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英语写作标准预试卷(一)(考试时间:150分钟)(英文)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英语写作标准预试卷(一)(考试时间:150分钟)(英文)

一、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英语写作标准预测试卷(一)(考试时间150分钟)(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方芳[1](2020)在《40年英语科考试内容结构和题型结构研究 ——以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英语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通用语言和国际交往的工具,不仅成为了我国大中小学的必修课程,而且是我国研究生入学的必考科目。1980年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科考试实行统一考试,在这40年间其考试内容结构和题型结构有何变化?又存在什么问题?对此,本文展开研究,无疑对日后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科考试的改革与完善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除引言和结语外,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本文所涉及的五大核心概念及两大理论进行了界定和阐释。第二部分纵向梳理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科考试的发展轨迹,并将其分为四大时期:建立时期、调整时期、革新时期和分类时期,并简要归纳每个阶段的特点。第三部分从横向上对4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科考试的内容和题型进行微观分析。第四部分通过访谈法探究4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科考试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成因分析。第五部分提出了六条具体的改革建议。考试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科考试内容结构和题型结构的科学化关乎硕士研究生选拔的质量。通过研究,发现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科考试内容结构和题型结构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考试内容更加注重考查语言能力,题型种类渐为稳定和科学。然而,依然存在听说读写考查失衡、对逻辑思维的考查不够和主客观题型不均衡等问题。因此,为了使英语科考试更为科学,内容结构方面应均衡考查听说读写能力,加强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加强与研究生学习的联系;题型结构方面则应平衡主客观题型的比例和借鉴国内外大型英语考试的题型。

吕晓轩[2](2018)在《翻译专业八级考试笔译能力测试开发及效度验证》文中指出截至2018年1月,已有252所高等院校经教育部批准开设了外国语言文学类翻译本科专业,多数院校均开设笔译研究方向,语种以汉英为主,其他语种为辅。翻译本科专业毕业生的笔译能力检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同时,笔译能力测试则是翻译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翻译本科专业毕业生能力水平的评价依据“全国翻译资格考试”(三级)的成绩作为参考,尚未开发具有针对性的学业测试。虽然“全国翻译资格考试”(三级)也是能够检验应试者的口笔译能力,但是其资格考试的能力构念与《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的翻译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缺乏一致性。因此,开发一项能够检验本科翻译教学质量和有效衡量学生笔译能力的测试是必要的。本研究将立足于提高专业教学有效性,促进翻译专业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进而开发“翻译专业八级考试笔译能力测试”,并开展效度验证。测试开发的首要任务是确立测试构念,对于笔译测试而言,就是界定笔译能力。本研究基于《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的本科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梳理国内外翻译能力模型,并借鉴其他学科在能力研究方面的现有成果,参考现有国内外的翻译能力模型,提出了翻译专业学生笔译能力的体系框架。并且,根据测试构念的可操作化原则,确立翻译专业应届毕业生学业测试背景下的笔译能力构念。确立测试构念后,本研究进一步明确测试对象,考试面向翻译专业本科四年级学生。根据测试类型的要求,明确该考试的性质为标准参照性学业测试。本研究基于国外考试开发机构的大量优秀的实践经验,设计笔译能力测试开发流程,保障开发的合理性以及测试的信度、效度和公平性。为了保证笔译能力测试充分发挥其对本科翻译教学的检测和保障作用,那么测试效度的验证是关键。在测试学、心理学和翻译学的相关理论指导下,构建社会认知框架下的测试效度验证框架,基于整体效度观,运用访谈、试测、问卷等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不同方面采集效度证据,并对收集的语境效度、理论效度、效标关联效度、评分效度以及后效效度的证据加以分析,证明“翻译专业八级考试笔译能力测试”具有较高的效度。翻译专业八级笔译能力测试是本科翻译专业教学检测的重要工具,其测试结果代表本科翻译专业学生的笔译能力水平。该测试结果既能够反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为职场工作招聘提供参考。本研究的结果和结论将为其他语种的笔译能力测试开发提供参考。

孙莉[3](2018)在《动态系统理论视阈下新加坡普通水准华文会考构念及反拨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有效考试是教育永恒的话题,反拨效应是经久不衰的考试现象。本文首次尝试基于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视阈,运用理论研究、经验研究和实证研究三结合的研究方法,全方位探索新加坡剑桥普通教育证书(普通水准)华文会考构念及反拨效应,希冀为反拨效应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通过探究反拨效应系统的生成和运行机制,找出提高正面反拨效应的正确对策。全文共13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和文献综述,包括第1章和第2章。第1章是绪论,阐述选题缘由、背景、研究思路、内容、意义、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章是文献综述,首先说明了动态系统理论的背景、基本观点、研究方法、研究原则,以及与复杂科学的关系,并介绍了主要复杂科学学派及其理论,描述了复杂动态系统的特征;然后阐述了语言测试的内涵和属性,梳理了语言测试、语言教学和语言教育的关系,界定了反拨效应的概念与研究层面,并回顾了反拨效应的主要研究内容、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情况。这部分的工作是整个研究的基础,为研究工作的开展廓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第二部分是理论研究和构建框架模型,包括第3章和第4章。第3章是基于动态系统理论视阈观察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系统,阐释了反拨效应系统的概念内涵,剖析了反拨效应系统的特征,提炼了研究视角和方法,明确了系统研究主要围绕功能、环境、结构与要素展开,并论述了环境与系统的关系、环境分类和环境特点。第4章是反拨效应系统框架模型的解构与建构,借鉴前人的各项研究成果,站在动态系统理论的新视角,在整体把握系统的基础上解构系统,运用隐喻、特大黑箱、化繁为简、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复杂范式去认识系统,从而构建了反拨效应系统的基本架构模型。本研究认为反拨效应系统主要由具有执行功能的主集成系统和支持其运行的动力次集成系统组成,另外还有一套以人的需求集结并管理整个系统的控制集成系统。反拨效应系统的主体是人,无论是主集成系统的分析,还是次集成系统的探究,都离不开对主体的洞察。在深入观察主体活动和系统要素关联后,本文又进一步构建了主集成系统模型和次集成系统模型。这部分的工作为下一阶段的着力点提供了指引,同时也拓展了反拨效应的理论研究。第三部分是经验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以构建的理论框架模型为指导,对新加坡剑桥普通水准华文会考构念及反拨效应系统展开详细的研究,包括第5章至第10章。第5章翔实地描述了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环境,探寻了系统与环境耦合协调的动态演进路径。第6章剖析了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功能,并在深入分析系统构成的基础上勾勒了整个系统的单元组成模型。第7章是对主集成系统的解析,从系统主体入手来探究主集成系统,构建了主集成系统的结构模型和关联模型。第8章围绕驱动次集成系统进行分析,即讨论了期望反拨效应系统的决策介主体,绘制了期望模块的要素组成模型,阐述了华文会考的构念和试卷编制,揭示了激活系统的期望驱动力的生成机理。第9章开始进入传动次集成系统的探索,先分析了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试运行流程和机制,发现了期望驱动力是系统运行所需的正向动力;再分析了华文会考的质量传动模块,着重阐释了效度和信度两大子模块的动力生成和传动情况,揭示了与主集成系统技术决策评估反馈为节点的反拨网络连接的传送模式。第10章考察语言教育传动模块,分析了华文会考系统、华文教学系统和华文备考教学系统的语言观和教育观,描述了华文备考教学系统的熵增现象和矛盾力产生过程,指出语言教育模块的动力生成源于会考与教学的不一致,传动方式则是通过与华文教学决策关联的要素集结成的网络向主集成系统传送正向和负向动力。第11章是社会权重传动模块的风险专论,列出了教育决策产生的直接和间接风险影响力,说明了风险防控力和再生风险影响力的生成逻辑,阐述了边生成、边防控、边传送、边合成风险的复杂传动机制,指出社会权重模块传送的动力对反拨效应系统的运行和演化具有全局性的影响。第四部分是归纳总结和研究展望,包括第12章和第13章。第12章是对新加坡剑桥普通水准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的总结,在归纳概括系统运作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了系统的动力供应网络模型和运作机制模型,揭示了反拨效应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与主体的意识、决策的制定、教育制度和社会环境等变量相关,并提出了六条促进华文会考正面反拨效应的具体建议。第13章是结论,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创新点,以及后续研究展望。

