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入壁垒中的战略行为和公共政策困难

关于进入壁垒中的战略行为和公共政策困难

一、论进入障碍中的策略性行为及公共政策的困难(论文文献综述)

姚国麟,殷杰[1](2008)在《中国银行业经济性市场进入障碍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市场进入障碍是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其松动和变化有助于研究中国市场化的进程和评价推动经济转轨的进程因素。进入障碍问题己经成为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本文针对中国银行业的现状及其发展,着重从经济性壁垒对其进入障碍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

王伯成[2](2006)在《电信竞争的形成 ——机理、路径与管制治理》文中认为本论文以电信产业的竞争形成过程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电信业从垄断走向竞争过程背后的有关理论演进作一个梳理,意在勾画出人们关于自然垄断的经济理念的转变轨迹,从而理解电信引入竞争(放松管制)的理论背景。其次,通过对美国电信产业垄断与竞争演化过程的回顾分析,厘清电信两次垄断的历史成因,并从经济、技术和制度三方面阐释电信业打破垄断的动力因素,以一个比较全面的角度理解电信竞争的必然性。作为一个被管制产业,本文接着从政府角度来探讨电信形成有效竞争的路径和措施,那就是通过将可竞争市场理论与市场障碍理论结合,推导出构造电信竞争性市场结构的方法,讨论原国有垄断电信运营商为适应市场化运作需要的民营化改造问题,总结出一些具有启示性的看法。 由于电信产业的经济技术特征,电信竞争还有赖于一定的管制来实现,即是通过好的管制政策来保证和促进电信产业形成有效竞争。而出台好的管制政策需要有一个有效的管制治理来保证,因此管制治理是比管制政策更为重要和更为基础的东西,管制治理的内涵与实践正是本论文的着墨之处。 最后,分析中国电信产业从垄断走向竞争的必然性,回顾中国电信市场结构的演变过程,分析市场结构现状与绩效,指出问题和提出改进措施。而在管制治理方面,通过构造模型,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分析中国电信管制治理的特征和不足之处,指出改善管制治理应该从管制机构独立化、管制人员素质和采用先进的管制手段等方面下功夫。论文的结尾构造并求解了一个中国3G牌照发放方式决策的层次分析法(AHP)模型,希望籍此作为政策建议。

董维刚[3](2004)在《论进入障碍中的策略性行为及公共政策的困难》文中认为市场经济浪潮风起云涌,厂商间竞争愈发激烈。为了生存与发展,他们运用各种方式展开竞争。本文从策略性行为的视角分析在位厂商为阻止潜在厂商进入而设置的进入障碍,并简要说明政府公共政策对此类行为监管的困难。

