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栽培有“钱”图

五味子栽培有“钱”图

一、五味子栽培有“钱”图(论文文献综述)

朱俊秀,杨昌宏,徐艳明,李爽,曹春芽,吴卫华,张宁,刘建新,孙慧峰[1](2022)在《侗药黑老虎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查阅黑老虎现有的文献和历代本草古籍,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对其基原、种植栽培、营养成分、化学成分、现代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等进行了归纳总结,综述了侗药黑老虎的最新研究进展状况。

苏钰岚[2](2021)在《广西荔浦市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价》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查阅药用植物相关资料,进行野外实地调查、药材市场访问调查以及室内标本鉴定等工作,对荔浦市药用植物的种类组成、性状类型、资源类型、入药部位以及药用功效等进行统计分析。在市场调查方面,主要分析其代表性药材市场——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中植物药的种类组成、入药部位、药用功效及交易情况,掌握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利用药用植物的概况。同时,完成荔浦市域内国家重点药用植物的调查,统计其国家级、区级保护药用植物以及这些保护药用植物在原生中草药城中出现情况。主要调查结果如下:1.荔浦市共有药用植物1353种(包括种下单位,下同),隶属197科710属,占广西药用植物总科数的73.78%、总属数的49.41%、总种数的34.31%;其中,蕨类植物99种,隶属33科54属;裸子植物10种,隶属7科9属;被子植物1244种,隶属157科647属。药用植物的优势科和优势属明显,优势科有菊科、蝶形花科、茜草科、禾本科等,共13科235属473种;优势属有榕属、紫金牛属、菝葜属、悬钩子属等,共6属83种。2.荔浦市药用植物按性状分为草本类、灌木类、藤本类、乔木类4类,主要以草本类为主,共679种,占总种数的50.18%;按入药部位分为全草类、根类、叶类、茎类、花果类、地上部分6类,共计使用频次1850次,使用频次最多的是全草类和根类,分别是572次和505次。3.荔浦市栽培型药用植物有155种,隶属72科129属,占荔浦市药用植物的11.46%,栽培用于食用(60种)、观赏(60种)、饲料(13种)、药用(12种)、其他(2种)。4.荔浦市药用植物按其药用功效分为清热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止血药、拔毒生肌药、解表药、平肝息风药、温里药、收涩药、化湿药、驱虫药、消食药、杀虫止痒药、泻下药、安神药、开窍药和涌吐药,共21类,以清热药为主,共720种,占总种数的53.22%。5.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交易的植物药有549种,隶属144科402属;其中,蕨类植物21种,隶属13科18属;裸子植物5种,隶属5科5属;被子植物523种,隶属126科379属。优势科和优势属比较明显,共有7个优势科4个优势属;此外,植物药在各科、属呈现出明显的分散现象,共有62个单种科和323个单种属。6.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中交易的植物药按入药部位分为根类、全草类、花果类、藤茎类、叶类和其他类,以根类药材为主,共有260种,占总种数的47.36%;按药用功效分21种,以清热药为主,共280种,占总种数的51.00%。7.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中交易的药用植物有老班药72味(4虎、7牛、12钻、49风),占老班药总味数的69.23%,共计71种,隶属46科67属,其中蕨类植物有2科2种,裸子植物有1科1种,被子植物有43科68种。8.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的植物药销往荔浦本地(270种)、广西区内(268种)、广东(258种)、全国各地(91种)。植物药交易价格低廉,每千克在21元以下的药材230种,占植物药总数的41.89%;每千克在21至100元的276种,占植物药总数的50.27%;每千克超过100元的51种,占植物药总数的9.29%。年销售量超过100吨的大宗药材有67种,隶属46科64属。9.荔浦市药用植物中国家重点调查药用植物共计85种,隶属55科77属。在样方调查中出现44种,隶属34科39属;葛(60次)、漆树(44次)、千里光(42次)、山鸡椒(33次)、菝葜(33次)等在样方中出现频度高。原生中草药城中植物药材有国家重点调查药用植物46种,隶属35科46属。10.荔浦市野生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共计33种,隶属8科23属;蕨类植物1种,,被子植物32种。国家I级重点保护植物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6种,自治区级重点保护植物26种(兰科24种)。原生中草药城稀有药材19种(兰科11种),隶属9科15属。

