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被动语态对比

英汉被动语态对比

一、英汉被动语态对比(论文文献综述)

郭笑甜[1](2021)在《中国古典名着原着与改写本易读度的对比研究 ——以《三国演义》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古典名着原着和改写本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名着阅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改写本质量参差不齐,目前急需对中国古典名着原着和改写本进行系统的易读度研究。以往易读度研究多聚焦于语言的形式特征和心理认知因素,忽视了语言的意义。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易读度研究以意义为核心,重视形式和意义的结合,可以有效弥补以往研究的不足。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中,语篇功能是语言在意义选择的基础上动态构建语篇的使能功能,由包括互文、主位、信息和衔接的组篇系统表征,涉及语篇间意义关联、概念意义、人际意义等语篇的意义关系。基于语篇功能的研究可以将各种意义关系有机地关联起来,从整体性的视角阐释语篇意义。本研究从语篇功能出发,选取《三国演义》原着及其三个分别主要面向外国学习者、国内小学生和青少年读者的改写本为例,分析名着原着和改写本在语境中不同的组篇选择即语篇功能的不同体现形式,研究不同体现形式和语篇易读度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不同体现形式产生的动因。研究发现中国古典名着原着和改写本在语篇功能体现形式即组篇系统上的差异涉及互文、主位、信息和衔接四个子系统。原着和改写本互文系统的差异涉及原着和改写本之间的语篇间互文、原着和改写本作为一个整体与其他语篇和语境之间的语篇间互文、原着和改写本的语篇内互文三个方面。主位和信息系统的差异涉及小句主述结构、语篇的超主位和宏观主位、主位推进模式、主位链、信息结构、信息单位的意义六个方面。衔接系统的差异涉及及物性、语气、时态、指称、替代、省略、连接、重复、搭配九种衔接手段。比如改写本中语篇间抽象意义互文数量均明显少于原着,在三个改写本中,面向外国学习者的改写本抽象意义的互文数量最少,面向国内小学生的改写本居中,面向国内青少年的改写本抽象意义的互文数量最多。原着和改写本之间不同的语篇功能体现形式大多影响到语篇的易读度。根据其涉及层面,和易读度相关的因素可分别归入小句及以下层面和语篇层面,具体包括:涉及小句及以下层面的语篇内词句互文、小句主述结构、信息结构、时态手段、指称手段、替代、省略、重复和搭配;涉及语篇层面的语篇间抽象意义互文、语篇内正副文本互文、宏观主位和超主位、主位推进模式、主位链、信息单位的意义、及物性结构体现的意义关联,语篇语气关联、时间关系、指称链和连接关系。通过对上述因素的综合分析,本研究发现三个改写本在词汇-语法层、语义层和语境层具有不同的易读度。其中,词汇-语法层和语境层的语篇易读度从高到低排序为:面向外国学习者的改写本,面向国内小学生的改写本和面向国内青少年的改写本;语义层的易读度从高到低排序为:面向国内小学生的改写本,面向外国学习者的改写本和面向国内青少年的改写本。语篇易读度在词汇-语法层和语义层的不同排序说明易读度研究不仅要注重形式特征如字词量、句长等的研究,更需关注和意义相关的因素的研究;不仅要关注小句等语法单位,更要注重语篇。语篇是语言系统在适应语境过程中调整出的意义的最佳组织模式。通过对语篇生成机制的分析,本研究发现中国古典名着原着和改写本语篇功能的不同体现形式的原因在于语境,涉及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的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变量。具体来说,原着和改写本在宏观层面的语场上基本一致。但原着和改写本分别涉及了不同身份的参与者即不同身份的改写者和读者,语旨明显不同。而语旨的不同引起了语式相应的变化,针对不同的读者,原着和不同改写本具有不同的交际目的。语旨和语式的不同,进一步引起了更精密层级上语场的变化。语场、语旨和语式一起形成了不同的情景语境。同时,文化语境中的差异如不同时代的阅读需求、不同读者人群的文化背景也潜在地制约着语篇。改写本在生成过程中为适应语境的不同而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为更好地帮助改写者认识改写过程中组篇系统的变化及其对易读度的影响,本研究提出了语篇功能视角下改写遵循的普遍原则,包括情景性、交互性、意义一致性、渐进性、显化、具体化、聚焦和文化适用八条原则。本研究表明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汉语易读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它可以从意义视角对易读度影响因素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不仅为汉语易读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而且还可以为名着改写、阅读材料编写和分级等提供借鉴。

