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效应初探

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效应初探

一、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效应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王海露[1](2021)在《罗森塔尔效应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教育者不仅要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又要提高学生的情感共鸣。这就要求历史教育者既要重视与学生知识性的交流,又得进行情感性的沟通,知识的传授和情感的培养存在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传统教学侧重知识性沟通,而新课改注重情感知识的沟通,与学生不同交流的方式影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罗森塔尔效应”作为一种心理效应,其核心是教师形成期望,学生内化教师期望,进而反馈于教师。“罗森塔尔效应”对学生积极暗示、传递期望、激励表扬的内容将会增加历史教育者的情感性,也会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中学生产生重要作用。罗森塔尔效应本质是如何运用其蕴含的情感因素来优化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使得历史教学更具人文性。总之,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究竟如何运用“罗森塔尔效应”,需要历史教师拓展历史教学资源、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设计、改革教学方式,这是践行素质教育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是适应学生心理结构和调整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有效方式,也是落实历史教育的情感性途径。因此,运用“罗森塔尔效应”中的情感因素,对于落实高中历史课程情感任务和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具有促进作用。除此之外,罗森塔尔效应帮助历史教学进行知识和情感的交流,也有益于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融洽高中历史课堂环境。本篇论文共有四个章节,划分为两个层次,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罗森塔尔效应在高中历史教学的应用研究”进行叙述。文章首先介绍了罗森塔尔效应在不同领域研究结果,国内外对“罗森塔尔效应”研究的过程及结论,和自身对“罗森塔尔效应”的大致研究角度及目前行文中可能出现的不足之处。其次论述了“罗森塔尔效应”的内涵和概念,在了解此效应的含义后介绍了它的传递模型:四因素中介模型;在这一部分重点叙述了“罗森塔尔效应”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实现的四个过程:形成期望、传递期望、内化期望、维持或调整期望;“罗森塔尔效应”作为一种心理效应,与心理学有关理论息息相关,主要与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三种心理学基础密不可分。然后结合问卷调查,分析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罗森塔尔效应”的原因和诉求,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应用“罗森塔尔效应”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会带来的重要意义和产生重要作用。接下来论述了主体性原则、全面性原则、适度性原则是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罗森塔尔效应”的前提和基础,这一部分的重点在于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罗森塔尔效应”的对策,在论述了具体对策后,发现了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罗森塔尔效应”可能会出现的不足之处和注意事项。最后一部分针对“罗森塔尔效应”的实现过程、心理学依据、应用原则以及高中历史学科特性,设计了和具体的教学案例。

赵琳琳[2](2021)在《《道德与法治》课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培养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是为初中生身心发展及其今后的社会生活做基础,美国着名的心理学家加纳德曾在提出的着名的多元智力论上将“人际交往”作为人的七大智能中的一个方面,因此说明人际交往对于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初中生处于成长的关键期和拔节孕穗期,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强调过“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习近平总书记生动形象地比喻,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也深刻揭示了教育要抓早、抓实的道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地教育工作,是有目的、有意识、并且能够做到有意思的一门培养人和提升人的课程。因此教师应该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真懂、真信、真教”,让学生真正的对政治课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真正的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当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情况,提出了关于德育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他认为德育是做人做事的前提,是社会人际和谐发展的基础,是学校素质教育落实的方向,是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基石等。全面深入分析和把握德育的地位,才能真正的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人际交往能力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让学生学会与同伴、与老师、与父母形成良好的交往,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道德与法治》教材主要突出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包括“成长中的我、我与集体、我与他人以及我与国家和社会等。”初中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期,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养成孝顺父母、尊敬他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有责任心的良好的道德品质。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能力,对初中生成长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初中生今后的社会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文章的组织结构和阐述的内容,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引言部分就论文的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方法、创新之处作了简要的介绍。正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在阐述人际交往的含义、初中生人际交往的特点、《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内容以及《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意义,来说明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对于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对初中生和道德与法治教师进行了相关问卷调查,并且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与归纳,通过调查总结出一些《道德与法治》课在培养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中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主要是对于存在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以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为基础,从教师着手做出努力,分析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具体对策,为今后学生的人际交往发展提出建议和对策,以及为以后教师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供参考建议。结语部分对整篇论文进行总结,交代未来政治教师在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工作的局限性,以及提出意见和期望。对今后《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支持与肯定以及教师需要付出努力。

