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 讲 可靠性和可维护性数据的收集和交换

第 9 讲 可靠性和可维护性数据的收集和交换

一、第九讲可靠性与维修性数据的采集与交换(论文文献综述)

王琮济[1](2021)在《潜油电泵井下多参数测量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潜油电泵是油井下十分重要的采油设备,与之配套的监测系统是掌握井下开采动态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开采效率,降低开采成本,实现石油开采的智能化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潜油电泵工况监测系统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该系统包含地面端设备和井下端设备两部分。井下端设备主要包括各种传感器和信号变送电路,可以将潜油电泵的入口温度、入口压力、出口压力、电机绕组温度、振动以及井筒中井液的含水率这些物理量转化为电流信号并分时传输到地面,在传输完与以上物理量对应的电流信号后,还会上传一个基准电流信号,用于对之前上传的各电流信号进行校准。地面端设备则主要由单片机、主控芯片和外围功能电路组成,可以将井下上传的电流信号进行分析及处理,实现监测数据的实时显示、存储、传输以及报警等功能。系统的供电基于星点等势原理,从地面向井下提供+60V的直流电;电流信号的传输则基于供电与信号传输的复用体制,利用潜油电机的动力电缆的外铠皮将电流信号传输到地面。地面及井下的滤波电路则可以防止地面三相电抗器与井下电机绕组星点处的共模电压对地面电路和井下电路造成损害。本文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井下和地面滤波电路的有效性及系统供电方式的可行性。通过传感器实验,得到了各监测参数的物理量与电流信号之间的拟合函数关系式,为地面的单片机通过电流信号还原各监测参数的物理量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基准电流实验,确定了基准电流的数值,为系统的误差消除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联调实验,验证了本课题研制的潜油电泵工况监测系统可以实现对潜油电泵机组工作状态的实时监测,能够使其长期稳定工作,通过各项监测数据,还能够帮助原油开采企业实现油田的节能降耗和数字化管理。

