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过酸的原因及控制措施

啤酒过酸的原因及控制措施

一、引起啤酒过酸的原因及控制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程传松,闫晓彤,李长城,方婷[1](2021)在《食品接触表面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膜形成及控制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目的综述食源性致病菌在食品接触表面形成生物膜的安全性及其控制措施,为解决食品接触表面食源性致病菌形成生物膜的危害问题提供参考。方法归纳阐述近年来国内外食品接触表面形成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膜的危害问题,重点分析生物膜的形成机制、预防和控制措施,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结果食源性致病菌在食品接触表面形成粘附力大、抗逆性高、适应性广、耐药性强的生物膜结构,使用常规的物理性、化学性生物膜清除方法无法完全去除;广谱微生物源性抗生物膜剂、抗菌包装材料和天然食品级化学杀菌剂具有优良的裂解性、特异性、无毒性、环保性和抗菌性等特点,已成为生物膜清除和控制的有效资源。结论天然抗菌活性物质、抑菌包装材料和具有生物活性的抗生物膜剂已逐步取代传统的物理性、化学性生物膜清除方法,成为有效保障食品工业生产、消费者食品食用安全的新途径之一。

严宏孟[2](2021)在《发酵马肉香肠工艺优化及其稳定性的研究》文中认为

蒙菊[3](2020)在《酸鱼典型产胺微生物菌株产胺效应研究》文中认为发酵酸鱼主要是出现在中国的贵州、湖南和四川等少数民族地区,口味酸辣、鱼腥味很低,是一款独特的少数民族发酵鱼制品。然而酸鱼是家庭自制,加工方式粗放,随机性强,制作环境差,会染杂菌,在微生物作用下,极易产生高含量的生物胺,给产品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本文以贵州少数民族生产的传统酸鱼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显色培养基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筛选出酸鱼中的产胺菌,鉴定并进行菌种特性研究,最后对高产胺菌进行模拟发酵,检测发酵过程中各理化指标的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酸鱼发酵过程中,筛选出具有产胺能力的大肠杆菌科97株,乳酸菌14株,葡萄球菌45株,乳酸菌与葡萄球菌的产总胺含量均低于50mg/L,大肠菌均产生超1000mg/L的总胺,且主要以产腐胺、尸胺和组胺为主。进一步筛选获得23株分别高产腐胺、尸胺和组胺的菌株,经鉴定,分别属于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枸橼酸杆菌属、摩根菌属和泛菌属;分别属于阿氏肠杆菌、弗氏柠檬酸杆菌和摩氏摩根菌等12个菌种。结果发现:产胺菌积累生物胺的能力是属于菌株特异性。2.纯菌培养条件下,探究在不同pH、温度、氯化钠含量和有氧/无氧的情况下,23株产胺菌的产胺能力的变化。发现pH在4与5时,产胺菌可产生较高的生物胺;所有产胺菌均在2%盐浓度时产胺量最高;温度在25℃和35℃时,产胺量达最高;而氧气/无氧因素对产胺菌的产胺情况无显着差异。基于PCA的多元分析可得出pH是影响产胺菌产胺能力变化最大的因素,其次是温度和盐含量。3.将分别高产腐胺、尸胺和组胺(26C3、47C2和45C3)的菌株接入鱼糜进行模拟发酵试验。与空白组相比,47C2和45C3组相应的游离氨基酸(尸胺和组胺的前体物质,即赖氨酸和组氨酸)含量因被产胺菌利用而降低,26C3组中精氨酸与腐胺之间并无相关性,推测是由于该条件下主要是以鸟氨酸途径为主;接菌组TVB-N显着高于空白组;SDS-PAGE电泳图谱显示接菌发酵组的蛋白质降解能力低于空白发酵组;接菌发酵组比空白组具有更快的生物胺产生速度。通过Cytoscape软件制作出各理化指标之间的相关网络图,可看出各理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导致生物胺形成的复杂性。

吴小艳[4](2020)在《复配稳定剂在芒果酸奶中的应用及酸奶抑菌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酸奶是全世界公认的安全食品,在国内饮品市场牢牢地占据了一席之地,然而酸奶的酸涩口味部分人群难以接受,且较为单一的风味也限制了酸奶的进一步发展,目前风味酸奶市场几乎被温带水果酸奶占据,水果酸奶的花色仍较少,尤其是具有独特风味和高营养的热带亚热带水果酸奶匮乏,有必要对其进行更深一步地研究。本文对具有代表性的热带亚热带水果,芒果、菠萝风味的酸奶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复配稳定剂改善了芒果、菠萝酸奶的整体品质,同时对酸奶的抑菌作用及乳酸菌素进行了研究,以期为热带亚热带水果酸奶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通过单因素实验,以感官分值为指标,确定了芒果酸奶中奶粉的最适脂肪含量为28%,白砂糖的最适添加量为8%,奶粉与水的最佳质量比为1:8。单一风味酸奶中,当芒果的添加量为5%时,酸奶感官分值达到最大值71.5±0.50。当菠萝的添加量为15%时,酸奶的感官分值达到最大值69.2±0.50。复合风味酸奶中,当水果添加量为芒果:菠萝=4%:3%时,酸奶的感官分值达到最高值70.2±0.33。为解决水果酸奶乳清析出和结构不稳定的问题,研究适用于搅拌型芒果酸奶的稳定剂,通过持水力和感官分值筛选出适用于芒果酸奶的稳定剂及最佳添加量:0.1%PGA、1.0%ADA、0.04%瓜尔豆胶。由于三种稳定剂优缺点明显且具有互补性,因而将其复配,通过正交优化试验,当PGA、ADA、瓜尔豆胶按0.03%+0.2%+0.008%的比例复配时,能最大程度改善芒果酸奶的品质,其感官分值获得最高值76.3,较空白组高出了9.3%,持水力达到了74.57%,较空白组高出了15.17%。复配稳定剂的添加对酸奶的酸度、p H、内聚性无显着性影响,但能提高酸奶的粘度、硬度,改善酸奶的流变特性和微观结构,从而提高酸奶的整体品质。PGA、ADA和瓜尔豆胶按0.03%+0.2%+0.008%的比例复配时,能最大程度地改善芒果酸奶的流变特性和微观结构,滞后面积较空白组减少了272 Pa·s-1,剪切复原性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当剪切速率增大到50 s-1时,粘度降到417.7m Pa·s,较空白组降低了80.8 m Pa·s,更为适口;粘度系数K和流体指数n都有所下降,更利于产品的输送,且结构稳定性得到改善。酸奶发酵过程产生的乳酸等酸类物质对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产生的过氧化氢对指示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添加复配稳定剂对酸奶的抑菌作用没有显着性影响,而添加芒果酱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酸奶的抑菌效果。排除酸和过氧化氢作用后,酸奶仍有抑菌作用,说明酸奶发酵过程中有抑菌物质乳酸菌素的产生,经蛋白酶验证实验证实了这一结果。即在水果酸奶正常发酵工艺下,经后熟12 h后,有乳酸菌素产生,乳酸菌素对胰蛋白酶敏感度较高,对胃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的敏感度相对较低,乳酸菌素在酸奶中有抑菌效果,但不能抑制酸奶的后酸化。

