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州疟疾流行及防控现状调查

文山州疟疾流行及防控现状调查

一、文山州疟疾流行和防治工作现状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张舒惟[1](2021)在《云南省边境地区2009-2018年结核病例空间聚集性研究》文中指出[目 的]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云南省边境地区2009-2018年结核病例空间分布状况,探索病例的空间聚集性,发现疫情重点区域,为边境地区结核病的防控策略制定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在云南省边境八个州(市)(怒江州、德宏州、西双版纳州、保山市、临沧市、普洱市、红河州、文山州)2009-2018年报告的结核病病例数据基础上,利用Microsoft Excel 2007对数据资料进行整理;使用SPSS 19.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得到边境地区2009-2018年结核病总体流行概况;利用GIS空间制图软件MapInfo 17.0绘制出八个边境州(市)的县(区)、乡镇电子地图,导入病例数据,分析病例空间分布情况;利用空间统计分析软件GeoDa 1.4.6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病例的空间聚集情况,发现聚集区域。[结 果]1.2009-2018年边境八个州(市)10年间结核病累计报告病例129503例,文山 27103 例,占 20.93%;红河 25127 例,占 19.40%;普洱 21919 例,占 16.93%;临沧20537例,占15.86%;西双版纳10210例,占7.88%;怒江9652例,占7.45%;保山8337例,占6.44%;德宏6618例,占5.11%。其中本县(区)病例109033例,占84.19%,外籍病例397例,占0.31%。男性89187例,女性40316例,男女比例为2.21:1;年龄段主要以19-29岁为主,占21.05%,其中年龄最大者为97岁,最小者不满一岁;职业以农民最多,占82.81%,其次为学生,占3.89%;地区以本县(区)为主,占84.19%,其次为本市其他县(区),占8.39%。2.从整体水平来看,云南省边境地区2009-2018年结核病例的Moran’s Ⅰ指数均大于0,表示结核病例在空间单元分布具有正相关性,除了 2009年、2013年和2014年这三年以外,其余七年结核病例Z值均>1.96,P值均<0.05,提示每年结核病的报告例数为非随机分布,整体上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呈现空间聚集性。热点区域主要集中于东部文山和西南部西双版纳,冷点区域主要位于西部德宏州地区,热点和冷点县数量不断波动,热点县(区)数量总体增多而冷点县(区)数量总体减少,热点县总体数量高于冷点县数量。3.从州(市)水平来看,结核病例数从多到少依次为:文山州27103例,红河州25127例,普洱市21919例,临沧市20537例,西双版纳州10210例,怒江州9652例,保山市8337例,德宏州6618例。八个州(市)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均提示随机分布;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提示只有红河州存在2个热点县,分别为绿春县和元阳县。4.从县(区)水平来看,8个县(区)中,有6个地区存在局部空间自相关性,分别为景洪市、澜沧县、红河县、临翔区、隆阳区、盈江县。其中同时存在热点和冷点有3个地区,分别为景洪市、澜沧县、隆阳区;仅存在热点的有2个地区,分别为临翔区和盈江县;仅存在冷点的有1个地区,为红河县。5.从乡、镇水平来看,共计10个热点乡镇分别为:景洪市的嘎洒镇、景哈乡;澜沧县的拉巴乡、南岭乡、糯扎渡镇;临翔区的凤翔街道;隆阳区的杨柳乡;盈江县的平原镇、太平镇、弄璋镇。[结论]1.云南省边境地区结核病累积病例整体呈现东多西少的态势,病例数最高的是文山州,最少的是德宏州。2009-2018年报告病例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与结核病诊断水平的提高有关,同时也说明云南省边境地区结核病形势严峻。2.云南省边境地区结核病例男性所占比重较大,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19~29岁青壮年,职业以农民为主,其次为学生。应该把男性、青壮年、农民作为重点防控人群,同时还应该重视学校结核病的预防。3.云南省边境地区结核病报告病例热点区域主要集中于东部文山和西南部西双版纳,冷点区域主要位于西部德宏州地区。热点数量总体增多而冷点数量总体减少。提示边境地区结核病疫情总体呈现扩散趋势,防控重点应放在文山州、西双版纳州。4.云南省边境地区各州(市)结核病累计报告病例不存在全局空间自相关性,红河州的绿春县和元阳县为热点县。提示这两个热点县的结核病例数高于相邻县,应特别注意结核患者的管理与治疗。5.加强对县(区)政府所在地的防控,同时需要加强距离县政府所在地较远乡镇的筛查力度,发现更多的结核病例并加以防控。

