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地区万亩自流灌区节水灌溉对策研究

运城地区万亩自流灌区节水灌溉对策研究

一、运城地区万亩自流灌区节水灌溉对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丹[1](2021)在《禹门口引黄灌区水资源供需分析与配置》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对高质量生活迫切追求,水资源短缺造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禹门口引黄灌区是山西省最大的灌区,涉及运城和临汾地区的11个县市。考虑到当地水资源短缺,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考虑到山西省引黄指标仍有剩余,故拟增加黄河干流地表水取用量,来满足灌区不断增长的用水需求。本文针对禹门口灌区引黄扩建工程进行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和合理配置方面的研究,具体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1)收集整理禹门口引黄灌区涉及区域相关资料,分析区域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取水工程建设概况。(2)对研究区现状水平年(2016年)生活、农业、工业和生态四个用水部门用水量进行分析计算,现状年总用水量42885万m3。其中农业灌溉用水量29643万m3,工业用水量10102万m3,生活用水量2840万m3,生态用水量300万m3,现状年用水存在供需矛盾突出、用水效率低、地下水严重超采的问题。(3)根据灌区水源情况及当地农业发展规划,分析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可知当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无开发潜力,需增加引黄水减缓水资源短缺问题。(4)分析各用水部门节水潜力,通过优化作物灌溉制度、种植结构、渠系改造和配套设施建设,合理调整作物灌溉定额,提高水利用系数,农业用水可以节水33876万m3。(5)预测规划水平年(2025年)生活、农业、工业和生态需水量,总需水量76818万m3。其中农业灌溉需水量50179万m3,保证率75%;工业需水量17524万m3,保证率95%;生活需水量4277万m3,保证率95%;生态需水量4838万m3,保证率95%。(6)对龙门水文站径流变化进行分析,对来水频率为75%的典型年2015年的年径流来水量和需水量进行时段供需分析,全年36旬中,不满足供水需求的有12旬,旬最大缺水量为2469万m3,最大连续缺水量为9549万m3。可通过配套的20座调蓄工程供给,总调蓄能力11220.7万m3,可满足调蓄需求。(7)根据研究区的用水需求及供水情况,需引黄河水减缓水资源供需平衡存在的问题。遵循节约用水、合理利用、优化配置的原则,提出规划年各水源对不同用水部门的水量配置方案。禹门口引黄灌区规划水平年总配置水量为76818万m3,配置黄河干流地表水60255万m3(农业年引黄水39392万m3,工业年引黄水16026万m3,生态年引黄水4838万m3),配置当地地表水水量为6177万m3(全部用于农业灌溉),配置地下水量为8887万m3(生活用水4277万m3,农业用水4610万m3),再生水回用1498万m3(全部用于工业生产)。

姬小敏[2](2021)在《宁夏灌溉水利用系数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宁夏属严重缺水地区,农业用水效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提高农业水资源的利用率迫在眉睫。本文对宁夏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变化趋势分析以及人为因素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机制展开研究,为提高宁夏灌区用水管理水平、灌溉技术水平、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2008-2020年,宁夏全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整体呈现稳定上升趋势,并且年度间波动逐渐减小,表现为小型灌区>中型灌区>大型灌区。(2)借助改进的STIRPAT模型,开展人为因素对大型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的影响研究,得出:发展高效节水面积、总节水面积、渠道衬砌率、防渗渠系长度和节水灌溉投资对灌溉水利用系数有积极的正向影响,实际灌溉面积、水稻占比和亩均综合灌水量有负向消极的影响。回归分析得到了各灌区每个驱动因素的弹性系数,说明不同因素对不同灌区的影响程度不同。(3)气候变化对大型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的影响分析中,通过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得到灌区所在区域各个气象因素的突变年份,进一步选取了 2015-2019年作为主要突变年份,得出: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与灌溉水利用系数呈正相关,日照时数、蒸发量与灌溉水利用系数具有负相关性。(4)人为和气候综合影响下的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与前两章单一因素分析相比,结果更吻合。根据对2015-2019年人为和气候综合影响下的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测试的实际测量数据与建立模型的预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趋势基本相同,相对误差小,在0.001-0.038范围,拟合效果较好,所选取的因子合理,得到的线性回归方程能反映灌溉水利用系数影响驱动机制。(5)自流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5水平,扬水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水平时各灌区实际灌溉面积变化幅度不大,更注重节水面积和节水灌溉投资的加大,以及减小水稻占比和亩均综合灌水量,通过各影响因素的综合变化影响,使灌区水资源高效发展,从而提高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

杨士荣,狄帆[3](2020)在《山西省农业节水灌溉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山西省水资源极度匮乏,水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农田灌溉是山西省第一用水大户,但其节水潜力较大。本文结合山西农业灌溉实际,分析山西省农业节水方面存在的问题,从优化水源配置、补短板工程建设、计量监控水平提升、调整种植结构和精准灌溉方式、水价水市场政策落实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在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的前提下,增强区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加快全省水资源和水生态系统的发展。

