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二匹马》看老舍早年的人生观

从《第二匹马》看老舍早年的人生观

一、从《二马》看老舍早年的人生观(论文文献综述)

尤青霞[1](2018)在《老舍教育思想研究 ——以教育小说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老舍先生是我国现代着名的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同时,他也是一位教育家。老舍虽然没有编着论述教育的专着,但是他创作了大量以教育为题材的小说。近二十年的从教生涯为他教育小说的创作提供了独特视角和基本素材,教育小说是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体验和感悟,也是自身思想的投影。本文在充分掌握史料的基础上,以老舍二三十年代的教育小说为视角,从教育史的角度出发,对老舍的教育思想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系统地总结出他的学校教育思想、家庭教育思想和社会教育思想。研究老舍的教育思想,对丰富我国现代教育的研究和解决当今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除绪论外,本文共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探究老舍教育思想的孕育历程。特殊的时代背景使老舍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师范学习的经历为老舍教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多年的从教经历为老舍教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这些经历决定了他的思想发展历程,也逐渐形成了他自己的教育思想。第二部分,主要论述老舍力主“除旧布新”的学校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方面,老舍批判僵化枯燥、因循守旧的教学内容,主张革新教学内容,使其形象有趣、贴近生活;教学方法方面,老舍批判“轻忽教育原理”的教学方法,主张革新教学方法,倡导教授知识应“一点一滴灌入心泉”;教师素养方面,老舍批判“无能无德”的教师形象,认为博学、德高、仁爱是教师应该具备的良好品质;教育环境方面,老舍批判脏乱、拘束的学校环境,认为舒适、洁净的校园环境及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学校环境的基本特征。第三部分,阐述老舍激发儿童“生命欲求”的家庭教育思想。受自身学习成长经历的影响及鲁迅“儿童本位”思想和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影响,老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家庭教育思想。老舍批判传统家庭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束缚,提倡激发儿童“生命欲求”的家庭教育思想。在家庭教育方法上,老舍反对“小大人”式的教养方式,认为儿童应该在玩耍、游戏中学习,在大自然中成长。第四部分,论述老舍注重“环境熏陶”的社会教育思想。从现代教育和人的发展角度,老舍认识到社会教育的重要意义。老舍的社会教育思想既包括社会风气和风俗,也包括大自然,体现为一种广义的社会教育观。具体说来,在社会环境方面,老舍告诫人们要远离社会不良之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自然环境方面,老舍认为应注重自然对人的教育和影响,培养良好品质。第五部分,老舍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通过总结老舍的教育思想,以期对解决当今教育改革和实践中的儿童教育、师德建设、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能有所启示。

阳国光[2](2013)在《《二马》的文化冲突与人物塑造》文中指出《二马》通过描写北平市民马则仁为继承其兄在伦敦的古玩店,带着儿子马威来到英国后所上演的一幕幕悲喜剧,反映了中英两国国民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级观、金钱观、婚恋观等方面的巨大冲突。而究其实质,这些冲突源于中英两国社会发展和思想文化的差异。人物塑造是《二马》的一大特色。老舍先生善于以简洁的白描手法细致勾勒人物的外在形象,展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将人物的语言作为表现文化交流和冲突的活态形式;并将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以人物行动来推动情节发展,凸显文化冲突,进而形成一种自觉的艺术追求。在《二马》中,老舍先生秉承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以人物塑造来展现文化冲突;并放弃了文人或基督教徒的狭隘立场,以直面现实的态度和犀利冷静的笔调,对于中英两国文明间的差异及冲突进行了客观立体的全面观照,从而构成了一种经典的艺术范式,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论所说的“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

熊作勤[3](2011)在《不幸命运中的闪光点——评《我这一辈子》中“我”的人生观》文中指出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正处在复杂的社会转型时期,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和心灵迷惘。作为"过渡人"的"我"为了生存不得不去面对,去思考,去选择,去无奈地跟着时代走,去积极地迎接时代的挑战和人生的苦难。

