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在中老年梗阻性黄疸病因诊断中的价值

B超在中老年梗阻性黄疸病因诊断中的价值

一、B超在中老年梗阻性黄疸病因诊断中的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王红兰[1](2018)在《我校教职员工健康体检情况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学校教职工健康体检,了解教职工健康状况,做到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方法采集2017年教职工体检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找出发病率较高的疾病病种,分析原因,为进一步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甲状腺结节为体检诊断第一位;幽门螺杆菌阳性为体检阳性体征第一位。结论职工常见病发病率较高,应加强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李昊昌,乔晓娟[2](2015)在《腹部超声对96例黄疸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分析腹部超声对黄疸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黄疸疾病患者96例,96例患者均实施腹部超声的诊断。诊断后96例患者再进行病理学检查及临床手术诊断。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病理学检查及临床手术结果,内科性黄疸37例(慢性肝炎17例,急性肝炎10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9例、急性细菌性胆管炎1例)无胆管扩张现象。外科性黄疸59例(胆管癌12例,胆囊癌8例,胆总管结石13例,胰腺癌12例,壶腹癌14例)有胆管扩张现象。而腹部超声结果,内科性黄疸38例,外科性黄疸58例,仅1例误诊。病理学检查及临床手术诊断与腹部超声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37例无胆管扩张现象经临床治疗已好转或痊愈。结论腹部超声对黄疸疾病的诊断仅1例误诊,将1例胆管癌误诊为胆管炎。误诊率仅1.04%,准确率高达98.96%,无漏诊情况,敏感性及精确度极高,腹部超声能精确的检测到外胆管有无扩张,快速的作出非梗阻性与梗阻性黄疸疾病的诊断,值得临床推广及引用。

