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础测绘工作服务内蒙古西部大开发战略

加强基础测绘工作服务内蒙古西部大开发战略

一、加强基础测绘工作,为内蒙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服务(论文文献综述)

塔娜[1](2021)在《内蒙古县域经济时空差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甄浩[2](2021)在《建国后拉萨藏族乡土民居建筑演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拉萨位于西藏高原的中部,是一座拥有上千年历史文明的古城,是我国多元文化发源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独特的自然地理、宗教文化环境,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居样貌和独特民居建筑空间。自西藏和平解放至今,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文化的交流融合以及国家政策的不断颁布,可以发现当地乡土民居建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例如:民居的建筑空间布局趋向集中,细部构造做法更加现代化,空间的功能变的单一,新建民居的室内热环境也发生了改变,等等。基于以上背景,本文试图通过总结拉萨藏族乡土民居建筑演变规律以及演变背后的因素,对藏族民居建筑研究的理论进行扩充,为研究藏族民居建筑提供资料,为地域创作实践提供思路。首先,本文采用田野调查和查阅文献的方法,梳理了拉萨自然人文环境、拉萨农村基本情况以及相关的政策与法规,并汇总了拉萨历史民居以及新建民居的基础资料。之后,本文运用了建筑类型学、社会行为学和环境心理学等学科理论,研究并分析了拉萨乡土民居建筑的演变规律及其原因。通过运用建筑类型学理论,从总体布局与体量、房屋格局与布置、功能特征、材料构造与结构、室内外装饰和室内热环境六个方面总结了不同时段拉萨乡土民居建筑空间的特点和变化规律。通过运用社会行为学理论,从群体性模仿行为的视角分析拉萨乡土民居建筑演变背后的原因。通过运用环境心理学的方法,从室内物理环境变化和室外空间变化的角度分析当地居民的室内外活动变化。通过研究分析发现,在拉萨乡土民居建筑的演变过程中,部分特征得以保留,部分特征发生变化,而其中发生的变化较为明显。1、院落空间和建筑体块变的单一;2、建筑体量变高变大;3、室内核心空间发生了偏离;4、家具布置变的宽松;5、院落空间的功能多样性降低,室内空间的功能专一性加强;6、建筑材料、细部构造和结构趋向现代化;7、室内外装饰的位置、色彩和图案发生变化;8、新建民居的室内空气温度降低、空气湿度提高。通过分析其演变背后的动力机制发现:经济技术的发展和文化的融合是民居建筑演变的前提条件,当地人民的生活需求是民居建筑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而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文化习俗观念是民居保留部分特征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拉萨藏族乡土民居建筑演变的研究,发现了其演变过程中出现的文化遗失现象和盲目模仿现象。针对目前拉萨民居演变特征及因素,在今后的民居发展过程中,应结合当地居民的现实空间需求,通过合理采用传统民居建筑中的特征元素,为居民提供既满足生理需求又满足心理需求的民居建筑方案,为发扬地域建筑文化和传承我国多元民族文化特征做努力。

冯朝红[3](2021)在《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西北地区地域广袤,民族众多,是我国重要的战略高地、资源富地和生态屏障。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西北地区面临着严重的缺水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日益成为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短板”。针对西北地区所面临的严峻水资源压力和生态环境胁迫情势,本文构建了水资源足迹与承载力模型,评价了研究区水资源的供需及其承载力时空分布,从物理流、效用流、贸易流三方面对研究区的作物生产虚拟水变化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运用生态系统能值理论对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评估。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阐明了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时空格局变化特征。通过分析研究区2000-2018年的土地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以及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变化,发现西北地区城市建设用地一直处于扩张的趋势,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用地主要来自于草地的转变;植被覆盖度较低,大部分区域植被覆盖度在0.5以下,植被NPP处于0-200gC/m2。2000-2018年期间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区域人口数量增加了1685.94万人,GDP增长了 55651.70亿元,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增加了 4541.50、24073.60和27039.20亿元。因此,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较脆弱,应该将改善生态环境与发展社会经济统筹考虑。(2)分析了西北地区水资源供需现状,揭示了西北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的时空变化特征。2018年西北地区水资源总量为1975.50亿m3,供水总量775.74亿m3,用水总量为928.46亿m3,耗水总量为628.22亿m3,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46%。构建了西北地区水资源足迹与承载力模型,2000-2018年期间研究区总用水的水资源足迹增长了2735.55hm2,增长率为21.94%,其中塔里木盆地区和准噶尔盆地区水资源足迹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黄河流域区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半干旱草原区、河西内陆河流域区和柴达木盆地区处于基本平稳状态。同时,塔里木盆地区的水资源足迹强度最高,为1.56,说明其水资源利用效率最低;柴达木盆地区水资源压力指数小于1,说明其水资源供需处于可持续利用状态。(3)揭示了大宗农作物的虚拟水时空格局及其演变规律。通过分析研究区六种主要作物的虚拟水物理流、效用流和贸易流,发现虚拟水物理流呈波动上升趋势(黄河流域区除外),其中塔里木盆地区的年均变化率最大,为4.77%;虚拟水效用流的变化呈波动下降趋势(柴达木盆区除外),其中黄河流域区的年均变化率最大,为5.39%;虚拟水贸易流的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黄河流域区除外),其中塔里木盆地区的年均变化率最大,为5.40%。(4)评估了西北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应用能值理论分析了研究区能值投入产出及各分区的区域差异,2000-2018年西北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投资率(EIR)均值为1.1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93),说明其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农业自然资源没有得到高效利用,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净能值产出率(EYR)均值为1.9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56),说明其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向外界输出能值,属于资源输出型系统,在现行贸易体系中将处于不利地位;环境负载率(ELR)均值为3.1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0),说明其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承受环境压力较大;能值可持续性指数(ESI)均值为0.61,说明其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整体属于不可持续的资源消费型系统。(5)预测了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程度。在水资源量指标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可持续发展能值进行评估,对比分析了调水情景与现状情景两种情景下可持续发展能值差异,得到2000-2018年研究区及各分区现状情景的EIR均值(1.11)、ELR均值(3.11)高于调水情景的EIR均值(0.68)、ELR均值(1.28),现状情景的ESI均值(0.61)低于调水情景的ESI均值(1.49),进一步说明西北地区调入水资源量后的生态系统较之原来更有发展潜力。