白玲[4](2017)在《基于语段的汉英翻译能力诊断测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国内外学者们提出的翻译能力模式建构研究大多是从理论角度进行的,对基于能力的翻译测试实证研究比较少见。现有的翻译能力研究方向主要从外语翻译到母语,且多适用于源语和目的语语法差异较小的语对,因而并不完全适用于汉英翻译能力。诊断测试在翻译测试研究领域更未引起重视。本研究主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汉英翻译能力的构成成分是什么?这些单项成分具体包括哪些内容?(2)如何设计与开发基于语段的汉英翻译能力诊断测试?(3)本研究所开发的汉英翻译能力诊断测试信度和效度如何?基于国内外有关翻译能力的相关研究成果,本研究侧重翻译教学中可测试的核心翻译能力,提出汉英翻译能力模式,将汉英翻译能力分解为双语能力、翻译策略能力、翻译专业知识、语言外能力、工具使用与研究能力及译者生理心理主体因素等子能力。这些子能力互为补充,整合作用于整个翻译过程。根据此汉英翻译能力模式和交际语言测试理论,本研究基于翻译课堂教学实践,将翻译测试与诊断测试相结合,运用诊断测试、访谈和调查问卷等方法,设计出一套实验用汉英语段翻译能力诊断测试题目,制定出相应的评分标准,并对该测试的信度和效度加以检验。研究发现,本文提出的汉英翻译能力模式是合理的。从语段的角度设计汉英翻译诊断测试是有优势的。语段翻译不仅长度适宜,还能提供一定的语境,切合翻译教学的需要,在翻译测试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本研究能有效诊断出受试者汉英翻译能力中的弱项。测试材料题材、体裁适宜;难度、长度适中;内容符合翻译专业笔译课程;试卷信度、效度均达到标准;测试报告能够呈现受试汉英翻译能力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依据诊断报告,结合细致的评分量表,受试者可以自主判断检查自己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加强翻译练习以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本研究的设计理念以及对翻译测试评分方法与评分标准的探讨在一定程度上可对今后的翻译测试的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有助于翻译测试的公平、科学与规范,推进翻译测试领域的深入发展。此外,本研究对国家教育部正在研制的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中的翻译专业硕士学生的笔译能力描述语和能力定级有借鉴价值。

