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审计结果报告是有效的

实施审计结果报告是有效的

一、实行审计结果通报效果好(论文文献综述)

郭佳苹,郝其友,王伟伟,荆树清,杨彬[1](2021)在《新时代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发展路径浅探》文中研究说明新时代为审计赋予了新内涵,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研究和效能提升成为历史必然。本文以新时代新内涵为导向,解析企业审计的现状与困境,尝试从审计监督效能、评价体系、成果运用、专兼结合等维度探索一条体系完善、科学有效的新时代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路径,以推动内部审计的创新发展。

高阳[2](2020)在《江西省节约型机关建设的激励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关注的是节约型机关建设,并聚焦在其激励机制的研究。当前建设节约型机关是党和政府推动形成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抓手,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机关建设中的具体体现。本文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激励等理论构建了节约型机关建设的“政治——经济双重激励”模型。该模型提出,针对党政机关负责人采用晋升等政治激励,面向广大机关公务人员采用发放奖金的经济激励,在政治与经济的双重激励作用下将节约型机关建设的“自上而下”推动和“自下而上”参与的特点相结合,实现机关负责官员同广大公务人员上下一致、共同参与节约型机关建设的效果。文章以江西省节约型机关建设的激励机制为案例对“政治——经济双重激励”模型进行了检验和验证,并在最后给出了加强第三方审计、用好激励机制推动节约型机关建设、将激励机制融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具体建议,同时提出了要对“政治——经济双重激励”模型进行深入论证。

马晓庆[3](2020)在《Z市河长制考核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河长制考核机制研究是随着对河长制的认识及水治理实践不断深化而提出的一个新问题。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是确保河长制工作落到实处、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和有力抓手,但是目前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谁考核谁、考核什么、怎么考核以及考核结果如何运用”的问题,即河长制考核主体、考核对象、考核内容、考核程序及考核结果运用上存在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河长制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本文紧密围绕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展开研究。在对河长制考核机制的内涵、优势及各级河长制考核开展情况进行论述的基础上,通过对Z市河长制实践探索及考核机制运行情况进行梳理,发现目前在河长制考核中存在考核主体设置不够科学、考核对象设置不够全面、考核内容设置不够合理、考核程序和方法不够完善及考核结果运用不够充分等方面的问题,并剖析出思想重视不够、考核内容复杂、可比性差、考核投入不足、过程监管不力、考核结果区分度低、法制不健全、信息化水平不高等原因。进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要优化考核主体设置,提升考核人员专业能力,引入多元主体参与考核,加大社会、公众协同参与力度;明确河长及各治水主体责任,切实加强对各级河长及责任单位的考核力度;在遵循中央规定的基础上,设置科学、合理的考核内容和指标,注重考核指标阶段性优化,进行差异化考核;增加考核工作透明度,强化考核过程监督,改善考核方法和程序,不断加强科学技术手段运用,注重利用信息化建设服务河长制考核工作,为完善水治理体系和提升水治理能力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要把考核结果与领导干部综合考核结合起来,通过完善整改问责长效机制和建立健全正向激励机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在此基础上推动开展河长制立法工作。通过不断完善河长制考核机制,进而推动水治理工作的创新发展。本文注重对河长制考核实践案例的研究,运用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理论、激励理论及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新成果,对实践探索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努力使河长制考核机制方面的研究在理论上趋于系统性、全面性,在实践上更具指导性、针对性。

郭敬帮[4](2020)在《新时代西安市W区干部监督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干部监督工作是组织部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章程》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为依据,对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进行检查和督促的一项工作。干部监督工作因其特殊性,呈现出系统性、强制性、有效性等三个特征。干部监督工作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拔出来的领导干部符不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能不能得到上下两级同志的认同认可,这都是干部监督工作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就是对干部监督工作提出了更好的目标和要求。近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干部队伍中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四风”问题,买官卖官行为屡禁不止、档案造假乱象时有发生,违规提拔现象层出不穷,党内法规形同摆设。虽然十八大以后,党中央加大了对腐败行为的查处力度,但这类违反党纪国法的行为并没有完全消失,腐败行为呈现出隐蔽化、亲属化的特征。本文以西安市W区为例,以管理过程理论、项目管理理论和系统管理理论为指导,采用调查分析法,通过对新时代西安市W区干部监督工作的整理、分析,对新时代西安市W区组织部门干部监督工作进行总结,发现新时代西安市W区在取得工作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部分问题,主要表现为监督“虚位”“错位”现象明显、监督软弱、涣散现象突出、监督制度性漏洞存在和监督制度执行不力。这些问题主要是由四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监督意识薄弱,重视程度不够;二是监督制度不健全,盲区漏洞较多;三是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效果不佳;四是干部队伍素质不强,能力有限。根据这些原因,要做好西安市W区的干部监督工作,必须四个方面加强,一是通过强化干部监督机构和加强干部监督队伍建设,提高对干部监督工作的重视程度;二是健全干部监督制度,包括建立严格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建立领导干部财产公示制度,健全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使西安市W区的干部监督制度更加完备;三是完善干部监督机制,包括建立健全干部档案审核机制,完善干部选拔责任追究机制和建立完善干部监督预警机制;四是通过加大干部培训力度,积极引导党员干部参加组织生活,从而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高宇恒[5](2020)在《机场安全管理成熟度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机场是民航生产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行业整体运行安全的重要阵地。机场的安全管理水平对机场的运行安全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现阶段机场的安全管理评价属于“规章符合性”的评价,其强调的是当前机场的安全管理是否符合既定标准,并不能实现对机场安全管理能力的评价,不能明确当前机场的安全管理能力水平,更无法为机场提升安全管理能力水平提供具体决策。如何为机场提供一种能够全面、客观、准确反映其安全管理水平的方法,使其能够明确当前安全管理水平所处的位置,识别安全管理短板,进而引导其安全管理水平从“合格”走向“卓越”,实现持续安全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成熟度理论,将成熟度模型引入机场安全管理评价中。通过文献对安全管理评价、成熟度模型在安全管理领域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机场安全管理成熟度评价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基于安全管理体系(SMS)和机场安全管理职能,得出了本文机场安全管理的内涵及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结合机场实际的安全管理过程、内容以及有关规章、标准,从“综合安全管理成熟度”和“运行安全管理成熟度”两个维度,进行评价指标的确立,建立机场安全管理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机场安全管理成熟度评价模型,将成熟度等级分为“初始级”、“成长级、“规范级”、“成熟级”、“卓越级”5个等级,并确定等级特征以及各三级指标的等级评价标准;采用序关系分析法进行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成熟度等级的确定;选取A机场进行安全管理成熟度的实际评测,确定成熟度等级,找出安全管理过程中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并针对改进要素提出了具体改进对策,验证了机场安全管理成熟度评价模型的适用性、有效性。

