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成功实施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要素分析

中小企业成功实施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要素分析

一、中小企业成功实施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要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超[1](2020)在《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影响因素及协同演化研究》文中指出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是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自创新创业教育受到重视以来,关于教育体系的探讨方兴未艾。而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的最重要的群体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因此,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迫切需要研究并吸收企业创新发展的规律;企业的创新发展同样也急需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支持。所以,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和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无论对于企业发展还是教育改革都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遵循“问题提出—质化研究—量化研究—对策建议”的逻辑思路。首先,阐述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现状,分析两者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现实需求。其次,基于65份访谈资料,利用扎根理论系统研究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之间的影响因素。再次,开发设计了研究量表,并通过对1622名在校大学生、243位大学教师和265位科技型中小企业负责人的问卷调查进行了实证分析,对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群体间差异化分析,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剖析了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然后,基于博弈理论,构建仿真模型模拟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协同演化的动态影响效应。最后,在上述所有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工作总结如下:第一,系统研究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之间的影响因素。包括五个方面:1)人才因素主要包括创新创业指导教师要素和学生创新创业素养要素。创新创业指导教师要素是指企业负责人到大学担任创新创业指导教师或大学邀请企业负责人到校担任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学生创新创业素养要素是指大学培养出的毕业生是否适合企业创新发展的需求或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人才需求。2)资本因素主要包括市场要素和资金要素。市场要素是指大学培养的学生是否具备了解市场需求的水平或企业创新发展中对市场的把握程度;资金要素是指大学生在进行创新创业时所需的来自大学或企业的资金支持情况。3)技术与信息因素主要包括科学技术要素与资源共享要素。科学技术要素是指大学可以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或企业创新发展需要大学科研团队提供技术指导;资源共享要素是指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需要企业等社会资源的支持或企业创新发展需要大学的实验室、科研团队、前沿技术等资源作为支持。4)知识因素主要包括专业知识要素和实践技能要素。专业知识要素是指大学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使学生具备企业所需的专业知识,或企业创新发展需要大学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实践技能要素是指大学对学生的培养需要到企业实践学习或进行校内创新创业项目实践,或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践基地等。5)政策因素方面主要包括制度设计和机制完善。制度设计要素是指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离不开整体的制度设计;机制完善要素是指大学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营造好的校企合作文化氛围,搭建校企合作对接机制。这部分研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和前提。第二,深入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之间的作用机理。首先,探讨了各变量间关系结构,结果发现这五类因素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均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其次,分析了各因素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中的中介效应,结果发现创业指导教师、市场、科学技术、专业知识、制度设计、机制完善等6个要素均能帮助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直接作用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发展;而学生创新创业素养、资金、资源共享、实践技能等4个要素未能起到通过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直接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发展的作用。最后,考虑因素之间可能会相互影响,还验证了部分因素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在创业指导教师要素的调节作用下,学生创新创业素养要素会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产生影响;资金虽然不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中介因素,但是其能对科学技术要素产生促进作用,帮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通过科学技术要素作用于科学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本部分研究从静态的视角分析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三,基于博弈理论揭示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协同演化机理。本部分通过演化博弈论建模的方式,动态分析了人才、资本、技术与信息、知识和政策等5类因素对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这两个系统演化策略的作用机制和演化路径,并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发现随着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两者协同演化成功概率、知识共享创造的收益、独立演化新增成本、政府对选择协同演化策略的大学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补贴的增加,系统快速发展到协同演化的稳定策略;随着额外收益系数、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各自独立演化成功概率、政府对选择独立演化策略的高校和科技型创新企业的补贴的增加,系统缓慢发展到协同演化稳定策略。本部分从动态的视角验证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第四,基于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就改进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校企协同发展等方面给出了政策建议。具体包括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和跟踪机制、企业负责人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等。该论文有图29幅,表94个,参考文献183篇。

李燕燕[2](2020)在《面向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研究 ——基于供给与采纳的双维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创业就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人口红利不断减少,高技术引进壁垒增高,中小企业原有的成本发展优势逐渐减弱,亟需通过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转型。知识产权不仅是创新成果的集中载体,更是点燃、激励创新的核心要素,对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引领作用。作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的基础保障,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为创新提供重要支撑。尤其是对于基础薄弱、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来说,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现了显着的现实意义。首先,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的核心主体是政府,拥有丰富的信息和数据,以及强大的资源整合、财政资金等支撑,具备面向中小企业供给优质、低价知识产权基础服务的条件。再者,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还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对知识产权服务中的“市场失灵”进行有效补充,转变政府职能的同时,激活社会资源,实现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全面化、精细化、现代化发展。而事实上,尽管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可以面向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检索与分析、金融、维权援助等服务内容,但从范围、层次上看都还十分有限,服务体系结构不尽合理。另外,区别于大型企业、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中小企业具备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经营特点及创新需求。然而,目前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无论是理论研究、政策制定,还是服务实践,都缺乏对各类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服务问题的系统分析与“个性化”探索。因此,加强面向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研究,推进我国中小企业实现创新转型是摆在理论界面前的现实课题。本文将公共服务置于知识产权的场景且聚焦于中小企业,从供求双维度展开探讨。在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建设困境与公共服务供给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实证研究将中小企业创新采纳、决策与知识产权服务特性系统考量,阐释中小企业的风险顾虑及其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采纳的掣肘等论证,为优化公共服务项目的设计开发与组织实施、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指导和参考。本文内容包含以下七个章节:第一章,绪论。根据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背景和聚焦问题,对中小企业创新、知识产权及其公共服务等研究进行了综述。之后,对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所采用的方法、技术路线及创新之处进行了概述。第二章,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本章对研究相关的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及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三个核心概念进行了详细阐述和界定。接下来,对新制度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创新采纳、新公共管理、第三部门及多中心治理等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学术观点进行了介绍。第三章,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建设与公共服务供给分析。综合已有研究和文献资料,基于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建设存在问题及其服务风险与现实困境的研究,对我国面向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供给情况进行分析,归纳并探讨当前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中存在的不足与成因,尝试从现实矛盾出发,初步阐明面向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供给侧症结,为后续进一步从需求侧深入分析奠定基础。第四章,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风险与采纳分析。基于前述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建设存在问题及其服务风险与现实困境的研究,运用风险感知、创新采纳、组织决策、知识转移等理论观点,结合调研访谈,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风险顾虑进行了释义和解构,并以此建立制约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采纳的影响模型,实证检验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需求中的影响因素及作用关系等微观机理。