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PHBV吸油材料与传统聚丙烯吸油材料性能对比研究

新型PHBV吸油材料与传统聚丙烯吸油材料性能对比研究

一、新型PHBV吸油材料与传统聚丙烯吸油材料的性能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肖伟龙[1](2020)在《成型化牛角瓜纤维吸油材料的制备与性能》文中研究表明石油不仅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为依赖的能源物质,而且还是很多化学产品的生产原料,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石油的大量开采和使用也带来了许多严重的问题,石油泄漏事故发生频率越来越高,污染状况越来越严重,使得石油资源在浪费的同时,也造成了水环境的严重污染甚至生态环境的破坏,成为了水体污染的主要类型之一。因此,油类污染的控制和处理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相比于原位燃烧、化学分散、催化降解、生物降解等处理方法,用吸油材料对油类污染物进行吸收具有高效快速、成本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是一种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处理方法。本文以天然牛角瓜纤维(CGF)为基质,利用聚醚砜(PES)、聚偏氟乙烯(PVDF)、聚乳酸(PLA)等具有良好力学性能和疏水性能的聚合物材料辅助CGF成型。通过简单的溶剂置换法制备了三种具有三明治结构的吸油材料——PES-s-CGF、PVDF-s-CGF、PLA-s-CGF;经过进一步改进,利用冷冻-溶剂置换法制备了一种泡沫状吸油材料—聚乳酸-牛角瓜纤维泡沫(PCF)。随后,设计了相关实验对材料的吸油能力、结构特征、疏水性能、油水选择吸收性能、可重复利用性能等进行了分析。本文的研究包含了以下四个部分内容:(1)以简单的溶剂置换法,利用PES辅助CGF成型制备了吸油材料PES-s-CGF。在形貌表征基础上,测定了材料的吸油性能、疏水性能、油水选择吸收性能、材料的可重复利用性能,并进行了相关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制备的PES-s-CGF呈典型的三明治结构,力学性能与CGF相比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对油类物质有较好的吸收能力,其吸油能力在4.269.24 g/g范围内;能够实现快速吸油,可在30 s时间内达到吸收平衡;水接触角为117.5°,具有良好的疏水性能,并能够选择性地吸收水面和水下的油类物质;10次循环实验之后,PES-s-CGF仍保持较高的再吸收率,是一种可重复利用的吸油材料。(2)以简单的溶剂置换法,利用PVDF辅助CGF成型制备了吸油材料PVDF-s-CGF,并设计实验探讨了材料的成型效果、吸油性能、疏水性能以及可重复利用性能。结果显示,当PVDF与CGF的质量比为3:2时,PVDF-s-CGF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同时也表现出出色的吸油能力。与PES辅助成型的PES-s-CGF相比,PVDF-s-CGF的吸油能力有所提高,最大吸油量可达18.81 g/g;同时,PVDF-s-CGF也具有良好的疏水性能和油水选择吸收能力,可以在正己烷/水和二氯甲烷/水混合物中选择性地吸收油类物质而不吸收水分;在10次重复吸油后,PVDF-s-CGF的再吸收率仍然可高达84.11%,具有优异的可重复利用性能。(3)实验设计利用了一种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材料PLA辅助CGF成型,通过简单的溶剂置换法,成功制备了PLA-s-CGF材料,并对其结构特征、疏水特性、吸油性能、可重复利用等性能进行了测定和讨论。结果显示,与PES-s-CGF和PVDF-s-CGF相比,PLA-s-CGF是一种更高效的吸油材料,吸油能力可高达29.69 g/g;同时,PLA-s-CGF也具有出色的疏水亲油表面、油水选择吸收能力和可重复利用能力;此外,相比于PES和PVDF,PLA是一种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所以PLA-s-CGF还是一种可持续的吸油材料。(4)利用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材料PLA辅助CGF成型,制备过程中更换了溶解PLA的溶剂,改进了材料的成型方法,成功制备出一种可生物降解的泡沫状吸油材料PCF。改进的方法中加入了冷冻过程,改进方法后,制备的泡沫材料具有更大的孔隙度,同时,材料也展现良好的力学性能,能被压缩至原体积的30%而不会发生断裂;与三明治结构的PES-s-CGF、PVDF-s-CGF和PLA-s-CGF相比,泡沫状PCF的吸油能力大幅度提高,其吸油能力可高达48.29 g/g,甚至超过了原始的牛角瓜纤维;PCF还具有密度小、耐高温、疏水性能好、油水选择吸收性能好的优点,适合于含油废水处理的实际应用;此外,PCF在10次循环以后,对煤油的再吸收率仍达88.06%,也显示出良好的可重复利用性能。

杨婷婷[2](2020)在《多结构的PEO/PHB核壳超细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当前,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增加,空气雾霾、油污泄漏等影响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问题时有发生,研究与开发吸附能力强、选择性高、与环境友好的高分子材料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以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聚β-羟基丁酸酯(PHB)和亲水非降解高分子材料聚氧乙烯(PEO)为基材,运用同轴电纺丝技术制备了多结构的PEO/PHB核壳超细纤维。研究了PHB和PEO纺丝溶液在不同温度下的动态流变性能及电纺条件对纤维形貌、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镜(TEM)和全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ATR-FTIR)等手段对制备纤维的形貌、核壳结构、热性能、结晶性能、力学性能和亲水亲油性能进行了表征和分析。运用旋转流变仪研究了PHB和PEO纺丝溶液的在不同温度下的动态流变性能。结果表明,温度对PHB溶液的可纺性影响不明显,但过高的温度不利于纺丝,增加剪切速率,可纺性提高;对PEO溶液,提高纺丝液温度,纺丝加工窗口变宽;PHB和PEO纺丝溶液在25℃较为稳定,而在35℃和45℃稳定性随应力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但在短时间1min内溶液较为稳定;PHB和PEO纺丝溶液均表现出剪切变稀的特点。运用同轴电纺丝技术,以PEO为核层组分,PHB为壳层组分,通过调控纺丝工艺条件,可制备出光滑无孔、螺旋无孔、螺旋多孔的PEO/PHB核壳超细纤维;多孔螺旋结构的PEO/PHB核壳超细纤维的热稳定性较纯PHB纤维和纯PEO纤维有所提高;以PHB为核层组分,PEO为壳层组分,调控纺丝工艺条件,也可制备出多孔的PHB/PEO核壳超细纤维。以高速旋转接收辊为同轴电纺丝接收装置,可制备出有序PEO/PHB核壳超细纤维,纤维平均直径为0.57μm1.27μm;纤维含有组分PHB的α型晶体和组分PEO的单斜晶体;PEO大分子链在高速拉伸过程中易从折叠链晶体向伸展链片晶发展,而PHB组分不受影响;纤维直径和结晶度均随电纺条件改变而变化;以单因素为变量,纺丝电压18kV、推注速度0.07mm/min和收集距离8cm时所对应的纤维膜均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有序PEO/PHB核壳超细纤维中各组分的热学稳定性均比纯组分高。疏水吸油测试结果表明,多结构的PEO/PHB核壳超细纤维膜的疏水性和吸油性大于纯PHB纤维膜,但保油率低于纯PHB纤维膜。

