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肝纤维化基础研究,提高治疗水平

重视肝纤维化基础研究,提高治疗水平

一、重视肝纤维化的基础研究提高治疗水平(论文文献综述)

徐俊[1](2021)在《基于肠道菌群探讨抗纤软肝颗粒防治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与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观察抗纤软肝颗粒(KXRG)对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调控作用,为KXRG抗肝纤维化提供循证医学证据。2.观察KXRG对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小鼠肠道菌群、肠黏膜屏障及肝组织炎症免疫相关通路的影响。随后建立伪无菌小鼠模型,将KXRG组小鼠粪菌移植到伪无菌小鼠体内,观察KXRG是否通过改善肠道菌群影响肝内免疫及炎症相关因子,进一步探讨KXRG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以期能为KXRG防治肝纤维化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作用靶点。方法:1.采用临床回顾性研究方法,研究KXRG对乙肝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疗效与肠道菌群的影响。80例乙肝肝纤维化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患者使用恩替卡韦(ETV)治疗,治疗组(44例)使用ETV联合使用中药KXRG治疗,干预时间为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肝脏硬度值(LSM),并用16S r RNA技术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情况。2.采用40%CCl4橄榄油溶液间断性皮下注射8周,建立肝纤维化小鼠模型,予以KXRG水溶液(3.9g/kg)灌胃治疗。8周后,观察正常组、模型组、KXRG组小鼠体重,肝脏指数,肝功能及肠道、肝脏病理学变化;运用16S r RNA测序检测各组小鼠肠道菌群变化;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LPS、IL-1β、IL-6、TNF-α表达;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q PCR检测各组小鼠肠道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ZO-1蛋白及基因表达;运用免疫印迹法和RT-q PCR检测肝组织TLR4、My D88、NF-κB蛋白及基因表达。3.予以肝纤维化小鼠混合抗生素(氨苄西林1g/L、万古霉素0.5g/L、硫酸锌霉素1g/L、甲硝唑1g/L)灌胃7天,构建伪无菌小鼠模型,运用FMT将正常组、模型组、KXRG组的小鼠粪菌混悬液以200μl/只进行灌胃移植至正常组小鼠粪菌移植组(FMT-control)、模型组小鼠粪菌移植组(FMT-model)、KXRG组小鼠粪菌移植组(FMT-KXRG),以未处理的C57BL/6小鼠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观察各组小鼠体重、肝脏指数、肝功能及肠道、肝脏病理学变化;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LPS、IL-1β、IL-6、TNF-α表达;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q PCR检测各组小鼠肠道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ZO-1蛋白及基因表达;运用免疫印迹法和RT-q PCR检测肝组织TLR4、My D88、NF-κB蛋白及基因表达。结果:1.临床研究结果:KXRG对乙肝肝纤维化患者临床研究共收集病例80例,其中男36例,女44例,年龄18-65岁,治疗组44例,对照组36例。(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时间差异及治疗前肝功能肝脏硬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KXRG对乙肝肝纤维化患者肝功能影响的结果显示:经过6个月治疗,两组患者ALT、AST、GGT、TBIL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治疗后的两组患者ALT、AST、TBIL、GGT行组间比较,治疗组肝功能指标下降情况较对照组显着(P<0.05)。(3)KXRG对乙肝肝纤维化患者LSM影响的结果显示:对两组治疗前后进行组内比较,对照组在治疗前后的LS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的LSM在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KXRG对乙肝肝纤维化患者肠道菌群影响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OTU数量明显增加(P<0.05);与对照相比,治疗组Chao1指数、Observed species指数、Shannon指数以及Simpson指数显着增高(P<0.05);PCo A及UPGMA样本间层次聚类分析显示两组样本界限明显。菌群结构及丰度分析显示,在门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拟杆菌门丰度明显升高,变形菌门、梭杆菌门丰度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科水平上,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毛螺菌科、拟杆菌科丰度明显升高,肠杆菌科、梭杆菌科、韦荣氏菌科、链球菌科丰度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属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双歧杆菌属、拟杆菌属、毛螺菌属丰度明显升高,埃希菌属、韦荣球菌属、梭杆菌属丰度显着降低(P<0.05)。基于KEGG数据库和COG数据库,对两组差异菌群进行功能预测,发现与肠道感染、细胞凋亡、上皮细胞的细菌入侵、脂多糖的生物合成、初级胆汁酸的生物合成、m TOR信号通路、脂肪酸代谢、紧密连接、胆汁分泌、转录相关因子、VEGF信号通路、抗原的处理与提呈、内质网的蛋白加工、细菌毒素、ECM与受体的相互作用、昼夜节律、p53信号通路等301种生物功能相关。2.实验研究第一节结果显示:(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重明显下降,肝脏指数上升,ALT、AST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KXRG组小鼠体重明显上调、肝脏指数下调,肝功能指标ALT、AST表达下调(P<0.05)。(2)KXRG可以改善CCl4导致的小鼠肠道菌群紊乱。模型组与KXRG组在OTU指数、Alpha多样性、Beta多样性存在差异。体现菌群差异的LEf Se分析显示,与模型组相比,KXRG组脱铁杆菌门、GCA_900066575、脱铁杆菌科、Coriobacteriia、Coriobacteriaceae_UCG_002、脱铁杆菌目、红蝽菌目、Atopobiaceae、Mucispirillum、Faecalibaculum的丰度明显降低,芽孢杆菌目、葡萄球菌科、葡萄球菌属、凸腹真杆菌属、普雷沃氏菌属、红游动菌属、Paenalcaligenes、产液阿德勒克罗伊茨菌丰度明显增加。(3)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学改变无明显改变,但肠道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ZO-1表达水平下调(P<0.05);与模型组相比,KXRG组小鼠肠道Claudin-1、Occludin、ZO-1表达上调(P<0.05)。(4)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肝脏损害和胶原纤维化沉积明显,血清内毒素LPS、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明显上调(P<0.05),肝组织TLR4、My D88、NF-κB蛋白和基因表达上调(P<0.05);与模型组相比,KXRG组小鼠肝组织损伤及胶原沉积减轻,LPS、IL-1β、IL-6、TNF-α表达下调(P<0.05),肝组织TLR4、My D88、NF-κB蛋白和基因表达下调(P<0.05)。3.实验研究第二节结果显示:(1)与Control组相比,FMT-model组AST、ALT、HA、LN、PC-Ⅲ、C-Ⅳ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FMT-model组相比,FMT-control组、FMT-KXRG组小鼠AST、ALT及HA、LN、PC-Ⅲ、C-Ⅳ表达明显下调(P<0.05)。(2)与Control组相比,FMT-model组结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ZO-1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与FMT-model组相比,FMT-control组、FMT-KXRG组小鼠结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ZO-1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5)。(3)与Control组相比,FMT-model组小鼠炎症及胶原纤维增生明显,LPS、IL-1β、IL-6、TNF-α表达明显上调(P<0.05),肝组织TLR4、My D88、NF-κB蛋白与基因表达明显上调(P<0.05);与FMT-model组相比,FMT-control组、FMT-KXRG组小鼠肝组织炎症及胶原沉积有所改善,内毒素LPS及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表达水平下调(P<0.05),肝组织TLR4、My D88、NF-κB蛋白及基因表达也显着下降(P<0.05)。结论:1.KXRG可以改善乙肝纤维化患者肝功能及肝脏硬度值,同时可以调节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与丰度。2.KXRG可以通过调节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小鼠肠道菌群结构,改善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下调肝TLR4/My D88/NF-κB通路,改善肝内炎症及胶原沉积,影响肝纤维化进程。

