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富民强社会“农民银行”

建设富民强社会“农民银行”

一、打造“农民银行” 实现富民强社(论文文献综述)

高云亮[1](2021)在《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问题历来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在精准扶贫进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政治引领优势、统筹协调作用、资源整合功能是保证广大贫困村实现脱贫的重要动因,也是推动农村党建科学化的决定性因素。截止2019年底,我国已在533824个行政村建立党组织,覆盖率超过99%。1从基层党组织引领干部群众推进精准扶贫的实践来看,精准扶贫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发挥形成鲜明的交互促进特征:一方面,贫困村的扶贫必须依靠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坚强领导来推动、组织、实施;另一方面,精准扶贫又为农村基层党组织以提升功能为重点的自身建设提供了良好平台。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扶贫工作已进入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战略决胜期,由于扶贫主体的自身能力因素、脱贫主体的内在动力因素、帮扶策略的试用匹配因素、扶贫保障的机制体制因素等方面的影响,精准扶贫的成效受到一定制约。在此种情形下,在今后的脱贫攻坚中如何才能有效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特定功能,如何才能强化农村党组织功能促进脱贫实效,如何理解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扶贫功能内涵,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如何实现等等,这些问题亟需提上重要日程,也是我们党巩固农村执政根基、加强自身建设、推动脱贫实现进程中必须解决的现实难题。从扶贫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历史演进来看,能够为新时代精准扶贫战略下科学高效地推进脱贫攻坚提供经验借鉴。扶贫救济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主要作用是组织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提高农村土地产出率,承接落实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工代赈政策促进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扶贫开发阶段专门成立农村扶贫工作领导机构,增强了广大农村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凝聚力,有效加强对农村扶贫工作的领导,承接落实贫困县独有的优惠政策,增强扶贫攻坚的驱动力。扶贫攻坚阶段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互促模式促进贫困人口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新世纪综合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格局中形成攻坚合力,以“一体两翼”战略建立农户参与式利益协调,以“多予、少取、放活”的强农惠农方针确立利益协调的行动导向。新时代精准脱贫阶段主要是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村委会主导、社会动员、群众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承接第一书记驻村制度安排,促进精准化脱贫与党的政策机制有效衔接,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典型做法,呈现出脱贫攻坚与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战略性、资源开发与整合的统筹性、制度政策与利益诉求衔接的科学性等特征。我们党通过探索与实践,不仅使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贫困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强,更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显着加强,彰显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背景下脱贫攻坚的贫困治理价值。从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内涵看,在对政党功能作用理论展开历史考察的基础上,村级党组织履行功能时呈现出直接现实性、动态不均性、相对变易性、权责限定性、权威内生性等基本特点,分类分析了影响村级党组织功能的历史选择因素、制度机制因素、利益结构因素、干部能力因素和服务保障因素,在本体层面、载体层面、中接层面、取向层面、职责层面表现出不同的功能定位。以此为基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功能、组织建设功能、经济发展功能、宣传教育功能、联系群众功能、整合动员功能、社会服务功能,建设性地提出生态建设功能供理论研讨;通过对习近平在精准扶贫中关于村党支部功能重要论述的话语分析,析理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这一特定条件下发挥的核心领导功能、队伍建设功能、致富引领功能、宣传扶志功能、资源整合功能、基础保障功能等实际功能;阐明了在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作用机制,为后文研究提供基本遵循。在对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进行实证分析时,一是以全国范围内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中的功能实现状况为标的,结合历史考察方法进行重点梳理。二是选取甘肃省陇南市、兰州新区的100个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调研对象,对其在精准扶贫中的功能状况开展实证研究。三是结合中观层面的功能实现状况和微观层面的调研走访结果,推证出精准扶贫进程中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功能主体本位化、功能结构固有化、功能方式单一化、功能策略浅表化、功能保障低效化等主要问题,并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深入探究问题成因。在脱贫攻坚背景下,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主要途径应当聚焦于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以多元化为引领,拓展功能主体。以加强扶贫引领为指向创新农村党组织本体设置、以加强扶贫公开为导向健全党务村务监督主体、以加强扶贫领导为取向构建“一核多元”治理体系。第二,以科学化为原则,完善功能结构。重点是:坚持选育结合,完善力量结构;坚持培优训强,完善素质结构;坚持科学衔接,完善制度结构。第三,以多元化为要求,丰富功能方式。尤其是:坚持多元推动,统筹扶贫方式;坚持要素整合,统筹扶贫资源;坚持人才整合,统筹精英参与。第四,精准化为内涵,实施功能策略。必须着力于:推动精准识别,克服“漏桶效应”;推动精准施策,稳定脱贫成效;推动精准考核,完善评价机制。第五,以持续化为导向,加强功能保障。持续壮大村级积累,持续健全协调体系,持续强化服务保障,为实现脱贫攻坚奔小康提供强大支撑。从现实来看,广大农村地区当下乃至今后两年的扶贫攻坚工作具有极端特殊性:既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的收官阶段,也是既有脱贫成果的检验巩固阶段;既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决胜阶段,也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的布局强基阶段。值得指出的是,全面小康是一个大的历史范畴,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多维建设的有机统一,也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结果和归宿。因此,精准扶贫思想的最大价值并不仅仅局限于针对脱贫攻坚实践的指导意义,而在于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目标为统率,促成路线、方针、政策、举措、治理能力、具体工作等全方位的精准化,从根本上提升发展效能。这就要求我们立足于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彰显农村党组织的功能,以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着力点,带动农村“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立体、科学、渐进地融入全面小康社会。

张元如[2](2020)在《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摆脱贫困是人类自古以来的共同夙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坚持把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作为治国理政的重中之重,形成了关于精准扶贫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更立足国内外贫困治理的现实背景不断创新完善国家贫困治理体系,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旨在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人类的全面解放,是指导新时代下脱贫攻坚的行动指南,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想武器。本文主要分为四章阐述。第一章是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论述了它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的继承、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扶危济困思想的吸收、对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反贫困思想的直接借鉴。第二章详细论述了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形成与发展。第一部分为形成背景,其国际背景为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加剧了贫富分化和全球贫困治理仍面临艰巨挑战,其国内背景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和新时代脱贫攻坚面临的现实困境。第二部分结合习近平的扶贫经历详细阐述精准扶贫体系的形成过程,梁家河七年知青时期是摆脱贫困的初心所在、河北正定时期农村改革探索脱贫之路、福建宁德时期探索摆脱贫困的“宁德模式”、浙江任职时期创新扶贫开发的“浙江路径”和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的精准扶贫体系的形成。第三章着重分析其主要内容。从整体出发深入分析精准扶贫“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和“怎么退”的四个核心问题,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是关键前提,精准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核心保证,精准施策和帮扶是中心环节,精准退出是目的和归宿。第四章为习近平关于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特征和意义。一方面,阐明其鲜明特征在于科学性和先进性的统一、人民性和世界性的统一、精准性和全面性的统一、内源性和外源性的统一。另一方面,论述其不仅在理论上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丰富创新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生动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且从实践层面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对贫困治理、乡村振兴及全球绝对贫困治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宋浠睿[3](2020)在《孙中山民生主义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代的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及长期的闭关锁国导致内忧外患,动荡不安。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为了改变中国屈辱的命运,推翻了中国千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使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转型,并建立了中华民国。带着如何使中华儿女真正吃饱穿暖的现实思考,孙中山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案对策,并建立了民生主义思想体系。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将对民生问题的考察提升到为国家民族担当的高度,具有超越时代的理论价值。这一思想涉及土地、经济以及社会教育等多方面关乎国计民生的问题。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善民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问题的研究提供较为丰富的理论素材。近年来,国内学界对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做出了多角度、多方位的解读,但是只有全面把握民生主义的内涵,深入理解民生主义所凸显的理论局限与内在矛盾,才能在新的历史方位中更为切实地领会这一思想的时代价值。本文不仅研究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具体内涵,同时深入研究其详细的发展脉络,以求全面、客观地评价民生主义,梳理这些内容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以及把握其时代价值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的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当前的研究现状,简要做了相关概念的阐释,提出了研究途径与方法和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是交代了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时代背景及理论溯源,通过对中国传统民生思想和西方社会的民生理论及政策实践的回顾与考察系统梳理了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思想渊源。任何思想家的理论学说都是经过了大量的理论铺垫与现实实践形成的,思想理论溯源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铺垫与支持。第三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内涵,简要分析了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根本、核心、基础与实现的途径。第二部分梳理了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发展历程,分别是民生主义的孕育萌芽阶段、发展过渡阶段和飞跃完善阶段。第四章通过历史文献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历史流变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围绕中国共产党对于民生主义的坚持与超越和中国国民党对于民生主义的发展与背离和进行了考察与分析。主要从政策和理论两个方面入手,通过纵向对比两党都是在继承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在民生方面的完善与超越和中国国民党在民生方面的缺失与不足。第五章是新时代视域下对孙中山民生主义加以评析。分别是民生主义的内在矛盾、民生主义的理论价值和民生主义的历史贡献与思想局限三个方面。旨在对孙中山民生主义进行相对系统、公正的评析。第六章整理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合理吸收,也就是当代价值。笔者在此将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当代价值整理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根本原则、坚持以发展生产力为物质基础、坚持以发展农业为基本目标、坚持以发展教育为重要手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在新时代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仍然可以从孙中山民生主义中提取许多的启示与价值。