黄永江[4](2020)在《大型灌区用水效率综合评价研究 ——以内蒙古引黄灌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灌区用水效率综合评价是全面了解灌区运行状况和建设水平的基础和关键工作,然而大型灌区的用水效率评价具有影响因素多,评价指标数据获取难度大等特点,目前的研究仍存在不足,因此,寻求科学、适宜的大型灌区用水效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科学评价灌区用水效率,对完善大型灌区用水效率综合评价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对指导灌区科学改造、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对提升农业用水管理、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区域生态环境和地区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内蒙古引黄大型灌区为研究对象,进行用水效率综合评价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结论:(1)根据灌区用水效率的影响因素,建立了干旱生态脆弱区包含用水水平、工程状况、管理水平、种植结构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共16项评价指标组成的大型灌区用水效率评价指标体系。(2)应用LandS at8遥感影像数据,采用决策树分类法,对河套灌区2016年不同地物的面积及作物种植面积进行了解译;利用混淆矩阵对土地利用分类结果和作物分类结果进行了精度验证,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分类和作物分类的总体精度分别为86.72%和83.23%,Kappa系数分别为0.76和0.78,土地利用分类和作物分类精度理想,作物遥感解译面积为765.33万亩,统计面积为803.02万亩,相对误差为-4.69%;应用SEBAL模型计算了作物蒸散量,得出河套灌区2016年作物的蒸散量为246780.58万m3,利用基于彭曼公式得出的蒸散量对模型精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SEBAL模型的估算精度较好,在此基础上,利用水量平衡模型计算得出河套灌区2016年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431。(3)建立了基于改进熵权的模糊物元法、基于改进熵权的灰色关联逼近理想解法和基于主成分分析与灰色关联逼近理想解相耦合法3种评价模型,对内蒙古5个大型引黄灌区的用水效率进行了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平均值法、Board法和Copeland法对不同评价结果进行了组合评价,结果表明,灰色关联逼近理想解法与主成分分析与灰色关联逼近理想解相耦合法的评价结果更合理,与各评价灌区的实际状况较吻合,主成分分析与灰色关联逼近理想解相耦合法评价值的极差和变异系数较大,更有利于直观地区分各灌区的灌溉用水效率水平。(4)确定了大型灌区用水效率由高到低的5级评价等级标准与评价指标相应的5级分级标准。构建了以主成分分析与灰色关联逼近理想解相耦合法评价值为基础,结合秩和比法、基于可变模糊理论分析法和基于集对分析法的灌区用水效率分级评价模型,对内蒙古5个大型引黄灌区用水效率进行了分级。结果表明,3种方法的分级结果基本一致,确定的评价指标分级标准基本合理;综合3种方法的评价结果,依据少数服从多数准则,得出鄂尔多斯黄河南岸灌区用水效率等级为Ⅱ级,水平较高;河套灌区用水效率等级为Ⅲ级,水平中等偏上;民族团结灌区用水效率等级为Ⅲ级,水平中等;麻地壕扬水灌区用水效率等级为Ⅲ级,水平中等偏下;镫口扬水灌区用水效率等级为Ⅳ级,水平较低偏上。(5)根据各评价灌区用水效率的评价等级与相应指标所属等级的差异,将评价指标分为3类,依据指标类别特点,对各评价灌区提升用水效率的主控因子进行了识别,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评价灌区提升用水效率的对策。

龚懿婧[5](2020)在《宿迁市平原灌区管道输水灌溉工程节水改造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在节水灌溉工程中,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是灌溉系统技术改造、更新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措施。近年来,为适应农业节水灌溉发展的需要,宿迁地区加速开发和应用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其中,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得到大力推广。本文针对当前宿迁市平原灌区推广应用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存在的问题,对宿迁市平原灌区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应用的适宜性、灌溉系统的布置模式、适宜规模及建设定额标准进行了研究,同时探讨了宿迁市大型渠灌区灌溉系统节水改造技术问题。主要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在实地调查基础上,根据宿迁市平原灌区的特点,分析了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应用的主要影响因素,归纳总结了影响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应用的11项指标,构建了以工程条件、应用环境、投入能力和效益水平等四个方面为准则的宿迁市平原灌区农田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相结合确定评价指标权重、进行适宜性综合评价,结合具体案例,验证了该适宜性评价的合理性。(2)根据宿迁市平原灌区土地经营方式和作物轮作制度的差异性,将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推广应用地区划分为一般平原区稻麦轮作制度下的分散型经营和规模化经营区域、河网圩区稻麦轮作制度下的分散型经营和规模化经营区域、河网圩区稻蔬轮作制度下的分散型经营区域。综合考虑作物、水源、田块规格、灌溉排水等因素,提出不同分区下的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适宜布置形式。(3)通过建立工程投资模拟模型,对典型工程投资、效益进行概算模拟和经济分析,确定不同分区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适宜规模和建设定额标准。一般平原区稻麦轮作制度分散型经营方式下的系统适宜控制规模为400~600亩;一般平原区稻麦轮作制度规模化经营方式下的系统适宜控制规模为1200~1400亩;河网圩区稻麦轮作制度分散型经营方式下的系统适宜控制规模为400~600亩;河网圩区稻麦轮作制度规模化经营方式下的系统适宜控制规模为500~700亩;河网圩区稻蔬轮作制度分散型经营方式下的系统适宜控制规模为600~800亩。(4)针对宿迁市大型渠灌区农业灌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大型渠灌区尾部进行节水改造,建立内部独立小型灌溉系统的三种方案,并建立了工程费用模拟函数模型,通过经济分析确定了节水改造的最优方案。结果表明,在大型渠灌区尾部建立作为独立水源的小型提水灌溉泵站,以渠道输水灌溉和管道输水灌溉兼有的技术方案,且管道输水灌溉控制面积占尾部灌溉片面积10%~30%左右最为适宜。

刘浩然[6](2020)在《辽宁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研究》文中提出灌溉水利用效率测算的科学性、准确性、可靠性事关农业灌溉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目前,灌溉水利用效率的有关测算和研究,基础数据采集工作量大、影响因素不明确相关的问题一直存在,且测算精度不高也影响了所得结果的应用价值。本文以辽宁省为例,通过采用点与面相结合、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且适当的结合理论分析方法,而开展了各尺度灌溉水利用效率评价研究,同时通过不同方法统计分析了测算结果,基于所得结果而给出了优化灌溉水有效利用效率的措施。本文相关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不同尺度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评价研究针对这种利用系数变化规律的影响因素分析,根据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计算方法,提出了“首尾测算分析法”,并针对毛灌溉用水量和净灌溉用水量两项主要参数指标,制订了合理的观测分析方法。(2)辽宁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从样本分析方法入手,确定样点灌区的选择方法。且具体分析灌区规模的差异,而给出针对性的利用系数计算方法。以不同尺度灌区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结果为基础,利用水量加权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出省级区的此指标。(3)提升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对策研究对辽宁省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时空变化规律进行分析,从管理措施、工程措施、农艺措施、水价措施等四个方面,提出提高全省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对策。