韦柳仲[3](2021)在《鹤岗市东山区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通过对黑龙江省鹤岗市东山区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主要整理并汇总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的种类、科属的大小分布、区系特点、生活型、入药部位及功效、重点调查药用植物的蕴藏量、重点保护和濒危药用植物的种类、栽培药用植物种类以及民间验方等数据,对所得数据进行相关处理及分析,为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的保护提供更科学有力的理论基础,也为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的开发、栽培药用植物的发展做充足的铺垫。研究的主要结果汇总如下:(1)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共计333种,隶属72科225属,其中被子植物含种数最多,共65科213属317种,占总种数的95.20%;蕨类植物次之,共6科8属10种,占比3.00%,裸子植物占比最小,仅1科4属6种,占比1.80%,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较丰富,以被子植物为主。(2)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科、属的大小划分中科级以科内仅含1种的单种科和科内含2~5种的寡种科占优势,共占科级的比例为76.39%;属级以属内仅含1种的单种属和属内含2~4种的寡种属占优势,共占属级的比例为97.78%,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以含种数较少的科、属占优势。科级中含种数10种及以上的科为8科,占科级的比例为11.12%,而含种数却达155种,占种级的比例为46.54%,说明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存在优势科现象。(3)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科水平上的区系成分中温带成分共21科,占比51.22%,热带成分共20科,占比48.78%,科级中温带成分稍占优势但优势现象并不明显。属水平上的区系成分中温带成分共165属,占比高达86.84%,热带成分共25属,占比13.16%。由科级、属级的分布区类型比例分析可知,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的区系成分以温带为主,热带成分对该区系有一定渗透。(4)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生活型可分为7类,其中以多年生草本为主,共233种,占种级的比例为69.97%,一年生草本次之,共33种,占比9.91%,而含种数仅为1种的半灌木与小半灌木占比最少,占总种数的0.30%。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生活型的组成也体现调查区域内森林植被覆盖面积较广的特点。(5)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入药部位可归为10类,入药部位总计频次410次,其中出现频次最多为全草类,共175次,占比42.68%,根及根茎类次之,共108次,占比26.34%。占总频次比例最低的为树脂类及其他类入药的药材。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按药用功效可划分为18类,总计功效频次为410次,其中以清热药出现频次最高,共139次,占比33.90%;祛风湿药次之,共62次,占比15.12%;而出现频次较低的功效有如:消食药、驱虫药、收敛药、祛寒药以及泻下药等。(6)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调查过程中,共在样方内发现野生重点调查药用植物32种,对其蕴藏量进行计算,所得结果显示东山区重点调查药用植物的总蕴藏量为3631549.70kg。其中地榆蕴藏量最大,共800639.73kg,轮叶沙参次之,共668569.82kg,其余总蕴藏量较为可观的药材有:粗茎鳞毛蕨、黄檗、龙芽草、路边青、穿龙薯蓣以及芍药等,而这些药材多以根及根茎或全草入药,因此年允收量仅占蕴藏量的少数比例。(7)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中共包含重点保护植物23种,其中国家级15种,省级7种,1种为省级兼国家级保护植物。共13种野生药用植物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记录,其中1种为濒危,其余均为存在不同程度濒危风险。东山区重点保护及珍稀濒危药用植物中存在药用价值较高的植物如:刺五加、五味子、桔梗、黄檗以及穿龙薯蓣等。(8)通过走访调查发现东山区栽培药材主要为五味子和赤芍,五味子种植面积较大,但整体上缺乏集中统一的管理。虽然产销路径已发展较成熟,但东山区药材栽培业对创新开拓新兴药材的关注度较少。(9)东山区民间验方较少,药用功效及禁忌等均各式各样,本研究对东山区民间验方的开发及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

荣涵[4](2020)在《不同栽培方式对五味子生长及结果的影响》文中认为针对影响五味子丰产稳产的几个关键环节,本实验分三个方面开展研究。以5年生五味子品种(系)‘早红’和‘嫣红’植株为试材,开展不同栽培架式叶片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比较研究,以明确五味子叶片发生早衰的生理机制;开展园艺地布覆盖、自然生草和清耕三种土壤耕作方式的对比研究,通过五味子园土壤物理性状、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量、树体生长及果实产量的综合评价,以明确五味子园适宜的土壤耕作方式;以2年生五味子品种(系)‘早红’组培植株为试材,对五味子地下茎实施全部去除、2/3去除和不去除三种方式处理,研究五味子地下茎不同处理方法对植株生长量、营养物质积累、翌年萌芽率以及雌花分化比率、坐果率等的影响,以明确五味子地下茎适宜的处理方式,为五味子的丰产稳产提供理论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早红’棚篱架叶片的单位面积反应中心的数量(RC/CSo)低于篱架,单位反应中心吸收(ABS/RC)和捕获的光能(TRo/RC)高于篱架,用于电子传递的光能(ETo/CSo)较低,而过剩光能并没有以热的形式有效耗散,从而激发活性氧的产生,膜结构发生破坏,五味子‘早红’品种棚篱架叶片在生长后期则表现为早衰。而不同栽培架式的‘嫣红’叶片均受到光抑制,反映了品种本身的遗传特性与叶片早衰也存在一定关系。2.园艺地布覆盖和自然生草的土壤耕作方式与清耕相比,土壤含水量都有所提高。与清耕相比,园艺地布覆盖和自然生草都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自然生草的速效磷、速效钾、土壤全氮和硝态氮均显着增加。自然生草和园艺地布覆盖对五味子园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提高具有良好促进作用,两者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均显着高于清耕。自然生草和园艺地布覆盖植株的根颈粗度、中长枝数量、雌花比例和产量均显着大于清耕,自然生草和园艺地布覆盖之间没有显着差异。3.地下茎全部去除有利于五味子植株的营养生长。过多的地下茎不利于五味子植株生殖生长,地下茎2/3去除可显着提高植株的雌花比例、花朵结实率、心皮结实率。

