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田恶性杂草的防治--野小米

大豆田恶性杂草的防治--野小米

一、大豆田恶性杂草——野黍的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耿志同[1](2021)在《苘麻生物学特性及与大豆竞争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国产非转基因大豆主产区,保证黑龙江省大豆的产量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另外,随着化学除草剂的连年使用,黑龙江省大豆田杂草的优势种群和群落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苘麻在黑龙江省分布广泛,近几年危害显着提升,是大豆田间杂草的主要优势种群,苘麻的防除已成为大豆种植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以近年来大豆田恶性杂草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生测、盆栽试验、田间调查及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初步研究了苘麻的休眠性、萌发特性、出苗深度、生长繁殖等特性,以及苘麻的田间发生动态,与大豆的竞争关系及其对大豆产量的影响。从而为苘麻的综合防除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黑龙江省不同地点的苘麻种子平均长度及平均宽度为在3 mm左右,平均厚度在1.5 mm左右,颜色为褐色或深褐色,百粒重在1 g左右,含水量均低于5%,内含丰富的可溶性糖与可溶性蛋白。(2)室温干燥储存不超过5年的苘麻种子90%以上均具有活力,储存时间达7年的苘麻种子活力仍高达75%以上。(3)苘麻种子具有休眠性,温水浸种处理和温水浸种与赤霉素溶液结合处理可以有效地打破苘麻种子休眠。(4)黑龙江省不同地点的苘麻种子在15~35℃下均可萌发,20~30℃为最适萌发温度范围;苘麻种子的萌发对光照不敏感;适应p H范围广,p H在4~9条件下苘麻种子发芽率均在70%以上;水势在0~-0.2 Mpa范围内苘麻种子发芽率最高,当水势小于-0.7 Mpa时,萌发受到完全抑制;苘麻种子有较强的耐盐性,Na Cl浓度为160 mmol/L时,发芽率超过40%;种子对播种深度适应性较强,覆盖不超过8 cm的土层均可出苗。(5)苘麻整个生育期间,人工拔除处理平均出苗量高于不拔除处理样点苘麻最终平均数量,说明植株间的竞争抑制了苘麻种群的增长,苘麻种群内部存在自疏现象。(6)在哈尔滨市大豆播种(5月10日)后10~20 d为苘麻出苗高峰期,30~65 d为苘麻快速生长期,7月下旬苘麻进入结实期,8月中旬苘麻种子逐渐成熟,9月初苘麻种子大部分成熟,植株逐渐枯萎直至整株死亡,单株苘麻的生物量和结籽量随着出苗时间的推迟而降低,7月下旬出苗的苘麻不能开花结实。(7)苘麻的株高及鲜重变化曲线呈S形,即表现“慢-快-慢”的基本规律。苘麻比大豆提前一周进入快速生长期,在此之后苘麻的平均株高均高于大豆。(8)在本研究设置的苘麻密度范围内,苘麻的单株生物量与结籽量随密度增加呈下降趋势,但单位面积内苘麻总生物量与结籽量呈上升趋势。其中苘麻的单株生物量及结籽量与苘麻密度间的关系符合指数函数,单位面积内苘麻总生物量及结籽量与苘麻密度间的关系符合对数函数。(9)在本研究设置的苘麻密度范围内,大豆的空荚率及理论产量损失率随苘麻密度上升而显着上升,单株有效荚数及理论产量随苘麻密度上升而显着下降,大豆空荚率、单株有效荚数及理论产量损失率与苘麻密度间的关系符合二次方程。

张永倩[2](2021)在《野黍种子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崔娟,马军,吴磊,毕锐,史树森[3](2021)在《大豆田杂草野黍的除草剂筛选与评价》文中研究表明采用盆栽和田间试验筛选出适用于大豆田防治野黍的适合药剂及剂量。96%精异丙甲草胺EC苗前土壤封闭处理对野黍的田间防效为75.24%,较完全不除草区增产11.65%。10.8%高效氟吡甲禾灵EC苗后茎叶处理对野黍防治效果最好,盆栽防效与田间防效均在96%以上,田间产量与人工完全除草区无显着差异,较完全不除草区增产56.62%,显着高于其他处理。24%烯草酮EC和15%精喹禾灵EC苗后茎叶处理对野黍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大豆田防治野黍可选用96%精异丙甲草胺EC进行播后苗前土壤封闭处理,10.8%高效氟吡甲禾灵EC苗后茎叶处理对野黍防治效果最好。

陈扬[4](2021)在《东北地区大豆田化学除草剂减量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北地区大豆的种植面积占全国总种植面积的50%以上,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大豆在东北地区更加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大豆田中的杂草种类多、数量大制约着大豆的品质和产量,生产上为有效防除田间杂草,除草剂用量越来越多,由此导致的农药残留问题和药害问题时常发生,令人们担忧不已。为了减少高毒、高残留除草剂的使用,减少除草剂对作物、环境和生物等造成的危害,同时要在减少除草剂使用量的前提下保证大豆的品质与产量。本研究采用室内盆栽法和田间药效试验法,通过大豆田中不同土壤处理除草剂混用、茎叶喷雾处理除草剂与桶混助剂混用两种措施,探究了东北地区大豆田除草剂减量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温室盆栽法和田间药效试验法分别评价了混配组方的联合作用类型及其对大豆田杂草的防除效果。通过唑嘧磺草胺与乙草胺复配后的联合作用评价可知二者以1:20的质量比混用时对马唐、稗草和苘麻均具有增效作用。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应该采用唑嘧磺草胺和乙草胺的推荐混配比例为1:20,其推荐剂量为1260 g a.i./hm2,施药液量450 L/公顷;与常用除草剂40%扑·乙合剂相比,在用药量减少30%的基础上,鲜重防效提高了6.6%;通过温室盆栽法筛选得到的唑嘧磺草胺与乙草胺复配组方可有效控制大豆田中杂草的为害,且对大豆安全。2.采用温室盆栽试验法从四种助剂中筛选出对乙羧氟草醚防除阔叶杂草具有增效作用的助剂GY-T1602,并在田间进行验证其防效和对大豆的安全性。