王雅萱[4](2020)在《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及语言和谐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态语言学主张语言与外部环境及其赖以生存的自身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语言系统与生态系统具有相似的内部关系,认为语言多样性程度越高的生态环境系统具有更高的和谐性与稳定性。但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境内的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开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不同程度的影响着语言的多样性和语言生态的和谐。本文的研究以生态语言学的“语言多样性”理论为主体框架,从内蒙古通辽市的语言生态系统出发,运用语言田野调查的方法,实地调查内蒙古通辽市的语言使用现状,通过访谈等方法对内蒙古通辽市单语使用者、双语使用者或多语使用者的语言态度、语言期待等进行调查。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Statistics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概率统计,并结合文献资料与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田野调查数据进行定量分析阐述。进一步结合社会文化、民族认同等因素分析,探讨内蒙古地区语言和谐及语言保护问题。本文除结语外,共从六个方面展开调查论述: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介绍本研究调研地及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本章首先从城市概况和语言分布情况两个方面介绍本研究的调研地——内蒙古通辽市;其次,从性别、年龄、民族、区域分布、文化程度、受教育程度等方面介绍本次田野调查的调查研究对象的基本概况。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内蒙古通辽市作为调研地具有很好的典型性,适合在该地进行本次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对象符合调研要求,所得出的调研结果具有代表性。第三章,调查内蒙古通辽市语言使用现状。本章主要从语言使用调查方面描述内蒙古通辽市语言使用现状。并通过SPSS20.0软件分析,得到本研究所需的研究数据。通过分析,内蒙古通辽市大部分语言使用者汉语水平高于蒙古语水平,随着年龄的降低双语使用者在生活学习中使用汉语的频率增高。第四章,通过问卷调查,对通辽市各民族对国家和地方现行的有关语言文字的法律法规的知晓水平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语言态度方面的数据对通辽市公民对语言使用的态度进行分析。在了解语言使用者对语言文字法律法规的认知情况的同时,了解现行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推广情况,为政府深入推行法律法规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参数。从数据上看,通辽市的市民对国家语言文字的法律法规的知晓度偏低,政策的宣传效果欠佳,但语言使用者对汉语和蒙古语的态度都十分良好,没有出现排斥现象。第五章,总结分析内蒙古通辽市的语言生态现象以及内蒙古通辽市的社会发展对其语言生态影响。首先,根据前文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的特征分别为:蒙古语还具有较强的语言活力、产生许多汉蒙混词、随着语言使用者年龄的变化不同语言使用呈现出层次性、语言景观字体大小体现语言顺位以及存在其他少数民族语言;其次,从民族身份认同、社会语言认同、社会网络发展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四个方面分析推进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如城市经济发展带动人口流动,外部移民的语言与当地民族的语言进行语言接触造成直接影响。第六章,基于前文,提出保护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和谐的建议。少数民族地区多语和谐具有保护民族完整性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因此,本章从维护语言多样性、加强语言文字相关立法及执行制度、推进双语教育以及利用媒体途径传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四个方面对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保护提出建议。

王零[5](2020)在《内蒙古科沁万佳食品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内蒙古科沁万佳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中日合资的调味品公司,公司历经二十余年的发展,成功从一个不掌握生产技术仅代加工味增的小工厂成长为拥有多项专利技术,富含五大品类产品体系的大型现代化加工企业。2019年按照企业发展规划,开始筹划上市,此时的科沁万佳亟需制定中长期战略来应对未来挑战。因此,笔者结合研究生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选定该课题对科沁万佳进行战略研究。按照战略管理理论和思想,本文详尽分析了科沁万佳的外部环境,并对其内部资源和能力进行剖析,找到其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列出矩阵,提出增长型战略、扭转型战略、多种经营战略、防御型战略。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比较有利、优势和机遇明显的情况,为企业选择了增长型战略。结合企业实际,最终确定为一体化发展战略,并详尽提出战略实施保障,为科沁万佳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创造有力条件,对其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本文想要通过研究,为科沁万佳制定适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促使科沁万佳从一个区域龙头企业成长为全国调味品行业的领跑者。同时,希望能够以小见大,为内蒙古调味品企业带来一些借鉴,促进内蒙古调味品产业升级,助力内蒙古经济发展。

张芸[6](2019)在《中国石油H石化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开启了内涵式发展的模式。这也造成了石油石化行业短时间增速放缓,受原油价格低位震荡、石化行业产能过剩和产销矛盾突出等问题的困扰,整个石化行业都将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2017年以来,受国际贸易恶化和全球原油供货波动的影响,H石化公司生产经营形势严峻,成品油销量持续低走、库存压力不断上涨,产销矛盾日益突出。为了化解公司矛盾,解决企业生死存亡问题,本文首先采用PEST分析模型对公司的宏观环境进行评估,从而得出公司面临的风险与机遇;其次,结合公司的资源和能力剖析,将资源分为人力资源、市场资源和无形资源;将能力分为生产能力、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进而总结出公司的优势和劣势。进一步,通过SWOT框架分析,制定公司最终战略是:力争H石化公司综合实力跻身国内500万吨级炼化企业前列,使其在集团公司、地方政府和市民中具有较高美誉度。总体战略落实到具体的业务领域战略分别为:一是实施精炼油战略,通过对装置进行扩能改造,提高装置深加工能力,使原油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降低生产成本,在汽油、柴油、航空煤油等基础炼油业务领域在行业竞争能力稳步提升;二是积极探索适合H公司的炼化一体化方案。实施炼化一体化战略,充分利用内蒙古自治区煤资源储量丰富的优势,开展煤制甲醇装置、MTO及下游配套化工装置建设,实现煤炭-炼油-化工一体化发展。三是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围绕增产聚丙烯提升丙烯产量、蒸汽优化平衡、提高加热炉热效率、降低催化生焦和降低柴汽比等生产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开展技术攻关,以科技研发和技术攻关能力的提升支撑公司提质增效。最后,本文围绕公司核心战略,提出战略实施保障措施,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现阶段解决方案。同时为相关行业和企业提供可借鉴的案例。

王建新[7](2019)在《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当前,全球经济和资源形势面临重大转折,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对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地质勘查产业结构调整变化,战略性矿产的兴起,科技创新战略实施将不断拓展地质勘查的空间。新的形势对我国地质勘查工作提出巨大的挑战,同时为地质勘查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机遇,也为内蒙古自治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现阶段探索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更好的把内蒙古自治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在参考借鉴现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全球及国内的地质勘查形势、内蒙古矿产资源及其勘查开发利用现状、内蒙古地勘行业现状分析等方面,围绕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路径及动力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提出了“新地勘经济体系”,新地勘经济体系是由地勘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的相互关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路径是建立新地勘经济体系,包括地勘产业体系、绿色发展和对外地勘。地勘产业体系是建立行业化管理、专业化细分和企业化经营的地勘产业体系;企业化经营就是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打造实体经济就是组建地矿集团公司,地矿集团公司采取勘查开发一体化、大地质、地质跨界的战略。并论述了地质跨界战略实施是地勘行业转型升级的衍生和实体经济的补充。建立了地勘行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指标体系。地勘行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是实体经济的创新驱动,实现创新驱动就是要创建高效的组织管控制度,完善的人力资源制度,健全的地勘金融机制,充满活力的文化建设以及科技创新机制。以此为基本点构建了转型升级的动力指标体系,包含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30个三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为准则层,三级指标为方案层。实施转型升级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地勘新经济,地勘新经济就是在地质勘查业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的基础上与新经济的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化的结合体。

