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双威药业有限公司

上海双威药业有限公司

一、上海三维制药有限公司(论文文献综述)

黄星星[1](2021)在《电催化氧化法高效处理制药废水研究》文中认为现有的处理工艺通常无法降解高浓度的有机废水,大多直接送入危废中心处理,制药废水作为一种污染物成分复杂、浓度高、有毒有害的难降解有机废水,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随着制药产业的蓬勃发展,制药废水的达标处理和排放在我国引起了广泛关注。2008年,国家颁布并实施了《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是我国第一个针对制药行业的环保标准。为使制药废水达标排放,研究者致力于发展新型高效的水处理技术对制药废水进行处理。传统的水处理方法无法完全降解制药废水,容易造成二次污染。而电化学氧化法因无需投加化学药剂、降解效率高、设备简单、没有污泥排放和不产生二次污染等特点,被称为绿色清洁的水处理技术。近年来,该方法在工业废水处理方面有越来越多的应用,其中三维电极技术因其催化效率高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本文以制药废水为研究对象,选用盐酸小檗碱(Berberine hydrochloride,BH)为目标污染物,考察了三维电极反应器对BH模拟废水和制药废水的处理,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以FeCl3、SnCl4和石墨为原料,采用水热法成功制备出了Fe3O4/Sn O2-GO粒子电极,采用XRD、SEM、TEM、XPS和FTIR等方法表征粒子电极的结构及元素组成,证明了球状Fe3O4上成功负载了片层状GO和簇状Sn O2,采用VSM表征测试了复合粒子电极的磁性,采用循环伏安曲线测试了粒子电极的电化学性能。(2)以BH为目标污染物,证明了新合成的Fe3O4/Sn O2-GO粒子电极对BH具有更优异的电催化降解性能;考察了电流密度、粒子电极投量、电极间距、初始p H和离子强度对3D-EF系统降解BH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最优处理条件下,120 min后对BH的去除率为98.21%。(3)对比二维电催化系统和三维电催化系统(分别以Fe3O4、Sn O2、Fe3O4/Sn O2、Fe3O4/Sn O2-GO为粒子电极)对BH的降解效果,三维Fe3O4/Sn O2-GO电催化系统对BH的去除率最高,90 min后达到94.77%。对Fe3O4/Sn O2-GO粒子电极的稳定性实验表明,在五次循环使用后,对BH的去除率仅下降了1.87%。(4)采用不同的捕获剂对系统中主要的活性物种进行捕捉,确定系统中起主要作用的自由基是·OH,以此推断三维电极降解污染物的机理:BH在直接氧化和间接氧化等作用下,被强氧化性的自由基攻击,形成小分子氧化产物或者直接矿化为CO2和H2O。(5)以实际制药废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以Fe3O4/Sn O2-GO作为粒子电极的三维电芬顿反应器对实际制药废水的处理,在最佳反应条件下(电极间距3 cm,电流密度20m A/cm2,粒子电极投量200 mg/L,p H为3.0),12 h后对制药废水中COD的去除率为83.59%(原水COD为15440 mg/L),水处理成本约为180元/吨。

张寒旭[2](2020)在《Fe3O4/GO对制药废水的紫外光催化性能及吸附特性的研究》文中指出制药工业既是我国的重要支柱产业,又是一项治病、防病、保健、计划生育的社会福利事业。但制药工业产生废水污染问题多年来制约其发展,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环保问题。制药废水水质复杂,中间产物多、毒性强、盐分高、COD高、氨氮浓度高,可生化性差,利用生物法降解比较困难。近年来,光芬顿和吸附法在处理制药废水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以石墨为原材料,采用改进Hummers制作氧化石墨烯(GO),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与氯化铁(Fe Cl3·6H2O)在碱性环境中发生络合反应合成氧化石墨烯负载纳米四氧化三铁(Fe3O4/GO)磁性复合材料。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S、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紫外可见光吸收仪(UV-vis)等对合成的材料进行表征。XRD衍射图谱看出合成的Fe3O4/GO依次在(30.1°)、(35.4°)、(43.8°)、(54.8°)、(57.2°)、(63.1°)等六个位置出现了明显的特征峰,分别与四氧化三铁晶体结构结构中的(220)、(311)、(400)、(422)、(511)和(440)晶面衍射峰相对应。SEM扫描图片可以看出Fe3O4颗粒负载在GO表面。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石墨经过深度液相氧化在其表面引入烷氧基(-OCH3)、环氧键(C-O-C)、羰基(C=O)、羟基(-OH)、碳碳双键(C=C)等官能团,Fe3O4/GO还含有Fe-O键。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表明GO在230nm左右的位置上存在一个吸收峰,而氧化石墨烯负载纳米四氧化三铁(Fe3O4/GO)在250nm左右的位置上出现了一个小吸收峰。首先将制作的Fe3O4/GO作为催化剂构建光芬顿体系用于处理化学原料药废水,试验主要以COD为衡量指标考察了光芬顿体系的影响因素,得到最佳反应条件。当废水p H为3,H2O2(30%)浓度0.10mol/L,Fe3O4/GO投加2.0g/L,反应120min,COD去除率为88.1%,BOD的去除率为84.1%,废水的可生化性由0.22提高到0.46,可生化性有较差变为较好。分析了光芬顿处理化学原料药废水的机理。其降解废水主要通过以下三种可能的途径:光芬顿催化反应产生·OH可以降解大分子有机物,生成小分子物质;进水中结构复杂的杂环类有机物,在·OH的作用下,环状结构被破坏,最后生生了H2O和CO2及一些分子结构简单的中间产物;进水中的有机物醇类物质所占百分比最大,出水中直链烷烃类物质所占百分比最大,还有一定比例的卤代烃,醇类物质会开环并且发生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生成卤代烃和烷烃类物质。接着将制作的Fe3O4/GO作为吸附剂吸附处理化学原料药废水,试验主要以COD为衡量指标考察了吸附的影响因素,得到最佳吸附条件。当Fe3O4/GO投加3.0g/L,反应10h,COD去除率为64.5%。Fe3O4/GO吸附处理化学原料药废水为混合型吸附,并且便于回收再生,可重复利用性高。

柏晗[3](2020)在《基于DEA的上海医药环境绩效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环境保护放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随着一系列环境经济政策的出台,我国初步建立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来全面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环境要求的日益严格与重视对企业也提出了要求与挑战。然而,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医药制造业,由于达不到环保标准、违规排放污染使得环境遭到破坏而被惩罚甚至停产的事情频繁发生,而提升制药企业的环境经济效益水平不仅对保护了生态环境,也更好的让企业负起了对社会应承担的治理责任,同时能够提升企业的经济绩效,实现共赢,极为重要。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研究,综合述评了国内外文献理论,医药制造类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研究的文献篇幅较少,而运用DEA方法进行环境绩效评价多为行业环境绩效水平分析。然后对相关概念与理论进行界定与阐述,并运用评分法对行业的现状分析,选择其中评分较高的上海医药集团,分析其2018年社会责任报告与年报中披露的环境信息,提出造成现状的原因为环境信息披露不到位、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和现有评价指标难以反映真实情况,引出DEA方法进行环境绩效评价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因此,本文结合上海医药集团的实际情况,首先选取其13个子公司作为决策单元,接着参考国内外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一个上海医药集团的投入产出指标库,再选取可以使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反向改进的SBM模型,构建一个基于DEA方法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最后,从构建的指标库中选取3个投入指标,两个非期望产出指标和1个期望产出指标,将原始数据整理带入模型,通过产出导向与非导向模型测算分析与对比,找出企业环境绩效水平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企业必须严格管理资金运用、更新节能节水设备,学习先进清洁技术的对策。最终,本文得出DEA方法可以评价企业的环境绩效、信息透明对绩效评价至关重要、提升绩效需要企业去落实的结论。