蒋逍达[3](2012)在《青年黄疸259例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黄疸(Jaundice)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血清胆红素升高超过17.1μmol/L的一组症状和体征。通常血清总胆红素超过34.2μmol/L为临床上所常见的显性黄疸,可表现为肉眼可见的皮肤及巩膜黄染。黄疸是一种临床上非常常见的体征,可以由多个器官和系统的疾病以及多种全身性疾病引起。黄疸的病因复杂,不同疾病伴有的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而黄疸病因的正确诊断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判断疾病预后均有重要的意义。虽然从很早开始人类就认识到了这种现象并受到各个时代医生的重视,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和医学的发展也对这类疾病有了更新和更深刻的认识。而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及卫生水平的提高,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规律都发生了改变,黄疸的病因构成和临床特点也在发生着变化。由于黄疸的复杂性,以往对于黄疸的研究往往只限于一种或一类疾病的研究,缺乏对于整个人群中黄疸总体发病特点的研究。为了提高对黄疸性疾病的认识,本研究主要探讨了青年人群中黄疸发生的特点和病因构成,旨在提高临床对于黄疸的认识和诊断水平。目的回顾性分析259例18-44岁的青年黄疸患者的病因与性别、临床表现和严重程度的关系,主要生化指标的变化特点,并与同期收治的中老年黄疸患者的病因构成进行对比,探讨青年人群中黄疸的病因构成及临床表现的特点,为临床黄疸的诊断提供参考。资料和方法收集所有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1月门诊以黄疸为主要表现收治的18-44岁的青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所测得的血清总胆红素均≥34.2μ mol/L。统计所有患者的临床诊断、要生化指标(包括ALT、AST、GGT、 ALP、TBIL、DBIL);分析其病因的构成、病因与性别及临床表现的关系以及主要生化指标的特点,收集同期收治的≥45岁的中老年黄疸患者共613例统计其病因构成,与青年患者的病因构成进行对比;统计所有疾病中血清总胆红素≥171mol/L的病例数,使用SPSS17.0软件,根据不同的数据特点采用匹配的统计学方法,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者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其统计学差异,以P<0.05为显着统计学差异。结果1.青年黄疸的病因构成非常复杂,最常见的病因为:病毒性肝炎(27.80%)、胆管结石(17.76%)、药物性肝病(7.72%)、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6.17%)、自身免疫性肝病(5.41%)、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5.41%)、酒精性肝病(4.25%)等,可见黄疸病因依然以肝胆系统和血液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为主,由全身性疾病引起的黄疸偶有发生,但较为罕见。2.与性别有关的病因主要有好发于男性的病毒性肝炎(P<0.01)、酒精性肝病(P<0.01),好发于女性的药物性肝病(P<0.01)、自身免疫性肝病(P<0.01)和只发生于女性的妊娠胆汁淤积性肝病。3.与青年患者相比,中老年黄疸患者的病因构成有所不同,以恶性肿瘤为最常见的病因,其次为病毒性肝炎和胆石病,发病率有统计学差异的疾病有病毒性肝炎(p<0.01)、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p<0.01)和肿瘤(p<0.01)。4.伴有较多症状和体征的疾病主要有病毒性肝炎、败血症、黄疸型肝炎、肿瘤、肝硬化、布加综合征、自身免疫性肝病、胆石病、肝衰竭。其他病因相对而言临床表现较少,其中不少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表现不典型。5.各种疾病的生化指标检测值与既往的文献报道类似:肝细胞损害为主的疾病转氨酶升高较明显,在梗阻所致的黄疸中有一定程度的升高;胆红素升高最明显的是肝衰竭和恶性肿瘤等预后不佳的疾病;而ALP和GGT的升高以胆汁淤积性疾病较明显。6.重度黄疸主要见于败血症、肝衰竭、肿瘤、自身免疫性肝病、病毒性肝炎和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中。结石与肿瘤患者中重度黄疸患者所占的比例有统计学差异(P<0.01),且部分生化指标在两种梗阻性黄疸也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可见肿瘤所致的梗阻性黄疸较结石所致的梗阻更为严重。结论1.青年患者中导致黄疸的疾病种类非常多,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此外还有许多不常见的病因。2.部分疾病的发生有性别或者年龄的差异。3.黄疸的伴随临床症状多且复杂,大部分患者以非典型表现为主,许多患者的临床表现并不典型。4.青年黄疸患者的血清生化检查特点与以往的研究基本相符。5.重度黄疸主要见于各种类型所致的肝实质性损害及肿瘤患者中。梗阻性黄疸患者中,肿瘤所致的黄疸严重程度较胆石症更严重。

汪卫东,王群,戚士祥[4](2001)在《B超在中老年梗阻性黄疸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在中老年梗阻性黄疸病因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中老年梗阻性黄疸患者经手术、病理、CT、MRI、随访证实的病例。结果:57例中胆道肿瘤23例,胰头及乏特氏壶腹肿瘤10例,男性占61%,女性占 39%。总胆管下段结石 23例,女性占 78%,男性占 22%。误诊3例、结论:超声在中老年梗阻性黄疸病因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肯定诊断价值及应用价值。