侯俊吉[3](2019)在《聚丙烯泡沫材料的微孔发泡制备工艺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泡沫塑料具有质轻、隔热、隔声、缓冲和良好的吸附性能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在倡导绿色制造的大背景下,微孔发泡技术已成为泡沫塑料加工领域研究的热点。聚丙烯的热变形温度高、疏水亲油性强、力学性能优和化学稳定性好,因此聚丙烯泡沫材料在隔热、溢油处理和汽车轻量化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在聚丙烯泡沫材料制备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由于线型聚丙烯的结晶度高、结晶速率快和熔体强度差,难以制备出在隔热领域应用的大倍率闭孔泡沫,并且聚丙烯在CO2作用下晶体组织的演变对其发泡行为的影响规律不明确。其次,发泡倍率与泡孔开孔之间存在相互对立的关系,从而对应用于溢油处理领域的大倍率开孔泡沫的制备提出了挑战。最后,由于发泡在受限空间内、高温环境中和复杂流场作用下进行,常规微孔发泡注塑工艺成型的发泡制件往往存在减重小和表面质量、力学性能差的问题,从而限制了发泡注塑制件在汽车轻量化领域的应用。为此,本文以绿色环保的超临界流体为发泡剂,通过在半熔融态诱导发泡的升温间歇式发泡工艺、非结晶态诱导发泡的降温间歇式发泡工艺和基于增加发泡空间的开合模微孔发泡以及气体辅助微孔发泡注塑工艺分别制备大倍率闭孔聚丙烯泡沫、大倍率开孔聚丙烯泡沫和轻质聚丙烯微孔发泡注塑制件。在此基础上,对闭孔泡沫的隔热和压缩性能、开孔泡沫的吸油性能以及发泡注塑制件的表面质量和力学性能等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结果如下:(1)设计了原位可视化装置,在线研究了聚丙烯在CO2吸附过程中晶体的熔融行为,以原位观察结果指导线型聚丙烯的升温间歇式发泡实验,直观揭示了升温间歇式发泡工艺中聚丙烯的结晶与其发泡行为之间的关系,并研究了大倍率闭孔泡沫的隔热和压缩性能。研究表明,为保证聚丙烯能够发泡,聚丙烯基体中必须存在一定数量的晶体,在晶体几乎完全熔融的条件下,制备泡沫的发泡倍率达到最高。在15 MPa和154℃的条件下,首次以纯的线型聚丙烯制备了发泡倍率高达45倍,密度低至0.0202 g/cm3,泡孔尺寸约为49 μm的大倍率闭孔泡沫,其热导率低至37.2 mW·m-·K-1。(2)为制备大倍率开孔聚丙烯泡沫,设计了降温间歇式发泡工艺,为揭示该工艺中结晶与发泡之间的关系以及结晶对泡沫开孔的影响机制,采用原位观察方法研究了 CO2对聚丙烯非等温结晶的影响规律,分析了发泡温度和压力对泡沫发泡倍率和泡孔形貌的影响,最后研究了大倍率开孔泡沫的疏水性、吸油能力、吸油动力学和循环使用性能。研究发现,当熔体处于非结晶态时诱导发泡,能够制备较大发泡倍率的泡沫,且诱导熔体发泡后,聚丙烯在泡孔生长过程中发生结晶有助于制备开孔泡沫。在20 MPa和135℃的条件下,以纯的线型聚丙烯制备了发泡倍率高达23.9倍的开孔泡沫,其与水的接触角高达151.5°,对不同油品的吸附倍率在17.0-48.9 g/g之间,且具有良好的循环使用性能。(3)制备了聚丙烯/滑石粉复合材料,研究了滑石粉对聚丙烯结晶和流变行为的影响,通过可视化模具研究了泡孔在保压阶段的消失过程,分析了开合模微孔发泡注塑工艺中不同保压时间对泡孔消失的影响,系统研究了保压时间、开模距离和滑石粉含量对发泡制件泡孔形貌的影响规律,对比了开合模微孔发泡注塑工艺与常规微孔发泡注塑工艺成型制件的表面质量。结果表明,开合模微孔发泡注塑工艺中的长时间高保压和滑石粉的异相成核作用能够显着改善线型聚丙烯的发泡行为。当滑石粉含量为10%、开模距离为6mm和保压时间为12s时,试样的减重量高至66.7%,平均泡孔尺寸为56.5 μm,泡孔形核密度为1.54×107 cells/cm3。此外,开合模微孔发泡注塑工艺施加的保压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制件表面的泡痕,从而提升了制件的表面质量。(4)将气体辅助注塑工艺引入微孔发泡注塑工艺,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气体辅助微孔发泡注塑成型工艺,构建了气体辅助微孔发泡注塑工艺实验平台,设计了相关实验模具,以线型聚丙烯为实验原料,对比分析了常规微孔发泡注塑工艺和气体辅助微孔发泡注塑工艺成型试样的减重、泡孔形貌、表面质量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新工艺将试样的减重量从30%提升到45%。高压气体的保压作用有效解耦了熔体的填充和发泡过程,二次发泡后试样内部泡孔比较均匀,泡孔密度比常规微孔发泡注塑试样提高了一个数量级,且试样具有密实的皮层。高压辅助气体的长时间保压作用还能有效提升发泡制件的表面质量,与常规微孔发泡注塑试样相比,气体辅助微孔发泡注塑试样的粗糙度降低了 1.63倍,表面光泽度提升了 1.87倍。气体辅助微孔发泡试样内部细小均匀的泡孔和外部密实的皮层,使得其抗拉、抗弯和抗冲击性能得到显着提升。(5)研究了常规注塑工艺和气体辅助注塑工艺制备试样的结晶行为,建立了气体辅助注塑工艺三维数值模拟模型,揭示了高压辅助气体对熔体结晶的影响机理,研究了常规微孔发泡注塑和不同保压时间下气体辅助微孔发泡注塑工艺中泡孔的演变规律,从结晶的角度揭示了气体辅助微孔发泡注塑工艺对聚丙烯发泡行为的改善机理。研究发现,高压辅助气体的穿透产生了强烈的剪切作用,从而诱导熔体生成大量晶核,同时使试样具有较薄的残余壁厚,加剧熔体冷却,从而造成晶粒不能充分生长,降低了聚丙烯的结晶度。在气体辅助微孔发泡注塑工艺中,高压气体的保压对熔体进行冷却,当再次诱导发泡时,熔体强度得到提升,且熔体内部诱导生成的大量晶核能为泡孔异相成核提供质点,进而显着改善了聚丙烯的发泡行为。