张改霞[5](2020)在《中国栽培柴胡种质调查与鉴定研究》文中指出柴胡(Bupleuri Radix)是我国最常用的大宗中药材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人工栽培,但在进入21世纪后才逐渐取代野生柴胡成为商品柴胡主流产品。在此之前的很长时间中,人们对野生柴胡的利用长期处于多基原物种混用的状态,而《中国药典》收录仅有柴胡Bupleurumchinense和狭叶柴胡B.scorzonerifolium二个基原物种。由于柴胡属植物形态辨识不易,野生分布区广泛且多物种重叠,不同产区原就有不同的使用习惯,在栽培柴胡发展初期存在着大量近缘易混品被引种栽培的情况,并且在较短的栽培历史中难以剔除。究竟我国目前栽培柴胡的基原状况如何,尚未见较全面的收集与鉴定;同时,长期以来栽培柴胡均依照野生柴胡的分类标准进行鉴定,由于栽培措施导致栽培柴胡的形态特征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以及种内多样性的存在,致使栽培种质鉴定令人困惑,与其对应的鉴定方法体系未很好建立,为栽培柴胡的识别和利用带有诸多限制。本研究通过文献调研、市场调研和产地调研明确中国栽培柴胡主产区分布、大致品种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继而对各主产区进行样品采集、试验田种植及观察比对,联合应用原植物及药材的形态学鉴别、显微鉴别、DNA条形码鉴定和叶绿体基因组分析等多维鉴定方法,相互验证并确认鉴定结论,系统全面梳理了中国主要栽培柴胡种质特征并进行准确鉴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栽培柴胡资源调查通过市场调研发现,柴胡药材以栽培品为主,产于甘肃、山西、陕西及黑龙江,野生柴胡主要来自于内蒙古,物种基原标示不明确,均以柴胡之名流通。药用部位以根为主,也有少数柴胡地上部分在市场中出售。通过产地调研发现各主产区主流的种质均不相同,有的地区不止一个,总计有6种主要的栽培种质,且各地区之间存在相互引种的现象。通过对文献调研发现,同一种质类型存在不同鉴定意见,不同物种间有时存在着一致的鉴定序列。(2)栽培柴胡种质基原确定联合形态性状鉴定、显微分析、DNA条形码鉴定和叶绿体基因组分析等多维鉴定方法,首次系统全面的梳理了中国主要栽培柴胡种质并准确鉴定,明确了栽培柴胡中基原争议种质和易混淆种质的基原归属。其中,甘肃、陕西、山西三省主要栽培种质相互间存在形态差异,但基原均为北柴胡B.chinen,se为北柴胡种下的三种不同类型。黑龙江地区栽培种质主要为红柴胡B.scorzonerifolium,除大面积栽培以上两种《中国药典》收载的柴胡外,甘肃省还栽培有窄竹叶柴胡B.marginatum var.stenophyllum,河北地区和黑龙江地区种植有三岛柴胡B.falcatum。(3)栽培柴胡鉴定方法建立在准确鉴定各栽培柴胡的基础上,通过形态学鉴别研究,首次系统研究确定了栽培柴胡相对野生柴胡主要的变化特征,同时得出栽培柴胡种质间的主要区分特征,包括以往未有记载的柴胡形态区别特征7项,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栽培柴胡原植物及药材的鉴定检索表;从四个常用的通用DNA鉴定条形码(ITS,psbA-trnH,rbcL,matK)中筛选出适用于栽培柴胡鉴定的DNA条形码ITS用于栽培柴胡种质鉴定,验证形态学鉴定结果;进一步采用叶绿体基因组分析鉴定并确认形态鉴定和DNA条形码鉴定的结果,同时为开发适于栽培柴胡物种及不同产地种质鉴定更有效的分子标记,筛选出具有区分效果的SSR分子标记及叶绿体基因组DNA条形码用作栽培柴胡鉴定的补充分子标记或条形码。结合修订的栽培柴胡鉴定检索表、显微特征、标准的DNA鉴定条形码序列、叶绿体基因组及新的分子标记,建立的鉴定方法大大提高了鉴定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有利于栽培柴胡质量监控及评价工作的开展,对进一步开发栽培柴胡资源,安全有效地利用柴胡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研究也可为有类似问题的药材如山药、桑椹、枸杞子等物种基原鉴定和分类分析提供参考。

刘璐璐,张祺,许亮,王佳豪,赵容,汪琦,李玉明,谢明,王冰,康廷国[6](2019)在《辽五味的道地性和栽培史考证》文中认为目的辽五味为辽宁省道地药材,通过对辽五味道地性及栽培史考证,为五味子药材优质资源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翻阅本草书籍及相关本草资料进行本草考证,研究古今本草文献有关内容,对辽五味的道地产区变迁与栽培史情况分析整理。结果确定其产地变迁、栽培史情况。结论一直以来以辽宁所产的辽五味药材质量佳,故为辽宁省的道地药材。自明代开始有栽培记录,近些年来实现大量栽培,栽培地集中在辽宁中东部。