陈莉莉[5](2012)在《胆汁淤积性黄疸的病因分析及诊断思路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黄疸是指血中胆红素增高而使巩膜、皮肤、黏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发生黄染的现象。正常人血清总胆红素(TBIL)低于17.1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低于3.42μmol/L,间接胆红素(IBIL)低于13.68μmol/L.血清胆红素介于17.1~34.2μmol/L时,临床上多无皮肤、巩膜黄染,称为隐形黄疸。当其超过34.2μmol/L时,临床上出现黄疸。本研究以此作为黄疸诊断标准。黄疸不是一个独立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一种症状和体征,常见于肝胆胰腺及血液系统的某些疾病,其他系统疾病也可出现,根据病因发病学可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红素代谢功能缺陷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溶血性黄疸以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均高的血液学检查基本可以明确诊断,肝细胞性黄疸常有明确的诱因和原发疾病,根据实验室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易明确诊断,胆红素代谢功能缺陷性黄疸发病率低,而胆汁淤积性黄疸的病种繁多、病因复杂,目前临床难点和热点在于胆汁淤积性黄疸诊断。胆汁淤积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胆汁排泌障碍,可由肝细胞或胆管上皮细胞的胆汁分泌障碍或胆管梗阻所致,根据有无胆道梗阻分为非梗阻性胆汁淤积和梗阻性胆汁淤积,前者又称为肝内胆汁淤积,后者分为肝内梗阻性及肝外梗阻性胆汁淤积,临床上可表现为乏力、瘙痒和黄疸。本文通过对这类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胆汁淤积性黄疸的病因及其诊断思路。方法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我院以“黄疸待查”为诊断收入院的患者,剔除15岁以下的病例,随机挑选200例胆汁淤积性黄疸的病例,查阅病历记录以下项目:性别,年龄,血清ALT,AST,GGT,ALP等实验室检查及其它辅助检查结果以及最终确诊病因,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和秩和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胆汁淤积性黄疸分为肝内胆汁淤积(非梗阻性胆汁淤积)和梗阻性胆汁淤积性。肝内胆汁淤积以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肝炎后肝硬化最多见,其中病毒性肝炎多为HBV、 HVC感染,药物性肝病的最常见于中药、抗结核药所致。梗阻性胆汁淤积以胆道结石及肝胆胰系统恶性肿瘤居多。2.男性患者病毒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酒精性肝病、肝癌发病率显着高于女性,女性患者胆道结石、胆囊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发病率显着高于男性,经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3.青年及中年组病毒性肝炎发病率显着高于老年组;中年及老年组肝炎后肝硬化、恶性肿瘤(胆管癌、肝癌、胆囊癌、胰腺癌)发病率显着高于青年组,经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4.与良性胆汁淤积性黄疸相比,血清GGT、 ALP在恶性胆汁淤积性黄疸中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诊断胆汁淤积性黄疸时,①首先确定是否存在胆汁淤积;②其次行超声检查了解有无胆管扩张判断是肝内胆汁淤积还是梗阻性胆汁淤积;③明确病因:若为梗阻性胆汁淤积,进一步检查明确梗阻部位(肝内还是肝外)以及病因(结石、炎症、寄生虫、肿瘤或先天性等);若为肝内胆汁淤积,首先应考虑病毒感染、肝炎后肝硬化、药物性肝病、酒精性肝病等,当病毒学检查阴性且无饮酒用药中毒史时,则要考虑是否存在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可能。2.诊断胆汁淤积性黄疸时,男性患者可首先考虑病毒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酒精性肝病、肝癌,女性可首先考虑胆道结石、胆囊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从而有针对性的选择不同的检查方法确诊。3.诊断胆汁淤积性黄疸时,青年患者首先考虑病毒性肝炎,进行病原学检查时除常见的HBV、 HCV感染,不能忽视HAV、 HEV以及非嗜肝细胞病毒EBV、 CMV感染,中老年则首先考虑肝炎后肝硬化、恶性肿瘤。4.胆汁淤积性黄疸的血清GGT、 ALP显着升高时,应警惕恶性肿瘤的可能。

李兆申[6](2008)在《中国ERCP研究现状》文中研究指明自1973年首例内镜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 pancreatography,ERCP)在我国应用以来,经过广大内镜工作者近三十年的不懈努力,ERCP的成功率从70年代的84.0%提高到90年代的96.1%,已逐步接近或赶上了国际先进水平,

张健[7](2008)在《胰头癌术中穿刺活检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术中穿刺活检在胰头癌定性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07年5月拟诊胰头癌并探查具可切除性的21例患者行穿刺活检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患者共穿刺78次,17例36次冰冻切片示癌,24次示炎症;4例18次穿刺未发现癌。但36次示癌的冰冻切片中,3次石蜡切片未发现癌(假阳性率9.33%)。术中冰冻切片未发现癌的4例,随访发现2例因癌广泛转移死亡。21例行术中穿刺活检后,1例发生胰漏。结论:术中冰冻活检在胰头癌定性诊断中是一种较安全和准确的方法。

