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雌丁香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研究

雄、雌丁香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研究

一、公丁香与母丁香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梁悦[1](2020)在《丁香提取物微乳对兔螨病的临床治疗试验》文中研究表明动物螨病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该病主要影响动物生产性能和畜产品质量,增加饲养和治疗成本,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甚至会危害人类健康。前期研究表明,丁香提取物微乳对皮肤、眼结膜无刺激、符合经皮肤给药制剂要求,该制剂对离体兔痒螨具有显着杀螨活性。本研究依据兽药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进行了丁香提取物微乳治疗兔痒螨病的实验性临床试验和扩大性临床试验,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丁香提取物微乳治疗兔痒螨病的实验性临床试验: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自然感染痒螨病兔50只,随机均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丁香提取物微乳高、中、低剂量组(涂擦给药,每天分别4次、2次、1次,连用3 d),伊维菌素药物对照组和疾病对照组,另选10只健康兔作为健康对照组。试验第4天时进行血液学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第7、14天时对治疗效果评价,结束时对试验兔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丁香提取物微乳不同剂量治疗后,病兔耳部症状明显改善,痂皮脱落,螨虫数量明显减少,耳部皮肤角化过度、棘层肥厚、真皮层炎性细胞浸润病变明显减轻。高、中剂量组感染程度及评分、虫体减少率,与低剂量组比较差异极显着(P<0.01),高、中剂量组效果相当(P>0.05),且治疗有效率和虫体转阴率100%。不同剂量组WBC、Lym、Gra、RBC、HGB等血液学指标,与药物对照组和疾病对照组比较,不同剂量组的ALT、AST、TP、ALB、CK、CRE等血液生化指标,与疾病对照组比较,ALT、TP、CK、BUN、CRE等,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差异不显着(P>0.05),ALB极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高剂量组AST极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BUN变化无规律。不同剂量组解剖未见明显异常变化,心、肝、脾、肺、肾、胃、肠等脏器系数与疾病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不同剂量组的心脏系数、高剂量组的胃系数极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高剂量组组织观察未见明显异常。说明丁香提取物微乳对兔痒螨病具有显着治疗效果,且使用安全,临床推荐用法用量为:涂擦给药,每天2次,连用3 d。2.丁香提取物微乳治疗兔痒螨病的扩大性临床试验:自然感染痒螨病兔6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30只,分别为丁香提取物微乳治疗组(涂擦给药,每天2次,连用3 d)和伊维菌素药物对照组。结果表明,丁香提取物微乳治疗后第14天时,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症状评分从3.27±0.77降至0.51±0.71,有效率100%,虫体转阴率93.3%,治疗效果与伊维菌素溶液相当(P>0.05),且未见明显异常表现。说明按临床推荐用法用量,丁香提取物微乳对兔痒螨病治疗效果确切,且使用安全。

