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强度高耐久性混凝土制备技术

普通强度高耐久性混凝土制备技术

一、普通强度高耐久性混凝土的配制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张戈[1](2021)在《喷射混凝土高性能化机制与组成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喷射混凝土以其凝结时间短、超早强以及施工工艺简便等特点,广泛应用于隧道与基坑支护、加固等工程中。现有喷射混凝土存在强度等级低、回弹率大、后期强度增长缓慢且对耐久性无明确要求等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因此可喷性良好、强度高、耐久性优异的高性能喷射混凝土已成为发展方向,如何实现普通喷射混凝土的高性能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本文以喷射混凝土高性能化作为主要研究目标,通过试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开展无碱速凝剂对喷射混凝土水化与强度影响机理研究,分析胶凝材料用量、水胶比、砂率、矿物掺合料、聚乙烯醇纤维、速凝剂掺量等对喷射混凝土可喷性能和强度的影响规律,给出提高喷射混凝土可喷性能和强度的技术措施,制备出具有高工作性、高耐久性的C50喷射混凝土,形成高性能喷射混凝土组成设计方法,可为喷射混凝土高性能化提供支撑。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如下:(1)研究了掺入硫酸铝系列无碱速凝剂的喷射混凝土水化和硬化机理。结果表明有碱速凝剂和无碱速凝剂均加速了水泥中C3A和C3S早期水化,提高了水泥诱导前期和诱导期的水化放热速率,促使喷射混凝土迅速凝结和硬化。掺入无碱速凝剂在加速了C3A水化反应速率的同时往溶液中提供了SO42-离子,并没有明显改变溶液中Al3+/SO42-比例,使溶液处于合适硫酸盐体系下,C3A水化速率总体可控,对于C3S后续水化及C-S-H凝胶致密化进程没有阻碍,因此喷射混凝土后期强度稳定增长,并未发生明显倒缩。(2)研究了配合比参数、矿物掺合料和聚乙烯醇纤维等因素对喷射混凝土工作性能和流变特性的影响规律,给出了可喷性能的提升方法。结果表明选择合理的配合比参数、掺入适量的速凝剂、矿物掺合料及聚乙烯醇纤维是提升喷射混凝土工作性能的有效措施。当水胶比在0.38~0.40时,胶材用量在520~540kg/m3,砂率在50%左右时,喷射混凝土回弹率明显降低,当硅粉掺量在10%~15%时,可喷性能提升显着。掺入聚乙烯醇纤维有助于提高可喷性能,以体积掺量0.50%~1.0%较为适宜。确定适宜的流变参数范围同时有助于提高喷射混凝土的可喷性能,当屈服应力在190Pa~250Pa之间,塑性粘度在210Pa·S~250Pa·S之间时,喷射混凝土回弹率低于10%,一次喷射厚度大于340mm。(3)研究了掺入无碱速凝剂喷射混凝土强度影响因素及其提升方法。结果表明选择合理的配合比参数、掺入适量的速凝剂、矿物掺合料有助于提高喷射混凝土强度,胶材用量在520~540kg/m3,水胶比在0.38~0.40时,砂率在50%左右时,喷射混凝土强度较高。掺入硅粉和偏高岭土有助于提高抗压强度,当硅粉掺量为10%~15%时,强度提升效果最为显着。对于有抗拉强度要求的喷射混凝土,建议掺入适量的聚乙烯醇纤维,建议的掺量范围为0.25%~0.50%。根据以上研究基础,建立了高强喷射混凝土抗压强度与劈裂抗拉强度关系式fts=0.41·(fcc)0.59,测得C50喷射混凝土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并给出了C50喷射混凝土本构方程。(4)研究了速凝剂、聚乙烯醇纤维和成型工艺对高性能喷射混凝土耐久性能的影响。喷射工艺的冲击和紧密压缩作用提高了混凝土的密实性,因此喷射混凝土抗渗性能、抗冻性能和抗碳化性能均高于模筑混凝土。掺入无碱速凝剂提高了喷射混凝土的电通量和平均渗水高度,掺入聚乙烯醇纤维明显增加了1200um以上的气孔体积,降低喷射混凝土的抗渗性能,电通量和平均渗水高度随着纤维掺量的增加而增长。冻融循环过程中,聚乙烯醇纤维明显抑制微裂缝的产生与发展,限制基体内气泡的连通和扩展,提高了喷射混凝土的抗冻性能。掺入无碱速凝剂小幅提高了喷射混凝土的碳化深度,聚乙烯醇纤维的掺入降低了喷射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且碳化深度随着纤维掺量的增加而增长,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喷射混凝土碳化深度预测模型。(5)研究了喷射混凝土材料组成与成型工艺特征,提出了高性能喷射混凝土组成设计方法。考虑成型方式、速凝剂和矿物掺合料种类与掺量的共同作用,修正了强度计算公式,确定了密实度影响系数k和矿物掺合料影响系数μi,给出了不同种类矿物掺合料的建议取值。基于骨料堆积和润滑协同作用原理提出了喷射混凝土浆体体积含量计算公式,提出了高性能喷射混凝土组成设计方法。依据组成设计方法进行了验证,可为喷射混凝土高性能化提供支撑。

朱博[2](2021)在《地铁疏散平台用活性粉末混凝土(RPC)轻量化研究》文中指出活性粉末混凝土(Reactive Powder Concrete,简称RPC)是具有超高强度、高韧性和优异耐久性的新型水泥基复合材料,国内外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军事、海洋工程、修补材料、核能等诸多领域,本文结合西安对地铁疏散平台力学性能要求,通过试验研究得到满足地铁疏散平台用RPC的力学性能要求的同时降低其容重、减少其成本。本课题结合当地原材料的实际情况,以RPC的基本配制原理为基础,基于最紧密堆积理论,对20~40目、40~70目、70~140目三种不同粒径的石英砂进行最紧密堆积试验;采用正交试验法、选取水胶比、硅灰掺量、粉煤灰掺量及矿粉掺量四个因素,每个因素选择3个水平,按照标准L9(34)正交表安排试验,以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及流动性为评价指标,对RPC进行配合比优化以及确定本试验RPC轻量化的基准配合比;基准配合比其余组分不变,采用3种不同体积分数的钢纤维(i=0.5%、1.0%、1.5%)及3种不同质量分数的玄武岩纤维(j=2.0 kg/m3、3.0 kg/m3、4.0 kg/m3),以单掺和混掺的方式掺入RPC,探究纤维对RPC力学性能的影响,确定满足力学性能要求、容重较低的RPC配合比;基准配合比其余组分保持不变,仅进行骨料的替代,即用不同比例陶砂替代RPC的细骨料石英砂,采用体积替代法,比例分别为10%、20%、30%、40%、50%、60%,确定满足力学性能要求、容重较低的RPC配合比;对所得的符合条件的RPC试样进行抗冻性试验检验其耐久性能,并借助SEM等手段进行微观结构分析通过试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基于最紧密堆积理论得到的细骨料之间的最紧密堆积比例为粗:中:细=1:0.54:0.36,通过正交设计得出一组试件抗压强度156.0 MPa、抗折强度39.5 MPa的基准RPC配合比。(2)根据本试验力学性能指标以及容重,在混杂纤维RPC中,确定钢纤维掺量为0.5%、玄武岩纤维掺量为4kg/m3为最优配合比,该配合比抗压强度134.6 MPa、抗折强度23.6 MPa,干表观密度为2570 kg/m3,相比基准试样降低了3.4%。(3)陶砂与RPC基体有良好的界面粘结,且陶砂替代石英砂可显着改善RPC拌合物的流动性,根据容重及力学性能指标,当陶砂替代率为30%时确定为最优配合比,此时试样抗压强度为120.1 MPa、抗折强度为27.0 MPa,干表观密度为2338 kg/m3,相比基准试样降低了12.1%;(4)对制备出的RPC进行冻融试验和韧性研究,其挠度-荷载曲线基本为典型的延性混凝土曲线,纤维的增韧作用明显;经检测,四组满足性能要求的RPC均具有优异的抗冻性能。

姚如胜[3](2021)在《GFRP筋及防腐钢筋海洋混凝土构件力学性能试验研究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海洋混凝土(Ocean Aggregate Concrete,简称OAC)是指珊瑚礁石经破碎、筛分后作为粗骨料与细骨料(海砂、珊瑚砂、河砂)、海水与水泥按一定配比制成的新型混凝土。海洋混凝土的研究、开发以及利用,既能有效节省岛礁工程建设中粗、细骨料及淡水资源的运输成本与建设工期成本,又能有效解决废弃珊瑚碎屑的堆放及占地所引起的环境问题,更能推进岛礁工程建设的发展进程,切实有效地提高我国南海诸岛的军用及民用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我国河砂及淡水资源消耗量巨大、局部地区供给短缺,而海洋中蕴藏了丰富的海砂与海水资源,适度开发海砂、海水资源并加以利用,可缓解建筑用砂及淡水资源短缺问题。玻璃纤维材料(GFRP)具有耐腐蚀、轻质、高强的特点,与海洋混凝土组合,形成GFRP筋海洋混凝土结构。对海洋混凝土及其GFRP筋及防腐钢筋构件的力学性能进行深入研究,对远洋岛礁及近海工程建设意义重大,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和推广前景。本文以此为目标,开展相关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通过252个海洋混凝土(珊瑚、海砂、海水)试块和56个圆截面短柱试件的轴心受压加载试验,考察了海砂取代率、混凝土强度等级、减水剂与水泥质量比、拌养水类型、复掺矿物掺合料类型、阻锈方式、纵筋配筋率、箍筋间距、截面尺寸、应变贴片方式、海洋潮汐区的暴露龄期等参数对试件轴压性能的影响;获取了试件的物理及力学性能指标、破坏形态、荷载-位移曲线、纵筋应变和箍筋应变,分析了各参数对其物理及力学性能指标的影响规律,并运用灰色理论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对试件力学性能指标的影响程度,同时拟合了海洋混凝土圆柱体与立方体抗压强度关系表达式、海洋混凝土单轴受压应力-应变本构方程和GFRP筋约束海洋(海砂海水)混凝土柱的应力-应变本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海洋混凝土的强度与坍落度均能满足建筑工程使用需求;海洋混凝土受压破坏形态主要表现为水泥石开裂破坏和骨料劈裂破坏;海洋混凝土干密度在1983~2143kg/m3之间;GFRP箍筋荷载-环应变曲线呈双线性发展;海砂取代率和减水剂掺量对海洋混凝土试件力学性能影响呈波动变化趋势;拌养水类型(海水、淡水)对试件力学性能影响不显着;矿物掺合料能改善海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掺加偏高岭土(P)与硅灰(G)、环氧涂层(H)和阻锈剂(Z)的钢筋海洋混凝土柱的抗锈蚀效果显着;暴露龄期在270d内,掺加P+G+H、P+G+Z的钢筋海洋混凝土柱的刚度及承载力显着增大;混凝土强度等级对GFRP筋海洋混凝土柱轴压力学性能影响较为显着;PVC管对钢筋海洋混凝土柱具有一定的延蚀效果,但对GFRP筋海洋混凝土柱的力学性能影响不大;海洋混凝土轴压应力-应变本构曲线及其GFRP筋约束海洋混凝土应力-应变本构曲线均与其试验曲线吻合良好;随着纵筋配筋率的增大,GFRP筋海洋混凝土试件的初始刚度、峰值荷载、延性和耗能总体上呈增大趋势;箍筋间距的变化对GFRP筋海洋混凝土柱承载力影响不显着;随着试件截面尺寸的增大,GFRP筋海洋混凝土柱的初始刚度、峰值荷载均随之增大,延性上下波动变化;暴露龄期(T<270d)对海洋混凝土试件力学性能指标影响规律不显着。