张嘉鑫[2](2021)在《基于弹性蛋白合成及降解探讨益肝消积方干预早期肝硬化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肝硬化(Hepatic cirrhosis,HC)为肝脏受各种损伤因素侵袭,出现以肝纤维化、假小叶为特点的疾病,由乙肝病毒、丙肝病毒、酒精等一种或多种病因引起。5年生存率为14-35%,已成为全球成人死亡率第14高的病因。目前的治疗主要集中在病因与并发症防治方面,肝硬化本身能否被逆转一直存在争议。国内外学者认为,肝硬化实现逆转必然涉及以下三方面环节: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降解,肝细胞再生及肝小叶结构重建。其中,ECM降解为重要前提。近年研究提示,弹性蛋白合成、降解及其交联阻碍了 ECM降解,进而影响逆转过程。弹性蛋白是由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分泌的,为ECM重要组分。其在正常肝脏中也存在,但含量极低,在肝硬化阶段,沉积迅速。目前,中药单体、复方研究多集中于抗纤维化领域,对早期肝硬化关注较少,需要更多基础研究及高质量的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中药疗效优势,并对其相关机制进行深入挖掘。中药复方具有多层次、多靶点的先天优势,但现有研究多聚焦于抑制HSCs活化、促进胶原降解或抗肝窦毛细血管化等方向,尚未对中医药潜在的调控弹性蛋白合成及降解的相关机制进行探索。目的:基于益肝消积方对弹性蛋白合成及降解的调控作用,探索在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肝脏发生损伤形成早期肝硬化病变后,该复方干预早期肝硬化的效果及其可能的机制,以期为益肝消积方进一步成果转化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亦为其它防治早期肝硬化药物的研发提供方向。方法:通过给予SPF级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200±10g)1ml/kg腹腔内注射50%CCl4和橄榄油混合液,2次/周,共6周,构建早期肝硬化模型。7周始,予益肝消积方、阳性对照药(安络化纤丸),1ml/100g剂量灌胃。空白对照、模型对照组予等剂量蒸馏水灌胃,日1次,持续6周。用生化法检测ALT、AST评估肝功能;行组织病理学染色(HE染色、天狼猩红染色及Masson染色)评估早期肝硬化病变进展、检测肝脏胶原沉积;用弹性纤维染色评估肝脏的弹性蛋白沉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肝组织中TGF-β1、CD68、CD80、CD163和α-SMA表达情况;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分析以及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 Collagen Ⅰ、Collagen Ⅲ、CCL2、CCR2、TGF-β1、TGF-βR-Ⅱ、Smad2/3、P-Smad2/3、Smad4、Smad7、Sp1、TNF-α、Ras、MEK1/2、ERK1/2、MMP-2、MMP-9、MMP-12、TIMP-1的蛋白水平及bFGF、弹性蛋白(Elastin)的mRNA水平变化,进而对益肝消积方干预早期肝硬化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进行初步探索。结果:1.模型制备:予50%CCl4/橄榄油混合液,腹腔注射,1ml/kg,2次/周。造模6周后,组织病理染色发现,模型组大鼠肝脏出现大量纤维增生,汇管区增宽,形成假小叶,说明模型制备成功。2.一般情况:益肝消积方治疗组及阳性对照安络化纤丸组大鼠毛色、精神状态、进食量等方面均优于模型组。体重上,治疗组大鼠体重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体重增长趋势上,益肝消积方组优于安络化纤丸组。3.肝功能: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ALT、AST含量升高显着(P<0.01)。益肝消积方和阳性对照组(安络化纤丸)较模型组显着下降(P<0.05或P<0.01)。与安络化纤丸相比,益肝消积方在改善ALT方面疗效较优。4.肝组织病理学表现:从肝脏外观看,模型组大鼠颜色变暗,体积缩小,表面粗糙,边缘较钝,质地较硬韧,部分肝脏在剥离时与胸膜腔其他组织相粘连,难以剥离。益肝消积方和安络化纤丸治疗后的大鼠肝体积缩小不明显,表面粗糙不明显,质地较柔韧,未发现与胸腔其他组织粘连,较易剥离。此外,通过组织学染色(HE染色、Masson染色、天狼猩红染色)发现,与模型组大鼠相比,益肝消积方和安络化纤丸治疗后的大鼠肝脏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减轻,病变范围减小,汇管区及周围纤维增生程度减轻,假小叶数量明显减少,且胶原纤维等细胞外基质成分沉积减少(P<0.01)。对比安络化纤丸,益肝消积方抑制胶原沉积的效果较好。说明益肝消积方能够有效抑制炎细胞浸润,减少胶原纤维过度沉积,从而发挥干预早期肝硬化的作用。5.弹性纤维染色结果:为观测弹性纤维变化,我们对其进行了特殊染色。实验发现,在早期肝硬化阶段,模型组弹性纤维含量增多迅速,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益肝消积方、安络化纤丸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弹性纤维含量显着减少(P<0.01),且益肝消积方效果较明显。6.免疫组化、免疫荧光染色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TGF-β1、α-SMA、CD68、CD80、CD163阳性表达区域明显增多。与模型组相比,益肝消积方、安络化纤丸组阳性区域明显减少。7.qRT-PCR结果: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ElastinmRN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益肝消积方治疗组ElastinmRNA表达量显着下降(P<0.01)。对比安络化纤丸,益肝消积方减少ElastinmRNA表达更显着;模型组bFGF mRNA较正常组升高显着(P<0.01)。对比模型组,益肝消积方治疗组bFGF mRNA表达量显着下降(P<0.01)。对比安络化纤丸,益肝消积方下调bFGF mRNA表达更显着。8.Western blot 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 Collagen Ⅰ、Collagen Ⅲ、CCL2、CCR2、TGF-β1、TGF-β RⅡ、P-Smad2/3、Smad4、Ras、Sp1、MMP-2、MMP-9、MMP-12、TIMP-1 蛋白表达含量明显升高(P<0.05 或 P<0.01),Smad7、TNF-α、MEK1/2 蛋白表达含量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益肝消积方治疗组Collagen Ⅰ、Collagen Ⅲ、CCL2、CCR2、TGF-β1、TGF-β RⅡ、P-Smad2/3、Smad4、Ras、Sp1、MMP-2、MMP-9、MMP-12、TIMP-1 蛋白表达含量明显降低(P<0.05 或 P<0.01),Smad7、TNF-α、MEK1/2蛋白表达含量明显上升(P<0.05或P<0.01)。结论:1.予50%CCl4/橄榄油混合液,腹腔注射,1ml/kg,2次/周,共6周,可成功制备早期肝硬化大鼠模型。予益肝消积方干预后,可改善早期肝硬化大鼠体重、肝功能;有效抑制早期肝硬化大鼠肝脏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变性、坏死,胶原纤维(Collagen Ⅰ、Collagen Ⅲ)、弹性纤维等ECM沉积,改善病变程度。2.益肝消积方可抑制α-SMA表达,下调CD68、CD80、CD163表达量,抑制CCL2-CCR2通路,进而具有抑制HSCs激活,抑制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及向M2型巨噬细胞极化,阻止单核/巨噬细胞向损伤肝组织部位迁移,减少Collagen Ⅰ、Collagen Ⅲ和Elastin含量,发挥干预早期肝硬化的作用。3.益肝消积方能通过 TGF-β1/Smads、TGF-β1/Ras/ERK 和 bFGF、TNF-α/MEK/ERK信号转导通路抑制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等ECM合成,发挥干预早期肝硬化的作用。4.益肝消积方可通过调节MMPs/TIMPs酶系,促进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等ECM降解,达到干预早期肝硬化的作用。

江克清,王思凡,邢浩,钟伏弟,何松青[3](2020)在《酒精性肝纤维化的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认为酒精性肝纤维化是因长期过量饮酒产生的肝内纤维结缔组织异常沉积的慢性肝病。随着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人均酒精消耗量日益增多, 酒精性相关肝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压力。酒精性肝病最终可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其中酒精性肝纤维化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因此积极治疗肝纤维化, 使之逆转或延缓发展, 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 酒精性肝纤维化的诊断和治疗方式有限, 特别是早期的无创诊断方式还有待完善, 针对肝纤维化的治疗药物和手段仍然缺乏, 因此迫切需要对酒精性肝纤维化的发展机制有更深入的了解, 以便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方法。同时, 也需要国家政策的重视和扶持, 多学科配合以预防和治疗酒精性肝纤维化。