高德明,马庆久[8](2006)在《非常见胆道梗阻性或黄疸性疾病的诊治》文中认为

李永东[9](2003)在《阻塞性黄疸:PTC下胆道钳夹活检的技术方法学研究与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阻塞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是由肝内外胆管狭窄或闭塞所引发的一组常见疾病,是临床上经常遇到的一种征象,引起阻塞性黄疸的病因很多,常见的有胆道结石、胆管内外肿瘤、胆管及周围脏器炎症及胆管先天性变异等,单凭影像学难以判断其良恶性和病因。由胆道结石、炎症等所致的良性阻塞性黄疸,明确诊断解除病因后,放置引流管或内涵管既可解除黄疸,又能保持胆道的长期通畅;而胆管癌、肝癌、胰腺癌和胃肠转移癌等所引起的恶性阻塞性黄疸,在置入内支架或/和引流管解除梗阻后,还必须对原发肿瘤进行有效治疗,方能取得恒定的疗效以维持胆道长期通畅。 胆管及其周围恶性肿瘤所致的恶性阻塞性黄疸,特别是胆管癌性黄疸因早期无肿瘤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患者以黄疸就诊时病变已达晚期,严重威胁着中老年人的健康,内科治疗其自然生存期仅3个月,外科治疗仅7%的患者可行根治性切除术,19%的患者可行姑息性胆肠吻合术,因此病理诊断有限。由于多数恶性阻塞性黄疸病灶小,超声(US)、CT或MRI多数不能直接显示肿瘤本身的影像学特征,只能根据胆道扩张间接推断病变的性质;病灶小,定位差,难以在CT或US导向下准确定位穿刺活检获取病变组织,因此也无法明确病变的组织病理学特性,既使置入内支架解除了胆道梗阻,但无法预防肿瘤持续性生长造成胆管的早期再狭窄。由于缺乏病理依据,使进一步的化疗、放疗、持续性动脉灌注化疗或化疗性栓塞等治疗盲目进行,疗效差。特别当影像和临床不能判郑州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阻塞性黄疽:PTC下胆道钳夹活检的技术方法学研究和临床应用定良、恶性时,确定进一步的根治性治疗方案盲目,甚至无从下手。 为了取得长期疗效,就必须对原发肿瘤进一步治本治疗,以保持支架和胆道的长期开通,达到既改善生存质量,又延长生存期的目的,这就必须了解病变的组织病理学特性,在病理诊断基础上,根据不同病理类型,选择肿瘤敏感的方法进行综合性治疗。本研究目的是探索一条可行的获取胆道病变组织、进行胆道病理学检查的胆道活检途径,取得胆道病变组织,明确病变的组织病理学特性,依据病理指导临床以根治阻塞性黄疽。 材料与方法:2001年4月至2003年3月,因阻塞性黄疽接受介入放射学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 Tc)、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伊TCD)或/和胆道内支架置入治疗的连续65例患者,男36例,女29例,年龄33一88岁,平均54岁,病程7d90d,平均犯d。在行PTCD解除黄疽过程中,数字影像监测下经PTC途径引入活检钳或/和毛刷对病变段进行胆道活检。通过经皮经肝胆道穿刺通道向胆道内送入SF鞘至阻塞段,经鞘内先后引入活检钳或湘毛刷对梗阻段胆道行钳夹或/和毛刷刷取活检,获取多个标本,用福尔马林固定后,行组织病理学和细胞学检查。统计学分析用xZ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计算法,以a=0.05作为检验水准。 结果:本组65例阻塞性黄痘患者,钳夹组织块的技术成功率98.46%。经右肝径路活检62例,经左肝径路活检3例。PTC胆道活检过程中有2例出现一过性局限性胆汁外渗,无严重并发症发生。65例胆道钳夹活检患者,58例获得组织病理学诊断。病理报告为胆管腺癌n== 42,胆管鳞癌下1,胰腺癌n=2,肝癌n井2,转移癌n=5,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护2,硬化性胆管炎n=1,胆管结石护1,菌团沉积护1,慢性胆管炎n=1,阴性结果n==7。活检钳钳夹活检病理学敏感率8923%。45例胆管癌患者钳夹活检敏感率较16例非胆管癌性恶性肿瘤高(95.56%比68.75%,尸<0.05),差异具有显着性。58例毛刷活检患者43例获得细胞学诊断。病理报告为胆管腺癌n=36,胆管鳞癌n=1,胰腺癌护1,肝癌n=2,转移癌n=2,菌团沉积n=1,阴性结果n=巧。毛刷刷取活检敏感率74.14%,45例原发性胆管癌患者毛刷活检敏感率较n例非胆管癌性恶性肿瘤敏感率高(82.22%比45.45%,P<0.05),差异具有显着性。钳夹活检病理检查敏感率较毛刷刷取活检敏感性高(P<0.05),差异具有显着性,毛刷活检可作为钳夹活检的一种补充。钳夹活检不受胆道梗阻水平、胆道活检部位及胆道径路的影响。郑州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阻塞性黄疽;PTC下胆道钳夹活检的技术方法学研究和临床应用 结论:PTC下胆道钳夹活检率先在国内开展,操作简单,技术成功率高,创伤小,不增加病人的额外创伤,无痛苦,并发症少,敏感性高,获取的小标本组织可以与手术途径获取的大标本组织相媲美,开辟了阻塞性黄疽病理学诊断与病因学治疗的新篇章,真正地达到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又延长生存期的目的。PTC下胆道活检是一种经济实用、技术简单、操作容易、准确可靠、值得大力推广的胆道组织病理学诊断新途径。