马玉楠[2](2019)在《黄花蒿和丁香挥发油抑制三七病害发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三七属喜阴植物,由于其特殊的生长环境,容易导致各种病害的发生。又因其需求量巨大,人工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导致其病害问题日益严重。三七病害主要包括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病害,其严重地影响三七的产量和品质。因此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新型植物源农药是解决三七病害,提高三七品质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黄花蒿、公丁香、母丁香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粗提物和挥发油对引起三七病害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为三七病害的生态防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1.测定黄花蒿叶甲醇粗提物对尖孢镰刀菌孢子萌发率、孢子活力、菌丝生长、产孢量的影响。2.测定黄花蒿不同极性提取物对三七根腐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及对根腐病的防治效果。3.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植物挥发油并检测其对引起三七病害的病原菌抑制作用。4.通过GC-MS分析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及其含量。5.通过96孔板法测定挥发油及其单体化合物的最小抑菌浓度。6.通过棋盘法测定精油与化药恶霉灵联用后对病原菌的协同增效作用。结果:1.黄花蒿叶的甲醇粗提物能降低尖孢镰刀菌的孢子萌发率和孢子活力,抑制其菌丝生长和产孢量增加,且随着黄花蒿叶甲醇粗提物浓度的增大,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作用变强。2.采用不同浓度的甲醇分别提取黄花蒿的根、茎、叶并做相关抑菌实验,结果表明,黄花蒿叶的甲醇粗提物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最显着。对黄花蒿叶进行不同极性组分的提取并做相关抑菌实验,发现黄花蒿叶低极性组分挥发油的抑制效果最显着。盆栽试验结果显示,黄花蒿石油醚提取物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侵染三七植株的发病率有一定的防控作用。3.离体实验测定结果表明,公丁香、母丁香挥发油对引起三七病害的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具有显着的抑制活性,且在供试条件下,同一种精油对不同的病原菌的抑制效果不同。当精油浓度为50 mg/mL时,公丁香挥发油对瓜果腐霉、灰葡萄孢菌、胶孢炭疽菌、立枯丝核菌等病原菌的抑制率是100.00%,母丁香挥发油对瓜果腐霉、胶孢炭疽菌的抑制率是100.00%。4.通过对公丁香、母丁香挥发油进行GC-MS分析并确定其挥发性组分和相应的百分含量。结果表明,公丁香挥发油中丁香酚的含量最高为57.95%,其次是乙酸丁香酚酯(16.49%),石竹烯(15.89%)。母丁香挥发油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2’,3’,4’-三甲氧基苯乙酮(50.45%)和丁香酚(39.26%)。5.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显示,公丁香和母丁香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均具有显着抑菌作用,且不同挥发油及其单体化合物对病原菌的MIC值是不同的。丁香酚和乙酸丁香酯对病原菌的MIC值范围是0.040.42 mg/mL和0.010.34 mg/mL。2′,3′,4′-三甲氧基苯乙酮对病原菌的MIC值范围是0.011.36 mg/mL。6.为了进一步探讨挥发油与化药恶霉灵的协同增效作用,测定了挥发油与恶霉灵复配后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公丁香挥发油与恶霉灵复配后,对瓜果腐霉、灰葡萄孢菌、胶孢炭疽菌的抑制表现出协同作用,对毁坏柱孢霉的抑制表现出加和作用。母丁香挥发油与恶霉灵复配后,对胶孢炭疽菌的抑制表现出协同作用;对腐皮镰刀菌、瓜果腐霉、灰葡萄孢菌的抑制表现出加和作用。7.三七叶片活体试验结果表明,在公丁香最小抑菌浓度的处理浓度下,公丁香挥发油与恶霉灵复配后,可显着降低三七灰霉病的发病率,提高防治效果。结论:黄花蒿粗提物对三七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尖孢镰刀菌和腐皮镰刀菌的菌丝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活体实验结果表明,当黄花蒿石油醚提取物浓度是0.50 mg/g时,处理一段时间后三七的发病率仅为25.00%,与对照组相比,发病率降低了42.22%,表明黄花蒿石油醚提取物对三七根腐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公丁香和母丁香挥发油在离体条件下对引起三七地上和地下病害的病原菌有显着的抑制活性,通过GC-MS分析丁香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丁香酚、乙酸丁香酯和2′,3′,4′-三甲氧基苯乙酮。最小抑菌浓度结果表明,丁香酚对病原真菌的MIC范围是0.040.42 mg/mL,恶霉灵对病原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是0.040.31 mg/mL,说明丁香挥发油的主要单体化合物丁香酚的抑菌效果与化药恶霉灵相当。此外公丁香挥发油与恶霉灵联用后对三七灰霉病的防控作用显着。

苏晓丹[3](2019)在《花椒精油和丁香精油的抑菌作用及对火腿防腐作用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选取花椒精油和丁香精油作为试验材料,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二者化学组成成分。以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 26003、大肠杆菌ATCC25922、大肠杆菌O157:H7 NCTC 12900作为试验菌种,研究两种精油的抑菌作用效果。选出精油抑制作用较好的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和大肠杆菌O157:H7 NCTC12900作为受试菌,分别研究两种精油的抑菌作用机理,并将这两种精油应用到接菌的火腿肠中,观察其抑菌防腐效果。研究结果如下:1.GC–MS分析花椒精油和丁香精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从花椒精油中共检测出36种物质,其中芳樟醇是主要成分,相对质量分数为68.011%。丁香精油中共检测出31种物质,主要成分是丁香酚,相对质量分数为76.737%。2.分析花椒精油和丁香精油的抑菌活性。通过比较抑菌圈试验、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发现两种精油对不同腐败菌抑制作用不同。花椒精油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大于金黄色葡萄球菌,丁香精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抑制作用基本相同,丁香精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比花椒精油更强。抑菌生长曲线的结果发现精油处理使细菌生长对数期出现的时间延迟,细菌生长受到抑制。3.花椒精油和丁香精油的抑菌机理研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内容物泄露测定和细胞膜完整性测定,发现精油处理细菌后,破坏了细菌细胞膜的结构完整性,使细胞内容物大量泄漏,最终抑制细菌生长甚至使细菌死亡。4.精油实际防腐杀菌应用研究。分别以液体培养基和火腿肠作为培养基质,研究花椒精油和丁香精油对细菌生长的影响。液体培养基条件下,1 MIC、2 MIC和3 MIC花椒精油和丁香精油在120 min内均可以抑制甚至杀死细菌;火腿肠作为培养基质,10 MIC精油处理后的火腿肠,细菌存活数明显低于不加精油处理,说明10 MIC精油在72 h内可以抑制细菌生长繁殖,但并不能完全杀死细菌。

