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定芽培养法建立玛咖微繁体系(英文)

不定芽培养法建立玛咖微繁体系(英文)

一、不定芽培养建立玛咖微繁殖体系(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吴筱林[1](2021)在《藜麦离体培养无性繁殖体系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是一种典型的盐生植物,具有特殊的生物学特性及丰富的营养价值,近年来人们对藜麦的认识逐渐加深,藜麦作为粮食作物大规模种植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是病毒病,其群体基因组成多为杂合型,遗传不稳定,这极大地制约了藜麦的推广。通过植物组织培养的直接发生途径建立一个可靠的藜麦微繁殖体系,可以起到脱毒、保存母本优良性状的作用,可以为藜麦遗传转化生物技术育种提供技术支持,也为藜麦转基因后不定芽的生长培育提供参考。本文主要以“山引一号”藜麦品种Faro种子为材料,采用最佳消毒方式对种子进行消毒,培育出无菌种苗,在藜麦微繁殖体系研究过程中,通过对外植体的选择,腋芽及丛生芽的诱导、增殖、复壮,以及藜麦试管苗根系诱导的最佳条件的筛选,最终建立了“山引一号”藜麦品种Faro离体培养无性繁殖体系,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藜麦种子的最佳消毒方式:针对0.1%Hg Cl2不同的消毒时间进行消毒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使用0.1%Hg Cl2消毒10 min时种子存活率最高,污染率仅为5.26%。2、藜麦外植体的选择:主要对不同外植体诱导出的愈伤组织及芽的状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外植体是胚轴段,相同处理下愈伤诱导率最高,生长状态最佳;诱导腋芽的最佳外植体是带有1 cm下胚轴和顶芽的子叶;诱导丛生芽的最佳外植体是带有顶芽的子叶。3、藜麦腋芽的最佳诱导、增殖及复壮培养条件:主要以带有1 cm下胚轴和顶芽的子叶为外植体,探讨不同浓度6-BA、不同浓度MS离子、不同培养基p H值对藜麦腋芽诱导、增殖及复壮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宜诱导腋芽的培养基为MS+6-BA 3.0 mg/L,腋芽诱导率达97.50%;最适宜腋芽增殖的培养基为2MS+6-BA 3.0 mg/L;最适宜腋芽复壮的培养基为2MS+6-BA 0.1 mg/L,>1 cm植株数占总植株数的94.36%,最佳培养基p H值为6.0。4、藜麦丛生芽的最佳诱导、增殖及复壮培养条件:主要以带有顶芽的子叶为外植体,探讨不同类型及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浓度6-BA对藜麦丛生芽诱导、增殖及复壮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宜诱导丛生芽的培养基为MS+6-BA1.0 mg/L+NAA 0.1 mg/L,丛生芽诱导率达12.14%;最适宜丛生芽增殖的培养基为2MS+6-BA 0.5 mg/L,平均每个外植体增殖出3.6丛丛生芽;最适宜丛生芽复壮的培养基为2MS+6-BA 0.3 mg/L,>1 cm植株数占总植株数的93.04%,培养基p H值为6.0。5、藜麦试管苗的最佳根系诱导条件:主要探讨不同浓度的IBA对试管苗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宜藜麦试管苗生根的培养基为:MS+IBA 1.0 mg/L,生根率达51.04%,且生出主根及>1 cm的根数最多。在这种培养基中能有效促进不定根的生长,根系较粗,植株生长状态最佳。

翟懿铭[2](2021)在《大花海棠‘比哥’不定芽诱导及无性系变异离体筛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王明清[3](2020)在《‘凤丹白’牡丹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凤丹白(Paeonia.ostii)牡丹不仅具有很好的观赏与药用价值,还有较高的油用价值。因牡丹繁殖周期长、系数低,牡丹新品种培育受到传统育种方式的限制。再生体系的研究为牡丹的高效育种提供可行方法,遗传转化的研究为牡丹性状改良奠定了基础。目前牡丹遗传转化仍存在再生体系不稳定,转化效率低等问题。本实验以牡丹成熟种胚和无菌子叶为实验材料,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成熟以及分化研究,以转化载体含甜菜红素生物合成基因,对牡丹进行农杆菌转化和转化条件筛选,构建糖皮质激素诱导的成胚双元载体,并对牡丹子叶进行农杆菌转化。本实验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实验中,种胚萌发率为92%,加入腐胺可促使胚苗强壮,也有利于生根。500mg/LGA3浸泡种子48h后,剥取种胚到萌发培养基:改良MS+6-BA0.5mg/L+GA30.5mg/L+Put1.0mg/L,可有效破除休眠。胚苗生长培养基:改良MS+6-BA0.5mg/L+GA30.2mg/L+Put 1.0mg/L。2.诱导愈伤组织试验材料为种胚和子叶,种胚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基为:改良MS(蔗糖100g/L)+6-BA0.5mg/L+PIC2.0mg/L,愈伤组织诱导率为95%;子叶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基为:改良MS(蔗糖100g/L)+6-BA0.5mg/L+2,4-D2.0mg/L,愈伤组织诱导率为68.7%。3.将获得愈伤组织成熟培养25-30d,愈伤组织呈现鹅黄色或白色明显颗粒状。成熟培养基:改良MS(蔗糖30g/L)+6-BA2.0mg/L+NAA0.2mg/L+TDZ 0.3mg/L+ZT0.5mg/L;种胚分化率可达到54.5%,子叶愈伤也有少量不定芽生成。愈伤分化阶段加入0.5mg/L的玉米素,可促进愈伤分化,浓度过高会导致畸形。诱导不定芽分化培养基:改良MS(蔗糖30g/L)+6-BA0.5mg/L+NAA0.2mg/L+ZT0.5mg/L。4.本实验转化载体含甜菜红素生物合成基因,侵染子叶可获得表达红色性状的抗性愈伤,转化率达到29.1%;侵染种胚愈伤组织,也有红色抗性愈伤生成,转化率为5.8%。表明目的基因整合到组织细胞内,且成功表达。5.本实验通过构建一种以DEX诱导的成胚双元载体p YB9664,通过农杆菌侵染无菌子叶获得少量抗性子叶胚,初步证明该载体确实可以诱导胚胎发生。

