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旅行商访问三清山

日本旅行商访问三清山

一、日本旅行商考察三清山(论文文献综述)

武盼盼[1](2021)在《中学生物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及其实践研究 ——以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当前生物科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生物科学的影响已突破上述传统领域,进而扩展到食品、化工、环境保护、能源和冶金工业等方面。因此,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参加野外生物的观察、实验、研究、调研等旅行活动,使之与旅行有机融合,对于提升其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以及满足学生生物学习的多样化需求有非常积极的作用。2003年以来,研学旅行一直备受关注,随着国家政策相继出台,各地区研学旅行需求逐步增大,各学科的研学旅行产品也层出不穷,但生物学科和研学旅行的融合研究十分稀少,缺乏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因此,本研究在调查生物研学旅行在学生、家长、教师中认知程度、实施现状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以中学不同阶段课程标准和教材为指导,将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桂林地区的中学生物研学旅行基地试点,结合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理论,设计以依托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资源的初中生物研学旅行课程、高中生物研学旅行课程,以期促进中学生物研学旅行的发展。本研究通过文献法和调查问卷法等对生物研学旅行认知程度、实施现状和课程内容三个维度进行调查,调查对象包含在校中学生、家长和教师,以期对中学生物研学旅行做初步了解。调查数据结果显示:首先,目前学生和家长甚至教师对生物研学旅行的认知普遍偏低,生物研学旅行的普及程度仍有待加强,主要原因可能是当地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宣传不到位、课程设计不全面等问题。但是学生、家长和教师普遍认为生物研学旅行对学生知识点理解、掌握和运用以及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有用,这将给予广大研究生物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人士强大的动力。其次,学生、家长和教师均建议可以设计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各方面能力,而且可以欣赏美景,放松心情的生物研学旅行课程。可以在参考教师和学生意见的基础上设计生物研学旅行课程,并进行实践,总结经验,进而推动生物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发展。因此对生物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研究和开发刻不容缓。本研究基于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尝试设计了中学不同阶段的生物研学旅行课程并进行实践。通过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笔者基于保护区设计的生物研学旅行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生物学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生物知识学习的渴望,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观察和表达等各方面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生物研学旅行产品的开发对于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知识素养的提高不可或缺。同时,本研究通过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多方人士参与评价,即生物研学旅行导师、同伴、自己、管理站人员、带队志愿者等共同评价,使得评价过程较为合理、周密和客观,评价内容根据不同学段的课程标准进行制定,这样的评价方式赢得了大多数学生的支持,并且有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笔者希望设计该课程可以为其他保护区的研学旅行活动开展以及生物学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提供借鉴。综合调查问卷和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研学旅行课程实践活动,得出以下结论:虽然生物研学旅行目前处于发展的前期,但是生物研学旅行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生物学知识点的理解、梳理、掌握和运用,而且对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升有利。随着课程改革和生物研学旅行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生物研学旅行必将成为有效辅助生物学教学的手段。

刁鹏博[2](2021)在《研学旅行视域下地理实践力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认为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实践创新定为研究成果之一,提出学生要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等要求。《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地理实践力列为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之一。地理教学对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自2016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来,研学旅行逐步进入中小学教育体系。并且越来越多的地理教育工作者认识到研学旅行是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有力载体。本文在梳理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地理实践力、研学旅行的概念进行分析界定,对研学旅行对于提升地理实践力的适切性进行探讨。以教育性、实践性、针对性、专业性、多样性原则,对“九州杯”全国中学研学旅行大赛成果进行案例筛选,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对地理实践力进行分析,结合量规构建研学旅行视域下提升地理实践力的过程性评价体系,进行案例分析,归纳经验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研学旅行中提升地理实践力的策略。依据策略以辽宁省天一庄园为研学旅行基地,设计为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的研学旅行课程方案。以期丰富研学旅行方案设计,推动研学旅行深入开展,促进地理实践力落地实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及地理实践能力,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研究结果表明:(1)地理实践力的组成能力为:考察、调查、实验方面地理实践操作能力、搜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制作地理学具的实践操作能力、小组合作及与他人交往能力、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兴趣、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实践设计和创新创造能力。(2)案例分析结果表明:研学旅行中的竞争机制、学生主体地位及地理实践力各组成能力的共同落实在提升地理实践力中起重要作用。但案例中培养地理实践力的过程存在不足之处,例如:小组合作及与他人交往能力的培养缺乏重视;实验方面地理实践操作能力的整体培养力度不够;实践设计和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出现两级分化;调查方面地理实践操作能力和制作地理学具实践能力的培养较弱;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整体落实程度较低。(3)针对案例分析结果,为提高研学旅行中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提出系列策略:(1)提升研学旅行导师专业素养:增强自身的地理实践能力;提高研学旅行中提升地理实践力的课程设计能力;注重课程设计的实施力(2)提高研学旅行课程质量:在课程中多方位体现地理实践能力;课程要具有设计感、创造性、吸引力(3)改善研学旅行中软硬件环境条件支持:政府等相关机构大力支持与减少干预相结合;提供高质量的研学基地;营造竞争机制的研学旅行环境。(4)突出学生主体地位(5)规范评价系统。

