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旋律回荡在申城

爱的旋律回荡在申城

一、爱的旋律在申城回荡(论文文献综述)

赵月卿[1](2021)在《前古典时期维也纳小调交响曲的创作特征与审美接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前古典时期维也纳小调交响曲的研究现状,小调交响曲作为“异类”与当时的时代交响曲整体创作趋向并未同步。笔者通过反思这一特殊音乐现象,关注到音乐体裁与时代审美之间的密切关联,从社会阶层、作曲家身份、商业化进程等背景出发,主要以海顿的10部小调交响曲为例,对小调交响曲的创作特征、体裁属性、审美接受和其数量较少的原因进行了研究。本文共分为三章,依次论述维也纳交响曲兴起的社会背景及社会功能、维也纳小调交响曲的创作特征、维也纳小调交响曲的审美与接受。第一、第三章主要采取宏观视角,将小调交响曲这一体裁放置到前古典时期维也纳整体历史背景之下,属于历史性研究;第二章则结合拉特纳的“音乐话题理论”,从音乐结构特征、音乐体裁特征对小调交响曲进行了分析。

黄佳婷[2](2021)在《湖南桑植民歌演唱探微 ——以《四季花儿开》《马桑树儿搭灯台》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湖南桑植民歌为研究对象,从音乐本体的视角对桑植民歌中《四季花儿开》、《马桑树儿搭灯台》两首作品进行音乐本体分析。2006年桑植民歌正式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遗”,而桑植民歌基本上囊括了所有中国传统民歌的歌曲种类,所以桑植民歌不仅是桑植人的口述历史也是中国传统民歌演变的“活化石”。文章欲通过桑植民歌的人文背景、地域特征、音乐特征及其演唱去厘清桑植民歌的历史与现状,另一方面去思考在这片文化多元的当代该如何秉持着初心去推动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同时站在专业学习声乐的歌者角度对桑植民歌的传承和发展提出几点建设性建议。

杨碧云[3](2020)在《弗拉基米尔·雅博夫《爱河随想曲》的音乐与演奏》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俄罗斯手风琴音乐的发展根植于19世纪以来俄国音乐文化的土壤,同时受到苏联革命思潮的影响,在20世纪表现出民族音乐和革命音乐的双重特点,并以高超的音乐手法表现出来。弗拉基米尔·雅博夫出生于20世纪中叶,同一时期的作曲家有:阿尔弗雷德·施尼特克(1934—1998)、爱迪生·杰尼索夫(1929—1996)、索菲亚·古拜杜丽娜(1931—)、谢德林(1932—)、斯拉尼姆斯基(1932—)、鲍里斯·季先科(1939—2010)、安纳托利·伊凡诺维奇·库夏科夫(1945—2007)等,他们创作了大量的近现代音乐作品,冲破思想束缚,积淀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并取得丰硕的成果,具有重要的音乐研究价值,对俄罗斯音乐的发展和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弗拉基米尔·雅博夫(Vladimir Ryabov)1950年生于苏联车里雅宾斯克,在音乐创作方面涉及到交响乐、合唱、室内乐、钢琴、小提琴等作品。《river of love》(爱河随想曲)是弗拉基米尔·雅博夫创作的第一部手风琴音乐,也是目前为止雅博夫创作的唯一一首手风琴音乐作品。在他的音乐作品中可以看出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大胆吸收西方现代音乐技法的精髓;在创作中广泛涉及新的理念、新的技巧、新的方法、新的语言、新的音响以及新的结构形式等诸多方面,将其他各国内不同的音乐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该领域的创作提高到非常高的艺术水准。本文通过对弗拉基米尔·雅博夫的手风琴独奏作品——《爱河随想曲》进行文本解读以及乐曲当中存在的演奏技术进行分析,力求对该作品能进一步的诠释和表达,以期提升二十世纪之后出现的近现代手风琴作品的理解和表达。论文主要分三章组成,具体如下1、雅博夫的生平以及音乐风格2、从体裁、结构、主题、调性、民族音乐元素等几个方面对《爱河随想曲》的本体进行分析3、结合音乐作品中的创作技术,对现代手风琴作品在演奏过程中所表达的音乐内容进行深入探讨。