通过20个GFRP筋海洋混凝土梁试件的受弯加载试验,考察了海砂取代率、配筋率、剪跨比及暴露龄期等因素对试件受弯性能的影响,获取了试件力学性能指标、初始裂缝宽度、破坏形态、纵筋应变、混凝土截面应变和荷载-挠度曲线,分析了各参数对其力学性能指标的影响规律以及各影响因素对试件力学性能指标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GFRP筋海洋混凝土梁受弯荷载-挠度曲线呈双线性发展;GFRP筋海洋混凝土梁截面应变分布符合平截面假定;配筋率对GFRP筋海洋混凝土梁受弯性能影响较为显着。采用ABAQUS建立了GFRP筋海洋混凝土构件数值模型,数值分析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证明了GFRP筋海洋混凝土构件数值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扩展分析了混凝土强度等级、FRP筋类型和配筋率对海洋混凝土梁受弯性能的影响,采用极差法分析各影响因素对试件力学性能指标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混凝土强度等级和FRP筋类型对试件的峰值荷载和峰值挠度影响较大;随着配筋率的增大,FRP筋海洋混凝土梁试件峰值荷载逐渐增大,但跨中峰值挠度逐渐减小,延性和耗能变化不显着。基于试件轴压和受弯试验结果,提出了GFRP筋约束海洋混凝土短柱的峰值应力与峰值应变计算模型,修正了GFRP筋海洋混凝土柱和PVC管钢筋海洋混凝土柱的承载力计算表达式;基于中国、美国和加拿大规范修正了GFRP筋海洋混凝土梁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修正公式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良好。研究成果丰富了海洋及近海混凝土结构的试验数据和理论内容,对进一步开展海洋混凝土结构提供了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可为我国强海战略下的岛礁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

李波[4](2020)在《C80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制与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社会对可持续发展已日益重视。就土木工程领域而言,可持续发展除了要求节约天然砂、保护环境,还要求建筑结构经久耐用。因此,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便应运而生。为解决机制砂混凝土工作性差的缺点,特提出利用机制砂混凝土调节剂改善其工作性,并就地取材利用内蒙古地区产量丰富的玄武岩机制砂和偏高岭土配制C80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然后开展试验,研究不同掺量偏高岭土对机制砂混凝土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的影响,并与常用掺合料硅灰进行对比分析,其中抗冻性研究应考虑北方寒冷地区路桥混凝土构件存在冻融和融雪剂侵蚀破坏,故模拟进行盐侵-冻融耦合的抗盐冻性试验。研究主要成果有:1、通过使用天然砂和机制砂两种细集料配制混凝土进行对比试验,发现相比天然砂,机制砂对混凝土工作性有不利影响,但对其28d劈裂抗拉强度和抗折强度均有所提高,分别提升10%和8.4%。2、通过添加调节剂进行对比试验,发现3%掺量的调节剂可以较经济地解决机制砂混凝土工作性差的问题,并提高其28d力学性能,抗压强度提高8.3%,劈裂抗拉强度提高3.8%,抗折强度提高4.5%。3、通过分别掺合硅灰和偏高岭土两种掺合料,配制机制砂混凝土进行对比试验。发现:(1)工作性试验表明,随硅灰或偏高岭土掺量增加,新拌机制砂混凝土包裹性、和易性会提高,而坍落度、扩展度、流动性会下降。两种掺合料对新拌机制砂混凝土的影响作用相似,但掺偏高岭土成型试件表观质量更优。(2)力学试验表明,随着硅灰或偏高岭土掺量增加,试件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和抗折强度均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两种掺合料均能够提高试件早期强度和后期强度。但掺硅灰试件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略优,掺偏高岭土试件抗折强度略优。(3)微观试验表明,适量硅灰或偏高岭土均可促进水化,填充孔隙,有效改善孔隙结构,减少多害孔和有害孔孔体积。但偏高岭土对孔隙结构改善效果优于硅灰。(4)以抗压强度试验和微观试验为依据,分析受压全应力-应变曲线特点,建立分段非线性本构模型,分析孔隙-强度变化特点,验证Kumar强度-孔隙模型。(5)耐久性试验表明,适量硅灰或偏高岭土均可提高试件抗渗性、抗氯离子渗透性、抗盐冻性。两种掺合料试件抗渗性相当,但掺偏高岭土试件抗氯离子渗透性和抗盐冻性更优。4、通过上述试验研究,证明偏高岭土与硅灰作用效果相似,可用作高性能机制砂混凝土掺合料。在偏高岭土掺量为8%,水胶比为0.33,砂率为42%,胶材用量仅为500kg/m3,水泥用量仅为410 kg/m3的情况下,配合调节剂使用可配置出工作性优良,坍落度>160mm,抗压强度98.5MPa,抗渗等级P12,抗氯离子渗透等级RCM-Ⅳ,抗冻等级F350的C80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

董超[5](2020)在《机制砂对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传统的自密实混凝土以天然河砂作细集料,但因近些年环保形势严峻,多地要求禁采或限采河砂,导致无天然砂可用的情况越来越多,采用机制砂代替河砂配制混凝土已成必然趋势。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制方法、配合比的优化及工作性能研究等。但机制砂产品受原材料、生产工艺等因素的影响很大,致使不同产地、不同生产工艺机制砂的岩性、粒形、级配等质量指标有很大的差异。为指导山东地区机制砂的生产与使用,有必要对山东地区典型机制砂产品的质量指标及其对自密实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本论文以山东鲁珠集团采用冲击破碎法生产的石灰岩质机制砂为研究对象,在全面对比机制砂与河砂在物理性质、粒形、颗粒级配等各方面差异的基础上,与河砂对比,研究机制砂对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填充性、间隙通过性)、力学性能(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及耐久性能(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抗碳化性能)的影响,分析机制砂中石粉含量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并通过压汞试验对自密实混凝土孔结构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与河砂相比,机制砂间隙率降低约7%,粒形粗糙多棱角,这使得混凝土流动性略有降低,坍落扩展度降低5%左右,但机制砂能显着提高混凝土的粘聚性,使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J环通过能力提高28%以上;机制砂颗粒粗糙多棱角的粒形特点能强化砂粒与水泥硬化浆体之间的结合界面,且机制砂颗粒之间会产生嵌锁效应,产生较大的机械啮合力,这均能显着提高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提高幅度分别在10%和15%以上;机制砂颗粒间的嵌锁效应使得机制砂对混凝土抗折强度的提高幅度大于抗压强度;与河砂自密实混凝土相比,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硬化浆体总孔体积减少10%、有害孔及多害孔的孔体积减少19%,氯离子迁移系数降低7%以上,28d碳化深度降低5%以上,可见粗糙多棱角的机制砂有利于混凝土的耐久性。(2)在不改变砂率的前提下,将机制砂中石粉含量从8%提高到12%,增加了混凝土体系的粉体含量,同时提高了混凝土的需水量,使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粘聚性增加,J环通过能力提高20%左右。机制砂中的石粉含有较多粘土矿物,会削弱胶凝材料与集料界面过渡区的粘结力;将机制砂中石粉含量从8%提高到12%,会降低自密实混凝土中机制砂颗粒的含量,减弱机制砂颗粒的骨架作用,不利于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使抗压强度降低3%、抗折强度降低6%,但与同配合比的河砂自密实混凝土相比,抗压强度高3%、抗折强度高9%左右。机制砂中含有一定量的石粉,能优化硬化浆体的孔结构,机制砂中石粉含量从8%提高到12%,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硬化浆体总孔体积减少10%以上,有害孔及多害孔的孔体积减少近20%,这显着改善了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的耐久性,氯离子迁移系数降低约8%、28d碳化深度降低7%以上。(3)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的总孔隙率与其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呈负相关性;混凝土在承受外力荷载时,孔隙率越大,越容易出现应力集中的现象,造成自密实混凝土的承载能力下降,力学性能(抗压强度、抗折强度)降低。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的总孔隙率与非稳态氯离子迁移系数、28d龄期碳化深度呈正相关性;孔隙率越大,混凝土越易遭受氯离子、CO2气体的侵蚀。(4)随着混凝土龄期的增长,自密实混凝土中少害孔及无害孔的孔体积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而少害孔及无害孔相对所占比例持续增加。表明随着龄期的增长,水化反应持续进行,水化产物填充孔隙使得自密实混凝土的有害孔及多害孔逐渐转化为少害孔及无害孔,少害孔及无害孔逐渐填充密实。

