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催化技术跨越式发展之路探讨

石化催化技术跨越式发展之路探讨

一、石油化工催化技术跨越式发展途径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彭伟辉[1](2019)在《技术经济范式转换视角下后发国技术进步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技术革命爆发引起技术经济范式转换,为后发国技术赶超创造了“机会窗口”。选择正确的技术进步路径,实施科学的产业政策,是后发国把握“机会窗口”、实现技术和经济赶超的重要保证。以5G通信技术商业化运营为标志,全球进入第六次技术革命爆发阶段,面对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采取何种路径推动我国技术进步,至今学术界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坚持基于比较优势的适宜性技术进步路径认为应该依托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引进适宜性技术,通过“阶梯式”产业升级,推动我国技术进步;坚持基于竞争能力基础的技术赶超路径认为应该偏离要素禀赋优势,通过创新能力积累和实施选择性产业政策等措施,推动我国对先发国的技术和经济赶超。本文从世界技术革命周期与技术经济范式转换视角,构建了后发国技术赶超的一般理论分析框架,并聚焦于类似中国这种后发大国,通过理论推导和实证检验得出结论:后发国选择基于比较优势的适宜性技术进步路径很有可能掉入“技术模仿陷阱”和“技术进步路径转型陷阱”。选择基于竞争能力基础的技术赶超路径则有利于后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快速吸收技术革命成果,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也有利于推动本国技术进步方式由引进模仿向自主创新转变,提高国际技术竞争力,进而实现对先发国的技术经济追赶、甚至超越。后发国沿技术追赶路径前进时,需要根据技术经济范式的阶段特征和转换要求,选择合适的技术进步方式,适当的国家干预措施有助于后发国技术进步方式由技术模仿向自主创新转变。本文主要创新工作如下:一是本文构建了一个后发国对先发国(发达国家)技术赶超的一般理论分析框架,创新性提出了后发国技术赶超路径——“嵌入式技术引进—技术模仿与渐进式创新—国家支持的选择性创新—企业自主式技术创新”,并阐述了后发国实现技术赶超需具备的主要条件。二是首次提出了技术赶超的“第三种机会窗口”概念。“第三种机会窗口”是技术革命领导权的转换机会,产生原因是原工业革命核心国由于既有技术经济范式的“路径锁定”,导致新技术革命难以在旧技术革命核心国展开,后发国抓住该机会可能实现对旧技术革命核心国的技术超越。以2019年5G技术商业化运营为标志,全球迎来了第六次技术革命,基于后发国技术赶超的一般理论分析框架,本文认为目前正处于后发国技术赶超的“第三种机会窗口”,也是我国夺取新技术革命领导权的“百年机遇期”,瞄准引领新技术范式的核心技术领域,实施国家支持的自主创新战略,加快推动我国取得第六次技术革命领导权的步伐。三是针对后发国技术赶超的关键环节——技术进步方式由技术引进模仿向自主创新转变,构建了后发国技术进步路径选择模型,动态分析了模仿技术路径和自主创新路径的演进过程,并通过实证检验证明了模型结论,发现处于赶超阶段的中国更适合基于竞争能力基础的技术赶超路径,对近期学术界争论的技术进步路径和产业政策选择问题给出了一种答案。

张晓昕,宗保宁,何鸣元[2](2014)在《德业双馨的学者闵恩泽——闵恩泽先生在石油化工领域的主要成就和对社会的贡献》文中认为闵恩泽先生,教授级高工,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993年)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994年).192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1946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1951年7月获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工程学科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后进入石油工业部

郑祖婷[3](2014)在《基于引进式技术跨越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以天津市主导产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产业技术创新对于国家产业发展、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我国产业发展的技术水平不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使得我国高度重视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引进式技术跨越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基于引进式技术跨越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研究有利于在理论上完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研究体系,也有利于在实践中探索一条从企业实现引进式技术跨越到产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路径。本文综合运用文献调查、问卷调查、专家调查、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总结并分析了技术跨越理论、技术溢出理论及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理论目前的研究状况;在上述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企业引进式技术跨越,研究其内涵、判定、三阶段架构、实现条件,提出企业引进式技术跨越的旋进路径,构建企业引进式技术跨越能力的评价体系并对我国31省(市、自治区)高技术产业的大中型企业的引进式技术跨越能力进行评价;基于FDI的示范效应、竞争效应和人才流动效应,提出企业实现引进式技术跨越同一产业内企业间存在显性技术溢出和隐性技术溢出,指出企业间的技术溢出促进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得出基于企业引进式技术跨越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机理;构建基于企业引进式技术跨越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概念模型并提出路径假设;以天津市主导产业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向天津市主导产业的企业发放问卷收集数据,建立结构方程模型,运用SPSS19.0和AMOS17.0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对提出的路径假设进行验证;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对策建议。通过上述分析,本文得出研究结论:企业引进式技术跨越的能力由两层次构成;企业实施引进式技术跨越的过程中,在引进技术驱动力的助力下,客服跨越阻力,遵循曲线旋进路径;企业实现技术跨越,企业间的模仿学习、技术竞赛以及人才流动证实企业间存在技术溢出,企业间技术溢出能够促进产业升级、增加产业创新投入和产出、完善产业创新环境和创新体系,从而促进整个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实证调研得出基于企业引进式技术跨越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为:企业引进技术后对技术进行消化和吸收并实现引进式技术跨越,同行企业间存在较为显着的隐性技术溢出,促进了产业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和产出能力的提升,最终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整体提升。

何鸣元[4](2013)在《以催化技术创新贡献国民经济50年——记闵恩泽先生的主要科学技术成就和贡献》文中指出介绍了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闵恩泽院士的主要科学技术成就与贡献,包括:(1)不断研发炼油新催化剂,奠定中国石油炼制催化剂制造技术基础——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2)自主创新,开发新催化材料和新反应工程——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3)开发绿色石化技术,从源头根治环境污染——绿色化学的开拓者三部分内容.

谢在库[5](2013)在《从催化导向性基础研究到工业应用的若干创新思路与实践——庆祝闵恩泽先生九十华诞》文中指出闵恩泽先生曾经指出:开展导向性基础研究对研发新技术及其实现工业应用至关重要.将高性能催化材料和化学工程技术的结合是石油化工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传统的石油化工领域引入和集成新材料、新工艺与新过程,可有力地推动石油化工技术的发展.本文对近年来在多孔催化新材料及若干石油化工关键催化技术的创新实践进行总结,包括多孔复合催化新材料与工业催化反应的结合、绿色反应工艺与催化剂、过程耦合与强化等几个方面,凝练了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结合与应用的创新思路.

