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急性肝衰竭现状

美国急性肝衰竭现状

一、美国的急性肝功能衰竭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吴若林,赵红川,耿小平[1](2022)在《肝移植治疗成人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现状》文中指出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是慢性肝病或肝硬化急性失代偿期的最严重形式, 往往同时合并肝外器官功能衰竭, 患者短期预后极差。ACLF的触发病因复杂多样, 其分期及器官功能衰竭的类型和定义各不相同, 目前尚无统一的ACLF诊断标准, 难以直接预测和比较不同地域ACLF的总体发病率和预后情况。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 肝移植在ACLF外科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但其价值尚存争议。目前ACLF具体的入院处理和治疗方案, 包括ICU的监护治疗、器官功能的支持维护、肝移植手术指征和时机选择等方面, 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化流程或意见。ACLF患者是否应较其他潜在的肝移植等待受者在供者分配方面更具有优先权亦无定论。此外, 人工肝支持系统在ACLF移植前桥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尚需更多的前瞻性对照研究来进一步证实。因此, 本文就肝移植在成人ACLF外科治疗中的指征选择、手术疗效及影响因素、手术时机选择、供肝资源分配及移植前桥接治疗等方面进行探讨, 以期为ACLF肝移植治疗的未来临床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潘晨燕[2](2021)在《仿生生物人工肝的构建及其治疗急性肝衰竭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肝细胞微载体与半透膜微管构建仿生肝小叶结构单元;基于肝小叶结构功能单元构建肝脏芯片;肝脏芯片应用于仿生生物人工肝(Bionic bioartificial liver system,BBALS)治疗急性肝衰竭的效果研究。方法:第一部分:构建基于肝小叶结构功能单元的肝脏芯片。通过对肝细胞微载体进行肝功能评估,验证其模拟肝脏微环境以及作为体外生物反应器单元可能性,并与半透膜微管结合构建肝小叶结构功能单元。将其与双向循环体系结合构建肝脏芯片,通过对双向循环体系不同流速进行优化,优选出最适合肝细胞微载体培养的流速,能够维持肝细胞微载体最强活性、及最佳细胞功能。实验分为对细胞进行二维平板培养组和肝细胞微载体模拟3D培养组,使用过碘酸雪夫染色法(Periodic Acid-Schiffstain,PAS)观察糖原合成情况,同时使用吲哚青绿(Indocyanine green,ICG)染色观察摄取及排泄能力,通过检测尿素(Urea)、白蛋白(Album,ALB)水平评估合成及分泌能力,检测细胞色素P-450表达(Cytochrome P-450,CYP-450)情况,通过细胞增殖及肝功能水平检测确定最佳流速。第二部分:通过使用构建的仿生生物人工肝,对其治疗急性肝衰竭的作用进行研究。使用3D肝脏芯片作为新型生物反应器应用于BBALS中,通过过滤D-氨基半乳糖诱导(D-galactosamine,D-Gal)形成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兔模型,对其进行血浆置换,研究BBALS治疗ALF的作用。实验分为正常组、ALF组以及BBALS治疗组,观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尿素和白蛋白水平,并用H&E、Ki-67和Tunel染色检测炎症反应、增殖和凋亡程度。结果:第一部分:肝细胞微载体3D培养组与细胞平板培养组相比,肝糖原合成更多,ICG摄取和释放速度更快,尿素合成、白蛋白分泌水平增高,CYP-450水平增高。得到了优化后的最佳流速,证明肝脏芯片在5mL/h时能够保持较高的细胞活性,维持其特异性功能。第二部分:与未治疗的ALF组相比,BBALS治疗组的ALT和AST显着降低,尿素和血浆生成明显改善,炎症浸润、肝细胞凋亡和肝细胞增殖显着减少。结论:1.肝细胞在微载体上3D培养与细胞平板培养相比有更好的肝储备、合成、分泌、代谢能力,将其与半透膜微管组装构建了模拟肝脏肝小叶结构的功能单元。发现肝小叶结构功能单元结合双向循环体系构建的肝脏芯片能够在0.5mL/h流速下使细胞达到最佳生长活性,有较好的肝脏特异性功能。2.仿生生物人工肝治疗急性肝衰竭后,肝脏损伤程度减轻,解毒和合成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显示了其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前景。

冯兰棱[3](2021)在《以核心能力为导向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案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以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为导向,参考国内外急诊专科护士培训经验,构建既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又能体现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培训方案,旨在规范我国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提高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为急诊专科护士管理、培训、考核及认证提供理论依据,进而推进急诊专科护理领域的发展。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关于急诊专科护士培训及核心能力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12月,并手工补充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提取相关内容,了解国内外急诊专科护士培训及核心能力的研究现状,初步拟定培训方案框架。2.半结构式访谈:根据研究目的拟定访谈提纲,对5名急诊专科护士和10名急诊护理专家进行一对一半结构式访谈,了解其对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理解,以及对急诊专科护士培训的认识、建议与意见,进一步补充完善培训方案。3.Delphi法:采用Delphi法对30名专家进行2轮咨询。采用Excel2019、SPSS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合指标纳入标准(重要性评分>4.0分,变异系数<0.25)以及专家意见修改相应指标,最终确定以核心能力为导向的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案。研究结果:1.文献研究结果:通过检索共获得1906篇文献,剔除重复文献559篇后按制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最终纳入28篇文献,涉及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时长、考核标准、培训学员和教师准入标准等内容。2.半结构式访谈结果:整理分析访谈内容后提炼5个主题,分别为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训内容设置、培训管理、考核评价、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效果及展望,结合文献研究结果初步形成培训方案。