通过盆栽试验发现添加0.3%桶混助剂GY-T1602后可显着提高乙羧氟草醚对苘麻的鲜重防效,其EC90值由121.38 mg/L降至55.29 mg/L,增效比为54.45%;田间喷雾时添加0.3%桶混助剂GY-T1602可极大提高乙羧氟草醚对苘麻等一年生阔叶杂草的防效,减少乙羧氟草醚用量40%以上;在茎叶喷雾处理除草剂烯草酮、精喹禾灵中加入桶混助剂GY-T1602后对大豆田禾本科杂草的防效无明显差异,在用量上减少了30%,防效没有降低,反而会提高;添加0.3%桶混助剂GY-T1602后对田间大豆安全,不会产生药害,田间作物的株高和叶龄均无明显变化,产量会提高。综上所述,土壤喷雾处理除草剂唑嘧磺草胺和乙草胺适宜配比为1:20,推荐田间用量为1260 g a.i./hm2,每公顷施药液量450 L,在播后苗前可有效防除大豆田一年生杂草,与农户常用40%扑乙合剂相比,可减少40%的用药量;在茎叶喷雾除草剂乙羧氟草醚、烯草酮、精喹禾灵中加入0.3%桶混助剂GY-T1602,可在减量30%以上的基础上,极大提高对大豆田一年生杂草的防效。

魏超月[5](2020)在《稗草和酸模叶蓼与大豆的竞争及化学防除的研究》文中指出大豆[Glycine max(Linn.)Merr.]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兼油料作物,在我国已有超过5000年的栽培历史。黑龙江作为我国的大豆生产大省,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杂草作为影响大豆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不仅与大豆争夺光照、养分、水分以及空间等生长资源,同时还是多种病虫的中间寄主和栖息场所,是制约我国大豆高产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耕作模式的调整、种植制度的改变以及施肥、除草剂使用等农事操作的变化,农田杂草群落演替速度加快。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L.)Beauv.]和酸模叶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 L.]是黑龙江省大豆田两大恶性杂草,发生量大,繁殖率高,对大豆生长危害严重,给大豆生产带来严重损失。大豆田杂草种类繁多且群落结构复杂。为此,我们通过对哈尔滨市周边6个乡镇大豆田杂草的发生危害进行调查,明确了该地区的优势杂草种群;分析了不同密度和共存时间下优势杂草混合危害对大豆产量损失的影响,筛选获得了防除优势杂草的新型除草剂混用配方,以期得出符合大豆田杂草实际发生情况的防除指标和除草剂混用配方,为大豆田杂草的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此外,进一步分析了优势杂草群落对大豆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以期从光合机构、叶绿素荧光淬灭等方面初步明确优势杂草引起大豆产量下降的生理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大豆田杂草发生规律调查哈尔滨地区大豆田常见杂草有共计24种,隶属13科。其中,阔叶杂草18种占75.00%,禾本科杂草6种占25.0%;一年生杂草19种,占79.17%,多年生杂草5种,占20.83%。相对多度10以上的杂草共计8科12种,其中稗草和酸模叶蓼的相对多度达30以上,为该地区大豆田的杂草优势种群。2.稗草和酸模叶蓼混合危害对大豆产量的影响随着杂草密度和共存时间的增加,大豆单株荚数和产量均呈下降趋势,空荚率呈上升趋势,杂草密度和共存时间与产量损失率均呈极显着正相关。稗草和酸模叶蓼混种时对大豆的产量的影响以直接作用为主,且二者影响程度存在差异。酸模叶蓼对大豆产量损失率的影响程度更大,直接通径系数为0.799,相比稗草高出43.43%。分别对杂草密度、共存时间与大豆产量损失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曲线拟合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幂函Y=0.685x1.046(R2=0.898;F=87.646;P=0.000)对稗草+酸模叶蓼混合密度与大豆产量损失率间的关系拟合效果最佳;二次曲线函数Y=-0.01x2+1.899x-24.134(R2=0.995;F=193.542;P=0.005)则对混合杂草共存时间与大豆产量损失率之间的关系拟合效果最佳。根据当地大豆生产水平,计算得出人工防除大豆田杂草经济危害允许水平为12.23%-18.35%,稗草和酸模叶蓼互作时的经济阈值为15.73-23.18株/m2,防除临界期为13.7-21.6天。3.以稗草、酸模叶蓼为优势种的大豆田杂草混用配方筛选(1)本研究首先采用整株生测法测定了不同叶龄稗草和酸模叶蓼对大豆田常用茎叶处理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不同杂草叶龄下5种防治禾本科杂草药剂的ED50为:恶草酸>精喹禾灵>烯草酮>喹禾糠酯>精吡氟禾草灵;3种防治阔叶杂草药剂的ED50为:乙羧氟草醚>氟磺胺草醚>灭草松;ED50随杂草叶龄的增加而增加。(2)采用Gowing法评价了3种除草剂二元混用对稗草、酸模叶蓼的联合作用类型。结果表明:恶草酸与氟磺胺草醚和灭草松混用均有增效作用。在恶草酸与氟磺胺草醚有效成分1:3,恶草酸与灭草松1:10时混用除草效果最好。安全性试验表明,恶草酸与灭草松(1:10)混用剂量900 g a.i./ha对大豆鲜重有较为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余试验剂量均对供试大豆品种安全。4.稗草和酸模叶蓼混合危害对大豆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采用盆栽法测定了不同杂草密度和种群下,稗草和酸模叶蓼对不同生育期大豆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杂草总密度的增加,大豆的主茎节数、Chla/b、净光合速率、Rubisco活性等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杂草总密度相同的条件下,酸模叶蓼单独种植下的大豆主茎节数、Chla/b、净光合速率、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和Rubisco活性等下降幅度最大,稗草+酸模叶蓼混合种植次之,稗草单独种植最低。大豆叶绿素荧光参数在结荚期变化不显着。可见,酸模叶蓼和稗草通过降低大豆的Rubisco酶活性、光合能力及光能转化效率,是导致大豆产量降低的主要生理原因。大豆对酸模叶蓼竞争的光合生理响应较稗草更敏感;在地上部空间资源的争夺方面,酸模叶蓼较稗草更具竞争优势。大豆对酸模叶蓼竞争的光合生理响应较稗草更敏感;在地上部空间资源的争夺方面,酸模叶蓼较稗草更具竞争优势。