黎白泠[2](2021)在《基于端部特性的IGBT故障预测研究》文中提出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IGBT)因其具备高输入阻抗、低导通压降等优点而备受青睐,被广泛应用于交通、电力以及能源等领域。工业应用中,IGBT往往长期运行在复杂工况甚至恶劣的工作环境下,遭受大范围温度、湿度变化及机械冲击,逐渐累积疲劳损伤最终老化失效,严重时可能导致系统停机而造成经济损失。因此,针对IGBT的可靠性研究意义重大。故障预测技术作为可靠性研究的关键部分,可通过端部参数的变化及时有效地评估器件状态,预知老化趋势并在阈值处做出预警,避免由于IGBT老化失效造成的严重安全问题。本文开展了基于端部特性的IGBT故障预测技术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首先阐述IGBT的工作原理及其工作特性,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IGBT的失效原因,将常见失效模式与失效机理进行分类说明。由于IGBT的老化状态可以在其端部参数上反映出来,因此选取合适的端部参数(集电极-发射极导通压降,VCE(ON))作为老化特征参数并进行故障预测。其次,在IGBT的老化过程中,其端部参数随时间连续变化,故障预测可看作对IGBT端部参数的时间序列预测问题,可采用数值算法解决此问题。通过分析老化过程中VCE(ON)的变化趋势,发现此时间序列具有分段特性,前段平缓而后段上升趋势明显,单一数值算法准确率不高,因此本文提出使用组合型算法进行故障预测,前段采用灰色Verhulst模型(Gray Verhulst Model,GVM),后段采用无迹卡尔曼粒子滤波(Unscented Kalman Particle Filter,UPF)算法。其中UPF是针对粒子滤波(Particle Filter,PF)算法的粒子贫化问题而提出的改进型算法,预测精度较高。其三,人工智能中的深度学习在时序预测中的应用具有传统数值算法不具备的优点。因此本文进一步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IGBT故障预测方法。循环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work,RNN)对处理时序问题具有极大优越性,但传统RNN有梯度消失与梯度爆炸的缺陷,作为RNN的改进型网络——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 Term Memory,LSTM)网络,避免了此问题且鲁棒性更强而被用于故障预测。在对RNN和LSTM网络进行深入探究的基础上,从六个不同方面对LSTM网络进行设计与搭建。最后,本文设计并搭建了IGBT加速老化实验平台,在保证IGBT老化机理不变的前提下,加快器件的老化进程,并在实验中收集老化特征参数VCE(ON)。使用实验数据验证所提出的基于组合型算法和深度学习的故障预测方法,经过综合比较,发现组合型算法和深度学习的故障预测方法都可较好地实现对IGBT的故障预测,组合型算法的准确率较单一数值算法高,而深度学习方法的精度较组合型算法高,更重要的是深度学习方法不需要先验概率指导,但组合型算法训练时间短,对计算机硬件环境要求较低,二者各有优劣,可依据工作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完成IGBT的故障预测。综上所述,本文完成了基于端部特性的IGBT故障预测方法,并通过实验数据进行了验证,对工程应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盛晨曦[3](2021)在《基于混合建模的核电二回路系统性能诊断》文中研究表明核电作为清洁、高效和安全可靠的发电能源在我国的地位逐渐上升。本文以AP1000核电机组二回路热力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机理建模和数据建模相结合的混合建模方法对二回路系统及其关键设备进行热力性能分析与诊断。首先,采用常规热平衡法,根据核电机组区别于常规火电的设计结构和工作介质等特点,基于质量和能量平衡方程对二回路系统的一般特性进行机理建模,结合设计值完成系统热力性能档案的建立,包括相对内效率、(?)效率、去湿效率、压比、特征通流面积、内部(?)参数、加热器端差、总体换热系数、缸效率和热耗等,并根据档案进行了二回路系统和设备的热力性能分析。其次,对汽轮机级组、回热加热器和汽水分离再热器基于参数间的依变关系建立子模型,通过历史运行数据建立设备实际特性模型,从而完成变工况回归下混合模型的建立。分析各个子模型的输入、输出关系,建立二回路系统子模型的连接,完成对二回路系统的状态重构。以高压缸的第1级组HPT1为例,发现用历史运行数据拟合出来的曲线值低于设计值,得到结论:随着机组的不断运行,HPT1的性能逐渐发生劣化,基于混合建模的方法比单一的机理建模方法对二回路系统进行状态重构更具准确性。采用内部(?)参数进行设备性能劣化的诊断,当高压缸的第1级组HPT1发生性能劣化时,HPT1的内部(?)参数绝对值不断降低,而对下游级组HPT2的内部(?)参数值没有影响,证明了用内部(?)参数这一特性指标进行设备性能诊断的可行性。本文对二回路系统关键设备建立了性能劣化的评价模型,分析了设备和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热力性能。基于混合建模的方法建立了二回路系统的变工况回归模型,并对高压缸第1级组和第2级组进行性能诊断方法验证,属于早期的故障诊断,为后续运行优化提供指导。

张光荣[4](2020)在《摩擦提升机滚筒绳槽磨损度检测技术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摩擦式提升机是矿山生产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提升装备,为确保安全提升,理论上要求每根钢丝绳上的张力大小一致,由于很多因素的影响,实际上较难实现,其中一个因素就是绳槽深度或磨损度不一致带来的窜绳等现象,造成钢丝绳张力不一致,张力不一致容易使钢丝绳的寿命或内部断丝不一样,从而影响整组钢丝绳的寿命,给煤矿带来经济损失。如果能够研究一种检测方法或设备对绳槽深度进行实时检测、分析每个绳槽的深度或磨损度以及变化量,从而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磨损度过大带来的一些安全事故,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上述情况,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调研现有技术,设计了一种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绳槽深度数据变化检测仪。由于提升机滚筒处于高速运转状态,不便于接触测量,本文采用高精度、微距离的基于三角测距原理的激光位移传感器作为数据检测手段进行非接触测量;采用高分辨率、转换速度较快、精度较好的A/D转换电路对激光位移传感器的输出数据进行数字转换,用微处理器进行数据处理,并由DWIN液晶屏以滚筒绳槽模拟状态图的形式将各个绳槽的数据变化同时显示出来;通过对均值滤波、高斯滤波、中值滤波的分析,设计了一种改进的中值滤波方法,采用改进的中值滤波去除干扰数据,提高了采集后的数据精度,能较好的分析滚筒绳槽的磨损度。对上面设计的检测仪进行了试验电路调试和数据分析,检测仪反应灵敏、精度较好,能够测出绳槽的微小变化,满足本论文的设计要求,可以在现场进行工业试用,仪器工作稳定,性能可靠。

