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与核磁共振在梗阻性黄疸诊断中的比较

超声与核磁共振在梗阻性黄疸诊断中的比较

一、梗阻性黄疸的超声与核磁共振诊断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王陇利,聂芳,王彦清,谭玉婷,朱阳阳[1](2021)在《双通道超声造影在肝门部胆管癌分型及胆道低位梗阻病因诊断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双通道超声造影(DCUS)在肝门部胆管癌分型及低位梗阻性黄疸病因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2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超声科检查的114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资料, 男60例, 女54例, 年龄37~84(63±10)岁。所有患者术前行经静脉超声造影(CEUS), 术中经穿刺针及术后经外置引流管行超声引导下的经皮肝穿胆管造影(UG-PTC)和三维超声胆道造影(3D-USC), 即DCUS。根据DCUS图像特征判断肝门部胆管癌的分型、胆道低位梗阻的性质。所有接受过DCUS的患者均接受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及X线胆管造影检查。肝门部胆管癌分型以X线胆管造影为金标准, 分析常规超声(US)、CEUS、DCUS的准确度。低位梗阻性黄疸定性以手术病理为金标准, 分析US、CEUS、DCUS的诊断效能, 同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MRI+MRCP与DCUS对胆道低位梗阻性质的判断效能。结果 US、CEUS、DCUS对肝门部胆管癌分型诊断与X线胆管造影的符合率分别为:75.6%(34/45)、82.2%(37/45)、93.3%(42/45), US、CEUS、DCUS对低位胆道梗阻性质的判断与手术病理的符合率分别为:56.5%(39/69)、82.6%(57/69)、85.5%(59/69)。与US相比, CEUS对肝门部胆管癌分型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8), DCUS对肝门部胆管癌分型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ROC曲线分析提示MRI+MRCP分级和DCUS分级诊断低位胆道梗阻的良恶性的临界值均为2.5级, 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7和0.906(均P<0.01), 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5%、93.1%和87.5%、82.8%。结论 DCUS对肝门部胆管癌分型诊断和低位胆系梗阻的定性诊断性能与X线胆管造影、MRCP相当, 在肝门部胆管癌分型及低位梗阻性黄疸病因诊断中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苏德莲[2](2021)在《MRCP联合MRI冠状位成像在胆道梗阻中的诊断价值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联合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I)冠状位成像在胆道梗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0月至2020年8月经病理证实的70例胆道梗阻性疾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MRCP及MRI冠状位成像扫描,分析胆道梗阻性疾病的MRCP及MRI冠状位成像的影像表现;比较MRCP、MRI冠状位成像及两者联合对胆道梗阻的定位诊断准确率;比较MRCP、MRI冠状位成像及两者联合对胆道梗阻的定性诊断准确率;比较MRCP、MRI冠状位成像及两者联合对恶性胆道梗阻性疾病的定性诊断效能。结果:(1)MRCP、MRI冠状位成像及两者联合对胆道梗阻的定位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0%、88.6%及95.7%,三组检查方法之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MRCP、MRI冠状位成像及两者联合对胆道梗阻的定性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1.4%、82.9%、94.3%,联合检查准确率高于MRCP、MRI冠状位单一检查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良性胆管梗阻的定性诊断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胆管梗阻的定性诊断准确率分别为58.7%、78.3%、93.5%,MRI冠状位检查准确率高于MRCP,联合检查准确率高于MRCP、MRI冠状位单一检查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定性诊断恶性梗阻疾病效能方面,MRCP、MRI冠状位成像及两者联合诊断敏感度分别为58.7%、78.3%及93.5%,联合检查敏感度高于MRCP、MRI冠状位单一检查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RCP、MRI冠状位成像及两者联合诊断特异度分别为95.8%、91.7%及95.8%,差异无明显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胆道梗阻的定位诊断方面,MPCP与MRI冠状位成像均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在胆道梗阻的定性诊断方面,MRI冠状位成像对恶性胆道梗阻的定性诊断准确性优于MRCP冠状位成像,且两者联合可显着提高对胆道梗阻的定性诊断;在定性诊断恶性胆道梗阻疾病效能方面,MRCP联合MRI冠状位成像的诊断敏感度较单一检查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综上,MRCP联合MRI冠状位成像对明确梗阻性黄疸的病因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为临床的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参考根据,值得在胆道系统疾病诊断中广泛运用。

吴丹[3](2021)在《2009年至2018年我国2364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前言: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慢性胰腺炎,由Yoshida等人于1995年首次描述,此后逐渐被认识。AIP分为1型和2型,1型AIP主要以血清Ig G4增高,组织学上表现为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常伴其他器官受累以及对类固醇激素治疗敏感等为特征。2型AIP组织学表现为单一胰腺器官受累,伴有胰腺组织内腺细胞上皮病变。AIP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涉及多种因素如遗传因素或免疫紊乱等。由于部分AIP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与胰腺癌尤其相似,易被误诊为胰腺癌而行手术治疗,因此AIP的诊断及鉴别诊断非常重要。目前关于AIP的病例报道数较少,因此我们系统性总结了中国AIP的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医师对AIP的理解认识,减少误诊漏诊,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资料与方法:1.