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振动速度传感器中的电磁干扰

消除振动速度传感器中的电磁干扰

一、电磁干扰在振动速度传感器中的消除(论文文献综述)

陈依柳[1](2021)在《微地震中光纤光栅加速度传感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们对地质地矿领域的深入研究,微地震监测技术已经成为鉴定评估岩石宏观损伤、破裂程度的重要手段,其结果不但成为了核废料处理、大坝等危险性结构预防的关键依据,同时也是研究冲击地压、矿井突水等矿山动力灾害预测预报技术的重要支撑。加速度传感器作为微地震监测技术中的关键器件,其性能决定了是否能对频率覆盖大、能量弱、持续时间短的微地震信号进行有效监测。光纤布拉格光栅(Fiber Bragg Grating,FBG)加速度传感器具有抗磁抗爆、灵敏度高和易于长期监测等优点,在中高频微地震加速度信号的测量中具有独特优势。然而,国内外学者对低频FBG加速度传感器研究较多,对中高频加速度传感器的研究较低频领域仍有不足,同时现有中高频FBG加速度传感器中存在测量频带窄、灵敏度较低、抗干扰能力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监测结果的质量。为提高中高频FBG加速度传感器的性能指标,本文进行了铰链式FBG加速度传感器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阐述了微地震监测技术应用场景和特点,对国内外光纤传感技术和FBG不同类型加速度传感器进行综述,研究了FBG传感原理和FBG应变、温度传感模型,对FBG加速度传感器的振动特性进行分析并总结了现有FBG加速度传感器的封装方法。(2)研究并设计了基于L型支架结构和基于对称式铰链结构的FBG加速度传感器,通过转矩平衡和动力学方程推导传感器性能指标公式,使用MATLAB得到传感器结构参数对谐振频率与灵敏度的影响曲线以选定传感器尺寸参数,最后采用ANSYS有限元仿真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3)构建了FBG加速度传感器振动实验系统,对研制两种传感器进行实验性能特性测试。结果表明,基于L型支架结构的铰链式加速度传感器在50-1000 Hz响应线性度较好,灵敏度为18 pm/g,横向扰动为8.87%。基于对称结构的铰链式加速度传感器在50-900 Hz响应线性度较好,灵敏度为18.92 pm/g,横向扰动为9.05%。(4)针对研制铰链式传感器抗横向干扰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弹性板的铰链式加速度传感器。推导传感器力学模型并对其进行模态仿真分析,研制传感器并在振动实验系统中进行性能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基于弹性板的铰链式加速度传感器在50-700 Hz响应线性度较好,其灵敏度为19.7 pm/g,横向扰动为5.15%。

潘杰[2](2021)在《对称L梁结构的FBG加速度传感器设计与研究》文中指出低频振动监测在地震灾害监测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加速度传感器是地震灾害监测领域的关键之一,其性能对低频地震信号的监测至关重要。光纤布拉格光栅(FBG)加速度传感器是近些年的研究热点,它具有抗电磁干扰、体积小便于携带、精度高、可靠稳定性好等优点,能够代替传统电类传感器进行低频振动信号测量。但是,对小于10Hz的低频振动信号测量存在无法准确测量和测量灵敏度低的问题,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文研制了一种对称L梁结构的FBG加速度传感器以实现对地震低频信号的探测,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理论分析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原理,对FBG加速度传感器理论模型进行分析,阐述了FBG加速度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根据光纤布拉格光栅的传感原理和一般加速度传感器的设计为理论基础,设计提出了一种对称L型梁结构光纤布拉格光栅(SLFBG)加速度传感器,力学理论推导出SLFBG加速度传感器的固有频率和灵敏度理论公式。(2)利用MATLAB软件分别讨论了L臂长短臂比值、膜片厚度和质量块质量这三个结构参数对加速度传感器的固有频率和灵敏度的影响,确定了SLFBG加速度传感器结构参数。在确定主要结构参数L臂长短臂比值、膜片厚度和质量块质量后使用SOLIDWORKS对SLFBG加速度传感器进行三维建模,使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SLFBG加速度传感器模型进行模态分析和静力分析。(3)构建测试系统对SLFBG加速度传感器进行幅频响应特性、线性响应特性和抗横向干扰性能进行性能测试,得到了传感器的性能指标。测试结果表明:对称L梁结构的FBG加速度传感器固有频率约为27 Hz,灵敏度为241.2 pm/g,传感器的横向干扰度小于10%,实现了对小于10Hz的低频振动信号的测量。

张骞[3](2021)在《车辆传感器电磁脉冲效应与抑制技术》文中指出随着车辆电子信息化集成度的增加,在提升燃油经济性和机动性的同时,电磁干扰风险也随之而来。除雷电、静电等自然电磁危害源之外,还有通信、雷达、电磁脉冲武器等人为危害源,这使得车辆的电磁脉冲环境日趋复杂。传感器作为车辆电控系统的关键部件,在复杂的外部电磁环境下,传感器自身会受到诸如信号紊乱、器件受损等后果,对车辆的安全性、可靠性造成了巨大影响,特别是战场上各类电磁脉冲武器的危害更为巨大,执行各类特殊任务的战术车辆需要在严苛的电磁脉冲环境下提高自身适应性,因此对于车辆传感器的电磁脉冲效应与抑制技术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某型号高压共轨柴油发动机台架为试验对象,进行发动机各传感器高功率微波效应试验,确定以曲轴、凸轮轴等霍尔转速传感器为重点研究对象。结合工作原理和试验数据分析,分别从传感器感应、传输两个过程进行霍尔式转速传感器电磁脉冲效应研究,基于研究结果开展了车辆传感器电磁脉冲防护电路设计、抑制材料性能验证试验。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车辆传感器电磁脉冲效应测试分析。搭建高压共轨柴油发动机电磁脉冲辐照环境,基于发动机敏感度阈值下各传感器受扰情况与干扰信号时频域特点,确定以霍尔式转速传感器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并为之后防护电路的器件选型提供数据支撑。(2)霍尔式转速传感器电磁脉冲效应研究。从感应过程出发,搭建AH3503霍尔元件及调理电路的电磁脉冲辐照环境,对比分析电磁脉冲作用下AH3503模拟信号与调理后数字信号的受扰情况,结果表明:造成输出紊乱的根本原因是感应过程中模拟信号受扰变形产生凸起脉冲。