张露文[2](2021)在《B-SHADE模型和CD4+T淋巴细胞水平反推法在HIV诊断发现率测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B-SHADE模型在艾滋病诊断发现率估计中适用性,CD4+T淋巴细胞水平反推法在艾滋病诊断发现率估计中的应用。[方法]采用B-SHADE模型和CD4+T淋巴细胞水平反推法对市级水平及县/区水平进行HIV的诊断发现率研究。B-SHADE模型是使用某医院上报的可能存在偏倚的新病例数来获得最佳线性无偏倚估计的病例数。采用研究地区某医院报告的新病例数估计该地区的发病总人数,收集研究地区设定为样本的某医院报告的新病例数进行加权对偏倚进行校正,加权值由研究地区样本医院报告的新病例数与该地区报告新病例总数的比值和反映该地区所有医院之间关联性的协方差结合得到。最后将校正后的值相加,获得最小无偏估计值,作为该地区发病总人数。CD4+T淋巴细胞水平反推法是基于CD4+T淋巴细胞随着感染者感染时间延长而损耗的特点,收集研究地区新诊断的HIV感染者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来反推感染者感染HIV的时间。通过建立队列,收集新诊断的感染者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根据CD4+T淋巴细胞的损耗轨迹建立一个时间线性函数,计算出HIV感染者的感染时间,采用Bayes理论估计出感染者总人数,再应用累积报告的感染例数除以感染者总人数得到HIV诊断发现率,其次,由于艾滋病的感染和发病时间存在时间差,出现HIV诊断延迟,计算出诊断延迟的时间分布,估计出队列中各年的HIV感染者数,从而估计出研究期间的HIV诊断发现率。[结果]结果显示,B-SHADE模型估计两个州市四个县的结果都不能得到HIV诊断发现率。CD4+T淋巴细胞水平反推法,截至2019年底,应用Bayes理论估计临沧市的HIV感染者人数为14101人,HIV诊断发现率为90.45%;文山州的HIV感染者人数为27823人,HIV诊断发现率为54.86%。应用HIV诊断延迟分布估计临沧市的HIV感染者人数为14868人,HIV诊断发现率为85.78%;文山州的HIV感染者人数为16886人,HIV诊断发现率为90.39%。[结论]本次研究采用了 B-SHADE模型估计HIV诊断发现率,但HIV/艾滋病的发病模式以散发和低流行为主,无法做到实时报告病例数,B-SHADE模型在计算时难以实现最佳无偏估计,最终计算出的地区发病人数偏低,导致不能计算HIV诊断发现率。因此,B-SHADE模型不适用于HIV诊断发现率的测算。应用CD4+T淋巴细胞水平反推法进行感染者的感染时间估计,根据估计到的感染时间应用Bayes理论、HIV诊断延迟分布估计出感染HIV的总人数,得到HIV诊断发现率,为州/市/区(县)级的HIV诊断发现率估计方法的探索提供了理论依据以及方法,也为今后艾滋病防治工作措施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左丽娟,柯春荣,刘莹,罗剑龙,刘秀琴,余杰,段春丽,李文娟[3](2020)在《2010-2018年大理州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启动消除疟疾行动计划以来大理州疟疾疫情变化,为巩固已取得的消除疟疾成果提供科学依据;评判云南省边境州市已达消除疟疾标准的可信性。方法将2010-2018年分成消疟前期(2010-2012年)、中期(2013-2015年)、后期(2016-2018年)三个不同的阶段,分析比较三个不同阶段疟疾病例情况。结果 2010-2018年大理州共报告103例疟疾病例,其中前期报告45例、中期报告46例,后期报告12例。均为输入性疟疾,自2004年后未再发生本地感染病例。前期、中期疟疾年均报告发病率分别为0.42/10万、0.43/10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05),后期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11/10万,与前期、中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00、6.740,P<0.01)。前期输入疟疾发病高峰呈现与本地蚊媒孳生高峰季节的4-9月相一致;中期发病高峰期与蚊媒高峰关系不明显;后期,蚊媒孳生高峰季节呈现疟疾发病反而处于低谷期。随着消疟时间的持续,间日疟所占病例总数的比例逐渐下降,恶性疟所占比例逐渐上升,中期首次报告卵型疟、后期首次报告三日疟。云南边境及周边国家感染而输入的病例的数量和所占比例逐年下降,2017、2018年疟疾病例均为非洲感染而输入。结论云南省达到消除疟疾标准是可信的,应继续加强疟疾监测和防控。

马玉媛[4](2020)在《云南省大理漾濞地区地中海贫血现状调查及基于表型阳性的基因多态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调查云南省大理漾濞地区婚检、孕检、产检育龄人群地中海贫血的现状,了解云南省大理漾濞地区地中海贫血分型特点,为本地区的妇幼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选用流行病学现状研究样本含量估计的公式,确定调查样本例数的范围,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云南大理漾濞地区婚检,孕检,产检的育龄人群进行外周血采样;2.对1550例样本,进行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方式筛查地中海贫血表型阳性样本;3.采用Gap-PCR和PCR-RBD方法对阳性样本进行ɑ或β地中海贫血的基因分型检测,确定国内常见的3种α-地贫缺失突变,3种α-地贫非缺失突变及17种β-地贫突变的类型及特征;4.对地贫阳性样本进行G6PD突变检测,调查地贫是否合并G6PD突变情况。结果:1.云南省大理漾濞地区婚检、孕检、产检的育龄人群1550例样本中,初筛表型阳性样本28例,其中表型为β地中海贫血27例,表型为α地中海贫血1例。2.云南省大理漾濞地区地中海贫血初筛总阳性携带率为1.81%,其中β地中海贫血初筛阳性携带率占1.74%,α地中海贫血初筛阳性携带性占0.07%;3.PCR-RBD方法对所有表型为β的阳性样本检测均提示基因突变在βE位点(GAG→AAG);Gap-PCR方法对表型为ɑ的阳性样本检测为基因片段缺失,为Hb H(-α3.7/--SEA)。4.本地区地贫阳性样本存在1例G6PD突变情况。结论:1.云南省大理漾濞地区地贫以β地中海贫血为主,占1.74%;2.β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位点在βE位点(GAG→AAG),即CD26型;3.本地区存在地贫与G6PD合并突变情况。