3.Delphi结果:参与2轮咨询的专家均来自中华护理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包括急诊专科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管理领域。2轮专家咨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0.90%、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94,Kendall’s W协调系数分别为0.201、0.322(P<0.05)。第一轮修改41项指标,合并6项指标,删除8项指标,新增5项指标;第二轮修改6项指标,合并4项指标,删除2项指标,最终确立的培训方案包括培训目标、培训管理、培训内容及考核评价4项一级指标,21项二级指标,102项三级指标。研究结论:本研究选择的咨询专家专业领域涉及广泛,来自不同地区具有代表性,专家积极性、权威性、协调性较好,表明研究结果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培训方案充分融合核心能力要求,突出急诊专科化培训的特色,能为我国完善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提供参考依据。

郑瑞鹏[4](2020)在《基于微生物组学的慢性肝病临床特点及粪菌移植延缓肝硬化大鼠疾病进程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慢性肝病是一种由病毒、酒精或药物等不同致病因素引起肝损伤的进行性疾病。慢性肝病的持续性进展,可导致进行性肝脏损伤、炎症和修复的恶性循环,患者通常会经历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等过程,如疾病不能被有效控制,最终可发展为肝癌。早期的肝炎主要是以肝脏局部炎症反应导致肝细胞受损为特征,炎症的持续存在则可进一步引发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的发生,患者一旦进入肝硬化阶段将导致肝脏的不可逆性损伤,最终形成肝癌。其中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肝癌的最常见类型。我国是肝病高发国家,据统计,2019年全世界一半以上的肝癌病例发生在中国,且80%的新增病例处于晚期癌症阶段。临床上主要采用手术切除或肝移植等外科手段对肝癌进行治疗,但肝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极低,给社会公共卫生体系和患者身体健康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发现并干预慢性肝病的早期阶段,如肝炎和肝硬化的进程,对于延缓其进展并阻止肝癌的发生发展尤为重要。肠道菌群在机体的免疫调节、代谢平衡以及营养摄入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被称为是一个被遗忘的代谢“器官”。肝脏通过门静脉、胆道与肠道连接,向肠道输送胆汁酸等生物活性物质维持机体需要,而肠道中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也会沿着门静脉逆行至肝脏进而对肝脏造成损伤,此通路被称为肠-肝轴。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在酒精性脂肪肝(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肝硬化以及肝癌等多种慢性肝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的研究多聚焦于肠道菌群与某种特定的肝病之间的关联性,但肠道菌群结构分布与慢性肝病的发生发展的关系有待于深入研究。肠道菌群失衡可导致有害菌增多,产生大量的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LPS通过与Toll-like Receptor 4(TLR4)受体结合,激活免疫细胞内MyD88-NF-κB通路,最终促进IL-6、IL-1β和TNF-α等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基因转录与合成分泌,从而加重炎症反应。益生菌可改善肠道菌群失衡并能延缓慢性肝病的发生和发展,从而降低肝病的恶化和死亡率。但益生菌不能在肠道中长期定殖,且不同菌株间功能差异巨大,对肝病的治疗作用仍具有较大争议。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是一种将健康人的肠道菌群整体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对肠道菌群进行重塑的方法,已广泛应用于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炎症性肠病、顽固性便秘以及肠道免疫缺陷等疾病。目前应用FMT治疗慢性肝病的研究较少,其原因与慢性肝病的肠道菌群结构特点未被彻底揭示相关。此外,FMT治疗慢性肝病的作用机制也并不明确。为了解多种慢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的组成特点,进而探讨FMT对慢性肝病的治疗作用机制。本研究拟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16S rRNA)检测肝炎、肝硬化、HCC患者以及健康人的肠道菌群,解析不同病因和不同阶段慢性肝病的肠道菌群结构和组成,探讨肠道菌群与慢性肝病疾病进展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构建肝硬化大鼠模型,以FMT对肝硬化大鼠进行干预,并联合微生物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探讨FMT对肝硬化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为临床上慢性肝病的诊治技术开辟新的领域。一、慢性肝病肠道菌群结构多样性研究方法:(1)以肝炎、肝硬化、HCC患者以及健康个体为研究对象,使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肠道菌群的结构和组成,分析慢性肝病不同阶段肠道菌群的变化;(2)根据HCC患者是否存在肝硬化,分为肝硬化肝癌(LC-HCC:52例)和非肝硬化性肝癌(NLC-HCC:23例)两组,通过与单纯肝硬化组对比,分析肝硬化的并发对HCC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3)根据疾病诱因将HCC分为乙肝病毒诱发的HCC组(HBV-HCC:35例)、丙肝病毒诱发的HCC组(HCV-HCC:25例)和酒精性HCC组(ALD-HCC:15例),探讨不同病因对HCC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和组成的影响。结果:(1)与健康组、肝炎组和HCC组相比,肝硬化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明显降低,疣微菌门和变形菌门的丰度明显增高(p﹤0.05),软壁菌门丰度显着降低(p﹤0.001);在属水平上,叶杆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肠球菌属和Erysipelatoclostridium菌属等菌属的丰度显着增高(p﹤0.05),而青枯菌属、Catenibacterium菌属和Lachnospira菌属等菌属的丰度显着降低(p﹤0.05)。与健康组和肝炎组相比,尽管HCC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无明显变化(p﹥0.05),但梭杆菌门的丰度显着增高(p﹤0.05),同时劳特氏菌属、Clostridiates菌属以及Sarcina菌属等菌属的丰度显着增加(p﹤0.05)。