杜俊奇[6](2020)在《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外公职人员中一直存在着腐败现象,而且党外公职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其腐败问题也开始空前凸显,在一些地方和一些领域中,腐败问题还表现的相当严重。党外公职人员分布在各领域、各层级,在各级政府、各个岗位充当重要角色,有职有权,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因此,如何加强对行使公权力的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已经成为我们无法回避而必须直面和破解的一个重要课题。虽然相关部门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由于监督机制与现实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监督问题仍然处于薄弱状态。学术界对此也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但总体上说,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全面系统的研究尚不充分,对这一群体的腐败程度、形式、原因等实证研究非常不足,具有建设性和应用性的对策建议更是不多。从我国反腐败和廉政建设这一时代的宏伟大业来看,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问题的研究,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共产党(即执政党)和各民主党派(即参政党)互相监督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更是将全面反腐败斗争不断引向深入的迫切需要。本文主体内容分为逻辑紧密关联的五章。逻辑起点首先在理论层面阐发了关于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必须厘清的几个基础性问题,介绍了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体内容、制度基础、法理依据和监督的必要性;然后运用历史和比较的方法追溯了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发展历程,分析目前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继而用实证研究、尤其是案例分析的方法,剖析了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的现状、成因和特征;论证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对强化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特殊意义和显着成效;最后,就如何强化、细化、实化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特别是政治敏感度和政策性比较强的宗教界、工商联、村委会三个特殊群体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从理论性和应用性两个维度提出的若干对策建议。本文的意义在于: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这一事关我国反腐败成效而迄今很少受到关注的问题做了初步的研究;通过大量的内调外研获得了翔实的一手数据;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尤其是对特殊群体的监督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从而对国家监察机制改革和推进反腐败事业整体上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黄欢平[7](2019)在《国有企业高管决策腐败的协同预防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决策权力作为国有企业高管职权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本文借鉴专家学者对“决策腐败”概念的研究成果,从党纪法规条文和“赖小民”等实际案例中概括出“决策腐败”的含义要点,得出“决策腐败”是指决策过程中,特别是国有企业高管在“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下对需公共权力的事项决策的非公共运作,为自己或利益相关者谋取不当利益。决策腐败是“滥用职权”的一种具体化,具有作案手法隐蔽、作案时间跨度长、“窝案”、缺乏全链条监管等特点。本文主要采取文献分析、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相比过往的研究集中在制度性反腐、道德文化教育或是反腐机构的职能完善等,由于国企决策,特别是重大决策作为一个过程,监督也应该贯穿决策始终,因此本文运用协同治理理论,将研究对象聚焦多监督主体的协同构建,即如何实现监督主体的协同,把监督治理统一起来,形成协同监督的合力,是对构建现代化廉政决策监督体系的有益尝试。本文首先通过分析“赖小民”、“陈玉贵”案,从他们的腐败案件中概括出“决策腐败”的特点,引出治理决策腐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分析国有企业高管决策腐败协同预防机制的现状,主要是多监督主体的监督现状,具体包括决策监督主体基本情况、监督主体的权责划分、监督决策协同方式等,从中概括出国有企业高管决策腐败协同预防机制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协同治理理论,结合监督主体协同存在的问题,从监督主体的职能定位、搭建信息平台协同方式、完善制度保障等方面,提出构建多监督主体协同的构思,意在将预防决策腐败中的监督要素形成一套“组合拳”,提高国企决策廉政系数。

柳英[8](2019)在《A财政局财政资金管理内部控制活动改进研究》文中认为财政局是基层行政组织的重要成员,对国民经济平稳运行、资源合理配置和保证政府部门有序运转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各级政府收入的总组织者、支出的总出纳员、资金资产的总管理者和各级财务总监督者,是财会业务最多、资金总量最大、内控管理风险点最多的行政单位。解析县级财政局财政资金内部控制活动现状和实际操作中存在的不足,不断提高财政局内部控制活动能力是确保财政局有效进行财政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举措。本文首先从总体上描述财政资金内部控制活动的选题背景及意义,在综合分析目前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经验总结,从而确定研究方式、研究内容等。第二部分理论概述,首先是介绍了行政单位内部控制活动以及预算管理的概念和内涵,然后是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案例分析,采用案例分析法对A财政局财政资金内部控制活动现状进行阐述,介绍了A财政局基本情况,分析了A财政局财政资金内部控制活动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等方面的现状。第四部分建立模型,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出A财政局财政资金内部控制活动的综合评价结果。以往的文献资料对于内部控制活动的评价都不够精准,往往就用“好,比较好,一般”等类似的词语来简单的进行概括。所以,本文充分利用了模糊数学的评价方法,将实际评价结果进行量化,将抽象语言叙述转变为数学数据来准确描述财政资金内部控制活动的评价结果。在此基础上运用实地调查法的结果分析A财政局财政资金内部控制活动存在的问题。通过在单位开展为期二个月的财政资金内部控制活动情况的调研,将直接访谈与发放调查问卷相结合,共访谈A财政局60名在职干部,发放调查问卷60份,从而得出了A财政局财政资金内部控制活动在实践操作中具体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得出研究结论,根据A财政局财政资金内部控制活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优化建议,希望对A财政局财政资金内部控制活动建设能够更加合理高效。

彭超[9](2019)在《财政资金统筹使用长效机制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双重压力下,新旧矛盾交织,周期性和结构性问题叠加。为保证经济平稳发展,防止系统性风险发生,积极的财政政策被提出要“加力提效”,即在加大减税降费和支出力度的同时,要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然而,实践中财政资金沉淀问题突出,不断揭露出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现状,尤其是在财政政策重点发力的领域,政府逐渐形成“无钱发展、依靠举债”和“资金沉淀、无法使用”的矛盾局面。在更加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中,如何解决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实现积极财政政策的“加力提效”目标,既满足人民对公共物品或服务需求的数量,又保障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质量,以免发生财政风险进而引起系统性风险,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因此,本文以财政资金统筹使用为研究对象,以机制设计理论、博弈论、委托代理理论为研究基础,围绕当前财政资金统筹使用长效机制的构建展开讨论。首先,本文从理论分析出发,分别分析了机制设计理论、博弈论、委托代理理论与财政资金统筹使用的内在联系,为财政资金统筹使用长效机制构建寻找科学的理论依据,并从基本要素、改革定位、关系处理三个方面给出了长效机制构建的理论框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指导。其次,从财政资金统筹使用的现状出发,以财政存量资金作为探讨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效果的指标,评价统筹取得的效果,并得出在政策不断出台和推进的背景下,财政资金统筹使用产生了一定效果。但进一步分析发现,统筹空间被压缩、统筹能力被限制的困境制约了统筹效果的产生。随后,通过实证分析,论证了财政资金统筹使用与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关系,得出统筹效果越好,效率越高的结论,提出在当前财政收支矛盾抑制改革效果的背景下,打破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困境刻不容缓的观点。