董哲[5](2020)在《云南省少数民族乙肝流行特征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云南省少数民族乙肝流行特征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掌握云南省少数民族乙肝流行趋势及三间分布、探讨云南省少数民族乙肝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云南省少数民族乙肝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我省少数民族乙肝的有效控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1.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9-2018年来源于国家法定传染病信息报告系统乙肝报告病例发病数据进行描述分析;采用SOM聚类方法,通过R软件的som、tidyverse和rm等函数包,对云南省主要少数民族的乙肝发病数据进行自组织特征的相似性时间轨迹聚类,分析研究具有相似性发病规律的民族。2.采用Excel 2007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图表制作,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3.采用实验室检测技术,包括ELISA检测、核酸提取、HBV DNA S区巢式PCR扩增、电泳和基因测序等方法,对2018-2019年云南省少数民族HBVDNA阳性标本进行分子生物学特征研究,用Sequencher软件将获得的序列进行整理;从Genbank中下载参考株序列;用MEGA软件构建系统进化发生树,从而确定每个样本的HBV基因型和基因亚型。[结果]1云南省少数民族2009-2018年乙肝病例流行病学特征1.1流行概况2009-2018年间,白族、傣族、佤族等18种主要少数民族共报告95132例乙肝病例,年均发病率为41.27/10万低于全国、全省平均发病水平。各民族均有病例发生,发病率位于前三位的民族为:佤族(95.26/10万),回族(59.04/10万),独龙族和怒族(54.17/10万),发病率最低的是景颇族(22.51/10万),瑶族(28.59/10万),拉祜族(30.32/10 万)。1.2聚类分析结果按发病率时间轨迹,通过SOM聚类方法,将少数民族乙肝发病率时间轨迹聚为4类,第一类包括:云南省、哈尼族、少数民族合计、彝族、拉祜族、瑶族和藏族;第二类类中心序列总体上明显高于其他三类,包括中国、佤族、壮族和苗族;第三类包含的民族有:傈僳族、傣族、布朗族、普米族、景颇族和白族;第四类包含的民族有:回族、怒族、独龙族和纳西族,同为一类的民族具有相似的发病率时间轨迹。1.3流行特征1.3.1时间分布2009-2018年,云南省18个主要少数民族每年均有乙肝病例报告,发病率从2009年上升,到2012年最高(51.21/10万),随后逐年下降,2016年最低(30.44/10万),近年有上升趋势。少数民族总体发病率与云南省总体情况有类似的变化趋势,与全国情况差异较大。1.3.2地区分布乙肝病例的分布与各民族聚居地基本一致,佤族发病率最高(95.26/10万),主要分布在西盟县、沧源县;其次为回族(59.04/10万),主要分布在寻甸县、巍山县;第三位的是独龙族和怒族(54.17/10万),主要聚集在贡山县。发病率最低的三个民族分别为:景颇族(22.51/10万),主要分布在德宏州;瑶族(28.59/10万),主要分布在河口县、金平县;拉祜族(30.32/10万),主要分布在镇沅县、双江县和澜沧县。1.3.3人群分布2009-2018年云南省少数民族乙肝发病率均呈现男性高于女性,男性63404例,发病率为51.77/10万;女性31 728例,发病率为29.00/10万,发病率男女性别比为1.78:1(P<0.001)。各年龄组均有病例报告,病例数所占比重最高的是40-49岁组(23%),其次为30-39岁组(20%);最低的是0-9岁组和80岁及以上组(1%)。2云南省少数民族乙型肝炎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2.1基本情况云南省2017-2018年765例少数民族的HBV阳性标本中,HBV DNA扩增成功的标本672份,成功率为87.84%;649例完成S基因测序,测序成功率为97%。649株HBV可被分为四种基因型,其中138(21.3%)株属于B基因型,C基因型497株(76.6%),D基因型12株(1.8%),Ⅰ基因型2株(0.3%)。B基因型可分为不同亚基因型,有1株B1,1 18株B2,9株B3,7株B4,2株B7,1株B8;C基因型中有394株C1,60株C2,17株C5,24株C8,1株CI10,1株C17;D基因型中有1株D3,11株C/D重组基因型;Ⅰ基因型中2株均为I1。2.2云南省少数民族HBV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云南省HBV基因型和基因亚型的分布都存在民族差异,优势基因均为C型,除独龙族以C2亚型为主,其他主要为C1亚型;其次是B型,主要为B2亚型;D型中主要为C/D重组基因型。四种基因型的性别和年龄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男女比例均约为1:1,均以C型为主;649例S基因测序成功的标本中,最大年龄为87岁,最小年龄为1岁,所有年龄组均以C基因型为主。地区分布有差异,C基因型在各州市均有分布,B基因型主要分布在文山,两例Ⅰ基因型病例均在文山发现;D基因型病例主要分布在迪庆。四种基因型在两年间的分布没有统计学差异。2.3不同基因型临床特征分析165例急性乙肝病例中,不同基因型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纳差症状和黄疸体征均无统计学差异,所有病例均未出现肝肿大、脾肿大、肝掌和蜘蛛痣等体征;有158例(95.8%)出现ALT值异常,不同基因型的ALT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云南省少数民族2009-2018年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趋势及流行病学特征1.1 2009-2018年云南少数民族乙肝年均发病率为41.27/10万,低于全国、全省平均发病水平。