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防治兔口腔炎

中草药防治兔口腔炎

一、中草药防治家兔口腔炎(论文文献综述)

方祝君[1](2020)在《青钱柳与黄三七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药用植物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创新药物研发、药理作用机制探讨的基础。本论文围绕抗糖尿病和抗炎两个方面,以青钱柳叶和黄三七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模式和现代分析手段,从多角度、多层次对青钱柳叶抗糖尿病作用和黄三七抗炎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相关活性成分的代谢及高纯度有效部位的制备工艺研究,为基于活性天然产物的新药研发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青钱柳叶抗糖尿病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的研究采用现代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技术对青钱柳叶中含有的三萜类成分进行了系统地研究,从中得到4个新化合物,包括3个罕见的裂环达玛烷型三萜皂苷(1?3)和1个五环三萜酸(4),以及11个已知化合物(5?15)。建立胰岛素刺激的3T3-L1脂肪细胞和C2C12肌管细胞葡萄糖消耗模型,对15个三萜类化合物的胰岛素增敏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钱柳叶中的三萜类化合物可显着增强胰岛素刺激的3T3-L1脂肪细胞和C2C12肌管细胞的葡萄糖摄取能力,其中新化合物1通过加强IRS-1、Akt和GSK-3β的磷酸化水平,激活AMPK-p38通路来提高3T3-L1脂肪细胞的胰岛素敏感性并促进葡萄糖摄取。该研究为青钱柳叶中三萜类成分开发成天然胰岛素增敏剂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三萜类成分的降血糖活性研究将有助于揭示青钱柳叶抗糖尿病的物质基础。2.阿江榄仁酸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研究阿江榄仁酸是青钱柳叶抗糖尿病三萜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可显着增强胰岛素刺激下C2C12肌管细胞和3T3-L1脂肪细胞的葡萄糖摄取能力。本研究基于UPLC-Q-TOF-MS/MS技术,结合多种数据处理方法,对大鼠灌胃给予阿江榄仁酸后血浆、尿液和粪便样品中的代谢产物进行研究,共鉴定了59个体内代谢产物,并对阿江榄仁酸在大鼠体内的代谢途径和代谢反应类型进行了推测。实验结果提示阿江榄仁酸在大鼠体内主要参与Ⅰ相代谢,其中去氧、去甲基、氧化、还原、水解是其在大鼠体内可能发生的主要代谢途径。该实验结果将为阿江榄仁酸的化学结构改造和成药性评价提供依据,同时有助于理解该成分发挥药理作用的体内物质基础。3.高纯度青钱柳总三萜和总黄酮的同步制备工艺研究采用树脂联用技术建立了高纯度青钱柳总三萜、总黄酮的同步制备工艺,通过优化工艺参数和工艺验证,制备得到的总三萜纯度可达90%以上,总黄酮纯度可达80%以上,同时提高了青钱柳叶的综合利用率,操作简单易行,实用性强,分离材料可再生和反复利用。该研究将为后期中试和产业化生产提供重要参考,并且有助于青钱柳抗糖尿病药物和保健食品的深度开发。4.黄三七抗炎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的研究采用现代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技术对黄三七中的三萜类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从中得到了6个新化合物,包括2个非常罕见的三降三萜(1,2)和4个环菠萝蜜烷型三萜(3?6),以及13个已知环菠萝蜜烷型三萜(7?19)。运用约化密度梯度的方法对化合物3中存在的分子内氢键及其稳定构象进行了量子化学计算分析,确定了化合物3可旋转侧链上C-24的相对构型。建立了LPS刺激RAW264.7巨噬细胞体外抗炎模型,对19个环菠萝蜜烷型三萜化合物的抗炎活性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和构效关系的探讨。结果表明,多种环菠萝蜜烷型三萜化合物表现出良好的抗炎活性,并且结构上侧链成环的特定类型,C-12上乙酰氧基的存在以及C-15上羟基的缺失对于发挥抗炎活性至关重要。其中新化合物3呈剂量依赖性抑制LPS诱导的NO生成和促炎细胞因子、炎症介质的分泌,有效阻止IκBα的降解以及NF-κB的核转位,从而显着抑制LPS刺激巨噬细胞所引起的炎症反应。该研究将有助于揭示黄三七抗炎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5.基于HPLC-Q-TOF-MS/MS的黄三七化学成分分析基于HPLC-Q-TOF-MS/MS技术,对黄三七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定性分析,共鉴定出47个主要的化合物,并对其结构进行了分类和质谱裂解规律的总结。47个化合物主要分为四大类:苯丙素类、生物碱类、萜类和甾体类,其中苯丙素类和环菠萝蜜烷型三萜类为黄三七的主要成分类型。该研究为药用植物中环菠萝蜜烷型三萜类化合物的快速识别,黄三七的物质作用基础以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