最后,通过实证研究结果的讨论,进一步解释了当下存在的某些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现象,为探究中小企业“个性化”“差异化”服务需求提供了参考。第五章,国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建设实践与借鉴。选择国外知识产权建设较为先进的国家,将其具有代表性的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创新模式、特色做法等进行研究,总结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经验,启发我国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建设优化。第六章,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研究启示与对策建议。结合前述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需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及国外实践经验等方面的研究结论,围绕破除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采纳中的各类制约,归纳并提出从经营保障、服务质量与能力、国际化及人才文化软环境等方向优化我国面向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对策建议。第七章,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总结全文主要的研究结论,对研究存在的局限与不足进行分析和说明,并对有待继续探究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本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创新:第一,视角方面,针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研究中缺乏系统性的现状,聚焦服务对象——中小企业,从“供给-需求”的角度,对当下我国面向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完整的分析,有助通过宏观指导把控更微观层面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优化,给出的对策建议针对性和实操性更强。第二,内容方面,现有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学术成果中对中小企业需求的关注较少,为数不多聚焦中小企业的研究多为某项公共服务的探讨,研究范围和深度有限。本研究创新性地围绕客户感知,对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风险进行解构,纳入了服务情境、企业及个人三方面高相关性因素,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采纳机理进行刻画,得出了较为全面细致的研究结论。第三,实践性方面,以往的研究集中在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较为宏观层面的研究,定性探讨居多,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的实践指导性较弱。针对于此,本研究在分析国内外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与中小企业服务需求的实际,从加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建设保障、提升服务成效、深化国际合作、重视人才培养与文化塑造等方面提出较为具体的策略建议,以期为优化和解决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供启发与决策依据。

赵鑫[3](2020)在《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及财政支持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异常迫切。为了应对这种需求,我国自2014年起成立了数量众多、总规模庞大的政府投资基金。希望通过政府投资基金这一政策性金融工具,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机制的各自优势,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实现国家全面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建立起兼容宏观战略目标和微观效率机制的投资策略体系,并完善相应的财政支持机制,以最小化政府干预的成本,最大化政府投资基金的干预收益,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和经济效应。而以往的研究或偏重于宏观战略的探讨、或偏重于微观效果的分析,缺乏宏观目标与微观机制相融合的分析视角。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及财政支持机制的研究,将财政的宏观策略目标与基金的微观效率目标相统一,建立起目标清晰、路径明确的投资策略和财政支持体系,为更好的发挥政府投资基金的作用进行一些有益探索。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理论基础是市场失灵,正是因为市场失灵的存在,才需要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纠正市场失灵。尤其是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更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形成合力,突破关键领域的发展瓶颈。政府投资基金则是将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的政策性金融工具。在基金运作中,要实现宏观战略与微观效率的兼顾,就需要建立起有效的投资策略体系,而这一策略体系要得到有效的执行,离不开完善的财政支持机制。本文从投资方向、投资方式和投资时点三个维度构建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模型,并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展开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的结果有力的印证了理论模型的有效性。在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美国经验的深入对比分析,指出财政支持机制是保证投资策略能够有效执行的关键因素,而这方面也正是中国政府投资基金面临的短板,急需完善相关机制。结合理论、实证和美国经验的分析,本文对目前我国政府投资基金、财政支持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总结,并对导致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通过投入产出模型、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投资方向策略的有效性。即政府投资基金应该以纠正市场失灵、实现社会综合收益最大化为宏观策略目标,投资于带动效应强、市场失灵显着、社会综合收益高的产业。实证分析显示,政府投资基金对具有较强带动效应的产业进行投资后,切实促进了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升,并且这种促进效用是其他财政支出方式所不具有的。2、通过分阶段、分行业多元回归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投资方式策略的有效性。即政府投资基金在政府干预成本低、社会总收益高的领域,应该采取直接投资的方式;在干预成本高、社会总收益高的领域,应该采取间接投资的方式。计量分析结果显示,政府投资基金采取间接投资方式取得的效果更好,尤其是混合所有制的管理人具有最优的投资效果,应给予重点支持。3、通过分阶段效果回归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投资时点策略的有效性。即财政应在经济实现低水平均衡后加强对政府投资基金的资本和机制支持力度,通过政府投资基金的积极投资带动经济实现转型升级。回归结果显示,在经济实现低水平均衡后,政府投资基金对经济增长和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都更显着。4、通过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三维度投资策略的合理性,并指出财政支持机制的重要性。通过分析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的成功经验和A基金的失败教训,验证了遵循本文所提出的投资策略,是实现政府投资基金宏观战略目标和微观效率目标的重要保障。通过对两只基金的对比分析,进一步指出财政支持机制是保证投资策略能够得以切实执行的重要制度保障。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1、建立了兼容宏观战略与微观效率的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体系。2、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投资策略体系的合理性、可行性,为财政创新投入方式提供了理论与实证支撑。3、从建立、完善现代财政制度的高度,提出了系统性完善财政支持机制、优化投资策略的政策建议。

吴玲浩[4](2020)在《基于改进平衡计分卡的中小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以A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战略管理和绩效评价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企业相互之间的激烈竞争局面已经为我国所明确,在战略管理过程中,企业评估绩效、评估周围环境的变化和战略调整是正常和必要的。近年来,随着企业管理目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越来越重视把对社会环境的关注纳入企业战略之中,进而为现代社会的竞争优势做出贡献。为了提高对这一现象的认识,需要意识到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以促进企业战略更新和绩效评价方式的变革,使企业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本研究探索了向标准化企业及其管理转型所需的中小企业绩效评价系统。从文献中得出的论点是,在平衡计分卡演变的不同阶段中成功部署战略管理实践需要一个支持的绩效评价系统。此外,通过探讨了平衡计分卡的当前结构和框架及其发展,提出如何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现有平衡计分卡中,使其成为第五大维度。本文以A公司为例,一方面在重塑战略目标的基础上,把第五大维度与企业愿景和使命相互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制定出公司层级的关键绩效指标,将财务和非财务问题合并到一个综合的绩效评价系统中,进而建立出基于改进平衡计分卡的战略绩效指标体系。此外,为了降低绩效指标评价过程中的主观性,本文采取了模糊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该方法可以使中小企业的绩效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准确、客观,并有望成为中小企业管理者提高自身绩效水平的辅助工具。综上所述,本研究一方面变革传统以财务指标为主的绩效评价方式,而采用可适合自身组织来建立自己适用的平衡计分卡,并探讨了此工具对整体性的评价;另一方面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组织应认识到战略作为管理工具的重要性,并了解其生存与否取决于他们采用新战略或改进现有战略的程度,以努力应对环境带来的变化。此外,平衡计分卡不仅是绩效评价工具而已,同时也是一套管理制度,通过设计各方面的评价指标,并针对组织现有的不足,加强既定的目标,以最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成果。最后,本研究认为把改进平衡计分卡作为绩效评价的框架将更为适合,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具体相关措施,以便形成更广泛的视角,这将对整个中小企业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张义东[5](2020)在《我国中小企业并购策略研究 ——以AD公司为例》文中认为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力量和重要支撑。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时期,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我国对创新创业宏观发展战略的落实,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增长速度非常快,发展势头迅猛,但是不少中小企业存在经营模式单一、行业同质化程度高、缺乏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制度、抗风险能力非常薄弱等诸多问题。从企业成长和发展的规律来看,企业间的并购是实现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并逐步壮大的重要途径。因此,我国中小企业要从自身发展战略的需要全面考虑,开展科学、恰当的并购,对于提升我国中小企业的行业竞争力、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逐步发展壮大显得更加重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中小企业并购研究理论成果的梳理归纳、近五年内我国中小企业的并购现状分析以及AD公司二十多年发展中三次典型并购案例进行分析,在行业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性提出了适应当前经济形势下的我国中小企业并购策略,即基于并购目标差异的以小博大并购策略、基于发展阶段差异的因时制宜并购策略、基于市场集中度差异的乘势而上并购策略,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较为完整、系统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同时,本文也对并购实际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予以深入探讨,意在强化本研究理论对于指导实践的重要意义,帮助我国中小企业提升成功并购的可能性,从而推动我国中小型企业的成功转型和高速成长。全文总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对相关文献梳理和回顾,以及研究方法与思路及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是理论概述,介绍了企业并购的定义、内容、形式以及并购的相关理论,并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并购的特点、必要性及意义;第三部分介绍了我国中小企业的范围和界定,并对其发展情况做简要概述,同时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并购现状和并购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第四部分主要对本文的案例企业AD公司及其二十多年发展中二十多次的并购情况进行简单介绍和分析,并对AD公司在不同发展阶段进行的几次典型并购进行详细的回顾和简要分析;第五部分对AD公司的并购策略进行概况性总结,明确了不同并购策略的内涵、适用条件及核心要点;第六部分主要针对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并购中存在的问题以AD公司的并购经验为借鉴,指出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并购策略要科学选择并购策略、提升并购策略的运用能力,同时提出了要加强并购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防控。结论部分提出我国中小企业对并购策略的选择要从具体企业的实际出发,适宜的中小企业并购策略是多种因素综合考量的结果,中小企业在不同发展战略阶段选择适宜的并购策略并有效执行是并购成功的关键因素。