余雅情[4](2020)在《埃尔加清唱剧《王国》中抹大拉的玛利亚人物形象与唱段研究》文中提出具有20世纪英国音乐复兴先驱之称的爱德华·埃尔加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作品涉猎了多种音乐体裁,如清唱剧、管弦乐、交响曲以及合唱等。这位对20世纪英国音乐复兴起着重大作用的作曲家,在国内却很少被关注。他的清唱剧作品曾让他在当时的英国享有盛誉,在国内这是一个研究的空缺.本文以爱德华·埃尔加的清唱剧《王国》中抹大拉的马利亚的人物形象以及其主要唱段作为研究对象,从剧本、音乐、演唱处理等几个方面,对抹大拉的马利亚的主要唱段进行了综合分析,通过文本和音乐两个层面的分析,在文本方面,一是参考圣经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对剧中的人物角色形象作一定的了解,而是参考剧本对人物在剧本中担任的角色和地位作出分析。主要从剧本、音乐、演唱处理等几个方面,对抹大拉的马利亚的主要唱段进行综合的分析与探究。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作曲家爱德华埃尔加的生平综述,他的家庭背景以及早年的经历为他后来的成名打下了基础,而后在婚姻中,因得到了妻子的倾力支持,为他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搭桥铺路,最后他在当时的英国享有盛誉。第二章对清唱剧王国的剧本文本进行了阐述,整部清唱剧分为五个章节,对清唱剧的剧本做出解释和分析。第三章结合历史形象及剧本和谱例,对抹大拉的马利亚在历史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在剧中的形象进行了分析,第四章从音乐分析和演唱处理两个方面,结合谱例,对抹大拉的马利亚在剧中的主要唱段进行综合分析。

杨晓丹[5](2020)在《琵琶“线形”技法研究》文中认为琵琶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弹拨乐器之一,它表现力强,演奏技法十分丰富。其中“线形”技法是指能发出像“线”一样持续长音音响的技法,分为“轮指”、“滚奏”、“摇指”三种。本文以这三种“线形”技法为研究对象,在演奏特点、运用特点和艺术价值方面进行研究。本论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对“线形”技法的概念进行解读,对三种“线形”技法的演奏特点和音响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第二章通过深入分析三种“线形”技法在乐曲中较常表现的音乐情绪,总结出“线形”技法在乐曲中的运用具有“各司其职”但又“相互包容”的特点;第三章通过对传统乐曲和现代乐曲中“线形”技法的运用变化分析,总结出“线形”技法的发展特点是由最初拨弹的“一枝独秀”到三种“线形”技法不断创新且得到广泛使用,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发展态势,并引发对“线形”技法不断发展变化原因的思考;第四章去探究“线形”技法在“点线”结合中的演奏价值和“虚实”相间的审美意义,最后总结出“线形”技法所蕴含的中国传统美学中“和”的审美思想,强调了技法运用要注重和谐平衡,不可过分滥用。

迪恩·孔茨,姜焕文[6](2020)在《无声的角落》文中研究表明有的人真正脱离了网络,任何技术都探测不到他们的行踪,然而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游弋于互联网并使用互联网,这样的人可以说就处在"无声的角落"。第一部教我战栗1清凉的黑夜里,简·霍克醒了。有一阵子,她记不起自己睡在哪里。她只记得自己像惯常一样,睡在大号或是特大号双人床上,手枪放在另一只