沈庆新[2](2020)在《College Learning for the New Global Century(Part 1,2)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为教育类文本College Learning for the New Global Century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翻译实践报告。翻译原文本是美国大学和学院协会发出的自由教育和美国承诺倡议。原文本意在改革新世纪美国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工作方式。原文本为学术类教育文本,文本语言严谨、准确。文章中多使用被动语态,文中句子较长且复杂。译者结合所选文本特点,在翻译实践报告中针对词义问题,结合文本语境,具体研究了词的语境意义翻译、逻辑隐喻意义翻译和词的增补与转换译法。报告从语序调整角度对定语从句、长句、难句的翻译进行分析。针对文本中较多的被动语态从主动和被动两个角度进行翻译研究。译者希望通过此翻译实践报告和分析,为教育类文本的翻译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有益的建议。

张蒙蒙[3](2020)在《英语被动结构汉译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文学文体考察》文中提出“被动”是英、汉语中的普遍现象。然而,英、汉语被动结构在形式、语义、语用、文体等方面的用法存在较大差异,造成了翻译的困难(王力1943/2011;连淑能2010:118-132;王克非、刘鼎甲2018:79-90)。因此,被动是翻译研究中的难点。为了更好地揭示英、汉语言差异的本质、探讨翻译过程中的源语干扰现象,本研究借助《中国英汉平行语料库》的文学子库,对英语被动结构在文学文体中的汉译形式展开量化考察,并尝试探讨英语被动结构源语言特征对其汉译形式影响。研究发现:首先,就文学文体的英语被动结构而言,1)类型上,英语中心被动(central passive)远多于半被动(semi-passive);2)形式上,短被动(short passive)远多于长被动(long passive);3)语义上,文学文体中的英语被动结构倾向于较多地使用中性语义,而消极语义和积极语义相对较少。此外,表动态语义的英语被动结构远多于静态语义的英语被动结构;4)语用上,英语被动结构中的动词多采用过去时数量约为采用现在时的1.5倍;5)句法上,文学文体中的英语被动结构一般在句中多充当谓语成分,其它成分较少出现;其次,就文学文体英语被动结构的汉译形式而言,按降序排列,包括:受事主题结构、主动式、被动式、处置式、定语短语、省略、兼语式、名词化、虚化、类虚化等形式。最后,就英语被动结构语言特征对汉译的影响而言,1)被动类型(gradience)对受事主题结构、主动式、兼语式的翻译具有一定影响;2)被动形式(form)对受事主题结构、主动式、被动式、处置式、兼语式的翻译具有一定影响;3)语义特征(meaning)对受事主题结构、主动式、被动式、兼语式、虚化动宾结构的翻译具有一定影响;4)语用特征生命度对主动式、被动式、兼语式、定语短语结构的翻译具有一定影响;5)句法特征对受事主题结构、省略、定语短语结构的翻译具有一定影响。综上所述,本研究主要探讨文学文体中英语被动结构的汉译形式,以及类型、形式、语义和语用上的语言特征及其对汉译形式的影响。本研究的结果不仅有助于更深层次地发现英汉语言差异的本质。此外,对翻译教学、机助翻译等领域也具有一定的启示。