王勇慧[4](2011)在《《四世同堂》的文学叙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四世同堂》是一部具有独特魅力的反映抗日战争的文学作品。它将将视角下移至老北京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用日常琐事反映抗战这个宏大主题。在这部作品里,战争和历史成为叙事的背景和底色,八年抗战的历史被肢解为一个个老百姓的生活史和生存史。小人物生活的凸显,战争和历史的虚化,是这部作品独特的叙事手段和技巧,这种手段和技巧将抗日战争这个宏大主题做了微观化、艺术化的处理,使作品达到一种超越历史眼光和政治意义的审美力量和人性力量,给读者以新奇的审美体验。在《四世同堂》中,历史成为小人物的生活史和生存史,也是小人物的血泪史和奋争史。小人物是作品文学题旨的表现者和承载者,人物性格和生存命运反映了作品的主题思想。作品描写的人物有一百多个,其中重要人物也有三四十人,人物职业涉及五行八作、三教九流,人物形象有“老者”、“承继者”,也有“明天”的形象。“老者”以祁老太爷为代表,他是贯穿整部作品的一个灵魂,他是民族文化“老化”的集大成者。“承继者”以瑞宣为代表,他承担着家族和民族命运延续的重任。“明天”的形象以钱诗人、瑞全们为代表,他们是民族的脊梁和希望,是民族“新生”的象征。这些人物之间又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表面上看,有亲戚关系、朋友关系,邻里关系、仇人关系、同志关系、敌我关系、恋人关系等等。但从性格特质及其文化根源划分,“老者”中孕育着民族新生的希望,如钱诗人,“承继者”中有须摒弃的民族败类,如瑞丰,“明天”又需经过磨练和捶打,如小顺。作者先让祁老人淋漓尽致地展演他的敷衍、苟安、隐忍,是为了突出最后的反抗,加强了读者对“弃其(传统文化)糟粕”的强烈的认同感。作者写钱诗人所受的屈辱和压迫,是为了突出反抗的决心和力量是何等强大,传达作者对民族涅磐的信心和信念。每个人物及其关系都寄托者老舍对文化的反思和拷问。《四世同堂》描写的是各个人物的生活和生存史,各个人物的性格形成史和命运史,同时也是文化在人物身上的积淀史和影响史。比如,钱诗人被捕前多受中国传统道家的出世思想影响,出狱后主要受传统狭义精神的影响,祁老人北京城的灾难“不过三个月”的理论源于老北京的生活经验,瑞宣的彷徨与苦闷源于传统儒家尽孝、尽忠的思想影响,冠晓荷的“讲究”多受满清皇室闲适作风影响。各个人物的生存和生活都可以从文化上找到因由。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得以形成的根基;北京风情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形成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而皇室遗风为中华民族的性格气质注入了一股新的血液,一定意义上影响了民族的命运和历史进程。传统文化、北京地域文化、满清皇室遗风共同影响和造就了老北京的普通小市民。文化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影响是《四世同堂》的文学叙事的文化背景。本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阐释《四世同堂》的文学叙事,即叙事结构、人物构成和叙事背景,三个方面有机结合共同反映了作品的叙事主题。叙事结构是叙事手段和技巧,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人物构成是叙事主题展现的载体,是叙事内容的灵魂;叙事背景为叙事主题的透彻展现提供了舞台和土壤,同时深化了叙事主题。通过对《四世同堂》文学叙事的分析,发掘老舍在抗战时期的文化思想是本论文的主旨。

冯健飞[5](2005)在《老舍叙事作品悲剧品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老舍认为,生活的悲剧既来自于人性的弱点,也来自于社会性的结构,同时还有时代的烙印。老舍出生的时代背景与他自身生活、情感经历形成了他特有的忧患意识与悲悯情怀。自创作始他就竖立了“为贫贱者立传”的指导思想,其目光注视着社会下层的平民,尤其是老北京城中的城市平民,创作出一大批充满悲剧意味的叙事作品。 除了人生经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杂性以及世纪之交中西文化的交汇、撞击是老舍创作悲剧品格得以形成的主要原因。同时,受自身文化气质的影响,老舍创作中常常出现情感与理智的二律背反。对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老舍并没有简单地持孰是孰非的态度,老舍一方面以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眼光观照古老中国的种种社会、文化弊端,寻求民族更生的出路;同时又难以割舍“老中国儿女”的文化情怀,对以“西化”为代表的“现代文明”难以真正认同。这主要表现在他对“洋派青年”和“现代爱情”的漫画性的描写上,并一度试图从传统的“孝悌仁义”中挖掘民族复兴的力量。老舍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双向选择与批判之间时时显现出困惑与矛盾,这增加了其作品的文化深度、丰富了其悲剧内涵。 老舍以现代眼光为参照,将处于传统/现代转型期间的古老帝国所面临的尴尬地位与黑暗现实从不同方面作了具体的揭露与批判,并从文化角度不断进行反思。老舍批判了传统士大夫精英文化的高蹈与玄虚,指出这种“抽血的文化”对国家民族的消极危害。同时对于在现代化的冲击中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商业文化这类“国粹”的不可避免的衰微表现出深深的哀痛与惋惜。和鲁迅一样,老舍在创作上也主要着眼于大众平民的“病态”人格,写出了一幕幕以他们为代表的“国民性”的悲剧。 老舍是出生在北京的旗人,北京是他生活和创作的“海”,老舍作品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那些老派北京市民。他们身上的种种悲剧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更与古老的中华文化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如“官本位”思想以及由此而导致的“迷宫”情结和“主/奴”人格;没落旗人在“残灯末庙”的国家、民族的双重困境中仍重面子,讲“派头”,不思进取,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还有那些老派市民,他们的人格心理被北平的“围城文化”所禁锢和压缩,然而他们丝毫不觉,在动荡的时代依然怀着古老帝国的大梦,在这一汪“死水”一样的前现代老城中有滋有味地活着。