资料检索发表于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的中文文献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检索词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免疫性胰腺炎、Ig G4相关胰腺炎”,通过人工阅读摘要或全文,纳入所有AIP病例报道相关文献,剔除不合格文献后,最终纳入文献110篇,共计2364例AIP患者。2.方法2.1筛选标准纳入标准:1)文献研究对象全部来自我国大陆的诊断为AIP的患者;2)纳入的研究病例能够获取足够的信息(如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等);3)来自同一机构的选择不同时间段的文献,来自同一机构同一个时间段的选择综合病例数最多和信息最完整的一篇。排除标准:剔除重复数据、数据不全、病例数<5例、无法统计的病例、个案、综述类、述评类、荟萃分析和译本类文献。2.2筛选流程由2名研究人员对初次检索的文献按照拟定标准进行独立筛选,如有争议,由第3名研究人员进行投票决定。(1)初筛:通过软件和人工筛除重复文献,阅读文献题目和摘要筛除明显不符合要求的文献:(2)二次筛选:仔细阅读文献内容,严格按照拟定标准排除不宜纳人的文献;(3)三次筛选:对纳入的文献进一步筛选,避免选择偏倚。2.3资料提取阅读文献后,提取相关数据资料。提取内容包括:(1)基本信息,包括第一作者,发表时间;(2)研究对象,包括性别、年龄、地区、临床表现、合并症、胰腺外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表现、治疗及预后情况等。2.4统计学方法建立Excel表格,统计纳入文献的发表年份,纳入病例的性别、年龄、地域分布、临床表现、既往病史、胰腺外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病理学检查、误诊情况、治疗及预后等。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例数(N)表示。结果:1.AIP病例的文献发表情况我国2009年至2010年发表有关AIP文献7篇,2011年至2012年发表8篇,2013年至2014年发表29篇,2015年至2016年发表21篇,2017年至2018年发表35篇,可见发表数量于2013年起明显增加,以后每年发表的AIP相关文章数量变化不大。2.AIP患者的性别、年龄和地域分布2364例AIP患者中男性1777例,女性587例,男女比例为3.03:1。年龄14~87岁,平均年龄为58岁。按地域分布统计发现,报道医院分布于北京420例,湖北234例,山东217例,浙江162例,上海145例,山西144例,辽宁142例,广东117例,江苏111例,新疆85例,湖南72例,福建71例,其他地区均在50例以下。3.临床表现110篇文献记录了2364例AIP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黄疸1412例次(61.31%),腹痛1210例次(52.54%),腹胀不适801例次(34.78%),体重减轻512例次(22.23%)。其他临床表现为乏力103例次(4.47%),皮肤瘙痒75例次(3.26%),腰背部不适、疼痛68例次(2.95%),恶心呕吐62例次(2.69%),腹泻54例次(2.34%),纳差厌食44例次(1.91%),发热31例次(1.35%),消化不良25例次(1.09%),无症状110例次(4.78%)。4.既往史2364例AIP患者中血糖增高或糖尿病420例(17.77%),有急性胰腺炎发作史57例(2.41%),饮酒史24例(1.02%),吸烟史19例(0.80%),药物过敏史1例(0.04%),肺癌病史1例(0.04%),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例(0.04%)。5.胰腺外表现2364例AIP患者中1185例(50.13%)有胰腺外表现,主要为胆道系统受累(胆管炎或胆道梗阻)410例(34.60%),淋巴结肿大166例(14.01%),肾脏受累117例(9.87%),胆囊受累79例(6.67%),干燥综合征64例(5.40%),涎腺炎和泪腺炎53例(4.47%),腹膜后纤维化42例(3.54%),肺脏受累32例(2.70%),脾脏受累32例(2.70%),颌下腺受累28例(2.36%),溃疡性结肠炎28例(2.36%),类风湿关节炎26例(2.19%),系统性红斑狼疮24例(2.03%),自身免疫性疾病18例(1.52%),胸腹腔积液17例(1.43%),唾液腺受累13例(1.10%),桥本甲状腺炎8例(0.68%),过敏性哮喘5例(0.42%),强直性柱炎4例(0.34%),米库利茨病4例(0.34%),过敏性鼻炎4例(0.34%),血小板减少3例(0.25%),原发胆汁性肝硬化2例(0.17%),血管炎2例(0.17%),垂体炎2例(0.17%),克罗恩病1例(0.08%),尿崩症1例(0.08%)。6.实验室检查因纳入的病例部分未完善所有实验室检查,因此各项检查指标的基数不一致。以检出率高低为序,依次为Ig G4升高74.14%(903/1218),CRP升高73.68%(56/76),Ig G升高71.41%(652/913),血沉加快67.34%(134/199),总胆红素升高62.44%(532/852),ALT、AST升高50.83%(276/543),CA19-9升高43.85%(453/1033),类风湿因子阳性率42.04%(95/226),γ球蛋白升高41.83%(128/306),抗核抗体阳性38.46%(230/598),血清淀粉酶升高20.74%(217/877)。7.影像学表现2364例患者中行腹部超声362例次,CT 1543例次,MRI和(或)MRCP 1670例次,ERCP 209例次,PET-CT 122例次,EUS 261例次,腹部X线30例次。影像学表现为弥漫性肿大1108例(46.87%),局限性肿大517例(21.87%),其中胰头肿大265例(11.21%),胰尾肿大54例(2.28%),胰体肿大5例(0.21%),体尾部肿大51例(2.16%),头及尾部肿大2例(0.08%),胰头及胰体部肿大1例(0.04%),未标明肿大部位139例(5.88%)。其他主要表现为胰周假包膜607例(25.68%),胰腺钙化73例(3.09%),胰腺占位68例(2.88%),胰腺假性囊肿37例(1.57%),胰腺萎缩13例(0.55%)。8.病理学表现2364例AIP患者中837例(35.41%)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其中外科手术活检316例,EUS下穿刺活检165例,CT引导下胰腺穿刺活检133例,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54例,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39例,受累器官活检47例,未说明活检方式83例。最终有病理学表现并以此确诊的有740例(31.30%)。9.误诊情况2364例AIP患者中282例被误诊(11.92%),其中203例(71.99%)被误诊为胰腺肿瘤,21例(7.45%)被误诊为胆管癌及壶腹癌,18例(6.38%)被误诊为胰腺炎,40例(14.18%)被误诊为其他疾病。10.治疗及预后1312例AIP患者有明确的治疗方式。其中1092例(83.23%)行单纯激素治疗,132例(10.06%)行激素联合手术治疗,88例(6.70%)行单纯手术治疗。予以激素治疗的患者共1224例(93.29%),包括口服泼尼松(起始剂量10~60mg/d)或甲泼尼龙(起始剂量60~120mg/d),治疗4-12周后逐渐减量至维持剂量5mg/d,920例(70.12%)患者有效用药后症状好转或者缓解,随访时间为0.5~138个月,其中61例(4.65%)患者复发,因停药后复发21例(1.60%)。12例激素治疗效果不佳者行胆总管支架置入术。220例(9.31%)接受手术,其中行ERCP减黄14例,胆管引术减黄10例,术后黄疽改善11例。2例术后发生胰瘘,2例术后手术切口脂肪坏死液化合并感染,1例术后胆漏,2例术后腹腔感染。1例行胆总管空肠吻合术后1年死亡,1例因心脏疾病死亡,1例于随访13个月时死于感染。结论:结果显示男女比例为3.03:1,年龄为14~87岁,平均年龄58岁,可见我国AIP好发于中年男性,高发于华北、华中以及华东等经济发达地区。AIP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腹痛、腹胀不适、梗阻性黄疸和体重减轻等,与典型急性胰腺炎的剧烈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及较为迅速的病情进展有明显区别。AIP胰腺外多器官受累较常见,本组高达50.13%,包括胆道系统、淋巴结、肾受累,干燥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桥本氏甲状腺炎等。实验室检查中血清Ig G4升高最为多见。有43.85%患者CA19-9水平轻度升高。42.04%患者自身免疫标志物类风湿因子阳性,提示AIP与免疫紊乱有一定关联。影像学检查仍是诊断AIP最重要的手段,CT、MRI、EUS检查及超声造影已被广泛应用于AIP的诊断。胰腺呈弥漫性肿大占46.87%,呈局限性肿大占21.87%。AIP的首选治疗为糖皮质激素,可使用大剂量皮质类固醇,强的松龙0.6~1.0mg·kg-1·d-1或强的松40mg,1次/d,连续4周,以后逐渐减量。绝大多数AIP患者对类固醇激素治疗反应好,总体临床预后佳。