许美玲[7](2019)在《甘肃贝母种子休眠及萌发特性研究》文中认为甘肃贝母(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系百合科贝母属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是珍稀中药材川贝母的基原植物之一,药材称“岷贝”,野生药源已趋濒危,野生抚育及驯化栽培是保护资源的关键,但甘肃贝母种子为深休眠的原胚型,人工栽培成效极低。本文通过对甘肃贝母种子种胚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和生理指标动态变化及外源激素调控研究,旨在探明甘肃贝母种子休眠机理、休眠释放特性及解除休眠的途径,为其野生抚育和驯化栽培提供科学技术依据,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主要研究结果归纳如下:1.对500个甘肃贝母蒴果及种子性状测定表明,其蒴果为干果,果柄长13.221 mm、果柄粗0.972 mm、果长3宽为13.574 mm310.952 mm。单果鲜重0.1127 g、单果有种子91粒、单果粒重0.0746 g、单果皮鲜重0.0381 g。种子呈卵形或倒卵形,长4.130 mm、宽2.982 mm、厚0.263 mm,蒴果性状指标与种子大小相关性不显着。显微镜检表明,甘肃贝母种子自然成熟脱落时其胚尚无线型胚,属于典型的胚后熟类型,种子深休眠,但种皮无障碍,不影响透水透气性,推测甘肃贝母种子内源萌发抑制物质的差异可能是造成胚发育进程和深度休眠的根源所在。2.不同条件种子层积研究表明,经暖温层积后形态发育已成熟的甘肃贝母种子胚率达70%以上,原胚渐发育成点状,继而为球棒状。在不同暖温层积过程中,SOD、POD和CAT活性均逐渐增强,淀粉含量逐渐升高,而RCt和MDA含量则呈下降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先降后升,可溶性蛋白含量波动下降。淀粉酶活性在层积过程中呈下降趋势,而蛋白酶活性初期有所下降,后期保持在较高水平。MDH活性呈下降趋势,G-6-PDH活性维持一定水平变化。以上说明甘肃贝母种子在适宜沙藏层积条件下有利于种子胚形态后熟,不适温度可显着延缓种子胚形态后熟进程,高温可引起种子软化腐烂。3.将完成形态后熟的甘肃贝母种子分别置-15℃5℃不同低温层积发现,生理休眠的解除与种子内相关酶活性及物质的代谢水平有关。随着低温层积时间的延长,SOD、CAT活性维持在较高水平,而POD活性逐渐升高,-10℃和-15℃层积有所不同。RCt在后期上升,在135 d后MDA维持在一定水平。可溶性糖含量前期下降,后期有所提高,可溶性蛋白含量在低温层积135 d前持续下降,淀粉含量在整个层积过程中下降明显。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呈先升再降,末期回升。135 d时MDH活性降低,G-6-PDH活性上升,在135 d之后,种子生理后熟基本完成,进入萌发状态。说明适宜温度和条件对种胚完成生理后熟具有促进作用。4.不同浓度(50450 mg·L-1)外源GA3浸种表明,外源GA3浸种需要结合一定的低温才能打破甘肃贝母种子的生理休眠,对发芽的促进作用随浓度的降低而提高,50mg·L-1GA3浸种处理效果较为显着。5.不同温度保湿沙藏层积研究表明,适宜温度和条件有利于胚形态后熟的完成。内源GA3、IAA和ABA协同参与调节甘肃贝母种子形态休眠及解除过程,其含量和GA3/ABA逐渐升高有利于种子完成后熟,IAA可协助GA3加快完成种胚形态后熟,但IAA/ABA过高对种胚发育出现抑制。GA3/ABA、IAA/ABA升高促进种胚完成生理后熟继而萌发,但直接感受低温会破坏种子内部结构影响种子萌发。

黎黎[8](2019)在《古韵新风 ——北京市延庆区乡村农业文化景观传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乡村是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不同乡村具有特定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经济条件。乡村所传承的农业文化景观资源,反映了村民们世代的农业生活印记。当今,随着人们的业余时间越来越富余,乡村传统农业正向新型农业转型,乡村农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已受到国家的重视。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对农业文化景观进行系统化研究。本文以农业文化景观为基础核心,对其相关基本理论,影响因素、传承和发展进行说明分析,对北京延庆区的乡村文化景观进行研究。(1)根据相关理论知识,对延庆传统农耕文化景观进行挖掘,总结现状保护进行研究。(2)结合延庆区传统农耕文化景观保护现状,进一步针对性对农业文化景观现状发展进行分析。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对延庆区境内乡村进行实地考察研究。本文以北京市延庆区乡村为研究对象,具体论述如下五个部分内容:(1)以生态与农业为背景,阐述乡村农业文化景观在遗产保护和人居环境提升两方面的意义,对相关国内外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建构论文的思路框架。(2)解析“农业文化景观”理论,界定相关概念进行,分析其传承与发展。(3)根据地理环境、村镇级别、土地利用发展情况,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指出特色与问题。(4)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阐述延庆区传统耕作文化景观在耕作、民俗信仰、乡村建筑、生活习俗、农业生产方式的保护现状。(5)以延庆农业文化景观发展历程为线索,对传统农业文化景观保护、现代农业文化景观的发展、特色农业文化景观的建设、未来农业文化景观的展望等四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分析、总结出延庆区乡村农业文化景观传承的特点,并将其在延庆区的乡村农业文化传承发展的设计实践中进行验证,为当地乡村农业文化景观发展与保护研究提供可参考意见。

杨燕云,陈靓,许亮,梁勇满,王冰[9](2018)在《木脂素类成分测定法鉴别南北五味子》文中指出目的:测定五味子和南五味子药材及不同部位中6种木脂素的含量,比较五味子与南五味子药材的差异,为区分南北五味子提供依据和方法。方法:建立五味子醇甲等6种木脂素的含量测定方法,并测定14个产地五味子和8个产地南五味子药材及不同部位6种木脂素成分的含量,比较五味子和南五味子药材及不同部位6种成分含量差异。结果:五味子和南五味子中6种木脂素类成分的含量及总木脂素(6种木脂素成分和)的相对含量完全不同:五味子中总木脂素含量明显高于南五味子;南五味子中五味子酯甲和五味子甲素含量均超过本药材总木脂素含量的40%,两成分含量达到总木脂素含量的80%以上;五味子中6种木脂素类成分的相对含量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各木脂素类成分占总木脂素含量的比例,在其果肉、种皮和种仁中的体现与药材相似。结论:建立同时测定6种木脂素类成分的方法,可用于对五味子和南五味子的质量评价及鉴别研究。