齐伟钧[5](2010)在《终身教育框架下成人外语教学研究 ——兼论综合翻译教学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的目的是试图将成人外语教育作为成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融入终身学习的框架与理论,讨论适合国内成人学员的外语教学途径与方法,重点分析并探讨特别是那些同翻译(笔译和口译)技能培训相关的学习策略和教学方法。根据2009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西召开的第六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上通过的《贝伦行动框架》宣言:“从生到死”的终身学习是一门哲学,一种概念框架和所有形式教育的组织原则。它包容一切,是一个知识社会前景的必要组成部分。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全面与综合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和关键组成部分,包括学历、非学历和非正式的学习,并且直接或间接地涉及青年与成人学习者。同时,成人教育在应对现代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挑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今的全球化带来了许多机遇,也包括在跨地域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之间进行互相学习与交流的可能。在新的世纪里,当社会在迅速改变、经济在飞速发展时,当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化与后现代的时代,就有必要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如此,除非是因为身体上或精神上的原因,没有人会因为无法接受教育而被时代所淘汰。正如保罗·弗莱雷所告诉我们的:终身学习帮助我们--以个人或集体的力量--了解世界、改变世界。用他的话说,“没有人是完全无知的。没有人无所不知。我们所有人都缺乏某些知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继续学习。”成人教育可以为我们所有人确保一个美好的未来。在人生的所有阶段,教育具备改变能力。它赋予我们知识和技巧以改善我们的生活。有证据表明,教育对经济增长和人均收益产生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在人的一生中提供优质学习机会是最聪明的减少不平等和促进更和谐与公正社会的策略之一。显然,在全球化的时代,成人学习与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重要。1960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上,一些代表团提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应牵头,说服其成员国就一种统一的“第二语言”达成共识,并在这些国家的所有学校教授这一语言,从而提供一种全世界流通的交际语言。半个世纪后,在巴西贝伦举行的第六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上,大会通过的《贝伦行动框架》宣言敦促我们: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里,为了“参与,融入和公平”,我们要致力于“支持各种本土语言读写的发展……,同时充分发展为扩大交际的第二语言教学。”这说明,成人二(外)语教学始终是并且日益成为全世界成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在这个信息时代和“全球化”的世界中,掌握二语或外语能更好的支持成人的职业生涯;并且,从长远计,成为他或她的优势。职业教育与培训,包括外语或第二语言培训,是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职业教育与培训所下的定义,它包括:“在经济和社会生活各部门里所有形式和层次的教育过程,除了一般的知识外,还涉及学习技术,相关的科学,获取实用技能,专门知识,对相关职业的态度和熟悉度。”在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包括商业、技术和专业的发展。这些发展需要我们称之为能力的知识、认识和技巧。在竞争激烈的全球经济中,能力,也包括个人的外语或第二语言能力,是经济成功的关键。这一点已得到现代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同。Grow (1993)在其文章《为自我导向学习模式辩护》中给自我导向学习模式作了简要的定义和概括:(1)学员可以进一步发展其学习控能(learner control),而只是作为一个成年人并不能确保其已具备高度的学习控能。(2)教师可以协助学员的这一进展,不仅是通过培养学员的基本知识,还可以通过整合其元技能,进一步提高其学习控能。(成人学习)课程的设计在让学员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还须逐步提高其学习控能。教师可以富有成效地转变教学风格,以刺激或适应学习者的需要。自我导向学习模式为这种转变提供了可行性。(3)教学没有唯一的途径。不同的学习者在不同的情况下需要不同风格的教学。好的教师会根据学员的现状,帮助其实现更大程度的自我导向学习。(4)学习控能的程度高低,部分取决于(学员的)现状,部分取决于学员将技能和元技能向新方向转移的能力。Grow提到的元技能是成人学习者所特具备的,如果能得到充分和准确的应用,将有利于成人完成其学习任务。因此,在任务型教学中,成人的认知能力和元认知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成人需要认知能力和认会能力去执行学习的任务,同时,需要元认知能力去了解如何并确保该任务的圆满完成。元认知能力一般分为两种类型:自我评估,即评估自己认知的能力,和自我管理,即管理自己认知进一步发展的能力。成功的成人学习者会应用其一系列的认知技能;效率高的教师也会充分考虑成人学员这些技能的发展。根据针对自我评估的研究:能熟练地进行认知自我评估的学员,因此了解自己的能力,他们在任务型教学中比不了解自己能力的学员会有更好的策略、可以更好地完成其任务。众所周知,在中国,掌握一门外语是新世纪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两个基本能力之一(另一基本能力为计算机技能)。中国有如此多的外语学习者,几十年来外语培训一直蓬勃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各种不同级别的外语水平证书。我们知道,语言使用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外语习得也是如此。我们必须认识到生活在“全球化的”社会中成人学习外语的重要意义。但是,我们如何可以学好一门外语,以及我们如何能最好地利用一门外语呢?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在提出并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人们提出、倡导并不同程度地实施了各种学习方法。我们已知的不仅有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还有七十年代的认知法与交际法,八十年代的新浸泡法和基于内容教学法,以及新世纪开始流行的多元智能法。不过,在中国,我们学习的外国语言,如英语,是既非官方语言,也不是常用的语言,以上的教学方法没有一个被证明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更不用说取得好的和卓越的成效了。本文因篇幅有限,不可能详尽阐述和一一说明上述所有的外语教学途径和方法,同时,本文重点探讨综合翻译教学(Comprehensive Translation Approach简称CTA),因为笔者以为,这是最适合国内成人外语学习者的教学方法之一。关于哪一种教学方法或学习策略更适合中国学员,这样的争论自我们开始学习外语就已存在,而且日益激烈。Ferguson (1964 1971 1975 1981)提出二/外语学习者的简化语言,如:像婴儿那样说话、同老师和外国人交谈那样的语言等。在二语习得研究中,Selinker (1969 1972 )提出的中介语的概念及其意义,尽管有人认为中介语会导致是语言上的僵化,仍然得到了很详细的探讨。还有Nemser的近似体系(1971)、Corder的特有方言(1971)和学习者语言(1978)等。无论用什么术语和概念,有一点是共同的:我们的语言学习者,特别是成人学习者,将不得不通过同他们获得母语时所不同的方式去学习二(外)语。当我们谈到中国成人英语学习者时,我们不能忽视这样的事实:他们在学习的不只是一门同其母语截然不同的外语,而且还是在不利的语言环境中,他们的外语学习努力会不断、反复地受到其他语言和非语言因素的干扰,甚至被抵消。在这样的条件下,大多数成人学习者无法以他们获得母语的方式去学习一门外语。在另一方面,成人语言学习者也有优势:他们不断完善的元认知技能会为他们的外语学习提供便利,因此,他们更容易获取那种能开展相对顺利和有效交际的能力,即,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和策略能力。(M. Canale & M.Swain 1980 )很明显,我们需要构建一种专门为成人设计的外语学习方法,适合他们的学习目的和需要,考虑他们不同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方式,以及更好地利用他们的元认知和母语能力,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产生切实、有益的结果。本文中提出的新综合翻译教学方法同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之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强调将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中的手段。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在教学中的重点是放在语法因素,如:词汇、句子结构等。而翻译,主要是笔译,是用来确认和巩固学员的语法能力的。而在综合翻译教学中,学习者的语法能力是一个前提条件,翻译,特别是口译和视译,有多种用途:它体现了学习者的综合语言技能;在语言实践中,它又增强了这些语言技能;它可确保学习者充分利用这些语言技能。二语习得理论与实践研究表明,语言学习的成功,首先须满足以下的四个条件: (1)不同来源的大量输入和富有意义变化的详尽输入;(2)足够机会在真实场景中的真正使用语言; (3)重点在形式上的即时有效的纠错反馈; (4)遵循学习者规划和发展潜能的个性化内容(Egbert,Chao & Hanson-Smith,1999; Gee,2003; Pennington 1996;Zhao,2003)。但是,对国内的成人外语学习者来说,他们缺乏可以理解的、深入和全面的语言输入;他们没有尽可能多地使用目标语的机会;他们通过目标语展开的社会交流是事先设计好的;学习者很难发展并维持相应的学习环境。本文中讨论的上海外语口译证书项目(Shanghai Interpreting Accreditation简称SIA)首先要求考生接受深入和全面的语言训练,如:听、说、读、笔译和口译技能的训练。在编写项目培训教材时也以此为宗旨。SIA培训与考试鼓励成人学习者尽可能使用目标语(母语和外语)去双向翻译或口译,这样的翻译或口译是有意识的但不是事先设计好的。通过翻译或口译等培训,成人学习者可以建立及维持自己的一个“学习环境”,并且可以巩固和提高他们的语言技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因此,SIA课程并不只是针对未来的译员,也适合大多数想要改善和提高语言能力的成人外语学习者,即便他们离开了学校,在各自的岗位上从事自己的专业工作。Cooper和Greenbaum (1987)为外语学习者描绘了一个不同于Giles的容纳模式,正如他们所说,是范围更广的模式。根据他们的定义,容纳是指“讲话者根据所认识到自己和听众之间的互动而进行的讲话调整。”他们提出了四种互动类型:口语表达、背景知识、群体或亲密关系、能力。口语表达和背景知识是属于知识的范畴,团结或亲密关系则属于感觉的领域,而能力就是指行动。关于语域的定义,他们的建议是简化(simplification)和规范(wellformedness)。简化的意思是指更少的句法、更短的话语、更高频率的词汇和更慢的语速。规范的意思是指话语在表面结构上符合语法要求。如何才能同时做到简化和规范?两者平衡的位置在哪里?笔者认为,可以在口译技能的训练中找到答案;因为口译训练中可以满足“外国人说话”的典型条件,那就是:简化、匹配、群体和失真。(Bernard Spolsky 1989)在我们对口译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中,这些因素是显而易见的,这也再次证实了本文针对成人英语学员讨论上海外语口译项目的必要性。本文的正文从第二章开始,将现代成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关键和重要组成部分作一简要地整体介绍。随后,文章就国内成人外语教育的相关领域展开讨论,如:社区教育,职业教育,学历教育以及开放和远程教育等。鉴于国内大多数成人外语学员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外语测试,因此,有必要对这些语言测试以及相关的应试培训进行探讨。同样,也有必要介绍一下并且分析专门为国内成人外语学员而编写的相关外语教材,如:英语教材。本文第三章阐述成人外语教育理论和外语教学模式,成人外语教育的重要性及其与终身教育的密切关系,探讨成人外语学员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包括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经验性教学,自我导向学习模式以及在成人教育中认知与认会的关系等。本文第四章强调综合语言技能对成人外语学员的重要性,概括了不同的外语教学途径和方法的要点及其发展,特别是那些比较适合国内成人外语学员的教学模式,例如:(语法)翻译法,交际法,任务型教学等,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口译教学与技能培训。第五章阐述针对国内成人学员的口译技能测试,其理论与实践,当然,也包括针对性的外语培训。因此,最后在第六章,本文作者的观点是:考虑到国内的二(外)语习得条件,针对国内的成人外语学员,我们要积极提倡综合翻译/口译教学与培训,以提高其外语学习的效果。总而言之,“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火车头’和‘正常顶点’,是终身教育的实践基础和重要标志。没有发达、成熟的成人教育,不可能构建起真正意义上的终身教育体系。”(顾晓波2010)在成人教育日益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成人外语教育的重要性。本文所提倡和探讨的综合翻译教学与培训,特别是其中的口译培训,其时效性、交际性、实践性、经验性、双语性和综合性等要素符合国内成人外语教学的特征,应该引起成人外语教育界的重视,得到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谢一凡[6](2019)在《2014年以来英国义务教育阶段学业评价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国际学业评价项目和世界教育改革强调教育问责的影响下,在追求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这一相同的国际教育目标下,世界各国都将全国性学业评价作为监测教育质量、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举措。英国也是其中之一。1988年,英国开始实施国家统一课程,与之相配套在全国推行统一考试,国家学业评价体系初步建立。自此,为提升国家课程的质量和国际竞争力,与世界上最好的教育系统相竞争,英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与学业评价一直处于变革的氛围和行动之中,评价制度也在数次调整和变革的过程中,愈加强调教育的公平和质量。2014年,最新版的《英国国家课程标准》出台,新国家课程开始实施,学业评价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调整。本研究便是以2014年新国家课程实施以来,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评价改革为研究对象,探寻英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评价的实践经验和发展特点,对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学业评价体系提供借鉴。本研究共有六章。第一章介绍了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系统地回顾了1988年英国全国性学业评价体系建构以来,学业评价体系的历史沿革,共分为四个阶段:国家学业评价体系初现,20世纪90年代的调整与实践,21世纪初的更新与完善,新国家课程推出以来的最新调整。并对现阶段国家学业评价体系实施改革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三章从国家课程测试和教师对学生开展的评价两个角度,分析关键阶段1和关键阶段2的学业评价改革,并重点关注关键阶段1和关键阶段2的教师开展学生学业评价的框架及评价指标,其学业评价结果的报告和利用也呈现出“以标准分数衡量学生的进步,以进步评估衡量学校的进步”的特点。第四章关注新GCSE(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的实施现状,分别从考试科目、评分系统、评价指标和成绩评定与报告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在改革实施的过程中,新GCSE考试呈现出:课程的选择性增加,证书授予经严格审查,证书授予机构保持可比性和一致性,学术上的高标准等特点。第五章对英国义务教育阶段学业评价制度存在的争议进行讨论,现阶段的评价制度主要呈现出三方面的问题:一是高难度的考试对学生身心造成不利影响;二是主要凭借考试结果来衡量学校表现的不合理性;三是在学生个体和学校层面出现的教育不公平现象。第六章对英国义务教育阶段学业评价制度的特点进行挖掘,并结合其实践经验观照我国学业评价制度,得出相应的启示。因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需要,英国义务教育阶段学业评价制度逐渐呈现出以下特点:评价体系紧跟国家课程,评价实施自主又有规可循,公平全纳的评价机制,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相结合,对学生个体和学校整体均实施增值性评价。我国应该借鉴英国学业评价改革的实践经验并从中进行学习,正确把握评价内容和标准,因地制宜地建构和发展我国的全国性学业评价体系。