李景润[5](2020)在《硅藻页岩内墙涂料调湿及净化甲醛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室内空气湿度和室内空气甲醛含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居住环境舒适程度和安全程度。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引发人体身心不适,影响人们的休息效率;甲醛更是一种有毒物质,长期接触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危害。硅藻页岩是一种有着独特孔结构的材料,它有着轻质、多孔、比表面积大、孔径小等特点,可以用作吸附材料,起到调节室内湿度,吸附空气甲醛的作用。纳米TiO2是一种n型半导体,可以在光照下进行光催化反应,从而将甲醛分解为CO2和H2O。本课题引入硅藻页岩作为一种填料,并掺入适量纳米TiO2,研制出具有调节室内湿度、吸附空气甲醛作用的环境友好型内墙涂料。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引入氮掺杂TiO2的可行性。本文首先对硅藻页岩进行了红外光谱(FTIR)分析、热重-差热(TG-DTA)分析、X射线荧光光谱(XRF)分析、X射线衍射(XRD)分析、扫描电镜(SEM)分析、BET比表面积测试、BJH孔径分析测试等性能表征,确定了硅藻页岩的成分、微观形貌和结构。并根据性能表征结果,对硅藻页岩进行了细度处理、煅烧处理和酸处理的提纯方法,并以高温煅烧法制备了纳米TiO2。本文将处理后的原材料作为一种功能填料,制备出一种硅藻页岩内墙涂料。并根据相关标准进行了性能测试。最终测定粘度为41s、遮盖力为185.5g/m2、耐洗刷性为408次,符合Ⅰ类内墙涂料标准。本文通过设计调湿试验,研究了不同提纯处理条件下的硅藻页岩在不同湿度下的吸、放湿性能。结果表明,煅烧温度600℃、酸处理浓度60%下的硅藻页岩的调湿性能最好,并在此基础上预测硅藻页岩内墙涂料的调湿性能等级。本文通过设计净化甲醛试验,研究了硅藻页岩内墙涂料对甲醛的净化性能。结果表明,仅使用硅藻页岩做净化材料并不能完全净化甲醛,240min时净化率达60.5%;掺入纳米TiO2后净化甲醛性能明显提高,在240min时净化率达82.1%,且最高甲醛浓度明显降低。在此基础上分析掺入氮掺杂TiO2的可行性。

李美玲[6](2020)在《甘蔗最终糖蜜制备氨法焦糖色的工艺及性质研究》文中提出甘蔗最终糖蜜是制糖工业中的三大副产物之一,其含有50%左右的糖分,相当于甘蔗含糖量的5.5~6.0%,是一种有开发潜力的糖质原料,由于其含有较多的胶体、灰分等杂质,以往主要用于发酵生产酒精,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及资源的紧缺,糖蜜多样化及合理化应用的推进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是对甘蔗最终糖蜜进行预处理和浓缩,再通过酸水解结合氨法的工艺制备出焦糖色,并对其理化指标、感官品质、抗氧化性能力及风味成分进行分析,以期为甘蔗最终糖蜜的多元化利用提供参考。研究工作如下:(1)采用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对预处理后的浓缩糖浆进行酸水解制得转化糖浆,正交试验优化得到酸水解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树脂用量为59%,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50 min。(2)采用氨法制备焦糖色,通过响应面优化得到最佳工艺参数,考虑到实际情况,取温度131℃,保温时间121 min,氨基化合物用量6.1%为最佳工艺条件,在此基础上得到焦糖色样品的色率31935.4 EBC,红色指数5.19。(3)对最佳条件下制备的焦糖色的理化指标进行分析并与市售焦糖色-1、市售焦糖色-2对比,结果表明:自制焦糖色的各项指标均符合GB1886.64-2015的要求,且色率较市售焦糖色-1高,红色指数较市售焦糖色-2高。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定法对自制焦糖色的感官品质进行分析并与两种市售焦糖色对比,结果显示感官品质排序为市售焦糖色-1>自制焦糖色>市售焦糖色素-2。着色性试验研究发现:自制焦糖色和市售焦糖色-1的着色性能相近且均优于而市售焦糖色-2。(4)采用体外自由基清除试验对自制焦糖色的抗氧化性进行测定,并与市售的两种氨法焦糖色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三种焦糖色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表示为VC的当量为34.4 mg VCE·g-1、24.8 mg VCE·g-1和24.5 mg VCE.g-1;对NO2-的清除能力表示为VC的当量为62.7 mg VCE·g-1、48.8 mg VCE·g-1和39.2 mg VCE·g-1;对Fe3+的还原能力表示为VC的当量为57.7 mg VCE·g-1、46.4 mg VCE·g-1及43.4 mg VCE·g-1,说明自制焦糖色的抗氧化性较强。(5)采用HS-SPME-GC-MS对自制焦糖色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同时与市售的两种氨法焦糖色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从自制焦糖色、市售焦糖色-1、市售焦糖色-2分别鉴定出挥发性风味物质276种、293种、261种,正反匹配度大于800的分别有73种、90种、68种,在这些风味物质中,相对含量在前五位的是:醛类、酮类、醇类、酸类和吡嗪类。

