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甲醛吸收液测定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探讨

缓冲甲醛吸收液测定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探讨

一、用缓冲的甲醛吸收液测定大气中二氧化硫方法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蔡诚[1](2020)在《pH响应木质素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在木质纤维素酶解和酶回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使得人们迫切的寻找一种可以替代石化能源的可再生资源。生物质能源是由植物体通过光合作用得到的化学能,由于其储量巨大、来源方便、可再生,并且能直接转化为化学品和液体燃料,受到了各国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木质纤维素是生物质最主要的存在形式,通过酶转化的手段将木质纤维素转变成可发酵糖,并进一步转化为液体燃料和化学品是生物炼制的重要途径之一。酶催化水解木质纤维素具有环境友好、专一性强、设备要求低和条件温和等优点,但是目前大规模工业化仍然存在底物的酶解效率不高、纤维素酶的成本高和酶解木质素的利用困难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工作创造性地提出将酶解木质素改性为pH响应表面活性剂来促进木质纤维素的酶解,并回收纤维素酶。这样不仅缓解了酶解木质素利用困难的问题,而且促进了木质纤维素的酶解并节约了纤维素酶的用量。首先研究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木质素磺酸钠(SXSL)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复配对木质纤维素酶解的影响,为pH响应木质素两性表面活性剂(pH-LAS)的合成与应用提供理论基础。研究发现,SXSL与CTAB复配后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木质纤维素的酶解效率。通过表面电荷测试和吸附实验发现,CTAB可以中和SXSL表面的部分负电荷,从而减少SXSL与底物木质素以及SXSL分子相互的静电排斥力,增加SXSL在底物木质素上的吸附,形成了有效空间位阻和水化膜,减少了纤维素酶在木质素上的无效吸附,促进了底物中纤维素的酶解。接着在木质素磺酸盐上通过接枝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CHPTAC)合成木质素磺酸钠季铵盐(SLQA),并研究了不同季铵化程度的SLQA对木质纤维素酶解和纤维素酶吸附的影响。随着季铵化程度的增加,SLQA对木质纤维素的酶解促进作用逐渐增强,且其在木质素膜上的吸附逐渐增强。吸附SLQA后的木质素膜比吸附SXSL的更加亲水,这种现象随着季铵化程度的提高而更加明显,因此SLQA相比SXSL可以形成更有效的空间位阻和水化膜减少纤维素酶在木质素上的无效吸附,从而提高底物纤维素的转化率。通过调节pH可以回收SLQA,重新加入酶解体系中仍可促进木质纤维素的酶解,但是由于SLQA中磺酸根含量远大于季铵根含量,使得其酸析沉淀得率和pH响应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然后在磺化度较低的磺化碱木质素(SAL)上接枝CHPTAC合成等电点较高的pH响应磺化碱木质素季铵盐SAL-Nx(x为CHPTAC占SAL的质量百分比)。其中SAL-N28的等电点为2.3,当溶液pH从5.0降到3.0,超过95%的SAL-N28从5 m M醋酸钠缓冲液中沉淀出来,同时可以将溶液中纤维素酶沉淀出来。SAL-N28对不同纤维素酶组分的回收能力不同,SAL-N28可以回收CTec 2中绝大多数的β-葡萄糖苷酶(β-GL)、内切葡聚糖酶(EG)III和木聚糖酶(Xyn),同时外切葡聚糖酶(CBH)I和CBH II的回收率也超过了一半,静电作用是SAL-N28吸附纤维素酶的主要作用力。在微晶纤维素(Avicel)的酶解过程中,通过调节pH循环回收利用SAL-N28和纤维素酶,可以节约70%左右的纤维素酶。在玉米芯残渣(CCR)的酶解过程中,SAL-N28不仅可以将底物转化率从78%提高到93%,而且可以节约50%的纤维素酶。在木质素上接枝较多的阴阳离子基团会削弱其与纤维素酶之间的疏水作用,因此在木质素上接枝少量的非离子亲水链段来增强其对纤维素酶的结合力,利用木质素自身的pH响应性来实现表面活性剂和纤维素酶的回收。通过环氧氯丙烷(ECH)将单甲氧基聚乙二醇(m PEG)接枝在酶解木质素上得到L-m PEGx(x为反应过程中m PEG与木质素的质量百分比)。随着m PEG接枝量的增加,L-m PEG对纤维素酶的活性影响越小,且其对木质纤维素酶解促进作用越明显。相比木质素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SAL-N28,L-m PEG40具有更高的产率和更灵敏的pH响应性。且L-m PEG40亲水基团的接枝率远小于SAL-N28,其与纤维素酶的疏水作用更强,可以回收更多的纤维素酶。在CCR的酶解过程中,L-m PEG40可以将葡萄糖的收率提高17.2%,节约60%以上的纤维素酶,而且96%以上的L-m PEG40可以循环利用。为了进一步提高木质素表面活性剂回收纤维素酶的能力,用ECH通过聚乙二醇(PEG)使木质素交联起来合成L-PEGx-y(x为PEG的分子量,y为反应中PEG与木质素的质量比)以增大表面活性剂的分子量。相比于L-m PEG,相同条件下合成的L-PEG拥有更大的分子量,由于较大的分子量有利于L-PEG在木质素膜上形成更大的空间位阻,更有效地促进木质纤维素的酶解。且较大的分子量有利于增强L-PEG在沉淀时与纤维素酶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纤维素酶的回收。添加3 g/L的L-PEG1000-40可以使木质素含量较高的稀酸处理桉木的酶解效率从38.2%提高到84.5%,并且节约40%的纤维素酶用量。pH响应木质素表面活性剂在木质素纤维素酶解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纤维素的转化率,降低了纤维素酶的用量,而且实现了木质纤维素全组分的综合利用,对优化木质素纤维素酶解糖化工艺具有重要意义。

