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附再生脱硫脱硝试验研究

吸附再生脱硫脱硝试验研究

一、吸附再生法脱硫脱氮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袁东丽[1](2020)在《有色冶炼烟气SO2和NO2协同去除工艺及机理研究》文中指出有色冶炼工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冶炼过程中会产生含SO2和NOX的烟气。目前,单一污染物净化技术不仅使环保成本高,还造成硫资源浪费。针对有色冶炼烟气含中低浓度SO2和NOX等多污染物的去除,本研究在传统亚硫酸钠脱硫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强化和改进,提出符合有色冶炼烟气SO2和NO2协同去除新工艺,并探明其净化机理。亚硫酸钠工艺单独吸收SO2和NO2时,吸收剂Na2SO3易被氧化导致吸收效果降低。本文筛选出合适的抑制剂Na2S2O3并分析其抑制氧化机理,通过动力学实验厘清了S(IV)液相氧化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160 mmol/L的Na2S2O3与2%的Na2SO3吸收液最相匹配,对SO2和NO2吸收增效效果最好,可使SO2和NO2的吸收容量分别提高1.76 g/L和2.68 g/L;本征动力学实验得到Na2S2O3和Na2SO3的反应级数分别为-2.22和2.39,表明亚硫酸盐氧化速率与抑制剂的添加量呈负相关,与Na2SO3的添加量呈正相关。宏观动力学得到吸收液中添加240 mmol/L Na2S2O3可使硫酸盐的生成速率从53.08mg/(L?min)降低至7.28 mg/(L?min),且Na2S2O3的反应级数为-1.35,表明硫酸盐的生成速率与抑制剂的添加量呈负相关。Na2S2O3抑制Na2SO3氧化机理为:SO32-的氧化反应是一个自由基链式反应,而S2O32-可与亚硫酸盐自由基结合生成惰性物质连多硫酸盐,防止了亚硫酸盐自由基与溶解氧的进一步反应。本论文研究了亚硫酸钠工艺共吸收SO2-NO2的吸收特性,同时分析了NO2在液相中与S(IV)的反应特性与形态转化规律。结果表明:Na2SO3共吸收SO2和NO2时,O2浓度的增加导致SO2吸收容量从3.10 g/L降至2.15 g/L,NO2的吸收容量从0.26 g/L降至0.17g/L。添加160 mmol/L抑制剂Na2S2O3时,使SO2和NO2共吸收容量分别提高198.06%和330.22%。抑制剂提高共吸收效果的原因是:一方面避免了亚硫酸盐自由基氧化,且形成的连多硫酸盐又可在溶液中分解为S2O32-和SO32-,促进烟气中SO2和NO2不断吸收。另一方面由于Na2S2O3中S的一个价态为-2而具有还原性,促进了NO2的吸收。通过吸收液液相还原研究表明SO2的存在能有效还原脱硝吸收液中NO2-并伴有少量NO和NO2生成,通过氮守恒计算表明吸收液中41.8%的总氮可被还原为N2。最后,通过对吸收液加热,并用氮气吹脱实现吸收富液再生。考察不同影响因素对再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00oC的再生温度和700 mL/min的氮气流量对SO2解吸效果更好。不同浓度Na2S2O3在100oC下不会分解,对SO2解吸无影响。通过以上研究解决了亚硫酸钠脱硫脱硝工艺的缺陷,强化了亚硫酸钠工艺协同去除SO2和NO2效果,实现了有色冶炼烟气多污染物的协同控制和含高浓度亚硝酸盐吸收液的同时净化,有望推动有色冶炼行业烟气多污染物控制理论与技术的发展。

刘露[2](2020)在《介质阻挡耦合电晕放电法同时脱硫脱硝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耗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而煤炭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NOx、SO2、CO2、微量重金属等),这些物质给大气环境、人体健康、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极大的危害。为了在减少二次污染的前提下,高效脱除氮氧化物和SO2,很多技术被投入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其中低温等离子体法作为一种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技术倍受关注和重视,被认为是燃煤烟气治理方面最具研究潜力的技术。本课题综合考察低温等离子体放电特点,设计建立了介质阻挡耦合电晕放电装置,对模拟烟气进行脱硫脱硝的实验研究。实验中首先考察了O2含量、CO2含量、H2O含量、输入电流、烟气流量等因素对NO和SO2脱除率的影响,对比分析了单独脱硫脱硝和同时脱硫脱硝时自由基之间的相互竞争关系。同时,在引入有机添加剂乙醇胺后,继续考察以上因素对等离子体放电同时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并采用在线质谱仪分析推测乙醇胺添加时NO的放电脱除路径。实验结果表明:(1)在研究等离子体脱硫脱硝过程中,O2、CO2含量的增大对NO的脱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SO2的脱除效率影响不大,H2O的加入则会抑制NO的脱除,略微促进SO2的脱除率。当NO和SO2共存时,会减弱电子的运动速度,减少高能电子数量,从而对彼此脱除产生抑制作用。此时增大SO2初始浓度,不利于NO的放电脱除,但NO初始浓度的改变,对SO2的脱除率影响不大。输入电流的增大,则有利于污染物脱除率的提高。(2)在NO和SO2共存时,乙醇胺的加入不仅可以高效地吸收烟气中的SO2,还可以随载气进入到放电反应器中,在放电时产生大量的活性氧化自由基,与NO进行充分反应,从而显着提高NO的脱除率。引入乙醇胺后,O2对NO放电脱除的抑制作用可被明显消除,即使将O2含量增大到12%,NO脱除率也能达到90%左右;由于实验中吸收剂乙醇胺添加量有限,CO2的抑制作用无法被完全消除,NO的脱除率会随着CO2与乙醇胺吸收反应的进行逐渐降低,至趋于稳定,但仍高于同工况无乙醇胺加入时的NO脱除率;H2O、污染物初始浓度、烟气流量对NO脱除的抑制作用被显着削弱。在这一过程中乙醇胺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吸收体系内的SO2,且几乎不受其他气体成分的影响,SO2脱除率高达95%。

孙淑君[3](2020)在《基于ClO2的烟气污染物一体化脱除实验研究》文中认为SO2和氮氧化物是燃煤烟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也是雾霾,酸雨,光化学烟雾等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当前,燃煤火电厂主要采用湿法烟气(WFGD)脱硫和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技术,但这种一对一的脱硫脱硝方法运行成本高、上下游设备容易互相影响且占地面积过大,并且SCR技术中还存在催化剂易中毒、运行成本高以及氨逃逸大等缺点。为了寻找更加经济有效的脱硫脱硝方法,本文针对烟气中NO不溶于水而NO2易溶于水的特点,采用了先利用氧化剂对烟气进行预氧化,将烟气中的NO转化为NO2,然后对烟气中的SO2和NO2进行协同吸收脱除。由于ClO2氧化剂和传统氧化剂(KMn O4、Na ClO2、H2O2)相比具有良好的低浓度氧化性能,本实验研究在自制的鼓泡床预氧化装置以及类气相预氧化装置中进行了ClO2液相氧化、类气相氧化、ClO2-尿素复合氧化的脱硫脱硝性能研究,实验结果显示,ClO2具有良好的氧化脱除性能。在ClO2液相氧化、类气相氧化与饱和Ca(OH)2溶液吸收的脱除过程中,烟气中SO2均可被Ca(OH)2溶液完全吸收,脱除效率100%。除ClO2外,预氧化装置中产生的·OH自由基也对烟气中NO的氧化起了关键作用。ClO2液相氧化时,当预氧化温度为80°C,溶液初始p H为3左右,ClO2/NO=0.6时,可以获得96.4%的脱硝效率。当氧化剂浓度不变时,增大烟气中的NO浓度以及增加烟气流量时都会导致脱硝效率降低,并且烟气中SO2浓度增加时会导致NO脱除效率大幅度降低,SO2的竞争氧化效果明显。ClO2类气相氧化时,当预氧化温度为140°C,初始p H约为3左右,摩尔比ClO2/NO=0.84时,烟气中NO的氧化脱除效率可达到92.5%。类气相ClO2对NO进行氧化时具有良好的温度适应性和p H适应性。类气相中SO2与NO的竞争性氧化程度较低,并且随着ClO2浓度的增加,SO2的竞争性氧化作用逐渐减弱。除此之外,考虑到ClO2催化氧化在水污染领域的良好应用效果,本文还制备了相关ClO2催化剂,实验结果表明适用于水污染领域的ClO2催化氧化并不适用于烟气污染物处理。由于ClO2溶液对相关设备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并且这种氧化和吸收装置分离的设计系统较复杂。为了减少ClO2的用量以及简化实验流程,本文采用尿素溶液与ClO2复合形成复合氧化吸收剂进行污染物脱除试验,省掉了后续吸收装置。当采用ClO2-尿素复合氧化吸收剂进行污染物脱除时,实验结果表明尿素溶液本身仅对SO2具有良好的脱除效果,但脱硝效果甚微。ClO2的添加不仅能促进NO的脱除,还对SO2的脱除具有促进作用。对于NO浓度为350 mg/L、SO2浓度为1000 mg/L的烟气,吸收溶液中的最佳浓度配比为尿素质量分数为10%,ClO2/NO=0.75。在实验过程中,复合吸收剂最佳脱除温度为50-60°C,最佳p H应维持在4-5左右,吸收剂p H的增大会导致NO的脱除效率有明显的下降。最佳条件下,脱硫效率可达100%,脱硝效率91%,烟气中SO2和NO浓度过高均会导致脱除效率的下降。