么红杰[6](2012)在《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文中研究表明科技发展规划,是政府对未来科技活动进行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体现了政府对科技发展前景及科技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战略预期。从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科学工作委员会成立以来,内蒙古一直不间断地分阶段进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工作。与国家已经制订和实施了8个专门的科技发展规划基本保持一致,内蒙古至今制定和实施了4个科技发展五年计划,3个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对不同时期科技事业的健康稳步发展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回顾自治区成立以来内蒙古科技规划编制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大体上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自治区成立到改革开放(1947—1978),以“奠定基础,重点发展,迎头赶上”为目标,迅速建立起了强大的科研基础和完善的科研体系,这期间自治区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三年规划八年设想(1960-1967)纲要》;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1963-1972年科技发展规划》。改革开放后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呈现着不同的发展特征。第一阶段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和“面向、依靠”的战略方针,努力破除经济与科技脱节的旧体制,先后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七五(1986-1990)”科技发展纲要》;《内蒙古自治区“八五”(1991-1995)科技发展规划》。第二个阶段通过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确立“创新、产业化”指导方针,调整科技基础结构,建设区域创新体系。1996年,颁布了《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条例》;在国内较早地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省区的战略目标,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的决定》、《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若干政策》。第三个阶段通过探索具有自治区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型转变。2006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关于进一步加快科技发展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建设创新型内蒙古,把向建设创新型内蒙古努力作为面向未来的总体策略。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这一方针,自治区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2006-2020)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五十年来,在国家宏观科技政策的大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事业顺应经济发展背景、科技发展面对的主要矛盾、科技发展目标任务以及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的变化,不断深入认识和正确把握区情,始终以制订、完善、实施科技规划作为科技战略发展的载体,引领科技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努力实现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由“促进”到“支撑”,由“推动”到“引领”的历史性转变。但在科技规划实施过程中,内蒙古仍然存在重设计决策、轻执行评估;重行政指令、轻市场指导;重省市级层面的科技战略、轻旗县级层面等问题。特别是在科技规划实施绩效评估过程中,由于涉及面广、评价原则、方法较难把握、没有专项资金支持等原因,虽然内蒙古在科技发展规划的编制方面投入了大量人、财、物力,但对于科技发展规划后续的执行、执行过程中的评估、评估之后的改进和动态更新与修正,以及何时以何种方式来终结则关注不够,尤其是缺少对科技规划整体实施效果的评估,使得花费了很大精力制订的规划在指导科技实践和进步方面发挥的效力有限。本文在查阅大量资料、内部辑刊等史料的基础上,开创性地综合回顾与总结了内蒙古科技规划五十年的发展历程,这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政策史也是前人没有做过的工作,对研究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政策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本文通过借鉴其他区域科技政策绩效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基于DEA方法对内蒙古科技规划进行绩效评价,建立内蒙古科技规划绩效评估的可行性路径选择与方法模型,为决策层今后树立开展科技规划绩效评价的理念提供了科学论证和方法选择。根据绩效评价结果,进而提出通过加强科技评估制度建设,明确评估在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健全科技评估规章制度和系列评估专业规范,加强评估方法的研究;加强科技评估环境建设,系统地研究科技评估的组织管理等措施加快内蒙古科技规划评价体系构建步伐的建议。

王金杰[7](2012)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机制与绩效》文中研究指明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课题,也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问题不仅涉及到企业层面信息技术的引进、信息化投资、产业层面出现的信息技术吸收沟壑、生产力悖论等实际问题,还涉及到我国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如何提高产业竞争力等多个理论问题,因此,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理论界和实践界都非常关注的热点课题。我国正式提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这一概念至今不过10年时间,国内外对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研究刚刚破题,还没有建立完整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体系。本文试图基于技术跨越理论,建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框架与研究基础,认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信息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时间和空间过程,是信息技术与资本存量、劳动投入与工业技术相互作用,并最终形成信息技术范式的过程。本文首先基于技术跨越理论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概念进行界定,确立信息技术引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观点,并将信息技术分为晶体管、PC技术、网络技术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四个阶段,相应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也分为四个阶段。本文认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以信息技术的引入为起点,在短期内存在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均衡,并以此建立了短期内技术融合的数理模型;长期内,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工业化通过引入信息技术而实现的技术轨道跨域过程,是工业化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亦建立相应的数理模型;以技术经济范式的转变为线索,探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过程中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实现机制,包括技术融合、生产要素配置改变、生产流程优化、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及经济运行方式转变等。接着本文对于我国推进信息化建设、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政策做出环境分析和判断,并从整体上把握目前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过程中出现的制约因素和问题,其中企业层面、产业层面是完成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关键和载体,也是进一步探讨的对象。本文收集整理陕西省987家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调研数据,以考察企业在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过程中,企业引入PC类、网络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哪类信息技术能够促进企业生产绩效;硬件设施、研发类、管理类、生产类、营销类、系统集成类哪类信息技术能够促进企业生产绩效,企业层面PC技术基本实现再企业内部的二次创新,促进生产绩效的提升;并以此验证目前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正处于以PC技术引领向以网络技术引领的转换阶段。本文接着对制造业37个行业信息化投资等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并建立数理模型,验证了前面关于信息技术引入后与劳动、资本、工业技术等生产要素相互作用、改变生产要素结构的假设,并得出基本结论为在两化融合对生产绩效存在U型的关系,而U型曲线的拐点与生产要素配置存在着直接的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两化融合过程中存在的拐点不同。此外,U型曲线的拐点也恰恰是信息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到“再创新”过程的转折点。最后,本文通过针对以上对于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现实状况、企业层面、产业层面等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战略重点和主要领域,并针对企业、产业和政府层面给以系统性的意见和建议。