李郭帅[4](2019)在《复方南星止痛膏体外透皮吸收及质量标准提升研究》文中指出复方南星止痛膏处方由生天南星、生川乌、丁香、肉桂、白芷、细辛、川芎、徐长卿、乳香、没药、樟脑、冰片等12味药材组成,具有散寒除湿、活血止痛之功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寒湿瘀阻所引起的骨性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包括关节疼痛、肌肉肿胀等,疗效确切,应用广泛。产品上市20余年来,逐渐发展成骨性关节炎及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一线用药,由于其较好的疗效,在临床上受到医生和患者的广泛认可,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甲类品种,具有较好的临床优势和市场前景。目前,复方南星止痛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质量控制、药理作用、临床疗效等方面,关于其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甚少。随着现代分析技术的发展,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标准已不能满足全面可控、绿色环保、科学合理的质控技术要求。因此,有必要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和更合适的评价指标对复方南星止痛膏进行质量标准提升研究,以更好地控制产品质量的均一、稳定。本论文采用超高效液相-四级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UPLC-Q-TQF-MS/MS)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制剂的化学成分谱及体外透皮吸收成分谱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主要透皮吸收成分的质量控制方法,使指标性成分的选择更科学合理,进而提高产品的质量控制水平。本论文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复方南星止痛膏化学成分谱及透皮吸收成分谱研究采用UPLC-Q-TQF-MS/MS技术和GC-MS技术对复方南星止痛膏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共鉴定出115个化合物。其中UPLC-Q-TQF-MS/MS技术鉴定出60个化合物,包括6个氨基酸类,10个酚酸类,17个生物碱类,8个黄酮类,4个川芎内酯类,7个香豆素类,2个苯丙素类及6个其他类化合物,其中12个化合物已经过对照品比对确认。采用GC-MS技术鉴定出55个化合物,包括单萜类及其含氧衍生物7个,倍半萜类及其含氧衍生物24个,芳香族类16个,有机烷、醇、酯类8个,其中7个化合物已经过对照品比对确认。该研究从非挥发性成分和挥发性成分两个方面完善了制剂的化学成分谱信息,为其质量控制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依据。采用体外透皮吸收模型,考察复方南星止痛膏可能的透皮吸收成分。实验首先考察并确定了透皮接收液的组成及样品前处理方式,然后采用UPLC-Q-TOF-MS/MS技术对制剂体外透皮吸收实验的接收液进行定性分析,通过与空白基质、制剂化学成分谱的对比分析,共鉴定出22个透皮成分,包括11个挥发性成分,4个内酯类成分,4个香豆素类成分及3个双酯型乌头生物碱类成分。22个透皮成分均包含在制剂化学成分谱中,且全为化学成分谱研究中的原型成分,未曾找到发生代谢的成分。2.复方南星止痛膏质量标准提升研究.基于化学成分谱及体外透皮吸收研究结果,从定性鉴别、含量测定、常规检查等方面对制剂的质量标准进行提升研究。试验首先增加了白芷、川芎2味药材的薄层鉴别、挥发性成分的多指标含量测定和马兜铃酸Ⅰ的限量检查,优化了挥发性成分的气相鉴别、次乌头碱的含量测定以及制剂的常规检查方法,为有效控制产品质量、保证批间一致性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产品的质量控制水平,重点针对制剂中的有效成分,即三个双酯型乌头生物碱(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建立了多成分同时测定的在线中心切割的超高效二维液相色谱法(2D-UPLC),并经系统的方法学验证,证明方法的可行性。该方法对中药复杂体系中微量成分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有益借鉴。

栾剑,孙贺,范影影,程云清[5](2018)在《公丁香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是名贵的香料和常见的中药材,在我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和使用的历史,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良好的应用前景,在卫生部公布的87种药食同源原料中位列第一.公丁香主要的功效成分为丁香酚(Eugenol),因其药理作用极其广泛,在药物和农业等领域都有较为广泛的应用.此外,公丁香提取物作为纯天然无毒性且功能稳定的天然产物,具有优良的抗氧化、抗菌等生物学特性,是开发利用新型的天然食品抗氧化剂、防腐剂等的理想材料.因此,研究公丁香的生物活性,为更进一步的开发公丁香的应用价值以及扩大其应用领域方面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

刘同新[6](2016)在《关东丁香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分析及抗氧化活性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优化关东丁香叶挥发油提取工艺,分析关东丁香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考察关东丁香叶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为关东丁香叶挥发油质量控制和抗氧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关东丁香叶中的挥发油类成分,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正交试验法,对浸泡时间、加水倍数、提取时间三个因素进行优化,以关东丁香叶的得油率为考察指标,确定最优提取工艺。使用GC-MS色谱对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的组成及含量进行分析测定。通过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考察关东丁香叶挥发油的抗氧化能力。结果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关东丁香叶挥发油的最优条件为:不浸泡,加40倍水,提取6 h。关东丁香叶挥发油中一共分离得到了39种化合物,占总物质量的78.51%,主要成分为:芳樟醇、α-松油醇、突厥酮、2,3-二氢-1,1,5,6-四甲基-1H茚、棕榈酸、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其中,芳樟醇、α-松油醇、突厥酮、棕榈酸的相对含量较高,分别为8.31%、3.85%、2.88%、10.32%。抗氧化实验中,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随着关东丁香叶浓度的增大而增大,成正相关性。结论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关东丁叶香挥发油,该方法简单可行。关东丁香叶挥发油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GC-MS测定关东丁香叶挥发油中芳樟醇、α-松油醇、突厥酮、棕榈酸4种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快捷,重现性好,准确度高。关东丁香叶挥发油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为关东丁香叶挥发油的质量控制和药理研究提供依据。