关俊威[10](2018)在《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研究》文中指出林下经济是稳固林业生态建设成果、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林区职工收入的重要渠道。林下中草药是东北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符合黑龙江省森林资源情况、自然环境状况与经济发展格局,是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林区生态持续完善、林区经济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协调稳定的重要选择。在东北(内蒙古)重点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的关键时期,林下中草药成为国有林区现代林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成为国有林区接续替代产业与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重要主体。从当前来看,国有林区林下中草药产业普遍存在产业链种植无序化、林下中草药生产加工附加值低、林下中草药制品营销活力不足等突出问题,严重地抑制了林下中草药行业的产业替代作用、极大地弱化了林下中草药行业的经济促进作用。如何实现林下中草药产业链上游、中游、下游环节的横向耦合与纵向协同,林下中草药产业供需链、技术链与空间链的多维支撑与融合发展;如何培育具有较高操作性、实践性、系统性与科学性的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推动林下中草药产业链主体的多维联结、链内资源的优化配置、产业技术的研发创新、产业结构的网络构筑,这是提升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培育效率与运行效能,增强林下中草药产业主体的竞争优势与运行绩效的重要基础,也是国有林区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以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为研究对象,应用产业链类型理论、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新产业组织理论、产业关联理论,论述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资源的分布与特点,以及产业链的现状与问题,分析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等整体发展态势;论述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基本原则,构建的战略层次、结构层次和价值层次等核心思想;从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结构维度培育方面,全面阐释产业链上游-林下中草药种植、产业链中游-林下中草药生产加工、产业链下游-林下中草药制品营销等环节的发展模式与关键技术;又从价值维度培育方面,系统描述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供需链、技术链、空间链的基本模式与实现路径,切实推动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供需动态平衡、技术协同创新、空间合理分布;提出了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的基本原则,分析了相关主体的博弈行为,确定了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机制;并提出了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支撑体系,以提升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培育效率,增强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运行效能。

二、五味子栽培有“钱”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五味子栽培有“钱”图(论文提纲范文)

(1)侗药黑老虎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侗药黑老虎的鉴定
    1.1 黑老虎历史渊源研究
    1.2 黑老虎的性状鉴定
    1.3 黑老虎的显微鉴定
    1.4 黑老虎的理化鉴定
        1.4.1 显色鉴别
        1.4.2 泡沫鉴别
        1.4.3 薄层色谱鉴别
    1.5 湖南通道黑老虎新品种繁育研究
2 侗药黑老虎的栽培
    2.1 种苗繁殖
        2.1.1 出苗率研究
        2.1.2 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2.1.3 黑老虎苗木质量分级标准研究
    2.2 生长发育
        2.2.1 光照对黑老虎生长的研究
        2.2.2 气候条件对黑老虎生长的影响
        2.2.3 黑老虎果实的生长发育研究
    2.3病虫防治
        2.3.1 枝枯病
        2.3.2 轮斑病
3 黑老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4 黑老虎的临床应用
    4.1 风湿性疾病
    4.2 妇科类疾病
    4.3 肝病
5 总结与展望

(2)广西荔浦市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背景
    1.1 我国药用植物资源调查概况
    1.2 广西药用植物资源的研究概况
    1.3 荔浦市药用植物资源概况
    1.4 药用植物资源存在的问题
第2章 荔浦市概况
    2.1 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水文
        2.1.4 植被类型
    2.2 民族概况
第3章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查阅
        3.3.2 野外调查
        3.3.3 访问调查
        3.3.4 室内整理
第4章 荔浦市药用植物的现状与特点
    4.1 荔浦市药用植物种类多样性
        4.1.1 科的组成特点
        4.1.2 属的组成特点
    4.2 荔浦市药用植物性状组成
    4.3 荔浦市药用植物资源类型
    4.4 荔浦市药用植物入药部位的多样性分析
    4.5 荔浦市药用植物药用功效类型多样性分析
第5章 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药用植物利用的基本情况
    5.1 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药用植物利用种类的多样性
    5.2 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药用植物入药部位多样性分析
    5.3 药市上交易的老班药
    5.4 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药用植物药用功效类型
    5.5 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药用植物的交易情况分析
        5.5.1 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植物药材的来源与去向
        5.5.2 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植物药材的交易价格
        5.5.3 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中的大宗药材
第6章 荔浦市野生重点调查药用植物
    6.1 荔浦市野生重点药用植物多样性
    6.2 荔浦市野生重点药用植物在样方中出现的情况
    6.3 荔浦市重点药用植物在药材市场交易情况
    6.4 荔浦市珍稀濒危药用植物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第8章 荔浦市药用植物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8.1 荔浦市药用植物资源管理现状
    8.2 药用植物开发利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8.3 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荔浦市药用植物名录
附录2 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植物药材2018-2020年的交易情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及发表的论文
致谢