刘克逸[4](2003)在《中国市场进入障碍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市场进入的本质就是企业以其所拥有的资本、劳动或技术等要素资源,受到利益诱导,在不同市场、地域或行业之间的转移。因而进入对产业发展的作用首先表现为促使资源配置到更有效经营的领域。另外,现实和潜在的进入能够使在位企业感受到竞争的压力,创造了使现有企业降低成本的激励并使福利增强。 中国正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进程中,这是市场机制调节和配置资源不断深化的过程。由于市场化程度的限制,已形成不同开放度下的多重市场结构。其形成是双重力量的结果:市场和政府的行政控制。各级政府在市场中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明显干预了市场环节:或者政府控制企业进入某一市场,形成了刚性的市场进入障碍,或者阻碍新企业的进入(或以较高的成本进入),而一些企业也可以跨越技术、规模、资金等高进入障碍,进入某一产业。 市场进入障碍是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其松动和变化有助于研究中国市场化的进程和评价推动经济转轨的进程因素。进入障碍问题已经成为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我们经常可以观察到为什么尽管一个产业中企业的收益超过平均利润,而其它的企业仍然没有进入?由于进入障碍的存在。进入障碍被看作是一个产业的结构性特征,竞争和产业的市场绩效通常被看作是受到强烈的进入条件的影响,进入障碍是非竞争型行为存在的实质,是新企业开始运营的首要障碍。一般来说,经济性进入障碍具有自发性,是新企业在对进入产业后预期收益的理性分析基础上,主动做出是否进入的抉择;非经济性障碍则具有外在强制性,新企业能否进入要受行政法规的硬性制约,这对新企业进入产业形成行政性障碍,由于新企业的进入受到政府的限制,市场中的竞争力量被削弱。本文从市场和企业的层面对转轨时期的进入障碍进行识别和分析,研究在竞争型行业和非竞争型行业中的经济性和非经济性市场进入障碍及在WTO以后的动态变化。产业的实证研究,证明了政府在竞争性行业和非竞争性行业的竞争性环节施加了不必要的管制,这些管制构成了重要的进入障碍,其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市场可以迅速影响要素的进入,使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经济性市场进入障碍不是市场结构效率的破坏性因素,而人为的进入障碍的消除可以保证许多资源能量的释放。考虑到从以政府创造的进入障碍所造成的垄断租金和资源不良配置的消除可以很容易通过允许新的进入者进入来实现(D.F.史普博,1999)。因此,清除具有负福利效应的市场进入障碍是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郭朝阳[5](2002)在《流动壁垒与企业的策略行为 ——对我国企业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企业的进入退出问题一直是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中心内容,但是,长期以来,无论是研究人员还是实业界人士都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企业进入某一产业的关键是对产业内不同策略群组的选择问题,而且,已经成功进入的企业还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在不同策略群组间进行流动。 鉴于此,作者沿用凯夫斯和波特的观点,将进入壁垒的既念进行一般化处理,把进入范围扩大到包括不同策略群组间的流动。论文从分析企业间盈利水平差异着手,以企业在流动过程面临的种种流动壁垒及其影响为主线展开分析,并对中国的两大典型行业——啤酒行业和彩电行业进行了实证研究。在分析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企业必须在流动中不断寻找自己的战略定位,而减少各种不必要的制度性流动壁垒是我国政府的重大任务。 整个论文的基本线索是:为了实现盈利最大化的目标,企业必须对所处的外部环境、内部资源条件等作出分析判断,并决定自己的经营战略;由于企业的判断不同,会导致企业选择的战略也不一样,根据企业采取的战略,可以把同一产业企业划分为不同的策略组;我们假设不同策略群组的企业盈利水平不同(前人的研究已经证明了此观点),那么,在进一步扩大盈利水平的动机下,企业有在不同群组间进行流动的意愿,这时,企业能否顺利流动,完全取决于不同策略群组的流动壁垒的大小,这些流动壁垒既有源自企业的策略行为,也有源自政府的制度牲壁垒。 沿着这一分析思路,全文共分六章展开论述(导论和五章正文)。文中的主要结论有: ①无论是从理论还是现实的角度出发,都应该重视对企业流动及流动壁垒问题的研究,这对现阶段的我国企业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②企业能否流动取决于流动意愿及面临的流动壁垒大小,并不是所有处于劣势的企业都有流动的意愿; ③在流动壁的影响下,在位企业和劣势企业(潜在流动者)的策略行为不同:前者往往会为了阻隔对手而主动设置一定的策略性壁垒,而后者则考虑如何突破各种壁垒以顺利流动; ④对我国典型产业的实证发现,我国企业流动中面临的主要是制度壁垒,而在位企业往往既无动机又没有能力主动设置策略性壁垒; ⑤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提高自身盈利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在流动过程中寻找自己的准确定位; ⑥减少制度性流动壁垒是我国政府的一大任务,特别是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垄断。作者建议部分国有垄断行业应该率先对内开放,以保证提高这些企业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的竞争能力。

二、论进入障碍中的策略性行为及公共政策的困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进入障碍中的策略性行为及公共政策的困难(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银行业经济性市场进入障碍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进入障碍理论
二、中国银行业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及形成
三、影响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经济性进入障碍
    (一) 必要资本量障碍
    (二) 规模经济
    (三) 绝对费用优势
    (四) 产品差异
    (五) 技术障碍
    (六) 退出壁垒