李泽昕[4](2020)在《飞灰/水菱镁复合脱硫剂脱硫性能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中选用西藏班戈湖地区的水菱镁矿原石粉末和国家能源集团小龙潭电厂的飞灰混合制备复合脱硫剂,并进行脱硫实验,以研究其脱硫性能。首先,将水菱镁矿原石粉末进行X射线衍射仪检测(XRD),了解其主要化学成分,并将其与氧化镁和碳酸钙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对比脱硫试验,通过数据和理论分析确定水菱镁作为一种脱硫剂是可行的并具有优势。然后,将飞灰进行X射线荧光光谱仪检测(XRF),得出飞灰的组成成分,根据检测结果结合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最终选用小龙潭电厂飞灰样品作为水菱镁脱硫剂的添加剂。随后本实验通过水合的方式,在不同的条件下调制飞灰/水菱镁复合脱硫剂,并将制备好的飞灰/水菱镁复合脱硫剂、单独的飞灰以及单独的水菱镁进行比表面积(BET)检测。最后根据检测结果,选择比表面积相对较大的复合脱硫剂在自制鼓泡反应装置中进行烟气脱硫实验,实验采用四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设计,四种影响因素分别为液固比、鼓泡深度、反应温度和搅拌速度,之后分析数据并与传统脱硫剂碳酸钙和氧化镁的脱硫效率进行对比。论文通过对传统脱硫剂的研究,利用其具体的脱硫机理、化学性质、扩散模型等理论基础,结合湿法模拟烟气脱硫实验数据,详细分析了飞灰/水菱镁复合脱硫剂、水菱镁脱硫剂、碳酸钙脱硫剂和氧化镁脱硫剂在不同影响因素下脱硫效率存在差异性的原因,并通过图表等方式进行更为直观的表达。从实验数据可以得出:(1)水菱镁作为一种脱硫剂是可行的,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水菱镁脱硫剂的脱硫效率最高,平均脱硫效率可达96.44%,与碳酸钙脱硫效率83.96%和氧化镁脱硫效率91.07%相比要明显高一些;(2)比表面积检测结果显示,飞灰的比表面积为2.353 m2/g,水菱镁比表面积为8.902 m2/g,而在水菱镁脱硫剂中添加适量飞灰且调制复合脱硫剂最佳质量比为水菱镁:飞灰=8:1时,其比表面积为10.511m2/g;(3)对于飞灰/水菱镁复合脱硫剂,在液固比为15:1,鼓泡深度为2cm,反应温度为常温,搅拌速度为150rpm的组合条件下进行脱硫实验时,其脱硫效率可达98.58%;(4)以上四种因素对各个脱硫剂脱硫效率的影响各不相同,但飞灰/水菱镁复合脱硫剂的脱硫效率始终最高,这是因为复合脱硫剂的比表面积相对较大,而且飞灰中的金属氧化物可以与复合脱硫剂进行协同脱硫并具有催化作用。

刘伟[5](2019)在《新型碱液-超声波雾化式废气脱硫脱硝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烟气和废气中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是SO2、NOx等物质,它们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雾霾现象的污染物之一,给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大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燃煤发电、冶炼、化工、石化和水泥等行业的烟气或废气排放。水泥生产厂是重要的大气污染源之一,其主要的大气污染物包括粉尘、SO2与NOx等。国内外针对水泥厂废气中SO2、NOx减排技术已做了不少研究,研发出了一系列成熟的废气净化技术,其中一部分技术已实现了工业化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SO2、NOx净化效果。但是,我国脱硫技术与脱硝技术发展不均衡,导致了水泥厂废气处理技术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废气中污染物净化不完全,净化后的SO2、NOx排放浓度仍然较高。处理工艺往往采用SO2、NOx分步去除的处理方式,这种“一对一”式的传统处理模式,即一套系统仅处理一种污染物,存在着各系统间匹配性差、设备占地面积大、系统建造和运营费用高及能耗高等诸多问题。随着国家对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和规定的减排污染物种类的陆续增加,企业所担负的环保费用也越来越高。因此,开发一种新型、高效、经济、集成的水泥厂废气一体化洁净技术已成为烟(尾)气净化技术研究趋势。工业废气净化技术从分步式处理向一体化处理技术之升级转型,脱硫脱硝同时进行技术是一体化处理技术的基础。钠基吸收剂兼具优越的脱硫和脱硝性能,已被应用于烟气、废气同时脱硫脱硝过程中。因此,在对湿法脱硫工艺、脱硝催化过程和超声波技术综述的基础上,本论文首先开展了新型钠基同时脱硫脱硝吸收剂的研发工作。针对水泥窑废气组成特点,以NaClO2与NaOH为主要成分开发出了可再生新型碱液吸收剂,并与超声波技术相结合,研发了一种水泥窑尾气同时脱硫脱硝一体化的新工艺——新型碱液-超声波雾化式废气脱硫脱硝技术。论文详细地研究了新型碱液吸收剂的脱硫脱硝效率和吸收剂再生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实验发现,在脱硫脱硝反应中,吸收剂的pH值、NaC102浓度、反应温度和超声波雾化作用对脱除率有较为显着的影响。在吸收剂再生试验中,再生溶液pH值、再生温度、石灰乳浓度和通氧量对吸收剂的再生性能影响较大。研究获得新型碱液吸收剂脱硫脱硝的最佳工艺参数如下:溶液pH值为10,NaC102浓度为0.02mol/L,NaOH浓度为0.1mmol/L,反应温度为55℃,含氧量为8%,该条件下脱硫率为99.95%,脱硝率为69.38%;与超声波雾化反应装置相配套,还可以将新型碱液吸收剂的脱硝率从鼓泡反应器中的58.29%提高到68.89%。吸收剂再生最佳工艺参数为:溶液pH值为6,温度为35℃,钙硫比为0.9,曝气时间为90min,在此条件下硫酸钙生成比例达到69%。通过对再生产物进行TEM分析,结果表明再生物中主要成分为硫酸钙及少量的亚硫酸钙。对新型碱液吸收剂再生机理进行了探讨,其反应过程如下:2NaHSO3+Ca(OH)2→Na2SO3+CaSO3+H2O Na2SO3+Ca(OH)2→2NaOH+ CaSO3 Na2SO4+Ca(OH)2→2NaOH+CaSO4通过对脱硫脱硝反应过程分析表征,论文也对新型碱液吸收剂脱除SO2和NO的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如下:(1)脱硫反应机理:①S02液相吸收SO2(g)(?)SO2(aq)SO2+2OH-(?)SO32-+H2O SO2(过量)+OH-(?)HSO3-②SO2液相氧化吸收2SO32-+C1O2-→2SO42-+Cl-2HSO3-+C1O2-+2OH-→2SO42-+Cl-+2H20脱硫总反应为:2SO2+ClO2-+4OH-=2SO42-+Cl-+2H2O(2)脱硝反应机理为:NO(g)(?)NO(aq)2NO+ClO2-→2NO2+Cl-NO+NO2+ 20H-→2NO2-+ H2O 2NO2+20H--→NO2-+ NO3-+H2O 2NO2-+C1O2-→2NO3-+Cl-脱硝总反应为:4NO+3ClO2-+40H-=4NO3-+3Cl-+2H20论文还对新型碱液吸收剂脱硫脱硝反应进行了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在等温等压条件下,脱硫、脱硝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为-942.61kJ/mol和-1086.35kJ/mol,均远小于零,因此反应向正向进行。