徐飞阔[4](2020)在《学术专着中被动语态的翻译方法 ——《翻译驱动型语料库》(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翻译驱动型语料库》(Translation-Driven Corpora)是语料库翻译学领域专着,该书展示了语料库翻译学的最新发展成果,并重点介绍了面向翻译研究的语料库创建及应用方法。其次,英语学术专着强调陈述的客观性,这决定了原文倾向于高频率地使用被动语态以减少主观性。被动语态作为一种文体标志,已经成为语言学家们研究的热点,但目前大部分的研究建立在句法层面。并且,针对学术专着中被动语态开展的研究也不多见,因而必须寻求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各种翻译方法。本翻译实践报告以《翻译驱动型语料库》(节选)的汉译为基础,分析被动语态的基本分类和特征,选择了四种翻译方法,文中英语的被动语态分别译为汉语的主动句、被动句、无主句和判断句。通过详细讨论具体案例,笔者在结语部分再次强调被动语态翻译的方法,并通过译者实践说明被动语态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难点和重点,旨在为今后学术专着的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魏如钰[5](2019)在《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的文摘类杂志被动句翻译实践报告 ——以2017年度美国《读者文摘》3-7期文章为例》文中提出《读者文摘》作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杂志之一,题材面很广,语言清新简练,紧跟时代潮流,是了解和学习政治、经济、文化的良好素材。由于被动语态在英文中的使用非常频繁,因此《读者文摘》中也有大量被动句的出现,并且具有一定的翻译难度,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完成被动句的翻译是本实践报告的主要内容。该实践报告基于2017年度3月份至7月份的文摘内容作为翻译原材料,在翻译过程中,笔者发现英汉被动句的使用存在较大差异,进而对被动句产生了强烈兴趣,于是在各篇文章中挑选出被动句,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采用了合适的翻译方法,对这些案例进行仔细研究。第一种,在保留原文形式,又能保证原文意义传达准确地情况下,将英语被动语态翻译成汉语有“被”字的被动句,或是含有“被”字替代词的被动句;第二种,在保留原文形式下,无法做到很好地传达原文意义时,对原文语序进行调整,将英语被动语态翻译成汉语的主动句;第三种是将英语被动语态翻译成汉语的无主句,使其文字更加精炼,符合文章风格。本次翻译实践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文摘类杂志内容涉及十分广泛,文体风格多变,需要灵活运用翻译方法。第二,英汉被动句使用差异较大,需要克服中西文化、思维差异然后灵活翻译成汉语不同的句式。第三,文摘类杂志的翻译要求译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第四,两种不同语系之下的语言句法无法一一对应,必要时需要进行再创造。最后一点,任何语言的背后都是文化的传承与积淀,只有深入把握文章背后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进行翻译,实现功能上的对等。

杨康[6](2019)在《范畴越位的英汉翻译技巧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研究了英语词汇、句子以及篇章层面范畴越位现象的建构机制和相关的汉译技巧。研究发现,由于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这两种语言间的翻译往往会不可避免地涉及词汇、句子和篇章层面范畴的转换和改变;而这种转换和改变有时会造成原文与译文间的句法或语义结构的不对等。本文将这种英汉翻译过程中因范畴之间的转换和改变而造成的不对等现象称之为范畴越位现象(Categorial Re-correspondence)。本文针对范畴越位现象提出如下三个研究问题:(1)英汉翻译过程中的范畴越位有哪些特征和哪些类型?(2)英汉翻译过程中词汇、句子和篇章层面范畴越位的认知建构机制是什么?(3)英汉翻译过程中英语词汇、句子和篇章层面的范畴越位现象涉及哪些汉译技巧?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理论为理论分析框架,结合语料收集和对比分析等多重手段针对以上三个问题开展研究。研究发现,词汇层面的范畴越位现象分别分布在纵轴和横轴上,主要表现为词性或者词义的不对等;句子层面的范畴越位现象突出表现为时态和语态的不对等,具体可分为英语一般过去时与汉语一般现在时、英语被动语态与汉语主动语态的不对等;篇章层面的范畴以话题出现的数量为标准划分出原型范畴和非典型范畴,在这一层面的范畴越位主要表现为英语篇章组织结构(范畴)与汉语篇章组织结构(范畴)的不对等。通过大量英、汉语料对比,本文发现英、汉民族认知差异是造成英汉范畴越位的根本原因;而译文中,语境的多变性是英汉范畴越位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这一发现,本文提出了三种主要翻译技巧:也即(1)一致法,(2)调整法和(3)意译法。范畴越位现象是我们在写作、翻译和语言教学学习中不可避免的语言现象,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分析这一现象更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英汉范畴越位的建构机制。因此,我们认为本文的研究成果对认知语言学、翻译研究以及外语教学都具有一定的启示、参考作用。