张琳,茅风燕,方杨文[7](2016)在《公丁香挥发油体外舒张大鼠胸主动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公丁香挥发油舒张大鼠胸主动脉,并结合阻断剂初步探讨其舒张机制。方法按照中国药典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公丁香挥发油,气相-质谱联用技术(GC-MS)检测挥发油成分;分离SD大鼠胸主动脉,采用离体血管环实验,观察公丁香挥发油对苯肾上腺素预收缩引起的舒缩功能的反应,并结合不同抑制剂处理,探讨公丁香挥发油作用血管环的可能机制。结果由GC-MS图谱得知,公丁香挥发油主要成分是丁香酚、石竹烯;累计浓度的公丁香挥发油对苯肾上腺素预收缩的血管环在内皮完整最大舒张率可达76.52%;结合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孵育半小时结果显示有明显抑制公丁香挥发油血管舒张的作用;结合环氧合酶抑制剂吲哚美辛孵育半小时结果显示无明显抑制公丁香挥发油血管舒张的作用。结论公丁香挥发油对大鼠胸主动脉确有舒张作用,其作用途径可能跟一氧化氮合酶有关,跟环氧合酶合成无关。

刁文睿[8](2015)在《公丁香油脂的体外抗氧化、抑菌活性及抑菌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食品在加工、储存、运输及销售过程中,极易发生氧化变质和腐败变质。近年来,由于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关注度的不断增加,从天然植物中开发安全无毒、性能稳定的天然食品抗氧化剂和防腐剂成为了研究热点。公丁香为我国传统食品制作中常用香辛料,具有特殊香气,特别是其富含的丁香酚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抑菌等生物特性,是开发利用新型天然食品抗氧化剂和防腐剂的良好材料。因此,本课题以公丁香为材料,针对其精油和油树脂的抗氧化、抑菌特性及抑菌机理展开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公丁香精油及油树脂进行了成分分析,结果从公丁香精油中共鉴定出22种成分,其中主要成分为丁香酚(76.23%)、β-石竹烯(11.54%)、石竹烯氧化物(4.29%)和丁香酚乙酸酯(1.76%);公丁香油树脂中共鉴定出29种成分,主要成分为丁香酚(72.85%)、丁香酚乙酸酯(10.54%)、β-石竹烯(4.54%)、d-杜松烯(3.88%)、α-可巴烯(0.43%)。(2)研究并比较了公丁香精油及油树脂清除自由基能力、还原能力、抑制脂质体和油脂过氧化能力,以及对DNA和蛋白质氧化损伤保护的能力。结果表明,公丁香精油及油树脂均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二者相比,公丁香精油的抗氧化能力优于公丁香油树脂。(3)考察了公丁香精油及油树脂的抑菌性能。结果表明,公丁香精油及油树脂对食品中常见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八种食品腐败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通过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发现公丁香精油比油树脂具有更强的抑菌效果;生长曲线的研究结果表明即使较低浓度的公丁香精油及油树脂也能够有效的延迟细菌生长对数期的到来。(4)探讨了公丁香精油抑制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机理。通过AKP活性测定、细胞膜渗透性和完整性实验及扫描(SEM)及透射电镜(TEM)观察,我们推断精油首先和细胞壁、细胞膜作用,破坏了细胞结构,造成内容物泄露,最后导致了细菌的死亡。另一方面,琼脂糖凝胶电泳和SDS-PAGE凝胶电泳实验结果表明,精油能渗透或在结构破坏后进入到细胞内部和胞内物质发生作用,抑制了细菌DNA及蛋白的正常合成,导致细菌的生长受到抑制甚至死亡。这些结果说明公丁香精油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机制不仅仅表现在细胞结构的损害上,更有可能在分子水平上影响了细菌生命物质的正常合成和代谢。但更深入的抑制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杨洁瑜[9](2015)在《母丁香质量标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从丁香的果实中提取分离并经光谱学鉴定得到特征性的化学成分,建立专属性较强的中药母丁香的质量标准,为控制母丁香的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母丁香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 (L.)Merr. et Perry的干燥近成熟果实。性温;味辛,归脾、胃、肺、肾经。具有温中降逆,补肾助阳等功效。用于脾胃虚寒,呃逆呕吐,食少吐泻,心腹冷痛,肾虚阳痿。主产于坦桑尼亚、斯里兰卡、马达加斯加、印度尼西亚等地,我国海南、广东、广西等省、自治区亦有栽培,是着名的香料和常用中药。查阅中医药典籍可知,母丁香与丁香功效相近,亦有不同之处。母丁香始载于《雷公炮炙论》,凡使(丁香),有雌、雄。