张丹丹[7](2019)在《姜汁啤酒的工艺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啤酒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酒精类饮料,在全世界的消耗量仅次于水和茶,几千年来人们对于啤酒的热爱有增无减,啤酒的品类也越来越多,为了满足人们对啤酒多样化的需求,研究出了姜汁啤酒。姜汁啤酒的主要原料是麦芽,姜汁,酒花等。姜的中药性表现为:发散风寒、化痰止咳,又能温中止呕、解毒等,常常用于外感风寒及胃寒呕逆等症的治疗,在北方冬天人们通常用姜熬汤祛寒。将姜榨汁,在啤酒生产工艺中加入姜汁做成姜汁啤酒,丰富了啤酒的口味,同时具有保健功效,增加了啤酒的种类,弥补了冬天喝啤酒的不足之处。本研究通过在传统啤酒酿造工艺中添加姜汁,进行煮沸过滤,制作出具有保健作用的姜汁啤酒,具有姜香浓郁、口味丰富、养生价值高等特点。通过扩增现代酿酒装置与技术研究所收藏的酵母菌种,从中选出一株有优良特性的酵母菌株R2-b作为本次研究的发酵菌株,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姜汁啤酒最优发酵工艺为:菌种接种量6%,发酵温度25℃,主发酵时间24h,最终对酿出的姜汁啤酒进行理化性质检测,得出结果:姜汁啤酒双乙酰含量0.12mg/L,还原糖含量3.21mg/ml,总酸含量1.6ml/100ml,CO2含量0.51%,蛋白质含量4.7mg/ml,原麦汁浓度12oP,酒精度4.5%vol。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饮用。

李海洋[8](2016)在《生物活性蛋白饲料优良菌株筛选及苹果渣固态发酵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蛋白原料的匮乏及不断增加的成本已严重制约养殖业的发展。苹果渣作为陕西重要的非常规饲料原料,对其饲料化利用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苹果渣中较低的蛋白含量,较高的抗营养因子等,限制其应用效果,而微生物发酵为其利用提供了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液态发酵产酶试验和苹果渣固态发酵试验,研究供试菌株的产酶特性及其对苹果渣发酵改质效果;以优良霉菌为出发菌株,优化苹果渣两步固态发酵工艺,依托此工艺开展中试生产效果研究;并对苹果渣生物活性蛋白饲料喂养效果进行了系统地评价。本研究为苹果渣发酵饲料的生产提供了优良发酵菌株,所建立的两步法发酵工艺及发酵饲料生物评价为其广泛的生产和应用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支持和指导。主要结论如下:1.获得3株产复合酶活较高的丝状真菌,分别是霉菌MHQ1、霉菌MMQ1和霉菌MYQ1,经鉴定:菌株MHQ1为黑曲霉,菌株MMQ1为米曲霉,菌株MYQ1为烟曲霉。其中黑曲霉MHQ1产纤维素酶、果胶酶和木聚糖酶活性较高,分别为64.67 U/ml、66.91U/ml、216.70 U/ml;米曲霉MMQ1产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较高,分别为1782.65 U/ml、83.04 U/ml;烟曲霉MYQ1产蛋白酶和果胶酶活性较高,分别为128.90 U/ml、51.56 U/ml。2.霉菌和酵母菌复合固态发酵苹果渣能显着提高产物中蛋白质含量,并从中筛选出3株在果渣基质中生长良好的霉菌菌株黑曲霉MHQ1、黑曲霉A8和黑曲霉MHQ4。其与产朊假丝酵母配伍能形成优良复合菌剂,发酵苹果渣后,产物中粗蛋白含量分别达到387.49 g/kg、384.72 g/kg和339.46 g/kg,接菌增率为79.2%、78%和57%;其纯蛋白含量分别为228.94 g/kg、200.06 g/kg和203.70 g/kg,接菌增率为187.5%、151.3%和155.8%。3.中试生产表明由黑曲霉、产朊假丝酵母、乳酸菌和芽孢菌组成的复合菌剂能有效改质果渣为生物活性蛋白饲料。在两步发酵中,真菌发酵两天后接入乳酸菌和芽孢菌,发酵进入第五天前结束发酵,能较好地保持产物中益生菌活性,提高发酵效率。苹果渣生物活性蛋白饲料干燥后酵母菌、芽孢菌和乳酸菌的数量分别为4.47×107cfu/g、6.73×107cfu/g和1.27×108 cfu/g;水溶性蛋白和多肽的含量分别为1.80 g/kg、0.467 g/kg,发酵增率分别为1118.2%、522.4%;水溶性还原糖和氨基酸的含量分别为46.03 g/kg、17.74 g/kg,发酵增率为43.9%、472.1%,接菌增率150.2%、94.9%。4.苹果渣生物活性蛋白饲料能显着提高仔猪的生产性能,增加机体对饲料的消化利用率,提升机体激素的分泌能力,减少肠道病原菌数量,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抑制腹泻现象。仔猪日粮中添加6%的苹果渣生物发酵饲料喂养效果最好,整个饲养阶段与对照相比,仔猪的体重增加3.16%,日增重增加4.90%,采食量增加2.45%,料肉比降低2.74%,血液中激素水平显着提升,尿素氮和胆固醇含量显着降低,表明仔猪蛋白合成和代谢能力增强。同时,肠道总菌群数显着增加,大肠杆菌数显着降低,腹泻率较对照下降33.33%。