从传输过程出发,搭建群脉冲注入试验平台,获得传感器敏感度阈值和故障信号波形,研究在传输过程中电磁脉冲对输出波形的影响,以及脉冲重频与敏感度阈值、瞬态突变阈值的关系。结果表明:当电磁脉冲作用于传输过程时传感器输出波形会受扰紊乱,且敏感度阈值会随着脉冲重复频率增加而降低并在400k Hz处于最低值。(3)车辆传感器电磁脉冲抑制技术。从辐射耦合途径出发,基于吸波材料屏蔽原理提出传感器吸波抑制方案,并通过电磁脉冲辐照试验对吸波抑制能力进行验证。从传导耦合途径出发,对防护器件及其组合进行防护性能测试,基于测试结果设计车辆有源传感器电磁脉冲防护电路,结果表明:防护电路可有效提高传感器的敏感度阈值,同时对信号线电源线电磁脉冲干扰信号衰减值达16d B。创新性工作如下:(1)提出以传感器感应、传输两个过程为切入点的电磁脉冲效应分析方法。通过分析宽带高功率微波环境对AH3503霍尔元件及调理电路的影响,确定传感器输出紊乱原因是感应过程中电磁脉冲作用导致的模拟信号变形。通过EFT脉冲注入霍尔转速传感器信号线、电源线,分析在传输过程中电磁脉冲参数与传感器敏感度阈值的关系,结果表明敏感度阈值会随脉冲重频的增加而降低最后趋于平稳。(2)提出以辐射、传导两个干扰耦合途径为切入点的传感器电磁脉冲抑制方案。传导耦合抑制方案结合传感器工作信号及干扰信号特点,设计以功率限幅、脉冲吸收和滤波相结合的有源传感器电磁脉冲防护电路,对线束电磁脉冲干扰衰减达16d B。辐射耦合抑制方案采用屏蔽材料对传感器线束及接插件进行屏蔽,同时在周围金属表面布置吸波材料吸收电磁脉冲反射能量,试验结果表面该方案可将发动机敏感度阈值提升8k V/m。

喻强[4](2021)在《主动隔振系统的双向复合激励功率流特性与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主动隔振系统是满足光刻机等超精密负载设备振动要求的关键保障技术之一。近年来随着光刻机不断追求着高精度、高速度和高加速度,主动隔振系统需要同时衰减内部移动载荷的直接扰动和周围外界环境的基础振动双向复合激励。目前,主动隔振系统的研究主要分为隔振机构和主动控制两个部分,通常较为独立,缺乏系统性分析。为此,采用振动功率流分析方法,实现包含隔振机构和主动控制参数在内的主动隔振系统双向复合激励功率流特性分析和控制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对主动隔振系统功率流传递特性、隔振机构关键参数精确建模和控制策略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1)为建立隔振机构和主动控制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一种主动隔振系统双向复合激励功率流传递特性的分析方法。该方法指出了基于周期的时间平均振动功率流计算方法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基于1/4周期的时间平均振动功率流计算方法,推导了直接扰动和基础振动最终传递到刚性而非柔性负载设备的振动功率流,构建了系统模型。该模型为主动隔振系统设计提供了综合要素分析工具。(2)为主动隔振系统功率流分析和隔振机构优化设计提供准确的刚度和阻尼参数,建立了典型隔振机构的关键参数分析模型。将橡胶膜片弹性作用和压缩气体横向恢复力分别引入垂向和水平刚度分析中,推导了串联倒摆的空气弹簧隔振器刚度分析模型。同时在压差流动的基础上,引入剪切流动和活塞偏心因素,推导了大间隙的油缸粘滞阻尼器阻尼分析模型。实验验证了关键参数分析模型更加准确。(3)为应对主动隔振系统高性能、绿色环保和多隔振对象等方面的综合挑战,提出了一种面向不同目标的控制策略。该策略在功率流分析和隔振机构关键参数建模基础上,分别以传递到负载设备功率流最小、主动控制系统能耗最低和激励输入功率流最小为优化目标,求解得到不同最优主动控制力,再以此作为作动器输出作用力期望值,依据作用力与控制系统核心参数的关系,实现控制系统的参数配置。(4)完成了主动隔振器的设计,并进行了主动控制力、功率流传递特性和隔振性能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面向负载设备功率流最小的主动控制力作用时隔振效果最好,实现了 2Hz时-10dB、5Hz时-20dB和20Hz时-40dB的振动衰减性能。本文所开展的研究,实现了在综合参数优化基础上正向设计主动隔振器的目的,为追赶国外高水平主动隔振技术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沈凤[5](2021)在《面向高温管道多参量测试的光纤传感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温管道广泛应用于大型核电装置中,其安全运行对于人类生命安全和核电厂的可靠性至关重要,因此,需要实时监测核电系统中管道结构的健康状态。高温管道运行在高压、强振动、强电磁干扰的环境下,致使传统电子传感器很难在该环境下正常工作。而光纤传感器具有抗电磁干扰、耐高温高压等优势,在核电厂高温管道的监测中呈现巨大应用潜力。本文为满足高温管道中压力和加速度参量的监测需求,进而检测管道是否发生泄漏和振动损伤。研制了耐高温的光纤布拉格光栅(Fiber Bragg Grating,FBG)压力传感器和光纤珐珀(Fabry-Perot,F-P)加速度传感器。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针对压力参量的测量,设计封装了一种基于矩形膜片的FBG压力传感器。对测量压力的FBG分别采用全覆盖粘贴、两端预拉粘贴的两种方式封装,并对封装好的传感器进行实验验证。对比两种方式封装压力传感器的温度压力交叉灵敏度,结果表明两端预拉粘贴封装传感器的交叉敏感度较小。开展了两端预拉封装压力传感器在200℃环境中2小时的高温实验,并对0~11MPa压力范围内的压力特性研究,得出传感器在高温前、后的压力灵敏度基本一致,压力传感特性好。针对加速度参量的测量,基于双端梁的光纤F-P加速度传感模型,利用金属双端梁设计制作出光纤F-P加速度传感器,并进行相关特性研究。考虑到管道运行的高温高压环境,用激光焊接金属制作出2个不同腔长的加速度传感器,通过静态实验验证了腔长小的加速度传感器的灵敏度较大。对腔长小的加速度传感器开展动态响应特性和温度特性研究,得出在10~200Hz范围内传感器的频率响应特性好,但温度加速度交叉灵敏度较大。为降低温度对加速度测量的影响,以镀铝膜的石英双端梁为弹性结构,设计制作出体积小、质量较轻的光纤F-P加速度传感器。研究结果表明,传感器在10~200Hz范围内的频率响应特性好,加速度灵敏度为0.559nm/g,分辨率为2.25mg,在50~250℃温度范围内的温度加速度交叉灵敏度为0.049g/℃。