进而,本文就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困境的成因进行探究,认为统筹困境主要是因三个方面产生的:一是各主体利益诉求和利益分布的差异性,包括多元利益主体的差异化、利益主体博弈的非合作化、政府行为惯性和制度中的冲突与失衡;二是信息不对称的执行偏差,包括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三是激励机制中的激励相容“缺失”。并通过实证检验,分析利益和信息对财政资金统筹使用的影响,得出了与前文理论探讨中一致的结果,即利益格局固化与存量资金的产生存在正相关关系;在既有的利益格局下,信息公开程度越高,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效果越好,存量资金越少的结论。基于此,提出财政资金统筹使用长效机制的构建方法,从目标、原则、路径和基本框架出发,通过强化执行有效性和实现多元共治局面,依托信息互通建立共享机制、依托内部制度完善激励机制、依托外部监督形成约束机制、依托利益协调实现协同机制,构建财政资金统筹使用长效机制。最后,提出应从完善的治理结构、匹配的制度改革、科学的预算编制三个方面给予制度保障和技术保障。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七章:第一章:导论。结合当前我国发展现状论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提出“经济人”、有限理性等假设,并对文中涉及的财政资金统筹使用、长效机制、利益格局等概念进行了界定。最后阐述了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结构、研究创新等。第二章:相关文献评述。第一,对财政资金统筹使用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包括了学者们有关存量资金盘活和财政资金统筹使用的观点和政策建议。第二,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研究进行了文献整理,包括了支出的效率、支出的影响、支出的结构三个方面。第三,总结了机制设计理论的相关文献,包括了机制设计理论的应用研究和对我国改革中具体问题的探讨。第四,对相关文献综述进行总结和分析,认为当前学者倾向于将财政资金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进行探讨,在对资金统筹使用方面倾向于就表面问题提出短期政策建议,并且没有上升至理论高度,缺乏向后续统筹机制构建的延伸。因此针对目前文献中的缺陷,本文从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出发,以机制设计理论等理论为基础,以打破困境和机制构建为重点,构建财政资金统筹使用长效机制。第三章:财政资金统筹使用长效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本章对财政资金统筹使用长效机制构建中涉及理论的内容、模型、框架等进行论述。第一,从机制设计理论内涵出发,提出机制设计理论对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具有的指导意义。第二,基于统筹中利益诉求不同的统筹主体间存在博弈关系这一客观事实,对博弈论内涵进行论述,并从博弈论视角下论述博弈论与财政资金统筹使用的联系。第三,财政资金统筹使用中涉及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必然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因此对委托代理理论进行阐述,为后续研究搭建统筹机制提供理论依据。第四,给出了财政资金统筹使用长效机制的理论框架,包括了财政资金统筹使用长效机制构建的基本要素、定位以及应处理好的关系等。第四章:财政资金统筹使用现状及困境。首先,以财政存量资金作为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效果指标,对财政资金统筹使用现状进行分析,得出近年来我国在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其次,从问题出发,得出财政资金统筹使用的困境:在政策文件不断出台的背景下,既存在受支出格局影响导致的统筹空间压缩,难以缓解现阶段财政收支矛盾的困境;又存在着由于管理、政策、制度等原因导致的统筹能力受限,难以更好地支持国家重点领域保障的困境。最后,利用DEA-Tobit模型,分析了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效果和资金使用效率的关系,得出统筹可以促进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结论,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突出了在当前改革背景下,打破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困境的急迫性和重要性,为后续研究给出定量支持。第五章: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困境的成因探究。本章主要对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困境进行深层次的原因探究,为长效机制的构建提供切入点。首先,对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存在的利益隔阂进行了阐述,认为财政资金难以统筹的先决条件就是在不同的利益格局下,各统筹主体的利益诉求不同,进而形成资金流动桎梏、难以统筹的局面,加之原有利益的路径依赖和改革成本,加深了财政资金统筹使用的难度。其次,基于财政资金统筹使用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相容这一客观事实,结合理论基础,得出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困境的成因。第六章: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困境的成因检验。基于前文分析可以得出,在利益驱动下,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相容使得财政资金统筹使用难以发挥最大效果。本章从实证的视角出发,选取政府规模和财政透明度作为衡量利益、信息的指标对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困境的成因进行实证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利益格局和信息有效对财政资金统筹使用的影响。第七章:财政资金统筹使用长效机制构建的探索。本章是全文的重点,目标是构建具有长期有效性特征的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机制。第一,对长效机制的顶层设计进行论述,包括了指导思想、目标、原则等内容,给出了长效机制构建的框架图。第二,对财政资金统筹使用长效机制进行具体构建,包括了共享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协调机制四个方面。第三,从根本保障、制度保障、技术保障三个方面提出了长效机制的保障措施,包括了完善的治理结构、匹配的制度改革、科学的预算编制等内容,为财政资金统筹使用长效机制构建做出贡献。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第一,构建了一个较为合理的财政资金统筹使用长效机制框架。本文的目的是通过构建长效机制以实现财政资金的统筹使用,因此引入机制设计理论,并根据财政资金统筹使用的特征,基于利益诉求和目标函数的差异,结合博弈论、委托代理模型对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困境的成因进行分析,认为不同利益格局形成的不同利益诉求、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信息无效、激励机制不合理导致的激励不相容是统筹困境产生的原因。随后从困境出发,依托理论构建了一个包括信息、激励、约束和利益的财政资金统筹使用长效机制框架。在该框架中,应包括共享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协同机制等机制,并认为要实现上述机制的构建,应依托信息互通、内部制度完善、外部监督、利益协调等方式。第二,为解决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不高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案。以财政资金统筹使用为研究对象,从改革发展中的实践问题出发进行深入研究,针对当前该方面缺乏深层次、系统性的可借鉴文献这一特征,提供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研究框架,并通过机制的构建,为解决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不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案。具体来说,从文献梳理可知,国内外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存量资金分别展开了探讨,且就我国而言,统筹已渗入到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突出表现在对各行业、各领域、各级政府的统筹要求上,相关的理论研究体系也逐渐形成。然而就财政资金的统筹使用这一特定主体的探讨,还相对较为缺乏。因此本文以存量资金作为财政资金统筹使用的效果指标,对财政资金统筹使用中存在的困境、成因及对策建议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配置效率做出贡献。第三,实现财政资金统筹使用研究中定性与定量的结合。以定性分析结合定量分析为研究手段,创新性地引入了实证模型对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困境进行成因检验,弥补了现有研究中缺乏定量研究的不足。本文通过构建模型,从利益和信息两个方面出发,探索了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困境的成因,并得出了相关结论:一是利益格局越复杂、利益固化程度越高,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效果越差;二是信息透明度越高,统筹效果越好。信息不透明时,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存在困境,在加入其他变量后发现,财政信息透明度对统筹效果不显着,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目前信息公开程度不够;三是财政资金透明度提高可以抑制利益固化,统筹效果增加,存量资金减少;四是在不同区域中,受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城镇化进程程度等影响,利益、信息对统筹效果产生的效果不同。

