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论文文献综述)

孙思思[1](2021)在《STEAM中Arts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及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STEAM教育指的是由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这五门学科构成的一个综合性的教育。STEAM教育是建立在STEM教育的基础上,而STEM教育又是在STS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本文在整个实践研究中运用文献研究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了解中国和国外STEAM教育的现状,今后的研究及发展趋势。挖掘出适合中学数学的教学方法,而且以南昌市某中学的部分师生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对他们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并做半标准式的谈话访问,整理分析调查数据,了解在数学教学中STEAM中艺术的融入情况。根据调查结果分析,老师在课堂中对艺术教育的渗透还不能满足学生的对艺术教育的需求,所以本文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在教学中开展艺术教育。笔者在一个班的数学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而在另一个班进行常规教学。分析对比两个班教学后的成绩,并且用SPSS22.0软件分析数据可知,在两个班学习基础相同的前提下,渗透了艺术教育的实验班的学习成绩要明显高于参照班的成绩。本研究在STEAM教学理论前提下,以教材和教学为出发点,提炼出其中的的艺术成分。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艺术教育在数学中的渗透,不但培养了学生认知美、感受美的能力,而且他们的学习兴趣有所提升,有利于取得一个良好的学习成绩。同时对数学学科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为以后其他学科的STEAM教学有参考价值。

赵云娜[2](2021)在《小学数学文化教学模式构建研究》文中提出

李莎莎[3](2021)在《故事在小学低段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

刘洁[4](2021)在《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师的“问题提出”观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PISA2021首次将创造性思维纳入测评领域,考查学生生成多样化的想法、生成创造性的想法、评估和改进想法的能力。关注学生生成想法的数量以及灵活性的同时,还要求学生提出恰当的、与任务相关的且具有独创性的想法。从PISA2021对创造性思维的阐述可以发现,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衡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指标。我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改革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由此可见,不论是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还是我国课程改革的需要,都对问题提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已有的相关研究来看,多数学者把学生作为研究的主体,关注学生问题提出能力及影响学生问题提出的因素等方面,鲜有学者关注教师问题提出的观念、态度等。基于此,本研究选取四川、新疆、西藏、云南、甘肃、青海6个少数民族聚集地的94名小学数学教师为研究对象,编制小学数学教师问题提出观念的开放式问卷,对小学教师的“问题提出”观念进行考察。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适用于考察小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问题情境方面,认同结构化情境的教师占比最大。在给定的三种情境中,教师认为先提供范例,再要求学生提出问题更有利于考察学生问题提出能力。通过范例学生对“问题提出”有了认识,可模仿,一方面学生循序渐进,便于知识间的迁移;另一方面,适用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提高学生参与度,符合不同层次学生需求。2.学生在问题提出中的收获方面,认同数学素养提升与深度参与学习过程的教师占比较大;学生在问题提出中的挑战方面,认为数学理解水平偏低的教师占比最大,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对问题提出的理解有困难。3.开展问题提出教学的挑战方面,认为教学能力不足的教师占比较大。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难以实现问题提出教学方式与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固化的教学经验和现行教学机制束缚教学设计,教学经验不足或受教学经验束缚而导致教师思维局限;兼顾众多学生提出的各种难度的问题是不现实的;无法保证每一位学生在问题提出活动中得到应有的发展。4.绝大多数教师支持实施问题提出教学,但仍有部分教师持否定态度;绝大多数教师仅意识到问题提出教学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帮助,极少部分教师提及问题提出教学对教师自身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根据本研究结论,主要提出以下建议:1.教师应关注不同情境对问题提出教学的影响,基于学生的学习创设不同情境;2.教师应注重加深对问题提出教学的认识;3.开展针对性的教师培训,有效提高小学数学教师问题提出能力。

