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批全国有学术经验的老中医专家继承人全部上岗

第三批全国有学术经验的老中医专家继承人全部上岗

一、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全部进岗(论文文献综述)

刘涵[1](2021)在《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探讨现代湖湘名中医治疗中风病的药证规律》文中提出目的:采用文献法,收集整理1979年1月31日~2020年12月31日现代湖湘名中医(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第1~6批国家级名老中医、第1~6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及学术经验继承人、第1~4批湖南省名中医、湖南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有关中风病的医案文献资料,分析探讨现代湖湘名中医诊疗中风病的辨证与用药特点及规律,为现代医家治疗中风病提供参考。方法:手工检索湖南省图书馆、湖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及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图书馆的图书资料,并结合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 Med及读秀等电子资源,收集、整理现代湖湘名中医与中风病相关的医案文献资料。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医案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对数据库进行分析与数据挖掘,探索其辨治现代湖湘名中医治疗中风病的辨证特点与用药规律。结果:1.从现代湖湘名中医中确定与中风病相关名中医有47人,相关文献195篇,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医案120个(以恢复期与后遗症期为主,急性期较少)。2.常见症状及舌脉象:主要症状为半身不遂、言语謇涩、肢体麻木、头晕、肢体乏力、大便秘结、头痛、口流涎、偏瘫、口角歪斜、疲乏等。舌象多表现为舌红、舌淡、舌暗,苔象多为苔白、苔薄、苔黄、苔腻,舌红苔薄、舌红苔白、舌红苔黄、舌红苔腻等舌象组合出现频次高。脉象多为脉细、脉弦、脉滑、脉沉、脉数,且弦细脉、弦滑脉、沉细脉、细弱脉较多见。3.病机、治法:常见病机为脑络瘀阻、痰瘀阻络、风痰阻络、气虚血瘀、肝阳化风、阴虚风动。主要治法为活血通络、化痰通络、息风通络、益气活血、平肝潜阳、滋养肝肾。4.用药:高频药物:地龙、丹参、川芎、黄芪、葛根、鸡血藤、红花、天麻、法半夏、当归、全蝎、僵蚕。四气:以温性、寒性、平性药物为主,凉性药物及热性药物使用较少。五味:苦味药使用频次最高,其次为甘、辛、咸、酸。归经:主要以肝、脾、心、肺、胃、肾为主。药物功效:活血化瘀类药物用药频次最高,其次是平肝息风类、补虚类、清热类及祛风湿类。关联规则: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的“药物分析”模块,设置支持度25,置信度0.8,得到15种药物组方规律,其中可信度较高的药物组合有川芎、全蝎与地龙,地龙、鸡血藤与丹参,地龙、葛根与丹参,川芎、葛根与丹参,川芎、黄芪与地龙,川芎、红花与地龙,葛根与丹参。聚类分析:应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的“聚类分析”功能(k-means算法与回归模型相结合),将聚类个数设置为6,得到6种药物核心组合。结论:1.现代湖湘名中医对中风病的认识:病位在脑与络脉,与肝、肾、脾三脏关系密切;病机主要为虚、痰、瘀、风。2.现代湖湘名中医的中风病证治特色:(1)重视肝、肾、脾三脏,尤注重肝;(2)重视活血通络,善用虫类、藤类药物;(3)重视补虚,喜用柔润之品;(4)重视寒温并用、气血同调,用药平和;(5)强调制衡思想,重视阴阳平衡。

毛和荣[2](2021)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源流及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系统梳理,总结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地域特征、历史影响、历史地位及发展规律;通过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各历史发展阶段的梳理及传播学分析,以及中国-阿尔及利亚中医中心(中阿中医中心)建设过程回顾及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实践分析,揭示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历史规律,为构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体系提供有益参考,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更好“走出去”,为“一带一路”建设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方法1.通过查阅地方志、卫生志、文化志、医学史、学术论着、政策文件等文献资料,并通过实地考察蕲春、荆州、神农架等地,对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源流、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对外交流传播的历史及现状进行系统的梳理与考证。2.通过深度访谈荆楚中医药文化专家、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工作人员、医疗援外项目负责人、医疗援外翻译、医生等,获取荆楚中医药文化发展、对外交流传播的第一手数据、信息,弥补纯文献资料的不足,为提出有针对性论点和建议提供参考。3.通过河南、江西、荆楚等地域性中医药文化的比较研究及荆楚本地各次区域中医药文化发展历史与发展现状的对比,归纳总结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地域特色、历史地位及发展规律,为地域性中医药文化发展与对外交流传播提供借鉴。4.通过中阿中医中心这个重要平台建设的过程回顾与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案例分析,透视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的历史规律,剖析“一带一路”战略与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逻辑关联。5.通过将预设的理论与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实践相结合,剖析相关理论对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实践的指导意义,为当下及未来中医药文化传播提供有益的思考。结果1.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经历了孕育发展期(远古时代-商朝)、发展定型期(西周-秦朝)、快速发展期(西汉-南北朝)、继承发展期(隋朝-元朝)、发展高峰期(明朝-清朝)、发展徘徊期(民国-解放前)、恢复发展期(解放后-20世纪末)、全面发展期(21世纪以来)。荆楚中医药文化在每个时期都产生了较重要的历史影响。2.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经历了孕育发展期(明朝以前)、黄金发展期(明清时期)、发展滞缓期(民国-改革开放前)、全面发展期(改革开放以来)。每个阶段都留有较明显的时代特征和传播学特征。3.“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了中阿中医中心的建设进程。中阿中医中心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但面临体制不畅、缺乏长远规划、存在潜在传播风险等现实困境。从传播学视角看,基于中阿中医中心的荆楚中医药文化传播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反馈与评价体系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4.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是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五大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五大要素又自成体系,构成了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完整体系。结论1.荆楚文化和传统中医药文化为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分,荆楚中医药文化反过来也为荆楚文化和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荆楚中医药文化呈现出较明显的地域特色,集中体现为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汇通南北、开拓创新、内涵丰富等特征,同时存在地域、科目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荆楚中医药文化的未来发展应对相关问题给予关切和处理,以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的良性和全面发展。2.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时代与科技的发展进步、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对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日益融入世界,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日益频繁。在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史上,李时珍中医药文化特别是《本草纲目》一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以自发为主。随着文化软实力重要性的日益提高,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越来越紧密地与国家外交战略和国家利益结合在一起。3.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的历史证明,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效果不仅与文化自身的影响力有关,而且与国家的战略规划、政策支持,特别是中医药临床疗效等因素息息相关。4.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五大要素自成体系,五大要素体系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建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完整体系对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意义。5.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还取决于各级政府在相关事务上的顶层设计,取决于荆楚中医药文化自身内涵尤其是其普适价值的挖掘和现代话语体系的构建。另外,培养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人才,提升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人才在中医药学、外语、跨文化交际、国际政治、当地法律、传播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亦显得尤为重要。