房建奇[6](2020)在《企业家社会资本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步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的发展正推动着企业经营管理向生态环境全息化、经营社会化、线上线下融合化、管理决策数据化、组织结构虚拟化、成员权力平等化方向转变,对企业现有生产模式、经营模式、管理模式产生新的影响和作用,引发企业的经营管理产生深刻变革。同时,大数据的发展也创造了新的市场竞争环境,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新模式和新途径。由此,知识的跨界搜寻与共享、企业间的开放合作已经成为大数据时代企业发展的显着特征。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成功范例,也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主力军,经过40多年的发展,虽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现实中仍面临着人力和信息资源不足、创新资源严重匮乏、创新手段单一等方面发展困境。因此,在大数据时代,科技型中小企业如何摆脱自身实力限制实现创新发展、提升竞争优势,已经成为学术界和实践领域广泛关注的焦点课题。企业家作为企业网络的创造者和关键学习代理人,直接决定着企业生存与发展,其社会资本作为企业获取创新资源的关键通道,是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和有效手段。基于此,本文从大数据时代背景出发,以企业家社会资本为基础,以组织学习和动态能力为中介变量,以大数据能力和环境不确定性为调节变量,构建了企业家社会资本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理论模型。重点聚焦四个具体问题:第一,科技型中小企业能否通过企业家社会资本实现技术创新?第二,企业家社会资本是如何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第三,企业家社会资本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中间路径?第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绩效产生过程中,企业家社会资本是否存在权变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期望能够揭示大数据时代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家社会资本的作用机制,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丰富企业家社会资本、组织学习、动态能力、大数据能力、环境不确定性和技术创新领域的研究视角,从而为新时代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更为切实可行的建议与对策。本研究基于资源观理论、组织学习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以北京、上海、辽宁、河北、吉林、云南6个省(市)为研究区域,以上述6省(市)高科技园区、产业园区、工业园区和软件园区内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共发放调研问卷810份,最终获得有效问卷570份。经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企业家社会资本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其中,结构维度社会资本、关系维度社会资本、认知维度社会资本均能显着地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第二,组织学习及其两个维度(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动态能力及其两个维度(资源整合能力和组织重构能力)分别在企业家社会资本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关系间发挥中介作用;第三,企业家社会资本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产生影响的机制过程中,组织学习和动态能力产生了链式中介作用。此外,组织学习对动态能力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第四,大数据能力能够有效加强组织学习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但其三个维度的调节作用效果不同,大数据人力资源、大数据无形资源均正向调节于组织学习或动态能力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大数据有形资源对上述关系没有显着的调节作用。第五,组织学习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作用机制受环境不确定性的正向调节,且环境不确定性正向调节组织学习、动态能力的中介路径;环境不确定性对动态能力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正向调节作用不显着。更进一步地,环境不确定性对动态能力的中介路径调节不显着。本研究丰富了企业家社会资本、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及其两者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第一,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分析探讨企业家社会资本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影响,既弥补了现有企业家社会资本实证研究的不足,又丰富和完善了企业家社会资本的理论内涵,为企业家社会资本的未来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第二,本研究聚焦企业家这一特殊群体,以企业家社会资本作为研究的出发点,着重分析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丰富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实践路径;第三,本研究将组织学习和动态能力作为中介变量、大数据能力和环境不确定性作为调节变量,构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受企业家社会资本影响机制的整合模型,通过实证分析打通了二者作用机制中的盲点,填补了二者之间内在作用机制解释不足方面的缺陷。

李遂完[7](2020)在《政策扶持与社会支持对创业行动的作用机制研究 ——基于韩国潜在创业者数据的实证分析》文中指出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全球化分工受到挑战,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常态”。“新常态”下,企业雇佣率持续下降,社会失业率不断攀升,由此而引起的社会问题严重困扰着政府部门。为了应对当前经济发展的困境,世界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投入资本、改善环境,力求稳定经济增长,缓解失业压力,稳定社会。纵观世界各国的政策方向,不难发现促进创新创业活性提升,推动更多的人自我雇佣、参与创业,从而减少失业和企业雇佣的压力,为经济增长创造活力已经非常普遍,而且这种方式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因此,全世界对于通过创业活性化来实现经济增长和增加雇佣率的这一对创业政策的关心程度正在上升。创业政策是指在经济增长缓慢或出现经济危机征兆时,为风险创业企业提供了进入市场的新机会,并通过扩大新市场和创造就业岗位等途径,对刺激经济复苏或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政策。尤其是在韩国,出现了“无雇佣增长”的世界性现象,还出现了低生育和老龄化现象,同时失业率已达到非常严重的地步。在这样的社会环境背景下,韩国政府出台发展中小企业鼓励创业政策,通过培育创新创业主体,增加就业机会,解决大量青年失业问题,该政策被评价为国家经济稳定增长和平民经济稳定化的核心政策。2017年5月现‘文在寅政府’也是把创造工作岗位作为经济政策的重中之重,对创业给予了更大力度的支持。创业作为创造工作岗位的有效措施之一,政府大幅度加强了对创业的扶持,并宣布扩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韩国政府通过加大创业奖励、增加创业补贴、设立政府创业项目等方式,扩大了政府对创业活动的支持规模。但是,韩国政府出台的政策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创业的真正参与者以及社会的整个创业氛围并没有得到鼓舞,创业活动并没有达到政策预期的也活跃度。那么,激发创业行动和创业氛围,应该如何发挥政府的政策效应应该得到关注。创业行动的实施受三个方面的因素支撑,一是创业需求者的个人意图,二是政府政策的引导力度,三是社会环境的支持。激活创业行动,不仅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的合理引导和扶持,还需要社会环境的支持,社会环境对于创业行动的产生至关重要。同时,创业是一种文化,是对预期和风险的博弈,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也会对创业产生很大的影响作用。从创业者角度来看,一方面需要较强的个人能力,包括个人教育背景、家庭背景、社会资源、等等,另一方面创业者也会考虑政策的力度、政策的方向、政策的可行性。在创业者对个人品质衡量、政策衡量的同时,也会考虑社会环境的因素。总之,创业行动的发生是多方面的因素协调均衡起来激发的,整个社会创业活跃性是一个多原因影响的结果。因此,本文基于现有研究的基础和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本文的研究方向和思路。本研综合考虑现有研究对于社会支持对创业产生的影响,以及政府政策支持对创业产生的影响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创业者周边的社会氛围(积极支持、积极奖励创等)和政府针对创业者个人的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因素同时作用于创业者的时候,对于实际的创业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力求找到影响创业行为的靶向因素,为提升社会的创业活性提供参考建议。首先,本文提出“政府的创业扶持政策和社会支持将对潜在创业者的创业过程和创业行动产生影响”这一假设,进而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探究政府创业扶持政策对潜在创业者创业行为如何产生影响。其次,以创业过程为媒介,实证分析创业者创业过程对创业行动产生的直接及间接影响。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以大量的文献资料、政府报告、研究报告、书籍等为基础掌握现有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方法,为本文的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然后,根据研究内容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相关的研究数据,并进行处理,采用构造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具体的分析方法为:为验证文献研究得出的假设,以潜在创业者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为进一步了解政府政策扶持与社会支持对创业过程、创业行动的影响,利用SPSS 23.0和AMOS 23.0进行统计分析。据分析结果显示,政府的创业扶持政策和社会支持在创业过程中产生了显着的影响,并且创业过程也被证明对创业行动产生了显着的影响。但是,和大部分研究认为社会支持和政府的创业支持政策将分别对创业行动产生显着影响不同,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和政府的创业支持政策并没有对创业行动产生单一的影响,这意味着仅凭社会支持和政府政策扶持等任何一项政策,都无法对创业行动产生直接影响。可见,创业行动产生很难单方面被政府政策推动,需要社会支持和政府扶持政策的配合。创业活动不活跃的原因,不是政策扶持不充分,而是受到创业政策扶持的方式、制度环境和社会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不成熟的创业融资环境、不健全的创业失败救济、不发达的劳动力市场供给、不健康社会创业文化等社会环境问题会对创业行动产生影响,因此,打造良好的创业融资环境、提供基本的创业失败救济、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营造全社会的创业氛围与制定创业扶持政策同样重要。创业者处在完善的创业环境中,并且处在创业支持的社会文化下,加上政策的扶持,创业会被更多的人选择,可以大大减少创业者的风险、减少创业失败的担忧,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创业的主体是创业者个人,创业者所处的环境影响创业决策。创业者行为会受到家人、朋友、邻居、同事等个人社会关系网络的影响,他人的态度和行为会影响创业者对创业的欲望和创业需求。同时,良好的社会资本会帮助创业正更容易获取政府信息和资源,争取更多的政府帮助支持。因此,在经济低迷时期,需要涌现更多的个人创业者,为社会经济发展减轻压力、注入活力、解决就业,挖掘和培养创业者切实行动起来非常关键。因此,本文认为应实行社会支持和创业扶持并举政策,促使潜在的创业者的实际创业行动活跃起来。

