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二维电泳

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二维电泳

一、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双向电泳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谢婷婷[1](2021)在《基于TMT技术探讨冠心病伏寒证的遗传特征及其生物学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TMT(Tandem mass tag)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冠心病伏寒证的差异蛋白,分析其生物学功能,探讨冠心病伏寒证的生物学机制,为“先天伏寒”证候标志物的确立提供依据,进一步研究“先天伏寒”这一理论的真实内涵,探讨其发病机制,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让中医实现更加精准化。分析冠心病子代中具有伏寒特征的两个不同节点人群的差异表达蛋白,其差异表达的蛋白是否与动脉硬化的形成有关联,探讨冠心病伏寒证的遗传特征,为临床早期干预疾病、筛选冠心病易感人群提供研究基础。方法:以冠心病先天伏寒证与冠心病其它不同证候(选择与本证候有交集的冠心病常见四个证候-气虚血瘀证、心肾阳虚证、心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证)及健康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TMT技术联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寻找具有特异表达的差异蛋白,结合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差异蛋白的功能及参与的通路,结合PRM蛋白定量技术,对差异蛋白进行验证,确定差异蛋白的可靠性,证实这类人群易患冠心病的生物学机制。并将对冠心病伏寒证这一类人群进行纵向研究,以其子代中具有伏寒特征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与不具备上述证候特征的人群及健康人群作对照,同样通过蛋白质组学分析,找到与动脉硬化形成相关联的生物物质,同时结合PRM蛋白定量技术对特异蛋白进行验证,确定实验结果。结果:1.通过TMT技术筛选差异蛋白,发现先天伏寒证和健康人以及与其他四组证型共同的差异蛋白有5个,分别是免疫球蛋白变量4-69(Immunoglobulin lambda variable 4-69)、异戊烯半胱氨酸氧化酶(Prenylcysteine oxidase 1)、果糖二磷酸醛缩酶A(Fructose-bisphosphate aldolase A)、补体C3(Complement C3)以及可溶性钙活化核苷酸酶(Soluble calcium-activated nucleotidase 1)。2.对差异蛋白进行生信分析发现,伏寒证与各组的差异蛋白功能主要是绑定、催化活性、信号传导以及转运活动等;差异表达蛋白质主要参与了细胞过程、生物调控、应激反应、代谢过程、免疫效应的进程、定位等重要生物学过程。伏寒证的差异蛋白参与的通路多与细胞信号传导或代谢有关。3.经PRM验证,4个差异蛋白的趋势与TMT定量蛋白筛选结果一致。其中Fructose-bisphosphate aldolase、AImmunoglobulin lambda variable 4-69、Prenylcysteine oxidase 1在伏寒证表现为上调;Complement C3在伏寒证表现为下调。4.冠心病子代伏寒证的差异蛋白经TMT技术筛选及PRM验证,最终5个差异蛋白趋势一致,分别是分别是Reticulon-4 receptor-like 2、Desmocollin-1、Mannose-binding protein C、Serglycin、Monocyt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 CD14。其中Desmocollin-1是伏寒14岁年龄段表达上调的差异蛋白;Serglycin是伏寒35岁年龄段表达上调的差异蛋白、Mannose-binding protein C是伏寒35岁年龄段表达下调的差异蛋白;Reticulon-4receptor-like 2、Monocyt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 CD14两种蛋白在伏寒14岁及伏寒35岁均表现出上调。5.经过生信分析发现,子代伏寒两个年龄节点的差异蛋白功能与冠心病伏寒证功能相似,均参与细胞加工(celluar process)、代谢过程(metabolic process)、生物调节(biological regulation)、生物过程的正负调控(regulation of biological process、positive regulation of biological process、negative regulation of biological process)等生物学功能;分子功能分析显示,主要有绑定(binding)、催化活性(cataytic activity);细胞组分分析显示,主要有细胞(cell)、细胞区(cell part)、细胞器(organelle)、胞外区(extracellular region)、细胞膜(membrane)等;均参与了Cell adhesion molecules、Complement and coagulation cascades、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这几条通路。结论:冠心病伏寒证的遗传特征及生物学机制可能与Cell adhesion molecules、Complement and coagulation cascades、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这几条通路相关。Fructose-bisphosphate aldolase A、Immunoglobulin lambda variable 4-69、Prenylcysteine oxidase 1、Complement C3可能是冠心病伏寒证的证候标志物。子代伏寒发现差异蛋白Mannose-binding protein C与Complement C3关系密切。进一步证实了冠心病伏寒证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为临床早期干预疾病、筛选冠心病易感人群提供研究基础,为进一步研究及治疗伏寒证提供了思路及靶点。

王小蓓[2](2020)在《两种潮间带大型海藻在重金属铜胁迫下蛋白质组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工农业的飞速发展,环境中的重金属排放量日益增长,重金属污染物进入水体通过参与复杂的水体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导致海洋植物所面临的生活环境日益严峻。潮间带作为海洋与陆地的交界地带,有其地理位置上的特殊性,微环境变化显着,栖息于潮间带中潮带岩礁上或石沼内的潮间带大型海藻因此也面临着日益加剧的重金属胁迫的压力。近年来,蛋白质组学研究日益成熟,成为后基因组时代的重要研究领域。当前利用蛋白质组学对海洋生物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2-DE技术可以对不同环境胁迫下样本进行比较研究,确定与处理效应相关的特异性蛋白,全面深刻地了解胁迫对生物体的各种影响。然而迄今为止,鲜见不同浓度铜离子胁迫下潮间带大型海藻蛋白表达特异性变化的系统研究报道。因此,本文选择烟台沿海2种具代表性的潮间带大型海藻小珊瑚藻(红藻)和鼠尾藻(褐藻)作为实验材料,采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和技术,分别对藻类的双向电泳体系进行了系统的优化,并对在重金属胁迫下小珊瑚藻及鼠尾藻的差异蛋白通过双向电泳技术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分析Cu2+处理下海藻蛋白种类及表达丰度的变化,解析重金属Cu2+浓度梯度与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可进一步为潮间带海藻抗铜胁迫的应激反应及外界胁迫环境条件间的互作关系研究奠定基础。本论文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对小珊瑚藻总蛋白提取及2-DE电泳条件进行了一系列优化,一是小珊瑚藻蛋白提取条件的优化,酚抽提法提取小珊瑚藻蛋白质为最优方法,蛋白分离良好,图谱背景更为清晰,无明显纵横条纹,说明此方法提取的蛋白浓度高且纯度较高。二是胶条pH的条件优化,胶条pH为4-7时,蛋白点在凝胶上分离情况较好,蛋白点分布均匀,蛋白点之间重叠较少且彼此之间界限明显,从而可以分离得到更多的蛋白点,电泳分辨率得到较好提升。三是分离胶浓度条件优化,12.5%的分离胶浓度更适合小珊瑚藻总蛋白双向电泳的分离。建立了一套适合小珊瑚藻总蛋白的2-DE体系,为小珊瑚藻蛋白质组的研究奠定了有效基础,同时亦可为其它大型海藻蛋白质组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2)在双向电泳体系建立完成之后,对重金属铜离子胁迫下小珊瑚藻的差异蛋白通过双向电泳技术进行了分析。Cu2+能对小珊瑚藻蛋白表达产生显着影响,在浓度0.5 mg/L Cu2+处理下蛋白浓度与对照间达到差异显着水平,而在最高浓度2.0 mg/L Cu2+处理下,蛋白质浓度比对照显着下降,表现为“低促高抑”效应;0.5 mg/L Cu2+处理组蛋白2D图谱与对照差异最为显着;80个差异蛋白点中9个表达上调,13个表达下调。质谱分析鉴定出4个阳性结果,分别为ABC转运蛋白、SOD、PSⅡ12KD外在蛋白、保守假定蛋白。这些蛋白可能对小珊瑚藻维持细胞内外的渗透压平衡、抗氧化酶活性变化、光合作用放氧速率等具有一定的影响。(3)重金属铜离子对于鼠尾藻影响较为显着,在0.5 mg/L的浓度下,鼠尾藻体内蛋白质的数量、种类和表达量均具有明显的变化,由CK组和0.5 mg/L组进行对比可知,鼠尾藻体内共有151个蛋白质的表达量具有显着变化,0.5 mg/L组较CK组相比,蛋白点的数量减少104个,36个表达上调,11个表达下调。由此实验结果分析可知,重金属铜离子在较低浓度就会对鼠尾藻产生较为明显的伤害,这种伤害是不可逆的,在铜离子的胁迫下,鼠尾藻体内蛋白质表达显着受抑,相比而言,鼠尾藻对铜离子的系统抗逆性较差。