韩笑妍[8](2012)在《内蒙古与环渤海经济圈产业对接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经济一体化继续推进,带动了商品与资本、技术、信息和服务等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程度日益加深。作为全球经济一体化最为显着的表现形式之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正方兴未艾。而区域经济合作与竞争促进了要素自由流动和区域大市场的形成,无论国际间还是国内区域合作,都是以分工利益和专业化利益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合作在促进区域产业发展的同时,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产业对接。产业对接其实是区域间产业竞争与合作的结果,如何进行产业对接对于我国欠发达地区提高产业竞争力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几年,区域经济合作中“产业对接”这个词汇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国内呼声较高的有:泛珠三角其他地区与珠三角产业对接、京津唐产业对接等;闽台产业对接、粤港产业对接等;国际间比较热的对接有:中国沿边省份与东盟产业对接、山东半岛与日韩产业对接等。就现实情况看,相对落后的地区是产业对接的发动者和支持者,发达地区对产业对接有所呼应,但实际行动并不积极,也没有具体抓手。可以说,产业对接的规模和效率并没有理论预计的好,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及各种壁垒的存在都是产业对接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内蒙古与环渤海经济圈同处华北,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具有悠久的合作历史。随着内蒙古近年来经济迅猛发展,与国内外经贸合作频繁,尤其是与环渤海五省市在对口支援、能源工业、商贸和社会事业方而的合作更加密切。但从繁体上看,这种产业合作主要停留在能源、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层面上,还处于产业对接的初级阶段,缺少统一分工和协调机制。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看,区域经济关系主要是选择合适的产业分工模式,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形成区域经济发展合力。如何优化区域内部的资源配置,使之形成区域竞争力,实现双方的共赢,是环渤海五省市和内蒙古而对的重要问题。“十二五”期间,国家对京津冀、辽中南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也对内蒙古重点开发区做了明确规定。困家规划的出台为内蒙古与环渤海地区的产业对接提供了巨大市场潜力和题材。内蒙古与环渤海五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的多层次性使得两区域今后存在着广阔的产业合作空间。本文从产:业对接的视角,探讨如何发挥内蒙古与环渤海地区的比较优势,实现要素合理组合的基础上,加强产业合作,沿着观察-实证-分析-判断的研究路线,借助于区位熵等计量方法,分析出内蒙古与环渤海地区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对接的重点领域和方向。以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双方产业对接的对策建议。在研究过程中,本文注重提出产业对接既要符合自身利益,保障自身产业对接中利益最大化,也要建立符合对接方的利益的合作机制,保障对接方在产业对接中的利益,达到双赢的局面,降低合作的风险与交易费用,提高合作各方的投资回报率和合作项目的成功率。避免陷入围绕落后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方向来论述。论文主要内容为:导论:本部分为全文的总括性章节。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特别是论述了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内蒙古如何与相对发达的环渤海地区产业对接的重要价值。接下来做了系统的文献综述,并对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进行了布局。第一章:产业对接的相关理论概述。主要对产业对接、产业转移、发达与欠发达区域相互作用,产业对接与区域间相互作用等理论进行梳理分析,并对产业对接概念进行界定,提炼出与本文具体研究对象有重叠和可运用的相关理论及规律,并探讨其在内蒙古与环渤海产业对接下应用的可行性。第二章:主要论述内蒙古与环渤海经济圈产业对接的历史条件和现实基础,通过对内蒙古经济和环渤海地区在历史上的经贸往来及合作基础进行深入的挖掘,并结合当前两地产业发展的特点及各自的优势,探讨了产业对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三章:通过对内蒙古与环渤海地区产业对接的现状和问题的剖析,从供求层面、政策层面和企业成长层面,对双方产业对接的潜力进行挖掘和论证。第四章:重点阐述内蒙古与环渤海经济圈产业对接的原则和内容。通过修正后的区位熵方法确定产业对接的内容,其对接内容包括:工业对接、农牧业对接和第三产业对接。在确定了对接的内容后,就工业、农牧业和服务业对接的重点领域和方式进行详尽的剖析和阐述,提出可操作性的路径参考。第五章:内蒙古与环渤海经济圈产业对接发展的政策建议,在前儿章研究基础上,结合中东欧国家融入欧盟经济圈的实践,提出加快内蒙古与环渤海经济圈产业对接发展的对策建议。

何鸣元[9](2008)在《以催化技术创新贡献国民经济50年——记闵恩泽先生的主要科学技术成就和贡献》文中指出本文介绍了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闵恩泽院士的主要科学技术成就与贡献,包括:(1)不断研发炼油新催化剂,奠定中国石油炼制催化剂制造技术基础——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2)自主创新,开发新催化材料和新反应工程——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3)开发绿色石化技术,从源头根治环境污染——绿色化学的开拓者三部分内容。

王燕[10](2007)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自主创新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区域自主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创新活动、一种创新理论。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区域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各地区把推动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增强竞争力的发展战略;把对高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垄断作为区域参与国际竞争最重要的手段。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奋斗目标。因此,自主创新的理论及实践的研究已成为广大学者广泛关注并进行深入讨论的热点问题。然而,目前关于区域自主创新及其实现机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尚不足。本文运用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创新理论、现代系统科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了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自主创新理论。揭示了区域如何实现自主创新的机制及其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及条件和过程,构建了区域自主创新的实现机制模型。区域自主创新作为一个系统,它由动力系统、条件系统、过程系统、调控系统等四个子系统构成,这个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作用形式是动态的、自组织的,并随着外界变化而变化并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升级发展的。论文研究了区域自主创新的动力及调控系统对区域自主创新实现的驱动及调控作用;分析了区域自主创新条件系统对区域自主创新实现的支撑作用;探讨了区域自主创新实现的过程,并对其所涉及的区域自主创新平台构建、知识资源利用、科技投入资金运作、文化建设、制度供给、战略技术与产业选择、战略设计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较为系统地构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自主创新理论框架。全文由十二部分组成,分为序言、结论和十章正文。论文的序言部分主要论述了论文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第一章,区域自主创新的理论基础。对与论文相关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创新理论和现代系统科学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回顾,为本论文的展开和深入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第二章,区域自主创新的意义及实现机制。阐述了区域自主创新的涵义,提出了区域自主创新五层含义,构建了区域自主创新实现机制模型,从动力及调控系统、条件系统、过程系统三个方面分析了区域自主创新的实现机制,并从七个方面论述了区域自主创新的时代意义。第三章,区域自主创新的平台构建。阐述了区域自主创新平台的功能,从构成要素及功能的角度划分了区域自主创新平台的结构,分析了制约区域自主创新平台功能的制约因素,介绍了德国、英国、印度、爱尔兰等国家构建自主创新平台的成功经验。第四章,区域自主创新的知识资源利用。阐述了知识资源在区域创新中的地位,研究了区域自主创新的知识资源利用机理、确定了知识资源利用的原则、分析了知识资源利用的运行机制,提出了区域自主创新知识资源利用的六个途径,介绍了苏格兰、美国、日本、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自主创新知识资源利用的经验。第五章,区域自主创新的资金运作。研究了区域自主创新科技投入的特点及对区域自主创新的作用,并根据技术创新生命周期的规律,研究了区域自主创新科技投入资金运作途径,介绍了美国、德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在自主创新进程中资金运作成功经验。第六章,区域自主创新的文化建设。论述了文化的涵义,分析了区域自主创新文化特性,研究了自主创新文化的作用机制,阐述了区域自主创新文化的需求,并从五个方面提出区域自主创新文化的建设路径。第七章,区域自主创新的制度供给。从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研究了区域自主创新制度的需求,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合作共享机制、不断完善政策制度环境等九个方面对区域自主创新的制度供给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介绍了美国、日本、法国、芬兰等国家自主创新制度供给的经验。第八章,区域自主创新的技术与产业选择。提出了选择和发展战略技术与产业的五个重要意义,对战略技术、战略产业的内涵、特点、选择原则、实现途径进行了研究,介绍了美国和韩国发展战略技术与产业的成功经验。第九章,区域自主创新的战略设计。在对机遇内涵界定的基础上,阐述了把握机遇的重要性,提出了在知识经济与全球化条件下区域自主创新的七大机遇,在研究了区域自主创新战略模式选择的原则和依据的基础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再创新三种自主创新战略模式的内涵、特点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区域自主创新战略实现的五个途径。第十章,吉林省经济发展的自主创新实证研究。在分析了吉林省经济发展自主创新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吉林省经济发展自主创新的障碍及原因,提出了吉林省依靠自主创新发展经济的五个根本途径。