冯曦茹[6](2020)在《黑龙江省大豆田反枝苋对咪唑乙烟酸的抗药性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长期、大面积的使用化学除草剂,农田杂草的抗药性问题越发严峻。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 L.)是大豆田常见的一年生阔叶杂草,在我国分布广泛,严重地减少了大豆的产量,世界上许多地方将其列为恶性杂草。咪唑乙烟酸是乙酰乳酸合成酶抑制剂类除草剂,曾经在大豆田阔叶杂草防除中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长期、过量的使用咪唑乙烟酸,黑龙江省一些地区的反枝苋种群对咪唑乙烟酸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田间推荐剂量3倍仍难以有效防除,且随着用药年限的增加,反枝苋的抗药性也不断增强。为了进一步阐明反枝苋对咪唑乙烟酸的抗药性机制,为抗性杂草研究和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黑龙江省黑河市嫩江县大豆田的反枝苋R种群和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东宁县非耕地反枝苋S种群为研究对象,从反枝苋R种群对咪唑乙烟酸抗性的生理机制、代谢机制、靶标酶活性的变化及靶标基因的突变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反枝苋对咪唑乙烟酸抗性的生理机制1)咪唑乙烟酸处理后,反枝苋R种群和S种群的叶绿素含量均先下降,7天后开始上升,施药后14天,叶绿素含量恢复到最高水平,随后开始持续下降。施药后28天,反枝苋R种群的叶绿素含量比未进行喷药处理的反枝苋R种群减少了11.2%,反枝苋S种群的叶绿素含量比未处理的反枝苋S种群减少了63.1%。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反枝苋R种群的叶绿素含量始终比反枝苋S种群高。2)咪唑乙烟酸处理后,反枝苋R种群和S种群的光合速率均先下降,7天后开始上升,施药后14天,光合速率恢复到最高水平,随后开始持续下降。施药后28天,反枝苋R种群的光合速率比未进行喷药处理的反枝苋R种群减少了13.9%,反枝苋S种群的光合速率比未进行喷药处理的反枝苋S种群减少了56.6%。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反枝苋R种群的光合速率始终比反枝苋S种群高。3)咪唑乙烟酸处理后,反枝苋R种群和S种群的气孔导度均先下降,7天后开始上升,施药后14天,气孔导度恢复到最高水平,随后开始持续下降。施药后28天,反枝苋R种群的气孔导度比未进行喷药处理的反枝苋R种群减少了10.8%,反枝苋S种群的气孔导度比未进行喷药处理的反枝苋S种群减少了78.4%。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反枝苋R种群的气孔导度始终比反枝苋S种群高。4)咪唑乙烟酸处理后,反枝苋R种群和S种群的SOD活性均先下降,7天后开始上升,施药后14天,SOD活性恢复到最高水平,随后开始持续下降。施药后21天,反枝苋R种群和反枝苋S种群SOD活性分别比未施用咪唑乙烟酸的对照组减少了8.0%和23.0%。整个试验阶段反枝苋R种群SOD活性始终比反枝苋S种群高。5)咪唑乙烟酸处理后,反枝苋R种群和S种群的POD活性均先下降,7天后开始上升,施药后14天,POD活性恢复到最高水平,随后开始持续下降。施药后21天,反枝苋R种群和反枝苋S种群POD活性分别比未施用咪唑乙烟酸的对照组增加了30.0%和15.0%。整个试验阶段反枝苋R种群POD活性始终比反枝苋S种群高。6)咪唑乙烟酸处理后,反枝苋R种群和S种群的CAT活性均先下降,7天后开始上升,施药后14天,CAT活性恢复到最高水平,随后开始持续下降。施药后21天,反枝苋R种群和反枝苋S种群CAT活性分别比未施用咪唑乙烟酸的对照组增加了17%和5%。整个试验阶段反枝苋R种群CAT活性始终比反枝苋S种群高。(2)反枝苋对咪唑乙烟酸的代谢抗性机制1)三种P450s抑制剂马拉硫磷、咪鲜胺和增效醚与咪唑乙烟酸共同处理均会使反枝苋R种群对咪唑乙烟酸的抗性减弱,其中马拉硫磷的效果最好,与单独施用咪唑乙烟酸相比,反枝苋R种群的鲜重抑制率增加了27.7%。2)施用咪唑乙烟酸后,反枝苋R种群和S种群的GSTs活性均先下降,7天后开始上升,施药后14天,GSTs活性恢复到最高水平,随后开始持续下降。反枝苋R种群的GSTs活性比未进行喷药处理的反枝苋R种群增加了1.05倍,反枝苋S种群的GSTs活性比未进行喷药处理的反枝苋S种群增加了0.55倍。整个试验过程中,反枝苋R种群GSTs活性始终比反枝苋S种群高,反枝苋R种群GSTs活性受抑制程度小且能够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3)靶标酶ALS活性的变化施用咪唑乙烟酸后,反枝苋R种群和S种群的ALS活性均先下降,7天后开始上升,施药后14天,ALS活性恢复到最高水平,反枝苋R种群比未施药组增加了4.91%,而反枝苋S种群比未施药组减少了0.3%。随后开始持续下降。整个试验过程中,反枝苋R种群ALS活性始终比反枝苋S种群高,反枝苋R种群ALS活性受抑制程度小且能够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自我修复能力更强。(4)反枝苋对咪唑乙烟酸和氟磺胺草醚的抗性机制反枝苋R种群在ALS基因序列的保守区域发生了不同位点的突变,三个突变位点均在同一采集地的反枝苋R种群中发现,分别为205位GCT突变为GTT,即缬氨酸取代了丙氨酸;574位TGG突变为TTG,即亮氨酸取代了色氨酸;653位AGC突变为ACC,即苏氨酸取代了色氨酸。反枝苋R种群PPO基因上的PPX2L基因发生了突变,分别为128位AGG突变为GGG,导致精氨酸被甘氨酸取代;476位GAT突变为AAT,导致天冬氨酸被天冬酰胺取代。