杜韫[6](2021)在《基于卡尔曼滤波的MHD和MEMS传感器宽频角速度信号融合》文中指出随着国家航天航空技术的迅速发展,对高精度的惯性视轴稳定系统的指向精度和稳定性能的要求愈加苛刻。受角速度测量带宽的限制,现有惯性稳定参考单元的姿态测量精度尚不满足要求。MHD角速度传感器(Magnetohydrodynamics,简称MHD)兼具宽频带和低噪声的优点,能够有效获得1-1000Hz带宽内的微角振动信息。为了实现DC-1000Hz带宽内角速度测量,并考虑应用于惯性稳定平台的负载,采用MHD角速度传感器与MEMS陀螺仪(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简称MEMS)进行组合测量。卡尔曼滤波适合在惯性导航领域实现高精度实时融合,但在传感器模型不确定、干扰类型多样的情况下,其稳定性有所欠缺。因此,需要改进基于卡尔曼滤波的融合方法,并利用MHD角速度传感器与MEMS陀螺仪的角速度信号实现全通带测量。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了MHD角速度传感器和MEMS陀螺仪的工作原理及特性,明确了本文中两个传感器的选型,综述了几种常见的全通带角速度传感器的融合方法,并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2)为了提高卡尔曼滤波算法的稳定性,首先分析了MHD角速度传感器和MEMS陀螺仪基于标准卡尔曼滤波融合算法的工作过程,然后提出了基于频域增强的自适应卡尔曼滤波算法。这是一种结合测量协方差辅助信号频率判定的增强型自适应融合算法,融合原则是低频段输出使用MEMS陀螺仪的信号,中频段融合两个传感器的信号,高频段输出使用MHD角速度传感器的信号。(3)为了验证所提出的增强型自适应卡尔曼滤波算法的有效性,首先建立了MHD角速度传感器和MEMS陀螺仪的频域模型,并对它们进行了Allan方差噪声特性统计。然后在扫频对比实验和多谐波、阶跃响应实验中验证了该算法的可靠性。实验结果表明,虽然受到了两个传感器频域模型误差的影响,但是融合信号的幅值在全频带内的最大波动量只有0.0045d B,并且信噪比得到了提升。(4)在离线实验中完成所提出算法的验证后,选用DSP TMS320F28335实现了角速度信号融合并在振动转台上进行实时测试。受传感器频域模型、计算误差以及DSP自身处理性能的影响,融合信号在全通带内幅值波动较大,最大波动量达到0.195d B,并且噪声偏大。因此,还需进一步优化实时实现方法。

陈就兴[7](2020)在《9E燃气轮机轴瓦不稳定振动问题监测分析及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我国燃机工业起步晚,外方对燃机设计技术封锁等因素影响,我国燃机产业受制于人的局面还未摆脱。燃机转子作为燃气轮机重要的运行部件,对其特性的掌握是实现燃机国产化的一个重要突破点。本文通过对本特利3500振动监测系统的研究,掌握9E燃气轮机轴系振动的特点,在原有的系统上增加瓦振数据,并找到可以采集历史数据的方案。通过振动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跟踪燃气轮机转子振动变化情况,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9E燃气轮机和发电机振动的变化趋势,找到引发轴瓦不稳定振动的原因和解决方案。经过多次的现场动平衡试验优化转子的振动,采用缸体激光对中、转子工厂动平衡、以及人工降温方法、改变机组正常启动方式等策略,降低振动幅值和爬升高度,避免了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了机组安全稳定运行。9E燃气轮机复杂的振动问题,需要长时间的跟踪运行参数,以及采取逐项排除方法才可以找到引起轴瓦不平衡振动的主要原因。存在热弯曲现象的9E燃气轮机转子,动平衡只是降低振动幅值,并不能彻底根治振动爬升问题。除了解体检修燃气轮机转子外,还需要进一步查找导致热弯曲的影响因素,比如透平温度、运行环境等各种因素。对于可能导致缸体变形和转子热弯曲的因素,需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故障重复出现。该研究可为同类型机组提供宝贵的经验数据和参考方案。

杨洋[8](2020)在《光纤F-P干涉传感器高分辨动态解调技术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光纤法布里-珀罗(F-P)传感器凭借其抗电磁干扰、电绝缘、灵敏度高、本质安全、分辨率高等特点,被认为具有广泛的工业应用前景。光纤F-P传感器的高分辨率动态解调技术对存在明显的振动干扰下的结构倾斜监测,航空涡轮发动机、核潜艇发动机以及核反应堆的动态应变监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光纤F-P腔长的高分辨率动态解调技术及其在倾斜和应变动态测量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光纤F-P传感器的高速高分辨率稳定的测量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针对目前光纤F-P腔全相位解调方法容易产生跳模的问题,对基于Buneman频率估计和全相位的F-P腔长解调算法的原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了其跳模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采用干涉信号频谱和相位谱的直接读取法获得干涉条纹周期数和相位,并用干涉光谱初相位的预估计补偿技术,降低了因Buneman频率估计误差以及初相位漂移对跳模的影响,实现了 70 kHz的解调速率和0.027 nm的腔长解调分辨率。针对低光谱分辨率下FBG解调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Buneman频率估计公式的FBG中心波长动态解调方法。该方法在2 kHz的光谱采集速率以及0.156 nm光谱分辨率条件下,获得了 0.048 pm的FBG中心波长解调分辨率。面对振动干扰下倾斜测量困难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竖直悬臂梁结构的光纤F-P倾斜传感器,采用改进的F-P动态解调算法和高速光谱仪得到实时腔长信号,并从中分离出与倾角有关的直流量,实现在振动环境中的倾斜测量。该传感器在±1.048°的倾角范围实现了 0.01 "的静态倾角分辨率;存在振动情况下仍能得到0.91 "的动态倾角分辨率。为了实现倾斜与振动加速度双参量的同时测量,本文还设计了一种基于单摆结构的光纤F-P振动倾斜双参量传感器,采用轻柔、机械强度高和温度不敏感的碳纤维绳作为摆绳,凭借单摆模态较为单一的振动特性,利用实时解调的绝对腔长信号直流与交流信号的分离以及对振动频响曲线的非线性拟合实现了倾斜角度与振动加速度幅值的同时测量。提出了一种瑞利散射增强本征光纤F-P干涉(REIFPI)用于动态应变测量的方案,REIFPI由飞秒激光脉冲在纤芯上写入的纳米光栅缺陷构成。利用改进的F-P动态解调技术,实现了 800℃高温环境下动态应变检测,且应变测量分辨率达到0.6 με,解决了高温环境中振动测量的难题。