张梦[4](2020)在《Ni-Ce/OMC粒子电极制备及其电催化臭氧氧化降解高盐有机废水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盐有机废水是一种难降解废水,其含盐量高且含有多种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并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效应。三维电极臭氧复合(3D/O3)工艺结合电催化和臭氧化的作用降解高盐有机废水,是一种具有发展前景的处理技术。但常用的粒子电极结构简单、对电催化和臭氧氧化的催化效果差、稳定性差、受p H影响大等缺点。为了提高3D/O3工艺的降解性能,开发对电化学和臭氧具有高催化活性和稳定性较高的粒子电极非常重要。本文研发了Ni-Ce/有序介孔碳/活性炭颗粒(Ni-Ce/OMC/GAC)粒子电极,并考察了其催化活性和电催化臭氧氧化降解高盐有机废水的效果。针对提高3D/O3工艺的降解效果,制备了Ni:Ce=1:1的Ni-Ce/OMC/GAC粒子电极,研究了催化剂的形貌和性能。结果表明,Ni-Ce的加入促进了Ni和Ce的分散,提高了其催化活性。Ni0.2-Ce0.2/OMC中Ce能够通过Ce3+/Ce4+的转化快速储存和释放氧气形成氧空位,提高了材料的氧化能力。Ni0.2-Ce0.2/OMC具有更高的氧化还原峰电流,传质速率k值大小为Ni0.2-Ce0.2/OMC(0.157)>Ni0.2/OMC(0.017)>Ce0.2/OMC(0.014),说明对O2和O3的还原氧化活性更高。研究了Ni0.2-Ce0.2/OMC/GAC粒子电极对模拟高盐有机废水的降解效果,在电流为10 m A、固液比为5:150、p H=2、卡马西平和诺氟沙星初始浓度分别为25 mg/L和20 mg/L的条件下,Ni0.2-Ce0.2/OMC/GAC对模拟的高盐卡马西平和诺氟沙星废水的去除率分别为99.7%和100.0%。3D/O3工艺通过多种机制产生·OH,对比两种污染物的降解条件和降解机理发现对模拟高盐卡马西平废水有更高的矿化率。研究了Ni0.2-Ce0.2/OMC/GAC粒子电极对实际高盐有机废水的降解效果,在电流10 m A、固液为5:150和臭氧浓度32.0 mg/L的条件下,Ni0.2-Ce0.2/OMC/GAC对实际高盐有机废水COD的去除率为93.7%,降解后实际高盐有机废水中的有机物种类和浓度明显下降,降解成小分子酸。粒子电极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制备的粒子电极可以有效降低p H的影响,并为3D/O3工艺降解高盐有机废水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施佳泽[5](2019)在《微气泡催化臭氧化—好氧生化工艺中试及工程化运行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实际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为深度处理目标,采用微气泡催化臭氧化-好氧生化中试装置深度处理制药废水,采用首例微气泡催化臭氧化-好氧生化工程装置深度处理煤化工废水,对长期连续运行性能进行评估;分析废水中主要有机污染物及其去除机理;探究好氧生化处理性能和生物降解机制;将二者的运行性能与实验室规模实验装置进行对比,考察装置规模及废水来源对反应器运行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微气泡催化臭氧化-好氧生化工艺深度处理制药废水生化出水具有高效的性能。在较优条件下,中试装置整体COD去除率为58.6%,臭氧投加量/COD去除量为1.05,UV254平均去除率为52.3%;从生物反应器运行效果考虑,纤维填料是中试装置生物反应器最优的生物膜载体;酚类、苯类和含氮杂环化合物是造成制药废水生化出水可生化性差的物质,通过微气泡催化臭氧化可将可生化性由0.11提高到0.34,有利于后续好氧生化处理。2)煤化工废水深度处理装置能够稳定可靠运行,微气泡催化臭氧化工程装置有效降解大分子有机污染物并改善可生化性,耦合生化处理进一步去除小分子产物。较优运行条件下整体COD去除率为57.5%,臭氧投加量/COD去除量为0.63,UV254平均去除率为57.8%;带苯环或共轭双键的多环芳烃、多环芳香族化合物和含氮杂环化合物是煤化工废水生化出水中主要难降解污染物;好氧生化处理中主要功能菌群及其相对丰度受有机污染物变化和DO浓度影响较大。3)煤化工废水工程装置可取得不弱于实验室规模装置的污染物去除性能;制药废水中试装置整体可取得较高的污染物去除性能。微气泡催化臭氧化-好氧生化深度处理工艺对水质选择性较低,适用于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的深度处理。

刘诗月[6](2019)在《复合微生物处理黄连素废水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连素是一种具有广谱抗菌性的药物,由于其大量生产和使用,导致大量含有黄连素的废水排入放到环境中,对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的威胁。针对黄连素废水生化性差难以生物处理的问题,本研究从黄连素综合废水处理系统的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并培养出10支对其具有高效降解能力的细菌菌株,经镜检、理化性质鉴定以及生物学16S rDNA菌种鉴定确定菌株的身份信息。以黄连素为主要目标污染物,分别探究不同菌株对黄连素的降解能力,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并构建针对黄连素的高效复合菌群BDCM,并优化降解条件参数,以实现黄连素的高效降解。为深入探索黄连素在BDCM作用下的降解机制和微生物的作用机制,采用了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协同研究。本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从黄连素废水处理系统的活性污泥中分离纯化得到10支细菌,经鉴定确定其分别为:A1:Citrobacter freundii,A2:Bacillus oleronius,A12:Bacillus endophyticus,B1: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B2:Bacillus pumilus,B4:Bacillus cereus,B7:Stenotrophomonas sp.,B16:Sphingopyxis macrogoltabida,B17:Ochrobactrum sp.。当黄连素初始浓度在0-20mg·L-1范围内,去除效率最高的单菌株是B16。以黄连素为主要目标污染物构建复合微生物菌群BDCM,BDCM由菌株A2、A3、B1、B4、B16及B17组成,各菌株间比例为1:1:1:1:1:1。在25℃,pH 7,150 rpm,10%的微生物接种量的最佳条件下,BDCM降解初始浓度为40mg·L-1的黄连素溶液。在48 h内,黄连素、TOC的去除率分别达到100%、87%,急性生物毒性从-98%减弱至-2%。黄连素初始浓度在0-80 mg·L-1范围内,BDCM对黄连素的降解过程符合零级反应动力学模型,经Haldane抑制模型拟合,得出Vmax=40.44 mg(g MLSS·h)-1,Km=61.86 mg·L-1,Ki=21.23 mg·L-1,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拟合良好。实时荧光定量PCR监测BDCM降解黄连素过程中各菌株的表达量变化,结果显示A2、A3和B4细菌丰度变化较大,其次是B1和B17,B16在降解过程中细菌丰度保持平稳。菌株B17、A3和B4的丰度在降解反应前后呈上升趋势,推断在降解过程中,存在黄连素的某些中间代谢产物促进其生长。菌株A2和B1的丰度在反应前后略有下降,推断其对黄连素的中间代谢产物的利用能力不如前者。成功建立了BDCM对黄连素的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共筛选出288个潜在差异代谢物,检测其为细胞内溶物质、细胞代谢物及部分黄连素代谢产物。确定了代谢物中的4种为黄连素的中间代谢产物,分别为13,13a-二氢-9,10-二甲氧基-2,3-(亚甲二氧基)-甲基吡啶;3-[苯并1,3二氧杂环戊烷]-7,8二甲氧基-6,7,8,9四氢-2(3H)-萘酮;2,3-二甲氧基苯甲醛;3,4-二甲氧基苯甲醛,并由此推测出BDCM作用下的黄连素降解途径。成功建立了BDCM对黄连素的非标记蛋白组学研究方法,解析了蛋白在复合菌群中降解黄连素的表达模式及调控机理。BDCM降解黄连素的蛋白质组学分析表明:在“1%FDR”过滤标准下,共检测出6160条肽段和4769个蛋白,明确了黄连素降解过程中产生的蛋白质及其基本信息。蛋白的GO注释显示,其中35.88%的蛋白具有调控基因的分子功能,25%的蛋白参与细胞组分的构成,另外39.12%的蛋白则主导参与生物过程。KEGG通路信息显示,蛋白参与最多的前三类生物过程分别是抗生素的生物合成、碳代谢和核糖体代谢功能,证明了BDCM可以利用黄连素作为碳源和能源进行正常的生物活动。在FC>3.00,T检验P-value<0.05的标准下共筛选出1352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346个归属于BDCM。BDCM中存在上调差异蛋白135个,下调差异蛋白211个,其中B1: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菌属在代谢过程中发挥主要的协调作用。