赵菊红[5](2021)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该意见的颁布对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引领作用。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逐步成为教育界讨论的焦点,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在教育领域的价值不言而喻。当前,数学课程的改革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论层面取得一定进步,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是存在诸多问题。数学新课程标准注重教学情境创设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情境创设在更好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当前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研究却尚为空白,所以本文基于新课标要求将两者结合,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以教学情境创设为重点展开研究,为教学实践提供线索方向,以便更好地落实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总体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该部分论述了选题的缘由、意义、目的与方法,并对数学核心素养、情境教学与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情境教学相关研究进行分析与概述,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了解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现状。该部分从教学情境的各维度出发,对小学数学部级优课中的案例进行四维分析,为确定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分析要素奠定基础;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统计情况进行内容分析,归纳了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的优势;在优级部课的分析基础之上结合教师访谈挖掘当前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该部分基于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当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与教学情境创设的现状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探讨并提出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相关策略。第四部分,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情境教学创设模式。该部分主要针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与情境创设之间的密切关系,结合情境创设的相关策略,从模式涵义、情境创设的目标、原则、教学分析、实施方法、评价和流程七大方面初步探寻一种可能模式。第五部分,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案例。该部分在情境创设模式的基础之上,具体从案例主题、数学教学分析、情境创设以及教学活动设计四大方面展开案例设计,通过具体教学案例的呈现为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第六部分,结语。概述了本文的基本结论与前景展望。

方琪[6](2021)在《小学一年级数学分类的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文中提出在数学领域内,全面发展不只意味着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思想的培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新增加的“两基”之一便是“基本思想”。分类是常用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也是按照事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分为不同种类的逻辑方法。本研究基于“分类的教学”在数学中的重要价值、当前“分类的教学”在小学一年级数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数学“分类的教学”研究相对较缺乏,对小学一年级数学分类的教学现状展开研究。当今学术界已有研究分别从概念界定、分类的标准及原则、分类的教学等方面展开,这些研究为本课题提供了启发和借鉴。然而,囿于各自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已有研究依然存在以下局限:一是关于数学“分类的教学”研究不够全面;二是有关数学“分类的教学”实证研究较为薄弱;三是关于“分类的教学”与小学数学教材、数学课标相联系的研究欠缺。因此,本文针对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结合已有文献资料和分类的相关理论,运用文本分析法、访谈法和调查法,展开小学一年级数学“分类的教学”现状调查。本文根据调查结果进行问题总结,并分析“分类的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类的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对数学中分类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明确、教师缺少教学方法的指导、教师教学经验和学生生活经验不丰富、学校教研活动力度不大、认知能力影响学习、教学评价机制不够完善。梳理完“分类的教学”存在问题之后,并分别对其问题分析了原因。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教师对分类的相关认识出现了偏差、教师对教学方法不够重视、经验的缺乏、学校对数学教研活动不够重视、学生认知能力水平不一致、大环境“唯分数论”的影响。最后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些改进数学“分类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师数学“分类的教学”素养,研究学生思维发展特征、采取阶段化“分类的教学”,改革教学评价方式、改进“分类的教学”。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它既能丰富小学数学思想的研究,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在数学思想、数学思维等方面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又能帮助学生从体会分类的意义,到逐步掌握分类的方法和原则,最后学会运用分类解决问题。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点是将分类的理论、数学课标、小学数学教材与教学现状相联系在一起,从宏观、中观、微观的视角探索一些可操作性的策略,以期为小学数学“分类的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杨茹冰[7](2021)在《高中生数学运算素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以函数主题教学为例》文中认为数学运算素养是2017年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给出的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数学运算能力是数学教育培养的核心能力,将数学运算素养落实于教学中是数学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关注的问题。通过文献研究界定核心概念,确定研究的理论依据;调查学生数学运算素养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分析成因;以函数主题内容为例,基于培养学生数学运算素养设计教学过程,并完成教学实践,得出提升数学运算素养的教学策略。研究表明,高中生数学运算素养水平整体不高,大部分学生能够达到水平一知识理解,水平二知识迁移有待提升,较少学生达到水平三知识创新。男女生在数学运算素养的整体发展上无显着差异,但男生在知识创新上会优于女生。高中生数学运算素养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有:概念不清,对运算对象的错误理解;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出现运算法则的负迁移;运算思路模糊、不够严谨;忽视运算细节导致运算结果错误;运算步骤书写的不规范等。导致高中生数学运算素养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有:从教师角度看,教师对2017版课标和2019年新版教材的研究不够深入,认识不够全面;教师不够重视数学运算,缺乏运算的示范引领。从学生自身看,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较低,缺乏数学运算积极性;学生对数学运算的不良习惯;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学生不善于对数学运算的总结反思。根据教学实践效果研究表明,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提升数学运算素养的策略有:关注数学情境,理解运算对象;夯实知识基础,掌握运算法则;激发学生兴趣,重视运算反思;精选精讲例习题,加强运算示范;借助信息技术,优化运算教学;合理利用资源,开设校本课程。