温欣[3](2020)在《新课程背景下心理学效应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模式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在符合义务教育阶段课标要求和现在教育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围绕心理学效应,尝试提出心理学效应在高中物理课堂上运用的模式体系,将理论知识运用到课堂中。通过整合现有的研究和课程资源,提炼归纳了一些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育教学中有效运用心理学效应的具体策略,以调动学生心理,让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有所提升。为找出促进学生物理学习的有效方式,本研究先认真分析了高中生的学习习惯和认知特点,按照学生特点尝试提出一套适用于高中物理教学目标要求的心理学效应课堂运用模式,提炼归纳了以下六种心理学效应在物理课堂上运用的策略:帕金森定律、灯塔效应、怀旧效应、吉宁定理、避雷针效应、墨菲定律,并在课堂上实际应用后分析教学效果再总结反思,希望为高中物理教学能够有效运用心理学效应提供参考。论文共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述新课程背景下心理学效应在高中物理教学的相关研究,并提出本次研究的目的、确定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心理学效应概述。首先介绍了心理学效应与教育理论的关系,其次分析了新课程背景下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与高中物理课程目标,最后讨论了心理学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阶段的重要意义及应用原则。第三部分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首先问卷调查了哈尔滨市第六中学校学生物理学习情况,了解了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及物理学习现状,尝试提出一套适用于高中物理教学目标要求的心理学效应课堂运用模式,提炼归纳了六种心理学效应在物理课堂上运用的具体策略并给出心理学效应在物理课上的实用教学案例。第四部分是对新课程背景下心理学效应在高中物理教学实践过程进行阐述与反思。通过教学实践和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高中物理教学中有效运用心理学效应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实现教学目标有着积极的影响。(2)心理学效应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合理运用能够促进学生的互助合作,加强集体意识,提升物理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利于学生后续的物理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刘胜楠[4](2020)在《心理学效应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在符合义务教育阶段课标要求和现在教育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围绕心理学效应,提出在初中物理教育教学中有效运用心理学效应的具体策略,为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中有效加强教育心理学中心理学效应的应用效果提供参考,增进课堂效率,在课堂上关注学生对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让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有所提升。通过整合现有的研究和课程资源,拓展心理学效应在初中物理课堂上应用的模式体系,将理论知识应用到课堂中。使心理学效应在课堂上能够实际应用,作为一种与课堂教学内容契合的教学过程。并分析心理学效应在物理课上的实用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达到教学目标,起到促进课堂生成的效果。适用于物理课堂的部分心理学效应分别为:帕金森定律、灯塔效应、怀旧效应、卡贝定律、吉宁定理、避雷针效应、墨菲定律。按照心理学效应特点总结出这六种心理学效应在物理课堂上应用的教学过程,归纳出适用于初中物理教学目标要求和特点的心理学效应在不同课题的课堂上应用的教学过程,在课堂上实际应用后分析教学效果再进行总结。全文主要分五部分论述,根据当前初中物理教育教学的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现状,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围绕心理学效应,提出在初中物理教育教学中运用心理学效应进行教学效果提升的的具体策略,希望为初中物理教学中能够有效运用心理学效应提供参考。通过教学实践和研究表明,心理学效应运用策略的实施能有效地增进师生情感,使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加,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效率。在研究过程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得到以下结论:(1)心理学效应在初中物理中的有效运用对实现教学目标促进教学效果有着积极的影响。(2)心理学效应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合理运用能够学生提升物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效率,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提升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海增科[5](2020)在《张良杰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个案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语文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涌现出了许多高水平的教育名家,诸如:于漪、余映潮和李镇西等教育界名师。他们凭借自身的智慧和努力,打破了多年来语文教育高耗低效的局面,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2010年张良杰老师荣获了中国教育学会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终身成就奖,他是西北五省唯一获此殊荣的语文专家,他赴疆从教40余年,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教学艺术,在课堂导入、课堂提问、互动交流、朗读指导、板书设计和作业布置六个方面各有建树。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张良杰老师的着作、期刊论文、教案和课堂实录等资料为研究支撑,深入分析其教学艺术背后的形成因素。从教学组织的具体细节中归纳张良杰老师的教学艺术,分析他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以开篇设疑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巧妙的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生活化、引导式的课堂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以形式多样的作业布置,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等,这些教学细节展示出张良杰老师独具特色的教学艺术。通过分析张良杰老师的教学艺术,试思考怎样才能从张良杰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中获益,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本文的框架如下:第一章绪论介绍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文献综述、核心概念以及张良杰老师在西北教育界的独特地位。第二章阐述张良杰老师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方法及运用。主要包括研究对象的选取;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资料的收集和研究伦理的考虑。第三章分析张良杰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主要从课堂组织中的导入艺术、提问艺术、互动交流艺术、朗读艺术、板书设计艺术和作业布置艺术六个方面论述,通过教学实录、教案和采访对象的叙述等资料并结合相关教育理论进行分析归纳。第四章解析和讨论张良杰老师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形成的影响因素。分别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进行讨论和解析。第五章张良杰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思考与启示。从三个方面思考张良杰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独特魅力,主要包括教学结构、课堂问题和教学语言方面;启示部分主要包括博览群书,重在积累;切己体察,不断创新;因爱而教,润物无声。以期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些许教学启示,促进其教学水平向专业化教师队伍迈进。