黄巧峰[5](2020)在《高精度分层温度测量装置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飞行试验过程中,试验舱内侧壁与大底温度数据的测量可以获取表面防热结构不同深度的温度,对热防护工作甚至整个系统试验的安全顺利进行都有着重要意义。考虑到试验舱内复杂的电磁环境,且舱内不同部位的温度变化差异较大,所以对温度测量装置的精度与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研究并设计了一种高精度的分层温度测量装置,测温通道数为4,可根据测温范围选取热电偶或铂电阻进行温度测量,并对温度信号进行变换、调理、采集与编码,上传采样数据给上位机或遥测设备进行分析。本文结合国内外温度采集的研究现状和设备的使用需求,确定了数据的传输模式和采样方式,提出了整体的设计方案。针对不同通道的测温范围,分别选用S型、K型热电偶与铂电阻pt1000作为测温的敏感元件。根据热电偶的测温特点与分度号的区别,对应设计了以AD8495和AD590为核心的两种冷端补偿的硬件电路方案,同时介绍了补偿导线的比对选型,以提高设备对环境温度的适应能力;根据铂电阻的测温原理,通过对其驱动方式的分析,提出并设计了一种高精度的恒流源驱动的四线制测温方式,对关键技术恒流源的设计进行了对比分析和优化设计,可以有效地去除自身线阻的影响和减小自热效应,提高测量精度。为提高设备对复杂电磁环境的抗干扰能力,采用差分的方式进行增益调整并进行滤波设计,包括RF射频滤波、二阶压控低通滤波,来滤除环境中射频干扰以及线路传输过程中的串扰。在采集量化方面,针对温度信号采样频率低、采集精度要求高的特点,选用Σ-Δ型ADC进行模数转换,本文介绍了Σ-Δ型ADC应用的过采样、数字抽取滤波和噪声整形技术,分析其高分辨率和低噪声的采样机理。采用双定时器程序设计优化模拟开关切换、A/D转换和串口通信的时序逻辑,实现均匀采样和统一的数据编帧、转发,并通过分析和验证抽取滤波器的选取与抽取比的大小对采集精度的影响,实现高精度的信号采集。通过搭建测试平台对温度测量装置进行全面测试,并针对装置的可靠性与测量精度展开了分析与总结,验证了设计的可行性。

铁钟[6](2019)在《文化遗产信息模型的虚拟修复研究》文中提出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文化遗产诠释与展示的模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及其理论研究逐渐成为具有跨学科与综合性特征的研究方向。随着对文化遗产信息模型与三维可视化的研究逐渐深入,沉浸式与交互式的三维可视化设计改变了受众感知与汲取历史信息的方式。由于可视化内容无法评估来源和引用参考文献,使得大多数信息模型被认为是一种技术工具,而不是作为一种标准的档案文件为相关研究提供佐证,作为新兴的研究领域需要逐步地建立自身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本文在文化遗产信息模型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虚拟修复理论,将可视化内容作为开放的数据链接与定制的领域本体,通过感知模拟、定位跟踪、三维打印、逆向建模与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建立跨学科的交互性研究框架,解决文化遗产多元化带来的数据异构性问题,最终建立虚拟修复的三维可视化研究方法与原则。研究首先从现代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史切入,对现行保护原则进行了分析,从历史文化价值认知的角度提出了虚拟修复研究的必要性;其次数字技术的思维模式不同于人类的思维模式,计算的过程忽略了情感和精神的价值,但价值理性的实现,必须以工具理性为前提。这就需要在全面的文献和实证基础之上,对虚拟修复的技术思维模式进行内容判断与自我审视。针对于三维可视化数据的异构性等研究难点,依据数据的采集方法与文献特征,提出了信息模型虚拟修复的可视化解决方案。将计算机科学的工具引入人文研究的过程中,因可视化内容不可控的主观特性,需要将其放在持续的批评理论体系中,批评应该先于可视化的产生,而不是事后证明的手段;最后,基于虚拟修复的信息模型构建,对信息建模的本体与语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与之相关的解释性、整体性和交互性等问题进行了逐一分析并加以解决。通过交互元数据的引入,加强虚拟修复的透明度,并将这种虚拟修复的理论体系在敦煌数字化展示设计项目中加以实践。为了保护日益受到威胁的文化遗产,三维可视化作为一种开放性、交互性和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框架,逐渐纳入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管理与长期保护的机制中。同时虚拟修复也被视作一种交互性的解读行为,一种明确的内省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遗产的文化与历史价值,从而推动文化遗产原真性与整体性保护的发展。