二、石油化工催化技术跨越式发展途径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石油化工催化技术跨越式发展途径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技术经济范式转换视角下后发国技术进步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技术经济范式
        1.5.2 后发国
        1.5.3 技术进步路径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技术经济范式理论
        2.1.2 后发优势理论
        2.1.3 发展型国家理论
        2.1.4 企业技术能力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基于比较优势的适宜性技术进步路径
        2.2.2 基于竞争能力基础的技术赶超路径
        2.2.3 技术进步路径选择争论的研究评述
3 构建后发国技术进步路径理论分析框架
    3.1 后发国技术进步路径的特征
        3.1.1 嵌入性
        3.1.2 阶段性
        3.1.3 演化性
    3.2 技术经济范式阶段性与后发国技术进步路径
        3.2.1 流行技术经济范式成熟阶段:嵌入式技术引进
        3.2.2 新技术经济范式爆发阶段:技术模仿与渐进式创新
        3.2.3 新技术经济范式狂热阶段:国家支持的选择性创新
        3.2.4 新技术经济范式协同阶段:企业自主式技术创新
    3.3 技术经济范式转换与“赶超窗口”
        3.3.1 范式“转折点”与后发国制度重构
        3.3.2 技术能力积累与技术赶超“第二种机会窗口”
        3.3.3 后发国技术赶超的“第三种机会窗口”
    3.4 后发国技术经济成功赶超条件
        3.4.1 拥有“嵌入式自主性”政府机构
        3.4.2 运转有效的市场机制
        3.4.3 选择性产业政策
        3.4.4 培育国家创新系统
        3.4.5 拥有动态能力的企业
    3.5 本章小结
4 后发国技术进步路径选择:理论模型
    4.1 当前我国技术进步的几个典型事实
        4.1.1 我国要素禀赋结构正在发生明显变化
        4.1.2 我国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逐步缩小,但技术进步速度逐步下降
        4.1.3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国际技术转移受到影响
        4.1.4 “一步到位式”技术进步在某些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4.2 后发国技术进步路径选择模型
        4.2.1 最终产品生产厂商行为
        4.2.2 中间厂商的行为
        4.2.3 技术研发(模仿)部门
        4.2.4 市场均衡分析
    4.3 理论模型分析
        4.3.1 后发国家技术进步措施
        4.3.2 技术进步路径转型陷阱
        4.3.3 技术变革与技术进步方向选择
        4.3.4 基于竞争能力基础的技术赶超路径
        4.3.5 后发国产业政策选择
        4.3.6 发达国家技术进步机制
    4.4 本章小结
5 我国技术进步路径选择:城市产业政策视角
    5.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技术赶超历程
        5.1.1 第一阶段(1978-1999 年):充分引进吸收第四次技术革命成果
        5.1.2 第二阶段(2000-2018 年):嵌入第五次技术革命后半段
        5.1.3 第三阶段(2019-2050 年?):争夺第六次技术革命主导权
    5.2 技术进步路径与产业政策
        5.2.1 产业政策选择的争论
        5.2.2 技术进步路径与产业政策的匹配
    5.3 我国产业政策效果实证检验
        5.3.1 计量模型设计和变量说明
        5.3.2 实证分析结果
        5.3.3 内生性与稳健性的讨论
        5.3.4 实证检验结论与建议
    5.4 本章小结
6 企业技术进步方式选择:创新人力资本匹配视角
    6.1 创新人力资本、企业创新方式与企业价值链
        6.1.1 技术创新方式与人力资本
        6.1.2 人力资本与企业价值链
        6.1.3 异质性创新人力资本与企业价值链
    6.2 异质性创新人力本对企业价值链影响实证检验
        6.2.1 计量模型设定和变量说明
        6.2.2 实证分析结果
        6.2.3 异质性与稳健性检验
        6.2.4 内生性问题的讨论
        6.2.5 实证检验主要结论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本文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7.2.1 本文的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3)基于引进式技术跨越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以天津市主导产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技术跨越理论
        2.1.1 技术跨越的内涵
        2.1.2 技术跨越的模式
        2.1.3 技术跨越的路径
        2.1.4 技术跨越的条件、因素及机会窗口
        2.1.5 技术跨越的能力
        2.1.6 技术跨越研究综合评述
    2.2 技术溢出理论
        2.2.1 技术溢出的内涵
        2.2.2 技术溢出的效应
        2.2.3 技术溢出的形式及途径
        2.2.4 技术溢出的影响因素
        2.2.5 技术溢出研究综合评述
    2.3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理论
        2.3.1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含义
        2.3.2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
        2.3.3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综合评述
第三章 企业引进式技术跨越研究
    3.1 企业引进式技术跨越的基本概念
        3.1.1 企业引进式技术跨越的内涵
        3.1.2 企业实现引进式技术跨越的判定
        3.1.3 企业实现引进式技术跨越的过程
        3.1.4 企业实现引进式技术跨越需具备的条件
    3.2 企业实现引进式技术跨越的路径
        3.2.1 企业实现技术跨越的难度分析
        3.2.2 企业实现技术跨越的旋进路径
        3.2.3 企业实现引进式技术跨越的旋进路径
    3.3 企业引进式技术跨越能力评价
        3.3.1 企业引进式技术跨越的能力构成
        3.3.2 基于投入、实施能力的企业引进式技术跨越能力评价
        3.3.3 基于三阶段架构的企业引进式技术跨越能力评价
第四章 从企业引进式技术跨越到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影响机理及路径 假设
    4.1 企业实现引进式技术跨越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
        4.1.1 基于企业引进式技术跨越的企业间技术溢出的机理
        4.1.2 企业间技术溢出影响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机理
        4.1.3 企业实现引进式技术跨越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
    4.2 从企业实现引进式技术跨越到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概念模型
        4.2.1 基于企业引进式技术跨越的技术溢出的概念模型
        4.2.2 企业间技术溢出影响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概念模型
        4.2.3 企业实现引进式技术跨越影响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概念模型
    4.3 从企业实现引进式技术跨越到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假设
        4.3.1 企业实现引进式技术跨越与显性技术溢出的关系及路径假设
        4.3.2 企业实现引进式技术跨越与隐性技术溢出的关系及路径假设
        4.3.3 显性技术溢出与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关系及路径假设
        4.3.4 隐性技术溢出与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关系及路径假设
第五章 基于企业引进式技术跨越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的实证研究
    5.1 天津市主导产业发展概况
        5.1.1 天津市主导产业的选择
        5.1.2 主导产业发展概况
    5.2 实证研究的方法设计
        5.2.1 问卷设计
        5.2.2 变量度量
        5.2.3 数据收集与样本结构
        5.2.4 研究方法描述
    5.3 实证研究的数据处理和初步分析
        5.3.1 信度检验
        5.3.2 效度检验
    5.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5.4.1 初始结构方程模型的确立
        5.4.2 初始结构方程模型的检验与修正
        5.4.3 修正后结构方程模型的评估
        5.4.4 数据分析结果对研究假设的验证
        5.4.5 结构方程分析小结
    5.5 实证分析的结果讨论
        5.5.1 企业实现引进式技术跨越与企业间技术溢出的关系
        5.5.2 企业间技术溢出与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关系
        5.5.3 研究结论
第六章 引进式技术跨越下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6.1 以优化技术引进环境为基础,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6.1.1 建立健全技术跨越政策引导机制
        6.1.2 完善财税金融、法律等相关政策
        6.1.3 确立人才引进和共享政策
    6.2 以企业引进式技术跨越为核心,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6.2.1 突出企业在技术跨越中的主体地位
        6.2.2 增强企业技术引进的活力
        6.2.3 以消化吸收再创新为核心思想
        6.2.4 推动重大技术跨越的实现
    6.3 以技术溢出为途径,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6.3.1 打造企业技术合作平台
        6.3.2 完善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
        6.3.3 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致谢