雷常凤[6](2020)在《张良杰老师写作教学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张良杰老师作为一位名家名师,用自己的教育经历、教学理念及教学实践为我国西部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将百分之百的热情投入到语文教育事业中,将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为一生的追求。对张良杰老师写作教学理念的研究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既有助于深化对语文学科的认识,丰富写作教学理论;更是对正处于探索期的写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指导作用。本文将从五个部分研究张良杰老师语文教学思想,其中重点阐释张良杰老师写作教学理念,探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为当下写作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绪论部分首先介绍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必要性,简介张良杰老师,并指出研究的理论、实践及创新价值。其次对张良杰老师写作教学及语文教育思想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第二部分在梳理研究基本思路与内容框架的基础上,对研究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进行简单的介绍。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及内容分析法四种研究方法。第三部分对张良杰老师写作教学的理念进行阐释,为本论文的重点章节。由于张良杰老师的写作教学理念散见于其着作和论文中,因此,笔者结合访谈资料对其写作教学理念进行了概括总结,主要从张良杰老师对写作教学困惑的解读以及在此基础上所遵循的写作教学的原则及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四部分对张良杰老师写作教学理念形成和发展背后的原因进行解析,从主、客观因素入手,结合时代背景、地域特征、理论基础以及张良杰老师的个人经历与文学素养的积淀四个方面展开探讨,意在揭示名师成长经历的深层原因,为其他教师的成长做参考。第五部分在前四章教学理念及归因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对当下写作教学有益的启示,为语文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借鉴。面对不断改革与创新的语文教育的理念、方法,语文教师不但要积极的进行自我的改革与创新,还要回顾传统,吸取养分。张良杰老师写作教学理念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对当下语文教育的改革、教师的成长都有积极的作用。

贺光明[7](2019)在《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文中指出努力提高和深入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高校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顺利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加强的关键工作和探讨的重要课题。进行心理学视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深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可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供实践指导,因而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遵循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正确设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科学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适切与灵活选用教育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体体现为:教育目标设立由成为社会公民转向成为社会公民与全面发展,教育内容构建由注重社会需要转向重视身心发展和个体需求,教育方式方法选用由注重灌输说教转向适切和灵活。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特征是合规律性、知情意行统一性、民主平等性、情感互动性和自我内化性。心理学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供了依据,体现为:依据积极心理学和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设立教育目标,依据人本主义心理学、最近发展区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选择教育内容,依据建构主义心理学选用教育方式方法,依据态度心理学优化教育过程,依据道德心理学以更好协调教育要素,依据差异心理学以更好把握教育对象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构成要素包括教育目标有效性、教育内容有效性、教育方式方法有效性、课堂教学有效性、教育环境有效性、教育者有效性、保障体系有效性、党团组织有效性、教育结果有效性9个维度。鉴于教师和学生的认知差异,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调查问卷》分为教师卷和学生卷,其中教师卷包括教育目标有效性、教育内容有效性、教育方式方法有效性、课堂教学有效性、教育环境有效性、教育者有效性、保障体系有效性、教育结果有效性8个维度,学生卷包括教育内容有效性、教育方式方法有效性、课堂教学有效性、教育环境有效性、教育者有效性、党团组织有效性、教育结果有效性7个维度。调研显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体较有效,但未达到有效和非常有效水平。教师对其8个维度的评估从高到低依次为:教育目标有效性,教育内容有效性,保障体系有效性,教育环境有效性,教育者有效性,教育结果有效性,课堂教学有效性,教育方式方法有效性。学生对其7个维度的评估从高到低依次为:教育内容有效性,教育者有效性,党团组织有效性,教育环境有效性,课堂教学有效性,教育结果有效性,教育方式方法有效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教育目标有效性、教育环境有效性、教育内容有效性、教育者有效性、教育结果有效性、课堂教学有效性、党团组织有效性、教育方式方法有效性、保障体系有效性等9个自变量对因变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影响显着,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教育目标有效性、教育环境有效性、教育内容有效性、教育者有效性、教育结果有效性、课堂教学有效性、党团组织有效性、教育方式方法有效性、保障体系有效性。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教育者的知识、能力、素质、教学投入,也包括大学生的认同、配合、支持和投入;既包括环境因素中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网络文化环境和心理环境,又包括学校组织领导体系、学校管理运行机制等。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调研结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心理学视域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有效性的对策包括:在教育目标设立上,要正确设立教育目标,完善教育目标体系;在教育内容选择上,要满足大学生心理需要,要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在教育方式方法选用上,要兼顾大学生个体差异、重视自我教育、注重社会实践;在教育过程上,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注重学生内化、重视师生合作;在教育环境构建上,要营造心理环境、净化网络环境、利用群体心理效应。

杨柳[8](2019)在《高校思政理论课心理效应的有效运用》文中认为对受教育者心理规律的准确把握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育者应当全面认识大学生独特而复杂的心理结构,充分发挥心理效应在树立良好教育者形象、设置科学课程内容、营造宽松课堂氛围、保证深刻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进而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保障教学实效。