陈栋[9](2020)在《微型耐高温光纤法珀振动传感器设计与研究》文中认为高温环境下物体振动的监测在航天航空、油气开采、化工生产等领域中广泛应用,而承力结构的热性能评估在这些领域中事关安全极其重要。在以往的研究中光纤法珀式的传感器已经证明在高温环境下具有应用前景,它们有抗电磁干扰,抗腐蚀,精度高的特点。本文旨在设计一种制备成本低、体积小的全石英光纤在线式高温振动传感器,能够嵌入物体内实现振动的直接测量,为将来光纤法珀传感器的设计提供必要参考。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高温环境下进行振动测量的在线式光纤法珀传感器,通过在光纤上焊接不同内外径的石英套管构建了质量—弹簧—阻尼器系统实现高温下振动的直接测量。分别从传感器的光学解调设计、动力学设计以及热力学设计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传感器的设计思路并进行了相应的仿真。(2)结合二氧化碳激光熔接机的图形化可编程模块精确控制马达与激光,分别完成了传感器法珀腔的制备、质量块系统的集成以及封装外壳的焊接。实现了传感器的高效率加工,具有很高的一致性,是一种批量化制造的方法。(3)搭建了高温振动的测试平台,测试结果表明,本文中制备的在线式光纤振动传感器具有165Hz的共振频率,灵敏度为11.57mv/g,非线性度为2.06%,它的温度系数为0.84pm/℃。传感器的径向直径不超过500μm,并且在500℃的高温下性能稳定工作正常。

魏柯[10](2020)在《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移动式混凝土配料搅拌系统》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二三线城市和公路、铁路的建设浪潮不断壮大,以及与中国基建密切合作的中东、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也在稳步发展,对于混凝土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现阶段主要以商品混凝土作为主要来源,商品混凝土一般在固定式搅拌站进行生产,然后使用特殊的搅拌运输车进行运送。混凝土搅拌站虽然经过严格的生产流程进行生产,出料质量能够得到保证,但是运输过程却充满了不确定因素,从搅拌站到施工地点的距离如果较长,长时间的运输很容易导致混凝土变性从而影响建筑质量。移动式混凝土搅拌站避免了混凝土长时间的运输,但是每次更换地点都需要拆卸和组装,然后经过调试后才能进行生产,不能满足施工地点多变的情况。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本课题以虚拟仪器技术为依托,设计了一种移动式混凝土配料搅拌系统。将搅拌配料等设备加装于自身具有动力的移动平台上,并依靠自身发电系统解决供电问题,能够直接到达施工地点现场搅拌出料并当场使用,极大的节省了运输费用和时间。本系统采用LabVIEW与工控机相结合,利用LabVIEW强大的编程能力和工控机高速的运算处理速度,实现了对搅拌系统的启动、配料、数据记录等过程的全自动化运行。LabVIEW具有多种通信方式,工控机具有多种通信接口,二者结合并配合无线节点可以实现对系统全局的监控。以图形和数据相结合的方式设计仪器界面,将系统的工作状态更加直观的显示出来,并且便于设置各种系统参数。该系统操作简单、运行稳定、配料精准,极大的满足了众多施工场所的要求。本课题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1.设计了搅拌平台的硬件结构,根据物料的特性,选择合适的运送方式,并将运送物料的各种执行机构结合起来,共同完成配料流程。2.根据系统的特点,设计了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相结合的通信方式,有线通信用于高频率短距离的信号采集,无线通信用于低频率远距离的信号采集。针对通信干扰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将电磁干扰对系统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3.根据不同物料的运输方式设计了相应的计量方法,实现对石料、粉料以及液体等原材料的精确计量。4.对控制系统进行了软件设计,通过LabVIEW编程控制系统的运行流程,并通过传感器采集的信息,并采用了滤波、积分等算法,计算出各种物料的累加量,使配料更加精确。

二、电磁干扰在振动速度传感器中的消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磁干扰在振动速度传感器中的消除(论文提纲范文)

(1)微地震中光纤光栅加速度传感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FBG加速度传感器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FBG加速度传感器理论模型
    2.1 光纤光栅传感技术
    2.2 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原理
    2.3 加速度传感器的振动模型和特性分析
    2.4 FBG加速度传感器封装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铰链结构的FBG加速度传感器设计与分析
    3.1 传感器设计思路
    3.2 加速度传感器结构设计
    3.3 加速度传感器理论性能分析
    3.4 结构参数对传感器的影响
    3.5 有限元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铰链结构的FBG加速度传感器测试实验
    4.1 FBG加速度传感器封装
    4.2 FBG加速度传感器测试实验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双弹性板的铰链式加速度传感器
    5.1 基于双弹性板的铰链式加速度传感器结构设计
    5.2 传感器理论分析
    5.3 传感器模态仿真
    5.4 传感器实验特性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对称L梁结构的FBG加速度传感器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安排
第二章 FBG加速度传感器基本理论
    2.1 FBG传感基本原理
    2.2 FBG加速度传感器模型理论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LFBG加速度传感器设计及优化
    3.1 SLFBG加速度传感器的结构设计
    3.2 SLFBG加速度传感器理论分析
    3.3 SLFBG加速度传感器的优化设计
    3.4 SLFBG加速度传感器有限元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LFBG加速度传感器性能测试与分析
    4.1 SLFBG加速度传感器制作与封装
    4.2 SLFBG加速度传感器测试
    4.3 SLFBG加速度传感器幅频特性测试
    4.4 SLFBG加速度传感器灵敏度测试
    4.5 SLFBG加速度传感器横向抗干扰能力测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车辆传感器电磁脉冲效应与抑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车辆典型传感器及电磁干扰机理