李强[7](2019)在《链式刀库及自动换刀装置可靠性试验及评价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刀库及自动换刀装置是数控机床或大型加工中心的关键功能部件之一,其可靠性直接影响机床可靠性,因此对其可靠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项目“数控机床关键功能部件可靠性增长工程”,研究链式刀库及自动换刀装置关键性能检测技术、故障分析、可靠性试验方法、可靠性评价等问题,为其可靠性增长提供理论依据和改进方案。通过研究面向可靠性试验的链式刀库及自动换刀装置性能检测技术,为可靠性试验中的状态检测提供有效的支撑。针对运动精度的检测技术,提出一种基于激光位移传感器和标准刀柄补偿的链式刀库运动精度定量检测方法以及一种观测前后运动规律的自动换刀装置运动精度定性检测方法。针对振动加速度检测技术,开发了基于多普勒激光测振仪、加速度传感器和数据采集系统的振动加速度采集系统。针对综合性能检测技术,搭建了基于不同传感器的驱动电机电流、温度、噪声和压力检测系统。根据所提出的性能检测技术,研究链式刀库及自动换刀装置的性能允差与故障关联性,并通过性能检测试验分析运动精度、振动加速度及综合性能允差与故障的关系,确定了链式刀库运动精度、自动换刀装置振动加速度、噪声、压力的具体允差范围。通过对链式刀库及自动换刀装置故障间隔时间及故障的观测,研究其可靠性试验,提出早期故障可靠性试验和恒定或步进应力加速寿命试验方法,并通过恒定应力加速寿命定数截尾试验检测出故障间隔换刀次数。利用虚拟增广理论扩增故障试验数据,建立威布尔分布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再利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估计和利用线性相关性检验、K-S检验进行模型验证。通过链式刀库及自动换刀装置性能检测和可靠性试验,提出相应的可靠性评价技术,确定了可靠性试验与虚拟增广理论下的平均故障间隔换刀次数MTCNBF、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并从理论上分析了平均故障修复时间MTTR、固有可靠度Ai。在已知威布尔分布的前提下,由虚拟增广理论确定了可靠寿命tR、可靠度R(t)、失效率λ(t),并从理论上分析了可靠寿命tR的单侧置信下限t?R,L、可靠度R(t)的单侧置信下限RL(t)。最后,针对可靠性薄弱环节,提出电气系统与机械系统的可靠性增长措施。

梁宇[8](2018)在《电力设备可靠性数据资产采集和交互研究》文中指出数据采集是一种投资。标准化的工作和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使电力设备可靠性数据的采集和交互成为可能,使其抽象为数据资产并发挥出应有价值成为可能。基于中国华电集团对数据资产的定义,提出电力设备可靠性数据资产采集和利用的循环流程,以及可靠性数据采集和交互的推荐做法。

李瑞芬,高伟[9](2009)在《《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创刊30年总目录(1980~2009年)》文中提出在《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创刊30周年之际,将30年论着文章总目录奉献给广大的作者,读者,审稿专家,及多年关心,支持期刊发展的各位同仁。30年来地震科学的发展,尤其是观测技术的发展,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及防震减灾工作做出了贡献。30年来,本刊共发表各类文章2972篇,其中地震研究类860篇,地磁地电类367篇,观测技术类1189篇,计算机应用类293篇,专家讲座19篇,历史回顾23篇,其他221篇,本刊30年的文献就像燃烛,当你打开它,可以使你眼前一亮,照亮别人,燃烧自己。