高思丹[4](2020)在《枸杞原生质体分离与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枸杞(Lycium)为茄科植物,西北地区常见的枸杞有三种: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 vr)、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 Murr.)、北方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vr)。其中,黑果枸杞因其花青素含量丰富,宁夏枸杞因其多糖含量高保健效果好深受人们的喜爱。然而,随着黑果枸杞野生资源急剧降低以及人们对宁夏枸杞保健价值要求的提高,枸杞细胞工程研究的开展成为一件有重要意义的事情。本研究以青藏高原地区的野生黑果枸杞及人工栽培的宁夏枸杞为材料,在建立起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原生质体的游离与培养研究,为后续黑果枸杞和宁夏枸杞的体细胞杂交研究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黑果枸杞的无菌苗叶片为外植体,建立了两条器官再生途径:一条是经愈伤组织再分化的间接再生体系,一条是不经愈伤组织再分化的直接再生体系。最佳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1.5 mg·L-1 2,4-D,诱导率达100%;最佳分化培养基为MS+1.5 mg·L-1 6-BA+0.1 mg·L-1 IBA,每克愈伤组织上的平均不定芽数为39.4个。叶片直接诱导不定芽的最佳培养基为MS+0.5 mg·L-16-BA+0.3 mg·L-1 NAA,不定芽诱导率为92.9%,每个外植体上平均不定芽数为18.1个。以宁夏枸杞的无菌苗叶片为外植体,建立了不经愈伤组织再分化的直接再生体系。叶片直接诱导不定芽的最佳培养基为MS+1.0 mg·L-1 6-BA+0.5mg·L-1 NAA,不定芽诱导率为53.3%,最多出芽数为27个。再生的不定芽在不含植物生长调节剂的MS培养基上,两周内可正常生根。2.以黑果枸杞和宁夏枸杞的叶片为材料,采用酶解法游离原生质体,比较酶解时间、纤维素酶浓度、甘露醇预处理、蔗糖纯化对游离结果的影响。黑果枸杞叶片最佳酶解时间为5 h,纤维素酶的最适浓度为1.5%,酶解前用甘露醇处理30 min可显着提高原生质体的产量;6 h是宁夏枸杞叶片的最佳酶解时间,2%的纤维素酶浓度酶解效果最好,酶解前用甘露醇处理30 min可显着提高原生质体的产量。两种枸杞均在18%的蔗糖浓度下纯化效果最好。以两种枸杞的愈伤组织为材料,比较酶解时间、酶液组成、愈伤组织添加量、愈伤组织取材时间、蔗糖纯化对游离结果的影响。黑果枸杞愈伤组织最佳酶解时间为8 h,纤维素酶的最适浓度为2%,10 m L酶液中添加3g继代培养12 d的愈伤组织产量最好;宁夏枸杞愈伤组织最佳酶解时间为12 h,纤维素酶的最适浓度为1%,在10 m L酶液中添加1 g继代培养9 d的愈伤组织时游离效果最好。黑果枸杞和宁夏枸杞的愈伤组织分别在蔗糖浓度为17%、18%时纯化效果最好。3.黑果枸杞的原生质体使用改良MS液体培养基-固液双层培养的方式优于其他组合,该培养条件下第一次细胞分裂时间是第2 d,第10 d时的分裂频率为45.9%,第20 d时的细胞团形成比率为22.9%,最终培养获得了愈伤组织并分化得到了再生植株;改良MS液体培养基-液体浅层培养的方式用来培养宁夏枸杞的原生质体效果最佳,该培养条件下第一次细胞分裂时间是第3 d,第10 d时的分裂频率为42.4%,第20 d时的细胞团形成比率为32.5%,最终获得了再生愈伤组织。4.对两种枸杞的再生材料进行了遗传稳定性分析。流式细胞术(FCM)结果显示,再生材料与亲本材料在倍性上一致,均为二倍体。ISSR分子标记显示,再生的黑果枸杞不定芽与亲本苗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875,再生的宁夏枸杞愈伤组织与亲本愈伤组织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899;过氧化物酶与多酚氧化酶谱带显示,再生材料与亲本材料条带基本一致,只在个别再生材料中有部分条带的增减。两种枸杞原生质体的再生材料都能够较高程度的保持亲本的遗传性状,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体细胞变异。

崔杰[5](2019)在《金叶加拿大杨组织培养及再生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叶加拿大杨(Populus×canadensis‘Aurea’)为芽变栽培选育的彩叶杨树品种,叶色三季保持金黄,观赏价值高,潜在园林景观用途广阔,栽培前景良好。目前,金叶加拿大杨主要的繁殖方式为嫁接和扦插;易受季节等因素制约影响,繁殖系数低;且其叶片光合色素含量较低,生长较为缓慢;同时,在嫁接时存在接穗处愈合度不高易折断等安全问题,使金叶加拿大杨不能达持续地生产和有效利用。本文以金叶加拿大杨带芽茎段和叶片两种外植体材料进行组织培养及快繁体系构建,对金叶加拿大杨无菌苗诱导、叶片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丛芽增殖、生根及炼苗移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合正交试验设计及方差分析,探究影响金叶加拿大杨离体培养的关键因素,以得到最佳培养配方及培养程序,建立高效的金叶加拿大杨再生体系,为其进一步大规模推广应用于园林景观绿化提供技术保证。主要结果如下:(1)三月中旬是金叶加拿大杨外植体最佳取材时间。(2)外植体最佳灭菌方式:带芽茎段以75%酒精消毒20s、0.1%升汞消毒6min时灭菌效果最佳;叶片以75%酒精消毒5s、0.1%升汞消毒4min时灭菌效果最佳。(3)初代培养:带芽茎段以MS+6-BA 0.75mg/L+NAA 0.05mg/L+IBA 0.20mg/L为最佳培养基配方,启动率为83.33%;叶片愈伤组织诱导以MS+6-BA 0.50mg/L+NAA0.10mg/L+2,4-D 0.10mg/L培养基配方最佳,愈伤组织诱导率为85%。(4)继代培养:带芽茎段继代增殖培养以MS+6-BA 0.05mg/L+NAA0.20mg/L+IBA 0.20mg/L培养基配方为最佳,增殖倍数可达4.72倍;叶片愈伤继代增殖培养以MS+6-BA 0.50mg/L+NAA 0.05mg/L+2,4-D 0.30mg/L培养基配方最佳,增殖倍数达4.0倍;叶片愈伤组织分化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MS+6-BA 0.50mg/L+NAA0.05mg/L+IBA 0.5mg/L,分化率可达83.33%。(5)生根培养:以1/2 MS+NAA 0.20mg/L+IBA 0.20mg/L培养基配方最佳,生根率91%,平均根数4.70条,平均根长7.75cm。(6)炼苗与移栽:最适移栽基质配比为腐殖质:河沙:蛭石=1:2:1,植株成活率最高,为70.93%,长势良好。

张楚婕[6](2017)在《新疆野扁桃无性繁殖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本试验以裕民、托里、布尔津、塔城和哈巴河5个居群的新疆野扁桃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嫁接、根蘖、扦插和组织培养4种繁殖方法进行试验,观察记录其生长势指标并进行繁殖能力的测定,比较、分析和评价新疆野扁桃不同无性繁殖方法的应用效果,以期为新疆野扁桃苗木繁殖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的进展和取得的结果如下:(1)新疆野扁桃最适嫁接时期为3月和8月中旬,9月之后随着气温的降低,枝条活性越来越低,不适宜进行嫁接繁殖;切接的要领较容易掌握且成活率最高,可进行大面积推广;砧木枝条夹角控制在15°30°之间,嫁接成活效果最显着,适用于新疆野扁桃种质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选择嫁接砧木时,以耐旱性、抗寒性较强的榆叶梅嫁接成活率最高,苗木质量相对较好,可作为嫁接首选砧木。