各民族均有病例发生,佤族最高(95.26/10万),主要分布在西盟县、沧源县;景颇族最低(22.51/10万),主要分布在德宏州。不同民族的年平均发病率存在统计学差异,青壮年男性为少数民族乙肝发病的重点人群。1.2通过SOM聚类分析得到的同一类包含的民族发病率时间轨迹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其中第二类包含的:全国、佤族、壮族和苗族总体上明显高于其他三类,应给予足够的乙肝防治重视和卫生资源配置。2云南省少数民族乙型肝炎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2.1本次研究发现了B、C、D和I四种基因型,不同的基因型又分为不同的基因亚型。阿昌族、白族、布朗族等18个少数民族均以C型为主,主要为C1亚型;B基因型主要分布在彝族中;D基因型主要分布在藏族病例中,且为C/D重组基因型,两例Ⅰ型病例均为壮族,HBV基因型和基因亚型的分布都存在民族差异,不同民族的生物易感性可能在HBV流行的差异中起作用。性别和年龄分布均无差异。2.2少数民族急性乙肝病例,不同基因型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纳差、黄疸及ALT值等主要症状及体征均无统计学差异。3防控建议3.1青壮年男性是少数民族乙肝发病的重点人群,在防控工作中,针对青壮年男性的特点,开展健康宣传教育,提高对传染病危害的认知和自我保护意识,通过减少危险行为,降低乙肝感染风险。3.2对发病率较高的佤族、回族、独龙族、怒族开展高发因素调查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和策略。3.3继续巩固和落实乙肝疫苗基础免疫,提高儿童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3.4云南省少数民族HBV感染以C型为主,提示我们大多数病例存在向肝硬化和肝癌进展的高风险,应加强三级预防的宣传和政策推广。

米善军[6](2019)在《清以降云县疟疾的流行与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云县自古多瘴岚,清代云县疟疾流行只能勾勒大致面貌。民国时期该地疟疾肆虐,尤以1933~1940年为疟疾流行最为严重的时期。1949年以后,云县疟疾出现过两次反复,随着防治工作的不断深入,于1986年基本扑灭,并最终融入全球性消除疟疾战略计划。清代云县防治疟疾主要采取看医、寻药及诉诸鬼神来解决疾病所带来的痛苦。民国时期,政府的卫生防疫机制虽已建立,虽然亦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总归是收效甚微。只有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人民政权,真正地实现了中央—地方之间的强力互动。这种强力关系的建立是通过波浪状的卫生运动、精密化的制度设计逐步达到的。清代云县有无卫生机构,已经无从考证。当时遇到疫情发生,根本无法实现疫情的及时控制与扑灭,更谈不上疾疫预防。民国政府治下的云县,已经出现较为正规的医疗卫生机构,无奈由于机制体制不甚健全,只在县城为中心地方设立了相关机构,根本无法辐射全县各地,尤其是偏远山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随着政局的稳定,在民国政府留下的卫生遗产的基础上,在从中央到地方的部署中,云县地区逐步建立并完善了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形成点面结合,层级分明,高度密集医疗卫生网络。云县的疟疾流行是地缘区位、国家政权、民风习俗诸多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疟疾的快速蔓延之势,倒逼民国政府不得不重视起基层卫生行政机构的设立与建设,但这些机构难以为继,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直到1949年以后,中国通过国家地计划与控制,走出一条以国家为主导,群防群治相结合的特色防治道路,逐步确立起大众心中新政权焕然一新的形象与面貌。

王荣华,彭霞,贾豫晨,黄甜,何继波[7](2019)在《云南省边境地区传染病跨境传播防控现状调查》文中认为目的分析云南省传染病跨境传播的现状和防控措施,为监测和防控传染病跨境传播提供依据。方法以问卷调查、深入访谈和权威网站查询的方式收集云南省及其接壤国家传染病监测和防控信息,通过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收集云南省2005—2017年境外输入性传染病个案,用EpiInfo 7.2进行统计学分析,用风险矩阵法评估境外传染病输入风险。结果 2017年云南省接壤的越南发生登革热181 054例、寨卡病毒病26例,缅甸发生登革热27 000例、乙脑306例,老挝发生登革热10 302例。2005—2017年云南省报告从缅甸、老挝、越南输入性疟疾、登革热等共8 252例,输入病例波动上升;2017年云南省报告登革热2 576例,发病率5.40/10万;疟疾326例,均为输入性病例;报告麻疹331例,其中德宏州和临沧市边境县报告232例,占全省病例的70.09%。云南省16个州(市)急性传染病跨境传播风险评估结果为:2个州(市)极高风险、3个州(市)高风险、5个州(市)中风险、5个州(市)低风险、1个州(市)极低风险。结论云南省边境地区急性传染病跨境传播的风险持续存在,需针对接壤国家传染病流行特点开展传染病监测和防控,有效控制传染病的跨境传播。

米善军[8](2018)在《多维视角:云南省疟疾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近四十年来,传染病学对疟疾的传染源、传染媒介及易感人群三方面展开了充分讨论。预防医学则从疟疾的流行与防治,监测与检测等方面进行探讨,为疟防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疾病史视角下疟疾研究起步较晚,但在疟疾流行防治史、疟疾与瘴气的关系、史料的搜集与整理方面稳步推进。此外,地理信息系统、社会学及公共卫生学等在疟疾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使得疟疾研究更加全面。总体来说,不同学科视角下的云南疟疾研究日益深入,但存在"内热外冷"的缺憾。因此就疾病史视角下的疟疾研究而言,须从史料搜集、研究内容等方面加强对云南疟疾史的讨论。