杨泽煌[4](2021)在《EBS和PTBS治疗Ⅲ型或Ⅳ型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对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A)起病隐匿,早期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和体征,诊断率低,发现时多已失去手术机会,手术切除率低,预后较差。针对这部分已无手术机会或拒绝外科手术的患者,采用经内镜胆管支架置入术(EBS)或经皮经肝胆管支架置入术(PTBS)可及时解除胆道梗阻,改善肝功能异常,对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有着积极意义。但哪种治疗方式更佳目前知之甚少。本研究的目的是回顾性分析和对比EBS和PTBS两种方式治疗Ⅲ型或Ⅳ型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对两种治疗方式作出客观评价,为临床医师的治疗决策提供客观参考。方法:对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入院并接受EBS或PTBS治疗的87例Ⅲ型或Ⅳ型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9例患者接受EBS治疗,38例患者接受PTBS治疗。分别收集和对比两组患者的退黄效果、肝功能改善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支架通畅时间和生存时间等指标。结果:1.两组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TBIL、ALT、AST、GGT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改善肝功能程度上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EBS组和PTBS组的引流有效率分别为为85.7%和78.9%,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407)。2.两组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8.6%和36.8%,无统计学差异(P=0.413)。其中EBS组术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更高(P=0.043),PTBS组术后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更高(P=0.040),均有统计学差异。3.87例患者中共72例胆道引流有效,总体中位支架通畅时间为140天,3个月和6个月通畅率分别为90.2%和13.5%。EBS组的中位支架通畅时间为143天,3个月和6个月通畅率分别为90.5%和12.4%;PTBS组的中位支架通畅时间为131天,3个月和6个月通畅率分别为90.0%和15.7%,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χ2=0.989,P=0.320)。支架数目是支架通畅率的影响因素(χ2=12.855,P<0.001),其中单支架中位通畅时间为133天,双支架的中位通畅时间为160天。4.87例患者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205天,6个月和12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4.2%和8.3%。EBS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30天,6个月和12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9.9%和11.8%;PTBS组的中位生存时间时间为218天,6个月和12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6.4%和4.4%,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χ2=0.257,P=0.61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支架数目和胆道引流效果与总体生存有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胆道引流效果(HR=13.375,P<0.001)为总体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胆道引流有效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40天,胆道引流无效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20天。结论:1.对于Ⅲ、Ⅳ型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及时解除胆道梗阻、改善肝功能异常是延长其生存时间的关键。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术(EBS)和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置入术(PTBS)两种治疗方式均可起到这一作用。两者在肝功能的改善程度、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支架通畅时间和生存时间均无明显差异。2.双侧支架相比单侧支架在支架通畅时间方面更有优势,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可优先考虑行双侧支架引流。

季润琰[5](2020)在《超声对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提出目的评价超声检查对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院2015年3月至2019年2月间资料完整及手术病理证实的82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及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结果病因诊断准确率74.4%,定位诊断准确率94%,诊断准确率90.2%。结论超声检查是诊断梗阻性黄疸首选影像学方法,对梗阻性黄疸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既可做定位诊断又可做定性诊断,尤其在定位诊断方面。