计算得到反应平衡常数非常大,反应可以进行得很完全。两个反应的焓变为-2813.24kJ/mol和-2988.08kJ/mol,均远小于零,反应皆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不利于反应的进行。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脱硫脱硝反应过程中脱硫和脱硝反应的级数均为一级,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22.392kJ/mol和8.726kJ/mol。正如上文所述,本文还将超声波雾化技术引入废气脱硫脱硝实验中,基于超声波雾化技术的原理,设计了超声波雾化反应装置及一体化净化系统,探究了超声波雾化作用对脱硫脱硝反应物理和化学方面的影响规律。利用CFD分析软件,建立起超声波雾化系统喷枪流场的三维模型。模拟了三种不同工况的初始状态和稳定状态条件下流场速度分布、温度分布和颗粒分布的情况。通过对比三种模拟状态可知,超声波喷嘴速度为17m/s逆风条件下,形成的速度、温度和颗粒分布为最理想。在上述试验和CFD模拟的结果基础上,将新型碱液-超声波雾化式废气脱硫脱硝关键技术进行工业化应用,设计了水泥窑尾气一体化洁净系统,并在广东省某水泥厂的55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上构建了工程示范,至今已连续运行了两年。省部级科学技术鉴定认为工程示范工艺流程合理、布局紧凑、运行平稳;废气中SO2、NOx脱除效果良好,脱硫率可达96%,脱硝率可达50%;综合运行成本可以接受。工程示范整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对提升非电企业废气净化技术的发展水平有重要意义,该技术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基于对钠基吸收剂和钙基再生试剂的研究,我们探索性的将型煤中的钙基固硫剂用钠基试剂进行部分替换,以提升型煤固硫剂的固硫效果,因此开展了新型型煤固硫剂的研发,成功地研发了 GCHTDS新型固硫剂,并实现了工业化应用。该新型固硫剂结合特殊的型煤成型技术,有效地解决了二氧化硫在高温区二次释放的难题;在实现SO2的超低排放的同时,还有效地提高了锅炉的热效率。热工测试结果表明:热效率从大同原煤散烧时的59.33%,提高到燃用新型大同型煤时的78.02%。省部级科学技术鉴定认为该技术整体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对降低燃煤烟气SO2排放造成的大气污染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王计伟[6](2018)在《超重力氧化法同时脱硫脱硝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燃煤大国,煤炭燃烧产生的NOx和SO2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传统脱硫脱硝技术多采用分步脱除方法,导致设备占地面积大,运行成本高。中小气量工业锅炉急需一种经济有效的同时脱除技术。湿法脱硫脱硝技术适用范围宽,且工艺简单,可实现多组分污染物的同时脱除,非常适用于中小锅炉,但受到传统吸收设备传质效率低的限制,使得该技术难以满足日趋严苛的环保要求。本文利用超重力旋转床(RPB)可以极大的强化传质的优势,进行了超重力臭氧氧化脱硫脱硝的研究,探究了不同操作条件对脱硫脱硝效率及气相体积总传质系数(KGa)的影响。首先,在RPB内进行了脱硝实验,分别考察了 O3/NOx摩尔比(MR)、RPB转速、气液比、吸收液浓度、NOx初始浓度等操作条件对脱硝效果的影响规律,以及NO2/NO摩尔比对NO脱除效果的影响规律。获得了较优操作条件为:MR为1、RPB转速为800 rpm、气液比为167、吸收液浓度为5%,此操作条件下,NOx脱除率可达75.0%。其次,在RPB内进行了同时脱硫脱硝实验,分别考察了 MR、RPB转速、气液比、吸收液浓度、吸收液pH值、模拟烟气氧含量、SO2初始浓度、气量、吸收液添加剂等操作条件对NOx与SO2脱除效果的影响规律。获得较优操作条件为:MR为1.25、RPB转速为800 rpm、气液比为167、吸收液浓度为7.5%,此操作条件下,NOx脱除率可达73.1%,SO2脱除率可达97.3%。最后,在工厂现场分别进行了侧线实验和工业试验。侧线分别考察了MR、气液比、RPB转速、吸收液pH值等操作条件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规律。工业试验分别考察了 MR、气液比、吸收液pH值等操作条件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超重力氧化法脱硫脱硝效果明显优于原工艺净化效果。

马晓明[7](2016)在《微生物法烟气脱硫脱氮工艺中循环液生物法处理初探》文中提出微生物法烟气脱硫脱氮技术以其投资少、能耗低和效果良好等优点具有深远的应用价值,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和成果。与此同时,为使微生物法烟气脱硫脱氮工艺在运行效果上更进一步,其运行过程中的循环液也需要进行处理。本课题以脱硫塔和脱氮塔的循环液为研究对象,采用活性污泥及其富集后的含菌液对循环液进行微生物法静态处理试验,考察碳源种类、碳源投加量、pH和温度对SO42-去除率的影响,考察碳源种类、碳氮比、接种量和温度对反硝化去除硝酸盐氮效果的影响,确定实验的最佳条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及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串联式脱硫脱氮塔和处理循环液的微生物体系内的微生物菌群结构,探究其种群结构和特征。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对比活性污泥-脱硫塔循环液和富集菌液—脱硫塔循环液在厌氧条件下的SO42-去除率变化,考察碳源种类、碳源投加量、pH和温度对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活性污泥-脱硫塔循环液体系,SO42-去除效果最好时的条件为:碳源种类为葡萄糖、COD/SO42值为4:1、pH为6和温度为30℃;对于富集菌液-脱硫塔循环液体系,SO42-去除效果最好时的条件为:碳源种类为葡萄糖、COD/SO42-值为3:1、pH为6和温度为30℃。(2)对比活性污泥-脱氮塔循环液和富集菌液-脱氮塔循环液在厌氧条件下的硝酸盐氮去除率变化,考察碳源种类、碳氮比、接种量和温度对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活性污泥-脱硫塔循环液体系,硝酸盐氮去除效果最好的实验组对应的条件为:碳源种类为丁二酸钠、碳氮比为14:1、接种量为20%和温度为35℃;对于富集菌液-脱硫塔循环液体系,硝酸盐氮去除效果最好的实验组对应的条件为:碳源种类为乳酸钠、碳氮比为10:1、接种量为20%和温度为30℃。(3)分取脱硫塔填料浸出液、脱氮塔填料浸出液、硫酸盐还原菌富集液和反硝化富集液,运用高通量测序分析其中的微生物种群结构,在脱氮塔中检出了较多的具有脱氮功能的菌属,在SRB富集菌液样品中检测到了可厌氧还原SO42-的脱硫弧菌属(Desulfuromonadaceae)口除硫单胞菌科(D esulfuromonadales)及若干种属的厌氧菌,在反硝化菌富集菌液样品中检测到了多种具有反硝化功能的菌类并确其为优势种群,同时检测出一定含量的硝化菌。