侯廷帅[9](2015)在《沙棘汽酒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沙棘汁为主要原料,添以其他配料,应用生物发酵技术,开发出一种新型的发酵型沙棘汽酒产品,确定了其生产工艺。同时,对沙棘汽酒的香气物质进行分析检测,并且制定了产品质量标准。对沙棘汁的除脂方法进行了研究,分别采用壳聚糖法、活性炭法和离心法对沙棘汁进行处理,测定其脂肪含量,选出最佳除脂方法为壳聚糖法,工艺参数为:壳聚糖添加量为7 g/L,作用温度为20℃,作用时间为20 min。此时脂肪含量为0.016%,除脂率达到98.462%。对除脂处理后的沙棘汁料液进行澄清工艺的研究,先对果胶酶脱胶的作用条件进行了研究,测定料液处理后透光率,选出最佳脱果胶工艺参数为:果胶酶添加量添加量0.5‰,作用时间2 h,温度50℃,脱胶后料液透光率达到82.4%;然后分别对明胶和硅藻土两种澄清剂对料液的澄清效果进行了研究,最终选用硅藻土法澄清,工艺参数为:硅藻土添加量7‰0,澄清时间2.5 h,澄清之后上清液透光率达到96.1%。对除脂澄清过滤后的沙棘料液进行配方研究,对沙棘清汁、蔗糖、麦芽汁、葡萄糖和大米糖化液添加量进行单因素以及响应面优化实验,得到沙棘汽酒的最佳配方参数为:沙棘清汁18%,蔗糖8%,葡萄糖4%,麦芽汁(糖度为13°)4%,大米糖化液(糖度为11°)3.5%。对3种不同酵母菌A、B、C进行筛选,分别对其进行发酵力和凝聚性的研究,筛选出沙棘汽酒最佳菌株为C菌种。对沙棘汽酒的发酵工艺参数进行研究,分别对酵母接种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三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以感官评价、酒精含量为考察指标,得到沙棘汽酒的最佳发酵工艺参数为:酵母接种量1%,发酵温度为19℃,发酵时间为5-7 d。对沙棘汽酒进行灭菌条件的研究,分别对灭菌温度和灭菌温度进行研究,以灭菌后产品的感官评价和细菌总数为指标,确定最佳灭菌条件为:65℃,20 min。对以上确定的配方成分和工艺路线制造的沙棘汽酒产品进行香气物质成分的测定,得到主要的芳香物质种类及含量。对沙棘汽酒发酵前后的主要功能成分进行测定比较,得到VC含量发酵后减少了59%,总黄酮含量有小幅上升。本文还对沙棘汽酒产品进行了初步的质量标准的制定,以及初步完成了产品的工艺路线图和设备选型工作。

邱修柄[10](2014)在《米香型白酒上头成分的形成机理及控制措施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运用气相色谱法对广东省梅州地区十家米香型白酒中的微量成分进行检测以及运用化学法检测总酸的含量发现白酒的上头成分主要为杂醇油、醛类以及酸酯平衡等因素影响。实验表明这些物质的产生与酿酒所用原料、酒曲、培菌温度、时间、发酵温度和时间、蒸馏以及勾兑控制等条件密切相关。并通过实验优化了生产工艺。(1)运用气相色谱检测到的梅州地区米香型白酒上头成分主要包括:杂醇油、醛类物质、酯类物质以及酸的影响。(2)从杂醇油和醛类物质的生成机理中可以得出米香型白酒中上头物质的形成与白酒酿造的原料、酒曲酵母、培菌温度时间,发酵温度时间以及蒸馏都有很大的影响。(3)引起米香型白酒饮后上头的主要物质是高级醇含量、乙醛含量及酸酯比。本章实验通过研究原料、酵母菌种、酵母接种量、糖化酶和蛋白酶的使用量、培菌温度和培菌时间、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等因素对米香型白酒中杂醇油、醛的总量以及酯总量的影响来研究控制上头物质的形成。通过本章实验得出:控制原料中蛋白质的含量、选择活力充沛的菌种、适当的加曲量、控制好培菌、发酵的温度和时间,蒸馏过程注意火候,做好“掐头去尾”的工作。通过两组优化实验得出对杂醇油含量影响的大小依次为原料>糖化酶添加量>菌种添加量>蛋白酶添加量。最好水平选取出最好的水平组合为原料为精白糯米;酒曲添加量为0.4%,糖化酶添加量为1×103ug/L,蛋白酶添加量为0。培菌温度>培菌时间>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因此按照各因素的最好水平选取出最好的水平组合为培菌温度为30℃、培菌时间为30h、发酵温度为30℃、发酵时间为7天。(4)通过研究原料、酵母菌种、酵母接种量、糖化酶和蛋白酶的使用量、培菌温度和培菌时间、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等因素对米香型白酒中杂醇油、醛的总量以及酯总量的影响,可以得出可以从生产工艺上控制上头物质的形成。通过勾兑调节酸酯平衡饮白酒上头的现象得到了抑制而且大众产品酒质有很大改观,酒体变得醇和顺口、酒味协调、杂味减少等,酸是主要的协调成分,酸的作用力最强,功能相当丰富,影响面广。