李甜甜[8](2021)在《数学文化在初中“数与代数”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数学文化融入初中“数与代数”的教学符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与高中2017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教学的理念相一致,研究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这一问题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通过文献分析法,从对数学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出发,阐述了数学文化蕴含的巨大文化价值;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对数学和数学学习的的认识,教师访谈了解一线教师对数学文化融入课堂的认识和做法,以此为基础探讨数学文化融入“数与代数”教学的切入点;以七年级“数与代数”教学为例开展基于数学文化深度融合的数学教学设计和教学的实践,并对渗透数学文化教学效果加以分析研究;提出初中数学数学文化教学原则以及教学策略。结合数学文化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发展水平,数学文化融入初中数学教学应遵循渗透性、相关性、有用性、趣味性以及适时性原则;应从数学史、数学思想、数学应用、数学美以及数学精神等方面运用数学文化于课堂教学中,并从教师科学引导数学文化的融入和提高教师运用数学文化的能力两个角度给出了具体教学策略。

许亚桃[9](2021)在《基于Delphi-AHP法的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数学建模活动作为课程内容主线之一,明确规定了数学建模活动的课时,对数学建模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研究者们多聚焦于数学建模教学设计要素和数学建模特征,阐述实施数学建模教学的途径、方法或提出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策略,鲜有指向数学建模教学评价的研究。文章从教学评价角度构建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为诊断和指导数学建模教学提供研究工具。研究目的是构建科学的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为此,文章将研究问题确定为:(1)如何划分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层级?(2)如何确定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3)如何检验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研究在根据文献初步编制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两次征询20位专家关于评价指标的意见,修订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接着,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征询18位专家关于指标权重的意见,确定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并检验指标体系的信效度。研究主要结论有:(1)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建模选题、教学监控、建模过程、合作学习、成果展示5个一级指标和相应的19个二级指标。(2)一级指标权重分别为0.26、0.16、0.29、0.16、0.13。从权重来看,二级指标中选题的适切性最为重要(0.12),提出问题(0.10)次之,接着是选题的发展性(0.08)、建立模型(0.08)、选题的吸引力(0.06)和明确分工(0.06)。以上六项指标的权重均在0.05以上,占全部指标权重的50%。(3)评价指标体系一、二级指标和总体指标体系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均大于等于0.90。各指标的I-CVI在0.8~1之间,K(9)值均大于0.74,S-CVI/UA和S-CVI/Ave均在0.90以上,具有较好信效度。高中数学建模教学建议为:选择适合学生的数学建模课题;发挥指导、监控和评价功能;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数学建模过程;引导学生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建模成果。