何祥[8](2016)在《烧结烟气氨—络合剂法同步脱硫脱硝及络合剂再生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NO、SO2和可吸入颗粒物为雾霾主要前驱物,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为了治理雾霾,国家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以严格控制NO和SO2排放。由于脱硫效率高、副产品附加值高以及具有一定的脱硝效果,氨法脱硫技术成为目前钢铁行业湿法脱硫的主流技术之一。同时,络合剂脱硝效率较高,运行成本低,从而受到人们广泛关注。氨法脱硫联合络合法脱硝可在同一反应器中实现脱硫脱硝,具有运行成本低、副产物可利用等优点,但其缺点在于络合剂会失效而失去脱硝作用。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先通过实验筛选出廉价、高效的再生剂,再在氨法-络合法同步脱硫脱硝中试实验平台进行验证并优化工艺参数,获得再生过程中物料衡算数据,最后进行了经济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室小试装置上,络合废液经铁粉再生最高脱硫脱硝效率分别达到99%和75%;焦粉再生后最高脱硫脱硝效率可达到97%和46%;而乙二醛再生最高脱硫脱硝效率仅为80%和20%;中试验证性实验结果表明铁粉再生后脱硫效率为100%,脱硝效率维持在60%左右。另外,络合吸收-铁法再生-间歇排浆除铁同步脱硫脱硝中试实验,脱硫效率维持在99%以上,脱硝效率为43%61%,此时浆液中铁离子浓度基本稳定在0.06mol/l,钠离子浓度平衡在0.15mol/L。最后,烧结烟气氨法-Fe(Ⅱ)-EDTA络合法同步脱硫脱硝中试连续实验结果表明:脱硫效率再生前后一直稳定在99%左右,而前80分钟,脱硝效率从69%降低至50%左右;连续除铁120分钟后补充10%脱硝剂Fe(Ⅱ)-EDTA,从120分钟至240分钟,脱硝率稳定在42%左右;经济衡算表明实验室同时脱除1kgNO·SO2费用为6.75元。

王佳,王孝敏,张妍,邢娜[9](2016)在《烧煤烟气脱硫脱硝新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分别介绍了烧煤烟气的脱硫、脱硝以及同时脱硫脱硝新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分析了各种技术的机理和优缺点,并综述了国内学者近期相应的研究进展.

王禹[10](2016)在《SO2共存下FeⅡ(EDTA)-黄铁矿浆法烟气脱硝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烟气中的氮氧化物主要是NO,NO在水中的溶解度很低,故人们采用Fe IIEDTA等亚铁螯合剂来络合吸收NO。此法的主要问题是,Fe IIEDTA易被烟气中的O2氧化成Fe IIIEDTA,而Fe IIIEDTA对NO无亲和力,故反应液的脱硝能力很快下降。根据近期的研究报道,若采用含有Fe IIEDTA的黄铁矿浆液洗涤烟气,烟气中共存的SO2和O2能促进黄铁矿浸出亚铁离子,生成的亚铁离子可能对FeIIEDTA的氧化具有抑制作用。与此同时,SO2也被催化氧化为SO42-而达到脱硫的目的。本研究以鼓泡反应器为主要实验设备,用一定比例的N2、O2、NO、SO2来模拟烟气,研究了在SO2共存下,Fe IIEDTA-黄铁矿浆法烟气脱硝过程中,固液比、反应温度、浆液pH值、气相组分浓度等对脱硝率、亚铁浓度及铁浸出率等的影响规律,并测定了脱硝液相主要产物,进行了相关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脱硝率和亚铁离子浓度随固液比的增大而增大,表明了黄铁矿对亚铁螯合剂的氧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铁浸出率随固液比的增大而下降。当反应温度低于60℃时,随温度的升高,脱硝率、亚铁离子浓度及铁浸出率逐渐增大。当温度高于60℃后,脱硝率、亚铁离子浓度及铁浸出率又呈下降趋势。类似地,浆液pH值为6时,脱硝率、亚铁离子浓度及铁浸出率最高,pH继续增大,脱硝率等又呈下降趋势。因氧气对亚铁螯合剂Fe IIEDTA的氧化作用,烟气中氧气浓度升高,脱硝率和亚铁离子浓度下降,但铁浸出率提高。NO和SO2浓度升高,脱硝率、亚铁离子浓度及铁浸出率均提高。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结果均表明,铁的浸出过程可采用反应控制缩核模型描述。脱硝过程液相产物的测定结果均表明,脱除的NO大部分转化为铵根。

二、吸附再生法脱硫脱氮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吸附再生法脱硫脱氮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有色冶炼烟气SO2和NO2协同去除工艺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SO_2和NO_X的形成及危害
        1.2.1 SO_2 的形成及危害
        1.2.2 NO_X的形成及危害
    1.3 有色冶炼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研究现状
        1.3.1 有色冶炼烟气脱硫技术研究现状
        1.3.2 有色冶炼烟气脱硝技术研究现状
        1.3.3 有色冶炼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研究现状
    1.4 含高浓度NO_2-吸收液处理工艺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本课题研究内容
        1.5.2 本课题技术路线
        1.5.3 本课题研究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化学试剂
    2.2 实验装置与流程
        2.2.1 亚硫酸钠吸收SO_2和NO_2装置图
        2.2.2 亚硫酸盐氧化及抑制氧化本征反应动力学装置流程图
        2.2.3 吸收富液再生装置流程图
    2.3 实验方法与分析方法
        2.3.1 实验方法
        2.3.2 分析方法
第三章 亚硫酸钠单独吸收SO_2和NO_2的研究
    3.1 亚硫酸钠工艺吸收SO_2影响因素研究
        3.1.1 亚硫酸钠浓度对SO_2吸收的影响
        3.1.2 SO_2 进口浓度对SO_2吸收的影响
        3.1.3 O_2 浓度对SO_2吸收的影响
        3.1.4 温度对SO_2吸收的影响
        3.1.5 吸收剂pH对 SO_2吸收的影响
        3.1.6 NO_2 进口浓度对SO_2吸收的影响
    3.2 亚硫酸钠工艺吸收NO_2影响因素研究
        3.2.1 Na_2SO_3 浓度对NO_2吸收的影响
        3.2.2 NO_2 浓度对NO_2吸收的影响
        3.2.3 O_2 浓度对NO_2吸收的影响
        3.2.4 pH对 NO_2吸收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亚硫酸钠氧化抑制剂的筛选与增效机理研究
    4.1 抑制剂的筛选及对SO_2吸收增效机理研究
        4.1.1 抑制剂的筛选
        4.1.2 抑制剂对SO_2吸收性能的影响
    4.2 抑制剂的筛选及对NO_2吸收增效机理研究
        4.2.1 抑制剂的筛选
        4.2.2 抑制剂浓度对NO_2吸收性能的影响
    4.3 Na_2S_2O_3 抑制SO_3~(2-)氧化机理
    4.4 Na_2SO_3 本征氧化动力学研究
        4.4.1 Na_2S_2O_3 浓度对Na_2SO_3 氧化的影响
        4.4.2 Na_2SO_3 浓度对其氧化的影响
    4.5 Na_2SO_3 宏观氧化动力学研究
        4.5.1 抑制剂条件下硫酸盐的生成速率
        4.5.2 抑制剂的反应级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亚硫酸钠对SO_2-NO_2共吸收-还原特征及机理研究
    5.1 亚硫酸钠对SO_2-NO_2 共吸收影响因素研究
        5.1.1 Na_2SO_3 浓度对SO_2-NO_2 共吸收的影响
        5.1.2 SO_2 浓度对SO_2-NO_2 共吸收的影响
        5.1.3 NO_2 浓度对SO_2-NO_2 共吸收的影响
        5.1.4 O_2 浓度对SO_2-NO_2 共吸收的影响
        5.1.5 抑制剂浓度对亚硫酸钠SO_2-NO_2 共吸收性能的影响
    5.2 SO_2-NO_2 吸收液还原研究
        5.2.1 NO_2 吸收液中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含量分析
        5.2.2 SO_2-NO_2 吸收液中NO_2~-的含量分析
    5.3 NO_2-还原产物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吸收富液再生研究
    6.1 吸收富液再生的影响因素研究
        6.1.1 NaHSO_3 浓度对吸收富液再生的影响
        6.1.2 温度对吸收富液再生的影响