杨研[7](2019)在《二语对一语的影响:来自汉语被动句应用的证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二语习得领域里,一语对二语的影响(亦称之为前向迁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其研究成果颇为丰富。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开始转向语言反向迁移的研究,即二语对一语影响。其实,二语对一语的影响可体现在语音、词汇、句法、语义、语用、概念等多个层面。反观国内,关于二语对一语影响的研究却相对匮乏。基于国内外文献的回顾,还可看出:二语对一语影响的研究较少涉及以一语为主导的语境,且大部分属于定性而不是定量研究。为此,本文将拟依托被动句的习得,探讨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接受一段时间的英语被动语态强化训练后,是否会影响其对汉语被动句句法的可接受性判断。具体而言,本文研究问题主要有二。一是英语被动句的强化训练是否影响学习者汉语被动句句法的即时和延时可接受性判断?二是影响学习者汉语被动句句法可接受性判断的因素有哪些?本文的调查对象为42名某中学英语为二语的初中生。在为期一周的英语被动语态强化训练前后,进行了四次汉语被动句句法可接受性判断的测试。在强化训练前后分别测试一次;另外两次测试分别在强化训练后两周和三周。所得数据采用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所得研究结果表明:(1)二语对一语的确产生明显的即时和延时影响,表现为:英语被动句的强化培训明显影响了学习者对汉语被动句句法的可接受性判断;(2)学习者的二语水平可调节二语对一语的影响,表现为:英语高水平组对汉语被动句句法的可接受性最高,中水平组次之,低水平组最低。此外,性别在二语对一语的影响上无明显差异。

王雯雯[8](2018)在《英汉被动语态的语法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结合英汉语法形式的特点,其被动语态在总体上会呈现一些共性,如部分语法意义与结构。但英语与汉语隶属于不同语系,二者被动语态的语法有明显的差异。从英汉被动语态语法形式、语法功能结构及语法限制使用条件进行系统性的对比研究,研究表明,英汉被动语态中对"施事、受事"的要求基本相同,但在语法构式及语义限制层面则存在明显差异。了解英汉被动语态语法异同,有助于全面了解语言现象中的规律,从而丰富语言研究。

段然[9](2017)在《从功能对等角度探索科学报告中被动句英译汉的翻译策略》文中提出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报告的翻译已成为国家之间科技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报告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在词汇、语法结构及表达形式等方面也都具有自身鲜明特点。被动语态的使用可以避免由于主观性带来的弊端,因此在科学报告中使用较为广泛。在进行科学报告的翻译时,译者应在理清文本逻辑的基础上,尊重原文意思,客观简洁地将原文内容表达出来,并且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本文主要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报告》中的第23章为例,在其基础上对科学报告中被动句的英译汉翻译进行总结分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报告》属于科学报告的一种,内容丰富、数据翔实、图文并茂。为了增强表达的客观性,报告作者大量地使用被动语态进行事实描述,因此,被动语态处理的正确与否极大的影响译文的整体质量。功能对等理论是指导翻译实践与研究的重要理论,强调读者反应的一致性,即译文读者应当产生与源语读者相一致的反应。翻译并非简单的形式上的翻译,而是要根据语境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本文将功能对等理论运用到科学报告英译汉翻译的实践中,希望有效提高科学报告的翻译质量。本翻译报告主要针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报告》中涉及的被动句,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分析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翻译策略,对典型译例做出分析,总结了被动语态的两种翻译方法:译为主动句以及被动句。本文旨在为英语科学报告中被动句的翻译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促进科学报告翻译的规范化和准确化。