宿静[8](2019)在《DK地质勘查有限责任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地质勘查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矿产资源基础,为现代化城市建设提供了基础保障,同时帮助人类解决生态环境重大问题,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发展。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矿产资源的需求急剧下降,矿产勘查行业投入显着减少,矿产勘查企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国家经济结构和战略部署的调整,使得地勘企业也面临转型升级的新问题,如何调整企业发展战略方向,达到长远高效发展,如何改变原有生产经营模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新时代地勘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DK地质勘查有限责任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PES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分析对DK地质勘查有限责任公司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得出该公司在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绿色矿业、国家大地质工作和重大战略方面存在机遇,同时也存在行业内部竞争激烈、资金压力增大、国家政策限制矿产开发、安全环保压力增大的威胁。从资源、能力两方面对DK地质勘查有限责任公司内部环境进行分析,得出该公司在地理区域、技术和人才、专业门类、地质资料和业务市场方面具有较强优势,但是在战略意识、管理模式、人员构成、产品产能、风险防控和科研合作方面仍有不足。基于以上内外部环境分析运用SWOT分析,制定四种不同的战略组合,结合DK地质勘查有限责任公司实际情况,采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发展多元化经济”的勘查开发一体化道路。并且在矿业开发和冶炼加工方面实施成本领先战略,在地质勘查和冶炼加工方面实施差异化战略。最后从地质勘查、矿业开发、冶炼加工三个方面实现企业发展战略。最后从组织、人力、财务、运营、营销五个方面提出勘查开发一体化战略实施保障措施。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使DK地质勘查有限责任公司在今后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保持较强的竞争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同时,也为行业内其他地勘企业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参考,为提高国土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中国矿产勘查行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指导意义。

胡仕静[9](2018)在《准格尔旗中心城区居住空间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由此可见在当前强调以人为本的时代背景下,居住空间在国家发展与城市建设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针对居住空间的理论研究也必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准格尔旗作为我国典型的新兴资源型城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其中心城区所在地薛家湾镇产业经济高速持续发展,城市职能由最初的准煤生活基地演变为旗域中心城镇,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转变,占据城市空间最大比重的居住空间也因此发生深刻变革以适应不同的发展要求。新常态背景下,我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由于宏观发展环境的改变,准格尔旗面临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的最新挑战,随着城市住房发展矛盾的日益显现,薛家湾镇居住空间建设同样面临转型发展、优化调整的迫切要求,因此有必要对准格尔旗中心城区居住空间的演变历程、演变特征、作用机制、演变问题、发展趋势、优化策略等进行系统研究与判读,促进新常态背景下居住空间的良性发展。本文首先从资源型城市的空间结构演变历程入手,对薛家湾镇居住空间的演变历程进行系统梳理,并划分为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转型期四个演变阶段。对不同阶段居住空间的演变特征进行全面解析,包括居住人群分布结构、居住用地布局结构、居住空间与相关功能空间关联、居住空间配建设施、文化景观风貌、开发管理六方面内容。其次分析居住空间演变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揭示居住空间演替的内在动力与作用原理。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对薛家湾居住空间的演变进行反思与启示总结,揭示演变问题,研判发展趋势,最后深入贯彻十九大“住有所居”的理念,并以问题与趋势为导向提出适应性优化策略,以指导薛家湾未来居住空间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凌再莉[10](2018)在《我国能源与资源产业西移及产品东输对西北地区SO2排放和空气质量的影响》文中提出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在资源禀赋、发展程度等方面相差较大,是世界上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区别最大的国家之一。东、中、西部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为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我国政府于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向西部转移。在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中提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任务之一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加强西部地区现代化工业建设。在我国能源和矿产资源产业“稳定东部、开发西部”的能源发展战略指导下,初步形成了“西电东输”、“西气东输”等国家能源和资源产业的战略布局。在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和国家能源与资源产业发展的战略指导下,西北地区利用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集中力量发展以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为基础的能源与资源型产业。目前,西北地区已经形成了以电力为主的能源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化工业,有色金属工业等几大支柱性产业。另外,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我国大型能源产业的开发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将持续转移到能源资源丰富的西北地区,使该地区成为保障我国21世纪能源安全的主要基地。另一方面,西北地区由于干旱少雨,土地贫瘠,植被稀少,生态环境恶劣,水资源极端缺乏,因此极其缺乏大气污染物的清除机制,是对环境污染非常敏感的区域。我国高耗能、高污染的能源与资源产业向西部转移,势必会对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西北地区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研究我国以能源与资源为代表的产业西移和能源与资源产品东输条件下对西北地区大气污染物排放及空气质量的影响,可为西北地区空气质量管理和减排决策提供科技支撑。本论文以常规大气污染物SO2为研究对象,基于臭氧探测仪(Ozone Monitoring Instrument,OMI)卫星遥感数据,系统评估了2005年-2015年期间全国SO2污染水平及其变化趋势,并利用曼-肯德尔(Mann-Kendall,MK)检验重点分析了SO2污染变化较大地区的时间序列突变年份,结合产业发展、SO2控制措施和环境政策分析全国SO2污染变化的原因;基于OMI卫星遥感数据,利用高斯拟合反演方法评估了西北地区两个国家级大型能源基地的SO2排放量,以及它们对本省SO2排放的贡献;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MRIO)模型分析研究了2002、2007和2010年我国各地区生产侧及消费侧产生的SO2排放量,以及地区间贸易隐含的SO2排放转移,尤其是西北地区能源与资源产品贸易中隐含的SO2排放以及输出去向;最后利用耦合的天气预报和大气化学模式WRF-Chem(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 model with Chemistry)模拟研究了地区间贸易隐含的西北地区SO2排放对当地空气质量的影响。基于以上研究,本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基于OMI卫星监测的大气边界层SO2垂直柱浓度(vertical column density,VCD)显示我国SO2浓度高值集中在京津冀及其周边的山西、山东和河南等省,其次为四川盆地、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全国SO2垂直柱浓度2005-2007年呈现上升趋势,2007年达到最大值,随后开始下降;从季节来看,冬季最高,其次为秋季,春季和夏季最低。(2)2005-2015年期间,我国东部、南部地区的SO2垂直柱浓度出现大范围的下降趋势,尤其是珠江三角洲下降幅度最大,年均下降率为7%,其次为华北地区(6.7%),四川盆地(6.3%)和长江三角洲地区(6%)。通过MK检验表明上述地区SO2垂直柱浓度的突变年份出现在2009-2013年期间,这些“转折点”的出现与我国实施的各项SO2减排控制政策、措施及全球金融危机密切相关。然而在同一时期,西北六省中(包括能源和资源产业集中的内蒙古),除陕西和甘肃外,其他省份的SO2垂直柱浓度都表现出上升趋势,尤其是两个“热点”地区,位于内蒙、陕西、宁夏和甘肃的相邻地区的“能源金三角”地区和乌鲁木齐—米东地区的SO2垂直柱浓度上升明显,其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4%和1.8%,并且这两个地区SO2垂直柱浓度上升期间的突变点发生在2006-2007年间,其主要归因于这两个地区大型能源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另外,基于OMI卫星观测的SO2垂直柱浓度数据,利用高斯拟合方法对西北地区两个国家级大型能源基地的SO2排放进行反演估算的结果表明,2005-2015年期间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SO2排放量占宁夏总排放量的25%-66%,新疆米东能源工业基地SO2排放量占新疆总排放量的15-20%。(3)2002、2007和2010年,我国地区间贸易隐含的SO2排放总量达到568.2万吨、863.9万吨和694.9万吨,分别占当年国内消费侧SO2排放总量的35.8%、45.4%和43.9%。从区域间转移来看,京津地区、南部沿海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是SO2输入地区,而我国经济相对欠发达西北和西南地区主要是SO2输出地区。从地区间贸易隐含SO2排放转移部门来看,2002和2007年电力、热力、燃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下简称电力部门)为SO2排放转移量最大的部门,分别占了当年地区间贸易隐含SO2总转移量的44.7%和49.6%。2010年,由于电力部门SO2排放控制措施的加强,采矿业和重工业成为了地区间贸易隐含SO2排放转移量最大部门,占了当年地区间贸易隐含SO2总转移量的55.8%。地区间贸易隐含的电力、重工业和采矿业SO2输出地区集中在西北、西南和重工业发达的北部沿海(河北)和中部地区(河南),而输入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南部地区。(4)2002、2007和2010年地区间贸易隐含的西北地区SO2净输出量分别为29.6万吨、138.4万吨和82.7万吨。2007年以来,该地区成为全国隐含SO2净输出量最大的地区。2002、2007和2010年,西北地区能源与资源消耗量大的电力部门、采矿业和重工业部门隐含SO2输出量占西北地区隐含SO2总排放量的24.8%,44.9%和38.7%。其中,以上年份中西北地区为满足全国的最终使用导致电力部门SO2排放总量的30.7%、50.2%和43.3%,以及西北地区采矿业和重工业部门SO2排放总量的23.3%、54.8%和43.9%输出至全国其他地区,主要输入地区为京津冀、中部地区、北部沿海、长江三角洲和东北地区。(5)利用耦合的天气预报和大气化学模式WRF-Chem对地区间贸易隐含的西北地区SO2排放对当地和下游地区空气质量影响的模拟研究表明,2007年西北地区隐含的电力、采矿业和重工业部门SO2排放输出量对银川市的SO2浓度贡献最大,达到52.1%,其次为内蒙古东部地区(48.2%)、内蒙古西部地区(42.5%)、乌鲁木齐(34.7%)。此外,西北地区以上部门SO2输出量对下游地区的山西和北京的SO2年度浓度贡献率分别为9.6%和2.8%。2007年,西北地区隐含SO2输出最大的电力部门SO2输出量对内蒙古东部的SO2浓度贡献最大,达到33.1%,其次为内蒙古西部(18.3%)、中国东北部(17.9%)、银川(16.5%)、乌鲁木齐(14.9%)、山西(5.4%)和北京(2.6%)。