(2)电信竞争的形成 ——机理、路径与管制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
        1.2.1 电信和电信服务
        1.2.2 电信管制
    1.3 文献综述
        1.3.1 推动电信形成竞争的理论演进简述
        1.3.2 电信竞争的形成、管制与绩效
        1.3.3 关于中国电信产业竞争问题的研究
    1.4 本文的研究对象、方法与逻辑思路
        1.4.1 本文的研究对象
        1.4.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3 本文的逻辑思路
        1.4.4 本文的创新点
2. 电信业从垄断到竞争的理论演进
    2.1 电信垄断的理论
        2.1.1 电信的自然垄断性
        2.1.2 电信的国家主权性和电信普遍服务的公益性
    2.2 电信竞争的理论基础
        2.2.1 可竞争市场理论
        2.2.2 自然垄断产业的间接竞争理论
        2.2.3 电信竞争的政策操作理论
    2.3 政府管制理论的演进
3. 电信业打破垄断的动因分析
    3.1 电信垄断的历史成因
        3.1.1 专利垄断时期
        3.1.2 早期自由竞争时期
    3.2 电信业打破垄断的动因
        3.2.1 技术和经济因素
        3.2.2 潜在竞争者的博弈
4. 电信竞争的形成──市场结构构造
    4.1 市场进入障碍与有效率潜在竞争者市场结构
        4.1.1 市场进入障碍的含义与构成
        4.1.2 进入障碍、有效率潜在竞争者与可竞争市场结构
    4.2 电信垄断体制改革中的市场结构构造
        4.2.1 长途通信市场结构
        4.2.2 本地通信市场结构
    4.3 电信竞争性市场结构的构造实践
    附表4─1 OECD国家各类电信运营商数目情况
    附表4─2 OECD国家新电信运营商所占市场份额
5. 电信竞争的市场主体改造──电信民营化
    5.1 民营化的概念和电信民营化的动因
        5.1.1 民营化的定义
        5.1.2 电信民营化的动因
    5.2 电信民营化的实践
        5.2.1 电信民营化的类型
        5.2.2 电信民营化进程
        5.2.3 电信民营化的绩效
    5.3 对电信民营化的一些看法
    附表5─1 国外电信民营化进程概况
    附表5─2 有关电信民营化、竞争和管制改革的绩效实证文献
6. 电信竞争形成中的管制治理
    6.1 电信管制治理问题的提出
    6.2 管制治理的定义与内涵
    6.3 电信管制治理实践──OECD的情况
        6.3.1 电信管制机构的独立化
        6.3.2 管制机构与反垄断机构的关系
7. 中国电信竞争的形成──市场结构与管制治理
    7.1 市场结构
        7.1.1 中国电信产业从垄断走向竞争的必然性
        7.1.2 中国电信市场结构演变过程
        7.1.3 中国电信市场结构分析
        7.1.4 市场绩效
    7.2 管制治理
        7.2.1 中国电信管制体制沿革
        7.2.2 中国电信管制治理的制度分析
        7.2.3 中国电信管制治理的改善措施
8. 一个政策建议──中国3G牌照发放方式决策的AHP模型
    8.1 3G牌照发放的方式
    8.2 中国3G牌照发放方式决策的AHP模型
        8.2.1 层次分析法(AHP)简要介绍
        8.2.2 中国3G牌照发放方式决策的AHP模型构造与求解
9.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3)论进入障碍中的策略性行为及公共政策的困难(论文提纲范文)

一、策略性行为的含义
二、进入障碍中的策略性行为
    1.进入障碍
    2.策略性行为
        (1)产量扩张(capacity expansion)。
        (2)过度广告(excessive advenising)。
        (3)品牌繁殖(brand prorliferation)。
        (4)抢空专利(pre-emptive patenting)。
三、政府的公共政策