仇慧[4](2020)在《高邮市村干部创业问题和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村干部承担着宣传国家方针政策、维护农村基层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农村基层群众的责任,对整个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在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村干部是基层最有力的宣传者、推动者和落实者。但村干部创新创业的比例和富民成效还有待引导、提升,特别是在促进乡村振兴发展中的引领示范作用还不足,还需进一步研究相关鼓励激励对策。本文以高邮市村干部创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在对村干部创业数据进行收集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创业政策衡量框架理论,分析了高邮市政府扶持村干部创业的主要做法、意义和成效,村干部创业群体的基本特征、创业的基本模式,以及存在问题,并从政府职能视角挖掘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索完善高邮市优化政府职能扶持村干部创业的可行路径。希望能为其他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农村地区,在引导村干部创业富民、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方面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为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介绍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创业政策衡量框架理论。第三章介绍高邮市村干部创业现状,包括高邮市政府扶持村干部创业的主要做法、意义和成效,以及村干部创业群体的基本特征、创业的基本模式等。第四章分析高邮市村干部创业存在的问题,并从政府职能视角进行原因分析。第五章提出高邮市优化政府职能扶持村干部创业的对策建议。最后,在结论中指出,应通过组织推动、政策扶持,树立鼓励村干部创业富民的鲜明导向。一要完善高邮市村干部创业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简化创业审批程序,实行县乡联动扶持;二要树立高邮市村干部创业富民导向,加强村干部创业富民宣传力度,建立村干部创业鼓励激励机制,完善村干部创业富民工作机制;三要健全高邮市村干部创业扶持保障体系,完善风险保障机制,优化农村产业基础,搭建创业服务平台;四要加强高邮市村干部创业能力培养,双向培养创业人才,引导树立创业理念,培养经营管理能力,建立创业教育培训体系,进一步激发全市村干部干事创业活力,增强创业富民效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撑和组织保障。

唐博[5](2020)在《深度贫困区精准扶贫效果及贫困户满意度评价 ——以新疆沙雅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里明确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要想彻底改变贫困落后的旧貌,仅靠“输血”扶贫是不够的。近年来,新疆地区在贯彻落实精准扶贫政策问题上做出了诸多有效工作,尤其是曾经颇为贫困的南疆沙雅县,在精准扶贫政策指导下,推行精准扶贫工作中通过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多种有效手段,开展了一系列扶贫工作,为当地贫困户脱离贫困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则就精准扶贫的视角下就新疆沙雅县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展开分析探讨,文章运用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沙雅县精准扶贫效果与贫户的满意度问题进行研究,调查中,本次研究样本抽取2400人,其中贫困人口总数为825人,由于本次研究针对精准扶贫政策满意度效果进行调研,扶贫主要对象为贫困人口。通过调研得出以下结果: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整体满意调研结果显示,精准扶贫指标满意度为“”的评价指标有11个,精准扶贫指标满意度为“”有6个,精准扶贫指标满意度为“”有2个,说明现行的精准扶贫政策仍有部分环节未能得到广泛受众的支持,要提升精准扶贫工作的落实效果,还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坚持精准化扶贫。总之,在研究中,本文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一是在当前,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收尾,新疆地区在落实精准扶贫工作做出了诸多有益实践,取得了一定效果,为贫困地区早日脱贫提供了帮助;二是沙雅县在落实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扶贫缺乏必要的指导、精准扶贫的考核机制有待优化等等,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精准扶贫的纵深开展;三是精准扶贫的政策实施效果及其贫困户的满意度直接关系着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情况,通过走访调查和问卷调查法针对目前沙雅县精准扶贫政策实施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就如何全民贯彻落实精准扶贫政策,提升贫困地区人民对精准扶贫的满意度从明确扶贫目标、优化考核机制、加大产业扶持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为精准扶贫在南疆地区以至于新疆地区的全面落实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孙国栋[6](2020)在《列宁国家治理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文中研究说明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治理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作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联盟的伟大领袖,列宁不仅使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了现实,而且也开创了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先河。列宁国家治理是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研究可谓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研究的一个新生长点。本文以列宁的经典文本和国家治理实践为基础梳理其治理内容和方法,不仅阐发其对当代中国推进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指导意义,而且更要考察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发展和创新。针对国内外学界对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相关研究,结合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现实,深度研究列宁国家治理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必须追溯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是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主要来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经历了一个从萌芽、生长、完善到系统化的发展过程。马克思在对黑格尔理性国家观批判之上,科学阐述了国家的起源、本质、职能以及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尤其是阐释了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形态和国家制度之间的有机联系和辩证关系。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所创立的国家观在国家起源、本质、职能、消亡以及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等问题上进行了系统化的完善,为列宁发展国家理论奠定了基础。列宁在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之上,深化了国家本质、职能、消亡以及无产阶级专政等相关研究,发掘了国家政体理论,以国家的本质和职能规定、引领了国家治理的本质和职能,为列宁以后探索国家治理准备了理论前提。十月革命后,列宁基于苏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严峻的国际背景和复杂的国内形势的客观情况,对苏维埃国家治理进行了初步探索。尤其是列宁在其晚年政治“遗嘱”中,以基于实践基础之上的整体和辩证的科学方法,在经济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理和政党治理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经济治理上,列宁推动以市场化改革为取向的合作社经济和对外贸易的辩证统一;政治治理上,列宁实施以民主与法制为核心的机构改革与制度构建的有机统一;文化治理上,列宁开展以文化革命与文化建设为核心的建设意识形态与发展教育的有机统一;政党治理上,列宁构建以加强党的总领导、提升执政能力为核心的党建布局。在这一总体探索中,列宁国家治理思想为南斯拉夫、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治理道路的探索积累了经验,那就是突出共产党在国家治理的中轴作用,加强国家治理制度建设,引领文化治理的价值导向。在对苏维埃俄国国家——社会关系的整体把握中,列宁以国家为主导,加强国家在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另外,列宁在国家治理实践中,在坚持符合时代特征与现实国情、以人民利益为价值趋向、以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为治理目标等若干原则前提下来探索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在国家治理的内容方法以及规律经验上,列宁国家治理思想均对南斯拉夫、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理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即是社会主义国家治理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加强政党制度在国家治理的核心作用、注重政治制度体系的建构和完善以及运用整体辩证的科学方法论。由于列宁去世较早,中断了他继续探索苏维埃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后来的苏联领导人几乎都没有把列宁的国家治理思想延续下去,从真正意义上持续推进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共产党诞生起,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人坚持列宁苏维埃国家治理探索的经验、原则、内容和方法,并把它们运用于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探索和建构之中,实现了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发展和创新。毛泽东等人吸取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初步成果以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施政经验,对列宁国家治理思想和方法在社会主义中国艰辛探索实践中予以创造性运用,在经济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理以及政党治理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思想宝库,虽然有些失误,但为以后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探讨国家治理奠定了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这一历史时期,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人继承列宁对苏维埃国家治理初步探索的内容和方法,在毛泽东等人探索国家治理的经验和教训之上,立足于客观实际和发展实践,以整体和辩证的方法持续推进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相对于列宁的经济治理,这一时期的经济治理体系是重塑以生产力发展为核心的改革与开放的有机统一,相对于列宁的政治治理,这一时期的政治治理体系是构建以人民民主为核心的法治与制度的辩证统一,相对于列宁的文化治理,这一时期的文化治理体系是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文化革命与文化建设的有机统一,这一系统治理不仅继承了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内容和方法,而且还为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制度经验和文化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发展列宁以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人的国家治理思想,针对西方治理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出现的问题,以及中国当前国家治理实践在多个领域和方面面临的若干挑战,科学赋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中国意蕴,在经济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理、社会治理、生态文明治理以及政党治理、全球治理等诸多方面提出了诸多富有创见的新观点、新论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逐步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开启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新阶段,取得了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巨大成就。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列宁国家治理思想在中国新时代视域中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开创了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新篇章,深化了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国家治理规律的科学认知和自觉运用。在列宁国家治理思想之上,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国家治理进行探索和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国家治理观向前发展。国家治理观除了作为对国家治理的起源、本质、主体以及功能、一般规律等根本观点的把握之外,还包括对国家和社会之间关系的体认。从历时性上看,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个关系的体认经历了一个从政治导向型的全能治理、经济导向型的发展治理到共赢导向型的协同治理的嬗变过程。毛泽东时代是以国家统摄社会为特征的政治导向型的全能治理,改革开放以来到党的十八大之前,是以社会从国家中析出为特征的经济导向型的发展治理,新时代是以政党领导为内核的多元主体共治的协同治理。从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整体性上来看,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继承、创新和发展了列宁国家治理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习近平推进国家治理提供了良好的时空坐标和历史方位,无论是在整体维度还是在方法维度,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都是对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创新。在整体维度上,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进一步拓展了党的全面领导的视域和范围,不断巩固、完善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的政治意蕴;进一步健全了“中国之治”的国家治理体系,完善了新时代国家治理的制度载体和政权组织形式,实现了国家治理中国体和政体的辩证统一;进一步凸显了国家治理的民族化向度,强化了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的历史记忆、传统基因与价值意蕴。在方法论维度上,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坚持矛盾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价值思维等科学方法论,并把矛盾思维作为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的辩证维度、系统思维作为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的总体维度、战略思维作为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的方向维度以及价值思维作为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的关系维度,以四个维度的有机统一促使了新时代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得到进一步地推进。从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来看,国家治理是一个贯通历史——现实——未来的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在党的领导下,立足客观发展实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国家治理体系的显着优势,实现政党——国家——市场——社会的互动与共赢,达到国家富强民主、社会充满活力、个人素养提升的治理境界,进而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为人的解放、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制度保障和精神支撑,从而彰显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最终目标和价值旨趣!