谢嫔[3](2021)在《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研学旅行方案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上饶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宫晖[4](2021)在《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赤峰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设计与实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12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文件推广研学课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地理实践力作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并建议加强地理实践,因此地理研学课程成为培养地理实践力的有效途径。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等10个部门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的指导意见》,旨在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研学课程,赤峰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要城市,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具有丰富的研学课程资源,适合开发地理研学课程,设计地理研学案例。因此,笔者基于高中地理内容,以地理研学课程为途径对赤峰市的课程资源进行案例设计和实施,研究如何通过地理研学课程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生活教育理论、课程开发理论和地理教学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实地考察法、行动研究法和归纳总结法进行研究。研究思路是分析典型案例,为案例设计奠定基础,进而实施案例,得出结论、启示。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地理研学课程推动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丰富赤峰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的案例,为周边地区研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以及为高中地理研学课程的设计提供一般思路。通过研究,本文主要得到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开展地理研学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行动能力和意志品质,地理实践力为地理研学课程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和评价标准。第二,对赤峰市乡土地理资源进行研究,按照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进行归纳整理。第三,从课程标准中选择能够进行地理研学课程案例设计的内容共9项,对教学提示、内容要求以及研学地点的选择进行汇总。以湘教版2本地理必修教材为依据能够进行研学课程案例设计的内容共18项,按照自然地理类、人文地理类、综合类3类进行开发,共得到13项主题,并分别设计研学内容。第四,通过分析他人的案例得出相应的启示并总结研学课程案例设计的原则5项,分别是教育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安全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和实操性原则。第五,研究得到研学案例的基本组成8部分,分别是研学主题、研学地点概况、研学目标、研学线路与时间安排、研学课程准备工作、研学活动方案、研学评价、研学手册。第六,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赤峰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4个。