邓佳[9](2019)在《高校美育课程研究 ——助力大学生身心协调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育虽然在我国全面发展教育方针中经历了一段起起伏伏的状态,但随着1999年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美育才比较稳定地设置于全面发展教育目的之中,而在最近6年,更是进入了发展盛世。特别是2013年年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42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提到“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标志着美育从缺失、提倡、落实,并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对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发挥重要作用。2015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首先从如何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进行了建议。同年,美育被纳入《教育法》以及《高等教育法》中,有了法律的保障,美育在学校中,特别是在高校中,成了必须要进行落实的教育。2019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高校美育做了新的部署和规划,明确提出到2035年,要形成多样化高质量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高等学校美育体系。虽然美育在政策上得到了重视,但在对大学生美育课程选修情况以及大学生美育观念的实践调研中发现,目前学校美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开设不够齐全,课程设置缺乏顶层设计,学生美育选修较为随意,美育观念比较狭隘,对美育内容不太熟悉,对传统艺术接受兴趣不强等。因此,根据以上背景与现实问题,需追问的是:目前不再是开不开设高校美育课程的问题,而是如何开设高校美育课程?开设高校美育课程目的是什么?高校美育课程应基于什么理念进行开设?高校美育课程目标是什么?其内容如何构成?教学实施方式?评价方式?高校应该开设哪些美育课程(课程门类)?这些美育课程门类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课程结构)?课程的学分如何构成?以及当前是否有开课案例值得我们借鉴?因此,本文着重对高校美育课程进行了研究。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问卷调查法、文献法,实验法。本项研究遵循“问题提出——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美育促进身心协调发展的理论——基于身心协调发展构建高校美育课程目标、内容、门类、结构——高校美育课程效应初步验证”的思路。首先本文以国家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和近几年有关加强改进美育和高校美育的系列政策为背景,通过对若干高校大学生美育观念和高校美育课程开设及学习情况的调查,提出并分析了当前高校美育课程设置缺乏顶层设计、随意和零散等问题,并在对中外学者关于美育之于人格整体发展(身心协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和特殊功能的理论阐述的基础上,提炼出基于大学生身体(生理)和心理基础,及其未来身心发展、专业发展、个性与创造性发展等目标为指向,设计高校美育课程体系的构想。对这一高校美育课程体系的五圈课程门类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论证,对公共艺术美育课程、专业审美课程、活动审美课程(如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审美化改造)、综合美育课程(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技美、人生美等的跨界整合建构)和潜在美育课程(大学文化、环境、校训、氛围的审美建构与鉴赏)分别进行了论述,对中外大学在这五圈课程中某类课程的开设和实践案例,进行了简介和分析。提出了高校美育课程智能化建设的初步构想。在最后的第七章中,还对高校美育课程体系中的《高校美育-美的人生设计与创造》综合美育课程的学生学习效果,进行了实验验证。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一、高校美育课程的终极目标在于塑造完美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不仅具体到“审美素质、人文素养、全面素质以及专业素质”的具体发展目标中,更细化为“审美感觉系统的开发、审美认知系统开发、审美体验系统发展、审美表现技能运动系统发展、审美创造与全脑、全身心开发”的发展目标中,以及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人文素养、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等全面素养、和培养专业审美鉴赏力、表现力以及创造力等”发展目标中。二、高校美育课程内容既需要传授美的高深知识(美的本质与规律),同时还需要补足美的基本知识(美的特征与分类)。并且目标与内容的选择应有所对应。三、构建了高校美育五圈课程体系以促进身心协调发展。第一圈高校美育综合课程:以系统培养学生基本审美素质为目标,囊括了美育基础知识、美的高深知识、审美生理心理方法性知识,及其各种美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的内容,综合培养学生的身心素质协调发展。第二圈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在于促进学生艺术审美素养的发展,这类课程又可分为四大类型。第一类:艺术与审美综合课程。该门课程的目标在于系统介绍艺术种类及其审美方式方法。第二类:艺术鉴赏类课程。目标在于提高艺术感知能力、体验能力、想象联想与理解能力。这一类课程又可以细化为两大类,一是艺术感知理论类课程,二是艺术体验与阐释性理解类课程。艺术感知理论类课程:在于从各种艺术门类中训练学生的视觉感知、听觉感知、触觉感知、综合感知能力。艺术体验与阐释性理解类课程则要求学生能够体验艺术美,解释艺术,评论艺术,阐释艺术与人文的关系,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第三类:艺术表现技能训练类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提高学生艺术表现能力,协调身心发展,塑造优美形体,开发运动机能。第四类:艺术创作理论与实践类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遵循美的规律与技巧进行美的创造,促进大脑认知、情绪系统发展。第三圈课程为专业课程审美化:目的在于激发专业学习热情和创新动机,培养专业审美素质。其中应特别注重艺术教育专业与文化素养结合的培养模式,艺术师范教育专业艺术实践能力与审美素质的提升训练,以及其余各专业应开设更多相关专业的审美欣赏类课程。第四圈为美育实践活动课程:这类活动课程在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审美个性。第五圈为潜在课程:则是形成审美育人环境,创造身心协调发展的“场域”。总之,五圈课程从不同角度开发学生认知、情绪、运动系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愉悦、健康、协调发展。而如此庞大的课程体系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设全市各级各类高校互联互通的MOOC平台,打造高校美育MOOC群,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制度,扩大优质美育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并加强移动美育课程建设,以APP为终端;以及采取VR技术,加强审美体验。四、本文第七章,对综合性的《高校美育》课程的效应进行了初步验证。实验后得出结论:《高校美育》课程在有效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审美与人文素养)同时,能对受教育者人生价值观产生显着积极的影响。对其中的维度1人生目的、维度2生活方式、维度3人生手段、维度4人生态度的影响速度不同,影响最快的是“人生态度”。人生价值观是人的观念取向和行为选择尺度,伴随着人一生的成长和演变过程。短期教育(一门《高校美育》课程)可能动摇人生价值观中的易变成分尤其是人生态度产生短期效果,可以推断,长期而系统的教育(高校美育课程系统)就可能逐渐动摇人生价值观中的比较稳定的成分从而产生长期而系统的效果,这正好证明长期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总之,高校美育课程应对大学生精神世界进行“建构”,促进大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同时,审美是最为深刻的一种教养,是人人都应该接受的教育。