    2.1 车辆典型传感器分类及功用
    2.2 车辆传感器的电磁脉冲干扰分析
        2.2.1 电磁环境因素分析
        2.2.2 传感器干扰耦合机理分析
    2.3 霍尔式转速传感器的传感原理
        2.3.1 霍尔传感器基本原理
        2.3.2 霍尔式转速传感器测速原理
    2.4 磁电式转速传感器的传感原理
        2.4.1 磁电传感器基本原理
        2.4.2 磁电式转速传感器测速原理
    2.5 本章总结
第3章 车辆传感器电磁脉冲效应测试分析
    3.1 电磁脉冲源及发动机特性
        3.1.1 宽带高功率微波电磁脉冲特性
        3.1.2 高压共轨柴油发动机特性
    3.2 发动机传感器电磁脉冲效应试验
    3.3 发动机传感器电磁脉冲效应分析
        3.3.1 发动机典型传感器受扰信号采集分析
        3.3.2 发动机典型传感器耦合干扰信号采集分析
    3.4 本章总结
第4章 霍尔式转速传感器电磁脉冲效应研究
    4.1 转速传感器电磁脉冲耦合机理
    4.2 霍尔传感器感应过程电磁脉冲效应
        4.2.1 试验平台搭建
        4.2.2 AH3503 霍尔传感器辐照试验
    4.3 霍尔传感器传输过程电磁脉冲效应
        4.3.1 试验平台搭建
        4.3.2 转速传感器群脉冲电磁干扰试验
    4.4 本章总结
第5章 车辆传感器电磁脉冲抑制技术
    5.1 传感器电磁脉冲防护电路设计
        5.1.1 新型防护器件选择
        5.1.2 防护器件测试
        5.1.3 发动机传感器电磁脉冲防护电路设计与验证
    5.2 电磁脉冲吸波抑制技术
        5.2.1 吸波材料的吸收机理
        5.2.2 吸波材料分类
        5.2.3 吸波抑制方案及试验验证
    5.3 本章总结
第6章 全文总结
    6.1 研究内容与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4)主动隔振系统的双向复合激励功率流特性与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隔振技术综述
        1.2.1 振源和容许振动标准
        1.2.2 隔振理论简述
        1.2.3 国外高性能主被动隔振器的发展现状
    1.3 隔振机构综述
        1.3.1 垂直方向隔振机构
        1.3.2 水平方向隔振机构
        1.3.3 阻尼机构
    1.4 主动控制系统综述
        1.4.1 传感器
        1.4.2 作动器
        1.4.3 控制器
    1.5 振动功率流系统建模分析方法综述
        1.5.1 振动功率流方法
        1.5.2 四端参数法
    1.6 问题提出和研究内容
        1.6.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6.2 论文的研究内容
        1.6.3 论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主动隔振系统的双向复合激励功率流传递特性分析
    2.1 引言
    2.2 双向激励的时间平均振动功率流
        2.2.1 双向激励的稳态响应
        2.2.2 基于周期的时间平均振动功率流
        2.2.3 基于1/4周期的时间平均振动功率流
    2.3 主动隔振单元的双向复合激励功率流传递特性分析
        2.3.1 主动隔振单元的振动功率流传递特性分析
        2.3.2 四端参数矩阵求解
        2.3.3 传递到刚性负载设备的时间平均振动功率流
    2.4 主动隔振系统的双向复合激励功率流传递特性分析
        2.4.1 主动隔振系统的振动功率流传递特性分析
        2.4.2 速度导纳矩阵和四端参数矩阵求解
        2.4.3 传递到刚性负载设备的时间平均振动功率流
        2.4.4 验证与仿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典型隔振机构的关键参数分析模型研究
    3.1 引言
    3.2 典型隔振机构
    3.3 串联倒摆的空气弹簧隔振器刚度特性动力学建模
        3.3.1 垂直方向的刚度特性动力学建模
        3.3.2 水平方向的刚度特性动力学建模
        3.3.3 不同刚度模型的实验对比分析
    3.4 间隙式油缸粘滞阻尼器阻尼特性动力学建模
        3.4.1 平行平板间隙流体流动的流量
        3.4.2 垂直方向的阻尼特性动力学建模
        3.4.3 水平方向的阻尼特性动力学建模
        3.4.4 不同阻尼模型的实验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不同目标的主动隔振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4.1 引言
    4.2 面向负载设备振动功率流最小的主动控制策略
        4.2.1 传递到负载设备的总振动功率流
        4.2.2 面向负载设备振动功率流最小的主动控制力优化
    4.3 面向主动控制系统能耗最低的主动控制策略
        4.3.1 主动控制系统消耗的总振动功率流
        4.3.2 面向主动控制系统能耗最低的主动控制力优化
    4.4 面向激励输入振动功率流最小的主动控制策略
        4.4.1 激励输入的总振动功率流
        4.4.2 面向激励输入振动功率流最小的主动控制力优化
    4.5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参数分析
        4.5.1 控制系统的设计
        4.5.2 控制系统的参数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主动隔振器的设计与实验
    5.1 引言
    5.2 主动隔振器的设计与搭建
        5.2.1 被动隔振机构的设计
        5.2.2 控制系统的搭建
    5.3 主动隔振器仿真系统的搭建
        5.3.1 仿真系统的搭建
        5.3.2 控制系统的参数配置
    5.4 主动隔振器的实验研究
        5.4.1 主动控制力实验
        5.4.2 振动功率流传递特性实验
        5.4.3 隔振性能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论文的创新点
    6.3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5)面向高温管道多参量测试的光纤传感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高温环境下光纤压力传感器研究现状