李锦辉[2](2017)在《肿节风三清颗粒的药效学和安全性研究》文中指出肿节风三清颗粒为广西大学和广西北斗星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中兽药复方制剂。本研究旨在考察肿节风三清颗粒的体外抗炎作用、对哮喘小鼠的保护作用及降尿酸作用,进一步明确其药效学作用;并通过该制剂对小鼠的急性毒性试验和大鼠的亚慢性毒性试验考察其安全性。方法:(1)MTT法测定肿节风三清颗粒在一定的药物浓度范围内对RAW 264.7细胞活力及ELISA检测对脂多糖(LPS)诱导的RAW264.7分泌TNF-α、IL-6细胞因子的影响。(2)构建小鼠哮喘模型,测定不同浓度的肿节风三清颗粒对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炎性细胞、IL-4、IL-5、IL-13的分泌;小鼠血清特异性IgE水平以及对小鼠气道高反应性的影响。(3)建立小鼠高尿酸血症模型,检测肿节风三清颗粒及其单方对小鼠血清尿酸值和肝脏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影响。(4)通过对小鼠24h内多次灌胃给药,测定肿节风三清颗粒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5)通过给大鼠连续灌胃给药35天,检测大鼠体重变化、脏器系数、血常规和血清生化指标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肿节风三清颗粒各个浓度组均显着提高RAW 264.7细胞的活力,同时显着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促炎因子TNF-α、IL-6的分泌。(2)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肿节风三清颗粒可以减少小鼠BALF中炎性细胞的数目,显着抑制IL-4,IL-5、IL-13和血清特异性IgE的分泌水平,并减轻小鼠气道高反应性。(3)与阳性对照组相比,肿节风三清颗粒和肿节风单方颗粒均可显着降低小鼠血清尿酸值和肝脏黄嘌呤氧化酶活性。(4)急性毒性试验未能测出肿节风三清颗粒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在最大给药量2.4mL/20g(相当于75g/kg体重,以颗粒计)时小鼠仍未出现任何毒性反应。(5)在大鼠亚慢性毒性试验中,不同剂量的肿节风三清颗粒药物组大鼠体重增重、脏器系数、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着差异,也未发现异常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论:肿节风三清颗粒具有良好的体外抗炎效果,对哮喘小鼠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可显着降低小鼠高尿酸血症模型中小鼠血清的尿酸值及肝脏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并且对小鼠无急性毒性和大鼠无亚慢性毒性作用。表明肿节风三清颗粒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草药颗粒制剂。

张丽萍[3](2012)在《板蓝根的推广应用》文中提出本文综合了板蓝根的市场需求、投资收益分析、药用价值、GAP种植等,通过分析板蓝根用量日渐增加,东北等地区种植减少,我市山区气候适应种植板蓝根,且板蓝根易种易管,生产周期短,当年播种,当年收获,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可观,建议我市山区特别是博山南部地区建立板蓝根GAP种植基地,满足市场需求,增加经济效益。

张宪帮,张丽丽[4](2011)在《防治兔病的几种常用中草药》文中提出兔为草食动物,日常采食的许多青饲料不仅具有营养丰富,同时有的也是中草药,具有防治疾病和促进生长的作用,且不易产生耐药性,无副作用,根据季节和兔群健康状况就地选择采用,可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现将部分可以以草代药的青饲料举例说明。金银花的茎、叶、花均可入药,尤以花蕾具有清热、解毒、

张丽萍,李尧[5](2008)在《板蓝根的推广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综合了板蓝根的市场需求、投资收益分析、药用价值、GAP种植等,通过分析板蓝根用量日渐增加,东北等地区种植减少,我市山区气候适应种植板蓝根,且板蓝根易种易管,生产周期短,当年播种,当年收获,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可观,建议我市山区特别是博山南部地区建立板蓝根GAP种植基地,满足市场需求,增加经济效益。

范令春[6](2008)在《以草代药防兔病》文中提出家兔采食的许多青饲料也是中草药,不仅具有防治疾病和促进生长的作用,而且长期使用不产生抗药性,可以减轻药物对兔肉的污染,是生产无公害肉的好办法。

孔繁荣,陆刚玉[7](2008)在《中草药防治兔病》文中提出中草药具有取材方便、毒副作用小、标本兼治等特点,对畜禽常见病、慢性病等有独特疗效。随着人们对绿色肉类食品需求的增加,中草药在畜牧养殖业中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

晓践[8](2007)在《养兔巧用草 增收效益高》文中研究表明农户在养兔过程中,兔子常会发生多种疾病,如果用普通兽药预防治疗,必然提高养殖成本,为了降低养兔用药成本,增加收入,以家兔经常采食的青饲料代替兽药,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还具有防治疾病和促进生长的作用,长期使用不产生抗药

