味的光影
第四章 日本赛博朋克动画电影的美术风格特征及思想内涵表达
    4.1 日本赛博朋克动画电影的美术风格特征
        4.1.1 冲突性
        4.1.2 融合性
        4.1.3 阴暗性
    4.2 日本赛博朋克动画电影的思想内涵表达
        4.2.1 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4.2.2 对科技发展的忧虑
        4.2.3 对人类身份的思考
第五章 《Supremercy》的美术风格设计实践
    5.1 《Supremercy》的创作思路
    5.2 《Supremercy》的制作阐述
    5.3 《Supremercy》的美术风格
        5.3.1 冲突性的美术风格运用
        5.3.2 融合性的美术风格运用
        5.3.3 阴暗性的美术风格运用
    5.4 《Supremercy》的效果展示
    5.5 《Supremercy》的实践总结
第六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图片来源
附录2: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大数据时代与我国媒介化社会的嬗变 ——基于媒介环境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一) 媒介化社会的形成
        (二) 大数据媒介的形成
    二、研究综述
        (一) 大数据的研究综述
        (二) 媒介化社会的研究综述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 现实目的与意义
        (二) 理论目的与意义
    四、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大数据媒介与数据媒介社会的产生
    第一节 大数据媒介的产生
        一、大数据
        二、大数据媒介的特征
        三、大数据媒介的影响
        四、作为环境的大数据
    第二节 数据媒介社会的产生
        一、媒介社会的形成逻辑
        二、数据媒介社会的形成逻辑
    第三节 数据媒介社会的基本形态
        一、数据媒介是人生命的延伸
        二、数据媒介是其他媒介的延伸
        三、数据媒介是世界的延伸
        四、结语
第二章 数据是人的延伸——“数据人”的产生
    第一节 “数据人”的产生
        一、“数据人”的新特征
        二、“数据人”的异化
    第二节 代码人——“数据人”的身份异化
        一、文本:用户生成内容
        二、主体:具有混杂角色的积极受众
        三、结构:多重权力的冲突与协商
    第三节 提线木偶——“数据人”的感知异化
        一、人的“主动性”异化
        二、人的空间感知异化
        三、人的关系感知的异化
        四、大数据与空间转化
    第四节 数据怪物——“数据人”的行为异化
        一、大数据媒介影响下的人的行为异化
        二、大数据媒介与人的行为异化的三个维度
第三章 数据是媒介的延伸——大数据媒介的异化
    第一节 媒介消费的异化——大数据媒介功能的延伸
        一、大数据媒介消费的风格化
        二、大数据媒介符号意义的选择与重组
        三、大数据媒介信息的构成机制
    第二节 信息生产与接受的异化——媒介传播方式的延伸
        一、数据信息传播方式的异化
        二、数据信息生产方式的异化
    第三节 符号的异化与异化的符号生产 ——大数据媒介传播内容的延伸
        一、失去“质量”的数据符号——大数据媒介符号的异化
        二、被异化的符号生产——大数据媒介专业主义的消解
    第四节 大数据媒介传播空间的异化——媒介隐私的消亡
        一、组织与个人——让渡隐私完成链接
        二、个人与组织——让渡隐私换取服务
第四章 数据是世界的延伸——数据媒介社会的形成
    第一节 数据媒介社会构建的基本要素
        一、大数据技术是数据媒介社会形成的基本驱动力
        二、大数据技术是数据媒介社会形成的触点
        三、大数据技术推动媒介生态系统与社会变革
    第二节 大数据媒介拟态环境——向导和误导
        一、大数据媒介拟态环境产生的原因
        二、大数据媒介拟态环境的两面性
        三、强化向导、避免误导
    第三节 消解与重构:大数据媒介对审美文化的影响
        一、大数据媒介与审美文化的内在关联
        二、大数据媒介对审美文化的消解
        三、大数据媒介对审美文化的重构
    第四节 大数据媒介重构媒介化社会
        一、数据媒介社会的微观层面:虚拟社区
        二、数据媒介社会的中观层面:赛博空间
        三、数据媒介社会的宏观层面:数据社会
结语 大数据媒介影响下的数据媒介社会
    一、数据媒介社会——交际与社会网络的扩张
    二、“数据媒介社会”的主要特征
        (一) 数据是组成社会形态的基本结构