汤景泰,翟德耀[6](2005)在《末世人的生命之思——论老舍小说的生命主题》文中研究说明以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为核心,老舍在小说中描摹了现代市民悲剧性的生存图景和末世心态,并在此基础上延续了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思考,显示了追求生命意义,扞卫生命尊严的价值取向。

丁仕原[7](2004)在《从《二马》看老舍早年的人生观》文中研究表明长篇小说《二马》以不同的人物形象 ,通过中外文化的比较 ,揭示了中华民族“官本位”的危害 ,发出了“打破官迷”的强劲呼声 ,展示了其独特的人生观。老舍正是以此目标走完了自己的人生路 ,为中国的有出息耗尽了最后的心血。这一理念不仅在当时意义重大 ,在今天仍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

二、从《二马》看老舍早年的人生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二马》看老舍早年的人生观(论文提纲范文)

(1)老舍教育思想研究 ——以教育小说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1.教育史研究多学科交叉发展的趋势
        2.教育史研究对象的生活化
        3.个人兴趣及导师启发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及说明
        1.教育小说
        2.本文所依托的老舍教育小说简介
    (四)相关研究综述
        1.老舍教育思想的相关研究
        2.老舍教育小说的相关研究
        3.现有研究不足
    (五)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文史结合法
        3.历史研究法
    (六)研究重点和难点
        1.研究重点
        2.研究难点
一、老舍教育思想的孕育历程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1.新旧杂陈的教育状况
        2.“教育救国”思潮的高涨
        3.西方教育思想的传播
    (二)师范学习的积淀
        1.人格的自由发展
        2.教育思想的酝酿
        3.现代意识的萌芽
    (三)长期从教的历练
        1.国内中小学从教经历
        2.国外从教经历
        3.国内大学从教经历
二、力主“除旧布新”的学校教育思想
    (一)教学内容
        1.批判僵化枯燥、因循守旧的教学内容
        2.教学内容应形象有趣、贴近生活
    (二)教学方法
        1.批判“轻忽教育原理”的教学方法
        2.教授知识应“一点一滴灌入心泉”
    (三)教师素养
        1.批判“无能无德”的教师形象
        2.提倡博学、德高、仁爱的教师品质
    (四)教育环境
        1.批判脏乱、拘束的学校环境
        2.良好学校环境的基本特征:舒适、洁净、和谐、融洽
三、激发儿童“生命欲求”的家庭教育思想
    (一)家庭教育思想的形成原因
        1.自身学习成长经历的影响
        2.鲁迅“儿童本位”思想的影响
        3.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影响
    (二)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批判传统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束缚
        2.“从儿童自身的原始生命欲求出发去解放和发展儿童”
    (三)家庭教育的方法
        1.反对“小大人”式的教养方式
        2.鼓励儿童宜多玩耍,亲近自然
四、注重“环境熏陶”的社会教育思想
    (一)社会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二)社会环境对人的教育和影响
        1.批判社会不良之风腐蚀人心
        2.远离不良风气,养成良好习惯
    (三)自然环境对人的教育和影响
        1.批判忽视自然教育,以自我为中心
        2.注重自然教育,培养良好品质
五、老舍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一)关注儿童教育
        1.要顺应儿童的天性发展
        2.在游戏中学习
    (二)加强师德建设
        1.提高师德认识
        2.锻炼师德意志
        3.在实践中磨炼
    (三)创设适宜环境
        1.创建舒适的学校环境
        2.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3.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2)《二马》的文化冲突与人物塑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指导思想
    0.2 研究意义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
    0.4 研究思路
第1章 《二马》里中英文化冲突的体现
    1.1 世界观:封建愚昧与崇尚科学
    1.2 人生观:闲适无为与拼搏奋斗
    1.3 价值观:官迷心窍与金钱至上
    1.4 等级观:三纲五常与人人平等
    1.5 金钱观:羞于提及与大胆追求
    1.6 婚恋观:男权至上与女权崛起
第2章 《二马》里中英文化冲突的实质
    2.1 社会发展的差异
    2.2 思想文化的差异
第3章 《二马》在中英文化冲突背景下的人物塑造
    3.1 《二马》中的主要人物
    3.2 《二马》中人物塑造与文化冲突的关系
第4章 《二马》“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的又一例证
    4.1 老舍对现实问题的深切关注
    4.2 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老舍及其对这一身份立场的超越
    4.3 作为虔诚基督教徒的老舍及其对这一身份立场的超越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不幸命运中的闪光点——评《我这一辈子》中“我”的人生观(论文提纲范文)