薛萌[8](2020)在《供应链伙伴特性、关系资本对供应链融资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全球化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加剧、产品生命周期持续缩短、顾客需求日趋个性以及综合用工成本和原料成本的不断上涨,我国中小企业的未来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考验和挑战。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出现与发展为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压力提供了新思路,该业务能够结合“产—供—销”各个环节,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供应链各方参与主体的多方共赢,为积极实现金融服务的供给侧改革提供助力。近些年来,随着国内外银行业、先进物流企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供应链金融服务被开发出来,从而帮助资金压力较大的企业实现对资金流的高效管理与运用。国外如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Vastera)、UPS资本以及渣打银行等针对供应链或分销链推出供应链金融服务,国内如深圳发展银行的“1+N”供应链金融系列产品服务、兴业银行的“金芝麻”系列产品,以及招商银行的电子供应链金融业务均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在供应链金融快速发展的实务背景下,学术界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关注也逐年增长,并将其视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重要途径,展开了多方位、多视角的研究。总结来看,学界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从供应链金融业务本身出发,对业务运作的模式、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防范等科学问题展开探讨,这其中,也不乏大量学者从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角度出发展开相关研究;二是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入手,挖掘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作用效果,包括对企业融资约束、经营绩效等方面的影响;三是从企业能力提升的视角入手,探讨企业竞争能力、创新能力提升对供应链融资的作用。总结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现有研究成果发现,当前研究较少从伙伴选择的视角出发,挖掘供应链融资绩效的前置因素,尤其是结合当前供应链复杂化发展的情境,探讨供应链节点中小企业如何通过积累、转化关系资本,从而提升自身供应链融资绩效的实证研究仍为空白。围绕供应链金融的研究“留白”,本研究将展开以下几方面内容的探讨:首先,基于供应链伙伴选择的原则,通过探讨供应链节点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间的关系特性,明确供应链伙伴关系特性对于供应链融资业务绩效的作用效果;其次,基于资源基础观,梳理出“伙伴关系识别-关系资本积累-融资绩效提升”的逻辑思路,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究研究要素间的直接、间接作用效果,并厘清中小企业关系资本积累在逻辑框架中存在的中介效应;再次,考虑网络能力的边际效益,通过在模型中补充调节效应检验的交互项,构建新的SEM 2,从而验证网络能力对于关系资本与供应链融资绩效作用关系间的调节效应,明确中小企业网络能力的培育与开发对于供应链融资绩效提升的意义;最后,聚焦供应链的复杂化发展特征,基于供应链复杂性的相关定量研究成果,进一步分析中小企业处在供应链网络当中,其关系资本转化效率、网络能力的调节作用是否由于复杂性的不同导致融资绩效有所差异,进而明确供应链复杂性这一变量在供应链融资绩效提升机制当中存在的二阶、三阶调节效应。本研究以供应链节点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的关系发展趋势作为关注点展开多项实证研究,以期从理论上丰富、从实践上指导中小企业应用供应链融资业务解决资金需求时面临的实际难题。具体地,本研究创新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搭建起“关系识别-资源积累-融资绩效提升”的研究框架,拓展了供应链融资绩效前置因素研究的理论框架,丰富了供应链金融业务领域研究的实证研究成果;(2)创新构建关系资本转化边界的研究视角,提出网络能力提升对于关系资本转化的边界条件,明确了关系资本转化为融资绩效的调节效应研究结论;(3)研究通过构建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将研究样本进行群组划分,并针对不同群组的中小企业样本展开实证检验,形成不同中小企业群组关系资本与供应链融资绩效关系路径的对比分析,补充了当前供应链复杂性作用于关系资本转化效率的研究成果;(4)本文通过探索供应链复杂性的高阶调节效应,一方面,补充了中小企业网络能力开发的适用情景,另一方面,进一步丰富了“三阶调节效应”的定量研究成果。总的来说,本研究不仅从理论层面出发构建了基于供应链复杂化发展视角下的融资绩效提升模型,还应用实证研究方法对“中小企业是如何通过供应链伙伴特性培养、关系资本积累与自身能力的提升,进而获取更高融资绩效”的核心问题展开全面分析,解读供应链伙伴特性与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绩效关系当中尚未被完全揭示出的内在作用机理。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资源互补性、目标协同性能够对供应链融资绩效起到直接、间接的促进作用,而文化相容性则通过关系资本积累,间接对供应链融资绩效起到改善作用。关系资本在供应链伙伴特性与供应链融资绩效关系间的中介效应显着;(2)网络能力正向调节关系资本对供应链融资绩效的促进作用,并且关系资本子维度信任、沟通和承诺对供应链融资绩效的改善作用均会受到网络能力的正向调节;(3)供应链复杂性负向调节沟通对供应链融资绩效的提升作用,但是对网络能力的三阶正向调节效应显着,即,供应链复杂性正向调节网络能力对关系资本与供应链融资间关系的调节效应。这说明,供应链复杂性提升时,关系资本转化为供应链融资绩效的直接效应会被削弱,企业想要提升供应链融资绩效,更要注重自身网络能力发挥的重要作用。

胡续楠[9](2019)在《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材料产业是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业。但是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国情背景特殊,区域产业竞争激烈,存在产业结构趋同,低水平重复建设,产业发展效率低下、粗放型发展等问题。新材料产业的集约化发展,既是提高新材料产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和构建了衡量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以期促进我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文章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本文基于马克思的产业集约化理论和西方经济学中的产业集约化理论,探索了产业集约化理论。产业集约化理论是从中观层面上研究一系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包括产业集约化的概念界定、产业集约化的关联要素和动力机制等,以丰富我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第二,分析了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尽管新材料产业规模增长迅速,但是仍旧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规模仍然较小,缺乏大型企业,产业集中度低,产业技术水平低,已经出现严重的过度竞争和产能过剩问题。采用SFA法实证分析了中国新材料产业及其细分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研究发现,新材料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低于50%,属于粗放型发展。产业整体和各细分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现剧烈波动,并且存在明显的行业异质性。技术进步率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因素,技术效率不显着、资源配置不合理、规模效率低下都是导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低的主要因素。探索了制约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微观层面上企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企业管理水平较低;中观层面上存在地区壁垒,产业布局趋同;宏观层面上知识产权保护和产业标准体系不完善。第三,构建了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探索了选择新材料产业集约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依据,确立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构建了新材料产业集约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德尔菲法对指标进行打分,通过统计处理方法对专家意见的可靠性进行检验,结果显示专家意见的可信度较高。根据专家打分构造两两判断矩阵,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最后运用TOPSIS法对江苏省新材料产业集约化水平进行评价。实证结果表明,2005—2017年江苏省新材料产业集约化水平逐年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江苏省新材料产业正向集约化发展转型升级;所建评价模型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和可行性。第四,考察了西方发达国家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背景、政策、现状、机制与方式。研究发现各个国家都高度重视新材料领域的战略规划和科技创新,密集颁布了一系列政策规划,不断提升对新材料高端领域的研发投入力度,为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启示。第五,提出了促进我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路径选择,主要路径是依靠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两方面实现产业集约化发展。通过加大关键技术的科研力度、推广关键技术和先进技术、发展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和完善产业技术政策推动产业技术创新;通过构建集约型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产业集群布局和打造绿色产业链推动产业组织创新,最终实现新材料产业的集约化发展。第六,对我国如何促进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提出对策建议。认为应该树立产业集约化发展理念、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产业标准体系、加强人才培育和人才引进战略、推进多元化的金融政策。

邢晓东[10](2019)在《金融发展、企业家精神与全要素生产率》文中研究表明金融发展对于经济增长而言,究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一直是金融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即什么样的金融体制、金融市场和发展思路能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经济学家观点各异。Lucas(1988)认为,金融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被经济学家们夸大了。而鉴于当今金融体系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现状,我们已经无法忽视金融体系对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是影响经济长期增长的唯一源泉。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全要素生产率概念越发受到学者关注,更多研究集中到如何通过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上。从现有研究成果看,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形成定论,King和Levine(1993)认为两者有显着的正向关系,Rioja和Valev(2004)则认为两者之间存在一种倒U型的关系。笔者认为,金融发展要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必须要考虑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即对企业家精神的培育、支持和激励。早在1912年,Schumpeter就提出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企业家的创新活动,而金融的本质或者说核心功能就是筛选和支持企业家,为企业家创业创新提供资金,帮助企业家配置生产要素,实现“革命性”变化,进而促进经济增长。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再次强调,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大量学者研究认为:提高金融发展水平可以克服流动性和市场摩擦,打破原有财富积累的局面,激发企业家创业和创新,从而促进新企业数量增长和自我雇佣率提高,并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作用。他们发现,企业家对于就业机会的创造贡献最大(Beck,2000;Maksimovic,2000;Levine,2008;Demirgü?-Kunt、Levine,2010;Szabo,2012),这一点正在当今中国各层面、各区域的发展现实中得到不断验证。从2011年起,中国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数量开始超过国有单位,之后这一差距便逐步扩大差距。2011年,国有单位从业人员6704万,首次低于私营企业的6912万,到了2017年,国有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减少到6064万,私营企业就业人数却快速增长到13327万。Dabla-Norris(2010)等人还发现,金融通过支持企业家的创新活动能助推新技术、新工艺更快转化运用于生产过程。Ayyagari(2007)等人认为金融支持的可得性会对企业创新能力产生显着正向影响,而且更加宽松的金融环境会明显改善私营企业的创新能力。结合对以上研究成果的分析可以看出,金融发展越是支持企业家创业创新,就越能提升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更能促进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提高,从而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本论文共分6章。第1章,绪论,提出问题;第2章,文献综述;第3章,论述中国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关系;第4章,对中国企业家精神受到融资约束进行事实描述和实证分析;第5章,金融发展、企业家精神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分析;第6章,总结并提出对策建议;附录,介绍国外金融发展支持企业家精神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实践和启示;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论证和检验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企业家精神和全要素生产率三者的关系。在理论层面,以内生增长理论为出发点,提出金融发展通过支持企业家精神从而促进TFP增长的基本假说。同时,论证民营企业作为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孕育之地,更能代表中国企业家精神。在实证层面,采用2006—2016年31个省区市面板数据汇总形成区域数据,通过对比区域金融发展水平、企业家精神指标和全要素生产率,验证金融发展水平高、企业家精神相对活跃的区域,金融发展通过支持企业家精神能更好地促进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最后,根据理论分析及实证结果,立足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实际及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趋势和要求,提出对策建议,供相关方面参考。