        1.3.2 高温环境下光纤加速度传感器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光纤传感器的基本理论
    2.1 光纤光栅传感器的基本理论
        2.1.1 光纤光栅的应变传感理论
        2.1.2 光纤光栅的温度传感理论
    2.2 光纤珐珀传感器的基本理论
        2.2.1 光纤珐珀传感器的传感理论
        2.2.2 光纤珐珀传感器的分类
        2.2.3 光纤珐珀传感器的解调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温管道中的光纤光栅压力传感器
    3.1 光纤光栅压力传感器传感原理分析
        3.1.1 矩形膜片作为应变载体的理论分析
        3.1.2 光纤光栅压力传感器的温度补偿原理
    3.2 传感器的结构设计
    3.3 有限元仿真分析
    3.4 传感器的封装及特性研究
        3.4.1 全覆盖粘贴封装的压力传感器特性研究
        3.4.2 两端预拉粘贴封装的压力传感器特性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双端梁的光纤珐珀加速度传感器
    4.1 双端梁的光纤F-P加速度传感理论模型
    4.2 基于金属双端梁的光纤F-P加速度传感器
        4.2.1 传感器结构设计及仿真
        4.2.2 传感器制作
        4.2.3 实验测试与分析
    4.3 基于石英双端梁的光纤F-P加速度传感器
        4.3.1 传感器结构设计及仿真
        4.3.2 传感器的制作
        4.3.3 实验测试与分析
    4.4 两种加速度传感器的性能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基于卡尔曼滤波的MHD和MEMS传感器宽频角速度信号融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全通带角速度传感器融合技术的研究进展
        1.2.2 面向惯性领域的卡尔曼滤波算法应用进展
    1.3 课题研究目标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MHD和MEMS角速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融合方法
    2.1 MHD角速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选型参数
        2.1.1 MHD角速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2.1.2 MHD角速度传感器的选型参数
    2.2 MEMS陀螺仪的工作原理及其选型参数
        2.2.1 MEMS陀螺仪的工作原理
        2.2.2 MEMS陀螺仪的选型及其特性分析
    2.3 常见的全通带角速度传感器融合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改进型卡尔曼滤波的角速度信号融合算法
    3.1 MHD角速度传感器和MEMS陀螺仪的基本卡尔曼滤波融合算法
        3.1.1 MHD角速度传感器和MEMS陀螺仪的时间序列模型建模过程
        3.1.1.1 建立时间序列模型的工作过程
        3.1.1.2 确定MHD角速度传感器和MEMS陀螺仪的时间序列模型
        3.1.2 MHD角速度传感器和MEMS陀螺仪的Allan方差噪声特性统计
        3.1.2.1 Allan方差法噪声评价原理
        3.1.2.2 MHD角速度传感器和MEMS陀螺仪的噪声统计分析
        3.1.3 角速度信号融合的卡尔曼滤波算法实现
    3.2 频域特征增强的自适应卡尔曼滤波融合算法
        3.2.1 自适应卡尔曼滤波算法的工作特性分析
        3.2.2 增强型自适应卡尔曼滤波融合算法的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HD角速度传感器和MEMS陀螺仪角速度信号特征分析与融合实验
    4.1 MHD角速度传感器和MEMS陀螺仪的频域与噪声测试结果分析
        4.1.1 实验测试平台
        4.1.2 MHD角速度传感器的频域测试分析
        4.1.3 MEMS陀螺仪的频域测试分析
        4.1.4 MHD角速度传感器和MEMS陀螺仪的Allan方差法噪声评价
    4.2 MHD角速度传感器和MEMS陀螺仪融合算法验证与分析
        4.2.1 基于综合滤波的融合实验与分析
        4.2.2 基于闭环控制滤波的融合实验与分析
        4.2.3 基于增强型自适应卡尔曼滤波的融合算法实验与分析
        4.2.4 增强型自适应卡尔曼滤波融合算法频域与时域的效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MHD角速度传感器和MEMS陀螺仪角速度信号实时融合实现与实验
    5.1 实时角速度信息融合的硬件平台
    5.2 DSP中实时角速度信息融合的算法实现
    5.3 振动转台上的实时融合算法实验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9E燃气轮机轴瓦不稳定振动问题监测分析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9E燃气轮机组振动监测系统
    2.1 振动监测系统组成
        2.1.1 轴振监测系统
        2.1.2 瓦振监控系统
    2.2 振动数据的测量装置
    2.3 振动数据的采集装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振动测量功能扩展及干扰问题的改进
    3.1 振动测量中存在的问题
    3.2 振动测量系统功能扩展
        3.2.1 振动历史数据采集功能的实现
        3.2.2 振动测量通道的扩展
    3.3 振动干扰问题的研究及改进
        3.3.1 多倍频干扰问题的研究
        3.3.2 测量误差问题的研究及改进
        3.3.3 测量元件可靠性改进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动平衡技术在9E燃气轮机组的应用研究
    4.1 动平衡原理
    4.2 现场动平衡试验措施及效果分析
        4.2.1 现场动平衡试验措施
        4.2.2 现场动平衡试验效果分析
        4.2.3 现场动平衡试验总结
    4.3 工厂动平衡试验措施及效果分析
    4.4 不稳定振动优化措施