纪欢[10](2019)在《审计机关“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的例证分析》文中认为“放管服”改革在促进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协调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放管服”政策贯彻落实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公共政策的各方参与者作为理性“经纪人”都会在公共政策的落实过程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为保障宏观政策贯彻落实,作为国家治理基石和保障的国家审计对公共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是必要的。审计机关“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属于政策跟踪审计,具有政策跟踪审计的特质。“放管服”改革涵盖经济、金融、财政、税务、计算机、政治、环境科学等诸多领域,不仅涉及政府还涉及公安、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多个部门。因此,“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的覆盖面广泛,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知识储备、沟通协调能力、使用的审计技术和方法等多个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运用案例研究法,分析审计机关开展“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的实施过程,总结成功经验,发现不足之处,并从制度环境、审计对象和审计主体三方面分析原因,提出完善我国审计机关“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的改进建议。本文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对我国“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的相关背景进行介绍,阐述本文研究的必要性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简要梳理了国内外政策跟踪审计的相关文献,阐述了“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的理论基础,政策跟踪审计的特点并基于“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的目标实现路径分析了各审计要素。第三部分运用数据统计的方法,基于面上数据,分析了我国现阶段中央及地方“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的实施现状。第四部分以J特派办“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为例,按照审计要素详细论述其实施过程,总结其优缺点。J特派办“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的成功之处在于:审前准备充分,项目选择科学;审计抽样精准,取证方式多样;原因分析透彻,审计报告规范。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审计目标及审计范围较窄;揭示的问题缺乏宏观性和整体性;权责界定不一致;缺乏政策落实效果评价等。第五部分从制度环境、审计对象、审计主体三方面分析原因,并提出五点建议:分别是建立科学的目标管理框架;创新审计方法,开展“智慧”审计;完善政策跟踪审计评价体系;规范后续审计制度;加强审计人才队伍建设。

二、实行审计结果通报效果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行审计结果通报效果好(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发展路径浅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代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新内涵
    (一)突出任中审计,强调监督关口前移
    (二)聚焦责任落实,强化权力运行监督
    (三)注重整改成效,拓展审计成果运用
    (四)规范履职评价,讲求容错纠错并举
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一)审计机制不科学,审计监督时效性差
    (二)评价体系不完善,审计评价准确度低
    (三)问题整改不彻底,审计成果转化率低
    (四)审计资源不充足,审计质效保障度差
三、新时代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路径
    (一)建立责权利同步的审计监督机制
    (二)建立可量化的科学审计评价体系
    (三)建立务实有效的审计成果利用机制
    (四)建立专兼结合的经济责任审计机制

(2)江西省节约型机关建设的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节约型机关建设的紧迫性
        1.1.2 节约型机关建设的必要性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核心概念
        1.3.1 机关
        1.3.2 节约型机关
        1.3.3 节约型机关建设特点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2 研究综述与理论框架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1 节约型机关建设研究
        2.1.2 公共管理中的激励机制研究
    2.2 研究框架
3 全国节约型机关建设进展及问题
    3.1 取得进展
        3.1.1 能耗指标下降明显
        3.1.2 示范引领成效显着
        3.1.3 组织管理体系健全
        3.1.4 节能管理制度规范
        3.1.5 能耗计量审计智能
        3.1.6 绿色发展引领风尚
    3.2 面临困难
        3.2.1 节能内生动力不足
        3.2.2 机构改革影响节能工作网络
        3.2.3 节能监督缺乏刚性
4 江西省节约型机关建设的双重激励分析
    4.1 总体情况
        4.1.1 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进展情况
        4.1.2 节约型机关工作举措
    4.2 政治激励
        4.2.1 确立激励目标
        4.2.2 政治激励对象
        4.2.3 激励效果检验——考核
        4.2.4 政治激励内容——考核结果运用
        4.2.5 政治激励效果
    4.3 经济激励
        4.3.1 经济激励的制度性确定
        4.3.2 经济激励对象
        4.3.3 经济激励内容——节能奖金
        4.3.4 经济激励的具体实施
        4.3.5 经济激励效果
    4.4 “政治——经济”双重激励的保障
        4.4.1 标准化
        4.4.2 考评队伍
    4.5 “政治——经济”双重激励作用
        4.5.1 开展成效
        4.5.2 具体成绩
5 结论与建议
    5.1 构建更科学客观的节能审计
    5.2 用好激励机制推动节约型机关建设
    5.3 将激励机制融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4 “政治——经济双重激励”模型有待深入论证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3)Z市河长制考核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3.研究评述
    (三)相关理论
        1.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
        2.激励理论
        3.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理论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二、河长制考核的内涵、优势与探索
    (一)河长制的起源与功能
        1.河长制的含义
        2.河长制的由来
        3.河长制的功能
    (二)河长制考核机制的内涵与优势
        1.河长制考核机制的内涵
        2.河长制考核机制的优势
    (三)河长制考核工作进展
        1.中央层面河长制考核探索
        2.省级河长制考核探索
        3.市级河长制考核探索
三、Z市河长制考核现状分析
    (一)Z市河长制实践探索
        1.Z市水情概况
        2.Z市河长制开展情况
    (二)考核制度与考核方案设置
        1.考核主体和考核对象设置
        2.考核内容设置
        3.考核程序设置
        4.考核等级评定
        5.考核结果运用
    (三)考核工作开展情况
        1.考核基本情况
        2.主要做法
    (四)考核工作成效
        1.建成区河流水质稳步提升
        2.集中式地表饮用水源持续改善
        3.重点河湖水生态进一步修复
四、Z市河长制考核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考核主体设置不够科学
        2.考核对象设置不够全面
        3.考核内容设置不够合理
        4.考核程序和方法不够完善
        5.考核结果运用不够充分
    (二)问题原因分析
        1.思想上重视不够,而且有错误认识
        2.考核内容太复杂,横向可比性差
        3.考核投入不足,过程监管不力
        4.考核结果区分度不高,激励问责难度大
        5.相关法制不健全,陷入考核怪圈
        6.信息化水平不高,考核技术落后
五、完善Z市河长制考核机制的对策
    (一)优化考核主体设置,推动考核效能提升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2.考核主体与考核对象匹配