黄军伟[7](2012)在《高校考试伦理问题研究 ——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考试是考试主体根据一定的施考目的,通过一定的考试中介对应考者的某方面或某几方面的素质水平进行测度、甄别和评估的社会活动。自从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考试活动产生以来,考试活动就带有极强的利益性,即考试活动蕴含着伦理问题。考试伦理是规范考试主体、考试客体、施考目的和考试中介,并依据一定的伦理原则来践行的道德规范总和。高校考试伦理是规范高校各种考试活动的道德规范总和,其建设是指构建高校考试道德秩序和道德体系的活动。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对人才的考核与选拔人不仅推动了考试活动的产生,也推动了考试伦理的形成、发展和转型。古代考试活动促使考试伦理的萌芽与产生,近代考试活动促进了考试伦理的发展,而现代考试活动则促进了考试伦理的转型。考试活动的演变是一条明线,考试伦理的变迁是蕴含在考试活动中的一条暗线。中国历史上考试伦理的合理性内容,为当前高校考试伦理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历史论证、历史经验和历史启迪。当前高校考试伦理建设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考试伦理“应然”与“实然”的背离。高校考试伦理的“应然”指向主要是相对公平性、竞争选拔性、诚实守信性和知识考核性。但在现实考试活动中,考试伦理的“应然”与“实然”却出现了背离,这种背离主要表现在:考试失范行为频发。二是考试设计本身存在“伦理悖论”。这种“伦理悖论”主要有:追求社会公正公平与歧视事实存在相悖、考试“高手”与综合素质“矮子”相悖。三是考试机制建设中的伦理缺失。这种伦理缺失表现在:考试制度安排的伦理缺失、考试观念层面的伦理扭曲、考试组织机构本身存在伦理缺失。考试伦理建设的基本原则指考试伦理建设所适用的、体现考试伦理建设基本价值的准则。考试伦理建设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四个基本原则,即公正原则、科学原则、人本原则和诚信原则。这四个原则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公正原则是高校考试伦理建设的根本和基础;科学原则是考试伦理建设的基本保障;人本原则是考试伦理建设的核心和归宿;诚信原则是高校考试伦理建设的道德基础。高校考试伦理建设应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通过实行依法治考、创新考试制度、严格考试管理等措施,优化考试伦理的制度设计;二是通过加强考试诚信教育、培养考试诚信意识等方法,加强考试伦理的教育引导;三是通过加强考试道德修养、遵守考试道德规范、践行考试道德要求等途径,促进学生考试伦理的行为养成。高校考试需要考试伦理,高校考试伦理建设促进高校人才质量的提高,高校考试需要走进“阳光考试”。

汪颖[8](2020)在《新高考背景下主观题智能阅卷的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新高考改革对改进主观题智能阅卷方式的要求日益迫切,《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改进评分方式,加强评卷管理,完善成绩报告”目标。然而,主观题网上人工阅卷在阅卷过程和公平性等方面问题突出,无法满足新高考改革需求。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为主观题智能阅卷带来机遇,智能阅卷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逐渐常态化。智能阅卷技术以其高效率、高准确度和高可靠性的特点能够有效改善和解决网上人工阅卷存在的问题。但是,主观题智能阅卷在技术、流程、功能和安全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完善。本研究从主观题智能阅卷相关技术、高考网上阅卷的应用以及新高考背景下主观题智能阅卷应用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对OM网上阅卷系统和QM智能阅卷系统做个案研究,对阅卷系统的开发人员、参与高考阅卷的教师等进行深入的访谈调查。从而分析得出网上人工评阅主观题还存在过程繁复、效率低,阅卷员主观性大、稳定性低,“人—机对抗”等问题,而智能阅卷在保障公平、提高效率以及特殊异常卷检测方面优势突出。然而,对主观题智能阅卷的进一步研究中,笔者发现计算机智能评阅主观题在技术、流程、功能以及安全上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具体内容如下:一是缺乏高效、准确检测和校正图像倾斜的方法;二是主观题区域分割方式“粗暴”,分割模板智能不足;三是文本识别精准度不足,识别模型训练流程复杂;四是词义不确定性放大误差,分层抽象不明显;五是多科目、多题型的精准评分尚未成型;六是综合性、复杂性情境处理模式存在争议;七是定标评分存在“宽严”规范性问题;八是智能评分模型单一,缺少复核机制;九是智能化算法逻辑难以“逾越”,数据存在不可追溯性;十是智能阅卷系统提供“安全屏障”,但“威胁”依旧存在。基于以上问题,笔者针对计算机智能评阅主观题存在的不足提出以下四点改进建议:一是去模板化智能分割主观题区域;二是基于检测—识别校正机制的文本识别模型;三是基于文本聚类分析的智能化样选机制;四是基于融合人工阅卷与机器阅卷的新型智能阅卷模式。同时,笔者对主观题智能阅卷在高考中的应用提出了以下三点建议:一是提升智能化,实现复杂性和综合性情境的妥善处理;二是增强“拟人化”,促成阅卷主客体质检情感的联通;三是构建“双保险”打造人机双评的智能阅卷模式。本研究对智能阅卷相关案例和人员进行深入的挖掘和调查,在获取主观题智能阅卷的第一手资料的同时,结合具体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计算机智能评阅在主观题上的研究,也为新高考背景下主观题智能阅卷的完善和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借鉴意义。

刘洪翔[9](2019)在《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学业评价是本科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具有诊断、导向、激励和监督等功能。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但最核心的问题是导向性不够鲜明的问题,由此导致评价内容强调对现有知识的掌握而不重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评价方式方法单一等等。发展创造力是大学生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能否培养出拔尖创造性人才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探索以学业评价促进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创造教育理论、学习过程理论及多元评价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对创造力培养和学业评价的关系做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存在复杂的关联关系:学业评价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具有导向、激励和监控作用,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引导因素;学业评价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是产生创造动机的重要因素;学业评价可能促进也可能抑制学生的创造力,对创造力培养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情形,不同评价要素对创造力产生的影响程度也不一致。利用好课堂评价和课程结业考试两个评价环节对于创造力培养有关键性的意义。对学业评价内部各环节、各要素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评价理念主要影响创造环境的创建、评价主体主要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评价反馈主要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品质的培养。以BJ大学和NC大学作为改革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典型案例,分析其主要做法与成效,找寻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BJ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尊重选择、多元融合”,NC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两所学校都非常重视发挥学业评价的导向作用,通过积极调整学业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来培养创造性人才。利用《威廉斯创造力测验量表》和自编问卷对16所高校120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我国高校开展学业评价改革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现状。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学业评价中不重视创造力评价与大学生创造力不足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偏好不同课程测试题目类型的学生、偏好不同课程结业考试方式的学生在创造力发展水平上均存在显着差异。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主要存在导向性不强、过程性忽视、融合性不够、成效性不好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对学生个性发展引导不够、对考核的内容缺乏科学监管、评价方式创新受到多方掣肘等等。基于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借鉴我国多元评价理论和创造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从改革学业评价的五大要素提出我国高校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与实施建议。建议多渠道地开展学业评价改革: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在具体的评价环节中,课程学习评价要根据课程性质、目标、教学方式的不同,采取灵活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在评价目的上要关注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在评价内容上要适度增加创造力的考察,在评价方式上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综合素质评价可建立“基础+分类评价”的评价模式。

吴萍[10](2019)在《2014-2018年上海、浙江与全国卷高考英语书面表达题比较研究》文中认为英语高考是高等学校选拔新生的重要考试之一。书面表达题是语言输出的关键形式,能有效考查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目前高考英语中分值最高的主观压轴题,成为广大教师和学生关注的焦点。书面表达命题质量优劣不仅关乎学生语言实际水平反映的准确性,同时也会对高中英语书面表达教学产生显着反拨效应。本研究结合文献调查、试卷量化分析与质性访谈,以2014-2018年上海、浙江和全国卷共35道高考英语书面表达题为对象,从试题内容、提示语、情景设计三大维度对书面表达命题质量进行比较性分析,旨在回答以下问题:(1)作为改革先行试点的上海卷、浙江卷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全国卷高考英语书面表达题呈现何种命题特点?(2)试题特点对高考英语写作命题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有什么样的启示?(3)新一批高考改革省份(如福建省)高中生概要写作适应水平如何?研究结果显示:在试题内容方面,体裁类型丰富多样,写作主题涵盖面广,关注人与自我、社会和自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逐年增强,但应用文体裁类型比重较大;在提示语方面,信息量大小总体适度,但以提纲式居多,呈现形式较为单一;在情景设计方面,基本能贯彻真实性、交互性、开放性原则,但也存在不少试题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写作对象及目的不明晰而影响语言交际,留给考生的写作空间不足或太大等问题。完成基本维度分析后,本研究对新题型读后续写与概要写作进行拓展研究,并以概要写作为例,试探性地分析厦门市高中生写作情况,通过收集语料发现:学生概要水平总体良好,适应性较强,但存在不少语言错误和理解偏差问题,需进一步加强科学指导与训练。结合全文研究结果,为高考英语写作试题命制及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提供建议:命题人员应注意均衡各类体裁比例,秉持写作主题广泛性、关联性和深度性原则,丰富提示语呈现方式,考虑学生实际生活经验。此外,高中英语教师应贯彻以读促写原则,加大文本解读力度,培养学生文化意识,鼓励其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以期进一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推动英语试题走向科学化、全面化和公正化,发挥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