一、“过渡人”的生命悲剧
二、人生观在生命长河中的张力
三、人生观价值的升华

(4)《四世同堂》的文学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四世同堂》的总体研究情景
    《四世同堂》的文学叙事的研究价值及研究概况
第1章 史诗叙事描写底层生活
    1.1 宏大主题的微观化处理
    1.2 丰富的叙事视角
第2章 市民角色寄寓文化忧思
    2.1 “老者”的文化含义:腐朽中寓意生机
    2.2 “承继者”的文化寄托:扬弃中获得新生
    2.3 “明天”的文化象征:曲折中满载希望
    2.4 市民关系的寓意:思索却不迷失
第3章 北京风情彰显民族特质
    3.1 文化传统决定市民性格
    3.2 地域文化影响市民精神
        3.2.1 京腔京韵生动市民情态
        3.2.2 真实地点折射文化题旨
        3.2.3 “风俗画”印证世俗心态
    3.3 皇室遗风充盈市民气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老舍叙事作品悲剧品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老舍作品悲剧品格的文化成因
    第一节 中华传统文化的正负复杂效应
        (一) 传统文化的整体性与包容力
        (二) 传统文化的保守性与专制性
        (三) 阵痛中的中国传统“现代化”
    第二节 乡土情感与现代理性的“二律背反”
        (一) 老舍文化心理的传统底蕴
        (二) 老舍对“西洋文明”的“畸形”展示
        (三) 老舍婚姻爱情观的保守倾向
        (四) 老舍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正面弘扬
第二章 现代视野下的时代社会悲剧
    第一节 “抽血”的士大夫精英
        (一) 传统儒、释、道思想的消极性
        (二) 高蹈、空虚的士大夫文化
    第二节 “病态”的大众平民
        (一) 老舍与鲁迅“国民性”批判的异同
        (二) 祥子和妇女为代表的底层平民的悲剧
        (三) 宗教“实用主义”者的丑态
    第三节 式微的传统“国粹”
        (一) 传统武术文化的没落
        (二) 传统商业文明的衰亡
第三章 平民视角下的帝都文化悲剧
    第一节 “迷官”情结与主/奴人格
        (一) 皇城特色与官本位思想
        (二) 奴性人格的不同表现
        (三) “官威”“官派”与主子性
    第二节 优雅的废物—没落旗人的悲剧
        (一) 满清文化的特点与在近代的衰落
        (二) 上层旗人的“潇洒”“做派”
        (三) 下层旗人的“规矩”“面子”
        (四) 玩物丧志的生活“趣味”
    第三节 自我压缩的人格—老派市民的悲剧
        (一) “四合院”文化与封建伦理秩序
        (二) “老派市民”的代表—老马
        (三) 小市民灰色生活的图画—《离婚》
        (四) 儿童天性的扼杀—《牛天赐传》
第四章 人的存在悲剧—老舍作品的哲理品格
    第一节 老舍作品中的存在主义特色
        (一) 荒谬的世界,孤独的个人
        (二) “自由选择”的生存意识
        (三) “存在先于本质”的生存困境
        (四) “他人即地狱”的生存环境
    第二节 “介入/逃避”的文本模式
        (一) 无法介入,只能逃避
        (二) 无法介入,无处逃避
        (三) 无处逃避,只能介入
    第三节 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6)末世人的生命之思——论老舍小说的生命主题(论文提纲范文)

生命是闹着玩, 事事显出如此
旧时代的弃儿, 新时代的伴郎
宁固穷以济意, 不委屈而累己

(7)从《二马》看老舍早年的人生观(论文提纲范文)

四、从《二马》看老舍早年的人生观(论文参考文献)

  • [1]老舍教育思想研究 ——以教育小说为视角[D]. 尤青霞. 曲阜师范大学, 2018(12)
  • [2]《二马》的文化冲突与人物塑造[D]. 阳国光. 湘潭大学, 2013(04)
  • [3]不幸命运中的闪光点——评《我这一辈子》中“我”的人生观[J]. 熊作勤.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1(09)
  • [4]《四世同堂》的文学叙事[D]. 王勇慧. 河北大学, 2011(12)
  • [5]老舍叙事作品悲剧品格研究[D]. 冯健飞. 华中师范大学, 2005(06)
  • [6]末世人的生命之思——论老舍小说的生命主题[J]. 汤景泰,翟德耀.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
  • [7]从《二马》看老舍早年的人生观[J]. 丁仕原.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4(01)

标签:;  ;  ;  ;  ;  

从《第二匹马》看老舍早年的人生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