        6.1.3 氮吹气量对吸收富液再生的影响
        6.1.4 抑制剂浓度对吸收富液再生的影响
    6.2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
致谢

(2)介质阻挡耦合电晕放电法同时脱硫脱硝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能源消费现状
        1.1.2 NO_x、SO_2的危害及来源
    1.2 NO_x、SO_2的治理控制
        1.2.1 烟气脱硝技术
        1.2.2 烟气脱硫技术
        1.2.3 同时脱硫脱硝技术
    1.3 等离子体脱硫脱硝
        1.3.1 等离子体简介
        1.3.2 等离子体脱硫脱硝研究现状分析
    1.4 本文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流程设计
        2.1.1 实验装置
        2.1.2 操作流程
    2.2 实验相关试剂及仪器参数
    2.3 主要实验仪器介绍
        2.3.1 介质阻挡耦合电晕放电反应器
        2.3.2 烟气分析仪
    2.4 实验数据定义参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等离子体脱硫脱硝实验研究
    3.1 输入电流对放电脱除NO、SO_2的影响
    3.2 气体组分对放电脱除NO、SO_2的影响
        3.2.1 O_2含量对放电脱除NO、SO_2的影响
        3.2.2 CO_2 含量对放电脱除NO、SO_2 的影响
        3.2.3 NO、SO_2浓度对彼此脱除率的影响
        3.2.4 H_2O的加入对放电脱除NO、SO_2 的影响
    3.3 烟气流量对同时脱硫脱硝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添加剂MEA对等离子体同时脱硫脱硝的影响
    4.1 MEA加热温度对放电同时脱除NO、SO_2 的影响
    4.2 吸收剂MEA用量对放电同时脱除NO、SO_2 的影响
    4.3 输入电流对添加MEA放电脱除NO、SO_2 的影响
    4.4 添加MEA放电脱除NO的机理研究
        4.4.1 N_2体系中MEA放电产物机理分析
        4.4.2 N_2/O_2/NO体系中添加MEA放电脱除NO的机理分析
        4.4.3 Ar/O_2/NO体系中添加MEA放电脱除NO的机理分析
    4.5 气体组分对添加MEA同时放电脱除NO、SO_2 的影响
        4.5.1 O_2 含量对添加MEA放电脱除NO、SO_2 的影响
        4.5.2 CO_2 含量对添加MEA放电脱除NO、SO_2 的影响
        4.5.3 H_2O加入对添加MEA放电脱除NO、SO_2 的影响
    4.6 污染物浓度对添加MEA放电脱除NO、SO_2 的影响
    4.7 烟气流量对添加MEA放电脱除NO、SO_2 的影响
    4.8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基于ClO2的烟气污染物一体化脱除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燃煤烟气脱硫研究现状
        1.2.2 燃煤烟气脱硝研究现状
        1.2.3 燃煤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研究现状
        1.2.4 ClO_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5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实验设备及研究方法
    2.1 引言
    2.2 实验系统及流程
        2.2.1 液相ClO_2一体化脱硫脱硝实验系统
        2.2.2 类气相ClO_2一体化脱硫脱硝的实验系统
        2.2.3 液相ClO_2-尿素的复合氧化吸收剂的一体化脱硫脱硝的实验系统
    2.3 实验器材及药品
    2.4 ClO_2的制备以及稳定性检测
        2.4.1 ClO_2的制备
        2.4.2 ClO_2浓度测定
        2.4.3 ClO_2浓度计算方法
        2.4.4 ClO_2浓度稳定性检测
        2.4.5 ClO_2催化剂制备
        2.4.6 数据处理及相关表征
第三章 液相ClO_2脱硫脱硝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不同氧化剂对NO氧化效果对比
    3.3 ClO_2/NO摩尔比和温度对NO脱除效率的影响
    3.4 ClO_2液相催化氧化脱除NO实验
    3.5 ClO_2 溶液初始p H对 NO脱除效率的影响
    3.6 SO_2浓度对NO脱除效率的影响
    3.7 NO浓度对NO脱除效率的影响
    3.8 总烟气量对NO脱除效率的影响
    3.9 脱除反应机理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类气相ClO_2脱硫脱硝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ClO_2/NO对 NO脱除效率的影响
    4.3 反应温度对NO脱除效率的影响
    4.4 初始pH对NO脱除效率的影响
    4.5 SO_2浓度对NO脱除效率的影响
    4.6 ClO_2氧化脱硝经济性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lO_2/尿素复合吸收剂湿法脱硫脱硝研究
    5.1 引言
    5.2 单独尿素脱硫脱硝研究
    5.3 ClO_2添加剂脱硫脱硝研究
    5.4 温度对ClO_2-尿素复合吸收剂脱硫脱硝的影响
    5.5 初始pH对ClO_2-尿素复合吸收剂脱硫脱硝的影响
    5.6 SO_2浓度对ClO_2-尿素复合吸收剂脱硫脱硝的影响
    5.7 NO浓度对ClO_2-尿素复合吸收剂脱硫脱硝的影响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致谢

(4)飞灰/水菱镁复合脱硫剂脱硫性能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烟气中SO_2排放控制的主要技术
        1.2.1 干法烟气脱硫
        1.2.2 半干法烟气脱硫
        1.2.3 湿法烟气脱硫
    1.3 镁法脱硫概况
        1.3.1 镁法脱硫机理
        1.3.2 镁法脱硫工艺流程与特点
        1.3.3 镁法脱硫与钙法脱硫的区别
        1.3.4 镁法脱硫的现状
    1.4 飞灰的成分及利用现状
        1.4.1 飞灰的成分
        1.4.2 飞灰的利用现状
    1.5 复合脱硫剂研究现状
    1.6 论文的选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1.6.1 论文的选题
        1.6.2 论文的研究内容
        1.6.3 论文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飞灰/水菱镁复合脱硫剂脱硫的可行性研究
    2.1 水菱镁脱硫性能分析
        2.1.1 水菱镁的性质及性能
        2.1.2 实验用水菱镁成分分析
    2.2 飞灰作为脱硫添加剂的脱硫性能分析
        2.2.1 飞灰作为脱硫添加剂研究现状
        2.2.2 飞灰作为脱硫添加剂的脱硫原理
        2.2.3 实验用飞灰成分分析
    2.3 飞灰/水菱镁复合脱硫剂脱硫性能实验
        2.3.1 飞灰/水菱镁复合脱硫剂的调制
        2.3.2 飞灰/水菱镁复合脱硫剂的比表面积检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合脱硫剂烟气脱硫原理分析
    3.1 FGD脱硫原理
        3.1.1 烟气脱硫的分类
        3.1.2 钙基脱硫剂脱硫反应原理
        3.1.3 镁基脱硫剂脱硫反应原理
        3.1.4 复合脱硫剂脱硫反应原理
    3.2 反应条件对脱硫剂脱硫效率影响的理论分析