仝赞[6](2020)在《青海砂岩碎石在C40水泥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当前基础设施加速建设过程中,能源和建筑材料的减少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合理利用当地资源并保证工程质量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砂岩作为一种天然岩石,种类较多,岩性不同其表现出来的性质也千差万别。本文依托青海加西公路项目,针对砂岩碎石在C40混凝土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以下研究:(1)对砂岩碎石的母岩进行了试验研究,XRD岩况分析表明该砂岩石英成分占92.4%,石英成分中的隐-微晶石英约和波状消光石英具有潜在碱硅酸反应,砂浆长度法碱活性试验半年膨胀率为0.03%,表明其不具有碱硅酸活性,并对砂岩的单轴抗压强度、抗冻性、吸水性和耐崩解性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该砂岩具有良好的强度和耐久性能。(2)生产碎石的砂岩母岩饱水抗压强度宜不小于100MPa,砂岩碎石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大于10%;砂岩碎石技术指标满足规范中Ⅱ类集料的技术标准,可用作C30~C60普通混凝土的集料。(3)对砂岩碎石混凝土进行配合比设计,利用砂岩碎石和天然砂、砂岩碎石和砂岩机制砂配制不同水胶比的混凝土,将不同胶水比与28d抗压强度进行线性拟合,得到砂岩碎石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水胶比估算的经验公式回归系数αa=0.66,αb=0.59。(4)采用SEM对砂岩碎石混凝土的微观结构进行分析,并与玄武岩碎石混凝土对比,发现不同类型集料导致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结构有所差别,砂岩碎石和天然砂混凝土结构最为致密,砂岩碎石和砂岩机制砂混凝土结构相对疏松。(5)研究了砂岩碎石C40混凝土不同龄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并与玄武岩碎石混凝土作对比,结果表明:在水胶比、工作性一致的情况下,砂岩碎石和天然砂混凝土的劈裂抗拉强度略低;砂岩碎石和天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性能最优,玄武岩碎石混凝土力学性能居中,砂岩机制砂混凝土力学性能相对最差,砂岩机制砂混凝土的弹性模量不满足规范要求,不宜用于C40混凝土;砂岩碎石和天然砂混凝土抗渗性、抗氯离子渗透性、抗碳化性、抗冻性、抗硫酸盐侵蚀性能和早期抗裂性能最优,抗碳化评价等级为T-Ⅴ,早期抗裂性能评价等级为L-Ⅳ,玄武岩碎石混凝土次之,砂岩机制砂混凝土耐久性相对较差;耐久性均满足设计使用100年的年限要求。本研究表明,母岩饱水抗压强度高于100MPa的砂岩碎石和天然砂配制的C40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力学和耐久性能,满足工程设计指标的要求,可应用于加西公路C40及C40以下的混凝土工程。

杨帆[7](2020)在《特殊路段超高强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公路建设中,水泥混凝土路面和沥青路面是最重要的路面形式。水泥混凝土路面具有强度高、耐久性能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的收费站、服务区、长大纵坡路段等对物理力学性能有严格要求的路段,对于这些特殊路段路面,通常采用钢筋混凝土和高模沥青混凝土处理,但并不能完全解决特殊路段路面结构早期破坏的问题。高强混凝土和超高强混凝土强度高、性能好,然而,由于其配合比设计和养护技术要求高,造价高,将其应用于特殊路段路面的研究较少。本文以C100水泥混凝土为研究对象,对其配合比、力学性能、冻融性能进行研究,并将其用于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中。研究发现,C100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厚度可以适当减小,耐久性得到显着提高。本文基于超高强混凝土的DSP模型,通过掺入硅灰和高效减水剂(“双掺”)制备超高强混凝土。首先进行原材料性能试验,验证每种原材料的基本指标,确保原材料符合规范要求,可用于配制超高强混凝土;然后,依据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确定最佳的C100配合比方案,在此基础上,对所确定的C100混凝土进行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抗折强度、冻融循环等试验;用扫描电镜(SEM)对比观察普通混凝土和超高强混凝土的内部形态、孔结构和界面过渡区;最后,设计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对比分析普通混凝土、高强混凝土和超高强混凝土的路面厚度。研究结果表明,超高强混凝土C100配合比为:水泥:水:砂:石=550:110:721:1128,其中硅灰掺量为10%,各项力学性能指满足设计要求,硅灰能有效地改善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使混凝土内部结构更加致密;采用超高强混凝土设计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层厚度可达19.2cm,比普通混凝土路面薄24.2%,比高强混凝土路面薄15.8%;当冻融循环次数为800次时,超高强混凝土的质量损失率仅为1.34%,说明超高强混凝土具有优良的抗冻性能。为超高强混凝土在高速公路特殊路段路面结构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毛恺程[8](2020)在《基于振动搅拌的机制砂-天然砂混凝土性能的试验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介绍了一种使用双卧轴振动搅拌机对机制砂-天然砂复合配制高性能混凝土,涉及这种类型混凝土的研究现状、发展前景和振动搅拌对此混凝土性能的研究。从环保角度来看,机制砂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但由于机制砂自身的特性,导致机制砂混凝土的工作性较差,而振动搅拌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可以弥补这个缺陷,前人对基于振动搅拌的机制砂-天然砂高性能混凝土研究较少。基于此,提出本文的研究课题。讨论了机制砂的特性,并针对机制砂的缺点提出了解决方法,即采用振动搅拌技术,进而叙述了振动搅拌机理及其发展。除此之外,介绍了试验用双卧轴振动搅拌机参数。选择4因素3水平,即水胶比(0.3、0.31、0.32)、粉煤灰掺量(0、10%、20%)、砂率(39%、41%、43%)和机制砂替代率(50%、60%、70%),作正交试验,确定一组基于振动搅拌的机制砂-天然砂配合比。改变振动电机电流频率,即改变振动强度,通过施加振动和非振动的对比试验,探究振动强度的变化对此混凝土工作性、抗压和劈裂性能的影响以及耐久性的影响。通过改变强制搅拌的搅拌时间,探究振动和非振动两种方式制备的混凝土在达到相同性能时,振动搅拌缩短的时间量。对机制砂石粉含量进行控制,探究石粉含量的变化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改变振动搅拌下的搅拌工艺方法,探究哪种工艺可以制备出工作性、力学性能和耐久性更好的混凝土。最后,通过试验结果分析,得出制备机制砂-天然砂高性能混凝土的双卧轴振动搅拌试验样机的优选参数,进而在工业机和工程应用中推广。试验结果表明:水胶比0.3、粉煤灰掺量0、砂率43%和机制砂替代率60%时的混凝土性能较好。在三种振动条件下,振动强度5.3时制备的混凝土工作性较好;在三种石粉含量下,石粉含量7%时的工作性较好;在一次投料法下,振动搅拌时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高于普通强制搅拌;改变振动搅拌工艺后混凝土各项性能指标均得到改善,劈裂强度提高更为显着,最高可提升15%,水泥裹砂石法对混凝土工作性提升更大。此外,在一定程度上,振动强度越大,含气量值越大;机制砂石粉含量越多,含气量越小。

李洋[9](2019)在《免蒸养超高性能混凝土的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UHPC)是一种工作性能良好、强度高、韧性好、耐久性优异的新一代水泥基复合材料。目前在超高性能混凝土的生产制备过程中,使用石英砂作为骨料,并使用大掺量的活性矿物掺合料,采用蒸汽养护或蒸压养护来进行早期养护,使得其具有很好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但是这样会提高生产成本,增加能源的消耗。本文首先采用传统方法配制超高性能混凝土,使用石英砂作为骨料,比较蒸汽养护和标准养护两种方式对混凝土各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聚羧酸高效减水剂以及大掺量活性矿物掺合料的使用,调整钢纤维掺量为0.8%时,可配制出坍落度180mm、扩展度500mm,工作性能良好的超高性能混凝土;蒸汽养护能够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混凝土3d抗压强度128.4MPa、抗折强度14.8MPa,但后期强度增长幅度低,28d抗压强度150.9MPa、抗折强度17.9MPa;标准养护条件下混凝土的早期强度相对较低,3d抗压强度仅77.8MPa、抗折强度12.0MPa,但是其后期强度增长幅度大,28d抗压强度达到138.4MPa、抗折强度达到15.2MPa;两种养护制度下混凝土试件其他力学性能与耐久性均优异。在传统配比的基础上,采用天然河砂作为细骨料,掺加一定量的粗骨料制备混凝土,采用标准养护的方式养护。混凝土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粗骨料用量的增加会降低混凝土的流动性与抗折强度,在一定用量范围内会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与静力受压弹性模量。粗骨料最佳用量为675kg/m3,此时混凝土坍落度为145mm、扩展度为400mm,工作性能相对良好;在标准养护条件下,混凝土28d抗压强度为167.3MPa,抗折强度为12.6MPa,静力受压弹性模量为52.3GPa,力学性能优异;混凝土抗冻性以及抗氯离子渗透能力符合规范要求,自收缩应变值较低,体积稳定性良好。通过以上试验,最终制备出了一种性能优异、成本低廉的免蒸养超高性能混凝土。