曾维和,咸鸣霞[7](2019)在《乡村振兴的产业共同体模式及其形成机理——基于武家嘴产业兴村的实证调研》文中提出乡村振兴的产业共同体不同于产业融合,既具有产业融合的经济效益发展诉求,也具有共同体下的社会效益提升要求。对武家嘴村产业兴村实证调研的基础上,提炼新型乡村振兴治理模式——武家嘴产业共同体模式。基于产业共同体模式的实践总结,研究指出该模式是发展不同阶段中内生驱动因素、外嵌驱动因素和交互驱动因素交叠式持续发力的结果。这一模式及其形成机理从结构、行动、效益三个维度呈现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一是产业融合主轴,产业转型与多元拓展;二是多要素交互作用圈,集体行动复杂适应需求;三是最佳价值实现点,经济社会效益双提升。研究的政策启示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要以产业融合为基础提升经济社会效益,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地推进,以村民为中心推进富民强村和发挥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

戴佳朋[8](2019)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创新与启示》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四十年历史绘就了一部恢弘的史诗巨着。这部巨着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叙事,而且更使得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在这部巨着中,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创新占据重要位置,彰显出伟大的历史意义。在这四十年里,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上都实现了创新发展,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这一切在有力地反驳西方“历史的终结”之类的悖论同时,也为世界发展贡献出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展望未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深化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是当代中国继续推进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因而,总结研究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创新与启示就具有了现实的紧迫性与逻辑的合理性。在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创新上,本文主要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维度分四个方面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创新进行了研究。第一,明确改革的方向是完善与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这说明了改革不是改旗易帜,而是破除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使社会主义制度更有生机活力。第二,明确改革的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有紧紧抓住这一点才能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使社会主义深入人心,而且也防止改革跑偏方向。第三,明确改革的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改革的举措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去制定和落实,否则改革就会走上邪路。第四,明确改革的策略是正确处理变与稳的关系。改革是向旧体制机制“动刀”,冲破的是思想障碍,突破的是利益藩篱,处理不好极易引发社会动荡。因此在推进改革过程中,要做到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在坚持中有发展,在发展中有坚持,才能确保社会发展在稳中有变和变中求稳。认识指导实践,有了对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创新,才会有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创新。社会主义改革实践创新,主要在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的方法归结于“结合”二字。结合就是不断寻找矛盾的平衡点和结合点,促成矛盾的良性转化,避免发展的“片面性”,进而确保发展的平稳性和全面性。据此,本文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创新主要在于实现了五大结合:即坚持党的领导与全面从严治党相结合,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相结合,改革、发展与稳定相结合,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重点推进与全面改革相结合。本文在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对未来发展的重要启示。在此部分中,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在理论上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在实践上不断实现多种结合、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在政治上坚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在内涵上彰显人的价值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此外,在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创新与启示进行分析基础上,本文还针对一些人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存在的某些疑虑,提出了未来改革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具体而言,本文共分为七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是对相关概念进行厘清和界定,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分析了本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一章是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基础。本章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改革思想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提供的理论基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进行的有益探索、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重要认识等,以此说明社会主义改革的源头在哪里,从而论证了当下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合理性和正当性。第二章是概述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历史进程。本章首先通过分析中国社会主义改革艰辛起步的国际国内背景,间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为什么要改革的问题。其次,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线索,通过“启动”、“推进”和“深化”三个关键词对社会主义改革发展进程进行总结概括,梳理改革的历史脉络。对历史脉络的梳理,不仅更加明确邓小平提出的“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1)命题的深刻含义,而且凸显出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三章是分析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创新。本章主要从改革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维度分析改革的方向、实质、目的和策略,回答了社会主义改革改什么和怎么改的问题。本章为下一章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创新作了较好的铺垫。第四章是研究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创新。本章主要用“五个结合”从不同角度对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实践进行总结。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与全面从严治党相结合,二是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相结合,三是改革、发展与稳定相结合,四是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五是重点推进与全面改革相结合。这“五个结合”较好阐释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为什么既快又稳。第五章是总结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创新的启示。本章主要在分析社会主义改革“两个创新”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即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在理论上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在实践上不断实现多种结合;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在政治上坚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在内涵上彰显人的价值。只有把握好这四点,社会主义才会风景这边独好。结语是关于我国改革需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本章作为本文的收官之作,从宏观层面分析当前人们对改革的疑惑以及新时代社会主义改革如何开启新的窗口问题,并阐释了改革的中国特色。