张家浩[7](2018)在《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的建构研究;第二部分是基于该体系以全国、天津市和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为案例对体系三个层级的信息采集、信息管理系统和BIM信息模型的建构、以及对相关的分析应用进行实践性研究。本研究是在我国目前工业遗产研究背景下,所进行的探索性研究,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国家层面的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机构和体系的建立。第一部分,首先,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充分总结国内外前人的相关研究,并对我国工业遗产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基于这些现实问题,提出建立“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的必要性。然后,对该体系进行了建构研究,体系包括“国家层级”、“城市层级”和“遗产本体层级”。现阶段“国家层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统筹全国各部门、机构、地区和学者成果,解读我国工业遗产研究全貌;“城市层级”的目的是为了制定标准化的“普查表”和相应的“普查信息管理系统”,为未来我国工业遗产专项普查做好准备;“遗产本体层级”的目的是为了对工业遗产文物保护单位的全面信息采集与管理标准的建立,以及GIS、BIM技术在保护中的应用进行探索。第二部分,首先,依据“国家层级”对全国目前工业遗产的研究成果进行信息采集,收集了我国1537项工业遗产,为我国未来工业遗产普查提供第一手的基础资料;建立“全国工业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并对全国工业遗产的行政区、时空、行业、保护、再利用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我国工业遗产的整体面貌。然后,基于“城市层级”对天津市域范围工业遗产进行普查,并建立“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基于GIS技术对天津市工业遗产的基本情况、再利用潜力以及工业遗产廊道的规划进行了研究。再后,基于“遗产本体层级”,对北洋水师大沽船坞进行全面的信息采集,建立了“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信息管理系统”,并基于GIS技术对大沽船坞的历史格局演变、价值评估等进行研究,并进行了保护规划的编制。最后,基于“遗产本体层级”,由于遗产领域BIM技术处于起步阶段,且数据处理复杂;因此笔者先对其工作流程进行研究,然后基于BIM技术对轮机车间、甲坞和设备的信息采集与信息模型建构进行案例研究;并基于Revit软件、Revit SDK和C++语言开发了“建筑遗产修缮管理软件”,将其应用于轮机车间修缮设计的残损信息管理中。

王敬元[8](2018)在《MBBR工艺处理含萘和吲哚制药废水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业废水是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废液,是环境保护与治理中重点研究防治的一类;而在各式各样的工业废水中,制药工业废水的处理尤为复杂。因为制药行业生产种类和生产工艺的复杂性,制药工业废水具有成分复杂、毒性较高、处理难度较大等特点,在有机工业废水的处理当中较为棘手。现有的制药工业废水研究大多是对于制药废水整体的处理,本课题则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运用环境污染处理中的典型思维——寻找典型目标特征污染物的思路出发,运用生物活性强化技术,结合目前高效成熟的污水处理工艺,对哈尔滨市某制药厂的废水中的典型特征难降解有机污染物——萘和吲哚进行针对性的研究,探讨反应器的最佳处理工艺以及合理设备参数,希望能够实现对目标特征有机污染物的有效去除。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制药工业废水中的两个典型有机污染物,萘和吲哚。通过使用目标制药厂取样得到的制药工业污泥进行活性污泥驯化,得到针对萘及吲哚降解的活性菌群,从而得到针对目标有机污染物的活性污泥。将驯化后的活性污泥按3:1的比例混合培养。根据以往经验,好氧MBBR工艺具有处理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因此选择该工艺作为主体污水处理工艺。将混合之后得到的活性污泥投入MBBR反应器,进行反应器启动和挂膜,投加投加比为20%的MBBR生物膜填料,对目标制药工业废水进行试验研究。考察曝气量、冲击负荷、HRT温度等工艺条件对吲哚、萘、及NH4+-N及COD等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从而确定采用好氧MBBR工艺处理制药工业废水有机污染物萘和吲哚的最佳工艺条件。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经萘驯化之后的活性污泥样品文库中微生物菌种类主要有Thermomonas(4.31%),Acidovorax(13.7%),该两种菌可能为降解萘的优势菌群;经吲哚驯化后活性污泥样品文库中微生物菌群主要为Comamonas(34.15%)、Acinetobacter(15.65%)、Thermomonas(5.73%),这几种菌群可能为降解吲哚的优势菌群。工艺条件优化试验结果表明,HRT(水力停留时间)在6~18 h之间时,化学需氧量(COD)在HRT 8 h出水浓度为38.2 mg/L,去除率达到89.65%,而NH4+-N去除率在HRT为12 h时出水浓度为63.43%。MBBR工艺对萘在HRT为6 h时全部去除,吲哚在HRT为8 h时全部去除,均低于国家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要求,综合来看,HRT为8h是处理目标制药废水中目标有机污染物萘和吲哚的最佳工艺条件。在曝气量为0.1~0.12 ml/min,MBBR工艺对COD和NH4+-N去除率分别为88.88%~92.95%和65%~66.83%。进水吲哚浓度在25~65 mg/L变化时,萘和吲哚的去除率稳定在99%以上,COD和NH4+-N去除率也保持在80%和40%以上,证明好氧MBBR工艺的确可以有效处理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综合来看在曝气量为0.1~0.12 mL/min是MBBR工艺处理有机污染物的最佳工艺条件。温度对COD、NH4+-N的去除率有明显影响。冬季水温控制在20±2℃,春季水温控制在25±1℃时,对COD的去除率为冬季85.23%,春季为92.40%,相差7.16%;对NH4+-N的去除率为冬季41.33%,春季64.74%,相差23.41%。综合来看,温度是影响COD和NH4+-N去除效果的关键因素,春季温度25±1℃为最佳工艺条件,对COD,NH4+-N去除效果明显。冲击负荷在MBBR系统中对COD的去除率差异不大,在萘冲击负荷分别为5 mg/L、8 mg/L、12 mg/L、15 mg/L,吲哚冲击负荷分别为 25 mg/L、35 mg/L、50 mg/L、65 mg/L 时,COD出水浓度为42.8 mg/L,对COD的平均去除率达到90.5%,低于国家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要求。NH4+-N的出水浓度为50.5 mg/L,平均去除率为49.5%。萘和吲哚的去除率均达到目标去除率,这说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够耐受一定的污染物冲击负荷。