张可鑫[7](2020)在《5种大豆田除草剂残留的垂直分布及对后茬作物生长的影响》文中认为为合理使用大豆田除草剂,避免对下茬作物的影响,为作物轮作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以分散固相微萃取法(QuEChERS)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HPLC-MS/MS)对黑龙江省密山855农场大豆田土壤中烯草酮、灭草松、氟磺胺草醚和阿城姜家屯大豆田土壤中豆乙合剂(乙草胺、氯嘧磺隆)等5种除草剂残留情况进行了检测,分析了5种除草剂残留量的垂直分布特征,并采用室内盆栽法观察了除草剂残留量不同的土壤对小麦、高粱、谷子和红小豆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如下:1、在045 cm的土壤中5种除草剂残留量检测结果表明:氟磺胺草醚的残留范围为0.00330.0678 mg/kg;灭草松的残留范围为0.00630.0560 mg/kg;乙草胺的残留范围为0.00920.0963 mg/kg;氯嘧磺隆的残留范围为2.022465.3 mg/kg;烯草酮未检出残留。2、密山855农场和阿城姜家屯在045 cm的土壤中4种除草剂残留量从上至下的垂直分布特征为:氟磺胺草醚、乙草胺和氯嘧磺隆均呈先大后小趋势;灭草松呈先小后大趋势。3、密山855农场和阿城姜家屯4种除草剂两次取样015 cm土壤残留量从上至下的垂直分布特征为:2018年11月的样品中氟磺胺草醚、氯嘧磺隆和乙草胺残留量均呈减小趋势,2019年5月取样呈增大趋势;灭草松两次取样的残留量总体均呈减小趋势,且第一次样品的残留量高于第二次。4、氟磺胺草醚残留对后茬红小豆、小麦是安全的,对后茬高粱和谷子不安全;灭草松的残留对后茬红小豆、高粱和小麦都安全,对后茬谷子不安全;乙草胺残留对后茬红小豆安全,对后茬高粱、谷子和小麦不安全;氯嘧磺隆残留对后茬4种作物都不安全;烯草酮没有残留,对后茬4种作物均安全。

李文博,崔娟,徐伟,史树森[8](2019)在《野黍对东北春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经济阈值》文中认为为明确东北大豆田同期杂草野黍对大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探寻防治方法。大田条件下采用添加密度系列试验和拟合方程模型方法,研究同期杂草野黍对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及两者间的竞争关系,计算其经济阀值。结果表明:大豆株高、单株荚数和产量随野黍密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对数函数模型拟合大豆产量损失率与野黍密度之间关系最好y=22.102Ln(x)-42.592(R2=0.977 2;F=171.338 4;P=0.000 2)。根据经济危害允许水平和对数函数模型,野黍人工防除的经济阈值为15.05株·m-2,95%精异丙甲草胺乳油、24%烯草酮EC、10.8%高效氟吡甲禾灵EC化学防除野黍的经济阈值分别为8.19,7.59和7.67株·m-2。野黍与大豆争夺田间光照和土壤水肥,导致大豆严重减产,采取化学防除野黍具有明显经济优势。

唐祎擎[9](2018)在《播后苗前土壤处理除草剂防除大豆田杂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采用杂草样方法调查了辽宁省大豆田杂草的发生情况,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法研究了播后苗前土壤处理除草剂对大豆田的防除效果和安全性,筛选出80%乙草胺·异恶草松乳油可有效防除大豆田禾本科及阔叶杂草,对大豆安全,为有效防除大豆田杂草奠定了基础。辽宁省大豆田有19科34种杂草,其中阔叶杂草73.53%,禾本科杂草占14.71%,其他杂草占11.76%;一年生杂草占55.88%,多年生杂草占29.41%,其他类杂草占14.71%,其中稗草发生频率达到100%,较多种类的阔叶杂草和发生频率最高的稗草是该地区大豆田主要难防、难治的危害杂草。本研究对20%咪唑乙烟酸水剂、50%乙草胺乳油、480 g/L异恶草松乳油、80%乙草胺·异恶草松乳油4种常用大豆田播后苗前土壤处理除草剂对杂草的防效、使用安全性以及施药后大豆田的产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试验药剂80%乙草胺·异恶草松乳油对杂草防效最好,施药后作物增产率最高,对作物安全,并对周围环境安全。试验结果分析,80%乙草胺·异恶草松乳油防治春大豆田一年生杂草,推荐剂量为1800-2400 g a.i./hm2。施药后30 d对稗草的株数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为80.5%-90.9%和81%-90.8%;施药后30 d对马唐的株数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79.4%-90.2%和80.2%-88.9%;施药后30 d对狗尾草的株数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80.8%-90.9%和81.3%-89.6%;施药后30 d对鸭跖草的株数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为79.5%-88.8%和79.6%-89.4%;施药后30 d对马齿苋的株数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为80.5%-89.9%和80.6%-90.0%;施药后30 d对藜的株数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为81.5%-90.8%和80.4%-89.4%。80%乙草胺·异恶草松乳油施用后15 d对大豆田杂草总株防效为80%-90.4%,施用后30 d对杂草总株数防效和总鲜重防效分别为80.1%-90.2%和80.5%-89.9%。施药时期为大豆播种后出苗前。施药方法为土壤喷雾处理1次,每公顷施药液量450 kg。