李英[10](2016)在《基于英汉语言对比的立法文本中被动语态的汉译 ——以《澳大利亚公司法》(2001)为例》文中提出本文是针对英语立法文本中被动语态的汉译而撰写的一篇翻译报告。因国内目前尚无《澳大利亚公司法》(2001)的汉译版本,故译者以此为项目材料,选取其中的1万字,针对该英语文本中大量使用的被动语态的汉译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该翻译报告首先介绍了翻译项目的背景以及意义,其次分析了汉英两种语言中被动语态的界定和分类,接着对英汉被动语态进行对比。译者以《澳大利亚公司法》(2001)为例,总结了立法文本中被动语态的汉译策略。最后,笔者总结本次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期为以后的翻译实践提供参考。

二、英汉被动语态对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汉被动语态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古典名着原着与改写本易读度的对比研究 ——以《三国演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
    1.3 研究对象和语料选取
    1.4 研究方法和意义
    1.5 研究的总体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中国古典名着及其改写本
        2.2.1 中国古典名着的研究
        2.2.2 中国古典名着改写本的研究
    2.3 易读度
        2.3.1 传统易读度研究
        2.3.2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易读度研究
    2.4 语篇功能
        2.4.1 语篇功能理论的建立
        2.4.2 语篇功能理论的发展
        2.4.3 语篇功能理论的融合和创新
    2.5 小结
第三章 理论框架—语篇功能的表征系统:组篇系统
    3.1 引言
    3.2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核心思想
        3.2.1 系统的思想
        3.2.2 功能的思想
        3.2.3 层次的思想
        3.2.4 语篇的思想
        3.2.5 语境的思想
        3.2.6 适用的思想
    3.3 组篇系统的层次性
    3.4 互文
        3.4.1 语篇间互文
        3.4.2 语篇内互文
    3.5 主位
        3.5.1 小句的类型及其主位
        3.5.2 多重主位
        3.5.3 超主位和宏观主位
        3.5.4 主位推进模式
    3.6 信息
    3.7 衔接
        3.7.1 及物性
        3.7.2 语气
        3.7.3 时态和语态
        3.7.4 指称
        3.7.5 替代和省略
        3.7.6 连接
        3.7.7 重复和搭配
    3.8 小结
第四章 古典名着原着与改写本互文方式对比
    4.1 引言
    4.2 语篇间互文方式对比
        4.2.1 原着与改写本的语篇间互文方式对比
        4.2.2 原着及其改写本与其他语篇的语篇间互文方式对比
    4.3 语篇内互文方式对比
        4.3.1 词句互文对比
        4.3.2 正副文本互文对比
        4.3.3 图文互文对比
    4.4 小结
第五章古典名着原着与改写本主位和信息对比
    5.1 引言
    5.2 主位系统对比
        5.2.1 小句主述结构对比
        5.2.2 语篇主位系统对比
    5.3 信息系统对比
        5.3.1 信息结构对比
        5.3.2 信息单位的意义对比
    5.4 小结
第六章 古典名着原着与改写本衔接手段对比
    6.1 引言
    6.2 及物性对比
    6.3 语气对比
    6.4 时态和语态对比
        6.4.1 时态对比
        6.4.2 语态对比
    6.5 指称对比
        6.5.1 指称类型及密度对比
        6.5.2 指称衔接纽带及衔接链对比
    6.6 替代和省略对比
        6.6.1 替代对比
        6.6.2 省略对比
    6.7 连接对比
    6.8 重复和搭配对比
        6.8.1 重复对比
        6.8.2 搭配对比
    6.9 小结
第七章 讨论
    7.1 引言
    7.2 原着与改写本的语篇功能对比
        7.2.1 语篇功能体现形式的差异
        7.2.2 语篇功能体现形式的差异和易读度的关系
    7.3 原着与改写本语篇功能差异的原因
        7.3.1 语境对语篇生成的制约
        7.3.2 语境对改写本的影响
    7.4 原着与改写本语篇功能研究的启示
        7.4.1 古典名着改写的原则
        7.4.2 在阅读教学相关领域的应用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引言
    8.2 研究发现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三国演义》原着与改写本的部分语料
    附录2 英汉人名对照表
    附录3 英汉术语对照表