代亚坤[3](2020)在《南药益智果实不同生长期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益智(Alpinia oxyphylla Miq.),是姜科山姜属植物,以果实或种仁入药,其药用部位含有黄酮类、倍半萜类、脂肪酸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抗癌、抗溃疡、保护心血管和肝脏等药理作用,是我国海南地区的道地药材。益智在我国的药用历史发展较为长久,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既能入药又能食用的植物资源。为了更深入的探讨益智果实不同生长期蛋白质组学间的差异,合理利用其药物资源,我们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益智果实不同生长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方法:采用SDT裂解缓冲液从液氮粉碎的冷冻组织粉末中提取益智蛋白,将所有肽样品脱盐到Sep-Pak C18柱上,冷冻干燥,并用40μl 0.1%甲酸溶液重新溶解。所有肽样品在纳升流速的HPLC系统Easy n LC进行分离,将LC-MS/MS获得的原始文件导入Max Quant软件(1.5.3.17版)进行数据库搜索,通过Max Quant的LFQ算法对蛋白质进行定量分析。使用Blast2GO数据库程序(http://geneontology.org)进行蛋白质的功能注释,对益智果实不同生长期蛋白质组学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结果。结果:总共获得19219个多肽片段和4946个定量蛋白,其中核心蛋白3917种。大多数蛋白质的分子量在10-50 kda之间,低分子量蛋白质(<10 kda)约占10%。在鉴定出的肽中占主导地位的是长度为7至19个氨基酸的肽,所有肽片段的质量误差分布均在10 ppm以下,并且蛋白质的数量随着肽覆盖率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将所获得的目标蛋白数据集的变化倍数大于2.0倍,其中包括上调大于2.0倍或下调小于0.5倍并且P值小于0.05的蛋白质称为特异性蛋白质。在益智果实不同生长期分别检测到134、179和22种特异性蛋白质(早期、中期和晚期)。对不同生长期的益智果实样品进行蛋白质谱比较,结果表明,随着果实的成熟,与早期相比,果实中蛋白质的种类和丰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蛋白质表达显着降低。与早期组相比,在中期组中共发现25种显着表达的差异性蛋白(8种上调,17种下调)。晚期组和早期组比较发现,有75种显着差异的蛋白质(27种上调,48种下调)。晚期组与中期组进行比较,总共鉴定出19种差异显着表达的蛋白质(8种上调,11种下调)。利用GO功能注释和KEGG数据库,通过一系列生物分析软件,对获得的肽段和蛋白质进行数据处理,结果显示,特异性蛋白质主要参与一些重要的生物基因过程,其中包括生物体内的代谢、细胞变化和定位、细胞成分组织或生物发生以及对刺激的反应,具有运输、结合、结构分子、催化、抗氧化等功能。通过PPI分析,结果显示,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三种代谢途径的显着富集,霍乱弧菌感染和缬氨酸、谷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降解有关。在这些代谢途径中,最显着富集的蛋白质是NADH脱氢酶、假定的空泡质子移位和假定的酰基转移酶组分。结论:本研究首次通过LC-MS/MS技术和LFQ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益智果实不同生长期的蛋白质组学进行了分析研究,成功解释了果实不同生长期蛋白质间所存在的差异,有助于深入了解益智的药理作用,有助于针对不同的疾病选择不同生长期的益智果实,为益智在中医药防病、治病领域奠定理论基础。

仉劲[4](2020)在《应用多组学技术解析丹参应答干旱胁迫的机制》文中研究指明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为唇形科(Labiatae)鼠尾草属(Salvia Linn.)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干燥根及根茎是我国常用大宗中药材之一,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随着中医药产业的不断发展,丹参野生资源已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丹参种植产业在我国发展迅速,山东省是最主要的道地产区。丹参产量和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干旱作为最主要的非生物逆境胁迫的影响尤为明显。为了解析丹参响应干旱胁迫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以山东省道地药材紫花丹参和白花丹参为实验材料,并应用代谢组学、差异蛋白质组学和蛋白质修饰组学结合生理性状的调查,系统研究了丹参幼苗在干旱胁迫下的生理生化变化及分子响应机制,对筛选培育抗旱品种,促进丹参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丹参响应干旱胁迫的生理生化变化在干旱胁迫下,两个丹参品种基本表现出相同的生理变化。叶片相对含水量随着干旱程度的不断增加逐渐减少,叶片会变小甚至变黄枯萎,同时,根部加快生长,包括增加侧根数和根长等。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叶片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中度干旱和重度干旱胁迫时呈现显着下降,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均呈先小幅上升后逐渐下降的趋势,胞间CO2浓度则先下降后上升。植物体内的SOD、POD、CAT等抗氧化酶活性在胁迫初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保护酶活性逐渐降低。同时,适度的干旱提高了丹参根中多种有效成分的含量。2.丹参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的代谢组分析利用GC-MS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分别对对照、中度干旱和重度干旱胁迫下丹参叶片和根部进行代谢组比较分析。在叶片和根部分别鉴定到149个和133个差异代谢物,大部分属于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和有机酸类化合物。叶片中,与对照相比,重度干旱条件下差异代谢物74个,下调43个,上调31个;中度干旱条件下有63个差异代谢物,其中17个下调,46个上调。根中,与对照相比,重度干旱条件下差异代谢物58个,下调45个,上调13个;中度干旱条件下有56个差异代谢物,其中47个下调,9个上调。结果表明,遭受干旱胁迫时丹参叶片和根中会代谢物呈现不同的变化,叶片通过改变氨基酸及其衍生物、脂质、有机酸类以及碳水化合物含量来适应干旱胁迫,且大部分碳水化合物含量显着增加;而干旱显着降低了根中包括大部分碳水化合物在内的代谢物的含量,大部分主要参与氨基酸类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等。在不同干旱条件下,丹参叶和根中L-别异亮氨酸相对含量均显着增加,可作为丹参响应干旱胁迫的关键代谢物。3.丹参应答干旱胁迫的比较蛋白组学分析利用TMT(Tandem Mass Tag)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对不同干旱胁迫程度下的丹参叶片和根部进行比较蛋白组学分析,分别鉴定到5689个和5564个可定量蛋白。叶片中度干旱胁迫和重度干旱胁迫分别统计得到差异蛋白309个和1060个,其中上调差异蛋白分别为181个和515个,下调差异蛋白分别为128个和545个;根中中度干旱和重度干旱胁迫分别统计得到差异蛋白355个和992个,其中上调差异蛋白分别为175个和454个,下调蛋白分别为180个和538个。主要定位在叶绿体(均大于30%)、细胞质(均大于24%)和细胞核(均大于14%)中。COG功能分析发现,差异蛋白共可归为24类,主要分布在转录后修饰、蛋白质翻转和分子伴侣;仅功能预测;糖类运输和代谢;能量产生和转化;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运输和分解代谢;信号转导机制等。GO富集结果显示,叶片中差异蛋白主要富集在S-腺苷甲硫氨酸生物合成过程和叶绿素代谢过程等物质代谢过程;根中主要富集在类异戊二烯生物合成和脂质转运过程中。KEGG分析表明,叶片中差异蛋白主要富集在糖酵解和糖质新生,淀粉和蔗糖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降解,内质网蛋白加工,氰基氨基酸代谢和谷胱甘肽代谢等途径;根中差异蛋白主要富集在半乳糖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内质网蛋白加工,氰基氨基酸代谢等途径;这些都是与丹参干旱胁迫响应密切相关的代谢途径。4.丹参应答干旱胁迫的磷酸化蛋白组学分析为获得丹参应答干旱胁迫的磷酸化修饰信息,提取不同干旱处理的丹参叶片和根部总蛋白,酶解后进行TMT标记、分级,磷酸化修饰富集和LC-MS/MS质谱鉴定。最终在叶片和根部分别鉴定定量了2904个蛋白上的7354个位点和2742个蛋白的6384个位点。用蛋白定量组进行归一化后,分别得到1346个蛋白上的3569个磷酸化位点和1337个蛋白上的3510个磷酸化位点。差异磷酸化蛋白在GO分类中主要分布于代谢过程、细胞过程和单一生物过程等生物过程,具有结合活性、催化活性和转运活性等,大部分定位在细胞核、叶绿体和细胞质中,约占总数的75%以上。为进一步明确各比较组之间干旱应答磷酸化蛋白所参与的代谢途径,将差异磷酸化蛋白进行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叶片主要富集在光合作用和代谢途径中的磷酸化蛋白显着下调,碳代谢、碳固定和能量代谢相关的代谢通路、光合作用天线蛋白和内质网蛋白加工通路中差异磷酸化蛋白表达上调;根部主要富集在囊泡运输过程中的SNARE相互作用、氨基酸生物合成和碳代谢等代谢通路表达上调,剪接体和RNA转运表达通路下调。整合两个蛋白组发现,在两个蛋白质组中同时存在的蛋白中,叶片中有127个,根中有131个。通过KEGG分析,叶片中相同蛋白在光合作用-天线蛋白和醚脂质代谢途径中富集,富集蛋白各有2个;根中相同蛋白在氧化磷酸化途径中富集,富集蛋白3个。这些蛋白可能是通过磷酸化修饰作用协调丹参在受到干旱胁迫时的代谢过程和生理生化反应。5.丹参对干旱胁迫的应答机制综合分析植株形态上,丹参幼苗通过控制自身的生长,包括减小叶片面积以及舍弃部分衰老叶片来减小水分的散失,同时增加根长和根条数来加强对水分的吸收能力,从而保证生长点的生长和水分供应,更好渡过干旱胁迫环境。生理上,丹参叶片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在一定的干旱条件下,丹参叶片中的保护酶活性提高,增强叶片的抗衰老能力。在代谢水平上,干旱胁迫引起了参与包括光合作用、TCA循环、糖酵解/糖异生和氨基酸代谢等代谢过程代谢物的变化。在蛋白水平上,许多与干旱适应相关的功能蛋白诱导表达,包括一些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蛋白代谢,氧化还原反应以及胁迫响应蛋白等,还有参与次生代谢物合成代谢相关的蛋白等。在蛋白磷酸化修饰水平上,诱导表达一些与光合作用、碳代谢和能量代谢、剪接体有关蛋白、蛋白加工代谢等相关的蛋白,在磷酸化水平上响应干旱调控。丹参应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命过程,需要由多个方面的共同参与协作起作用。