孙飞[9](2017)在《中药生产过程质量设计与控制方法学研究》文中指出中药生产过程作为一个复杂系统,组成系统的各个单元和各个环节都会影响中药产品的质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分析技术、传感器技术在中药生产过程的广泛应用,建立从药材源头到最终产品的全面质量控制方法学体系是实现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中药药性和方剂配伍功效的稳定传递,确保中药产品质量批间/批内一致性和可控性的基础。现阶段,中药产品和生产过程以检验质量控制和统计质量控制为主。一方面建立生产过程中的物料、中间体和产品的质量标准,然后依据中间体控制、实验室检测结果和标准限度判断质量合格与否;另一方面是采集和记录过程中的质量信息,建立相应的统计分析模型,通过控制限和过程能力指数对过程质量变化趋势和轨迹进行实时监控。然而,随着《中国制造2025》、《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等战略的实施,中药加工和生产企业对于执行先进、高效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技术,应用智能的制药设备表达了强烈的愿望。为了增加中药生产工艺透明度,提高中药质量控制的智能性、高效性和可靠性,本文立足于中药产品设计,朝向智能控制,在质量源于设计理念的指导下,对中药生产过程质量设计和控制方法学进行研究。本文采用系统建模将各关键的过程工艺参数、原料和中间体质量属性等信息组合起来,用于预测和判断产品的质量。从系统模型的因果关系中提取主要控制因素,对系统进行前馈或反馈干预,或对产品质量进行实时放行,推动中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由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由被动向主动、由经验控制向科学决策转变。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中药生产工艺系统建模在中医药学整体观和系统科学理论指导下,建立中药生产工艺系统建模方法,提高生产过程的可解释性。以三七总皂苷片成型工艺为研究对象,依据试验设计采集原料质量属性、工艺参数、颗粒和片质量属性参数,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对各个单元进行探索性分析,初步理解每个单元内参数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样本分布情况,以此为基础创新性地将系统结构纳入建模过程,建立三七总皂苷片成型工艺路径模型。路径模型的Q2=63.5%,表明预测性能较好,可用于复杂系统的定量分析。所建立的路径建模全面阐释工艺系统内各单元的连接方式和质量传递方向,加深了对系统的认识和理解。2.中药生产工艺特征解析本部分从中药原料和工艺参数两个角度对中药生产系统的特征进行了研究。中药产品与化学药品最大的区别在于原料,收集不同来源的三七总皂苷提取物,从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两方面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并按照相同的工艺参数制备三七总皂苷颗粒和片。测定颗粒和片的质量属性参数,通过直观比较和统计建模分析三七总皂苷提取物原料变异对中间体和产品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三七总皂苷提取物物理性质是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BIP>1)。其中,三七总皂苷提取物粒径、松装密度和振实密度是关键物料性质。使用同一批次的三七总皂苷提取物,按照试验设计的工艺参数制备颗粒和片,分别采用偏最小二乘(PLS)、正交偏最小二乘(OPLS)和多模块偏最小二乘(MBPLS)多元统计方法对过程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模型的权重分析工艺参数与产品质量的关系,综合不同模型中变量的VIP值确定颗粒D10,总混时间和压片厚度是影响三七总皂苷片质量的关键工艺参数,根据MBPLS模型各模块的BIP值辨识了压片单元是影响三七总皂苷片质量的关键工艺单元。3.中药生产工艺前馈控制中药生产过程不确定性因素众多,导致中药制剂质量一致性差。为了减少产品质量的批间差异,本部分以三七总皂苷片成型工艺过程为例,建立适用于中药生产工艺系统的前馈控制策略,并运用实验数据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采用PLS方法建立的过程模型预测性能良好,随着过程质量的累积,PLS模型的R2和Q2逐渐提高。同时采用原始变量空间和潜变量空间双重约束进行控制,并与仅采用原始变量空间约束的控制进行对比,两种控制方式均可满足预定的目标,但双重约束条件下控制结果的Hotelling T2和SPE值更小,表明控制结果更靠近潜变量空间的中心,与原始操作模式更接近,可靠性更高。4.中药生产工艺实时放行控制基于中药生产工艺数据,本部分以三七总皂苷片为例建立了中药生产工艺批次实时放行控制方法,结果表明实时放行与检验放行决策结果一致,说明可以采用实时放行代替原有的检验放行,减少产品终点检验的频度,降低质量控制成本。基于过程分析技术,本部分建立三七总皂苷片成型工艺过程中间体和产品关键质量属性实时放行控制方法。分别采用近红外(NIR)光谱和过程参数建立中间体(颗粒)D10和松装密度(Db)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基于NIR光谱和过程参数所建立的D10预测模型性能均较好,Db预测模型性能一般。但是,基于NIR光谱建立的D10和Db实时放行控制模型预测的准确性高于过程参数,证实NIR光谱能够更全面地反映颗粒的质量信息。通过试验设计制备不同含量三七总皂苷片,采集相关NIR光谱,建立了三七总皂苷片有效成分含量的实时放行预测模型,并基于β-期望容许区间(β-ETI)分析NIR的定量误差,确定了三七总皂苷片有效成分含量实时放行控制限。结果表明基于β-ETI的质量控制范围较原来明显缩小,有效地降低了由定量误差引起的放行风险,提高了产品质量实时放行的可靠性。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研究,本文解决了中药质量设计与控制所面临的几个关键问题。本文提出的路径建模方法、前馈控制方法和实时放行控制方法有助于深入理解中药生产过程系统中各因素间的因果关系,辨识关键质控位点,提升过程的鲁棒性,稳定产品质量,提高快速放行的可靠性。