朱福芳[7](2020)在《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与英国“新浪漫主义”》文中提出关于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一般印象是十九世纪末期英国一位出色的儿童文学作家,海上惊险小说《金银岛》的作者,而不会想到他同时也是英国新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其实,斯蒂文森的创作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探索文学创作表现的多样性和可能性一直为其所钟爱。在44年的短暂生命中,斯蒂文森共创作了12部小说、4部短篇故事集、4部诗集、5部旅行文集、6部杂集和2部非小说集,其内容涉及冒险、航海、海盗、阴谋、道德、人格、儿童、旅行等多种主题。斯蒂文森作为英国新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其劳绩为19世纪后期英国文坛注入了新的活力。以之为研究对象,特别是对他的作品进行探讨,可以挖掘斯蒂文森的文学价值以及正确认识他对英国文学和对后世的影响。本文乃纳入英国新浪漫主义文艺思潮语境下斯蒂文森文学思想与创作文本的专题研究。论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之上,对斯蒂文森与新浪漫主义做了比较全面的梳理、品读与诠释。以斯蒂文森为代表的新浪漫主义在继承发展早期浪漫主义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主张及其特征。斯蒂文森的文学创作可谓忠实地实践其文学理论,他认为浪漫的文学要讲好故事,文学创作要重视想象的作用,并提出小说之于成人就是“游戏”等观点。通过对斯蒂文森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到其新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体现于“新”和“奇”两个方面。本乎此,以他的创作尤其小说作品为基础,着重从“游戏”和“冒险”两个审美维度来分析其创作的新与奇,挖掘存乎其中的文学张力与阅读魅力,达到对该文学个案的解读,是论文的目标。在这一前提下,进一步梳理、分析斯蒂文森小说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对英国文学的贡献以及之于“新浪漫主义”的建构意义。论文由六部分组成。绪论论述了新浪漫主义概念、内涵的界定与释义;斯蒂文森与新浪漫主义的关系;研究综述;论文的思路、方法与创新点。该部分首先重点辨析新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之异同,并着重探讨新浪漫主义对浪漫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其次,此部分梳理了国内外对斯蒂文森与浪漫主义的研究情况,从而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与价值。再次是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第一章论述19世纪后期英国新浪漫主义的诞生和创作特征。此部分内容首先探讨新浪漫主义的兴起。研究作家作品,离不开对其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分析,即文学创作和它的发展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新浪漫主义的诞生也与19世纪后期英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相关联。阐释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方法古已有之,而且一直与现实主义同生共在,随着时代发展而呈现不同的形式。探究新浪漫主义既具有早期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更有所创新,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对早期浪漫主义进行继承与发展。其次论述19世纪后期英国新浪漫主义的创作特征。主要分析新浪漫主义与早期浪漫主义之异同。新浪漫主义大胆、有意地把“幻想”当作艺术创作的主要对象。这些幻想往往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历险,其创作追求“新”与“奇”。具体来说大抵体现在三个层面:在精神追求上,自由、民主、正义的社会理想淡化,很少或不再抒发对政治的狂热,而更加渴求于未知世界的冒险。在生存意识上,不再热衷于塑造精神高大上的孤身奋战的自我主义英雄,而是刻画具有积极进取意识的强者。从审美特征上看,主观的、激情的、理想的、哀婉的意识逐渐消褪,强烈的艺术效果追求被冷峻但特异的写实风格所代替。此外,作家对于大自然的态度,也不再是单纯地描绘或着意突出诗情的田园风光,更多则是对异域风情的痴迷或刻意表达。第二章梳理斯蒂文森的生平与创作,探讨其创作的新浪漫主义特征。首先概述作家生平事略与写作生涯,究索他的成长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继而观照他的文艺思想与小说观。19世纪后期的英国文坛带有所谓“世纪末”色彩。斯蒂文森的新浪漫主义以离奇的故事、悬念的情节、多彩的异域风情吸引大批读者。斯蒂文森的文艺观,既是兹观念系统的艺术实践,一定程度上也是对自己创作产品的某种注脚,体现着其文学追求与审美标准。文学观与文学创作水乳交融,灌注了作家对文学、人生、社会等各方面的思考,浸润着生命感悟、价值理想以及独具个性的真知灼见。他执念小说是叙事的艺术,因此作家必须会讲故事;小说创作就像布局游艺并深入游戏之中,让人愉悦;作家应充分释放智力,极端重视想象的作用。以自己的创作为基石,作家试图建立起一种适合浪漫主义文学发展的新观念。斯氏文艺观,具有实实在在的、独成体系的理论价值:既包括对小说本质的思考,也包括对文学创作的认识。他的创作实践着他的文艺观,体现在一系列作品尤其是长篇小说作品之中;而集中表现于不遗余力地突出“新”与“奇”的特点。第三、四章为作品论。在斯蒂文森文艺观的基础上,研究其主要代表作品,探讨其创作的新浪漫主义特征。小说(兼顾散文与诗歌)作为证例,重点究析“游戏”与“冒险”两个审美特征,具体选择四部长篇小说、一部散文和一部诗集进行解读与论析。第三章探讨斯蒂文森创作中的“游戏”特征,这是其小说美学理论的核心观念。斯蒂文森认为人与世界和解的最佳方式在于应该像孩子一样游戏,在游戏中建立亲和关系。他设计了一个个游戏,置小说人物于荒岛、高地、旷野等可以刺激人丰富想象力的地理空间,与能够和当前拉开一定距离的历史时间的立体之维里尽情嬉戏。此章选择《诱拐》和《黑箭》两部长篇小说作例释,透析斯蒂文森在苏格兰、英格兰之历史时空故事语境中的“游戏”运作。作家把读者拉进游戏世界,在虚构与真实、严肃与娱乐、历史与现实中感受新浪漫主义释放出的艺术魅力。第四章探讨“冒险”特征,这是其小说美学理论的另一个核心观念。斯蒂文森似乎是驾轻就熟地把冒险故事以传统的叙事方式呈现出来,并把遥远的异域、奇异的人物、荒凉的孤岛、浩渺的海洋融进故事机理,展示出新浪漫主义的脱凡之美。人物不断地冒险、探奇、寻觅,把冒险作为一门艺术,一个理想目标。参与者或者获得一笔财富,或者窥见一个理想王国,或者进行一次道德救赎之旅。像所有的艺术追求一样,冒险即便没有达到终极目标,其乐趣也往往以充分展示的方式获得最大化,换言之,冒险的价值在于过程而不是结果。此章以长篇小说《金银岛》《化身博士》和散文、诗歌作例释,揭示斯蒂文森创作的这一新浪漫主义重要特征。第五章论析斯蒂文森的价值意义和启示影响。斯蒂文森用新浪漫主义小说征服了英国民众,受到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他是一位深具内涵极有价值的伟大作家,所以其作品长期流传不衰,并且对英国乃至世界文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斯蒂文森拓展了英国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赋予浪漫主义以新的内容和蓬勃的生命力。他的所有叙事作品不仅富有充满浪漫色彩的壮丽景色和奇风异俗,包括原野森林、荒山峭壁、洋滩海浪、盗群习约、切口黑话之类,也很多迷信传说、贪欲恶习、双重人格等等。这些作品尽管不是毫无瑕疵、完美无缺,但无不洋溢着清新、奇特,自然、突兀,亲切、惊悚的浪漫格调,具有毋庸置疑的审美价值与启发借鉴意义。他开辟的新浪漫主义传统,被稍后的知名作家赖德·哈格德所继承。斯蒂文森还直接启发了19世纪后期名噪一时的唯美主义大师奥斯卡·王尔德,其唯一一部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就烫烙着《化身博士》的深刻印痕;还有赫伯特·威尔斯的幻想小说《隐身人》、约瑟夫·康拉德的《秘密分享者》等作品,灵感显然也都来自《化身博士》。此外,被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斯蒂文森文学传统的英国作家罗德亚德·吉卜林(也包括康拉德)于多个层面上步斯氏后尘,尤其是冒险小说的创作,而其中显而易见的殖民扩张色彩亦与之不无关系。及20世纪初期,西方文学现代主义勃兴,其实斯蒂文森的新浪漫主义文学创新包含一些现代主义元素,这些因子就不同程度地为现代派作家所吸收,尤其涉及关于人格、精神、异化、道德、存在与生存等问题时,成为现代主义文学观念的一个源泉,这方面《化身博士》比较典型,同时还包含着对冒险小说和科幻小说的巨大影响。这些影响都是超越国界而广及世界文学范畴的。最后第六部分是结语,乃是对全文的收束与总结。着重思考历史上的英国新浪漫主义文学与斯蒂文森在当下高科技信息霸权时代,图文斑斓、碎片阅读、娱乐至上语境下的命运或前途。斯蒂文森倒似乎更像一个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他遗留下的新浪漫主义文学范典,经过变异仿佛演化而为一个不乏自觉意识的文学现象,这一现象丰富和拓展了文学表现的能量和空间,它既是19世纪后期英国文学的特有景观,更是一个世纪之后世界文学的一条风景线。试看《哈利·波特》风靡全球以来的几十年,充满冒险传奇的小说、卡通、影视、游戏等等,除去其中用以吸引眼球的魔幻因素,受众似乎能够隐约发现斯蒂文森的思维逻辑与格局。也许,作家与新浪漫主义文学遗产的活力依旧,像所有文学史上那些曾经焕发异彩的文学遗产一样,仍在不断地给予作家以灵感。