(4)中国市场进入障碍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基本的定义
        1.2.1 企业和市场
        1.2.2 产业、行业、产业组织
    1.3 进入障碍问题研究的理论延伸与框架
第二章 进入障碍理论的发展及所引致的产业组织政策
    2.1 从自由竞争到垄断-不同市场结构下的企业进入条件
        2.1.1 市场结构类型和进入的基本假设
        2.1.2 进入(Entry)
    2.2 定义进入障碍(B.T.E)
    2.3 识别进入障碍:导致进入障碍的因素以及历史性的改变
        2.3.1 静态的市场进入障碍
        2.3.2 动态的市场进入障碍
        2.3.3 市场范围扩展的研究
        2.3.4 转轨市场经济条件
        2.3.5 流动性障碍---进退障碍之间的关系互动
    2.4 测量进入障碍
    2.5 进入障碍与市场绩效的相关性
        2.5.1 进入障碍与市场集中、竞争程度
        2.5.2 进入障碍和市场绩效
        2.5.3 进入障碍和技术创新
        2.5.4 进入障碍和利润率
    2.6 进入障碍理论及引致的产业组织政策
        2.6.1 传统产业组织理论
        2.6.2 芝加哥学派
        2.6.3 奥地利学派
        2.6.4 超自由进入的可竞争市场-进退无障碍理论
    2.7 中国理论界SCP范式的引入和研究成果
第三章 中国经济转轨时期的市场进入、进入障碍及比较分析
    3.1 基础性市场环境
        3.1.1 产业进入的市场导向
        3.1.2 经济转轨与市场化程度
    3.2 国有企业的特殊生成机制
        3.2.1 企业的产生
        3.2.2 后发国家的赶超目标和国有企业特殊的生成机制
        3.2.3 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偏离及对市场集中趋势的制约
        3.2.4 市场集中度与国有企业地位的变化
    3.3 中国市场结构的研究及差异性现象
        3.3.1 计划经济时期的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的形成
        3.3.2 改革开放以后不同开放度下的市多重场结构:集中程度、企业行为和法律条件
    3.4 不同行业进入障碍的实证分析及对市场结构的决定
        3.4.1 关于进入障碍的实证分析经验数据:计划经济国家和西方发达国家差异的国际比较
        3.4.2 企业数目比重的产业分布
        3.4.3 利润率与进入率的相关关系
        3.4.4 市场集中度与利润率的关系
    3.5 国外市场结构及变化趋势
        3.5.1 发达国家的市场结构及变化趋势
        3.5.2 发展中国家市场结构形成的差异性
第四章 形成中国市场结构的非经济性市场进入障碍分析
    4.1 市场化的程度对产业集中度的重要影响
    4.2 来自政府的市场进入障碍---进入管制和管制形式
    4.3 我国的市场进入管制
        4.3.1 市场准入
        4.3.2 经济转轨时期进入管制的产业分布
    4.4 要素市场的分割和进入障碍
        4.4.1 资本市场的分割和进入障碍
        4.4.2 劳动力市场分割和进入障碍
    4.5 闭锁性市场结构和省际间的进入障碍
    4.6 市场范围的扩大与进入障碍
    4.7 国外进入管制的实施和效果
        4.7.1 新企业进入的社会经济效果-来自发达国家的放松进入管制与效果
        4.7.2 发展中国家的放松进入管制与效果
第五章 中国竞争性产业市场进入障碍分析
    5.1 竞争性行业
        5.1.1 竞争性行业的短期供给、长期供给和均衡
        5.1.2 竞争性行业的市场竞争和进入障碍
    5.2 农业市场的进入障碍
        5.2.1 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和进入限制
        5.2.2 粮食市场的市场进入限制
    5.3 制造业的市场进入障碍分析
        5.3.1 汽车行业的进入障碍
        5.3.2 医药行业的进入障碍
        5.3.3 烟草业的进入障碍
    5.4 服务贸易产业的市场进入障碍
        5.4.1 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核心
        5.4.2 银行业的进入障碍
        5.4.3 零售业的进入障碍分析
第六章 从自然垄断到可竞争性-世界范围内的放松管制与我国非竞争性行业进入障碍的变化