二、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英语写作标准预测试卷(一)(考试时间150分钟)(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英语写作标准预测试卷(一)(考试时间150分钟)(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40年英语科考试内容结构和题型结构研究 ——以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旨趣及研究意义
        1. 选题旨趣
        2.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现状
        1. 1980-2000 年研究状况
        2. 2001-2019 年研究状况
    (三) 研究方法
        1. 文本分析法
        2. 访谈法
    (四) 研究内容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阐释
    (一) 概念界定
        1. 考试
        2.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3. 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科考试
        4. 考试内容结构
        5. 考试题型结构
    (二) 理论阐释
        1. 语言测试理论
        2. 考试命题理论
二、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科考试的发展轨迹
    (一) 建立时期(1980-1989)
    (二) 调整时期(1990-1998)
    (三) 革新时期(1999-2009)
    (四) 分类时期(2010-2019)
三、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科考试内容结构和题型结构的分析
    (一) 试卷内容结构分析
        1. 英语语言知识的考查
        2. 英语语言技能的考查
    (二) 试卷题型结构分析
        1. 不同阶段的英语科试卷题型统计
        2. 英语科考试题型的变化特点
四、英语科内容结构和题型结构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 访谈的设计
        1. 访谈目的
        2. 访谈过程
        3. 访谈对象
        4. 访谈提纲
    (二) 存在的问题
        1. 内容方面
        2. 题型方面
    (三) 考试内容和题型问题成因分析
        1. 认识不到位
        2. 命题人员专业知识储备不足
        3. 国际化视野不宽阔
五、英语科考试内容和题型的改革建议
    (一) 均衡考查听说读写译能力
    (二) 加强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
    (三) 加强考试内容与硕士研究生学习的联系
    (四) 平衡主客观题型的比例
    (五) 借鉴国内外重大英语测试的题型
    (六) 提高命题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致谢