索慧英,郑密,卢晗,曲冠证,李莹[5](2020)在《杨树叶片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的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适用于杨树叶片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双向电泳体系,建立杨树叶片蛋白质的双向电泳图谱。[方法]本研究以小黑杨(Populus simonii×P. nigra)叶片为材料,对小黑杨叶片双向电泳体系的2D裂解液、蛋白的纯化、IPG胶条的pH范围、蛋白上样量、等电聚焦时间和SDS(Sodium Dodecyl sulfate)平衡时间进行优化。利用优化后的双向电泳体系分别对小黑杨、大青杨和84 K杨叶片蛋白质进行双向电泳实验。[结果]采用2D裂解液Ⅱ对小黑杨叶片蛋白质进行溶解,可显着提高蛋白的溶解性,双向电泳图谱中可分辨出326个蛋白质,比采用2D裂解液Ⅰ溶解的蛋白样品多209个蛋白质。通过蛋白裂解液提取小黑杨叶片蛋白质,利用2D clean-up试剂盒法对蛋白样品进行纯化,所得的双向电泳图谱背景清晰、蛋白质的分离效果较好。小黑杨叶片蛋白质主要集中在pH 4~7内,选用24 cm、pH 4~7的线性IPG胶条进行双向电泳,可获得分离效果较好的393个蛋白质。蛋白上样量提高至1 mg时,可分辨的蛋白质的个数明显增加,由326个增加至454个。10 000V的等电聚焦时间为13 h,SDS平衡时间为40 min时可得到背景清晰、蛋白质个数多、分辨率较高的双向电泳图谱;采用优化后的双向电泳体系对小黑杨、大青杨(Populus ussuriensis Kom.)和84 K杨(Populus alba×P.glandulosa)叶片蛋白质进行双向电泳实验,分别可检测到531、828、525个蛋白质,且蛋白质分离效果好、图谱分辨率高。[结论]优化后的双向电泳体系提高了小黑杨叶片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的分辨率和重复性,采用优化后的双向电泳体系成功的建立了小黑杨、大青杨和84 K杨叶片蛋白质的双向电泳图谱,该体系适用于小黑杨、大青杨和84 K杨叶片蛋白质组学的分析,为杨树叶片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董伟韬[6](2019)在《感染BmNPV家蚕免疫系统相关基因的差异性表达和功能分析》文中指出蛋白质组学是研究生物机体内在变化,以及蛋白质和相关基因功能的重要手段。我们通过这项技术可以了解病原体感染的宿主体内免疫系统调控,代谢通路调节等一些系列机体的应激变化。当宿主被外界病原微生物感染时,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会发生相应的免疫应答反应,主要原因是参与免疫调控的相关蛋白表达量发生了变化。因此,宿主感染病原体后,研究免疫相关蛋白的调控对于探究微生物致病机制和宿主免疫调控机理非常重要。在这些相关蛋白中有些会涉及到宿主作为生物反应器对大型哺乳类动物的过敏性炎症反应中,而有些则是宿主能够有效预防病原微生物的有利手段,但是极个别的蛋白也能够参与到外界病原对宿主的感染过程中,从而提高病原的危害性。本实验应用三种不同的蛋白质组学技术,对家蚕在BmNPV感染后免疫相关蛋白和基因的调控进行了深入研究。1.双向电泳技术优化体系建立本次实验对采用四种不同的纯化以及蛋白提取方法,3种不同聚焦时间,两种考马斯亮蓝染色法和胶条PH值以及平衡时间对家蚕蚕蛹双向电泳结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用于TCA-丙酮进行研磨后过夜沉降提取的蛋白效率最高,获得的蛋白点最多,8000v,80000vh时蛋白纵横条带较少,且蛋白点明显。采用ph4-7胶条以及平衡时间在15分钟时有利于消除纵条纹,得到更好的优化结果。而染色液方法则各有优缺点。这次探究为家蚕蚕蛹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奠定基础。2.家蚕杆状病毒对家蚕四种过敏原蛋白表达的影响蚕蛹的一些蛋白能够引起人和动物严重的过敏反应。这使蚕蛹的药用价值在临床应用中受到极大的制约。有趣的是,一些杆状病毒载体已被证明可以调控宿主的基因及蛋白的表达,但这在家蚕中尚未得到证实。实验分析了BmNPV空载体感染对蚕蛹蛋白表达的影响。使用蛋白质组学方法,鉴定了硫醇过氧化物酶(Jafrac1),27-kDa糖蛋白(p27k),精氨酸激酶和副肌球蛋白四种重要过敏原和另外32种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在BmNPV感染后观察到4种已知过敏原的mRNA表达下调;随后使用原核表达制备了四种过敏原的重组蛋白和多克隆抗体。通过荧光定量和蛋白质印迹验证了四种过敏原蛋白的mRNA和蛋白的变化。该研究表明,通过用空BmNPV载体感染可以降低蚕蛹中已知四种过敏原蛋白的表达。这不但提高了蚕蛹表达的外源蛋白作为口服药物的给药安全性,而且四种重组过敏原蛋白可应用于因蚕蛹过敏的临床诊断。3.家蚕杆状病毒对家蚕丝氨酸家族和抗菌肽家族表达的影响在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感染后,使用蛋白质组学筛选家蚕蛋白,鉴定6种抗菌肽和12种serpins。在不同时间检查这18种蛋白质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attacin表达水平最高,而serpin-5和cecropin-D表现出负调控相关性。这些结果为更深入地了解家蚕免疫调节提供了重要的一步。4.家蚕杆状病毒对家蚕免疫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用iTRAQ技术研究在感染BmNPV前后家蚕的免疫相关蛋白表达变化。使用同量异位标签对感染前后的蛋白质组进行相对和绝对定量分析以及LC-MS分析。共鉴定出372种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其中179种被上调,193种被下调。通过蛋白质印迹验证几种蛋白质的表达变化。其中,着重研究了11种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参与免疫系统所扮演的角色。例如,下调的丝氨酸蛋白酶和天蚕素能够促进Toll和Imd信号传导,而自噬相关蛋白3(其被上调)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高乐[7](2019)在《红掌花色变异相关蛋白质组及基因差异表达的研究》文中指出红掌(Anthurium andraeanum)为多年生常绿单子叶植物、着名热带花卉,颜色艳丽,花色种类较多。近年来,国内外对红掌花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色素种类与含量、色素合成代谢及基因表达调控等方面,从蛋白质水平上研究红掌花色变异分子机理的报导较少。多年来本实验室创制和保存了多种类型的红掌花色突变体,是研究花色变异机理的理想材料。本研究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离和鉴定了红掌突变体花色变异相关的差异蛋白;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克隆了花色变异相关蛋白编码基因的cDNA序列;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 6种基因在红掌花色突变体中的表达特征,以探讨红掌花色变异的分子机理。主要成果如下:1.以多种类型的花色突变体为供试材料,应用SDS-PAGE(1-DE)技术,对红掌叶片、花序、佛焰苞的1-DE表达谱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不同花色突变体叶片与花序蛋白质的谱带差异不大,但佛焰苞的谱带存在显着差异。切取差异蛋白条带进行质谱分析,在’马都拉’野生型和玫红色突变体差异条带中共检测到21个蛋白,其中9个蛋白在野生型中特异表达,4个蛋白在玫红色突变体中特异表达,其功能涉及代谢调节、细胞骨架形成、抗性、基因调控、运输、信号传导等。在’粉冠军’野生型和白色突变体的4条差异条带中分别检测到138、112、71、431个蛋白,其分子功能主要涉及催化活性和结合活性,鉴定到与类黄酮的合成代谢、抗性、糖代谢、花青素转移等相关蛋白。2.以’特伦萨’野生型、粉色突变体、淡粉色突变体为供试材料,应用TMT/MS等蛋白质组学技术,共分离鉴定出1 109个蛋白质,三组材料两两对比分别检测到96、94、96个显着差异蛋白,包括类黄酮代谢相关蛋白、应激相关蛋白、抗性相关蛋白、光合作用相关蛋白等。差异蛋白的分子功能主要涉及催化活性和结合活性,参与细胞过程和代谢过程等生物过程,分布在细胞、细胞器、膜等部位。3.根据差异蛋白质鉴定结果,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以红掌佛焰苞为供试材料,克隆了 4个差异蛋白编码基因的cDNA部分序列,分别命名为AnCAT、AnAPX、AnCCP、AnLAC。克隆的AnCAT编码区部分序列片段为555 bp,编码185个氨基酸残基,基因登陆号为MK574928;克隆的AnAPX编码区部分序列片段为441bp,编码147个氨基酸残基,基因登陆号为MK574930;克隆的AnCCP编码区部分序列片段为714bp,编码238个氨基酸残基,基因登陆号为MK574931;克隆的AnLAC编码区部分序列片段为663bp,编码221个氨基酸残基,基因登陆号为MK574929。经同源性分析发现,克隆获得的差异蛋白编码基因序列较为保守。4.以’特伦萨’野生型、粉色突变体、淡粉色突变体、白色突变体佛焰苞为供试材料,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AnCAT、AnAPX、AnCCP、AnHSP70、AnLAC、AnCHI的表达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佛焰苞颜色变淡,AnCCP、AnLAC、AnCHI表达量呈上升趋势,AnCAT、AnAPX、AnHSP70表达量呈下降趋势,其中AnAPX在白色突变体的佛焰苞中表达量增加,与野生型相比无明显差异,AnHSP70表达量变化程度较小。