    6.1 世界自然垄断产业放松管制的趋势---进入障碍与市场结构的变化
        6.1.1 自然垄断产业的进入管制放松
        6.1.2 我国的自然垄断产业的进入管制放松和竞争环境的培育
    6.2 铁路业的进入障碍
        6.2.1 铁路行业市场结构和进入管制放松
        6.2.2 铁路业的进入障碍
    6.3 民航业的市场结构和进入障碍分析
        6.3.1 世界民航业的放松管制趋势
        6.3.2 我国民航业的规模和市场结构
        6.3.3 我国民航业的进入管制和绩效
        6.3.4 我国民航业放松管制的趋势和绩效的提高
    6.4 电力行业的垄断和放松管制
        6.4.1 世界电力市场的放松管制的趋势
        6.4.2 我国电力市场的问题和改进目标
    6.5 电信业的市场结构和放松进入管制
        6.5.1 我国电信市场范围的界定和市场结构
        6.5.2 电信业的市场进入障碍
        6.5.3 电信业进入管制放松及管制方式的变化
    6.6 自然垄断产业的改革方向和进入管制放松的方式
第七章 中国制度性市场进入障碍变动及加入WTO以后市场竞争态势
    7.1 贸易自由化与世界范围内的市场准入的变动
        7.1.1 背景
        7.1.2 市场开放、WTO的承诺和国际化程度
        7.1.3 开放的贸易政策与进入障碍-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的变化
    7.2 对内放松管制与对外开放双重因素影响下市场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变动
        7.2.1 对内放松管制所带来的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7.2.2 政府保护与国有经济的产业分布结构
    7.3 中国民营企业的市场进入障碍
        7.3.1 民营经济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和产业分布
        7.3.2 民营经济的市场进入障碍
    7.4 外商投资企业的市场进入障碍
        7.4.1 不同市场结构下的国际要素流动和进入障碍
        7.4.2 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入障碍
    7.5 “走出去”战略与企业境外投资的市场障碍
第八章 进入障碍与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的垄断与竞争
    8.1 市场化、全球化、自由化背景下的经济转型和市场结构变动趋势
    8.2 政府管制、人为进入障碍与福利损失
        8.2.1 经济转型时期政府的进入管制
        8.2.2 进入障碍与市场结构的有效性
        8.2.3 人为进入障碍是否可以提高市场绩效?
    8.3 制度缺陷与人为进入障碍的产生
        8.3.1 经济转轨时期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8.3.2 体制惯性导致的负面市场环境
        8.3.3 制度转轨与人为进入障碍的消失
    8.4 市场秩序重塑与市场结构完善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5)流动壁垒与企业的策略行为 ——对我国企业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对企业间盈利水平差异的再思考
    0.1 从企业盈利水平的差异性说起
        0.1.1 完全竞争市场假设
        0.1.2 企业间表现出的利润差异——不争的事实
    0.2 对企业盈利水平差异的不同解释
        0.2.1 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产业结构——进入壁垒
        0.2.2 企业战略管理的RBV研究:独特资源——阻隔机制
        0.2.3 策略群组(SG)分析的出现:策略群组——流动壁垒
    0.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0.3.1 实证研究表明,不同策略群组间的流动壁垒是客观存在的
        0.3.2 对企业流动问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0.3.3 研究流动壁垒问题对我国企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0.4 研究方法及论文的结构安排