侯郁[10](2000)在《第九讲可靠性与维修性数据的采集与交换》文中指出

二、第九讲可靠性与维修性数据的采集与交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九讲可靠性与维修性数据的采集与交换(论文提纲范文)

(1)潜油电泵井下多参数测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潜油电泵系统概述
    1.3 潜油电泵工况监测系统国内外发展现状
        1.3.1 国外发展现状
        1.3.2 国内发展现状
    1.4 潜油电泵工况监测系统的发展方向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潜油电泵工况监测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1 潜油电泵工况监测系统供电方案
    2.2 潜油电泵工况监测系统地面端设备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3 潜油电泵工况监测系统井下端设备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4 含水率信号采集模块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5 地面端设备与井下端设备间信号传输的方式
    2.6 潜油电泵工况监测系统整体方案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潜油电泵工况监测系统地面端设备研制
    3.1 地面供电单元研制
        3.1.1 220V交流电转+60V直流电电路研制
        3.1.2 地面滤波电路研制
    3.2 数据处理单元研制
        3.2.1 A/D转换电路研制
        3.2.2 EEPROM数据存储电路研制
        3.2.3 日历时钟电路研制
        3.2.4 看门狗电路研制
        3.2.5 RS232 串口通信电路研制
        3.2.6 SD卡存储电路研制
        3.2.7 报警电路研制
        3.2.8 液晶显示电路研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潜油电泵工况监测系统井下端设备研制
    4.1 井下供电单元研制
        4.1.1 井下滤波电路研制
        4.1.2 井下降压电路研制
    4.2 信号采集单元研制
        4.2.1 压力传感器选型
        4.2.2 温度传感器选型
        4.2.3 振动传感器电路研制
        4.2.4 含水率信号采集模块研制
        4.2.5 含水率信号采集模块的电压信号转电流信号电路研制
        4.2.6 基准电流测量电路研制
        4.2.7 分时选通电路研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潜油电泵工况监测系统实验
    5.1 井下电路研制的前期验证实验
        5.1.1 AD8000 芯片供电验证实验
        5.1.2 电压信号转电流信号电路验证实验
    5.2 仿真实验
        5.2.1 地面滤波电路仿真实验
        5.2.2 井下滤波电路仿真实验
        5.2.3 井下端设备的供电仿真实验
    5.3 井下电路板的设计与制作
    5.4 分时选通电路实验
    5.5 传感器实验
        5.5.1 温度传感器实验
        5.5.2 压力传感器实验
        5.5.3 振动传感器实验
        5.5.4 含水率传感器实验
        5.5.5 AD8302 参考电压传输实验
        5.5.6 基准电流实验
    5.6 联调实验
    5.7 井下端设备外壳耐压实验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总结
    6.2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基于端部特性的IGBT故障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模型的故障预测方法
        1.2.2 基于端部特性的故障预测方法
    1.3 本文主要内容和结构
        1.3.1 本文主要内容
        1.3.2 本文结构安排
2 IGBT器件失效分析及特征参数选取
    2.1 IGBT器件结构
    2.2 IGBT工作原理及特性
        2.2.1 工作原理
        2.2.2 工作特性
    2.3 IGBT失效模式与机理分析
        2.3.1 与封装相关的失效
        2.3.2 与芯片相关的失效
    2.4 IGBT老化特征参数选取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组合型算法的IGBT故障预测
    3.1 IGBT端部参数时间序列预测问题
        3.1.1 时间序列
        3.1.2 时间序列预测方法
    3.2 基于组合型算法的IGBT退化趋势预测
        3.2.1 灰色Verhulst模型(GVM)
        3.2.2 粒子滤波(PF)算法
        3.2.3 无迹卡尔曼粒子滤波(UPF)算法
    3.3 IGBT加速老化实验
        3.3.1 主电路拓扑
        3.3.2 控制策略及温度范围测定
        3.3.3 数据采集
    3.4 算法验证
        3.4.1 PF及UPF算法验证
        3.4.2 组合型算法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深度学习的IGBT故障预测
    4.1 数值算法的局限性
    4.2 深度学习相关技术
    4.3 基于LSTM网络的IGBT退化趋势预测
        4.3.1 循环神经网络(RNN)
        4.3.2 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
        4.3.3 LSTM网络设计
    4.4 算法验证
        4.4.1 LSTM算法验证
        4.4.2 综合对比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今后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基于混合建模的核电二回路系统性能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核电二回路系统的性能监测与诊断研究现状
        1.2.2 核电二回路系统的状态重构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核电二回路系统性能诊断方法
    2.1 核电二回路系统设备的性能劣化
        2.1.1 二回路热力系统及设备
        2.1.2 设备的性能劣化
    2.2 核电二回路系统混合建模方法
    2.3 设备性能衰退指标体系和系统经济性指标体系
        2.3.1 通流部分性能指标
        2.3.2 回热加热器性能指标
        2.3.3 凝汽器性能指标
        2.3.4 性能衰退的(火用)指标
        2.3.5 核电二回路系统经济性指标
    2.4 核电二回路系统基准值的确定
    2.5 二回路系统设备劣化过程诊断步骤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设计工况下的二回路系统热力计算及性能分析
    3.1 二回路系统热力学分析方法
    3.2 案例机组概况