吴晓芹[8](2018)在《基于蛋白质组学和LC/MS的桃果实采后能量和酚类物质变化研究》文中提出桃果实是一种富含营养和经济价值的水果,在我国广受消费者青睐。桃果实季节性很强,其成熟期大多集中于夏季,高温高湿环境中桃果实采后及不耐储,一般室温下2-3天就容易腐烂变质。桃果实因采后失水、腐烂等因素会给果农造成很大的损失,因此,寻求一种高效便捷的贮藏方法至关重要。目前,除广泛应用的冷藏技术外,NO和1-MCP等化学处理方法因其处理时间短、无残留等优点广受研究者关注。桃属呼吸跃变型果实,以呼吸作用作为能量基础,采后后熟阶段经历着质地、色泽、口感与风味等一系列的变化。果实中酚类物质代谢与色泽、风味、口感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着果实的商品价值。因此,本研究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桃果实采后成熟期间蛋白表达,然后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和LC/MS技术研究基因、酚类代谢的变化,探寻1-MCP和NO处理对能量和酚类代谢调控的规律与分子机制,为全面深入阐释桃果实成熟过程中的能量、色泽、风味等变化提供参考。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霞脆’为实验材料,分别于商业成熟前、采收和采后(25℃)下7和15 d,利用iTRAQ技术研究桃果实全蛋白质的表达规律,探索桃成熟期间起关键作用的蛋白或代谢途径。经过质谱分析和数据库检索,鉴定出64个1.5倍以上的桃果实差异蛋白(p≦0.01),包括能量代谢(17%),氨基酸代谢(14%),抗胁迫(14%),糖代谢(9%),脂类代谢(5%),核苷酸代谢(3%),次生代谢(3%)以及未知功能与未知蛋白(35%)。果实成熟期间能量和糖代谢蛋白多呈现下调趋势,果实成熟后期出现的转录因子bHLH、UDP葡萄糖基转移酶、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丝氨酸羧肽酶等新型蛋白质表达量显着升高,有利于果实清除自身或者外界刺激产生的毒素;亚油酸-9s-脂氧合酶5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成熟后期表达量很高,利于果实脂肪酸的形成以及风味物质的合成;花青素3-O-葡萄糖基转移酶和无色花色素双加氧酶在成熟后期上调表达,促进了果实中花青素的合成和稳定,有利于桃果实的转色。2、以‘霞晖8号’为试材,研究了常温(25℃)和低温(4℃)环境中果实线粒体蛋白表达图谱的变化。经过差异蛋白的分析、质谱鉴定、数据库匹配和细胞器定位,有24个线粒体蛋白被成功鉴定出(≥2倍,p≦0.01),包括热激蛋白(4%),离子通道蛋白(4%),氨基酸代谢蛋白(8%),氧化应激反应(34%),呼吸链蛋白(17%),糖代谢(29%),未知功能蛋白(4%)。涉及抗氧化、糖异生、糖酵解和酒精发酵的蛋白在室温下表达显着;低温贮藏显着延缓了碳水化合物代谢,细胞降解相关蛋白的表达并诱导了甲酸脱氢酶和丙氨酸-乙醛酸氨基转移酶的表达;线粒体呼吸链、钾离子通道蛋白和NADP-苹果酸酶的表达趋势与呼吸变化一致;抗氧化相关蛋白在桃ROS清除中起到了关键作用。3、以‘霞晖8号’为试材,分别探索了 1-MCP(10uL.L-1 12h)和NO(10 uL.L-13 h)处理对桃果实常温(25℃)贮藏期间果实能量代谢、酚类物质酶活变化的影响,并分析了果实酚类物质变化及黄酮类物质生成途径中关键基因的表达情况。通过LC/MS成功鉴定出20种单酚,包括花青素类、黄烷酮类、黄烷醇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1-MCP有效抑制了桃果实呼吸作用以及乙烯的合成,刺激了酚类、黄酮类等物质的累积,且提高了多酚对DPPH,O2·-和HO·等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延缓了果实的成熟衰老;线粒体呼吸酶的活性与呼吸作用趋势相关;1-MCP处理刺激了基因PpaDFR和PpaUFGT的表达,利于桃果实成熟后期的转色;果实中花青素的合成受乙烯代谢水平影响很大,山奈酚及其衍生物在桃果实应对外界胁迫、提高抗氧化能力方面也具有重要潜力。4、与1-MCP处理不同,NO处理对‘霞晖8号’果实的呼吸作用和乙烯生成并没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呼吸作用与琥珀酸脱氢酶活性的变化趋势相同,且在ROS清除方面,NO处理效果也没有1-MCP明显。然而,NO处理有效刺激了抗氧化酶的活性,提高了总酚、总黄酮的含量,相应地提高了对DPPH,O2·-和HO·等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增强桃果实的抗氧化能力;NO抑制儿茶素、没食子酸儿茶素、花青素的合成,同时抑制了相关合成途径中酶DFR和LAR基因的表达量,下游产物和酶的共同抑制造成上游底物二氢槲皮素的累积;NO处理显着促进了绿原酸的合成,利于自由基的清除。

胡荣涛[9](2018)在《米曲霉不同核型分生孢子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运用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分析了米曲霉不同核型孢子中蛋白的表达差异,为探讨米曲霉生长发育过程孢子核型变化的遗传调控机制打下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为了获得大量分生孢子,对米曲霉FS1125菌株进行固体产孢子培养条件优化。利用固体CD培养基培养,湿度及光照条件试验,确定了FS1125固体产孢子适宜的培养时间为9-10天;适宜的产孢条件为自然光照,湿度60%,温度30℃。(2)进行了米曲霉FS1125不同核型分生孢子的分离及破壁方法建立。在实验室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采用膜过滤进行米曲霉单核分生孢子的分离与富集,用DAPI染色验证了膜过滤分离的可行性。发现了FS1125分生孢子在4℃保藏过程具有细胞核降解现象。比较了5种分生孢子破壁方法,将分生孢子破壁方法与适用于双向电泳的胞内蛋白提取相结合,建立了适用于双向电泳的米曲霉FS1125分生孢子的MP·Fast-prep均质器破壁法。(3)对米曲霉FS1125不同核型分生孢子进行了孢内全蛋白双向电泳分析。从上样量、等电聚焦程序两个方面优化了适用于米曲霉FS1125分生孢子孢内蛋白提取液的双向电泳条件。运用双向电泳技术分析米曲霉不同核型孢子中蛋白的表达差异,筛选出41个差异点。质谱鉴定后得到6种未知蛋白、45种已知蛋白质,其中包含多个热激蛋白和参与调解多种代谢途径的酶以及细胞内物质运输相关蛋白等。通过GO分类注释到了 21个GO terms上,KEGG富集分析发现注释到了多种不同的代谢途径,表明单核分生孢子与多核分生孢子孢内代谢途径或代谢活跃程度存在明显差异。通过String初步分析鉴定到的蛋白之间的互作关系,发现主要与Actin等物质运输蛋白相关,推断米曲霉分生孢子的核数目差异可能与这些物质运输相关蛋白的含量差异或者分配不均有关。

王茂思[10](2018)在《蓝莓花芽休眠特性机理和差异蛋白及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蓝莓果实营养丰富、并含有许多抗衰老成分,有很好的保健功能。近几年发展很快。但是,蓝莓对土壤和气候条件的特殊要求,导致可以种植蓝莓的地方不多。天津蓟县通过土壤酸化和温室促成栽培,已经发展蓝莓4000余亩。但是,由于对蓝莓自然休眠期和需冷量等了解不多,促成栽培使果实提早成熟的时间很有限。为了使蓝莓提早成熟,达到周年生产,必须了解其芽休眠和解除休眠的生理变化和基因、蛋白质调控机理,找到调控的方法、获得更高的效益。本研究以天津蓟县蓝莓生产基地主栽品种蓝莓、伯克利、莱克西、布里吉塔等为试材,通过不同时期休眠花芽的萌芽情况,研究了蓝莓花芽的休眠进程;用≤7.2℃模型分析方法确定了各蓝莓品种的需冷量;通过休眠花芽的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POD和SOD酶活性的测定,了解了不同蓝莓品种花芽休眠期不同阶段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通过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和差异蛋白功能分析、蛋白质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了蓝莓花芽自然休眠期和解除休眠时期的关键蛋白和相关基因。结果如下:1、蓝莓休眠期包括6个时期:诱导休眠期、内休眠始期、轻度休眠期、深度休眠期、休眠解除始期、完全解除休眠期。其中,休眠芽萌芽率开始下降为诱导休眠期,休眠芽萌芽所需天数大于10d时为内休眠始期,10%<萌芽率<20%为轻度休眠,萌芽率<10%时为深度休眠,萌芽率>10%,为解除休眠始期,萌芽率≥50%的时期为完全解除休眠期。这6个时期的划分与花芽细胞内的水分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POD和SOD酶活性的变化有很好的相关性。2、蓝丰、伯克利和布里吉塔等品种在11月10日开始进入休眠,11月18日进入内休眠,至12月10日期处于自然休眠状态。其中,深度休眠期为12月3日。即进入休眠后23天就达到了深度休眠。3个品种从深休眠到完全解除休眠仅需10-13天。3个品种的自然休眠期为蓝丰33-36天。莱克西的休眠时间较短,整个自然休眠期仅为21天。因此,促成栽培中莱克西品种的人工加温时间可以提前到12月1日(比实际生产提前1个月);伯克利、蓝丰、布里吉塔的人工加温时间可以提前到12月16日(提早半个月)。3、各蓝莓品种需冷量为:蓝丰816h,伯克利840h,莱克西576h,布里吉塔888h。4、各蓝莓品种休眠期花芽的含水量和脯氨酸含量均随着休眠的深入而减少,进入深休眠期时,降到最低(30-33%)。蓝丰、伯克利、布里吉特3个品种的花芽进入内休眠———解除休眠时期的可溶性糖含量最低。认为可以11%可溶性糖含量和14%脯氨酸含量作为自然休眠和解除休眠的界限。各蓝莓品种休眠芽中可溶性蛋白和POD含量是在诱导休眠期至进入内休眠期间有一个短暂的上升,进入深休眠时,含量又下降。SOD的变化也是随着芽休眠的深入活性降低,解除休眠时活性增加。只是变化略有延迟。5、在各个休眠时期,不同时期休眠花芽的萌芽率与其芽中的含水量、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POD均表现为显着相关,相关系数为分别为:0.614、0.531、0.591,其中与POD呈负相关,为-0.605;与可溶性糖、SOD为高度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78、0.804。6、蓝莓双向电泳的优化程序为:上样量400ul,聚焦电压为8000v,聚焦时间为8h。7、从休眠期芽和解除休眠的蓝莓花芽中共找到43个差异蛋白点,其中包括23个上调蛋白,20个下调蛋白。经过质谱分析后成功检出35个差异蛋白点。这35个差异蛋白点中参与光合作用的有3个,糖代谢的4个,催化活性物质2个,调控蛋白11个,过氧化物酶类3个,应激蛋白3个,生长和分化控制3个,胁迫响应2个,未知功能6个。8、上调蛋白主要存在于细胞质基质和细胞质中;参与无机物反应、嘌呤核苷酸代谢、蛋白质折叠、光呼吸作用、系统发育等生物过程;具有结合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活性、结合核苷二磷酸激酶活性、结合脯氨酸顺反异构酶活性、结合铜离子、结合异构酶活性等分子功能。下调蛋白主要存在于细胞质基质和细胞质中;参与无机物反应、温度刺激反应、非生物刺激反应、蛋白质纤维网格结构形成、细胞蛋白质代谢等生物过程;具有结合核苷二磷酸激酶活性、结合硫氧还原蛋白过氧化物酶活性、结合结构分子活性、结合营养物质物活性等分子功能。9、上调蛋白相关基因为:GapC1、Cyp40、CBF5、rbcS-3B、HSP17.6B、CYP19-3、MSD1、NDK1、HSP17.6C。下调蛋白相关基因为:At3g07030、cp29B、RPS21C、GLP4、RPL40B、RPS3C、ADF1、NDPK2、PER1。与温度胁迫有的关的基因有:CBF5、HSP17.6B、HSP17.6C、RPL40B;与蛋白质的合成、加工和降解有关的基因有:MSD1、GLP4、PER1;与能量代谢有关的基因有:GapC1。