毛清黎[9](2006)在《Ri质粒对茶树和苦瓜的遗传转化及相关功能成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发根农杆菌(Agrobactorium rhizogenes,Ar)中Ri质粒(根诱导质粒,root inducing plasmid)的T-DNA转移并整合到植物基因组诱导产生发根(hairy root)。相对于常规细胞培养,发根培养系统具有生长快速,不需外源植物激素、遗传性状稳定以及合成次生代谢物质能力强等特点,是生产次生代谢产物较理想的细胞培养体系。国内外医药学方面的大量研究证明:茶叶中的儿茶素(特别是酯型儿茶素)和苦瓜中的苦瓜皂甙等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明显的保健及药理功能。近年来,利用发根培养体系生物合成植物有效成分已成为植物医药研究热点。由于茶树是多年生富含多酚的木本植物,Ri质粒介导的遗传转化有相当的难度,诱导发根形成的成功率低。因此,目前国内外还没建立较完整稳定的Ri质粒转化茶树及其发根培养生产次生代谢物的技术体系;而利用Ri质粒转化苦瓜产生发根以及利用苦瓜发根培养系统生物合成苦瓜皂甙等功能成分的研究在国内外仍是空白。本文对发根农杆菌致根活力鉴定方法、儿茶素对发根农杆菌的抑制作用及抗酚菌株的筛选、苦瓜皂甙快速测定方法和Ri质粒高频诱导茶及苦瓜发根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茶及苦瓜发根中的相关功能成分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发根农杆菌具有完整质粒和活力菌株(R1601)的Km抗性培养菌落特征为涂板培养菌落应较均匀布满整个平板,而划线培养则在划线处均应有菌落生长。2.儿茶素(TC80)对发根农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液体培养时MIC90为25μg/ml;而固体培养时的MIC90为100-200μg/ml,无论是液体还是固体培养,其MBC(最小杀菌浓度)为400μg/ml,这阐明了茶树中富含儿茶素等多酚类是制约农杆菌介导法对茶树进行遗传转化的关键因子。3.通过抗酚筛选获得的抗酚菌株R1000AP,其抗酚性与原始菌株R1000相比明显提高,其MIC90提高近40倍。抗酚菌株(R1000AP)诱导茶树的发根频率比原非抗酚菌株(R1000)提高46.5%,并达显着差异(P<0.05)。4.综合分析茶树发根高频诱导影响因素认为:选用抗酚菌株、以含多酚类较低的原料(如绿茶品种)及器官(根或茎)作外植体、采用对外植体细胞壁造成微创的预处理(如萎凋或适度超声)、菌液浓度为OD600=0.8、浸染时间为30min以及共培养添加适当的激素(如IBA5.0mg/L)和共培养时间控制在2d以内,这样的因素水平即构成了Ri质粒对茶树遗传转化的高频诱导系统。5.由R1000AP菌株诱导形成的发根含有较丰富的儿茶素,其总量高达15.061mg/g,比福鼎大白茶一芽二叶鲜叶原料中的儿茶素总量12.086mg/g还高出近25%,且有近11%的酯型儿茶素的形成。6.本文建立的苦瓜中苦瓜总皂甙超声波乙醇浸提快速测定方法仅需样品0.1g,浸提溶剂80%乙醇2ml,浸提时间仅需30min,不需加热,降低能耗,分析测定效率提高十倍以上。测定结果与常规的乙醇加热回流没有显着差异。7.本文对影响Ri质粒高频诱导苦瓜遗传转化因素进行了较系统研究。5种供试菌株中R1000AP诱导发根的效果最全面,不仅发根早,且发根频率和发根密度都最高;苦瓜品种间的遗传转化率没有显着差异(P>0.05);茎段比子叶外植体平均高26.3%,这种差异达极显着水平(P<0.01);较嫩的苦瓜苗(苗龄10-20d)对发根农杆菌较敏感,有利于遗传转化,而苗龄超过40d苦瓜转化率几乎为零。共培养的适宜时间为1-d时,超过2d的处理,因农杆菌在诱导培养过程中过度生长,而使遗传转化效果下降。共培养基中添加AS对苦瓜的遗传转化没有明显的效果(P>0.05)。植物激素处理均可使发根形成时间提前5d,并最终提高发根诱导频率,其中IBM5.0诱导苦瓜遗传转化的效果最好。8.不同外植体诱导形成的发根的形态特征有一定的差异,茎段发根粗短绒毛多,长度多在10-25mm,发根密度为9.0;而子叶发根较粗长,绒毛较少,根长度多在40-50mm,发根密度为11.25。茎段发根的生长速度约为2-5mm/d,而子叶发根的生长速度约为8-10mm/d。9.用超声醇提—香草醛显色法对试管苗的根、茎、子叶和发根中苦瓜总皂甙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发根中苦瓜总皂甙含量最高,分别比苦瓜试管苗的根、茎和子叶含量高68.9%、53.6%和54.7%,且这种差异达到了极显着水平(P<0.001)。以上研究结果为Ri质粒介导的茶及苦瓜发根高频诱导与遗传转化系统的建立以及利用该发根培养系统生物合成儿茶素和苦瓜皂甙等功能成分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和方法。