二、引起啤酒过酸的原因及控制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引起啤酒过酸的原因及控制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食品接触表面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膜形成及控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食品接触表面食源性致病菌
    1.1 食品接触表面概念
    1.2 食品接触表面食源性致病菌的种类及其特点
    1.3 食品接触表面食源性致病菌形成生物膜的危害分析
2 食品接触表面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膜的形成
    2.1 食品接触表面生物膜概述
    2.2 食品接触表面生物膜的形成机制
3 食品接触表面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膜形成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3.1 食品接触表面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膜形成的预防措施
    3.2 食品接触表面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膜的清除和控制措施
4 结语

(3)酸鱼典型产胺微生物菌株产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立题背景
    1.2 生物胺的简介
        1.2.1 生物胺
        1.2.2 生物胺的生理及毒害作用
        1.2.3 生物胺的形成
    1.3 具有生物胺产生能力的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1.3.1 大肠菌科
        1.3.2 乳酸菌
        1.3.3 葡萄球菌
        1.3.4 其他微生物
        1.3.5 影响产胺菌产生生物胺的因素
    1.4 对生物胺产生菌的检测的概述
        1.4.1 选择性培养基的显色法
        1.4.2 高相液相色谱法
        1.4.3 分子生物检测法
    1.5 发酵食品中生物胺的研究进展
        1.5.1 发酵香肠
        1.5.2 酒类
        1.5.3 鱼制品
    1.6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6.1 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酸鱼发酵过程中生物胺产生菌的分离与鉴定
    2.1 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原材料
        2.1.2 试剂与培养基
        2.1.3 实验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酸鱼的制作
        2.2.2 微生物分离
        2.2.3 氨基酸脱羧酶试验
        2.2.4 产胺菌的产胺能力测定
        2.2.5 产胺菌鉴定
        2.2.6 测定产胺菌氨基酸脱羧酶基因
        2.2.7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产胺微生物的初步分离结果
        2.3.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菌液中生物胺的含量
        2.3.3 高产胺菌的鉴定结果
        2.3.4 产胺大肠菌科的氨基酸脱羧酶基因检测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化因素对产胺菌的生物胺形成能力的影响
    3.1 材料与设备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剂与培养基
        3.1.3 实验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pH对产胺菌的产胺影响
        3.2.2 NaCl对产胺菌的产胺影响
        3.2.3 氧气对产胺菌的产胺影响
        3.2.4 温度对产胺菌的产胺影响
        3.2.5 高产胺菌株的生长曲线测定
        3.2.6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H对产胺菌产生物胺的影响
        3.3.2 NaCl对产胺菌产生物胺的影响结果
        3.3.3 氧气对产胺菌产生物胺的影响结果
        3.3.4 温度对产胺菌产生物胺的影响
        3.3.5 利用PCA分析理化因素对产胺菌的影响
        3.3.6 用于接菌发酵的高产胺菌的生长曲线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产胺菌接种鱼糜模拟发酵过程中生物胺的变化
    4.1 材料与设备
        4.1.1 实验材料
        4.1.2 试剂与培养基
        4.1.3 实验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接种发酵鱼糜制作
        4.2.2 微生物分析
        4.2.3 SDS-PAGE分析
        4.2.4 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
        4.2.5 TVB-N测定
        4.2.6 生物胺含量检测
        4.2.7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微生物分析
        4.3.2 SDS-PAGE结果
        4.3.3 发酵过程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4.3.4 TVB-N的分析
        4.3.5 生物胺含量
        4.3.6 通过Cytoscape软件分析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4.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论文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版