        3.引入多元主体参与
    (二)完善考核对象设置,实现考核全覆盖
        1.实现对各级河长考核全覆盖
        2.实现对成员单位考核全覆盖
    (三)健全考核内容和指标,确保考核科学与合理
        1.以顶层制度设计为导向,体现综合治理各要素
        2.依据水治理实践,体现差异化考核理念
        3.按照阶段性工作重点,不断优化考核指标
        4.细化日常考核指标和分值,减少主观因素
        5.平衡分组考核成绩差异,减少宽严不一误差
        6.科学设置一票否决项,彰显底线要求
    (四)改善考核程序和方法,保障考核工作有序开展
        1.规范考核程序,监管考核过程
        2.日常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
        3.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
        4.科学设定考核等次,增强结果区分度
    (五)健全奖励问责机制,发挥好指挥棒作用
        1.与领导干部综合考核结合起来
        2.完善整改问责长效机制
        3.建立健全正向激励机制
    (六)推动河长制立法,强化考核工作刚性约束
        1.立法依据
        2.立法必要性
        3.立法可行性
        4.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5.立法规范的主要内容
    (七)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信息化平台
六、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4)新时代西安市W区干部监督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干部与干部身份
        2.1.2 干部监督工作
    2.2 理论基础
        2.2.1 管理过程理论
        2.2.2 项目管理理论
        2.2.3 系统管理理论
第三章 新时代西安市W区干部监督工作的现状分析
    3.1 西安市W区干部队伍及干部监督工作概览
        3.1.1 西安市W区干部队伍情况
        3.1.2 西安市W区干部监督工作内容
    3.2 新时代西安市W区干部监督工作的制度建设情况
        3.2.1 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
        3.2.2 国家工作人员因私出国(境)管理制度
        3.2.3 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
        3.2.4 巡视巡察制度
        3.2.5 警示教育制度
        3.2.6 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
    3.3 新时代西安市W区干部监督工作的特点
    3.4 对新时代西安市W区干部监督工作的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
        3.4.1 新时代西安市 W 区干部监督工作的一个问卷调查
        3.4.2 新时代西安市W区干部监督工作取得的效果
        3.4.3 新时代西安市W区干部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新时代西安市W区干部监督工作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4.1 监督意识薄弱,重视程度不够
    4.2 监督制度不健全,盲区漏洞较多
    4.3 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效果不佳
    4.4 干部队伍素质不强,能力有限
第五章 新时代西安市W区加强干部监督工作的对策建议
    5.1 提高对干部监督工作的重视程度
        5.1.1 强化干部监督机构
        5.1.2 加强干部监督队伍建设
    5.2 健全干部监督制度
        5.2.1 建立严格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5.2.2 建立领导干部财产公示制度
        5.2.3 健全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
    5.3 完善干部监督机制
        5.3.1 建立健全干部人事档案审核机制
        5.3.2 完善干部选拔责任追究机制
        5.3.3 建立完善干部监督预警机制
    5.4 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5.4.1 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
        5.4.2 定期开展党组织生活
结论
附录 关于新时代西安市未央区干部监督工作的问卷调查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机场安全管理成熟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安全管理评价发展综述
        1.2.2 安全管理成熟度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机场安全管理内涵及构成要素分析
    2.1 机场安全管理内涵
    2.2 机场安全管理构成要素分析
        2.2.1 基于安全管理体系角度的构成要素
        2.2.2 基于安全管理职能角度的构成要素
        2.2.3 总结
第三章 机场安全管理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
        3.2.1 综合安全管理成熟度评价指标初定
        3.2.2 运行安全管理成熟度评价指标初定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3.3.1 评价指标优化
        3.3.2 综合安全管理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3.3.3 运行安全管理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3.3.4 机场安全管理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第四章 机场安全管理成熟度评价模型
    4.1 成熟度评价模型的构建原理
    4.2 机场安全管理成熟度分级及等级特征
    4.3 机场安全管理成熟度评价标准
    4.4 机场安全管理成熟度评价方法
        4.4.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4.2 评价方法的确定
        4.4.3 评价过程的建立
    4.5 机场安全管理成熟度改进次序矩阵
第五章 A机场安全管理成熟度评价的实例应用
    5.1 A机场概况
    5.2 A机场安全管理成熟度评价
        5.2.1 评价数据统计
        5.2.2 成熟度等级确定
    5.3 评价结果分析及改进对策
        5.3.1 评价结果分析
        5.3.2 改进次序及对策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作者简介

(6)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一)实践意义
        (二)理论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国内学界研究状况
        (二)国外研究状况
        (三)对决策层关于统一战线相关文献的解读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实证研究法
        (三)比较研究法
    五、内容与框架
    六、创新与不足
        (一)本文创新之处
        (二)研究难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若干基本问题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的概念与构成
        一、党外公职人员的概念阐释
        (一)“公职人员”的概念
        (二)“党外”的概念
        二、党外公职人员来源与构成
        (一)我国政治体制中“党外公职人员”的来源
        (二)党外公职人员的分类构成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的培养选拔、任用与管理
        一、党外公职人员培养选拔政策
        二、党外公职人员任用政策的历史沿革
        (一)建国初期的任用政策
        (二)改革开放后的任用政策
        (三)进入21世纪后的任用政策
        (四)新时代选拔任用的政策
        三、中国共产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管理
        (一)对党外公职人员政治引导
        (二)优化党外干部管理结构。
        (三)选好配强民主党派领导班子
        (四)选好选准主委。
        四、党外公职人员从政优势
        (一)政治优势
        (二)智力资源优势
        (三)利益表达优势
        (四)社会活动优势
        五、党外公职人员不同时期在体制内的作用
        (一)建国初期
        (二)改革开放初期
        (三)新时期
        六、党外公职人员使用现状
        (一)中央越来越重视,阵营越来越壮大
        (二)实职正职比例增大,切实保障有职有权
        七、制约党外公职人员培养使用的因素
    第三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内容
        一、中国共产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二、社会公众与媒体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三、民主党派对担任公职的党内成员内部监督
        四、各级监察委员会对党外公职人员的监督
    第四节 民主党派党内监督概述与成效分析
        一、内部监督内容