王海蓝[8](2020)在《《申报》百乐门音乐史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1843年上海开埠,租借兴起,大批外侨涌入经商,经济逐渐发展,一些外国人不仅带来了欧洲的生活方式,也为上海普及了西方文学艺术,“百乐门”就在这当中孕育而生了。尽管它不是沪上第一家,但是在上海乃至中国近代历程上,找不到比它更有地位、殊荣和机缘的了。百乐门的历史记录多集中在《申报》中,查找近代报纸史料有多种途径,可以从瀚堂近代报刊数据库、大成老旧刊、晚清和民国报刊、学苑汲古、中国近代报刊资源全库等,其中《申报》大量存在于瀚堂近代报刊数据库。瀚堂近代报刊数据库中《申报》百乐门史料一共显示有2987条,与音乐相及的有596条。除了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大的《申报》,民国时期还有许多其他报纸刊物也记录了百乐门的音乐活动:《玲珑》、《妇女月报》、《舞影》、《新华日报》、《大公报》、《进步日报》,但是史料数量远远少于《申报》。最初上海本土人都是在戏园、茶馆打发闲暇时光,外国人不习惯传统的中国文化及娱乐方式,便会在周末和节假日举办舞会作为社交活动。于是上海大大小小的舞场接连开业,许多戏馆茶园甚至也都改成了舞场。随之而来的老上海不同阶层人士的生活方式都转向了舞场,各式各样的音乐活动在百乐门诞生。百乐门开业初期想走的路线是西洋化音乐的方向,但这些音乐活动使得音乐风格逐步“中国化”,百乐门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场地。