谯明[4](2020)在《转录—蛋白质组学的芹菜子抗肝纤维化物质基础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筛选芹菜子和芹菜根抗肝纤维化有效部位及单体活性成分;构建芹菜子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和蛋白互作网络,初步预测芹菜子活性成分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阐明芹菜素对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后续新药研发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采用TGF-β1诱导HSC-LX2细胞活化,建立体外肝纤维化模型。通过检测细胞增殖、凋亡及肝纤维化指标含量比较芹菜子和芹菜根不同提取物及其萃取部位体外抗肝纤维化活性;2)通过检测HSC-LX2细胞增殖、凋亡及肝纤维化指标含量,观察芹菜子60%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部位体外抗肝纤维化活性;采用GC-TOF-MS和UHPLC-MS/MS技术对芹菜子有效成分进行识别分析,共同考察芹菜子抗肝纤维化活性与有效成分之间的相关性;3)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ODS和聚酰胺柱色谱等方法对芹菜子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利用1H-NMR和13C-NMR鉴定化合物结构,并对所有单体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肝纤维化活性筛选;4)通过TCMSP数据库、文献挖掘和本实验室已有研究获取芹菜子活性成分,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和BATMAN-TCM数据库获取成分靶点,Gene Cards和OMIM数据库预测和筛选肝纤维化的作用靶点。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String和Cytoscape软件绘制蛋白互作网络。采用DAVID对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合相关文献分析芹菜子活性成分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5)雄性Wistar大鼠适应性饲养1周后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复方鳖甲软肝片,0.60g·kg-1)及芹菜素高剂量组(0.60g·kg-1)、中剂量组(0.30g·kg-1)和低剂量组(0.15g·kg-1),每组15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灌胃给予40%CCl4花生油溶液(1m L·kg-1),正常组给予相应体积花生油,每周2次,连续9周。从造模第5周起,给药组分别灌胃给予相应的受试药物,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溶媒,每天1次,连续5周。给药结束后收集大鼠血清和肝、脾组织,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大鼠血清ALT、AST、ALB、TP、ALP和LDH水平;试剂盒测定大鼠血清TB、DB、GSH-PX、Hyp、SOD和MDA水平;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HA、LN、PCIII和IV-C含量;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病理组织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测定肝组织中TGF-β1和COL-I蛋白的表达;6)采用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大鼠肝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和蛋白质,对差异表达的基因和蛋白质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整合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对差异m RNA-protein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采用q RT-PCR和Western blot对富集程度高的靶蛋白进行验证,进一步阐明芹菜素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结果:1)芹菜子60%乙醇提取物和芹菜根95%乙醇提取物及其石油醚部位可有效抑制HSC-LX2细胞活化,降低LN、HA和PCIII的含量,促进细胞凋亡,其中芹菜子60%乙醇提取物石油醚部位体外抗肝纤维化作用最强,故将芹菜子作为后续研究对象;2)芹菜子60%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部位高剂量对HSC-LX2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75.14%、73.52%、54.09%和43.36%,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7.5%、4.3%、0.7%和0.1%,石油醚部位细胞上清液中肝纤维化指标含量更接近于正常组。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部位中共鉴定识别出122个化学成分,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部位体外抗肝纤维化活性呈现由强到弱的趋势,与所含芹菜素、芹菜甲素、秦皮乙素及其含量呈正相关;3)从芹菜子中共分离鉴定了9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芹菜素、佛手柑内酯、芹菜苷、芦丁、山柰酚、木犀草素、槲皮素、大叶茜草素和芹菜甲素。芹菜素、芹菜苷、芦丁、山柰酚、槲皮素和芹菜甲素对HSC-LX2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71.32%、30.87%、15.81%、22.02%、48.28%和61.93%;4)筛选得到芹菜子17个活性成分,其中apigenin、aesculetin和3-n-butylphthalide具有较多的作用靶点,可能在芹菜子的药理作用中起到较为核心的作用。芹菜子活性成分作用的69个靶点主要涉及collagen catabolic,inflammatory response和negative regulation of cholesterol storage等生物过程,通过调节TGF-β,NF-κB和PI3K/AKT等信号通路来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5)与模型组相比,芹菜素各剂量组大鼠血清肝纤维化四项指标HA、LN、PCIII和IV-C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血清肝功能指标AST、ALT、ALP、MDA、LDH、Hyp、TP、TB和DB水平显着下降(P<0.05),ALB、SOD和GSH-PX水平显着升高(P<0.05);大鼠的肝脾指数明显降低(P<0.05)。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芹菜素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肝纤维化及炎性程度逐渐减轻;6)通过转录组学分析,芹菜素组中有161个基因上调,891个基因下调,涉及的信号通路主要包括Cytokine-cytokine receptor interaction,PPAR signaling pathway,Focal adhesion和Cell adhesion molecules。通过蛋白质组学分析,芹菜素组中正调控蛋白207个,负调控蛋白332个,涉及的信号通路主要包括HIF-1/VEGF/MAPK signaling pathway,Focal adhesion和ECM-receptor interaction。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数据整合分析结果显示,芹菜素可能通过HIF-1/MAPK/e NOS/VEGF/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Focal adhesion和Regulation of actin cytoskeleton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q RT-PCR和Western blot验证实验结果显示,大鼠肝组织中TGF-β1、α-SMA、HIF-1α、VEGF、i NOs、FAK和p38 MAPK m RNA和蛋白表达受到抑制,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结论:1)从芹菜子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其中佛手柑内酯和大叶茜草素为首次从芹菜子中分离得到,大叶茜草素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芹菜子有效成分识别分析结合单体化合物体外药效实验,确定了芹菜素、芹菜甲素和秦皮乙素是芹菜子抗肝纤维化的主要活性成分,其中芹菜素生物活性最强;2)网络药理学初步预测了芹菜子活性成分抗肝纤维化主要涉及的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体现了芹菜子“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为进一步开展芹菜子活性成分抗肝纤维化作用的药理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3)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联合分析,从整体水平探讨了芹菜素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建立了“多靶点-多通路”复杂网络关系,从系统层面探析芹菜素抗肝纤维化机制为通过TGF-β、HIF-1、MAPKs、PI3K/AKT、e NOS和VEGF介导的FAK磷酸化途径来改善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