李攀[9](2019)在《新中国农村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02)》文中研究指明近代意义上的合作运动源于西方,却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19世纪初,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者首先提出合作社的思想,并进行了实践探索。从1844年英国罗虚代尔消费合作社成立至今,合作社的发展历经一个半世纪。在这一长期历史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对合作社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和论断,成为指导合作社发展的科学指南。二十世纪初叶,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之时,合作思想作为一种“救世”学说被引入中国,中华大地上各种政治势力、各类社会团体出于各自目的,曾试办过不同类型的合作社,在理论和实践中取得了一定进展。中国共产党与合作社渊源颇深,中共自诞生伊始就把发展合作社作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特别是农村问题的重要举措。1922年9月,毛泽东参与创办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合作社——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从此合作社的种子开始在各个革命根据地生根发芽,其中,中央苏区的消费合作社、陕甘宁边区的南区合作社是其典型代表,也是供销合作社的雏形。1950年7月,组建成立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统一领导全国的供销、消费、手工业等合作社具体业务。1954年7月,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更名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合作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从那时起,60多年来,供销合作社走过了很不平凡的历程,创造了光辉的业绩,也经受了不少挫折。供销合作社因农而生、因农而兴,它扎根农村、贴近农民,为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为引导亿万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左”的观念的影响,供销合作社的所有制性质曾发生过多次改变,经营管理机构也屡遭撤并,和国营商业“三分三合”,尽管如此,其为农业生产服务、为群众服务的办社宗旨始终没有变化,即便在“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左”的错误的影响下,供销合作社广大干部职工依然坚守岗位,为稳定农业、发展生产做了大量工作。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供销合作系统进行了改革,一度取得了不少成效,但由于市场环境的影响和体制机制的制约,农村供销合作社在二十世纪90年代遭遇经营困境,一度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90年代中期,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得以重建,供销合作系统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供销合作社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继续办好供销合作社,加快打造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这一重要指示为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引领未来。本文试图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研究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共决策层对农村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认识过程、决策过程,考察政策在基层的实施效果,探究供销合作社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总结历史经验,以期为正在进行的供销合作社体制机制改革提供镜鉴和参考。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的缘起和意义、研究综述、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之处及研究重难点等基本情况。第一章,回顾合作社思想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进过程,重点对马克思主义合作社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对建国前中共领导合作社的历史进行归纳,勾勒出供销合作社萌生、发展的历史脉络和轨迹。第二章,主要研究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党和国家重点发展供销合作社的政治——经济动因。梳理供销合作社发展方针的演化、确立过程。研究供销合作社超常规发展的内在动因和具体过程。第三章,主要研究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之后,供销合作社落实“为农业生产服务”方针的做法举措及成效。探讨供销合作社领导农村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过程。第四章,探究“大跃进”期间,供销合作社所有制性质的变化过程及原因。研究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之后,供销合作社被“下放”为人民公社“供销部”的实际影响。研究中央恢复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决策过程和实际效果。第五章,研究文革对供销合作社造成的严重损失。探讨文革时期农村供销合作社为稳定农业生产起到的重要作用。第六章,研究探讨二十世纪80年代供销合作社深化改革的具体过程和实际效果。对二十世纪80年代供销合作社的改革进行总体评价。第七章,探究农村供销合作社在二十世纪90年代陷入经营困境的具体原因。研究供销合作系统摆脱困境的历史过程。第八章,对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历史进行总体评价。总结党领导供销合作社发展的主要经验。

于德[10](2019)在《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研究》文中认为贫困问题是一个历史性命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古今中外、东西南北,概莫能外。反贫困,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行动和共同任务;消除贫困,始终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和美好愿望。中国作为世界大家庭一员,是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也是贫困人口规模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一直以来,反贫困都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高度关注、认真对待和着力解决的大事要事难事,也是地方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在长期反贫困的理论总结和实践探索中,我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调整反贫困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反贫困新模式,逐步加大反贫困投入力度,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现实国情、彰显制度体制优势、减贫脱贫成效明显的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使得累计近7亿人口实现减贫脱贫并即将建成惠及近14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世界公认的反贫困辉煌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从治国理政的政治高度突出扶贫工作,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高度落实扶贫工作,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战略高度推进扶贫工作,鲜明提出“精准扶贫”理念,亲自谋划、亲自推动、亲自督战,通过一系列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工作要求等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精准扶贫思想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形成了思想深邃、逻辑缜密、体系严整、内涵丰富的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最新成果,是新时代中国开展扶贫工作、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思想指南和行动指针。鉴于此,本文以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为主题,结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视角,对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性反贫困理论,深入开展研究,系统进行总结,不断丰富完善,以彰显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内生性、系统性、现实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因而本论文选题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分为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共5章。引言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缘由、研究背景、贫困相关核心概念梳理、课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思路、重难点、创新点以及研究方法。第一章是“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理论渊源、现实基础和哲学维度”部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具有强烈的内生性、系统性、现实性、社会性和实践性,这既归因于其对古今中外反贫困思想理论的借鉴、继承、创新和发展,也归功于中国特色扶贫道路的长期实践积累和其他国家地区反贫困政策措施的重要启示,更源于这一思想内在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立场、基本观点和思维方法,具有着深刻的哲学维度,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光芒。第二章是“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基本内涵和鲜明特征”部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以2013年在湘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为逻辑起点,逐步展开为“四个切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七个强化”等扶贫开发基本方略,具体细化为一系列精准扶贫配套政策措施,工作落实为一个个精准扶贫重要时间节点安排和目标任务要求,全面展示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深刻思考、精深谋划和强力推动,赋予了新时代扶贫开发工作的鲜明内涵和主要特征。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中涵盖的精准扶贫、内源式扶贫、合力扶贫、制度扶贫等理念思路,科学回答了扶贫工作实践中“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重大现实问题,全面把握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主要特点,深刻揭示了我国贫困治理基本规律,深刻彰显出人民性、现实性、全面性、精准性和创新性等鲜明特征。第三章是“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实践特点和理论创新”部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扶贫开发工作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指导我扶贫开发工作的根本指南,具有显着的实践特点和鲜明的理论特色。在实践特点方面,主要包括“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从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认识精准扶贫、“大农业大农合大农政”——从农业农村发展的历史趋势实施精准扶贫、“一二三产融合”——从现代化经济规律的现实要求推进精准扶贫、“小康路上一个都能少”——从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对待精准扶贫、“五级书记抓扶贫”——从党员干部的使命担当落实精准扶贫;在理论创新方面,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彰显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农民合作化思想、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理论、深化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第四章是“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时代新命题”部分。以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为指引的新时代脱贫攻坚工作,在理论上实现了创新性新发展、在实践上取得了历史性新成就,但与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和人民的期待而言,仍面临诸多新难题新任务新要求,这也是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未来要解决的时代新命题。主要包括研究宣传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深化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精准对接脱贫攻坚新问题、完善针对性解决方案,系统谋划未来新课题、拓展中国特色扶贫道路等三个主要方面,因而2020后的精准扶贫工作必须树立新理念、推出新举措、开拓新局面。第五章是“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历史地位、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部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展什么样的扶贫开发工作、怎样开展扶贫开发工作”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共同富裕”思想的继承发展、是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的指导思想、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思想宣言,必将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中进一步深化人民利益至上执政理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时,在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指引下,中国政府在贫困治理实践中,建立健全和丰富完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多方协同、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贫困治理体系。中国特色贫困治理体系,历经脱贫攻坚工作实践的全面系统检验淬炼,取得了贫困治理的开创性、历史性伟大成就,为世界反贫困战略、国际减贫脱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发挥了中国作用。结语部分对本课题论文进行了简明、扼要、系统的梳理总结,概要阐述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生成发展逻辑、理论实践特点、鲜明时代价值和重要研究意义,并前瞻性展望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历史发展动态。

