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风量下地氟醚在老年人体内的药动学特征研究

不同风量下地氟醚在老年人体内的药动学特征研究

一、老年人不同气流量下地氟醚药代动力学特点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史书衔[1](2021)在《麻醉意识指数、意识指数、小波指数与BIS监测在全身麻醉中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拟通过以脑电双频指数(BIS)为标准,对麻醉意识指数(AI)、意识指数(IOC)、小波指数(WLI)与BIS监测在七氟醚全身麻醉中的应用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比较国产麻醉深度监测仪AI、IOC、WLI与BIS的一致性,探讨国产麻醉深度监测仪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选择在择期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患者60例,通过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表将受试者随机分为三组:麻醉意识指数组(A组),意识指数组(I组)及小波指数组(W组),每组20例,其中A组同时监测AI和BIS,I组同时监测IOC1(意识指数中的镇静指标)和BIS,W组同时监测WLI和BIS。三组患者在试验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采集并记录一般资料、病史、检验检查结果等资料。入手术室完成三方核查和心电监护后,对患者麻醉深度监测电极片贴放的位置进行脱脂处理,三组均按随机表法确定BIS电极片贴于左侧或右侧,A组AI电极片、I组IOC电极片则贴于对侧,W组WLI电极片贴于额头正中和双侧乳突位置,连接监测仪,待信号稳定,嘱患者休息2分钟后,记录两种麻醉深度监测仪的指数值、生命体征。三组患者均采用丙泊酚、舒芬太尼、罗库溴铵进行麻醉诱导,待BIS值降至60以下并稳定10秒、肌松满意行气管插管,插管成功后进行机械通气,设置新鲜气流量为2L/min,采用七氟醚和瑞芬太尼0.15~0.2μg/(kg·min)维持麻醉,术中根据BIS调整七氟醚用量,维持BIS值在40~60,手术结束停用七氟醚和瑞芬太尼,意识恢复后给予神经肌肉阻滞逆转剂拮抗肌松残余,达到拔管指征后拔除气管导管。术后第1天和第3天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随访有无术中知晓、术后恶心呕吐情况、有无术后不良反应。记录麻醉诱导前(T1)、意识消失时(T2)、气管插管前即刻(T3)、气管插管成功即刻(T4)、七氟醚吸入开始时(T5)、切皮时(T6)、气腹完成即刻(T7)、气腹结束即刻(T8)、停七氟醚时(T9)、意识恢复时(T10)、拔管前(T11)、拔管后5min(T12)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各组BIS、AI、IOC1、WLI值、指脉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EtCO2)、体温指标;记录T5~T10的最小肺泡有效浓度(MAC):记录有无插管反应(流泪、流汗、体动)、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循环波动次数及使用的血管活性药种类和总量、术中体动反应次数、手术时间、苏醒时间、Steward苏醒评分、拔管时间,术后有无术中知晓、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方差分析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非参数检验,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采用Bland-Altman一致性检验比较Ai、IOC、WLI与BIS的一致性、Spearman相关性分析比较Ai、IOC、WLI与BIS的相关性并绘制散点图。[结果]三组患者的基础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手术时间、瑞芬太尼用量、循环波动次数、血管活性药的使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Steward苏醒评分、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中均无体动反应及术中知晓情况发生;A组、W组极少数患者出现术后恶心呕吐情况,但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三组间比较各时间点HR、MAP、MAC、BI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比较不同时间点AI值、IOC1值、WLI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在T5~T9(麻醉维持期)时刻,IOC1值低于AI、WLI值(P<0.05)。组内比较:与T4(插管成功即刻)相比,T3(气管插管前)、T5(七氟醚开始)时刻HR、MAP均低于T4(P<0.05);而三组在T3~T5时刻BIS值、AI值、IOC1值、WLI值均无明显变化(P>0.05);T2(意识消失)时刻,三组BIS值、AI值、IOC1值、WLI值均较T1(麻醉诱导前)明显降低(P<0.05);T10(意识恢复)时刻,三组BIS值、AI值、IOC1值、WLI值均较T9(停七氟醚前)明显升高(P<0.05):在T5~T9(麻醉维持期)时刻,A组AI值与BIS值比较、W组WLI值与BIS值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I组IOC1值低于BIS值,且比较在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Bland-Altman分析示A组有6.0%、I组有1.3%、W组有4.6%的点落在95%一致性界限外,AI、IOCI、WLI与BIS具有较好的一致性;Spearman相关性分析示BIS与AI、IOC1、WLI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92、0.850、0.762(P<0.001),均为正相关关系。[结论]1在七氟醚全身麻醉中,麻醉意识指数、意识指数、小波指数与BIS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相关性。2麻醉意识指数、意识指数、小波指数监测可有效预防术中知晓,在临床应用具有安全性、可行性。3麻醉意识指数、意识指数、小波指数与BIS对意识变化具有较好的反应性,但不能预测气管插管刺激引起的心血管反应。