刘慧娴[10](2019)在《低热硅酸盐水泥在海工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海洋工程建设技术的发展,各类大型海洋工程不断兴建,大体积混凝土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也日益增多,裂缝控制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关键问题,结构开裂会对海工大体积混凝土的耐久性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海工大体积混凝土中使用低水化热的胶凝材料,是控制混凝土结构开裂、保障结构耐久性的思路之一。相比于普通的硅酸盐水泥,低热硅酸盐水泥(Low-heat Portland Cemen)具有早期水化热低,后期强度发展好的特点,在海洋工程建设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在研究了PLH材料特性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PLH胶凝材料体系的凝结硬化性能,并进一步研究了粉煤灰、矿粉对混凝土的工作性、力学性、耐久性、干燥收缩的影响,提出了采用粉煤灰、矿粉等掺合料配制高性能海工PLH混凝土的技术,最后结合开裂风险进行模拟计算与评估。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研究了粉煤灰、矿粉对低热硅酸盐水泥浆体流变性能、水化热、强度以及凝结硬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热硅酸盐水泥浆体属于B-H流体,随着剪切速率的提高,水泥浆体出现剪切稀化特征;粉煤灰和矿粉的掺入不改变浆体的流体模型,同时随矿物掺合料掺量的增加塑性粘度增大、屈服应力降低。低热硅酸盐水泥较普通硅酸水泥出现水化温度峰值较慢,粉煤灰和矿粉的掺入均能降低低热硅酸盐水泥胶材体系各阶段水化放热速率和放热量,粉煤灰更加显着。研究了低热硅酸盐水泥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耐久性能以及体积稳定性,并同时研究了矿粉和粉煤灰对混凝土各项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PLH混凝土和易性良好,包裹性强;与同等级的普通混凝土(PO)相比,低热硅酸盐混凝土的早期强度(7d)偏低,但随着龄期的增长,强度不断提高,当养护龄期达56d、90d时,PLH的抗压强度比PO增长了103.7%、116.4%;单掺粉煤灰和矿粉时,早期强度较低,但后期强度增幅大;当10%粉煤灰+20%矿粉复掺时,混凝土工作性能和强度都得到了改善;PLH混凝土在早期氯离子扩散系数高于PO混凝土,但随着养护龄期增长,其氯离子扩散系数逐渐减小并低于PO混凝土;混凝土中掺入一定量的粉煤灰和矿粉时,可进一步降低混凝土氯离子扩散,后期效果显着;粉煤灰和矿粉的掺入均降低了混凝土各龄期的干缩率;当粉煤灰和矿粉复掺时,混凝土孔结构得到细化,硬化混凝土的密实度提高。将PLH混凝土应用于某海洋船闸工程建设中,对船闸主体混凝土构件进行温度监测及开裂风险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模拟计算PLH混凝土浇筑的试验段中心温度为44.8℃,实测中心温度为42.0℃;普通混凝土浇筑的试验段模拟计算的中心温度为54.2℃,实测中心温度为55.2℃;与普通混凝土相比,采用低热硅酸盐水泥可降低混凝土内表温差约913℃;低热水泥试验段混凝土抗裂安全系数k在不同龄期时均大于普通混凝土试验段;实际工程应用表明,PLH混凝土具有更好的抗裂性能,在大体积海工混凝土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二、普通强度高耐久性混凝土的配制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普通强度高耐久性混凝土的配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喷射混凝土高性能化机制与组成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喷射混凝土研究现状
        1.2.1 速凝剂对喷射混凝土水化的影响
        1.2.2 工作性能
        1.2.3 力学性能
        1.2.4 耐久性能
        1.2.5 组成设计方法
    1.3 喷射混凝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无碱速凝剂对喷射混凝土水化与强度影响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概况
        2.2.1 原材料及配合比
        2.2.2 试件制备与养护
        2.2.3 试验方法
    2.3 NaAlO_2和Al_2(SO_4)_3对水泥水化及浆体微结构的影响
        2.3.1 水化特征
        2.3.2 水化产物
        2.3.3 硬化浆体微结构及形貌特征
    2.4 NaAlO_2和Al_2(SO_4)_3对硬化水泥浆体强度发展的影响
        2.4.1 强度
        2.4.2 化学结合水
        2.4.3 矿物组成及含量
        2.4.4 孔结构特征
    2.5 速凝剂对水泥水化及强度发展的影响
    2.6 无碱速凝剂对喷射混凝土强度和气泡结构特征的影响
    2.7 本章小结
3 喷射混凝土工作性能影响因素及提升方法
    3.1 引言
    3.2 试验概况
        3.2.1 原材料
        3.2.2 试件制备
        3.2.3 试验方法
    3.3 关键配合比参数对工作性能的影响
        3.3.1 试验设计
        3.3.2 可泵性能的影响
        3.3.3 可喷性能的影响
        3.3.4 流变参数的影响
    3.4 速凝剂掺量对工作性能的影响
    3.5 矿物掺合料单掺对工作性能的影响
        3.5.1 试验设计
        3.5.2 可泵性能的影响
        3.5.3 可喷性能的影响
        3.5.4 流变参数的影响
    3.6 三元矿物掺合料对工作性能的影响
        3.6.1 试验设计
        3.6.2 可泵性能的影响
        3.6.3 可喷性能的影响
        3.6.4 流变参数的影响
    3.7 聚乙烯醇纤维对工作性能的影响
    3.8 流变参数对可泵性能和可喷性能的影响
        3.8.1 流变参数对可泵性能的影响
        3.8.2 流变参数对可喷性能的影响
    3.9 喷射混凝土可喷性能调控方法
        3.9.1 回弹率控制方法
        3.9.2 一次喷射厚度提升方法
    3.10 本章小结
4 喷射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概况
        4.2.1 试件制备与养护
        4.2.2 试验方法
    4.3 关键配合比参数对强度的影响
        4.3.1 抗压强度
        4.3.2 劈裂抗拉强度
    4.4 速凝剂掺量及成型工艺对强度的影响
        4.4.1 抗压强度
        4.4.2 劈裂抗拉强度
        4.4.3 速凝剂反应对强度的作用
    4.5 矿物掺合料单掺对强度的影响
        4.5.1 抗压强度
        4.5.2 劈裂抗拉强度
    4.6 三元矿物掺合料对强度的影响
        4.6.1 抗压强度
        4.6.2 劈裂抗拉强度
    4.7 聚乙烯醇纤维对强度的影响
    4.8 可喷性能对强度的影响
    4.9 高强喷射混凝土强度计算公式
    4.10 高强喷射混凝土单轴受压本构关系
        4.10.1 单轴受压应力—应变曲线
        4.10.2 单轴受压本构方程
    4.11 喷射混凝土强度提升方法
        4.11.1 早期强度
        4.11.2 后期强度
    4.12 本章小结
5 高性能喷射混凝土耐久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概况
        5.2.1 原材料及配合比
        5.2.2 试验方法
    5.3 高性能喷射混凝土抗渗性能
        5.3.1 电通量
        5.3.2 水渗透性能
    5.4 高性能喷射混凝土抗冻性能
        5.4.1 质量损失率
        5.4.2 相对动弹性模量
        5.4.3 抗压强度
        5.4.4 劈裂抗拉强度
        5.4.5 气泡特征参数
    5.5 高性能喷射混凝土碳化性能
        5.5.1 碳化深度
        5.5.2 碳化深度预测模型
    5.6 本章小结
6 高性能喷射混凝土组成设计方法研究
    6.1 引言
    6.2 组成设计原则
    6.3 强度影响系数研究
        6.3.1 密实度影响系数
        6.3.2 矿物掺合料影响系数
    6.4 组成设计
        6.4.1 混凝土配制强度
        6.4.2 水胶比
        6.4.3 浆体体积含量
        6.4.4 胶凝材料用量和单位用水量
        6.4.5 砂率
        6.4.6 粗细骨料用量
        6.4.7 速凝剂用量
        6.4.8 组成设计流程图
    6.5 组成设计方法验证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对后续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地铁疏散平台用活性粉末混凝土(RPC)轻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RPC研究现状