高艳萍,杨建涛,刘娇玉[2](2017)在《用EDTA代替CDTA测定SO2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环境空气二氧化硫的测定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HJ 482-2009)中使用CDTA消除或减少某些金属离子的干扰,由于CDTA较贵且不易买到,故尝试用EDTA代替CDTA,该实验从标准曲线绘制、标准样品测定、干扰离子影响分析等多方面考察其可行性。结果表明,2种方法绘制的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均达到0.999以上,斜率也符合要求;SO2低、中、高3种浓度的标准样品,2种方法亦无显着差异;添加干扰离子,EDTA对锰离子络合效果不理想,加入大于0.5μg的锰离子,测定结果超出可接受范围,其余金属离子(钙、镁、铁、铝、铜、镉)与CDTA无较大差别。因此,在实际采样中,若气样较纯,锰离子含量不致干扰测定时,可以用EDTA来代替国标法中的CDTA。

张静[3](2016)在《食品中亚硫酸盐的检测与去除方法研究》文中提出亚硫酸盐是一类在食品加工中应用十分广泛的食品添加剂。但摄入过量的亚硫酸盐会对人体造成全身性的危害。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建立能够快速检测食品中亚硫酸盐的含量和切实可行的去除食品中亚硫酸盐含量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本课题主要的研究内容有:1.利用邻苯二甲醛(OPA)、亚硫酸盐、铵盐在弱酸条件下反应生成强烈的荧光化合物,建立了测定食品中亚硫酸盐含量的荧光法。在最佳条件下,pH值为6.6的介质中亚硫酸盐与铵盐、邻苯二甲醛反应生成强烈的荧光物质,荧光强度与亚硫酸盐浓度(以S02计)在0-9.60mg/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402.01x-146.05,相关系数为0.9994,该方法的回收率在99.24%-113.55%之间。2.对绿豆芽中亚硫酸盐的去除方法进行了研究。绿豆芽在充氮条件下进行蒸馏,挥发出来的S02用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吸收,吸收后的亚硫酸盐在室温下,利用邻苯二甲醛荧光法进行检测。同时对豆芽中亚硫酸盐的去除方法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水、醋酸水溶液、氯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洗米水对豆芽中亚硫酸盐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65℃,绿豆芽在150.00g/L洗米水和2.00g/L的碳酸钠溶液中浸泡1.5h,亚硫酸盐的去除率可分别达到66.41%-72.83%和 67.07%-80.12%。3.基于盐酸苯海索-Ce(Ⅳ)-亚硫酸盐在弱酸或中性条件下反应生成强烈的荧光物质,建立了检测食品中亚硫酸盐含量的新方法。在最佳条件下,亚硫酸盐含量在0.02g/L-1.00g/L之间呈现良好的线性,线性方程为:y=8031.7x-203.31,相关系数为0.9968,方法的检出限为0.001μg/mL。相对标准偏差为6.08%,回收率在82.39%-92.81%之间。

黎冉[4](2016)在《脱除天然气净化厂尾气中二氧化硫的脱除剂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二氧化硫的排放大国,二氧化硫排放量超出环境所能承载量。目前,全球对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我国作为硫排放大国,对二氧化硫的污染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对二氧化硫的排放标准一再从严。针对石油炼制行业刚刚发布的《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0—2015)中酸气回收装置的二氧化硫排放量的限值为4OOmg/m3,甚至在生态较脆弱、大气环境容量小、开发密度高、环境承载力减弱等特殊地区要求酸性气回收装置其排放浓度不高于100mg/m3。面对全球环境问题和日益严格的二氧化硫排放标准,许多天然气净化厂面临着难以达标的局面。因此,寻找出脱硫效果更好的脱硫剂是是我国防治二氧化硫的关键所在。对于天然气净化厂而言,为了使含硫尾气达标排放,通常采用两种处理工艺:一种是还原工艺,将尾气中的SO2加氢还原成H2S,再用醇胺溶液吸收,吸收富液送脱硫装置,回收H2S并将其返回制硫装置生产硫磺;另一种是氧化工艺,它是将尾气焚烧,让H2S全部转化成SO2,再进行烟气脱硫。本次论文则是从后者进行考察。本文建立模拟天然气净化厂的烟气脱硫系统,采用了脱硫率、饱和硫容、再生效果等多种评价指标对聚乙二醇二甲醚、碳酸丙烯酯、N-甲基吡咯烷酮、TEA+Na2SO3复配溶液、CuO+(NH4)2CO3复配溶液共5种吸收剂进行初选。通过各项指标的对比,综合选取较优的聚乙二醇二甲醚作进一步实验参数优化试验。在NHD的优化试验的阶段,本文考察了催化剂、溶液的pH、吸收温度、填料高度、溶液质量浓度、液气比、再生温度共7个因素对吸收剂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PB试验、及响应面试验得到较高脱硫率的方案为:溶液质量浓度84%,液气比0.11,再生温度186.67℃,溶液pH为7,填料高度30cm,吸收温度40℃,无催化剂,响应面法预测值为99.9662%,实验值为99.8903%,且测得在此条件下的高浓度SO2脱除率为99.8213%。结合实际工程情况,选取再生温度140℃,液气比0.07,溶液浓度为0.89的条件,模型预测脱硫率值为99.0965%,实验测得脱硫率为98.9937%,误差较小。且测得在此条件下的高浓度SO2脱除率为98.3156%。在室内实验基础上,针对某天然气净化厂,本文对NHD尾气脱硫工艺进行了方案设计,在方案工艺条件下的总能耗为962915W; NHD循环量为8458m3/h;经脱硫处理后尾气中二氧化硫浓度可达为49.97mg/m3,满足现行环保要求。