唐艳艳[2](2020)在《地氟烷与丙泊酚对老年患者应激反应及术后谵妄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地氟烷静吸复合麻醉与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对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老年患者应激反应及术后谵妄的影响。方法:选择74例择期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ASA分级I-II级,年龄60-70岁,随机分为地氟烷组(D组)和丙泊酚组(B组),每组37例。两组患者均予以丙泊酚TCI全麻诱导。D组采用地氟烷吸入与瑞芬太尼静脉泵入维持麻醉;B组采用丙泊酚靶控输注与瑞芬太尼泵入维持麻醉。麻醉中采用熵指数(Entropy Index,En)持续监测麻醉深度,维持En在4555之间。手术在早上8:30到9:00开始。记录患者入室休息10min(T1)、插管时(T2)、气腹20min(T3)、手术结束时(T4)、气管拔管时(T5)、拔管后10min(T6)各时间点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并记录拔管时间、离室时间。于T1、T3、T6三个时间点采取患者静脉血,测量血糖以及皮质醇浓度;在术后1、3、6、24、48h进行随访,采用谵妄评定方法中文修订版(CAM-CR)对两组患者术后谵妄情况进行评定,记录术后48h内谵妄发生例数以及术后谵妄的发生率。记录对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法评定)、术后躁动、术后恶心呕吐等情况。结果:相比B组,D组在T3时的收缩压、在T4时的舒张压与在T3、T4时的心率有明显升高(P<0.05)。两组总体间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无明显差异(P>0.05)。应激指标:D组在T3、T6血糖、皮质醇浓度明显低于B组(P<0.05);总体间D组血糖、皮质醇浓度明显低于B组(P<0.05)。两组术后谵妄发生率均无差异(P>0.05)。相比B组,D组的在拔管时间及离室时间用时明显较短(P<0.05)。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术后躁动、术后恶心呕吐等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氟烷较丙泊酚更能有效的减轻机体的应激反应;地氟烷与丙泊酚对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基本相似。

丛婷[3](2019)在《脑电双频谱指数与丙泊酚靶控血浆浓度、七氟醚呼气末浓度的相关性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求静吸复合麻醉下口腔外科手术患者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与丙泊酚血浆靶浓度(Cp propofol)、七氟醚呼气末浓度(Etsevo)之间的复相关性及回归方程,为临床麻醉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共纳入全身麻醉口腔外科手术患者40例,麻醉开始至手术结束时长为60—120分钟。纳入标准: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年龄18-65岁;体重指数(体重/身高2)在18kg/m2—30kg/m2;意识清楚无心脑血管疾病者。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者;有影响意识水平的神经系统疾病者;有精神疾病病史、长期服用镇静及抗抑郁药物者;重度肥胖患者;对本研究使用的任何药物过敏的患者。麻醉诱导:所有患者采用静脉快速诱导。依次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5μg/kg、依托咪酯0.2mg/kg、顺式阿曲库铵1.5mg/kg,同时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靶浓度1.5μg/ml,输注时间6min)。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并靶控输注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0.5ng/ml)。麻醉维持:术中根据BIS值和循环指标调整丙泊酚或七氟醚,控制BIS值在40-60之间。气管插管后吸入七氟醚,初始浓度为1Vol%,每次增减0.2Vol%,控制七氟醚呼气末浓度在1MAC之内;丙泊酚初始血浆靶浓度为1.5μg/ml,每次增减0.1μg/ml。术中靶控输注瑞芬太尼的效应室浓度为0.5ng/ml-1.5ng/ml。麻醉苏醒:手术结束关闭七氟醚挥发罐,停止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输注。患者符合拔管指征后拔除气管导管。监测时间点:患者入室(T0)、诱导后3min(T1)、诱导后6min(T2)、气管插管即刻(T3)、气管插管后5min(T4)、手术开始(T5)、术中每10min记录一次(T6-T12)、手术结束(T13)、拔管即刻(T14)、患者出室(T15)。监测指标:各时间点的BIS值、丙泊酚血浆浓度(Cp propofol)、七氟醚呼气末浓度(Etsevo)、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记录麻醉时间、手术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术后24小时访视患者了解术中知晓、术后恶心及呕吐情况。利用统计软件对麻醉中BIS值、丙泊酚血浆靶浓度(Cp propofol)、七氟醚呼气末浓度(Etsevo)进行相关性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求出多元回归方程式。结果:T5-T12期间,BIS与丙泊酚血浆靶浓度、七氟醚呼气末浓度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872、-0.565,BIS与丙泊酚血浆靶浓度、七氟醚呼气末浓度呈负相关(P<0.01);BIS值(Y)与丙泊酚血浆靶浓度(X1)、七氟醚呼气末浓度(X2)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式为Y=76.241-16.414X1-4.342X2,决定系数R2为0.794。结论:1、在丙泊酚、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中,脑电双频谱指数(BIS)与丙泊酚血浆靶浓度(Cp propofol)、七氟醚呼气末浓度(Etsevo)呈负相关(p<0.01);BIS值(Y)与丙泊酚血浆靶浓度(X1)、七氟醚呼气末浓度(X2)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式为Y=76.241-16.414X1-4.342X2,决定系数R2为0.794。2、该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可以指导临床麻醉安全合理用药,具有参考价值。