赵丹[10](2020)在《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小肠是人体最长的消化器官,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三个部分,是人体消化、吸收和分泌的主要场所。由于食物通过小肠速度快,小肠分泌多种酶类及大量Ig A,且具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其黏膜上皮细胞更新快等特点,因此小肠恶性肿瘤比较少见,仅占所有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国外报道显示小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正逐年增长,1975年美国小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是1.1/10万人,而到2018年升至2.4/10万人,增加了118%。目前我国缺少小肠恶性肿瘤大规模的临床调查研究,部分单中心调查报道显示我国小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小肠恶性肿瘤早期临床症状及体征不突出,当肿瘤体积较大时才出现一些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且小肠解剖结构特殊,常规检查不能明确,故早期诊断困难。近年来随着胶囊内镜及小肠镜的陆续开展,大大提高小肠恶性肿瘤的检出率。但临床中仍存在对小肠恶性肿瘤认识不深入、诊疗不及时等情况,时有误诊、漏诊发生。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诊断为小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类型小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及体征、肿瘤部位、病理类型、诊断方法、治疗等方面的差异,提高对小肠恶性肿瘤的认识,为此类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益的指导。目的:通过分析小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提高对小肠恶性肿瘤的认识,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诊断为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内镜下病灶病理组织活检或手术切除病灶病理确诊。按有无原发病灶,分为小肠原发恶性肿瘤组和小肠继发恶性肿瘤组;小肠原发恶性肿瘤按照病理类型,分为小肠腺癌(Small bowel adenocarcinoma,SBA)组、小肠间质瘤(Small 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SISTs)组、小肠神经内分泌肿瘤(Small intestinal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SI-NENs)组、小肠淋巴瘤(Primary small intestinal lymphoma,PSIL)组、小肠黑色素瘤(Small intestine melanoma,SIM)组、小肠平滑肌肉瘤(Small intestine leiomyosarcoma,SIL)组。收集所有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病理学结果、肿瘤部位、诊断方法、治疗方案等的差异。结果:1.小肠恶性肿瘤临床特征(1)一般情况:小肠恶性肿瘤患者共152例,其中男性86例,女性66例,男:女=1.3:1,年龄3291岁,平均年龄(61.6±11.3)岁。(2)临床表现:以腹痛或腹部不适者最多见,消化道出血、肠梗阻、恶心呕吐、腹泻等其他消化道症状次之,部分可出现发热、乏力、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少数患者无症状体检发现,体征以黄疸者多见,其次为腹部包块、腹膜炎、贫血。(3)实验室检查: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中Hb下降者占比57.9%(88/152),CEA升高者占比19.9%(27/136),CA19-9升高者占比39.7%(54/136),便常规提示潜血阳性者占比50.0%(16/32)。(4)辅助检查:小肠X线钡剂造影、腹部彩超检出率分别占80.0%(12/15)、67.9%(19/28)。腹部CT、MRI检出率分别为88.0%(88/100)和95.8%(46/48),PET-CT检出率占100.0%(8/8),内镜检出率占96.3%(79/82)。(5)病变部位:以十二指肠多见,占62.5%(95/152),其次为空肠占17.8%(27/152),回肠13.8%(21/152),空回肠不明者占5.9%(9/152)。