刘巍[7](2017)在《黑龙江省灌溉水利用效率时空分异规律及节水潜力研究》文中指出灌溉水利用效率是评价灌区农业用水情况的重要依据,也是反映灌区灌溉工程状况、用水管理水平及节水灌溉技术的重要指标。正确评价灌溉水利用效率可为灌区节水灌溉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黑龙江省作为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多年来其灌溉水利用效率排名均处在全国中等偏后水平。目前,黑龙江省共有大、中型灌区338处,小型灌区9136处,纯井灌区30万余处,由于存在环境差异及管理方式的不同,使得黑龙江省不同类型灌区的灌溉水利用效率规模差异性显着,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对黑龙江省不同类型灌区灌溉水利用率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分析,找出制约不同类型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科学制定节水方案,进而使得不同类型灌区在其可达到的阈值范围内得以均衡稳步提升,实现黑龙江省灌溉水利用率均衡增长的目标。本研究在对黑龙江省样点灌区进行调研及部分典型样点灌区进行实地测量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的时间分形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利用空间建模技术对不同地区的灌溉水利用效率进行影响因素分析;从工程性节水和作物真实节水两个方面计算灌区节水潜力,并利用方法集评价法对黑龙江省大型灌区的节水潜力进行评价。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成果如下:(1)灌溉用水效率指标体系测算方法在对以往灌溉用水效率指标体系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将灌溉水利用效率、渠系水利用效率、田间水利用效率作为本研究的灌溉用水效率指标体系;阐述了灌溉用水效率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测算方法;针对特殊类型灌区——井渠结合灌区,提出了灌溉水利用效率测算的修正方法,由于考虑了地下水运动及回归水的影响,利用修正方法计算出的井渠结合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高于传统测算方法计算出的灌溉水利用效率,也更贴近真实值。(2)黑龙江省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形特征为研究不同类型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的规模分布情况,利用位序-规模法对黑龙江省不同类型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年度分形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9年2014年黑龙江省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分维值D在(5.26,6.25)区间范围内,呈现出由多分形向单分形逐步过渡的结构特点,黑龙江省不同类型灌区的灌溉水利用效率逐渐趋于均衡增长;不同类型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在均衡发展情况下可达的最大值分别为:大、中型灌区D1=4.58时,η1=44.44%,小型灌区D2=4.79时,η2=53.81%;纯井灌区D3=6.98时,η3=70.41%;全省灌区D=5.13时,η=57.03%。(3)黑龙江省灌溉用水效率指标体系空间格局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对黑龙江省灌区灌溉用水效率指标体系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田间水利用效率受空间结构的影响最大,ISO方向空间正相关范围最大为145 km;灌溉水利用效率受空间结构的影响次之,ISO方向空间正相关范围为124 km,而渠系水利用效率受随机因素影响较大。大庆、哈尔滨、绥化三地交界处,灌溉水利用效率、渠系水利用效率与田间水利用效率均出现高值,3个指标在鸡西的鸡东县均出现低值。(4)黑龙江省灌溉水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分析从全局和局部角度分别对黑龙江省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将灌溉水利用效率作为因变量,利用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8个主要影响因素:降雨量、腾发量、节水灌溉面积比率、渠系衬砌比率、灌区工程完好率、渠系结构复杂度、灌区工程配套率、灌溉用水量作为自变量,分别建立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OLS)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自相性随距离增大而减小;GWR模型的由于考虑了空间因素,拟合度高于OLS模型;全局分析中,除渠系结构复杂度、灌溉用水量与灌溉水利用效率呈负相关,其他影响因素与灌溉水利用效率均呈正相关;局部分析中,各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空间分布规律明显。(5)灌溉节水潜力分析为准确估算灌区节水潜力,科学制定灌区节水计划,以黑龙江省典型样点灌区——呼兰河灌区为例,通过调研及遥感技术,计算了20072014年呼兰河灌区的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水分生产效率,并从“工程节水”和“真实节水”两个角度,分别计算了不同情景下的节水潜力。结果表明:SEBAL模型的计算结果与测算结果吻合度高,呼兰河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与降雨量呈正相关,与净引水量呈显着负相关。经计算,制定的5年、8年、11年和15年的节水潜力区间分别为(1.702,5.103)×108m3、(1.783,5.184)×108m3、(1.865,5.266)×108m3和(2.301,5.702)×108m3;根据计算出的呼兰河灌区20072014年水分生产效率累计频率,制定近期(水分生产效率累计频率50%处)和远期(水分生产效率累计频率的70%处)节水计划的水分生产效率目标值分别为1.03 kg/m3和1.22 kg/m3,进而计算出近期和远期的累计节水潜力分别为1.18×108 m3和2.74×108 m3。(6)灌区节水潜力评价综合灌溉用水定额、灌溉用水效率、灌区种植指数、灌区效益、灌区环境5个层面,建立了适应于黑龙江省灌区的节水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方法集模型对黑龙江省23个大型样点灌区的节水潜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方法集模型可以循环修正单一方法评价结果间的差异,使得评价结果更具有说服力;通过计算大型灌区节水潜力与灌溉水利用效率、渠系水利用效率、田间水利用效率的排序关联度,得出大型灌区节水潜力与渠系水利用效率的排序关联度最大。

梁天雨[8](2014)在《内蒙古黄河南岸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测算分析与节水改造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在以2013年内蒙古黄河南岸灌区系统的渠道和农田野外试验为主,结合室内实验,选择不同规模、不同取水类型(自流引水、扬水)、不同工程状况和管理水平的灌域作为样点灌域,开展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测算分析和节水改造评估。在内蒙古黄河南岸灌区、典型渠道、典型田块进行现场测试的基础上,根据流量积分法的原理自编VB软件测算渠道水利用系数和渠系水利用系数,运用田间实测法与水量平衡法计算净灌溉定额,测算田间水利用系数,然后再运用首尾测算法的计算原理测算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根据计算结果,运用分项法分析评估黄河南岸灌区现状灌溉水利用情况和节水改造后的节水潜力、节水潜力效果影响因素,并运用基于熵权的TOPSIS模型对内蒙古黄河南岸灌区自流灌区进行节水效益综合评价。本文得出的研究成果主要有:(1)通过测算得出黄河南岸灌区自流灌区总干渠渠道水利用系数为0.7920,支渠渠道水利用系数为0.9418,斗渠渠道水利用系数为0.9370;扬水灌区于渠渠道水利用系数为0.8339,支渠渠道水利用系数为0.9179,斗渠渠道水利用系数为0.86。运用首尾测算反算法求得自流灌区的渠系水利用系数为0.6820;求得扬水灌区的渠系水利用系数为0.6988;通过首尾测算反算法的水量加权求得黄河南岸灌区的渠系水利用系数为0.6885。运用田间实测法测得自流灌区的田间水利用系数为0.7759;扬水灌区的田间水利用系数为0.7912:通过田间实测法的水量加权求得黄河南岸灌区的田间水利用系数为0.7818。基于首尾测算法的田间实测法和水量平衡法取平均值,测得自流灌区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值为0.529];测得扬水灌区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值为0.5530;测得黄河南岸灌区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384。(2)通过综合渠系法来评估渠道衬砌情况下的渠系系统的节水潜力,计算出自流灌区节水量1.212亿m3;扬水灌区节水量为0.6785亿m3,整个黄河南岸灌区节水量为1.89亿m3。通过综合法来评估田间系统的节水潜力,在作物生育期内,计算出自流灌区节水量0.2686亿m3;扬水灌区节水量为0.454亿m3;整个黄河南岸灌区作物生育期内田间节水量为0.722亿m3。根据上述对渠系系统节水潜力和田间系统节水潜力的评估,基于2000年黄河南岸灌区节水改造前渠系和田间系统的状况,得到了整个灌区系统的现状节水潜力,通过计算,南岸灌区节水潜力为2.612亿m3。(3)应用改进的TOPSIS模型法,评价分析了2000-2012年黄河南岸灌区自流灌区节水改造综合效益。分析指出:2000年灌区综合效益最差,2012年在整个参评的13年里节水改造的效益最优。总体看来随着该灌区不断加大节水改造投资力度,其灌区灌溉水效率和综合效益呈上升的趋势,同时也反映出灌区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灌区农田水利基础条件进一步完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着,使得灌区正逐步向效益高、浪费少和灌溉质量优的良好方向发展。2000年的灌溉效率较低,是由于灌区从2000年开始节水改造工程,2000年以前,南岸灌区的渠道为土渠,渠道的输水损失较大,且当时没有较完善的管理系统,导致灌溉水利用率较低,灌区综合效益相对较差。灌区节水改造后,大部分渠道已衬砌,综合效益显着,管理系统逐渐完善,灌溉水效率和节水改造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其结果与该灌区的实际情况相符合。此方法计算简便,评价结果直观明了、真实可靠。