(3)鹤岗市东山区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1 国外药用植物资源研究概况
        1.1.2 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研究概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东山区历史前沿
    2.2 东山区行政区概况
    2.3 东山区地质地貌概况
    2.4 东山区气候水文概况
    2.5 东山区植物资源概况
    2.6 东山区经济概况
第3章 研究内容及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调查前准备
        3.2.2 野外调查
        3.2.3 走访调查
        3.2.4 室内整理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东山区药用植物物种多样性
        4.1.1 东山区药用植物种类组成
        4.1.2 科的多样性分析
        4.1.3 属的多样性分析
        4.1.4 小结
    4.2 东山区药用植物区系分析
        4.2.1 科的区系组成分析
        4.2.2 属的区系组成分析
        4.2.3 小结
    4.3 东山区药用植物生活型分析
        4.3.1 东山区药用植物生活型组成
        4.3.2 小结
    4.4 东山区药用植物药用部位及功效分析
        4.4.1 药用植物药用部位分析
        4.4.2 药用植物功效分析
        4.4.3 小结
    4.5 东山区重点药用植物分析
        4.5.1 重点调查药用植物蕴藏量分析
        4.5.2 东山区重点保护及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分析
        4.5.3 小结
    4.6 走访调查分析
        4.6.1 药材市场走访
        4.6.2 栽培基地调查
        4.6.3 民间验方调查
        4.6.4 小结
第5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2 结论
    5.3 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4)不同栽培方式对五味子生长及结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架式对果树生长的影响
        1.1.1 架式和树形结构对光系统Ⅱ的影响
        1.1.2 架式对果树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1.2 土壤耕作方式对土壤性状及果树生长的影响
        1.2.1 土壤耕作方式对土壤性状的影响
        1.2.2 土壤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1.2.3 土壤耕作方式对果树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1.3 根状茎对植株生长的影响
    1.4 五味子栽培技术研究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五味子栽培架式与叶片早衰的关系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数据处理
        2.1.4 JIP-TEST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品种五味子叶片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特性分析
        2.2.2 五味子叶片WK、VJ、PIABS及 FV/Fm比较
        2.2.3 两种架式叶片叶绿素荧光比活性参数的比较
        2.2.4 叶片光合机构的比活性的变化模式比较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不同土壤耕作方式对五味子园土壤及植株生长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土壤耕作方式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3.2.2 不同土壤耕作方式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3.2.3 不同土壤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3.2.4 不同土壤耕作方式对植株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3.2.5 不同土壤耕作方式对五味子地下茎生长与分布的影响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地下茎不同处理方法对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生长量测定
        4.1.3 生理指标测定
        4.1.4 地下茎淀粉积累的石蜡切片观察
        4.1.5 植株萌芽率、雌花比例、结实率的调查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植株生长量动态调查
        4.2.2 地下茎不同处理对植株碳水化合物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4.2.3 不同处理地下茎石蜡切片观察
        4.2.4 地下茎不同处理对植株萌芽率、雌花比例及结实率的影响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致谢
作者简历

(5)中国栽培柴胡种质调查与鉴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及术语简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柴胡药用物种的古今演变
        1.2.1 汉至隋唐时期药用柴胡物种复杂难辨
        1.2.2 宋代药用柴胡种类逐渐明晰,存在真假柴胡混用情况
        1.2.3 明清时期逐渐分类使用药用柴胡,混用现象更加凸显
        1.2.4 近现代植物分类学发展迅速,药用柴胡鉴定有据可循
    1.3 药用柴胡资源调查进展
        1.3.1 药用柴胡野生资源状况
        1.3.2 药用柴胡栽培资源状况
        1.3.3 栽培柴胡的质量状况
    1.4 柴胡属内分类学研究进展
    1.5 柴胡属鉴定研究现状
        1.5.1 传统鉴定
        1.5.2 分子鉴定
        1.5.3 化学指纹图谱鉴定
    1.6 叶绿体基因组在植物分类和鉴定中的作用
        1.6.1 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和功能特征
        1.6.2 基于叶绿体基因组的物种鉴定及系统发育研究
        1.6.3 筛选叶绿体基因组变异片段用于系统进化及物种鉴定研究
    1.7 论文总体思路
        1.7.1 目的和意义
        1.7.2 研究内容
        1.7.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7.4 研究方案
        1.7.5 创新点
第二章 中国栽培柴胡资源调查
    2.1 药材市场柴胡药材商品调查与分析
        2.1.1 方法
        2.1.2 结果与讨论
    2.2 中国栽培柴胡产地调查与分析
        2.2.1 方法
        2.2.2 结果
        2.2.3 讨论
    2.3 基于文献报道中柴胡争议物种的DNA鉴定序列调查分析
        2.3.1 方法
        2.3.2 结果
        2.3.3 讨论
第三章 中国栽培柴胡种质传统鉴别研究
    3.1 栽培柴胡植物形态特征鉴别研究
        3.1.1 材料和仪器
        3.1.2 方法
        3.1.3 结果
        3.1.4 讨论
    3.2 栽培柴胡药材形态鉴别研究
        3.2.1 材料、试剂及仪器
        3.2.2 方法
        3.2.3 结果
        3.2.4 讨论
    3.3 栽培柴胡果实显微鉴别研究
        3.3.1 材料、试剂及仪器
        3.3.2 方法
        3.3.3 结果与讨论
第四章 中国栽培柴胡种质DNA条形码鉴定
    4.1 栽培柴胡种质鉴定DNA条形码筛选
        4.1.1 材料与方法
        4.1.2 结果与分析
    4.2 ITS条形码鉴定栽培柴胡种质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中国栽培柴胡种质叶绿体基因组比较及鉴定研究
    5.1 栽培柴胡叶绿体基因组基本特征分析
        5.1.1 材料与方法
        5.1.2 结果与分析
    5.2 栽培柴胡种质叶绿体基因组鉴定
        5.2.1 材料与方法
        5.2.2 结果与分析
    5.3 基于叶绿体基因组栽培柴胡鉴定分子标记的开发
        5.3.1 材料与方法
        5.3.2 结果与分析
    5.4 小结与讨论
        5.4.1 栽培柴胡叶绿体基因组比较
        5.4.2 叶绿体基因组在栽培柴胡鉴定中的应用价值
        5.4.3 ITS与叶绿体基因组系统发育关系分析存在不一致的讨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多种方法联合应用确认中国栽培柴胡种质基原
    6.2 明确栽培柴胡基原争议种质的物种归属
    6.3 明确栽培柴胡易混淆种质的基原归属
    6.4 适用于现有栽培柴胡的鉴定检索表制定
    6.5 栽培柴胡种质鉴定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三章 附表S3-1
    第三章 附图S3-1~S3-12
    第五章 附表S5-1~S5-12
    第五章 附图S5-1~S5-9
    第六章 附表S6-1
致谢
个人简介