(2)College Learning for the New Global Century(Part 1,2)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描述
    第一节 原文题材与体裁分析
        一、原文题材分析
        二、原文体裁分析
    第二节 翻译目的与意义
        一、翻译的目的
        二、翻译的意义
第二章 译前准备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相关翻译研究文献综述
        二、相关翻译实践成就文献综述
    第二节 准备事项
        一、工具、参考文献的准备
        二、平行文本的选择与分析
    第三节 实施计划
        一、翻译计划
        二、写作计划
        三、应急预案
第三章 翻译执行情况
    第一节 翻译过程
        一、术语表制定
        二、翻译过程监控策略
        三、翻译过程执行概述
    第二节 译后事项
        一、译文审校
        (一)自我校对
        (二)他人校对
        二、译文评价
        (一)自我评价
        (二)同学互评
        (三)导师评价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词的译法
        一、语境意译法
        二、逻辑隐喻意译法
        三、增译法
        (一)结构性增词法
        (二)语义性增词法
        四、转换法
        (一)名词转译动词
        (二)形容词转译动词
    第二节 定语的翻译
        一、移位法
        二、短语类定语成分位置分析法
    第三节 被动语态的翻译
        一、被字替换法
        二、被字省译法
第五章 实践总结及结论
    一、翻译结论
    二、翻译心得
        (一)译文的准确性和忠实性
        (二)译文的可读性
        (三)译文的逻辑性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原文、译文
    附录2 :平行文本
    附录3 :术语表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论文

(3)英语被动结构汉译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文学文体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被动结构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
    2.2 基于语料库的研究
        2.2.1 基于语料库的历时研究
        2.2.2 基于语料库的共时研究
    2.3 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语料来源
    3.2 研究对象
    3.3 检索工具及步骤
    3.4 研究方法
第4章 分析与讨论
    4.1 英语被动结构语言特征
        4.1.1 被动类型
        4.1.2 形式特征
        4.1.3 语义特征
        4.1.4 语用特征
        4.1.5 句法特征
    4.2 英语被动结构主要对译形式考察
        4.2.1 英语被动结构主要汉译形式之受事主题结构
        4.2.2 英语被动结构主要汉译形式之主动式
        4.2.3 英语被动结构主要汉译形式之被动式
        4.2.4 英语被动结构主要汉译形式之处置式
        4.2.5 英语被动结构主要汉译形式之兼语式
        4.2.6 英语被动结构主要汉译形式之名词化及定语短语
        4.2.7 英语被动结构主要汉译形式之虚化及类虚化
        4.2.8 英语被动结构主要汉译形式之其他翻译句式及省略
    4.3 英语被动结构语言特征对其汉译形式的影响
        4.3.1 被动类型对汉译形式的影响
        4.3.2 被动形式对汉译形式的影响
        4.3.3 语义特征对汉译形式的影响
        4.3.4 语用特征对汉译形式的影响
        4.3.5 句法特征对汉译形式的影响
第5章 结论
    5.1 研究发现
    5.2 研究不足
    5.3 研究启示
参考文献

(4)学术专着中被动语态的翻译方法 ——《翻译驱动型语料库》(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翻译任务描述
    1.1 翻译材料来源
    1.2 翻译材料内容简介
    1.3 翻译材料特点分析
    1.4 翻译任务意义
第二章 翻译过程
    2.1 译前准备阶段
        2.1.1 翻译工具
        2.1.2 专业文献
        2.1.3 译文标准
    2.2 正式翻译阶段
        2.2.1 制定术语表
        2.2.2 翻译计划
        2.2.3 翻译过程
    2.3 译后审校阶段
        2.3.1 语法审校
        2.3.2 行文审校
第三章 被动语态及其翻译方法
    3.1 被动语态概述
    3.2 学术专着中被动语态的分类
    3.3 被动语态翻译方法的相关研究
第四章 被动语态翻译案例分析
    4.1 被动语态翻译方法的统计数据
    4.2 译为汉语的主动句
        4.2.1 原主语仍译为主语
        4.2.2 原主语译为宾语
        4.2.3 增加泛指性词作为主语
    4.3 译为汉语的被动句
    4.4 译为汉语的无主句
    4.5 译为汉语的判断句
    4.6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5.1 被动语态翻译的相关因素
    5.2 遇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5.3 改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术语表
附录二 原文
附录三 译文
致谢