乔晓平,薄维平,陈士新,顾军玲[5](2015)在《两种国标方法测定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标方法中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方法主要有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和四氯汞盐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对国标方法中两种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测定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所用的两种吸收液(四氯汞钾、甲醛)的吸收效果及方法的准确性、精密度等条件作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甲醛溶液作吸收液与四氯汞钾溶液作吸收液相比,吸收效果、精密度和准确度更好,测定的检出限低。用甲醛溶液做吸收液,除了上述优点外,还可避免使用大量的汞盐,有利于环境保护。

宋丹[6](2012)在《食品中尿素和二氧化硫快速测定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首先对食品现状进行了综述,然后对食品中的尿素和二氧化硫的快速测定分别进行了研究。论文主要包括四章节:论文第一章中,综述了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产生的原因,食品中有毒物质的分类及其检测方法,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论文第二章中,利用对二甲氨基苯甲醛法对牛奶中尿素进行了快速测定。在优化了盐酸用量、显色剂用量、显色时间和反应温度等反应条件后,建立了对牛奶中尿素进行快速测定的方法,尿素的线性范围为0.0010.050%,测定下限为0.001%。论文第三章中,利用试纸条法对牛奶中尿素进行了快速测定。优化了实验条件,还对实际样品进行了分析,并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论文第四章中,利用国标法—盐酸副玫瑰苯胺比色法对不同食品中二氧化硫进行了测定,确定了最佳的样品前处理条件。二氧化硫的线性范围为0.0501.000mg/L,测定下限为0.050mg/L。

王晖,陈君君,杨伟球[7](2008)在《对空气二氧化硫测定中标准曲线影响因素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对实验室测定条件要求比较严格。通过实验发现显色时间、显色温度、标准溶液保存时间等实验条件均对其标准曲线有影响,所以在实验分析过程中,必须严格把握操作条件,严格遵循操作步骤。

马隽[8](2007)在《二氧化硫、亚硫酸盐和硫化氢快速检测方法及其仪器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在总结了含硫化合物(二氧化硫、亚硫酸盐、硫化氢和硫化物)在大气、水、食品、药品、石油钻井液中的检测方法的基础上,研究出了适用于大气、食品、药品、茶叶中的二氧化硫、亚硫酸盐和吊白块检测的快速检测方法和石油钻井液中的游离硫化氢的快速检测方法,并且开发出了一系列的快速检测仪器和前处理设备,并且把这一整套方法和仪器应用到了实际样品的快速、现场检测中,取得了满意结果。研制出适用于现场快速检测二氧化硫、亚硫酸盐和硫化氢在大气、水、食品、中草药和石油钻井液中的的检测检测方法,但大都在实验室中进行,普遍都存在着检测方法的复杂和检测时间过长,难以实现在现场、快速检测。本文研制了适用于现场、快速检测二氧化硫、亚硫酸盐、硫化氢和硫化物的样品前处理设备(食品中亚硫酸盐快速蒸馏提取仪、用于气体检测的新型气泡吸收管和水中游离硫化氢提取仪)、检测仪器(二氧化硫、亚硫酸盐、硫化氢和硫化物快速检测仪)和检测方法,并且将检测方法应用于大气、水、食品、中草药和石油钻井液等样品的测定中,并且与国标方法进行了比对,二者检测结果相吻合。

张香兰,黄金玲,刘洋,史红霞[9](2004)在《脱硫剂性能评价用SO2分析测试方法》文中指出对定电位电解法、碘量法和SO2快速检测管法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以筛选一种用于评价脱硫剂性能的方法.研究结果显示,三种测试方法都有明显的系统误差,误差从大到小为SO2快速检测管法,碘量法和定电位电解法;碘量法测量值的准确性很容易受流量和浓度的影响,即流量越大、浓度越高,其测量值越低;SO2快速检测管对SO2浓度变化不很敏感,但受操作方法的严格限制,否则会有较大偶然误差.比较实验结果,定电位电解法相对来说可以测量系统中SO2的瞬时值,测量连续、方便,如果配备不同浓度的SO2标准气体进行定期标定,基本可以满足实验要求.