(2)翻译专业八级考试笔译能力测试开发及效度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框架与创新点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内外翻译能力研究
        一、国内主要翻译能力模型
        二、国外主要翻译能力模型
    第二节 国内外笔译能力测试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翻译测试研究现状
        二、国内外翻译测试评分方式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笔译测试效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四、翻译测试研究评述
    第三节 翻译测试与心理测试、语言测试
        一、翻译测试与心理测试
        二、翻译测试与语言测试
    第四节 测试的类型
        一、学业测试与水平测试
        二、标准参照考试与常模参照考试
    第五节 测试的效度验证研究
        一、效度的分类
        二、效度验证的定义
        三、社会认知效度验证框架
    第六节 笔译测试实践
        一、国内笔译测试
        二、国外笔译测试
        三、对笔译测试开发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笔译能力构念
    第一节 能力与知识
        一、应用语言学的交际能力
        二、工作心理学的专业能力
        三、基于能力的训练
        四、知识的类型
    第二节 笔译能力构念界定的基础
        一、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二、PACTE能力模型
        三、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笔译能力模型
        四、笔译能力构念界定
    第三节 笔译能力要素构成
        一、笔译能力构成要素
        二、笔译能力构念构成要素的互动关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测试开发与效度验证框架设计
    第一节 总体研究框架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整体设计
    第二节 测试开发框架设计
        一、TTIM-8(Translation)目的和性质
        二、TTIM-8(Translation)设计原则
        三、TTIM-8(Translation)开发步骤
    第三节 测试效度验证框架设计
        一、效验研究目的
        二、效验研究内容
        三、效验研究框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翻译专业八级考试笔译能力测试的设计和开发
    第一节 TTIM-8(Translation)测试任务设计
    第二节 TTIM-8(Translation)测试构念
    第三节 TTIM-8(Translation)测试题型
        一、测试题型选择与撰写
        二、TTIM-8(Translation)测试题型概述
    第四节 TTIM-8(Translation)评分标准
        一、评分标准制订原则
        二、汉英概要写作评分标准开发
        三、汉英篇章翻译评分标准开发
        四、英汉篇章翻译评分标准开发
    第五节 TTIM-8(Translation)考试大纲
        一、考试大纲的功能
        二、考试大纲的制订
    第六节 TTIM-8(Translation)考试规范
        一、考试规范的功能
        二、考试规范的制定标准
        三、考试规范
    第七节 TTIM-8(Translation)试测
        一、试测一
        二、试测二
        三、试测三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翻译专业八级考试笔译能力测试的效度验证
    第一节 理论效度验证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研究结论
    第二节 语境效度验证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研究结论
    第三节 效标关联效度验证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研究结论
    第四节 评分效度验证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研究结论
    第五节 后效效度验证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研究结论
    第六节 效度验证结果
    本章小结
结论
    一、主要结论
    二、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3)动态系统理论视阈下新加坡普通水准华文会考构念及反拨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选题背景
        1.2.1 动态系统理论与应用语言学
        1.2.2 新加坡剑桥普通水准华文会考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动态系统理论与语言测试反拨效应
    2.1 动态系统理论的阐释
        2.1.1 动态系统理论简介
        2.1.2 动态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
        2.1.3 动态系统理论的研究方法及原则
    2.2 动态系统与复杂科学
        2.2.1 复杂科学的研究及其发展
        2.2.2 主要复杂科学学派及其相关理论
        2.2.3 复杂动态系统的特征
    2.3 语言测试的反拨效应
        2.3.1 语言测试的内涵和属性
        2.3.2 语言测试、语言教学和语言教育
        2.3.3 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的概念界定
    2.4 关于反拨效应的研究
        2.4.1 反拨效应的研究内容
        2.4.2 反拨效应的理论研究回顾
        2.4.3 反拨效应的实证研究回顾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动态系统理论视阈下的反拨效应系统
    3.1 反拨效应系统的概念内涵
    3.2 反拨效应系统的特征
        3.2.1 反拨效应系统的开放性
        3.2.2 反拨效应系统的复杂性
        3.2.3 反拨效应系统的动态性
        3.2.4 反拨效应系统的非线性
    3.3 综合研究视角和分析方法
    3.4 反拨效应系统的主要研究内容
        3.4.1 反拨效应系统的功能
        3.4.2 反拨效应系统的结构
        3.4.3 反拨效应系统的功能、结构与环境
    3.5 反拨效应系统的环境
        3.5.1 反拨效应系统与环境
        3.5.2 反拨效应系统的环境范畴
        3.5.3 反拨效应系统的环境特点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反拨效应系统的研究框架
    4.1 反拨效应系统的基本架构
        4.1.1 反拨效应系统的架构解析
        4.1.2 反拨效应系统的基本架构模型
    4.2 反拨效应主集成系统
        4.2.1 基于测试使用的横向子集成系统
        4.2.2 基于决策制定的纵向子集成系统
        4.2.3 反拨效应主集成系统的框架模型
    4.3 反拨效应次集成系统
        4.3.1 反拨效应驱动次子集成系统
        4.3.2 反拨效应传动次子集成系统
        4.3.3 反拨效应动力次集成系统的框架模型
    4.4 反拨效应控制集成系统与系统主体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演化环境
    5.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社会环境
        5.1.1 新加坡社会概况
        5.1.2 新加坡历史背景
        5.1.3 新加坡的语言生态环境
        5.1.4 新加坡社会文化特征
    5.2 新加坡教育概况
    5.3 新加坡语言测试与语言教育政策沿革
        5.3.1 英属海峡殖民地时期(1819-1942)
        5.3.2 二战后英属直辖殖民地时期(1946-1958)
        5.3.3 迈向自治与合并时期(1959-1964)
        5.3.4 以生存为导向的建国初期(1965-1978)
        5.3.5 以效率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时期(1979-1996)
        5.3.6 以能力为导向的经济创新时期(1997-2011)
        5.3.7 以价值导向的经济全球化时期(2012-)
    5.4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环境特征
    5.5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功能与组成单元
    6.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功能
        6.1.1 华文会考的特点和用途
        6.1.2 对测试使用的反拨功能
        6.1.3 对决策制定的反拨功能
    6.2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组成单元
        6.2.1 主要组成单元的界定
        6.2.2 主要组成单元的介绍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主集成系统
    7.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主集成系统的主体
        7.1.1 华文会考使用与主体分类
        7.1.2 教育决策类型对主体的影响
    7.2 主集成系统纵横交错的结构
    7.3 主集成系统多元复杂的关联
        7.3.1 以考生前途的社会援助为节点展开的反拨网络
        7.3.2 以教育决策的评估反馈为节点展开的反拨网络
        7.3.3 主集成系统的动态关联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的驱动次集成系统
    8.1 华文会考期望反拨效应系统的主体与驱动力
    8.2 华文会考期望反拨效应系统的期望模块
    8.3 华文会考的构念及构念理论
        8.3.1 交际语言能力和任务型测试
        8.3.2 认知理论与综合性测试
        8.3.3 华文会考与其他母语会考的一致性
    8.4 华文会考试卷的编制
        8.4.1 华文会考试卷的格式
        8.4.2 华文会考试卷一:写作
        8.4.3 华文会考试卷二:语文理解与运用
        8.4.4 华文会考试卷三:口试/听力理解
        8.4.5 华文会考试卷的编制期望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的传动次集成系统(一)
    9.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试运行
        9.1.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试运行的流程
        9.1.2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试运行的机制
    9.2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测试质量传动模块的构成
        9.2.1 华文会考质量传动模块的工作概要
        9.2.2 华文会考质量传动模块的主体
    9.3 华文会考质量模块的效度因素
        9.3.1 基于华文会考形式和试卷内容的效度分析
        9.3.2 基于华文会考等级分数结果的效度分析
    9.4 华文会考质量模块的信度因素
        9.4.1 施测因素
        9.4.2 考生因素
        9.4.3 内容因素
        9.4.4 评分因素
    9.5 华文会考质量模块的动力传送机制
    9.6 本章小结
第10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的传动次集成系统(二)
    10.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语言教育传动模块的构成
        10.1.1 语言教育传动模块的工作概要
        10.1.2 语言教育传动模块的主体
    10.2 华文教学系统和华文会考系统的语言教育观
        10.2.1 华文教学系统和华文会考系统的语言观
        10.2.2 华文教学系统和华文会考系统的教育观
    10.3 华文备考教学系统的语言教育观
        10.3.1 基于语言观的熵增现象
        10.3.2 基于教育观的熵增现象
    10.4 华文备考教学系统与语言教育模块的传动情况
        10.4.1 华文备考教学系统的传动结构和动力类型
        10.4.2 利益矛盾传动力
        10.4.3 意图矛盾传动力
        10.4.4 客观矛盾传动力
        10.4.5 华文备考教学系统的传动过程
    10.5 语言教育模块的动力传送机制
    10.6 本章小结
第11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的传动次集成系统(三)
    11.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社会权重传动模块的构成
        11.1.1 社会权重传动模块的工作概要
        11.1.2 社会权重传动模块的主体
    11.2 教育决策风险传动子模块
        11.2.1 教育决策主体与风险影响力的生成
        11.2.2 教育决策的风险影响力类型和传动情况
    11.3 华文会考风险防控传动子模块
        11.3.1 华文会考风险的特点
        11.3.2 华文会考风险的担当主体
        11.3.3 风险防控力和再生风险影响力的生成
    11.4 社会权重模块风险传动情况
        11.4.1 学校风险共同体及其风险传动情况
        11.4.2 家庭风险共同体及其风险传动情况
    11.5 社会权重模块的风险传动机制
    11.6 本章小结
第12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研究总结
    12.1 关于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运作机制
    12.2 关于如何促进华文会考正面反拨效应的建议
第13章 结论
    13.1 主要工作与结论
    13.2 主要创新点
    13.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语段的汉英翻译能力诊断测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价值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理论基础、研究历史与现状
    2.1 翻译能力研究
        2.1.1 国外翻译能力研究现状
        2.1.2 国内翻译能力研究现状
    2.2 诊断测试研究
        2.2.1 国外诊断测试研究现状
        2.2.2 国内诊断测试研究现状
    2.3 翻译测试研究
        2.3.1 国外翻译测试研究现状
        2.3.2 国内翻译测试研究现状
    2.4 语段的相关研究
    2.5 交际语言测试理论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总体构思
        3.1.1 测试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2 翻译能力诊断测试设计思路
        3.2.1 翻译能力诊断测试目的
        3.2.2 翻译能力诊断测试设计原则
        3.2.3 翻译能力诊断测试设计与开发流程
    3.3 翻译能力诊断测试信度检验思路
        3.3.1 信度检验的目的
        3.3.2 影响翻译测试信度的主要因素
    3.4 翻译能力诊断测试效度检验思路
        3.4.1 效度检验的目的
        3.4.2 影响翻译测试效度的主要因素
第4章 汉英翻译能力的构成要素
    4.1 汉英翻译能力构念
        4.1.1 双语能力
        4.1.2 翻译策略能力
        4.1.3 语言外能力
        4.1.4 翻译专业知识
        4.1.5 工具使用与研究能力
        4.1.6 译者生理心理主体因素
    4.2 基于语段的汉英翻译能力
        4.2.1 语段的定义
        4.2.2 语段与语篇、自然段的区别
        4.2.3 语段作为翻译单位的优势
        4.2.4 语段翻译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语段的翻译能力诊断测试设计与开发
    5.1 翻译测试的设计
        5.1.1 翻译测试的题型分类
        5.1.2 基于语段的汉英翻译能力诊断测试题型
    5.2 基于语段的汉英翻译能力诊断测试任务
        5.2.1 考试大纲
        5.2.2 命题
        5.2.3 文本体裁
        5.2.4 考试题型
    5.3 基于语段的汉英翻译测试评分方法评述
        5.3.1 评分质量控制
        5.3.2 汉英翻译评分方法
    5.4 基于语段的汉英翻译能力诊断测试施测
        5.4.1 实验设计
        5.4.2 结果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语段的翻译能力诊断测试信度效度分析
    6.1 效度、信度、难度、区分度的关系
    6.2 翻译能力诊断测试中的试验性信度验证
        6.2.1 内在一致性信度
        6.2.2 评分者信度
    6.3 信度检验结果与讨论
        6.3.1 信度在翻译测试各阶段的考量
        6.3.2 提高翻译测试信度的方法
    6.4 翻译能力诊断测试中的试验性效度验证
        6.4.1 内容效度分析
        6.4.2 评分效度分析
        6.4.3 后效效度
    6.5 效度检验结果与讨论
        6.5.1 效度在翻译测试各阶段的考量
        6.5.2 提高翻译测试效度的主要途径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语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贡献与创新
    7.3 对翻译专业翻译测试与教学的启示
    7.4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国内外翻译测试评分标准
附录二: 国内主流外语考试中的翻译题型
附录三: 汉英语段翻译能力诊断测试考试大纲
附录四: 汉英语段翻译能力诊断测试试卷
附录五: 汉英语段翻译能力诊断测试诊断报告
附录六: 基于语段的翻译能力诊断测试内容调查问卷
附录七: 基于语段的汉英翻译能力诊断测试数据
附录八: 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九: 汉英翻译能力诊断测试内容评价调查问卷
附录十: 翻译能力诊断测试内容评价问卷统计数据
附录十一: 考试后效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十二: 翻译难度测量调查问卷(一)
附录十三: 翻译难度测量调查问卷(二)