(2)水分是制约新疆野扁桃根蘖繁殖存活率的关键条件,施肥对其存活率并没有显着影响。切断萌蘖分株后,哈巴河居群存活能力最强,同时可以打破植株临近萌蘖芽的抑制,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增强营养繁殖能力,切断萌蘖芽后托里居群的存活率较低,但是对其萌蘖分株的影响不大。哈巴河居群抽条发生率较低,说明其根系具有较强的抗寒能力,植株生长状态良好。(3)用0.3%的高锰酸钾溶液对基质进行处理后扦插灭菌效果最好。将新疆野扁桃枝条下端浸泡在800 mg/L的ABT1(生根粉)溶液6 h后扦插效果最好。最适合新疆野扁桃扦插的复合基质体积配比为泥炭:珍珠岩=3:1。研究发现扦插这种无性繁殖方式并不适用于新疆野扁桃的快速繁殖,不能满足大量繁殖的需求。(4)在组培繁殖试验中,0.2%升汞处理11 min外植体的污染率最低,且成活率最高可达66.3%。在新疆野扁桃不定芽分化中6-BA的最佳浓度范围为0.61.0 mg/L。当蔗糖浓度为30 g/L时不定芽的增殖分化能力最强。新疆野扁桃植株接入生根培养基12 d后,部分不定芽陆续长出白色根尖,1.0 mg/L IBA培养基的生根率最高。当蔗糖浓度为25 g/L,琼脂浓度为10 g/L时易产生不定根。添加0.1%AC(活性炭)对新疆野扁桃的生根率几乎没有影响但有利于提高生根数,然而高浓度的AC会抑制新疆野扁桃的生根。最适合新疆野扁桃暗培养的时长是812 d。

黄烈健,王鸿[7](2016)在《林木植物组织培养及存在问题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外植体选择及分化途径、影响增殖、生根的主要因素三方面,概述了近年来林木植物组培的研究进展,外植体3种分化途径(腋芽萌发途径、间接器官发生途径、体细胞发生途径)有其相应的最适外植体类型,林木组培首选腋芽萌发途径。培养基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是影响增殖的两大因素,对培养基的探索已从对林木植物组培常用培养基的筛选发展到无糖培养基的探索,出现了光自养、开放组培等概念;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生根的关键因素,外源激素与内源激素的相互作用对增殖有较大影响。阐述了组培中褐化、玻璃化、污染三大难题的起因和解决措施,对褐化和玻璃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植体的生理状态和培养环境方面,提出无糖组培通过对培养环境进行改善,有望改善褐化、玻璃化问题;传统组培希望从无菌技术层面解决污染难题,这也造成了组培成本偏高的问题,进而对开放组培和无糖组培的探索,通过抑菌剂的添加及糖的剔除有望降低组培对无菌操作的要求。随着组培技术的发展,在抑菌剂加入的条件下,不进行高温高压灭菌,进行开放式的组培;利用植物自生的光合能力,剔除培养基中的蔗糖,同时改变光照条件、培养环境中的CO2浓度、湿度,以促进外植体光自养微繁殖生长;二者均着眼于降低组培成本,简化组培程序,有望使组培技术得到革新。本文对林木组织培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今后开展林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李刘泽木[8](2016)在《芍药与牡丹组间杂种‘Bartzella’的离体快繁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芍药(Paeonia lactiflora)与牡丹(Paeonia sect Moutan)杂交得到的组间远缘杂种又称伊藤杂种(Itoh hybrids),目前已登录品种达百余个,形成了芍药属(.Paeonia, Paeoniaceae)下一个独特的品种群。然而,伊藤杂种传统繁殖率低、时间长,导致其市场价格昂贵,严重限制了产业化发展。近年来,芍药与牡丹的离体快繁技术已经取得了许多进展,但有关伊藤杂种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首次以伊藤杂种鳞芽为外植体,从无菌体系的建立、褐化的防治、生长调节剂的筛选、基本培养基的改良、生根培养方式的确定、移栽驯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无菌体系的建立:供试的8个伊藤品种中,’Bartzella’、’Copper Kettle’和’Hillary’启动培养表现好,外植体萌发率≥90%且增殖率≥2.9,是适宜进行微繁殖的品种。其中,以’Bartzella’为材料研究发现,二级萌蘖芽(2cm>芽的大小>1cm)萌发率和增殖率最高,3月下旬为’Bartzella’鳞芽的最佳取材时间,外植体污染率低,且萌发率达97.22%,增殖率达4.17;鳞芽以继代两次效果最佳,此时外植体增殖率高且侧芽分化能力强。(2)增殖培养:’Bartzella’组培苗增殖培养褐化严重,培养基中加入硝酸银4.0mg.L-1能有效控制褐化,并显着促进其生长与增殖。组培苗在生长调节剂组合BA 1.0mg·L-1+GA30.4 mg·L-1+KT0.3 mg·L-1中生长和增殖最佳。WPM培养基中,Ca(NO3)2浓度增加至原浓度4倍,保持NH4NO3含量不变,从而降低NH/ZNOs’的比值,可有效促进组培苗的生长和增殖。有机添加物壳聚糖对促进’Bartzella’组培苗增殖及生长作用不明显,0.25g·L-1的水解酪蛋白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组培苗增殖率。在筛选得到的最佳增殖方式下培养,’Bartzella’以50天为继代周期培养效果最佳。(3)生根培养:以完全切去叶片的单芽为材料,组培苗生根效果最好;根诱导前,将无根苗接入1/2MS培养基中复壮培养10天,可以改变植物体内源激素水平的平衡,有利于后期生根培养;复壮培养基中添加活性炭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组培苗褐化,但对生根无显着促进作用;’Bartzella’以改良两步生根法培养效果最佳,组培苗置于4℃下暗培养12天,可显着提高生根率并减轻基部愈伤组织的产生,提高生根质量。根诱导时间以30天最佳,诱导时间过长易导致根基部坏死,生根率下降。此外,组培苗继代次数对生根率有显着影响,第7代组培苗生根率较高,但生根质量不如第5代。(4)驯化与移栽:将生根苗置于4℃低温下培养30天以打破休眠,之后以生根苗根数和愈伤组织大小为标准进行分级移栽。移栽60天后,一级生根苗(根数>3且愈伤组织较少)移栽成活率最高,达到73.58%。移栽培养的前30天生根苗最容易死亡,接种2.0 g丛枝菌根Glomus mosseae能有效促进’Bartzella’移栽苗的生长发育。