        3.2.1 搅拌速度对脱硫性能的影响分析
        3.2.2 反应温度对脱硫性能的影响分析
        3.2.3 鼓泡深度对脱硫性能的影响分析
        3.2.4 液固比对脱硫剂脱硫效率的影响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几种脱硫剂脱硫性能实验研究
    4.1 水菱镁作为脱硫剂的可行性实验设计
        4.1.1 实验装置
        4.1.2 实验方案
        4.1.3 实验数据分析
    4.2 飞灰/水菱镁复合脱硫剂脱硫性能实验
        4.2.1 实验材料及实验装置
        4.2.2 实验方案
    4.3 飞灰/水菱镁复合脱硫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4.3.1 飞灰/水菱镁复合脱硫剂脱硫效率极差分析
        4.3.2 飞灰/水菱镁复合脱硫剂脱硫效率方差分析
    4.4 影响脱硫效率的因素
        4.4.1 液固比对脱硫剂脱硫效率的影响
        4.4.2 鼓泡深度对脱硫剂脱硫效率的影响
        4.4.3 反应温度对脱硫剂脱硫效率的影响
        4.4.4 搅拌速度对脱硫剂脱硫效率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论文结论
    5.2 展望与建议
        5.2.1 实验中的不足
        5.2.2 对脱硫技术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新型碱液-超声波雾化式废气脱硫脱硝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SO_2与NO_x的来源及其危害
        1.2.1 SO_2的来源
        1.2.2 NO_x的来源
        1.2.3 SO_2和NO_x的危害
    1.3 烟气脱硫技术现状
        1.3.1 不可再生型烟气脱硫技术
        1.3.2 再生型烟气脱硫技术
    1.4 烟气脱硝技术现状
        1.4.1 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SCR)技术
        1.4.2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脱硝(SNCR)技术
        1.4.3 其它烟气脱硝技术
    1.5 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现状
    1.6 钠基吸收剂同时脱硫脱硝研究现状
        1.6.1 钠基吸收剂同时脱硫脱硝的优势
        1.6.2 钠基吸收剂同时脱硫脱硝工业化应用的可行性
        1.6.3 钠基同时脱硫脱硝吸收剂应用现状
    1.7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7.1 研究目的
        1.7.2 研究内容
    1.8 技术路线
    1.9 本章小结
2 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
    2.1 实验装置与实验材料
        2.1.1 脱硫脱硝装置
        2.1.2 吸收剂再生装置
        2.1.3 实验材料
    2.2 SO_2与NO_x的溶解特性
        2.2.1 SO_2在水中和钠碱溶液中的溶解与吸收
        2.2.2 NO_x在水中和钠碱溶液中的溶解与吸收
    2.3 新型碱液吸收剂的选择
    2.4 实验分析方法
        2.4.1 SO_2、NO_x去除率的计算方法
        2.4.2 吸收剂和生成物的离子分析方法
        2.4.3 反应过程热力学分析方法
        2.4.4 反应过程动力学分析方法
    2.5 实验步骤
    2.6 本章小结
3 新型碱液-超声波雾化式废气脱硫脱硝实验与机理研究
    3.1 新型碱液吸收剂单独脱硫脱硝实验
        3.1.1 NaClO_2脱硫脱硝
        3.1.2 NaOH脱硫脱硝
    3.2 新型碱液吸收剂同时脱硫脱硝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3.2.1 初始pH值对脱硫脱硝的影响
        3.2.2 NaClO_2的浓度对脱硫脱硝的影响
        3.2.3 气体总流量对脱硫脱硝的影响
        3.2.4 NO初始浓度对脱硝的影响
        3.2.5 反应温度对脱硫脱硝的影响
        3.2.6 SO_2通入对脱硝和SO_2浓度对脱硫脱硝的影响
        3.2.7 超声波雾化对脱硫脱硝的影响
        3.2.8 实验装置稳定性试验
    3.3 新型碱液吸收剂同时脱硫脱硝机理研究
        3.3.1 离子色谱及分光光度标准曲线的绘制
        3.3.2 反应产物分析
        3.3.3 NaClO_2/NaOH脱硫脱硝机理
    3.4 本章小结
4 新型碱液-超声波雾化式废气脱硫脱硝反应热力学与动力学
    4.1 新型碱液脱硫脱硝反应热力学分析
        4.1.1 化学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变△rGm
        4.1.2 化学反应平衡常数K~θ
        4.1.3 化学反应标准焓变△rHmθ
        4.1.4 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分压P_(SO2)、P_(NO)
    4.2 新型碱液脱硫脱硝反应动力学分析与实验方法
        4.2.1 反应速率与浓度的关系
        4.2.2 反应级数与反应常数的确定
        4.2.3 反应动力学实验方法
    4.3 新型碱液脱硫脱硝反应动力学特性
        4.3.1 新型碱液脱硫反应动力学
        4.3.2 新型碱液脱硝反应动力学
    4.4 本章小结
5 新型碱液吸收剂再生利用研究
    5.1 新型碱液吸收剂再生理论依据
        5.1.1 新型碱液吸收剂再生原理
        5.1.2 新型碱液吸收剂再生工艺流程
        5.1.3 优质石灰乳的制备
    5.2 新型碱液吸收剂影响因素分析
        5.2.1 再生反应系统pH变化及pH值对吸收再生的影响
        5.2.2 温度对吸收再生的影响
        5.2.3 石灰乳性质对吸收再生的影响
        5.2.4 通氧量对吸收剂再生的影响
    5.3 吸收剂再生产物分析与表征
        5.3.1 再生产物TEM表征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新型碱液-超声波雾化式废气脱硫脱硝系统流场CFD模拟
    6.1 超声波雾化反应装置特性
        6.1.1 超声波雾化技术现状及理论基础
        6.1.2 超波雾化技术原理
        6.1.3 超波雾化装置设计
        6.1.4 超波雾化对系统脱除效率的提升作用
    6.2 新型碱液-超声波雾化式废气脱硫脱硝系统CFD模拟分析
        6.2.1 CFD概述
        6.2.2 分析对象
        6.2.3 主要控制方程
        6.2.4 湍流控制方程
        6.2.5 多相流动模型
        6.2.6 离散相模型
        6.2.7 控制方程的离散
        6.2.8 控制方程求解
        6.2.9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
    6.3 CFD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6.3.1 三种工况条件不同状态下各场分布情况
        6.3.2 三种工况条件不同状态下各场分布情况主要对比分析
        6.3.3 超声波雾化效果CFD模拟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钠基吸收剂的工业化应用
    7.1 新型碱液-超声波雾化式废气脱硫脱硝关键技术工业化应用
        7.1.1 水泥窑尾气一体化洁净系统简介