(5)终身教育框架下成人外语教学研究 ——兼论综合翻译教学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ABSTRACT
摘要
LIST OF ABBERIVATIONS (略语表)
第一章 引论
    1.1 本研究的社会与教育背景
    1.2 本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
第二章 发展中的中国成人外语教育
    2.1 引言
        2.1.1 关于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
        2.1.2 关于成人教育
        2.1.3 关于成人教育的特征
        2.1.3.1 成人教育知识的经验性和应用性
        2.1.3.2 成人学员的自我导向学习
        2.1.3.3 成人学员的自我导向学习之方法
        2.1.4 关于成人学习外语
    2.2 外语教育与学习型社会
        2.2.1 引言
        2.2.2 社区教育
        2.2.3 社区外语教育与教材
        2.2.4 职业教育
        2.2.5 职业外语教育与教材
        2.2.6 成人高等学历教育
        2.2.7 成人外语高等学历教育与教材
        2.2.7.1 以外语为专业的学历教育
        2.2.7.2 以外语为课程的学历教育
        2.2.7.3 证书与学分/ 课程转换制度
        2.2.7.4 关于成人学历外语教学的几点看法与建议
        2.2.8 开放式教育
        2.2.8.1 自学考试与成人外语教育
        2.2.8.2 广播电视大学与成人外语教学
        2.2.8.3 “学分银行”与成人外语习得
    2.3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成人外语习得研究
        2.3.1 现代网络资源的发展与普及
        2.3.2 网络学习的社会性存在和认知性存在
        2.3.3 网络学习的教学性存在
        2.3.4 关于网络和网络外语教学
        2.3.5 在网络平台上开展成人外语教学的优势
        2.3.6 网络与外语习得环境
    2.4 非学历成人外语考试与培训
        2.4.1 托福、雅思考试与出国留学
        2.4.2 其他相关非学历成人外语考试
        2.4.3 非学历成人外语培训
        2.4.4 非学历成人外语培训机构
        2.4.5 问题与对策
    2.5 成人外语教材研究
        2.5.1 本土教材:许国璋英语
        2.5.2 引进教材:新概念英语
        2.5.3 “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
        2.5.4 口语口译教材:解决“聋子或哑巴外语”的关键
    2.6 小结
        2.6.1 成人外语教育的重要性
        2.6.2 成人外语教育的贡献
第三章 成人外语教育理论与实践探讨
    3.1 引言
    3.2 成人外语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3.2.1 外语的实践性
        3.2.2 外语的社会性
        3.2.3 外语的交际功能
        3.2.4 外语与终身教育的密切关系
        3.2.5 国内外对外语教育的重视
        3.2.5.1 英国外语教育发展规划
        3.2.5.2 美国外语教育政策
        3.2.5.3 中国的外语教育“热”
    3.3 成人外语教育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3.3.1 问题一:成人外语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性较差
        3.3.2 问题二:成人外语教育在教学手段上相对落后
        3.3.3 问题三:成人外语教育的时间与效率
        3.3.4 成人外语教育的主要特点
        3.3.5 后现代主义与成人外语教育
    3.4 成人外语培训模式研究
        3.4.1 经验性教学
        3.4.2 自我导向学习理论与实践
        3.4.3 基于交际需要的成人外语培训
        3.4.3.1 成年人外语交际有效的基本条件
        3.4.3.2 符合成年人交流的外语习惯用法
        3.4.3.3 符合成年人交流的得体外语话语
        3.4.3.4 成年人用外语进行交际的立体结构性
    3.5 从认知到认会的外语习得过程
        3.5.1 成人外语习得的认知领先
        3.5.2 母语和外语习得之不同
    3.6 小结
第四章 综合技能、翻译与二(外)语习得
    4.1 引言
    4.2 综合英语技能在成人外语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4.2.1 掌握英语语音语调的必要性
        4.2.2 掌握英语词汇和句法的必要性
        4.2.3 掌握英语翻译技能的重要性
    4.3 外语教学法与成人外语习得探讨
        4.3.1 什么是二语或外语
        4.3.2 翻译教学法及其沿革
        4.3.3 交际/ 功能教学法的兴起
        4.3.4 “多元智能教学法”
        4.3.5 任务型教学与成人外语习得
        4.3.6 口译技能与成人外语教学
        4.3.7 口译教学
        4.3.7.1 口译教学的必要性和综合性
        4.3.7.2 口语与口译教学的基本原则及语言技能
        4.3.7.3 口语与口译教材的编写
        4.3.7.4 口译教学的实施要点
    4.4 小结
第五章 口译测试理论与实践探讨
    5.1 引言
    5.2 口译测试的理论依据
    5.3 口译考试分析
    5.4 口译测试的评分标准
    5.5 小结
        5.5.1 以翻译为重点的考试与培训
        5.5.2 考试与培训的综合技能及应用性特征
第六章 结论: 启示与思考
    6.1 关于成人学习外语
    6.2 关于成人外语教学
    6.3 关于综合翻译教学法
参考文献
附录一:社区教育基本情况调查表
附录二:二(外)语习得方法调查表(1)
附录三:二(外)语习得方法调查表(2)
附录四:二(外)语习得方法调查表(3)
附录五 相关成人外语考试简介

(6)2014年以来英国义务教育阶段学业评价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国外研究现状
        1.3.1 英国教育与考试部门对学业评价制度的述评
        1.3.2 国外学者对评价制度发展的探讨
        1.3.3 国外学者对英国评价制度的评议
    1.4 国内研究现状
        1.4.1 关于英国学业评价制度的研究和政策的评议
        1.4.2 关于其他国家学业评价制度的研究和政策的评议
        1.4.3 对英国学业评价实施经验的借鉴
    1.5 研究方法
2 英国学业评价体系的历史沿革及研究背景
    2.1 1988年国家学业评价体系初步建立
    2.2 1994年国家学业评价体系的调整与实践
    2.3 2003年国家学业评价体系的更新与完善
    2.4 2014年国家学业评价体系的最新调整
    2.5 现阶段实施的国家课程及评价体系
        2.5.1 现阶段的国家课程及评价体系
        2.5.2 现阶段学业评价体系改革的原因
3 小学KS1、KS2阶段的学业评价改革与分析
    3.1 KS1和KS2的评价体系
        3.1.1 国家课程测试的实施
        3.1.2 教师对学生的学业评价的实施
    3.2 KS1教师开展学业评价的框架及评价指标
    3.3 KS2教师开展学业评价的框架及评价指标
    3.4 评价结果的报告和利用
        3.4.1 以标准分数来衡量学生的进步
        3.4.2 以进步评估来衡量学校的进步
4 中学新GCSE学业评价实施阶段的改革与分析
    4.1 新GCSE学业评价体系的考试科目
    4.2 新GCSE学业评价体系的评分系统
    4.3 新GCSE学业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
    4.4 新GCSE学生考试成绩评定与报告
    4.5 新GCSE学业评价体系的特点
        4.5.1 新GCSE课程的选择性增加
        4.5.2 新GCSE证书授予经严格审查
        4.5.3 考试委员会的可比性和一致性
        4.5.4 新GCSE考试学术上的高标准
5 英国义务教育阶段学业评价制度存在的争议
    5.1 高难度考试对学生身心造成的不利影响
    5.2 凭考试结果来衡量学校表现的不合理性
    5.3 学生个体和学校层面的教育不公平现象
6 英国义务教育阶段学业评价制度的特点及启示
    6.1 英国义务教育阶段学业评价制度的特点
        6.1.1 英国国家学业评价体系紧跟国家课程
        6.1.2 学业评价的实施既评价自主又有规可循
        6.1.3 兼顾每一个学生的公平全纳的评价机制
        6.1.4 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
        6.1.5 对学生个体和学校整体均实施增值性评价
    6.2 英国义务教育阶段学业评价制度的启示
        6.2.1 建构全国性学业评价体系
        6.2.2 正确把握评价内容和标准
        6.2.3 自我对照实施增值性评价
7 参考文献
8 附录

(7)高校考试伦理问题研究 ——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 高校考试何以需要伦理?
        (二) 当前高校考试伦理的缺失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的研究思路、框架和方法
    四、论文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考试活动与考试伦理
    第一节 考试与考试伦理
        一、考试的起源与本质
        二、考试伦理
        三、高校考试伦理
        四、高校考试伦理建设
    第二节 中国社会考试活动与考试伦理的变迁
        一、考试活动与考试伦理的起源
        二、中国古代考试活动与考试伦理的产生
        三、中国近代考试活动与考试伦理的发展
        四、现代考试活动与考试伦理的转型
第二章 当前高校考试伦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考试伦理“应然”与“实然”的背离
        一、考试伦理的“应然”指向
        二、考试伦理“应然”与“实然”的背离
    第二节 考试设计本身存在的“伦理悖论”
        一、何谓伦理悖论
        二、考试设计中的伦理悖论现象
    第三节 考试机制建设中的伦理缺失
        一、考试制度安排的伦理缺失
        二、考试观念层面的伦理扭曲
        三、考试组织机构的伦理失范
第三章 高校考试伦理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公正原则
        一、公正的概述
        二、高校考试伦理视域中的公正原则
        三、高校考试伦理公正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科学原则
        一、科学的概述
        二、高校考试伦理视域中的科学原则
        三、高校考试伦理科学原则的基本要求 #]02
    第三节 人本原则
        一、人本的概述
        二、高校考试伦理视域中的人本原则
        三、高校考试伦理人本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四节 诚信原则
        一、诚信的概述
        二、高校考试伦理视域中的诚信原则
        三、高校考试伦理建设诚信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四章 高校考试伦理建设的基本路径
    第一节 考试伦理的制度设计
        一、实行依法治考
        二、创新考试制度
        三、严格考试管理
    第二节 考试伦理的教育引导
        一、加强考试诚信教育
        二、培养考试诚信意识
    第三节 考试伦理的行为养成
        一、加强考试伦理修养
        二、遵守考试伦理规范
        三、实践考试伦理要求
结束语 走向“阳光考试”的高校考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后记