(4)复配稳定剂在芒果酸奶中的应用及酸奶抑菌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酸奶
        1.1.2 酸奶发酵剂
        1.1.3 水果酸奶
        1.1.4 水果酸奶加工工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1.5 食品添加剂
        1.1.6 乳酸菌素
    1.2 研究意义与内容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内容
第2章 搅拌型芒果、菠萝酸奶配料筛选与优化
    2.1 材料与仪器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水果酸奶的制备
        2.2.2 果酱添加量的确定
        2.2.3 持水力的测定
        2.2.4 pH和滴定酸度的测定
        2.2.5 感官评价
        2.2.6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酸奶配方对酸奶感官品质的影响
        2.3.2 果酱添加量对酸奶品质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搅拌型芒果酸奶稳定剂的筛选与优化
    3.1 材料与仪器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单一稳定剂的筛选
        3.2.2 稳定剂正交优化实验
        3.2.3 持水力的测定
        3.2.4 pH和滴定酸度的测定
        3.2.5 感官评价
        3.2.6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单一稳定剂对酸奶品质的影响
        3.3.2 正交优化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配稳定剂对搅拌型芒果酸奶性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仪器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pH和滴定酸度的测定
        4.2.2 质构分析
        4.2.3 流变特性的测定
        4.2.4 微观结构的观察
        4.2.5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H和滴定酸度
        4.3.2 质构特性的分析
        4.3.3 流变特性的分析
        4.3.4 微观结构的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酸奶的抑菌作用及芒果酸奶中乳酸菌素的产生
    5.1 材料与仪器
        5.1.1 材料与试剂
        5.1.2 仪器与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发酵液的制备
        5.2.2 指示菌的培养
        5.2.3 酸奶抑菌作用的测定
        5.2.4 酸抑菌作用排除实验
        5.2.5 过氧化氢抑菌作用排除实验
        5.2.6 蛋白酶验证实验
        5.2.7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酸奶的抑菌效果
        5.3.2 酸对酸奶抑菌效果的影响
        5.3.3 过氧化氢对酸奶抑菌效果的影响
        5.3.4 蛋白酶验证抑菌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硅藻页岩内墙涂料调湿及净化甲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硅藻页岩研究现状
        1.2.1 在建筑行业的应用
        1.2.2 在食品行业的应用
        1.2.3 在环境处理的应用
        1.2.4 在材料行业的应用
    1.3 调湿材料研究现状
        1.3.1 调湿材料定义
        1.3.2 调湿材料的调湿机理
        1.3.3 调湿材料的分类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净化甲醛研究现状
        1.4.1 甲醛来源
        1.4.2 甲醛的测定方法
        1.4.3 净化甲醛方式
        1.4.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案
第2章 原材料、设备及性能表征
    2.1 原材料
    2.2 试验设备
    2.3 硅藻页岩性能表征
        2.3.1 硅藻页岩红外光谱(FTIR)分析
        2.3.2 硅藻页岩热重-差热(TG-DTA)分析
        2.3.3 硅藻页岩X射线荧光光谱(XRF)分析
        2.3.4 硅藻页岩X射线衍射(XRD)分析
        2.3.5 硅藻页岩扫描电镜(SEM)分析
        2.3.6 BET比表面积测试
        2.3.7 BJH孔径分布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原材料处理及配合比确定
    3.1 硅藻页岩处理
        3.1.1 硅藻页岩细度处理
        3.1.2 硅藻页岩煅烧处理
        3.1.3 硅藻页岩酸处理
    3.2 纳米TiO_2处理
        3.2.1 纳米TiO_2改性原理
        3.2.2 纳米TiO_2改性方法
    3.3 硅藻页岩内墙涂料配合比确定
    3.4 硅藻页岩内墙涂料性能检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硅藻页岩内墙涂料调湿性能研究
    4.1 调湿性能研究方案
        4.1.1 试验前准备
        4.1.2 调湿试验
    4.2 硅藻页岩调湿性能分析
        4.2.1 硅藻页岩吸湿性能分析
        4.2.2 硅藻页岩放湿性能分析
    4.3 硅藻页岩内墙涂料调湿性能分析
        4.3.1 硅藻页岩内墙涂料吸湿性能分析
        4.3.2 硅藻页岩内墙涂料放湿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硅藻页岩内墙涂料净化甲醛性能研究
    5.1 净化甲醛性能研究方案
        5.1.1 试验前准备
        5.1.2 净化甲醛试验
    5.2 净化甲醛性能研究
    5.3 引入氮掺杂TiO_2的可行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甘蔗最终糖蜜制备氨法焦糖色的工艺及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甘蔗最终糖蜜简介
        1.1.1 甘蔗最终糖蜜的主要成分
        1.1.2 甘蔗最终糖蜜的利用现状
    1.2 甘蔗最终糖蜜的清净工艺
    1.3 蔗糖的酸水解
        1.3.1 液体酸水解
        1.3.2 酶解法
        1.3.3 固体酸水解
    1.4 焦糖色概述
        1.4.1 焦糖色简介
        1.4.2 焦糖色分类
        1.4.3 焦糖色的制备原理
        1.4.4 焦糖色的应用
    1.5 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研究
        1.5.1 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呈味方式
        1.5.2 挥发性风味成分的提取方法
        1.5.3 焦糖色挥发性风味成分的检测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6.1 研究的意义
        1.6.2 研究的内容
        1.6.3 主要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固体酸水解蔗糖制备转化糖浆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试剂
        2.2.3 仪器
        2.2.4 甘蔗最终糖蜜的预处理
        2.2.5 固体酸水解蔗糖制备转化糖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真空浓缩前后样品的理化性质
        2.3.2 酸水解条件对糖浆水解效果的影响
        2.3.3 酸水解液体糖浆的最佳工艺优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氨法焦糖色的制备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试剂
        3.2.3 仪器
        3.2.4 焦糖色的制备工艺
        3.2.5 色率和红色指数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单因素试验
        3.3.2 响应面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焦糖色理化感官品质鉴定及着色性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试剂
        4.2.3 仪器
        4.2.4 焦糖色理化指标分析
        4.2.5 模糊数学法感官评定焦糖色
        4.2.6 焦糖色着色性研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焦糖色的理化性质分析结果
        4.3.2 模糊数学法感官评定结果
        4.3.3 着色性试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焦糖色抗氧化活性和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原料
        5.2.2 试剂
        5.2.3 仪器
        5.2.4 样品溶液、VC母液配制
        5.2.5 焦糖色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5.2.6 焦糖色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焦糖色抗氧化性分析结果
        5.3.2 焦糖色素的总离子流图和挥发性成分测定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姜汁啤酒的工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生姜
        1.1.1 姜的简介
        1.1.2 姜的成分
        1.1.3 姜的价值和应用
    1.2 啤酒概况
        1.2.1 中国近代啤酒的发展
        1.2.2 我国精酿啤酒的发展
    1.3 姜汁啤酒的研发前景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姜汁啤酒酵母菌种的选育
    2.1 前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设备与仪器
        2.2.3 试验菌种
        2.2.4 培养基
    2.3 实验方法
        2.3.1 初筛
        2.3.2 复筛
    2.4 结果与分析
        2.4.1 酵母菌菌体及菌落形态
        2.4.2 酵母细胞总数和死亡率
        2.4.3 酵母菌发酵性能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姜汁啤酒的工艺技术