胡珊[9](2016)在《红叶腺柳组织培养及建立再生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红叶腺柳(Salix chaenomeloides ’Variegata’)抗性强,耐水湿、耐旱、耐寒、耐盐碱,在湿地恢复、园林绿化等方面有一定应用价值。通过组织培养,为红叶腺柳建立快速、不受季节限制的繁殖方式。建立红叶腺柳愈伤组织再生体系,为红叶腺柳转抗虫基因研究提供技术支持。通过试验得出以下研究结果:利用带芽茎段进行快速繁殖:①适宜消毒灭菌方法:选取生长期(5—9月)的带芽茎段,75%酒精处理30-35s+2%NaClO处理15min②适宜诱导侧芽的培养基:WPM空白培养基;③适宜丛生芽增殖培养基:WPM+6-BA1.0mg·L-1+NAAO.1 mg·L-1,适宜试管苗伸长培养基:WPM+6-BA0.5mg·L-1+NAAO.1 mg·L-1+活性炭1.0g.L-1,添加抗褐化剂活性炭,并采用1.0mg·L-16-BA与1.0mg·L-16A-BA交替使用的方法,在保持红叶腺柳高繁殖率的同时促进试管苗高生长,抑制茎尖坏死、玻璃化、褐化等不良现象。继代周期为30d;④适宜生根培养基:1/2WPM+NAA0.05mg·L-1+活性炭1.0g·L-1;⑤适宜的开瓶炼苗天数为5d;适宜移栽基质为泥炭与珍珠岩按1:1的体积比混合使用。利用愈伤组织建立分化不定芽体系:①适宜消毒灭菌方法:选取生长期(2—7月)的叶片,75%酒精处理30-35s+2% NaClO处理10min;②适宜诱导愈伤组织的培养基:MS+6-BA1.0mg·L-1+NAA0.5mg·L-1,黑暗处理7d后转入光下培养;③适宜愈伤组织增殖的培养基:MS+6-BA1.0mg·L-1+NAA0.05mg·L-1,继代周期为30d;④诱导愈伤组织分化不定芽的培养基:MS+6-BA4.0mg·L-1。

徐治朋[10](2016)在《红花百里香组织培养体系优化及挥发油产量的调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红花百里香(Thymus serpyllum L.)是唇形科(Labiatae)百里香属多年生矮小半灌木,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它是一种旱生植物,喜凉爽气候,喜阳,多生长在多石山地、沙质坡地、砂丘等地,对水分要求不高,具有耐干旱、耐寒冷、耐瘠薄的特性。叶片绿色或红紫色,花冠紫色,叶片、花萼、花冠都具有腺点,有强烈的香气。红花百里香在园林绿化工程中用作地被植物,也可以作为城市观花和芳香草坪的重要植物资源。百里香属植物之所以能够香气浓郁,是因为百里香属植物富含挥发油。百里香挥发油含有多种化学成分,萜类是其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包含有单萜、倍半萜、双萜等;百里香挥发油具有抗菌消炎、改善消化系统、防治妇科疾病,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减轻神经性疼痛的功能,在食品、化工、医药领域均有广泛用途,市场前景很好。目前百里香挥发油的市场需求越来越旺盛,然而其有效成分含量偏低、植物生长周期长、植物提取率较低,而且人工合成困难,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本试验以红花百里香为材料,通过调节培养基条件,优化红花百里香的组织培养体系,提高繁殖系数;在优化体系的基础上,添加不同浓度的诱导子Cu2+,探索其对红花百里香增殖、生理代谢的影响;同时研究了诱导子Cu2+对红花百里香挥发油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期能够提高离体培养的红花百里香挥发油的含量,为红花百里香精油工厂化生产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红花百里香不定芽诱导最佳培养基为MS+6-BA0.1mg/L+NAA0.3mg/L,不定芽增殖最佳培养基为MS+6-BA0.1mg/L+NAA0.3mg/L(微量元素减半),生根最佳培养基为MS+NAA 1 mg/L,移栽30天后的成活率为78%。2.低浓度CuCl2可以促进红花百里香不定芽的增殖生长,而高浓度的CuCl2起抑制作用。培养基中添加50μmol/L的CuCl2对不定芽的增殖效果最好,增殖系数可达20.35。不同浓度CuCl2对不定芽增殖效果影响的顺序为:50μmol/L>10μmol/L>0μmol/L>100μmol/L>150μmol/L>200μmol/L。3.诱导子Cu2+对红花百里香不定芽的生理代谢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在不定芽增殖生长过程中,添加诱导子Cu2+的处理组的各种生理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或降低:可溶性糖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接连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变化趋势;不同生长时间段,SOD、POD活性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不定芽生长旺盛时期(第7-28天),低浓度(10、50μmol/L)的Cu2+能够诱导红花百里香SOD、POD活性的增强;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添加了不同浓度CuCl2的处理组的不定芽PAL活性始终高于对照组的水平。4,适宜浓度的Cu2+能促进红花百里香挥发油的合成积累,优化其成分组成。与对照相比,经50μmol/L处理的百里香不定芽精油含量达到2.725‰,提高了23.98%,且颜色更深,成分中大部分酯类化合物含量减少,酚类烯类化合物含量增加,红花百里香的化学型由偏芳樟醇类转变为偏香芹酚类。

二、不定芽培养建立玛咖微繁殖体系(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定芽培养建立玛咖微繁殖体系(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藜麦离体培养无性繁殖体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藜麦
        1.1 藜麦简介
        1.2 营养价值
        1.3 经济意义及开发前景
    2 植物组织培养
        2.1 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概念
        2.2 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2.3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前景
        2.4 植物组织培养的影响因素
    3 微繁殖技术介绍
        3.1 微繁殖技术概述
        3.2 植物的微繁殖方式
        3.3 微繁殖阶段
    4 研究藜麦转基因的意义
    5 藜麦离体培养无性繁殖体系建立的研究现状
    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 无菌种苗的获得及外植体的选择
    1.1 实验材料
        1.1.1 常用实验仪器设备及试剂准备
        1.1.2 MS培养基的配制
        1.1.3 培养条件
    1.2 实验方法
        1.2.1 种子的消毒及无菌种苗的获得
        1.2.2 外植体类型的筛选
        1.2.3 数据统计及分析
    1.3 结果与分析
        1.3.1 不同消毒时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1.3.2 不同外植体类型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1.4 讨论
        1.4.1 适宜的消毒时间有利于种子的萌发及无菌种苗的获得