这表明,在四组中,肝硬化组患者肠道菌群失调最为严重,尽管HCC组肠道菌群多样性无显着变化,但菌群种类的比例变化可能与HCC的发生相关。(2)与肝硬化组相比,LC-HCC组肠道菌群多样性无显着变化,而NLC-HCC组肠道菌群多样性显着增加(p﹤0.05)。菌属水平分析结果显示:与肝硬化相比,LC-HCC组中双歧杆菌菌属、阿克曼菌属等有益菌属以及考拉杆菌属等产短链脂肪酸菌属丰度显着降低(p﹤0.05),拟杆菌属、脱硫弧菌属等产LPS菌属丰度显着增高(p﹤0.05)。结果提示肠道菌群中有益菌的减少以及有害菌的增多可能是肝硬化进展为HCC的原因之一。(3)在HBV-HCC组、HCV-HCC组和ALD-HCC组之间,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三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p﹥0.05)。尽管在三组中发现了肠球菌属等18个差异性菌属,但在门水平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由此可见,HCC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与其不同病因无显着关联性。二、FMT对肝硬化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使用CCL4和CCL4联合酒精的方法分别构建了两种肝硬化大鼠模型,并每天给予健康大鼠的粪便菌液进行干预治疗。(1)连续造模12周后,比较分析各组大鼠的生活状态、体重、腹水形成时间、生存时间和死亡率;并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HE染色技术对各组大鼠的肝功能指标以及肝脏的纤维化程度进行检测,探讨FMT对肝硬化大鼠的治疗作用。(2)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IL-6、IL-1β、和TNF-α炎症因子以及血浆中内毒素的含量;对各组大鼠血液、肠系膜淋巴结和肝脏组织中细菌含量以及肠道黏膜屏障的完整性进行检测;RT-PCR和Western-blot分别检测肝脏组织中TLR4-MyD88-NF-κB通路中相关信号分子的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初步探讨FMT对肝硬化大鼠的治疗机制。结果:(1)与肝硬化组相比,FMT治疗组大鼠的生活状态得到有效改善,体重增加,腹水形成时间和生存时间明显延长,死亡率显着降低(p﹤0.01);血清中ALT、AST和GGT等肝功能指标均显着改善(p﹤0.05,p﹤0.01),而白蛋白指标则明显增高(p﹤0.05);肝组织表面的结节数量减少,肝组织中假小叶结构减少,结缔组织增生程度减轻。以上结果表明,FMT可有效改善肝硬化大鼠的生活状态,恢复肝功能并延缓肝硬化的发展进程。(2)ELISA结果显示,FMT治疗组大鼠血清中IL-6、TNF-α和IL-1β促炎性细胞因子以及内毒素的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血液、肠系膜淋巴结和肝组织中的细菌菌落数均显着减少(p﹤0.05),肠道黏膜的结构和屏障功能得到有效改善;大鼠肝组织中TLR4-MyD88-NF-κB通路的相关分子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以上结果表明,FMT可有效改善肝硬化大鼠的肠道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减少细菌移位;FMT可通过下调TLR4-MyD88-NF-κB通路的相关分子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减轻肝硬化大鼠的炎症水平。三、FMT对肝硬化大鼠的肠道菌群组成与代谢的影响方法:(1)应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各组大鼠的肠道菌群进行检测,分析比较各组大鼠肠道菌群的结构和组成,探讨FMT能否有效改善肝硬化大鼠肠道菌群的紊乱;(2)使用UPLC-Q/TOF-MS技术对各组大鼠血浆中差异性代谢物进行鉴别和分析,探讨FMT能否通过调节肝硬化大鼠的代谢模式进而发挥保护作用。结果:(1)肝硬化大鼠肠道菌群中乳杆菌科等有益菌属的丰度显着降低,而梭菌科和毛螺旋菌科等有害菌属的丰度显着增高,菌群结构和多样性紊乱;FMT治疗后,乳杆菌科等有益菌属的丰度增高,梭菌科和毛螺旋菌科等有害菌属的丰度降低,说明FMT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菌群结构,维持肠道微生态的平衡,进而通过肠-肝轴延缓肝硬化的进程。(2)肝硬化大鼠血浆中鞘氨醇和LysoPC(18:1(9Z))的含量显着降低,而视黄醇、8,9-环氧二十碳三烯酸、9-顺式视黄醛和花生四烯酸等代谢物的含量显着增高;FMT可调节花生四烯酸和视黄醇代谢通路。以上结果表明,FMT的治疗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肝硬化大鼠的肠道菌群的紊乱和调节花生四烯酸和视黄醇的代谢通路,进而延缓肝硬化的发展进程。结论:1.慢性肝病的发生与肠道菌群的紊乱密切相关,肝细胞癌(HCC)患者肠道菌群的紊乱与其是否并发肝硬化密切相关,而HCC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与其不同病因(如HBV感染、HCV感染或过度饮酒)无显着关联性。肝硬化进展为HCC可能与双歧杆菌菌属、阿克曼菌属等有益菌属及考拉杆菌属等产短链脂肪酸菌属丰度的降低,且与拟杆菌属、脱硫弧菌属等产LPS的菌属丰度的增高有关。2.粪菌移植(FMT)可有效改善肝硬化大鼠的肠道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减少细菌移位,进而延缓肝硬化发展进程;FMT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TLR4-MyD88-NF-κB通路的相关分子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产生有关;FMT可通过调节花生四烯酸和视黄醇等代谢通路,改变大鼠的代谢模式,进而延缓肝硬化大鼠的疾病进程。创新性:1.本研究表征了我国吉林省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等慢性肝病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发现HCC肠道菌群的紊乱与其是否并发肝硬化密切相关,而HCC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与其不同病因无显着关联性。2.本研究通过构建肝硬化大鼠模型验证了TLR4-MyD88-NF-κB通路相关信号分子在肝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发现粪菌移植(FMT)可通过抑制TLR4-MyD88-NF-κB通路的相关分子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改善肝硬化大鼠的相关症状。3.本研究联合微生物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阐释了FMT对肝硬化大鼠的治疗机制,发现FMT可通过调整肝硬化大鼠的肠道菌群结构并通过调节花生四烯酸和视黄醇代谢紊乱,延缓肝硬化的发展进程。