李琮[6](2020)在《ERCP与PTCD姑息减黄对于晚期Ⅲ型及Ⅳ型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肝门部胆管恶性肿瘤起病隐匿,大部分以黄疸起病,尤其BismuthⅢ型及BismuthⅣ型肝门部胆道肿瘤,发现时多已累及单侧或双侧的二级胆管分支,需要行半肝甚至扩大半肝切除术,往往面临术后残余肝脏体积不足的困境,存在周围淋巴结的转移和累及二级胆管及重要血管者,在诊断之初,就已经失去了根治性手术治疗机会[1,2]。而对于存在手术机会的患者,其根治性手术的难度高,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复发率及治疗费用均较高,导致有些患者放弃根治性手术治疗。以上几类患者常常伴有梗阻性黄疸,若不及时处理,患者并不是因为肿瘤死亡,而是肝功受损导致的平均生存期常常不到3个月[3]。针对这部分无手术机会或者无手术意愿的患者,经皮肝穿刺胆道外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 PTCD)和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nc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两种治疗方式均为解决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式,其与传统胆肠吻合内引流手术对比[4],其对麻醉的要求较低,手术的创伤相对较小,因此对比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热点。研究目的:探讨BismuthⅢ型及BismuthⅣ型肝门区胆管恶性肿瘤合并梗阻性黄疸的患者,通过实施PTCD及ERCP两种手术方式,研究对比减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对两种治疗方式做出客观评价,为临床决策提供客观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河北大学附属医院介入血管外科以及肝胆外科,收治的68例III型及IV型肝门区胆管癌合并梗阻性黄疸的患者(所收患者均经术前评估无根治性手术治疗机会,或者身体条件无法耐受根治性手术治疗,以及拒绝接受根治性手术的患者)。其中33例行ERCP支架置入治疗,35例行PTCD胆道外引流处理,通过收集并对比术前及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肝功能指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费用等客观指标,行回顾性分析。结果:ERCP和PTCD两组患者术后ALT、AST、GGT、TBA、TBIL指标均明显下降,患者黄疸、腹痛、发热及皮肤瘙痒症状较术前显着好转,肝功能指标如总胆红素、转氨酶等与术前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下降情况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P组与PTCD组术后近期并发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远期术后并发症PTCD组明显高于ERC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RCP组与PTCD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ERCP组与PTCD组住院费用对比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对BismuthⅢ型和BismuthⅣ型胆道恶性梗阻患者,PTCD和ERCP两种治疗方法均可达到解除胆道梗阻,缓解因为梗阻性黄疸造成的肝功能异常,但两者在治疗效果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针对BismuthⅢ型和BismuthⅣ型胆道恶性梗阻患者,PTCD和ERCP两种治疗方案近期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ERCP远期并发症发生率较PTCD组更低。3.ERCP治疗费用较PTCD明显增高,两者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综上所述,ERCP和PTCD两种治疗方式均适用于BismuthⅢ型和BismuthⅣ型胆道恶性梗阻患者。因为ERCP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要低于PTCD患者,且患者无需终身带管,对于无手术机会的BismuthⅢ型和BismuthⅣ型胆管癌患者可考虑为首选方案。而PTCD可以作为ERCP的重要补充,针对操作失败、存在ERCP手术禁忌和无法承受ERCP费用的患者,可考虑行PTCD治疗。

何雨婷[7](2020)在《改良盆式胆肠吻合术治疗胆肠吻合术后复发性结石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胆肠吻合术(Choledochojejunostomy,CJ)是肝胆外科手术中常见的手术方式之一,是肝外胆道系统的常见的重建手术方式。但部分患者因梗阻性黄疸再次入院,常见原因为吻合口狭窄、胆管结石及吻合口肿瘤等[1]。针对良恶性吻合口狭窄可以采用不同方式解除胆道梗阻,如球囊辅助小肠镜(balloon-assisted enteroscopy,BAE)下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2,3]、经皮经肝胆道镜探查(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scopy,PTCS)[4]、经瘘道或经肝穿刺胆道造影(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PTC)途径的球囊扩张及支架至入引流术(expandable metallic biliary endoprosthesis,EMBE)[5]及胆肠吻合重建术等,但术中仍存在不能取尽结石或完全解决吻合口狭窄问题,术后胆管炎、胆管瘢痕狭窄及复发性结石等并发症发生率仍较高,需多次手术治疗,使患者生存质量较差,针对该现象,如何降低胆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狭窄伴结石复发再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仍是肝胆外科医师面临的棘手的问题。陈孝平院士及其团队提出的盆式胆肠吻合术,因其吻合口大、胆瘘发生率低、手术简易等优势应用于高位胆管梗阻的胆道重建[6],故而本文探讨经过改良的盆式胆肠吻合术是否适用于胆肠吻合术后吻合口良性狭窄。目的探讨改良盆式胆肠吻合术是否适用于治疗胆肠吻合后复发性结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行胆肠吻合术治疗胆肠吻合术后复发性胆管结石的1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7例患者行常规胆肠吻合术治疗胆肠吻合术后复发性胆管结石(对照组),45例患者行改良盆式胆肠吻合术治疗胆肠吻合术后复发性胆管结石(观察组)。结果(1)患者一般情况: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术前生化指标:对照组和观察组术前总胆红素分别为(20.50±52.30)μmol/L vs(35.50±73.90)μmol/L,直接胆红素(12.70±42.60)μmol/L vs(17.00±56.80)μmol/L,CA199(22.11±82.23)vs(30.98±236.6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2.63,3.08,2.01,P<0.05),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53.00±73.50)vs(62.00±55.00)U/L,天冬门氨酸氨基转移酶(37.70±54.00)vs(41.00±60.00)U/L,白细胞(8.29±5.89)vs(9.02±5.38)109/L,红细胞(3.90±0.80)vs(3.60±1.00)1012/L,Child-Pugh分级a级56例vs 36例,b级11例vs 9例,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Z=0.36,0.75,0.44,2.49,2.01,χ2=0.23,P>0.05)。