        (二) 信息技术范式是数据媒介社会的物质基础
        (三) 信息主义是数据媒介社会的发展方式
参考文献
后记·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3)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年鉴翻译研究 ——以《淮北年鉴2014》工业经济部分(节选)英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年鉴翻译研究
    2.2 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年鉴翻译研究
3 理论基础
    3.1 功能翻译理论概述
    3.2 功能翻译理论与年鉴翻译
        3.2.1 文本类型说与年鉴翻译
        3.2.2 目的论与年鉴翻译
4 功能翻译理论在《淮北年鉴2014))翻译中的应用
    4.1 《淮北年鉴2014))文本介绍
    4.2 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淮北年鉴2014》翻译
        4.2.1 词汇的翻译
        4.2.1.1 数式缩略语的翻译
        4.2.1.2 专业术语的翻译
        4.2.1.3 文化词语的翻译
        4.2.1.4 企业名称的翻译
        4.2.2 句子的翻译
        4.2.2.1 主语省略句的翻译
        4.2.2.2 流水句的翻译
        4.2.3 语篇的翻译
        4.2.3.1 语篇的衔接和连贯
        4.2.3.2 语篇的信息重组
        4.2.3.3 译文时态的处理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新图案的图式生成与形式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 研究现状与方法
第一章 新图案的生成语境
    第一节 泛图案主义——新图案的变化与多样性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语境下新图案的理念与范畴
    第三节 多元文化影响下新图案的审美趣味
    第四节 数码时代新图案的演变与发展
    第五节 作为符号的图案——新图案装饰与符号演绎
第二章 新图案的生成途径
    第一节 来自自然——微观剖面与宏观图像
    第二节 来自艺术——具象物象与抽象形态
    第三节 来自建筑——意象图式与空间形式
    第四节 来自科学——结构与演算的复杂性与非线性
    第五节 来自数码——基于数码技术的迭代计算与分形几何
第三章 新图案设计的图式生成
    第一节 新图案设计的形式语言:隐喻性、装饰性与象征性
    第二节 新图案设计的形式特征:意象性、泛象性与幻象性
    第三节 新图案设计的手段与方法:交叉与综合、时尚与边缘、写实与异化
第四章 作为艺术的装饰——新图案的表现风格
    第一节 中国元素与传统情结演绎
    第二节 唯美表达与矫饰泛象表现
    第三节 波普手法与大众涂鸦风格
    第四节 卡通手法与时尚流行样式
    第五节 数码图式与虚拟情节描绘
第五章 新图案设计的形式表达
    第一节 平面设计——数码图案与信息传播
    第二节 空间墙绘——异质图案的同构并置
    第三节 建筑表皮——外层包裹的图案彰显
    第四节 现代手工艺——新图案装饰与材料物语
    第五节 家居设计——图案显现与材料隐匿的替代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蕾丝在现代成衣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现状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第2章 现代成衣与蕾丝成衣
    2.1 现代成衣的概念和分类
    2.2 蕾丝成衣的出现
        2.2.1 蕾丝成衣的演变和概念
        2.2.2 蕾丝成衣的研究意义
    2.3 蕾丝在现代成衣不同服类中的应用
第3章 蕾丝概述
    3.1 蕾丝的发展历史
        3.1.1 蕾丝的界定
        3.1.2 蕾丝的发展历史及其在中西方服装史中的应用
    3.2 蕾丝的创新型设计
        3.2.1 蕾丝的工艺特性
        3.2.2 蕾丝的材质特性
        3.2.3 蕾丝的图案特性
        3.2.4 蕾丝的色彩特性
第4章 蕾丝在现代成衣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4.1 蕾丝在现代成衣设计中的应用形式
        4.1.1 作为成衣辅料
        4.1.2 作为成衣面料
    4.2 蕾丝在现代成衣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4.2.1 蕾丝与人体空间感的塑造
        4.2.2 蕾丝面料在现代成衣中的二次设计
        4.2.3 蕾丝图案的衍生应用