孙鑫[5](2019)在《基于肝脏自然杀伤细胞与肝星状细胞的关系探讨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有效逆转乙肝肝硬化的免疫调节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肝脏自然杀伤细胞在乙肝肝硬化及肝癌临床肝组织样本中的表型变化特点,寻找乙肝肝硬化及肝癌中肝内NK细胞的相关病理分子;体内动物实验比较分析中药扶正化瘀方联合抗病毒药物恩替卡韦对乙肝背景肝纤维化小鼠肝脏自然杀伤细胞的免疫调控作用,进一步体内清除NK细胞后,观察联合用药方案对抗乙肝背景肝纤维化药效的影响;体外探讨说明中药扶正化瘀方通过提高NK细胞对HSC的识别杀伤活性,抑制HSC活化的抗肝纤维化的免疫调控机制。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方法:1、收集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肝移植中心行外科手术住院患者的肝组织样本以及术前临床基线资料,HE及天狼猩红病理染色观察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肝组织样本中NK细胞的数量、亚型以及表面激活型受体NKG2D、NKp30、NKp44、NKp46的表达,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索NK细胞数量、亚型及表面激活型受体的表达与相应临床基线资料实验室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其与肝纤维化天狼猩红染色面积参数的相关性,通过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技术对激活型NK细胞与活化HSC进行共定位,观察不同组别的共表达差异。2、采用HBV转基因小鼠复合10%CCl4腹腔注射诱导乙肝背景肝纤维化小鼠模型,以野生型小鼠及单纯HBV转基因小鼠为对照,造模2周后给予扶正化瘀方、恩替卡韦、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干预并继续造模4周,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计算脏器指数,检测小鼠血清HBs Ag、HBe Ag、HBV-DNA及肝组织HBs Ag、HBc Ag病毒学指标,ALT、AST、AKP、TBil、Alb等血清肝功能生化指标,观察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病理学变化,检测肝组织羟脯氨酸的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肝内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以及NK表面激活型受体NKG2D的表达特点,免疫荧光染色观察HSC活化与静止状态下的NKG2D配体RAE-1分子的表达差异。3、同上方法制备乙肝背景肝纤维化小鼠模型,同时采用ASGM1腹腔注射清除体内NK细胞,以同基因背景野生型小鼠为对照,设复合模型+Rabbit Ig G组、复合模型+Anti-ASGM1组、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干预+Rabbit Ig G组、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干预+Anti-ASGM1组,10%CCl4腹腔注射造模同时并灌胃给药干预4周,记录小鼠体重及一般情况,计算脏器指数,检测小鼠血清HBs Ag、HBe Ag、HBV-DNA病毒学指标,ALT、AST、AKP血清肝功能生化指标,流式细胞术检测肝内NK细胞清除情况以及观察NK细胞清除后肝内主要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以HE和天狼猩红病理染色评价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结合肝组织羟脯氨酸的含量评价抗肝纤维化药效。4、体外以人外周血来源的NK92细胞株和人肝星状细胞株LX-2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CCK8法测定扶正化瘀方对NK92及LX-2的最大无毒浓度,在无毒浓度范围选择3~5个药物浓度进行NK92细胞功能和活性的评价,Annexin V/7-AAD复染法检测NK92细胞凋亡,荧光定量PCR检测药物孵育NK92细胞株8h和16h后表面激活型受体NKG2D、NKp30、NKp44、NKp46的m RNA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并验证NK92细胞表面分子NKG2D的表达变化,ELISA法检测药物孵育NK92后其细胞因子IFN-γ和颗粒酶B的分泌水平,以聚肌胞苷酸Poly I:C为阳性对照药物,在NK92与K562共培养杀伤体系中评价药物对NK92细胞株杀伤功能的影响,最后以不同浓度扶正化瘀方预孵育的NK92细胞株与人肝星状细胞株LX-2共培养5h,流式细胞术检测NK92细胞表面激活型受体NKG2D的表达,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观察LX-2细胞的活化(α-SMA的表达)以及其对表面RAE-1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1、通过对正常供肝组9例、乙肝肝硬化组8例、乙肝肝癌组12例患者的临床术前基本资料统计分析和组间比较,发现三组人群平均年龄依次递增,乙肝肝硬化组较正常供肝组患者血红蛋白(Hb)明显降低,血小板计数(PLT)显着降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凝血酶原时间(PT)明显延长,凝血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明显增大;乙肝肝癌组较正常供肝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T)显着降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显着升高,γ-谷酰胺转酞酶(γ-GGT)显着升高;乙肝肝癌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T)、γ-谷酰胺转酞酶(γ-GGT)均明显高于乙肝肝硬化组。通过病理观察,乙肝肝硬化组肝组织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纤维化明显,乙肝肝癌组明显炎性细胞浸润伴弥漫性纤维化,部分样本仍可见癌细胞增生活跃。流式细胞术检测肝内NK细胞数量、亚型及表面激活型受体结果显示,与正常供肝组比较,乙肝肝硬化组肝内NK细胞比例明显降低,乙肝肝硬化组与乙肝肝癌组肝内NK细胞表面NKG2D分子表达均明显减少,乙肝肝癌组肝内NK细胞表面NKp46分子表达明显减少;乙肝肝癌组肝内NK细胞比例明显高于乙肝肝硬化组,NKp46的表达明显低于乙肝肝硬化组。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肝内NK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与患者血清白蛋白(Alb)水平呈正相关;肝内NK细胞表面激活型受体NKG2D、NKp44、NKp46的表达均与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呈负相关;NKG2D的表达水平还与肝组织天狼猩红阳性染色面积呈负相关。在乙肝肝硬化组和乙肝肝癌组免疫组化双染图像中可以看出,肝内NKp46的表达减少,且主要表达于α-SMA阳性染色区域周围,而正常供肝组肝组织α-SMA表达极少,NKp46表达散在分布。2、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对乙肝背景肝纤维化小鼠肝脏自然杀伤细胞免疫调控的体内观察研究发现:与野生型对照组相比,单纯HBV转基因小鼠与HBV转基因复合CCl4模型组小鼠血清HBV-DNA载量均高于1×107IU/ml,血清及肝组织HBs Ag、血清HBe Ag和肝组织HBc Ag均呈阳性表达;与单纯HBV转基因组相比,HBV转基因复合CCl4模型组小鼠血清ALT、AST、AKP、TBil水平显着升高,血清Alb水平显着降低,肝组织细胞坏死,汇管区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胶原纤维增生明显,羟脯氨酸含量显着升高,α-SMA和I型胶原表达显着增多,肝内B细胞占淋巴细胞比例升高,NK细胞及NKT细胞占比显着降低,CD4+T细胞占T淋巴细胞比例显着降低,CD8+T细胞占比显着升高,NK细胞表面NKG2D分子表达减少,肝组织RAE-1表达显着减少。与HBV转基因复合CCl4模型组相比,恩替卡韦组、扶正化瘀方组、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组小鼠血清HBV-DNA载量、HBe Ag水平以及肝功能ALT、AST、AKP、TBil水平均不同程度降低,恩替卡韦组纤维化指标没有明显改善,三组肝内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变化均有不同程度改变,其中,恩替卡韦组、扶正化瘀方组、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组小鼠肝内NK细胞占淋巴细胞比例依次显着增高,NK细胞表面NKG2D分子表达依次增多,扶正化瘀方以及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组小鼠肝组织RAE-1表达均显着增加。3、体内清除NK细胞后,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抗乙肝背景小鼠肝纤维化药效观察研究显示:与野生型对照组相比,复合模型+Rabbit Ig G组肝内NK细胞占淋巴细胞比例显着降低,血清HBV-DNA载量高于1×106IU/ml,HBs Ag、HBe Ag均呈阳性表达,ALT、AST、AKP水平显着升高,肝组织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伴局部坏死、肝细胞气球样变及脂肪变,明显胶原沉积,羟脯氨酸含量增高,肝内免疫细胞群比例紊乱;与复合模型+Rabbit Ig G组相比,复合模型+Anti-ASGM1组肝内NK细胞占比减少更为明显,天狼猩红染色纤维化区域和羟脯氨酸含量均有增加的趋势,而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干预+Rabbit Ig G组肝内NK细胞占比显着增加,血清HBV-DNA载量和肝功能生化指标均显着降低,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明显减轻,羟脯氨酸含量显着减少;与复合模型+Anti-ASGM1组相比,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干预+Anti-ASGM1组肝内NK细胞占比增加,血清HBV-DNA载量和肝功能生化指标均显着降低,肝纤维化程度轻微改善,羟脯氨酸含量呈现减少的趋势。4、扶正化瘀方体外调节NK细胞杀伤功能的抗HSC活化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扶正化瘀方在100μg/ml及以下的浓度对NK92和LX-2细胞株均无明显毒性,较低浓度(0.1~10μg/ml)的扶正化瘀方对NK92细胞凋亡有保护作用,不同浓度的扶正化瘀方孵育NK92细胞株16h,可不同程度增强NK细胞表面激活型受体NKG2D、NKp30、NKp46的表达以及促进IFN-γ的分泌,扶正化瘀方在无毒浓度范围可呈现剂量依赖性地提高NK92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功能,预孵育扶正化瘀方的NK92细胞株与LX-2共培养5h后,NK92细胞表面NKG2D分子表达上调,同时LX-2表面RAE-1分子表达增强,α-SMA表达减少。结论:1、乙肝肝硬化及肝癌患者肝内NK细胞数量和功能受到抑制,主要表现在肝内NK细胞表面激活型受体NKG2D及NKp46表达下调,并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其表达与PT和INR水平呈负相关,尤其是NKG2D的表达与肝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2、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对乙肝背景肝纤维化小鼠具有抗病毒抗肝纤维化协同治疗的作用,且可纠正乙肝肝纤维化小鼠肝内淋巴细胞免疫紊乱,其抗乙肝肝纤维化的作用可能与恢复NK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增强NKG2D(NK)-RAE-1(HSC)的有效应答有关。3、体内注射Anti-ASGM1清除NK细胞后,肝内NK细胞数量显着减少,肝纤维化进一步加重,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能够拮抗Anti-ASGM1对该复合模型肝内NK细胞的抑制作用。同时抑制肝内NK细胞的数量和功能,限制了该联合用药方案改善肝纤维化的作用效果。4、扶正化瘀方对NK细胞的功能有正性调节作用,可通过增强NK细胞与HSC细胞表面分子NKG2D-RAE-1的直接接触途径抑制HSC的活化,从而发挥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席婷[6](2019)在《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与无证可辨型差异表达蛋白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基于课题组前期应用蛋白芯片技术和iTRAQ结合LC-MS/MS技术研究慢性乙型肝炎不同中医证型的差异表达蛋白质,本研究采用ELISA方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相关蛋白1-309、MCP-1、SDF-1、FAP、M-CSF、IGF-1、VCAM-1、ApoM在该证型及无证可辨型的表达水平,以期获得与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相关的蛋白质物质基础。方法纳入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型样本30例、慢性乙型肝炎无证可辨型样本15例,健康对照样本15例。取各组样本外周静脉全血,采用ELISA方法检测目标蛋白质在各组的表达水平。利用STRING数据库对差异蛋白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本研究中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 2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绘制ROC曲线时采用MedCalc 19.0.3软件。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组、无证可辨组I-309、MCP-1、SDF-1、FAP、M-CSF、IGF-1、VCAM-1蛋白表达均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oM蛋白表达均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慢性乙型肝炎无证可辨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组TBIL水平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T、AST、HBV DNA水平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09、MCP-1、SDF-1、FAP、M-CSF、IGF-1、VCAM-1蛋白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oM蛋白表达上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1-309、MCP-1、SDF-1、FAP、M-CSF、IGF-1、VCAM-1 蛋白的 GO 富集分析以及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在生物过程中主要参与免疫系统过程中的正向调节,白细胞趋化、T细胞活化的正向调节,细胞黏附、迁移、增殖的正向调节,对刺激的应答、炎症反应、信号受体活性的调节等;在分子功能中,主要参与信号受体结合,整合素结合,受体配体活性,细胞因子活性,趋化因子活性等;在细胞位置中,主要位于细胞外间隙、细胞外区等;主要富集在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类风湿性关节炎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等。4.R OC 曲线分析显示,I-309、MCP-1、SDF-1、FAP、M-CSF、IGF-1、VCAM-1蛋白组合鉴别诊断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型与慢性乙型肝炎无证可辨型的灵敏度、特异度、曲线下面积分别为96.67%、93.33%、0.960。结论1.1-309、MCP-1、SDF-1、FAP、M-CSF、IGF-1、VCAM-1、ApoM 蛋白表达水平变化与慢性乙型肝炎有关。2.1-309、MCP-1、SDF-1、FAP、M-CSF、IGF-1、VCAM-1 蛋白表达水平变化与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证候特征有关,差异表达蛋白功能主要涉及对T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的调节作用,为开展证候发生的生物学调控机制研究提供了方向。