王晓玲[10](2006)在《白细咳喘膏制剂工艺及质量标准的研究》文中认为1.目的:咳喘是小儿最常见的呼吸道症状,可出现于多种疾病当中,如气管、支气管炎、反复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等。中、西医公认的发病率高,而且治疗比较困难的呼吸道疾患主要集中在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及支气管哮喘两方面。随着发病率的不断提高,寻找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药物,就成为医药工作者的任务之一。反复发作是两病的临床特点,而预防是治疗两病的重要手段。中医药治疗儿童的反复呼吸道感染和支气管哮喘有独特的优势,目前药品市场上这类预防用药多为口服药物及针剂。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外用乳膏剂既可以通过药物的释放和穿透而进入皮肤内起局部治疗作用,也可以通过皮肤经毛细血管进入体循环而发挥全身治疗作用;同时可以避免首过效应和减轻毒副作用。因此,本课题旨在通过实验研究,将临床应用多年的协定处方开发、研制成安全、有效、使用便捷、质量稳定的经皮给药制剂--中药乳膏剂。2.方法:①制剂工艺研究:通过正交试验法优选白芥子与延胡索、甘遂合并乙醇提取的工艺条件;防风水提取的工艺条件;细辛挥发油的提取工艺条件;以及乳膏剂成型的工艺条件。②质量标准的研究:为控制白细咳喘膏生产质量,进行了有关白细咳喘膏质量标准的研究,采用HPLC法测定了成品中芥子碱硫氰酸盐的含量;采用TLC法对方中延胡索、防风、细辛进行了定性鉴别。③初步稳定性研究:采用留样观察法考察了制剂成品的稳定性。④安全性研究:进行了该制剂的毒理学基础研究,如急性毒性试验、皮肤刺激试验、过敏反应试验。3.结果:①白芥子与延胡索、甘遂合并乙醇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加8倍量60%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1h;防风水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加水8倍量,提取3次,每次1h;细辛挥发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加12倍量水,浸泡2h,水蒸气蒸馏提取6h;乳膏剂成型的最佳基质配比及工艺条件为:混合醇80、脂肪醇醚-25和硬脂醇25、液状石蜡85;平平加:12烷基磷酸酯钾盐10:35,单甘酯4、二甲硅油50、甘油75、药液700和85℃、4000r/min、搅拌5min,将水相加入油相。②初步建立了本制剂的质量标准,方法简便、灵敏度高、重现性好。③初步稳定性试验表明,本制剂室温放置3个月质量稳定。④安全性研究表明,该制剂对皮肤有轻度的刺激性;多次涂抹给药,经激发后6、24、48小时动物皮肤有红斑、水肿过敏反应发生;但72小时均恢复正常。未见其他毒性反应。4.结论:实验表明,白细咳喘膏的制剂工艺合理可行,质量稳定可控。

二、中草药防治家兔口腔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草药防治家兔口腔炎(论文提纲范文)