        0.4.1 产业组织研究方法的演变过程
        0.4.2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0.4.3 论文结构安排
        0.4.4 论文的创新之处及主要论点
Ch1 前人进行的相关研究
    1.1 前人对企业进入情况的研究
        1.1.1 对企业进入问题的理论分析
        1.1.2 前人对进入问题的实证研究
    1.2 从进入壁垒到流动壁垒
        1.2.1 前人对策略群组进行的研究
        1.2.2 流动壁垒的提出
Ch2 企业的流动及流动壁垒
    2.1 进入、换位与流动
        2.1.1 进入与退出
        2.1.2 换位
        2.1.3 流动
    2.2 策略群组——企业流动的分析对象
        2.2.1 策略群组的含义
        2.2.2 作为分析工具的策略群组
        2.2.3 企业战略定位——划分策略群组的标准
    2.3 流动壁垒——研究的新视角
        2.3.1 流动壁垒概念提出的重要意义
        2.3.2 流动壁垒的衡量
    2.4 影响企业流动的因素
        2.4.1 以政府为主体的制度性壁垒
        2.4.2 以企业为主体的策略性壁垒
        2.4.3 以行业和群组为主体的结构性壁垒
Ch3 流动壁垒的影响作用
    3.1 流动壁垒对产业的影响
        3.1.1 直接影响:在行业中形成了不同的策略群组
        3.1.2 对市场绩效的影响
    3.2 对在位企业的影响
        3.2.1 有没有必要设置流动壁垒
        3.2.2 有效设置流动壁垒
    3.3 对潜在流动者的影响
        3.3.1 获利能力差异——企业流动的动机
        3.3.2 如何突破流动壁垒——潜在流动者的策略选择
Ch4 我国企业流动状况的实证分析
    4.1 实证分析的几点说明
        4.1.1 实证研究的目的
        4.1.2 产业选择标准
        4.1.3 对彩电和啤酒产业的简单说明
    4.2 电视机行业的实证
        4.2.1 影响我国彩电业发展的几大因素
        4.2.2 我国彩电业的发展历程
        4.2.3 彩电业的策略群组情况
        4.2.4 产业内部结构变化——即企业的流动情况
    4.3 啤酒行业的实证
        4.3.1 中国啤酒业的发展历程
        4.3.2 我国啤酒行业的特点
        4.3.3 国家对啤酒工业发展的有关政策
        4.3.4 我国啤酒行业的流动状况分析
    4.4 我国企业流动中表现出的特点
        4.4.1 进入容易,流动困难
        4.4.2 经过流动,企业形成了自己的定位
        4.4.3 流动壁垒主体错位
        4.4.4 无序竞争——高的流动壁垒导致的直接后果
Ch5 从无序竞争到正常流动——实证分析对我们的启示
    5.1 对企业的启示:在流动中寻找自己的定位
        5.1.1 现阶段,我国企业流动的可能性
        5.1.2 在位企业——发挥优势,主动设置流动壁垒
        5.1.3 劣势企业——巧借外势,突破壁垒
        5.1.4 连续进入——全新进入者的最佳选择
    5.2 对政府的启示:创造有利于企业顺利流动的环境
        5.2.1 制度性流动壁垒与可竞争市场
        5.2.2 促进企业的顺利流动——政府的重要任务
        5.2.3 坚决打破地方保护,保证企业跨区域流动的自由
        5.2.4 放开部分国有垄断行业,让企业在流动中成长
本文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论进入障碍中的策略性行为及公共政策的困难(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银行业经济性市场进入障碍问题研究[J]. 姚国麟,殷杰. 华商, 2008(18)
  • [2]电信竞争的形成 ——机理、路径与管制治理[D]. 王伯成. 暨南大学, 2006(06)
  • [3]论进入障碍中的策略性行为及公共政策的困难[J]. 董维刚. 辽东学院学报, 2004(S1)
  • [4]中国市场进入障碍问题研究[D]. 刘克逸. 复旦大学, 2003(02)
  • [5]流动壁垒与企业的策略行为 ——对我国企业的实证分析[D]. 郭朝阳.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02)

标签:;  ;  ;  ;  ;  

关于进入壁垒中的战略行为和公共政策困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