李瑞丽[9](2014)在《禹门口引黄灌区现状调查及水资源合理配置》文中研究说明禹门口引黄灌区作为山西省最大的灌区,是运城、临汾两市农作物生产基地,对两市乃至山西省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由于灌区内水资源量与供水时空分布不均问题,影响着灌区内的农业生产,并阻碍着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如何使得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已成为亟待研究的关键问题,作者针对禹门口引黄灌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做了如下研究。本论文收集、调查了禹门口引黄灌区内10个子灌区的面积概况、现状水源和灌溉工程设施的利用情况。分析了灌区内可供水资源的基本情况以及水库概况,得出了主要用于农业灌溉的供水资源,并分析计算了灌区内农业灌溉需水量,对禹门口引黄灌区的水资源进行了供需平衡分析。结果表明灌区内水资源在总量上可以满足农业灌溉需水要求。针对禹门口引黄灌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进行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分析研究。分别从水量和流量两个方面对灌区内的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对时空分配不均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分配方案和解决灌区缺水问题的办法,并阐述了水资源合理配置实施办法的保障措施。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依据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得出:禹门口引黄灌区灌溉需水量为6.4亿m3,灌区内工业年用水量0.88亿m3,冲沙年用水量0.3亿m3,生态补水用水量0.45亿m3,总计8.03亿m3,而灌区年提水总量为8.5亿m3。从水量平衡分析可知供水可以满足需水要求。(2)通过对灌区内蓄水量和农作物生育期灌溉缺水量矛盾分析,提出了具体的配置方案:将3月20日~3月25日(蓄水量0.09亿m3)、4月15日~4月19日(蓄水量0.22亿m3)、5月26日~5月31日(蓄水量0.09亿m3)、6月1日~6月15日(蓄水量0.627亿m3)、7月1日~7月12日(蓄水量0.182亿m3)这五个余水期的蓄水量按需分配给3月26日~4月14日(缺水量0.038亿m3)、4月20日~5月25日(缺水量0.27亿m3)、8月1日~8月15日(缺水量0.627亿m3)、11月21日~12月12日(缺水量0.27亿m3)四个灌溉缺水期,由此可见,余水期的蓄水量可以满足灌溉缺水期的缺水量,做到了合理分配水资源。(3)通过灌区水资源在流量上的配置研究表明:在农作物四个生育期内(3月20日~3月25日、3月26日~4月14日、4月20日~5月25日、11月21日~12月12日)灌区所需灌溉流量都超过了50m3/s,因此利用灌区内水库蓄水来满足这四个生育期的灌溉流量要求。通过分析灌区内需要进行三次蓄水,第一次蓄水(3月20日~3月25日共蓄水900万m3)和第二次蓄水(4月15日~4月19日共蓄水2200万m3)可以直接蓄到三泉水库、西梁水库和浍河水库;而第三次蓄水(5月26日~7月12日)总量为8990万m3,而这三个水库可调蓄的总库容3825万m3,所以建议新建一个调蓄库容为5165万m3的水库。采用水资源在水量和流量两个方面的水资源配置方案,解决了灌区内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带来的农业灌溉的水资源问题,对促进灌区内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重要的意义。