本刊编辑部,邱云,房赢,冯谦,王荣伟[9](2019)在《“助力新时代 共筑中国梦”——中国基督教两会举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侧记》文中指出中秋后的申城,阳光暖人、秋高气爽,人人脸上洋溢着喜庆的微笑,期待即将到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欢庆的日子。广大基督徒与全国人民一起,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取得的成就喝彩,为伟大的新时代助力,共筑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中国梦……2019年9月23日,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纪念日,中国基督教两会举行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感恩新中国给予中国基督教会的新

王思思[10](2019)在《左翼电影音乐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电影从无声进入有声时代,恰与共产党人认识到电影的重要性并开始进入电影阵地的时间相近。有声电影更丰富的表现手段,为夏衍、郑伯奇、阿英、田汉等一批无产阶级文化背景的电影创作者所用,在建立了新的电影观念、新的主题之后,开始探索新的声音表现手段,他们不仅改变了中国电影的发展方向,也将音乐带入了这场历史进程中,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中国电影界的“新音乐运动”——左翼电影音乐运动。本文从左翼电影音乐美学实践的三个环节,即: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欣赏展开研究。首先,介绍了左翼电影音乐创作与代表人物,也包括一些左翼电影同时期的相关知名电影音乐人,如对作曲家聂耳、任光、贺绿汀、冼星海、吕骥、黄自、黎锦晖、刘雪庵以及词作家田汉、安娥、范烟桥等的电影音乐作品和音乐思想评述。接着,介绍了当时电影音乐表演的主要团体和代表人物,包括20世纪30年代风靡全国的音乐表演团体以及歌唱明星,并对他们所演绎的左翼电影中经典的音乐形象进行艺术和乐理的解析。然后,介绍了左翼电影音乐在民众欣赏层面的经验基础和层次跃进,探讨了左翼电影音乐的文化成因、传播途径、受众需求、社会功能等。最终回答这样的问题,左翼电影音乐实践活动的美学规律和艺术本质是:创作上,鲜明的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表演上,无产阶级思想感召下的现实主义形象塑造;欣赏上,阶级斗争和家国情结的一脉相承。本文的研究范围包括了对音乐本体的艺术规律研究,对左翼电影音乐与流行音乐、外国电影音乐等音乐类型的比较研究,对左翼电影音乐广泛影响的社会研究以及对左翼电影音乐与时代关系的政治研究,在丰富的历史文献基础上,运用不同研究方法和视角,展开中国左翼电影音乐光彩照人、动人心弦、催人奋进的不朽篇章。

二、爱的旋律在申城回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爱的旋律在申城回荡(论文提纲范文)