(4)以催化技术创新贡献国民经济50年——记闵恩泽先生的主要科学技术成就和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1. 不断研发炼油新催化剂, 奠定石油炼制催化剂制造技术的基础
    1.1. 打破封锁, 从无到有, 开发石油炼制催化剂
        1.1.1. 磷酸硅藻土叠合催化剂
        1.1.2. 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
        1.1.3. 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
        1.1.4. 铂重整催化剂
    1.2. 指导开发炼油新一代催化剂, 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实现跨越发展
        1.2.1. 指导开发成功催化裂化新一代催化剂制造技术, 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2.2. 开发渣油催化裂化分子筛催化剂, 大幅度提高炼油厂经济效益
        1.2.2. 1. 大庆常压渣油催化裂化技术
        1.2.2. 2. 超稳Y型分子筛
        1.2.3. 钼镍磷加氢精制催化剂
    1.3. 自主创新, 使炼油催化剂迈出国门、走向世界
2. 自主创新, 开发新催化材料和新反应工程
    2.1. 新催化材料领域的重大成果
        2.1.1. ZRP分子筛
        2.1.2. 铝-交联累托石层柱分子筛
        2.1.3. 纳米β分子筛介孔基质复合材料
        2.1.4. 非晶态骨架镍合金
    2.2. 新反应工程领域的重大成果
        2.2.1. 磁稳定床反应器
        2.2.2. 悬浮催化蒸馏
        2.2.3. 超临界反应工程
3. 开发绿色石化技术, 从源头根治环境污染
    3.1.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与中国石化联合资助的“九五”重大项目“环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学和反应工程”
    3.2. 策划和指导开发从源头根治环境污染的绿色新工艺
        3.2.1. 环己酮氨肟化制环己酮肟“原子经济”新工艺
        3.2.2. 喷气燃料加氢脱硫醇新工艺
        3.2.3. 非晶态合金/磁稳定床己内酰胺加氢精制替代氧化精制新工艺
    3.3. 开发己内酰胺成套绿色生产技术, 实现引进装置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3.3.1. 中国石化巴陵分公司引进苯法己内酰胺装置的绿色化扩能改造
        3.3.2. 石家庄化纤有限责任公司引进甲苯法己内酰胺装置的绿色化扩能改造
    3.4. 筹划、参与、指导开发生物柴油炼油化工技术
        3.4.1. 提出发展生物柴油炼油化工厂的设想, 引领我国生物柴油产业发展方向
        3.4.2. 发展生物柴油的油料植物资源调研
        3.4.3. 指导开发环境友好的生物柴油生产新工艺