严雪芳[10](2018)在《氟噻草胺防除大豆田杂草混用配方筛选及应用》文中认为氟噻草胺是广谱性的除草剂,既可作苗前土壤封闭,亦可后苗后茎叶处理,主要防除旱作物田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一些阔叶杂草。本文采用土壤喷雾的方法筛选了氟噻草胺分别与丙炔氟草胺、唑嘧磺草胺、嗪草酮混用配比,并采用Gowing法探讨了药剂混用的相互作用,从中确定了合理的配比,并对各配方进行了田间除草试验。主要结果如下:氟噻草胺与丙炔氟草胺混配对苘麻有显着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氟噻草胺(10-40)g a.i./hm2 +丙炔氟草胺(10-20)g a.i./hm2等8个混用组合对苘麻的的联合作用为增效作用,对其他杂草也表现出相加作用。氟噻草胺+丙炔氟草胺(30+10)g a.i./hm2混用组合对苘麻的增效作用最大,对总草的联合作用也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他配比则表现为相加作用。因此,氟噻草胺:丙炔氟草胺混用以3:1配比为最好。氟噻草胺与唑嘧磺草胺混配对阔叶杂草的联合作用均表现为相加作用。两药剂对禾本科杂草(20+5)g a.i./hm2和(30+10)g a.i./hm 2等两个混用组合表现为增效作用。氟噻草胺与唑嘧磺草胺用量为(30+10)ga.i./hm2时对总草的联合作用则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他混用组合的联合作用均为相加作用。由此,氟噻草胺与唑嘧磺草胺混用最好的配比(3:1)。氟噻草胺与嗪草酮混用组合对禾本科杂草的联合作用表现为相加作用,氟噻草胺+嗪草酮混用配比((10-40)+50)、((10-40)+150)、(30+150)g a.i./hm 2等5个混用组合对阔叶杂草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他混用组合表现为相加作用。氟噻草胺+嗪草酮混配用量为((10-40)+50)、((20-40)+100)ga.i./hm2时对总草的联合作用为增效作用。氟噻草胺与嗪草酮混用除草的合理配比范围为1:(1.25-5)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氟噻草胺与丙炔氟草胺混配(3:1)防除大豆田杂草时,两药剂混用的总用量为100ga.i./hm2时对禾本科杂草的株防效为77.27%,鲜重防效为83.98%;对阔叶杂草的株防效为93.72%,鲜重防效达97.70%。同时,药剂对大豆生长均无影响。因此,建议田间应用的剂量应达100-150 ga.i./hm2。氟噻草胺与唑嘧磺草胺混配(3:1)防治大豆田杂草时,混用的有效成分总用量为80 g a.i./hm2时对禾本科杂草的株防效为80.91%,鲜重防效达86.28%,对阔叶杂草的株防效为84.64%,鲜重防效达92.91%。两药剂混用对大豆生长无影响。因此建议田间除草用量为80-150 g a.i./hm2。氟噻草胺与嗪草酮(1:5)混用防除大豆田杂草时,有效成分总用量为180 ga.i./hm 2时,对禾本科杂草的株防效为82.62%,鲜重防效达89.61%,对阔叶杂草的株防效为93.00%,鲜重防效达92.97%,两药剂混用对大豆生长无影响,因此,建议田间除草用量为180-240g a.i./hm2。综上所述,氟噻草胺与丙炔氟草胺适宜配比为3:1,推荐田间应用剂量为100-150g a.i./hm2;与唑嘧磺草胺适宜配比较3:1,推荐剂量为80-150ga.i./hm2;与嗪草酮适宜配比为1:5,推荐用量为180-240 g a.i./hm 2。在播后苗前土壤处理可有效地防除大豆田一年生杂草。

二、大豆田恶性杂草——野黍的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豆田恶性杂草——野黍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苘麻生物学特性及与大豆竞争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农田杂草的危害
    1.2 农田杂草的防除
        1.2.1 植物检疫
        1.2.2 农业防除
        1.2.3 生物防除
        1.2.4 化学防除
        1.2.5 物理防除
    1.3 大豆田生产概况及大豆田主要杂草种群
    1.4 农田杂草生物生态学特性与杂草防除的关系
    1.5 苘麻的研究现状
        1.5.1 苘麻的生物学特性
        1.5.2 苘麻的危害
        1.5.3 苘麻的防除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苘麻
        2.1.2 供试地点条件
        2.1.3 供试药剂及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苘麻种子形态及内含物的测定
        2.2.2 苘麻种子活力及休眠性的研究
        2.2.3 影响苘麻种子萌发及出苗的因素
        2.2.4 苘麻田间出苗动态
        2.2.5 苘麻出苗时间对其生长及开花结实的影响
        2.2.6 苘麻与大豆田间竞争关系比较
        2.2.7 不同密度苘麻生长状况及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苘麻种子形态及内含物质的测定
        3.1.1 苘麻种子形态及百粒重
        3.1.2 苘麻种子内含物质的测定
    3.2 苘麻种子活力及解除休眠方法的研究
        3.2.1 不同年份苘麻种子活力的测定
        3.2.2 温水浸种和赤霉素处理对苘麻种子休眠的影响
    3.3 影响苘麻种子萌发及出苗的因素
        3.3.1 恒温对苘麻种子萌发的影响
        3.3.2 变温苘麻种子萌发的影响
        3.3.3 光周期对苘麻种子萌发的影响
        3.3.4 pH对苘麻种子萌发的影响
        3.3.5 盐胁迫对苘麻种子萌发的影响
        3.3.6 水势胁迫对苘麻种子萌发的影响
        3.3.7 埋土深度对苘麻种子出苗的影响
    3.4 苘麻田间出苗动态
    3.5 苘麻出苗时间对其生长状况的影响
        3.5.1 苘麻出苗时间对其营养生长的影响
        3.5.2 苘麻出苗时间对其开花与结实的影响
    3.6 苘麻与大豆田间竞争关系比较
        3.6.1 苘麻与大豆株高竞争关系的比较
        3.6.2 苘麻与大豆鲜重竞争关系的比较
    3.7 不同密度苘麻生长状况及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3.7.1 不同密度苘麻的生长状况