赵艳波[10](2019)在《心理效应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文中提出心理效应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规律和心理现象,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种场合,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亦有所体现,并深刻影响着教学效果。新时代条件下,为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我们应该辩证看待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效应,在熟知各种心理效应内容的基础上,积极创设情境,主动反思,以增强心理效应在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科学性、渗透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效应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效应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罗森塔尔效应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罗森塔尔效应的教学价值
    (一)罗森塔尔效应的概况
    (二)罗森塔尔效应的教学价值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罗森塔尔效应的必要性
    (一)新课标对历史教学要求
    (二)教师打破传统观念的需要
    (三)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四)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缺少教师期望
三、罗森塔尔效应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原则及对策
    (一)罗森塔尔效应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二)罗森塔尔效应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三)罗森塔尔效应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四、罗森塔尔效应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一)导入创设气氛,形成教师期望
    (二)教师输入期望,学生内化教师期望
    (三)小结回顾教学内容,教师维持或调整期待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罗森塔尔效应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现状的调查问卷及调查统计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2)《道德与法治》课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1.重难点
        2.创新点
一、《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相关概述
    (一)人际交往的概述
        1.人际交往的含义
        2.初中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二) 《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内容
        1.成长中的我
        2.我与他人
        3.我与集体
        4.我与社会、国家
    (三) 《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意义
        1.有利于落实核心素养目标
        2.有利于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3.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
        4.有利于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
        5.有利于构建和谐家庭关系
二、《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现状调查
        1.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现状调查
        2. 《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培育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调查
    (二) 《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化
        2.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
        3.教学资源利用缺乏创新
        4.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5.课程安排不合理
三、《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对策
    (一)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1.采用小组合作法
        2.创设情境教学法
        3.运用案例教学
    (二)精心设计人际交往的教学内容
        1.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满足人际交往积极体验
        2.把握教学目标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3.合理设置教学重难点
        4.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三)课堂教学评价注重引导理性交往
        1.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评价
        2.尊重学生的评价主体地位
    (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1.更新教育教学的理念
        2.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3.加强教师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
        4.营造健康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
    (五)安排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1.设置适当的课时量
        2.采用多种实践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3)新课程背景下心理学效应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模式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及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理论意义
        1.2.3 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法
        1.3.2 问卷调查法
        1.3.3 访谈法
        1.3.4 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 理论概述
    2.1 心理学效应的概述
        2.1.1 心理学效应简介
        2.1.2 部分心理学效应的原理及作用
        2.1.3 心理学效应在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2.2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情境学习理论
        2.2.3 多元智能理论
        2.2.4 最近发展区理论
    2.3 心理学效应与教育理论的关系
        2.3.1 心理学效应与人本理论的关系
        2.3.2 心理学效应与多元智能理论的关系
        2.3.3 心理学效应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关系
        2.3.4 心理学效应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关系
    2.4 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2.4.1 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理论基础
        2.4.2 高中物理课程目标理论基础
        2.4.3 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
    2.5 心理学效应对高中物理教学的意义
第三章 心理学效应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模式
    3.1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理学习情况调查及分析
    3.2 心理学效应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模式
        3.2.1 帕金森定律:犯错示弱—学生纠错探究模式
        3.2.2 灯塔效应:灯塔—指引探究模式
        3.2.3 怀旧效应:怀旧—迁移探究模式
        3.2.4 吉宁定理:失败-引领探究模式
        3.2.5 避雷针效应:困难—规避探究模式
        3.2.6 墨菲定律:友情提示—防患未然探究模式
第四章 心理学效应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案例及其效果分析
    4.1 心理学效应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教学策略
        4.1.1 课堂情境创设策略:同体效应,情感共鸣
        4.1.2 实验教学策略:问题引领,探究内化
        4.1.3 反馈检测策略:灯塔指引,怀旧迁移
        4.1.4 课后作业布置策略:分层布置,困难—绕行
        4.1.5 高效复习策略:依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安排复习时间
    4.2 心理学效应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的教学案例
        4.2.1 力的合成教学案例
        4.2.2 生活中的超重失重教学案例
        4.2.3 光的干涉教学案例
    4.3 教学效果反馈及分析
        4.3.1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4.3.2 教师教学效果评价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附录 3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附录 4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 5 教师访谈提纲