二、打造“农民银行” 实现富民强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打造“农民银行” 实现富民强社(论文提纲范文)

(1)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1.1 选题缘起
        1.1.1 选题缘由
        1.1.2 问题意识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梳理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研究成果评析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一章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的理论依据
    1.1 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思想
        1.1.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反贫困思想
        1.1.2 列宁的反贫困思想
        1.1.3 毛泽东的反贫困思想
        1.1.4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贫困思想
        1.1.5 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战略思想
    1.2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理论分析
        1.2.1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概念
        1.2.2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内涵
        1.2.3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原理
        1.2.4 马克思主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理论
    1.3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理论分析
        1.3.1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特殊性分析
        1.3.2 精准扶贫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相互关系分析
        1.3.3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基本内涵分析
        1.3.4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作用机制分析
第二章 扶贫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历史考察
    2.1 扶贫救济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78 年一1985 年)
        2.1.1 组织领导功能:有力推动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
        2.1.2 政策执行功能: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商业发展
        2.1.3 统筹协调功能:带动农村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2.1.4 资源整合功能:助力农村基础设施显着改善
    2.2 扶贫开发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86 年一1993 年)
        2.2.1 成立农村扶贫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功能的新起点
        2.2.2 落实专项帮扶计划:加强政策承接功能的着力点
        2.2.3 纳入贫困县惠顾序列:加强致富引领功能的关键点
    2.3 扶贫攻坚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94 年一2000 年)
        2.3.1 统筹农村“三位一体”扶贫力量
        2.3.2 推动建立农村多元互促扶贫模式
        2.3.3 带领农村群众开展内源扶贫
    2.4 综合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2001 年一2011 年)
        2.4.1 全力构建农村大扶贫格局
        2.4.2 在“一体两翼”战略中推进农户参与式扶贫
        2.4.3 以“多予、少取、放活”确立行动导向
        2.4.4 在“双轮驱动”中增强农村贫困群众生活保障
    2.5 精准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2012 年一2020 年)
        2.5.1 扶贫领导作用持续强化
        2.5.2 功能实现特征更加鲜明
        2.5.3 引富带富成就广受认同
        2.5.4 党建扶贫经验值得推广
第三章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实证分析
    3.1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的个案研究
        3.1.1 样本选择
        3.1.2 现实表现
    3.2 精准扶贫中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主要问题
        3.2.1 功能主体中的本位化问题
        3.2.2 功能结构中的固有化问题
        3.2.3 功能方式中的单一化问题
        3.2.4 功能策略中的浅表化问题
        3.2.5 功能保障中的低效化问题
第四章 精准扶贫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思考
    4.1 以多元化为方向,拓展功能主体
        4.1.1 以加强致富引领为指向,创新农村党组织本体设置
        4.1.2 以加强党群联系为导向,健全党务村务监督主体
        4.1.3 以加强农村治理为取向,构建“一核多元”治理体系
    4.2 以科学化为原则,完善功能结构
        4.2.1 坚持选育结合,完善力量结构
        4.2.2 坚持培优训强,完善素质结构
        4.2.3 坚持科学衔接,完善制度结构
    4.3 以多样化为要求,丰富功能方式
        4.3.1 实施多元推动,促成扶贫路径多样化
        4.3.2 实施资源整合,促成要素配给多样化
        4.3.3 实施人才战略,促成精英参与多样化
    4.4 以精准化为内涵,实施功能策略
        4.4.1 推动精准识别,克服“漏桶效应”
        4.4.2 推动精准施策,稳定脱贫成果
        4.4.3 推动精准考核,完善评价机制
    4.5 以持续化为导向,加强功能保障
        4.5.1 持续壮大村级积累
        4.5.2 持续健全协调体系
        4.5.3 持续强化服务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2)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 相关概念的界定
    四 研究内容与方法
    五 创新与难点之处
第一章 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反贫困思想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反贫困思想
        二 列宁的反贫困思想
    第二节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扶危济困思想
        一 扶危济困符合“仁爱”思想的价值定位
        二 扶危济困内含“富民、利民”的价值旨向
        三 扶危济困彰显“天下大同”的价值追求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反贫困思想
        一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制度反贫困思想
        二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
        三 江泽民的依靠发展反贫困思想
        四 胡锦涛的科学发展反贫困思想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形成背景
        一 国际背景
        二 国内背景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形成过程
        一 梁家河七年知青时期—摆脱贫困的初心所在
        二 河北正定时期—农村改革探索脱贫之路
        三 福建宁德时期—探索摆脱贫困的“宁德模式”
        四 浙江任职时期—创新扶贫开发的“浙江路径”
        五十八 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的精准扶贫体系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精准扶贫的关键前提—“扶持谁”
        一 坚持调查研究识别贫困群众
        二 发扬基层民主精准认定“真贫”
        三 辩证分析致贫原因找准“穷根”
    第二节 精准扶贫的核心保证—“谁来扶”
        一 因村精准选派第一书记
        二 培养过硬扶贫干部队伍
        三 构建扶贫责任体系确保“真扶贫”
    第三节 精准扶贫的中心环节—“怎么扶”
        一 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力,开展“造血式”扶贫
        二 注重精神扶贫,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三 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策精准保障
        四 构建专项、行业、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
    第四节 精准扶贫的退出机制—“怎么退”
        一 坚守精准退出的底线思维,保证脱贫质量
        二 强化精准退出的问题意识,正确对待返贫
        三 完善精准退出的制度机制,严保“真脱贫”
第四章 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特征和意义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鲜明特征
        一 科学性和先进性的统一
        二 人民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三 精准性和全面性的统一
        四 内源性和外源性的统一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理论意义
        一 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
        二 丰富创新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
        三 生动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三节 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实践意义
        一 为实现精准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指引
        二 为国内相对贫困治理及乡村振兴积累经验
        三 为全球绝对贫困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方案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孙中山民生主义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1.5 相关概念阐释
        1.5.1 民生主义的概念
        1.5.2 民生主义中的经济范畴
第二章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溯源
    2.1 民生主义形成的时代背景
        2.1.1 近代中国社会民族危机的持续加剧
        2.1.2 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
    2.2 民生主义的本体文化根源
        2.2.1 古代中国社会中的民本思想
        2.2.2 近代中国社会中的民生理念
    2.3 民生主义中的西方参系
        2.3.1 西方经济思潮与政策实践
        2.3.2 西方社会文化与法律制度
    2.4 马克思主义对民生主义的现实启示
        2.4.1 孙中山对共产主义学说的思考
        2.4.2 十月革命后苏俄的政策实践
第三章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思想内涵与发展历程
    3.1 民生主义的思想内涵
        3.1.1 “平均地权”是根本
        3.1.2 “节制资本”是核心
        3.1.3 “振兴实业”是途径
        3.1.4 “发展教育”是基础
    3.2 民生主义的孕育萌芽
        3.2.1 民生主义的萌芽
        3.2.2 “平均地权”的提出
        3.2.3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设想
    3.3 民生主义的发展过渡
        3.3.1 民生主义的宣传
        3.3.2 《实业计划》的完成
        3.3.3 教育思想的完善
    3.4 民生主义的飞跃完善
        3.4.1 “节制资本”的明确
        3.4.2 从“平均地权”到“耕者有其田”
        3.4.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完善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超越与背离
    4.1 中国共产党对民生主义的坚持与超越
        4.1.1 民生主题的坚持
        4.1.2 政策措施的借鉴
        4.1.3 理论层面的超越
        4.1.4 政策措施的超越
    4.2 中国国民党对民生主义的发展与背离
        4.2.1 民生主题的继承
        4.2.2 政策措施的发展
        4.2.3 民生哲学的发展
        4.2.4 政策措施的背离
第五章 新时代视域下孙中山民生主义的评析
    5.1 民生主义的内在矛盾
        5.1.1 对社会主义的认同问题
        5.1.2 对资本主义的认识问题
        5.1.3 对马克思及其社会理想的认识问题
    5.2 民生主义的理论价值
        5.2.1 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5.2.2 倡导社会主义思想
        5.2.3 饱含人文主义精神
    5.3 民生主义的历史贡献与思想局限
        5.3.1 民生主义在三民主义中的地位
        5.3.2 民生主义的历史贡献
        5.3.3 民生主义的局限性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合理吸收
    6.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根本原则
        6.1.1 把民生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着力点
        6.1.2 坚持唯物史观的人民主体性
        6.1.3 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与担当
    6.2 坚持以发展生产力为物质基础
        6.2.1 持续发展生产力
        6.2.2 加强基础设施与实业建设
        6.2.3 缩小收入差距
    6.3 坚持以发展农业为基本目标
        6.3.1 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
        6.3.2 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6.3.3 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6.4 坚持以发展教育为重要手段
        6.4.1 平衡教育资源
        6.4.2 促进教育公平
        6.4.3 发展素质教育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致谢