二、加强基础测绘工作,为内蒙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服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基础测绘工作,为内蒙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2)建国后拉萨藏族乡土民居建筑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调研范围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方法、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目标
2 拉萨乡土民居建筑发展背景
    2.1 拉萨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2.1.1 地理环境
        2.1.2 气候环境
        2.1.3 人文环境
        2.1.4 社会经济
    2.2 拉萨农村情况介绍
        2.2.1 拉萨村庄基本概况
        2.2.2 拉萨农村经济发展
    2.3 相关政策与法规
        2.3.1 国家政策
        2.3.2 地方政策
    2.4 现状调查研究概述
        2.4.1 调研情况概述
        2.4.2 调查内容
        2.4.3 调查方法
        2.4.4 调研成果
    2.5 拉萨乡土民居建筑发展阶段研究
        2.5.1 拉萨乡土民居建筑划分时段依据
        2.5.2 20世纪50-90年代拉萨乡土民居建筑
        2.5.3 20世纪90年代至2000年初拉萨乡土民居建筑
        2.5.4 2000年初至今拉萨乡土民居建筑
3 20世纪50-90年代拉萨乡土民居建筑
    3.1 总体布局与建筑体量
        3.1.1 总体布局
        3.1.2 建筑体量
    3.2 空间格局与室内布置
        3.2.1 空间格局
        3.2.2 室内家具布置
    3.3 功能特征
        3.3.1 外部空间功能特征
        3.3.2 内部空间功能特征
    3.4 细部构造与结构形式
        3.4.1 建筑细部构造
        3.4.2 建筑结构形式
    3.5 装饰图案与色彩
        3.5.1 室外装饰
        3.5.2 室内装饰
    3.6 室内热环境
        3.6.1 测试信息
        3.6.2 测试数据及室内空气温湿度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20世纪90年代至2000年初拉萨乡土民居建筑
    4.1 总体布局与建筑体量
        4.1.1 总体布局
        4.1.2 建筑体量
    4.2 空间格局与室内布置
        4.2.1 空间格局
        4.2.2 室内家具布置
    4.3 功能特征
        4.3.1 外部空间功能特征
        4.3.2 内部空间功能特征
    4.4 细部构造与结构形式
        4.4.1 建筑细部构造
        4.4.2 建筑结构形式
    4.5 装饰图案与色彩
        4.5.1 室外装饰
        4.5.2 室内装饰
    4.6 室内热环境
        4.6.1 测试信息
        4.6.2 测试数据及室内空气温湿度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2000年初至今拉萨乡土民居建筑
    5.1 总体布局与建筑体量
        5.1.1 总体布局
        5.1.2 建筑体量
    5.2 空间格局与室内布置
        5.2.1 空间格局
        5.2.2 室内家具布置
    5.3 功能特征
        5.3.1 外部空间功能特征
        5.3.2 内部空间功能特征
    5.4 细部构造与结构形式
        5.4.1 建筑细部构造
        5.4.2 建筑结构形式
    5.5 装饰图案与色彩
        5.5.1 室外装饰
        5.5.2 室内装饰
    5.6 室内热环境
        5.6.1 测试信息
        5.6.2 测试数据及室内空气温湿度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拉萨乡土民居建筑演变规律及动力机制
    6.1 总体布局与建筑体量的演变
        6.1.1 空间趋向单一
        6.1.2 体块趋向整体
        6.1.3 体量趋向变大
    6.2 空间格局与室内布置的演变
        6.2.1 格局趋向集中
        6.2.2 家具变多变大
    6.3 室内外功能特征的演变
        6.3.1 庭院功能多样性降低
        6.3.2 室内功能专一性加强
    6.4 主体材料、细部构造与结构形式的演变
        6.4.1 材料更替
        6.4.2 构造做法改变
        6.4.3 结构转变
    6.5 装饰图案与色彩的演变
        6.5.1 室外装饰位置改变
        6.5.2 室内装饰色彩和图案变多
    6.6 室内热环境的演变
        6.6.1 案例平面
        6.6.2 新建民居室内空气温度降低
        6.6.3 新建民居室内空气湿度提升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未尽工作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图录
表录
附录 拉萨民居调查问卷
致谢