甄祎明[10](2021)在《基于概念同化学习的高中数学概念课师生互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课堂是重要的教学场域,教育目标的落实则需要依托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师生互动作为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交流方式,对高中生的数学概念学习至关重要,并且概念同化是高年级学生获得数学概念的主要学习方法。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为高中数学概念课中的师生互动提供指导价值,并有助量化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水平,辅助优化教师的教学效果。因而,确定研究问题为:(1)基于概念同化学习的高中数学概念课师生互动评价指标体系是什么?(2)基于概念同化学习的高中数学概念课师生互动评价模型是什么?为构建基于概念同化学习的高中数学概念课师生互动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模型,首先,基于文献分析法整合梳理相关研究及理论,初步构建指标体系;然后,利用德尔菲法,基于专家意见,修订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其次,利用视频分析法,借助人工智能,依托于Python软件对优秀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视频样本进行分析,通过视频编码辅助验证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利用德尔菲法,基于权重问卷征询专家意见,根据专家的重要性排序数据,利用yaahp10.1软件计算得到各指标权重,从而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模型;最后,利用统计描述法,对评价指标体系实施检验,根据不同主体对师生互动样本的评价结果,利用SPSS18软件检验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与效度,形成科学、合理的基于概念同化学习的高中数学概念课师生互动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模型。研究结论为:(1)《基于概念同化学习的高中数学概念课师生互动评价指标体系》共设4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概念辨认阶段的师生互动、概念加工阶段的师生互动、概念强化阶段的师生互动以及概念应用阶段的师生互动。二级指标分为行为方面与氛围方面两个维度,其中,概念辨认阶段的师生互动下的二级指标为:对话交流,调动感染;概念加工阶段的师生互动下的二级指标为:讲解探索,启发专注;概念强化阶段的师生互动下的二级指标为:例证分析,激励思考;概念应用阶段的师生互动下的二级指标为:任务解决,鼓励反馈。经检验,指标体系的信度与内容效度良好,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与有效性,能够作为高中数学概念同化学习中师生互动的科学评价工具。(2)基于指标体系,利用AHP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得到相应的评价模型为:I=0.105T1+0.093T2+0.183T3+0.154T4+0.126T5+0.088T6+0.138T7+0.113T8(其中,I代表师生互动的总分值,T1~T8依次代表各二级指标的分值)。基于概念同化学习的高中数学概念课师生互动建议:在概念辨认阶段,师生持续交流,激发学习兴趣;在概念加工阶段,深入讲解探索,启发专注思考;在概念强化阶段,通过例证分析,不断激励探索;在概念应用阶段,共同解决任务,形成鼓励反馈。

二、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论文提纲范文)

(1)STEAM中Arts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及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STEAM教育理念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STEAM教育理念的研究现状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STEAM教育的起源
        1.4.2 STEAM教育理念的内涵
        1.4.3 ARTS的概念及特点
第二章 ARTS在中学数学教材中的体现
    2.1 数学教学中的逻辑艺术
    2.2 数学教学中的图形艺术
        2.2.1 图形艺术的对称美
        2.2.2 图形艺术的和谐美
        2.2.3 图形艺术的奇异美
    2.3 数学教学中的导入艺术
        2.3.1 直观导入艺术
        2.3.2 故事导入艺术
        2.3.3 事例导入艺术
    2.4 数学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第三章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Arts情况的现状调查
    3.1 调查方法
        3.1.1 问卷调查法
        3.1.2 半结构访谈法
        3.1.3 数据处理分析法
    3.2 调查对象
    3.3 调查过程
        3.3.1 制定方案阶段
        3.3.2 研究实证阶段
        3.3.3 总结升华阶段
    3.4 调查思路
    3.5 调查结果分析
        3.5.1 学生问卷数据的调查结果分析
        3.5.2 教师问卷数据的调查结果分析
    3.6 对南昌市某中学的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3.7 STEAM中 ARTS渗透教学效果的调查与分析
第四章 ARTS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4.1 逻辑艺术中数学教学中的案例
    4.2 图形艺术中数学教学中的案例
    4.3 导入艺术中数学教学中的案例
    4.4 提问艺术中数学教学中的案例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小结
    5.2 反思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2 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3 逻辑艺术中数学教学中的案例
    附录4 图形艺术中数学教学中的案例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致谢