张洁[7](2019)在《基于队列人群的中医体质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和Osteopontin中和抗体在大鼠脂肪性肝纤维化消退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与目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指一组因机体代谢紊乱所致的以肝细胞脂肪变性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NAFLD在早期是可逆的,发病进展过程中NAFLD的各危险因素变化是脂肪肝状态可能由NAFL发展到NASH甚至肝硬化或者表现为逐渐消退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医体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该个体对NAFLD内外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及患病以后疾病可能表现的证型,更重要的是可以影响到个体对治疗效果的不同表现。因此,体质辨识及对NAFLD疾病影响的研究也就成了中医个性化论治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研究中医体质因素和脂肪肝及危险因素各指标的关系,及其对脂肪肝发生与消退的影响,将为进一步防治NAFLD提供科学依据。骨桥蛋白(Ostepontin,OPN)是一种分泌性磷酸化糖蛋白,具有细胞因子的特点。近些年来一系列研究表明,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OPN具有促纤维化的作用,它不仅能够诱发肝星状细胞(HSC)的活化、增殖与迁移,也能引起肝脏内部I型胶原、Ⅲ型胶原、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m RNA(TGF-βm RNA)以及蛋白质的产生,并且对肝巨噬细胞也有明显的趋化作用。本研究是利用高校体检队列人群,研究中医体质对脂肪肝发生和发展过程的作用特点,不同中医体质NAFLD在人群中的分布特点及其临床特征,及其对脂肪肝发生与消退的影响。为进一步防治NAFLD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还利用体检队列人群资料,评价基线OPN对NAFLD发生和消退的预测价值及中医体质对其的影响。最后,本研究利用大鼠脂肪性肝纤维化模型,考察OPN中和抗体特异性结合OPN蛋白并拮抗OPN生物学功能,观察有无干预及不同干预方案下肝脏病理改变和相关促纤因子的变化情况,以此初步评价OPN免疫中和方案治疗肝纤维化是否可行及效果如何。深入研究与OPN相关的肝纤维化的机制,有助于探索防治脂肪性肝纤维化的新策略或新的药物靶点。研究内容:1、基于队列人群的中医体质与非酒精脂肪肝的关系研究:2、血清Osteopontin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和消退的预测评价;3、Osteopontin中和抗体在大鼠脂肪性肝纤维化消退中的作用研究;第一部分基于队列人群的中医体质与非酒精脂肪肝的关系研究目的:基于体检队列人群采用横断面和队列人群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中医体质因素与非酒精脂肪肝(NAFLD)及危险因素的分布及变化的关系,中医体质类型特点对非酒精脂肪肝发生与消退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和队列人群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某高校连续五年参加体检的40岁以上人群,检测各项体检指标和中医体质问卷,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学描述和分析。结果:横断面调查:1、非酒精脂肪肝在人群的构成是以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为主;无论中度还是轻度脂肪肝人群都是痰湿质占比最多;湿热质以中度脂肪肝为主,气虚质以轻度脂肪肝为主。2、从易患非酒精脂肪肝的倾向性上,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平和质的男性脂肪肝检出率明显高于同体质类型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阴虚质、阳虚质的女性脂肪肝检出率高于同体质类型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非酒精脂肪肝的总检出率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气虚质、平和质人群随年龄增加非酒精脂肪肝检出率逐步增加,湿热质人群随年龄增加检出率逐步减少。50-55岁年龄段是男女脂肪肝检出率变化的交叉点,交叉点前女性脂肪肝检出率低于男性,交叉点后女性脂肪肝检出率高于男性。队列人群调查:1、非酒精脂肪肝的年发病率明显高于年消退率,总的趋势是患病人数不断增加。2、新发脂肪肝人群以气虚质、湿热质、痰湿质为主,脂肪肝消退人群以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为主;新发脂肪肝的转化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脂肪肝消退的转化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质、气郁质、阳虚质为主。第二部分血清Osteopontin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和消退的预测评价目的:通过比较不同随访结局的研究对象基线血清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水平的差异,评价基线OPN对NAFLD发生和消退的预测价值。方法:研究对象来自某高校体检人群。从完成3年随访的人群中选择随访研究资料完整且符合标准的360名受试者纳入为研究对象,按随访终止时脂肪肝有无及变化结局分为以下四个组别:未发生组、新发组、维持组、消退组。全部研究对象均完成了肝脏超声诊断、体格检查、中医体质辨识、血清OPN浓度、各项糖脂代谢指标和肝酶的实验室检测。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基线血清OPN在NAFLD的发生和消退中的预测作用。结果:新发生NAFLD人群基线血清OPN水平显着高于未发生NAFLD的人群48.47ng/ml(40.1,62.9)vs 38.18 ng/ml(34.2,51.2),(P<0.001)。维持组人群基线血清OPN水平显着高于消退组的人群54.16 ng/ml(33.2,71.3)vs 50.71 ng/ml(36.7,75.9),(P<0.05)。在维持组内可见易患脂肪肝体质人群的血清OPN水平明显高于非易患脂肪肝体质人群,59.11 ng/ml(55.2,73.5)vs 50.96 ng/ml(47.8,70.8),(P<0.05),未发生组、新发组、消退组未见有此明显差异。多元逐步回归显示基线血清OPN水平和BMI是预测NAFLD的独立预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基线血清OPN+BMI预测模型对3年后NAFLD发生有很好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为0.821,95%CI 0.773–0.839)。第三部分Osteopontin中和抗体在大鼠脂肪性肝纤维化消退中的作用研究目的:考察Osteopontin(OPN)中和抗体对脂肪性肝纤维化大鼠的干预效果,发掘其潜在的治疗价值;研究OPN中和抗体对脂肪性肝纤维化大鼠干预后,肝脏纤维化的表达变化及其与糖脂代谢的关系。方法:1)60只SD大鼠,其中对照组(N=8)、NAFLD造模组(N=52)采用经典CCl4诱导加高脂饮食喂养方法进行脂肪性肝纤维化造模,第6周造模成功后随机抽取8只大鼠作为模型组处死收集样本,再随机抽取24只分为自然消退组、OPN中和抗体干预组、秋水仙碱组。OPN中和抗体干预组从7周开始每隔一天通过尾静脉注射OPN抗体(滴度:1:15),持续4周(每次0.15m L);秋水仙碱组在第7周开始秋水仙碱干预治疗,对大鼠按照0.02mg/100g体重进行药水灌胃给药,持续4周;NAFAD自然消退组在第7周起停止高脂饮食,恢复为正常饮食,持续4周。分别于0周末、4周末、6周末、8周末、10周末随机抽取造模组各5、5、8、5、5只大鼠做生化、病理及western blot检测,评估造模及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2)用real-time PCR和免疫印迹方法检测大鼠肝组织OPN和α-SMA的表达;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肝纤维化相关指标;用病理组织学的HE和Masson染色方法检测大鼠肝纤维化的病理变化;采用大鼠血清检测肝功能指标、TC、TG、FBG、FINS、计算HOMA-IR、ISI。结果:1)OPN抗体干预组大鼠的OPN和α-SMA的m RNA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低于自然消退组和模型组(P<0.01)。2)OPN抗体干预后,大鼠肝组织病理面积减少,纤维组织肥大,炎症细胞浸润减少。3)抗体干预组与秋水仙碱组的ColⅠ、PCⅢ、MMP-3、TGF-β1、α-SMA、TNF-α均明显低于自然消退组(P<0.05或P<0.01)。4)抗体干预组FPG、FINS、HAMO-IR、TG明显低于自然消退组(P<0.05或P<0.01);抗体干预组的FPG、FINS、HAMO-IR、TG、ISI、TG明显低于秋水仙碱组(P<0.05),而两组的TC指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1、体检队列人群的中医体质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分布特点如下:1)构成比:非酒精脂肪肝以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体质人群为主;易患性: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体质更易于患脂肪肝;在男性血瘀质、气郁质、湿热质体质更易于检出脂肪肝,在女性阴虚质、阳虚质体质更易于检出脂肪肝。2)非酒精脂肪肝发生和消退变化:新发脂肪肝人群以气虚质、湿热质、痰湿质为主,新发脂肪肝转化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脂肪肝消退人群以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为主;脂肪肝消退的转化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质、气郁质、阳虚质。2、人体血清OPN水平是NAFL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成为预测NAFLD的新型血清标志物。易患脂肪肝的中医体质类型也是NAFLD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3、在大鼠脂肪性肝纤维化建模过程中,OPN的高表达或激活α-SMA,上调下游HSC相关机制导致肝纤维化,而靶向抑制OPN能够显着改善大鼠非酒精脂肪肝所致肝纤维化,同时也能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和降低血清TG水平。