高春英[10](2005)在《顺序注射化学发光联用技术测定空气中的SO2和食品中的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将顺序注射(SI)进样和化学发光(CL)检测技术联用,实现了进样和检测都由微机控制的自动化,装置简单,操作简便,首次用于测定空气中SO2和食品中的碘,并获得比较满意的结果。 论文第一部分介绍了近十年来大气SO2和食品中SO32-分析方法的最新进展,主要对分光光度法、碘量法、色谱法、电化学法以及分子发光分析法等进行介绍。 第二部分介绍了顺序注射和化学发光联用技术测定空气中SO2。在酸性溶液中SO32-被Ce4+氧化成SO42-产生很强的化学发光,其浓度与发光信号强度在2.4×10-8~1.3×10-5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以0.012%三乙醇胺作吸收液,成功地测定了空气中SO2的含量。方法的检出限(3σ)为4.9×10-9mol/L,对3.2×10-7mol/L的SO32-溶液9次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2.9%,方法回收率为98.5~103.6%。分析频率为70样/小时。 第三部分介绍了顺序注射和化学发光联用技术测定食品中的碘。基于酸性溶液中,有HCHO存在时,KMnO4可氧化I-产生很强的化学发光的原理,从而建立了测定微量碘的化学发光分析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和检出限分别为3.0×10-8~8.0×10-6mol/L和1.3×10-8mol/L,对2.0×10-6mol/L的I-进行11次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6%。测定了四种食品中的碘,回收率为92.8~107.7%,结果满意。分析频率为70样/小时。 第四章对顺序注射和化学发光联用技术的特点以及实验内容进行了简单的总结。

二、用缓冲的甲醛吸收液测定大气中二氧化硫方法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缓冲的甲醛吸收液测定大气中二氧化硫方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pH响应木质素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在木质纤维素酶解和酶回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生物质能源与木质纤维素生物质
        1.1.1 生物质能源
        1.1.2 木质纤维素的组成
        1.1.2.1 纤维素
        1.1.2.2 半纤维素
        1.1.2.3 木质素
        1.1.3 木质纤维素的转化利用
        1.1.3.1 碳水化合物的转化
        1.1.3.2 木质素的转化
    1.2 木质纤维素的酶解
        1.2.1 纤维素的酶解
        1.2.2 影响木质纤维素酶解的因素
        1.2.2.1 底物的影响因素
        1.2.2.2 纤维素酶的影响因素
        1.2.2.3 木质纤维素酶解条件
        1.2.3 添加剂对酶解的影响
        1.2.3.1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1.2.3.2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1.2.3.3 蛋白类添加剂
        1.2.3.4 木质素类添加剂
    1.3 木质素的化学改性和应用
        1.3.1 木质素常见的改性方法
        1.3.2 木质素的应用
        1.3.2.1 木质素作为水处理剂
        1.3.2.2 木质素作为表面活性剂
        1.3.2.3 木质素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
        1.3.3 pH响应木质素的合成及应用
    1.4 纤维素酶的回收
        1.4.1 纤维素酶的固定化
        1.4.2 超滤膜回收纤维素酶
        1.4.3 新鲜底物重吸附回收纤维素酶
        1.4.4 其他回收法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1.5.1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5.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3 本论文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木质素磺酸钠与CTAB复配对木质纤维素酶解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预处理
        2.2.3 成分分析
        2.2.4 酶解与测糖
        2.2.5 表面电荷与上清液中SXSL含量测试
        2.2.6 SXSL与CTAB复配(SXSL-CTAB)对酶解的影响
        2.2.7 木质素膜的制备
        2.2.8 耗散型石英晶体微天平(QCM-D)吸附测试
    2.3 预处理液对木质纤维素酶解的影响及添加CTAB后的变化趋势
    2.4 SXSL-CTAB强化木质纤维素的酶解
        2.4.1 CTAB对木质纤维素酶解的影响
        2.4.2 SXSL-CTAB对木质纤维素酶解的影响
        2.4.3 不同pH下,SXSL-CTAB对木质纤维素酶解的影响
    2.5 SXSL-CTAB强化木质纤维素酶解的机理探讨
        2.5.1 SXSL-CTAB上清液和沉淀对酶解的影响
        2.5.2 SXSL-CTAB减小纤维素酶在木质素上无效吸附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木质素磺酸钠季铵盐的合成及其对木质纤维素酶解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木质素磺酸季铵盐(SLQA-x)的合成
        3.2.3 产品物性分析
        3.2.4 预处理和成分分析
        3.2.5 酶解与测糖
        3.2.6 QCM吸附测试
        3.2.7 木质素膜接触角的测试
        3.2.8 SLQA-80进一步酸析提纯
        3.2.9 提纯后SLQA-80溶解百分率测定
        3.2.10 SLQA-80的回收
    3.3 SLQA的合成和表征
    3.4 SLQA促进木质纤维素的酶解
        3.4.1 SLQA中季铵根的含量对木质纤维素酶解的影响
        3.4.2 不同pH下,SLQA对木质纤维素酶解的影响
    3.5 SLQA促进木质纤维素酶解机理
        3.5.1 SLQA对木质素膜表面的亲疏水性影响
        3.5.2 SLQA对纤维素酶在木质素膜上吸附的影响
    3.6 SLQA的回收利用
    3.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磺化碱木质素季铵盐的合成及其在纤维素酶回收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磺化碱木质素季铵盐(SAL-Nx)的合成
        4.2.3 产品物性分析
        4.2.4 SAL-Nx溶解百分率测定
        4.2.5 酶解与测糖
        4.2.6 SAL-N28回收溶液中的纤维素酶
        4.2.7 CTec2的二维凝胶电泳
        4.2.8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分析纤维素酶
        4.2.9 SAL-N28对不同纤维素酶组分的回收
        4.2.10 SAL-N28在酶解过程中回收纤维素酶
    4.3 SAL-NX的合成和表征
        4.3.1 SAL-Nx的红外光谱
        4.3.2 SAL-Nx的元素分析和基团含量
        4.3.3 SAL-Nx的等电点
    4.4 SAL-NX对木质纤维素酶解的影响
    4.5 SAL-NX溶解率曲线
        4.5.1 产品季铵化程度对溶解率曲线的影响
        4.5.2 体系离子强度和糖浓度对溶解率曲线的影响
    4.6 SAL-N28回收溶液中纤维素酶的情况
    4.7 SAL-N28回收不同纤维素酶组分的情况
    4.8 SAL-N28在酶解过程中循环回收纤维素酶
    4.9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pH响应木质素基单甲氧基聚乙二醇醚的合成及其在酶解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试剂和材料
        5.2.2 木质素基单甲氧基聚乙二醇醚(L-mPEG)的合成
        5.2.3 L-mPEG分子量和红外光谱测试
        5.2.4 相对滤纸酶活(FPA)测试
        5.2.5 Zeta电位和L-mPEG40溶解百分率测试
        5.2.6 底物酶解
        5.2.7 L-mPEG和SAL-N28回收溶液中纤维素酶的滤纸酶活
        5.2.8 QCM-D测试
        5.2.9 SDS-PAGE分析回收的纤维素酶组分
        5.2.10 酶解过程中纤维素酶的回收
    5.3 L-mPEGX的合成和表征
    5.4 L-mPEGX对纤维素酶活性和木质纤维素水解的影响
    5.5 L-mPEGX对纤维素酶不同组分回收的影响
    5.6 L-mPEG40对木质纤维素酶解的影响
    5.7 L-mPEG40和SAL-N28的PH响应性及其回收纤维素酶的对比
    5.8 L-mPEG40与SAL-N28回收纤维素酶差异分析
    5.9 L-mPEG40在木质纤维素酶解过程中循环回收纤维素酶
    5.10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pH响应木质素基聚乙二醇醚的合成及其在酶解中的应用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和方法
        6.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6.2.2 L-PEG的合成
        6.2.3 纤维素酶的相对酶活测试
        6.2.4 分子量和红外光谱测试
        6.2.5 酶解和测糖
        6.2.6 SDS-PAGE分析回收的纤维素酶组分
        6.2.7 纤维素酶滤纸酶活及添加剂的回收
        6.2.8 QCM-D测试
        6.2.9 L-PEG在Eu-DA酶解过程中循环回收纤维素酶
    6.3 L-PEG的合成和性质
    6.4 L-PEG对纤维素酶活性和酶回收的影响
    6.5 L-PEG对Eu-DA酶解的影响
    6.6 L-PEG和L-mPEG对Eu-DA酶解影响的对比
    6.7 L-PEG和L-mPEG回收纤维素酶的对比
    6.8 L-PEG1000-40在Eu-DA酶解过程中循环回收纤维素酶
    6.9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用EDTA代替CDTA测定SO2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仪器、试剂、方法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标准曲线
    2.2 标准样品的测定
    2.3 干扰离子的影响
        2.3.1 钙、镁、铁、铝、铜、镉离子对测定的影响
        2.3.2 锰离子对测定的影响
3 结论