冯保清[10](2013)在《我国不同尺度灌溉用水效率评价与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100m3,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全国年平均缺水量500多亿m3,水资源供需矛盾关系显着。同时,农业总用水量占我国总用水量的60%以上,其中,灌溉总用水量占农业总用水量的90%以上,而我国目前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0,与世界先进水平0.7-0.8有较大差距。因此,节约用水、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用水效率的提高程度,也是缓解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和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措施之一。目前,国内外关于灌溉用水效率的表述和测度方法不一,对不同尺度用水效率的跟踪评价与管理还缺乏一套系统的程序与办法,给今后更好地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系统开展不同尺度灌溉用水效率评价与管理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以上情况,本文在对我国水资源和灌溉用水现状,以及国内外灌溉用水效率相关研究进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展灌溉用水效率评价与管理的理论框架。在此框架下,研究提出了用“首尾测算分析法”测算分析表征灌溉用水效率的重要指标--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理论方法,以及灌区、省级区域、全国等3个尺度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评价理论方法。以江苏省以及其省内柴塘大型灌区为例,系统叙述了灌区尺度、省级区域尺度和全国尺度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过程和结果,并分别进行了评价。系统分析了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在时空上的变化规律。以石津大型灌区为典型灌区,利用分布式水循环模型,分析了石津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阈值。最后,根据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总体要求,对“十二五”末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进行了预测,对“十二五”期间各省(区、市)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进行了分解,并提出了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监测、考核思路与方法。得到的主要成果如下:(1)系统总结了国内外灌溉用水效率相关研究进展针对目前国内外在灌溉用水效率研究与应用方面存在口径不统一、以点带面等诸多问题,从促进节约用水、提高灌溉用水效率,为政府制定节水灌溉发展策略以及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角度,指出了合理界定现有灌溉用水效率评价指标,规范统一测算分析与评价的程序与标准,跟踪掌握不同尺度的灌溉用水效率现状,监测灌溉用水效率变化趋势,提出用水效率宏观管理和提高用水效率对策的重要性。(2)提出了我国不同尺度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评价理论方法以及影响因素阐明了灌溉用水效率的内涵,说明统一用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作为表征灌溉用水效率指标的出发点。提出了采用“首尾测算分析法”不同尺度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进行评价理论方法。提出了样点灌区选择的理论依据、选择原则和选择方法。构建了基于样点灌区的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网络体系。确定了从灌区、省级区域、全国等3个尺度对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进行评价的步骤和方法。经对影响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灌区自然条件、灌区类型和规模、灌溉工程状况、灌水技术、管理水平等5个方面进行分析表明,同一地区的降水与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一般成负相关关系,一般与灌区灌溉规模成反比;提水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一般低于井灌区,自流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一般低于井灌区和提水灌区低;灌区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等是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的主要工程措施,喷灌技术、微灌技术、改进地面灌水技术以及非充分灌溉技术等,以及减小畦田规格等是提高田间水利用系数的主要技术措施。(3)系统评价了灌区、省级区域和全国等3个尺度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以江苏省及其柴塘大型灌区为例,系统叙述了灌区尺度、省级区域尺度和全国尺度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现状测算过程和结果,并分别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全国32个省级区域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均值超过0.55的省份有9个、占28%,0.45~0.55的有15个、占47%,0.35~0.45的有8个、占25%;在6个分区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华北、东北、东南、西北、中部、西南。对灌i既水有效利用系数影响因素分析表明,灌区规模越大,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就越低,反之系数就越高;小型、纯井灌区在各省中所占比重与其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呈正相关关系;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对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加强用水管理,可以明显提高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对于纯井灌区,微灌、喷灌、管道输水地面灌、防渗渠道地面灌、土质渠道地面灌等5种灌溉类型灌溉面积占其灌溉面积比例,对纯井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影响程度依次减弱。(4)系统分析了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在时空上的变化规律系统分析了2006~2010年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在时空上的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在时间变化方面,大多数省份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总体上呈现缓慢增大趋势,同时随着时间推移,各省(区、市)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的幅度有限、进一步提尚的难度加大;在空间变化方面,系数高值区主要集中在黄淮海平原地区,低值区主要集中在西南的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地区,同时经济发达地区的系数一般高于同纬度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在系数增幅空间变化方面,西南、西北及南方地区的系数增幅普遍大于东部及东北平原地区,水资源量丰富、经济发展缓慢省份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增幅较小;在各向同性假设条件下,大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空间变异的变程为650km左右,具有较强的空间结构性。(5)系统分析了石津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阈值借助于分布式水循环模型,首先对石津灌区灌溉条件下的地表、土壤、地下水循环过程进行模拟分析,测算出现状条件下全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35,其中渠灌区片、井渠结合灌区片、纯井灌区片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分别为0.380、0.476和0.689;然后模拟了各种节水措施情景下的水循环变化及其对应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分析了影响灌区系数变化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并对多种措施的组合效应进行评估,最后分析得出了石津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阈值为0.64,其中渠灌区片、井渠结合灌区片、纯井灌区片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阈值分别为0.57、0.62和0.76。(6)首次初步系统提出了我国灌溉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综合管理对策阐明了在我国严峻的水资源条件下,为落实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对我国灌溉用水效率控制红线进行综合管理的重要性。分析结果表明,到2015年,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以上是可行的。采用因素与趋势分析法,对2011-2015年各省(区、市)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进行了分解。研究提出了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指标监测方案。根据用水效率红线考核要求,提出了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目标考核的工作思路与方法、主要考核内容,以及主要配套措施等;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分区提高对策。下一步需要加强对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影响因素与阈值等方面的专题研究,探讨基于遥感技术的有关指标动态评价监测系统,建立更加完善的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办法,使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二、运城地区万亩自流灌区节水灌溉对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城地区万亩自流灌区节水灌溉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禹门口引黄灌区水资源供需分析与配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水资源合理配置
        1.3.2 供需平衡
        1.3.3 节水潜力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禹门口引黄灌区概况
    2.1 基本情况
    2.2 研究区水资源量
        2.2.1 水资源量
        2.2.2 供水量
        2.2.3 用水水平及效率分析
    2.3 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禹门口引黄灌区现状年用水量
    3.1 现状年农业用水量
        3.1.1 灌区要素
        3.1.2 灌区现状年农业用水量
    3.2 现状年生活、工业及生态用水量
        3.2.1 现状年生活用水量
        3.2.2 现状年工业用水量
        3.2.3 现状年生态用水量
    3.3 总用水量及存在问题
第四章 灌区节水潜力分析和规划年需水量预测
    4.1 灌区节水潜力分析
        4.1.1 广义节水潜力
        4.1.2 狭义节水潜力
        4.1.3 生活、工业及生态节水潜力分析
    4.2 规划年需水量预测
        4.2.1 规划年生活需水量预测
        4.2.2 规划年农业需水量预测
        4.2.3 规划年工业需水量预测
        4.2.4 规划年生态需水量预测
        4.2.5 规划年总需水量预测
第五章 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5.1 径流来水量分析
        5.1.1 径流代表性分析
        5.1.2 实测年径流量分析
        5.1.3 典型年确定
    5.2 供需平衡分析
        5.2.1 需水量分析
        5.2.2 供水量分析
        5.2.3 供需平衡分析
第六章 灌区水资源合理配置
    6.1 灌区可供水量
        6.1.1 地表水可供给量
        6.1.2 地下水可供给量
        6.1.3 再生水可供给量
        6.1.4 可供总水量
    6.2 水资源配置
        6.2.1 配置原则
        6.2.2 配置过程
    6.3 水资源配置结果及分析
        6.3.1 农业灌溉配置水量
        6.3.2 总配置水量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成果和结论分析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宁夏灌溉水利用系数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宁夏灌区概况与灌溉水利用系数趋势分析
    2.1 自然概况
    2.2 农业灌溉状况
    2.3 宁夏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变化趋势及分析
    2.4 灌溉水利用系数变化影响因素趋势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人为因素对灌溉水利用系数的影响分析
    3.1 改进的STIRPAT模型构建
    3.2 人为因素对灌溉水利用系数驱动机制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气候变化对灌溉水利用系数的影响分析
    4.1 Mann-kendall突变检验分析
    4.2 灌区气候突变年检验分析
    4.3 气候因素对灌溉水利用系数驱动机制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综合因素影响下的灌溉水利用系数及其变化
    5.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概述
    5.2 人为和气候综合影响的灌溉水利用系数
    5.3 灌溉水利用系数预测分析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
    6.4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山西省农业节水灌溉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山西省农业灌溉现状分析
    1.1 山西省水资源条件
    1.2 全省供用水现状
    1.3 不同类型灌区建设情况
    1.4 节水灌溉发展水平
        1.4.1 按节水类型划分
        1.4.2 按地域划分
    1.5 灌溉效率分析
2 山西省农业灌溉存在的问题
    2.1 水源配置方面
    2.2 农业灌溉管理方面
    2.3 农业灌溉工程建设方面
3 山西农业节水灌溉高质量发展对策
    3.1 实施节水灌溉水源优化配置
    3.2 实施节水灌溉管理强监管
    3.3 实施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补短板
4 结语