        1.4.2 适宜的外植体有利于愈伤组织及芽的诱导
第二章 腋芽的诱导及增殖
    2.1 实验材料
        2.1.1 常用实验仪器设备及试剂准备
        2.1.2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2.2 实验方法
        2.2.1 最适腋芽诱导的6-BA浓度的筛选
        2.2.2 最适腋芽增殖及生长的MS离子浓度的筛选
        2.2.3 最适腋芽增殖的6-BA浓度的筛选
        2.2.4 最适腋芽增殖及生长的p H值的筛选
        2.2.5 数据统计及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浓度的6-BA对腋芽诱导的影响
        2.3.2 不同MS离子浓度对腋芽增殖及生长的影响
        2.3.3 不同浓度的6-BA对腋芽增殖的影响
        2.3.4 不同p H值对腋芽增殖及生长的影响
    2.4 讨论
        2.4.1 适宜浓度的6-BA有利于腋芽的诱导
        2.4.2 适宜的培养基MS离子浓度有利于腋芽的增殖及生长
        2.4.3 适宜浓度的6-BA有利于腋芽的增殖
        2.4.4 适宜的培养基p H值有利于腋芽的增殖及生长
第三章 丛生芽的诱导及增殖
    3.1 实验材料
        3.1.1 常用实验仪器设备及试剂准备
        3.1.2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3.2 实验方法
        3.2.1 最适丛生芽诱导的生长素的种类及浓度的筛选
        3.2.2 最适丛生芽诱导的6-BA浓度的筛选
        3.2.3 最适丛生芽增殖的6-BA浓度的筛选
        3.2.4 数据统计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种类及浓度的生长素对丛生芽诱导的影响
        3.3.2 不同浓度的6-BA对丛生芽诱导的影响
        3.3.3 不同浓度的6-BA对丛生芽增殖的影响
    3.4 讨论
        3.4.1 适宜种类及浓度的生长素有利于丛生芽的诱导
        3.4.2 适宜浓度的6-BA有利于丛生芽的诱导
        3.4.3 适宜浓度的6-BA有利于丛生芽的增殖
第四章 试管苗的复壮生长及生根培养
    4.1 实验材料
        4.1.1 常用实验仪器设备及试剂准备
        4.1.2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4.2 实验方法
        4.2.1 最适由腋芽诱导的试管苗复壮生长的6-BA浓度的筛选
        4.2.2 最适丛生芽诱导的试管苗壮苗生长的6-BA浓度的筛选
        4.2.3 最适藜麦试管苗生根的IBA浓度的筛选
        4.2.4 数据统计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浓度的6-BA对腋芽诱导的试管苗复壮生长的影响
        4.3.2 不同浓度的6-BA对丛生芽诱导的试管苗复壮生长的影响
        4.3.3 不同浓度的IBA对藜麦试管苗生根的影响
    4.4 讨论
        4.4.1 适宜浓度的6-BA有利于腋芽诱导的试管苗的复壮生长
        4.4.2 适宜浓度的6-BA有利于丛生芽诱导的试管苗复壮生长
        4.4.3 适宜浓度的IBA有利于藜麦试管苗的生根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3)‘凤丹白’牡丹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外植体的选择
        1.2.2 培养基选择
    1.3 牡丹再生途径
        1.3.1 愈伤组织的诱导
        1.3.2 器官发生途径
        1.3.3 体细胞胚发生
        1.3.4 胚胎发生分子机制
    1.4 遗传转化技术与诱导表达载体
        1.4.1 遗传转化技术
        1.4.2 诱导型表达系统
        1.4.3 地塞米松诱导系统原理
        1.4.4 地塞米松系统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凤丹白再生体系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2.1.3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2.2 实验方法
        2.2.1 材料消毒
        2.2.2 种胚萌发
        2.2.3 诱导愈伤组织
        2.2.4 愈伤组织分化实验
        2.2.5 不定芽培养
        2.2.6 生根诱导
        2.2.7 移栽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种胚萌发
        2.3.3 不同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
        2.3.4 愈伤分化
    2.4 讨论
    2.5 小结
        2.5.1 凤丹白种胚离体培养
        2.5.2 凤丹白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
        2.5.3 胚性愈伤组织的分化
第3章 凤丹白遗传转化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菌株
        3.1.2 植物材料
        3.1.3 培养基及溶液准备
    3.2 愈伤组织转化
        3.2.1 子叶和愈伤组织预培养
        3.2.2 筛选剂与抑菌剂
        3.2.3 农杆菌的活化培养
        3.2.4 侵染方式的筛选
        3.2.5 农杆菌侵染愈伤组织
        3.2.6 共培养后处理
        3.2.7 筛选培养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子叶和胚性愈伤组织的预培养
        3.3.2 筛选剂的选择与浓度确定
        3.3.3 农杆菌浸染浓度与浸染时间的确定
        3.3.4 共培养后延迟培养
        3.3.5 转化筛选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双元载体构建与遗传转化
    4.1 实验材料
        4.1.1 植物材料
        4.1.2 农杆菌菌株及质粒
    4.2 双元载体pYB9664 的构建
        4.2.1 BoBBMS和 GRLBDS基因合成
        4.2.2 BoBBMS和 GRLBDS基因片段回收
        4.2.3 双元载体的构建
        4.2.4 高效根癌农杆菌的电击转化
    4.3 凤丹白牡丹pYB9664 转化
        4.3.1 凤丹白愈伤组织预培养
        4.3.2 pYB9664 农杆菌活化培养