(3)食品中亚硫酸盐的检测与去除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食品中亚硫酸盐的存在形态
    1.2 亚硫酸盐的来源
        1.2.1 食品中亚硫酸盐的来源
        1.2.1.1 作为食品添加剂外源性添加
        1.2.1.2 食品内源性生成
        1.2.2 人体内亚硫酸盐的来源
        1.2.2.1 机体内源性生成
        1.2.2.2 机体外源性摄入
    1.3 食品中亚硫酸盐的作用
        1.3.1 漂白剂
        1.3.2 防腐保鲜剂
        1.3.3 抑制酶促褐变和非酶促褐变
        1.3.4 其他方面的作用
    1.4 亚硫酸盐的毒性
        1.4.1 对呼吸系统的损伤
        1.4.2 对生殖系统的毒性
        1.4.3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1.4.4 对循环系统的毒性
        1.4.5 对神经系统的损伤
        1.4.6 对免疫系统的毒性
    1.5 食品中亚硫酸盐的限量标准
    1.6 亚硫酸盐的检测方法
        1.6.1 分光光度法
        1.6.2 改进的分光光度法
        1.6.3 滴定法
        1.6.3.1 直接滴定碘量法
        1.6.3.2 蒸馏碘量法
        1.6.3.3 蒸馏碱滴定法
        1.6.4 荧光法
        1.6.5 色谱法
        1.6.6 电化学法
        1.6.7 传感器法
        1.6.8 快速检测法
        1.6.9 其他方法
    1.7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2 邻苯二甲醛荧光法测定水产品中亚硫酸盐的含量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2 实验原理
    2.3 样品的测定
        2.3.1 样品处理
        2.3.1.1 蒸馏水浸泡法
        2.3.1.2 氢氧化钠碱解法
        2.3.1.3 超声提取法
        2.3.1.4 碱解超声提取法
        2.3.2 样品中亚硫酸盐含量的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单因素实验条件的确定
        2.4.1.1 最大吸收波长
        2.4.1.2 邻苯二甲醛用量的影响
        2.4.1.3 乙酸铵用量的影响
        2.4.1.4 PH的影响
        2.4.1.5 缓冲溶液体积的影响
        2.4.1.6 反应时间的影响
        2.4.1.7 反应温度的影响
        2.4.2 反应条件的正交实验
    2.5 共存离子的影响
    2.6 工作曲线
    2.7 几种样品处理方法比较
    2.8 样品的测定
    2.9 回收率的测定
    2.10 结论
3 绿豆芽中的亚硫酸盐含量测定与去除方法研究
    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试剂与材料
    3.2 样品处理与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荧光法与国标法测定豆芽中亚硫酸盐差异性检验
        3.3.2 加标回收实验
        3.3.3 去除方法比较
        3.3.4 洗米水、纯碱水去除豆芽中亚硫酸盐的最佳条件的确定
        3.3.4.1 洗米水、纯碱水浓度对亚硫酸盐去除效果的影响
        3.3.4.2 洗米水、纯碱水处理时间的影响
        3.3.4.3 洗米水、纯碱水处理豆芽的温度对结果的影响
        3.3.5 样品的测定
    3.4 结论
4 盐酸苯海索-Ce(Ⅳ)荧光法检测虾中亚硫酸盐含量
    4.1 仪器与试剂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试剂
    4.2 样品处理与检测
        4.2.1 样品处理
        4.2.2 样品检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单因素实验条件的选择
        4.3.1.1 最大吸收波长
        4.3.1.2 盐酸苯海索用量的影响
        4.3.1.3 硫酸高铈用量的影响
        4.3.1.4 反应温度的影响
        4.3.1.5 反应时间的影响
        4.3.2 反应条件的正交实验
        4.3.3 共存离子的影响
        4.3.4 方法评价
        4.3.4.1 工作曲线
        4.3.4.2 方法的检出限
        4.3.4.3 方法精密度和回收率
        4.3.4.4 与国标法差异性检验
        4.3.4.5 样品检测
    4.4 结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情况