王彤[9](2018)在《社会疾病史视域下的云南省疟疾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近60年来,云南省疟疾史研究在理论、个案、区域等方面呈现出研究成果丰富、研究人员广泛、研究时段集中等特点,但亦存在重视专题而忽略整体、重视现当代而忽视古代、个案分析多而综合研究不足等问题。未来的云南疟疾研究中,需拓宽疟疾史料的范围,创新研究方法和手段,要着重加强疟疾与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分析研究,将云南省疟疾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李红娟[10](2018)在《文山州农村地区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现状和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艾滋病作为全球性的重大健康疾病,由于没有治愈的方法和防治的疫苗保护,已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因此,艾滋病防治的健康教育就格外重要。一直以来,国家对于艾滋病防治的健康教育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由于地域的差异,很多基层农村地区的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不到位,导致艾滋病流行的潜在风险非常严峻。尤其是近几年来,艾滋病集中病发于农村,其人数在逐年上涨,且往往具有扎堆病发之势。因此,对于农村的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刻不容缓。文山州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是全省5个艾滋病高流行地区之一,该州自1996年在吸毒人群中发现首例艾滋病感染者以来,截至2017年9月30日,累计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12245例,累计报告死亡3333例,现存活8912例,占全州总人口数的0.246%(居全省第4位)。据有关部门统计显示,每年新发现的感染者中,80%以上为农民。因此,调查和分析文山州农村地区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成因,并研究提出其推进策略,对文山州艾滋病防治工作具有十分积极和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的理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式对文山州农村地区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且根据存在的问题对其造成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最后提出了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的相关对策。因此,本文希望在对文山州农村地区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从公共管理角度出发来为文山州艾滋病防治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二、文山州疟疾流行和防治工作现状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文山州疟疾流行和防治工作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省边境地区2009-2018年结核病例空间聚集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结核病的流行及防控现状
    1.2 地理信息系统在结核病领域的应用
    1.3 开展云南省边境地区结核病流行特征及空间聚集性研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4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4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云南省边境地区2009-2018年结核病疫情概况
        3.1.1 变化趋势
        3.1.2 人群特征
    3.2 结核病在边境整体水平的流行特征及空间聚集情况
        3.2.1 结核病例空间分布情况
        3.2.2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3.2.3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3.3 结核病例在各州(市)的空间分布及空间聚集情况
        3.3.1 文山州结核病的空间分布及空间聚集情况
        3.3.2 红河州结核病的空间分布及空间聚集情况
        3.3.3 普洱市结核病的空间分布及空间聚集情况
        3.3.4 临沧市结核病的空间分布及空间聚集情况
        3.3.5 西双版纳州结核病的空间分布及空间聚集情况
        3.3.6 怒江州结核病的空间分布及空间聚集情况
        3.3.7 保山市结核病的空间分布及空间聚集情况
        3.3.8 德宏州结核病的空间分布及空间聚集情况
    3.4 结核病例较多县(区)流行特征及空间聚集情况
        3.4.1 广南县结核病的空间分布及空间聚集情况
        3.4.2 景洪市结核病的空间分布及空间聚集情况