唐玲华[4](2018)在《不同麻醉药物复合用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术和/或硬化治疗术病人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随着手术室外麻醉和日间手术的增多,如何保证此类患者的麻醉效果和安全已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之一。我国为乙型肝炎高发的国家,乙型肝炎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发生率高,这类患者有其自身独特的病理生理特点:出血量大、来势迅猛、病情凶险、并发症多,病死率高达40%以上。而这类患者在消化内镜中心行内镜治疗术的麻醉作为手术室外麻醉的代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要求诱导、苏醒快速,镇静完善、血流动力学平稳、无明显后遗效应和不良反应小,这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国内此类患者多采用清醒镇静或者局麻下行内镜治疗术,临床观察表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术和/或硬化治疗术术后患者尤其是苏醒阶段发生大出血的几率仍高达20%,其中30%-50%有误吸的风险。因此,如何减少围术期即术前术中术后的应激,降低围术期破裂出血和反流误吸的风险,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防止诱导后血压进一步下降,成为本研究的重点。目的:1.探讨丙泊酚静脉全身麻醉及七氟烷吸入全身麻醉应用于行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套扎术和/或硬化治疗术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烷吸入全身麻醉应用于行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套扎术和/或硬化治疗术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选择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术和/或硬化治疗术的120例ASAⅢ/Ⅳ级患者,年龄为40-70岁,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使用静脉诱导后采用七氟烷吸入维持全身麻醉(S组,n=60),另一组静脉诱导后采用丙泊酚静脉维持全身麻醉(P组,n=60)。采用BIS持续监测麻醉深度和生命体征,分别记录TO,T1,T2,T3,T4,T5,T6,T7时刻的HR和MAP,其中T0作为基础值。记录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并用prism5.0对数据进行分析。记录患者拔管后5min的镇痛和镇静情况,同时记录术后麻醉医生和患者对麻醉效果的满意程度。2.选择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术和/或硬化治疗术的160例ASAⅢ/Ⅳ级患者,年龄为40-70岁,随机分为四组,右美托咪定不同剂量组(B组、C组、D组)分别于诱导前1Omin静脉给予0.2μg·kg-1、0.5μg·kg-1、1μg·kg-1的右美托咪定泵注10min后采用七氟烷吸入维持全身麻醉(D组,n=40),对照组静脉诱导前予生理盐水泵注10min后采用七氟烷吸入维持全身麻醉(A组,n=40)。采用BIS持续监测麻醉深度和生命体征,分别记录T0、T1、T2、T3、T4、T5、T6、T7、T8、T9时刻的HR和MAP,其中TO作为基础值。记录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并用prism 5.0对数据进行分析。记录患者拔管后5min的镇痛和镇静情况,同时记录术后麻醉医生和患者对麻醉效果的满意程度。结果:1.丙泊酚组和七氟烷组患者MAP在插管后T2、T3、T5、T6和T7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HR在插管后T2、T3、T4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毕停药后P组患者苏醒时间为(18.38±2.25)min,S组患者苏醒时间为(14.57±1.04)min,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组患者拔管时间为(21.70±2.70)min,S组患者拔管时间为(15.83±0.88)min,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组58.3%患者使用麻黄碱,S组28.3%患者使用麻黄碱,两组之间有显着差异(P<0.05)。拔管5min后,Ramsay镇静评分有显着差异,七氟烷组麻醉医生对麻醉效果更为满意,患者的舒适度亦更高,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与A组相比,C组患者HR和MAP T2,T8,T9时点均低于A组,有统计学差异,D组患者T2至T9 HR和MAP均低于A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B组相比,C组患者HR和MAP T2,T8,T9时点均低于B组,有统计学差异,D组患者T2至T9 HR和MAP均低于C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C组相比,D组患者HR T2至T9时间点均低于C组,T3至T9 MAP低于C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D组患者25%使用了阿托品,与其他三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毕停药后D组患者苏醒时间为(20.32 ±2.78)min,拔管时间为(21.31 ±2.87)min,与A、B、C组相比显着延长,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拔管5min后,C组患者Ramsay镇静评分和VAS镇痛评分与A、B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D组患者Ramsay镇静评分和VAS镇痛评分与A、B、C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C组与其他三组相比,麻醉医生与患者对麻醉质量更满意,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与丙泊酚静脉麻醉相比,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术和/或硬化治疗术患者采用七氟烷吸入全身麻醉,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术后患者苏醒迅速,苏醒质量高,不良反应少,患者和麻醉医生的满意度均更高,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2.