(3)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资源承载力
        1.2.2 虚拟水循环研究进展
        1.2.3 可持续发展能值理论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数据来源
        1.5.3 技术路线
    1.6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7 论文主要创新点
2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2.1 西北地区分区与特征
        2.1.1 西北地区分区划分
        2.1.2 西北地区分区特征
    2.2 西北地区自然概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候特征
        2.2.3 土壤植被
    2.3 本章小结
3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特征研究
    3.1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时空格局演变
        3.1.1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3.1.2 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3.1.3 NDVI变化分析
        3.1.4 NPP变化分析
    3.2 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分异特征
        3.2.1 人口分布特征
        3.2.2 GDP分布特征
        3.2.3 产业结构分布特征
    3.3 本章小结
4 西北地区水资源供需及承载力时空格局评估
    4.1 西北地区水资源时空分布格局与开发利用分析
        4.1.1 水资源分布格局
        4.1.2 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4.2 水资源承载力、水资源足迹内涵及其模型构建
        4.2.1 水资源承载力与水足迹内涵
        4.2.2 水资源足迹模型介绍
        4.2.3 水资源承载力模型计算
    4.3 西北地区水资源足迹与承载力变化及分布格局
        4.3.1 2000-2018年水资源足迹变化及分布格局
        4.3.2 2000-2018年水资源承载力差异及其演变格局
        4.3.3 2000-2018年水资源赤字(盈余)演变
    4.4 西北地区水资源足迹评价
        4.4.1 水资源足迹强度评价
        4.4.2 水资源压力指数评价
    4.5 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的战略对策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大宗农作物的“自然、社会、贸易”虚拟水时空演变分析
    5.1 虚拟水循环过程与计算方法
        5.1.1 西北地区虚拟水循环过程研究
        5.1.2 西北地区虚拟水循环通量计算
    5.2 西北地区大宗农作物生产虚拟水——物理流
        5.2.1 西北地区大宗农产品生产虚拟水计算
        5.2.2 西北地区不同分区大宗农产品生产虚拟水对比分析
    5.3 西北地区大宗农作物单位产量虚拟水——效用流
        5.3.1 西北地区大宗农产品单位产量虚拟水计算
        5.3.2 西北地区不同分区大宗农产品单位产量虚拟水对比分析
    5.4 西北地区大宗农作物虚拟水流动——贸易流
        5.4.1 西北地区不同分区虚拟水流动
        5.4.2 西北地区不同分区虚拟水流动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值评估
    6.1 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值计算
        6.1.1 能值理论
        6.1.2 西北地区能值流计算
        6.1.3 西北地区能值指标评估
    6.2 西北地区不同分区能值区域差异分析
        6.2.1 准格尔盆地区域差异分析
        6.2.2 塔里木盆地区域差异分析
        6.2.3 河西内陆河流域区的区域差异分析
        6.2.4 柴达木盆地区域差异分析
        6.2.5 半干旱草原区的区域差异分析
        6.2.6 黄河流域区的区域差异分析
        6.2.7 西北地区不同分区能值差异对比分析
    6.3 西北地区基于水资源量指标的可持续发展能值评估
        6.3.1 基于水资源量指标的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值指标分析
        6.3.2 基于水资源量的西北地区不同分区可持续发展能值分析
        6.3.3 两种情景下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值对比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及语言和谐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2 研究概念
    1.3 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目的与创新之处
第2章 内蒙古通辽市概况及被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2.1 内蒙古通辽市概况
        2.1.1 城市概况
        2.1.2 语言分布概况
    2.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2.2.1 调查对象性别分布
        2.2.2 调查对象居住区域分布
        2.2.3 调查对象民族构成分布
        2.2.4 调查对象年龄分布
        2.2.5 调查对象受教育程度分布
        2.2.6 调查对象职业分布
第3章 内蒙古通辽市语言使用现状调查
    3.1 语言掌握程度调查
        3.1.1 个体语言掌握程度
        3.1.2 蒙古语单项技能掌握程度
        3.1.3 双语习得情况
    3.2 语言使用情况调查
        3.2.1 通辽城市语言社区家庭的语言使用情况
        3.2.2 通辽市乡镇语言社区家庭的语言使用情况
        3.2.3 公共场所语言使用情况
    3.3 途径语言使用情况调查
        3.3.1 广播电视语言使用
        3.3.2 书籍报刊语言使用
        3.3.3 互联网语言使用
    3.4 通辽市语言景观使用情况
第4章 内蒙古通辽市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的公众认知及语言态度调查
    4.1 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的公众认知
        4.1.1 国家现行语言文字政策的应用
        4.1.2 国家语言文字政策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4.2 对现阶段语言态度的调查分析
        4.2.1 对学习、使用汉语通用语的态度
        4.2.2 对学习、使用蒙古语的态度
        4.2.3 对汉蒙双语或多语使用的态度
        4.2.4 对现阶段语言期待的调查分析
    4.3 结论与思考
        4.3.1 国家语言文字政策对内蒙古地区语言文字使用的意义
        4.3.2 国家语言文字政策在内蒙古通辽市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第5章 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的现象及影响因素
    5.1 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现象
        5.1.1 蒙古族母语仍具较强活力
        5.1.2 汉蒙混合话的使用
        5.1.3 语言使用随着年龄呈现层次性变化
        5.1.4 语言景观字体大小体现语言顺位
        5.1.5 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
    5.2 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的影响因素
        5.2.1 民族身份认同感的弱化引发蒙古语使用率降低
        5.2.2 社会语言认同感增强加深汉语接受度
        5.2.3 社会网络发展导致语言使用变化
        5.2.4 通辽市区域经济发展对语言生态的影响
第6章 保护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和谐的建议
    6.1 维护语言多样性
        6.1.1 维护语言多样性实现语言和谐
        6.1.2 语言和谐是和谐社会发展的需求
    6.2 加强语言文字相关立法工作及行政执行制度
        6.2.1 加强教育立法工作
        6.2.2 完善蒙古语文字行政执行制度
        6.2.3 保障公民使用蒙古语诉讼的权利
    6.3 持续推进双语教育
        6.3.1 扩大蒙古语授课招生人数
        6.3.2 鼓励开设蒙古语社会办学