        4.4.1 发电机动平衡的优化
        4.4.2 燃气轮机3号轴瓦振动爬升优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9E燃气轮机轴瓦不平衡问题的研究
    5.1 轴瓦不平衡的状态监测
        5.1.1 滑动轴承工作原理
        5.1.2 9E燃气轮机3号轴瓦的监测
        5.1.3 9E燃气轮机2号轴瓦的监测
    5.2 激光对中技术在9E燃气轮机的应用
        5.2.1 缸体激光对中技术的应用
        5.2.2 轴承座激光对中技术的应用
        5.2.3 激光对中应用效果及验证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8)光纤F-P干涉传感器高分辨动态解调技术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光纤F-P传感器解调算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强度解调
        1.2.2 相位解调
    1.3 光纤倾斜传感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光纤FBG倾斜传感器
        1.3.2 干涉型光纤倾斜传感器
        1.3.3 多参量光纤倾斜传感器
    1.4 光纤振动传感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强度检测型光纤振动传感器
        1.4.2 干涉型光纤振动传感器
        1.4.3 光纤FBG振动传感器
        1.4.4 应对高温环境的光纤振动传感器
    1.5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2 光纤法布里-珀罗干涉传感原理
    2.1 光学法布里-珀罗干涉仪原理
    2.2 非本征光纤法布里-珀罗干涉(EFPI)原理与干涉对比度
        2.2.1 空气介质EFPI干涉腔中基模光场模场半径与传播距离的关系
        2.2.2 光纤EFPI双光束干涉原理
    2.3 本章小结
3 高分辨率高速动态测量绝对腔长解调算法
    3.1 解调算法原理
        3.1.1 基于光谱解析信号的离散傅里叶变换腔长解调
        3.1.2 Buneman频率估计
        3.1.3 改进的Buneman频率估计与全相位结合解调方法
    3.2 解调方法性能分析
        3.2.1 光程差解调动态范围
        3.2.2 光程差解调分辨率
        3.2.3 跳模的抑制
        3.2.4 解调速率
    3.3 实验装置
        3.3.1 传感器解调系统构成
        3.3.2 解调算法性能验证的实验装置
    3.4 解调算法性能评估
        3.4.1 腔长解调动态范围测量
        3.4.2 腔长解调分辨率测量
        3.4.3 解调结果跳变的抑制的测试
        3.4.4 解调速率测试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改进的Buneman频率估计公式的FBG快速解调算法
    4.1 FBG解调算法概述
    4.2 基于Buneman频率估计公式的FBG动态解调算法原理
    4.3 BBWE-FBG解调方法的实验验证
        4.3.1 FBG样品的制备
        4.3.2 验证BBWE-FBG解调方法的实验装置
    4.4 BBWE-FBG解调方法的改进与实验验证
        4.4.1 BBWE-FBG解调方法的改进
        4.4.2 改进的BBWE-FBG解调方法的FBG静态应变测量实验
        4.4.3 改进的BBWE-FBG解调方法的解调分辨率
        4.4.4 改进的BBWE-FBG解调方法的动态测量性能
    4.5 本章小结
5 光纤F-P倾斜传感器动态测量研究
    5.1 光纤F-P倾斜传感器动态测量概述
    5.2 基于竖直悬臂梁的动态测量光纤F-P倾斜传感器
        5.2.1 基于竖直悬臂梁的动态测量光纤F-P倾斜传感器设计
        5.2.2 基于竖直悬臂梁的动态光纤F-P倾斜传感器实验装置
        5.2.3 基于竖直悬臂梁的动态光纤F-P倾斜传感器动态测量性能测试
    5.3 基于单摆结构的光纤F-P倾斜振动双参量传感器的研究
        5.3.1 基于单摆结构的光纤F-P倾斜振动双参量传感器设计
        5.3.2 基于单摆结构的光纤倾斜振动双参量传感器实验装置
        5.3.3 基于碳纤维绳的光纤倾斜振动双参量传感器性能指标测试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飞秒激光直写技术的光纤IFPI在动态应变测量的研究
    6.1 基于飞秒激光直写技术的光纤IFPI概述
    6.2 基于飞秒激光直写技术光纤REIFPI原理
        6.2.1 飞秒激光材料改性与纳米光栅缺陷形成的机理
        6.2.2 基于飞秒激光直写技术的REIFPI干涉原理
    6.3 基于飞秒激光直写技术的光纤REIFPI制作
    6.4 基于飞秒激光直写技术的光纤REIFPI动态应变测量实验装置
    6.5 基于飞秒激光直写技术的光纤REIFPI动态应变测量实验测试
        6.5.1 动态应变测量分辨率
        6.5.2 频率响应
        6.5.3 动态测量性能
        6.5.4 高温环境下的动态应变测量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微型耐高温光纤法珀振动传感器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温振动传感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高温应用的光纤传感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微型全石英耐高温光纤法珀振动传感器的原理与设计
    2.1 微型全石英耐高温光纤法珀振动传感器的光学原理
        2.1.1 光纤法珀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2.1.2 微型全石英耐高温光纤法珀振动传感器的光学原理分析
    2.2 微型全石英耐高温光纤法珀振动传感器的动力学模型
        2.2.1 质量—弹簧—阻尼器系统的力学分析
        2.2.2 微型全石英耐高温光纤法珀振动传感器的结构设计
        2.2.3 微型全石英耐高温光纤法珀振动传感器的振动传感原理
        2.2.4 微型全石英耐高温光纤法珀振动传感器的共振频率
    2.3 微型全石英耐高温光纤法珀振动传感器的热力学分析
        2.3.1 传感器材料分析