(3)术中情况:对照组和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00.00±150.00)ml vs(100.00±120.00)ml,手术时间(288.31 ±82.74)min vs(204.22±57.85)min,术中输血患者分别为20例vs 5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5.85,t=6.32,χ2=5.54,P<0.05)。肝脏切除患者分别为16例vs 9例,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23,P>0.05)。(4)术后疗效:对照组和观察组术后1天总胆红素分别为(1.31±0.51)μmol/L vs(1.61±0.80)μmol/L,直接胆红素(11.70±21.20)μmol/L vs(26.70±44.70)μmol/L,术后入ICU患者9例vs 1例,术后住院时长(13.00±7.00)d vs(13.00±6.00)d,30天后再入院患者分别为31例vs 11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1.99,2.56,χ2=4.16,Z=2.84,χ2=6.18,P<0.05),切口感染患者8例vs2例,胆瘘患者9例vs 3例,结石残留15例vs 3,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86,1.28,1.79,P>0.05)。(5)随访情况:1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率100%,随访时间10~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3个月。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结论改良盆式胆肠吻合术是一种简易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适用于治疗胆肠吻合术后复发性结石。

徐新[8](2020)在《磁共振多序列成像对肝门部胆管癌总体预后及诊治方式的评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位置特殊,根治性切除术是唯一可能治愈手段,而术前评估肝脏功能、对病理分化程度的预判十分必要。目前借助影像检查对于HC手术患者术后远期预测少见报道,常用的肝功能评价方式对于HC有一定缺陷。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此次纳入影像因素回顾性分析HC根治手术治疗预后的相关因素。利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技术评价肿瘤的病理分化程度,并对于肝功能及体外胆道引流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利用钆贝葡胺(gadobenate dimeglumine,Gd-BOPTA)增强磁共振扫描对HC患者进行肿瘤病理分化程度评价,并对肝功能进行评估。方法:(1)搜集2009-2013年HC行根治术患者89例,根据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phy,MRCP)胆管扩张程度分组,统计患者一般情况及相关病理资料。比较肝功能化验项目及糖类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水平在不同胆道扩张程度组间差异性;分析不同胆管扩张程度组间患者一般情况与肿瘤病理特征的差异性;采用Kaplan-Meier方法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2)搜集2017~2019年HC根治术治疗患者37例及HC体外胆道引流治疗患者56例,再搜集30例健康志愿者做为对照组。全部受试者进行常规及多b值扩散加权MRI扫描。多b值扩散加权序列扫描采用平面回波成像序列(echo-planar imaging,EPI)。测量健康志愿者肝实质、HC患者肿瘤及肝实质的IVIM相关参数(ADCfast、ADCslow及f)值;分析HC患者胆道扩张程度;测量HC患者体外胆道引流治疗前后的肝实质IVIM参数值;分析所有被检者的肝功能化验结果、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值。评价IVIM参数数据采集的一致性及可重复性,评价肿瘤不同ROI测量方法的数据采集稳定性;比较健康对照组与HC患者的肿瘤外肝实质IVIM参数值的差异性;分析HC患者肿瘤部分IVIM参数值与病理分化程度的相关性;分析HC肿瘤外肝实质IVIM参数值与肝功能化验项目的相关性;分析胆道扩张程度及MELD评分与HC肝实质IVIM参数的相关性;比较HC患者体外胆道引流前后肝实质的IVIM参数值;比较引流前肝功能化验项目与引流效果相关性以及引流前后IVIM参数变化值与引流后TBil水平相关性。(3)对于37例HC患者进行Gd-BOPTA增强扫描,采用轴位屏气快速三维扰相梯度回波T1加权序列(liver acpuisition with volume acceleration flex,LAVA-Flex)。测量并计算肿瘤及肝实质肝胆期强化率(contrast enhancement ratio,CER),记录肿瘤的神经受累情况及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率。比较肿瘤部分CER与病理分化程度的相关性;比较不同胆道扩张程度下肿瘤不同病理分化程度组间各个强化期相CER的差异;分析肝胆期肝实质CER值与肝功能的相关性;比较肿瘤免疫组化指标不同结果和神经浸润与否与肝胆期CER的相关性。结果:(1)重度胆道扩张组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谷丙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LT)、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 transpeptadase,GGT)及CA19-9水平显着高于轻中度胆道扩张组;胆道扩张程度与Bismuth-Corlette分型、肿瘤分期独立相关;肿瘤病理分化程度和胆道扩张程度是五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独立影响因素;肿瘤分期、病理分化程度和胆道扩张程度是三年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独立影响因素。(2)肝实质ADCslow的测量一致性最好;最大平面勾勒法测量肿瘤的参数值比多次样本法可重复性高;ADCslow值与肿瘤的病理分化程度相关性最好;不同胆道扩张程度及不同MELD评分水平时HC患者肝实质的ADCfast值有显着差异性;TBil水平和MELD评分与HC患者肝实质ADCfast值的相关性最高;引流前TBil水平及MELD评分水平与引流效果有相关性,ADCfast变化值与引流后TBil下降水平相关,引流后TBil≤50μmol/l和50≥TBil≥85μmol/l两组患者肝实质ADCfast变化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3)根据四种强化方式分组比较肿瘤病理分化程度情况,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不同肿瘤病理分化程度组间肝胆期CER值有统计学差异;肿瘤Ki-67阴性组与阳性组间肝胆期CER值有统计学意义;重度胆道扩张患者肿瘤病理分化程度组间肝胆期CER值差异性小于轻、中度胆道扩张患者;HC患者TBil、AST、ALB值与MELD评分和肝胆期肝实质CER值有明显相关性,TBil是独立影响因素。结论:(1)胆道扩张程度的影像学评价对于HC根治术的预后有预测价值。(2)IVIM技术中ADCslow值可以反映HC肿瘤的病理分化程度,且不受胆道扩张的影响;HC患者肝实质的ADCfast值可以反映部分肝功能,但ADCfast值与胆管扩张程度及MELD评分水平相关;肝实质的ADCfast变化值对于HC体外引流的治疗效果有评估价值。(3)Gd-BOPTA增强扫描的肝胆期CER值反映HC肿瘤的病理分化程度,而胆道扩张程度重时可以影响其相关性;肝胆期肿瘤的CER值与部分肿瘤免疫组化标记物结果有相关性,可以反映肿瘤的侵袭性;肝实质的CER值可以反映HC患者肝功能,TBil是HC患者肝实质肝胆期CER值的独立影响因素。