(4)大型灌区用水效率综合评价研究 ——以内蒙古引黄灌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进展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2.3 国内外研究进展总结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2 水文气象
    2.3 地形地貌
    2.4 各灌区建设与投资情况
    2.5 研究区历年用水水平
    2.6 小结
3 灌区用水效率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
    3.1 灌溉用水效率内涵
    3.2 灌溉用水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3.3 灌溉用水效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3.2 指标体系构建
        3.3.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3.3.4 基于改进熵值法的评价指标综合赋权
    3.4 灌溉用水效率综合评价模型
        3.4.1 基于改进熵权的模糊物元法评价模型
        3.4.2 基于改进熵权的灰色关联逼近理想解法评价模型
        3.4.3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逼近理想解相耦合法评价模型
    3.5 灌溉用水效率组合评价
        3.5.1 平均值法
        3.5.2 Board法
        3.5.3 Copeland法
    3.6 灌溉用水效率分级评价模型
        3.6.1 结合秩和比法灌区用水效率分级
        3.6.2 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灌区用水效率分级
        3.6.3 基于集对分析灌区用水效率分级
    3.7 小结
4 基于遥感的大型灌区作物种植面积及灌溉水利用系数估算
    4.1 基于遥感的河套灌区作物种植面积解译
        4.1.1 原始影像数据获取
        4.1.2 遥感影像预处理
        4.1.3 作物种植信息的遥感解译
        4.1.4 精度验证
    4.2 基于SEBAL模型河套灌区地表蒸散量估算
        4.2.1 基础数据
        4.2.2 SEBAL模型简介
        4.2.3 地表参数估算
        4.2.4 能量平衡分量估算
        4.2.5 模型验证
        4.2.6 蒸散量时间尺度扩展
    4.3 基于遥感的河套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计算
        4.3.1 作物蒸发蒸腾量计算
        4.3.2 有效降雨量计算
        4.3.3 地下水利用量计算
        4.3.4 作物净灌溉用水量计算
        4.3.5 灌溉水利用系数计算
    4.4 小结
5 灌区用水效率综合评价
    5.1 数据来源
    5.2 研究区用水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5.2.1 评价指标体系
        5.2.2 评价指标赋权
    5.3 基于改进熵权的模糊物元法用水效率评价
    5.4 基于改进熵权的灰色关联逼近理想解法用水效率评价
    5.5 基于主成分分析与灰色关联逼近理想解相耦合法用水效率评价
    5.6 结果分析
    5.7 小结
6 灌区用水效率分级研究
    6.1 灌溉用水效率评价等级
    6.2 评价指标分级
    6.3 结合秩和比法研究区用水效率分级
    6.4 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研究区用水效率分级
    6.5 基于集对分析研究区用水效率分级
    6.6 结果分析
    6.7 灌区用水效率主控因子识别及提升对策
    6.8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宿迁市平原灌区管道输水灌溉工程节水改造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农田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发展概况
        1.2.2 农田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研究现状
        1.2.3 大型渠灌区灌溉系统节水改造研究现状
        1.2.4 目前研究内容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宿迁平原灌区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适宜性评价
    2.1 评价方法与原则
        2.1.1 评价方法
        2.1.2 评价原则
    2.2 宿迁平原灌区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2.2.1 影响因素
        2.2.2 指标选取与体系构建
    2.3 评价标准
    2.4 实例分析
        2.4.1 一般平原区
        2.4.2 河网圩区
第3章 宿迁平原灌区管道输水灌溉系统布置模式及建设定额标准
    3.1 宿迁市平原灌区基本情况
    3.2 宿迁平原灌区管道输水灌溉系统适宜布置模式
        3.2.1 一般平原区管道输水灌溉系统适宜布置模式
        3.2.2 河网圩区管道输水灌溉系统适宜布置模式
    3.3 宿迁平原灌区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模拟
        3.3.1 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机泵选型
        3.3.2 管道输水灌溉工程费用函数
        3.3.3 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效益与经济评价函数
    3.4 宿迁平原灌区管道输水灌溉系统适宜控制规模与建设定额标准
        3.4.1 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模拟结果
        3.4.2 管道输水灌溉系统适宜控制规模与建设定额标准
第4章 宿迁大型渠灌区尾部管道化改造策略与技术方案
    4.1 宿迁市大型渠灌区基本情况
    4.2 典型区选择及典型区概况
        4.2.1 典型研究区块选择
        4.2.2 典型研究区块概况
    4.3 尾部管道化节水改造方案设计
        4.3.1 灌区灌溉渠系布置概化
        4.3.2 西干渠片区改造方案
    4.4 尾部管道化节水改造方案优选
        4.4.1 工程改造费用函数模拟模型建立
        4.4.2 工程改造费用模拟计算结果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辽宁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项目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灌溉用水效率评价方法
        1.2.4 存在的问题
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1 主要研究内容
    2.2 技术路线
3 不同尺度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研究
    3.1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影响因素分析
        3.1.1 自然条件
        3.1.2 灌区规模与类型
        3.1.3 工程措施与灌水技术
        3.1.4 灌区灌溉管理水平
        3.1.5 农艺节水措施
    3.2 灌区尺度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方法
        3.2.1 净灌溉用水量观测与分析方法
        3.2.2 毛灌溉用水量观测与分析方法
        3.2.3 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3.3 省级区域尺度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方法
        3.3.1 样点灌区选择
        3.3.2 省级区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方法
4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与应用
    4.1 样点灌区选择
        4.1.1 大型样点灌区选择
        4.1.2 中型样点灌区选择
        4.1.3 小型样点灌区选择
        4.1.4 纯井样点灌区选择
        4.1.5 样点灌区数量合理性分析
    4.2 样点灌区系数测算
        4.2.1 实测内容及方法
        4.2.2 样点灌区测算成果
    4.3 辽宁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成果
5 辽宁省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变化规律分析
6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对策研究与效益分析
    6.1 管理措施
    6.2 工程措施
    6.3 农艺措施
    6.4 水价措施
    6.5 效益分析
        6.5.1 经济效益
        6.5.2 社会效益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黑龙江省灌溉水利用效率时空分异规律及节水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立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灌溉水利用效率定义
        1.3.2 灌溉用水效率指标体系
        1.3.3 灌溉用水效率指标体系测算方法
        1.3.4 灌溉水利用效率影响因素
        1.3.5 节水潜力计算与评价
        1.3.6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特征
    2.4 土壤作物
    2.5 水资源分布
    2.6 农业分区概况
    2.7 水利工程
    2.8 灌区统计
3 灌溉用水效率指标体系测算方法
    3.1 灌溉水利用效率测算方法
        3.1.1 样点灌区的选取
        3.1.2 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首尾测算法
        3.1.3 黑龙江省灌溉水利用效率测算方法
    3.2 渠系水利用效率测算方法
        3.2.1 典型渠道的概化
        3.2.2 渠道输水效率测算方法
        3.2.3 越级渠道渠系水利用效率测算方法