(4)心理学效应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心理学效应研究背景
        1.1.2 初中物理教学目标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论文的整体框架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1 文献法
        1.5.2 问卷调查法
        1.5.3 行动研究法
        1.5.4 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关于心理学效应在教学中的研究
        2.1.1 国外关于心理学效应在教学中的研究
        2.1.2 国内关于心理学效应在教学中的研究
    2.2 对已有文献的综述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心理学效应的理论基础
        3.1.1 心理学效应简介
        3.1.2 部分心理学效应的原理及作用
        3.1.3 心理学效应在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3.2 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3.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2.2 情境学习理论
        3.2.3 多元智能理论
        3.2.4 最近发展区理论
    3.3 心理学效应与教育理论的关系
        3.3.1 心理学效应与人本理论的关系
        3.3.2 心理学效应与多元智能理论的关系
        3.3.3 心理学效应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关系
        3.3.4 心理学效应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关系
    3.4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目标的理论基础
        3.4.1 初中物理三维目标理论基础
        3.4.2 初中物理核心素养的理论基础
    3.5 心理学效应对初中物理教学的意义
第四章 心理学效应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4.1 课堂情境创设策略
    4.2 实验教学策略
    4.3 反馈检测策略
    4.4 课后作业布置策略
第五章 心理学效应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及分析
    5.1 心理学效应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的教学案例与分析
        5.1.1 部分心理学效应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教学过程
        5.1.2 心理学效应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的教学案例
    5.2 教学效果评价
        5.2.1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5.2.2 教师教学效果评价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张良杰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必要性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教学艺术
        1.3.2 课堂教学艺术
    1.4 文献综述
        1.4.1 关于张良杰老师的实证研究
        1.4.2 关于张良杰老师的教学研究
        1.4.3 关于张良杰老师的评价
2 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2.1 研究对象的选取
    2.2 研究方法的选择
        2.2.1 文献研究法
        2.2.2 访谈法
        2.2.3 案例分析法
        2.2.4 比较分析法
    2.3 研究资料的收集
    2.4 研究伦理的考虑
3 张良杰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3.1 课堂导入艺术
        3.1.1 开篇设疑,激发兴趣
        3.1.2 小组讨论,引发思考
        3.1.3 温故知新,举一反三
        3.1.4 从题入手,明确线索
        3.1.5 优美范读,匠心独具
    3.2 课堂提问艺术
        3.2.1 抓住引爆点
        3.2.2 抓住方向性
        3.2.3 抓住启发点
        3.2.4 抓住细节
    3.3 互动交流艺术
        3.3.1 生活化的课堂对话
        3.3.2 引导式的课堂对话
    3.4 朗读示范艺术
        3.4.1 巧设情境,丰富文意
        3.4.2 巧抓关键,追本溯源
    3.5 板书设计艺术
        3.5.1 从情节线索入手
        3.5.2 从写作特点入手
        3.5.3 从文章主旨入手
    3.6 作业布置艺术
        3.6.1 方式多样,适时变通
        3.6.2 注重实践,拓展延伸
4 张良杰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形成和发展的解析与讨论
    4.1 张良杰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形成的内部因素
        4.1.1 启发意识
        4.1.2 课堂调节意识
        4.1.3 创新意识
        4.1.4 良好的阅读习惯
    4.2 张良杰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形成的外部因素
        4.2.1 宏观因素
        4.2.2 微观因素
5 张良杰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思考与启示
    5.1 对张良杰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思考
        5.1.1 对教学结构方面的思考
        5.1.2 对课堂问题的设计方面思考
        5.1.3 对课堂教学语言方面的思考
    5.2 张良杰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启示
        5.2.1 博览群书,重在积累
        5.2.2 切己体察,不断创新
        5.2.3 因爱而教,润物无声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6)张良杰老师写作教学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必要性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必要性
    1.2 研究价值
        1.2.1 理论价值
        1.2.2 实践价值
        1.2.3 创新价值
    1.3 核心概念
        1.3.1 写作
        1.3.2 写作教学
        1.3.3 张良杰老师写作教学
    1.4 文献综述
        1.4.1 张良杰老师写作教学的相关研究
        1.4.2 张良杰老师语文教育思想的相关研究
2 研究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2.1 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2.1.1 研究思路
        2.1.2 内容框架
    2.2 研究方法的确定
        2.2.1 访谈研究法
        2.2.2 个案研究法
        2.2.3 文献研究法