        3.4.3 澜沧县结核病的空间分布及空间聚集情况
        3.4.4 兰坪县结核病的空间分布及空间聚集情况
        3.4.5 红河县结核病的空间分布及空间聚集情况
        3.4.6 临翔区结核病的空间分布及空间聚集情况
        3.4.7 隆阳区结核病的空间分布及空间聚集情况
        3.4.8 盈江县结核病的空间分布及空间聚集情况
    3.5 结核病例较多乡、镇的分布情况
4 讨论
    4.1 云南省边境地区结核病疫情特点及人群特征
    4.2 边境地区结核病例空间分布情况
    4.3 各州(市)水平结核病例空间分布特征
    4.4 病例数较多的县(区)、乡镇结核病例空间分布情况
5 结论
6 研究的创新点与局限性
    6.1 研究的创新点
    6.2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地理信息系统在结核病领域的应用现况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B-SHADE模型和CD4+T淋巴细胞水平反推法在HIV诊断发现率测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B-SHADE模型构建
    2.2 CD4~+T淋巴细胞水平反推法
    2.3 质量控制
    2.4 资料整理和统计分析
    2.5 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B-SHADE模型估计HIV诊断发现率
        3.1.1 临沧市临翔区和耿马县HIV诊断发现率
        3.1.2 文山州广南县和文山市HIV诊断发现率
    3.2 CD4~+T淋巴细胞水平反推法估计HIV诊断发现率
        3.2.1 临沧市HIV诊断发现率
        3.2.1.1 临沧市诊断报告病例的感染时间
        3.2.1.2 Bayes理论计算HIV感染者总人数
        3.2.1.3 Bayes理论估计HIV诊断发现率
        3.2.1.4 HIV诊断延迟分布计算HIV感染者总人数
        3.2.1.5 HIV诊断延迟分布估计HIV诊断发现率
        3.2.2 文山州HIV诊断发现率
        3.2.2.1 文山州诊断报告病例的感染时间
        3.2.2.2 Bayes理论计算HIV感染者总人数
        3.2.2.3 Bayes理论估计HIV诊断发现率
        3.2.2.4 HIV诊断延迟分布计算HIV感染者总人数
        3.2.2.5 HIV诊断延迟分布估计HIV诊断发现率
4 讨论
    4.1 关于B-SHADE模型估计结果
    4.2 CD4~+T淋巴细胞水平反推法估计HIV诊断发现率结果
    4.3 CD4数值与感染时间模型的应用
    4.4 Bayes理论和HIV诊断延迟分布两种估计方法的比较
5 结论及建议
6 研究创新性
7 研究局限牲
参考文献
附件1 B-SHADE模型数据收集表
附件2 CD4~+T淋巴细胞水平反推法数据收集表
附件3HIV感染者CD4数值与感染时间的截距和斜率情况表
综述 艾滋病疫情估计模型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2010-2018年大理州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病例筛查
    1.3 检测方法
2 结果
    2.1 云南边境州市消除疟疾现状
    2.2 大理州疟疾流行特征
        2.2.1 发病率和发病月份分布情况
        2.2.2 疟原虫虫种变化
        2.2.3感染来源变化情况
        2.2.4 普通疟疾病例和重症疟疾病例比例变化
3 讨论
    3.1 云南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可信
    3.2 巩固消疟成果也面临困难,需加大监测和防控力度
    3.3 检验检疫部门应承担从非洲入境人员疟疾血检工作

(4)云南省大理漾濞地区地中海贫血现状调查及基于表型阳性的基因多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1章 云南省大理漾濞地区地中海贫血现状调查
引言
1.1 实验材料
    1.1.1 血液样本
    1.1.2 实验试剂
    1.1.3 实验仪器
    1.1.4 实验样本界定
1.2 实验方法
    1.2.1 电泳
    1.2.2 定量
    1.2.3 数据分析
1.3 实验结果
    1.3.1 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条带
    1.3.2 血红蛋白A2条带(HbA2)定量结果
    1.3.3 云南省大理漾濞地区地中海贫血初筛阳性地区携带及分布情况
    1.3.4 云南省大理漾濞地区地中海贫血初筛阳性民族携带及分布情况
    1.3.5 云南省大理漾濞地区β地中海贫血初筛阳性分布情况与云南省大理鹤庆地区的比较情况
1.4 讨论
1.5 小结 第2章 基于筛查地贫表型阳性的基因多态性研究
引言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试剂
    2.1.2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2.1.3 实验仪器
    2.1.4 实验样本界定
2.2 实验方法
    2.2.1 地贫表型阳性样本全血DNA的提取
    2.2.2 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
    2.2.3 实验结果判读及解释
2.3 实验结果
    2.3.1 云南省大理漾濞地区数据分析
    2.3.2 其他地区收集样本数据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基于地贫携带阳性与G6PD相关性研究
引言
3.1 实验材料