二、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双向电泳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双向电泳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TMT技术探讨冠心病伏寒证的遗传特征及其生物学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实验研究
    实验一 TMT技术鉴定冠心病先天伏寒的差异蛋白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及分析
        小结
    实验二 PRM技术验证冠心病伏寒证差异蛋白
        材料与方法
        结果及分析
        小结
    实验三 子代伏寒蛋白质组学研究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及分析
        小结
    实验四 PRM技术验证子代差异蛋白
        材料与方法
        结果及分析
        小结
讨论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蛋白组学技术发展及其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1 冠心病心绞痛先天伏寒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
附录2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病例筛选表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2)两种潮间带大型海藻在重金属铜胁迫下蛋白质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我国海洋重金属污染现状
    1.2 重金属铜对藻类的影响
    1.3 重金属铜对藻类胁迫的研究进展
    1.4 植物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1.5 双向电泳技术
        1.5.1 双向电泳技术的原理
        1.5.2 双向电泳技术的特点及应用
        1.5.3 双向电泳技术的改进
    1.6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
        1.6.1 MALDI-TOF-MS的原理
        1.6.2 MALDI-TOF-MS的特点及应用
    1.7 凝胶图像处理及蛋白质组数据库
    1.8 立题依据及意义
2 适用于大型海藻的双向电泳体系优化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化学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饱和酚提取蛋白法
        2.2.2 TCA-丙酮提取蛋白法
        2.2.3 Trizol提取蛋白质法
        2.2.4 Biozol提取蛋白法
        2.2.5 饱和硫酸铵沉淀法
        2.2.6 蛋白质裂解及浓度测定
        2.2.7 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2-DE)
        2.2.8 图像扫描及分析
    2.3 结果分析
        2.3.1 5种提取方法提取小珊瑚藻藻体总蛋白的电泳图谱质量比较
        2.3.2 5种提取方法所得图谱蛋白质点数目差异及总蛋白浓度比较
        2.3.3 胶条pH对双向电泳结果的影响
        2.3.4 不同分离胶浓度对蛋白质双向电泳结果的影响
    2.4 讨论
3 在重金属铜胁迫下小珊瑚藻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3.1 实验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化学试剂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分析
        3.3.1 重金属铜胁迫下的双向电泳图
        3.3.2 PDQuest软件分析
    3.4 讨论
4 在重金属铜胁迫下鼠尾藻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4.1 实验材料
        4.1.1 植物材料
        4.1.2 化学试剂
        4.1.3 主要仪器设备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分析
        4.3.1 重金属铜胁迫下鼠尾藻的双向电泳图
        4.3.2 PDQuest软件分析
    4.4 讨论
总结
后续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南药益智果实不同生长期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1.1 益智的本草考证
    1.2 益智的分布及功效
    1.3 益智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
    1.4 益智的研究展望
二、益智果实不同时期蛋白质组学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3 小结
三、总结
四、参考文献
综述 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在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研究中的应用
    1.蛋白质组学技术的简介
        1.1 双向凝胶电泳(2-DE)技术
        1.2 生物质谱技术
        1.3 SILAC标记定量技术
        1.4 Label Free定量技术
        1.5 其他蛋白质技术
    2.蛋白质组学在具体几种药物活性成分研究中的应用
    3.展望
    4.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4)应用多组学技术解析丹参应答干旱胁迫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丹参的研究概述
    1.2 干旱胁迫对药用植物的影响
        1.2.1 干旱胁迫对药用植物生长的影响
        1.2.2 干旱胁迫对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的影响
    1.3 代谢组学技术及其应用
        1.3.1 代谢组学研究概述
        1.3.2 代谢组学在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1.3.3 代谢组学在植物干旱胁迫研究中的应用
    1.4 蛋白质组学技术及其在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1.4.1 蛋白质组学研究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1.4.2 蛋白质组学相关研究的技术手段
        1.4.3 蛋白质组学在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1.4.4 蛋白组学在植物响应干旱胁迫中的应用
    1.5 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植物试材与设计
    2.2 植株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2.2.1 植株表型观察
        2.2.2 叶片相对含水量的测定
        2.2.3 叶片相对电导率的测定
        2.2.4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2.5 光合指标的测定
        2.2.6 保护酶活性的测定
        2.2.7 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2.3 代谢组学测定
        2.3.1 仪器和材料
        2.3.2 样品衍生化处理
        2.3.3 数据分析
    2.4 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
        2.4.1 材料与试剂
        2.4.2 蛋白提取
        2.4.3 胰酶酶解和TMT标记
        2.4.4 HPLC分级
        2.4.5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2.4.6 数据库搜索
        2.4.7 生物信息学分析
    2.5 差异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分析
    2.6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干旱胁迫对丹参幼苗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的影响研究
        3.1.1 干旱胁迫对丹参幼苗生长的影响
        3.1.2 干旱胁迫对丹参叶片相对含水量和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3.1.3 干旱胁迫对丹参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1.4 干旱胁迫对丹参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3.1.5 干旱胁迫对丹参叶片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3.1.6 干旱胁迫对丹参叶片MDA含量的影响