(4)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师的“问题提出”观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准确把握小学数学教师问题提出观念的现状
        二、了解不同小学数学教师在问题提出观念上的差异
        三、为小学数学教师问题提出教学提供建议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问题提出
        二、教师问题提出观念
    第二节 研究动态
        一、问题提出的价值与意义
        二、问题提出与问题情境之间关系的研究
        三、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研究
        四、教师对问题提出教学认识的研究
        五、影响教师问题提出观念的研究
    第三节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一、已有研究的贡献
        二、已有研究的不足
    第四节 论文创新性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问题
    第三节 研究工具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编码框架
        一、编码框架的形成过程
        二、编码框架
        三、编码过程实例
        四、编码一致性检验
第四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教师观念中适用于考察小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教学情境及原因
        一、教师对学生在问题提出活动中所面临困难的预测
        二、教师认为适用于考察小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情境及原因
    第二节 教师对学生在问题提出活动中收获的认识
        一、教师对学生在问题提出活动中收获的认识
        二、不同教师对学生在问题提出活动中收获的认识
    第三节 教师对学生在问题提出活动中面临挑战的认识
        一、教师对学生在问题提出教学活动中面临挑战的认识
        二、不同教师对学生在问题提出活动中面临挑战的认识
    第四节 教师对自身开展问题提出教学面临挑战的认识
        一、教师对自身开展问题提出教学面临挑战的认识
        二、不同教师对自身开展问题提出活动面临挑战的认识
    第五节 教师对问题提出教学的态度及原因
        一、教师对问题提出教学的态度及原因
        二、不同教师对问题提出教学的态度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适用于考察小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问题情境方面,认同结构化情境的教师占比最大
        二、学生在问题提出中的收获方面,认同数学素养提升与深度参与学习过程的教师占比较大
        三、学生在问题提出中的挑战方面,认为数学理解水平偏低的教师占比最大
        四、开展问题提出教学的挑战方面,认为教学能力不足的教师占比较大
        五、绝大多数教师支持实施问题提出教学,但仍有部分教师持否定态度
    第二节 研究建议
        一、教师应关注不同情境对问题提出教学的影响,基于学生的学习创设不同情境
        二、教师应注重加深对问题提出教学的认识
        三、开展针对性的教师培训,提高小学数学教师问题提出能力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问题提出”的考查与测试开放式问卷
附录二 编码框架及编码参考点数
致谢

(5)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培养核心素养在当今社会与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1.1.2 目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存在诸多问题
        1.1.3 教学情境创设有利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1.2 文献综述
        1.2.1 数学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
        1.2.2 情境教学的相关研究
        1.2.3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情境教学相关研究
    1.3 核心概念
        1.3.1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1.3.2 情境教学
        1.3.3 情境创设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理论基础
        1.5.1 情境认知理论
        1.5.2 弗赖登塔尔再创造理论
    1.6 研究目的
    1.7 研究设计
        1.7.1 研究思路
        1.7.2 研究方法的选择
        1.7.3 研究对象的选择
        1.7.4 研究工具
        1.7.5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1.7.6 研究伦理
2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现状
    2.1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四维分析
        2.1.1 维度一:教学情境类型多样性
        2.1.2 维度二:教学情境作用多元化
        2.1.3 维度三:教学情境呈现方式丰富性
        2.1.4 维度四:教学情境主题的指向性
    2.2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内容分析
        2.2.1 情境类型:以生活与活动情境为主,其他学科情境较少
        2.2.2 情境作用:各环节均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2.2.3 情境呈现方式:多以图片呈现,缺少实验模拟
        2.2.4 情境主题性:零散化情境较多,主题情境较少
        2.2.5 情境片段次数:创设单个情境较多
        2.2.6 情境工具:多媒体使用比例较大
    2.3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的优势
        2.3.1 情境表征方式丰富多样,提升教学效果
        2.3.2 情境类型创设典型,强调真实生活与活动情境
        2.3.3 情境效用提升,注重诱导学生的学习动机
        2.3.4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创新教学方式
        2.3.5 教学工具巧妙引用,优化课堂效率
    2.4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2.4.1 教师缺乏相关理论认知,脱离核心素养的要求
        2.4.2 期望教学目标与实际效果存在偏差,部分素养的重视度有待提高
        2.4.3 情境创设缺乏连贯化,教学内容与任务断层
        2.4.4 综合情境创设较少,缺乏跨学科综合应用
    2.5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的问题分析
        2.5.1 教学情境创设新理念难以突破原有观念的限制
        2.5.2 部分教师的教学情境创设技能有所缺失
        2.5.3 教学情境创设中学生的参与度有所忽视
        2.5.4 教学资源有限,教师缺乏相关培训
3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策略
    3.1 强化教师情境教学理论素养,践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3.2 优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丰富情境素材的来源
    3.3 结合教学内容与任务,创设连贯化的主题情境
    3.4 注重跨学科综合应用,优化情境创设
    3.5 灵活运用教学工具,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3.6 深挖情境创设的效用机制,瞄准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
4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模式
    4.1 模式的涵义
    4.2 情境创设目标
    4.3 情境创设原则
        4.3.1 生活性原则
        4.3.2 针对性原则
        4.3.3 连贯性原则
        4.3.4 主体性原则
        4.3.5 整合性原则
    4.4 情境创设教学分析
        4.4.1 数学课程标准分析
        4.4.2 学生学习需要分析
        4.4.3 学生特征分析
        4.4.4 学习内容分析
        4.4.5 教学重难点分析
        4.4.6 教学目标分析
        4.4.7 教学资源分析
    4.5 情境创设方法
    4.6 情境创设评价
    4.7 情境创设一般流程
5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案例
    5.1 案例主题
    5.2 数学教学分析
        5.2.1 数学课程标准分析
        5.2.2 学生学习需要分析
        5.2.3 学生特征分析
        5.2.4 学习内容分析
        5.2.5 教学重难点分析
        5.2.6 教学目标分析
        5.2.7 教学资源分析
    5.3 情境创设
    5.4 教学活动设计
6 总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提纲
致谢