(1)青钱柳与黄三七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
        1.1.1 糖尿病发病机制
        1.1.2 治疗糖尿病的药物
    1.2 青钱柳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1.2.1 三萜类
        1.2.2 黄酮类
        1.2.3 有机酸类
        1.2.4 青钱柳降血糖活性研究
    1.3 炎症的研究现状
        1.3.1 炎症发病机制
        1.3.2 抗炎药物
    1.4 黄三七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1.4.1 环菠萝蜜烷型三萜
        1.4.2 其他成分
        1.4.3 黄三七药理活性研究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
2 青钱柳叶抗糖尿病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2.1 引言
    2.2 青钱柳中三萜类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2.2.1 实验部分
        2.2.1.1 仪器、材料与试剂
        2.2.1.2 植物原料
        2.2.1.3 提取分离
        2.2.1.4 化合物1–3 的酸水解
        2.2.2 结果与讨论
        2.2.2.1 青钱柳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2.2.2.2 新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2.2.2.3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2.2.2.4 结构鉴定的实验数据
        2.2.3 小结
    2.3 青钱柳中三萜类成分的抗糖尿病活性研究
        2.3.1 实验部分
        2.3.1.1 仪器、材料与试剂
        2.3.1.2 细胞培养与分化
        2.3.1.3 MTT法检测细胞活力
        2.3.1.4 葡萄糖摄取测定
        2.3.1.5 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表达
        2.3.1.6 统计学分析
        2.3.2 结果与讨论
        2.3.2.1 三萜类化合物对细胞活力的影响
        2.3.2.2 三萜类化合物胰岛素增敏作用评价
        2.3.2.3 化合物1 激活AMPK-p38 通路
        2.3.3 小结
    2.4 本章总结
3 阿江榄仁酸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动物
        3.2.3 样品制备
        3.2.3.1 试药的配制
        3.2.3.2 生物样品的收集与预处理
        3.2.4 色谱与质谱检测条件
        3.2.5 代谢物分析策略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预处理方法的确定
        3.3.2 阿江榄仁酸的裂解规律
        3.3.3 代谢产物鉴定
        3.3.4 阿江榄仁酸可能的代谢途径
    3.4 本章总结
4 高纯度青钱柳总三萜和总黄酮的同步制备工艺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材料与试剂
        4.2.2 青钱柳粗提物的制备
        4.2.3 总三萜和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
        4.2.3.1 总三萜的含量测定方法
        4.2.3.2 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
        4.2.4 树脂联用技术制备高纯度总三萜和总黄酮的单因素试验
        4.2.4.1 洗脱溶剂考察
        4.2.4.2 上样量考察
        4.2.4.3 洗脱体积考察
        4.2.5 工艺验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总三萜的标准曲线
        4.3.2 总黄酮的标准曲线
        4.3.3 青钱柳粗提物中总三萜和总黄酮的含量测定结果
        4.3.4 单因素试验结果
        4.3.4.1 洗脱溶剂确定
        4.3.4.2 上样量确定
        4.3.4.3 洗脱体积确定
        4.3.5 工艺验证结果
        4.3.6 工艺流程图
        4.3.7 精制总三萜、总黄酮外观性状
    4.4 本章总结
5 黄三七抗炎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5.1 引言
    5.2 黄三七中三萜类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5.2.1 实验部分
        5.2.1.1 仪器、材料与试剂
        5.2.1.2 植物原料
        5.2.1.3 提取分离
        5.2.1.4 化合物2、3、5和6 的酸水解
        5.2.1.5 约化密度梯度函数计算化合物3 的分子内氢键
        5.2.2 结果与讨论
        5.2.2.1 黄三七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5.2.2.2 新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5.2.2.3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5.2.2.4 结构鉴定的实验数据
        5.2.3 小结
    5.3 黄三七中三萜类成分的抗炎活性研究
        5.3.1 实验部分
        5.3.1.1 仪器、材料与试剂
        5.3.1.2 细胞培养
        5.3.1.3 MTT法检测细胞活力
        5.3.1.4 抑制NO生成活性测试
        5.3.1.5 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表达
        5.3.1.6 促炎细胞因子的测定
        5.3.1.7 NF-κB免疫染色
        5.3.1.8 统计学分析
        5.3.2 结果与讨论