        3.1.7 干旱胁迫对丹参植株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3.2 干旱胁迫对丹参幼苗代谢组的影响
        3.2.1 不同干旱胁迫条件下丹参幼苗差异代谢物总览
        3.2.2 干旱胁迫下丹参幼苗代谢物的PCA、PLS-DA分析
        3.2.3 干旱胁迫下丹参幼苗代谢物分析
        3.2.4 差异代谢物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
        3.2.5 基于代谢组学的丹参响应干旱胁迫的代谢通路分析
    3.3 不同干旱条件下丹参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3.3.1 蛋白质鉴定基本信息
        3.3.2 蛋白质差异表达概述
        3.3.3 差异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分类
        3.3.4 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分析
        3.3.5 差异表达蛋白功能富集分析
    3.4 丹参响应干旱胁迫的磷酸化蛋白组学分析
        3.4.1 蛋白修饰鉴定信息总览
        3.4.2 蛋白磷酸化修饰的基序分析
        3.4.3 差异修饰位点对应蛋白的功能分类
        3.4.4 差异修饰位点对应蛋白的GO功能富集分析
        3.4.5 KEGG通路富集分析
        3.4.6 蛋白质组学整合分析
4 讨论
    4.1 丹参幼苗响应干旱胁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变化
    4.2 丹参幼苗响应干旱胁迫的代谢组学变化
        4.2.1 氨基酸代谢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4.2.2 糖类代谢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4.3 丹参幼苗响应干旱胁迫的差异蛋白质组学变化
        4.3.1 干旱胁迫对丹参幼苗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
        4.3.2 干旱胁迫对丹参幼苗蛋白代谢活动的影响
        4.3.3 干旱胁迫对丹参幼苗氧化还原响应蛋白的影响
        4.3.4 干旱胁迫对丹参幼苗胁迫响应的影响
    4.4 丹参应答干旱胁迫的蛋白磷酸化响应
        4.4.1 与光合作用相关的磷酸化蛋白响应
        4.4.2 参与碳代谢和能量代谢的磷酸化蛋白响应
        4.4.3 剪接体相关蛋白的磷酸化响应
        4.4.4 内质网蛋白加工的磷酸化响应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感染BmNPV家蚕免疫系统相关基因的差异性表达和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昆虫免疫系统的研究进展
        1.1 昆虫的上皮免疫
        1.2 昆虫的体液免疫
        1.2.1 Toll和 Toll-like信号通路
        1.2.2 IMD信号通路
        1.2.3 血淋巴凝血系统
        1.2.4 黑化反应
        1.2.5 抗菌肽
        1.3 昆虫的细胞免疫
        1.3.1 昆虫的先天免疫细胞及其造血起源
        1.3.2 浆细胞(Plasmatocytes)
        1.3.3 晶体细胞(Crystal Cells)
        1.3.4 叶状血细胞(lamellocyte)
        1.3.5 粒细胞(Granulocytes)
    2 昆虫免疫系统的组学研究
        2.1 昆虫免疫系统基因组学研究
        2.1.1 昆虫的发育基因组学研究
        2.1.2 基因组学和先天免疫的进化
        2.1.3 昆虫病原致病性的比较基因组学
        2.2 昆虫免疫系统蛋白质组学研究
        2.2.1 微生物和宿主相互作用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2.2.2 昆虫和病原真菌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2.2.3 昆虫和病原细菌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2.2.4 昆虫和病毒的蛋白质组学的研究
    3 家蚕免疫系统的研究进展
        3.1 家蚕抗病毒分子功能和作用机制
        3.1.1 丝氨酸家族和proPO系统
        3.1.2 抗菌肽在家蚕抗病毒免疫中的作用
        3.1.3 热休克蛋白(HSPs)和自噬
        3.2 家蚕抗细菌感染免疫应答
        3.3 家蚕抗真菌感染免疫应答
    4 家蚕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家蚕蚕蛹双向电泳条件的优化和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蚕蛹样品
        1.2 实验试剂和仪器
        1.3 蛋白样品制备
        1.3.1 TCA-丙酮过夜沉降法
        1.3.2 TCA-丙酮蛋白纯化试剂盒除盐法
        1.3.3 研磨离心分层去脂法
        1.3.4 TCA-丙酮研磨法
        1.4 等电聚焦
        1.5 胶条平衡及sds凝胶电泳
        1.6 考马斯亮蓝染色及扫描分析
        1.6.1 胶体考马斯亮蓝染色法
        1.6.2 传统考马斯亮蓝染色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方法纯化后的蛋白图谱结果
        2.2 不同聚焦时间后的蛋白图谱结果
        2.3 不同考马斯亮蓝染色法后的蛋白图谱结果
        2.4 胶条pH值以及平衡时间的蛋白图谱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家蚕杆状病毒对家蚕四种过敏原蛋白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试剂和仪器
        1.2 蚕蛹和病毒载体准备
        1.3 蛋白质制备
        1.4 双向凝胶电泳
        1.5 质谱鉴定
        1.6 RNA提取和cDNA合成
        1.7 荧光定量PCR
        1.8 重组蛋白表达和多克隆抗体制备
        1.9 蛋白质免疫印迹
    2 结果与分析
        2.1 2-DE双向电泳蛋白质组学分析
        2.2 蛋白质鉴定
        2.3 荧光定量PCR结果分析
        2.4 重组蛋白表达和蛋白质印迹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家蚕杆状病毒对家蚕丝氨酸家族和抗菌肽家族表达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样品制备
        1.2 实验试剂和仪器
        1.3 蛋白提取
        1.4 溶液内消化
        1.5 Off-line high pH反相分馏
        1.6 质谱鉴定
        1.7 数据分析
        1.8 荧光定量PCR
        1.9 Bmserpin-5的RNA提取和克隆
        1.10 原核表达和蛋白质纯化
        1.11 抗体制备
        1.12 蛋白质免疫印迹
    2 结果与分析
        2.1 蛋白质分析
        2.2 抗菌肽和serpins q-PCR分析
        2.3 蛋白质表达和蛋白质印迹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家蚕杆状病毒对家蚕免疫相关蛋白表达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试剂和仪器
        1.2 样品制备
        1.3 蛋白质提取
        1.4 iTRAQ标记和SCX分馏
        1.5 质谱鉴定
        1.6 数据分析
        1.7 蛋白质免疫印迹
    2 结果与分析
        2.1 蛋白质分析
        2.2 鉴定差异表达的蛋白质
        2.3 蛋白质组学数据的验证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导师简介

(7)红掌花色变异相关蛋白质组及基因差异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红掌种质资源与花色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
        1.1.1 红掌种质资源概况
        1.1.2 红掌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1.1.3 红掌花色遗传与育种
    1.2 植物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1.2.1 蛋白质组学的概况
        1.2.2 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
        1.2.3 观赏植物蛋白质组研究进展
    1.3 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原理及应用
        1.3.1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原理
        1.3.2 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定量类型
        1.3.3 实时荧光定量PCR与蛋白质组学的联合应用
第二章 红掌花色变异相关蛋白的SDS-PAGE/MS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植物材料
        2.1.2 花色的对比测定
        2.1.3 叶片、花序、佛焰苞蛋白质的提取
        2.1.4 叶片、花序、佛焰苞蛋白质的SDS-PAGE
        2.1.5 蛋白凝胶电泳图像的分析
        2.1.6 蛋白质差异条带的质谱鉴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红掌佛焰苞花色突变体的表型特征