史鹏飞[5](2021)在《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比德说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山”早已超越了地理环境的范畴,在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中蕴含着独特的象征意义。近年来,山地旅游以迅猛之势席卷全球,这也必将对山地资源丰厚的中国尤其是“九分山和原,一分坝和田”的山地大省——云南,在大众旅游深化发展、全域旅游战略示范、品质旅游创意设计的旅游发展新阶段产生巨大的带动效应,山地旅游发展亦受到了足够的实践及学术关照。然而,除少量资源禀赋极高的山地外,山地旅游的发展往往陷入重效益、轻内涵和有理念、缺衔接的窘境,其中原因纷繁,却难以回避供需脱节的现实问题。倘若旅游者只是为了享受精致的服务、千篇一律的产品,那何以选择山地?于旅游者而言,山地的比较优势究竟为何?山地旅游的内在价值何以彰显?本研究的讨论将以上述问题为切入点,希冀为山地旅游研究及实践提供些许参考。本研究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地旅游目的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变化及其机制研究”(编号:41961021)、云南财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价值认同测度研究”(编号:2020YUFEYC034)为依托。研究将山地情感性、精神性、象征性特质与旅游者个性化、情感化、多元化消费需求相统一,聚焦山地旅游体验,以情境理论、情感认知评价理论、顾客感知价值理论为支撑,在溯源山地非功用性内涵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这一研究主题,试图从新的视角探究山地旅游比较优势、山地旅游价值彰显等现实问题。在对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的剖析中,搭建了“逻辑框架梳理-价值内涵解构-体验价值测度—优化路径探析”的分析框架,重点回答了3个研究问题:“什么是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其中包含哪些潜在的具体维度?”“如何测度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不同案例地非功用性体验价值维度是如何表现的?”“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各维度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如何基于这种关系提升优化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水平以促进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针对问题1这一探索性问题,研究以大数据爬取技术获取马蜂窝、知乎网的山地旅游网络游记为原始资料,运用扎根理论方法,通过逐级编码,抽象出55个初始范畴、13个主范畴,逐步“浮现”出“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的核心范畴,辨识了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具体维度,并对其内在机理及实质进行了阐释;针对研究问题2这一描述性问题,研究以扎根理论分析成果为依托、以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为参考,遵循一系列量表开发程序开发出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测度量表,并以云南省典型山地旅游目的地玉龙雪山景区、苍山景区为案例地,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相关数据,经过探索性因子分析、信度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Mann-Whitney U test的连续过程检验、修正了测度量表,对比分析了玉龙雪山景区和苍山景区的测度水平;针对研究问题3这一涉及因果性的问题,研究摒弃了传统的线性和对称思维,引入csQCA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所构建的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投入-收益”复杂因果模型进行了检验,分析了影响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收益的多个条件组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收益优化提升路径及策略建议。对3个研究问题的探析主要形成如下结论:1)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的核心范畴是“人-山对话下的成己之路”,包括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投入和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收益两个向度共计13个维度。其中,“我”的身体是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生成的中介;“山”的情境是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彰显的载体;“成己”是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的终极指向。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在中国的实践彰显了个人主义价值,其体验价值的意义中心是自我意识的回归和成就自我的终极指向。2)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测度量表包含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投入(编制21个测量项)和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收益(编制32个测量项)两个部分,所编制的测量项简约地表征了所测维度,具有较好的信、效度;经测度,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在不同山地旅游目的地表现出了显着差异,可作为山地旅游目的地特色化定位、差异化发展的重要依托。除情感价值外,玉龙雪山景区在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的整体水平表现上均好于苍山景区,两地在多个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维度和具体属性方面存在统计上的显着性差异。3)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投入和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收益之间存在复杂因果关系,证实了所构建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投入-收益”因果模型的合理性,并提出从定位重构→精神性的“召唤结构”、业态创新→具身化的“沉浸场所”、产品设计→挑战性的“成己镜像”、意境生成→差异化的“第三空间”、文化表征→神圣感的“体验世界”、情感联结→互动性的“对话之域”等方面提升优化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收益水平。本研究着眼于“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这一研究主题所进行的探究,是对旅游者与山地“人-山”关系新的诠释,在对3个具体研究问题做出回答后,本研究认为,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是山地旅游发展的内核,是山地旅游的比较优势所在,也是山地旅游内在价值彰显的重要途径,将对深化山地旅游研究并指导山地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史雪薇[6](2021)在《洛阳市豫剧研学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以洛阳职业技术学院研学基地为依托》文中研究表明研学旅行是随着我国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而逐渐兴起和推广开的一项课外教育教学内容。洛阳市有着浓厚的戏曲文化资源,本文依托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戏曲学院为研学基地进行研学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尝试将校内的戏曲课堂教学延伸到校外的研学旅行教育中,建立“观、演、论、悟”的立体多层次课程体系,打通戏曲学习的“最后一公里”,激发学生对戏曲的热爱,加深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理解,从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本文通过实地考察、研学旅行政策文本查阅、音乐课程标准的研读,选定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戏曲学院为研学基地,并将初中学段的学生作为豫剧研学对象,开发设计一套科学完整的豫剧研学课程。本篇论文聚焦于洛阳市豫剧研学课程开发与实施,探索研学课程开发各环节的设计方法与实施策略,具体包括以下五个部分:一是主要了解当前国内研学旅行课程的发展状况和主要政策;二是阐述论文理论基础并对文中涉及到的关键词进行界定,明确研学旅行和课程的内涵与性质;三是对洛阳市的豫剧资源进行考察研究,选择研学基地,并对该研学基地的豫剧资源进行整合,为豫剧研学课程建设研究提供实践立足点;四是探讨如何科学设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设计课程活动和组织课程实施等问题,建立一套完整的豫剧研学课程体系;五是在前期建构的理论机制指导下,进行实践探索,通过实践来检验研学课程建构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并针对不足之处反思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以便对后续课程进行改进设计。通过以上五个步骤,完成对洛阳市豫剧研学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一套科学完整的豫剧研学课程,不仅可以提升研学品质,提高研学效果,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的研究者将目光投在音乐研学实践领域,为其他音乐类研学课程的开发实践起到些许的借鉴意义。