(6)辽五味的道地性和栽培史考证(论文提纲范文)

1 辽五味的道地性考证
    1.1 五味子的南北之分
    1.2 辽五味的道地沿革
2 辽五味的栽培史考证
3 讨论

(7)甘肃贝母种子休眠及萌发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中英文缩略词(Abbreviation)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贝母属药用植物研究现状
    2 药用植物种子基本生物学特性相关研究
    3 药用植物种子休眠特性相关研究
    4 药用植物种子萌发特性相关研究
    5 甘肃贝母种子概述及主要研究内容
    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甘肃贝母种子基本生物学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章 形态后熟阶段甘肃贝母种子休眠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第四章 生理后熟阶段甘肃贝母种子休眠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第五章 层积过程中甘肃贝母种子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创新点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兰州天气统计概况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8)古韵新风 ——北京市延庆区乡村农业文化景观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技术思路
        1.3.1 研究内容、创新点
        1.3.2 研究框架
第2章 乡村农业文化景观概述及类型特点
    2.1 乡村农业文化景观基本理论
        2.1.1 农业
        2.1.2 农业文化
        2.1.3 农业文化景观
    2.2 乡村农业文化景观的分类影响因素
        2.2.1 自然条件
        2.2.2 社会经济条件
        2.2.3 农业生产技术条件
    2.3 农业文化景观保护
        2.3.1 传统农业生产经验技术
        2.3.2 传统农业生产工具
        2.3.3 传统农业民俗信仰
        2.3.4 地域特色农作物景观保护
    2.4 现代农业文化景观的发展
        2.4.1 现代农业特点
        2.4.2 现代农业文化景观的类型
        2.4.3 现代农业文化景观的未来展望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北京市延庆区乡村农业景观调查及案例概况
    3.1 调研范围
        3.1.1 调研范围确定
        3.1.2 乡村案例选择
    3.2 调研方法
        3.2.1 文献研究法
        3.2.2 实地走访法
        3.2.3 分析归纳法
    3.3 调研案例概况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乡村农耕文化景观保护研究
    4.1 耕作保护
        4.1.1 耕作制度
        4.1.2 耕作方式
        4.1.3 耕作物种
        4.1.4 林业种植
    4.2 民俗信仰保护
        4.2.1 宗教信仰
        4.2.2 岁时活动习俗
        4.2.3 民间礼仪习俗
        4.2.4 民间忌讳
    4.3 乡村建筑保护
        4.3.1 城池建筑
        4.3.2 宗教建筑
        4.3.3 传统村庄住宅
    4.4 生活习俗保护
        4.4.1 服饰文化
        4.4.2 饮食习俗
        4.4.3 住行文化
    4.5 农业生产方式保护
        4.5.1 人畜力
        4.5.2 农机具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乡村农业文化景观发展
    5.1 传统农业文化景观保护
        5.1.1 石洞穴居——部落生活景观
        5.1.2 农业品牌——豆腐文化创意景观
        5.1.3 传统农法——林下间作景观
        5.1.4 农业民俗——节庆表演景观
        5.1.5 水利灌溉——田边水渠景观
    5.2 现代农业文化景观发展
        5.2.1 互联网+农业——新式网页景观
        5.2.2 菜蓝子产品——大棚蔬菜景观
        5.2.3 绿色农业——天然有机景观
        5.2.4 湿地环境——生物多样性景观
    5.3 特色生态农业文化景观建设发展
        5.3.1 山水画廊——自然山地生态景观
        5.3.2 一村一品——葡萄种植景观
        5.3.3 四季花海——沟域花卉景观
        5.3.4 中药种植——北五味子景观
        5.3.5 平原盆地——大田种植景观
    5.4 未来农业文化景观发展展望
        5.4.1 规划展望——生态化、专业化、国际化农业文化景观
        5.4.2 未来农场——养殖、种植、休闲观光农业文化景观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木脂素类成分测定法鉴别南北五味子(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试剂和样品
    1.1 仪器
    1.2 试剂
    1.3 样品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4 线性关系考察
    2.5 精密度试验
    2.6 稳定性试验
    2.7 重复性试验
    2.8 加样回收率试验
    2.9 含量测定
    2.1 0 一测多评法测定五味子和南五味子药材及其不同部位的6种木脂素含量
    2.1 1 五味子、南五味子药材及其不同部位所含6种木脂素的差异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10)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林下中草药资源的相关研究
        1.3.2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相关研究
        1.3.3 林药结合的相关研究
        1.3.4 国外中草药产业相关研究
        1.3.5 评述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5.1 研究技术路线
        1.5.2 研究创新点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业链
        2.1.2 林下中草药
        2.1.3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链类型理论
        2.2.2 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
        2.2.3 新产业组织理论
        2.2.4 产业关联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资源与产业发展整体态势
    3.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资源分布与特点
        3.1.1 黑龙江省林区的自然环境
        3.1.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资源的分布
        3.1.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资源的特点
    3.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现状与问题
        3.2.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种植的现状与问题
        3.2.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生产加工的现状与问题
        3.2.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制品营销的现状与问题
    3.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整体SWOT分析
        3.3.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S)
        3.3.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劣势分析(W)
        3.3.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机会分析(O)
        3.3.4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威胁分析(T)
    3.4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框架设计
    4.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基本原则
        4.1.1 关联性-吸引力均衡原则
        4.1.2 相关差异性原则
    4.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战略层次
        4.2.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S-O战略
        4.2.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S-T战略
        4.2.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W-O战略
        4.2.4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W-T战略
        4.2.5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4.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结构层次
        4.3.1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基本结构
        4.3.2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结构属性
    4.4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价值层次
        4.4.1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价值维度
        4.4.2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价值属性
    4.5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总体框架
    4.6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结构维度培育
    5.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上游环节培育
        5.1.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GAP基地建设
        5.1.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GAP基地建设的关键技术
        5.1.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企业GAP生产品种的选择
        5.1.4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GAP基地组织模式
    5.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中游环节培育
        5.2.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生产加工环节培育
        5.2.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生产加工环节培育的关键技术
        5.2.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生产加工企业优化
    5.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下游环节培育
        5.3.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制品营销环节培育
        5.3.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制品营销环节培育的关键环节
        5.3.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制品营销企业优化
    5.4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价值维度培育
    6.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供需链培育
        6.1.1 林下中草药产业供需链培育的原则、目标与标准
        6.1.2 林下中草药产业供需链培育的基本模式
        6.1.3 林下中草药产业供需链培育的实现方法
    6.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技术链培育
        6.2.1 林下中草药产业技术链培育的思路
        6.2.2 林下中草药产业技术链培育的基本模式
        6.2.3 林下中草药产业技术链培育的实现方法
    6.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空间链培育
        6.3.1 林下中草药产业空间链培育的思路
        6.3.2 林下中草药产业空间链培育的基本模式
        6.3.3 林下中草药产业空间链培育的实现方法
    6.4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机制
    7.1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利益分配的基本原则
    7.2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相关主体博弈机制
        7.2.1 产业链上游与中游的主体博弈行为
        7.2.2 产业链中游与下游的主体博弈行为
    7.3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机制
        7.3.1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利益分配的基本框架
        7.3.2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利益分配比例确定
    7.4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应用的关键问题
        7.4.1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的决定因素筛选
        7.4.2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利益分配格局的持续优化
        7.4.3 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的不断完善
    7.5 本章小结
8 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的支持体系
    8.1 完善林下中草药产业的政策支持体系
        8.1.1 优惠扶持政策支持
        8.1.2 产业外向型发展支持
        8.1.3 产业发展的领导与政策支持
    8.2 健全林下中草药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
        8.2.1 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8.2.2 引导创业基金注资
    8.3 构建林下中草药产业的技术支持体系
        8.3.1 建立林下中草药“研产”一体化技术平台
        8.3.2 建立林下中草药科研创新基地
        8.3.3 突破中草药制品的国际技术壁垒
    8.4 搭筑林下中草药产业的中介支持体系
        8.4.1 培育林下中草药产业中介服务机构
        8.4.2 充分发挥林下中草药行业协会的作用
        8.4.3 加强林下中草药行业的技术中介服务
    8.5 本章小结
9 实证分析——黑龙江省林下五味子产业链培育
    9.1 黑龙江省域五味子资源基本概况
        9.1.1 黑龙江省域五味子野生情况
        9.1.2 黑龙江省域五味子种植情况
    9.2 黑龙江省五味子产业链存在问题
        9.2.1 上游种植产业不规范,田间管理不到位
        9.2.2 中游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少
        9.2.3 下游营销创新能力薄弱,营销手段单一
    9.3 黑龙江省五味子产业链发展的战略选择
        9.3.1 五味子产业链的SWOT分析
        9.3.2 五味子产业链培育的战略选择
    9.4 基于S-O发展战略的黑龙江省五味子产业链培育
        9.4.1 五味子产业链的结构维度培育
        9.4.2 五味子产业链的价值维度培育
    9.5 黑龙江省五味子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支撑体系
        9.5.1 五味子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机制
        9.5.2 五味子产业链发展的支撑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黑龙江省中药材种植企业
    附录二: 黑龙江省中药产品生产企业
    附录三: 通过GAP认证的中药企业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四、五味子栽培有“钱”图(论文参考文献)