        二、内部监督实践
        三、内部监督成效
        四、在内部监督中对腐败问题的处置
        五、内部监督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制度基础和法理依据
        一、制度基础
        (一)人民代表大会政体制度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政党制度
        二、法理依据
        (一)根本法依据
        (二)专门法依据
        (三)行业法依据
        (四)有关法规依据
    第六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重要意义
        一、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必然要求
        二、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我国民主监督的重要补充
        三、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要求
        四、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执政要求
        五、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是国家监察法的内在要求
第二章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演变与主要问题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演变
        一、民主革命时期,监督雏形显现
        二、建国初期,监督方针确立
        三、整风反右时期,监督出现挫折
        四、“文革”时期,监督遭受破坏
        五、改革开放时期,监督恢复完善
        六、“十八大”后,监督成熟定型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历史成效
        一、思想认识不断深化
        二、监督机制逐步完善
        三、监督效果初步显现
    第三节 党外公职人员监督存在的问题与难点
        一、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要问题
        (一)监督意识不够清晰,监督观念亟待提高
        (二)监督机制存在缺陷,监督体系亟待完善
        二、党外公职人员的特殊性给监督带来的难点
        (一)党外公职人员界别分布具有特殊性
        (二)党外公职人员管理体制具有特殊性
        (三)党外公职人员任职情况具有特殊性
        (四)党外公职人员廉政意识具有特殊性
        (五)党外公职人员政治倾向具有特殊性
        (六)政治参与呈现多元化、差异性
        三、特殊领域党外公职人员监督难点
        (一)宗教界
        (二)工商联
        (三)村委会
第三章 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现状分析
    第一节 党外公职人员腐败案例与特点分析
        一、不同层级党外公职人员腐败案例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特点的异同分析
        (一)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的共同点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的不同点
    第二节 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的异同分析
        一、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共同点
        (一)个人私欲恶性膨胀
        (二)公共权力发生异化
        二、党外公职人员与党内公职人员腐败成因的不同点
        (一)内外监督不力
        (二)外部环境影响
第四章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意义与成效
    第一节 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的意义
        一、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对反腐败斗争的现实意义
        (一)为反腐彻底性提供了有力的体制机制保证
        (二)为反腐高效性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机制保证
        (三)为反腐持续性提供了有力的法理机制保证
        二、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对于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特殊意义
        (一)强化了党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领导
        (二)实现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全面覆盖
        (三)法定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权力来源
        (四)创新了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监察的方法路径
        三、国家监察委员会尚需进一步强化和细化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
        (一)提升政治站位,以大作为彰显监督的权威性
        (二)遵循五条原则,以科学性增强监督的实效性
    第二节 监察法对党外公职人员腐败预防和惩治的效用
        一、监察法对全面深入开展反腐败的积极意义
        (一)保证了监察机关的独立性
        (二)实现了监察范围的全覆盖
        (三)界定了监察职能和监察权限
        (四)创新了以“留置”措施取代“两规”、“两指”措施
        (五)强化了对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的监督
        二、监察法对于预防和惩治党外公职人员腐败的特殊作用
        (一)统领推进作用
        (二)警示威慑作用
        (三)法治保障作用
        三、监察法尚需进一步细化对党外公职人员腐败预防与惩处的操作性
第五章 加强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性思考
    第一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二、坚持问题导向
        三、坚持立体监督
        四、坚持务实管用
        五、坚持理论创新
        六、坚持用权公开
    第二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主要路径
        一、加强民主党派队伍建设
        二、加强廉政宣传教育
        三、加强制度机制建设
        四、加强日常监督管理
        五、加强党派本体内部监督
        六、加强反腐统筹协调
        七、加强社会舆论制约
    第三节 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工作机制
        一、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机制
        二、专项巡察监督机制
        三、谈心谈话机制
        四、失察责任追究机制
        五、廉政诫勉机制
        六、重要情况报告与通报机制
        七、法治制约权力机制
        八、自律约束权力机制
    第四节 对特殊群体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对村委会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学习宣传监察法力度,形成“不敢腐”的强大法律震慑
        (二)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关紧“不能腐”的权力制约制度笼子
        (三)注重思想政治建设,营造“不想腐”的廉政勤政氛围
        二、对宗教界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依法进行政治监督,精准贯彻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原则
        (二)依法进行财务监督,对宗教界财务实行规范化管理
        (三)依法进行组织监督,确保各宗教团体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高素质宗教界代表人士手中
        (四)依法进行思想监督,增进宗教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三、对工商联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私企腐败监督,填补党和国家反腐综治体系空白点
        (二)精准做好考察评价,把好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政治安排入口关节点
        (三)构建新型政商关系,聚焦严控政商交往活动廉政风险点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正文数据表格
附录二 关于对党外公职人员监督情况的访谈提纲
附录三 关于对民主党派内部监督专题调研提纲
附录四 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
后记

(7)国有企业高管决策腐败的协同预防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基本框架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依据
    2.1 概念界定
        2.1.1 国有企业高管
        2.1.2 “三重一大”决策制度
        2.1.3 决策腐败