(6)小学一年级数学分类的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分类的教学”在数学中的重要价值
        1.1.2 当前“分类的教学”在小学一年级数学中存在问题
        1.1.3 数学“分类的教学”研究较缺乏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数学中“分类的教学”内涵
        1.4.2 数学中“分类的教学”现状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思路
        1.5.4 研究方法
2 小学一年级数学“分类的教学”现状及问题
    2.1 教师对数学中“分类的教学”内涵的认知
        2.1.1 “分类的教学”概念
        2.1.2 “分类的教学”意义
        2.1.3 “分类的教学”依据
        2.1.4 “分类的教学”方法
    2.2 数学课堂中“分类的教学”
        2.2.1 数学课堂中“分类的教学”目标
        2.2.2 数学课堂中“分类的教学”内容
        2.2.3 数学课堂中“分类的教学”方法
        2.2.4 数学课堂中“分类的教学”评价
    2.3 小学一年级数学“分类的教学”存在的问题
        2.3.1 教师对数学中“分类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不明确
        2.3.2 教师缺少“分类的教学”方法的指导
        2.3.3 教师“分类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生活经验不丰富
        2.3.4 学校教研活动力度不大
        2.3.5 学生认知能力影响“分类的学习”
        2.3.6 教学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3 小学一年级数学“分类的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3.1 教师对“分类的教学”相关认识出现偏差
    3.2 教师对分类的教学方法不够重视
    3.3 分类的教学和学习经验的缺乏
    3.4 学校对数学教研活动不够重视
    3.5 学生认知能力水平不一致
    3.6 大环境“唯分数论”的影响
4 “分类的教学”在小学一年级数学中的改进策略
    4.1 提高教师数学“分类的教学”素养
        4.1.1 认真解读《课标》要求,准确定位分类的教学目标
        4.1.2 深入分析教材,找准“分类的教学”与教材知识的关联点
        4.1.3 系统学习“分类的教学”相关知识,明确教学内容
    4.2 研究学生思维发展特征,采取阶段化“分类的教学”
        4.2.1 体验化阶段,创造分类的教学情境
        4.2.2 明朗化阶段,分类的教学方法多样化
        4.2.3 深刻化阶段,着重解决分类的教学问题
    4.3 改革教学评价方式,改进“分类的教学”
        4.3.1 “分类的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
        4.3.2 “分类的教学”评价内容丰富化
        4.3.3 “分类的教学”评价目标明确化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高中生数学运算素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以函数主题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与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2 核心概念界定
    2.3 理论基础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工具
    3.4 研究过程
第四章 高中生数学运算素养的现状调查
    4.1 调查对象与过程
    4.2 高中生数学运算素养的现状分析
    4.3 分析小结
第五章 高中生数学运算素养的问题与成因
    5.1 高中生数学运算素养发展存在的问题
    5.2 高中生数学运算素养发展问题原因分析
    5.3 分析小结
第六章 基于数学运算素养养成的教学实践
    6.1 基于数学运算素养分析《2017 版课标》要求
    6.2 落实数学运算素养的双向细目表
    6.3 以数学运算素养为重点设定教学目标
    6.4 教学案例分析
    6.5 实践效果分析
第七章 培养高中生数学运算素养的教学策略
    7.1 关注数学情境,理解运算对象
    7.2 夯实知识基础,掌握运算法则
    7.3 激发学习兴趣,重视运算反思
    7.4 精选精讲例习题,加强运算示范
    7.5 借助信息技术,优化运算教学
    7.6 合理利用资源,开设校本课程
第八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建议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高中生数学运算素养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2 高中生数学运算素养的前测测试题
    附录3 高中生数学运算素养的后测测试题
    附录4 高中生数学运算素养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8)数学文化在初中“数与代数”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4 基本结构与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2 核心概念界定
    2.3 理论基础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工具
    3.4 研究过程
    3.5 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四章 数学文化在初中数学“数与代数”教学中的运用现状调查研究
    4.1 调查目的
    4.2 调查对象
    4.3 调查过程
    4.4 数据统计与分析
    4.5 调查结论
第五章 初中“数与代数”运用数学文化教学的构思与设计
    5.1 初中“数与代数”运用数学文化教学的构思
    5.2 教学设计示例
第六章 实践研究
    6.1 实践目的
    6.2 实践对象
    6.3 实践背景
    6.4 实践过程
    6.5 实践效果
第七章 数学文化在初中数学“数与代数”教学中运用的原则、切入点和策略
    7.1 教学原则
    7.2 数学文化融入初中数学的切入点
    7.3 数学文化融入初中数学教学的策略
第八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8.1 结论
    8.2 建议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初中生数学学习状况调查(前测)
    附录二 初中生数学学习状况调查(后测)
    附录三 初中教师数学文化教学情况访谈提纲
致谢