王彦彦[3](2020)在《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及诊疗特色整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综合运用文献研究、中医学术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通过网络文献检索系统、广州市各大图书馆、访谈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或后人、跟名老中医出诊学习等四种途径,对岭南中医名家治疗月经病学术思想、诊疗特色及临床经验等进行大规模的收集整理,发掘岭南地区月经病的发病特点和名家调治月经病的诊治规律,初步呈现岭南中医妇科医家治疗月经病的学术思想源流及特色经验集成,为临床继承应用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用参与性研究方法初步验证其中一位名医的经验方的临床疗效,为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思想的临床疗效提供循证依据。为中医妇科后辈学习岭南中医妇科提供指引,为发挥岭南中医妇科优势,继承与发扬岭南中医妇科奠定一定的基础。方法:本研究工作主要通过广泛收集历代岭南中医妇科名家相关历史记载、发表论文、医案医着、名医弟子的跟师记录、心得、经验总结及其他途径关于名医的一些记录等,搜集其中各岭南名医关于月经病诊治的学术背景、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有效病案等,通过比较研究的科研方法,归纳整理出岭南名医对于月经病诊治的特色和规律,形成“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同时对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诊疗特色进行整理研究,采用文献收集、名老中医自身总结、名家访谈、弟子访谈、跟诊学习等形式,采用传统及现代的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研究当代岭南妇科名医的学术思想、思辨特点、临床经验、方药特色、典型医案,总结其共性规律和特点,总结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学术思想。在基于上述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临证经验特色总结下,选择岭南妇科名家李丽芸的一个经验方药,采用参与性临床研究,从方药、治法入手,凝练形成代表性研究方案,评价临床疗效,为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思想的临床疗效提供循证依据。结果:在岭南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岭南地区中医妇科流派的发展受岭南文化的历史沉淀影响深刻。岭南中医妇科形成因素包括地域、经济文化、体质因素等。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构成代表有罗氏妇科、蔡氏妇科两支妇科派系,还包括以妇科病为专科的岭南医家及兼治妇科病的名家。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特点:(1)传承发扬中医,创新中医理论,培养数代岭南名医;(2)百病生于气,重视调理气机;(3)因地制宜,注重湿热致病,顾护气阴;(4)四诊合参,重视望诊、脉诊;(5)心身同治,调畅情志,重视情志治病;(6)调理肾脾,先天与后天并重;(7)用药轻灵,善用南药花药;(8)结合岭南饮食文化,药食同源,重视药膳。本研究选择岭南妇科名家李丽芸教授经验方之补肾健脾法中药复方,治疗脾肾两虚型经期延长(黄体功能不全),运用随机对照方法,与地屈孕酮片作为对照,结果如下:两组患者治疗后经行时间延长的主证积分明显下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疗效相当;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组在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方面更为有效。经过三个月经周期的治疗两组HP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而两组间治疗后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的疗效相当。两组基础体温高温相持续时间经治疗后延长,而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延长黄体期时间方面疗效相当。两组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BBT上升6-8天)经治疗后较前显着增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均有可能提高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而改善黄体功能。但因两组治疗前后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不具可比性,尚不能证明中药组对提高黄体中期血清孕酮水平的有效性。结论:岭南气候地理的独特性造成了岭南地区有别于我国其他地区的疾病特点及居民体质,如外邪常夹湿邪入侵人体,月经病患者也多气虚、阴虚及痰湿体质等;岭南地区还有采用当地中草药煲凉茶和煲汤的饮食文化习惯,因此药膳调经也成为岭南中医妇科的一大特色。岭南妇科流派传承特点:以代表性南海罗氏妇科为例,其调经特色在于:(1)崇尚景岳,调经首重阴阳;(2)脾肾为本,气血为用;(3)养阴保津,驱邪扶正,攻补有度;(4)治疗重视地域气候的差异;(5)善用南药,药性平和;(6)重视情志治病。罗元恺教授继承发扬,衷中参西,提出女性肾气—天癸—冲任—子宫轴的概念,这是岭南中医妇科理论上的重大突破。罗氏的传人欧阳惠卿、李丽芸、罗颂平、王小云等传承罗氏的学术思想,又各有发展创新。欧阳惠卿致力于补肾活血法在妇科领域常见病、难治病的应用研究,其科研成果硕果累累。李丽芸充实了补肾法,提出经典的补肾八法,丰富了补肾调周法的经验。罗颂平立足天人合一,提出月经周期与太阴月节律同步的创新观点。王小云经多年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形成特色明显的中医“心身同治”学术思想,创新以情胜情的情志疗法。同时岭南妇科流派传承人为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研究开创流派工作室,培养人才,为岭南妇科流派作出贡献。潮汕蔡氏妇科其传承以家传为主,兴盛至今的除了其百年不衰的疗效。近现代名医蔡仰高、蔡纯臣刻苦努力传承良好的家风医德,崇仲景学说,重脾肾,博采众长,重视祖方、偏方,又有创新。至现代蔡妙珊教授继承先辈经验,又结合吸收院校中医教学,将蔡氏妇科发扬壮大。临床验证方面,李丽芸教授经验方之8号健脾补肾方对脾肾不足型经期延长(黄体功能不全)患者是有效的,其疗效与地屈孕酮片改善黄体功能不全型经期延长的疗效相当,而对改善患者脾肾不足型中医症状方面更优于地屈孕酮。此经验方具有临床可行性及可重复性。

姜雯[4](2020)在《整体性治理视阈下国家“名医工作室”政策公共价值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基于名医工作室相关政策目标,结合公共价值管理理论,确定“名医工作室”政策的公共价值,深入研究“名医工作室”政策公共价值是否得以实现,并分析影响公共价值实现的各种因素,揭示“名医工作室”政策运行的内在机理。结合实证分析,探究各因素对于“名医工作室”政策的影响程度。对“名医工作室”政策进行综合评价,为完善政策体系,推动中医药知识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提供建议。方法:以“名医工作室”政策为研究对象,以整体性治理理论、公共价值管理理论和三圈理论为研究基础。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名医工作室”政策进行回顾和分析,确定“名医工作室”政策的公共价值,结合专家咨询法设计问卷。其次,对有效问卷进行描述性分析,然后按照政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步骤构建本文的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最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名医工作室”政策进行综合评价,得出结果。结果:“公共价值”维度得分93.87,整体水平较好,说明“名医工作室”政策具有重要的公共价值;“能力”维度得分89.37,“支持”维度得分89.47,“能力”和“支持”整体水平一般,需要提高政策实施能力和利益相关者对“名医工作室”政策的支持;“政策效果”维度得分64.99,整体水平较低,“名医工作室”政策取得的效果不太理想。结论:“名医工作室”政策作为我国促进中医药知识传承、创新和发展的一项公共政策,具有重要的公共价值,但是该政策执行力不足,主要表现在政策实施能力不强,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度和认可度不高,这也导致政策未取得理想效果,即“名医工作室”政策的公共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因此,本文将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综合政府、医院、社会公众这些不同的主体,从“名医工作室”政策的整体性治理机制、“名医工作室”政策的整体性治理形态、“名医工作室”政策的整体性治理手段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策略。