        7.1.2 水泥窑尾气一体化洁净系统工艺设计
        7.1.3 水泥窑尾气一体化洁净系统运行情况分析
        7.1.4 水泥窑尾气一体化洁净系统经济性分析
    7.2 新型型煤钠基助剂工业化应用
        7.2.1 型煤主固硫剂的研究
        7.2.2 影响固硫剂固硫效率的研究
        7.2.3 提高固硫剂固硫效果的途径
        7.2.4 新型固硫剂型煤的性能测试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8.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6)超重力氧化法同时脱硫脱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氮氧化物的来源与危害
        1.1.2 二氧化硫的来源与危害
    1.2 脱硫脱硝技术概述
        1.2.1 脱硝技术
        1.2.2 脱硫技术
        1.2.3 同时脱硫脱硝技术
    1.3 超重力技术
        1.3.1 超重力技术简介
        1.3.2 旋转填充床的结构及原理
        1.3.3 超重力技术的特点
        1.3.4 超重力技术的主要应用
    1.4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论文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1.5.1 论文的主要内容
        1.5.2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与分析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系统与流程
        2.2.1 实验系统
        2.2.2 实验流程
    2.3 实验步骤
    2.4 烟气脱除效率计算
    2.5 气相体积总传质系数的推导
第三章 超重力臭氧氧化脱硝实验研究
    3.1 前言
    3.2 反应机理
        3.2.1 气相中的反应机理
        3.2.2 液相中的反应机理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MR对脱硝效果的影响
        3.3.2 转速对脱硝效果的影响
        3.3.3 气液比对脱硝效果的影响
        3.3.4 吸收液浓度对脱硝效果的影响
        3.3.5 NO_x初始浓度对脱硝效果的影响
        3.3.6 NO_2/NO摩尔比对NO脱除效果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重力臭氧氧化同时脱硫脱硝实验研究
    4.1 前言
    4.2 反应机理
        4.2.1 气相中的反应机理
        4.2.2 液相中的反应机理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MR对脱硫脱硝效果的影响
        4.3.2 转速对脱硫脱硝效果的影响
        4.3.3 气液比对脱硫脱硝效果的影响
        4.3.4 吸收液浓度对脱硫脱硝效果的影响
        4.3.5 SO_2初始浓度对脱硫脱硝效果的影响
        4.3.6 PH值对脱硫脱硝效果的影响
        4.3.7 氧含量对脱硫脱硝效果的影响
        4.3.8 气量对脱硫脱硝效果的影响
        4.3.9 吸收液添加剂对脱硫脱硝效果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侧线试验与工业试验
    5.1 前言
    5.2 原工艺流程与侧线试验流程
        5.2.1 原工艺流程
        5.2.2 侧线试验流程
    5.3 侧线试验结果与分析
        5.3.1 转速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5.3.2 气液比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5.3.3 PH值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5.3.4 MR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5.4 工业试验结果与分析
        5.4.1 MR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5.4.2 气液比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5.4.3 PH值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5.5 较优条件下处理效果比较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7)微生物法烟气脱硫脱氮工艺中循环液生物法处理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微生物烟气脱硫脱氮循环液的处理
        1.1.1 SO_2和NO_X的治理技术
        1.1.2 微生物法烟气脱硫脱氮技术的进展
    1.2 SRB的基本特性
        1.2.1 SRB的定义与分类
        1.2.2 SRB的还原机理
        1.2.3 SRB的生长因子
    1.3 反硝化菌的基本特性
        1.3.1 反硝化菌的分类
        1.3.2 反硝化菌的作用机制及其研究进展
        1.3.3 影响反硝化菌生长和反硝化性能的主要因素
    1.4 含SO_4~(2-)废水和硝酸盐氮废水处理的研究进展
        1.4.1 含SO_4~(2-)废水处理的研究进展
        1.4.2 含硝酸盐氮废水处理的研究进展
    1.5 课题来源和研究目的
    1.6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SRB去除脱硫塔循环液中SO_4~(2-)的最佳静态实验条件研究
        1.6.2 反硝化菌去除脱氮塔循环液硝酸盐氮的最佳静态实验条件研究
        1.6.3 双塔-循环液处理体系的菌群结构分析
        1.6.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SRB去除脱硫塔循环液中SO_4~(2-)的最佳静态实验条件研究
    2.1 实验设计与步骤
        2.1.1 实验设计
        2.1.2 实验步骤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碳源种类对SO_4~(2-)去除率的影响
        2.3.2 碳源投加量对SO_4~(2-)去除率的影响
        2.3.3 pH对SO_4~(2-)去除率的影响
        2.3.4 温度对SO_4~(2-)去除率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反硝化菌去除循环液中硝酸盐氮的最佳静态实验条件研究
    3.1 实验设计与步骤
        3.1.1 实验设计
        3.1.2 实验步骤
    3.2 实验仪器与试剂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碳源种类对硝酸盐氮去除率的影响
        3.3.2 碳源投加量对硝酸盐氮去除率的影响
        3.3.3 接种量对硝酸盐氮去除率的影响
        3.3.4 温度对硝酸盐氮去除率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塔-循环液处理体系的菌群结构分析
    4.1 实验方法与步骤
        4.1.1 实验方法
        4.1.2 实验步骤
    4.2 实验结果
        4.2.1 各样品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4.2.2 各样品的菌群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烧结烟气氨—络合剂法同步脱硫脱硝及络合剂再生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干法烟气同步脱硫脱硝技术