张丽兵[7](2021)在《“救命树”的故事:重游密苏里泡菜泉公园(一)》文中指出植物学家张丽兵博士,多年来在五大洲的20多个国家进行野外考察,探索人类未知的植物新种、植物多样性和演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环境破坏,生物物种正以惊人的速度灭绝着。张博士以游记的形式,记下他野外考察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和所思,希望更多人在热爱大自然的同时,关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陆利军[8](2020)在《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时空效应与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认为自改革开放至今,以国家森林公园为典型代表的森林公园大致实现了从以木材生产为主营目的的林木生产空间到包括旅游消费在内的消费空间的转变。2019年新修订的《森林法》规定,在符合公益林生态区位保护要求和不影响公益林生态功能的前提下,经科学论证,可以合理利用公益林林地资源和森林景观资源,适度开展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森林旅游将迎来更好的发展契机。在林业产业规划发展政策的支持下,作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森林公园在旅游消费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森林旅游产业也逐渐成为林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森林旅游的飞速发展促进了森林旅游研究工作。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及通信技术的不断更迭,网络信息流的集散对森林公园旅游目的地、运营企业,及旅游者的影响越发显着;而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集散理论与实践分析略显滞后,以点、线形态存在的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静态研究已很难满足当下的森林公园旅游发展基本需求,多源信息融合正在推动,或者说倒逼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理论和方法的创新。新的数据类型和研究方法上的更新发展,促使学者们对森林旅游的关注从对森林旅游资源这一旅游活动中客体要素的单一关注转向对旅游活动中人(地)互动双方要素的系统考察。在当前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以静态研究为主、动态研究不足的背景下,论文将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纳入“旅游流”研究范畴,以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网络信息流集散进行动态分析的方式,在“面”的层次上探讨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集散的时空特征、区域效应、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提出旅游网络信息流集散的优化策略,拓展网络信息流集散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论文严格按照“问题提出-理论探讨-实证分析-理论归纳-总结展望”的基本路径展开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研究,主要研究过程和研究结论如下:(1)借助pearson相关指数、年际变化强度指数、季节集中指数和周内分布偏度指数等分析方法,研究发现,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具有较明显的时间分布特征。其一,近年来,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呈现出持续迅速增长态势,且随着智能通信技术的更迭,旅游者获取森林公园网络信息的路径正在从“PC端”向“移动端”转变;其二,旅游者对森林公园的网络关注呈现出明显的“单峰”特征和不明显的“双峰”特征;其三,周内PC指数表现出明显的“工作日高,双休日低”的基本特征,而移动指数则呈现出“工作日低,双休日高”的特征。(2)借助季节性集中指数、变异系数(CV)、赫芬达尔系数(H)、首位度(P)和地理集中指数(G)等分析方法,研究发现,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具有比较显着的空间差异特征。其一,除广西、海南、云南、福建等四个省区之外,中国大陆地区大部分省区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均呈现出较明显的季节性差异,而且省际差异比较稳定,波动甚微;其二,从季节性指数变化情况看,各区域的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均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差异,但是,这种季节性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出较明显的波动下降趋势。(3)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发现,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整体网络结构较为松散,但省区间的溢出效应比较突出。首先,从整体层面看,网络信息流呈现出随机分布状态,没有形成明显的空间集聚或分散的分布特征;其次,从分省层面看,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南部省区在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网络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核心省区出现了较明显的向南移动的发展趋势。其中,以湖北、江西和福建等省区为中心的东南部省区在网络中的重要程度要远高于西北部省区;诸如湖南、江西、河南和山东等省区异军突起,影响力逐年攀升。(4)借助OLS回归模型、空间引力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工具,研究发现,森林网络信息流集散的时间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气候舒适度、节假日安排和时空距离;空间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社会人口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交通可达性水平、信息化建设水平、目的地接待能力、目的地吸引力、森林公园接待能力和森林公园资源禀赋等。其中,信息化建设水平、森林公园接待能力和交通可达性对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集散起到主要作用;目的地接待能力、社会人口发展、森林公园资源禀赋、区域经济发展和目的地吸引力等因素起到次要作用。(5)借助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和耦合协调效率等计量模型,研究发现,其一,上一章节明确的各影响因素对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集散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机理有所不同;其二,由社会人口发展等因素构成的环境影响体系与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耦合协调度较好,系统间的发展较为同步;其三,省区间的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与环境影响体系的耦合协调度水平差异较大,且呈现出东南部高,西北部低的空间布局特征;其四,各省区森林公园的环境影响体系建设均滞后于网络信息流的发展。提高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作用效率势在必行。(6)借助fs QCA分析方法,研究发现,各省区以国家森林公园为代表的森林公园旅游产业发展能够借助的基础条件千差万别,其中,社会人口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交通可达性水平和信息化建设水平是森林旅游资源禀赋以及森林旅游接待能力相对较弱省区网络信息流集散的关键影响因素;而森林旅游基础设施和森林旅游接待能力则是社会人口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较弱省区网络信息流集散的关键影响因素。论文还据此提出,各省需要认真审视自身已经具备的基础条件,并根据对这些基础条件的系统认知,采用差异化的因果组合策略,促成各省区以国家森林公园为代表的森林公园旅游发展能力的提高。总之,论文在通过文献检索与分析方式对“信息流”和“旅游流”相关理论建构与实践分析进行系统回顾的基础上,将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研究纳入“流空间”理论分析框架,从“旅游流空间”分析视角出发进行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集散研究。论文描述了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集散动态格局与空间网络;探索了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集散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通过耦合协调度与耦合协调效率分析探析了各关键影响因素与网络信息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分别提出了促进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聚散和提高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旅游产业发展能力地最佳因果组合策略。论文无论是在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集散研究深度的延伸;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集散研究广度的拓展;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集散研究框架的完善;还是在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集散研究方法的丰富等方面,均作出了有益且有效的尝试。