        2.2.4 内容分析法
    2.3 研究对象的选择
    2.4 研究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2.4.1 资料的搜集
        2.4.2 资料的处理
3 张良杰老师写作教学理念阐释
    3.1 对写作教学困惑的解读
        3.1.1 理论的困惑
        3.1.2 内容的困惑
        3.1.3 目标的困惑
        3.1.4 主体的困惑
    3.2 写作教学的原则
        3.2.1 作文先做人
        3.2.2 开源引流
        3.2.3 尊重主体
        3.2.4 启发式
    3.3 写作教学的方法
        3.3.1 注重写作过程
        3.3.2 读写统一
        3.3.3 先分后合
        3.3.4 依情抓点
        3.3.5 上瞻下俯
4 张良杰老师写作教学理念形成的归因分析
    4.1 客观因素
        4.1.1 兼容并蓄的时代背景
        4.1.2 独特的地域环境
        4.1.3 多元的理论奠基
    4.2 主观因素
        4.2.1 人生经历的影响
        4.2.2 文学素养的积淀
5 张良杰老师写作教学对当下写作教学的启示
    5.1 对学生的启示
        5.1.1 作文先做人
        5.1.2 发扬个性
        5.1.3 养成习惯
    5.2 对语文教师的启示
        5.2.1 要有独立的思维能力
        5.2.2 要与学生共同读书、共同作文
        5.2.3 要重视写作知识的传授
        5.2.4 要重视素材的积累
        5.2.5 要重视习作的评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国外研究现状
        1.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局限与展望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理论
    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基础理论
        2.1.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内涵
        2.1.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要素
    2.2 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内涵
        2.2.1 教育目标设立:由成为社会公民转向成为社会公民和全面发展
        2.2.2 教育内容选择:由注重社会需要转向重视身心发展和个体需求
        2.2.3 教育方式方法选用:由注重灌输说教转向适切和灵活
    2.3 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特征
        2.3.1 合规律性
        2.3.2 知情意行统一性
        2.3.3 民主平等性
        2.3.4 情感互动性
        2.3.5 自我内化性
    2.4 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依据
        2.4.1 教育目标设立的依据
        2.4.2 教育内容选择的依据
        2.4.3 方式方法选用的依据
        2.4.4 教育过程优化的依据
        2.4.5 教育要素协调的依据
        2.4.6 教育对象把握的依据
第3章 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现状
    3.1 调查目的、对象、信度与效度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问卷信度与效度
    3.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分析
        3.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描述性分析
        3.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回归分析
        3.2.3 结果与讨论
第4章 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4.1 心理学视域下教育者因素
        4.1.1 教育者知识有缺陷
        4.1.2 教育者能力不很强
        4.1.3 教育者素质不太高
        4.1.4 教育者教学投入不足
    4.2 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自身因素
        4.2.1 大学生认同不高
        4.2.2 大学生配合不好
        4.2.3 大学生支持不够
        4.2.4 大学生投入不足
    4.3 心理学视域下教育环境因素
        4.3.1 复杂国际国内环境增加思想政治教育难度
        4.3.2 学校及周边环境教育合力还没有真正形成
        4.3.3 家庭教育环境负面因素制约学校教育效能
        4.3.4 网络文化环境消极效应削弱课堂教学效果
        4.3.5 心理环境渗透隐性教育功能尚未高度重视
    4.4 心理学视域下学校组织因素
        4.4.1 学校组织领导体系不够健全
        4.4.2 学校管理机制运行不很顺畅
第5章 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升对策
    5.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效性的提升对策
        5.1.1 正确设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5.1.2 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
    5.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性的提升对策
        5.2.1 教育内容选择满足学生心理需要
        5.2.2 教育内容选择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5.2.3 教育内容选择根据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
    5.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有效性的提升对策
        5.3.1 教育方式方法选用兼顾个体差异
        5.3.2 教育方式方法选用重视自我教育
        5.3.3 教育方式方法选用注重社会实践
    5.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效性的提升对策
        5.4.1 教育过程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
        5.4.2 教育过程注重学生内化
        5.4.3 教育过程重视师生合作
    5.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效性的提升对策
        5.5.1 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环境
        5.5.2 净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环境
        5.5.3 利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群体心理效应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C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调查问卷(学生卷)
致谢