    2.2 理论依据:协同治理理论
第三章 国有企业高管决策腐败协同预防机制的现状分析
    3.1 决策监督主体
        3.1.1 内部主体
        3.1.2 外部主体
    3.2 监督主体的权责划分
        3.2.1 监督主体的权责范围
        3.2.2 监督主体权责关系
    3.3 监督决策内容
        3.3.1 监督决策事项的范围
        3.3.2 监督决策的运行程序
        3.3.3 监督决策的执行效果
    3.4 决策腐败预防中的协同关系
        3.4.1 监督主体间的协同关系
        3.4.2 决策制度与法律的协同预防关系
第四章 国有企业高管决策腐败协同预防机制存在的问题
    4.1 监督主体的协同能力不足
        4.1.1 内部监督缺乏有力统一领导
        4.1.2 内部监督作用效力不足
        4.1.3 监事会的监督缺乏刚性约束
        4.1.4 国企决策缺乏经理人专业监督
        4.1.5 第三方监督主体参与监督能力较弱
    4.2 决策过程监督协同方式单一
        4.2.1 .沟通协调机制不健全
        4.2.2 协同监督缺乏互动平台
        4.2.3 决策监督缺乏反馈评价
    4.3 决策过程缺乏协同监督支撑
        4.3.1 “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缺乏协同监督设计
        4.3.2 决策信息公开机制不健全
第五章 国有企业高管决策腐败协同预防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5.1 协同观念相对滞后
        5.1.1 各自为政的管理思想
        5.1.2 缺乏协同合作思维
        5.1.3 廉洁意识淡薄
    5.2 监督主体的协同职能有待激活
        5.2.1 监督主体独立性不足
        5.2.2 监督主体监督职能开发不够
        5.2.3 监督主体缺乏协同载体
    5.3 监督主体缺乏制度协同保障
        5.3.1 国有企业管理制度因素
        5.3.2 国有企业监督制度因素
        5.3.3 相关法律配套不完善
第六章 完善国有企业高管决策腐败协同预防机制的具体建议
    6.1 优化科层制建设,实现监督主体协同
        6.1.1 提升国企内部监督部门独立性
        6.1.2 深化外部监督派驻机构的监督作用
        6.1.3 规范监督主体监督定位与权责
        6.1.4 建立“多位一体”决策监管合力
    6.2 增强互动沟通,构建信息协同整合
        6.2.1 加强决策信息互通联动
        6.2.2 利用信息化实现协同监督资源共享
    6.3 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协同运行
        6.3.1 完善决策制度系统链条
        6.3.2 形成国有企业决策制度体系协同
        6.3.3 配套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A财政局财政资金管理内部控制活动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以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1.2.2 国内外关于财政资金管理问题研究
        1.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财政资金内部控制活动相关理论
    2.1 内部控制活动以及预算管理的概念和内涵
    2.2 理论基础
第3章 A财政局财政资金内部控制活动现状
    3.1 财政资金管理流程
    3.2 预算编制和审核现状
    3.3 预算执行现状
    3.4 资金拨付现状
    3.5 政府采购现状
    3.6 资产管理现状
第4章 A财政局财政资金内部控制活动效果评价及问题分析
    4.1 模糊综合评价法原理介绍
    4.2 模糊综合评价法模型设置
    4.3 A财政局财政资金内部控制活动评价结果分析
    4.4 A财政局财政资金内部控制活动问题分析
        4.4.1 预算编制不精确,缺乏真实性
        4.4.2 预算执行不严谨,缺乏刚性
        4.4.3 资金拨付不及时,缺乏规范性
        4.4.4 政府采购监管不严,缺乏效率性
        4.4.5 资产管理不到位,缺乏收益性
第5章 A财政局财政资金管理内部控制活动优化建议
    5.1 预算编制要有原则
    5.2 预算执行要有力度
    5.3 资金拨付要有效率
    5.4 政府采购要有创新
    5.5 国有资产监管要有重点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财政资金统筹使用长效机制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假设及概念界定
        一、研究假设
        二、主要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及结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构
    第四节 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四、文章的不足
第二章 相关文献评述
    第一节 财政资金统筹使用相关文献综述
        一、存量资金的盘活
        二、财政资金的统筹
    第二节 财政资金使用相关文献综述
        一、财政支出效率
        二、财政支出对经济的影响
        三、财政支出结构的分析
    第三节 机制设计理论相关文献综述
        一、机制设计理论的应用
        二、机制设计理论对我国改革的影响
    第四节 总结与评述
        一、现有文献的贡献
        二、现有文献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三章 财政资金统筹使用长效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机制设计理论
        一、机制设计理论的内涵
        二、机制设计理论对财政资金统筹使用的理论贡献
    第二节 博弈论
        一、博弈论的内涵
        二、博弈论对财政资金统筹使用的理论贡献
    第三节 委托代理理论
        一、委托代理理论的内涵
        二、委托代理理论对财政资金统筹使用的理论贡献
    第四节 财政资金统筹使用长效机制的理论框架
        一、财政资金统筹使用长效机制构建的基本要素
        二、构建财政资金统筹使用长效机制的定位
        三、财政资金统筹使用长效机制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第四章 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效果及困境
    第一节 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效果
        一、存量规模逐渐下降,增长率保持负数
        二、存量占比先增后降,统筹不断发力
        三、相关政策不断出台,力度持续提升
    第二节 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困境
        一、统筹空间被压缩,缓解财政收支矛盾的效果差
        二、统筹效果被限制,支持国家重点保障领域的能力低
        三、以贫困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为例的统筹困境分析
    第三节 基于DEA-Tobit模型的资金统筹效果与使用效率分析
        一、理论框架与研究思路
        二、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及数据分析
        三、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和效率的实证分析
        四、实证结果分析
第五章 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困境的成因分析
    第一节 基于利益格局的成因分析
        一、财政资金使用中的多元利益主体:资金流动的桎梏
        二、财政资金使用中的利益主体博弈:打破固化的困境
        三、财政资金使用中的政府行为惯性:利益藩篱的路径依赖
        四、财政资金使用中的制度冲突和失衡:改革的制度成本
    第二节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成因分析
        一、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政策中信息不对称的含义及表现
        二、基于逆向选择的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执行偏差
        三、基于道德风险的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执行偏差
    第三节 基于激励缺失的成因分析
        一、基于动态博弈的激励机制分析
        二、我国现有激励机制的不足
        三、财政资金统筹使用中的激励不相容——以转移支付为例
第六章 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困境的成因检验
    第一节 研究假设与模型设定
        一、研究假设
        二、变量选取
        三、模型设定和数据来源
    第二节 回归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面板回归结果
        三、东中西部差异
        四、稳健性检验
    第三节 结论
第七章 财政资金统筹使用长效机制的构建
    第一节 财政资金统筹使用长效机制的顶层设计
        一、财政资金统筹使用长效机制的目标和原则
        二、财政资金统筹使用长效机制的基本理念
        三、财政资金统筹使用长效机制的框架
    第二节 财政资金统筹使用长效机制构建
        一、依托信息互通建立共享机制
        二、依托内部制度完善激励机制
        三、依托外部监督形成约束机制
        四、依托利益协调实现协同机制
    第三节 财政资金统筹使用长效机制的保障措施
        一、根本保障:完善的治理结构
        二、制度保障:匹配的制度改革