高宏[9](2020)在《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志广泛编纂,积累了丰富的编纂理论和经验,本文以省级旅游志为研究对象,从编纂的角度考察了旅游志编修源流、背景和体例,对旅游志的内容、特点、价值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对旅游志内容梳理的基础上回顾了当代旅游的发展变迁。当代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经四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当代旅游业白手起家,在“文化大革命”中遭遇挫折但徘徊前行,拨乱反正之后,在改革开放之初,旅游业开始崭露头角,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被国家确定为支柱产业。为适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家不断调整管理体制,扩大对外开放,扩大旅游的空间和地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居民收入增加,旅游出行人数和旅游消费大幅度增长,旅游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旅游业资料的收集和汇编,总结旅游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反映旅游发展的历史进程已经成为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和部署下,各级政府开始编修旅游志。旅游类志书的编纂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地方志在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中,旅游元素就是志书记述的一个重要方面。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旅游类专志开始产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志书也愈来愈丰富,出现了包括山志、水志、寺庙志、湖泊志、名胜志等诸多的旅游类志书,民国时期,名胜、古迹被纳入志书定例,逐步奠定了当代旅游志的基础。当代志书编纂过程中,旅游起初是作为部分区域志的篇章之一,随着旅游发展,逐步单独成志,并成为省级志书中一个重要的分志。首轮省级旅游志各地启动时间不一,发展极不平衡,纂修部门多,既有旅游部门,也有外事部门,还有外事部门和旅游部门联动修志。20世纪90年代后期,第二轮地方志编纂工作开始部署,省级旅游志的续修也开始启动,但由于首轮志书进展不一,故仅有7个省份完成第二轮省级旅游志的编纂。两轮省级旅游志编纂过程中呈现出工作体制的一致性、机构人员的趋同性、工作程序的相似性、志书编纂和旅游业发展不对称等特点。省级旅游志编纂中,根据各省旅游的实际情况和资料情况,按照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拟定的相关规定,对志书结构进行设计和规划。篇目主要采用篇(编)、章、节三级,涉及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经营与管理等篇章。两轮志书基本都采用了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以志为主,设序言、凡例、概述、卷目等,为全书之纲。省级旅游志的文体,在遵循传统和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根据旅游志记述内容的情况,尤其景区景点景色的记述,略微有些创新和变通。两轮志书相比较,体例结构既有继承,也有变革和发展。篇章数量有所损益;篇目分类由“静”到“动”,与时俱进,更加科学;体裁运用更加丰富和合理;文风更加精炼、简洁和实用。省级旅游志主要记述了旅游资源与开发、旅游线路与规划、旅游类型、旅游市场、旅游服务施设、旅游管理等事象。在这些记述的内容中,展现了当代旅游业的发展和变迁:旅游活动类型更加丰富、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后起勃发、消遣性旅游幅度增大、自费旅游和自助旅游增加;旅游的时空极大拓展,客源地和目的地全球化,旅游时间更加灵活;旅游业的属性从外事接待逐步向经营接待型转变,最终形成旅游产业;旅游管理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机构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旅游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都得到极大的改善;旅游功能也更加多元。省级旅游志在多方面都具有价值,不仅是记录区域旅游发展的载体,也是经济和文化史料的重要来源;在旅游开发中,是旅游宣传的重要工具和信息来源,旅游规划与开发的重要参考,旅游商品开发的重要借鉴。对于旅游文化研究、旅游史研究、区域经济史研究意义重大。省级旅游志编纂成果丰硕,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在编纂组织时,存在组织机构的临设与调整、修志人员的不稳定性、内容不断调整和变化、编纂工作持续周期长等问题;在体例编排方面,篇目分类不够科学、篇目设置存在太“全”和太“简”等现象;在内容记述方面,存在遗漏、失真、地图运用不足、关联性不够等问题;在理论运用方面,对方志学理论和旅游学理论有待进一步融汇贯通。针对省级旅游志编纂中存在的问题,有待从资料收集、篇目设置、内容建构和理论创新四个方面进行着手,提高志书的编纂质量。在资料收集方面,加强微观资料、口述史料、网络资料和旧方志资料收集;在篇目的设置时,注意行业分工实际和发展、篇目标题客观简洁、篇目设置注意整体性和逻辑性;在内容建构上,凸显地域特色、彰显时代变化、突出专业性;在理论方面加强创新,尤其是加强对省级旅游志的续修理论的研究、正确处理旅游志和其他志之间的关系,力争早日构建形成旅游方志学。

刘培学,张建新,吴荣华,刘泽华[10](2019)在《基于决策树的山岳景区游客路径影响因素研究——以世界遗产地三清山为例》文中提出将决策树方法引入到小尺度旅游目的地的游客空间行为研究中,分析人口统计特征与旅行特征对游客空间行为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江西省三清山风景名胜区510位游客在景区内的路径轨迹,通过K-means方法聚类为6种游线路径,使用CHAID决策树模型构建游客属性特征与实际游览路径、主要景点的交互关系。结果表明:影响游客路径选择的因素依次为旅游方式、停留时间、主要交通方式、职业和月收入。不同游客群体寻路行为呈现规律性特征,参团游客与亲朋出游游客会倾向不同的入口,中远距离的参团游客停留时间影响其路径选择,年轻的驴友倾向于遍历更多的景点。

二、日本旅行商考察三清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旅行商考察三清山(论文提纲范文)