李启文(Lee Kai Man)[5](2019)在《香港地区中医妇科常见病诊治特点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由于地理环境、气候及文化特色的关系,岭南地区的疾病类型和居民体质均具备其特点,辨治和用药也须相应配合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香港位处岭南地域,回归后中医药日渐受到重视,对中医妇科的求诊需求亦随之增加,求诊于中医妇科的病种也愈加广泛。对于香港的中医师,能掌握更多切合岭南地区的辨治和用药方法,对治疗效果必定有所帮助,使广大患者受惠。本研究探讨香港地区中医妇科常见疾病的病因和证型有否地区性的特点,与及是否受香港的岭南特色因素所影响,从而探讨切合香港地区的中医妇科病的辨治和用药方法,供临床中医师参考,以期帮助提高疗效。方法:本研究参照德尔菲(Delphi technique)专家咨询法进行,受访专家人数设定为14位。专家的纳入标准为具备中医妇科临证经验15年或以上,年龄为39岁或以上;或之前任职于医院的职称达副主任或以上。数据收集方式以两轮的问卷咨询进行。第1轮问卷就7种中医妇科常见疾病,包括:痛经、崩漏、绝经前后诸证、带下病、不孕症、胎漏胎动不安、症瘕,咨询专家们在香港地区最常见的病因及证型。拟定相关的病因与证型选项时,参考《中医妇科学》五版及六版教材、“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中医妇产科学》与及个别专家的建议,列出选项以供专家们选择。如专家认为有常见的病因或证型未有包括在所提供的选项中,也可作增补。请专家对7种病的病因和证型的选项按照常见的程度排序。另外,向专家们谘询香港的气候、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文化特色等因素对病因及证型有什么影响,与及每种病的诊治注意点和常用的方剂及中药。第1轮问卷全部收回后,将专家之意见分析整理。关于病因及证型部份,对各选项作频数统计,根据统计的综合结果,把每种病的病因和证型的各个选项依常见的程度作排序。所得出的排序结果放在第2轮问卷中,让专家就7种病的病因和证型再次填答,请他们参考过第1轮问卷综合各专家意见所得出的病因和证型排序之后再次作选择。将两轮咨询问卷收集所得的资料加以整理和分析,对于常见病种类、病因、证型选择、常用方剂和中药等结果,可作量化统计的,则作统计并列表,作出分析。对于意见陈述的内容,加以分析,撰写报告。结果:受访专家年龄介乎47至76岁,从事中医妇科诊疗工作22至51年,在香港从医10年至39年。根据受访专家的长期临床观察,本研究中的7种中医妇科病在香港地区的最常见病因和证型排列首5位者如下:一、痛经最常见病因:情志抑郁、过食寒凉生冷、先天肾气不足、感受寒邪、素体气血虚弱。最常见证型:气滞血瘀证、寒凝血瘀证、气血虚弱证、寒湿凝滞证、气虚血瘀证。二、崩漏最常见病因:更年期肾气衰退、元气虚弱、劳倦过度、情志抑郁、忧思过度。最常见证型:肾阴虚证、肾气虚证、脾虚证、脾虚肝郁证、血瘀证。三、绝经前后诸证最常见病因:情志抑郁、忧思过度、素体阴虚、性情急躁、劳倦过度。最常见证型:肝郁肾虚证、心肾不交证、肾阴虚证、肾阴阳俱虚证、肝阳上亢证。四、带下病最常见病因:素体脾虚、感受湿邪、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感染湿毒。最常见证型:脾虚湿热证、脾虚证、湿热下注证、阴虚夹湿证、肝经湿热下注证。五、不孕症最常见病因:年逾五七,冲任耗损、禀赋素弱、情志抑郁、素体肥胖、饮食不节。最常见证型:肾气虚证、肝郁证、痰湿证、肾阳虚证、肾阴虚证。六、胎漏、胎动不安最常见病因:禀赋不足、劳倦过度、素体气血虚弱、素有症瘕、饮食不节。最常见证型:肾虚证、气血虚弱证、脾肾两虚证、肾阴虚证、血瘀证。七、症瘕最常见病因:情志抑郁、忧思过度、素体脾虚、饮食不节、经行产后,风寒侵袭。最常见证型:气滞血瘀证、痰湿瘀结证、肾虚血瘀证、寒湿凝结证、湿热瘀阻证。总括而言,本研究中的7种中医妇科常见病在香港地区的病因和证型确实有本地特色,反映出香港的气候、生活环境、起居饮食习惯、社会风气、文化特色等因素对病因和证型产生显着的影响。较为突出的因素是岭南潮湿炎热气候的影响已被过用冷气有所改变;工作、学业及家庭的压力大,情志失调;工时长,睡眠少,熬夜,运动少;衣着贪凉,不注重保暖;饮食不节,嗜食寒凉生冷、甜腻、辛辣燥热;晚婚晚育,行房次数少;性观念开放;卫生常识普及不足等。以上种种因素,可以理解为在岭南特色的基础上增添了香港本地特色。综合各种病来看,证型较多见肝郁气滞、肾气虚、肾阴虚、脾虚、痰湿、湿热、寒湿、血瘀等,以肝郁气滞、肾气虚、肾阴虚、脾虚最为显着,所以治疗中医妇科病,调理冲任,以肝、肾、脾为主。专家们更对个别病种提出了中医妇科学教材的证型举例中未有列出的证型,例如痛经的寒凝血瘀证、气虚血瘀证;崩漏的脾虚肝郁证,绝经前后诸证的肝郁肾虚证、心肾不交证、肝阳上亢证、脾虚肝郁证;胎漏、胎动不安的脾肾两虚证,反映香港的临床实际情况和证候特点。专家们的选方用药亦对应常见病机,贯彻理法方药的原则,但因应香港人体质薄弱,虚实夹杂,用药轻灵,免伤正气;亦少用辛燥的中药。当中亦有运用地道的中药,即岭南地区特有的“南药”。此外,因情志、生活习惯及环境导致的因素较多,除药物治疗外,调摄、情绪疏导、卫生常识指导也须重视。结论:本研究参照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结合文献分析,探讨香港地区常见的中医妇科疾病的证候与治法用药特点。研究发现:在香港地区较为常见之中医妇科病如痛经、崩漏、绝经前后诸证、带下病、胎漏胎动不安、不孕症、症瘕等,其中医证候分布均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香港执业的资深中医师在诊治疾病时,均认同香港地区的气候、工作及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社会风气、文化特色等因素对各种中医妇科病的病因和病机均产生显着的影响。专家们的诊治思维和用药也受到岭南医学的影响。

徐治[6](2019)在《2018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中医药资金绩效评价结果研究及政策建议》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都取得了巨大发展,卫生健康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此过程中,中医药功不可没。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中医药资金,通过无偿拨付专项资金的方式,引导地方资源流向重点项目,并通过资金倾斜提升地区间发展的均衡性,对于提升地方中医药服务能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服务和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具有重要作用。目的:分析2018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中医药资金绩效评价结果,探讨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中医药资金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目前国家相关政策,对完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中医药资金管理提出相应政策建议。方法:本研究从国务院、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统计局等政府部门官方网站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项目绩效管理系统获取相关文件和第一手数据,使用文献研究法检索和梳理相关理论、政策和研究进展,为研究提供参考;在各省范围内,以承担同一项目的各单位分配资金作为权重,分别计算该项目的自评分和核查分加权平均数,作为研究的基础数据;使用横向比较分析法,对比2018年不同地区、不同项目间绩效评价得分差距,运用直方图、趋势图、组合图、统计地图等形式更直观地呈现和分析本研究的结果;结合关键人物访谈结果,在对我国2018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中医药项目绩效评价情况进行实证分析的同时,对中医药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规范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结果:(1)资金分配和执行情况。2018年度中央转移支付中医药资金151479万元,实际执行93034万元,执行率61.4%。其中,四川、河南、山东和湖南4个省分配金额6000万元以上,北京、天津、上海分配金额3000万元以下,资金分配明显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山东、河北和吉林三个省执行率大于80%,西藏、新疆、贵州、黑龙江、湖南、甘肃和内蒙古7个省执行率小于50%。在各类重点项目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分配资金最多(占比34%),中医康复服务能力规范化建设项目分配资金最少(占比4%)。(2)绩效评价得分情况。选取绩效评价核查分作为2018年度中央转移支付中医药资金绩效评价结果的体现。(1)北京、江苏、山东、吉林和广西5个省、市绩效评价得分80分以上,西藏、贵州、四川和新疆4个省绩效评价得分60分以下。(2)647个项目中,265个项目核查分超过80分,占比40%,其中51个项目达到满分100分;有134个项目核查分没有达到60分,占比20.7%,其中16个项目没有得分。结论:(1)2018中央转移支付中医药资金执行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包括预算绩效管理科学性、规范性不足,实施方案和关键指标不完善,财政资金预算执行和项目管理力度不足,绩效评价研究和管理不足。(2)本研究建议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水平,加大项目管理力度,深入开展预算绩效管理研究,重视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和问题整改追踪。