刘嘉佩[4](2019)在《纤维素基吸油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海洋石油勘探和海上石油运输业发展越来越快,随之带来的石油及其衍生物的泄露问题也愈发严重。溢油事故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也严重影响着人类健康并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各国也愈发重视溢油问题并积极制定相关的应急措施。根据溢油发生的地点环境以及油污的性质,通常采用化学法、物理法、生物法和吸附法中的一种或几种进行处理。其中吸附法见效快,使用便捷,尤其是纤维素基吸油材料还具有成本低,可生物降解,对环境无二次污染等优点,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本研究提出了一种简易环保高效的方法制备纤维素基吸油材料:采用机械粉碎对纤维素基原材料进行预处理,使原材料变得蓬松,降低了结晶度提高了空隙率,然后采用涂覆法对纤维进行疏水改性,从而制备出吸附量高,油水选择性好的新型纤维素基吸油材料。本文原材料选用生活中常见的废纸板、灯心草和木屑,采用以上方法成功制备了三种吸油材料,并评价了它们的吸油性能,探究了吸油机理。主要结论如下:废纸板经过机械粉碎后,少量多次涂覆疏水剂,最佳改性剂用量为15%疏水剂I加10%疏水剂II。XRD结果表明机械处理降低了原材料的结晶度,FTIR、SEM和CA测试证实了纤维表面成功涂覆了疏水剂。以废纸板制备的吸油材料对机油的吸附量为28.12g/g,可吸附多种油类和有机溶剂。对水面浮油和水底重油都有很好的油水选择性,在水中振荡12h后保持最大吸附量的97.3%且依然漂浮于水面,经过挤压可回收90%的吸附质,循环使用8次依然保持初始吸油量的70%以上。随着温度的升高吸附量逐渐下降,随着pH、盐度和振荡频率的增大,吸附量先增大后减小,但整体波动小,说明该吸油材料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制备的改性灯心草,改性木屑吸油材料,对机油的吸附量分别达到37.28g/g,13g/g。随着粒径的减小,吸附量先增大后减小。两种吸油材料都有良好的油水选择性,可吸附多种油类和有机溶剂,漂浮性好可循环使用8次。三种吸油材料均符合Lagergren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说明吸附过程不仅发生了物理吸附,也有化学吸附,而且是单分子层吸附。吸附过程时间短吸附量大,而解析过程耗时长且释放量小。三种吸油材料吸附时具有明显的毛细管作用力,实验发现,材料的堆积密度影响着材料的吸附量和吸附速率,随着堆积密度的增大,吸附量和吸附速率都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与聚丙烯纤维制成的传统吸油毡相比,所制备的吸油材料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使用便捷,可装入无纺布袋子,做成吸油枕,也可直接抛洒进行吸附,配合围油栏进行回收。最重要的是原材料可自然降解,作为燃料燃烧,主要产生CO2,对环境无二次污染。综上,本文提出的制备方法和制备的吸油材料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王循[5](2019)在《聚合物熔体微分电纺复合多级结构纳米纤维膜制备及高效油吸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社会,在工业化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生很多油污染,且该问题日趋严重。聚合物纳米纤维膜,具有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等优点,在油过滤、水过滤以及空气过滤等方面应用十分广泛。利用静电纺丝法制备的纳米纤维膜吸附能力强,已在各行业油污染处理中表现出其优异的性能。然而单一组分纳米纤维膜已经逐渐不能满足各种复杂的使用要求,所以大量研究重点趋向于制备含有不同组分的复合纤维膜。为此,本文设计了差异化复合多级结构纳米纤维膜,包括亲油疏水的纳米纤维吸油层、输油能力强的纳米纤维输油层以及纳米纤维容油层。并根据不同层设计功能,探究了各层材料、添加剂种类和配比以及纺丝工艺参数,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在可降解的聚乳酸(PLA)材料中加入有机改性蒙脱土(OMMT),形成插层复合体系,可提升PLA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研究表明,当纺丝电压40kV,纺丝距离70mm,纺丝温度260℃,OMMT质量分数为2%时制备的纤维直径为450nm。该纤维膜吸油倍率为133.5g/g,保油倍率为84.2g/g,重复使用性能较好,且亲油疏水性能和可降解性能增强,可用作差异化多级结构纳米纤维膜最外层纳米纤维吸油层。(2)乙酰基柠檬酸三丁酯(ATBC)与PLA相容性很好,在PLA中加入ATBC对提升PLA塑性效果更佳。研究表明,当纺丝电压40kV,纺丝距离70mm,纺丝温度240℃,ATBC质量分数为10%时制备的纤维直径为320nm。该纤维膜水接触角为145°,表现出良好的疏水性能,吸油倍率为138.4g/g,保油倍率为80.8g/g,且重复使用性能较好。由于纤维直径达到最细,纤维膜输送油能力(毛细作用)大幅增强,可用作差异化多级结构纳米纤维膜第二层纳米纤维输油层。(3)聚丙烯(PP)材料无毒无害,亲油疏水。利用降解6个月并经过酸处理除去碳酸钙(CaCO3)粒子的市售PP无纺布作为原材料,制备差异化多级结构纳米纤维膜最内层纳米纤维容油层。研究对比三种增塑剂(硬脂酸钠、ATBC、DOA)所纺纤维直径和吸油性能,表明加入增塑剂ATBC效果最佳。当纺丝电压40kV,纺丝距离70mm,纺丝温度300℃,ATBC质量分数为10%时制备的纤维直径达到最细为1.13μm。纤维膜吸油倍率为115.4g/g,保油倍率为70.3g/g,分别为初始市售PP无纺布的4倍和3倍。此层纤维膜原料为自然界中污染物(PP无纺布),经过回收处理和静电纺丝过程制备的纤维膜又能进一步处理污染物(油),减少自然界污染的同时又能处理自然界污染,可实现绿色环保的目的。综上,利用上述三种纳米纤维膜,可制备出表层亲油疏水,中间层输送油能力强,内层吸油倍率高的差异化复合多级结构纳米纤维膜。