(1)中学生物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及其实践研究 ——以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1.3.1 相关概念
        1.3.2 理论基础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
第2章 生物研学旅行意向调查与分析
    2.1 调查方案设计
        2.1.1 调查目的
        2.1.2 调查对象选取
        2.1.3 调查方法与设计
        2.1.4 调查过程
    2.2 调查问卷信效度分析
        2.2.1 调查问卷信度分析
        2.2.2 调查问卷效度分析
    2.3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2.3.1 《生物研学旅行意向调查(学生版)》
        2.3.2 《生物研学旅行意向调查(家长版)》
        2.3.3 《生物研学旅行意向调查(教师版)》
    2.4 调查结论
第3章 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及实践
    3.1 生物研学旅行课程内涵分析
    3.2 生物研学旅行课程设计路径
    3.3 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研学旅行资源分析
        3.3.1 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介
        3.3.2 主要植被类型
        3.3.3 主要动物类型
        3.3.4 生物研学旅行对象学情分析
    3.4 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研学旅行实践路线示意图
    3.5 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学生物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3.5.1 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初中生物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3.5.2 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中生物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3.6 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学生物研学旅行课程实践安排
        3.6.1 安保及出行安排
        3.6.2 食宿及研学旅行基地安排
        3.6.3 生物研学旅行实践对象及实践课程板块安排
    3.7 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学生物研学旅行课程实践结果分析
        3.7.1 调查问卷数据
        3.7.2 《生物研学旅行活动满意度调查》调查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3.7.3 《生物研学旅行活动满意度调查》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3.8 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学生物研学旅行课程实践结论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生物研学旅行意向调查(学生版)》问卷
    附录2 《生物研学旅行意向调查(教师版)》问卷
    附录3 《生物研学旅行意向调查(家长版)》问卷
    附录4 《生物研学旅行活动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5 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学生物研学旅行实践照片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2)研学旅行视域下地理实践力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
        1 国际地理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2 我国地理学自身发展为地理实践力培养提供契机
        3 新课改倒逼地理实践力培育比重增强
        4 核心素养呼声高涨
        5 研学旅行的冷与热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1 顺应国内外课改趋势,促进地理实践力落地实施
        2 丰富研学旅行方案设计,推动研学旅行深入开展
        3 改进教师教学方式,推动地理教学发展
        4 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及地理实践能力
    (五)创新之处
二、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1 地理实践力
        2 研学旅行
        3 研学旅行提高地理实践力的适切性
    (二)理论基础
        1 建构主义理论
        2 杜威“做中学”理论
        3 具身认知理论
三、研学旅行视域下地理实践力提升案例分析
    (一)案例选取
        1 案例来源
        2 选取原则
    (二)案例评价系统设计
        1 基于AHP的地理实践力指标体系构建
        2 研学旅行视域下地理实践力指标体系评价量规设计
    (三)研学旅行视域下提升地理实践力的案例分析
        1 研学旅行视域下提升地理实践力的案例定性分析
        2 研学旅行视域下提升地理实践力的案例定量分析
        3 研学旅行视域下提升地理实践力的经验
        4 研学旅行视域下地理实践力提升的不足
四、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实践力提升策略
    (一)提升研学旅行导师专业素养
        1 增强自身的地理实践能力
        2 提高研学旅行中提升地理实践力的课程设计能力
        3 注重课程设计的实施力,争取研学旅行课程实践锻炼
    (二)提高研学旅行课程质量
        1 在课程中多方位体现地理实践能力
        2 课程要具有设计感、创造性、吸引力
    (三)改善研学旅行中软硬件环境条件支持
        1 政府等相关机构大力支持与减少干预相结合
        2 提供高质量的研学旅行基地
        3 营造竞争机制的研学旅行环境
    (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五)规范评价系统
五、基于地理实践力提升策略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一)天一庄园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1 研学旅行基地简介
        2 天一庄园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简介
    (二)研学旅行准备工作
        1 研学旅行前期准备
        2 研学旅行基地内准备
        3 研学旅行分组任务准备
    (三)具体研学旅行课程内容设计
        1 地貌观察活动设计
        2 植被调查活动设计
        3 土壤观察实验活动设计
        4 水循环模拟实验及人工降雨防雹研究活动设计
        5 气候气象调查活动设计
        6 游戏化大综合
        7 总结提升
    (四)研学旅行成果评估
        1 学生成果
        2 教师成果
        3 基地成果
六、研究结论与不足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A 研究案例具体名称及作者
附录 B 地理实践力各组成能力解读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赤峰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1.研究背景
        2.研究现状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研究内容
        2.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
        1.研究方法
        2.研究路线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地理实践力
        2.研学课程
    (二)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生活教育理论
        3.课程开发理论
二、地理研学课程案例分析
    (一)案例分析说明
        1.案例来源
        2.案例分析目的
        3.案例分析视角
        4.案例分析方法
    (二)案例具体分析
        1.自然地理类研学课程案例分析
        2.人文地理类研学课程案例分析
    (三)案例分析启示
三、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赤峰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设计
    (一)研学课程案例设计原则
        1.教育性原则
        2.因地制宜原则
        3.安全性原则
        4.趣味性原则
        5.实操性原则
    (二)研学课程案例设计依据
        1.赤峰市乡土地理
        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3.高中地理教材
        4.师生实际情况
    (三)研学课程案例的基本组成
        1.研学主题
        2.研学地点概况
        3.研学目标
        4.研学路线与时间安排
        5.研学课程准备工作
        6.研学活动方案
        7.研学评价
        8.研学手册
    (四)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设计
        1.案例一:燕京啤酒(中京)有限责任公司工业研学课程
        2.案例二:赤峰市博物馆研学课程
四、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赤峰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实施
    (一)案例实施
        1.燕京啤酒(中京)有限责任公司研学课程实施
        2.赤峰市博物馆研学课程实施
    (二)案例实施启示
五、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研学案例汇总表
附录2 赤峰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具体分析表
附录3 赤峰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设计
附录4 地理研学课程案例成果展示
致谢