中、高剂量右美托咪定组患者无论是麻醉诱导前还是麻醉苏醒期间血流动力学均更平稳,可降低围术期患者血管破裂出血和反流误吸的风险,但与中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患者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均延长,中等剂量组患者和麻醉医生的满意度最高,因此中等剂量的右美托咪定+七氟烷对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病人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刘国英[5](2017)在《脑氧饱和度监测下右美托咪定对老年胸腔镜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脑氧饱和度监测下右美托咪定对老年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率和对血清s-100β蛋白的影响。为右美托咪定防治老年胸腔镜手术术后谵妄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选取择期拟行电视胸腔镜手术的老年患者72例,年龄6575岁,ASA分级IⅡ级,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6例。术前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检查,排除术前有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D组患者麻醉诱导前给予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0.5μg/kg,输注时间15min,然后以0.30.5μg/kg/h持续输注,至手术结束前30min停止;C组以相同方法静脉注射等容量0.9%氯化钠注射液。分别记录2组患者入室后5min(T0),麻醉诱导前(T1),气管插管前(T2),气管插管后即刻(T3),单肺通气前(T4),单肺通气结束时(T5),拔管前(T6),拔管后5 min(T7)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脉搏血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O2)、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和脑氧饱和度(Cerebral regional oxygen saturation,rSO2)。术中连续监测rSO2并记录T0T7各时间点数值。并计算术中rSO2的平均值(2rSO)、术中rSO2最小值(rSO2min)和rSO2较基础值下降的最大百分数(rSO2%max)。于麻醉前5 min、术毕、术后24h、48h时分别采集静脉血测定s-100β蛋白浓度。于术后1、2、3d时采用谵妄评定方法中文修订版(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Chinese reversion,CAM-CR)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术后谵妄的评估。结果:D组患者中有2名发生术后谵妄,术后谵妄发生率为5%;C组患者有9名发生术后谵妄,术后谵妄发生率为25%,D组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毕、术后24 h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含量D组明显低于C组(P<0.05);术毕和术后48h与麻醉前5min比较两组患者血清s-100β蛋白均明显升高(P<0.05);两组rSO2均在T5时比T0时下降明显且C组显着低于D组(P<0.05);D组患者T3时MAP明显低于C组(P<0.05),C组患者MAP T3时比T0时刻明显上升(P<0.05);两组患者HR在T3时比T0时均有明显上升(P<0.05),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的rSO2较基础值下降的最大百分数(rSO2%max)明显低于C组(P<0.05);C组的rSO2平均值显着低于D组(P<0.05);rSO2最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右美托咪定能够降低老年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率及降低术后血清s-100β蛋白的水平,可以改善老年胸腔镜手术患者的脑氧代谢。

陈秀兰[6](2017)在《地氟醚在老年人麻醉中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地氟醚属于第三代吸入麻醉药,目前临床上使用并不广泛,而丙泊酚是目前临床上使用极其广泛的麻醉药物。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比较地氟醚与丙泊酚在麻醉维持期间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术后苏醒质量,以便寻找更适合老年人麻醉的麻醉维持方法,为临床麻醉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60例ASA IIⅢ级拟行肱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年龄65岁79岁,随机分为两组(n=30):地氟醚组(D组)和丙泊酚组(P组)。两组患者均使用依托咪酯0.2mg/kg,丙泊酚0.6mg/kg,舒芬太尼0.4ug/kg,顺阿曲库铵0.2mg/kg进行麻醉诱导。术中维持:D组地氟醚吸入维持,P组输注丙泊酚,两组术中均靶控输注3.5ng·ml-1瑞芬太尼。术中间断给肌松药,手术结束前半小时停止给药。两组分别调节丙泊酚剂量、地氟醚吸入浓度使得Narcotrend指数维持4555,保持一定的麻醉深度,术中监测并记录HR、SBP、DBP、MAP、Narcotrend值,记录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离开手术室时间,并记录苏醒期躁动和术后恶心呕吐例数,比较两组患者术中MAP、HR变化和术后苏醒质量的差异。结果:本研究中有7例患者因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而退出本试验,实际纳入统计分析53例(D组28例、P组2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ASA分级、手术时间、术中输液量、出血量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均未出现术中知晓情况。麻醉中地氟醚组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变化均较丙泊酚组更平稳,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地氟醚组患者术后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离开手术室时间均比丙泊酚短,两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计学意义(P<0.01),而地氟醚组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率较丙泊酚组患者稍高,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老年人肱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中,麻醉维持期间地氟醚较丙泊酚更能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而且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及离开手术室时间均更短,同时不增加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本课题研究表明地氟醚是老年人外科手术全麻麻醉维持阶段较优的选择。