孔令通[6](2019)在《聚丙烯酸酯类吸油树脂的合成及其在含油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甲基丙烯酸十八烷基酯(SMA)、甲基丙烯酸异辛酯(EHMA)和苯乙烯(St)作为单体,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一系列低交联度的高吸油树脂。使用统计学分析方法,采用Box-Behnken和Central Composite模型分别设计和优化了基础影响因素和深度优化因素,并通过向树脂中掺杂多壁碳纳米管(CNTs)制备了一种复合吸油材料,以达到优化树脂吸油性能的目的。确定了最佳的合成条件:引发剂(AIBN)=3wt%,交联剂(DVB)=0.5wt%,分散剂(PVA)=3wt%,EHMA:SMA=1:5,丙酮=38.1wt%,St=39.9wt%,CNTs=0.06wt%。并对材料进行了纯油样品和含油水样的吸油测试,分别对汽油、柴油和煤油的纯油样吸收数据为:19.23g/g、21.15g/g、18.56g/g。饱和吸油时间为37.25h,并在吸油后的24h内保油率为78.16%(汽油)、94.47%(柴油)和90.89%(煤油);对水样中汽油、柴油和煤油的脱除效率为:98.69%、66.24%和99.31%。对样品进行FTIR、TGA、RAMAN、SEM和CA等表征,得出样品具有良好的热力学性能,耐受温度为310℃;属于强疏水材料,材料与水的接触角为121.42°;样品表面具有小球均匀分散的多孔结构。且在吸油后复合吸油材料体积膨胀,其密度小于水,在处理油水混合物时易于回收。

赵晨[7](2017)在《聚羟基脂肪酸酯/纤维复合吸油纸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的面部,尤其是鼻子、脸颊和额头容易分泌大量油脂,面部吸油纸可以擦去多余油脂以保持面部的清爽,方便快捷。现今市面上的吸油纸按材质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植物纤维素类;第二类,热塑性聚合物类;第三类则是这两种材质结合形成的复合材料。植物纤维虽然具有良好的亲肤性,但吸油纸吸油能力有限,并且在吸油的同时会吸走面部水分;而热塑性聚合物类及相应的复合材料虽然吸油效果好,但是依赖于石油基材且不可生物降解,给后续的处理过程带来麻烦。因此寻找并开发应用可完全生物降解的材料来制备具有疏水效果的纤维素基复合吸油纸具有重要意义。聚羟基脂肪酸酯(PHA)是由多种微生物在营养不均衡的条件下生成的作为储存碳源和能源的胞内物质。PHA具有较好的生物可降解性、生物相容性、热塑性以及成膜性等优良性能。因此,本文以植物纤维为基材,通过浸渍吸附的方法将PHA附于纤维表面形成PHA/纤维素纤维复合吸油纸。由于PHA为疏水性高分子聚合物,和具有亲水性能的纤维素相容性较差,因此可通过改性PHA来增强其与纤维素的相容性。本文通过溶剂挥发法和接枝共聚马来酸酐的方法分别改性PHA,并作用于纸页以制备具有疏水效果的复合吸油纸。首先以聚乙烯醇(PVA)为乳化剂,碳酸氢铵(NH4HCO3)为致孔剂,应用双乳液溶剂挥发法制备PHA多孔微球,并浸渍吸附纸页制备复合吸油纸(PHA/CF)。采用粒径和孔径分析及扫描电镜(SEM)分析了PHA多孔微球的结构,并利用红外图谱(FT-IR)、水接触角(CA)、吸油性能、透光率(UV)以及机械和热学性能等表征了PHA/CF的各项性能。当PHA、PVA和NH4HCO3的质量比为2.5:1:2.5时,PHA多孔微球的粒径为8.13μm,孔径为1.7nm,与纤维素复合后形成的吸油纸的水接触角为74.9°,随着PHA添加量的增加PHA/CF的吸油性能逐渐增强,在PHA多孔微球添加量为15wt%时,PHA/CF单位面积的吸油量为5.4mg/cm2,吸油能力为1.48g/g,透明度转化率为65%,拉伸强度为13.3MPa,热学性能稳定。为了进一步改善复合吸油纸的疏水效果,采用马来酸酐(MA)接枝共聚改性PHA。接枝共聚反应中,以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探究了单体用量、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接枝率的影响。通过FT-IR和X-射线衍射(XRD)对分子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经接枝共聚改性的PHA与纤维素复合后形成的复合吸油纸(PHA-g-MA/CF)的疏水效果优于经溶剂挥发法制备的PHA多孔微球形成的PHA/CF,水的接触角为130°,此时,PHA接枝共聚的条件为PHA:MA:BPO=5:1:0.2(w/w),80℃下反应6小时。通过FT-IR表明马来酸酐基团成功接枝到PHA上,并且由XRD结果表明,经改性后的PHA的粒径尺寸变小,说明PHA和纤维素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改善了纤维素和PHA之间的相容性。采用最佳疏水条件下MA接枝改性的PHA与纤维素形成PHA-g-MA/CF,进行吸油性能测试,孔隙率测试、UV检测以及机械性能和热稳定性测定。随着PHA添加量的增加,PHA-g-MA/CF单位面积的吸油量不断增加,但是吸油能力先增强之后开始下降,主要是随着PHA添加量的增多,PHA-g-MA/CF的孔隙率降低。在PHA添加量为15wt%时PHA-g-MA/CF单位面积的吸油量为5.03mg/cm2,吸油能力为1.44g/g,透明度转化率为63%,且拉伸强度随PHA含量的增加逐渐增强,热学稳定性好,与商品吸油纸相比具有较好的效果。