    3.3 田间水利用效率测算方法
        3.3.1 典型田块的选取
        3.3.2 典型田块净灌溉用水量的测算方法
    3.4 井渠结合灌区测算方法的修正
    3.5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形特征
    4.1 研究方法
        4.1.1 分形理论简介
        4.1.2 位序规模法应用
        4.1.3 位序规模法内容
    4.2 黑龙江省灌溉水利用效率年度变化情况
    4.3 黑龙江省灌溉水利用效率年度变异规律
    4.4 灌溉水利用效率年度分维特征
    4.5 分维机制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灌溉用水效率指标体系空间特征分析
    5.1 研究方法
        5.1.1 地统计学基本框架
        5.1.2 地统计学分析
    5.2 黑龙江省灌溉用水效率指标体系空间自相关分析
        5.2.1 灌溉水利用效率空间自相关分析
        5.2.2 渠系水利用效率空间自相关分析
        5.2.3 田间水利用效率空间自相关分析
    5.3 黑龙江省灌溉用水效率指标体系空间格局分析
        5.3.1 灌溉水利用效率空间格局
        5.3.2 渠系水利用效率空间格局
        5.3.3 田间水利用效率空间格局
    5.4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灌溉水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6.1 研究方法
        6.1.1 逐步回归模型
        6.1.2 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
        6.1.3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6.2 灌溉水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定性分析
    6.3 灌溉水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筛选与空间分析
        6.3.1 灌溉水利用效率主要影响因素筛选
        6.3.2 灌溉水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空间自相关分析
    6.4 灌溉水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6.4.1 OLS模型回归结果
        6.4.2 GWR模型回归结果
    6.5 灌溉水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回归系数空间分布
    6.6 本章小结
7 灌溉节水潜力分析与计算
    7.1 典型样点灌区概况
    7.2 研究方法
        7.2.1 水量平衡模型
        7.2.2 SEBAL模型
        7.2.3 节水潜力计算方法
    7.3 SEBAL模型检验结果
    7.4 工程节水潜力分析
        7.4.1 灌溉水利用效率计算结果
        7.4.2 净引水量节水潜力计算
    7.5 作物节水潜力分析
        7.5.1 逐年水分生产效率计算结果
        7.5.2 作物耗水节水潜力计算结果
    7.6 本章小结
8 灌区节水潜力评价
    8.1 灌区节水潜力评价指标体系
    8.2 研究方法
        8.2.1 评价步骤
        8.2.2 Kendall检验
        8.2.3 Spearman检验
        8.2.4 关联度分析
    8.3 评价结果分析
        8.3.1 单一方法评价结果
        8.3.2 方法集评价结果
    8.4 节水潜力主控因素关联度分析
    8.5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点
    9.3 对策与建议
    9.4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内蒙古黄河南岸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测算分析与节水改造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和附表清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概念与内涵
        1.2.2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定方法
        1.2.3 灌区节水改造
    1.3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存在问题
    1.4 研究目标、内容、技术路线
2 试验区基本情况
    2.1 试验区概况
    2.2 资料收集与处理
        2.2.1 气象资料
        2.2.2 灌水资料
        2.2.3 种植结构
        2.2.4 灌溉引水量及灌溉面积
        2.2.5 土壤物理性质
        2.2.6 地下水资料
        2.2.7 生育阶段划分
    2.3 灌区水利工程
        2.3.1 灌区水利工程建设
        2.3.2 灌区水利工程现状
3 灌区灌溉水效率测试与计算方法
    3.1 测试布置与测试方法
        3.1.1 测试典型渠道
        3.1.2 测试典型田块
        3.1.3 渠道水利用系数
        3.1.4 田间水利用系数
    3.2 灌区各有效水利用系数计算方法
        3.2.1 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3.2.2 渠道水利用系数
        3.2.3 渠系水利用系数
        3.2.4 田间水利用系数
4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分析与评估
    4.1 典型测试渠道水利用系数
        4.1.1 典型渠道测试工作完成情况
        4.1.2 测试渠道测试结果的变异性评价与置信区间的估计结果
        4.1.3 测试渠道的渠道水利用系数计算
        4.1.4 渠道衬砌对渠道水利用系数的影响评价
    4.2 田间水利用系数计算
        4.2.1 典型田块测试工作完成情况
        4.2.2 各灌域田间水利用系数计算与分析
        4.2.3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4.2.4 渠系水利用系数计算
        4.2.5 南岸灌区用水效率分析与评估
    4.3 小结
5 灌区节水改造节水潜力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
    5.1 基于分项法的灌区节水潜力评估
        5.1.1 渠系系统节水潜力评估
        5.1.2 田间系统节水潜力评估
        5.1.3 灌区系统节水潜力评估
    5.2 节水潜力与节水工程投资关系的初步分析
    5.3 灌区节水潜力影响因素分析
    5.4 小结
6 灌区节水改造综合效益评价
    6.1 综合效益评价方法
    6.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6.3 评价项目体系的确定
    6.4 节水改造综合效益评价
    6.5 节水改造实施成就
    6.6 小结
7 结论、问题与展望
    7.1 结论
    7.2 问题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禹门口引黄灌区现状调查及水资源合理配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概况
        1.2.1 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涵义
        1.2.2 国内研究历史及现状
        1.2.3 国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1.3 研究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范围
第二章 禹门口引黄灌区现状调查
    2.1 禹门口引黄灌区气候及农作物种植情况
    2.2 禹门口引黄灌区概况
        2.2.1 禹门口灌区
        2.2.2 西范灌区
        2.2.3 汾南灌区
        2.2.4 鼓水灌区
        2.2.5 浍河灌区
        2.2.6 襄汾井灌区
        2.2.7 北赵灌区
        2.2.8 木赞灌区
        2.2.9 北庄灌区
        2.2.10 利民灌区
    2.3 各子灌区现状水源和灌溉工程
        2.3.1 灌溉工程介绍
        2.3.2 灌溉工程现状调查采用的主要方法
        2.3.3 各子灌区水源及灌溉工程现状
    2.4 灌区水资源特征及存在问题
第三章 禹门口引黄灌区可供水资源调查
    3.1 灌区水资源的基本概况
        3.1.1 灌区可供水源概况
        3.1.2 水库概况
    3.2 灌区内可供水量分析
        3.2.1 供水量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3.2.2 禹门口引黄灌区可供水量
第四章 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4.1 水资源供需平衡的目的和原则
        4.1.1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目的
        4.1.2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原则
    4.2 灌区农业灌溉需水量分析
        4.2.1 农业灌溉需水的影响因素
        4.2.2 充分灌溉制度下的需水量分析
        4.2.3 非充分灌溉制度下的需水量分析
        4.2.4 灌水率的计算方法
    4.3 各子灌区需水量分析
        4.3.1 灌区需水量计算的一般步骤
        4.3.2 各子灌区需水量的计算
    4.4 灌区供需平衡分析
    4.5 水资源供需矛盾的解决途径
第五章 灌区水资源合理配置
    5.1 灌区水资源配置的目的和任务
        5.1.1 灌区水资源合理配置
        5.1.2 灌区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目的和任务
    5.2 水资源配置的配置原则
    5.3 水资源在水量方面的配置
    5.4 水资源在流量方面的配置
    5.5 合理配置结果
第六章 灌区水资源配置实施的保障措施
    6.1 建设水量分配方案监控系统
    6.2 编制年度水量调度方案
    6.3 严格流域和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和取水许可
第七章 结论和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所获的成果