        2.2.2 红掌叶片蛋白质的SDS-PAGE分析
        2.2.3 红掌花序蛋白质的SDS-PAGE分析
        2.2.4 红掌佛焰苞蛋白质的SDS-PAGE分析
        2.2.5 '马都拉'玫红色突变体佛焰苞相关蛋白的质谱鉴定与分析
        2.2.6 '粉冠军'白色突变体佛焰苞相关蛋白的质谱鉴定与分析
    2.3 讨论
        2.3.1 红掌花色相关蛋白SDS-PAGE图谱特征
        2.3.2 '马都拉'花色变异相关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
        2.3.3 '粉冠军'花色变异相关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
第三章 红掌佛焰苞花色变异相关蛋白的TMT/MS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植物材料
        3.1.2 蛋白质的制备及TMT标记
        3.1.3 生物信息学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红掌佛焰苞花色变异相关蛋白质组的分析
        3.2.2 差异蛋白的筛选
        3.2.3 差异蛋白GO分析
        3.2.4 差异蛋白KEGG分析
    3.3 讨论
        3.3.1 红掌突变体花色变异相关蛋白的差异表达
        3.3.2 红掌花色突变体类黄酮代谢相关蛋白的差异表达
        3.3.3 红掌花色突变体抗性相关蛋白的差异表达
        3.3.4 红掌花色突变体光能吸收相关蛋白的差异表达
第四章 红掌花色变异相关蛋白编码基因cDNA序列的克隆与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植物材料
        4.1.2 总RNA的提取及cDNA第一条链的合成
        4.1.3 引物设计
        4.1.4 PCR扩增及基因克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红掌佛焰苞总RNA的质量分析
        4.2.2 红掌佛焰苞CAT基因cDNA序列的克隆及分析
        4.2.3 红掌佛焰苞APX基因cDNA序列的克隆及分析
        4.2.4 红掌佛焰苞CCP基因cDNA序列的克隆及分析
        4.2.5 红掌佛焰苞LAC基因cDNA序列的克隆及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红掌花色变异相关蛋白编码基因的表达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植物材料
        5.1.2 总RNA的提取及cDNA第一条链的合成
        5.1.3 引物设计
        5.1.4 标准品的制备
        5.1.5 实时荧光定量PCR
        5.1.6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红掌佛焰苞总RNA的质量分析
        5.2.2 红掌花色相关蛋白编码基因的PCR产物分析
        5.2.3 RT-PCR体系的构建
        5.2.4 红掌花色突变体相关差异蛋白编码基因的表达分析
    5.3 讨论
        5.3.1 红掌花色突变体类黄酮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特征
        5.3.2 红掌花色突变体抗性相关基因的表达特征
第六章 全文结论
    6.1 结论
    6.2 特色与创新
    6.3 存在问题及今后课题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 Ⅰ 实验步骤及相关试剂
附录 Ⅱ'粉冠军'差异条带蛋白质的质谱鉴定结果
附录 Ⅲ'特伦萨'突变体佛焰苞显着差异蛋白鉴定结果
致谢

(8)基于蛋白质组学和LC/MS的桃果实采后能量和酚类物质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果实成熟衰老过程中分子机理的相关研究
        1.1 呼吸代谢
        1.2 活性氧代谢
        1.3 酚类物质代谢
        1.4 乙烯的代谢
    2 采后的处理方法
        2.1 1-MCP处理
        2.2 NO处理
    3 蛋白质组学与LC/MS在果实成熟衰老中的应用
    4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4.1 目的和意义
        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桃果实成熟期间蛋白表达的研究
    1 材料与试剂
        1.1 材料与处理
        1.2 化学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测定指标与方法
        2.1 呼吸强度
        2.2 果实硬度
        2.3 色差
        2.4 MDA含量
        2.5 H_2O_2含量
        2.6 O_2~(·-)含量
        2.7 桃果实蛋白质学分析
        2.8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讨论
        3.1 桃果实成熟期间色差和硬度的变化
        3.2 桃果实成熟期间呼吸作用及ROS产生速率的变化
        3.3 蛋白质的鉴定与分类
        3.4 参与能量代谢与糖代谢的蛋白
        3.5 参与胁迫反应的蛋白
        3.6 参与脂类代谢的蛋白
        3.7 参与核苷酸和氨基酸代谢的蛋白
        3.8 参与酚类代谢的蛋白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桃果实成熟期间线粒体蛋白表达的研究
    1 材料与试剂
        1.1 材料与处理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测定指标与方法
        2.1 呼吸强度
        2.2 MDA含量
        2.3 H_2O_2含量
        2.4 O_2~(·-)含量
        2.5 桃果实线粒体蛋白质组学分析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讨论
        3.1 不同贮藏温度对线粒体呼吸作用及ROS产生速率的影响
        3.2 线粒体蛋白双向电泳图谱分析
        3.3 参与能量代谢的蛋白
        3.4 参与胁迫反应的蛋白
        3.5 参与氨基酸代谢和离子通道蛋白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1-MCP处理对桃果实能量代谢和酚类物质的影响
    1 材料与试剂
        1.1 材料与处理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测定指标与方法
        2.1 呼吸强度、乙烯生物合成
        2.2 色差、相对电导率
        2.3 MDA、O_2~(·-)和HO·含量
        2.4 酚类的提取及总酚含量
        2.5 总黄酮、总花青素含量
        2.6 DPPH、超氧自由基和羟自由基清除率
        2.7 酚类化合物定性及定量
        2.8 SOD、CAT活力
        2.9 APX、PAL活力
        2.10 POD、PPO活力
        2.11 SDH、CCO活力
        2.12 RNA的提取及基因表达分析
        2.1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讨论
        3.1 1-MCP对呼吸速率、乙烯生成率以及色差的影响
        3.2 1-MCP对桃果实抗氧化体系的影响
        3.3 1-MCP处理对果实能量代谢的影响
        3.4 总酚、总花青素和总黄酮的含量
        3.5 DPPH、O_2~(·-)和HO·的清除能力
        3.6 桃果实酚类LC/MS测定
        3.7 1-MCP处理对酚类物质基因的影响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NO处理对桃果实能量代谢和酚类物质的影响
    1 材料与试剂
        1.1 材料与方法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测定指标与方法
        2.1 呼吸强度、乙烯生物合成
        2.2 相对电导率
        2.3 MDA、O_2~(·-)和H_2O_2含量
        2.4 酚类的提取及总酚含量
        2.5 总黄酮、总花青素含量
        2.6 DPPH、超氧自由基和羟自由基清除率
        2.7 酚类化合物定性与定量
        2.8 SOD、CAT活力
        2.9 APX、PAL活力
        2.10 POD、PPO活力
        2.11 SDH、CCO活力
        2.12 RNA的提取及基因表达分析
        2.1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讨论
        3.1 NO处理对桃果实呼吸速率、乙烯生成率的影响
        3.2 NO对桃果实抗氧化的影响
        3.3 NO处理对桃果实能量代谢的影响
        3.4 NO处理对桃果实酚类物质的影响
        3.5 NO处理对DPPH、O_2~(·-)和HO·的清除能力的影响
        3.6 NO处理对酚类物质基因变化的影响
    4 本章小结
全文结论与展望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学习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米曲霉不同核型分生孢子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1 米曲霉简介
    2 米曲霉分生孢子萌发及产孢子过程
    3 米曲霉菌丝生长研究现状
    4 米曲霉分生孢子研究现状
        4.1 米曲霉分生孢子核型的研究现状
        4.2 米曲霉细胞核迁移研究现状
        4.3 不同核型的米曲霉分生孢子研究现状
    5 蛋白质组学
        5.1 双向电泳技术