白言声[9](2019)在《经ERCP、PTCD及超声内镜途径的胆道引流对恶性梗阻性黄疸中的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常见病因主要是因为恶性肿瘤,例如胆管肿瘤、胰腺肿瘤、壶腹肿瘤、肿大的淋巴结、肝癌及其转移或浸润压迫胆总管、肝总管或左右肝管,从而导致胆管狭窄而引起胆汁淤积及肝功能的损坏,是临床诊断、治疗较为困难的一组疾病。临床以进行性加重的黄疸为主要症状,进而发生肝功能衰竭、凝血功能障碍、机体免疫力下降导致全身感染、脓毒血症,严重威胁生命,病死率极高。若不采取及时的临床干预,92%的患者在半年内死亡。80%的患者可以通过采取姑息性的胆道引流方式来达到减轻黄疸从而减轻症状,目前常用的姑息性胆道引流手术有ERCP下胆道引流、PTCD以及超声内镜下胆道引流。这些年来,各种不同的姑息性的引流术式的优劣成为研究的热点。目的回顾性的分析研究在我院进行ERCP、PTCD、超声内镜下胆道引流的不同手术方法的临床资料,客观评价了姑息性引流术的疗效优缺点和临床特点,为临床提供更多的参考。方法经过排除和纳入标准收集在2017年6月至2018年7月在我院住院,经过各科会诊后判定为无法行手术治疗的恶性胆道阻塞患者共56例,按ERCP引导下胆道引流、PTCD和超声内镜下胆道引流术式分成ERCP组、PTCD组和EUS组,分析三个组的手术前后肝脏功能指标的变化、近期并发症、住院天数。结果(1)对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这三种姑息性胆道引流术均有效,在缓解黄疸症状、改善肝功能指标没有显着的差异,因此这三种姑息性的胆道引流术治疗方案均可在临床上作为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有效措施。(2)超声内镜组的并发症少于ERCP组和PTCD组,三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三组住院天数相比,由于超声内镜组病例数少,术后并发症少,超声内镜组的平均住院天数短于ERCP组和PTCD组住院天数,三组间的差异明显(p<0.05)。(4)ERCP与超声内镜都是经自然腔道,胆汁引流更符合生理解剖结构,相较于PTCD降低了因胆汁长期外流引起的酸碱和电解质失衡,也避免了导管滑落及感染。(5)超声内镜因其具备内镜和超声的优势,其相较于PTCD来说穿刺道更短,不用外置引流管及引流袋,可以在超声实时成像下避开大血管,大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相较于ERCP来说,其不依赖于十二指肠乳头的情况,可以胃和十二指肠进行穿刺引流及支架置入。结论对于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来说,姑息性胆道引流术选用ERCP、PTCD及超声内镜技术均有效,三种术式各有各的优势及不足,相较之下超声内镜优势更大,但是因本研究样本量太小且是回顾性研究,因此想要完全了解超声内镜下胆道引流能否成为一线治疗方案仍然需要大数据前瞻性及中心对照研究。

曹泽卿[10](2019)在《40例Ⅱ型Mirizzi综合征临床诊疗分析》文中提出目的:Ⅱ型Mirizzi综合征是Mirizzi综合征(Mirizzi Syndrome,MS)中的一种类型,是胆囊结石性疾病中较为少见的一种。Mirizzi综合征的患者因存在胆囊结石且结石于胆囊颈部压迫胆总管,由此引发疼痛、恶心呕吐、黄疸等临床症状。目前学术界将其分为四种类型。回顾性分析南华大学附属郴州医院近12年行胆囊结石手术治疗的9911例患者病例,在这9911例中发现Mirizzi综合征患者87例,87例Mirizzi综合征患者中Ⅱ型Mirizzi综合征患者40例,就此40例Ⅱ型Mirizzi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进行探讨。为Ⅱ型Mirizzi综合征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经验。方法:1.回顾性研究方法是本实验的指导方法。收集南华大学附属郴州医院,2006年01月至2018年12月之间因胆囊结石性疾病住院治疗,且以胆囊切除手术为基本治疗手段的9911例患者。9911例患者中最终诊断为Mirizzi综合征的患者共87例(约占总量0.8%);其中I型29例、Ⅱ型40例、IⅡ型13例、IV型5例(I、II、III、IV型在87例MS中的占比分别为:33%、46%、15%、6%)。对Ⅱ型Mirizzi综合征的术前临床症状表现、辅助诊断方法、手术方式以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探讨。2.入选病例样本术前检查方法涉及:腹部3D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腹部电子计算器断层扫描、胰胆管磁共振水成像、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3.入选病例样本采用的手术方式涉及:(1)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瘘口可吸收缝线直接修补术+T管支撑引流术+腹腔引流术、(2)腹腔镜下胆囊大部分切除术+“三角形”残余胆囊壁瘘口修补术+T管支撑引流术+腹腔引流术、(3)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肝圆韧带瘘口修补术+T管支撑引流术+腹腔引流术、(4)开腹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瘘口修补术+T管支撑引流术+腹腔引流术。将开腹手术患者与腹腔镜手术患者分为两个组。开腹组采取的手术方式为开腹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瘘口修补术+T管支撑引流术+腹腔引流术的手术治疗方式。腹腔镜手术组中采用的手术方式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瘘口可吸收缝线直接修补术+T管支撑引流术+腹腔引流术的病例纳入A组;采取的手术方式为腹腔镜下胆囊大部分切除术+“三角形”残余胆囊壁瘘口修补术+T管支撑引流术+腹腔引流术的病例纳入B1组。采取的手术方式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肝圆韧带瘘口修补术+T管支撑引流术+腹腔引流术的病例纳入B2组。4.统计分析:应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首先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时,两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用`x±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非参数检验,结果用M(P25,P75)表示。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差异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06年01月至2018年12月因胆囊结石性疾病于南华大学附属郴州医院行胆囊切除术的9911例患者中发现Ⅱ型Mirizzi综合征40例。其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23例;平均年龄为49.60±12.22岁。术前检查:腹部3D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检出率为14.7%;腹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诊断的检出率为5.3%;核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MRCP)诊断的检出率为40.9%;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诊断的检出率为57.1%。