李珏[10](2012)在《呋喃唑酮和罗格列酮质量标准研究》文中提出一、呋喃唑酮的质量标准研究呋喃唑酮属于人工合成的硝基呋喃类广谱抗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等引起的肠道感染。中国药典2010年版和BP2009中仅采用TLC法测定工艺中的5-硝基糠醛二乙酸酯,均未对本品的有关物质进行检查。有文献报道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呋喃唑酮及硝基糠醛二乙酸酯,以及HPLC-MS法测定呋喃唑酮及其代谢物等,但均未见有对其他杂质测定的方法。为有利于更好地控制呋喃唑酮的质量,完善和提高呋喃唑酮质量标准,本研究对呋喃唑酮进行了系统的质量研究。采用化学反应、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对照品法作为呋喃唑酮的鉴别方法,专属性强。参照USP32版、BP2009及ChP2010年版,将特定杂质5-硝基糠醛二乙酸酯的测定方法由TLC法修订为HPLC法,同时增加了有关物质检查。具体方法如下:色谱柱为Alltima C18柱(150mm×4.6mm,5μm);流动相为水-乙腈,线性梯度洗脱,0min(90%水)→10min(50%水)→20min(95%水)→30min(95%水)→35min(90%水);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303nm(5-硝基糠醛二乙酸酯)和210nm(其他杂质)。结果表明呋喃唑酮与5-硝基糠醛二乙酸酯及其强制破坏产生的降解产物均分离良好;5-硝基糠醛二乙酸酯线性范围0.503~7.548μg·ml-1,平均回收率为100.0%(RsD0.5%,n=9);呋喃唑酮和5-硝基糠醛二乙酸酯最低检测量分别为1.53ng和0.20nng。采用UV法测定呋喃唑酮含量,结果表明本品在2.357~11.786μg·ml-1的浓度范围内与吸光度线性关系良好。二、罗格列酮的质量标准提高研究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为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本品可通过增加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提高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而发挥降血糖的疗效,可明显降低空腹血糖及胰岛素和C-肽水平,对餐后血糖和胰岛素亦有明显的降低作用。其机制是通过特异性激活一种核受体一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激活的γ型受体(PPARγ),有效降低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抵抗,从而降低血糖。单独及联合用药可治疗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等。目前,罗格列酮存在多个执行标准,用不同的执行标准测定同批样品的有关物质和溶出度所得结果相差较大,表明现行标准中有关物质测定方法在分离度、灵敏度方面有待完善,限度的合理性有待于加强科学评价,部分现行标准的溶出度测定方法缺乏足够的分辨能力,限度过于宽松。本研究采用HPLC-UV去测定罗格列酮系列品种有关物质,具体方法如下: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4.6mm×250mm,5μm)柱,以0.025mol·L-1醋酸铵溶液-乙腈(50:50,v/v)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45nm。结果表明罗格列酮峰与各主要杂质及强制破坏产生的降解产物的杂质峰均分离良好,最低检测限为0.43ng。在对比研究基础上建立了以醋酸盐缓冲液(pH4.0)为溶出介质的探索性溶出度测定方法,具体方法如下:以醋酸盐缓冲液(pH4.0)900ml为溶出介质,桨法,50转,HPLC去测定,磷酸盐缓冲液(pH6.8)-乙腈(50:50)为流动相,为流动相245nm。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溶出度测定方法对不同质量的产品具有更好的分辨能力。

二、上海三维制药有限公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三维制药有限公司(论文提纲范文)