雄颗小,雌颗大,似圆枣核。方中多使雌,力大,煎膏中用雄。《本草拾遗》:鸡舌香与丁香同种,花实丛生,其中心最大者为鸡舌,击破有顺理,而解为两向,为鸡舌,故名,乃是母丁香也。说明丁香有公丁香与母丁香之分,公丁香系花蕾,个小;母丁香系果实,个大,子叶形如鸡舌。《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四卷木之一“丁香”项下记载京下老医言:鸡舌与丁香同种,其中最大者为鸡舌,即母丁香,疗口臭最良,治气亦效。可见,母丁香与丁香虽来源于同一植物,但由于药用部位不同(一个是果实,一个是花蕾),功效也不尽相同。现行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母丁香药材收载有性状,显微特征,丁香酚的薄层色谱,水分,总灰分,浸出物,丁香酚的含量测定项,质量控制的指标比较单一,而且薄层色谱鉴别和含量测定项与丁香的控制指标一致,缺乏专属性。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母丁香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制订切实可行的母丁香药材专属的质量标准。方法:据文献报道母丁香主要含有挥发油类成分,此外还有少量的苯丙素类、黄酮类、三萜类成分等。本研究对母丁香甲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位进行系统成分分离。采用硅胶柱层析和ODS柱层析方法,TLC检测,得到2个化学成分,分别为丁香酚和母丁香酚。母丁香酚按照对照品的技术要求,分别采用薄层色谱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检定其纯度,并通过波谱数据及理化常数鉴定其结构,为其作为质控对照品提供研究资料。采用薄层色谱法,建立以母丁香对照药材及母丁香酚、丁香酚对照品为对照的薄层色谱鉴别;采用HPLC法测定母丁香中丁香酚与母丁香酚的含量;采用GC法对母丁香的挥发油进行指纹图谱和特征图谱研究,并与丁香的GC图谱进行了比较,两者有明显区别。采用Agilent MassHunter Qualitative AnalysisB.06.00质谱工作站,检索NIST MS Search 2.0质谱库,结合文献,对气相色谱分析中的7个组分进行结构确定,计算出各组分的相对含量。此外,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了10批样品中铅、镉、砷、汞、铜的量和柱后衍生法检测10批样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为母丁香药材的安全应用提供参考依据。另外,对现行标准的其他项目进行复核分析,验证原方法的合理性。成果:从母丁香中提取分离纯化得到母丁香酚对照品:完善母丁香的薄层色谱,增加了以母丁香酚为对照的薄层色谱鉴别;增加了母丁香酚含量测定,同时控制了母丁香药材中丁香酚与母丁香酚的含量;首次建立了母丁香GC特征图谱,共得到7个共有色谱峰,分别为α-荜澄茄油烯(.alpha.-Cubebene)、古巴烯(Copaene)、石竹烯(Caryophyllene)、榄香烯Cyclohexane,1-ethenyl-1-methyl-2-(1-methylethenyl)-4-(1-methylethylidene)、 Naphthalene,1,2,3,5,6,8a-hexahydro-4,7-dimethyl-1-(1-methylethyl)-,(1S-cis)、丁香酚(Eugenol)、母丁香酚(2-hydroxy-4,6- dimethoxy-5-methylacetophenone),并对收集的样品进行了相似度分析和特征性分析,结果相似度在0.98以上,以丁香酚为参照物,各峰的相对保留时间应在规定值的±5%之内,规定值为0.45(峰1)、0.48(峰2)、0.57(峰3)、0.63(峰4)、0.71(峰5)、1.00(峰6)、1.15(峰7),峰7与峰6(S)的比值大于0.1。另外,首次对母丁香药材进行5种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和黄曲霉毒素检查,为母丁香的安全性提供参考依据。此外,对母丁香原标准中浸出物项进行复核,结果浸出物制定不合理,建议新标准删去此项。结论:本论文通过系统的研究,建立了母丁香的质量标准,包括性状、显微鉴别、薄层色谱鉴别、含量测定、指纹图谱等,为能有效地控制母丁香的质量提供依据。

杨洁瑜,祝晨蔯,顾利红,侯惠婵[10](2015)在《母丁香特征指纹图谱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建立母丁香气相色谱特征指纹图谱的分析方法及质控标准。方法采用HP-FFAP毛细管柱(30 m×0.32 mm,0.25μm),载气为N2,流速为1.0 m L·min-1,分流比10∶1,进样量为1μL,对10批样品进行了分析;采用Agilent Mass Hunter Qualitative Analysis B.06.00质谱工作站,NIST MS Search 2.0质谱库对各共有峰进行指认。结果 10批母丁香共鉴定出7个共有峰,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软件(2009版)对其特征性图谱进行分析,显示10批母丁香样品相似度均在0.90以上。各共有峰相对保留时间较稳定,相对峰面积差异较大。结论母丁香特征图谱专属性较强,可用于母丁香药材的鉴定及质量控制。