(4)高邮市村干部创业问题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简要的述评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和不足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村干部
        2.1.2 村干部创业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2.2 创业政策衡量框架理论
第3章 高邮市村干部创业现状
    3.1 高邮市政府扶持村干部创业的主要做法
        3.1.1 激励政策方面
        3.1.2 融资政策方面
        3.1.3 技术扶持方面
        3.1.4 保障机制方面
    3.2 高邮市政府扶持村干部创业的示范意义
        3.2.1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3.2.2 带动个人、家庭及周边群众增收
        3.2.3 示范经营农业新模式和新产品
        3.2.4 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观光旅游业发展
    3.3 高邮市村干部创业群体的基本特征
        3.3.1 中青年村干部是创业的中坚力量
        3.3.2 男性村干部创业比例更高
        3.3.3 创业群体多为大中专学历
        3.3.4 产业基础好的区域创业者多
    3.4 高邮市村干部创业的基本模式
        3.4.1 以传统种植、养殖业为主
        3.4.2 以个体经营为主
        3.4.3 以低投入、低产出为主
第4章 高邮市村干部创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高邮市村干部创业存在的问题
        4.1.1 村干部创业的层次不高、体量不大
        4.1.2 村干部创业的带动影响力不足
        4.1.3 村干部抵御创业风险的能力不强
        4.1.4 政府未能充分保障村干部创业时间精力
        4.1.5 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不完善
        4.1.6 政府对专业技能型村干部培养不足
    4.2 高邮市村干部创业问题的原因分析——基于政府职能视角
        4.2.1 资金资源扶持不到位
        4.2.2 示范引领机制不健全
        4.2.3 风险保障机制不完善
        4.2.4 村级事务准入不明晰
        4.2.5 农村基础投入不均衡
        4.2.6 干部培养机制不健全
第5章 高邮市优化政府职能扶持村干部创业的对策建议
    5.1 完善高邮市村干部创业扶持政策
        5.1.1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5.1.2 简化创业审批程序
        5.1.3 实行县乡联动扶持
    5.2 树立高邮市村干部创业富民导向
        5.2.1 加强村干部创业富民宣传力度
        5.2.2 建立村干部创业鼓励激励机制
        5.2.3 完善村干部创业富民工作机制
    5.3 健全高邮市村干部创业扶持保障体系
        5.3.1 完善风险保障机制
        5.3.2 优化农村产业基础
        5.3.3 搭建创业服务平台
    5.4 加强高邮市村干部创业能力培养
        5.4.1 双向培养创业人才
        5.4.2 引导树立创业理念
        5.4.3 培养经营管理能力
        5.4.4 建立创业培训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高邮市村干部创业现状调查问卷
致谢