肖文斌[8](2017)在《典型危险化学品吸附材料试验研究与优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吸附材料是处理水上危化品泄漏事故的有效措施之一,如何确定危化品吸附材料的性能评价指标及相应测试方案、优选出合适的吸附材料至关重要。本文选用苯乙烯及丙烯腈分别作为漂浮态和溶解态危化品的代表,进行了吸附材料试验研究与优选。确立了漂浮态危化品吸附材料的六项性能评价指标及相应测试方案,其中的六项指标分别为:吸油倍率、吸水倍率、吸油速率、持油率、重力保持率及挥发速率,并对市场上现有的四大类共计58种典型吸附材料进行了性能测试;建立了基于主因素法与层次分析法的危化品吸附材料性能综合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两步筛选法,最终优选出三种性能优良的苯乙烯吸附材料,分别为PP-1吸油毡、窝点吸油棉及羽丝绒。在自行研制的漂浮态危化品模拟筑坝拦截吸附实验装置上,对优选出的三种吸附材料进行了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三种材料在不同条件下对零号柴油和苯乙烯的回收率均在50%以上,且随着油膜厚度及水流流速的增加,危化品回收率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并以黄河兰州段发生苯乙烯泄漏事故为例,进行了最低应急物资储备量的计算。结果表明,枯水期时PP-1吸油毡、窝点吸油棉及羽丝绒所需最低储备量分别为13.43 t、12.74 t及14.46 t;丰水期时PP-1吸油毡、窝点吸油棉及羽丝绒所需最低储备量分别为15.83 t、16.66 t及17.55 t。确立了溶解态危化品吸附材料的性能评价指标为吸油倍率和去除率。实验首先考察了三种溶解态丙烯腈定量分析方法(折光率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及气相色谱法)的可行性和适用范围,特别是当丙烯腈浓度高于10000 mg/L时,宜采用折光率法,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准确性高。然后对不同类吸附材料的吸附性能进行了优选,发现椰壳活性炭的效果最佳,不仅丙烯腈去除率高达75%左右,而且吸附速率快,在1.0 h时基本达到吸附平衡。在自行研制的模拟筑坝拦截吸附实验装置上考察了吸附材料加入量、吸附时间、温度及水流流速对溶解态丙烯腈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吸附材料加入量的增加、吸附时间的延长和水流流速的下降,丙烯腈去除率逐渐升高,而温度对吸附效果几乎没有影响;同时,建立了丙烯腈初始浓度、水流流速、吸附材料加入量与去除率之间的定量关系,并以椰壳活性炭为例,进行了最低应急物资储备量的计算。结果表明,当流速为5 m3/min时,最低储备量为9.35 t;而当流速为400 m3/min时,最低储备量为41.86t。

本德萍,郭晓玲[9](2016)在《非织造材料加工工艺对其吸油性能的影响》文中提出为探讨非织造材料吸油性能与其加工方法和工艺的关系,以聚丙烯纤维为原料,经梳理成网,针刺、热熔粘合加固制备非织造材料,研究了加固方法和工艺对非织造材料吸油性、保油性及重复使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热熔黏合非织造材料吸油和吸水能力强,且热熔温度为100℃时其吸油性和吸水性最好,针刺非织造材料保油能力高,在针刺密度为300刺/cm2时,保油性最佳,各种非织造材料均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

姜鑫涛,蓝竹俊,竺柏康,李翠翠[10](2015)在《吸油毡的吸油性能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研究了吸油毡吸油性能测试及其应用。为探寻一种吸油毡合理使用的方法,该项目对不同温度、风速影响下不同种类吸油毡吸收原油的效果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同种实验条件下,PP2的吸油效果明显优于混纺和羊毛,且宜在夏季使用。此外,常温时吸油毡的吸油效率随风速的变化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在风速为8m/时吸油效果最佳。通过正交实验,将实验结果应用于舟山港域内的石油仓储企业,可知PP2吸油毡适合于舟山的水文条件,为当地石化仓储企业常备和使用吸油毡提供参考。