张婷婷[7](2017)在《右美托咪定对七氟醚MACBAR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不同给药方式下给予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对腹部肿瘤手术患者切皮时抑制肾上腺素能反应的七氟醚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BAR)的影响。方法:(1)对我院择期行结肠癌手术的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D组(右美托咪定组)和C组(空白对照组),D组予右美托咪定1.0μg/㎏负荷量,以0.5μg/㎏/h恒速泵注,C组予等容量生理盐水。术中调节七氟醚浓度,使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维持在50±5。观察围术期应用右美托咪定,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七氟醚的用量、苏醒时间及术后镇静-躁动评分的影响。(2)择期行腹部肿瘤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麻醉诱导前10min内泵入稀释到20ml含1.0ug/㎏右美托咪定(D1组)、20ml含1.5ug/㎏右美托咪定(D2组)、20ml的生理盐水(C组)。观察经静脉给予不同负荷量的右美托咪定对患者切皮时七氟醚MACBAR及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3)择期行腹部肿瘤患者,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经鼻给予稀释到2ml右美托咪定1.0ug/㎏组(D1组)、右美托咪定1.5ug/㎏组(D2组)、右美托咪定2.0ug/㎏组(D3组)、2ml生理盐水(C组)。观察经鼻给予不同剂量负荷量的右美托咪定对患者切皮时七氟醚MACBAR及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结果:1.各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体重、BMI、ASA分级比均无显着性差异。2.麻醉诱导前1.0μg/㎏负荷量(0.5μg/㎏/h)泵注DEX组,围术期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组内变化不明显;对照组患者围术期心率、血压,与基础值相比,出现诱导后下降,插管刺激及手术刺激时升高(P<0.05);两组间心率、血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睁眼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七氟醚用量降低33%,镇静-躁动评分降低(P<0.05)。3.麻醉诱导前10min,单次经静脉泵注1.0ug/㎏、1.5ug/㎏DEX测得的七氟醚MACBAR值分别为2.06%、1.91%,与对照组2.73%相比分别降低了24%、30%。对照组患者麻醉气管插管时,与基础值相比,心率、血压升高显着(P<0.05);1.0ug/㎏DEX组、1.5ug/㎏DEX组,与基础值相比,麻醉诱导前心率、血压均下降(P<0.05),气管插管刺激时升高无显着性(P>0.05)。组间比较,1.0ug/㎏DEX组、1.5ug/㎏DEX组麻醉诱导前及气管插管后即刻的血压、心率均较对照组低(P<0.05),1.5ug/㎏DEX组麻醉诱导前及气管插管后即刻的血压、心率均较对1.0ug/㎏DEX组低(P﹥0.05)。整体趋势图显示1.0ug/㎏DEX组HR、MAP变化平稳。4.麻醉诱导前10min单次经鼻滴入1.0ug/㎏、1.5ug/㎏、2.0ug/㎏测得的七氟醚MACBAR值分别为2.18%、1.92%、1.75%,与对照组2.78%相比分别降低了21%、31%、37%。对照组与1.0ug/㎏DEX组患者,麻醉气管插管时的心率、血压与基础值相比,升高显着(P<0.05);1.5ug/㎏DEX组、2.0ug/㎏DEX组,与基础值相比,麻醉诱导前心率、血压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插管刺激时升高无显着性(P>0.05)。组间相比,四组患者基础HR、MAP无明显差异;麻醉诱导前,给予DEX组HR、MAP下降,2.0ug/㎏DEX组比其他三组低;麻醉气管插管时,对照组与1.0ug/㎏DEX组HR、MAP升高,1.5ug/㎏组、2.0ug/㎏组不显着;整体趋势图显示1.5ug/㎏组HR、MAP变化平稳。结论:1.对行结肠癌根治术患者,术中持续给予一定剂量的右美托咪定,有利于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减少七氟醚用量,预防术后躁动的发生,且不影响吸入麻醉患者的苏醒时间。2.对行腹部肿瘤切除手术患者,麻醉诱导前给予右美托咪定能使七氟醚MACBAR降低,且有利于维持患者麻醉诱导及气管插管时血流动力学的稳定。3.对行腹部肿瘤切除手术患者,经鼻滴入右美托咪定能使患者七氟醚MACBAR降低,且随给药剂量的增加七氟醚MACBAR下降,同时经鼻滴入1.5ug/㎏DEX可更好的维持患者麻醉诱导及气管插管时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陈国栋[8](2016)在《闭环肌松注射系统在上腹部开放手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闭环肌松注射系统在上腹部开放手术患者全凭静脉麻醉中使用的安全性和优越性。方法:选取择期全身麻醉方式上腹部开放手术患者90例,年龄从3075岁、ASA分级ⅠⅡ级、手术时间大于100分钟,BMI:1824kg/m2。并排除术前合并有肝肾功能不全、肺功能不全、心血管系统疾病者;对非去极化肌松药有过敏史者;有神经肌肉系统疾病或代谢性疾病者;三个月内有监测部位外伤或手术者;既往有酒精中毒史或吸毒史者;术前合并有水电解质紊乱者(钾、钙、镁等);使用过可能影响神经肌肉传导功能的抗生素或其他药物者;有交流障碍以及术中特殊情况导致非手术间拔管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闭环肌松注射系统(CLMRIS)输注组(E组)、单纯经验给药组(C组)和闭环肌松注射系统联合经验给药组(E+C组),分别记录各组入室即刻(t1)、插管即刻(t2)、手术开始(t3)、手术缝皮(t4)、手术结束(t5)、自主呼吸恢复(t6)、意识恢复(t7)、拔管即刻(t8)八个时点的TOF值,以及各组诱导起效时间、插管时间、诱导剂量、插管评分、肌松药使用总量、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恢复时间(停肌松药至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恢复指数(TOF从25%恢复至75%的时间)、术中体动反应发生率、拔管躁动评分、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PACU停留时间以及手术医生和麻醉医生满意度等。