第5章 蕾丝成衣设计风格分析
    5.1 纯美的浪漫主义风格
        5.1.1 浪漫风格蕾丝成衣的设计方法与实践
        5.1.2 浪漫风格蕾丝成衣的设计案例分析
    5.2 张扬的朋克风格
        5.2.1 朋克风格蕾丝成衣的设计方法与实践
        5.2.2 朋克风格蕾丝成衣的设计案例分析
    5.3 舒适的田园风格
        5.3.1 田园风格蕾丝成衣的设计方法与实践
        5.3.2 田园风格蕾丝成衣的设计案例分析
    5.4 独特的民族风格
        5.4.1 民族风格蕾丝成衣的设计方法与实践
        5.4.2 民族风格蕾丝成衣的设计案例分析
    5.5 跳跃的运动风格
        5.5.1 运动风格蕾丝成衣的设计方法与实践
        5.5.2 运动风格蕾丝成衣的设计案例分析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新时期现代汉语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语言与变异
    1.2 语言变异的界定
    1.3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价值
    1.4 研究方法、研究的内容及材料来源
第2章 新时期汉语词汇变异
    2.1 新时期社会发展与词汇变异
    2.2 新时期产生的新词语
        2.2.1 新词语的界定
        2.2.2 新时期汉语新词语的来源
        2.2.3 新时期汉语新词语的特点
    2.3 新时期产生的新语素
        2.3.1 他源性新语素
        2.3.2 自源性新语素
        2.3.3 新时期汉语新语素的特点
        2.3.4 与新语素相关的几个问题
第3章 新时期汉语语义变异
    3.1 新时期汉语语义变异的研究对象
    3.2 新时期汉语语素义的变异
        3.2.1 语素义与词义的关系
        3.2.2 新时期产生的新语素义
        3.2.3 汉语新合成词中的语素义变异
    3.3 新时期汉语词义的变异
        3.3.1 词义系统增加新义位
        3.3.2 词义的偏移
    3.4 新时期汉语语义变异的特点
第4章 新时期汉语的语法变异
    4.1 汉语语法的发展变化与语法变异
    4.2 聚合变异
        4.2.1 词性的游移
        4.2.2 类词缀大量增加
        4.2.3 新兴的汉语重叠式
    4.3 组合变异
        4.3.1 新兴“副+名”结构
        4.3.2 动宾式动词带宾语(VO 1 +O 2结构)
        4.3.3 新兴“被 X”结构
        4.3.4 “有+VP”结构
        4.3.5 其他组合变异
第5章 新时期汉语语言变异的动因
    5.1 语言外部动因
        5.1.1 社会发展
        5.1.2 语言接触
        5.1.3 语用心理
        5.1.4 语言功能
    5.2 语言内部原因
        5.2.1 语言要素的相互制约
        5.2.2 语言的类推机制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8)互动媒体艺术初探 ——五元素(形、动、色、文、音)在互动艺术作品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二、研究内容与范围
第一章 理论背景
    一、互动媒体艺术
        (一) 互动媒体艺术的定义
        (二) 互动媒体艺术的起源
    二、五元素(形、动、色、文、音)的相互作用
        (一) 五元素的起源
        (二) 五元素的定义
        (三) 五元素的相互作用
    三、互动媒体艺术的应用技术
        (一) Kinect技术
        (二)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技术
第二章 基于五元素相互作用的互动媒体艺术应用
    一、互动媒体艺术与舞蹈
        (一) 互动媒体艺术的形态
        (二) 数字化舞蹈
        (三) 互动媒体艺术中的舞蹈作品分析
    二、五元素(形、动、色、文、音)的相互作用在数字舞蹈中的体现
        (一) 形态与形
        (二) 时空与动
        (三) 光影与色
        (四) 舞谱与文
        (五) 节奏与音
    三、互动艺术作品中的技术应用—Kinect体感交互
        (一) 深度图像处理
        (二) 骨骼跟踪
        (三) 基于Kinect的互动舞蹈作品分析
    四、互动艺术作品中的技术应用—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
        (一) 增强现实(AR)在舞蹈教学中的作品分析
        (二) 增强现实(AR)在五元素相互作用中的作品分析