(4)脱除天然气净化厂尾气中二氧化硫的脱除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净化厂脱除SO_2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脱除SO_2研究现状和进展分析
        1.3.1 石灰石-石膏法
        1.3.2 有机胺脱硫
        1.3.3 氨法脱硫
        1.3.4 硫化碱法
        1.3.5 双碱法
        1.3.6 海水法
        1.3.7 电子束辐照法(EBA)
        1.3.8 脉冲电晕等离子体技术
        1.3.9 微生物脱硫法
        1.3.10 膜基吸收法
    1.4 低浓度SO_2气体的检测分析方法
        1.4.1 碘量法
        1.4.2 电量法该方法又称库仑法
        1.4.3 电化学传感器法
        1.4.4 分光光度法
        1.4.5 紫外荧光法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溶剂的初选
    2.1 实验原理
        2.1.1 天然气净化厂尾气的基本特征
        2.1.2 吸收过程的本质
        2.1.3 溶剂的选择
        2.1.4 尾气检测原理
    2.2 实验准备
        2.2.1 配制混合气体
        2.2.2 吸收液的配制
        2.2.3 尾气检测溶液的配制
        2.2.4 主要实验药品及仪器
        2.2.5 实验装置搭建
    2.3 溶剂初选实验
        2.3.1 实验参数的选定
        2.3.2 评价指标的建立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低浓度条件下脱硫效果对比
        2.4.2 饱和二氧化硫容量
        2.4.3 高浓度条件下脱除效果对比
        2.4.4 再生效果对比
        2.4.5 实验小结
第3章 NHD吸收因素的分析与优化
    3.1 实验原理
    3.2 实验方案
    3.3 实验准备
        3.3.1 吸收器类型的选择
        3.3.2 填料选择
        3.3.3 塔参数的设定
        3.3.4 泵的选择
        3.3.5 装置搭建
    3.4 响应面法优化实验
        3.4.1 单因素实验
        3.4.2 Plackett-burman实验
        3.4.3 Box-Behnken实验设计
        3.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NHD脱硫工艺方案设计
    4.1 NHD脱硫工艺方案
    4.2 NHD脱硫参数计算
        4.2.1 溶解度
        4.2.2 NHD循环量
        4.2.3 能耗计算
    4.3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两种国标方法测定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原理
    1. 1 甲醛吸收法
    1. 2 四氯汞盐吸收法
2 实验部分
    2. 1 仪器与试剂
    2. 2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 1 两种方法的校准曲线和检出限比较
    3. 2 两种方法的精密度实验
    3. 3 两种方法的准确度实验
    3. 4 实际样品的比对测定
4 结论