贾磊[5](2020)在《肝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肝硬化合并小肝综合征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肝细胞移植(Hepatocyte Transplantation,HCT)对大鼠肝硬化合并小肝综合征(Small-For-Size Syndrome,SFSS)的治疗效果。方法:运用分析纯四氯化碳皮下注射加乙醇饮用进行肝硬化大鼠模型建立,过程14周,成功建立肝硬化SD大鼠模型。将30只肝硬化SD大鼠随机分为A组(术前3天进行肝细胞移植,n=10)、B组(手术时进行肝细胞移植,n=10)、C组(空白对照组,n=10)并进行70%肝脏切除,于术后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生存率、不同时点血生化、相关基因及蛋白水平变化以及肝组织学情况。对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组间比较,方差齐采用LSD-t检验,方差不齐采用Games-Howell检验。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A组大鼠术后苏醒时间小于1小时,术后12小时即有饮水及少许进食现象,术后24小时可见大鼠自主活动。B组大鼠苏醒时间最长约2小时,术后24小时有饮水,术后36小时有自主活动。C组大鼠术后苏醒时间最长约3.5小时,术后24小时少量饮水,至术后48小时见自主活动。A组术后存活率(90%,9/10)明显高于B组(50%,5/10)、C组(30%,3/10)组,生存率log-rank检验χ2=6.440,p=0.04,存在统计学差异;术后24小时A、B、C三组ALT平均值分别为:860.1±39.9 U/L、904.6±35.6 U/L、927.4±17.0 U/L(F=6.808,p=0.007),AST平均值:896.3±44.7 U/L、923.8±31.6 U/L、950.0±16.3 U/L(F=3.666,p=0.047),ALB平均值:25.6±0.5 g/l、24.8±0.6 g/l、23.4±0.4 g/l(F=26.577,p=0.000),A组均好于其余两组,且A组恢复速度快于其余两组,至术后240小时三组ALT平均值分别为:97.8±10.0U/L、128.2±20.7 U/L、150.5±14.8 U/L(F=13.816,p=0.001),AST平均值:108.7±10.8 U/L、142.0±14.1 U/L、161.0±21.2 U/L(F=17.220,p<0.001),ALB平均值:29.1±0.6 g/l、28.0±0.2 g/l、27.0±0.2 g/l(F=15.629,p=0.00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72、240小时IL-6、TNF-αm RNA相对表达量,A组明显低于B组及C组,但IL-1无明显差异。术后72、240小时IL-6、TNF-α蛋白表达量A组亦明显低于其他两组。术后72小时病理切片A组仅见细胞气球样病变,点状细胞坏死,少量炎性细胞浸润,B组见肝细胞排列紊乱,严重水肿,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点状坏死,C组大鼠见肝索结构消失,大块肝细胞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结论:1.肝细胞移植可有效促进肝硬化大鼠术后小肝综合征肝功能恢复及提高生存率;2.治疗效果与细胞移植的时间点有关;3.肝细胞移植技术可为目前临床外科手术后肝功能肝衰竭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和思路。

朱红梅[6](2020)在《81例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回顾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1.通过对81例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总结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患者的病因。2.探讨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患者短期预后(90天)的独立危险因素。3.探究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NLR)及MELD联合NLR对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90天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我院感染科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住院符合标准的ACLF患者81例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并发症及计算MELD评分及NLR,电话随访患者90天的生存状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于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引入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MedCalc 15.8软件分析比较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MELD评分、NLR、MELD+NLR对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能力。结果:1.ACLF的病因分析:乙肝42例(51.85%),酒精性肝硬化16例(19.75%),自身免疫性肝病9例(11.11%),不明原因肝硬化6例(7.41%),丙肝肝硬化3例(3.70%),酒精肝合并乙肝2例(2.47%),慢乙肝合并药物肝损伤3例(3.70%),ACLF患者短期(90d)内的死亡率为43.21%,不同病因间生存组和死亡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并发症与预后:ACLF患者死亡组的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明显高于生存组(P<0.05),而两组间腹腔积液、腹腔感染、肺部感染无明显差异(P>0.05)。3.实验室指标与预后:年龄、TBIL、ALB、ALP、NLR、PTA、INR、FT3、TSH、Lac、MELD评分对ACLF患者短期预后有影响(P<0.05),而ALT、AST、PA、CHE、GGT、TBA、WBC、Cr、FT4对患者短期预后无意义(P>0.05)。4.把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年龄、TBIL、ALB、ALP、NLR、PTA、INR、FT3、TSH、Lac、MELD评分、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做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INR、NLR、MELD评分、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为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5.MELD评分的AUC为0.869,NLR的AUC为0.771,两种评分系统对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预后的诊断价值均较好(AUC>0.70),NLR评分较MELD评分对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预测价值较好(AUC 0.869>0.771),MELD评分联合NLR评分可进一步增加预测预后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论:1.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仍是ACLF的主要病因,其次为酒精性肝病。2.INR、NLR、MELD评分、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为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3.NLR、MELD评分均可以预测患者的预后,但NLR优于MELD,两者联合可进一步提高预测的敏感度与特异度。