(5)深度贫困区精准扶贫效果及贫困户满意度评价 ——以新疆沙雅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价值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支撑
    2.1 贫困的概念及其标准
        2.1.1 贫困的界定及其内涵
        2.1.2 贫困的界定标准
    2.2 精准扶贫的概念与特征
        2.2.1 精准扶贫的提出及其概念
        2.2.2 精准扶贫的特征
    2.3 贫困与反贫困概念界定
        2.3.1 贫困概念界定
        2.3.2 反贫困概念界定
    2.4 理论基础
        2.4.1 贫困与反贫困理论
        2.4.2 公共政策绩效评价理论
        2.4.3 满意度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沙雅县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现状调查
    3.1 沙雅县基本情况
        3.1.1 区域概况
        3.1.2 沙雅县扶贫概况
    3.2 调研设计
    3.3 调研过程
    3.4 调研结果分析
        3.4.1 沙雅县居民贫困率结果分析
        3.4.2 沙雅县居民贫困人口特征分析与致贫因素分析
        3.4.3 沙雅县精准扶贫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3.4.4 农户对精准扶贫政策的参与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沙雅县贫困户对精准扶贫实施效果满意度分析
    4.1 沙雅县贫困区的精准扶贫实施效果满意度调研指标分析
        4.1.1 精准识别指标分析
        4.1.2 精准帮扶指标分析
        4.1.3 精准管理指标分析
        4.1.4 精准考核指标分析
    4.2 样本筛选与数据预处理
        4.2.1 样本筛选
        4.2.2 数据预处理
    4.3 精准扶贫政策实施满意度调研结果分析
        4.3.1 精准识别满意度评价结果讨论
        4.3.2 精准帮扶满意度评价结果讨论
        4.3.3 精准管理满意度评价结果讨论
        4.3.4 精准考核满意度评价结果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提升沙雅县精准扶贫政策实施效果的举措
    5.1 打好扶贫攻坚战,实现精准扶贫全覆盖
        5.1.1 加大教育扶贫力度,更广泛的普及国语教育
        5.1.2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生产生活设施
        5.1.3 加大健康扶贫力度,增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5.2 强化资金保障,完善基础设施
        5.2.1 强化各涉农政府部门及机构、组织间的合作
        5.2.2 强化政府资金的监督体系
    5.3 探索产业扶贫模式,提升产业扶贫效能
        5.3.1 明确扶贫工作思路
        5.3.2 强化政策精准扶贫的支持力度
    5.4 强化监督体系,导入扶贫的绩效考核机制
        5.4.1 严肃执纪问责
        5.4.2 强化管理
        5.4.3 严格考核督导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6)列宁国家治理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二、国外研究回顾及其发展动态
        三、研究趋势的研判
    第三节 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思路、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特色
第二章 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
    第一节 国内外学界对列宁国家治理思想与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关系的解释
        一、西方“列宁学”的误读
        二、国内学界的相关评价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国家观的历史逻辑
        一、批判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观
        二、科学国家观的萌生
        三、科学国家观的发展和完善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国家观的主要内容
        一、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二、国体与政体统一论
        三、真正共同体:以国家回归社会为特征的“自由人联合体”
    第四节 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发展的主要体现
        一、深化国家本质与职能研究,以国家本质规定治理的本质
        二、发掘国家政体理论,以国家公共性体现治理的功能
        三、深化作为国家形态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研究
        四、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国家消亡观,以国家发展引领治理的指向
    小结
第三章 列宁探索苏维埃国家治理的语境和历程
    第一节 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对俄国“改良论”的批判和“革命式”的论证
        一、以“两种道路”解决俄国资本主义的“命运”问题
        二、批判“改良论”以及论证“革命式”道路的可行性
    第二节 列宁探索苏维埃国家治理的时代语境
        一、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国际背景
        二、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国内形势
    第三节 列宁探索苏维埃国家治理的发展历程
        一、实施新经济政策前的国家治理
        二、实施新经济政策后的国家治理
    小结
第四章 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经验
    第一节 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丰富内容
        一、经济治理:以市场化改革为取向的合作社经济与对外贸易的辩证统一
        二、政治治理:以民主与法制为核心的机构改革和制度构建的有机统一
        三、文化治理:以文化革命与文化建设为核心的建设意识形态和发展教育的有机统一
        四、政党治理:以加强党的总领导、提升执政能力为核心的党建布局
    第二节 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基本经验
        一、组织与政党:以俄共(布)为中轴带动治理
        二、政治与制度:以国家制度保障、提升治理效率
        三、文化与价值:以马克思主义凝聚力量、整合社会思潮
    第三节 以国家为主导的国家——社会关系
    小结
第五章 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列宁探索苏维埃国家治理的基本原则
        一、以符合时代与现实国情为基础
        二、以人民利益为价值导向
        三、以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为治理目标
    第二节 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科学方法论
        一、整体论:全球视野与系统诊疗
        二、辩证法:矛盾分析中的批判、超越与建构
        三、实践思维方式:把握“历史——现实”框架与实践逻辑
    第三节 列宁探索苏维埃国家治理的现实启示
        一、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探索民族化道路
        二、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必须加强政党制度在国家治理的核心作用
        三、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必须注重政治制度体系的建构和完善
        四、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必须运用整体辩证的科学方法论
    小结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人推进国家治理的理论和实践
    第一节 新中国毛泽东对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继承与运用
        一、毛泽东对国家治理的时代把握和艰辛探索
        二、毛泽东对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创造性运用
    第二节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推进与实践
        一、经济治理体系:以生产力发展为核心的改革与开放的统一
        二、政治治理体系:以人民民主为核心的法治与制度的统一
        三、文化治理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文化革命与文化建设的统一
    第三节 新时代习近平开创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新篇章
        一、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语境
        二、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内容
    第四节 从政治导向型的全能治理、经济导向型的发展治理到共赢导向型的协同治理
        一、政治导向型的全能治理:以国家统摄社会为特征的国家——社会关系
        二、经济导向型的发展治理:以社会从国家中析出为特征的国家——社会关系
        三、共赢导向型的协同治理:以政党领导为内核的多元主体共治格局
    小结
第七章 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对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创新与发展
    第一节 整体性视域下习近平对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一、有机联系:“六个统一”
        二、主要区别:一致基础上的差异与习近平对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创新
        三、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注重治理体系与能力的有机统一
    第二节 方法论视域下习近平对列宁国家治理思想的运用与创新
        一、矛盾思维: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的辩证维度
        二、系统思维: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的总体维度
        三、战略思维: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的方向维度
        四、价值思维: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的关系维度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乡村振兴的产业共同体模式及其形成机理——基于武家嘴产业兴村的实证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回顾与分析框架
    (一)文献回顾
        1.从共同体理论到村庄共同体。
        2.从产业融合到农村产业共同体。
        3.产业共同体的定义、性质与类型。
    (二)产业共同体的分析框架及方法
二、案例描述:武家嘴乡村振兴的产业共同体模式的实践过程
    (一)转型升级:产业共同体模式的形成线路
    (二)全面振兴:产业共同体模式的实践成效
        1. 多元产业蓬勃兴起。
        2. 双效益持续提升。
        3. 总要求精准落实。
三、案例讨论:乡村振兴的产业共同体模式形成机理
    (一)内生驱动下产业共同体的孕育生成
        1. 发展造船水运业的资源禀赋。
        2. 集体经济中能人带动下的集体行动。
        3. “五阶递推”渐进提升的目标引领。
    (二)外嵌驱动下产业共同体的快速成长
        1. 抓住政策机遇,推动集体经济跨越式发展。
        2.瞄准需求驱动,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三)交互驱动下产业共同体的稳定发展
        1. 合作互补的多元产业发展。
        2. 互惠共生的联合经营方式。
        3. 联村党建的带动辐射效应。
四、乡村振兴的产业共同体模式发展路径及启示
    (一)武家嘴乡村振兴的产业共同体模式发展路径
        1. 产业融合主轴,产业转型与多元拓展。
        2. 多要素交互作用圈,集体行动复杂适应需求。
        3. 最佳价值实现点,经济社会效益双提升。
    (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政策启示
        1. 以产业融合为基础,注重经济社会双效益提升。
        2. 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地推进。
        3. 以村民为中心,把富民与强村结合起来。
        4. 充分发挥党政组织核心引领作用。