(6)食品中尿素和二氧化硫快速测定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食品安全
        1.1.1 食品安全现状
        1.1.2 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1.1.3 食品中有毒物质的分类及检测
        1.1.4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
    1.2 尿素的测定
        1.2.1 牛奶中尿素的来源及危害
        1.2.2 尿素的测定方法
    1.3 二氧化硫的测定
        1.3.1 二氧化硫的性质
        1.3.2 二氧化硫在食品中的应用以及危害
        1.3.3 食品中二氧化硫的限量
        1.3.4 二氧化硫的测定方法
    1.4 论文的选题意义
    1.5 参考文献
第2章 对二甲氨基苯甲醛法快速测定牛奶中尿素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
        2.2.2 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2.3.1 工作曲线的绘制
        2.2.3.2 牛奶样品中尿素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实验条件的优化
        2.3.1.1 盐酸用量
        2.3.1.2 显色剂用量
        2.3.1.3 显色时间
        2.3.1.4 温度
        2.3.1.5 沉淀剂用量
        2.3.1.6 超声对蛋白质沉淀的影响
        2.3.2 方法评价
        2.3.2.1 工作曲线
        2.3.2.2 精密度
        2.3.2.3 回收率
        2.3.2.4 样品分析
    2.4 小结
    2.5 参考文献
第3章 试纸条法快速测定牛奶中尿素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
        3.2.2 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3.1 尿素试纸条的检测原理
        3.2.3.2 尿素试纸条的研制
        3.2.3.3 尿素试纸条的使用方法
        3.2.3.4 制作比色卡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脲酶的提取与活性测定
        3.3.2 尿素试纸条制作工艺的优化
        3.3.2.1 指示剂
        3.3.2.2 脲酶溶液和指示剂的体积比
        3.3.2.3 滤纸
        3.3.2.4 烘干温度
        3.3.2.5 显色时间
        3.3.2.6 测定下限
        3.3.2.7 保存条件
        3.3.3 方法评价
        3.3.3.1 精密度
        3.3.3.2 保质期
        3.3.3.3 实际样品分析
    3.4 小结
    3.5 参考文献
第4章 食品中二氧化硫的快速测定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
        4.2.2 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2.3.1 方法原理
        4.2.3.2 工作曲线
        4.2.3.3 食品中二氧化硫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实验条件的优化
        4.3.1.1 显色温度及时间
        4.3.1.2 超声位置
        4.3.1.3 超声时间
        4.3.2 方法评价
        4.3.2.1 工作曲线
        4.3.2.2 精密度
        4.3.2.3 回收率
        4.3.3 与国标方法的对比
    4.4 小结
    4.5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二氧化硫、亚硫酸盐和硫化氢快速检测方法及其仪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二氧化硫、亚硫酸盐、硫化氢和硫化物的来源和危害
        1.1.1 二氧化硫、亚硫酸盐的来源和危害
        1.1.2 硫化氢和硫化物的来源和危害
    1.2 二氧化硫、亚硫酸盐、硫化氢和硫化物的检测方法
        1.2.1 二氧化硫、亚硫酸盐的检测方法
        1.2.1.1 分光光度法
        1.2.1.2 荧光光度法
        1.2.1.3 化学发光法
        1.2.1.4 电化学及传感器法
        1.2.1.5 光谱法
        1.2.1.6 色谱法
        1.2.1.7 碘量法
        1.2.1.8 空白减差法
        1.2.1.9 植物检测法
        1.2.1.10 二氧化硫和亚硫酸盐的快速检测方法
        1.2.2 硫化氢和硫化物的检测方法
        1.2.2.1 水样中硫化物的检测的预处理方法
        1.2.2.2 分光光度法
        1.2.2.3 荧光光度法
        1.2.2.4 电化学法
        1.2.2.5 光谱分析法
        1.2.2.6 色谱分析法
        1.2.2.7 碘量法
        1.2.2.8 光化学法
        1.2.2.9 反应速率法
        1.2.2.10 硫化氢和硫化物的快速检测方法
    1.3 本文研究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二氧化硫、亚硫酸盐和硫化氢快速检测仪器的研制
    2.1 仪器的原理和结构
        2.1.1 仪器的原理
        2.1.2 仪器的结构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光源/单色器系统
        2.2.2 比色池系统
        2.2.3 检测器系统
        2.2.4 传感器的选择
        2.2.5 微处理器系统
        2.2.6 比色瓶
    2.3 仪器的特点、技术指标和应用领域
        2.3.1 仪器的特点
        2.3.2 仪器的技术指标
        2.3.3 仪器的使用方法
        2.3.3.1 样品的测定
        2.3.3.2 自制工作曲线测定的方法
        2.3.4 仪器的应用
        2.3.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二氧化硫、亚硫酸盐、硫化氢样品前处理设备的研究
    3.1 食品中亚硫酸盐快速蒸馏提取仪的研制
        3.1.1 食品中亚硫酸盐快速蒸馏提取仪的结构
        3.1.2 食品中亚硫酸盐快速蒸馏提取仪的功能
        3.1.3 食品中亚硫酸盐快速蒸馏提取仪的操作方法
        3.1.4 食品中亚硫酸盐快速蒸馏提取仪的特点
        3.1.5 食品中亚硫酸盐快速蒸馏提取仪的应用
    3.2 用于气体检测的新型气泡吸收管的研制
        3.2.1 气泡吸收管的结构
        3.2.2 气泡吸收管的特点
        3.2.3 气泡吸收管的操作方法
    3.3 水中游离硫化氢提取装置的研制
        3.3.1 游离硫化氢提取装置的结构
        3.3.2 游离硫化氢提取装置的功能
        3.3.3 游离硫化氢提取装置的操作方法
        3.3.4 游离硫化氢提取装置的特点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食品、中草药和茶叶中亚硫酸盐快速检测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食品中亚硫酸盐的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
        4.2.1 实验部分
        4.2.1.1 主要仪器
        4.2.1.2 主要试剂
        4.2.1.3 实验方法
        4.2.2 结果和讨论
        4.2.3 实际样品分析
    4.3 中草药中亚硫酸盐的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
        4.3.1 实验部分
        4.3.1.1 主要仪器
        4.3.1.2 主要试剂
        4.3.1.3 实验方法
        4.3.2 结果和讨论
        4.3.3 实际样品分析
    4.4 茶叶中亚硫酸盐的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
        4.4.1 实验部分
        4.4.1.1 主要仪器
        4.4.1.2 主要试剂
        4.4.1.3 实验方法
        4.4.2 结果和讨论
    4.5 食品中吊白块的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
        4.5.1 实验部分
        4.5.1.1 主要仪器、试剂
        4.5.1.2 实验方法
        4.5.2 结果和讨论
        4.5.3 实际样品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二氧化硫和硫化氢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
    5.1 空气中二氧化硫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
        5.1.1 前言
        5.1.2 实验部分
        5.1.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5.1.2.2.1 主要试剂
        5.1.2.2.2 主要仪器
        5.1.2.3 实验步骤
        5.1.2.3.1 采样
        5.1.2.3.2 测定
        5.1.3 结果和讨论
        5.1.3.1 pH 值
        5.1.3.2 二氧化硫、亚硫酸盐、硫化氢快速检测仪中标准物质和标准气体的制备
        5.1.3.3 干扰
        5.1.3.4 吸收液的稳定性
        5.1.3.5 精密度、准确度和测量范围
        5.1.4 实际样品的测定
    5.2 钻井液中硫化氢的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
        5.2.1 摘要
        5.2.2 引言
        5.2.3 硫化氢气体的检测方法
        5.2.3.1 标准碘量法
        5.2.3.2 快速测定管法
        5.2.3.3 醋酸铅试纸法
        5.2.3.4 硫化氢报警法
        5.2.3.5 综合判断法
        5.2.4 实验部分
        5.2.4.1 所用仪器
        5.2.4.2 所用试剂
        5.2.4.3 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5.2.5 结果和讨论
        5.2.5.1 硫化吸收液的选择
        5.2.5.2 气体流量的影响
        5.2.6 钻井液中的硫化氢的实际样品测定
参考文献
摘要
Abstract
致谢
附录
作者攻博期间发表和交流的论文及其它科研成果(2003~2007)