朱欣欣[7](2019)在《近十年吉林省中医药发展经验研究》文中认为通过文献分析法与系统性分析法等,我们了解2009-2017年吉林省中医药的发展情况。掌握近十年来吉林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思路与顶层设计、措施与工作任务、实施成效与评价分析。通过对2009-2017年吉林省中医药发展情况的系统分析,归纳出吉林省中医药发展经验,把握吉林省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律。同时希望为中医药行业主管部门制定中医药发展政策,措施和规定提供一些理论依据,为其他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借鉴。全文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研究背景、目的、意义以及方法;第二部分介绍国外中医药研究、国家中医药方针概述、各地区中医药发展特色和吉林省中医药方针;第三部分在国家中医药政策和吉林省中医药发展方针背景下,对2009-2017年吉林省中医药中医医疗服务能力、人才队伍、科技管理等6个方面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同时总结其发展经验;第四部分总结吉林省各地区中医药发展特色经验;第五部分在分析和总结吉林省中医药发展下,整理吉林省中医药发展中的问题,如:中医药资源配置不均、人才储备不足,中医药创新不足等;第六部分根据问题提出发展建议;第七部分为结论,再次明确吉林省经过近十年中医药发展经验的学术价值,并指出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胡劲红[8](2019)在《邓铁涛学术经验的传承模式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传承与创新是中医学发展中永恒的主题。到目前为止,涉及国医大师邓铁涛及邓铁涛学术团队的研究有很多,研究的角度广泛而多样,内容也十分丰富,但是涉及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模式的研究不多。传承寓意着创新,传承模式是中医学术传承谱系及传承内涵研究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因此传承模式的研究,对于完善和改进中医教育方法,服务于现代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本次研究对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模式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从传承模式思考邓铁涛的中医教育,力求为现代中医教育起到指导作用。方法:1、文献收集法:做好文献收集的准备工作,确定文献收集的范围,利用网络信息渠道进行检索,以及搜索、查找、收集相关文献,发掘收集资料等,组成此次论文研究与写作的最基本材料。2、文献归类整理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认真检查、核实,有错误和遗漏的加以改正、补充,进行归类整理。使整理后的资料条理化,系统化,简明化。对邓铁涛学术经验的传承模式进行分析,从医史文献研究的角度,将收集到的资料按时间顺序分析,归纳提炼,在事实写作的基础上附加一定的观点评述。3、深度人物访谈法:对邓铁涛的学生、弟子进行深度访谈,更加详细地了解邓铁涛学术经验的传承模式及特点,获得鲜活的历史资料,为本文的撰写提供第一手资料,弥补了单纯文献资料的不足。结果:20世纪50年代建国初期,靳士英、劳绍贤拜邓铁涛为师;改革开放后,中医院校教育快速发展,邓铁涛结合家传、师带徒模式培养中医人才,从1978-1989年邓铁涛培养了硕士研究生27人,博士研究生3人,1981年、1983年、1985年,由邓铁涛进行师资培训6人;从1990-2011年,邓铁涛招收博士研究生12人,其中非医攻博2人,博士后1人,199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倡导师承教育,邓铁涛积极响应,在2001、2002、2003、2004年共收徒8人,2003年邓铁涛研究所成立,2010年建立国医大师邓铁涛传承工作室,2009、2011年邓铁涛研究所颁发证书认定6人为邓铁涛学术继承人;2012年以后,邓铁涛不再招收研究生及收徒传授,其学术主要通过文献传播方式传承,近年来,还有通过网络微信等平台文化科普式传播传承邓铁涛学术经验。检索相关文献结果发现,通过中国知网搜索,用关键词“邓铁涛”,检索到文献517条;读秀学术搜索“邓铁涛”,发现与邓铁涛相关的图书631篇,期刊1337篇,报纸338篇,学位论文178篇,会议论文208篇;读秀学术搜索,导师为“邓铁涛”的学位论文49篇。其内容涉及邓铁涛学术经验的各个方面,包括五脏相关理论研究、临床诊治疾病经验传承、中国医学史、邓铁涛中医教育思想研究、邓铁涛学术经验及理论的实验研究、跟师心得等。结论:邓铁涛学术经验的传承方式有家族传承、师徒传承、院校教育、文献传承等,各种方式相互结合、互相补充。从建国初期以师徒传承为主,到1978年后家族传承、师徒传承、院校教育三者并存,传承模式的变化体现了国家中医药政策的变化。以院校教育为主体,结合师徒传承、文献传承等方式的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模式,对中医教育发展具有借鉴意义。文献传承贯穿了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的各个阶段,并成为2012年后的主要传承方式,是中医教育事业的有益补充,值得大力推广,同时给其他年事已高的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的传承研究提供了参考。

罗健雄(Law Kin Hung)[9](2018)在《“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的传承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通过对古今较有代表性针灸学术流派的形成及发展进行研究,了解其人物脉络、学术思想、传承模式等,为“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的传承研究提供参考、思路及启发。2.通过对岭南有代表性的针灸流派及针灸医家进行研究,了解岭南针灸学术流派在发展、传承和学术上的特异性,为“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的研究奠定基础。3.基于对古今针灸学术流派及岭南针灸学术流派研究的基础上,致力于“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的传承研究,深入挖掘、整理,梳理出流派的渊源、传承脉络、学术特色、传承体系及流派成果等,以推动针灸学术流派的发展。4.凝练流派学术思想,通过对失眠的针灸治疗文献研究,对“岭南陈氏针法”的学术思想进行阐述。方法:研究主要通过电子数据库、名老中医工作室、经典古籍、专着、专家访谈多方面收集资料整理分析及总结凝练,开展古今针灸学术流派、岭南针灸学术流派、“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的传承研究,文献检索范围为1988至2017年近30余年期间发表在国家及省级医学杂志的文献及论文等;并分别对“岭南陈氏针法”应用于临床治疗失眠的125条针灸处方、1997年至2018年近20年间针灸治疗失眠的73篇文献中213条针灸处方、及5部针灸学教材或专着治疗失眠的25条常规针灸处方,从穴位配伍、穴位应用频次、特定穴的应用、经脉的应用等,进行对比分析,对“岭南陈氏针法”的学术思想进行阐述,资料来源如下:1.电子数据库数据源于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电子数据库,针灸流派传承研究检索词有岭南学术流派、针灸流派、岭南、传承、飞针、补泻手法、进针法、针灸医家名、靳三针、岭南天灸、天灸等,检索相关文献500余篇,纳入参考100余篇。针灸治疗失眠的文献研究检索词有“睡眠障碍”、“失眠”或“不寐”,并含“针灸”或“针刺”,在其结果进行二次检索,检索词为相关的证型,如心脾两虚、心肾不交、肝郁化火、痰热内扰、心胆气虚、阴虚火旺、脾胃失和等。检索相关针刺治疗失眠的文献共133篇,按研究方案设定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予以筛选,最后遴选符合条件被纳入文献共73篇,共收集治疗失眠的针灸处方213条。2.经典古籍及专着查阅《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及《针灸大成》等经典古籍,以及岭南特色针法疗法等相关专着,如《临床针灸新编》、《针灸临床特色技术》、《陈全新》、《陈氏针法新释》、《岭南陈氏飞针》。3.工作室资料2014年9月24日的陈全新名医工作室总结报告中治疗失眠的针刺病案及2012年5月至2017年9月期间“陈全新名老中医工作室”针刺治疗失眠的病例资料,共收集125条针灸处方。4.专家访谈共对11名专家进行访谈,其中有幸得到第三代传人陈全新的亲传口述有关其祖父及父亲的行医经历,及其他10名专家的评点(附录1、附录2)。对象主要为“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传承人、其他岭南针灸学术流派的针灸名家或专家,以补充其它数据源资料的不足,使“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的传承研究更充实。结果:1.梳理传承脉络“岭南陈氏针法”是广州中医世家陈氏家族独创的特色针法,经历了陈宝珊、陈锦昌、陈全新前三代的发展创立而成,再通过陈秀华等第四代及第五代传承人共同逾百年的传承、创新及发展,“岭南陈氏针法”在针灸界影响力日盛,并于2015年11月入选为第六批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后形成了以“阴阳互济、通调和畅”为主导思想,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特色针法的“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其五代人的传承脉络清晰,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岭南针法学术流派之一。2.凝练特色针法“岭南陈氏针法”将“岭南陈氏飞针法”、“岭南陈氏分级补泻手法”和“岭南陈氏导气手法”融为一体而成。“岭南陈氏飞针法”特点是旋转、快速、无菌、无痛快速进针;“岭南陈氏分级补泻手法”把传统的针刺补泻手法,以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将补虚泻实的治疗量法及规范化,相对地分为轻、平、大三类(即轻补、平补、大补;轻泻、平泻、大泻),使补泻手法更形象化,使针灸医师更易掌握针刺补泻,最后能体会因应患者的体质、虚实及病情的变化,施以不同量度的针刺补泻手法,有利临床实践及传承;“岭南陈氏导气手法”常用针向行气、捻转提插、按压关闭、循摄引导的行气手法,以导气传经感传,通关过节使气至病所为目的。3.倡导治神守神“岭南陈氏针法”在临床上倡导治神守神,针灸得气是其先决条件,得气、治神与守神贯穿于针刺治疗的全过程,因此得气、治神与守神,成为“岭南陈氏针法”的灵魂及精髓。4.流派传承发展流派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创新,第四代传承人陈秀华在第三代传承人陈全新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的学习和临床体会,以及对技术要点的掌握和领悟,把飞针操作的步骤提炼分解,总结出“飞针”练习四步曲,分别为徒手练习;捻针;持针垂直旋转刺入及摆动旋转刺入。使岭南陈氏飞针初学者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进行学习,更能把握飞针的特点,使培训周期由三年缩短为三个月,促进“岭南陈氏针法”传承推广,对流派的传承创新及发展作出贡献。5.推广传承模式“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有完善的传承体系,其传承模式有师带徒、名医工作室、院校教育、继教培训、进修实习培训,培养大量针灸专业传承人。它通过出版专着和教学光盘,申请专利和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申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表高质量论文、开展单病种临床研究、举办国家级及省级继教学习班、主办和参与国际论坛、开设学术讲座,为名老中医经验,创新和应用提供示范和经验,得到国内外同行广泛认可,促进中医药学术传承和推广,在国内十多家医疗机构推广应用,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研究成果及专利等标志性突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岭南陈氏针法”影响力达荷兰、美、加拿大、英、法等36个国家,从这些国家前来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进修的留学生和进修医师络绎不绝,培养了大批的国内及海外的中医药针灸人才,其中包括博硕士研究生、进修医生、本科生等,传承推广至世界各地。6.凝练学术思想通过对“岭南陈氏针法”治疗失眠的文献研究,显示其选穴组方,遵循中医辨证,重视经络学说,循经取穴,重用特定穴,在30个应用在治疗失眠的穴位中,属特定穴的占总选用穴位数达90%之高。而在经脉的应用频次分析中,足太阴脾经应用频次最高,远高于其余经脉,占经脉应用总频次的25.42%,这与“岭南陈氏针法”治疗失眠时重用三阴交密切相关。临床治疗时,用穴精简,治疗失眠用穴在3穴至6穴之间,注重“治神、调神、守神、养神”,要求除医者要治神、守神、养神外,也要引导患者心理的调节,嘱患者调情志,勿劳累太过,作息有时,体现了其注重治神、守神与养神的思想。临床施行针刺治疗时注重得气、行气与催气,因应辨证的病情轻重,施以“岭南陈氏分级补泻法”及“岭南陈氏导气手法”。陈老创立的“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以“阴阳”为其学术主导思想,故循经选穴配伍上,注重“阴”与“阳”的协调,取穴以“远近”,“俞募”,“上下”及“左右”的配伍为原则,而大部分的处方组成又都包含了阴经及阳经的组合,在各个方面均体现“阴阳互济”的思想,实现了“远近取穴通经络、俞募配穴调脏腑、上下配伍和阴阳、左右思变畅六经”的取穴原则,以达调和阴阳,疏通经络,调理脏腑,通畅六经之功,体现了学术流派“阴阳互济,通调和畅”的学术思想。结论:1.梳理学术流派传承中国针灸发展源远流长,针灸学术流派对传统中医针灸发展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它使已发展了数千年的针灸医学得以继续传承、发展及创新,要成功做到这点,针灸学术流派必需具备完善的传承体系。“岭南陈氏针法”是广州中医世家陈氏家族独创的特色针法,经历了陈宝珊、陈锦昌、陈全新前三代的发展创立而成,再通过陈秀华等第四代及第五代传承人共同逾百年的传承、创新及发展,最后形成了以“阴阳互济、通调和畅”为主导思想,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特色针法的“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其五代人的传承脉络清晰,具备有效的传承模式及传承推广手段,形成完善的传承体系,使“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针法特色、临床经验等有效传承、发展、创新及传播,薪火相传,推动祖国针灸学术流派的发展,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岭南针法学术流派之一。2.凝练流派学术思想陈老创立的“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以“阴阳”为其学术主导思想,认为脏腑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根本,故在进行针灸临床治疗时,常以中医的整体观为指导,辨证辨经,以针施治,达到调和脏腑阴阳,治愈疾病为目的。本研究对失眠的针灸治疗文献研究显示,“岭南陈氏针法”在针刺治疗时遵循中医学传统的理论,强调辨病辨证施治,重视经络辨证,奉行循经取穴,以“岭南陈氏飞针法”、“岭南陈氏分级补泻手法”及“岭南陈氏导气手法”为临床针刺治疗基础,针刺治疗用穴精简,治疗时注重治神与守神,进行针刺治疗时的辨证选穴及配穴,皆显示了“远近取穴通经络、俞募配穴调脏腑、上下配伍和阴阳、左右思变畅六经”的取穴原则,体现了“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阴阳互济,通调和畅”的学术思想。