(5)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旅游者需求和目的地选择的新特点
        二、目的地开发及转型发展的新要求
        三、山地旅游深度体验性特质挖掘的新机遇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山地旅游研究
        二、非功用性相关研究
        三、山地旅游非功用性相关研究
        四、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问题、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技术路线
    第五节 研究重、难点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山地旅游
        二、非功用性旅游体验
        三、体验价值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情境理论
        二、情感认知评价理论
        三、顾客感知价值理论
    第三节 山地的功用性与非功用性分析
        一、山地功用性:生存与生产的物质空间
        二、山地非功用性:浪漫与理想的精神王国
        三、山地旅游:亟待回归的非功用性实现路径
第三章 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解析
    第一节 分析方法阐述
        一、研究问题的明确
        二、资料分析方法:扎根理论
        三、数据来源
        四、分析工具
    第二节 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解构过程
        一、扎根理论的分析准备
        二、开放式编码
        三、主轴式编码
        四、选择式编码
        五、理论饱和与研究的科学性
    第三节 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的逻辑机理
        一、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投入
        二、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收益
        三、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实质
第四章 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的测度
    第一节 测度准备与步骤阐述
        一、研究问题的明确
        二、案例地选择
        三、测度步骤阐述
    第二节 量表开发与问卷设计
        一、从扎根理论到概念化、操作化的理论探讨
        二、量表开发过程概述
        三、研究变量与测量项选择
        四、问卷内容与形式
        五、预调研与问卷修正
    第三节 数据收集与量表检验
        一、数据收集与筛选
        二、差异显着性检验与样本概况
        三、信度与效度分析
        四、量表生成
    第四节 案例地测度结果对比评价
        一、测度结果总体评价
        二、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投入对比分析
        三、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收益对比分析
第五章 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维度组态分析
    第一节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一、研究问题的明确
        二、研究假设
        三、体验价值“投入-收益”模型构建
    第二节 “投入-收益”模型定性比较分析
        一、研究方法选择
        二、定性比较分析过程
        三、定性比较组态阐释
    第三节 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收益水平的优化提升
        一、定位重构:精神性的“召唤结构”
        二、业态创新:具身化的“沉浸场所”
        三、产品设计:挑战性的“成己镜像”
        四、意境生成:差异化的“第三空间”
        五、文化表征:神圣感的“体验世界”
        六、情感联结:互动性的“对话之域”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创新点与研究局限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局限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山地旅游网络游记文本目录
    附录B 云南玉龙雪山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调查问卷
    附录C 云南苍山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调查问卷
致谢
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6)洛阳市豫剧研学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以洛阳职业技术学院研学基地为依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诠释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诠释
        (一)研学旅行
        (二)课程
    二、理论基础
        (一)双重音乐能力
        (二)泰勒课程论
第三章 洛阳市豫剧课程资源分析与依托基地
    一、洛阳市豫剧研学资源现状
    二、豫剧研学基地确立依据
    三、洛职研学基地确立可行性分析
        (一)适宜的研学场地
        (二)便捷的交通枢纽
        (三)丰富的研学资源
        (四)充足的研学场馆
第四章 豫剧研学课程开发设计
    一、课程实施学段
    二、课程目标设定
        (一)课程目标来源
        (二)课程目标的确定
    三、课程内容选取
        (一)对音乐课程标准的把握
        (二)对教材知识点的提取
        (三)对研学基地资源的开发
    四、课程设计思路
        (一)教育性与可行性结合
        (二)多样性与特色性结合
        (三)科学性与趣味性结合
    五、课程实施过程
        (一)研前参与人员的组织
        (二)研中组织方式的确定
        (三)研后成果的分享交流
    六、课程评价体系
        (一)课程评价原则
        (二)课程评价内容
        (三)课程评价方法
第五章 豫剧研学课程实践反思
    一、问卷调查设计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问卷设计与编写
        (三)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
    二、课程反思与改进设计
        (一)加强课程主体性设计,倡导探究性学习
        (二)加强课程生活性设计,密切与生活联系
        (三)加强课程选择性设计,开展多样化活动
        (四)加强课程组织性设计,做好研学前准备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时空效应与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路线导图
2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文献综述
    2.3 研究述评
3 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时空特征
    3.1 数据来源
    3.2 研究方法
    3.3 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时间特征
    3.4 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空间特征
    3.5 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空间自相关特征
    3.6 本章小结
4 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空间结构与区域效应
    4.1 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整体网络结构
    4.2 省区间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交互结构
    4.3 省区间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有效关联