    3.3 THA工况的热力计算与模型验证
    3.4 二回路系统热力性能档案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混合建模的二回路系统变工况计算与性能诊断
    4.1 二回路系统湿蒸汽抽汽焓计算
    4.2 汽轮机级组的混合建模
        4.2.1 传统汽轮机级组机理建模
        4.2.2 用于变工况回归的汽轮机级组模型
    4.3 回热加热器的混合建模
    4.4 二回路系统子模型间的连接
    4.5 设备状态的性能诊断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4)摩擦提升机滚筒绳槽磨损度检测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发展概况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创新点
2 数据检测的方案选型与设计分析
    2.1 滚筒绳槽检测设计要求
    2.2 方案选型
    2.3 整体设计方案
    2.4 滤波算法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数据检测的硬件电路设计
    3.1 硬件电路设计方案
    3.2 激光位移传感器的应用研究
    3.3 A/D转换原理及电路设计
    3.4 数据显示电路的设计
    3.5 电源电路的设计
    3.6 复位存储电路的设计
    3.7 参数设置电路的设计
    3.8 通信电路的设计
    3.9 本章小结
4 数据检测的软件设计
    4.1 总体设计方案
    4.2 激光位移传感器检测程序设计
    4.3 显示程序的设计
    4.4 复位存储程序的设计
    4.5 调零及报警值程序的设计
    4.6 通信程序的设计
    4.7 本章小结
5 数据采集仪器调试与结果分析
    5.1 仪器调试
    5.2 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5)高精度分层温度测量装置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热电偶与铂电阻传感器研究现状
        1.2.2 温度测量采集技术研究现状
        1.2.3 温度测量采集设备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 设计思路与方案规划
    2.1 设计需求分析
    2.2 方案设计思路分析
        2.2.1 数据传输模式分析
        2.2.2 数据采样方式选择与分析
        2.2.3 主要器件的选型
    2.3 整体设计方案
    2.4 本章小结
3 信号调理电路的优化设计
    3.1 热电偶冷端补偿方案的设计与分析
        3.1.1 热电偶的工作原理与测量方法
        3.1.2 热电偶的冷端补偿的优化设计
        3.1.3 负温度测量-基准偏置电压源设计
        3.1.4 补偿导线的选用和抗干扰处理
    3.2 铂电阻的驱动方式及优化设计
        3.2.0 铂电阻的测温原理
        3.2.1 铂电阻的驱动方式分析
        3.2.2 恒流源设计分析与优化
    3.3 信号增益调整
    3.4 低频信号滤波电路优化设计
        3.4.1 RFI滤波电路设计
        3.4.2 二阶低通滤波电路设计
    3.5 电源模块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采集转发电路设计与关键逻辑分析
    4.1 Σ-Δ型 ADC的工作原理
        4.1.1 过采样技术
        4.1.2 量化噪声整形技术
        4.1.3 数字抽取滤波
    4.2 采样量化电路与422 接口电路设计
        4.2.1 采样量化电路设计
        4.2.2 RS-422 接口电路设计
    4.3 采集转发逻辑设计
        4.3.1 双定时器程序设计优化采集转发时序
        4.3.2 双定时器软件配置
        4.3.3 UART串口通信逻辑设计
        4.3.4 采集转发时序验证
    4.4 抽取滤波器选取及抽取比对采集精度的对比分析
        4.4.1 抽取滤波器与抽取比
        4.4.2 采集精度的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功能测试与验证分析
    5.1 测试平台的搭建
    5.2 数据完整性验证
    5.3 采集精度验证
    5.4 上位机数据波形测试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文化遗产信息模型的虚拟修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现状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修复理念与历史框架
    第一节 现代保护运动的发展
        一、早期的修复概念
        二、修复理念的批判性实践
        三、二战的影响
    第二节 古雅的追求
    第三节 整旧如旧的中国理念
第三章 虚拟修复的工具论
    第一节 虚拟修复的语义演变
        一、虚拟考古
        二、数字考古
        三、虚拟遗产
    第二节 虚拟的诠释与展示
    第三节 虚拟修复的时间性
第四章 可视化数据额保存、内容访问与分析
    第一节 数据本体研究
    第二节 可视化数据的文献特征
    第三节 可视化数据的采集方法
    第四节 数据的异构性
        一、斯卡尔左拉花园
        二、佛罗伦萨火车站竞赛设计
        三、东园胜概图界画重建
        四、数据的思维
    第五节 可视化元数据集成
        一、元数据标准
        二、基于本体的概念参考模型
        三、语义的表达
    第六节 交互元数据
    第七节 可视化三维格式的保存与访问
    第八节 数据生命周期
第五章 虚拟修复的信息模型构建
    第一节 信息建模
        一、编码、语义与解码
    第二节 虚拟修复信息模型
        一、历史建筑信息模型
        二、信息模型构建流程
        三、虚拟修复信息模型的本体、语义与重构
    第三节 信息模型诊断与评估
第六章 虚拟修复的信息重构与解读
    第一节 QUADRATURA幻境
    第二节 虚拟修复的信息重构
    第三节 现实的虚拟构建
        一、虚拟的可靠性
        二、严肃游戏
        三、混合现实的交互性
    第四节 虚拟现实与现象学
        一、器官的投影
        二、引入解释性
        三、现象学的感知
        四、场所精神与整体性保护
    第五节 综合性描述解决方案
        一、敦煌158 窟的实验
        二、虚拟沉浸感与三维打印
第七章 虚拟修复的数字化国际框架
    第一节 文化遗产数字化国际框架的形成
    第二节 重建的批判性实践
    第三节 伦敦宪章
        一、三维可视化
        二、不同学科领域的应用性
        三、信息透明
        四、交互元数据
        五、可持续性
    第四节 塞维利亚原则
第八章 数字化的理性反思
    第一节 对个体感知的反思
    第二节 对虚拟的反思
    第三节 对真实性的反思
    第四节 对可逆性的反思
    第五节 对可视化的反思
结语真实的虚拟修复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莫高窟158 窟Digitization结构关系图
    伦敦宪章THE LONDON CHARTER(中英文版)