(5)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的文摘类杂志被动句翻译实践报告 ——以2017年度美国《读者文摘》3-7期文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翻译项目概述
    1.1 案例介绍
    1.2 翻译任务介绍
    1.3 文献综述
第2章 翻译过程
    2.1 译前准备
        2.1.1 阅读原文本
        2.1.2 查阅相关资料
    2.2 译中处理
        2.2.1 翻译辅助工具使用
        2.2.2 翻译过程描述
    2.3 译后审校
        2.3.1 自我审校
        2.3.2 他人审校
第3章 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3.1 功能对等理论介绍
    3.2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原文本汉译
        3.2.1 文章含义上的对等
        3.2.2 行文风格上的对等
        3.2.3 文章信息的对等
    3.3 翻译素材数据介绍
第4章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读者文摘》中被动句翻译的案例分析
    4.1 英语被动句的分类
        4.1.1 Be-型一般被动句
        4.1.2 Get-型一般被动句
        4.1.3 Be-型复杂被动句
        4.1.4 Have-型复杂被动句
    4.2 英语被动句的翻译方法
        4.2.1 将英语被动句译成汉语的被动句
        4.2.2 将英语被动句译成汉语的主动句
        4.2.3 将英语被动句译成汉语的判断句
        4.2.4 将英语被动句译成汉语的无主句
第5章 结语
    5.1 文摘类文本中英语被动句翻译难点及翻译策略总结
    5.2 翻译实践的后续研究方向
附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参考文献
后记

(6)范畴越位的英汉翻译技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论
    1.1 选题来源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5 组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范畴理论综述
        2.1.1 范畴
        2.1.2 原型范畴
        2.1.3 基本层次范畴
    2.2 范畴越位研究综述
    2.3 范畴越位建构机制
    2.4 范畴越位研究认知理据
    2.5 语境在范畴越位机制中的多变性
    2.6 范畴越位翻译技巧述略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范畴越位现象类型及其认知建构机制
    3.1 词汇范畴越位研究
        3.1.1 词汇范畴越位现象分类依据
        3.1.2 词汇纵向范畴越位研究
        3.1.3 词汇横向范畴越位研究
        3.1.4 词汇范畴越位认知建构机制
    3.2 句子范畴越位研究
        3.2.1 句子范畴越位分类依据
        3.2.2 句子时态范畴越位研究
        3.2.3 句子语态范畴越位研究
    3.3 篇章范畴越位研究
        3.3.1 篇章范畴越位分类依据
        3.3.2 篇章范畴越位表现
        3.3.3 篇章范畴越位认知建构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致法
    4.1 词汇范畴层面
        4.1.1 词汇纵向范畴一致法
        4.1.2 词汇横向范畴一致法
    4.2 句子范畴层面
        4.2.1 句子时态范畴一致法
        4.2.2 句子语态范畴一致法
    4.3 篇章范畴层面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调整法
    5.1 词汇范畴层面
        5.1.1 词汇纵向范畴调整法
        5.1.2 词汇横向范畴调整法
    5.2 句子范畴层面
        5.2.1 句子时态范畴调整法
        5.2.2 句子语态范畴调整法
    5.3 篇章范畴层面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意译法
    6.1 词汇范畴层面
        6.1.1 词汇纵向范畴意译法
        6.1.2 词汇横向范畴意译法
    6.2 句子范畴层面
        6.2.1 句子时态范畴意译法
        6.2.2 句子语态范畴意译法
    6.3 篇章范畴层面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
    7.1 研究问题
    7.2 研究发现
    7.3 研究意义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7)二语对一语的影响:来自汉语被动句应用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List of Abbreviation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3 Organization of the study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Important terms
        2.1.1 Language transfer
        2.1.2 Markedness
        2.1.3 Passive voice
        2.1.3.1 English passive voice
        2.1.3.2 Chinese passive voice
        2.1.3.3 Differences in passive voic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2.2 The L2 effects on L1
        2.2.1 Theoretical accounts
        2.2.2 Studies abroad
        2.2.3 Studies at home
    2.3 Summary
Chapter Three Methodology
    3.1 Research questions
    3.2 Research Design
        3.2.1 Participants
        3.2.2 Instrument
        3.2.3 Intensive training
        3.2.4 Pilot study
    3.3 Data Collection
    3.4 Data Analysis
Chapter Four Results and Discussion
    4.1 Effects on L1 syntactical tolerance
        4.1.1 Immediate effect
        4.1.2 Sustained effect
        4.1.3 Summary
    4.2 Factors modulating the effect
        4.2.1 L2 Proficiency
        4.2.2 Gender difference
        4.2.3 Summary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 Ⅰ
Appendix Ⅱ
Acknowledgements