张岩[10](2018)在《国家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国家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简称“名医工作室”)是国家2010年开始为了做好名老中医药家学术思想传承,临床经验总结、探索建立中医药学术传承与推广的政策措施。此政策培养了一批中医药知识传承与创新的精英团队,在过去7、8年产出的知识成果颇丰。研究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目的在于促进团队更合法、规范、系统、科学地进行知识传承、创新,促使国家政策效应最大化。本文在分析中医药知识特性、名医工作室知识成果及其知识产权内容、特征及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新制度经济学中社会学制度主义中斯科特对“制度”定义的界定框架,以名医工作室知识传承与创新为绩效,建立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的模型。通过调研实证分析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以促进名医工作室知识传承与创新的知识产权管理完善。具体而言,如何突破现有知识产权制度建立符合中医药知识自身特性的补充性知识产权制度;如何发挥知识产权“资产”性能进行充分运营,达到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这一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如何考虑团队情境因素对个体隐性知识建构作用后的知识产权人的界定;如何使名医工作室参与到国际标准的制定及争取国际话语权,助力中医药的国际化等问题,本文均探讨性地提出相关创新建议。方法:主要以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方法为主的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梳理并基于斯科特社会学制度主义理论、知识产权管理理论,构建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模型,依据模型设计调查问卷,经过专家修订后进行预调查,分析问卷的不足,形成正式问卷,以全国现有的名医工作室团队成员为调查对象,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的帮助下对全国的国家名医工作室全面展开调查,获取数据,经过硕士研究生双人分别录入、核对和清洗,剔除无效问卷,然后利用SPSS21.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信效度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AMOS21.0软件对模型进行结构方程分析,检验并修正模型,验证相关假设的合理性。结果:初始模型中的所有17条假设中,除了“文化—认知性要素正向影响行为”、“规制正向影响自身绩效”、“规制正向影响比较绩效”、“资源正向影响比较绩效”4个假设经检验不支持外,其余13个假设均未被拒绝。其中“规范性要素正向影响资源”、“规范性要素正向影响行为”、“文化-认知性要素正向影响自身绩效”、“规范性要素正向影响比较绩效”假设成立且路径影响系数较高,具有显着影响。“规制性要素正向影响资源”、“规制性要素正向影响行为”、“文化-认知性要素正向影响资源”、“规范性要素正向影响自身绩效”、“文化-认知性要素正向影响比较绩效”等假设尽管软件显示接受,但由于路径系数呈负值,故原先假设的单向正向影响尚有商榷空间,这倒也符合了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的阐述,有可能在某种情况下,规制性要素越高、越严格、文化认知越根深蒂固,对资源的影响反而越制约,从而可能显示出负向影响的可能。还得到了资源的中介效应、行为的中介效应、资源和行为的中介效应均比较显着。结论:提升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的规范性要素即名医工作室的内生动力最有利于对知识产权管理的资源、知识产权管理的行为的提升。提升知识产权管理行为对知识传承与创新的绩效的提升有直接明显的作用。资源、行为的中介作用影响到知识传承与创新的绩效有直接的正向影响作用。而提升知识产权管理规制性要素、文化认知性要素有可能提升资源,但要把握一定的度,否则则会反过来阻碍资源的配备。

二、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全部进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全部进岗(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探讨现代湖湘名中医治疗中风病的药证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资料
    1.1 资料来源
    1.2 文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医案信息整理
    2.2 医案预处理
    2.3 建立数据库
    2.4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症候统计结果
        3.1.1 临床表现
        3.1.2 舌象 、脉象
    3.2 病机统计结果
        3.2.1 证候
        3.2.2 治法
    3.3 药物统计结果
        3.3.1 高频药物
        3.3.2 药物性味、归经
        3.3.3 药类
        3.3.4 关联规则
        3.3.5 聚类分析
4 讨论
    4.1 辨证特点探索
        4.1.1 病位在脑与络脉,与肝、肾 、脾三脏关系密切
        4.1.2 病机主要为虚、痰 、瘀 、风
    4.2 用药特点探索
        4.2.1 高频药物分析
        4.2.2 药物性味、归经分析
        4.2.3 药类分析
        4.2.4 药物组合分析
    4.3 现代湖湘名中医中风病证治特色
        4.3.1 重视肝 、肾 、脾三脏,尤注重肝
        4.3.2 重视活血通络,善用虫类、藤类药物
        4.3.3 重视补虚,喜用柔润之品
        4.3.4 重视寒温并用、气血同调,用药平和
        4.3.5 强调制衡思想,重视阴阳平衡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与中风病相关的湖湘名中医医家名单
综述 现代湖湘名中医辨治中风病临证经验
    参考文献