(8)高校思政理论课心理效应的有效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心理效应的类别及作用
    (一) 心理效应的内涵
    (二) 心理效应的分类
    (三) 心理效应的作用
二、高校思政理论课运用心理效应的必要性
    (一) 大学生独特而复杂的心理特征需要得到教育者的重视
    (二) 对受教育者心理特征的重视更有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
三、心理效应增强高校思政理论课实效
    (一) 重视知人识人的心理效应
    (二) 巧用接受理论的心理效应
    (三) 利用情境感染的心理效应
    (四) 遵循心理效应的应用原则
四、结语

(9)高校美育课程研究 ——助力大学生身心协调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背景与问题
        (一)政策背景
        (二)实践背景:高校美育课程修习情况与大学生美育观念调研
        (三)问题
    二、概念界定
        (一)美与美育
        (二)高校美育课程
        (三)身心协调发展
    三、文献综述
        (一)高校美育课程目标层次研究
        (二)高校美育课程门类与内容研究
        (三)公共艺术课程研究
        (四)中西高校美育课程比较研究
        (五)身体美育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
        (六)审美心理与效应研究——认知、体验、价值观、意象
        (七)审美生理与效应研究——感知系统、大脑皮质、边缘系统、运动系统
        (八)美育心理、生理研究
        (九)借鉴与不足
    四、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一)目的
        (二)思路
        (三)方法
    五、价值与创新
第一章 美育促进身心协调发展的理论
    一、美:多样统一与和谐人格
        (一)美的本质:和谐(多样统一)
        (二)教育的理念:人的本质力量和谐统一
        (三)美与人格内外和谐
    二、西方关于美育促进身心协调发展的理论
        (一)古希腊:美与健全、和谐人格
        (二)鲍姆嘉通:美育与感性认识的完善
        (三)康德:美沟通真与善
        (四)席勒:美育培养感性与理性有机统一
        (五)霍华德·加德纳:重塑真善美
        (六)马克思:人也按照美的规律建造
    三、国内美育教育家与健全人格教育理论
        (一)先秦:乐教诗教与“仁”、“礼”
        (二)蔡元培:美育是“津梁”、“神经系”
        (三)现代美育理论奠基者:梁启超、王国维
        (四)现代美育理论家:陶行知、丰子恺、朱光潜
        (五)当代美育理论家:蒋孔阳、李泽厚、刘兆吉
    小结
第二章 基于身心协调发展
    一、基于生理机制
        (一)神经系统机制:感觉系统、中枢系统、情绪系统、运动系统
        (二)其他生理系统
    二、基于心理机制
        (一)审美认知:感觉、知觉、记忆、联想、想象、思维
        (二)美感体验:情绪、价值判断
        (三)审美表现技能
        (四)审美创造
    三、基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现状
        (一)生理系统发展特征
        (二)心理发展特征
    四、基于大学生身心未来发展
        (一)高等教育法规定
        (二)美育政策规定
第三章 高校美育课程目标与内容
    一、高校美育课程目标
        (一)审美素质:审美认知力、审美体验力、审美表现力、审美创造力
        (二)人文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美育精神、大美与大爱
        (三)全面素质:以美育美、以美寓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
        (四)专业素质:专业审美鉴赏力、表现力、创造力
    二、高校美育课程内容
        (一)高校美育课程内容:高深知识(美的本质与规律)
        (二)高校美育课程内容补充:基本知识(特征与分类)
        (三)高校美育课程目标与内容关系
    三、高校美育课程教学与方法参考
        (一)视点结构教学法
        (二)多元教学法
    四、高校美育课程评价参考
        (一)质化评价方式
        (二)量化评价方式
第四章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提升艺术审美与人文素养
    一、政策推进
        (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3 号)
        (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 号)
        (三)《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19]2号)
    二、公共艺术课程
        (一)限定性艺术选修课程
        (二)公共艺术鉴赏类课程门类多样
        (三)艺术技能课程
    三、艺术教育与艺术美育
第五章 高校美育五圈课程体系——促进身心全面协调发展
    一、五圈课程结构
    二、五圈课程门类
        (一)综合美育课程 ——促进身心协调发展
        (二)艺术审美与训练选修课程——促进艺术审美素养发展
        (三)专业课程审美化——促进专业审美素质发展
        (四)兴趣小组与社团活动课程审美化——促进个性化发展
        (五)潜在课程审美化——营造身心和谐发展“场域”
    三、互联网+各类美育课程
        (一)互联网+教育时代
        (二)高校美育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设计
        (三)移动美育课程:以APP为终端
        (四)VR:加强审美体验
    四、学分制是保障
第六章 国内外高校美育课程举隅
    一、美国哈佛大学:《审美阐释理解》与美育课程体系
    二、英国伦敦艺术大学:专业艺术课程体系
    三、北京大学:文科专业,理科专业审美课程
    四、清华大学:理工专业审美课程
    五、西北工业大学:艺术通识课程体系
    六、北方工业大学:公共美育课程——大学美育
    七、西南大学:美育传统与开放课程体系
    八、重庆8所本科美育实验校特色美育课程
第七章 高校美育课程效应初步验证——《高校美育》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影响的实验研究
    一、《高校美育》课程——以美的人生设计与创造为主旨
    二、《高校美育》课程内容构成与实验设计
    三、《高校美育》人生价值观效应分析
    四、实验结论与讨论
结语:新时代,新使命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美育定义一览表
    附录 2:高校美育课程修习情况与大学生美育观念调查问卷维度、项目
    附录 3:高校美育课程修习情况与大学生美育观念调查问卷
    附录 4:高校美育课程修习情况与大学生美育观念调查问卷数据统计结果
后记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10)心理效应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心理效应的特征与作用
二、心理效应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
    1. 辩证审视:增强心理效应运用的科学性
    2. 熟知内容:增强心理效应运用的渗透性
    3. 创设情境:增强心理效应运用的针对性
    4. 主动反思:增强心理效应运用的实效性

四、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效应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罗森塔尔效应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王海露. 延安大学, 2021(12)
  • [2]《道德与法治》课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 赵琳琳.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新课程背景下心理学效应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模式与实践研究[D]. 温欣.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4]心理学效应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刘胜楠.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5]张良杰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个案研究[D]. 海增科.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7)
  • [6]张良杰老师写作教学的个案研究[D]. 雷常凤.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7)
  • [7]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D]. 贺光明. 湖南大学, 2019(08)
  • [8]高校思政理论课心理效应的有效运用[J]. 杨柳.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9(02)
  • [9]高校美育课程研究 ——助力大学生身心协调发展[D]. 邓佳. 西南大学, 2019(01)
  • [10]心理效应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 赵艳波. 教学与管理, 2019(09)

标签:;  ;  ;  ;  ;  

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效应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