        4.3.3 农杆菌侵染
        4.3.4 侵染后处理
        4.3.5 筛选培养
        4.3.6 分化诱导
    4.4 结果与分析
        4.4.1 pYB9664 双元载体的构建
        4.4.2 转化农杆菌的筛选
        4.4.3 子叶转化
    4.5 讨论
    4.6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凤丹白种子的离体培养
    5.2 凤丹白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分化
    5.3 遗传转化体系的硏究
    5.4 目的基因性状表达
    5.5 双元载体pYB9664 的构建与转化
    5.6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枸杞原生质体分离与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1.1 植物快繁体系的研究
        1.1.1 愈伤组织诱导与继代培养研究
        1.1.2 愈伤组织分化与植株再生研究
    1.2 原生质体的分离培养研究
        1.2.1 原生质体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1.2.2 原生质体的分离、纯化研究
        1.2.3 原生质体的培养及植株再生
        1.2.4 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遗传变异分析
    1.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2章 枸杞快繁体系的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实验结果
        2.2.1 种子萌发
        2.2.2 两种枸杞再生体系的建立
        2.2.3 两种枸杞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基的确定
        2.2.4 两种枸杞的愈伤组织生长曲线的确定
    2.3 讨论
        2.3.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分化和脱分化的影响
        2.3.2 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枸杞原生质体的分离培养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
        3.2.1 叶片来源的原生质体游离研究
        3.2.2 愈伤组织来源的原生质体游离研究
        3.2.3 纯化时不同蔗糖浓度对原生质体产量和活力的影响
        3.2.4 黑果枸杞原生质体的培养
        3.2.5 宁夏枸杞原生质体的培养
    3.3 讨论
        3.3.1 不同因素对原生质体产量及活力的影响
        3.3.2 原生质体的纯化
        3.3.3 原生质体的培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枸杞的遗传稳定性鉴定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实验结果
        4.2.1 倍性比较
        4.2.2 ISSR法分析
        4.2.3 同工酶鉴定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金叶加拿大杨组织培养及再生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金叶加拿大杨的概述
        2.1.1 金叶加拿大杨的生物特性
        2.1.2 金叶加拿大杨的价值
        2.1.3 金叶加拿大杨的繁殖
    2.2 杨属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2.3 影响杨树组织培养的因素
        2.3.1 基本培养基及外源激素的选择
        2.3.2 外植体
        2.3.3 分化培养
        2.3.4 增殖培养
        2.3.5 生根培养
        2.3.6 炼苗移栽
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5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不同取材时间
        5.2.2 不同外植体消毒
        5.2.3 基本培养基的筛选
        5.2.4 初代诱导培养
        5.2.5 继代增殖培养
        5.2.6 壮苗及生根培养
        5.2.7 炼苗与移栽
    5.3 培养条件
    5.4 数据统计与分析
6 结果与分析
    6.1 取材时间对外植体消毒的影响
    6.2 不同灭菌处理对外植体灭菌效果的影响
    6.3 基本培养基筛选结果分析
    6.4 初代培养激素配方筛选试验结果与分析
        6.4.1 不同浓度激素组合对茎段初代诱导试验结果与分析
        6.4.2 不同浓度激素组合对叶片初代诱导结果与分析
    6.5 继代增殖培养激素配方筛选试验结果与分析
        6.5.1 不同浓度激素组合对茎段继代增殖培养试验结果与分析
        6.5.2 不同浓度激素组合对叶片继代增殖培养试验结果与分析
        6.5.3 不同浓度激素组合对叶片分化培养试验结果与分析
    6.6 生根培养激素配方筛选试验结果与分析
    6.7 炼苗与移栽试验结果与分析
7 讨论
    7.1 金叶加拿大杨外植体的选择
    7.2 金叶加拿杨外植体材料消毒
    7.3 金叶加拿杨基本培养基的选择
    7.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金叶加拿大杨器官分化的影响
8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
致谢

(6)新疆野扁桃无性繁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1章 引言
    1.1 新疆野扁桃研究现状
    1.2 国内外无性繁殖方式的相关研究
    1.3 扁桃属植物的繁殖现状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研究意义
第2章 新疆野扁桃嫁接繁殖技术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与小结
第3章 新疆野扁桃根蘖繁殖技术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与小结
第4章 新疆野扁桃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与小结