(7)链式刀库及自动换刀装置可靠性试验及评价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1.1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1.2 研究对象简介
    1.2 链式刀库及自动换刀装置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性能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1.2.2 可靠性试验及模型研究现状
        1.2.3 可靠性评价技术和增长技术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1.3.1 课题来源
        1.3.2 课题研究内容
        1.3.3 论文框架
    1.4 本章小结
2 面向可靠性试验的链式刀库及自动换刀装置性能检测技术研究
    2.1 引言
    2.2 运动精度检测技术
        2.2.1 链式刀库运动精度检测技术
        2.2.2 自动换刀装置运动精度检测技术
    2.3 振动加速度检测技术
        2.3.1 链式刀库振动加速度检测技术
        2.3.2 自动换刀装置振动加速度检测技术
    2.4 综合性能检测技术
        2.4.1 电流检测技术
        2.4.2 温度检测技术
        2.4.3 噪声检测技术
        2.4.4 压力检测技术
    2.5 本章小结
3 链式刀库及自动换刀装置性能允差与故障关联性分析
    3.1 引言
    3.2 运动精度允差与故障关联性分析
        3.2.1 链式刀库运动精度允差与故障关联性分析
        3.2.2 自动换刀装置运动精度允差与故障关联性分析
    3.3 振动加速度允差与故障关联性分析
        3.3.1 链式刀库振动加速度允差与故障关联性分析
        3.3.2 自动换刀装置振动加速度允差与故障关联性分析
    3.4 综合性能允差与故障关联性分析
        3.4.1 电流允差与故障关联性分析
        3.4.2 温度允差与故障关联性分析
        3.4.3 噪声允差与故障关联性分析
        3.4.4 压力允差与故障关联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链式刀库及自动换刀装置可靠性试验与数据分析研究
    4.1 引言
    4.2 可靠性试验研究
        4.2.1 可靠性试验概述
        4.2.2 早期故障可靠性试验
        4.2.3 加速寿命可靠性试验
    4.3 可靠性数据分析方法
        4.3.1 可靠性分布模型建立
        4.3.2 可靠性分布模型参数估计方法
        4.3.3 可靠性分布模型检验
    4.4 本章小结
5 链式刀库及自动换刀装置可靠性评价技术及增长措施研究
    5.1 引言
    5.2 链式刀库及自动换刀装置可靠性评价技术
        5.2.1 平均故障间隔换刀次数MTCNBF
        5.2.2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
        5.2.3 平均故障修复时间MTTR
        5.2.4 固有可靠度A_i
    5.3 基于分布函数的链式刀库及自动换刀装置可靠性评价技术
        5.3.1 可靠寿命t_R
        5.3.2 可靠度R(t)
        5.3.3 失效率λ(t)
    5.4 链式刀库及自动换刀装置可靠性增长措施
        5.4.1 电气系统可靠性增长措施
        5.4.2 机械系统可靠性增长措施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8)电力设备可靠性数据资产采集和交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可靠性数据资产
2 可靠性资产采集
    2.1 设备边界和分级体系
    2.2 数据采集种类
        2.2.1 描述设备单元的数据 (层级6)
        2.2.2 描述故障的数据
        2.2.3 描述维修的数据
3 可靠性据结构
    3.1 数据格式
    3.2 逻辑结构
4 结论