金长雨[7](2019)在《老年呼吸衰竭患者继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危险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调查老年呼吸衰竭患者继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情况,深入分析老年呼吸衰竭继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探讨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针对性地制定防控对策,减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回顾性收集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0月确诊的208例老年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按照是否继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进行分组,详细记录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采用EpiData 3.1对原始数据进行录入,SPSS 25.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包括性别、有无CO2潴留、有无肺间质纤维化、原发病类型、吸烟指数是否超过重度指标、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慢性肝炎、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有创机械通气、发生季节、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利尿剂应用等使用频数、百分数进行描述;计量资料包括年龄、BMI、APACHEII评分经正态性检验后使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各因素组间MODS发生率的差异使用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确定老年呼衰继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8例呼吸衰竭患者共有34例继发了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为16.35%(34/208),其中6例心血管功能衰竭并肝功能衰竭、4例心血管功能衰竭并肾功能衰竭、11例肝功能衰竭并肾功能衰竭、4例肝功能衰竭并肾功能衰竭并消化道系统功能衰竭、4例肝功能衰竭并脑功能衰竭、2例脑功能衰竭并凝血机制障碍、2例肝功能衰竭并胰功能衰竭、1例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衰竭并脑功能衰竭,构成比分别为17.65%(6/34)、11.76%(4/34)、32.35%(11/34)、11.76%(4/34)、11.76%(4/34)、5.88%(2/34)、5.88%(2/34)、2.94%(1/34)。发生组和未发生组对可能导致继发MODS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原发病类型分布及BMI>25kg/m2、合并高脂血症、气候剧烈变化者MODS发生率相近,进行?2检验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发生组年龄>80岁、二氧化碳潴留、肺间质纤维化、吸烟指数>400支/年、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慢性肝炎、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有创机械通气、APACHEII>15分、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者MODS的发生率均高于未发生组(P<0.05),利尿剂应用者MODS的发生率低于未发生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80岁、二氧化碳潴留、肺间质纤维化、吸烟指数>400支/年、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慢性肝炎、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有创机械通气、APACHEII>15分、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均为老年呼吸衰竭继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利尿剂应用是其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3.291、14.455、5.702、11.250、5.030、5.100、4.559、3.660、7.168、2.953、7.168、4.545、3.352、0.087。结论老年呼吸衰竭患者继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危险因素较多,年龄>80岁、二氧化碳潴留、肺间质纤维化、吸烟指数>400支/年、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慢性肝炎、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有创机械通气、APACHE II>15分、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均可增加其发生风险,而利尿剂应用可降低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风险,明确老年呼吸衰竭继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可为临床制定相关预防策略,以减少老年呼吸衰竭继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率提供参考依据。