第5章 新疆野扁桃组培繁殖技术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与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林木植物组织培养及存在问题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林木植株再生体系研究进展
    1.1 外植体的选择及分化途径
        1.1.1 腋芽萌发途径
        1.1.2 间接器官发生途径
        1.1.3 体细胞胚胎发生途径
    1.2 影响增殖的主要因素
        1.2.1 培养基
        1.2.2 植物生长调节剂
    1.3 影响生根的因素
2 组培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褐化
        2.1.1 外植体材料
        2.1.2 培养基
        2.1.3 培养条件
    2.2 玻璃化
    2.3 污染
    2.4 成本高
    2.5 配套设施不健全
3 组培新技术
4 展望

(8)芍药与牡丹组间杂种‘Bartzella’的离体快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牡丹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进展
        1.1.1 无菌体系的建立
        1.1.2 增殖培养
        1.1.3 生根培养
        1.1.4 移栽驯化
        1.1.5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2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技术路线、主要内容
2 无菌体系的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适宜离体快繁的伊藤品种筛选
        2.1.2 芽的状态对‘Bartzella’启动培养的影响
        2.1.3 ‘Bartzella’最佳取材时间的确定
        2.1.4 ‘Bartzella’鳞芽最佳继代次数的确定
        2.1.5 培养条件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适宜离体快繁的伊藤品种筛选
        2.2.2 芽的状态对‘Bartzella’启动培养的影响
        2.2.3 ‘Bartzella’最佳取材时间的确定
        2.2.4 ‘Bartzella’鳞芽最佳继代次数的确定
    2.3 讨论
        2.3.1 适宜离体快繁的伊藤品种筛选
        2.3.2 外植体生理状态对‘Bartzella’启动培养的影响
        2.3.3 外植体取材时间对‘Bartzella’启动培养的影响
        2.3.4 外植体继代次数对‘Bartzella’启动培养的影响
    2.4 小结
3 增殖体系的建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防褐剂对增殖的影响
        3.1.2 生长调节剂对增殖的影响
        3.1.3 基本培养基的改良
        3.1.4 有机添加物对增殖的影响
        3.1.5 最佳继代周期的确定
        3.1.6 培养条件
        3.1.7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防褐剂对增殖的影响
        3.2.2 生长调节剂对增殖的影响
        3.2.3 基本培养基的改良
        3.2.4 有机添加剂对增殖的影响
        3.2.5 最佳继代周期的确定
    3.3 讨论
        3.3.1 防褐剂对褐化防治及增殖的影响
        3.3.2 生长调节剂对‘Bartzella’增殖的影响
        3.3.3 基本培养基对‘Bartzella’增殖的影响
        3.3.4 有机添加剂对‘Bartzella’增殖的影响
        3.3.5 继代周期对‘Bartzella’增殖的影响
    3.4 小结
4 生根培养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组培苗状态对生根的影响
        4.1.2 冷处理与根诱导时间对生根的影响
        4.1.3 复壮培养对生根的影响
        4.1.4 继代次数对生根的影响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组培苗状态对生根的影响
        4.2.2 冷处理与根诱导时间对生根的影响
        4.2.3 复壮培养对生根的影响
        4.2.4 继代次数对生根的影响
    4.3 讨论
        4.3.1 组培苗状态对生根的影响
        4.3.2 冷处理时间与根诱导时间对生根的影响
        4.3.3 复壮培养对生根的影响
        4.3.4 继代次数对生根的影响
    4.4 小结
5 组培苗的休眠解除与驯化移栽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9)红叶腺柳组织培养及建立再生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木本植物组织培养研究概况
    1.2 柳属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2.1 利用带芽茎段进行组培快繁的研究
        1.2.2 愈伤组织诱导及再生研究
    1.3 影响木本植物植株再生的因素
        1.3.1 外植体类型(基因型)
        1.3.2 培养基成分
        1.3.3 其他因素
    1.4 问题和趋势
        1.4.1 叶片脱落,顶端坏死,高生长缓慢
        1.4.2 玻璃化
    1.5 红叶腺柳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2 带芽茎段扩繁试验研究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侧芽诱导
        2.2.2 继代培养
        2.2.3 生根培养
        2.2.4 炼苗移栽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侧芽诱导
        2.3.2 继代培养
        2.3.3 生根培养
        2.3.4 炼苗移栽
    2.4 讨论
        2.4.1 影响侧芽诱导的因素
        2.4.2 继代培养试管苗出现茎尖坏死、高生长缓慢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2.4.3 影响试管苗生根及移栽成活率的因素
    2.5 小结
3 愈伤组织再生试验研究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愈伤组织诱导
        3.2.2 愈伤组织增殖
        3.2.3 诱导愈伤组织分化不定芽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愈伤组织诱导