    3.1.1 主要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样本界定
3.2 实验方法
    3.2.1 PCR荧光探针法检测G6PD基因突变
    3.2.2 实验结果判读及解释
3.3 实验结果
    3.3.1 云南省大理漾濞地区地贫阳性样本G6PD检测结果
    3.3.2 云南大理鹤庆地区地贫阳性样本G6PD检测结果
    3.3.3 其他地区地贫阳性样本G6PD检测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β-地中海贫血分子生物学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云南省少数民族乙肝流行特征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云南省少数民族2009-2018年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研究
    研究目的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云南省少数民族乙型肝炎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研究目的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建议
创新性
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不同种族/民族乙型肝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清以降云县疟疾的流行与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学术价值
    二、疟疾研究的学术回顾与总结
        (一) 中国疟疾学术研究六十年回顾
        (二) 云南省疟疾研究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一) 研究重难点
        (二) 研究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及写作思路
第一章 中西医学认知中的疟疾
    第一节 传统中医体系下的疟疾认知
        一、先秦两汉时期的疟疾认知
        二、魏晋隋唐五代时期的疟疾认知
        三、宋元明清时期的疟疾认知
    第二节 现代西医认知中的疟疾
第二章 自然环境、区位、习俗与云县疟疾的关联
    第一节 自然环境、区位与疟疾
        一、纬度、气候与云县疟疾
        二、海拔、地形与云县疟疾
        三、地理区位与云县疟疾
    第二节 传统习俗与疟疾
第三章 清以降云县疟疾的流行
    第一节 清代疟疾的流行情况
    第二节 民国时期疟疾的流行状况
    第三节 1949年以后疟疾的流行状况
    第四节 天降鞠凶:时代变革中的云县疟疾流行态势
第四章 清以降云县疟疾的防治
    第一节 清代云县的疟疾防治
    第二节 民国时期云县疟疾的防治
    第三节 1949年以后云县疟疾的防治
        一、1949年以后云县疟疾的防治阶段
        二、1949年后云县疟疾的防治措施
    第四节 艰难棘途:中央与地方的统合
第五章 云县抗疟机构的演变与转型
    第一节 民国时期云县的抗疟机构
    第二节 建国后云县的抗疟机构
    第三节 公共卫生:国家卫生体系转型中的抗疟机构
结语
附1
附2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活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荣誉

(7)云南省边境地区传染病跨境传播防控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问卷调查
    1.2 深入访谈
    1.3 毗邻国家医疗卫生资源和传染病流行资料收集
    1.4 云南传染病境外输入数据和风险评估
        1.4.1 境外输入传染病数据
        1.4.2 传染病境外输入风险等级评估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口岸概况
    2.2 境外输入传染病压力
        2.2.1 接壤国家医疗卫生状况
        2.2.2 2017年接壤国家传染病流行情况[11-12]
    2.3 输入性传染病疫情
    2.4 云南省各州 (市) 传染病境外输入风险评估
    2.5 传染病联防联控工作
        2.5.1 传染病联防联控工作保障
        2.5.2 开展的工作
        2.5.3 存在问题
3 讨论

(8)多维视角:云南省疟疾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染病学视角下的疟疾研究
    (一) 病原体疟原虫的研究
    (二) 媒介按蚊的研究
    (三) 疟疾易感人群的研究
二、预防医学视角下的疟疾研究
    (一) 疟疾的流行态势研究
    (二) 输入性疟疾状况研究
    (三) 疟疾的防控效果研究
    (四) 疟疾的监测与检测
三、疾病史视角下的疟疾研究
    (一) 疟疾的流行与防治史研究
    (二) 疟疾与瘴气的关系研究
    (三) 疟疾史料文献的收集与整理
四、其他学科视角下的疟疾研究
    (一) 地理信息系统与疟疾研究
    (二) 社会学与疟疾研究
    (三) 公共卫生学与疟疾研究
五、结语

(9)社会疾病史视域下的云南省疟疾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医学领域的研究
    (一) 疟疾流行趋势的研究
        1、全国性研究
        2、云南省域范围内的研究
        3、云南边境疟疾研究
    (二) 疟疾治疗的研究
        1、传疟媒介研究
        2、疟疾药物研究