        1.2.2 地铁疏散平台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及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标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2.1 试验原材料
        2.1.1 水泥
        2.1.2 硅灰
        2.1.3 矿粉
        2.1.4 粉煤灰
        2.1.5 石英砂
        2.1.6 钢纤维
        2.1.7 减水剂
        2.1.8 玄武岩纤维
        2.1.9 陶砂
        2.1.10 拌合水
    2.2 试验主要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试件样品的制备
        2.3.2 试验性能测试及方法
第3章 RPC基准配合比设计与优化
    3.1 引言
    3.2 石英砂紧密堆积试验
    3.3 基于正交试验的RPC配合比优化试验
        3.3.1 正交试验设计
        3.3.2 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3.3.3 RPC基准配合比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RPC轻量化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玄武岩-钢纤维混杂RPC性能研究
        4.2.1 试验方案
        4.2.2 混杂纤维RPC干密度
        4.2.3 混杂纤维RPC抗压、抗折强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4.2.4 混杂纤维等效弯曲韧性测试结果与分析
        4.2.5 最优配合比选取
    4.3 陶砂替代石英砂RPC性能研究
        4.3.1 试验方案
        4.3.2 陶砂替代率对RPC流动性能影响分析
        4.3.3 陶砂替代率对RPC干密度影响
        4.3.4 陶砂替代率对RPC抗压抗折强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4.3.5 陶砂替代率对RPC弯曲韧性影响与分析
        4.3.6 陶砂RPC破坏形态与微观结构分析
        4.3.7 最优配合比选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轻质RPC抗冻性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方案
    5.3 试验结果及分析
        5.3.1 冻融循环后质量损失率
        5.3.2 冻融循环后超声波波速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3)GFRP筋及防腐钢筋海洋混凝土构件力学性能试验研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海洋混凝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海洋材料
        1.2.1.1 珊瑚粗骨料
        1.2.1.2 珊瑚细骨料
        1.2.1.3 海砂
        1.2.1.4 海水
        1.2.1.5 骨料改性
        1.2.2 珊瑚混凝土
        1.2.2.1 珊瑚混凝土的配制
        1.2.2.2 珊瑚混凝土的微观特性
        1.2.2.3 珊瑚砂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1.2.2.4 珊瑚骨料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1.2.2.5 纤维珊瑚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1.2.2.6 FRP筋及钢筋珊瑚混凝土的黏结性能
        1.2.2.7 珊瑚混凝土的耐久性能
        1.2.2.8 钢筋及钢管珊瑚混凝土构件的力学性能
        1.2.3 海砂海水混凝土
        1.2.3.1 海砂海水混凝土力学性能
        1.2.3.2 海砂海水混凝土的耐久性能
        1.2.3.3 FRP筋海砂海水混凝土的黏结性能
        1.2.3.4 海砂海水混凝土柱的力学性能
        1.2.3.5 海砂海水混凝土梁的力学性能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海洋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及性能
        2.2.1 粗骨料
        2.2.2 细骨料与拌养水
        2.2.3 矿物掺合料
        2.2.4 减水剂
    2.3 试件设计及制作
    2.4 试验加载装置及加载制度
    2.5 试验加载过程与试验现象
        2.5.1 海洋混凝土立方体试件
        2.5.2 海洋混凝土圆柱体试件
    2.6 试验结果与分析
        2.6.1 海洋混凝土圆柱体试件应力-应变曲线
        2.6.2 物理及力学性能参数
        2.6.2.1 物理性能参数
        2.6.2.2 力学性能参数
        2.6.3 影响因素分析
        2.6.3.1 海砂取代率的影响
        2.6.3.2 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影响
        2.6.3.3 减水剂与水泥质量比的影响
        2.6.3.4 复掺矿物掺合料类型的影响
        2.6.3.5 拌养水类型的影响
        2.6.3.6 粗骨料类型的影响
        2.6.3.7 海洋潮汐区暴露龄期的影响
    2.7 海洋混凝土圆柱体与立方体抗压强度关系
    2.8 海洋混凝土单轴受压应力-应变本构关系
        2.8.1 无量纲化海洋混凝土应力-应变本构曲线
        2.8.2 海洋混凝土的本构方程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GFRP筋及防腐钢筋海洋混凝土短柱轴压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概况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件设计及制作
        3.2.3 试验加载与测量方案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1 试件加载过程及其破坏形态
        3.3.2 荷载-位移曲线
        3.3.3 GFRP筋荷载-应变曲线
        3.3.3.1 GFRP螺旋筋荷载-环向应变关系曲线
        3.3.3.2 GFRP纵筋荷载-纵向应变关系曲线
        3.3.4 钢筋荷载-应变曲线
        3.3.4.1 螺旋钢筋荷载-环应变关系曲线
        3.3.4.2 纵向钢筋荷载-应变关系
        3.3.5 力学性能参数
    3.4 影响因素分析
        3.4.1 海砂取代率的影响
        3.4.2 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影响
        3.4.3 不同阻锈方式的影响
        3.4.4 体积配箍率(箍筋间距和直径)的影响
        3.4.4.1 箍筋间距的影响
        3.4.4.2 箍筋直径的影响
        3.4.5 纵筋配筋率的影响
        3.4.6 截面尺寸的影响
        3.4.7 应变贴片方式影响
        3.4.8 暴露龄期影响
    3.5 刚度退化分析
    3.6 GFRP筋约束海洋混凝土应力-应变本构模型
        3.6.1 GFRP筋约束海洋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计算
        3.6.2 无量纲化GFRP筋约束海洋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
        3.6.3 GFRP筋约束海洋混凝土应力-应变本构模型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FRP筋海砂海水混凝土短柱轴压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概况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件设计及加载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试件加载过程及其破坏形态
        4.3.2 荷载-位移曲线
        4.3.3 GFRP螺旋筋的荷载-环向应变曲线
        4.3.4 GFRP筋的荷载-纵向应变曲线
        4.3.5 特征点参数
    4.4 影响因素分析
        4.4.1 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影响
        4.4.2 体积配箍率(箍筋间距和直径)的影响
        4.4.2.1 GFRP箍筋间距的影响
        4.4.2.2 GFRP箍筋直径的影响
        4.4.3 纵筋配筋率的影响
        4.4.4 截面尺寸的影响
        4.4.5 暴露龄期的影响
    4.5 刚度退化分析
    4.6 影响因素大小分析及承载力计算
    4.7 约束海砂海水混凝土应力-应变本构曲线
        4.7.1 GFRP筋约束海砂海水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计算
        4.7.2 GFRP筋约束海砂海水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