        2.3.2 微型全石英耐高温光纤法珀振动传感器的热力学仿真
    2.4 本章总结
3 全石英光纤法珀传感器的制备
    3.1 在线式光纤法珀腔体的制备
        3.1.1 基于石英毛细管的光纤法珀腔体制备
        3.1.2 二氧化碳激光熔接方法的特点与优势
        3.1.3 基于石英微球的在线式光纤应变传感器的新型加工方法
    3.2 微型全石英耐高温光纤法珀振动传感器的制备
        3.2.1 微型全石英耐高温光纤法珀振动传感器的制备流程
        3.2.2 微型全石英耐高温光纤法珀振动传感器制备过程
    3.3 本章小结
4 全石英耐高温光纤法珀传感器的测试与讨论
    4.1 基于石英微球的光纤法珀应变传感器的测试与分析
        4.1.1 光谱峰峰值探测方法
        4.1.2 高温应变测试系统的搭建
        4.1.3 基于石英微球的光纤法珀应变传感器的测试
    4.2 微型全石英耐高温光纤法珀振动传感器的测试与分析
        4.2.1 高温振动平台的搭建
        4.2.2 微型全石英耐高温光纤法珀振动传感器的性能测试
    4.3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中已经完成的工作总结
    5.2 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移动式混凝土配料搅拌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虚拟仪器技术介绍
    1.4 混凝土配料工艺介绍
    1.5 论文主要工作安排及创新点
2 搅拌平台硬件结构设计及原理
    2.1 移动平台的搭建结构
    2.2 移动平台的结构搭建
    2.3 物料输送装置结构及原理
    2.4 物料输送装置结构及原理
        2.4.1 倾斜上料皮带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4.2 计量皮带的结构以及工作原理
        2.4.3 螺旋输送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4.4 液体输送装置结构及工作原理
    2.5 搅拌装置结构及工作原理
        2.5.1 振动搅拌机的结构
        2.5.2 振动搅拌的原理
    2.6 本章小结
3 通信模块的设计
    3.1 信号采集过程中的电磁干扰问题
        3.1.1 电磁干扰的产生及危害
        3.1.2 如何避免电磁干扰
    3.2 通信面临的障碍及解决方案
        3.2.1 通信面临的障碍
        3.2.2 通信障碍的解决方案
    3.3 有线通信方式设计
        3.3.1 有线通信方式选择
        3.3.2 有线通信协议介绍
        3.3.3 有线通信相关硬件介绍
    3.4 无线通信方式设计
        3.4.1 无线通信结构设计
        3.4.2 无线通信协议选择
        3.4.3 无线通信硬件介绍
    3.5 本章小结
4 控制系统的设计
    4.1 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4.1.1 物料运送与计量方案设计
        4.1.2 物料配比方案设计
        4.1.3 配料流程方案设计
        4.1.4 智能配料方案设计
        4.1.5 异常情况处理方案设计
    4.2 物料计量算法设计
        4.2.1 计量衡模块算法设计
        4.2.2 流量计量模块算法设计
        4.2.3 螺旋机计量模块算法设计
    4.3 控制系统相关硬件介绍
        4.3.1 主控设备
        4.3.2 传感器
        4.3.3 主回路设备
    4.4 本章小结
5 软件设计
    5.1 软件主程序设计
        5.1.1 主程序面板设计
        5.1.2 系统运行流程程序设计
    5.2 通信模块程序设计
        5.2.1 基于RS-485继电器模块程序设计
        5.2.2 AD/DA混合模块程序设计
        5.2.3 无线节点配置程序设计
    5.3 计量模块程序设计
        5.3.1 计量衡模块程序设计
        5.3.2 流量累积模块设计
        5.3.3 螺旋机模块程序设计
    5.4 数据记录程序设计
        5.4.1 参数记录程序设计
        5.4.2 配料信息程序设计
        5.4.3 调试数据记录程序设计
    5.5 程序发布
    5.6 本章小结
6 实验测试
    6.1 实验平台构建
    6.2 测试前准备工作
        6.2.1 螺旋机输送量与脉冲值之间的系数测定
        6.2.2 计量衡系统的标定和校准
    6.3 配料实验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电磁干扰在振动速度传感器中的消除(论文参考文献)

  • [1]微地震中光纤光栅加速度传感器研究[D]. 陈依柳. 防灾科技学院, 2021(01)
  • [2]对称L梁结构的FBG加速度传感器设计与研究[D]. 潘杰. 防灾科技学院, 2021(01)
  • [3]车辆传感器电磁脉冲效应与抑制技术[D]. 张骞. 吉林大学, 2021(01)
  • [4]主动隔振系统的双向复合激励功率流特性与控制策略研究[D]. 喻强.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面向高温管道多参量测试的光纤传感器研究[D]. 沈凤.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6]基于卡尔曼滤波的MHD和MEMS传感器宽频角速度信号融合[D]. 杜韫.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7]9E燃气轮机轴瓦不稳定振动问题监测分析及试验研究[D]. 陈就兴.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8]光纤F-P干涉传感器高分辨动态解调技术及应用研究[D]. 杨洋.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9]微型耐高温光纤法珀振动传感器设计与研究[D]. 陈栋. 中北大学, 2020(10)
  • [10]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移动式混凝土配料搅拌系统[D]. 魏柯. 郑州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消除振动速度传感器中的电磁干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