二、新型PHBV吸油材料与传统聚丙烯吸油材料的性能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PHBV吸油材料与传统聚丙烯吸油材料的性能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成型化牛角瓜纤维吸油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油类污染现状与危害
        1.1.1 油类污染现状
        1.1.2 油类污染危害
    1.2 油类污染处理方法
        1.2.1 原位燃烧法
        1.2.2 化学试剂乳化(分散)法
        1.2.3 生物降解法
        1.2.4 光催化降解法
        1.2.5 膜分离法
        1.2.6 机械收集法
    1.3 吸油材料研究现状
        1.3.1 天然矿物材料
        1.3.2 合成材料
        1.3.3 天然有机材料
    1.4 聚合物辅助成型
        1.4.1 聚醚砜
        1.4.2 聚偏氟乙烯
        1.4.3 聚乳酸
    1.5 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图
        1.5.4 创新点
第二章 PES辅助成型的三明治结构吸油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2.1 引言
    2.2 材料与实验
        2.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2.2 材料制备与优化
        2.2.3 吸油性能测定
        2.2.4 材料相关表征
        2.2.5 可重复利用性能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材料成型与优化结果
        2.3.2 SEM结果分析
        2.3.3 不同油类的吸收
        2.3.4 疏水性与油水选择吸收性
        2.3.5 温度影响与吸油动力学
        2.3.6 可重复利用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VDF辅助成型的三明治结构吸油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3.1 引言
    3.2 材料与实验
        3.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3.2.2 材料制备与优化
        3.2.3 吸油性能测定
        3.2.4 材料相关表征
        3.2.5 可重复利用性能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材料成型与优化结果
        3.3.2 SEM和 FTIR结果分析
        3.3.3 不同油类的吸收
        3.3.4 疏水性与油水选择性能
        3.3.5 吸收动力学过程
        3.3.6 可重复利用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LA辅助成型的三明治结构吸油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4.1 引言
    4.2 材料与实验
        4.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4.2.2 材料制备与优化
        4.2.3 吸油性能测定
        4.2.4 材料相关表征
        4.2.5 可重复利用性能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材料成型与优化结果
        4.3.2 SEM结果分析
        4.3.3 不同油类的吸收
        4.3.4 疏水性能
        4.3.5 吸收动力学
        4.3.6 可重复利用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LA辅助成型的泡沫状结构吸油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5.1 引言
    5.2 材料与实验
        5.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5.2.2 材料制备与优化
        5.2.3 吸油性能测定
        5.2.4 材料相关表征
        5.2.5 可重复利用性能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材料成型与优化结果
        5.3.2 SEM和 FTIR结果分析
        5.3.3 密度与应力应变曲线
        5.3.4 热重数据分析
        5.3.5 吸油数据分析
        5.3.6 疏水性与选择性
        5.3.7 可重复利用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多结构的PEO/PHB核壳超细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聚β-羟基丁酸酯概述
        1.2.1 聚β-羟基丁酸酯的特性及应用
        1.2.2 聚β-羟基丁酸酯研究进展
    1.3 多结构的超细纤维概述
        1.3.1 超细纤维的特点
        1.3.2 超细纤维制备的研究进展
        1.3.3 超细纤维的应用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1.4.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1.4.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PHB/PEO电纺丝溶液体系的流变行为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2 纺丝液配制
        2.2.3 流变测试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温度对纺丝溶液黏弹性的影响
        2.3.2 温度对纺丝溶液稳定性的影响
        2.3.3 温度对纺丝溶液流动性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孔螺旋结构PEO/PHB核壳超细纤维的制备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电纺溶液的配制
        3.2.4 多孔螺旋PEO/PHB核壳超细纤维的制备
    3.3 测试与表征
        3.3.1 纤维形貌表征
        3.3.2 全反射傅里叶红外测试
        3.3.3 纤维热性能测试
        3.3.4 抽提纤维中PEO组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纺丝工艺参数对PEO/PHB核壳超细纤维表面形貌的影响
        3.4.2 纺丝液成分对PHB基超细纤维的影响
        3.4.3 多孔结构PEO/PHB核壳超细纤维的成孔机理
        3.4.4 不同接收装置对PEO/PHB核壳超细纤维的影响
        3.4.5 多孔螺旋结构PEO/PHB核壳超细纤维的热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有序PEO/PHB核壳超细纤维的制备与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电纺溶液的配制
        4.2.4 纯PHB、纯PEO纤维、PEO/PHB共混超细纤维的制备
        4.2.5 有序PEO/PHB核壳超细纤维的制备
    4.3 测试与表征
        4.3.1 纤维形貌表征
        4.3.2 全反射傅里叶红外测试
        4.3.3 纤维结晶度测试
        4.3.4 纤维热性能测试
        4.3.5 纤维束拉伸性能测试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有序PEO/PHB核壳超细纤维的形貌分析
        4.4.2 纺丝工艺参数对有序PEO/PHB核壳超细纤维形貌的影响
        4.4.3 纺丝工艺参数对有序PEO/PHB核壳超细纤维结晶度的影响
        4.4.4 纺丝工艺参数对有序PEO/PHB核壳超细纤维力学性能的影响
        4.4.5 有序PEO/PHB核壳超细纤维的热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EO/PHB核壳超细纤维膜疏水亲油性能研究
    5.1 多孔PEO/PHB核壳超细纤维膜的润湿性能测试
        5.1.1 接触角测试
        5.1.2 结果与分析
    5.2 多孔PEO/PHB核壳超细纤维膜的吸油和保油性能测试
        5.2.1 测试方法
        5.2.2 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论文总结
    6.2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聚丙烯泡沫材料的微孔发泡制备工艺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微孔发泡原理和发泡工艺
        1.2.1 超临界流体
        1.2.2 发泡基本原理
        1.2.3 微孔发泡工艺
    1.3 聚丙烯泡沫材料制备的研究现状
        1.3.1 大倍率闭孔聚丙烯泡沫
        1.3.2 大倍率开孔聚丙烯泡沫
        1.3.3 轻质聚丙烯发泡注塑制件
    1.4 微孔发泡制备聚丙烯泡沫材料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大倍率闭孔聚丙烯泡沫制备及其隔热与压缩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和表征
        2.2.1 实验材料
        2.2.2 聚丙烯晶粒熔融过程的原位观察
        2.2.3 发泡试样制备
        2.2.4 表征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CO_2对聚丙烯晶粒熔融行为的影响
        2.3.2 CO_2在聚丙烯中的溶解度
        2.3.3 温度和压力对泡沫发泡倍率的影响
        2.3.4 发泡试样的泡孔形貌
        2.3.5 泡沫的隔热性能
        2.3.6 泡沫的压缩力学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倍率开孔聚丙烯泡沫制备及其吸油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和表征
        3.2.1 实验材料
        3.2.2 发泡试样制备
        3.2.3 表征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O_2对聚丙烯非等温结晶的影响
        3.3.2 温度和压力对泡沫发泡倍率的影响
        3.3.3 温度对泡沫晶型的影响
        3.3.4 发泡试样的泡孔形貌
        3.3.5 开孔泡沫的吸油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丙烯/滑石粉开合模微孔发泡注塑工艺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和表征
        4.2.1 实验材料
        4.2.2 复合材料制备
        4.2.3 发泡试样制备
        4.2.4 表征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聚丙烯/滑石粉复合材料的形貌、结晶和流变行为
        4.3.2 保压对泡孔消失过程的影响
        4.3.3 发泡制件的泡孔形貌
        4.3.4 发泡制件的表面质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聚丙烯气体辅助微孔发泡注塑工艺研究
    5.1 引言
    5.2 气体辅助微孔发泡注塑成型工艺
        5.2.1 成型原理
        5.2.2 成型设备构建
    5.3 实验和表征
        5.3.1 试验设计
        5.3.2 表征测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发泡制件的减重与泡孔形貌
        5.4.2 发泡制件的表面质量
        5.4.3 发泡制件的力学性能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气体辅助微孔发泡注塑工艺对聚丙烯发泡行为改善机理的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试样制备
        6.2.2 测试表征
    6.3 数值建模部分
        6.3.1 控制方程
        6.3.2 界面追踪方法
        6.3.3 粘度模型
        6.3.4 边界条件设定
    6.4 结果与讨论
        6.4.1 CIM和GAIM试样的结晶行为
        6.4.2 注塑过程中的剪切场和温度场
        6.4.3 泡孔形貌及发泡机理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授权发明专利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件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纤维素基吸油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溢油的污染现状及危害
        1.1.1. 溢油的污染现状
        1.1.2. 溢油的危害
    1.2. 溢油的处理方法
        1.2.1. 化学法
        1.2.2. 物理法
        1.2.3. 生物法
        1.2.4. 吸附法
    1.3. 吸油材料的分类
        1.3.1. 无机类吸油材料
        1.3.2. 有机合成类吸油材料
        1.3.3. 天然有机类吸油材料
    1.4. 纤维素纤维应用现状
    1.5. 纤维素基吸油材料的制备方法
        1.5.1. 物理法
        1.5.2. 化学法
        1.5.3. 生物法
    1.6. 本论文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改性废纸吸油材料的制备及吸油性能评价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2.2.2. 改性废纸吸油材料的制备
        2.2.3. 测试和表征
        2.2.4. 吸油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最佳改性条件的确定
        2.3.2. 测试和表征分析
        2.3.3. 吸油性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改性灯心草和改性木屑吸油材料的制备及吸油性能评价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与仪器
        3.2.2. 材料粒径对吸附量的影响
        3.2.3. 吸油材料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对不同种类油及化学试剂的吸收特性