        4.7.3 GFRP筋约束海砂海水混凝土应力-应变本构模型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GFRP筋及防腐钢筋海洋混凝土梁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概况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件设计及加载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1 试件加载过程及其破坏形态
        5.3.2 荷载-挠度曲线
        5.3.3 海洋混凝土梁荷载-初始裂缝宽度曲线
        5.3.4 海洋混凝土梁荷载-纵筋应变曲线
        5.3.5 海洋混凝土梁截面应变分布
        5.3.6 特征点参数
    5.4 影响因素分析
        5.4.1 海砂取代率的影响
        5.4.2 阻锈方式的影响
        5.4.3 纵筋配筋率的影响
        5.4.4 剪跨比的影响
        5.4.5 暴露龄期的影响
    5.5 影响因素大小分析及承载力计算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GFRP筋海洋混凝土构件数值模拟分析
    6.1 引言
    6.2 数值模型
        6.2.1 海洋混凝土本构模型
        6.2.2 GFRP筋本构模型
        6.2.3 单元类型
        6.2.4 约束类型
        6.2.5 荷载与边界条件
        6.2.6 非线性求解
    6.3 数值模型与试验结果验证
        6.3.1 GFRP筋海洋混凝土梁数值分析与试验结果验证
        6.3.2 GFRP筋海洋混凝土柱数值分析与试验结果验证
    6.4 GFRP筋海洋混凝土梁参数扩展分析
        6.4.1 FRP筋海洋混凝土梁数值分析参数
        6.4.2 FRP筋海洋混凝土梁数值分析结果及力学性能指标
        6.4.3.1 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影响
        6.4.3.2 FRP筋类型的影响
        6.4.3.3 配筋率的影响
    6.5 影响因素大小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GFRP筋及防腐钢筋海洋混凝土构件承载力计算
    7.1 引言
    7.2 GFRP筋海洋混凝土柱峰值应力和峰值应变
        7.2.1 峰值应力
        7.2.2 峰值应变
    7.3 GFRP筋海砂海水混凝土柱峰值应力和峰值应变
        7.3.1 峰值应力
        7.3.2 峰值应变
    7.4 GFRP筋及防腐钢筋海洋混凝土柱承载力计算
        7.4.1 试验验证GFRP筋抗拉强度与抗压强度关系
        7.4.2 GFRP筋与海洋混凝土材料退化系数
        7.4.3 GFRP筋海洋混凝土柱承载力计算
        7.4.4 防腐钢筋海洋混凝土柱承载力计算
    7.5 GFRP筋海砂海水混凝土柱承载力计算
    7.6 GFRP筋及防腐钢筋海洋混凝土梁承载力计算
        7.6.1 GFRP筋海洋混凝土梁承载力计算
        7.6.1.1 计算假定
        7.6.1.2 中国FRP筋混凝土梁抗弯承载力计算理论
        7.6.1.3 美国FRP筋混凝土抗弯承载力计算理论
        7.6.1.4 加拿大FRP筋混凝土抗弯承载力计算理论
        7.6.1.5 GFRP筋海洋混凝土梁抗弯承载力计算理论
        7.6.2 防腐钢筋海洋混凝土梁承载力计算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C80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制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机制砂及机制砂混凝土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高活性矿物掺合料研究现状
        1.3.1 硅灰研究现状
        1.3.2 偏高岭土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工作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4.3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试验材料、试验方法与配合比设计
    2.1 试验材料
        2.1.1 水泥和粉煤灰
        2.1.2 硅灰和偏高岭土
        2.1.3 碎石
        2.1.4 天然砂和机制砂
        2.1.5 外加剂
        2.1.6 融雪剂
    2.2 试验方法
        2.2.1 胶凝材料检验
        2.2.2 粗细集料检验
        2.2.3 减水剂检验
        2.2.4 机制砂混凝土工作性试验
        2.2.5 机制砂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
        2.2.6 机制砂混凝土耐久性试验
        2.2.7 机制砂混凝土微观结构试验
    2.3 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机制砂混凝土性能影响分析
    3.1 细集料类型对机制砂混凝土性能影响
        3.1.1 工作性影响
        3.1.2 力学性能影响
    3.2 调节剂对机制砂混凝土性能影响
        3.2.1 工作性影响
        3.2.2 力学性能影响
    3.3 矿物掺合料对机制砂混凝土性能影响
        3.3.1 工作性影响
        3.3.2 力学性能影响
        3.3.3 微观形貌影响
        3.3.4 孔隙结构影响
        3.3.5 应力-应变本构关系
        3.3.6 强度-孔隙模型
    3.4 本章小结
4 机制砂混凝土耐久性能影响分析
    4.1 抗水渗透性能影响
        4.1.1 硅灰对机制砂混凝土抗水渗透性能影响
        4.1.2 偏高岭土对机制砂混凝土抗水渗透性能影响
        4.1.3 对比分析
    4.2 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影响
        4.2.1 硅灰对机制砂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影响
        4.2.2 偏高岭土对机制砂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影响
        4.2.3 对比分析
    4.3 抗盐冻性影响
        4.3.1 硅灰对机制砂混凝土抗盐冻性影响
        4.3.2 偏高岭土对机制砂混凝土抗盐冻性影响
        4.3.3 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机制砂对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机制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标准规范中的机制砂质量指标
        1.3.1 机制砂的质量指标
        1.3.2 机制砂的特有质量指标
    1.4 机制砂的质量指标与混凝土性能
        1.4.1 颗粒形状与混凝土性能
        1.4.2 石粉含量与混凝土性能
    1.5 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1.6 存在的问题
    1.7 研究内容
    1.8 创新点
    1.9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配合比设计
    2.3 试验方法
        2.3.1 细集料棱角性试验方法
        2.3.2 混凝土的成型与养护
        2.3.3 工作性能
        2.3.4 力学性能
        2.3.5 抗氯离子渗透试验
        2.3.6 碳化试验
        2.3.7 压汞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研究
        3.1.1 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填充性能试验研究
        3.1.2 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间隙通过性能试验研究
        3.1.3 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试验结果总结
    3.2 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3.2.1 机制砂粒形对自密实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3.2.2 机制砂石粉含量对自密实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3.2.3 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结果总结
    3.3 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试验研究
        3.3.1 机制砂粒形对自密实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
        3.3.2 机制砂石粉含量对自密实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
        3.3.3 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试验结果总结
    3.4 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碳化性能试验研究
        3.4.1 机制砂粒形对自密实混凝土碳化性能的影响
        3.4.2 机制砂石粉含量对自密实混凝土碳化性能的影响