  • [1]侗药黑老虎的研究进展[J]. 朱俊秀,杨昌宏,徐艳明,李爽,曹春芽,吴卫华,张宁,刘建新,孙慧峰. 中医药导报, 2022(01)
  • [2]广西荔浦市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价[D]. 苏钰岚.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3]鹤岗市东山区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D]. 韦柳仲. 黑龙江大学, 2021
  • [4]不同栽培方式对五味子生长及结果的影响[D]. 荣涵.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5]中国栽培柴胡种质调查与鉴定研究[D]. 张改霞.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2)
  • [6]辽五味的道地性和栽培史考证[J]. 刘璐璐,张祺,许亮,王佳豪,赵容,汪琦,李玉明,谢明,王冰,康廷国.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21)
  • [7]甘肃贝母种子休眠及萌发特性研究[D]. 许美玲. 甘肃农业大学, 2019
  • [8]古韵新风 ——北京市延庆区乡村农业文化景观传承研究[D]. 黎黎. 天津大学, 2019(08)
  • [9]木脂素类成分测定法鉴别南北五味子[J]. 杨燕云,陈靓,许亮,梁勇满,王冰.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10)
  • [10]黑龙江省林下中草药产业链培育研究[D]. 关俊威. 东北林业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五味子栽培有“钱”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