(1)电催化氧化法高效处理制药废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制药废水水质特点及处理现状
        1.2.1 制药废水的水质特点
        1.2.2 制药废水处理的研究现状
    1.3 电催化氧化技术研究进展
        1.3.1 电催化氧化技术的介绍
        1.3.2 电催化氧化法的基本原理
        1.3.3 三维电催化氧化技术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粒子电极的选取
        2.1.2 实验水样
        2.1.3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 电催化氧化系统的建立
    2.3 分析测试方法
        2.3.1 盐酸小檗碱(BH)的检测方法
        2.3.2 化学需氧量(COD)分析
        2.3.3 电极的表征
3 三维粒子电极制备与表征
    3.1 引言
    3.2 粒子电极制备
        3.2.1 氧化石墨烯(GO)制备
        3.2.2 Fe_3O_4粒子电极制备
        3.2.3 SnO_2粒子电极制备
        3.2.4 Fe_3O_4/SnO_2粒子电极制备
        3.2.5 Fe_3O_4/SnO_2-GO粒子电极制备
    3.3 粒子电极结构表征
        3.3.1 XRD分析
        3.3.2 VSM分析
        3.3.3 SEM分析
        3.3.4 TEM、HRTEM和 Mapping分析
        3.3.5 XPS分析
        3.3.6 FTIR分析
    3.4 电化学性能测试
    3.5 结果与讨论
4 三维电芬顿降解盐酸小檗碱催化性能及影响因素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不同粒子电极电催化活性测试
    4.4 降解盐酸小檗碱影响因素研究
        4.4.1 电流密度对降解盐酸小檗碱的影响
        4.4.2 粒子电极投量对降解盐酸小檗碱的影响
        4.4.3 电极间距对降解盐酸小檗碱的影响
        4.4.4 初始p H对降解盐酸小檗碱的影响
        4.4.5 离子强度对降解盐酸小檗碱的影响
    4.5 紫外光谱及TOC分析
    4.6 粒子电极稳定性实验
    4.7 自由基捕获实验
    4.8 污染物降解机理分析
    4.9 结果与讨论
5 电催化氧化法降解实际制药废水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3 电电极表征
        5.3.1 SEM表征
        5.3.2 EDX表征
        5.3.3 XRD表征
    5.4 三维电催化氧化法降解实际废水
        5.4.1 电极间距对COD_(Cr)去除率的影响
        5.4.2 粒子电极投量对COD_(Cr)去除率的影响
        5.4.3 电流密度对COD_(Cr)去除率的影响
        5.4.4 初始pH对 COD_(Cr)去除率的影响
    5.5 结果与讨论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Fe3O4/GO对制药废水的紫外光催化性能及吸附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制药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2.1 物理法
        1.2.2 生物法
        1.2.3 化学法
    1.3 Fe_3O_4/GO的研究概况
        1.3.1 Fe_3O_4/GO材料成分的介绍
        1.3.2 Fe_3O_4/GO的制备
        1.3.3 Fe_3O_4/GO材料的应用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2 Fe_3O_4/GO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2.1 主要的实验试剂及仪器
        2.1.1 主要的化学试剂
        2.1.2 主要的仪器设备
    2.2 Fe_3O_4/GO复合材料的制备
        2.2.1 改进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烯(GO)
        2.2.2 高温法合成Fe_3O_4/GO复合材料
    2.3 Fe_3O_4/GO复合材料的表征
        2.3.1 X-射线衍射分析
        2.3.2 扫描电镜分析
        2.3.3 EDS能谱分析
        2.3.4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2.3.5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Fe_3O_4/GO光芬顿处理制药废水的研究
    3.1 试验水样来源及基本水质指标
    3.2 光芬顿反应装置
    3.3 光芬顿反应原理
    3.4 不同体系下制药废水处理效果的对比
    3.5 光芬顿体系影响因素分析
        3.5.1 初始pH值的影响
        3.5.2 H2O2投加量的影响
        3.5.3 Fe_3O_4/GO投加量的影响
        3.5.4 反应时间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探究Fe_3O_4/GO光芬顿处理制药废水的机理
    4.1 光顿顿体系处理制药废水机理分析方法
        4.1.1 光芬顿处理前后废水UV-vis分析
        4.1.2 光芬顿处理前后废水的3D-EEM分析
        4.1.3 光芬顿处理前后废水的可生化性分析
        4.1.4 光芬顿处理前后废水的GC-MS分析
    4.2 光芬顿反应处理机理制药废水机理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Fe_3O_4/GO吸附制药废水的研究
    5.1 吸附体系影响因素分析
        5.1.1 Fe_3O_4/GO吸附时间的影响
        5.1.2 Fe_3O_4/GO投加量的影响
        5.1.3 初始pH的影响
    5.2 Fe_3O_4/GO吸附等温线的确定
    5.3 Fe_3O_4/GO的可回收与重复利用性
        5.3.1 Fe_3O_4/GO的可回收性
        5.3.2 Fe_3O_4/GO的可重复利用性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一、个人简历
    二、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三、在校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3)基于DEA的上海医药环境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框架
    1.5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环境绩效评价的概念
    2.2 数据包络分析(DEA)的概念
    2.3 环境绩效评价相关理论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3 循环经济理论
        2.3.4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3 上海医药环境绩效评价的现状分析
    3.1 企业简介
    3.2 上海医药环境绩效评价的现状
    3.3 上海医药环境绩效评价现状存在的问题
        3.3.1 环境信息披露不到位
        3.3.2 缺乏有效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
        3.3.3 评价指标难以反应真实情况
    3.4 引入DEA方法进行环境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3.5 引入DEA方法进行环境绩效评价的可行性
4 基于DEA的上海医药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4.1 决策单元的选取
        4.1.1 决策单元的选取原则
        4.1.2 决策单元的选择
    4.2 投入产出指标的选择
        4.2.1 投入产出指标的选择依据
        4.2.2 投入产出指标库的构建
    4.3 DEA方法模型的选择
        4.3.1 SBM模型的适用性
        4.3.2 SBM模型数学表达式
5 基于DEA方法的上海医药集团环境绩效评价分析
    5.1 确定评价指标
    5.2 原始数据整理
    5.3 SBM模型产出导向结果与分析
    5.4 SBM模型非导向结果与分析
    5.5 SBM模型导向不同的对比分析
    5.6 上海医药集团环境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5.6.1 环保投入落实不到位
        5.6.2 水资源、能源投入冗余严重
        5.6.3 污染减排空间巨大
    5.7 上海医药集团提高环境绩效的对策
        5.7.1 严格监管环保资金运用
        5.7.2 更新节能节水生产设备
        5.7.3 提升污染处理清洁能力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Ni-Ce/OMC粒子电极制备及其电催化臭氧氧化降解高盐有机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高盐有机废水的水质特点及处理现状
        1.2.1 高盐有机废水的水质特点
        1.2.2 高盐有机废水的处理现状
    1.3 三维电极工艺降解废水的研究现状
        1.3.1 三维电极工艺的发展
        1.3.2 三维电极工艺降解污染物的反应机理
        1.3.3 三维电极工艺降解废水中粒子电极的研究现状
    1.4 臭氧氧化工艺降解废水的研究现状
        1.4.1 臭氧氧化法反应机理
        1.4.2 臭氧氧化法降解高盐有机废水的应用现状
    1.5 三维电极臭氧复合工艺降解废水的研究
        1.5.1 三维电极臭氧复合工艺特点
        1.5.2 三维电极臭氧复合工艺反应机理
        1.5.3 粒子电极催化电催化臭氧氧化的应用和研究现状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设备
    2.2 Ni-Ce/OMC催化剂的制备
        2.2.1 SBA-15模板的制备
        2.2.2 Ni-Ce/OMC催化剂的制备
        2.2.3 Ni-Ce/OMC/GAC粒子电极的制备
    2.3 Ni-Ce/OMC催化剂的形貌结构表征和催化性能分析
        2.3.1 Ni-Ce/OMC催化剂的结构和形貌分析
        2.3.2 Ni-Ce/OMC催化剂的元素化合态分析
        2.3.3 Ni-Ce/OMC催化剂的电催化臭氧化性能分析
    2.4 三维电极臭氧复合工艺降解高盐有机废水实验
        2.4.1 高盐有机废水的选择
        2.4.2 三维电极臭氧复合工艺降解高盐有机废水的反应装置设计
    2.5 三维电极臭氧复合工艺降解高盐有机废水的机理研究
        2.5.1 反应过程中活性物种的测定
        2.5.2 COD、TOC和氯离子浓度测定
        2.5.3 污染物种类及浓度测定
3 Ni-Ce/OMC催化剂的形貌结构和性能研究
    3.1 最佳金属氧化物含量Ni-Ce/OMC催化剂的筛选
        3.1.1 Ni-Ce/OMC催化剂的结构分析
        3.1.2 Ni-Ce/OMC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
        3.1.3 Ni-Ce/OMC催化剂的表面官能团分析
        3.1.4 Ni-Ce/OMC催化剂的电催化臭氧化性能分析
    3.2 Ni-Ce/OMC催化剂的形貌结构和性能对比研究
        3.2.1 Ni-Ce/OMC的形貌结构对比分析
        3.2.2 Ni-Ce/OMC催化剂的表面成分及元素化合态对比分析
        3.2.3 Ni-Ce/OMC的电催化臭氧化性能对比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三维电极臭氧复合工艺降解高盐卡马西平废水研究
    4.1 不同粒子电极对卡马西平去除效果的影响
    4.2 不同降解工艺对卡马西平去除效果的影响
    4.3 三维电极臭氧复合工艺降解高盐卡马西平废水的条件优化
        4.3.1 不同固液比对卡马西平去除效果的影响
        4.3.2 不同电流对卡马西平去除效果的影响
        4.3.3 不同pH对卡马西平去除效果的影响
        4.3.4 不同卡马西平浓度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4.4 模拟高盐卡马西平废水矿化率和粒子电极稳定性研究
    4.5 Ni-Ce/OMC/GAC复合三维电极臭氧复合工艺降解机理研究
        4.5.1 Ni-Ce/OMC/GAC复合三维电极臭氧复合工艺降解活性物种测定
        4.5.2 三维电极臭氧复合工艺降解卡马西平反应机理研究
    4.6 本章小结
5 三维电极臭氧复合工艺降解高盐诺氟沙星废水的研究
    5.1 不同粒子电极对诺氟沙星去除效果的影响
    5.2 不同降解工艺对诺氟沙星去除效果的影响
    5.3 三维电极臭氧复合工艺降解高盐诺氟沙星废水的条件优化
        5.3.1 不同固液比对诺氟沙星去除效果的影响
        5.3.2 不同电流对诺氟沙星去除效果的影响
        5.3.3 不同pH对诺氟沙星去除效果的影响
        5.3.4 不同诺氟沙星浓度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5.4 模拟高盐诺氟沙星废水矿化率和粒子电极稳定性研究
    5.5 三维电极臭氧复合工艺降解诺氟沙星反应机理研究
    5.6 两种污染物模拟高盐制药废水对比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三维电极臭氧复合工艺降解实际高盐有机废水的研究
    6.1 粒子电极对实际高盐有机废水降解效果的影响
    6.2 不同降解工艺对实际高盐有机废水的降解影响
    6.3 Ni-Ce/OMC/GAC粒子电极稳定性研究
    6.4 实际高盐有机废水和三维电极臭氧复合工艺出水质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5)微气泡催化臭氧化—好氧生化工艺中试及工程化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现状
        1.1.1 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的特点
        1.1.2 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深度处理技术
    1.2 臭氧微气泡技术研究进展
        1.2.1 臭氧(催化)氧化技术
        1.2.2 微气泡特性
        1.2.3 臭氧微气泡应用现状
    1.3 臭氧微气泡—生化联用技术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课题研究内容
        1.4.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与药品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药品
    2.2 实验装置
    2.3 实验分析方法
        2.3.1 常规测定项目和分析方法
        2.3.2 废水中有机物成分的测定—GC-MS分析
        2.3.3 三维荧光光谱的测定
        2.3.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2.3.5 微生物群落分析
第3章 中试装置深度处理制药废水性能评估
    3.1 废水水质与实验过程
        3.1.1 废水水质
        3.1.2 实验过程
    3.2 制药废水污染物去除性能分析
        3.2.1 COD去除性能
        3.2.2 UV_(254) 去除性能
        3.2.3 氮的变化