(8)新高考背景下主观题智能阅卷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新高考改革对改进主观题阅卷方式的要求日益迫切
        二、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为主观题智能阅卷带来机遇
        三、智能阅卷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逐渐常态化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主观题智能阅卷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新高考背景下主观题智能阅卷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意义
        一、丰富主观题智能阅卷的理论研究
        二、促进智能阅卷系统的设计与改善
第二章 新高考背景下主观题人工阅卷的现实难点与智能阅卷的优点
    第一节 主观题人工阅卷的现实难点
        一、阅卷过程繁琐复杂、效率低
        二、评卷主观性大、稳定性低
        三、“人—机对抗”降低公平性
        四、套作、宿构、作弊等问题难以发现
    第二节 主观题智能阅卷的优点
        一、高效阅卷、降低评卷组织成本
        二、标准统一、保障阅卷公平公正
        三、“机智”与“人智”的有效结合
        四、智能质检、识别套作、宿构、作弊
第三章 新高考背景下主观题智能阅卷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主观题智能阅卷技术层面的难题
        一、缺乏高效、准确检测和校正图像倾斜的方法
        二、主观题区域分割方式“粗暴”,分割模板智能不足
        三、文本识别精准度不足,识别模型训练流程复杂
        四、词义不确定性放大误差,分层抽象不明显
    第二节 主观题智能阅卷功能上的不足
        一、多科目、多题型的精准评分尚未成型
        二、复杂性、综合性情境的处理模式存在争议
    第三节 主观题智能阅卷流程上的问题
        一、定标评分存在“宽”“严”规范性问题
        二、智能评分模型单一,缺少复核机制
    第四节 主观题智能阅卷安全上的风险
        一、智能化算法逻辑难以“逾越”,数据存在不可追溯性
        二、智能阅卷系统提供“安全屏障”,但“威胁”依旧存在
第四章 对新高考背景下主观题智能阅卷的建议
    第一节 对主观题智能阅卷若干问题的改进策略
        一、去模板化智能分割主观题区域
        二、基于检测—识别校正机制的文本识别模型
        三、基于文本聚类分析的智能化样选机制
        四、基于融合人工阅卷与机器阅卷的新型智能阅卷模式
    第二节 对主观题智能阅卷发展的建议
        一、提升智能化,实现复杂性和综合性情境的妥善处理
        二、增强“拟人化”,促成阅卷主客体之间情感的联通
        三、构建“双保险”,打造人机双评的智能阅卷模式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附录二:《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附录三:《教育信息化2.0》
    附录四:主观题智能评阅系统调研访谈提纲
    附录五:QM智能阅卷系统研发及推广团队访谈记录节选
    附录六:高考阅卷人员调研访谈提纲
    附录七:高考阅卷人员调研访谈记录节选
致谢
附:本人读研期间科研成果及奖励情况

(9)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
第一章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关联分析
    第一节 学业评价的理论及其要素
        一、学业评价的理论
        二、学业评价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复杂关联
        一、创造力是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
        二、学业评价作为情境因素对学业收获的重要影响
        三、学业评价对创造力培养具有促进和抑制作用
        四、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模型的初步构建
第二章 学业评价影响创造力培养的作用机理分析
    第一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保障作用
        一、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清晰的导向
        二、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适度的激励
        三、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必要的监控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动力源泉
        一、评价主体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
        二、评价反馈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
        三、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的发展
    第三节 关键性评价环节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场域
        一、课堂评价及时有效激发学生创造灵感
        二、课程结业考试灵活考察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第三章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的改革实践:两所高校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BJ大学“尊重选择多元融合”学业评价
        一、明确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理念
        二、强调过程和方式多样的课程学习评价
        三、注重层次性和差异性的激励性评价
        四、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五、成效、培养特色与建议
    第二节 NC大学“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学业评价
        一、规范常规评价为创造力发展奠定基础
        二、重视创造力评价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实行个性化育人培养拔尖创造性人才
        四、成效、归因与建议
    第三节 从高校学业评价改革案例中得到的启示
        一、转变人才评价观念营造良好的创造环境
        二、激发学生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创造动力
        三、改革学业评价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手段
        四、提升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学与评价能力
第四章 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不足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对16所学校调查的数据分析
        一、调查的工具与对象
        二、调查的数据分析
    第二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终结性评价手段单一,考察创造力的导向性不强
        二、形成性评价内容不精,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不足
        三、创造力评价渐被关注,与学科教学渗透融合不够
        四、激励性评价正常开展,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有限
    第三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微弱的原因分析
        一、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
        二、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
        三、学生的个性发展缺乏充分引导
        四、评价的内容标准缺乏科学监管
        五、评价方式的创新受到多方掣肘
第五章 对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进一步改革建议
    第一节 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
        一、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
        二、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
        三、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四、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
        五、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
    第二节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构建与改革建议
        一、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的整体化构建
        二、促进创造力培养的课程学习评价的改革建议
        三、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综合类学业评价的改革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2014-2018年上海、浙江与全国卷高考英语书面表达题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高考与新高考
        1.3.2 写作与书面表达
        1.3.3 概要写作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高考英语改革历程
    2.2 国外高考英语书面表达研究综述
    2.3 国内高考英语书面表达研究综述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思路与方法
    3.3 研究对象与框架
第4章 NMET书面表达题试题内容比较研究
    4.1 试题内容总体简介
    4.2 试题内容分析依据
    4.3 试题内容的体裁
        4.3.1 体裁的定义与要求
        4.3.2 体裁总体数据分析
    4.4 试题内容的主题
        4.4.1 主题的定义
        4.4.2 主题总体数据分析
第5章 NMET书面表达题提示语比较研究
    5.1 提示语的定义
    5.2 提示语信息量
    5.3 提示语呈现形式
第6章 NMET书面表达题情景设计比较研究
    6.1 情景设计分析依据
    6.2 情景设计的真实性
        6.2.1 真实性概念与重要性
        6.2.2 写作试题真实性分析
    6.3 情景设计的交互性
        6.3.1 交互性的概念
        6.3.2 写作试题交互性分析
    6.4 情景设计的开放性
        6.4.1 开放性的概念
        6.4.2 写作试题开放性分析
第7章 NMET书面表达新题型研究
    7.1 读后续写
        7.1.1 读后续写的促学功能
        7.1.2 读后续写尚需改进之处
    7.2 概要写作
        7.2.1 概要写作语料收集
        7.2.2 概要写作结果分析
    7.3 小结
第8章 启示与建议
    8.1 对高考英语书面表达试题命制的建议
        8.1.1 均衡各类体裁比例,适当增加非应用文写作
        8.1.2 秉持写作主题的广泛性、关联性与深度性原则
        8.1.3 丰富提示语呈现方式,适度把握信息量大小
        8.1.4 考虑学生生活经验,确保情景设计真实性
        8.1.5 提高写作试题交互程度,恰当权衡开放性
    8.2 对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建议
        8.2.1 加强真实语言输入,以读促写、读写一致
        8.2.2 改进陈旧教学方式,注重发展学生语言能力
        8.2.3 帮助夯实语言基础,加大文本解读力度
        8.2.4 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
第9章 结语
    9.1 结论与创新
    9.2 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四、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英语写作标准预测试卷(一)(考试时间150分钟)(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40年英语科考试内容结构和题型结构研究 ——以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为例[D]. 方芳.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2]翻译专业八级考试笔译能力测试开发及效度验证[D]. 吕晓轩. 黑龙江大学, 2018(12)
  • [3]动态系统理论视阈下新加坡普通水准华文会考构念及反拨效应研究[D]. 孙莉.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4]基于语段的汉英翻译能力诊断测试研究[D]. 白玲.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7(02)
  • [5]终身教育框架下成人外语教学研究 ——兼论综合翻译教学法[D]. 齐伟钧.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05)
  • [6]2014年以来英国义务教育阶段学业评价改革研究[D]. 谢一凡. 浙江大学, 2019(05)
  • [7]高校考试伦理问题研究 ——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为例[D]. 黄军伟. 南京师范大学, 2012(07)
  • [8]新高考背景下主观题智能阅卷的问题研究[D]. 汪颖.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2)
  • [9]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D]. 刘洪翔.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10]2014-2018年上海、浙江与全国卷高考英语书面表达题比较研究[D]. 吴萍. 集美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英语写作标准预试卷(一)(考试时间:150分钟)(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