        3、疟疾监测和预警研究
        4、居民疟防知识研究
        5、疟疾防控项目研究
二、历史学领域的研究
    (一) 疟疾的基础性研究
    (二) “瘴疟”、“瘟疫”方面的研究
    (三) 疟疾文献的整理和汇编
    (四) 环境史角度的疟疾研究
三、生物学与地理学领域的研究
四、云南省疟疾史研究的思考

(10)文山州农村地区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现状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框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点与难点
2 文献综述
    2.1 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
    2.2 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的对策研究
    2.3 综述
3 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3.1 相关概念
        3.1.1 艾滋病
        3.1.2 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
    3.2 理论基础
        3.2.1 公共产品理论
        3.2.2 公共政策理论
        3.2.3 新公共管理理论
4 文山州农村地区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的现状
    4.1 文山州艾滋病疫情状况
        4.1.1 疫情形势
        4.1.2 疫情特征
    4.2 文山州农村居民相关特点
    4.3 文山州农村地区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开展情况
        4.3.1 文山州农村地区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政策
        4.3.2 文山州农村居民获得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知识的渠道
        4.3.3 文山州农村地区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的效果
5 文山州农村地区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的存在问题及成因
    5.1 文山州农村地区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5.1.1 供给保障弱
        5.1.2 多元供给不够
        5.1.3 供给效能不高
    5.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2.1 从公共产品供给视角分析
        5.2.2 从公共政策理论视角分析
        5.2.3 从新公共管理理论视角分析
6 文山州农村地区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的推进对策
    6.1 明确各级政府责任
    6.2 科学制定政策措施
    6.3 提升公共管理水平
        6.3.1 强调绩效管理以提高行政效力
        6.3.2 强化授权分权以实现多元共治
        6.3.3 推行多样化方式以实现有效供给
7 结论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文山州疟疾流行和防治工作现状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省边境地区2009-2018年结核病例空间聚集性研究[D]. 张舒惟.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2]B-SHADE模型和CD4+T淋巴细胞水平反推法在HIV诊断发现率测算中的应用研究[D]. 张露文.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3]2010-2018年大理州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分析[J]. 左丽娟,柯春荣,刘莹,罗剑龙,刘秀琴,余杰,段春丽,李文娟. 热带医学杂志, 2020(10)
  • [4]云南省大理漾濞地区地中海贫血现状调查及基于表型阳性的基因多态性研究[D]. 马玉媛. 大理大学, 2020(05)
  • [5]云南省少数民族乙肝流行特征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董哲.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6]清以降云县疟疾的流行与防治研究[D]. 米善军. 云南大学, 2019(03)
  • [7]云南省边境地区传染病跨境传播防控现状调查[J]. 王荣华,彭霞,贾豫晨,黄甜,何继波.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2019(01)
  • [8]多维视角:云南省疟疾研究综述[J]. 米善军. 保山学院学报, 2018(04)
  • [9]社会疾病史视域下的云南省疟疾研究综述[J]. 王彤. 保山学院学报, 2018(04)
  • [10]文山州农村地区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现状和对策研究[D]. 李红娟. 云南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文山州疟疾流行及防控现状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