二、中小企业成功实施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要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小企业成功实施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要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影响因素及协同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国内文献综述
    2.2 国外文献综述
    2.3 本章小结
3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现状分析
    3.1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3.2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现状
    3.3 本章小结
4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4.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介绍
    4.2 研究过程
    4.3 访谈结果
    4.4 模型构建
    4.5 研究假设
    4.6 本章小结
5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设计与分析
    5.1 研究量表的设计与开发
    5.2 调研过程和样本概况
    5.3 正式量表的检验
    5.4 本章小结
6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6.1 描述性分析
    6.2 相关性分析
    6.3 中介效应分析
    6.4 研究假设检验与模型修正
    6.5 本章小结
7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协同演化研究
    7.1 模型假设及主要变量
    7.2 博弈模型的建立
    7.3 博弈模型分析
    7.4 数值仿真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8.3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影响因素及协同演化研究”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面向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研究 ——基于供给与采纳的双维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知识产权是驱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1.1.2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是中小企业创新的强有力支撑
        1.1.3 知识产权服务的供给不足需要公共服务有效补位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中小企业创新的相关研究
        1.3.2 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的研究
        1.3.3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1.7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中小企业
        2.1.2 知识产权
        2.1.3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
    2.2 理论基础
        2.2.1 知识产权理论
        2.2.2 创新采纳理论
        2.2.3 公共服务理论
第3章 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建设与公共服务供给分析
    3.1 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建设困境与公共服务
        3.1.1 知识产权建设存在的问题
        3.1.2 知识产权活动的风险来源
        3.1.3 知识产权服务的现实困境
        3.1.4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作用
    3.2 面向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现状
        3.2.1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情况
        3.2.2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建设沿革
        3.2.3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相关政策
        3.2.4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建设成效
    3.3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服务范围、层次有限,结构不合理
        3.3.2 与中小企业实际需求的链接不紧密
        3.3.3 相关规制、人才等的配套保障不足
    3.4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的成因分析
        3.4.1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的决策体制方面
        3.4.2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的参与主体方面
        3.4.3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的机制建设方面
        3.4.4 对中小企业“个性化”分析与探索方面
第4章 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风险与采纳分析
    4.1 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风险顾虑
        4.1.1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感知风险的内涵
        4.1.2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感知风险的结构
    4.2 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采纳分析
        4.2.1 理论依据
        4.2.2 假设提出
        4.2.3 模型构建
    4.3 研究设计
        4.3.1 问卷设计与调查
        4.3.2 取样与数据收集
    4.4 实证分析
        4.4.1 样本特征
        4.4.2 样本数据质量与检验
        4.4.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4.5 研究结论和讨论
        4.5.1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感知风险及其维度构建
        4.5.2 情境、企业及个人因素对服务风险的影响
        4.5.3 风险感知对中小企业服务采纳意向的影响
第5章 国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建设实践与借鉴
    5.1 典型国家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建设实践
        5.1.1 美国
        5.1.2 日本
        5.1.3 韩国
        5.1.4 新加坡
    5.2 国际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项目——TISC
        5.2.1 TISC的基本情况
        5.2.2 TISC与中小企业
        5.2.3 TISC的推广成效
        5.2.4 TISC在华的进展
    5.3 国际实践与经验对我国的启发
        5.3.1 强化知识产权人才保障,引入专家服务
        5.3.2 降低创新成本,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压力
        5.3.3 引流知识产权资源,支持中小企业创新
        5.3.4 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海外布局
        5.3.5 加快和深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国际合作
        5.3.6 “客户需求”导向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
第6章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研究启示与对策建议
    6.1 面向中小企业感知,解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需求
        6.1.1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核心是经营风险
        6.1.2 企业决策人的心理风险问题值得关注
    6.2 从中小企业实际出发,加强创新经营保障
        6.2.1 加快专门面向中小企业创新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6.2.2 持续加强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6.2.3 加强政策引导与公共服务创新,完善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
        6.2.4 优化发展环境,健全知识产权的司法服务与法律监管体系
    6.3 促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质量与能力的提升
        6.3.1 构建和打造高端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
        6.3.2 深化“一站式”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探索
        6.3.3 打造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项目和机构品牌
    6.4 继续推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国际化建设
        6.4.1 加快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国际化合作
        6.4.2 助力中小企业“走出去”的配套服务建设
    6.5 重视对知识产权文化、人才的宣传与培养
        6.5.1 提高中小企业经营者的知识产权意识
        6.5.2 重视对知识产权文化环境的培育塑造
        6.5.3 加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发展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1
    调查问卷2
    调查问卷3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3)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及财政支持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主题与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一般风险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研究
        1.2.2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研究
        1.2.3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与产业政策
        1.2.4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与技术经济
        1.2.5 政府投资基金与财政支持机制
        1.2.6 文献评述
    1.3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理论基础
        1.3.1 市场失灵理论
        1.3.2 财政相关理论
        1.3.3 政府失灵及委托代理理论
        1.3.4 政策性金融理论
        1.3.5 理论评述
    1.4 主要概念界定
        1.4.1 政府投资基金的概念
        1.4.2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概念
        1.4.3 财政支持机制
    1.5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与逻辑结构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
    1.6 可能存在的创新与不足
        1.6.1 本文的创新
        1.6.2 存在的不足
2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发展现状分析
    2.1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设立情况
        2.1.1 我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总量及结构情况
        2.1.2 国家级政府投资基金的设立及分类情况
    2.2 财政对政府投资基金的支持机制现状
        2.2.1 财政对政府投资基金的出资支持
        2.2.2 其他配套支持机制
        2.2.3 政府投资基金相关支持部门现状
3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三维度分析
    3.1 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
        3.1.1 社会综合收益最大化的宏观策略模型