(1)前古典时期维也纳小调交响曲的创作特征与审美接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界定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一)涉及前古典至古典时期作曲家的小调交响曲研究
        1、国内
        2、国外
        (二)涉及小调调性及十八世纪小调奏鸣奏鸣曲式相关研究
        1、国内
        2、国外
        (三)涉及18 世纪音乐会建制的相关研究
        1、国内
        2、国外
        (四)涉及前古典时期维也纳出版业的相关研究
    三、论题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交响曲兴起的历史背景及社会功能
    第一节 1760—1790年的维也纳景况
        一 新兴的中产阶级及音乐家收入情况
        二 “跨阶层”的私人音乐活动
        三 “权力下移”的公共音乐活动
        四 从家臣到赞助人制度的转变
        五 宫廷作曲家作品的商业化
    第二节 小调交响曲的人文意涵
        一 十八世纪小调交响曲综述
        二 狂飙突进运动与小调的渊源
    小结
第二章 小调交响曲创作特征分析
    第一节 共性音乐特征
        一 管弦乐队
        二 音乐体裁
        三 主题结合
    第二节 特性音乐特征
        一 呈示部中的“中音全奏”
        二 变化奏鸣曲式
        三 狂飙风格
        四 宗教因素
    小结
第三章 小调交响曲的审美与接受
    第一节 审美之于小调交响曲
        一 时代审美来源及特征
        二 审美转变过程下的小调交响曲
        三 新兴听众的喜好
    第二节 接受之于小调交响曲
        一 经纪人及出版商的引导
        二 自由作曲家的“接受”
        三 商业化生产所限制的“接受”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词条:十八世纪交响曲“哈布斯堡君主政体:维也纳、萨尔茨堡”
附录A 维也纳消费水平示意图
    附录A1 维也纳不同阶层年收入示意图(fl)
    附录A2:1787年维也纳物价(fl)
    附录A3:1785年中产阶级生活消费(fl/年)
    表A4:1792年中产阶级生活消费(fl/年)
    表A5:1784—1785年演员、音乐家收入一览(fl)
    表A6:1783年—1788年名家音乐会收入
附录B 剧院占地面积图
    表B1:维也纳公共音乐厅占地面积图(单位:英尺)
附录C 剧院价目表
    表C1:克恩顿剧院价目表(fl)
    表C2:城堡剧院价目表(fl)
附录D 私人音乐活动赞助情况
    表D1:1760——1780年赞助情况一览
    表D2:1790 年赞助情况一览
附录E 公开音乐会节目单
    表E1:1770—1790年公共音乐会中交响曲演出记录表(111次演出记录)
    表E2:1790—1808年公开音乐活动中交响曲演出情况(174次演奏记录)
    图E3:维也纳1780—1790年公共音乐会数量图
附录F 报纸及杂志评价
    ~#f小调“告别”交响曲的评价(法)
后续研究的课题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已发表论文
    待发表论文(已接收)
致谢

(2)湖南桑植民歌演唱探微 ——以《四季花儿开》《马桑树儿搭灯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湖南桑植民歌概述
    第一节 桑植民歌地理环境、人文背景
        一、地理环境
        二、人文背景
    第二节 桑植民歌的种类
第二章 《四季花儿开》的音乐特征与演绎
    第一节 音乐特征
        一、调性与曲式
        二、音高与节奏
    第二节 唱词与润腔
        一、唱词
        二、润腔
    第三节 演唱演绎
        一、气息运用
        二、咬字处理
        三、情感演绎
第三章 《马桑树儿搭登台》的音乐特征与演绎
    第一节 音乐特征
        一、调性与曲式
        二、音高与节奏
    第二节 唱词与润腔
        一、唱词
        二、润腔
    第三节 演唱演绎
        一、气息运用
        二、咬字处理
        三、情感演绎
第四章 桑植民歌发展之我见
    第一节 发展态势
        一、封闭性发展
        二、开放性发展
    第二节 发展之我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3)弗拉基米尔·雅博夫《爱河随想曲》的音乐与演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三)、选题现状
    (四)、研究方法
一、雅博夫的生平及创作
    (一)、雅博夫的生平简述、创作领域及相关作品
    (二)、俄罗斯近现代音乐对雅博夫的影响
    (三)、雅博夫作品的音乐风格
二、《爱河随想曲》的本体分析
    (一)、作品体裁先锋性分析
    (二)、自由又规整的逻辑构建
    (三)、作品的无调性音高空间分析
    (四)、主题材料间的内在联系
    (五)、作品中的民族音乐元素
三、《爱河随想曲》的演奏分析
    (一)、主题材料“韵”的演绎与表达
    (二)、合理的风箱设计与诠释
    (三)、民族元素的表达和提炼
    (四)、频繁力度转化的掌控和把握
    (五)、变音器的切换及音效处理
    (六)、自由无调性复调技法的演奏
    (七)、装饰性的刮奏技巧
    (八)、震撼美的音块、音簇化和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获奖情况