(2)“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绪论
    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 选题缘起
        1.1.1 中医药文化的当代价值凸显
        1.1.2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受到各方重视
        1.1.3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1.1.4 地域性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助推“一带一路”倡议
        1.2 研究意义
        1.2.1 有助于推动地域性中医药文化的深入研究
        1.2.2 有助于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
        1.2.3 有助于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
    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2.1 研究对象
        2.2 概念界定
        2.2.1 荆楚文化
        2.2.2 中医药文化
        2.2.3 荆楚中医药文化
        2.2.4 “一带一路”
        2.2.5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
    4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4.1 研究内容
        4.2 基本框架
    5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5.1 研究重点
        5.2 研究难点
        5.3 创新之处
第二部分 荆楚中医药文化发展历史与发展特征
    1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源流
    2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阶段与历史影响
        2.1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孕育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1.1 孕育发展期(远古-商朝)
        2.1.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2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定型期与历史影响
        2.2.1 发展定型期(西周-秦朝)
        2.2.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3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快速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3.1 快速发展期(西汉-南北朝)
        2.3.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4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继承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4.1 继承发展期(隋朝-元朝)
        2.4.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5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高峰期与历史影响
        2.5.1 发展高峰期(明朝-清朝)
        2.5.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6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徘徊期与历史影响
        2.6.1 发展徘徊期(1912 年-1949 年)
        2.6.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7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恢复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7.1 恢复发展期(1949 年-20 世纪末)
        2.7.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8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全面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8.1 全面发展期(21 世纪以来)
        2.8.2 本阶段历史影响
    3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特征与发展规律
        3.1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特征
        3.2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规律
    4 本章小结
第三部分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理论基础
    1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论
        1.1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论的提出
        1.2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论渊源
        1.3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内涵要义
        1.4 中医药文化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
    2 文化对外传播理论
        2.1 文化对外传播的内涵要义
        2.2 文化对外传播的时代价值
        2.3 文化对外传播与“一带一路”
        2.4 文化对外传播理论与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第四部分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历史与启示
    1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历史发展阶段与传播学分析
        1.1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孕育发展期与传播学分析
        1.1.1 孕育发展期(明朝以前)
        1.1.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1.2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黄金发展期与传播学分析
        1.2.1 黄金发展期(明清时期)
        1.2.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1.3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发展滞缓期与传播学分析
        1.3.1 发展滞缓期(1912 年-1978 年)
        1.3.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1.4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全面发展期与传播学分析
        1.4.1 全面发展期(1978 年以来)
        1.4.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2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经验启示
    3 本章小结
第五部分 案例分析:中阿中医中心与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1 中阿中医中心建立背景
        1.1 历史基础
        1.1.1 中医药医疗实践基础
        1.1.2 中医药文化传播基础
        1.2 现实因素
        1.2.1 阿尔及利亚人民不断增长的卫生健康需求
        1.2.2 中医药作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载体
    2 中阿中医中心建设概况
        2.1 建设过程
        2.2 建设模式
        2.3 建设成效
        2.4 建设困境
    3 基于中阿中医中心的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实践分析
        3.1 传播主体分析
        3.2 传播内容分析
        3.3 传播媒介分析
        3.4 传播受众分析
        3.5 传播效果分析
    4 基于中阿中医中心的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反思
    5 本章小结
第六部分 构建“一带一路”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体系
    1 “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时代意义
        1.1 坚定荆楚中医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彰显荆楚中医药文化独特魅力
        1.2 增强荆楚中医药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1.3 服务“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助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
    2 构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对策建议
        2.1 加强顶层设计,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与“一带一路”建设有机对接
        2.2 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挖掘荆楚中医药文化的普适价值
        2.3 增强多元传播要素的协同效应,构建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体系
    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荆楚中医药文化发展大事记
附录三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大事记
附录四 专家官员访谈录
    4-1 温长路教授访谈录(节选)
    4-2 吕文亮教授访谈录(节选)
    4-3 巴元明教授访谈录(节选)
    4-4 周仲瑜教授访谈录(节选)
    4-5 胡峰队长访谈录(节选)
    4-6 王莎主任电话访谈录(节选)
    4-7 胡海涛老师访谈录(节选)
附录五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编(译)着作
致谢

(3)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及诊疗特色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源流
    第一节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形成的背景
        一、岭南中医妇科的形成因素
        二、岭南中医妇科的源流
    第二节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特点
        一、传承发扬中医,创新中医理论
        二、百病生于气,重视调理气机
        三、因地制宜,注重湿热致病,顾护气阴
        四、四诊合参,重视望诊、脉诊
        五、心身同治,调畅情志,重视情志治病
        六、调理肾脾,先天与后天并重
        七、用药轻灵,善用南药花药
        八、结合岭南饮食文化,药食同源,重视药膳
    第三节 岭南中医妇科与国内其他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特色比较
第二章 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经验
    第一节 研究纳入标准
        一、岭南中医妇科名家研究的纳入标准
        二、流派研究的纳入标准
        三、排除标准
        四、纳入结果
    第二节 清代岭南中医妇科名家
        一、何梦瑶
        二、刘渊
        三、何守愚
        四、潘名熊
    第三节 民国时期中医妇科名家
        一、吕楚白
        二、吕安卿
        三、谢泽霖
        四、郭梅峰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岭南妇科医家
        一、罗氏妇科
        二、蔡氏妇科名家
        三、其他妇科名家
第三章 名家及传承人的访谈
    第一节 访谈法研究概述
        一、访谈方式
        二、访谈的研究步骤
    第二节 访谈名家
        一、访谈中医名家李丽芸教授
        二、访谈中医名家王小云教授
        三、访谈中医名家蔡妙珊教授
    第三节 访谈中医名家传承人
        一、采访题目
        二、采访时间地点
        三、采访目的
        四、访谈概要
    第四节 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传承主线
        一、罗氏妇科的主要学术传承思想
        二、蔡氏妇科学术思想传承
        三、本研究的创新性
第四章 李丽芸教授经验方治疗黄体功能不全致经期延长的临床疗效观察
    第一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实验方案
        四、观察指标
        五、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临床资料观察
        二、疗效标准及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4)整体性治理视阈下国家“名医工作室”政策公共价值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基础
    2.1 中医药知识传播与共享效应研究
        2.1.1 知识共享相关研究
        2.1.2 中医药知识共享现状研究
        2.1.3 中医药知识智能化传播与共享研究
    2.2 “名医工作室”政策对中医药知识传承创新效应研究
        2.2.1 “名医工作室”政策下中医药知识转移的研究
        2.2.2 “名医工作室”政策下中医药知识保护和利用的研究
        2.2.3 “名医工作室”政策下中医师承方式传承的研究
        2.2.4 “名医工作室”政策下名医工作室信息化发展的研究
    2.3 公共政策评价相关研究
        2.3.1 公共政策评价的内涵
        2.3.2 公共政策评价的模式
        2.3.3 公共政策的评价方法
        2.3.4 公共政策评价的影响因素分析
    2.4 “名医工作室”政策评价的相关理论基础
        2.4.1 公共价值管理理论对“名医工作室”政策评价的适宜性
        2.4.2 整体性治理理论对“名医工作室”政策评价的有效性
        2.4.3 三圈理论对“名医工作室”政策效应建模的解释性
第三章 我国“名医工作室”政策产生和发展状况分析
    3.1 “名医工作室”政策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3.2 “名医工作室”政策的建设目标
    3.3 名医工作室的分类与特点
    3.4 “名医工作室”政策的主要任务
第四章 “名医工作室”政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名医工作室”政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设计
        4.1.1 “名医工作室”政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1.2 “名医工作室”政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步骤
        4.1.3 “名医工作室”政策评价指标体系的筛选
    4.2 “名医工作室”政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与基本内容
    4.3 问卷设计与数据分析
        4.3.1 调查问卷的设计
        4.3.2 问卷的发放与收集
        4.3.3 基本统计与分析
    4.4 “名医工作室”政策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4.1 层次分析法概述
        4.4.2 “名医工作室”政策评价层次模型的构建
        4.4.3 “名医工作室”政策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4.4 指标权重的说明
第五章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名医工作室”政策评价
    5.1 “名医工作室”政策评价模型的构建
        5.1.1 模糊综合评价简述
        5.1.2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步骤
    5.2 “名医工作室”政策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5.2.1 “名医工作室”政策综合评价过程
        5.2.2 “名医工作室”政策综合评价结果
    5.3 “名医工作室”政策评价结果分析
        5.3.1 “公共价值”维度分析
        5.3.2 “能力”维度分析
        5.3.3 “支持”维度分析
        5.3.4 “政策效果”维度分析
第六章 促进“名医工作室”政策公共价值实现的整体性治理对策与建议
    6.1 构建“名医工作室”政策的整体性治理机制
        6.1.1 优化名老中医药专家知识传承的主体动因与环境支持的协调治理机制
        6.1.2 形成名医工作室人才队伍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机制
        6.1.3 完善促进名医工作室知识传播的社会共享机制
        6.1.4 建立促进名医工作室知识创新的保护与利用平衡机制
    6.2 完善“名医工作室”政策的整体性治理形态
        6.2.1 完善政府和医院对名医工作室建设协同支持形态
        6.2.2 完善名医工作室内部与外部相协调的激励形态
        6.2.3 探索建立名医工作室知识传承和创新协调发展形态
        6.2.4 探索建立公共价值与名医工作室组织价值相统一的形态
    6.3 创新“名医工作室”政策的整体性治理手段
        6.3.1 打造名医工作室资源共享平台
        6.3.2 探索名医工作室专业化知识分享方式
        6.3.3 发展“互联网+名医工作室”技术创新服务模式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香港地区中医妇科常见病诊治特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岭南医学
    第二节 岭南中医妇科
        一、岭南中医妇科流派
        二、岭南妇科流派的主要学术观点
        三、岭南妇科医家的临证特色
第二章 岭南妇科名家
    第一节 罗元恺
        一、简介
        二、学术思想
        三、临证经验
    第二节 欧阳惠卿
        一、简介
        二、临证经验
    第三节 张玉珍
        一、简介
        二、临证经验
    第四节 罗颂平
        一、简介
        二、临证经验
        三、诊治特色
    第五节 岭南罗氏妇科枝繁叶茂,惠及五洲
    第六节 岭南罗氏妇科与香港的深厚渊源
第三章 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研究的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设计
    第二节 研究的实施
        一、第1轮问卷咨询
        二、第2轮问卷咨询
        三、资料分析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研究结果
        一、专家基本资料
        二、专家最经常诊治的中医妇科病
        三、7种中医妇科病的常见病因与证型
        四、香港地区的气候、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文化特色等,对病因、病机与治法的影响
        五、香港地区和中国大陆两地的中医妇科辨治和用药选择的比较
        六、7种中医妇科病的常用方剂、中药及其他疗法
    第二节 研究数据分析
        一、7种中医妇科病的常见病因与证型
        二、7种中医妇科病的常用方剂、中药及其他疗法
第五章 讨论与建议
    第一节 讨论
        一、香港地区的气候、生活环境、起居饮食习惯、社会风气、文化特色
        二、香港地区和中国大陆两地的中医妇科辨治和用药选择的比较
        三、7种中医妇科病的诊治注意点
        四、7种中医妇科病的常用方剂、中药及其他疗法
        五、研究结论
    第二节 建议
        一、临床诊治须重视香港特色
        二、专家的临床经验及用药心得有参考价值
        三、性教育、女性卫生常识的普及工作
        四、晚婚晚育问题必须正视
        五、中医妇科的专业培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2018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中医药资金绩效评价结果研究及政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中医药项目概述
        1.1 财政转移支付
        1.2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
        1.3 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
    2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概述
        2.1 定义
        2.2 目的
        2.3 分类
        2.4 方法
        2.5 步骤
    3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中医药资金绩效评价研究进展
    4 文献综述小结
    5 参考文献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中医药项目
        1.2 2018 年度中央转移支付中医药项目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4 研究内容
材料和方法
    1 数据来源和处理
        1.1 政策文件和年度统计数据来源
        1.2 绩效评价数据来源
        1.3 绩效评价得分来源
        1.4 绩效评价得分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研究法
        2.2 加权平均法
        2.3 比较分析法
        2.4 访谈法
        2.5 图表分析法
        2.6 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3 技术路线
结果
    1 总体绩效评价情况
        1.1 资金执行情况
        1.2 绩效评价得分情况
        1.3 绩效评价结果
    2 个案分析
        2.1 地区个案分析
        2.2 项目个案分析
讨论
    1 2018 年中央转移支付中医药项目总体成效
        1.1 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逐渐成型
        1.2 基层中医馆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1.3 中医康复服务能力建设示范项目顺利推进
        1.4 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任务进入总结收官
        1.5 中医药健康文化深入人心
        1.6 中医药法贯彻落实工作不断深入
        1.7 中医类别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基地顺利建设
        1.8 支持民族医发展的中医药项目推进顺利
    2 2018 年中央转移支付中医药资金绩效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顶层设计层面
        2.2 执行管理层面
    3 完善中央转移支付中医药项目管理的建议
        3.1 优化顶层设计
        3.2 强化监管考核
        3.3 强化资金管理
        3.4 强化绩效评价后管理
    4 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4.1 创新点
        4.2 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表目录
    附录2:图目录
致谢