(6)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理论层面
        1.1.2 现实层面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 文献综述
        1.3.1 我国宏观科技政策的研究综述
        1.3.2 科技政策理论研究综述
        1.3.3 区域科技政策研究综述
        1.3.4 科技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研究综述
        1.3.5 少数民族科技政策研究综述
        1.3.6 内蒙古科技规划、政策研究综述
    1.4 研究的创新与特色
第二章 建国初期,内蒙古开始全面规划科技事业
    2.1 国家确定集中科技资源解决经济建设关键问题的政策
        2.1.1 “十二年”科技规划
        2.1.2 《科研工作十四条》和《十年规划》
    2.2 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科学发展规划《三年规划八年设想(1960——1967)纲要》
    2.3 内蒙古自治区《1961——1962年科技发展纲要》和《1963---1972年科技发展规划》
第三章 内蒙古科技事业迎来“科学的春天”,科技规划更加注重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3.1 国家以经济为导向的科技战略确立
        3.1.1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与《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
        3.1.2 以经济为导向的科技战略的确立——迎接新的世界产业革命的挑战
        3.1.3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3.2 内蒙古科技事业从瘫痪到恢复
        3.2.1 建国以来自治区召开的第一次科学大会
        3.2.2 自治区科技工作进入全面快速恢复发展时期
第四章 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内蒙古面向经济建设纵深部署三个层次科技计划
    4.1 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科技进步
        4.1.1 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
        4.1.2 “科教兴国”战略确立
    4.2 内蒙古开始实施“八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科技三项改革稳步推进
        4.2.1 内蒙古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4.2.2 科研机构事业费管理和科技三项费用的拨款制度改革政策
        4.2.3 技术市场管理体系基本形成,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成果丰硕
        4.2.4 农村牧区科技综合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4.2.5 民办科技机构崭露头角,成为科技改革新的“生力军”
    4.3 内蒙古面向经济建设纵深部署3个层次科技计划
        4.3.1 星火计划与振兴农村经济
        4.3.2 火炬计划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4.3.3 攻关计划
        4.3.4 其它相关配套科技计划与政策
第五章 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内蒙古
    5.1 国家确立以创新为主线的科技政策
        5.1.1 自主创新战略的提出
        5.1.2 科技人才体系不断完善
    5.2 科技计划集中集成,六大领域重点突破,自治区全面推进“科教兴区”战略
    5.3 建立新型科研结构和区域创新体系
        5.3.1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总体框架及科研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的出台
        5.3.2 科研机构转制攻坚战
        5.3.3 全区技术创新大会
        5.3.4 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5.4 新世纪之初科技基础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5.4.1 科技生产力布局136程
        5.4.2 科技计划5226体系
        5.4.3 建设创新型内蒙古,从“科教兴区”到“科技强区”转变
        5.4.4 科技政策规划体系
        5.4.5 科技投资结构
第六章 内蒙古科技发展的经验与反思
    6.1 内蒙古科技事业五十年(1958-2008)的发展
    6.2 值得借鉴的几条经验
        6.2.1 以科技规划引领科技战略发展,不断优化科技发展环境
        6.2.2 加快原始创新步伐,充分发挥传统特色产业先发优势
        6.2.3 通过技术进步重大项目推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步伐
        6.2.4 全力打造特色创新平台,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取得显着成效
        6.2.5 强化高层次引进和培养,实现科技资源的跨区域配置
    6.3 有待反思的几个问题
        6.3.1 科技政策与宏观政策关联度大,宏观政策的偏差易致科技政策的盲动
        6.3.2 科技投入水平低,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受到制约
        6.3.3 研究开发能力仍然不高,关键技术自给率低
        6.3.4 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不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受制约
        6.3.5 人才队伍整体水平不高,严重制约创新能力的发挥
        6.3.6 科技创新制度与环境不健全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6.4 今后的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
        6.4.1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宏观体系
        6.4.2 在加大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全面开展研发平台和产业化载体的升级工作
        6.4.3 推动激励自主创新各项政策的落实,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6.4.4 强化人才引进与培养,提高科技人才队伍整体水平
        6.4.5 加强国际国内科技合作
        6.4.6 以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大科技观,整体推动科技资源向农村牧区延伸
第七章 内蒙古科技规划绩效评价
    7.1 科技评价综述
        7.1.1 科技评价的范畴和主要方法
        7.1.2 我国科技评价的发展
    7.2 内蒙古科技评价现状
    7.3 以“十一五”为例,基于DEA方法对内蒙古科技规划进行绩效评价
        7.3.1 决策单元的界定与评价指标的选择
        7.3.2 样本归集
        7.3.3 样本运算及分析
    7.4 内蒙古科技规划评价体系构建的建议
        7.4.1 加强科技评估制度建设,明确评估在管理中的作用
        7.4.2 加强对评估方法的研究,建立健全科技评估专业规范
        7.4.3 系统研究科技评估的组织管理,统筹科技评估环境建设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机制与绩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信息化与工业化相关理论
        1.3.2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相关理论综述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思路
        1.4.2 分析框架
        1.4.3 研究方法
        1.4.4 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理论回顾与研究综述
    第一节 技术发展规律与技术范式
        2.1.1 技术内涵及内在逻辑
        2.1.2 技术范式理论
    第二节 技术跨越理论与综述
        2.2.1 技术跨越的内涵
        2.2.2 技术跨越的路径研究
        2.2.3 技术跨越的模式
        2.2.4 技术跨越的实现能力
        2.2.5 技术跨越机会选择
    第三节 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关理论