(10)我国不同尺度灌溉用水效率评价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灌溉用水效率研究进展
        1.3.1 灌溉效率
        1.3.2 水分生产率
        1.3.3 灌溉用水效率评价方法
        1.3.4 灌溉用水效率阈值
    1.4 存在的问题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4 技术路线
    1.6 主要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不同尺度灌溉用水效率评价理论与方法
    2.1 灌溉用水效率内涵
    2.2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影响因素分析
        2.2.1 自然条件
        2.2.2 灌区规模与类型
        2.2.3 工程措施与灌水技术
        2.2.4 灌区灌溉管理水平
        2.2.5 农艺节水措施
    2.3 灌概水有效利用系数评价尺度与评价方法
    2.4 灌区尺度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评价方法
        2.4.1 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评价过程
        2.4.2 典型田块选择
        2.4.3 典型田块亩均净灌溉用水量观测与分析方法
        2.4.4 灌区年净灌溉用水总量测算
        2.4.5 灌区年毛灌溉用水总量计算与分析
        2.4.6 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2.5 省级区域尺度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评价方法
        2.5.1 样点灌区选择
        2.5.2 省级区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评价方法
    2.6 全国尺度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评价
        2.6.1 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网络体系构建
        2.6.2 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评价方法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尺度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现状评价
    3.0 柴塘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现状评价
        3.0.1 柴塘灌区基本情况
        3.0.2 柴塘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
    3.1 江苏省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现状评价
        3.1.1 江苏省灌区基本情况
        3.1.2 江苏省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分析过程
    3.2 江苏省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合理性分析
    3.3 各省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现状评价
    3.4 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现状评价
        3.4.1 全国灌区有效灌溉面积现状
        3.4.2 全国灌区灌溉用水情况现状
        3.4.3 全国不同规模与类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现状
        3.4.4 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现状
        3.4.5 全国分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现状特征分析
        3.4.6 不同因索对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影响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时空变化规律分析
    4.1 全国灌概水有效利用系数时间变化规律分析
    4.2 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空间变化规律分析
        4.2.1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值的空间变化规律
        4.2.2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增幅的空间变化规律
    4.3 大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空间变异性分析
        4.3.1 研究方法
        4.3.2 大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空间变异性分析
    4.4 全国不同规模与类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分布规律
        4.4.1 不同规模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分布规律
        4.4.2 纯井灌区不同灌溉类型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分布规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典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阈值研究
    5.1 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阈值评价
        5.1.1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阈值研究思路
        5.1.2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阈值评价框架
    5.2 灌区自然-人工复合水循环模型
        5.2.1 灌区农田水循环过程
        5.2.2 灌区自然-人工复合水循环模型概述
    5.3 石津灌区概况
        5.3.1 地理位置
        5.3.2 气候特点
        5.3.3 水利工程概况
        5.3.4 社会经济概况
        5.3.5 灌区目前存在的问题
    5.4 石津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分析
        5.4.1 石津灌区水循环模型构建
        5.4.2 模型率定与验证
        5.4.3 石津灌区水循环分析
        5.4.4 石津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分析
    5.5 石津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阈值分析
        5.5.1 石津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影响因素
        5.5.2 渠系节水改造对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影响分析
        5.5.3 引水灌溉调配方式对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影响分析
        5.5.4 灌区作物种植结构对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影响分析
        5.5.5 田间节水耕作技术对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影响分析
        5.5.6 喷微灌等技术对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影响分析
        5.5.7 灌区管理水平对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影响分析
        5.5.8 综合措施对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影响分析
    5.6 本章小节
第六章 我国灌溉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研究
    6.1 “十二五”末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预测
        6.1.1 预测方法
        6.1.2 预测过程
    6.2 “十二五”期间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指标分解
        6.2.1 “十二五”期间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分解方法
        6.2.2 “十二五”末各省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分解
        6.2.3 2011-2014年各省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分解
    6.3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监测方案
    6.4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红线考核
    6.5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分区提高对策
        6.5.1 工程措施
        6.5.2 管理措施
        6.5.3 农艺措施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集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一、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编书籍
    三、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四、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致谢

四、运城地区万亩自流灌区节水灌溉对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禹门口引黄灌区水资源供需分析与配置[D]. 王丹.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宁夏灌溉水利用系数影响因素研究[D]. 姬小敏. 宁夏大学, 2021
  • [3]山西省农业节水灌溉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J]. 杨士荣,狄帆.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20(10)
  • [4]大型灌区用水效率综合评价研究 ——以内蒙古引黄灌区为例[D]. 黄永江.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5]宿迁市平原灌区管道输水灌溉工程节水改造技术研究[D]. 龚懿婧. 扬州大学, 2020(04)
  • [6]辽宁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研究[D]. 刘浩然.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7]黑龙江省灌溉水利用效率时空分异规律及节水潜力研究[D]. 刘巍. 东北农业大学, 2017(01)
  • [8]内蒙古黄河南岸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测算分析与节水改造评价[D]. 梁天雨.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01)
  • [9]禹门口引黄灌区现状调查及水资源合理配置[D]. 李瑞丽. 太原理工大学, 2014(03)
  • [10]我国不同尺度灌溉用水效率评价与管理研究[D]. 冯保清.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13(11)

标签:;  ;  ;  ;  ;  

运城地区万亩自流灌区节水灌溉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