    6.4 利用媒体途径传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6.4.1 使用转写软件为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建档
        6.4.2 利用新媒体作为媒介传播少数民族语言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内蒙古通辽地区语言使用现状调查问卷(中文版)
附录2 内蒙古通辽地区语言使用现状调查问卷(蒙文版)
附录3 国家语言文字政策公众认知调查问卷(中文版)
附录4 国家语言文字政策公众认知调查问卷(蒙文版)
附录5 访谈提纲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5)内蒙古科沁万佳食品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理论支撑
    1.4 研究现状
第二章 企业发展现状
    2.1 企业现状
        2.1.1 企业概况
        2.1.2 组织结构
        2.1.3 产品体系
    2.2 企业发展历程
第三章 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策法律环境分析
        3.1.2 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2 科沁万佳行业环境分析
        3.2.1 供应商议价能力
        3.2.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3.2.3 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
        3.2.4 替代者的替代能力
        3.2.5 行业内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
第四章 内部资源及能力分析
    4.1 资源分析
        4.1.1 硬件设施资源
        4.1.2 品牌资源
    4.2 能力分析
        4.2.1 研发能力
        4.2.2 生产能力
        4.2.3 营销能力
第五章 发展战略
    5.1 SWOT分析
        5.1.1 企业优势分析
        5.1.2 企业劣势分析
        5.1.3 企业机遇分析
        5.1.4 企业挑战分析
        5.1.5 SWOT分析矩阵图
    5.2 企业发展战略选择
第六章 战略实施保障
    6.1 优化组织结构
    6.2 加强市场营销
    6.3 强化技术研发
    6.4 严格质量控制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国石油H石化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石化企业战略研究现状
        1.2.1 企业战略管理
        1.2.2 国外石化企业战略研究现状
        1.2.3 国内石化企业战略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企业战略管理分析方法概要简介
    2.1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2.2 SWOT分析方法简介
第三章 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地理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政策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1.5 社会环境
    3.2 行业环境分析
        3.2.1 一般行业环境分析
        3.2.2 竞争环境分析
第四章 内部环境分析
    4.1 公司概况
    4.2 公司资源分析
        4.2.1 人力资源
        4.2.2 市场资源
        4.2.3 无形资源
    4.3 公司能力分析
        4.3.1 生产能力
        4.3.2 技术能力
        4.3.3 管理能力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H石化公司SWOT分析
    5.1 H石化公司的优势分析(S)
    5.2 H石化公司劣势分析(W)
    5.3 H石化公司机会分析(O)
    5.4 H石化公司的威胁分析(T)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H石化公司竞争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保障措施
    6.1 H石化公司竞争战略的制定
        6.1.1 竞争战略制定原则
        6.1.2 H石化公司战略目标和总体思路
    6.2 H石化公司竞争战略重点
        6.2.1 精炼油战略
        6.2.2 炼化一体化战略
        6.2.3 科技创新战略
    6.3 H石化公司竞争战略保障措施
        6.3.1 积极争取总部支持,加强与友邻单位合作
        6.3.2 提升人力资源保障能力
        6.3.3 优化资源配置,挖潜增效
        6.3.4 控制风险,加强污染防治
        6.3.5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存在的问题
        1.2.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2.2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主要工作量
    1.5 创新点
2 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相关概念解析
    2.2 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的现实背景和实现方式
    2.3 转型升级研究评价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
        2.4.1 国外地质勘查行业的管理体制
        2.4.2 国内研究现状
3 地质勘查行业形势分析
    3.1 全球地质勘查形势分析
    3.2 国内地质勘查形势分析
    3.3 小结
4 内蒙古矿产资源及其勘查开发利用现状
    4.1 综述
    4.2 矿产资源
    4.3 地质矿产勘查
    4.4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4.5 小结
5 内蒙古地勘行业现状分析
    5.1 内蒙古地勘行业单位情况
    5.2 内蒙古地勘行业从业人员
    5.3 内蒙古地勘行业资产状况
    5.4 内蒙古地矿集团发展历程
    5.5 内蒙古地矿集团SWOT分析
    5.6 小结
6 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路径
    6.1 转型升级发展模型构建
    6.2 深耕地勘产业体系
        6.2.1 行业化管理
        6.2.2 专业化细分
        6.2.3 企业化经营
    6.3 服务绿色矿业发展
    6.4 “走出去”拓宽地质市场
        6.4.1 海外发展方案
        6.4.2 境外投资架构
    6.5 小结
7 实现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的动力
    7.1 发展动力指标构建
    7.2 构建新型组织管控制度
    7.3 激发人力资源潜能
    7.4 强化地勘金融管理
    7.5 探索科技创新途径
    7.6 小结
8 结论
    8.1 成果和认识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DK地质勘查有限责任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分析工具
        1.4.1 PEST分析法
        1.4.2 波特五力模型
        1.4.3 SWOT分析法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DK地质勘查有限责任公司发展历程及行业现状概述
    2.1 DK地质勘查有限责任公司概述
        2.1.1 发展历程
        2.1.2 组织结构
        2.1.3 经营范围
    2.2 中国矿产勘查行业发展现状
        2.2.1 地质勘查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2.2.2 地质勘查行业现状
    2.3 DK地质勘查有限责任公司战略困惑
        2.3.1 公司转型升级进展困难
        2.3.2 未形成完全的差异化优势
        2.3.3 企业成本控制难题
第三章 DK地质勘查有限责任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1 PEST分析
        3.1.1 政治法律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文化环境
        3.1.4 科学技术环境
    3.2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3.2.1 现有竞争者的威胁
        3.2.2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3.2.3 替代产品的威胁
        3.2.4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3.2.5 购买商的议价能力