(7)近十年吉林省中医药发展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中医药发展概述
    2.2 国内中医药研究
        2.2.1 国家中医药发展方针概述
        2.2.2 各地区中医药发展特色
        2.2.3 吉林省中医药发展概述
第三章 近十年吉林省中医药发展分析与经验总结
    3.1 近十年吉林省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发展分析和经验
        3.1.1 近十年吉林省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发展分析
        3.1.2 近十年吉林省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发展经验
    3.2 近十年吉林省中医药管理机制发展分析和经验
        3.2.1 近十年吉林省中医药管理机制发展情况
        3.2.2 近十年吉林省中医药管理机制分析和经验
    3.3 近十年吉林省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分析和经验
        3.3.1 近十年吉林省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分析
        3.3.2 近十年吉林省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经验
    3.4 近十年吉林省中医药文化建设分析和经验
        3.4.1 近十年吉林省中医药文化建设情况
        3.4.2 近十年吉林省中医药文化建设分析和经验
    3.5 近十年吉林省民族医药发展分析和经验
        3.5.1 近十年吉林省民族医药发展分析
        3.5.2 近十年吉林省民族医药发展经验
    3.6 近十年吉林省中医药科技管理发展分析和经验
        3.6.1 近十年吉林省中医药科技管理发展情况
        3.6.2 近十年吉林省中医药科技管理发展分析和经验
    3.7 近十年吉林省中医药发展经验总结
第四章 吉林省各地区中医药发展特色经验
    4.1 长春市中医药发展特色经验
    4.2 吉林市中医药发展特色经验
    4.3 四平市中医药发展特色经验
    4.4 通化市中医药发展特色经验
    4.5 白城市中医药发展特色经验
    4.6 辽源市中医药发展特色经验
    4.7 松原市中医药发展特色经验
    4.8 白山市中医药发展特色经验
    4.9 延边州中医药发展特色经验
    4.10 公主岭市中医药发展特色经验
第五章 吉林省中医药发展存在问题
    5.1 问题的判断呈现中医药的发展趋势
    5.2 存在问题
        5.2.1 管理体制不健全,治理结构不完善
        5.2.2 人才供给不足,人才成长机制不健全
        5.2.3 中医药服务资源不足,资源配置不均衡
        5.2.4 中医药创新动力不足
第六章 吉林省中医药发展建议
    6.1 深入实施中医药强省战略,形成中医药发展合力
    6.2 加强中医药教育改革,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原动力
    6.3 加强医疗互助,形成联动力量
    6.4 打造发展优势,形成中医药发展吉林品牌
第七章 结论
    7.1 吉林省发展中医药的工作理念
    7.2 吉林省发展中医药的经验研究
创新点和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8)邓铁涛学术经验的传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现状
    1.3 创新性
第二章 中医传承模式概述
    2.1 家族传承
    2.2 师徒传承
    2.3 院校教育
    2.4 其他
        2.4.1 私淑
        2.4.2 自学
    2.5 小结
第三章 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模式探讨
    3.1 邓铁涛生平与贡献简介
    3.2 邓铁涛学术经验的传承体系
        3.2.1 传承模式概况
        3.2.2 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承模式
        3.2.3 传承方式的创新
    3.3 文献传承
        3.3.1 文献传承的意义
        3.3.2 分析结果
    3.4 传承特点分析
        3.4.1 传承双重性
        3.4.2 多学科交叉
        3.4.3 结合新技术革命的成果
        3.4.4 文献传承贯穿了始终
    3.5 小结
第四章 对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模式的思考
    4.1 邓老学术经验传承模式变化的原因和意义
    4.2 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模式有岭南特色
    4.3 邓老学术经验传承模式对中医传承模式的启示
    4.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2:不涉及统计分析证明