    3.3 污染物去除机理分析
        3.3.1 GC-MS分析
        3.3.2 三维荧光光谱(EEM)分析
        3.3.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工程装置深度处理煤化工废水性能评估
    4.1 废水水质与实验过程
        4.1.1 废水水质
        4.1.2 实验过程
    4.2 煤化工废水污染物去除性能
        4.2.1 COD去除性能
        4.2.2 UV_(254 )去除性能
        4.2.3 氮的变化
        4.2.4 臭氧利用
    4.3 污染物去除机理分析
        4.3.1 GC-MS分析
        4.3.2 三维荧光光谱(EEM)分析
        4.3.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4.4 生化处理微生物群落分析
        4.4.1 生物膜细菌种群多样性
        4.4.2 生物膜功能菌群变化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装置规模及废水来源对反应器运行性能的影响
    5.1 污染物去除性能
    5.2 臭氧投加比
    5.3 可生化性改善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6)复合微生物处理黄连素废水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中主要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抗生素废水污染现状
        1.1.2 抗生素类污染物的危害
        1.1.3 抗生素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意义
    1.2 抗生素废水处理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物化处理技术
        1.2.2 生物处理技术
        1.2.3 物化—生物组合处理技术
    1.3 黄连素制药废水处理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黄连素的生产及合成工艺
        1.3.2 黄连素废水的研究现状
    1.4 宏组学研究技术在抗生素废水研究中的应用
        1.4.1 蛋白质组学技术
        1.4.2 代谢组学技术
    1.5 本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2章 黄连素降解菌的分离及鉴定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样品来源
        2.2.2 实验所需的仪器及试剂
        2.2.3 菌株的筛选、分离及纯化
        2.2.4 菌株生理生化性质鉴定
        2.2.5 16SrRNA菌种鉴定与系统发育树建立
        2.2.6 总细菌的多样性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2.3.2 菌株形态特征鉴定
        2.3.3 生理生化特征鉴定
        2.3.4 黄连素降解菌的菌种鉴定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复合菌株的优选及其降解动力学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所需的仪器及试剂
        3.2.2 分析与测试方法
        3.2.3 菌株对黄连素降解能力的测试
        3.2.4 复合菌剂生长条件的优化
        3.2.5 实时定量PCR
        3.2.6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各菌株对黄连素原料药的去除效果测试
        3.3.2 菌株对黄连素去除效果的测试
        3.3.3 黄连素降解高效复合菌群BDCM的构建
        3.3.4 BDCM生长条件的优化
        3.3.5 BDCM对黄连素、TOC降解特性的测试
        3.3.6 BDCM对生物毒性削减效果的测试
        3.3.7 构建BDCM降解动力学模型
        3.3.8 BDCM实时定量PCR分析
        3.3.9 黄连素降解过程中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代谢组学的黄连素的降解途径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样品制作方法
        4.2.2 实验所需的仪器及试剂
        4.2.3 代谢组学样品前处理方法
        4.2.4 代谢组学试验方法
        4.2.5 多元统计分析
        4.2.6 差异代谢物筛选和鉴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黄连素降解过程中LC-MS总离子流图谱
        4.3.2 黄连素代谢物的PCA分析
        4.3.3 差异性代谢物的筛选
        4.3.4 差异代谢物KEGG通路分析
        4.3.5 黄连素生物代谢途径的分析
        4.3.6 黄连素代谢物的聚类分析
        4.3.7 相关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复合菌株蛋白作用机制的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样品制备方法
        5.2.2 实验所需的仪器及试剂
        5.2.3 定量蛋白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蛋白鉴定基本信息
        5.3.2 全谱分析
        5.3.3 显着性差异蛋白分析
        5.3.4 聚类分析
        5.3.5 差异蛋白GO分类分析
        5.3.6 差异蛋白KEGG通路富集分析
        5.3.7 BDCM下黄连素生物代谢途径的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论文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7)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国工业遗产的整体情况仍未可知
        1.1.2 城市化高速发展与工业遗产保护的矛盾
        1.1.3 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研究的缺失
    1.2 研究对象
        1.2.1 中国工业遗产
        1.2.2 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
    1.3 国内外既往研究综述
        1.3.1 国外综述
        1.3.2 国内综述
        1.3.3 既往研究的经验与问题
    1.4 研究问题及解决途径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1.7 研究创新及未尽事宜
        1.7.1 研究创新之处
        1.7.2 研究未尽事宜
第二章 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
    2.1 体系结构总述
        2.1.1 体系建立依据
        2.1.2 体系的总体结构
        2.1.3 体系应用技术介绍
        2.1.4 对我国未来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工作实施的讨论
    2.2 国家层级标准研究
        2.2.1 信息采集标准
        2.2.2 信息管理系统标准
    2.3 城市层级标准研究
        2.3.1 信息采集标准
        2.3.2 信息管理系统标准
    2.4 遗产本体层级标准研究
        2.4.1 信息采集标准
        2.4.2 信息管理系统标准
        2.4.3 信息模型标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家层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及应用研究--全国工业遗产为例
    3.1 全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的实施
        3.1.1 信息采集标准
        3.1.2 信息采集的实施及成果
    3.2 “全国工业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3.2.1 全国工业遗产GIS数据库建构
        3.2.2 全国工业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3.3 基于GIS的我国工业遗产现状分析研究
        3.3.1 全国工业遗产总体情况分析研究
        3.3.2 我国行政区层面的工业遗产分布研究
        3.3.3 基于我国工业发展史的时空分布研究
        3.3.4 基于行业类型的空间分布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层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及应用研究--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为例
    4.1 天津市工业遗产普查的实施
    4.2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4.2.1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GIS数据库建构
        4.2.2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文件数据库建构
        4.2.3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建构
    4.3 基于GIS的天津工业遗产分析及廊道规划研究
        4.3.1 天津工业遗产总体分析研究
        4.3.2 天津工业遗产廊道规划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遗产本体层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及应用研究--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为例
    5.1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信息采集的实施
        5.1.1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简介
        5.1.2 信息采集的实施
    5.2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产本体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5.2.1 GIS数据库框架建构
        5.2.2 文件数据库的建构
        5.2.3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产本体信息管理系统的建构
    5.3 GIS在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保护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5.3.1 基于时态GIS的大沽船坞历史沿革探究
        5.3.2 基于GIS技术的价值评估研究
        5.3.3 GIS技术指导下的保护规划编制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遗产本体层级BIM信息模型建构及应用研究--轮机车间、甲坞及设备为例
    6.1 工业遗产领域BIM技术工作流程研究
    6.2 轮机车间、甲坞及设备的信息采集与处理
    6.3 BIM信息模型建构研究
        6.3.1 轮机车间BIM信息模型的建构研究
        6.3.2 甲坞BIM信息模型的建构研究
        6.3.3 BIM在工业设备遗产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探索
    6.4 建筑遗产修缮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6.4.1 Revit自带功能在工业遗产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与弊端
        6.4.2 建筑遗产修缮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
        6.4.3 轮机车间残损信息管理研究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未来展望
    7.1 本研究内容总结
    7.2 本研究未来发展方向展望
参考文献
本人学术成果
鸣谢
附录A 中国工业遗产名录(笔者编制,截至2018年6月1 日)
附录B 国内外工业(文化)遗产普查表汇编
    附录B-1《世界遗产名录》遗产申报材料
    附录B-2 英国IRIS调查表
    附录B-3 美国HABS调查表
    附录B-4 美国HAER调查表
    附录B-5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
    附录B-6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消失文物登记表
    附录B-7 北京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8 上海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9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10 济南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11 南京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C 中国工业遗产普查表(笔者编制)
    附录C-1《中国工业遗产普查表(2018 年试行版)》
    附录C-2 普查表填写规范
        (1)封面
        (2)基本信息
        (3)生产工业流程
        (4)重要建构筑物遗产
        (5)重要设备遗产
        (6)测绘图
        (7)照片
        (8)参考文献和其他信息
    附录C-3 中国工业遗产编号索引
    附录C-4 《中国工业遗产行业名称及代码表(2018 版)》
附录D 工业遗产本体层级信息采集表(笔者编制)
    附录D-1 《工业遗产历史环境调查表》
    附录D-2 《工业建构筑物残损信息调查表》
    附录D-3 《工业遗产设备信息调查表》
    附录D-4 《三维激光扫描站位记录表》
    附录D-5 《工业遗产本体层级文献资料登记表》
    附录D-6 《生产工艺流程登记表》
附录E 工业遗产相关行业类型列表翻译及整理
    附录E-1 英国IRIS工业遗产普查表附录I工业行业类型
    附录E-2 1936 年中华民国《实业部月刊》工业分类[105]
    附录E-3 1982 年版《中国统计年鉴》中工业分类
    附录E-4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3-1984》
附录F 各层级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框架标准(笔者编制)
    附录F-1 国家层级GIS数据库框架
    附录F-2 城市层级GIS数据库框架
    附录F-3 遗产本体层级GIS数据库框架
    附录F-4 遗产本体层级文件数据库框架
附录G 工业遗产BIM信息模型标准化族库(笔者编制)
附录H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保护规划成果展示(笔者参与)
附录J 轮机车间主要残存信息汇总(笔者编制)