    3.1 前言
    3.2 实验准备与设备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工艺流程
        3.3.2 工艺操作要点
        3.3.3 姜汁的制作与添加
        3.3.4 菌种的活化
        3.3.5 姜汁啤酒发酵的单因素实验
        3.3.6 姜汁啤酒发酵正交优化试验
        3.3.7 姜汁啤酒测定方法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姜汁的添加量
        3.4.2 菌种的活化
        3.4.3 姜汁啤酒发酵单因素试验的结果与分析
        3.4.4 姜汁啤酒正交优化试验结果分析
        3.4.5 姜汁啤酒感官品评与其他指标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姜汁啤酒的感官评价及常规理化指标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双乙酰含量的测定
        4.3.2 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4.3.3 CO_2含量的测定
        4.3.4 总酸含量的测定
        4.3.5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4.3.6 酒精度的测定
        4.3.7 原麦汁浓度
    4.4 感官评价
    4.5 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8)生物活性蛋白饲料优良菌株筛选及苹果渣固态发酵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饲料酶制剂概述
        1.1.1 酶制剂的研究进展
        1.1.2 饲用酶的来源
        1.1.3 饲用酶的分类
        1.1.4 饲用酶的作用机理
        1.1.5 饲用酶的应用
    1.2 生物发酵饲料概述
        1.2.1 生物发酵饲料及其生产原理
        1.2.2 生物发酵饲料分类
        1.2.3 微生物发酵饲料常用发酵菌种
        1.2.4 生物发酵饲料作用机理及应用效果
    1.3 苹果渣固态发酵生物活性蛋白饲料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1.3.1 苹果渣发酵生物活性蛋白饲料的研究进展
        1.3.2 苹果渣发酵饲料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及思路
        1.4.1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丝状真菌液态发酵产水解酶研究
    2.1 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原料
        2.1.3 培养基
    2.2 方法
        2.2.1 菌悬液制备
        2.2.2 丝状真菌液态发酵方案
        2.2.3 酶活的测定
        2.2.4 结果计算
        2.2.5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霉菌产水解酶特性研究
        2.3.2 产复合酶优良菌株筛选
    2.4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丝状真菌固态发酵苹果渣蛋白质研究
    3.1 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原料
        3.1.3 培养基
    3.2 方法
        3.2.1 菌悬液制备
        3.2.2 丝状真菌固态发酵方案
        3.2.3 粗蛋白的测定
        3.2.4 纯蛋白的测定
        3.2.5 结果计算
        3.2.6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复菌固态发酵苹果渣霉菌菌丝生长
        3.3.2 复菌固态发酵苹果渣粗蛋白含量及其增率
        3.3.3 复菌固态发酵苹果渣纯蛋白含量及其增率
    3.4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优良霉菌的鉴定及毒理检验
    4.1 材料
        4.1.1 供试菌株
        4.1.2 供试培养基
        4.1.3 试验动物
        4.1.4 动物饲养环境
        4.1.5 仪器与试剂
    4.2 方法
        4.2.1 霉菌形态学鉴定
        4.2.2 丝状真菌、酵母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4.2.3 预实验
        4.2.4 最大给药量测定试验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丝状真菌菌落形态特征
        4.3.2 显微形态特征
        4.3.3 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4.3.4 毒性检验结果
第五章 两步发酵工艺及苹果渣生物活性饲料中试生产研究
    5.1 材料
        5.1.1 菌种
        5.1.2 原料
        5.1.3 培养基
    5.2 方法
        5.2.1 菌悬液制备
        5.2.2 两步固态发酵方案
        5.2.3 中试生产发酵方法
        5.2.4 蛋白质的测定
        5.2.5 水溶性还原糖的测定
        5.2.6 水溶性氨基酸的测定
        5.2.7 结果计算
        5.2.8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两步发酵中细菌接入时间及共发酵时间对苹果渣固态发酵效果的影响
        5.3.2 苹果渣生物活性蛋白饲料中试生产过程中养分的监测
    5.4 讨论与结论
第六章 苹果渣生物发酵饲料仔猪喂养试验
    6.1 材料
        6.1.1 试验动物
        6.1.2 苹果渣生物发酵饲料
    6.2 方法
        6.2.1 喂养试验设计
        6.2.2 饲养方法
        6.2.3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6.2.4 肠道及粪便菌群的测定
        6.2.5 结果计算
        6.2.6 数据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添加苹果渣发酵饲料对断奶仔猪粪便微生物的影响
        6.3.2 添加苹果渣发酵饲料对断奶仔猪肠道益生菌的影响
        6.3.3 添加苹果渣发酵饲料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6.3.4 添加苹果渣发酵饲料对断奶仔猪腹泻率的影响
        6.3.5 添加苹果渣发酵饲料对断奶仔猪血清生化指标和激素的影响
    6.4 讨论与结论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
    7.1 本研究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沙棘汽酒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沙棘概述
        1.1.1 沙棘简介
        1.1.2 沙棘的植物学特性及分布特点
        1.1.3 沙棘的种属
        1.1.4 沙棘的营养成分
        1.1.5 沙棘的生理功能
    1.2 汽酒概述
        1.2.1 汽酒简介
        1.2.2 汽酒研究现状
    1.3 沙棘汽酒概况
        1.3.1 沙棘汽酒简介
        1.3.2 沙棘汽酒的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原料、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试剂与药品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原料沙棘果汁的主要成分测定
        2.2.2 沙棘原果汁中主要功能成分的测定
        2.2.3 沙棘汽酒的生产工艺流程
        2.2.4 沙棘原果汁除脂工艺的研究
        2.2.5 沙棘原果汁澄清法的研究
        2.2.6 料液配方的研究
        2.2.7 酵母菌种筛选的研究
        2.2.8 沙棘汽酒的发酵工艺研究
        2.2.9 沙棘汽酒的杀菌工艺研究
        2.2.10 沙棘汽酒酿造后主要功能成分的测定
        2.2.11 沙棘汽酒香气物质的测定
        2.2.12 沙棘汽酒产品的质量标准的制定
        2.2.13 产业化示范
3 结果与讨论
    3.1 沙棘原果汁主要成分分析
        3.1.1 沙棘原果汁基本成分测定
        3.1.2 沙棘原果汁VC含量的测定
        3.1.3 沙棘原果汁总黄酮含量测定
    3.2 沙棘原果汁除脂工艺研究
        3.2.1 离心法除脂效果的结果讨论
        3.2.2 活性炭法除脂效果的结果讨论
        3.2.3 壳聚糖法除脂效果的结果讨论
    3.3 沙棘汁的澄清研究结果讨论
        3.3.1 果胶酶作用条件的结果讨论
        3.3.2 硅藻土对沙棘果汁澄清效果的结果讨论
        3.3.3 明胶法对沙棘原果汁澄清效果的结果讨论
    3.4 沙棘汽酒配方的研究
        3.4.1 沙棘清汁添加量的预选
        3.4.2 蔗糖添加量的预选
        3.4.3 葡萄糖添加量的预选
        3.4.4 麦芽汁添加量预选
        3.4.5 大米糖化液添加量的预选
        3.4.6 沙棘汽酒配方响应面优化实验的结果讨论
    3.5 酵母菌种筛选的研究
        3.5.1 酵母菌发酵力性能的研究
        3.5.2 酵母菌凝聚性的研究
    3.6 沙棘汽酒发酵工艺的研究
        3.6.1 酵母菌接种量的研究
        3.6.2 发酵温度的研究
        3.6.3 发酵时间的研究
        3.6.4 发酵工艺的正交优化实验
    3.7 沙棘汽酒灭菌工艺的结果讨论
        3.7.1 灭菌温度对沙棘汽酒中细菌存活时间的影响
        3.7.2 不同灭菌条件对沙棘汽酒感官品质的影响
    3.8 沙棘汽酒主要功能成分的测定
        3.8.1 沙棘汽酒中VC含量的测定
        3.8.2 沙棘汽酒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3.8.3 发酵前后功能成分的含量变化
    3.9 沙棘汽酒香气物质的测定
    3.10 沙棘汽酒质量标准制定
        3.10.1 范围
        3.10.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10.3 定义和术语
        3.10.4 要求
        3.10.5 检验规则
        3.10.6 标签、包装、运输和贮藏
    3.11 沙棘汽酒的产业化示范
        3.11.1 沙棘汽酒的工艺流程图
        3.11.2 设备选择原则
        3.11.3 设备选型计算
        3.11.4 设备选型
4 结论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附录