(10)第九讲可靠性与维修性数据的采集与交换(论文提纲范文)

可靠性与维修性数据
    1 设备数据
    2 失效数据
    3 维修数据
如何获得高质量的数据
    1 规定了设备装置的边界
    2 规定了设备等级
    3 规定了数据格式

四、第九讲可靠性与维修性数据的采集与交换(论文参考文献)

  • [1]潜油电泵井下多参数测量技术研究[D]. 王琮济.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基于端部特性的IGBT故障预测研究[D]. 黎白泠.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基于混合建模的核电二回路系统性能诊断[D]. 盛晨曦.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4]摩擦提升机滚筒绳槽磨损度检测技术应用研究[D]. 张光荣.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5]高精度分层温度测量装置的设计与实现[D]. 黄巧峰. 中北大学, 2020(12)
  • [6]文化遗产信息模型的虚拟修复研究[D]. 铁钟. 中国美术学院, 2019(02)
  • [7]链式刀库及自动换刀装置可靠性试验及评价技术研究[D]. 李强.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8]电力设备可靠性数据资产采集和交互研究[J]. 梁宇.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18(15)
  • [9]《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创刊30年总目录(1980~2009年)[J]. 李瑞芬,高伟.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9(05)
  • [10]第九讲可靠性与维修性数据的采集与交换[J]. 侯郁.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00(12)

标签:;  ;  ;  ;  ;  

第 9 讲 可靠性和可维护性数据的收集和交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