(8)MBBR工艺处理含萘和吲哚制药废水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1 我国水资源现状
        1.1.2 我国的污水处理现状
    1.2 制药工业废水的概况
    1.3 制药工业废水处理的现状
        1.3.1 制药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1.3.2 制药废水的发展方向
    1.4 MBBR工艺技术简介
        1.4.1 MBBR工艺简介
        1.4.2 MBBR工艺研究与应用
        1.4.3 MBBR工艺的特点及比较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特征污染物简介
        2.1.1 萘
        2.1.2 吲哚
        2.1.3 萘和吲哚的COD贡献率
    2.2 实验装置及运行方式
        2.2.1 实验装置与材料
        2.2.2 悬浮载体的选择
        2.2.3 反应器的运行方式
        2.2.4 实验用水
    2.3 分析项目及检测方法
        2.3.1 常规水质指标检测方法
        2.3.2 微生物活性的测定
        2.3.3 胞外聚合物(EPS)的提取及检测
        2.3.3.1 EPS中多糖的测定
        2.3.3.2 EPS中蛋白质的测定
        2.3.3.3 三维荧光的测定
        2.3.4 萘和吲哚浓度的检测
        2.3.4.1 水样中萘与吲哚的检测
        2.3.4.2 泥样中萘与吲哚的检测
        2.3.5 载体上附着生物量的测定
        2.3.6 MBBR中总微生物浓度的计算
第3章 污泥培养驯化及功能微生物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
        3.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3.3 污泥的培养驯化
        3.3.1 活性污泥的培养
        3.3.2 培养装置
        3.3.3 活性污泥的驯化
        3.3.4 污泥的接种及挂膜
    3.4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3.4.1 OUT分布VENN图
        3.4.2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布图
        3.4.3 微生物群落物种丰度图
    3.5 驯化前后微生物形态变化
    3.6 MBBR反应器的启动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MBBR工艺运行条件优化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
        4.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4.3 HRT对系统的影响
        4.3.1 HRT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4.3.2 HRT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4.3.3 HRT对萘和吲哚的去除效果影响
    4.4 曝气量对系统的影响
        4.4.1 曝气量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4.4.2 曝气量对NH_4~+-N去除效果的影响
        4.4.3 曝气量对萘和吲哚的去除效果影响
    4.5 萘和吲哚冲击负荷对系统的影响
        4.5.1 萘和吲哚冲击负荷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4.5.2 萘和吲哚冲击负荷对NH_4~+-N去除效果的影响
        4.5.3 萘和吲哚冲击负荷对其降解效果的影响
    4.6 温度对系统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MBBR工艺微生物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药品
        5.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5.3 冲击负荷对MBBR反应器混合液性质的影响
        5.3.1 冲击负荷对生物量的影响
        5.3.2 冲击负荷对污泥活性的影响
    5.4 MBBR反应器中EPS的变化
        5.4.1 生物表面EPS的作用
        5.4.2 萘和吲哚冲击负荷前后EPS的变化
        5.4.3 冲击负荷后系统三维荧光分析
    5.5 冲击负荷前后反应器中生物膜污泥性状的变化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讨论
    6.1 污泥驯化及功能微生物研究
    6.2 MBBR反应器工艺条件研究
    6.3 功能微生物特性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中药生产过程质量设计与控制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中药质量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 检验质量控制技术
        2. 过程质量控制技术
    第二节 制药过程潜变量模型应用现状
        1. 潜变量模型简介
        2. 处方和工艺设计
        3. 过程理解
        4. 过程监测与控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章 中药生产工艺系统建模
    第一节 实验部分
        1. 材料和仪器
        2. 三七总皂苷片制备工艺
        3. 试验设计
        4. 数据采集方法
        5. 统计软件
    第二节 中药生产工艺全息分析
        1. 主成分分析原理
        2. 数据区组化
        3. 相关性分析
        4. 探索性分析
        5. 结论
    第三节 中药生产工艺路径建模
        1. 路径模型原理
        2. 定量模型建立
        3. 模型评价
        4. 结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药生产工艺特征解析
    第一节 原料变异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结论
    第二节 关键质控位点辨识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结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药生产工艺前馈控制
    1. 前馈控制策略
    2. 数据描述
    3. 统计软件
    4. 结果与讨论
    5. 结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药生产工艺实时放行控制
    第一节 批次实时放行
        1. 数据来源
        2. 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结论
    第二节 中间体质量实时放行
        1. 仪器
        2. 方法
        3. 结果和讨论
        4. 结论
    第三节 产品质量实时放行
        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结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10)呋喃唑酮和罗格列酮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呋喃唑酮质量标准研究
    1.1 仪器与试药
    1.2 方法和结果
    1.3 讨论
    1.4 呋喃唑酮质量标准草案及起草说明
2 罗格列酮口服固体制剂质量状况评价与标准提高
    2.1 研究目的
    2.2 样品的收集和基本信息
    2.3 依据现行标准检验结果分析
    2.4 对重要检验项目的标准进行探索性研究
    2.5 依据建立的方法对样品的检验结果
    2.6 总体评价
    2.7 建议
    2.8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上海三维制药有限公司(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催化氧化法高效处理制药废水研究[D]. 黄星星.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2]Fe3O4/GO对制药废水的紫外光催化性能及吸附特性的研究[D]. 张寒旭. 郑州大学, 2020(02)
  • [3]基于DEA的上海医药环境绩效评价研究[D]. 柏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4]Ni-Ce/OMC粒子电极制备及其电催化臭氧氧化降解高盐有机废水的研究[D]. 张梦.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5]微气泡催化臭氧化—好氧生化工艺中试及工程化运行研究[D]. 施佳泽. 河北科技大学, 2019(07)
  • [6]复合微生物处理黄连素废水的机理研究[D]. 刘诗月.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7]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D]. 张家浩. 天津大学, 2018(06)
  • [8]MBBR工艺处理含萘和吲哚制药废水实验研究[D]. 王敬元.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8(12)
  • [9]中药生产过程质量设计与控制方法学研究[D]. 孙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5)
  • [10]呋喃唑酮和罗格列酮质量标准研究[D]. 李珏. 浙江大学, 2012(06)

标签:;  ;  ;  ;  

上海双威药业有限公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