    第四节 技术扩散理论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机理研究
    第一节 信息化与工业化关系的理论分析
        3.1.1 信息化的主要内涵
        3.1.2 工业化的主要内涵
        3.1.3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关系
    第二节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技术机理分析
        3.2.1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演化
        3.2.2 基于技术周期视角两化融合的内涵界定
        3.2.3 短期两化融合的机理与数理分析
        3.2.4 长期两化融合的机理与数理分析
        3.2.5 生产要素的配置及结构变革
    第三节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实现机制分析
        3.3.1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技术逻辑
        3.3.2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系统机制
        3.3.3 市场与政府对于两化融合的影响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政策环境与制约因素分析
    第一节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政策环境分析
        4.1.1 政策环境分析
        4.1.2 必要性分析
    第二节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现状与成效
    第三节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制约因素分析
        4.2.1 存在的问题
        4.2.2 制约因素分析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企业层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绩效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企业层面两化融合理论综述
        5.1.1 信息技术的采纳对生产绩效影响
        5.1.2 企业信息化投资绩效研究综述
    第二节 陕西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调研问卷设计与基本描述
        5.2.1 设计准则
        5.2.2 设计框架
        5.2.3 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节 企业两化融合数据分析与绩效研究
        5.3.1 主要变量设定
        5.3.2 数据描述与统计分析
    第四节 分析结论
        5.4.1 企业信息化绩效分析
        5.4.2 扩展性分析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产业层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绩效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文献综述
    第二节 信息化投资绩效的模型构建
    第三节 数据和变量
        6.3.1 主要变量设定
        6.3.2 简单统计分析
    第四节 分析结论
        6.4.1 产业信息化绩效分析
        6.4.2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两化融合状况对比
        6.4.3 扩展性分析
    第五节 小结
第七章 推进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思路及对策
    第一节 战略重点和主要领域
        7.1.1 战略重点
        7.1.2 主要领域
    第二节 推进我国两化深度融合的思路及对策
        7.2.1 基于企业视角推进两化融合的思路及对策
        7.2.2 基于产业视角推进两化融合的思路及对策
        7.2.3 基于政府视角推进两化融合的思路及对策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8)内蒙古与环渤海经济圈产业对接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五、创新与不足
六、论文研究思路 第一章 产业对接与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产业对接概念界定
    一、产业对接的内涵与外延
    二、产业对接的分类
    三、产业对接的策略
第二节 产业转移理论
    一、产业转移的含义
    二、产业转移的分类
    三、产业转移的特点
第三节 产业承接理论
    一、产业承接的含义
    二、产业承接的类型
    三、产业承接点的选择
第四节 发达与欠发达区域相互作用理论
    一、发达与欠发达区域产业对接基础理论
    二、发达与欠发达区域相互作用理论
第五节 产业对接与区域间相互作用
    一、产业对接的区域间相互关系
    二、产业对接中区域间的决策博弈
    三、产业对接的区域效应 第二章 内蒙古与环渤海经济圈产业对接发展的历史条件及现实基础
第一节 内蒙古与环渤海经济圈产业对接发展的历史条件
    一、自然环境与地理区位
    二、延续几千年的部族冲突与融合
    三、历史上的交流与互利
    四、同处新中国成立后的“华北区”及经济上密切联系
第二节 内蒙古经济发展现状
    一、“十一五”期间内蒙古经济发展状况
    二、内蒙古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因素和优势产业
第三节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状况分析
    一、环渤海经济圈概况
    二、环渤海经济圈结构与比较优势
    三、“十一五”期间环渤海经济圈的特点
第四节 内蒙古与环渤海经济圈产业对接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一、内蒙古与环渤海经济圈产业对接的必要性
    二 、内蒙古与环渤海经济圈产业链的互补性和对接发展的可能性 第三章 内蒙古与环渤海经济圈产业对接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内蒙古与环渤海经济圈产业对接与区域合作现状
    一、总体现状
    二、主要领域和形式
第二节 内蒙古与环渤海经济圈产业对接的特征
    一、对接的自发性与低层次性
    二、重政府轻企业
    三、低效率
    四、各种壁垒因素的存在
    五、政策与法律体系的差异性
第三节 内蒙古与环渤海经济圈产业对接的潜力分析
    一、供求层面的产业对接潜力
    二、政策层面的产业对接潜力
    三、企业成长层面的产业对接潜力 第四章 内蒙古与环渤海经济圈产业对接的原则和内容
第一节 产业对接的原则
    一、发挥比较优势与互利共赢
    二、实现内蒙古可持续发展
    三、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四、企业为主、政府引导
第二节 产业对接的总体构想
    一、内蒙古的区位功能定位
    二、产业对接的阶段性
第三节 产业对接的内容确定
    一、区位熵模型与修正
    二、农业产业对接
    三、工业产业对接
    四、第三产业对接
第四节 内蒙古工业与环渤海经济圈对接
    一、内蒙古工业发展的特点和问题
    二、环渤海经济圈工业发展的特点和问题
    三、内蒙古工业与环渤海经济圈对接的重点领域
第五节 内蒙古农牧业与环渤海经济圈对接
    一、内蒙古农牧业发展的特点与问题
    二、环渤海经济圈农牧业发展的特点和问题
    三、内蒙古农牧业与环渤海经济圈对接的重点领域
第六节 内蒙古服务业与环渤海经济圈对接
    一、内蒙古服务业发展的特点
    二、环渤海服务业发展情况
    三、内蒙古服务业与环渤海经济圈对接的重点领域 第五章 内蒙古与环渤海经济圈产业对接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中东欧国家融入欧盟经济圈的经验借鉴
    一、欧盟成员国的产业对接经验
    二、对内蒙古与环渤海经济圈产业对接的启示
第二节 培育区域共同市场
    一、要素市场对接
    二、消费市场对接
    三、市场管理体制对接
第三节 产业规划对接
    一、规划体系合理对接
    二、规划流程与制定方式对接
    三、规划协调机制保障
第四节 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一、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二、总体上加快构建区域物流业发展格局
    三、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对接
第五节 建立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一、地方政府间的密切合作与有序引导
    二、建立利益协调机制
    三、建立信息沟通机制
    四、推动企业优化重组与合理兼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后记