40例Ⅱ型Mirizzi综合征的治疗方式分别为开腹手术(6例)、腹腔镜手术(34例)。腹腔镜手术中又分为两种方式:分别标记为A组(20例)和B组(14例),B组中再细分为两个亚组,标记为B1组(9例)、B2组(5例)。开腹手术治疗组的患者住院时间比腹腔镜手术治疗组的长,术后恢复的情况比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要慢一些。开腹手术治疗组患者中出现切口感染的例数较腹腔镜组多,经换药治疗后好转。腹腔感染在本次实验中仅在开腹手术治疗组患者中出现,经腹部彩超定位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负压吸引球装置充分引流,辅助抗感染、营养支持等保守治疗后好转。术后腹腔出血的情况开腹组比腹腔镜组发生几率大,但总体都较低,经保守治疗后出血停止。结论:Ⅱ型Mirizzi综合征是临床少见疾病,术前诊断率较低;Ⅱ型Mirizzi综合征腹腔镜手术方式与开腹手术方式比较,前者手术耗时略短、术中出血量略少,有待更多的样本量进一步探讨;Ⅱ型Mirizzi综合征腹腔镜手术方式中肝圆韧带修补瘘口的方式与“三角形”残余胆囊瓣修补瘘口的方式相比,前者在缩短手术耗时、减少术中出血方面有一定优势,但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论证。

二、梗阻性黄疸的超声与核磁共振诊断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梗阻性黄疸的超声与核磁共振诊断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2)MRCP联合MRI冠状位成像在胆道梗阻中的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仪器与设备
    1.3 患者检查前准备
    1.4 扫描方法及参数
    1.5 诊断方法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影像学表现
    2.2 定位结果
    2.3 定性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中英文术语和缩略语对照表
附录B
附录C 梗阻性黄疸的影像学检查技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2009年至2018年我国2364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文献检索
    2.2 资料提取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中国AIP病例文献发表情况
    3.2 中国2364 例AIP患者的性别、年龄和地域分布
    3.3 2364 例AIP患者的临床表现
    3.4 AIP患者的既往病史
    3.5 AIP患者的胰腺外表现
    3.6 AIP患者的实验室检查
    3.7 AIP患者的影像学表现
    3.8 AIP患者的病理学检查
    3.9 AIP患者的误诊情况
    3.10 治疗及预后
第四章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IGG4相关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EBS和PTBS治疗Ⅲ型或Ⅳ型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一般资料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1.4 肝门部胆管癌分型标准
        2.1.5 肝门部胆管癌不可切除的诊断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治疗方法
        2.2.2 数据收集方法
        2.2.3 术后疗效定义
        2.2.4 并发症定义
        2.2.5 观察指标
        2.2.6 随访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3.2 肝功能指标比较
    3.3 引流有效率比较
    3.4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5 支架通畅时间比较和影响因素分析
    3.6 生存时间比较和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肝门部胆管癌的诊疗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超声对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数据
    2.2 声图像表现
        2.2.1 胆系扩张
        2.2.2 梗阻病因
    2.3 相关临床症状及实验室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6)ERCP与PTCD姑息减黄对于晚期Ⅲ型及Ⅳ型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绪论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ERCP组
        1.2.2 PTCD组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ERCP组与PTCD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2.2 手术结果
    2.3 两组患者术后近期、远期并发症对比
    2.4 两组患者手术后费用及住院时间对比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第五章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内镜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7)改良盆式胆肠吻合术治疗胆肠吻合术后复发性结石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胆肠吻合术后再发胆道梗阻的诊疗现况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磁共振多序列成像对肝门部胆管癌总体预后及诊治方式的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HC术前胆道扩张程度MRCP评价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MRCP扫描技术
        1.1.3 图像分析
        1.1.4 随访资料采集
        1.1.5 观察项目及分析指标
        1.1.6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患者临床资料及手术病理结果
        1.2.2 HC患者肝内胆管扩张程度与部分肝功能化验结果及血清CA19-9的关系
        1.2.3 HC患者胆道扩张程度的相关影响因素
        1.2.4 HC患者生存分析
    1.3 讨论
        1.3.1 胆道的分支系统
        1.3.2 HC胆道扩张特点
        1.3.3 MRCP对于胆道梗阻显示的优势
        1.3.4 HC患者肝内胆管扩张程度与生存率的相关性
        1.3.5 局限性
    1.4 小结
二、IVIM-DWI成像在HC诊治中的应用
    2.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MRI扫描方法
        2.1.3 图像分析
        2.1.4 肝功能生化指标
        2.1.5 肿瘤的病理分化程度
        2.1.6 观察项目与分析目标
        2.1.7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HC患者的一般资料