        5.2 蛋白质谱技术
    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 米曲霉FS1125产孢子固体培养条件优化
    1.1 材料
        1.1.1 菌株
        1.1.2 培养基
        1.1.3 主要仪器
    1.2 方法
        1.2.1 米曲霉甘油保藏菌活化
        1.2.2 米曲霉分生孢子悬液制备及扩大培养
        1.2.3 米曲霉分生孢子悬液浓度测定
        1.2.4 不同湿度对米曲霉产孢子的影响
        1.2.5 光照对米曲霉FS1125产孢子的影响
    1.3 结果与分析
        1.3.1 米曲霉FS1125菌落生长情况与分生孢子悬液制备
        1.3.2 湿度对米曲霉FS1125产孢子的影响
        1.3.3 不同光照培养条件下米曲霉FS1125产孢子情况
    1.4 小结
第二章 米曲霉FS1125不同核型分生孢子的分离与破壁
    2.1 材料
        2.1.1 菌种
        2.1.2 主要试剂
    2.2 方法
        2.2.1 米曲霉FS1125分生孢子核DAPI染色观察
        2.2.2 膜过滤分离富集单核与多核分生孢子
        2.2.3 核降解风险评估
        2.2.4 米曲霉分生孢子破壁方法的建立
        2.2.5 米曲霉分生孢子内蛋白含量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米曲霉FS1125分生孢子核染色
        2.3.2 膜过滤分离富集单核与多核分生孢子
        2.3.3 核降解现象
        2.3.4 米曲霉分生孢子的破壁方法确定
    2.4 小结
第三章 米曲霉FS1125不同核型分生孢子孢内蛋白的双向电泳
    3.1 材料
        3.1.1 菌种
        3.1.2 主要药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方法
        3.2.1 米曲霉FS1125的扩大培养
        3.2.2 不同核型的分生孢子的分离与富集
        3.2.3 分生孢子孢内蛋白提取方法
        3.2.4 水化上样
        3.2.5 双向电泳
        3.2.6 双向电泳的优化
        3.2.7 不同核型的分生孢子孢子内全蛋白双向电泳
        3.2.8 双向图谱分析
        3.2.9 蛋白点的鉴定(委托南京起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等电聚焦程序的优化
        3.3.2 上样量优化
        3.3.3 不同核型的分生孢子孢内全蛋白双向电泳
        3.3.4 单核孢子与多核孢子孢内蛋白组图谱分析比较
    3.4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蓝莓花芽休眠特性机理和差异蛋白及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蓝莓概述
        1.1.1 蓝莓生产现状
        1.1.2 蓝莓促成栽培的必要性
        1.1.3 蓝莓品种特性与休眠
    1.2 植物花芽休眠机理研究进展
        1.2.1 芽休眠
        1.2.2 花芽休眠过程中生理特征变化研究进展
    1.3 需冷量研究进展
        1.3.1 需冷量的概念
        1.3.2 需冷量的估算模型
    1.4 蛋白质组学
        1.4.1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
        1.4.2 双向凝胶电泳技术的研究进展
        1.4.3 质谱分析研究进展
        1.4.4 生物信息学研究进展
    1.5 植物蛋白质组的研究进展
    1.6 本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样地环境
    2.2 供试材料栽培方式
    2.3 供试材料
    2.4 各蓝莓品种混合芽休眠与解除休眠期间生理生化变化测定方法
        2.4.1 测定不同时期休眠混合芽的萌芽率与休眠期分析方法
        2.4.2 温室中温度的测定和需冷量的确定方法
        2.4.3 蓝莓混合芽含水量测定方法
        2.4.4 其他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方法
    2.5 蓝莓双向电泳体系的建立及优化方法
        2.5.1 样品处理
        2.5.2 蛋白质提取
        2.5.3 蛋白质裂解
        2.5.4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2.5.5 水化上样
        2.5.6 一向IEF电泳
        2.5.7 平衡
        2.5.8 二向SDS-PAGE电泳
        2.5.9 固定、染色及脱色
        2.5.10 凝胶图像获取以及软件初步分析
    2.6 蓝莓休眠时期和解除休眠时期混合芽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
        2.6.1 蛋白酶解
        2.6.2 MALDI-TOF-TOF质谱分析
        2.6.3 搜库鉴定
        2.6.4 分析软件及网站
        2.6.5 Uniprot拟南芥数据库映射操作步骤
    2.7 试剂与仪器
        2.7.1 试验所需试剂
        2.7.2 试验仪器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各蓝莓品种花芽休眠与解除休眠期间生理生化变化结果与分析
        3.1.1 不同蓝莓品种自然休眠期的确定
        3.1.2 对各蓝莓品种的需冷量分析
        3.1.3 各蓝莓品种休眠期混合芽含水量与休眠之间的关系
        3.1.4 各蓝莓品种休眠期混合芽中可溶性糖含量与休眠之间的关系
        3.1.5 各蓝莓品种混合芽中游离脯氨酸含量与休眠之间的关系
        3.1.6 各蓝莓品种混合芽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休眠之间的关系
        3.1.7 各蓝莓品种混合芽中POD含量与休眠之间的关系
        3.1.8 各蓝莓品种混合芽中SOD含量与休眠之间的关系
        3.1.9 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3.2 蓝莓双向电泳体系的建立及优化结果与分析
        3.2.1 蓝莓花芽上样量的优化
        3.2.2 电压优化
        3.2.3 聚焦时间优化(8000v)
    3.3 蓝莓休眠和解除休眠花芽蛋白组学分析结果与分析
        3.3.1 蓝莓休眠和解除休眠花芽总蛋白浓度的差异
        3.3.2 蓝莓休眠和解除休眠花芽差异蛋白分析
        3.3.3 差异蛋白点质谱鉴定结果
        3.3.4 差异蛋白分类及功能分析
        3.3.5 拟南芥映射蛋白质的查询
        3.3.6 差异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3.3.7 上下调蛋白对因基因
第四章 讨论
    4.1 休眠时期阶段划分
    4.2 不同需冷量统计模型对需冷量积累的影响
    4.3 休眠期阶段划分与其他指标的关系
    4.4 SOD、POD酶活性对花芽休眠的影响
    4.5 可溶性糖含量对花芽休眠进程的影响
    4.6 样品提取方法的选择
    4.7 上样量对等电聚焦的影响
    4.8 胶条平衡时间的长短
    4.9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SDS-PAGE)胶的浓度
    4.10 凝胶染色方法的选择
    4.11 芽休眠与胁迫响应
    4.12 芽休眠与蛋白质的合成、加工和降解
    4.13 芽休眠与能量代谢
第五章 结论
    5.1 不同蓝莓品种花芽休眠与解除休眠期间生理生化变化
    5.2 蓝莓双向电泳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5.3 蓝莓花芽休眠和解除休眠蛋白组学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四、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双向电泳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TMT技术探讨冠心病伏寒证的遗传特征及其生物学机制[D]. 谢婷婷.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两种潮间带大型海藻在重金属铜胁迫下蛋白质组学研究[D]. 王小蓓. 烟台大学, 2020(01)
  • [3]南药益智果实不同生长期蛋白质组学的研究[D]. 代亚坤. 海南医学院, 2020(01)
  • [4]应用多组学技术解析丹参应答干旱胁迫的机制[D]. 仉劲.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1)
  • [5]杨树叶片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的建立[J]. 索慧英,郑密,卢晗,曲冠证,李莹. 林业科学研究, 2020(02)
  • [6]感染BmNPV家蚕免疫系统相关基因的差异性表达和功能分析[D]. 董伟韬. 甘肃农业大学, 2019
  • [7]红掌花色变异相关蛋白质组及基因差异表达的研究[D]. 高乐. 苏州大学, 2019(04)
  • [8]基于蛋白质组学和LC/MS的桃果实采后能量和酚类物质变化研究[D]. 吴晓芹.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8)
  • [9]米曲霉不同核型分生孢子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 胡荣涛.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5)
  • [10]蓝莓花芽休眠特性机理和差异蛋白及调控研究[D]. 王茂思. 天津农学院, 2018(07)

标签:;  ;  ;  ;  ;  

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二维电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