        5.3.2.1 环菠萝蜜烷型三萜化合物对细胞活力的影响
        5.3.2.2 环菠萝蜜烷型三萜化合物抗炎活性和构效关系的探讨
        5.3.2.3 化合物3 抑制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的表达
        5.3.2.4 化合物3 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
        5.3.3 小结
    5.4 本章总结
6 基于HPLC-Q-TOF-MS/MS的黄三七化学成分分析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仪器、材料与试剂
        6.2.2 样品制备
        6.2.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6.2.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6.2.3 色谱与质谱检测条件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提取方法和流动相的确定
        6.3.2 定性分析策略
        6.3.3 黄三七的化学成分分析
        6.3.3.1 苯丙素类
        6.3.3.2 生物碱类
        6.3.3.3 萜类
        6.3.3.4 甾体类
    6.4 本章总结
7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2)肿节风三清颗粒的药效学和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禽喘咳症概况
    1.2 防治禽喘咳证的中草药研究进展
        1.2.1 中草药治疗禽喘咳症的重要性
        1.2.2 中草药制剂在防治禽喘咳证方面的研究进展
    1.3 禽高尿酸血症概况
    1.4 防治禽高尿酸血症的中草药研究进展
        1.4.1 中草药防治禽高尿酸血症的重要性
        1.4.2 中草药制剂在防治禽高尿酸血症方面的研究进展
    1.5 肿节风的研究进展
        1.5.1 肿节风的化学成分
        1.5.2 肿节风的药理毒理作用
        1.5.3 肿节风在临床方面的应用
        1.5.4 肿节风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
        1.5.5 肿节风药材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
    1.6 射干的研究进展
        1.6.1 射干的化学成分
        1.6.2 射干的药理毒理作用
        1.6.3 射干在兽医临床的应用
    1.7 甘草的研究进展
        1.7.1 甘草的化学成分
        1.7.2 甘草的药理毒理作用
        1.7.3 甘草在兽医临床的应用
    1.8 组方依据
    1.9 颗粒剂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肿节风三清粒对RAW 264.7细胞体外抗炎作用
    2.1 材料
        2.1.1 主要的药品与试验试剂
        2.1.2 细胞
        2.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ELISA试剂配制
        2.2.2 肿节风三清颗粒对RAW 264.7细胞活力的影响
        2.2.3 肿节风三清颗粒对LPS诱导的RAW264.7分泌TNF-α、IL-6的影响
    2.3 结果
        2.3.1 肿节风三清颗粒对RAW 264.7细胞活力的影响
        2.3.2 肿节风三清颗粒对LPS诱导的RAW264.7分泌TNF-α、IL-6的影响。
    2.4 讨论
第三章 肿节风三清颗粒对哮喘小鼠保护作用
    3.1 材料
        3.1.1 试验动物
        3.1.2 仪器及设备
        3.1.3 试验用药品与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分组
        3.2.2 小鼠支气管哮喘模型的建立
        3.2.3 试验处理及检测指标的统计
        3.2.4 试验结果分析
    3.3 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肿节风三清颗粒及其单方对高尿酸血症小鼠的影响
    4.1 材料
        4.1.1 试验动物
        4.1.2 药物与试剂
        4.1.3 仪器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试验分组及小鼠高尿酸血症模型的建立
        4.2.2 肿节风三清颗粒及其单方对高尿酸血症小鼠的影响
        4.2.3 小鼠血清尿酸值和肝脏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的检测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
        4.3.1 肿节风三清颗粒及其单方对急性高尿酸血症小鼠血清尿酸值的影响
        4.3.2 肿节风三清颗粒及其单方对急性高尿酸血症小鼠肝脏中XOD活性的影响
    4.4 讨论
第五章 肿节风三清颗粒对小鼠的急性毒性试验
    5.1 试验材料
        5.1.1 试验动物
        5.1.2 受试药品
        5.1.3 实验仪器
    5.2 试验方法
        5.2.1 受试药物的配制
        5.2.2 急性毒性试验
    5.3 结果
    5.4 讨论
第六章 肿节风三清颗粒对大鼠的亚慢性毒性试验
    6.1 材料
        6.1.1 主要仪器和设备
        6.1.2 受试药物
        6.1.3 实验动物
    6.2 试验方法
        6.2.1 试验药物的配制
        6.2.2 试验分组
        6.2.3 试验观察及血液指标的检测
        6.2.4 脏器系数统计和病理组织学检查
        6.2.5 数据统计分析
    6.3 结果
        6.3.1 肿节风三清颗粒对大鼠体重增重的影响
        6.3.2 肿节风三清颗粒对大鼠脏器系数的影响
        6.3.3 血液指标的检测结果
        6.3.4 病理组织学检查和H.E染色结果
    6.4 讨论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中草药防治兔病(论文提纲范文)