        3.3.2 愈伤组织增殖
        3.3.3 诱导愈伤组织分化不定芽
    3.4 讨论
        3.4.1 不同培养条件下诱导的红叶腺柳愈伤组织形态
        3.4.2 红叶腺柳愈伤组织分化不定芽
    3.5 小结
4 结论
    4.1 带芽茎段扩繁试验研究
    4.2 愈伤组织再生试验研究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图版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10)红花百里香组织培养体系优化及挥发油产量的调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红花百里香概述
        1.1.1 红花百里香生物学特性
        1.1.2 红花百里香的应用价值
    1.2 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2.1 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
        1.2.2 植物组织培养的途径
        1.2.3 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重要因素
        1.2.4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
    1.3 诱导子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研究进展
        1.3.1 诱导子概念
        1.3.2 诱导子的生物学特征——浓度效应
        1.3.3 金属Cu~(2+)对离体培养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1.4 百里香挥发油的研究进展
        1.4.1 百里香挥发油的成分
        1.4.2 百里香挥发油的提取方法
        1.4.3 百里香挥发油成分的鉴定方法
第2章 引言
第3章 红花百里香的组织培养体系的优化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无菌苗的获取
        3.2.2 不定芽的诱导分化
        3.2.3 不定芽的增殖培养
        3.2.4 不定芽的生根培养
        3.2.5 移栽
        3.2.6 培养条件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定芽的诱导分化
        3.3.2 不定芽的增殖
        3.3.3 不定芽的生根及移栽
    3.4 讨论
第4章 Cu~(2+)对离体培养的红花百里香增殖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处理与对照
        4.2.2 测定方法
        4.2.3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Cu~(2+)对红花百里香不定芽增殖生长的影响
        4.3.2 Cu~(2+)对红花百里香不定芽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4.3.3 Cu~(2+)对红花百里香不定芽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4.3.4 Cu~(2+)对红花百里香不定芽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4.3.5 Cu~(2+)对红花百里香不定芽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4.3.6 Cu~(2+)对红花百里香不定芽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影响
    4.4 讨论
        4.4.1 Cu~(2+)对红花百里香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4.4.2 Cu~(2+)对红花百里香不定芽中有机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4.4.3 Cu~(2+)对红花百里香不定芽中抗氧化酶(SOD、POD)活性的影响
        4.4.4 Cu~(2+)对红花百里香不定芽中PAL活性的影响
第5章 离体培养红花百里香挥发油的GC-MS分析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仪器
    5.3 试验方法
        5.3.1 挥发油提取
        5.3.2 挥发油GC-MS分析
        5.3.3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Cu~(2+)对挥发油含量的影响
        5.4.2 Cu~(2+)对挥发油成分的影响
    5.5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语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不定芽培养建立玛咖微繁殖体系(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藜麦离体培养无性繁殖体系的建立[D]. 吴筱林. 烟台大学, 2021(09)
  • [2]大花海棠‘比哥’不定芽诱导及无性系变异离体筛选研究[D]. 翟懿铭. 宁夏大学, 2021
  • [3]‘凤丹白’牡丹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D]. 王明清.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枸杞原生质体分离与培养研究[D]. 高思丹. 青海大学, 2020(02)
  • [5]金叶加拿大杨组织培养及再生体系研究[D]. 崔杰.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6]新疆野扁桃无性繁殖方法研究[D]. 张楚婕. 新疆农业大学, 2017
  • [7]林木植物组织培养及存在问题的研究进展[J]. 黄烈健,王鸿. 林业科学研究, 2016(03)
  • [8]芍药与牡丹组间杂种‘Bartzella’的离体快繁技术研究[D]. 李刘泽木.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8)
  • [9]红叶腺柳组织培养及建立再生体系研究[D]. 胡珊.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9)
  • [10]红花百里香组织培养体系优化及挥发油产量的调节研究[D]. 徐治朋. 西南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不定芽培养法建立玛咖微繁体系(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