(6)病理类型:腺癌占66.4%(101/152),间质瘤占23.0%(35/152),淋巴瘤占3.3%(5/152),神经内分泌肿瘤占2.6%(4/152),鳞癌占2.6%(4/152),平滑肌肉瘤占0.7%(1/152),黑色素瘤占1.3%(2/152)。(7)治疗方案:小肠恶性肿瘤以单纯手术为主要治疗方案,占69.7%(106/152),部分患者行单纯化疗2.6%(4/152)、手术联合化疗占9.2%(14/152)、介入治疗7.9%(12/152)、对症支持治疗10.5%(16/152)。2.小肠继发恶性肿瘤组与小肠原发恶性肿瘤组临床特征比较(1)小肠原发恶性肿瘤132例,占86.8%,男:女=1.3:1,平均年龄61.1±11.2岁,小肠继发恶性肿瘤20例,占13.2%,男:女=1.5:1,平均年龄65.5±11.1岁。(2)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两组患者各临床表现所占比例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肠继发恶性肿瘤组Hb下降者占100.0%(20/20)高于小肠原发恶性肿瘤51.5%(68/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小肠原发恶性肿瘤组中病灶位于十二指肠者最多,占66.7%(88/132),高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组的35.0%(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两组各辅助检查方法的检出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两组中均以单纯手术治疗为主,各治疗方案实施比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中各病理类型间患者临床特征比较(1)SBA组86例,男:女=1.15:1,平均年龄62.5±10.8岁;SISTs组35例,男:女=1.7:1,平均年龄58.3±12.2岁;PSIL组5例,平均年龄60.0±9.3岁;SI-NENs组4例,平均年龄57.3±12.1岁;SIM、SIL各1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51岁和61岁。(2)SBA组中出现黄疸者占40.7%(35/86)、发热者占12.8%(11/86)高于SISTs组,出现消化道出血者占7.0%(6/86)、腹膜炎者占1.2%(1/86)、腹部包块者占2.3%(2/86)明显低于SIST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SBA组中病灶以位于十二指肠者最多,占88.4%(76/86),而SISTs组中病灶以位于空肠37.1%(13/35)及回肠28.6%(10/35)为主,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SBA组中CEA和CA19-9升高者比例分为20.5%(16/78)和61.0%(47/77),明显高于SIST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STs组中CT检出率100.0%(26/26)高于SB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辅助检查方法的检出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SISTs组中手术治疗者占比为100.0%(35/35)高于SB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均以中老年多见,好发于男性。2、小肠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以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为主,部分类型可出现黄疸、消化道出血和腹部肿块。3、小肠恶性肿瘤主要位于十二指肠,而不同病理类型肿瘤好发部位不同。4、便潜血阳性、贫血患者除外胃、结肠疾病时,要注意小肠恶性肿瘤的可能。5、CT和MRI检查对不同病理类型小肠恶性肿瘤具有一定的鉴别价值,PET-CT检查可准确发现小肠恶性肿瘤并能判断远处转移病灶,值得推广应用。6、胶囊内镜及小肠镜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超声内镜适用于十二指肠黏膜下肿瘤的诊断,腹腔镜有助于发现影像学和内镜检查不能发现的小肠病变,且同时可进行手术治疗。7、小肠原发恶性肿瘤患者首选根治性手术治疗,辅以化疗或靶向治疗提高疗效,介入支架治疗主要用于减轻梗阻性黄疸;小肠继发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姑息手术、对症及营养支持治疗。