孙鑫,彭渊,吕靖,赵志敏,杨涛,陶艳艳,胡旭东,刘成海[8](2018)在《中西医结合有效逆转乙肝肝纤维化的目标人群特征和作用机制》文中指出抗病毒西药具有病因治疗优势,中药具有抗肝纤维化优势,中西药联用优势互补可提高乙肝肝纤维化逆转率。从中西药物联用疗效提高的关键机制和其治疗应答的目标人群特征出发,围绕肝脏区域免疫微环境在肝病中的作用,提出"调节肝脏免疫微环境、恢复自然杀伤细胞对活化肝星形细胞的免疫杀伤功能是中药扶正化瘀方联合西药恩替卡韦有效逆转乙肝高度肝纤维化的主要机制"的科学假说。首先,采用传染病重大科技专项乙肝肝硬化临床生物样本,基于疗效分层与回归分析,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有效人群主要生物学与中医证候特征,并通过组内、组间比较分析阐明该治疗方案的主要作用机制;其次,复制乙肝背景的肝纤维化动物模型,体内给药,检测肝内细胞表型功能及相互关系,探讨中西药联用对肝脏免疫病理调控机制;最后,复制肝硬化动物模型,分离培养人肝脏细胞,阐明中药影响活化肝星形细胞对自然杀伤细胞负调控等细胞联系的作用特点,从而验证以上科学假说,最终发现有效方案目标人群特征,阐明其主要治疗机制与中药作用特点,促进中西医结合肝病的精准医疗与基础研究发展。

池晓玲,萧焕明[9](2018)在《病毒性肝炎防治新形势下对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的思考》文中认为抗肝纤维化是中医药防治病毒性肝炎特色优势的重要体现。《2016-2021年全球卫生部门病毒性肝炎战略》、《中国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2017-2020)》的发布为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带来机遇。如何提高肝纤维化的疗效、研发更多抗肝纤维化的有效中药新药是新形势下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研究的挑战。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从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着手,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早期干预,并联合精准医学、中医特色慢病管理等手段开展临床与基础研究,进一步建立并推广应用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的临床诊疗指南及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的中医特色慢病管理指南是未来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秦冬梅[10](2017)在《毛菊苣活性成分及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以毛菊苣(Cichorium glandulosum Boiss.et Hout)根为研究对象,采用药效追踪方式分离抗肝纤维化有效部位及成分,通过体内外活性跟踪探讨了倍半萜和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from root of Cichorium glanudulosum,TFCG)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柱层析、制备液相等方法提取分离单体成分,应用2D-NMR技术对化合物进行鉴定。首先考察了 95%乙醇提取物(CG-I)对刀豆蛋白(Con A)诱导的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昆明种小鼠60只,小鼠灌胃CG-I,阳性药甘利欣,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1天/次,连续十天。第十天灌胃结束后1小时尾静脉注射Con A(除正常组外)。检测各组小鼠血清指标、炎症因子、肝组织匀浆指标及HE染色。将CG-I萃取得到石油醚(CG-V)、乙酸乙酯(CG-Ⅵ)和正丁醇(CG-Ⅶ)萃取物灌胃硫代乙酰胺(thioacetamide,TAA)诱导的大鼠肝纤维模型。Wistar 大鼠 60 只,雌雄对半,分为 6 组,CG-V(15mg·kg-1),CG-Ⅵ mg·kg-1),CG-Ⅶ(6mg·kg-1),水飞蓟宾胶囊(8mg·kg-1)。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以l00mg·kg-1腹腔注射TAA,2次/周。造模第5周始,正常组、模型组给予蒸馏水,其它各组动物灌胃给药,1次/天,连续8周,共12周。考察肝脏、脾脏系数、血清指标、病理检查、蛋白表达及肝组织细胞凋亡情况。将分离的3个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采用MTT和RT-PCR法考察24/48h其对TGF-β1刺激HSC-T6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基因表达的影响。分离和纯化TFCG并考查了 TFCG对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SD大鼠60只,除对照组外,其它各组大鼠首次皮下注射40%CC14-植物油混悬液1ml·kg-1,以后每次注射量为0.5ml·kg-1,对照组大鼠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2次/周。于第四周末把给药组大鼠随机分组为模型组、阳性药(水飞蓟宾)、TFCG高剂量(200mg·kg-1)、中剂量(1OOmg·kg-1)、低剂量(50mg·kg-1)。于第五周始给药组大鼠灌胃,共计13周。检测体内肝脾系数、血清指标、病理切片、免疫组化和蛋白表达等。RT-PCR方法考察24/48h其对TGF-β1刺激HSC-T6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基因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人正常肝细胞株L02中PERK基因慢病毒修饰对内质网应激介导凋亡的作用。结果:鉴定了 3个倍半萜内酯类成分:11β,13-Dihydrolacurin、奥菊素和8-去乙酰母菊素-8-O-硫酸盐,其中1个为新化合物,1个为新天然产物,另1个为首次从毛菊苣根中分离得到,还有β-谷甾醇。CG-I对免疫性肝损伤小鼠保护作用,与模型组比较,CG-I给药组ALT、AST、GST和AKP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或P<0.01),肝脏、脾脏系数均显着下降(P<0.05或P<0.01);CG-I高剂量组IFN-γ显着下降(P<0.05),TNF-α、IL-1β水平均显着下降,T-SOD水平显着上升,MDA水平均显着降低,白蛋白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或P<0.01)。HE染色显示:CG-I各给药组肝损伤程度减轻。三个萃取物对TAA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结果,与模型组相比,CG-Ⅶ组可降低肝脾脏系数(P<0.05);CG-Ⅵ可降低脾系数(P<0.01),给药组大鼠血清中AST和ALT活性显着降低(P<0.05,P<0.01);HE、Masson染色检测,治疗组(CG-V,CG-Ⅶ)的肝脏纤维化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免疫组化显示,较模型组比较,CG-V与CG-Ⅶ显着降低了 FN、Smard3及TGF-β1表达(P<0.05),CG-Ⅴ与CG-Ⅶ与模型组比较凋亡指数显着降低(P<0.01);Western-Blot结果,CG-Ⅴ与CG-Ⅶ组FN和Smard3表达较模型组显着下降(P<0.05),IGFBPrP1表达CG-Ⅶ较模型组显着下降(P<0.05)。3个化合物对HSC-T6基因表达结果,药物对Smad2、Smad3、PPP5C和TGF-β1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显着,24小时三个药物均具有极显着的抑制作用(P<0.01),但48小时抑制作用不显着;48小时三个药物均能显着上调Smad7基因表达(P<0.05或P<0.01),而24小时仅有奥菊素和8-去乙酰母菊素-8-0-硫酸盐个别浓度能够上调Smad7基因表达(P<0.05或P<0.01),Smad7基因表达时效关系成正比。TFCG的提取工艺条件为:80℃,用70%乙醇料液比1:15回流提取2小时,提取2次。AB-8纯化条件为:上样浓度3.Omg·mL-1,流速为4BV·h-1,5BV柱体积,吸附率达80%以上;50%乙醇洗脱,流速2 BV·h-1,2BV柱体积解吸率达90%以上。得到TFCG含量为50.82±0.37%(n=3)。TFCG对CC1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防治作用结果,与模型组相比,TFCG组、水飞蓟宾组肝脾脏系数均有所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血清ALT、AST、AKP、LDH水平均显着下降(P<0.05或P<0.01);TFCG高、低剂量组和水飞蓟宾组y-GT水平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TFCG和水飞蓟宾组大鼠血清Hyp水平有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TFCG高、中剂量和阳性药白蛋白水平升高差异显着(P<0.05);TFCG高剂量组MDA水平降低差异极显着(P<0.01)。病理检查结果,TFCG各剂量组大鼠肝脏纤维有显着改善。免疫组化结果,TFCG各剂量组均能显着降低TGF-β1、Smad3、TLR4 和 α-SMA 蛋白表达(P<0.01 或P<0.05),显着上调 Smad7的表达(P<0.01)。蛋白质印迹法结果:与模型组比较,TFCG中、高剂量组和阳性药TGF-β1表达显着降低(P<0.05),Smad7表达明显增强(P<0.05)。RT-PCR结果:给药组对TGF-β1和PPP5CmRNA表达抑制作用24h优于48h作用,对Smad7基因的上调,48h的效果好于24h,Smad7基因表达时效关系成正比,而TGF-β1、PPP5C、Smad2和Smad3基因表达无明显的时效关系。TFCG中浓度组对于基因表达影响显着(P<0.01)。初步构建人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慢病毒载体并包装慢病毒颗粒,采用western-blot、流式细胞等技术考察L02细胞凋亡情况。结论:通过活性追踪探讨了倍半萜和TFCG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得到三个先导化合物。倍半萜类下调肝组织中FN、IGFBPrPl、Smad3与TGF-β 1的蛋白表达,抑制HSC-T6中 TGF-β1、Smad2、Smad3、PPP5CmRNA 表达以及上调 Smad7mRNA 表达,抑制HSC-T6的激活及增殖作用,有效阻断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TFCG抑制肝组织中TGF-β1、Smad3、TLR4和α-SMA的表达,上调Smad7蛋白表达,对活化HSC-T6中TGF-β1、Smad2、Smad3、PPP5CmRNA表达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能极显着上调Smad7基因mRNA表达,有效阻断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对α-SMA、TLR4和PPP5C蛋白及基因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初步了解在内质网应激时,LV-PERK慢病毒可促进肝细胞株L02的增殖和凋亡作用。