(4)埃尔加清唱剧《王国》中抹大拉的玛利亚人物形象与唱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爱德华·埃尔加的生平
    1.1 生平简介
    1.2 当学徒的早年时期
    1.3 埃尔加享有盛誉
2 清唱剧《王国》的文本分析
    2.1 清唱剧《王国》的创作背景
    2.2 清唱剧《王国》的剧本分析
        2.2.1 第一章: 在上层房间
        2.2.2 第二章: 在美门口
        2.2.3 第三章: 五旬节
        2.2.4 第四章: 医病的神迹
        2.2.5 第五章: 回到上层房间
3 清唱剧《王国》中抹大拉的玛利亚人物形象分析
    3.1 抹大拉的玛利亚历史人物形象
    3.2 抹大拉的玛利亚在剧中的人物形象
        3.2.1 耶稣的“追随者”形象
        3.2.2 “叙述者”的身份
4 抹大拉的玛利亚主要唱段的音乐与演唱研究
    4.1 第二章中与玛利亚的二重唱《五旬节的早晨》
        4.1.1 《五旬节的早晨》音乐分析
        4.1.2 《五旬节的早晨》演唱分析
    4.2 第三章的宣叙调《圣灵降临》
        4.2.1 《圣灵降临》音乐分析
        4.2.2 《圣灵降临》演唱分析
    4.3 第四章中的两首宣叙调《美门口的瘸腿人》和《二使徒被捕》
        4.3.1 《美门口的瘸腿人》音乐分析
        4.3.2 《众人受洗》演唱分析
        4.3.3 《为主之名被捕》音乐分析
        4.3.4 《为主之名被捕》演唱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5)琵琶“线形”技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创新点
第一章 “线形”技法的相关概念解读
    第一节 “线形”技法的定义
    第二节 “线形”技法的类型
    第三节 “线形”技法的基本特点
第二章 “线形”技法在乐曲中的运用特点研究
    第一节 “轮指”在乐曲中的运用
    第二节 “滚奏”在乐曲中的运用
    第三节 “摇指”在乐曲中的运用
    第四节 “各司其职”又“相互包容”的关系
第三章 “线形”技法在乐曲中的发展变化研究
    第一节 传统乐曲中“线形”技法的发展与变化
    第二节 现代乐曲中“线形”技法的发展与变化
    第三节 “一枝独秀”到“三足鼎立”的变化思考
第四章 “线形”技法的艺术价值研究
    第一节 “点”“线”结合的演奏价值
    第二节 “虚”“实”相间的审美价值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6)无声的角落(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教我战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第二部兔子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第三部白噪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第四部无声的角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第五部控制机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第六部最后的美好一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7)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与英国“新浪漫主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名谓辨析:“新浪漫主义”≠现代主义
    二、“新浪漫主义”概念及内涵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第一章 19世纪后期“新浪漫主义”的诞生与创作特征
    第一节 “新浪漫主义”的诞生
        一、“新浪漫主义”诞生的时代社会语境
        二、“新浪漫主义”对浪漫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第二节 “新浪漫主义”的创作特征
        一、精神追求:未知世界的冒险
        二、生存意识:进取的强者
        三、审美特征:写实的文风
第二章 “新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斯蒂文森
    第一节 斯蒂文森生平与创作
    第二节 斯蒂文森的文艺观
    第三节 “新”与“奇”:斯蒂文森创作的“新浪漫主义”特征
    第四节 语言妩媚——美文作家
第三章 游戏:“艺术即使不娱乐大众,也要自娱自乐”
    第一节 《诱拐》:在苏格兰高地上游戏
        一、现实之力:真实的游戏
        二、想象之美:虚构的游戏
        三、作者与文本的游戏
    第二节 《黑箭》:在历史中游戏
        一、历史的记忆与创伤
        二、历史的调剂与慰藉
        三、历史的传承与创新
第四章 冒险:“人世荒野中的旅行”
    第一节 《金银岛》:寻宝冒险
        一、独特的冒险叙事
        二、对人性善恶的挖掘
        三、神秘而浪漫的世界
    第二节 《化身博士》:道德冒险
        一、变身:取善还是择恶?
        二、伪装:本质存在还是悲剧宿命?
        三、自杀:忏悔还是逃避?
    第三节 荒野与花园:精神冒险
        一、心灵的栖居:自然
        二、冒险的诱惑:荒野
        三、行走的力量:乐观
第五章 斯蒂文森的价值与影响
    第一节 斯蒂文森之于英国文学
    第二节 斯蒂文森之于世界文学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申报》百乐门音乐史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的、价值、意义
    四、研究方法与手段
第一章 《申报》百乐门音乐史料存在研究
    第一节 各年百乐门音乐史料比较
        一、《申报》内各年百乐门音乐史料比较
        二、近代报纸中百乐门音乐史料比较
    第二节 《申报》百乐门音乐史料内容分析
        一、广告节目单
        二、新闻评述
        三、无线电播音
第二章 纪念日音乐活动演出
    第一节 开幕式演出
    第二节 周年纪念演出
        一、一周年纪念活动
        二、两周年纪念活动
        三、三周年、五周年纪念活动
    第三节 圣诞演出
第三章 募捐舞会音乐活动演出
    第一节 中华慈幼协会之慈幼舞会
        一、才艺双绝之唐瑛
        二、粤剧花旦李雪芳
    第二节 上海中国妇女会之慈善宴舞会
    第三节 其他类慈善舞会
        一、上海筹募各省旱灾义赈会举行慈善宴舞大会
        二、中波文化协会及波侨慈善协会
第四章 日常舞会音乐活动演出
    第一节 日常茶舞与餐舞
    第二节 欧美爵士风格的乐队表演
        一、从西洋爵士乐队至华人乐队
        二、欧美爵士风格的演奏
    第三节 百乐门书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助力新时代 共筑中国梦”——中国基督教两会举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侧记(论文提纲范文)