(9)基于Delphi-AHP法的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概念界定
        1.2.1 数学模型
        1.2.2 数学建模
        1.2.3 数学建模能力与数学建模素养
        1.2.4 数学建模教学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德尔菲法
        1.5.3 层次分析法
        1.5.4 统计分析法
    1.6 研究重难点
        1.6.1 研究重点
        1.6.2 研究难点
    1.7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数学建模的发展历程
        2.1.2 数学建模的基本涵义
        2.1.3 数学建模能力与素养
        2.1.4 数学建模教学研究
        2.1.5 数学建模评价研究
        2.1.6 文献评述
    2.2 理论基础
        2.2.1 七阶段建模循环
        2.2.2 发展性教学评价理论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构建研究工具
        3.2.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3.2.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步骤
    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1 初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3.3.2 修订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3.3.3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权重
        3.3.4 构建评价模型
        3.3.5 检验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
第四章 初步构建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4.1 初构一级指标的依据及内涵解释
    4.2 初构二级指标的依据及内涵解释
        4.2.1 “建模课题”下二级指标的确定
        4.2.2 “教学监控”下二级指标的确定
        4.2.3 “建模过程”下二级指标的确定
        4.2.4 “合作学习”下二级指标的确定
        4.2.5 “成果展示”下二级指标的确定
        4.2.6 “学习效果”下二级指标的确定
    4.3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
第五章 修订完善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5.1 组建专家咨询小组
    5.2 第一轮专家意见征询结果分析
        5.2.1 专家评分数据分析
        5.2.2 专家修改意见分析
    5.3 第二轮专家意见征询结果分析
        5.3.1 专家评分数据分析
        5.3.2 专家修改意见分析
    5.4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5.4.1 组建专家小组
        5.4.2 权重数据分析
    5.5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5.6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模型的建立
第六章 检验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
    6.1 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检验
    6.2 评价指标体系的效度检验
        6.2.1 专家效度检验
        6.2.2 内容效度检验
第七章 讨论、结论、建议与不足
    7.1 讨论——研究过程与研究价值的反思性讨论
        7.1.1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以往研究的比较讨论
        7.1.2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贡献的讨论
    7.2 结论——评价指标体系结构、要素权重及合理性的结论
    7.3 建议——从评价指标体系五个维度出发的教学建议
        7.3.1 建模选题维度——选择适合学生的数学建模课题
        7.3.2 教学监控维度——发挥指导、监控和评价功能
        7.3.3 建模过程维度——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数学建模过程
        7.3.4 合作学习维度——引导学生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
        7.3.5 成果展示维度——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建模成果
    7.4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创新点、局限与展望
        7.4.1 研究的创新点
        7.4.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专家意见征询问卷
    附录2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第一轮专家意见征询问卷
    附录3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第二轮专家意见征询问卷
    附录4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调查问卷
    附录5 13 位专家原始判断矩阵
    附录6 13 专家所有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附录7 12 位专家判断矩阵排序权重
    附录8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内容效度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10)基于概念同化学习的高中数学概念课师生互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数学概念
        1.2.2 概念同化
        1.2.3 师生互动
        1.2.4 基于概念同化学习的高中数学概念课师生互动评价指标体系