结果:各组均能较好的满足术中肌肉松弛的需求。患者一般情况、起效时间、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总计增药次数、恢复指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麻醉诱导阶段,与C组比较,E组和E+C组的诱导插管时间虽然较长,但是插管评分较高,而且插管过程更加顺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麻醉维持阶段,与E+C组和C组两组比较,E组的维库溴铵使用总剂量更多,平均输注速度也更大,但是术中的体动反应发生率却很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麻醉苏醒阶段,与E+C组和C组两组比较,E组恢复时间更快,拔管即刻的TOF值更高,而且拔管后二十分钟的肌松残余率也明显小于另外两组,患者在PACU的停留时间也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恢复指数等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于闭环肌松注射系统在麻醉诱导插管时可以更好地把握插管时机(即完全阻滞),提供良好稳定的插管条件;麻醉维持时可以提供良好的肌肉松弛条件满足手术需要,较少发生体动反应;术后麻醉苏醒时可以减少患者恢复时间,减少PACU停留时间,降低患者残余肌松并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因此,闭环肌松注射系统不仅可以安全地应用于上腹部开放手术麻醉,而且可以减少麻醉医生的工作量并提高临床工作效率。

刘子睿[9](2014)在《咪达唑仑对离体胎鼠神经细胞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验目的:咪达唑仑是一种经典的短效苯二氮卓类药物,临床上通常用于术前镇静。为明确咪达唑仑对中枢神经系统中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单胺类神经递质及ATP酶跨膜信号转导系统、cAMP信号转导通路和NO-cGMP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探讨其发挥镇静作用的主要靶位,及参与麻醉的可能路径。实验方法:本实验以胎鼠为实验对象,将90只胎鼠分为3组,每组设3个平行。根据在体实验测得咪达唑仑在大鼠血浆中的浓度范围为5-60μg/ml,本实验选取3个浓度组,低剂量组3.41×10-3ug/ml,中剂量组5μg/ml,高剂量组60μg/ml采用直接细胞给药的方式,于051015202530456090120min时采样,采用质谱检测单胺类神经递质,氨基酸类神经递质,酶标仪法测量信号转导通路中ATP酶的活性,NO及NOS的含量,用ELISA测定cGMP和cAMP含量。实验结果:1、不同浓度的咪达唑仑能减少神经元兴奋性神经递质的含量,增加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含量。2、不同浓度的眯达唑仑对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和五羟色胺的作用趋势是先升高后降低,对五羟吲哚乙酸的作用趋势是先降低后升高。3、不同浓度的咪达唑仑对ATP酶的影响是显着降低,对NO和NOS的影响是显着降低,对cAMP和cGMP的影响是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结论:1咪达唑仑能降低兴奋性神经递质和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2咪达唑仑对ATP酶,cAMP和cGMP信号通路的作用是抑制性的。3咪达唑仑的镇静机制可能与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ATP酶,cAMP和cGMP信号通路有关。

王青华[10](2013)在《七氟醚对神经外科病人丙泊酚静脉复合麻醉中丙泊酚血浆靶浓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七氟醚对神经外科病人丙泊酚静脉复合麻醉中丙泊酚血浆靶浓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颅内占位择期行开颅手术患者26例。随机分为全凭静脉麻醉组(P组)和静吸复合麻醉组(S组),每组13例。麻醉诱导和维持:丙泊酚血浆靶浓度P组设定为3μg/ml,S组为1.5μg/ml,靶控输注,同时依次静注咪唑安定0.05mg/kg,舒芬太尼为0.6-0.8μg/kg,,顺苯磺酸阿曲库胺0.2mg/kg。S组吸入七氟醚,浓度为3%。气管插管后接呼吸机机械通气,设置潮气量为8ml/kg,呼吸频率为12次/min,吸呼比1:2,同时监测呼气末七氟醚的浓度和CO2分压(PETCO2)。两组丙泊酚的靶浓度术中维持不变,两组术中适时追加顺苯磺酸阿曲库胺维持肌松。术中加深麻醉深度分别以P组追加舒芬太尼0.1μg/kg, S组及时调整七氟醚吸入浓度方法完成。记录诱导前(T1)、插管前即刻(T2)、插管后即刻(T3)、切皮时(T4)、锯颅骨时(T5)、切开硬脑膜时(T6)以及拔管时(T7)等时点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记录咪唑安定、舒芬太尼、丙泊酚、顺苯磺酸阿曲库胺和七氟醚的用药量,并记录拔管时间及苏醒时间、VAS评分及有躁动、无恶心、呕吐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各时点SBP、DBP、MAP、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2时点与T1时点相比SBP、DBP、HR显着下降(P<0.05)。P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显着小于S组(P<0.01)。S组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P组(P<0.05)。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外科手术中,七氟醚(1.0%-1.2%)能够降低丙泊酚复合麻醉中丙泊酚的血浆靶控浓度(50%),且对血流动力学无显着性影响;但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具有麻醉起效快、苏醒迅速、麻醉深度易调控、副作用小等优点,其较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更适于神经外科手术。