(10)米香型白酒上头成分的形成机理及控制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白酒的历史概述
    1.2 白酒的分类
        1.2.1 按使用原料分类
        1.2.2 按发酵和蒸馏方法分类
        1.2.3 按使用的糖化剂和发酵剂分类
        1.2.4 白酒的香型分类
        1.2.5 按酒度分类
    1.3 传统白酒的生产方法
        1.3.1 大曲酒生产方法
        1.3.2 小曲酒生产方法
        1.3.3 麸曲酒生产方法
        1.3.4 其他
    1.4 白酒的成分组成
    1.5 饮酒的“上头”原因及控制措施
        1.5.1 “上头”症状的概述
        1.5.2 “上头”的影响因素
        1.5.3 酒精“上头”的机理
        1.5.4 解决白酒饮后“上头”的措施
    1.6 米香型白酒的概述
    1.7 研究意义及目的
第二章 米香型白酒的“上头”成分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杂醇油的测定
        2.3.2 醛类物质的测定
        2.3.3 总酸的测定
        2.3.4 酯类物质的测定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米香型白酒杂醇成分的确定及含量分析
        2.4.2 米香型白酒醛类成分的确定及含量分析
        2.4.3 米香型白酒中酸的含量分析
        2.4.4 米香型白酒酯类成分的确定及含量分析
    2.5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其他香型白酒成分分析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杂醇油的测定
        3.3.2 醛类物质的测定
        3.3.3 总酸的测定
        3.3.4 酯类物质的测定
    3.4 结果与分析
    3.5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米香型白酒“上头”成分的形成机理研究
    4.1 杂醇油
        4.1.1 杂醇油的形成机理
    4.2 醛类
        4.2.1 醛类物质的形成机理
    4.3 结论与分析
第五章 米香型白酒“上头”控制措施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仪器设备
        5.2.3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分析
        5.3.1 原料的影响
        5.3.2 不同菌种的影响
        5.3.3 小曲粉添加量的影响
        5.3.4 不同量蛋白酶添加实验
        5.3.5 糖化酶添加量的影响
        5.3.6 优化实验
        5.3.7 生产工艺的影响
    5.4小结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引起啤酒过酸的原因及控制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食品接触表面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膜形成及控制研究进展[J]. 程传松,闫晓彤,李长城,方婷. 包装工程, 2021(13)
  • [2]发酵马肉香肠工艺优化及其稳定性的研究[D]. 严宏孟.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3]酸鱼典型产胺微生物菌株产胺效应研究[D]. 蒙菊. 贵州大学, 2020(01)
  • [4]复配稳定剂在芒果酸奶中的应用及酸奶抑菌作用的研究[D]. 吴小艳. 湘潭大学, 2020(02)
  • [5]硅藻页岩内墙涂料调湿及净化甲醛性能研究[D]. 李景润.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6]甘蔗最终糖蜜制备氨法焦糖色的工艺及性质研究[D]. 李美玲. 广西大学, 2020(02)
  • [7]姜汁啤酒的工艺技术研究[D]. 张丹丹. 齐鲁工业大学, 2019(02)
  • [8]生物活性蛋白饲料优良菌株筛选及苹果渣固态发酵效果研究[D]. 李海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9)
  • [9]沙棘汽酒的研制[D]. 侯廷帅. 天津科技大学, 2015(02)
  • [10]米香型白酒上头成分的形成机理及控制措施研究[D]. 邱修柄.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4(03)

标签:;  ;  ;  ;  ;  

啤酒过酸的原因及控制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