(8)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创新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基本概念解析
        (一)改革
        (二)社会主义改革
        (三)中国社会主义改革
        (四)创新与启示
    二、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及有待提升之处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既有成果有待提升之处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创新之处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为改革提供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确保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正当性
        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确保了社会主义改革行稳致远
    第二节 列宁对社会主义改革的探索
        一、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有益探索
        二、形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认识
    第三节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一、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方针
        二、构建社会主义矛盾学说
第二章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背景
        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遭遇重大挫折
        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黄金期”
        三、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变质转向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发展历程
        一、社会主义改革探索和试验期(1978.12—1992.2)
        二、社会主义改革推进和完善时期(1992.2—2013.11)
        三、社会主义改革深化和拓展期(2013.11—)
第三章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创新
    第一节 改革的方向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一、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的夙愿
        二、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完善与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节 改革的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二、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提高人民的幸福感
        三、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伟大创举
    第三节 改革的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
        一、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寻
        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
    第四节 改革的策略是科学把握变与稳的关系
        一、变中求稳
        二、稳中有变
第四章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创新
    第一节 坚持党的领导与全面从严治党相结合
        一、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改革的核心力量
        二、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才能确保党堪当改革历史重任
    第二节 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相结合
        一、反思落后社会现实启动改革
        二、再认识社会主义本质推进改革
        三、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深化改革
    第三节 改革、发展与稳定相结合
        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确保稳定
        二、采取渐进增量式改革实现稳中求变
        三、制定正确改革标准保证改革顺利前行
    第四节 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
        一、基层群众创新推动改革开放
        二、战略布局的顶层设计优化改革开放格局
        三、战略目标的顶层设计推动改革开放进程
        四、战略举措的顶层设计保障改革开放质量
    第五节 重点推进与全面改革相结合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二、以经济体制改革带动全面改革
第五章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启示
    第一节 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在理论上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本土化发展适应民族特色
        二、时代化发展回应时代之问
        三、大众化发展满足人民需要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在实践上不断实现多种结合
        一、社会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二、社会主义与世界发展相结合
        三、社会主义与市场、民主和法治相结合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在政治上坚持党的领导
        一、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
        二、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在内涵上彰显人的价值
        一、人的价值具有多维性特征
        二、社会主义是人的价值最佳体现
        三、社会主义实现人价值的优势所在
结语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一、改革是否导致中国走“中国特色的实用主义”道路
    二、改革是否导致中国走“中国特色的后社会主义”道路
    三、改革是否导致中国走“新全球主义意识形态”道路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改革如何开启新窗口
    五、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强调的是“中国特色”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9)新中国农村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0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二、已有研究成果评述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供销合作社的理论和实践渊源
    一、马列经典作家关于合作社的重要论述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合作社的有关论述
        (二)列宁的合作社理论和实践
    二、近代中国合作运动的理论和实践
        (一)合作思想在我国的广泛传播
        (二)新中国成立前中共领导的合作社运动
第二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兴起与扩张(1949-1952)
    一、发展农村供销合作社的政治—经济动因
        (一)政治动因: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
        (二)经济动因:城乡物资交流的迫切需要
        (三)重要因素:为工业化提供有效支撑
    二、供销合作理论的建构与政策体系的形成
        (一)供销合作理论的初步建构
        (二)政策举措的密集出台
    三、“放手发展供销合作社”
        (一)整顿老社
        (二)发展新社
第三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规范发展与功能提升(1953-1956)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供销合作社的新使命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二)供销合作社新任务的提出
    二、基层组织体系的完善和规范管理的加强
        (一)加强组织建设
        (二)强化民主管理
        (三)健全管理制度
    三、“为农业生产服务”方针的全面贯彻
        (一)供应生产资料
        (二)扶持农村副业生产
        (三)新仓经验与“结合合同”的普遍推行
        (四)开展生产救灾
    四、对农村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改造背景和改造形式
        (二)对农村民族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对农村小商小贩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四章 大跃进时期农村供销合作社的“下放”与 “恢复”(1957-1965)
    一、农村基层供销社下放“人民公社”
        (一)县以上机构合并及所有制性质的改变
        (二)农村基层社“下放”人民公社
    二、大跃进狂飙中的“大购大销”风潮
    三、“多重压力”下农村供销合作社的恢复
        (一)恢复供销合作社的决策过程
        (二)供销合作系统的重建
    四、农村供销合作社的继续发展
        (一)“轻装上阵”——开展“三清”运动
        (二)“强化服务功能”——开展改善经营管理运动
        (三)“拓展服务网点”——大力发展代购代销店
第五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徘徊与曲折发展(1966-1976)
    一、对供销合作社的“大批判”及后果
        (一)“大批判”引发思想混乱
        (二)供销合作社的组织撤并和性质变化
        (三)“贫下中农管理农村商业”的普遍推行
    二、在“文革”中的曲折发展
        (一)供销合作社的再次恢复
        (二)为稳定农业生产发挥关键作用
第六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改革与发展(1977-1991)
    一、农业政策的调整与供销合作社改革的有关争论
        (一)农业政策的调整与农村市场的变化
        (二)改革大潮中供销合作社改革方向的有关争论
    二、二十世纪80年代供销合作社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历程
        (一)恢复“三性”,启动供销合作社改革(1979-1983)
        (二)实行“五个突破”,变“官办”为“民办”(1984-1985)
        (三)抓好“六个发展”,建立综合服务体系(1986-1991)
    三、二十世纪80年代农村供销合作社改革的总体评价
第七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脱困”与“新生”(1992-2002)
    一、农村供销合作社陷入经营困境
        (一)二十世纪90年代初期农村供销社陷入经营困境
        (二)农村供销合作社陷入困境的多维分析
    二、全行业扭亏为盈目标的实现
        (一)《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指明方向路径
        (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恢复为“脱困”提供组织保障
        (三)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为脱困提供政策保障
    三、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创新发展
第八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历史作用和基本经验
    一、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历史作用
    二、农村供销合作社发展演进的基本经验
参考文献
致谢

(10)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背景
    三、贫困相关核心概念梳理
    四、研究意义
    五、国内外研究现状
    六、研究思路、重难点和创新点
    七、研究方法
第一章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理论渊源、现实基础和哲学维度
    第一节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精准扶贫思想之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贫困问题研究
        二、精准扶贫思想之源—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反贫困思想
        三、精准扶贫思想之根—中华传统文化扶危济困价值理念
        四、精准扶贫思想之鉴—西方反贫困理论
    第二节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现实基础
        一、习近平个人实践经历
        二、中国特色扶贫道路
        三、世界反贫困探索
        四、新时代扶贫开发工作现实需求
    第三节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哲学维度
        一、从发展传承性审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历史逻辑
        二、从人民主体性审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实践逻辑
        三、从联系普遍性审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整体逻辑
第二章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基本内涵和鲜明特征
    第一节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精准扶贫的重要意义
        二、精准扶贫的目标任务
        三、精准扶贫的基本原则
        四、精准扶贫的策略方法
        五、精准扶贫的运行机制
        六、精准扶贫的组织保障
    第二节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鲜明特征
        一、彰显人民性
        二、注重现实性
        三、体现全面性
        四、强化精准性
        五、富有创新性
第三章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实践特点和理论创新
    第一节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实践特点
        一、“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从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认识精准扶贫
        二、“大农业大农合大农政”—从农业农村发展的历史趋势实施精准扶贫
        三、“一二三产融合”—从现代化经济规律的现实要求推进精准扶贫
        四、“小康路上一个都能少”—从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对待精准扶贫
        五、“五级书记抓扶贫”—从党员干部的使命担当落实精准扶贫
    第二节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理论创新
        一、彰显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
        二、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农民合作化思想
        三、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四、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理论
        五、深化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
第四章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时代新命题
    第一节 着力解决精准扶贫新命题
        一、研究宣传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深化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
        二、精准对接脱贫攻坚新问题,完善针对性解决方案
        三、系统谋划未来新课题,拓展中国特色扶贫道路
    第二节 树立践行精准扶贫新理念
        一、注重创新引领,激发人才科技发展动力
        二、注重协调引领,形成有机联动发展态势
        三、注重绿色引领,彰显生态文明发展方向
        四、注重开放引领,构建内外连通发展格局
        五、注重共享引领,打造全体共有发展平台
    第三节 推出完善精准扶贫新举措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二、建立健全反贫困保障体系
        三、强化教育反贫困战略地位
第五章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历史地位、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
    第一节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国特色“共同富裕”思想的继承发展
        四、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的指导思想
        五、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思想宣言
    第二节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时代价值
        一、深化人民利益至上执政理念
        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促进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四、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第三节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世界意义
        一、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贫困治理提供理论借鉴
        二、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贫困治理提供路径模式
        三、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贫困治理提供支持帮助
结语
参考文献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与重要文献
    二、研究专着
    三、中文期刊
    四、外文期刊
    五、网页资料
    六、报纸
    七、硕博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致谢

四、打造“农民银行” 实现富民强社(论文参考文献)

  • [1]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D]. 高云亮. 兰州大学, 2021(11)
  • [2]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研究[D]. 张元如.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3]孙中山民生主义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宋浠睿. 吉林大学, 2020(08)
  • [4]高邮市村干部创业问题和对策研究[D]. 仇慧. 扬州大学, 2020(05)
  • [5]深度贫困区精准扶贫效果及贫困户满意度评价 ——以新疆沙雅县为例[D]. 唐博. 塔里木大学, 2020(12)
  • [6]列宁国家治理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D]. 孙国栋. 安徽大学, 2020(07)
  • [7]乡村振兴的产业共同体模式及其形成机理——基于武家嘴产业兴村的实证调研[J]. 曾维和,咸鸣霞. 中国软科学, 2019(11)
  • [8]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创新与启示[D]. 戴佳朋.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9]新中国农村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02)[D]. 李攀.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10]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研究[D]. 于德.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标签:;  ;  ;  ;  ;  

建设富民强社会“农民银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