    3.3 DK地质勘查有限责任公司机遇威胁分析
        3.3.1 机遇分析
        3.3.2 威胁分析
第四章 DK地质勘查有限责任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4.1 资源分析
        4.1.1 人力资源
        4.1.2 财务资源
        4.1.3 品牌资源
    4.2 能力分析
        4.2.1 科技研发能力
        4.2.2 人才培养能力
        4.2.3 组织管理能力
        4.2.4 市场经营能力
        4.2.5 资本运营能力
    4.3 DK地质勘查有限责任公司优势劣势分析
        4.3.1 优势分析
        4.3.2 劣势分析
第五章 DK地质勘查有限责任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5.1 SWOT分析
        5.1.1 优势机会战略组合(SO战略)
        5.1.2 优势威胁战略组合(ST战略)
        5.1.3 机会劣势战略组合(WO战略)
        5.1.4 威胁劣势战略组合(WT战略)
    5.2 DK地质勘查有限责任公司战略选择
        5.2.1 总体发展战略
        5.2.2 竞争战略
    5.3 重点业务
        5.3.1 地质勘查业务
        5.3.2 矿业开发业务
        5.3.3 冶炼加工业务
第六章 DK地质勘查有限责任公司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6.1 组织方面
    6.2 人力方面
    6.3 财务方面
    6.4 运营方面
    6.5 营销方面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准格尔旗中心城区居住空间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宏观政策背景
        1.1.2 地域发展背景
        1.1.3 住房改革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关于居住空间的研究综述
        1.2.2 国内关于居住空间的研究综述
        1.2.3 小结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
        1.4.1 研究对象界定
        1.4.2 相关概念界定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2 准格尔旗中心城区居住空间演变历程
    2.1 资源型城市的空间结构演变历程
        2.1.1 资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
        2.1.2 资源型城市的完整发展历程
        2.1.3 资源型城市的空间结构演变
    2.2 薛家湾镇居住空间演变阶段划分
        2.2.1 形成期:1990 年—1997 年居住空间演变
        2.2.2 成长期:1998 年—2004 年居住空间演变
        2.2.3 成熟期:2005 年—2011 年居住空间演变
        2.2.4 过渡期:2012 年—2018 年居住空间演变
    2.3 薛家湾镇居住空间演变历程
        2.3.1 1990 年—1997 年居住空间演变
        2.3.2 1998 年—2004 年居住空间演变
        2.3.3 2005 年—2011 年居住空间演变
        2.3.4 2012 年—2018 年居住空间演变
    2.4 本章小结
3 准格尔旗中心城区居住空间演变特征解析
    3.1 居住人群分布结构演变特征
        3.1.1 居住人群规模:由集聚增长向稳定增长演变
        3.1.2 居住人群密度:由单中心集聚向轴向集聚演变
        3.1.3 居住人群流动:由小范围、低流动性向大范围、高流动性演变
        3.1.4 居住人群构成:由同质向异质演变
        3.1.5 小结
    3.2 居住用地布局结构演变特征
        3.2.1 居住用地布局形态:由点状集聚向带状组团+指状延伸演变
        3.2.2 居住用地规模类型:总规模逐渐增大,主要用地类型由三类向二类演变
        3.2.3 居住用地开发单元:由小尺度向大规模演变
        3.2.4 居住用地开发强度:由低强度开发向高强度开发演变
        3.2.5 小结
    3.3 居住空间与相关功能空间关联性演变特征
        3.3.1 居住空间与交通空间:由“小尺度、组团式”居住空间向“大尺度、混合式”居住空间演变
        3.3.2 居住空间与产业空间:由职住相随向职住分离演变
        3.3.3 居住空间与生态空间:由点线相交向面状融合、线性渗透演变
        3.3.4 小结
    3.4 居住空间配建设施演变特征
        3.4.1 公共服务设施:类型愈加丰富,水平逐渐提高
        3.4.2 道路设施:道路宽度逐渐拓宽,交通工具由非机动向机动演变
        3.4.3 公共绿地:面积逐渐增大,比率先降后升
    3.5 居住空间文化景观风貌演变特征
        3.5.1 景观风貌:由和谐统一向丰富灵活演变
        3.5.2 文化建设:由地域文化向社区文化演变
    3.6 居住空间开发管理演变特征
        3.6.1 开发建设:由单位分配向房地产开发演变
        3.6.2 管理维护:由单位统一管理向社区物业管理演变
    3.7 本章小结
4 准格尔旗中心城区居住空间演变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
    4.1 外部政策因素是居住空间演变的区域引导和背景保障
        4.1.1 区域背景——居住空间发展的外部导向与吸引
        4.1.2 制度政策——居住空间演变因子作用的保障与推动
    4.2 自然历史因素是居住空间演变的基础依托和重要约束
        4.2.1 历史基础——居住空间选址与发展的依托
        4.2.2 自然条件——居住空间产生与演变的基础
        4.2.3 矿产资源——居住空间演变的支撑与约束
    4.3 社会经济因素是居住空间演变的核心动力和根本原因
        4.3.1 经济发展——居住空间演变的核心驱动力
        4.3.2 技术进步——居住空间发展的主要动力
        4.3.3 社会分化——居民个体选择的空间分异
    4.4 城市发展因素是居住空间演变的外部控制和内部调适
        4.4.1 城市规划——居住空间发展的外部引导与控制
        4.4.2 城市职能——居住空间形态演变的先导
        4.4.3 交通系统——居住空间拓展的轴向依托
    4.5 影响因素对居住空间演变的作用机理解析
5 准格尔旗中心城区居住空间演变规律认知与启示
    5.1 薛家湾镇居住空间演变问题反思
        5.1.1 居住人群与居住用地供需关系失衡
        5.1.2 居住空间与相关功能空间关联减弱
        5.1.3 居住空间配建设施低效不足
        5.1.4 居住空间文化景观风貌缺乏特色
        5.1.5 居住空间开发管理困难混乱
    5.2 薛家湾镇居住空间发展趋势研判
        5.2.1“住有所居”理念指导下分异人群居住融合
        5.2.2“城市更新”理念指导下居住用地集约高效发展
        5.2.3“开放、协调、绿色”理念指导下居住空间与相关功能空间和谐共生
        5.2.4“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居住空间设施配置共建共享
        5.2.5“文化自信”理念指导下居住空间文化景观风貌融入地域特色
        5.2.6“创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居住空间开发管理均衡智慧
6 准格尔旗中心城区居住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6.1 居住人群与居住用地供需平衡
        6.1.1 构建匹配均衡的人地关系
        6.1.2 促进和谐多元的居住融合
        6.1.3 发展集约紧凑的用地布局
        6.1.4 激发活力再生的居住空间
    6.2 居住空间与相关功能空间关联紧密
        6.2.1 倡导创新共享的开放街区
        6.2.2 建立宜居宜业的职住关联
        6.2.3 打造山水和谐的生态社区
    6.3 居住空间配建设施便利完善
        6.3.1 配置公平完善的公服设施
        6.3.2 建设灵活便利的停车设施
        6.3.3 组织优美宜居的绿化环境
    6.4 居住空间文化景观风貌鲜明统一
        6.4.1 塑造和谐统一的景观风貌
        6.4.2 营造地域特色的文化空间
    6.5 居住空间开发管理合理高效
        6.5.1 引导合理稳定的房地产开发
        6.5.2 完善高效智慧的社区管理
        6.5.3 强化积极有效的公众参与
7 结论与不足
    7.1 研究结论
        7.1.1 准格尔旗中心城区居住空间演变历程
        7.1.2 准格尔旗中心城区居住空间演变特征
        7.1.3 准格尔旗中心城区居住空间演变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
        7.1.4 准格尔旗中心城区居住空间演变规律认知与启示
        7.1.5 准格尔旗中心城区居住空间优化策略
    7.2 研究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纸目录
表格目录