(10)区域经济发展的自主创新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序言
    第一节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论文的研究背景
        二、论文的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的相关研究现状
        二、国外的相关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评
    第三节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论文的主要内容
        二、论文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区域自主创新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
        一、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三、区域生命周期理论
        四、区域经济发展竞争优势理论
        五、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理论
    第二节 区域创新的相关理论
        一、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二、进化经济学理论
        三、新产业区理论
        四、三重螺旋理论
    第三节 现代系统科学的相关理论
        一、耗散结构理论
        二、突变理论
        三、协同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区域自主创新的意义及实现机制
    第一节 区域自主创新的涵义
        一、创新是一种经济发展理论
        二、自主创新的涵义
        三、区域自主创新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第二节 区域自主创新的实现机制
        一、区域自主创新实现机制概述
        二、区域自主创新的动力系统
        三、区域自主创新的条件系统
        四、区域自主创新的过程系统
        五、区域自主创新的调控系统
    第三节 区域自主创新的时代意义
        一、自主创新已成为决定区域经济发展兴衰成败的关键
        二、自主创新是区域意志和利益的体现与象征
        三、自主创新是区域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拓展发展空间的根本
        四、自主创新是区域调整产业结构、增强区域竞争能力的原动力
        五、自主创新是推动经济区域系统不断优化的重要途径
        六、自主创新是区域实现产业集群获得范围经济的重要手段
        七、自主创新是区域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区域自主创新的平台构建
    第一节 区域自主创新平台的功能
        一、保障、供给功能
        二、聚集、整合功能
        三、引进、消化、吸收功能
        四、催化、创新功能
        五、支撑、协调功能
        六、提升产业竞争力功能
    第二节 区域自主创新平台的结构
        一、区域自主创新平台的概念
        二、区域自主创新平台的结构
    第三节 影响区域自主创新平台功能的制约因素
        一、平台的定位
        二、平台的运作机制
        三、平台的人才队伍建设
    第四节 区域自主创新平台构建的国际经验
        一、德国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马普学会
        二、英国的剑桥科学园与剑桥-麻省理工学院研究院(CMI)
        三、“软件王国”印度的产品自主创新平台
        四、“欧洲软件之都”爱尔兰的自主创新服务平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区域自主创新的知识资源利用
    第一节 知识资源在区域创新中的地位
        一、知识资源及其构成
        二、知识资源与经济发展理论
        三、知识经济理论
    第二节 区域自主创新知识资源利用的机制
        一、区域自主创新知识资源利用机理
        二、区域自主创新的知识资源利用原则
        三、区域自主创新知识利用的运行机制
    第三节 区域自主创新知识资源利用的途径
        一、构建学习型区域
        二、完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
        三、加强区域顶尖人才的培养与有效流入
        四、缔结知识联盟
        五、产业链整合
        六、知识产权贸易
    第四节 区域自主创新知识资源利用的国际经验
        一、苏格兰学习型区域的建设
        二、美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与引进
        三、日本的知识产权战略
        四、中国“硅岛”台湾IC 产业的成功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区域自主创新的资金运作
    第一节 科技投入与区域自主创新
        一、区域自主创新科技投入体系构成
        二、区域自主创新科技投入的特点
        三、科技投入在区域自主创新中的作用
    第二节 区域自主创新资金运作的途径
        一、区域自主创新资金运作的内涵
        二、区域自主创新资金运作的功能
        三、区域自主创新资金运作的途径
    第三节 发达国家科技投入资金运作的国际模式
        一、美国科技投入资金运作模式
        二、日本科技投入资金运作模式
        三、德国科技投入资金运作模式
        四、韩国科技投入资金运作模式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区域自主创新的文化建设
    第一节 文化的涵义
        一、文化的定义及结构
        二、文化的基本属性
        三、文化的功能
    第二节 区域自主创新文化的特性
        一、独特的科学精神气质
        二、独创性的要求与标识
        三、竞争与合作的社会规范
        四、激发和凝聚的社会氛围
    第三节 区域自主创新文化的作用机制
        一、激发和推动的作用机制
        二、凝聚和协调的作用机制
        三、提升和开拓的作用机制
    第四节 区域自主创新文化的建设
        一、区域经济发展自主创新文化的需求
        二、区域自主创新文化的建设路径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区域自主创新的制度供给
    第一节 区域自主创新的制度需求
        一、制度的内涵及其构成
        二、制度的功能:制度需求的经济学分析
        三、区域自主创新的制度需求分析
    第二节 区域自主创新的制度供给
        一、制度供给的概念、特征及影响因素
        二、区域自主创新的制度需求与供给博弈
        三、区域自主创新的制度供给
    第三节 区域自主创新制度供给的国际经验
        一、区域自主创新制度供给的美国经验
        二、区域自主创新制度创新的日本经验
        三、区域自主创新制度供给的法国经验
        四、区域自主创新制度创新的芬兰经验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区域自主创新的技术与产业选择
    第一节 战略技术与战略产业是区域自主创新竞争的焦点
        一、基于技术轨道理论的技术与产业选择
        二、战略技术与战略产业选择的意义
    第二节 区域自主创新的战略技术选择
        一、战略技术的内涵
        二、战略技术的特点
        三、战略技术选择的原则
        四、战略技术的实现途径
        五、美国发展计算机技术的道路及成功经验
    第三节 区域自主创新的战略产业选择
        一、战略产业的内涵
        二、战略产业的分类、特点及选择的参考指标
        三、战略产业的进化模式
        四、战略产业的实现途径
        五、韩国以战略产业成功发展经济的道路及经验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区域自主创新的战略设计
    第一节 区域自主创新的机遇
        一、机遇的内涵
        二、机遇的重要性:三次历史性机遇的变迁
        三、区域自主创新的机遇
    第二节 区域自主创新的战略模式选择
        一、区域自主创新战略模式选择的原则
        二、区域自主创新战略模式选择的依据
        三、区域自主创新的战略模式
    第三节 区域自主创新战略的实现途径
        一、发挥区域大企业集团的推动作用
        二、打造区域自主创新增长极
        三、开展产业集群式创新
        四、建立“用户主导紧密型产学研合作”网络
        五、以区位、资源优势为依托实现区域自主创新
    本章小结
第十章 吉林省经济发展的自主创新实证研究
    第一节 吉林省经济发展自主创新的现状
        一、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二、吉林省经济发展自主创新的现状分析
    第二节 吉林省经济发展自主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吉林省经济发展自主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吉林省经济发展自主创新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自主创新是吉林省经济振兴的根本途径
        一、大力弘扬自主创新文化,构建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自主创新环境
        二、加快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和提高区域自主创新平台的支撑力度
        三、完善自主创新制度安排,为区域自主创新注入活力和动力
        四、建设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发展工程,提升吉林战略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五、展望未来、立足区域,准确规划和制定区域自主创新战略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石油化工催化技术跨越式发展途径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技术经济范式转换视角下后发国技术进步路径研究[D]. 彭伟辉. 西南财经大学, 2019(12)
  • [2]德业双馨的学者闵恩泽——闵恩泽先生在石油化工领域的主要成就和对社会的贡献[J]. 张晓昕,宗保宁,何鸣元. 中国科学:化学, 2014(01)
  • [3]基于引进式技术跨越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以天津市主导产业为例[D]. 郑祖婷. 天津大学, 2014(05)
  • [4]以催化技术创新贡献国民经济50年——记闵恩泽先生的主要科学技术成就和贡献[J]. 何鸣元. 催化学报, 2013(01)
  • [5]从催化导向性基础研究到工业应用的若干创新思路与实践——庆祝闵恩泽先生九十华诞[J]. 谢在库. 催化学报, 2013(01)
  • [6]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D]. 么红杰.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2(07)
  • [7]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机制与绩效[D]. 王金杰. 南开大学, 2012(07)
  • [8]内蒙古与环渤海经济圈产业对接发展研究[D]. 韩笑妍.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0)
  • [9]以催化技术创新贡献国民经济50年——记闵恩泽先生的主要科学技术成就和贡献[J]. 何鸣元. 化学进展, 2008(Z1)
  • [10]区域经济发展的自主创新理论研究[D]. 王燕. 东北师范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石化催化技术跨越式发展之路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