        (三) 增强现实(AR)在移动媒体中的作品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9)英汉借词范畴化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关于英汉借词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语料范围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英汉借词研究综述
    2.1 引言
    2.2 国内外英语借词的研究现状
        2.2.1 国外学者对英语中借词的研究
        2.2.2 国内学者对英语中借词的研究
    2.3 国内外汉语借词的研究现状
        2.3.1 国外学者对汉语中借词的研究
        2.3.2 国内学者对汉语中借词的研究
    2.4 英汉借词对比研究现状
        2.4.1 国外借词对比研究
        2.4.2 国内借词对比研究
    2.5 借词的认知语言学研究现状
    2.6 小结
第三章 英汉借词研究的理论框架
    3.1 引言
    3.2 认知语言学
        3.2.1 原型理论
        3.2.2 概念化和范畴化理论
        3.2.3 非范畴化理论
        3.2.4 概念隐喻理论
        3.2.5 概念转喻理论
        3.2.6 类推理论
    3.3 小结
第四章 认知视域下的英汉借词
    4.1 引言
    4.2 英汉语借词现状
        4.2.1 英语借词的现状
        4.2.2 汉语借词的现状
    4.3 英汉借词语义:多次认知加工的产物
        4.3.1 认知一次加工
        4.3.2 认知二次加工
        4.3.3 认知深度加
    4.4 英汉借词语义的认知凸显性
    4.5 英汉借词语义的理据性
    4.6 对比阐释
第五章 英汉借词范畴化认知阐释
    5.1 引言
    5.2 英汉借词的范畴化
    5.3 英汉语借词范畴化方式
        5.3.1 英语借词的范畴化方式
        5.3.2 汉语借词的范畴化方式
    5.4 借词范畴中的特设范畴
    5.5 英汉借词范畴化的制约机制
        5.5.1 英汉借词范畴的文化语境依赖
        5.5.2 英汉借词范畴化的认知模式依赖
        5.5.3 语言自身制约
    5.6 英汉借词范畴化的认知选择
        5.6.1 感知选择
        5.6.2 心理频率的选择
        5.6.3 心理图式的选择
        5.6.4 义项的选择
    5.7 对比阐释
第六章 英汉借词非范畴化认知阐释
    6.1 引言
    6.2 借词语义的非范畴化
    6.3 借词词义范畴变化的认知机制
        6.3.1 隐喻与英汉借词范畴
        6.3.2 转喻与英汉借词范畴
        6.3.3 类推与英汉借词范畴
    6.4 对比阐释
第七章 结论
    7.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7.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
    7.3 本研究的启示
        7.3.1 对于英语借词翻译的启示
        7.3.2 对于词汇教学的启示
        7.3.3 对于词典编纂的启示
    7.4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电脑化服装和音乐夹克(论文参考文献)

  • [1]日本赛博朋克动画电影的美术风格研究[D]. 施安国. 江南大学, 2021(01)
  • [2]大数据时代与我国媒介化社会的嬗变 ——基于媒介环境学的视角[D]. 李璐.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 [3]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年鉴翻译研究 ——以《淮北年鉴2014》工业经济部分(节选)英译为例[D]. 王慧慧. 北京交通大学, 2016(02)
  • [4]新图案的图式生成与形式表达[D]. 母伟佳. 南京艺术学院, 2016(02)
  • [5]恶医[J]. 久坂部羊,杜海清. 译林, 2015(06)
  • [6]蕾丝在现代成衣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高凌云. 北京服装学院, 2013(04)
  • [7]新时期现代汉语变异研究[D]. 曹起. 吉林大学, 2013(08)
  • [8]互动媒体艺术初探 ——五元素(形、动、色、文、音)在互动艺术作品中的应用[D]. 李蓓. 上海音乐学院, 2013(02)
  • [9]英汉借词范畴化认知研究[D]. 王欣. 华中师范大学, 2012(12)
  • [10]燃烧的电缆(上)[J]. 杰弗里·迪弗,姚人杰. 译林, 2011(04)

标签:;  ;  ;  ;  ;  

电脑服装和音乐夹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