二、公丁香与母丁香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丁香与母丁香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丁香提取物微乳对兔螨病的临床治疗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动物螨病及丁香研究进展
    1.1 动物螨病
        1.1.1 病原及流行病学
        1.1.2 临床症状
        1.1.3 病理变化
        1.1.4 诊断
        1.1.5 治疗
        1.1.6 预防
    1.2 丁香的研究进展
        1.2.1 丁香的化学成分
        1.2.2 丁香的药理作用
        1.2.3 制剂及应用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丁香提取物微乳对兔痒螨病的实验性临床试验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3 检测指标
        2.1.4 疗效判定标准
        2.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
        2.2.1 丁香提取物微乳对兔痒螨病的治疗效果
        2.2.2 丁香提取物微乳对血液学指标的影响
        2.2.3 丁香提取物微乳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2.2.4 丁香提取物微乳对病理组织学的影响
    2.3 讨论
        2.3.1 丁香提取物微乳对兔痒螨病的治疗效果
        2.3.2 丁香提取物微乳对兔痒螨病血液指标的影响
        2.3.3 丁香提取物微乳对脏腑器官组织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丁香提取物微乳对兔痒螨病扩大临床试验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1.3 检测指标
        3.1.4 疗效判定标准
        3.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黄花蒿和丁香挥发油抑制三七病害发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与说明
引言
第一章 黄花蒿叶甲醇粗提物对尖孢镰刀菌的影响
    1.1 材料
        1.1.1 供试植株
        1.1.2 供试菌株
        1.1.3 供试培养基
    1.2 仪器及试剂
        1.2.1 仪器
        1.2.2 试剂
    1.3 方法
        1.3.1 黄花蒿叶甲醇粗提物的制备
        1.3.2 尖孢镰刀菌孢子萌发率的测定
        1.3.3 尖孢镰刀菌孢子活力的测定
        1.3.4 尖孢镰刀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1.3.5 尖孢镰刀菌孢子产量的测定
        1.3.6 数据统计分析
    1.4 结果与分析
        1.4.1 尖孢镰刀菌的孢子萌发率
        1.4.2 尖孢镰刀菌的孢子活力
        1.4.3 尖孢镰刀菌的菌丝生长曲线
        1.4.4 尖孢镰刀菌的孢子产量
    1.5 结论与讨论
第二章 黄花蒿提取物对三七根腐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2.1 材料
        2.1.1 供试植株
        2.1.2 供试菌株
        2.1.3 供试培养基
    2.2 仪器及试剂
        2.2.1 仪器
        2.2.2 试剂
    2.3 方法
        2.3.1 病原菌的致病性检测和显微观察
        2.3.2 黄花蒿甲醇粗提物的制备
        2.3.3 黄花蒿叶不同极性组分的制备
        2.3.4 黄花蒿甲醇粗提物抑菌的测定
        2.3.5 黄花蒿叶不同极性组分抑菌的测定
        2.3.6 黄花蒿挥发油GC-MS的测定
        2.3.7 黄花蒿挥发油和单体化合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
        2.3.8 黄花蒿石油醚提取物主要抑菌成分的测定
        2.3.9 黄花蒿石油醚提取物对三七病害发生的作用
        2.3.10 数据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和显微观察
        2.4.2 黄花蒿不同部位甲醇粗提物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2.4.3 黄花蒿叶不同极性组分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2.4.4 黄花蒿挥发油的GC-MS分析
        2.4.5 黄花蒿挥发油和单体化合物的MIC的测定
        2.4.6 黄花蒿石油醚提取物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2.4.7 黄花蒿石油醚提取物对三七发病的影响
    2.5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丁香精油对引起三七病害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3.1 材料
        3.1.1 供试植株
        3.1.2 供试菌株
        3.1.3 供试培养基
    3.2 仪器及试剂
        3.2.1 仪器
        3.2.2 试剂
    3.3 方法
        3.3.1 丁香挥发油的提取
        3.3.2 丁香挥发油的体外抑菌活性的测定
        3.3.3 丁香挥发油的GC-MS的测定
        3.3.4 丁香挥发油和单体化合物的MIC测定
        3.3.5 联合抑菌实验的测定
        3.3.6 公丁香挥发油对三七灰霉病的影响
        3.3.7 数据统计与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丁香挥发油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3.4.2 丁香挥发油的GC-MS的分析
        3.4.3 丁香挥发油和单体化合物MIC值的测定
        3.4.4 丁香挥发油与恶霉灵协同作用的评价
        3.4.5 公丁香挥发油对三七灰霉病的抑制作用
    3.5 结果与讨论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致谢