1 本地区现有中草药品种
    1.1 蒲公英
    1.2 紫花地丁
    1.3 扁蓄
    1.4 葎草
    1.5 车前草
    1.6 马齿苋
    1.7 艾蒿
    1.8 黄蒿
    1.9 茵陈蒿
    1.1 0 益母草
    1.1 1 野菊花
    1.1 2 金银花 (种植或采购) 又名忍冬花、双花, 具有
    1.1 3 大青叶、板蓝根 (种植或采购) 具有清瘟解毒、
    1.1 4 大蒜 (种植或采购) 具有杀菌、健胃、止痢、止
2 中草药防治兔病验方
    2.1 传染性鼻炎
    2.2 兔巴氏杆菌病
    2.3 乳房炎
    2.5 便秘
    2.7 球虫病
3 防治体会

(9)Ri质粒对茶树和苦瓜的遗传转化及相关功能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上篇
    第一章 绪论
        1 Ri质粒对植物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1.1 发根农杆菌及其Ri质粒的特性
        1.1.1 发根农杆菌的特性
        1.1.2 Ri质粒的分类
        1.1.3 Ri质粒的结构与功能
        1.1.4 rol基因的位点与特征
        1.1.5 发根农杆菌的侵染和致病过程
        1.2 发根及其转化和鉴定
        1.2.1 发根的特点
        1.2.2 发根的转化与鉴定
        1.3 影响发根农杆菌对植物遗传转化效率的因素
        1.3.1 不同菌株属性农杆菌对转化的影响
        1.3.2 植物基因型及外植体对转化的影响
        1.3.3 化学因子对转化的影响
        1.3.4 物理因子对转化的影响
        1.4 Ri质粒对植物遗传转化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生产中的应用现状
        2 国内外茶叶相关研究进展
        2.1 茶叶儿茶素保健功能研究
        2.1.1 抗癌、抗氧、抗衰作用
        2.1.1.1 抗癌作用
        2.1.1.2 抗氧化作用
        2.1.1.3 抗衰老作用
        2.1.2 降脂、降糖、降压及减肥作用
        2.1.2.1 降脂作用
        2.1.2.2 降糖作用
        2.1.2.3 降压作用
        2.1.2.4 减肥作用
        2.1.3 抑菌、消炎和除臭作用
        2.1.3.1 抑菌作用
        2.1.3.2 消炎作用
        2.1.3.3 除臭作用
        2.1.4 对神经损伤性疾病的防治作
        2.1.4.1 预防阿耳茨海默(氏)病的作用
        2.1.4.2 预防帕金森(氏)痴呆症的作用
        2.2 茶树离体培养儿茶素生物合成研究
        2.2.1 茶树离体培养对儿茶素组成的影响
        2.2.2 茶树离体培养中培养基组成对儿茶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2.2.3 茶树离体培养中茶树品种对儿茶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2.2.4 茶树离体培养中前体物对儿茶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2.2.5 茶树离体培养中培养方法对儿茶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2.3 农杆菌对茶树遗传转化研究
        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发根农杆菌菌株特性及其活力鉴定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培养基
        2.1.3 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Km抗性筛选和菌液生长曲线及菌落特征
        2.2.2 生化检测(3-酮乳糖产物法)
        2.2.3 PCR鉴定
        2.2.5 绘图
        3 结果与分析
        3.1 Km抗性培养的菌液生长曲线及菌落特征
        3.2 发根农杆菌菌株活力的生化测定
        3.3 发根农杆菌菌株活力的生物测定
        3.4 发根农杆菌菌株的PCR鉴定
        3.5 不同抗菌素对发根农杆菌的抑制效果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茶多酚对发根农杆菌的抑制作用及抗酚菌株的筛选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
        2.1.2 AB培养基
        2.1.3 儿茶素
        2.1.4 外植体及试管苗原料
        2.2 实验方法
        2.2.1 试管苗培养
        2.2.2 菌种的活化
        2.2.3 儿茶素对发根农杆菌抑制的液体培养实验
        2.2.4 儿茶素对发根农杆菌抑制的固体培养实验
        2.2.5 外植体的转化
        2.2.6 绘图及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儿茶素对发根农杆菌的抑制作用
        3.2 发根农杆菌抗茶多酚菌株的筛选及其抗酚性实验
        3.3 抗酚菌株与非抗酚菌株对茶树遗传转化效果比较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Ri质粒对茶树的遗传转化及儿茶素等功能成分的变化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供试发根农杆菌菌株
        2.1.3 培养基
        2.2 实验方法
        2.2.1 试管苗培养
        2.2.2 菌种的保存和活化
        2.2.3 外植体的转化
        2.2.4 外植体的特殊处理
        2.2.5 乙酰丁香酮处理
        2.2.6 Ri质粒对茶树遗传转化效果的多因素正交实验设计
        2.2.7 统计分析和作图
        2.2.8 组织鲜样中儿茶素和咖啡碱提取及样品制备
        2.2.9 儿茶素和咖啡碱含量的HPLC分析方法及条件
        3 结果与分析
        3.1 Ri质粒对茶树遗传转化效果的多因素正交实验
        3.2 发根农杆菌菌株及外植体种类对茶树发根诱导效率的影响
        3.2.1 发根农杆菌菌株种类对茶树发根诱导效率的影响
        3.2.2 外植体种类对茶树发根诱导效率的影响
        3.3 浸染因素对茶树发根诱导效率的影响
        3.3.1 菌液浓度对茶树发根诱导的影响
        3.3.2 浸染时间对茶树发根诱导的影响
        3.4 共培养因素对茶树发根诱导的影响
        3.4.1 共培养时间对茶树发根诱导的影响
        3.4.2 乙酰丁香酮(AS)对茶树发根诱导的影响
        3.4.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茶树发根诱导的影响
        3.5 茶树发根中儿茶素及咖啡因含量的变化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下篇
    第一章 绪论
        1 苦瓜的有效成分研究
        1.1 三萜类皂甙
        1.2 甾体类皂甙
        1.3 蛋白质、多肽及氨基酸类
        1.4 其他化合物
        2 苦瓜的药理功能研究
        2.1 降血糖作用
        2.2 抗衰老作用
        2.3 抗肿瘤作用
        2.4 抗病毒和抗艾滋病作用
        2.5 其它作用
        3 苦瓜皂甙分离纯化技术研究
        3.1 醇提工艺的优化研究
        3.2 超声波辅助技术应用
        3.3 微波辅助技术应用
        3.4 酶提辅助技术应用
        4 苦瓜皂甙的分析测定方法研究
        4.1 高效液相色谱法
        4.2 高效薄层色谱法
        4.3 分光光度法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6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超声乙醇浸提快速测定苦瓜总皂甙的方法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苦瓜总皂甙的浸提
        2.2.2 测定波长的确定
        2.2.3 建立直线回归方程
        2.2.4 统计分析和作图
        3 结果与分析
        2.1 测定波长的确定
        2.2 建立直线回归方程
        2.3 显色稳定性考察结果
        2.4 样品量对超声醇提效果的影响
        2.5 超声醇提与常规热醇提效果比较
        2.6 超声醇提─香草醛显色法重复性实验结果
        2.7 超声醇提加标回收率实验结果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Ri质粒对苦瓜遗传转化及苦瓜皂甙含量变化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供试发根农杆菌菌株
        2.1.3 培养基
        2.1.4 化学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试管苗培养
        2.2.2 菌种的保存和活化
        2.2.3 外植体的转化
        2.2.4 苦瓜总皂甙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Ri质粒对苦瓜遗传转化效果的多因素正交实验
        3.2 菌株特性对苦瓜遗传转化效果的影响
        3.2.1 不同菌株对苦瓜遗传转化效果的影响
        3.2.2 发根农杆菌的生理状态及菌液浓度对苦瓜遗传转化效果的影响
        3.3 苦瓜外植体特征对苦瓜遗传转化效果的影响
        3.3.1 不同苦瓜品种对苦瓜遗传转化效果的影响
        3.3.2 不同苦瓜器官对苦瓜遗传转化效果的影响
        3.3.3 不同苦瓜苗龄对苦瓜遗传转化效果的影响
        3.4 浸染因素对苦瓜遗传转化效果的影响
        3.4.1 浸染时间对苦瓜遗传转化效果的影响
        3.4.2 菌种悬浮液种类对苦瓜遗传转化效果的影响
        3.5 共培养因素对苦瓜遗传转化效果的影响
        3.5.1 共培养时间对苦瓜遗传转化效果的影响
        3.5.2 乙酰丁香酮(AS)对苦瓜遗传转化效果的影响
        3.5.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苦瓜遗传转化效果的影响
        3.6 苦瓜发根形态特征及生长速度
        3.7 苦瓜发根中苦瓜皂甙含量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1 主要研究结果
    2 主要创新之处
    3 展望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科研学术成果