        三、技术保障:科学的预算编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审计机关“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的例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放管服”改革背景
        1.1.2 “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本文的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关于政策跟踪审计基础理论的研究
        2.1.1 国家审计的本质及职能
        2.1.2 政策跟踪审计的本质及职能
    2.2 关于政策跟踪审计目标及作用的研究
    2.3 关于政策跟踪审计方式方法的研究
        2.3.1 政策跟踪审计开展方式
        2.3.2 政策跟踪审计取证方法
        2.3.3 政策跟踪审计评价方法
    2.4 关于政策跟踪审计成果运用的研究
        2.4.1 政策跟踪审计存在的问题
        2.4.2 政策跟踪审计成果优化
    2.5 国内外文献述评
3.理论基础及“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的特点
    3.1 “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理论基础
        3.1.1 公共选择理论
        3.1.2 国家治理理论
        3.1.3 目标管理理论
    3.2 政策跟踪审计的特点
        3.2.1 以合规审计为基础
        3.2.2 有较为鲜明的绩效审计特征
        3.2.3 具备专项审计调查的特质
        3.2.4 预防性和持续性较强
    3.3 基于目标实现路径框架的“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要素
        3.3.1 “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目标
        3.3.2 “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主体
        3.3.3 “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对象
        3.3.4 “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依据
        3.3.5 “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技术方法
4.审计机关“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概况
    4.1 中央审计机关“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实施概况
        4.1.1 “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项目开展方式
        4.1.2 “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开展频率
        4.1.3 “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主要内容及审计结果
        4.1.4 “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成效
    4.2 地方审计机关“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项目实施情况
        4.2.1 “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开展方式
        4.2.2 “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开展频率
        4.2.3 “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主要内容及审计结果
        4.2.4 “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成效
    4.3 中央及地方审计机关“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对比分析
5.J特派办“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案例分析
    5.1 审计项目背景
    5.2 审计目标
        5.2.1 总体审计目标
        5.2.2 具体审计目标
    5.3 审计人员
    5.4 审计项目确立
        5.4.1 审计项目确立依据
        5.4.2 审计项目确立方法
        5.4.3 审计项目确立流程
    5.5 审计依据
        5.5.1 审计H省涉企收费情况的审计依据
    5.6 审计技术方法
        5.6.0 审计H省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改革情况的依据
        5.6.1 现场检查法
        5.6.2 面询法
        5.6.3 资料查询法
        5.6.4 账表分析法
        5.6.5 函证法
        5.6.6 专家咨询法
    5.7 审计结果运用
        5.7.1 审计结果
        5.7.2 审计报告
        5.7.3 审计结果运用及成果转化
6.J特派办“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的优缺点
    6.1 J特派办“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的经验总结
        6.1.1 审前准备工作充分,项目选择科学
        6.1.2 审计抽样精准,互联网取证与现场取证结合
        6.1.3 原因分析透彻,审计报告严谨规范
    6.2 J特派办“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尚存不足
        6.2.1 审计目标狭窄,具体审计目标缺乏层次性
        6.2.2 审计范围狭窄,未关注新情况、新问题
        6.2.3 审计对象局限,未检查涉企经营性收费
        6.2.4 审计揭示的问题缺乏宏观性和整体性
        6.2.5 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权责界定不一致
        6.2.6 缺乏对H省“放管服”政策落实效果的评价
7.“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问题的原因分析
    7.1 制度环境的约束
    7.2 审计对象较为复杂
    7.3 审计机关自身存在局限性
        7.3.1 缺乏专司“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的人员
        7.3.2 一线审计人员不足,难以实现“全覆盖”
        7.3.3 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以致审计范围及目标狭窄
        7.3.4 后续审计力度不足,审计整改不够及时、深入
        7.3.5 政策跟踪审计评价体系不健全,难以评价政策落实效果
8.完善审计机关“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的建议
    8.1 建立科学的“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目标管理框架
    8.2 创新审计方式方法,开展“智慧”审计
        8.2.1 综合使用多种审计技术方法
        8.2.2 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审计项目深度融合
    8.3 完善“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评价体系
    8.4 规范后续审计制度,增强审计整改的宏观性和及时性
    8.5 加强“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人才队伍建设
        8.5.1 设置专司“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的小组
        8.5.2 构建高素质、专业化的审计人才能力框架
        8.5.3 统筹协调一线审计人员与外部咨询团队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实行审计结果通报效果好(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发展路径浅探[J]. 郭佳苹,郝其友,王伟伟,荆树清,杨彬. 中国内部审计, 2021(01)
  • [2]江西省节约型机关建设的激励机制研究[D]. 高阳.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3]Z市河长制考核机制研究[D]. 马晓庆.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4]新时代西安市W区干部监督工作研究[D]. 郭敬帮.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6)
  • [5]机场安全管理成熟度评价研究[D]. 高宇恒. 中国民航大学, 2020(01)
  • [6]党外公职人员监督研究[D]. 杜俊奇.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7]国有企业高管决策腐败的协同预防机制研究[D]. 黄欢平. 广西大学, 2019(06)
  • [8]A财政局财政资金管理内部控制活动改进研究[D]. 柳英. 湘潭大学, 2019(02)
  • [9]财政资金统筹使用长效机制构建研究[D]. 彭超.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 [10]审计机关“放管服”政策跟踪审计的例证分析[D]. 纪欢. 南京审计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实施审计结果报告是有效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