        3.7.2 不同密度苘麻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大豆田杂草野黍的除草剂筛选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2.1 盆栽试验
        1.2.2 田间试验
    1.3 调查内容与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盆栽试验除草剂对野黍的防除效果
    2.2 除草剂对野黍的田间防效
    2.3 除草剂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4)东北地区大豆田化学除草剂减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大豆田杂草现状及化学防除
        1.1.1 大豆田杂草的特点及危害
        1.1.2 大豆田杂草的化学防除
        1.1.3 大豆田除草剂引发的问题
    1.2 除草剂减量技术研究进展
        1.2.1 除草剂减量的背景
        1.2.2 除草剂复配的研究进展
        1.2.3 桶混助剂的研究进展
    1.3 试验药剂概述
        1.3.1 乙草胺
        1.3.2 唑嘧磺草胺
        1.3.3 乙羧氟草醚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药剂
        2.1.2 供试杂草和作物
        2.1.3 试验材料
        2.1.4 试验仪器
        2.1.5 施药器械
        2.1.6 试验地基本概况
    2.2 试验方法
        2.2.1 种子催芽
        2.2.2 温室盆栽法
        2.2.3 田间药效试验
        2.2.4 施药方法
        2.2.5 除草剂混用的联合作用评价方法
    2.3 试验设计
        2.3.1 土壤封闭除草剂混用配方的筛选
        2.3.2 对茎叶喷雾除草剂具有增效作用的桶混助剂筛选
    2.4 调查及统计方法
        2.4.1 杂草防效调查方法
        2.4.2 试验数据分析方法
        2.4.3 作物安全性和产量调查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封闭处理除草剂混用配方的筛选
        3.1.1 唑嘧磺草胺与乙草胺混用的联合作用测定
        3.1.2 唑嘧磺草胺与乙草胺复配对大豆田杂草的防效
        3.1.3 唑嘧磺草胺与乙草胺复配对大豆安全性和产量调查
        3.1.4 土壤处理减量配方与常规处理的对比分析
        3.1.5 小结
    3.2 对茎叶喷雾除草剂具有增效作用桶混助剂的筛选
        3.2.1 四种助剂对乙羧氟草醚防除苘麻的防效
        3.2.2 四种助剂对乙羧氟草醚防除苘麻的增效比
        3.2.3 桶混助剂GY-T1602对乙羧氟草醚防除阔叶杂草的增效作用
        3.2.4 桶混助剂GY-T1602对茎叶喷雾除草剂防除禾本科杂草的增效作用
        3.2.5 桶混助剂GY-T1602与茎叶喷雾除草剂混用对大豆安全性和产量调查
        3.2.6 小结
    3.3 减量技术用药与常规处理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5)稗草和酸模叶蓼与大豆的竞争及化学防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大豆生产与大豆田杂草发生概况
        1.1.1 黑龙江省大豆生产发展现状
        1.1.2 我国大豆田杂草的发生种类、特点及其危害
        1.1.3 稗草、酸模叶蓼的发生与危害
        1.1.4 我国大豆田杂草的主要防治技术及化学防除现状
    1.2 杂草与大豆的竞争作用
        1.2.1 作物与杂草竞争概述
        1.2.2 杂草对大豆光合特性的影响
        1.2.3 杂草密度对大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1.3 除草剂的混用
        1.3.1 除草剂混用的原则
        1.3.2 除草剂混用的药效评价方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药剂和仪器
        2.1.2 供试植物
    2.2 试验方法
        2.2.1 大豆田杂草的种类与调查
        2.2.2 稗草和酸模叶蓼混合危害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2.2.3 防除以稗草、酸模叶蓼为优势种的杂草群落的混用配方筛选
        2.2.4 稗草和酸模叶蓼混合对大豆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哈尔滨市大豆田杂草发生种类与发生规律分析
    3.2 稗草和酸模叶蓼混合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3.2.1 不同密度下稗草和酸模叶蓼混合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3.2.2 不同共存时间下稗草和酸模叶蓼混合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3.3 以稗草和酸模叶蓼为优势种的大豆田杂草化学防除研究
        3.3.1 稗草和酸模叶蓼对不同除草剂的敏感性
        3.3.2 恶草酸+氟磺胺草醚混用配方的筛选及安全性评价
        3.3.3 恶草酸+灭草松混用配方的筛选及安全性评价
    3.4 稗草与酸模叶蓼混合对大豆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4 讨论
    4.1 稗草和酸模叶蓼混合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4.2 防除稗草和酸模叶蓼的除草剂混用配方筛选