陈笑艳[8](2019)在《胶原凝胶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肝衰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是由多因素所引发的迅速和严重的肝损伤,临床上如何治疗ALF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现阶段治疗ALF最有效的方法是肝脏移植,但其受到供体短缺和手术费用高昂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常规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作为一种新兴细胞移植疗法,成为了治疗ALF的研究热点,然而,研究表明移植的MSCs仅有少量细胞募集到受损组织,其治疗效果受到移植后的低细胞利用率和存活率的限制。胶原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特有的拓扑三维结构,既可以为细胞的靶向递送提供载体,同时也可以提供细胞生长所需的三维环境,进而维持并提高MSCs的存活能力与功能。然而,目前移植胶原凝胶复合MSCs是否对ALF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缺乏研究。本研究建立以D-氨基半乳糖苷(D-Galactosamine,D-Gal)诱导的小鼠ALF模型,通过检测胶原凝胶复合MSCs移植在治疗小鼠ALF中取得的疗效,为胶原凝胶复合MSCs移植应用于临床治疗ALF提供实验基础和依据。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移植胶原凝胶复合MSCs对ALF小鼠的治疗作用及相关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分离C57BL/6小鼠的骨髓MSCs,体外贴壁培养,每3天换液,用传至3-6代的MSCs进行实验。将MSCs与胶原凝胶混合制备,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胶原凝胶与MSCs的生物相容性。将经荧光预处理的MSCs、胶原凝胶复合MSCs分别肝脏多点注入ALF小鼠的肝脏,进行小动物活体成像检测,探究MSCs在肝脏中定植情况。将105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5组:(1)对照组(生理盐水);(2)D-Gal+PBS组;(3)D-Gal+胶原凝胶组;(4)D-Gal+MSCs组;(5)D-Gal+胶原凝胶-MSCs组。组(1)中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另外4组小鼠腹腔注射D-Gal,建立小鼠ALF模型。于造模12小时后,4组ALF小鼠分别肝脏多点注射200μLPBS、200μL胶原凝胶、1×106MSCs、包含1×106MSCs的胶原凝胶-MSCs,统计各组小鼠的生存率。检测各组小鼠的ALT、AST和炎症因子水平,Western bloting、组织病理学染色检测各组小鼠肝脏组织中肝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水平。结果:扫描电镜发现胶原凝胶与MSCs具有较好的相容性,小动物活体成像检测发现几乎所有信号均集中于肝脏,脾脏位置无信号,胶原凝胶复合MSCs移植的信号强于单独MSCs移植的ALF小鼠。经D-Gal处理后,小鼠血清中AST和ALT水平显着增高,并且在给药后第3天达到峰值。肝功能指标在D-Gal+胶原凝胶-MSCs组和D-Gal+MSCs组的小鼠明显优于D-Gal+PBS组和D-Gal+胶原凝胶组(P<0.05),D-Gal+胶原凝胶-MSCs组比较D-Gal+MSCs组有明显改善(P<0.05)。HE染色提示D-Gal+胶原凝胶-MSCs组和D-Gal+MSCs组的肝脏损伤程度轻于D-Gal+PBS组和D-Gal+胶原凝胶组,D-Gal+胶原凝胶-MSCs组轻于D-Gal+MSCs组。D-Gal+PBS组和D-Gal+胶原凝胶组小鼠3天生存率不足15%,两组之间无显着差异,MSCs治疗组小鼠7天生存率为44%,而胶原凝胶复合MSCs治疗组小鼠生存率相比较单纯MSCs治疗组显着提高(7天生存率76%)。Western Bloting和免疫组化均显示D-Gal+胶原凝胶-MSCs组肝细胞增殖率明显优于D-Gal+MSCs组、D-Gal+PBS组及D-Gal+胶原凝胶组,同时,肝细胞凋亡明显低于D-Gal+MSCs组,相应的肝脏内IL-1β、IL-6、TNF-α、i NOS和CCL2等炎性因子水平D-Gal+胶原凝胶-MSCs也低于D-Gal+MSCs组。进一步的研究发现,D-Gal+胶原凝胶-MSCs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发挥治疗作用。实验表明,尽管胶原凝胶本身对ALF无治疗作用,但胶原凝胶复合MSCs移植能增强MSCs的肝脏定植能力,并能对小鼠ALF产生更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的顺利进行,为解决MSCs移植治疗ALF提供了新的思路。结论:(1)胶原凝胶复合MSCs移植能增强MSCs的肝脏定植能力,从而更有效的减轻小鼠ALF;(2)胶原凝胶复合MSCs可通过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增殖来减轻肝损伤;(3)移植胶原凝胶复合MSCs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改善肝细胞功能。

苏毅[9](2019)在《急性肝衰竭的病因与治疗研究现状》文中研究指明急性肝功能衰竭(肝衰竭, ALF)常见于临床,病情凶险,预后差。各种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诱发的肝损害等是主要病因,临床表现为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出现黄疸,由于凝血功能异常可导致身体各部位出血,可迅速出现各种并发症,甚至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除中毒引起的急性肝功能衰竭者可用解毒药治疗外,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肝功能衰竭无特效疗法,病死率高,主要治疗方法包括病因学治疗、并发症治疗、肝脏移植、肝脏干细胞移植及人工肝支持治疗等。

王志春[10](2019)在《血浆置换治疗70例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70例行血浆置换(PE)治疗的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总结与分析,以期能够为肝功能衰竭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方法:收取2015年6月到2018年6月在我院感染科住院并且接受PE治疗的70例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给予保肝、支持治疗的基础上进行PE治疗。对PE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的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分析PE治疗对不同患者临床分期、分型及不同病因肝功能衰竭的疗效。结果:1.70例肝功能衰竭患者经PE治疗后有效率是54.29%。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酶(AS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PT)均显着降低,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明显升高,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PE治疗对早期肝功能衰竭患者效果显着,高达83.3%;对中晚期患者疗效依次降低,其中早期肝功能衰竭组较中晚期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3.PE治疗后,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有效率(70%)高于亚急性肝功能衰竭(50%)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52%)。但经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P>0.05,差异不显着。4.PE疗效与肝功能衰竭病因的关系:对于肝功能衰竭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药物及酒精导致的肝功能衰竭的PE治疗有效率分别为44.83%、52.94%、71.43%。各组病因间临床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70例肝功能衰竭患者共进行PE治疗156次,出现不良反应共23次(14.7%)。无出血、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PE治疗能明显改善肝功能衰竭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及四周生存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肝功能衰竭患者早期给予PE治疗能获得更好的疗效。临床不同分型及不同病因导致的肝功能衰竭患者行PE治疗有效率差异不显着。