(8)英汉被动语态的语法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英汉被动语态语法形式对比
二、英汉被动语态语法功能结构对比
三、英汉被动语态语法限制使用条件对比
四、结语

(9)从功能对等角度探索科学报告中被动句英译汉的翻译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功能对等理论
    1.1 形式对等与功能对等
    1.2 功能对等理论对科学报告的翻译指导
        1.2.1 科技文本分类
        1.2.2 功能对等的指导作用
第二章 被动语态
    2.1 英汉被动结构分析
        2.1.1 英语被动表达方式
        2.1.2 汉语被动句常见表达;
    2.2 英汉被动句的对比分析
    2.3 英语科学报告中被动语态特点
第三章 译例分析
    3.1 译为汉语主动句
        3.1.1 “by”后宾语变主语,原文主语变宾语
        3.1.2 主语不变,谓语被动变主动
        3.1.3 增加施动者为主语,原句主语变宾语
    3.2 译为汉语被动句
        3.2.1 译为汉语标记被动句
        3.2.2 译为汉语无标记被动句
第四章 翻译实践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原文和译文
翻译实践证明

(10)基于英汉语言对比的立法文本中被动语态的汉译 ——以《澳大利亚公司法》(2001)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英汉被动语态对比
    2.1 英语中被动语态的界定与分类
    2.2 汉语中被动语态的界定与分类
    2.3 英汉被动语态的对比
        2.3.1 语态vs句法
        2.3.2 显性vs隐性
        2.3.3 施动者隐含vs受事施事化
第3章 《澳大利亚公司法》中被动语态的汉译
    3.1 译为汉语主动句
        3.1.1 无施事出现时,语序不变,谓语被动变主动
        3.1.2 施事出现,宾语变主语,谓语被动变主动
    3.2 译为汉语被动句
第4章 总结
    4.1 翻译报告总结
    4.2 翻译经验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
附录2 译文
致谢

四、英汉被动语态对比(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古典名着原着与改写本易读度的对比研究 ——以《三国演义》为例[D]. 郭笑甜.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College Learning for the New Global Century(Part 1,2)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沈庆新.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3]英语被动结构汉译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文学文体考察[D]. 张蒙蒙.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2)
  • [4]学术专着中被动语态的翻译方法 ——《翻译驱动型语料库》(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徐飞阔. 青岛大学, 2020(02)
  • [5]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的文摘类杂志被动句翻译实践报告 ——以2017年度美国《读者文摘》3-7期文章为例[D]. 魏如钰.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6]范畴越位的英汉翻译技巧研究[D]. 杨康.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7]二语对一语的影响:来自汉语被动句应用的证据[D]. 杨研.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8]英汉被动语态的语法对比研究[J]. 王雯雯. 黑河学院学报, 2018(08)
  • [9]从功能对等角度探索科学报告中被动句英译汉的翻译策略[D]. 段然.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3)
  • [10]基于英汉语言对比的立法文本中被动语态的汉译 ——以《澳大利亚公司法》(2001)为例[D]. 李英. 西南政法大学, 2016(12)

标签:;  ;  ;  ;  ;  

英汉被动语态对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