(10)我国能源与资源产业西移及产品东输对西北地区SO2排放和空气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二氧化硫的来源及其危害
    1.1.2 我国能源消费及SO_2排放现状
    1.1.3 我国能源与资源产业西移及西北地区产业发展概述
    1.1.4 能源与资源产业西移过程中西北地区的大气污染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卫星遥感技术及其在大气环境领域中的应用
    2.1.1 卫星遥感及其传感器的研究
    2.1.2 利用卫星遥感数据研究大气污染
    2.1.3 基于卫星遥感数据对点源排放量的反演研究
2.2 贸易隐含污染物的研究
    2.2.1 国际贸易隐含污染物的研究
    2.2.2 国内贸易隐含污染物的研究
2.3 空气质量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2.3.1 空气质量数值模式发展
    2.3.2 WRF-Chem模式简介
    2.3.3 WRF-Chem模式应用研究 第三章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3.1 卫星遥感数据来源及处理
    3.1.1 卫星遥感数据来源
    3.1.2 卫星遥感数据算法
    3.1.3 卫星遥感数据的处理
    3.1.4 中国主要区域的划分
3.2 时间序列趋势分析和曼-肯德尔(MK)检验
    3.2.1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3.2.2 曼-肯德尔(MK)检验
3.3 基于OMI遥感数据的大型点源SO_2排放量估算
    3.3.1 基于OMI遥感数据的大型点源SO_2排放量估算
    3.3.2 大型点源SO_2排放量不确定性分析
3.4 区域间投入产出分析及数据来源
    3.4.1 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3.4.2 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
    3.4.3 投入产出模型的数据来源及处理
3.5 WRF-Chem模式设置及排放清单
    3.5.1 研究区域及模式设置
    3.5.2 人为源排放清单及处理
3.6 其他数据及来源
    3.6.1 与卫星数据进行对比的SO_2浓度监测和排放数据
    3.6.2 社会经济数据 第四章 基于OMI卫星数据的中国SO_2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
4.1 中国SO_2垂直柱浓度时空分布特征
    4.1.1 中国SO_2垂直柱浓度空间分布
    4.1.2 中国SO_2垂直柱浓度时间变化
4.2 中国地区SO_2趋势及突变点分析
    4.2.1 中国地区SO_2趋势分析
    4.2.2 中国主要地区SO_2垂直柱浓度突变点分析
4.3 OMI卫星数据的验证
    4.3.1 OMI卫星数据与地面观测数据的空间比较
    4.3.2 主要城市的OMI卫星数据与地面观测数据的时间比较
    4.3.3 OMI卫星数据与排放清单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OMI卫星数据的西北地区SO_2污染时间变化趋势及大型点源SO_2排放量估算
5.1 西北地区SO_2污染时间变化趋势和突变点分析
    5.1.1 西北地区SO_2排放总量变化趋势分析
    5.1.2 西北地区人均SO_2排放量变化趋势分析
    5.1.3 西北地区SO_2垂直柱浓度突变点分析
5.2 西北“热点”地区SO_2垂直柱浓度时间变化趋势及突变点分析
5.3 西北地区国家级大型能源基地的SO_2排放量估算
5.4 西北地区SO_2污染增加原因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MRIO模型的中国地区间贸易隐含的西北地区SO_2排放
6.1 基于生产侧和消费侧的SO_2排放
    6.1.1 基于生产侧的各省SO_2排放强度
    6.1.2 基于生产侧的各部门SO_2排放强度
    6.1.3 基于生产侧和消费侧的SO_2排放量
6.2 地区间贸易隐含的SO_2排放转移
    6.2.1 地区间贸易隐含的SO_2输入与输出
    6.2.2 地区间贸易隐含的各部门SO_2排放量输入与输出
    6.2.3 地区间贸易隐含的SO_2排放转移
6.3 地区间贸易隐含的西北地区SO_2排放转移
    6.3.1 地区间贸易隐含的西北地区全行业SO_2排放转移
    6.3.2 地区间贸易隐含的西北地区电力部门SO_2排放转移
    6.3.3 地区间贸易隐含的西北地区采矿业和重工业部门SO_2排放转移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地区间贸易隐含的西北地区SO_2排放对当地空气质量的影响
7.1 地区间贸易对西北地区SO_2排放空间分布的影响
7.2 地区间贸易隐含的西北地区电力、采矿业和重工业部门SO_2排放对当地大气中SO_2浓度的影响
7.3 地区间贸易隐含的西北地区电力部门SO_2排放对当地大气中SO_2浓度的影响
7.4 WRF-Chem模拟结果验证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特色及创新
8.3 研究启示与政策建议
8.4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加强基础测绘工作,为内蒙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服务(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县域经济时空差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D]. 塔娜. 内蒙古财经大学, 2021
  • [2]建国后拉萨藏族乡土民居建筑演进研究[D]. 甄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估研究[D]. 冯朝红.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4]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及语言和谐建设研究[D]. 王雅萱. 吉林大学, 2020(03)
  • [5]内蒙古科沁万佳食品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王零.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6]中国石油H石化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张芸. 内蒙古大学, 2019(05)
  • [7]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研究[D]. 王建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8]DK地质勘查有限责任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宿静. 内蒙古大学, 2019(09)
  • [9]准格尔旗中心城区居住空间演变研究[D]. 胡仕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1)
  • [10]我国能源与资源产业西移及产品东输对西北地区SO2排放和空气质量的影响[D]. 凌再莉. 兰州大学, 2018(11)

标签:;  ;  ;  ;  ;  

加强基础测绘工作服务内蒙古西部大开发战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