        1.2.5 基于概念同化学习的高中数学概念课师生互动评价模型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德尔菲法
        1.5.3 视频分析法
        1.5.4 统计分析法
    1.6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6.1 研究重点
        1.6.2 研究难点
        1.6.3 研究创新点
    1.7 论文结构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概念同化及其研究现状
        2.1.2 师生互动及其在数学教学中的呈现
        2.1.3 师生互动的影响因素
        2.1.4 师生互动的评价工具
        2.1.5 文献述评
    2.2 理论基础
        2.2.1 符号交互理论
        2.2.2 课堂互动评估系统
        2.2.3 皮亚杰认知结构理论
        2.2.4 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步骤及阶段
    3.2 研究方法的选择与数据的处理
        3.2.1 指标体系初建阶段
        3.2.2 指标体系修订阶段
        3.2.3 指标体系验证阶段
        3.2.4 评价模型构建阶段
        3.2.5 指标体系检验阶段
第四章 基于概念同化学习的高中数学概念课师生互动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构
    4.1 一级指标的设立
    4.2 二级指标的设立
        4.2.1 “概念辨认”维度下的二级指标设立
        4.2.2 “概念加工”维度下的二级指标设立
        4.2.3 “概念强化”维度下的二级指标设立
        4.2.4 “概念应用”维度下的二级指标设立
    4.3 基于概念同化学习的高中数学概念课师生互动评价指标体系初构
第五章 基于概念同化学习的高中数学概念课师生互动评价指标体系的修订完善及评价模型的构建
    5.1 评价指标的筛选修订
        5.1.1 研究方法
        5.1.2 评价人员
        5.1.3 专家意见的结果讨论
    5.2 全国高中数学优秀课师生互动的质性分析
        5.2.1 视频分析样本的确定
        5.2.2 质性分析的工具与方法
        5.2.3 质性分析的结果与反馈
    5.3 基于概念同化学习的高中数学概念课师生互动评价指标体系的修订完善
    5.4 基于概念同化学习的高中数学概念课师生互动评价模型的构建
        5.4.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4.2 基于概念同化学习的高中数学概念课师生互动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5.4.3 评价模型的构建
第六章 基于概念同化学习的高中数学概念课师生互动评价指标体系的检验
    6.1 信度检验
        6.1.1 评价人员
        6.1.2 评价方法
        6.1.3 评价的实施
        6.1.4 评价结果分析
    6.2 内容效度检验
        6.2.1 评价人员
        6.2.2 评价方法
        6.2.3 评价的实施
        6.2.4 评价结果分析
    6.3 指标体系的检验结果
第七章 讨论、结论与建议
    7.1 讨论
        7.1.1 与以往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共性与差异
        7.1.2 研究的创新之处
        7.1.3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7.2 结论
    7.3 建议
        7.3.1 “基于概念同化学习的高中数学概念课师生互动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建议
        7.3.2 基于概念同化学习的高中数学概念课师生互动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致谢

四、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论文参考文献)

  • [1]STEAM中Arts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及实践研究[D]. 孙思思.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1(12)
  • [2]小学数学文化教学模式构建研究[D]. 赵云娜. 西南大学, 2021
  • [3]故事在小学低段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李莎莎. 西南大学, 2021
  • [4]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师的“问题提出”观念研究[D]. 刘洁.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2)
  • [5]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研究[D]. 赵菊红.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6]小学一年级数学分类的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D]. 方琪.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7]高中生数学运算素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以函数主题教学为例[D]. 杨茹冰.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8]数学文化在初中“数与代数”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为例[D]. 李甜甜.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9]基于Delphi-AHP法的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许亚桃.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10]基于概念同化学习的高中数学概念课师生互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甄祎明.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