        3.1.2 社会综合收益最大化的微观机制模型
        3.1.3 投资方向的宏观策略内涵
        3.1.4 投资方向的微观策略内涵
    3.2 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式
        3.2.1 投资方式的模型构建
        3.2.2 投资方式的宏观策略内涵
        3.2.3 投资方式的微观策略内涵
    3.3 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时点
        3.3.1 不同水平生产模型的构建
        3.3.2 宏观策略层面的投资时点内涵
        3.3.3 微观策略层面的投资时点内涵
        3.3.4 低水平经济均衡的判断依据
4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实证分析
    4.1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分析
        4.1.1 高带动效应产业分析
        4.1.2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投资方向的特点分析
        4.1.3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投资方向的宏观效果分析
    4.2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式分析
        4.2.1 数据的分类处理
        4.2.2 模型与变量设置
        4.2.3 回归结果
        4.2.4 对回归结果的分析
    4.3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时点分析
        4.3.1 对经济均衡水平的研判
        4.3.2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时点的微观效果分析
        4.3.3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时点的宏观效果分析
    4.4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效果评价的案例分析
        4.4.1 集成电路产业基金的成功案例分析
        4.4.2 基金的失败案例分析
        4.4.3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效果评价
    4.5 财政支持机制对投资策略的影响分析
        4.5.1 财政支持机制影响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
        4.5.2 财政支持机制影响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式
        4.5.3 财政相关机制变化影响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时点
        4.5.4 财政的公共性是投资策略得以切实执行的机制保障
        4.5.5 财政的资本动员机制是提升投资策略效果的物质保障
5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及财政支持机制经验借鉴
    5.1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分析
        5.1.1 DARPA计划的投资方向
        5.1.2 SBIC计划的投资方向
    5.2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式分析
        5.2.1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的间接投资策略
        5.2.2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的直接投资策略
    5.3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时点分析
        5.3.1 美国经济达到低水平均衡的宏观指标
        5.3.2 美国经济达到低水平均衡的产业结构指标
    5.4 美国政府投资基金的监管与支持机制分析
        5.4.1 DARPA计划及其监管与支持机制
        5.4.2 SBIC计划及其监管与支持机制
    5.5 中美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对比分析
        5.5.1 中美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的相同点
        5.5.2 中美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及支持机制的不同点
    5.6 美国经验对中国政府投资基金的借鉴意义
        5.6.1 投资于市场失灵明显并且社会综合收益高的领域
        5.6.2 提高财政资金投入强度并实现差异化出资安排
        5.6.3 采取信息成本最低的投资方式
        5.6.4 在经济实现低水平均衡后才进行大规模投资
        5.6.5 建立完善的基金支持机制
6 中国政府投资基金及财政支持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6.1 政府投资基金存在的问题
        6.1.1 投资方向不当导致投资策略执行偏差
        6.1.2 直接投资方式占比过高与成功经验不符
        6.1.3 基金部门化和同质化降低了投资策略的有效性
        6.1.4 单只基金规模过大造成忽视投资策略经济性的压力
    6.2 财政支持机制存在的问题
        6.2.1 相关配套支持机制的碎片化
        6.2.2 资本动员机制缺乏稳定性和带动性
        6.2.3 缺乏政策之间的统筹协调
    6.3 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6.3.1 转轨中部门和局部利益尾大不掉导致战略扭曲
        6.3.2 深化财政制度改革不到位
        6.3.3 基金预算绩效管理措施不到位
        6.3.4 基金立法不健全且执行机构缺失
7 完善财政支持机制优化投资策略的思路与建议
    7.1 以现代财政制度为统领建立通盘的政府投资基金体系
    7.2 以财政全域治理理念建立常态化的财政支持机制
        7.2.1 建立现代政府投资基金预算制度
        7.2.2 加强财政对政府投资基金的差异化投入力度
        7.2.3 落实财政绩效管理机制
        7.2.4 理顺政府间财权与事权关系
    7.3 由财政部牵头建立政府投资基金监管体系
        7.3.1 部际协调监管模式
        7.3.2 组建政策性金融监管委员会模式
        7.3.3 建立统一规范的基金管理制度
    7.4 优化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策略
        7.4.1 细分与整合现有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
        7.4.2 缩小单只基金的资金管理规模
        7.4.3 降低国家级基金直接投资方式的比重
        7.4.4 改变部门各自为政的基金设立方式
        7.4.5 动态优化掌握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时点
    7.5 建立科技银行创新财政投入方式
    7.6 加强政府投资基金相关政策的统筹协调
        7.6.1 加强制度统筹协调
        7.6.2 加强政策执行协调
        7.6.3 加强人员交流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4)基于改进平衡计分卡的中小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以A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平衡计分卡和中小企业战略管理
        1.1.2 平衡计分卡和中小企业绩效
        1.1.3 平衡计分卡和中小企业社会责任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组织绩效
        2.1.2 战略管理
        2.1.3 平衡计分卡
        2.1.4 关键绩效指标
        2.1.5 企业社会责任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2.1 国外文献综述
        2.2.2 国内文献综述
        2.2.3 文献评述
    2.3 理论基础
        2.3.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2 战略管理理论
        2.3.3 目标设定理论
        2.3.4 企业资源观理论
第3章 A公司绩效评价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A公司的概况
        3.1.1 A公司的行业背景
        3.1.2 A公司的基本概况
        3.1.3 A公司的组织结构
    3.2 A公司绩效评价管理现状
        3.2.1 A公司绩效评价管理程序
        3.2.2 A公司绩效评价管理程序实施说明
        3.2.3 A公司绩效评价管理程序的执行
    3.3 A公司绩效评价管理存在的问题
        3.3.1 缺乏战略导向和战略目标
        3.3.2 绩效指标缺乏科学性
        3.3.3 缺乏战略性社会责任意识
第4章 基于改进平衡计分卡的A公司绩效评价体系设计与应用
    4.1 A公司绩效评价体系设计思路
        4.1.1 设计改进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价体系步骤
        4.1.2 基于改进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价和传统绩效评价比较
    4.2 A公司绩效评价体系设计应用
        4.2.1 制定A公司的企业愿景和战略目标
        4.2.2 战略目标与实施战略之间的联系
        4.2.3 确保实施PDCA循环
    4.3 A公司绩效指标的应用
        4.3.1 关键绩效指标选取原则
        4.3.2 基于改进平衡计分卡的公司级关键绩效指标选取
    4.4 A公司绩效指标权重的确定
        4.4.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及方法
        4.4.2 权重的分配计算过程
        4.4.3 各层级指标权重
    4.5 A公司修正后的绩效指标评分
第5章 提升中小企业绩效评价水平的实施对策
    5.1 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指标体系
    5.2 重视绩效培训
    5.3 选择合适的绩效评价人员
    5.4 建立绩效反馈机制
    5.5 科学运用绩效评价成果
    5.6 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自我监督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性和展望
        6.2.1 研究局限性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基于改进平衡计分卡的A公司绩效指标体系问卷调查
附录2 基于改进平衡计分卡的A公司绩效评价满意度调查
附录3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5)我国中小企业并购策略研究 ——以AD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并购策略研究现状
        (二)国内并购策略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企业并购策略概念及其相关理论
    一、企业并购策略概念
        (一)企业并购的内涵
        (二)企业并购策略概念的界定
    二、企业并购策略相关理论研究
        (一)企业并购动因理论
        (二)企业并购效应理论
        (三)企业并购模式与策略构成理论
    三、中小企业并购的特点和实践意义
        (一)中小企业并购的特点
        (二)中小企业并购与大型企业并购的区别
        (三)中小型企业并购的必要性和实践意义
第二章 我国中小企业并购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界定及发展状况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界定及划分标准
        (二)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
    二、我国中小企业并购现状分析
        (一)我国中小企业并购现状总体概观
        (二)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并购案例统计分析
    三、我国中小企业并购策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并购意识薄弱,对并购策略缺少系统研究
        (二)并购计划性差,并购策略缺乏科学选择
        (三)并购策略的实施缺乏有效执行
        (四)并购中的风险防控策略缺失
第三章 AD公司并购案例介绍
    一、AD公司及并购情况简介
        (一)AD公司简介
        (二)AD公司的并购机构情况介绍
        (三)AD公司并购情况及绩效分析
    二、AD公司的并购过程回顾
        (一)并购A公司的过程
        (二)并购B公司的过程
        (三)并购C公司的过程
第四章 AD公司并购策略分析
    一、因时制宜的并购策略分析
        (一)AD公司对A公司的并购时机
        (二)AD公司对A公司的并购策略
        (三)因时制宜的并购策略总结
    二、以小博大的并购策略分析
        (一)AD公司对B公司的并购时机
        (二)AD公司对B公司的并购策略
        (三)以小博大的并购策略总结
    三、乘势而上的并购策略分析
        (一)AD公司对C公司的并购时机
        (二)AD公司对C公司的并购策略
        (三)乘势而上的并购策略总结
第五章 中小企业并购策略完善建议
    一、科学选择并购策略
        (一)AD公司并购策略的借鉴意义
        (二)中小企业并购策略的科学选择
    二、提升中小企业并购策略的运用能力
        (一)中小企业要提高并购的意识
        (二)正确评估自己的并购能力
        (三)制订完备的并购计划
        (四)加强并购策略的落实
    三、中小企业并购中的风险防控策略
        (一)对并购目标企业进行准确评估
        (二)控制并购成本
        (三)防范法律风险
结论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6)企业家社会资本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实践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的主要创新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