(3)花椒精油和丁香精油的抑菌作用及对火腿防腐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我国精油植物资源概况
    1.2 植物精油的提取
    1.3 植物精油的抑菌活性成分
    1.4 植物精油的应用
    1.5 花椒和丁香简介
    1.6 研究内容及意义
2 花椒精油和丁香精油化学成分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备
        2.1.3 试验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花椒精油组分分析结果
        2.2.2 丁香精油组分分析结果
    2.3 本章小结
3 花椒精油和丁香精油抑菌活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供试菌种
        3.1.3 试验设备
        3.1.4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花椒精油和丁香精油的抑菌圈试验结果
        3.2.2 花椒精油和丁香精油对供试菌的MIC和 MBC
        3.2.3 花椒精油和丁香精油对供试菌生长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抑菌机理初步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菌种
        4.1.2 试验设备
        4.1.3 试验试剂
        4.1.4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花椒精油和丁香精油对细菌细胞形态的影响
        4.2.2 花椒精油和丁香精油对细菌细胞溶出物的影响
        4.2.3 花椒精油和丁香精油对细菌膜完整性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精油在火腿肠中的防腐应用初探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培养基与试剂
        5.1.3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精油在液体培养基中对细菌致死作用
        5.2.2 精油在火腿中的防腐抑菌效果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复方南星止痛膏体外透皮吸收及质量标准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说明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复方南星止痛膏化学成分谱及体外透皮吸收研究
    第一节 复方南星止痛膏的UPLC-Q-TOF-MS/MS化学成分定性表征
    第二节 复方南星止痛膏的GC-MS化学成分定性表征
    第三节 复方南星止痛膏的透皮吸收成分谱研究
    第四节 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复方南星止痛膏质量标准提升研究
    第一节 复方南星止痛膏的定性鉴别研究
        1. 白芷的薄层鉴别研究
        2. 川芎的薄层鉴别研究
        3. 丁香等5味药材的气相鉴别研究
    第二节 复方南星止痛膏的含量测定研究
        1. 次乌头碱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优化研究
        2. 3个双酯型乌头生物碱的2D-UPLC含量测定研究
        3. 5个挥发性成分的GC含量测定研究
    第三节 复方南星止痛膏的常规检查研究
        1. 马兜铃酸Ⅰ限量检查研究
        2. 含膏量检查研究
        3. 耐热试验研究
    第四节 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与展望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公丁香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公丁香
    1.1 丁香辨识
    1.2 公丁香的化学成分
2 公丁香的生物活性
    2.1 公丁香在传统中药中的应用
    2.2 公丁香的生物活性
        2.2.1 公丁香的抗氧化活性
        2.2.2 公丁香的抗菌活性
        2.2.3 公丁香的镇痛活性
    2.3 公丁香的食品保鲜
        2.3.1 新鲜果蔬保鲜
        2.3.2 肉制品及其他食品保鲜
3 展望

(6)关东丁香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分析及抗氧化活性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第一章 关东丁香叶挥发油提取工艺研究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章 GC-MS法分析关东丁香叶挥发油活性成分及4种成分定量分析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章 关东丁香叶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初步研究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个人简历

(7)公丁香挥发油体外舒张大鼠胸主动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1.1 试药
    1.2 仪器
    1.3 动物
2 方法
    2.1 公丁香挥发油的提取
    2.2 血管环的制备
    2.3 公丁香挥发油对基础状态血管环的影响
    2.4 公丁香挥发油对PE预收缩内皮完整的影响
    2.5 公丁香挥发油对无钙液预处理的去内皮血管环的作用
    2.6 公丁香挥发油对一氧化氮和酶抑制剂L-NAME预处理的PE预收缩的影响
    2.7 公丁香挥发油对环氧和酶抑制剂吲哚美辛预处理的PE预收缩的影响
    2.8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公丁香挥发油GC-MS分析
    3.2 公丁香挥发油对基础状态血管环的影响
    3.3 公丁香挥发油对PE预收缩内皮完整的影响
    3.4 公丁香挥发油对无钙液预处理的去内皮血管环的作用
    3.5 公丁香挥发油对一氧化氮和酶抑制剂L-NAME预处理的PE预收缩的影响
    3.6 公丁香挥发油对环氧和酶抑制剂吲哚美辛预处理的PE预收缩的影响
4 结论