二、老年人不同气流量下地氟醚药代动力学特点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人不同气流量下地氟醚药代动力学特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麻醉意识指数、意识指数、小波指数与BIS监测在全身麻醉中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脑电双屏指数在围术期的临床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地氟烷与丙泊酚对老年患者应激反应及术后谵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3)脑电双频谱指数与丙泊酚靶控血浆浓度、七氟醚呼气末浓度的相关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2.实验对象
    3.实验方法
    4.监测指标及数据记录
    5.统计学数据处理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4)不同麻醉药物复合用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术和/或硬化治疗术病人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七氟烷与丙泊酚用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和硬化治疗术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烷用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和硬化治疗术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5)脑氧饱和度监测下右美托咪定对老年胸腔镜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结果
    1 术前一般资料
    2 手术时间及术中药物用量比较
    3 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比较
    4 两组患者POD发生情况比较
    5 两组患者血清s-100β 蛋白水平比较
    6 两组患者术中rSO_2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
附录二 CAM-CR简易智能量表
附录三 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附录四 试验病例采集表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6)地氟醚在老年人麻醉中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1.3 麻醉用药及主要麻醉设备
    1.4 麻醉方法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不同时间点两组老年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变化情况
    2.2 不同时间点两组老年患者心率变化情况
    2.3 两组患者麻醉中处理情况
    2.4 两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比较
    2.5 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右美托咪定对七氟醚MACBAR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右美托咪定持续输注对结肠癌手术麻醉的影响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1.1.2 主要的药品及设备
        1.1.3 术前用药及麻醉诱导
        1.1.4 观测指标
        1.1.5 七氟醚的测量方法
        1.1.6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一般情况
        1.2.2 诱导插管期各时点BP、HR的变化
        1.2.3 麻醉中七氟醚用量,睁眼时间,Riker镇静-躁动评分的比较
    1.3 讨论
    1.4 小结
二、不同剂量DEX对腹部肿瘤患者切皮时七氟醚MAC_(BAR)的影响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1.1.2 主要的药品及设备
        1.1.3 术前用药及麻醉诱导
        1.1.4 观测指标
        1.1.5 七氟醚MAC_(BAR)的测量方法
        1.1.6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一般情况
        1.2.2 七氟醚MAC_(BAR)
        1.2.3 3组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
    1.3 讨论
    1.4 小结
三、不同剂量DEX滴鼻对腹部肿瘤患者切皮时七氟醚MAC_(BAR)的影响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1.1.2 主要的药品及设备
        1.1.3 术前用药及麻醉诱导
        1.1.4 观测指标
        1.1.5 七氟醚MAC_(BAR)的测量方法
        1.1.6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一般情况
        1.2.2 七氟醚MAC_(BAR)
        1.2.3 4组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
    1.3 讨论
    1.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右美托咪定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闭环肌松注射系统在上腹部开放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案
        2.1 资料与药品器械
        2.2 全身麻醉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方法
        2.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残余神经肌肉阻滞和相关监测仪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9)咪达唑仑对离体胎鼠神经细胞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神经元
        1.1.1 神经元概述
        1.1.2 神经元的结构
        1.1.3 神经元的功能
        1.1.4 神经元的离体培养
    1.2 神经递质研究现状