(10)白细咳喘膏制剂工艺及质量标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引言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1 处方中各药物的研究概况
        1.1 白芥子的研究概况
        1.2 细辛的研究概况
        1.3 甘遂的研究概况
        1.4 延胡索的研究概况
        1.5 防风的研究概况
        1.6 生姜的研究概况
    2 中药乳膏剂药剂学研究概述
    3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药治疗近况
    4 儿童支气管哮喘的中医药治疗近况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篇 前言
        1 处方组成
        2 处方分析
        3 剂型的选择
        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篇 白细咳喘膏制剂学研究
        一、方中药味提取工艺的研究
        1 仪器、试药与试剂
        2 提取工艺路线的设计
        3 提取工艺条件的优选
        3.1 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合并提取工艺的研究
        3.2 防风提取工艺的研究
        3.3 细辛提取工艺的研究
        3.4 生姜榨汁工艺
        3.5 中间品工艺的研究
        二、白细咳喘膏成型工艺的研究
        1 仪器、试药与试剂
        1.1 仪器
        1.2 基质原料
        2 方法及结果
        2.1 白细咳喘膏中间体的制备
        2.2 基质处方的筛选
        2.3 基质处方配比的优选
        2.4 乳膏制备工艺条件的优选
        2.5 验证实验
        2.6 白细咳喘膏的制备工艺
        2.7 工艺流程图
        2.8 工艺考察
        2.9 讨论与小结
    第二篇 白细咳喘膏质量标准草案及起草说明
        一、质量标准草案
        1 原料质量标准草案
        2 辅料质量标准草案
        3 制剂成品质量标准草案
        二、质量标准草案起草说明
        1 原料(药材)的质量标准草案起草说明
        2 辅料质量标准草案起草说明
        3 成品质量标准草案起草说明
    第三篇 白细咳喘膏初步稳定性研究
    第四篇 白细咳喘膏毒理学研究
        1 白细咳喘膏皮肤急性毒性试验
        2 白细咳喘膏皮肤刺激性试验
        3 白细咳喘膏皮肤过敏试验
第四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篇 临床使用背景情况
        1 处方组成及来源
        2 理论依据及临床使用情况
        3 临床试验资料
    第二篇 临床研究方案
第五部分 其他
    1 全文总结
    2 附图
    3 参考文献
        3.1 白芥子的研究概况参考文献
        3.2 细辛的研究概况参考文献
        3.3 甘遂的研究概况参考文献
        3.4 延胡索的研究概况参考文献
        3.5 防风的研究概况参考文献
        3.6 生姜的研究概况参考文献
        3.7 中药乳膏剂药剂学研究概述参考文献
        3.8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药治疗近况参考文献
        3.9 儿童支气管哮喘的中医药治疗近况参考文献
    4 致谢
    5 个人简历

四、中草药防治家兔口腔炎(论文参考文献)

  • [1]青钱柳与黄三七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D]. 方祝君. 浙江大学, 2020(08)
  • [2]肿节风三清颗粒的药效学和安全性研究[D]. 李锦辉. 广西大学, 2017(06)
  • [3]板蓝根的推广应用[A]. 张丽萍. 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 2012
  • [4]防治兔病的几种常用中草药[J]. 张宪帮,张丽丽. 养殖技术顾问, 2011(07)
  • [5]板蓝根的推广应用[A]. 张丽萍,李尧. 2008年山东省医院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2008
  • [6]以草代药防兔病[J]. 范令春. 农家顾问, 2008(05)
  • [7]中草药防治兔病[J]. 孔繁荣,陆刚玉. 中国养兔杂志, 2008(02)
  • [8]养兔巧用草 增收效益高[J]. 晓践.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07(08)
  • [9]Ri质粒对茶树和苦瓜的遗传转化及相关功能成分研究[D]. 毛清黎. 湖南农业大学, 2006(01)
  • [10]白细咳喘膏制剂工艺及质量标准的研究[D]. 王晓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01)

标签:;  ;  ;  ;  ;  

中草药防治兔口腔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