(8)公丁香油脂的体外抗氧化、抑菌活性及抑菌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概述
    1.2 天然植物抗氧化作用研究进展
        1.2.1 油脂氧化、自由基与疾病衰老
        1.2.2 抗氧化剂作用机理与抗氧化研究方法
        1.2.3 天然植物抗氧化性
    1.3 天然植物抑菌及抑菌机理研究进展
        1.3.1 抗真菌作用
        1.3.2 抗细菌作用
        1.3.3 抑菌试验方法
        1.3.4 抑菌机理
    1.4 公丁香油脂利用现状
    1.5 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2 公丁香油脂的化学成分 GC-MS 分析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试剂及设备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剂
        2.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公丁香精油的制备
        2.3.2 公丁香油树脂的制备
        2.3.3 公丁香精油及油树脂的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公丁香精油和油树脂的成分分析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3 公丁香油脂的抗氧化活性分析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试剂及设备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剂
        3.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DPPH 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3.3.2 ABTS 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3.3.3 铁还原能力(FRAP)的测定
        3.3.4 总还原能力(铁氰化钾还原法)的测定
        3.3.5 抗脂质过氧化能力的测定
        3.3.6 抗油脂过氧化能力的测定
        3.3.7 蛋白质氧化损伤的保护试验
        3.3.8 由 Fe2+诱导的 DNA 氧化损伤的保护试验
        3.3.9 由 AAPH 诱导的 DNA 氧化损伤的保护试验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公丁香油脂对 DPPH 自由基清除能力
        3.4.2 公丁香油脂对 ABTS 自由基清除能力
        3.4.3 公丁香油脂铁还原能力(FRAP)测定
        3.4.4 公丁香油脂总还原能力(铁氰化钾还原法)的测定
        3.4.5 公丁香油脂对脂质体过氧化的抑制作用
        3.4.6 公丁香油脂抗油脂过氧化能力的测定
        3.4.7 公丁香油脂对蛋白质氧化损伤的保护效果
        3.4.8 公丁香油脂对 Fe2+及 AAPH 诱导的 DNA 氧化损伤的保护效果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4 公丁香油脂的抑菌活性分析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试剂及设备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剂
        4.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培养基及菌悬液的制备
        4.3.2 抑菌圈的测定
        4.3.3 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4.3.4 生长曲线的测定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公丁香油脂抑菌圈的测定
        4.4.2 公丁香油脂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4.4.3 公丁香油脂对细菌生长曲线的影响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5 公丁香精油的抑菌机理探讨
    5.1 引言
    5.2 试验材料、试剂及设备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剂
        5.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5.3 试验方法
        5.3.1 公丁香精油对细菌细胞壁的影响
        5.3.2 公丁香精油对细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5.3.3 公丁香精油引起细菌内容物泄露
        5.3.4 扫描电镜观察公丁香精油对细菌壁膜的影响
        5.3.5 透射电镜观察公丁香精油对细菌壁膜的影响
        5.3.6 公丁香精油对细菌蛋白合成的影响
        5.3.7 公丁香精油对细菌基因组 DNA 合成的影响
        5.3.8 公丁香精油与 DNA 结合的凝胶阻滞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公丁香精油对菌体细胞壁的影响
        5.4.2 公丁香精油对细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5.4.3 公丁香精油引起菌体内容物泄露
        5.4.4 扫描电镜观察公丁香精油对细菌壁膜的影响
        5.4.5 透射电镜观察公丁香精油对细菌壁膜的影响
        5.4.6 公丁香精油对细菌蛋白合成的影响
        5.4.7 公丁香精油对细菌基因组 DNA 合成的影响
        5.4.8 公丁香精油与 DNA 结合的凝胶阻滞分析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9)母丁香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本草考证
    1.2 化学成分
    1.3 质量标准
    1.4 药理研究
第二章 母丁香生药鉴定
    2.1 基原及原植物鉴定
    2.2 性状鉴定
    2.3 显微鉴别
    2.4 小结
第三章 母丁香的化学对照品研究
    3.1 提取与分离
    3.2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3.3 纯度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母丁香成分分析
    4.1 薄层色谱研究
    4.2 GC指纹特征图谱研究
    4.3 GC-MS定性鉴别
    4.4 含量测定
    4.5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母丁香外源性有害物质的研究
    5.1 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测定
    5.2 黄曲霉毒素残留量测定
第六章 母丁香常规检查项的测定
    6.1 水分测定
    6.2 总灰分测定
    6.3 浸出物测定
母丁香质量标准(草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10)母丁香特征指纹图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仪器与试药
2方法与结果
3讨论

四、公丁香与母丁香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丁香提取物微乳对兔螨病的临床治疗试验[D]. 梁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2]黄花蒿和丁香挥发油抑制三七病害发生的研究[D]. 马玉楠.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19(09)
  • [3]花椒精油和丁香精油的抑菌作用及对火腿防腐作用研究[D]. 苏晓丹.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4]复方南星止痛膏体外透皮吸收及质量标准提升研究[D]. 李郭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5]公丁香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J]. 栾剑,孙贺,范影影,程云清.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3)
  • [6]关东丁香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分析及抗氧化活性初步研究[D]. 刘同新. 锦州医科大学, 2016(05)
  • [7]公丁香挥发油体外舒张大鼠胸主动脉研究[J]. 张琳,茅风燕,方杨文. 中南药学, 2016(02)
  • [8]公丁香油脂的体外抗氧化、抑菌活性及抑菌机理研究[D]. 刁文睿. 山西师范大学, 2015(09)
  • [9]母丁香质量标准研究[D]. 杨洁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12)
  • [10]母丁香特征指纹图谱研究[J]. 杨洁瑜,祝晨蔯,顾利红,侯惠婵.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15(02)

标签:;  ;  ;  ;  ;  

雄、雌丁香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