(9)“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的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针灸流派发展的研究
    第一节 中医学术流派形成及传承
        一、中医学术流派的含义
        二、中医学术流派传承的含义
        三、中医学术流派形成及发展
    第二节 古代针灸学术流派研究
        一、古代针灸学术流派的源流
        二、古代针灸学术流派的研究状况
        三、小结
    第三节 近代针灸学术派的研究
        一、上海“陆氏针灸流派”
        二、甘肃“郑氏针法学术流派”
        三、江苏“澄江针灸流派”
        四、广东“靳三针疗法”学术流派
        五、广东“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
        六、小结
第二章 岭南针灸学术流派的形成背景
    第一节 岭南中医学术流派的源流及发展
        一、岭南中医学术流派
        二、岭南针灸学术流派
        三、小结
    第二节 对岭南针灸学术流派影响巨大的近代针灸名医家
        一、曾天治
        二、周仲房
        三、卢觉愚
        四、苏天佑
        五、司徒铃
        六、韩绍康
        七、靳瑞
        八、陈全新
        九、张家维
        十、罗哲初
        十一、罗兆琚
        十二、小结
    第三节 外来医学对岭南针灸学术流派的影响
        一、东瀛针道
        二、澄江针灸流派
        三、小结
第三章 近代岭南针灸学术流派
    第一节 岭南司徒铃针灸流派
        一、针挑疗法的源流
        二、岭南司徒氏针挑法
        三、岭南司徒氏针挑代表人物
    第二节 岭南传统天灸
        一、沿革
        二、传承脉络
        三、临床应用
        四、成果
    第三节 韩氏候气针法
    第四节 “靳三针疗法”学术流派
    第五节 “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
    第一节 传承脉络
        一、第一代陈宝珊
        二、第二代陈锦昌
        三、第三代陈全新
        四、第四代主要传承人
        五、第五代传承人
        六、小结
    第二节 传承谱系
    第三节 传承体系
        一、传承模式
        二、传承推广
        三、小结
    第四节 流派成果
        一、学术性成果
        二、技术性成果
        三、创新性成果
        四、工作室临床性成果
        五、多囊卵巢综合征
        六、特应性皮炎
第五章 “岭南陈氏针法”
    第一节 “岭南陈氏飞针法”
        一、沿革
        二、“岭南陈氏飞针”技术操作
        三、传承创新
        四、针刺无痛或微痛理论探讨与实践
        五、“岭南陈氏飞针法”与常用快速进针法
        六、快速进针法现代研究概况
        七、小结
    第二节 “岭南陈氏分级补泻手法”
        一、沿革
        二、“岭南陈氏分级补泻手法”的技术操作
        三、针刺补泻理论探讨与实践
        四、针刺补泻手法现代研究概况
        五、小结
    第三节 “岭南陈氏导气手法”
        一、沿革
        二、“岭南陈氏导气手法”操作
        三、行气导气使“气至病所”理论探讨
        四、针刺行气法研究概况
        五、小结
    第四节 “岭南陈氏针法”的创立及形成
第六章 “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的学术特色
    第一节 学术思想
        一、远近取穴通经络
        二、俞募配穴调脏腑
        三、上下配伍和阴阳
        四、左右思变畅六经
    第二节 诊治原则
        一、强调辨证施针
        二、奉行循经取穴
        三、推崇用穴精简
        四、重视经络辨证
        五、注重治神与守神
    第三节 养生思维
        一、提倡调神宁心,慈俭和静
        二、经络养生
第七章 失眠的针灸治疗文献研究
    第一节 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
        二、文献纳入标准
        三、文献排除标准
        四、资料和数据处理
    第二节 现代针刺治疗失眠的文献研究
        一、针灸处方穴位组成数分析
        二、穴位应用频次分析
        三、特定穴(包括奇穴)应用频次
        四、经脉应用频次
        五、聚类分析
        六、小结
    第三节 针灸学专着治疗失眠的文献研究
        一、针刺治疗失眠的常规用穴
        二、小结
    第四节 “岭南陈氏针法”治疗失眠文献研究
        一、针灸处方穴位组成数分析
        二、穴位应用频次
        三、特定穴(包括奇穴)应用频次
        四、经脉应用频次
        五、聚类分析
        六、小结
    第五节 讨论与分析
        一、遵循中医学理论,循经选穴
        二、倡导分级补泻特色针法
        三、注重治神与守神
    第六节 总结
第八章 心得与体会
    第一节 讨论
        一、梳理学术流派传承
        二、凝练流派学术思想
    第二节 结果
        一、梳理传承脉络
        二、凝炼特色针法
        三、倡导治神守神
        四、流派传承发展
        五、推广传承模式
        六、凝练学术思想
结语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不足之处
    四、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国家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及应用价值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3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及述评
    2.1 中医药知识及其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研究
        2.1.1 中医药知识的基本特征
        2.1.2 中医药知识传承
        2.1.3 中医药知识转移
        2.1.4 中医药知识创新
    2.2 知识产权管理相关研究
        2.2.1 国外知识产权管理的研究
        2.2.2 国内知识产权管理研究
    2.3 中医药知识产权的相关研究
        2.3.1 国内研究
        2.3.2 国外传统知识保护研究
    2.4 中医药国际化的相关研究
        2.4.1 国外国际化的研究
        2.4.2 国内中医药国际化的研究
    2.5 组织管理制度层面的相关研究
        2.5.1 制度理论的相关研究
        2.5.2 斯科特社会学制度主义的相关研究
    2.6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2.6.1 以往研究的肯定之处
        2.6.2 以往研究的局限性
第三章 名医工作室及其知识产权管理的基本理论分析
    3.1 名医工作室及其发展沿革
        3.1.1 名医工作室及其设立目的
        3.1.2 名医工作室的发展沿革及现状
    3.2 名医工作室知识成果
    3.3 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及其特征
        3.3.1 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的界定
        3.3.2 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内容
        3.3.3 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特征
    3.4 名医工作室的知识产权管理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3.4.1 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及其现状
        3.4.2 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存在问题
第四章 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改进新思路及其模型构建
    4.1 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改进新思路
        4.1.1 斯科特社会学制度主义视角下的“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
        4.1.2 知识传承与创新视角下的知识产权管理水平
        4.1.3 小结
    4.2 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概念模型构建
        4.2.1 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潜变量选取
        4.2.2 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影响因素概念模型的构建及变量解释
    4.3 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影响因素研究假设
    4.4 调查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4.4.1 调查问卷设计
        4.4.2 调查问卷发放与数据收集
第5章 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模型的回归验证分析
    5.1 样本描述性统计
    5.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5.3 测量模型
        5.3.1 探索性因子分析
        5.3.2 验证性因子分析
    5.4 结构模型
    5.5 假设检验
    5.6 中介效应检验
        5.6.1 资源的中介效应
        5.6.2 行为的中介效应
        5.6.3 资源、行为的中介效应
    5.7 结果讨论
        5.7.1 得到验证的假设出发
        5.7.2 未得到验证的假设出发
        5.7.3 得到检验的中介效应出发
第六章 推进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的政策措施
    6.1 重点挖掘提高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的内生动力
        6.1.1 确立名医工作室及相关人员的知识产权管理价值观
        6.1.2 规范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的技术行为及操作流程
        6.1.3 提高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及水平
    6.2 健全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的法律法规
        6.2.1 完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
        6.2.2 健全中医药知识产权运营的立法
        6.2.3 完善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的配套政策
    6.3 构建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的文化—认知氛围
    6.4 配给合适的知识产权管理资源
        6.4.1 配给相应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
        6.4.2 配给知识产权管理所需的物质资源
    6.5 提升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行为
        6.5.1 加强名医工作室对具体知识产权的管理
        6.5.2 提高名医工作室对名老中医隐性知识的管理能力
        6.5.3 提高名医工作室参与国际化标准的能力
第七章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调查冋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全部进岗(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探讨现代湖湘名中医治疗中风病的药证规律[D]. 刘涵.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2]“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D]. 毛和荣.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及诊疗特色整理研究[D]. 王彦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4]整体性治理视阈下国家“名医工作室”政策公共价值评价研究[D]. 姜雯.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香港地区中医妇科常见病诊治特点的研究[D]. 李启文(Lee Kai Man).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6]2018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中医药资金绩效评价结果研究及政策建议[D]. 徐治.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5)
  • [7]近十年吉林省中医药发展经验研究[D]. 朱欣欣.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邓铁涛学术经验的传承模式研究[D]. 胡劲红.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岭南陈氏针法”学术流派的传承研究[D]. 罗健雄(Law Kin Hu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1)
  • [10]国家名医工作室知识产权管理研究[D]. 张岩.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5)

标签:;  ;  ;  ;  ;  

第三批全国有学术经验的老中医专家继承人全部上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