二、美国的急性肝功能衰竭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的急性肝功能衰竭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2)仿生生物人工肝的构建及其治疗急性肝衰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认识
        1.1 中医病名探究
        1.2 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1.3 中医辨证分型
        1.4 中医治疗及预后
    2. 西医学对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研究进展
        2.1 定义及分类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2.3 临床表现及诊断
        2.4 治疗及预后
        2.5 生物人工肝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一、基于肝小叶结构功能单元的肝脏芯片的构建
        1. 微载体球的肝功能评估研究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讨论
        2. 肝小叶结构功能单元的构建
        2.1 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3. 肝脏芯片的构建
        3.1 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二、仿生生物人工肝治疗急性肝衰竭的作用研究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以核心能力为导向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及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理论基础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对象
    2.1 成立研究小组
    2.2 文献研究
    2.3 半结构式访谈
    2.4 Delphi法的实施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文献研究结果
    3.2 半结构式访谈结果
    3.3 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案初步构建结果
    3.4 Delphi咨询结果
    3.5 确立以核心能力为导向的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案
第四章 讨论
    4.1 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案构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4.2 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案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
    4.3 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案内容分析
第五章 小结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创新性
    5.3 研究局限性
    5.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微生物组学的慢性肝病临床特点及粪菌移植延缓肝硬化大鼠疾病进程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慢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1.1.1 病毒性肝病
        1.1.2 酒精性肝病
        1.1.3 非酒精性脂肪肝
        1.1.4 药物性肝病
        1.1.5 自身免疫性肝病
    1.2 肠道微生态与慢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1.2.1 肠道菌群的概念
        1.2.2 肠-肝轴学说
        1.2.3 肠道菌群与慢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1.2.4 FMT在肝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1.3 本课题的设计思路
第2章 慢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多样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2.1.2 粪便样本采集与DNA提取
        2.1.3 16S rRNA V4 区扩增与纯化
        2.1.4 16S rRNA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2.1.5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患者临床信息统计
        2.2.2 16SrRNA测序深度
        2.2.3 慢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的差异分析
        2.2.4 慢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门和属水平的差异性分析
        2.2.5 肝硬化组、LC-HCC组和NLC-HCC组中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分析
        2.2.6 肝硬化组、LC-HCC组,NLC-HCC组肠道菌群门和属水平的差异性分析
        2.2.7 肠道菌群紊乱与临床因素之间的关系
        2.2.8 肠道菌群紊乱与HCC病因的关联分析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FMT对肝硬化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FMT改善了各组大鼠的生活状态和生存时间
        3.2.2 FMT延缓了各组大鼠的体重下降和腹水形成时间
        3.2.3 FMT减轻肝损伤保护肝功能
        3.2.4 FMT可改善肝硬化大鼠的肝纤维化发展进程
        3.2.5 FMT可降低肝硬化大鼠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和内毒素含量
        3.2.6 FMT可减少肝硬化大鼠肠道菌群的移位