        1.2.1 高能电子氧化法
        1.2.2 固相吸附再生法
        1.2.3 循环流化床法
    1.3 湿法烟气同步脱硫脱硝技术
        1.3.1 氧化吸收法
        1.3.2 还原吸收法
        1.3.3 络合吸收法
    1.4 研究目的和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氨法脱硫机理
    2.2 络合法脱硝机理
    2.3 实验仪器与试剂
        2.3.1 实验仪器
        2.3.2 实验试剂
    2.4 实验装置
        2.4.1 小试实验装置
        2.4.2 中试试验装置
    2.5 实验方法
        2.5.1 同步脱硫脱硝小试实验
        2.5.2 同步脱硫脱硝中试实验
    2.6 全铁检测
    2.7 络合剂检测
第3章 再生剂筛选与工艺参数优化
    3.1 乙二醛再生
    3.2 焦粉再生
    3.3 铁粉再生
    3.4 溶液中全铁离子变化规律
    3.5 碳酸钠对铁沉淀的影响
    3.6 碳酸铵对铁沉淀的影响
    3.7 温度对铁沉淀的影响
    3.8 沉淀时间对除铁的影响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同步脱硫脱硝中试实验
    4.1 铁粉再生中试实验
    4.2 络合吸收-铁法再生-间歇排浆除铁同步脱硫脱硝实验
    4.3 间歇排浆除铁同步脱硫脱硝离子浓度变化
    4.4 同步脱硫脱硝中试连续实验
    4.5 技术路线可行性与经济性分析
    4.6 本章总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建议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9)烧煤烟气脱硫脱硝新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烟气脱硫新技术
    1.1 生物法脱硫
    1.2 软锰矿浆烟气脱硫
    1.3 硫化碱脱硫技术
    1.4 膜分离
2 烟气脱硝新技术
    2.1 光催化脱硝法
    2.2 络合吸收法
    2.3 等离子体脱硝法
3 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新技术
    3.1 O3氧化法
    3.2 H2O2法
    3.3 固相吸附再生技术
4 结论

(10)SO2共存下FeⅡ(EDTA)-黄铁矿浆法烟气脱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SO2、NOx污染现状及主要控制技术
        1.1.1 SO2的危害及常用脱硫方法
        1.1.2 NOx的危害及常用脱硝方法
    1.2 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
        1.2.1 联合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
        1.2.2 干法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
        1.2.3 半干法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
        1.2.4 湿法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
    1.3 亚铁螯合剂法脱硫脱硝
        1.3.1 亚铁氨羧螯合剂
        1.3.2 亚铁含巯基螯合剂
    1.4 煤浆-亚铁螯合剂法同时脱硫脱硝
        1.4.1 煤浆法烟气脱硫
        1.4.2 煤浆-亚铁螯合剂法同时脱硫脱硝
    1.5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5.1 课题背景
        1.5.2 选题的目的
        1.5.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实验样品的预处理
        2.1.1 黄铁矿的预处理
        2.1.2 黄铁矿总铁和亚铁含量的测定
        2.1.3 螯合剂的选择
    2.2 主要实验设备和试剂
        2.2.1 实验装置流程图
        2.2.2 主要实验仪器
        2.2.3 主要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4 实验步骤
第三章 浆液参数的影响
    3.1 固液比影响
        3.1.1 脱硝率
        3.1.2 总铁及亚铁离子浓度
        3.1.3 铁浸出率和pH值
        3.1.4 氮平衡分析
    3.2 温度影响
        3.2.1 脱硝率
        3.2.2 总铁及亚铁离子浓度
        3.2.3 铁浸出率和pH值
        3.2.4 氮平衡分析
    3.3 pH影响
        3.3.1 脱硝率
        3.3.2 总铁及亚铁离子浓度
        3.3.3 铁浸出率
        3.3.4 氮平衡分析
    3.4 最佳温度和pH值下的实验结果
        3.4.1 脱硝率
        3.4.2 总铁及亚铁离子浓度
        3.4.3 铁浸出率
        3.4.4 氮平衡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气体组分浓度的影响
    4.1 氧气浓度影响
        4.1.1 脱硝率
        4.1.2 总铁及亚铁离子浓度
        4.1.3 铁浸出率和pH值
        4.1.4 氮平衡分析
    4.2 一氧化氮浓度影响
        4.2.1 脱硝率
        4.2.2 总铁及亚铁离子浓度
        4.2.3 铁浸出率和pH值
        4.2.4 氮平衡分析
    4.3 二氧化硫浓度影响
        4.3.1 脱硝率
        4.3.2 总铁及亚铁离子浓度
        4.3.3 铁浸出率和pH值
        4.3.4 氮平衡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吸附再生法脱硫脱氮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有色冶炼烟气SO2和NO2协同去除工艺及机理研究[D]. 袁东丽. 郑州轻工业大学, 2020(07)
  • [2]介质阻挡耦合电晕放电法同时脱硫脱硝的实验研究[D]. 刘露. 西北大学, 2020(02)
  • [3]基于ClO2的烟气污染物一体化脱除实验研究[D]. 孙淑君.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4]飞灰/水菱镁复合脱硫剂脱硫性能及实验研究[D]. 李泽昕.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5]新型碱液-超声波雾化式废气脱硫脱硝关键技术研究[D]. 刘伟.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09)
  • [6]超重力氧化法同时脱硫脱硝研究[D]. 王计伟. 北京化工大学, 2018(01)
  • [7]微生物法烟气脱硫脱氮工艺中循环液生物法处理初探[D]. 马晓明. 云南大学, 2016(02)
  • [8]烧结烟气氨—络合剂法同步脱硫脱硝及络合剂再生的实验研究[D]. 何祥. 武汉科技大学, 2016(06)
  • [9]烧煤烟气脱硫脱硝新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 王佳,王孝敏,张妍,邢娜.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16(02)
  • [10]SO2共存下FeⅡ(EDTA)-黄铁矿浆法烟气脱硝研究[D]. 王禹. 青岛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吸附再生脱硫脱硝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