    4.3 稗草和酸模叶蓼混合对大豆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黑龙江省大豆田反枝苋对咪唑乙烟酸的抗药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黑龙江省大豆的种植与发展现状
    1.2 杂草的发生与危害
        1.2.1 大豆田杂草的发生与危害
        1.2.2 反枝苋的生物学特征
    1.3 杂草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
        1.3.1 杂草抗药性的产生
        1.3.2 杂草抗药性现状
        1.3.3 杂草的交互抗性和多抗性
        1.3.4 杂草抗性的机制
    1.4 杂草对ALS抑制剂抗药性机理研究进展
        1.4.1 ALS及 ALS抑制剂类除草剂
        1.4.2 ALS抑制剂的应用及抗药性现状
        1.4.3 杂草对ALS抑制剂类除草剂的抗药性机制
        1.4.4 咪唑乙烟酸
    1.5 杂草的抗性治理措施
        1.5.1 化学除草剂的合理使用
        1.5.2 P450s抑制剂对杂草种群对除草剂抗药性的影响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植物
        2.1.2 供试药剂
        2.1.3 供试试剂
        2.1.4 供试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反枝苋对咪唑乙烟酸非靶标抗性机制的研究
        2.2.2 反枝苋对咪唑乙烟酸靶标抗性机制的研究
        2.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反枝苋对咪唑乙烟酸非靶标抗性机制的研究
        3.1.1 反枝苋对咪唑乙烟酸抗性的生理机制
        3.1.2 反枝苋对咪唑乙烟酸的代谢抗性机制
    3.2 反枝苋对咪唑乙烟酸靶标抗性机制的研究
        3.2.1 咪唑乙烟酸对不同抗性反枝苋种群ALS活性的影响
        3.2.2 反枝苋R种群ALS和 PPO基因的突变
4 讨论
    4.1 反枝苋非靶标抗性机制的研究
    4.2 反枝苋靶标抗性机制的研究
    4.3 关于杂草多抗性的思考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5种大豆田除草剂残留的垂直分布及对后茬作物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除草剂的使用及残留情况
        1.1.1 除草剂的使用情况
        1.1.2 除草剂的残留现状
        1.1.3 黑龙江省大豆田除草剂的残留现状
        1.1.4 除草剂残留的分布特征
    1.2 除草剂残留分析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1.2.1 除草剂残留检测前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2.2 除草剂残留仪器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1 5种大豆田常用除草剂残留的提取与净化
        1.3.2 5种大豆田常用除草剂的残留检测与分析
        1.3.3 5种除草剂不同残留量土壤对大豆田后茬作物生长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材料
        2.1.2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采样及样品前处理方法
        2.2.2 除草剂残留的检测方法
        2.2.3 5种除草剂不同残留量对后茬作物生长的影响
3 结果与分析
    3.1 5种除草剂的标准曲线
    3.2 密山855 农场大豆田3 种除草剂残留量分析
        3.2.1 密山855 农场0~45 cm土壤中除草剂残留量检测结果
        3.2.2 密山855 农场大豆田土壤中除草剂残留量的垂直分布
        3.2.3 密山855 农场不同采样时间土壤中3 种除草剂残留量的垂直分布
    3.3 阿城姜家屯大豆田2种除草剂残留量分析
        3.3.1 阿城姜家屯0~45 cm土壤中除草剂残留量检测结果
        3.3.2 阿城姜家屯大豆田土壤中除草剂残留量的垂直分布
        3.3.3 阿城姜家屯不同采样时间土壤中2 种除草剂残留量的垂直分布
    3.4 密山855 农场土壤中3 种除草剂残留对后茬作物生长的影响
        3.4.1 氟磺胺草醚残留对后茬作物生长的影响
        3.4.2 灭草松残留对后茬作物生长的影响
        3.4.3 烯草酮残留对后茬作物生长的影响
    3.5 阿城姜家屯土壤中2种除草剂残留对后茬作物生长的影响
        3.5.1 氯嘧磺隆残留对后茬作物生长的影响
        3.5.2 乙草胺残留对后茬作物生长的影响
4 讨论
    4.1 密山855 农场和阿城姜家屯大豆田除草剂的残留量检测
    4.2 土壤中不同除草剂残留量对后茬作物生长的影响
5 结论
    5.1 密山855 农场和阿城姜家屯土壤中5 种除草剂残留量的垂直分布总体水平
    5.2 密山855 农场和阿城姜家屯不同采样时间土壤中5 种除草剂残留量的垂直分布
    5.3 5种除草剂不同残留量土壤对大豆田后茬作物生长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野黍对东北春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经济阈值(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调查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野黍密度对大豆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2.2 野黍密度对大豆产量性状的影响
    2.3 野黍与大豆产量损失的曲线回归分析
    2.4 大豆田野黍经济危害允许水平及经济阈值