        3.2.7 FMT可改善肝硬化大鼠肠道粘膜的屏障功能
        3.2.8 FMT抑制了肝硬化大鼠肝组织中TLR4 信号通路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FMT对肝硬化大鼠的肠道菌群组成与代谢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
        4.2.1 16SrRNA测序深度
        4.2.2 FMT对肝硬化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4.2.3 FMT对肝硬化大鼠肠道菌群门和属水平的影响
        4.2.4 UPLC-Q/TOF-MS的稳定性评估
        4.2.5 FMT对肝硬化大鼠体内代谢组学的影响
        4.2.6 FMT治疗后差异性代谢物鉴别
        4.2.7 FMT对肝硬化大鼠相关代谢通路的影响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图
附录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肝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肝硬化合并小肝综合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综述 肝细胞移植:目前的进展及未来的方向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6)81例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ACLF病因构成
    2.2 ACLF的并发症与预后
    2.3 ACLF的实验室指标与预后
    2.4 ACLF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5 MELD 评分、NLR 对 ACLF 的短期预后的预测效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老年呼吸衰竭患者继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危险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资料收集与整理
    3 自变量赋值
    4 数据整理与统计学分析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2 MODS发生情况
    3 各因素与老年呼吸衰竭继发MODS间的单因素分析
    4 MODS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 讨论
    1 老年呼吸衰竭继发MODS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的必要性
    2 老年呼吸衰竭继发MODS危险因素的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8)胶原凝胶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肝衰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略缩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修饰在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研究进展及现状
    参考文献
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9)急性肝衰竭的病因与治疗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病因
    1.1 病毒性肝炎
    1.2 药物性肝损伤
    1.3 自身免疫性肝炎 (AIH)
    1.4 其他
2 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
    2.1 一般支持治疗
    2.2 抗病毒治疗
    2.3 其他病因治疗
    2.4 抗炎保肝治疗
    2.5 免疫调节治疗
    2.6 人工肝支持治疗
    2.7 肝移植治疗
        2.7.1 原位肝移植
        2.7.2 辅助性肝移植
        2.7.3 干细胞移植

(10)血浆置换治疗70例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疗效判定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70例患者行PE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
    2.2 70例患者行PE治疗疗效与不同分型的关系
    2.3 70例患者行PE治疗临床疗效与肝功能衰竭分期的关系
    2.4 70例患者行PE治疗疗效与肝功能衰竭病因间的关系
    2.5 70例患者行PE治疗156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美国的急性肝功能衰竭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肝移植治疗成人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现状[J]. 吴若林,赵红川,耿小平. 中华外科杂志, 2022(02)
  • [2]仿生生物人工肝的构建及其治疗急性肝衰竭的作用研究[D]. 潘晨燕.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以核心能力为导向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案的构建[D]. 冯兰棱. 兰州大学, 2021(11)
  • [4]基于微生物组学的慢性肝病临床特点及粪菌移植延缓肝硬化大鼠疾病进程的机制研究[D]. 郑瑞鹏. 吉林大学, 2020(01)
  • [5]肝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肝硬化合并小肝综合征的疗效观察[D]. 贾磊. 贵州医科大学, 2020(04)
  • [6]81例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回顾性分析[D]. 朱红梅.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2)
  • [7]老年呼吸衰竭患者继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危险因素的研究[D]. 金长雨.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8)
  • [8]胶原凝胶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肝衰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 陈笑艳. 南京医科大学, 2019(04)
  • [9]急性肝衰竭的病因与治疗研究现状[J]. 苏毅. 中国实用医药, 2019(19)
  • [10]血浆置换治疗70例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D]. 王志春. 山西医科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美国急性肝衰竭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