(10)顺序注射化学发光联用技术测定空气中的SO2和食品中的碘(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引言
    1.2 分光光度法
    1.3 碘量法
    1.4 色谱法
    1.5 电化学检测法
    1.6 分子发光分析法
        1.6.1 荧光分光光度法
        1.6.2 化学发光法
    1.7 其他测定方法
    1.8 小结
第二章 顺序注射化学发光联用技术测定空气中的SO_2
    2.1 引言
        2.1.1 二氧化硫来源、危害、及分析方法
        2.1.2 顺序注射分析特点
        2.1.3 顺序注射分析原理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装置
        2.2.2 试剂及配制
        2.2.3 实验原理
        2.2.4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进样和反应装置的设计
        2.3.2 实验参数的优化
        2.3.3 共存物质的影响
        2.3.4 分析性能
    2.4 与其他方法的比较
    2.5 样品分析
第三章 顺序注射化学发光联用技术测定食品中的碘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装置
        3.2.2 试剂及配制
        3.2.3 顺序注射系统的操作程序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实验原理
        3.3.2 实验参数的优化
        3.3.3 共存离子的影响
        3.3.4 分析性能
    3.4 与文献报道的化学发光反应体系方法的比较
    3.5 样品分析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硕士期间撰写的论文

四、用缓冲的甲醛吸收液测定大气中二氧化硫方法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pH响应木质素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在木质纤维素酶解和酶回收中的应用[D]. 蔡诚.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2]用EDTA代替CDTA测定SO2的实验研究[J]. 高艳萍,杨建涛,刘娇玉.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7(S1)
  • [3]食品中亚硫酸盐的检测与去除方法研究[D]. 张静. 渤海大学, 2016(05)
  • [4]脱除天然气净化厂尾气中二氧化硫的脱除剂研究[D]. 黎冉. 西南石油大学, 2016(03)
  • [5]两种国标方法测定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比较研究[J]. 乔晓平,薄维平,陈士新,顾军玲.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5(02)
  • [6]食品中尿素和二氧化硫快速测定的研究[D]. 宋丹. 吉林大学, 2012(09)
  • [7]对空气二氧化硫测定中标准曲线影响因素的探讨[J]. 王晖,陈君君,杨伟球. 现代农业科技, 2008(09)
  • [8]二氧化硫、亚硫酸盐和硫化氢快速检测方法及其仪器的研究[D]. 马隽. 吉林大学, 2007(03)
  • [9]脱硫剂性能评价用SO2分析测试方法[J]. 张香兰,黄金玲,刘洋,史红霞.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4(06)
  • [10]顺序注射化学发光联用技术测定空气中的SO2和食品中的碘[D]. 高春英. 东北大学, 2005(07)

标签:;  ;  ;  ;  ;  

缓冲甲醛吸收液测定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