        1.2.1 氨基酸类神经递质中枢作用机制
        1.2.2 单胺类神经递质中枢作用机制
    1.3 信号转导研究现状
        1.3.1 信号转导的组成与机制
        1.3.2 ATP酶跨膜信号转导系统
        1.3.3 cAMP信号转导通路与中枢神经系统
        1.3.4 cGMP信号转导通路与中枢神经系统
    1.4 咪达唑仑及其应用
        1.4.1 咪达唑仑概述
        1.4.2 咪达唑仑的应用
    1.5 实验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器械
        2.1.3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给药浓度的筛选
        2.2.2 实验分组
        2.2.3 咪达唑仑的血药浓度检测
        2.2.4 咪达唑仑RP-HPLC检测方法的建立
        2.2.5 神经细胞培养方法
        2.2.6 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检测
        2.2.7 单胺神经递质及GABA的检测
        2.2.8 信号转导系统的测定
    2.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咪达唑仑血药浓度的测定结果
        3.1.1 咪达唑仑标准品线性范围和相关系数结果
        3.1.2 加样回收率试验结果
        3.1.3 精密度试验结果
        3.1.4 样品检测结果
    3.2 神经细胞培养及鉴定结果
        3.2.1 形态学观察
        3.2.2 神经细胞鉴定结果
    3.3 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检测结果
        3.3.1 质谱条件的选择
        3.3.2 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
        3.3.3 方法检出限与定量限
        3.3.4 准确度与精密度
        3.3.5 单胺类神经递质检测结果
    3.4 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检测结果
        3.4.1 咪达唑仑对Glu含量的影响结果
        3.4.2 咪达唑仑对Asp含量的影响结果
        3.4.3 咪达唑仑对GABA含量的影响结果
        3.4.4 咪达唑仑对Gly含量的影响结果
    3.5 信号转导系统检测结果
        3.5.1 咪达唑仑对ATP酶活性的影响
        3.5.2 咪达唑仑对cAMP信号转导的影响
        3.5.3 咪达唑仑对NO-cGMP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4 讨论
    4.1 实验方法的建立
    4.2 细胞给药浓度的选择及不同浓度咪达唑仑对神经元的影响
    4.3 咪达唑仑对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4.3.1 咪达唑仑对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4.3.2 咪达唑仑对5-羟色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4.4 咪达唑仑对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4.4.1 咪达唑仑对兴奋性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4.4.2 咪达唑仑对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影响
    4.5 咪达唑仑对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4.5.1 咪达唑仑对ATP酶跨膜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
        4.5.2 咪达唑仑对cAMP跨膜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
        4.5.3 咪达唑仑对NO-cGMP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七氟醚对神经外科病人丙泊酚静脉复合麻醉中丙泊酚血浆靶浓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药品
        1.2 器材
    2. 资料
        2.1 病例资料
        2.2 纳入标准
    3. 方法
    4. 监测指标
    5. 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老年人不同气流量下地氟醚药代动力学特点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麻醉意识指数、意识指数、小波指数与BIS监测在全身麻醉中的比较研究[D]. 史书衔.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2]地氟烷与丙泊酚对老年患者应激反应及术后谵妄的影响[D]. 唐艳艳. 南华大学, 2020(01)
  • [3]脑电双频谱指数与丙泊酚靶控血浆浓度、七氟醚呼气末浓度的相关性临床研究[D]. 丛婷.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4]不同麻醉药物复合用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术和/或硬化治疗术病人的有效性和安全性[D]. 唐玲华. 武汉大学, 2018(06)
  • [5]脑氧饱和度监测下右美托咪定对老年胸腔镜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D]. 刘国英. 石河子大学, 2017(01)
  • [6]地氟醚在老年人麻醉中的临床观察[D]. 陈秀兰. 福建医科大学, 2017(07)
  • [7]右美托咪定对七氟醚MACBAR的影响[D]. 张婷婷. 天津医科大学, 2017(03)
  • [8]闭环肌松注射系统在上腹部开放手术中的应用[D]. 陈国栋. 皖南医学院, 2016(06)
  • [9]咪达唑仑对离体胎鼠神经细胞的影响研究[D]. 刘子睿. 东北农业大学, 2014(01)
  • [10]七氟醚对神经外科病人丙泊酚静脉复合麻醉中丙泊酚血浆靶浓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研究[D]. 王青华. 大连医科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不同风量下地氟醚在老年人体内的药动学特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