    4.4 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核心-边缘结构
    4.5 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区域溢出效应
    4.6 本章小结
5 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关键影响因素
    5.1 地理探测器分析法
    5.2 时间与气候因素对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影响
    5.3 时间与空间距离对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影响
    5.4 社会人口因素对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影响
    5.5 经济发展水平对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影响
    5.6 交通可达性对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影响
    5.7 信息化建设水平对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影响
    5.8 目的地接待能力对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影响
    5.9 目的地吸引力对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影响
    5.10 森林旅游接待能力对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影响
    5.11 森林旅游资源禀赋对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影响
    5.12 本章小结
6 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作用机理
    6.1 研究方法
    6.2 网络信息流与各影响因素间耦合协调度与协调效率分析
    6.3 网络信息流与环境影响体系的耦合协调度协调效率分析
    6.4 网络信息流与环境影响体系耦合协调效率识别及划分
    6.5 本章小结
7 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组合配置分析与优化策略
    7.1 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组合配置分析
    7.2 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优化策略
8 结论与讨论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创新
    8.3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基础数据统计表
附录 (B) 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校准后的模糊值
附录 (C) 森林旅游产业发展能力校准后的模糊值
附录 (D)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9)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选题的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概念界定
    五、研究架构
第一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背景
    第一节 当代旅游业快速发展
    第二节 旅游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第三节 居民收入与旅游消费增长
    小结
第二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概要
    第一节 旅游志编纂溯源
    第二节 首轮省级旅游志编纂
    第三节 第二轮省级旅游志编纂
    第四节 两轮省级旅游志编纂特点
    小结
第三章 省级旅游志体例安排
    第一节 省级旅游志结构设计
    第二节 省级旅游志的体裁
    第三节 省级旅游志的文体
    第四节 两轮省级旅游志体例比较
    小结
第四章 省级旅游志记述的事象
    第一节 旅游资源与开发
    第二节 旅游线路与规划
    第三节 旅游类型
    第四节 旅游市场
    第五节 旅游服务设施
    第六节 旅游管理
    小结
第五章 旅游志中旅游业的发展变迁
    第一节 旅游活动类型的变化
    第二节 旅游时空的拓展
    第三节 旅游业属性的变迁
    第四节 旅游管理规范化和法制化
    第五节 旅游设施的发展
    第六节 旅游功能多元化
    小结
第六章 省级旅游志的价值
    第一节 资料价值
    第二节 应用价值
    第三节 研究价值
    小结
第七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组织工作问题
    第二节 体例编排问题
    第三节 内容记述问题
    第四节 理论应用问题
    小结
第八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优化建议
    第一节 资料收集
    第二节 篇目设置
    第三节 内容建构
    第四节 理论创新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古籍
    二、地方志
    三、资料汇编
    四、着述
    五、期刊论文
    六、硕博论文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10)基于决策树的山岳景区游客路径影响因素研究——以世界遗产地三清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数据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
    1.2 研究数据
    1.3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游览路径聚类
    2.2 游览路径类型规则
    2.3 游线区段或节点决策规则
3 结论、建议与讨论
    3.1 结论
    3.2 建议
    3.3 讨论

四、日本旅行商考察三清山(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学生物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及其实践研究 ——以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D]. 武盼盼.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2]研学旅行视域下地理实践力提升策略研究[D]. 刁鹏博.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研学旅行方案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上饶市为例[D]. 谢嫔.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4]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赤峰市高中地理研学课程案例设计与实施[D]. 宫晖.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5]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研究[D]. 史鹏飞. 云南财经大学, 2021
  • [6]洛阳市豫剧研学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以洛阳职业技术学院研学基地为依托[D]. 史雪薇. 洛阳师范学院, 2021(08)
  • [7]“救命树”的故事:重游密苏里泡菜泉公园(一)[J]. 张丽兵. 花木盆景(花卉园艺), 2021(01)
  • [8]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网络信息流的时空效应与作用机理研究[D]. 陆利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5)
  • [9]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D]. 高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09)
  • [10]基于决策树的山岳景区游客路径影响因素研究——以世界遗产地三清山为例[J]. 刘培学,张建新,吴荣华,刘泽华.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9(03)

标签:;  ;  ;  ;  ;  

日本旅行商访问三清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