二、重视肝纤维化的基础研究提高治疗水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视肝纤维化的基础研究提高治疗水平(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肠道菌群探讨抗纤软肝颗粒防治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与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肝纤维化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2 中医“从脾治肝”历史沿革
    3 粪菌移植研究进展
    4 肠道菌群在肝纤维化进展中的作用及治疗新策略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抗纤软肝颗粒对乙肝肝纤维化患者肠道菌群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节 抗纤软肝颗粒对肝纤维化小鼠模型的影响
        1 对象、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粪菌移植对伪无菌肝纤维化小鼠模型的作用
        1 对象、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二:综述 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三:部分实验结果
致谢

(2)基于弹性蛋白合成及降解探讨益肝消积方干预早期肝硬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防治肝硬化的研究现状
        1 肝硬化病名渊源
        2 中医对肝硬化病因病机的认识
        3 中医治疗肝硬化思路
        4 导师论治肝硬化的经验
        5 中医药防治肝硬化的机制探讨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弹性蛋白及其调控因子在早期肝硬化中的作用
        1 流行病学
        2 肝硬化现代研究进展
        3 弹性蛋白在肝硬化发生中的作用
        4 调控弹性蛋白合成的细胞因子
        5 调控弹性蛋白降解的细胞因子
        6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研究一 益肝消积方对早期肝硬化的干预作用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研究二 益肝消积方调控弹性蛋白合成干预早期肝硬化的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研究三 益肝消积方调控弹性蛋白降解干预早期肝硬化的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4)转录—蛋白质组学的芹菜子抗肝纤维化物质基础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芹菜子和芹菜根抗肝纤维化物质基础研究
    实验一 芹菜子和芹菜根不同提取物及萃取部位体外抗肝纤维化活性筛选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药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实验二 基于GC-TOF-MS和 UHPLC-MS/MS的芹菜子化学成分及抗肝纤维化活性相关性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药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实验三 芹菜子单体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及其体外抗肝纤维化活性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药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芹菜子活性成分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预测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芹菜素对CCl_4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的保护作用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药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基于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芹菜素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研究
    实验一 基于转录组学的芹菜素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药
        1.2 实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实验二 基于蛋白质组学的芹菜素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药
        1.2 实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实验三 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联合分析及验证实验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药
        1.2 实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芹菜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5)基于肝脏自然杀伤细胞与肝星状细胞的关系探讨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有效逆转乙肝肝硬化的免疫调节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语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肝脏自然杀伤细胞在乙肝肝硬化及肝癌组织中的表型变化特点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分组
    2 观察指标
        2.1 实验室检查
        2.2 肝组织病理检查
        2.3 肝内NK细胞亚型及激活型受体检测
    3 材料
        3.1 主要试剂
        3.2 主要仪器设备
    4 方法
        4.1 组织样本的处理
        4.2 肝组织病理染色
        4.3 肝内NK细胞亚型及表面激活型受体检测
        4.4 石蜡切片免疫组化双重染色
        4.5 统计分析
    5 结果
        5.1 基本资料
        5.2 肝组织病理学观察
        5.3 肝内NK细胞亚型及表面激活型受体的表达特点
        5.4 肝内NK细胞数量、亚型与临床基本资料的相关性分析
        5.5 肝内NK细胞表面激活型受体与临床基本资料的相关性分析
        5.6 肝内NK细胞表面激活型受体NKG2D的表达与纤维化面积相关性分析
        5.7 肝组织免疫组化双重染色观察肝内NK细胞与活化肝星状细胞的关系
    6 分析与讨论
第二部分 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对乙肝背景肝纤维化小鼠肝脏自然杀伤细胞的免疫调控作用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物
        1.3 试剂
        1.4 主要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实验分组、造模及药物干预
        2.2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3 血清病毒学检测
        2.4 血清肝功能检测
        2.5 肝组织病理染色
        2.6 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测定
        2.7 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染色
        2.8 Western Blot蛋白免疫印迹杂交
        2.9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分子
        2.10 肝组织免疫荧光
        2.11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对乙肝背景肝纤维化小鼠体重及脏器指数的影响
        3.2 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对乙肝背景肝纤维化小鼠病毒学指标的影响
        3.3 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对乙肝背景肝纤维化小鼠血清肝功能的影响
        3.4 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对乙肝背景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炎症病理的影响
        3.5 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对乙肝背景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胶原沉积的影响
        3.6 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对乙肝背景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7 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对乙肝背景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α-SMA及I型胶原表达的影响
        3.8 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对乙肝背景肝纤维化小鼠肝内淋巴细胞分群的影响
        3.9 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对乙肝背景肝纤维化小鼠肝内NK细胞表面激活型受体NKG2D表达的影响
        3.10 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对乙肝背景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RAE-1和Desmin表达的影响
        3.11 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对乙肝背景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RAE-1和α-SMA表达的影响
    4 分析与讨论
第三部分 体内清除自然杀伤细胞对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抗乙肝背景小鼠肝纤维化药效的影响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物
        1.3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实验分组、造模及药物干预
        2.2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3 血清病毒学及肝功能生化检测
        2.4 肝组织病理染色
        2.5 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测定
        2.6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分子
        2.7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体内清除自然杀伤细胞后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对乙肝背景肝纤维化小鼠体重及脏器指数的影响
        3.2 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对Anti-ASGM1清除乙肝背景肝纤维化小鼠肝内NK细胞的拮抗作用
        3.3 体内清除自然杀伤细胞后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对乙肝背景肝纤维化小鼠血清病毒学指标的影响
        3.4 体内清除自然杀伤细胞后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对乙肝背景肝纤维化小鼠血清肝功能的影响
        3.5 体内清除自然杀伤细胞后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对乙肝背景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炎症病理的影响
        3.6 体内清除自然杀伤细胞后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对乙肝背景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胶原沉积的影响
        3.7 体内清除自然杀伤细胞后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对乙肝背景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8 Anti-ASGM1清除乙肝背景肝纤维化小鼠肝内NK细胞后肝内主要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的干预作用
    4 分析与讨论
第四部分 扶正化瘀方体外调节自然杀伤细胞功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
    1 材料
        1.1 细胞株
        1.2 药物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细胞复苏、培养与冻存
        2.2 药物配制
        2.3 药物对细胞的毒性测定
        2.4 Annexin V/7-AAD复染法检测细胞凋亡
        2.5 荧光定量PCR检测mRNA表达
        2.6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分子
        2.7 ELISA检测细胞因子分泌水平
        2.8 NK92与CFSE-K562细胞共培养杀伤体系的建立及药物评价
        2.9 药物预孵育的NK92与LX-2共培养
        2.10 细胞免疫荧光检测
        2.11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扶正化瘀方对NK92细胞株和LX-2细胞株的毒性测定
        3.2 扶正化瘀方对NK92细胞株凋亡的影响
        3.3 扶正化瘀方对NK92细胞表面激活型受体表达的影响
        3.4 扶正化瘀方对NK92细胞分泌IFN-γ和Granzyme B水平的影响
        3.5 扶正化瘀方对NK92细胞株杀伤K562功能的影响
        3.6 扶正化瘀方预孵育的NK92与LX-2共培养后NK92细胞表面激活型受体NKG2D的表达变化
        3.7 扶正化瘀方预孵育的NK92与LX-2共培养后LX-2细胞表面配体RAE-1的表达变化
        3.8 扶正化瘀方预孵育的NK92与LX-2共培养后LX-2细胞活化情况
    4 分析与讨论
创新点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献综述 基于肝脏免疫微环境探讨中西医结合有效逆转乙肝肝纤维化的目标人群特征和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2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首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2(首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3(首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首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摘要)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Abstract)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Abstract)
    附录3 :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情况