二、B超在中老年梗阻性黄疸病因诊断中的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超在中老年梗阻性黄疸病因诊断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我校教职员工健康体检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体检对象
    1.2 方法
    1.3 诊断标准
2 结果
3 讨论

(2)腹部超声对96例黄疸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临床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种检查方式检查内科性黄疸结果比较
    2.2 两种检查方式检查外科性黄疸结果比较
3 讨论

(3)青年黄疸259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研究对象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胆汁淤积性黄疸的病因分析及诊断思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6)中国ERCP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诊断性ERCP
    1.1 胆道疾病
        1.1.1 胆管结石
        1.1.2 胆管癌
        1.1.3 梗阻性黄疸
        1.1.4 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 (Sphincter of Oddi Dysfunction, SOD)
    1.2 胰腺疾病
        1.2.1 慢性胰腺炎
        1.2.2 胰腺癌
        1.2.3 胰腺分裂症 (Pancreatic Divisum)
    1.3 乳头壶腹部病变
2 治疗性ERCP
    2.1 胆道疾病
        2.1.1 胆总管结石
        2.1.2 胆道梗阻性疾病
    2.2 胰腺疾病
        2.2.1 胆源性胰腺炎
        2.2.2 慢性胰腺炎
        2.2.3 胰腺分裂症
3 并发症防治
4 展望

(8)非常见胆道梗阻性或黄疸性疾病的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 非常见胆道梗阻性或黄疸性疾病鉴别诊断程序
    1.1 确定是否为梗阻性黄疸
    1.2 确定是肝内还是肝外梗阻性黄疸
    1.3 确定外科性黄疸的部位和病因
2 非常见胆道急性疾病的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1~3]
    2.1 先天性胆总管扩张症
    2.2 先天性肝内胆管囊状扩张症
    2.3 Mirizzi综合征
    2.4 炎性Vater乳头狭窄
    2.5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2.6 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
        2.6.1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2.6.2 胆汁淤积性病毒性肝炎

(9)阻塞性黄疸:PTC下胆道钳夹活检的技术方法学研究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部分 阻塞性黄疸:PTC下胆道钳夹活检的技术方法学研究与临床应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阻塞性黄疸病理学诊断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语对照表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查新报告
获奖证书
致谢

(10)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一)前言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小肠恶性肿瘤诊治现状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B超在中老年梗阻性黄疸病因诊断中的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我校教职员工健康体检情况分析[J]. 王红兰. 基层医学论坛, 2018(35)
  • [2]腹部超声对96例黄疸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分析[J]. 李昊昌,乔晓娟.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15)
  • [3]青年黄疸259例临床分析[D]. 蒋逍达. 武汉大学, 2012(02)
  • [4]B超在中老年梗阻性黄疸病因诊断中的价值[J]. 汪卫东,王群,戚士祥.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1(01)
  • [5]胆汁淤积性黄疸的病因分析及诊断思路探讨[D]. 陈莉莉. 郑州大学, 2012(10)
  • [6]中国ERCP研究现状[J]. 李兆申. 中国消化内镜, 2008(Z1)
  • [7]胰头癌术中穿刺活检的临床意义[J]. 张健. 华西医学, 2008(05)
  • [8]非常见胆道梗阻性或黄疸性疾病的诊治[J]. 高德明,马庆久.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06(03)
  • [9]阻塞性黄疸:PTC下胆道钳夹活检的技术方法学研究与临床应用[D]. 李永东. 郑州大学, 2003(01)
  • [10]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D]. 赵丹.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B超在中老年梗阻性黄疸病因诊断中的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