3 讨 论
4 结 论

(9)播后苗前土壤处理除草剂防除大豆田杂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大豆田杂草发生现状及化学防除技术研究进展
    1.1 大豆田杂草发生现状
    1.2 大豆田杂草化学防除研究进展
    1.3 大豆田杂草化学防除存在的问题
    1.4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2 材料与方法
    2.1 辽宁省大豆田杂草发生种类调查方法
        2.1.1 调查时间和地点
        2.1.2 调查方法
    2.2 药效试验材料
        2.2.1 供试药剂
        2.2.2 供试作物
        2.2.3 试验地基本情况及田间管理
        2.2.4 田间主要调查杂草
        2.2.5 施药器械
    2.3 药效试验方法
        2.3.1 试验设计
        2.3.2 试验小区设计
        2.3.3 施药方法
    2.4 药效试验调查、记录及测量方法
        2.4.1 气象资料
        2.4.2 杂草防效调查方法
        2.4.3 数据分析
        2.4.4 安全性调查方法
        2.4.5 产量调查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辽宁省大豆田杂草发生种类调查结果
    3.2 药效试验结果与分析
        3.2.1 播后苗前土壤处理除草剂对稗草的防效结果
        3.2.2 播后苗前土壤处理除草剂对马唐的防效结果
        3.2.3 播后苗前土壤处理除草剂对狗尾草的防效结果
        3.2.4 播后苗前土壤处理除草剂对鸭跖草的防效结果
        3.2.5 播后苗前土壤处理除草剂对马齿苋的防效结果
        3.2.6 播后苗前土壤处理除草剂对藜的防效结果
        3.2.7 播后苗前土壤处理除草剂对大豆田总防效
    3.3 播后苗前土壤处理除草剂对大豆的安全性
    3.4 施用除草剂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氟噻草胺防除大豆田杂草混用配方筛选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我国大豆田杂草主要种类及其危害
    2 大豆田杂草防除进展
        2.1 土壤处理防除大豆田杂草
        2.2 茎叶处理防除大豆田杂草
        2.3 大豆田杂草对化学除草剂的抗药性
    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氟噻草胺混用配方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药剂
        1.2 供试杂草
        1.3 仪器设备
        1.4 供试药剂及试验设计
        1.5 试验材料培养
        1.6 施药方法
        1.7 调查方法及统计方法
        1.8 药剂混用联合作用的判断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氟噻草胺与丙炔氟草胺混用防除杂草的配方筛选
        2.2 氟噻草胺与唑嘧磺草胺混用防除杂草的配方筛选
        2.3 氟噻草胺与嗪草酮混用防除杂草的配方筛选
    3 小结
第三章 氟噻草胺混用配方防除田间杂草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药剂
        1.2 供试作物品种
        1.3 仪器设备
        1.4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氟噻草胺与丙炔氟草胺混配对大豆田杂草防效
        2.2 氟噻草胺与唑嘧磺草胺混配对大豆田杂草防效
        2.3 氟噻草胺与嗪草酮混配对大豆田杂草防效
        2.4 氟噻草胺混配剂对大豆的安全性
    3 小结与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大豆田恶性杂草——野黍的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苘麻生物学特性及与大豆竞争关系的研究[D]. 耿志同.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2]野黍种子特性的研究[D]. 张永倩.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3]大豆田杂草野黍的除草剂筛选与评价[J]. 崔娟,马军,吴磊,毕锐,史树森. 东北农业科学, 2021(01)
  • [4]东北地区大豆田化学除草剂减量技术研究[D]. 陈扬. 沈阳农业大学, 2021(05)
  • [5]稗草和酸模叶蓼与大豆的竞争及化学防除的研究[D]. 魏超月.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6]黑龙江省大豆田反枝苋对咪唑乙烟酸的抗药性机制研究[D]. 冯曦茹.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7]5种大豆田除草剂残留的垂直分布及对后茬作物生长的影响[D]. 张可鑫.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11)
  • [8]野黍对东北春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经济阈值[J]. 李文博,崔娟,徐伟,史树森. 大豆科学, 2019(04)
  • [9]播后苗前土壤处理除草剂防除大豆田杂草研究[D]. 唐祎擎.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4)
  • [10]氟噻草胺防除大豆田杂草混用配方筛选及应用[D]. 严雪芳. 扬州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大豆田恶性杂草的防治--野小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