(6)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与无证可辨型差异表达蛋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慢性乙型肝炎免疫调节治疗研究概况
    2 肝胆湿热证的研究概况
        2.1 肝胆湿热证的历史沿革
        2.2 肝胆湿热证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概况
        2.2.1 肝胆湿热证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研究概况
        2.2.2 肝胆湿热证的组学研究概况
        2.2.3 肝胆湿热证相关信号通路研究概况
    3 慢性乙型肝炎无证可辨型的研究概况
        3.1 慢性乙型肝炎无证可辨型中医研究概况
        3.1.1 慢性乙型肝炎无证可辨型的研究意义
        3.1.2 慢性乙型肝炎无证可辨型的内涵及诊治
        3.1.3 慢性乙型肝炎无证可辨型与伏邪理论
        3.2 慢性乙型肝炎无证可辨型的现代研究概况
第二部分 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型与无证可辨型差异表达蛋白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研究对象来源
        2.2 诊断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4 实验材料
        4.1 实验所用仪器与试剂
        4.1.1 实验主要仪器
        4.1.2 实验主要试剂
    5 实验方法
        5.1 样品的采集及血清的制备
        5.2 样本的运输
        5.3 检测方法
        5.3.1 ELISA检测原理
        5.3.2 ELISA操作步骤
        5.4 统计学分析
    6 实验结果
        6.1 一般资料
        6.1.1 性别构成
        6.1.2 年龄构成
        6.1.3 肝功能和病毒学指标
        6.2 目标蛋白质的分析结果
        6.2.1 ELISA检测目标蛋白质结果分析
        6.2.2 差异蛋白质的功能富集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
        6.2.3 ROC曲线分析
    7 讨论
        7.1 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型、无证可辨型与健康对照差异表达蛋白讨论
        7.2 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型与无证可辨型差异表达蛋白讨论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证候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7)基于队列人群的中医体质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和Osteopontin中和抗体在大鼠脂肪性肝纤维化消退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综述 中医体质类型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研究
    一、中医对脂肪肝的病因病机探讨
    二、中医学对中医体质的理解和研究
    三、中医体质对内分泌代谢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
    四、中医体质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
    五、中医体质与证型的关系
    六、中医体质及证型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
序言
第一部分 基于队列人群的中医体质与NAFLD的关系研究
    引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一、基于基线水平的2011年体检人群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检出率与中医体质分布情况的横断面研究:
        二、基于五年随访人群的脂肪肝新发与消退变化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关系研究
    讨论
        一、横断面研究角度分析脂肪肝分布情况:
        二、分析纵向队列随访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状态变化: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血清Osteopontin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和消退的预测评价
    引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一、统计临床试验样本基线情况
        二、研究对象基线血清OPN水平
        三、NAFLD发生前后的患者血清OPN水平变化
        四、易患体质与非易患体质人群血清OPN水平的比较:
        五、基线OPN水平是预测NAFL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六、OPN预测脂肪肝发生模型的准确性评估
    讨论
第三部分 Osteopontin中和抗体在大鼠脂肪性肝纤维化消退中的作用研究
    引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1.脂肪性肝纤维化模型大鼠组织的OPN表达变化
        2.不同干预方式对各组大鼠肝功能的影响
        3.不同干预方式对各组大鼠肝组织的OPN和 α-SMA表达水平的影响
        4.OPN抗体干预对大鼠肝组织的组织病理学影响
        5.不同干预方式的各组大鼠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
        6.不同干预方式的各组大鼠的糖脂代谢指标的变化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创新点及展望
    创新点
    不足及展望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中西医结合有效逆转乙肝肝纤维化的目标人群特征和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肝纤维化是影响慢乙肝患者预后的重要病理特
2 乙肝早期肝硬化患者存在肝脏区域免疫微环境紊乱的病理特征, 是影响高度肝纤维化难以消退逆转的重要原因
3 调节肝脏区域免疫微环境, 调节活化HSC与肝
4 发现有效人群的生物学与中医证候特征, 将有助于乙肝肝纤维化的精细分层与中西医结合精准治疗
5 科学假说的提出与主要工作思路

(9)病毒性肝炎防治新形势下对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的机遇
2 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的成就
3 中医思维指导下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研究
    3.1 中医思维指导下的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科学研究
    3.2 中医思维指导下的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精准医学研究
    3.3 中医思维指导下的肝纤维化中医特色慢病管理研究
4 小结与展望

(10)毛菊苣活性成分及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毛菊苣根化学成分研究及总黄酮的分离纯化工艺考察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毛菊苣提取物对Con-A诱导的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毛菊苣萃取物对硫代乙酰胺诱导肝纤维化大鼠的保护作用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毛菊苣根倍半萜内酯类成分对HSC-T6增殖抑制作用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部分 毛菊苣中总黄酮对大鼠肝纤维化保护作用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的植物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四、重视肝纤维化的基础研究提高治疗水平(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肠道菌群探讨抗纤软肝颗粒防治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与作用机制[D]. 徐俊.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弹性蛋白合成及降解探讨益肝消积方干预早期肝硬化的机制研究[D]. 张嘉鑫.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酒精性肝纤维化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江克清,王思凡,邢浩,钟伏弟,何松青.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20(10)
  • [4]转录—蛋白质组学的芹菜子抗肝纤维化物质基础及机制研究[D]. 谯明.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3)
  • [5]基于肝脏自然杀伤细胞与肝星状细胞的关系探讨扶正化瘀方联合恩替卡韦有效逆转乙肝肝硬化的免疫调节机制[D]. 孙鑫.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与无证可辨型差异表达蛋白研究[D]. 席婷.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基于队列人群的中医体质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和Osteopontin中和抗体在大鼠脂肪性肝纤维化消退中的作用研究[D]. 张洁. 暨南大学, 2019(03)
  • [8]中西医结合有效逆转乙肝肝纤维化的目标人群特征和作用机制[J]. 孙鑫,彭渊,吕靖,赵志敏,杨涛,陶艳艳,胡旭东,刘成海. 世界中医药, 2018(11)
  • [9]病毒性肝炎防治新形势下对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的思考[J]. 池晓玲,萧焕明.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8(04)
  • [10]毛菊苣活性成分及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研究[D]. 秦冬梅. 新疆医科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重视肝纤维化基础研究,提高治疗水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