        3.4.3 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碳化性能试验结果总结
    3.5 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微观孔结构试验研究
        3.5.1 自密实混凝土的孔径分布
        3.5.2 自密实混凝土的孔级配分布
        3.5.3 自密实混凝土的孔隙率与性能
4 讨论
    4.1 关于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的讨论
    4.2 关于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力学性能的讨论
    4.3 关于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的讨论
    4.4 关于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讨论
    4.5 关于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压汞试验的讨论
5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青海砂岩碎石在C40水泥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混凝土研究现状
        1.2.2 砂岩的研究现状
        1.2.3 砂岩骨料的应用研究现状
        1.2.4 砂岩碎石混凝土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原材料性能
    2.1 砂岩
        2.1.1 单轴抗压强度
        2.1.2 吸水性
        2.1.3 抗冻性
        2.1.4 耐崩解性
        2.1.5 碱活性
    2.2 水泥
    2.3 粗集料
        2.3.1 砂岩碎石主要指标控制
        2.3.2 粗集料性能
    2.4 细集料
    2.5 减水剂
    2.6 拌和水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混凝土配合比和力学性能
    3.1 C40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1.1 初步配合比设计
        3.1.2 基准配合比
        3.1.3 试验室配合比
    3.2 混凝土拌合物性能
    3.3 力学性能
        3.3.1 试件成型及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3.3.2 试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3.4 青海砂岩碎石回归系数α_a和α_b的确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混凝土微观结构试验研究
    4.1 微观结构
        4.1.1 水泥石的微观结构
        4.1.2 混凝土的界面过渡区
    4.2 微观结构试验
        4.2.1 试验原理
        4.2.2 试验方法
        4.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40 砂岩碎石混凝土耐久性能试验研究
    5.1 抗水渗透性
        5.1.1 主要影响因素
        5.1.2 试验原理
        5.1.3 试验方法
        5.1.4 试验结果及分析
    5.2 抗氯离子渗透性
        5.2.1 主要影响因素
        5.2.2 试验原理
        5.2.3 试验方法
        5.2.4 试验结果及分析
    5.3 抗碳化性
        5.3.1 主要影响因素
        5.3.2 试验原理
        5.3.3 试验方法
        5.3.4 试验结果及分析
    5.4 抗冻性
        5.4.1 主要影响因素
        5.4.2 试验原理
        5.4.3 试验方法
        5.4.4 试验结果及分析
    5.5 抗硫酸盐侵蚀性
        5.5.1 主要影响因素
        5.5.2 试验原理
        5.5.3 试验方法
        5.5.4 试验结果及分析
    5.6 早期抗裂性
        5.6.1 主要影响因素
        5.6.2 试验原理
        5.6.3 试验方法
        5.6.4 试验结果及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7)特殊路段超高强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超高强混凝土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超高强混凝土原材料性能
    2.1 原材料试验
        2.1.1 集料
        2.1.2 硅灰
        2.1.3 水泥
        2.1.4 高效减水剂
        2.1.5 拌合水
    2.2 本章小结
3. 超高强混凝土正交试验方案及性能测试
    3.1 超高强混凝土DSP模型
    3.2 正交试验设计原理
    3.3 正交表的选择及试验方案
    3.4 混凝土力学试验方法
        3.4.1 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
        3.4.2 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试验
        3.4.3 混凝土抗折强度试验
    3.5 试验数据结果分析
        3.5.1 混凝土抗压强度分析
        3.5.2 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分析
        3.5.3 混凝土拉压比分析
        3.5.4 混凝土抗折强度分析
        3.5.5 正交试验结果综合分析
    3.6 最佳配合比混凝土破坏机理
        3.6.1 抗压强度结果分析
        3.6.2 劈裂抗拉强度结果分析
        3.6.3 抗折强度结果分析
        3.6.4 扫描电镜(SEM)结果分析
    3.7 本章小节
4. 超高强混凝土相关性能研究
    4.1 坍落度试验
        4.1.1 试验方法
        4.1.2 试验结果
    4.2 弹性模量和泊松比
    4.3 冻融循环试验
        4.3.1 冻融试验步骤
        4.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超高强混凝土路面板厚度对比分析
    5.1 路面板设计步骤
        5.1.1 轴载调查与分析
        5.1.2 确定路面材料参数
        5.1.3 应力计算
    5.2 路面板厚度结果与对比
    5.3 经济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基于振动搅拌的机制砂-天然砂混凝土性能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机制砂混凝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混凝土搅拌机械与振动搅拌理论
    2.1 混凝土及其搅拌机械
        2.1.1 混凝土
        2.1.2 混凝土搅拌机械
    2.2 振动搅拌理论与设备
    2.3 振动搅拌影响因素
    2.4 振动搅拌工艺
    2.5 试验样机介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试验材料与配合比设计
    3.1 试验材料的选取
        3.1.1 机制砂
        3.1.2 天然砂
        3.1.3 粗骨料
        3.1.4 水泥
        3.1.5 矿物掺合料
        3.1.6 外加剂
        3.1.7 水
    3.2 试验方案与配合比设计
        3.2.1 试验方案
        3.2.2 配合比设计
    3.3 混凝土制备与试验方法
        3.3.1 混凝土的制备
        3.3.2 试验方法
    3.4 混凝土工作性分析
        3.4.1 试验结果分析
        3.4.2 工作性极差分析
    3.5 混凝土力学性能分析
        3.5.1 试验结果分析
        3.5.2 抗压强度极差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振动搅拌参数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4.1 具体实施方案
        4.1.1 试验仪器
        4.1.2 试验内容与测试方法
    4.2 振动搅拌对混凝土工作性分析
        4.2.1 振动强度对工作性的影响
        4.2.2 石粉含量对工作性的影响
    4.3 振动搅拌对混凝土力学性能分析
        4.3.1 混凝土抗压强度分析
        4.3.2 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分析
    4.4 振动搅拌对混凝土耐久性分析
        4.4.1 对含气量的影响
        4.4.2 对电通量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振动搅拌工艺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5.1 试验方案
    5.2 振动搅拌工艺对混凝土工作性分析
    5.3 振动搅拌工艺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5.3.1 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5.3.2 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