        2.1.1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界定
        2.1.2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内涵
        2.1.3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因素
        2.1.4 研究评述
    2.2 企业家社会资本
        2.2.1 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内涵
        2.2.2 企业家社会资本的维度
        2.2.3 企业家社会资本研究现状
        2.2.4 研究评述
    2.3 组织学习
        2.3.1 组织学习的内涵
        2.3.2 组织学习的类型和维度
        2.3.3 组织学习相关研究
        2.3.4 研究评述
    2.4 动态能力
        2.4.1 动态能力的内涵
        2.4.2 动态能力的维度
        2.4.3 动态能力相关研究
        2.4.4 研究评述
    2.5 大数据能力
        2.5.1 大数据能力的内涵
        2.5.2 大数据能力的维度
        2.5.3 大数据能力研究现状
        2.5.4 研究评述
    2.6 环境不确定性
        2.6.1 环境不确定性的内涵
        2.6.2 环境不确定性的维度
        2.6.3 环境不确定性研究现状
        2.6.4 研究评述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1 理论基础
        3.1.1 资源观理论
        3.1.2 组织学习理论
        3.1.3 动态能力理论
    3.2 概念模型
    3.3 研究假设
        3.3.1 企业家社会资本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3.3.2 组织学习中介作用
        3.3.3 动态能力中介作用
        3.3.4 组织学习和动态能力链式中介作用
        3.3.5 大数据能力的调节作用
        3.3.6 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
        3.3.7 被调节的中介效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方法
    4.1 访谈设计
        4.1.1 访谈对象
        4.1.2 访谈的实施
        4.1.3 访谈结果
    4.2 问卷设计
        4.2.1 问卷设计过程
        4.2.2 问卷结构
    4.3 变量设计与测量
        4.3.1 被解释变量
        4.3.2 解释变量
        4.3.3 中介变量
        4.3.4 调节变量
        4.3.5 控制变量
    4.4 数据分析方法
    4.5 预调研及量表检验
        4.5.1 信度分析
        4.5.2 探索性因子分析
        4.5.3 因子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5.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2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5.3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5.4 信度与效度分析
        5.4.1 信度分析
        5.4.2 效度分析
        5.4.3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5.4.4 多元回归三大基本问题检验
    5.5 假设检验
        5.5.1 企业家社会资本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检验
        5.5.2 组织学习中介效应检验
        5.5.3 动态能力中介效应检验
        5.5.4 组织学习和动态能力链式中介效应检验
        5.5.5 大数据能力的调节效应检验
        5.5.6 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效应检验
        5.5.7 被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
        5.5.8 稳健性检验
    5.6 研究结果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启示
        6.2.1 理论贡献
        6.2.2 实践启示
    6.3 研究局限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半结构化访谈提纲
    附录2 调研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政策扶持与社会支持对创业行动的作用机制研究 ——基于韩国潜在创业者数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思路与框架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法
        1.3.2 调查分析法
        1.3.3 实证分析法
    1.4 可能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企业家阶段
        2.1.2 企业成长阶段分析
        2.1.3 政策扶持对创业行动研究
        2.1.4 社会支持对创业行动研究
        2.1.5 创业行动的研究
        2.1.6 文献评述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创业概念和类型
        2.2.2 Timmons创业过程理论
        2.2.3 创业资源禀赋理论
        2.2.4 创业行动理论
第3章 理论机制分析
    3.1 创业行动的相关理论
    3.2 创业行动的构成因素
        3.2.1 发现机遇
        3.2.2 创业意图
    3.3 扶持政策对创业行动的影响
        3.3.1 创业生态界
        3.3.2 创业生态界的组成
        3.3.3 韩国创业政府扶持
        3.3.4 政府扶持现状
    3.4 影响机制分析:基于创业过程
        3.4.1 创业过程框架
        3.4.2 创业过程的构成因素
    3.5 创业政府扶持与社会支持对创业行动的影响
第4章 研究设计与假设的提出
    4.1 研究模型的设定
    4.2 结构方程模型
        4.2.1 结构方程模型的定义
        4.2.2 结构方程模型的特点
        4.2.3 结构方程模型
    4.3 研究假设的设置
        4.3.1 政策扶持对创业行动的影响
        4.3.2 社会支持对创业行动的影响
        4.3.3 政府扶持政策对创业过程的影响
        4.3.4 社会支持对创业过程的影响
        4.3.5 创业过程对创业行动的影响
    4.4 相关变量设定与说明
        4.4.1 核心解释变量(自变量)
        4.4.2 中介变量:创业过程
        4.4.3 从属变量:创业行动
    4.5 问卷设计与数据采集
        4.5.1 问卷设计
        4.5.2 数据分析方法
第5章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1.1 人口统计学特征
        5.1.2 技术统计及正规性分析
        5.1.3 相关分析
    5.2 结构方程的实证分析
        5.2.1 探索性因素分析
        5.2.2 验证性因素分析
        5.2.3 信赖度与效率性验证
        5.2.4 媒介效应
        5.2.5 人口统计学特点与创业行动的关系
第6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与研究不足之处
        6.2.1 政策建议
        6.2.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1 .问卷调查
致谢

(8)供应链伙伴特性、关系资本对供应链融资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实践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创新点
    1.6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6.1 技术路线
        1.6.2 研究方法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研究范畴界定
    2.2 供应链伙伴特性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2.1 供应链伙伴特性相关理论基础
        2.2.2 供应链伙伴特性的成因与维度划分
        2.2.3 供应链伙伴特性对合作关系的影响
        2.2.4 文献评述
    2.3 关系资本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3.1 关系资本相关理论基础
        2.3.2 关系资本的维度划分
        2.3.3 关系资本积累的逻辑实现过程
        2.3.4 关系资本的价值实现与作用效果
        2.3.5 文献评述
    2.4 供应链融资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4.1 绩效与供应链融资绩效
        2.4.2 核心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业务运作中的作用
        2.4.3 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相关文献综述
        2.4.4 供应链伙伴特性与供应链融资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2.4.5 关系资本与供应链融资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2.4.6 文献评述
    2.5 网络能力的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5.1 网络能力相关理论基础
        2.5.2 网络能力作用效果的相关研究综述
        2.5.3 文献评述
3 研究情境与理论分析
    3.1 研究对象与情景界定
        3.1.1 研究对象界定
        3.1.2 研究情境与科学问题
    3.2 理论分析
        3.2.1 伙伴选择与供应链伙伴关系构筑
        3.2.2 关系资本在供应链融资业务运作中的意义
        3.2.3 供应链伙伴特性与供应链融资获取
        3.2.4 网络能力差异视角下的关系资本转化效率
        3.2.5 供应链复杂化发展情境下的融资绩效提升
    3.3 概念模型初步构建
    3.4 本章小结
4 研究要素界定与假设提出
    4.1 研究要素界定与维度划分
        4.1.1 供应链伙伴特性
        4.1.2 关系资本
        4.1.3 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绩效
        4.1.4 网络能力
        4.1.5 供应链复杂性
    4.2 供应链伙伴特性、关系资本对供应链融资绩效的影响及假设提出
        4.2.1 供应链伙伴特性对供应链融资绩效的影响及假设提出
        4.2.2 供应链伙伴特性对关系资本的影响及假设提出
        4.2.3 关系资本对供应链融资绩效的影响及假设提出
        4.2.4 关系资本的中介效应
        4.2.5 网络能力的调节效应
        4.2.6 供应链复杂性的二阶、三阶调节效应
    4.3 概念模型确定
    4.4 本章小结
5 研究设计
    5.1 调研问卷设计与内容
        5.1.1 问卷设计原则
        5.1.2 问卷设计流程
        5.1.3 问卷基本内容
    5.2 数据收集
    5.3 研究量表设计
        5.3.1 供应链伙伴特性指标体系构建
        5.3.2 关系资本指标体系构建
        5.3.3 供应链融资绩效指标体系构建
        5.3.4 网络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5.3.5 供应链复杂性指标体系构建
    5.4 实证研究分析工具与方法
        5.4.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5.4.2 信度与效度分析
        5.4.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5.4.4 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模型假说检验
    6.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1.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6.1.2 研究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6.2 相关性分析
    6.3 信度与效度分析
        6.3.1 量表整体性分析
        6.3.2 供应链伙伴特性信度与效度检验
        6.3.3 关系资本信度与效度检验
        6.3.4 供应链融资绩效信度与效度检验
        6.3.5 网络能力信度与效度检验
        6.3.6 供应链复杂性信度与效度检验
    6.4 假设检验
        6.4.1 模型构建
        6.4.2 关系资本的中介效应假设检验
        6.4.3 网络能力的调节效应假设检验
        6.4.4 供应链复杂性的二阶、三阶调节效应假设检验
    6.5 研究结果讨论
        6.5.1 总体研究结论
        6.5.2 供应链伙伴特性对供应链融资影响的检验结果讨论
        6.5.3 关系资本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讨论
        6.5.4 网络能力的调节效应检验结果讨论
        6.5.5 供应链复杂性的二阶、三阶调节效应检验结果讨论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理论贡献与实践价值
        7.2.1 理论贡献
        7.2.2 实践价值
    7.3 管理启示
    7.4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7.4.1 研究局限性
        7.4.2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新材料产业的研究
        1.2.2 关于产业发展效率的研究
        1.2.3 关于产业集约化的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不足
第2章 产业集约化相关理论及概念界定
    2.1 马克思的产业集约化理论
        2.1.1 马克思的集约化经营理念