        2.2.2 健康志愿者肝实质ADCfast、ADCslow及f值测量的可重复性及可靠性
        2.2.3 HC患者肿瘤部分的不同ROI测量方法对IVIM各参数测量稳定性比较
        2.2.4 HC肿瘤患者ADCfast、ADCslow及f值伪彩图的表现
        2.2.5 HC患者的病理结果
        2.2.6 HC患者肿瘤部分的IVIM参数值与肿瘤的病理分化程度的相关性
        2.2.7 术前患者不同胆道扩张程度下各IVIM参数值与HC患者肿瘤病理分化程度的相关性
        2.2.8 测量HC非肿瘤区肝实质的ADCfast、ADCslow及f值,分别比较其与肝功能血生化及临床评分的相关性
        2.2.9 IVIM技术评价HC患者体外胆管引流治疗效果
    2.3 讨论
        2.3.1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原理
        2.3.2 肝脏磁共振IVIM扫描技术
        2.3.3 IVIM参数的可重复性评价
        2.3.4 IVIM技术在肝胆系统的应用
        2.3.5 IVIM扫描对于体外胆道引流效果的应用价值
        2.3.6 局限性
    2.4 小结
三、Gd-BOPTA增强扫描在HC诊断中的应用
    3.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MRI扫描技术
        3.1.3 图像分析
        3.1.4 手术病理结果
        3.1.5 观察项目及分析指标
        3.1.6 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
        3.2.1 患者相关临床生化资料及手术病理结果
        3.2.2 Gd-BOPTA强化表现与肿瘤病理分化程度对照分析
        3.2.3 Gd-BOPTA增强肿瘤肝胆期强化率与病理学分化程度对照分析
        3.2.4 肿瘤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神经受侵情况与肿瘤肝胆期CER值的相关性分析
        3.2.5 不同胆道扩张程度下肝胆期肿瘤强化率与相关病理分化程度相关性
        3.2.6 不同胆道扩张程度下肿瘤外肝实质各期平均信号强化率水平
        3.2.7 肿瘤外肝实质肝胆期CER值与肝功能生化检查的相关性
    3.3 讨论
        3.3.1 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Gd-BOPTA的增强特点
        3.3.2 HC的病理特点
        3.3.3 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Gd-BOPTA对于HC的增强特点
        3.3.4 Gd-BOPTA对于HC肝功能的评价价值
        3.3.5 局限性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共振功能性成像对肝脏功能评估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经ERCP、PTCD及超声内镜途径的胆道引流对恶性梗阻性黄疸中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基线资料
        1.1.1 病例入选标准以及排除标准
    1.2 手术方法
        1.2.1 内镜设备
        1.2.2 ERCP组
        1.2.3 PTCD组
        1.2.4 超声内镜组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EUS组、ERCP组与PTCD组的一般资料比较
    2.2 手术结果
    2.3 三组患者肝功能变化情况
    2.4 三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比较
    2.5 三组的住院天数比较
3、讨论
4、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姑息性减黄术的选择
    1.恶性梗阻性黄疸(malignant biliary obstruction,MBO)
    2.恶性阻黄的治疗
        2.1 外科手术
        2.2 内镜下的治疗
        2.3 ERCP常用的镜下操作技术
        2.4 超声内镜引导下胆道引流术(EUS-BD)
        2.5 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
        2.6 经皮肝穿刺胆囊引流术(PTGD)
        2.7 经皮肝胆道支架置入术(PTBS)
        2.8 射频消融术
    3.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10)40例Ⅱ型Mirizzi综合征临床诊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英文索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标准
    2.3 检查方法
    2.4 手术方法
    2.5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术前临床表现及术前检查
    3.2 手术方式
    3.3 术中、术后情况及短期并发症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梗阻性黄疸的超声与核磁共振诊断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双通道超声造影在肝门部胆管癌分型及胆道低位梗阻病因诊断中的应用[J]. 王陇利,聂芳,王彦清,谭玉婷,朱阳阳. 中华医学杂志, 2021(17)
  • [2]MRCP联合MRI冠状位成像在胆道梗阻中的诊断价值研究[D]. 苏德莲.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3]2009年至2018年我国2364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临床特征分析[D]. 吴丹.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4]EBS和PTBS治疗Ⅲ型或Ⅳ型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对比分析[D]. 杨泽煌.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5]超声对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J]. 季润琰. 中国医疗设备, 2020(S1)
  • [6]ERCP与PTCD姑息减黄对于晚期Ⅲ型及Ⅳ型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研究[D]. 李琮. 河北大学, 2020(02)
  • [7]改良盆式胆肠吻合术治疗胆肠吻合术后复发性结石临床疗效分析[D]. 何雨婷. 郑州大学, 2020(02)
  • [8]磁共振多序列成像对肝门部胆管癌总体预后及诊治方式的评估[D]. 徐新.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9]经ERCP、PTCD及超声内镜途径的胆道引流对恶性梗阻性黄疸中的疗效分析[D]. 白言声. 河南大学, 2019(01)
  • [10]40例Ⅱ型Mirizzi综合征临床诊疗分析[D]. 曹泽卿. 南华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超声与核磁共振在梗阻性黄疸诊断中的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