    5.4 振动搅拌工艺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
        5.4.1 对含气量的影响
        5.4.2 对电通量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免蒸养超高性能混凝土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应用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析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案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案
        2.2.1 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制备
        2.2.2 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养护
        2.2.3 超高性能混凝土工作性和力学性能的测试
        2.2.4 超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能的测试
第3章 传统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制备及性能的研究
    3.1 传统超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
    3.2 传统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工作性能
    3.3 传统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3.3.1 养护制度对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及轴心抗压强度的影响
        3.3.2 钢纤维掺量对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及轴心抗压强度的影响
        3.3.3 钢纤维掺量对混凝土抗折强度及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
    3.4 传统超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能
        3.4.1 传统超高性能混凝土的抗冻性
        3.4.2 传统超高性能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免蒸养超高性能混凝土性能的研究
    4.1 免蒸养超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
    4.2 免蒸养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工作性能
    4.3 免蒸养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4.3.1 粗骨料用量对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与轴心抗压强度的影响
        4.3.2 粗骨料用量对混凝土抗折强度与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
        4.3.3 粗骨料用量对混凝土静力受压弹性模量的影响
    4.4 免蒸养超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能
        4.4.1 免蒸养超高性能混凝土的抗冻性
        4.4.2 免蒸养超高性能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能力
        4.4.3 免蒸养超高性能混凝土的自收缩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低热硅酸盐水泥在海工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海洋工程建设背景
        1.1.2 海洋工程发展趋势
        1.1.3 海工混凝土建筑物腐蚀劣化的严峻性
        1.1.4 低热硅酸盐水泥在海工混凝土中的应用前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海工混凝土控裂方面的研究
        1.2.2 低热硅酸盐水泥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目的与意义、内容与思路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2.1 原材料
        2.1.1 水泥
        2.1.2 粉煤灰
        2.1.3 矿粉
        2.1.4 外加剂
        2.1.5 细骨料
        2.1.6 粗骨料
        2.1.7 水
        2.1.8 化学试剂
        2.1.9 其他
    2.2 主要试验方法
        2.2.1 浆体凝结性能测定
        2.2.2 流变性能
        2.2.3 力学性能
        2.2.4 水化热
        2.2.5 混凝土工作性
        2.2.6 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2.2.7 混凝土干燥收缩性
        2.2.8 微观测试
第三章 低热硅酸盐水泥胶凝材料体系性能研究
    3.1 不同PLH胶凝材料体系水泥浆体流变性能
    3.2 不同PLH胶凝材料体系标准稠度用水量和凝结时间
    3.3 不同PLH胶凝材料体系强度发展
    3.4 不同PLH胶凝材料体系水化物相组成
    3.5 不同PLH胶凝材料体系水化性能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热硅酸盐水泥混凝土工作性能及力学性能研究
    4.1 混凝土配合比
    4.2 低热硅酸盐水泥混凝土工作性能
        4.2.1 混凝土坍落度及坍落度经时损失变化规律
        4.2.2 混凝土泌水性能和离析性能试验研究
    4.3 低热硅酸盐水泥混凝土力学性能
        4.3.1 混凝土抗压强度发展规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低热硅酸盐水泥混凝土耐久性研究
    5.1 低热硅酸盐水泥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5.1.1 掺矿粉低热硅酸盐水泥混凝土的氯离子扩散系数
        5.1.2 掺粉煤灰低热硅酸盐水泥混凝土的氯离子扩散系数
    5.2 低热硅酸盐水泥混凝土的孔结构特征
    5.3 考虑耐久性的海工低热硅酸盐水泥混凝土制备
        5.3.1 高耐久性海工低热硅酸盐水泥混凝土的制备技术
        5.3.2 试验方案
        5.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低热硅酸盐水泥混凝土控裂性能
    6.1 低热硅酸盐水泥混凝土的干燥收缩
    6.2 低热硅酸盐水泥混凝土开裂风险评价研究
        6.2.1 工程概况
        6.2.2 船闸主体混凝土构件开裂风险分析
        6.2.3 闸室试验段混凝土温度场模拟分析
        6.2.4 闸室试验段混凝土约束应力抗裂安全系数计算
        6.2.5 船闸闸室试验段混凝土开裂风险模拟结果
    6.3 船闸闸室施工段温度监测
        6.3.1 传感器布置
        6.3.2 温度场分析
        6.3.3 船闸闸室温度应变监测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普通强度高耐久性混凝土的配制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喷射混凝土高性能化机制与组成设计方法研究[D]. 张戈.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地铁疏散平台用活性粉末混凝土(RPC)轻量化研究[D]. 朱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GFRP筋及防腐钢筋海洋混凝土构件力学性能试验研究与分析[D]. 姚如胜. 广西大学, 2021
  • [4]C80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制与性能研究[D]. 李波.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5]机制砂对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的影响[D]. 董超.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0)
  • [6]青海砂岩碎石在C40水泥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D]. 仝赞.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7]特殊路段超高强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D]. 杨帆. 辽宁科技大学, 2020(02)
  • [8]基于振动搅拌的机制砂-天然砂混凝土性能的试验研究[D]. 毛恺程. 长安大学, 2020(06)
  • [9]免蒸养超高性能混凝土的性能研究[D]. 李洋.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10]低热硅酸盐水泥在海工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D]. 刘慧娴. 广州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普通强度高耐久性混凝土制备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