        2.1.2 马克思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2.1.3 马克思的协作化理论
    2.2 西方经济学中的产业集约化理论
        2.2.1 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理论
        2.2.2 交易成本理论
        2.2.3 产业集群理论
        2.2.4 技术创新理论
    2.3 产业集约化的概念界定及动力机制
        2.3.1 产业集约化的概念界定
        2.3.2 产业集约化与相关概念
        2.3.3 产业集约化的动力机制
    2.4 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内涵及特征分析
        2.4.1 新材料产业的内涵、行业特点与分类
        2.4.2 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特殊性
        2.4.3 国际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态势
第3章 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3.1.1 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
        3.1.2 产业技术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缺失
        3.1.3 产业发展效率低,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3.2 制约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原因
        3.2.1 微观层面上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企业管理水平较低
        3.2.2 中观层面上存在地区壁垒,产业布局趋同
        3.2.3 宏观层面上知识产权保护和产业标准体系不完善
第4章 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新材料产业集约化综合评价指标选择的理论依据
        4.1.1 技术创新能力是核心动力
        4.1.2 要素有效利用是主要特征
        4.1.3 产业经济效益是重要保证
        4.1.4 产业组织优化是关键途径
        4.1.5 可持续发展是必要条件
    4.2 确立指标体系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4.3 指标体系的确立与可靠性分析
        4.3.1 指标体系的确立
        4.3.2 指标体系的可靠性分析
    4.4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
        4.4.1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
        4.4.2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4.4.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5 应用TOPSIS法评价江苏省新材料产业集约化水平
        4.5.1 TOPSIS法的理论与方法
        4.5.2 案例分析——以江苏省新材料产业为例
第5章 国外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经验借鉴
    5.1 美国
        5.1.1 美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背景与政策
        5.1.2 美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现状
        5.1.3 美国促进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机制与方式
        5.1.4 对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启示
    5.2 日本
        5.2.1 日本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背景与政策
        5.2.2 日本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现状
        5.2.3 日本促进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机制与方式
        5.2.4 对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启示
    5.3 德国
        5.3.1 德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背景与政策
        5.3.2 德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现状
        5.3.3 德国促进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机制与方式
        5.3.4 对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启示
    5.4 韩国
        5.4.1 韩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背景与政策
        5.4.2 韩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现状
        5.4.3 韩国促进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机制与方式
        5.4.4 对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启示
第6章 实现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6.1 依靠技术创新推动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
        6.1.1 技术创新对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作用
        6.1.2 以提高新材料产业集约化水平为核心的技术发展目标
        6.1.3 促进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措施
    6.2 构建集约型新材料产业组织结构
        6.2.1 培育大型新材料企业集团
        6.2.2 兼并重组新材料中小企业
        6.2.3 构建新材料产业联盟
    6.3 促进新材料产业集群的布局优化
        6.3.1 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群的布局
        6.3.2 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群布局优化的思路
        6.3.3 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群布局优化的主要内容
    6.4 打造基于循环经济的新材料绿色产业链
        6.4.1 新材料产业链的构成
        6.4.2 打造新材料绿色产业链的原则和思路
        6.4.3 打造新材料绿色产业链的主要路径
第7章 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树立产业集约化发展理念
    7.2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7.3 建立健全产业标准体系
    7.4 加强新材料人才培育和引进战略
    7.5 推进多元化的金融政策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10)金融发展、企业家精神与全要素生产率(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五、可能的创新及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研究
        一、金融发展概念及相关理论
        二、全要素生产率相关概念及测算
        三、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研究
        四、金融发展促进TFP增长的途径和差异
    第二节 企业家精神的概念与现实意义
        一、企业家精神的基本概念
        二、企业家精神的内涵与外延
        三、企业家精神的现实价值
    第三节 金融发展、企业家精神与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研究
        一、金融发展促进企业家精神的途径
        二、金融体系对企业家精神的影响
        三、企业家精神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
        四、研究述评
第三章 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第一节 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理论分析
        一、动员储蓄投资技术进步项目
        二、信息处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三、风险管理分散技术创新风险
        四、激励和监督改善公司治理
    第二节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和区域性差异
        一、全要素生产率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
        二、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
        三、中国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变化描述
    第三节 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实证分析
        一、金融发展的衡量指标
        二、计量模型、指标测算与数据描述
        三、实证结果、检验及分析
第四章 中国企业家精神受到融资约束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中国企业家精神发展状况和衡量指标
        一、选取民营企业代表中国企业家精神研究对象的原因
        二、中国企业家精神发展历程
        三、企业家精神衡量指标
        四、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区域性差异
    第二节 中国企业家精神融资约束事实描述及存在问题
        一、银行业发展现状与企业家精神
        二、证券业发展现状与企业家精神
        三、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与企业家精神
        四、区域企业家精神受到融资约束小结
    第三节 金融发展影响企业家精神的实证分析
        一、计量模型构建
        二、计量回归结果与分析
        三、小结
第五章 金融发展、企业家精神与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计量模型的构建
    二、计量回归结果与分析
    三、计量模型主要结论及建议
第六章 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二、对策建议
    三、研究展望
附录 国外金融发展、企业家精神与TFP增长的实践和启示
    第一节 美国案例及启示
        一、美国TFP增长与金融发展现状
        二、美国金融发展对企业家精神的支持
        三、美国金融发展支持企业家精神的实践经验
        四、美国金融发展支持企业家精神促进TFP增长的启示
    第二节 德国案例及启示
        一、德国金融发展、企业家精神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现状
        二、德国金融体系支持企业家精神的实践
        三、德国金融发展经验小结
    第三节 英国案例及启示
        一、英国金融发展基本情况
        二、英国金融发展支持企业家精神的实践
        三、英国金融发展经验小结
    第四节 典型国家金融发展支持企业家精神的启示
        一、资金流向企业家精神聚集的创新企业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二、通过解除融资约束来培育企业家精神
        三、风险投资基金助力企业家大胆创新
参考文献
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四、中小企业成功实施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要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影响因素及协同演化研究[D]. 赵超.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2]面向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研究 ——基于供给与采纳的双维分析[D]. 李燕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3]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策略及财政支持机制研究[D]. 赵鑫.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0(11)
  • [4]基于改进平衡计分卡的中小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以A公司为例[D]. 吴玲浩. 湖北工业大学, 2020(12)
  • [5]我国中小企业并购策略研究 ——以AD公司为例[D]. 张义东. 中国政法大学, 2020(12)
  • [6]企业家社会资本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作用机制研究[D]. 房建奇. 吉林大学, 2020(08)
  • [7]政策扶持与社会支持对创业行动的作用机制研究 ——基于韩国潜在创业者数据的实证分析[D]. 李遂完. 广西大学, 2020(07)
  • [8]供应链伙伴特性、关系资本对供应链融资绩效的影响研究[D]. 薛萌.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9]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研究[D]. 胡续楠. 吉林大学, 2019(02)
  • [10]金融发展、企业家精神与全要素生产率[D]. 邢晓东. 武汉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中小企业成功实施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要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