        3.3.2. 油水选择性测试
        3.3.3. 保油性能测试
        3.3.4. 沉降性能测试
        3.3.5. 使用性能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性纤维素基吸油材料的吸油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2. 吸附动力学实验
        4.2.3. 解析过程实验
        4.2.4. 吸附等温线实验
        4.2.5. 毛细管力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吸附动力学研究
        4.3.2. 解析过程研究
        4.3.3. 吸附等温线拟合
        4.3.4. 材料的毛细管力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5)聚合物熔体微分电纺复合多级结构纳米纤维膜制备及高效油吸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静电纺丝技术简介
        1.1.1 溶液静电纺丝技术
        1.1.2 熔体微分静电纺丝技术
    1.2 纳米纤维的应用
        1.2.1 纳米纤维在油水分离领域应用
        1.2.2 纳米纤维在空气过滤领域应用
    1.3 纳米纤维在高效吸油领域应用
        1.3.1 制备高效吸油纳米纤维的材料
        1.3.2 纤维细度对吸油能力的影响
        1.3.3 纤维孔隙率对吸油能力的影响
        1.3.4 纤维的重复使用性能
    1.4 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设计方案
        1.4.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熔体微分电纺PLA/OMMT可降解纳米纤维膜制备及吸油性能
    2.1 实验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装置
        2.1.4 试样制备
        2.1.5 测试与表征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物料性质确定纺丝工艺温度
        2.2.2 不同OMMT含量纤维形貌
        2.2.3 PLA/OMMT纤维膜吸油性能
        2.2.4 PLA/OMMT纤维膜降解性能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熔体微分电纺PLA/ATBC纳米纤维膜制备及吸油性能
    3.1 实验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装置
        3.1.4 试样制备
        3.1.5 测试与表征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物料性质确定纺丝工艺温度
        3.2.2 不同ATBC含量纤维形貌及油水浸润性
        3.2.3 不同ATBC含量对纤维膜吸油性能的影响
        3.2.4 PLA/ATBC纤维膜可重复使用性能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熔体微分电纺回收PP无纺布纳米纤维膜制备及吸油性能
    4.1 实验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1.3 实验装置
        4.1.4 试样制备
        4.1.5 测试与表征
    4.2 结果与分析
        4.2.1 PP无纺布性质及最佳降解时间探究
        4.2.2 物料处理及纺丝工艺温度确定
        4.2.3 不同增塑剂种类纤维形貌
        4.2.4 回收PP无纺布纤维膜吸油性能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6)聚丙烯酸酯类吸油树脂的合成及其在含油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吸油材料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吸油材料的种类和研究进展
        1.2.1 无机吸油材料
        1.2.2 高分子吸油材料
        1.2.3 复合吸油材料
    1.3 高吸油树脂的制备方法
        1.3.1 悬浮聚合
        1.3.2 乳液聚合
        1.3.3 其他聚合方式
    1.4 本课题的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4.1 研究工作的意义
        1.4.2 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主要试剂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聚丙烯酸酯类高吸油树脂的制备
    2.4 分析方法
        2.4.1 吸油效果测试
        2.4.2 树脂的缓释性能测试
        2.4.3 表证手段
第三章 基础优化因素的响应面考察
    3.1 引言
        3.1.1 响应面法概述
        3.1.2 考察因素及实验模型的确定
    3.2 实验设计
    3.3 实验结果分析
        3.3.1 方差表分析(ANOVA)及模型精简
        3.3.2 单因素作用对树脂吸油效果的影响
        3.3.3 多因素交互作用对树脂吸油效果的影响
    3.4 最优化树脂(PSES-R_1)的表征及吸油性能测试
        3.4.1 PSES-R_1的表征
        3.4.2 PSES-R_1吸油速率测试
        3.4.3 PSES-R_1缓释性能测试
        3.4.4 PSES-R_1对含油水样的脱除效果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深度优化因素的响应面考察
    4.1 引言
        4.1.1 考察因素的确定
        4.1.2 实验模型的选择
    4.2 实验设计
    4.3 实验结果分析
        4.3.1 方差表分析(ANOVA)及模型精简
        4.3.2 单因素作用对树脂吸油效果的影响
        4.3.3 多因素交互作用对树脂吸油效果的影响
    4.4 最优化树脂(PSES-R_2)的表征及吸油性能测试
        4.4.1 PSES-R_2的表征
        4.4.2 PSES-R_2吸油速率测试
        4.4.3 PSES-R_2缓释性能测试
        4.4.4 PSES-R_2对含油水样的脱除效果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合吸油材料PSES-CNTs的制备
    5.1 引言
    5.2 复合吸油材料PSES-CNTs的制备
    5.3 实验结果分析
        5.3.1 碳纳米管用量对树脂吸油效果的影响
        5.3.2 致孔剂种类对树脂吸油效果的影响
        5.3.3 复合材料的表征
        5.3.4 PSES-CNTs吸油速率测试
        5.3.5 PSES-CNTs缓释性能测试测试
        5.3.6 对含油水样脱除效果的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7)聚羟基脂肪酸酯/纤维复合吸油纸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吸油纸概述及其发展现状
    1.2 生物复合吸油材料的基质
        1.2.1 吸油材料的吸附机理
        1.2.2 纤维素基吸油材料
        1.2.3 可降解生物聚合物基吸油材料
    1.3 可生物降解复合材料
        1.3.1 纤维的改性
        1.3.2 PHA的改性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4.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PHA多孔微球/纤维复合吸油纸的制备及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纸页的抄造
        2.2.4 PHA多孔微球的制备
        2.2.5 制备条件对多孔微球的影响
        2.2.6 PHA多孔微球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
    2.3 性能测试
        2.3.1 粒径测试
        2.3.2 孔径测试
        2.3.3 表面形貌观察
        2.3.4 红外检测
        2.3.5 疏水性能测试
        2.3.6 吸油性能测试
        2.3.7 透光度测试
        2.3.8 粗糙度检测
        2.3.9 机械性能检测
        2.3.10 热重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粒径与孔径分析
        2.4.2 表面形貌分析
        2.4.3 红外分析
        2.4.4 疏水性能分析
        2.4.5 吸油性能分析
        2.4.6 透明度转化率分析
        2.4.7 表面形貌分析
        2.4.8 机械性能分析
        2.4.9 热重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马来酸酐接枝共聚改性聚羟基脂肪酸酯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3 分析测试
        3.3.1 马来酸酐用量对接枝反应的影响
        3.3.2 反应温度对接枝反应的影响
        3.3.3 反应时间对接枝反应的影响
        3.3.4 引发剂用量对接枝反应的影响
        3.3.5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FT-IR)
        3.3.6 X-射线衍射分析(XRD)
        3.3.7 不同接枝率PHA复合材料疏水性能测试(CA)
        3.3.8 表面自由能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马来酸酐用量对接枝反应的影响分析
        3.4.2 反应温度对接枝反应的影响分析
        3.4.3 反应时间对接枝反应的影响分析
        3.4.4 引发剂用量对接枝反应的影响分析
        3.4.5 PHA改性前后的组分分析
        3.4.6 不同接枝率PHA复合吸油纸疏水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羟基脂肪酸酯/纤维复合吸油纸的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3 复合材料试样制备
    4.3 性能测试
        4.3.1 孔隙率测试
        4.3.2 吸油性能测试
        4.3.3 透光度测试
        4.3.4 粗糙度测试
        4.3.5 微观形貌测试
        4.3.6 拉伸性能测试
        4.3.7 热稳定性测试
        4.3.8 酶降解性能测试
    4.4 实验结果分析
        4.4.1 孔隙率分析
        4.4.2 吸油性能分析
        4.4.3 透明度分析
        4.4.4 粗糙度分析
        4.4.5 复合吸油纸微观形貌分析
        4.4.6 与商品吸油纸(膜)的性能对比
        4.4.7 拉伸性能分析
        4.4.8 热稳定性分析
        4.4.9 复合材料生物可降解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论文创新点
    研究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典型危险化学品吸附材料试验研究与优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危化品泄漏事故及危害
        1.1.1 国外危化品泄漏事故及危害
        1.1.2 国内危化品泄漏事故及危害
    1.2 危化品泄漏事故处置方法
    1.3 吸附材料的分类
        1.3.1 活性炭类吸附材料
        1.3.2 无机类吸附材料
        1.3.3 天然有机类吸附材料
        1.3.4 合成有机类吸附材料
    1.4 吸附机理
        1.4.1 包藏型吸油机理
        1.4.2 凝胶型吸油机理
        1.4.3 复合型吸油机理
    1.5 吸附材料性能评价指标及方案
        1.5.1 国内外现行吸附材料性能评价标准
        1.5.2 文献中吸附材料性能评价指标及方案
第2章 漂浮态危化品吸附材料性能评价指标与测试方案研究
    2.1 吸油倍率测试方案研究
        2.1.1 吸油倍率探索实验
        2.1.2 吸油倍率测试方案
    2.2 吸水倍率测试方案研究
    2.3 吸油速率测试方案研究
        2.3.1 吸油速率探索实验
        2.3.2 吸油速率测试方案
    2.4 持油率(油水选择性)测试方案研究
        2.4.1 持油率探索实验
        2.4.2 持油率测试方案
    2.5 重力保持率测试方案研究
        2.5.1 毡状吸附材料重力保持率测试方案
        2.5.2 非毡状吸附材料重力保持率测试方案
    2.6 挥发速率测试方案研究
        2.6.1 挥发速率探索实验
        2.6.2 挥发速率测试方案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漂浮态危化品吸附材料性能测试与综合评价
    3.1 吸附材料初次筛选性能测试结果
    3.2 基于主因素法与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
        3.2.1 指标体系层次结构的建立
        3.2.2 运用AHP法计算指标权重
        3.2.3 综合评分的计算
    3.3 吸附材料二次筛选性能测试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漂浮态危化品模拟筑坝拦截吸附实验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装置
        4.1.2 实验步骤
    4.2 实验结果分析
        4.2.1 零号柴油模拟吸附实验结果分析
        4.2.2 苯乙烯模拟吸附实验结果分析
    4.3 应急物资储备量的计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溶解态危化品吸附材料性能测试与吸附规律研究
    5.1 水中丙烯腈定量分析方法研究
        5.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5.1.2 实验结果与讨论
    5.2 溶解态丙烯腈吸附材料性能测试
        5.2.1 不同类材料对水中丙烯腈吸附效果比较
        5.2.2 加入量对水中丙烯腈吸附效果影响
        5.2.3 水中丙烯腈吸附平衡时间考察
        5.2.4 温度对水中丙烯腈吸附效果影响
        5.2.5 流速对水中丙烯腈吸附效果影响
        5.2.6 溶解态丙烯腈吸附效果影响因素比较
    5.3 溶解态丙烯腈吸附规律研究
    5.4 应急物资储备量的计算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成果
致谢

(9)非织造材料加工工艺对其吸油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实验
    1.1 材料及仪器
    1.2 制备
    1.3 测试
        1.3.1定量和厚度测试及孔隙率计算
        1.3.2吸油倍率测试
        1.3.3吸水率测试
        1.3.4保油率测试
        1.3.5重复使用性测试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材料孔隙率的影响
    2.1 对吸油性能的影响
    2.2 对保油性能的影响
    2.3 对吸水性的影响
    2.4 对重复使用效果的影响
3 结论

四、新型PHBV吸油材料与传统聚丙烯吸油材料的性能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成型化牛角瓜纤维吸油材料的制备与性能[D]. 肖伟龙. 兰州大学, 2020(01)
  • [2]多结构的PEO/PHB核壳超细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杨婷婷. 北方民族大学, 2020
  • [3]聚丙烯泡沫材料的微孔发泡制备工艺及其性能研究[D]. 侯俊吉. 山东大学, 2019(02)
  • [4]纤维素基吸油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刘嘉佩.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5]聚合物熔体微分电纺复合多级结构纳米纤维膜制备及高效油吸附研究[D]. 王循.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6]聚丙烯酸酯类吸油树脂的合成及其在含油废水处理中的应用[D]. 孔令通.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7]聚羟基脂肪酸酯/纤维复合吸油纸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赵晨.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6)
  • [8]典型危险化学品吸附材料试验研究与优选[D]. 肖文斌.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7(02)
  • [9]非织造材料加工工艺对其吸油性能的影响[J]. 本德萍,郭晓玲.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2016(05)
  • [10]吸油毡的吸油性能及其应用研究[J]. 姜鑫涛,蓝竹俊,竺柏康,李翠翠.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5(04)

标签:;  ;  ;  ;  ;  

新型PHBV吸油材料与传统聚丙烯吸油材料性能对比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