庄严的升国旗仪式
与时俱进的倡议书
多彩的书画艺术展
歌唱祖国音乐晚会

(10)左翼电影音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章
    一、选题缘起
    二、概念界定及研究对象
    三、研究目的和价值
    四、研究创新点及难点
    五、研究史概况
    六、研究视角及方法
第一章 中国早期电影音乐与左翼电影运动的结缘
    第一节 西方舶来电影音乐的影响和中国电影音乐的起源
        一、美国有声电影的影响
        二、中国电影音乐产生的土壤——上海
        三、黎派中国新歌舞与联华歌舞班
        四、中国电影音乐的都市现代性
    第二节 左翼电影的兴起与左翼电影音乐
        一、左翼电影运动的兴起
        二、群众性救亡歌咏活动的兴盛与左翼音乐组织的建立
        三、左翼电影音乐创作及特点
        四、中国电影音乐的国族性
    第三节 “国防电影”音乐创作新时期
        一、“国防电影”与“新音乐运动”
        二、新现实主义中国电影音乐创作体系的初步形成
    本章结语
第二章 左翼电影音乐创作
    第一节 左翼电影音乐的主要创作者
        一、聂耳
        二、任光
        三、贺绿汀
        四、冼星海
        五、吕骥
    第二节 爱国进步作曲家
        一、黎锦晖
        二、黄自
        三、刘雪庵
        四、严工上
    第三节 代表词作家
        一、安娥
        二、田汉
    本章结语
第三章 左翼电影音乐表演
    第一节 早期电影音乐表演团体
        一、明月歌剧社
        二、联华影业公司歌舞班
        三、南国电影剧社
    第二节 表演之星
        一、金焰
        二、王人美
        三、周璇
        四、赵丹
        五、胡蝶
        六、阮玲玉
    第三节 演奏乐队及乐手
        一、俄侨影戏乐队
        二、上海工部局乐队
        三、王人艺
    本章结语
第四章 左翼电影音乐欣赏
    第一节 近代国人音乐欣赏启蒙
        一、近代中国传统音乐欣赏习惯
        二、新音乐文化的影响
        三、大众音乐欣赏的时代主题承袭
    第二节 左翼电影运动对电影音乐欣赏的影响
        一、有声电影音乐从歌唱开始
        二、左翼电影运动对电影音乐欣赏的改造
    第三节 左翼电影音乐的欣赏层次提升
        一、感官欣赏
        二、情感欣赏
        三、理智欣赏
    第四节 左翼电影音乐欣赏艺术性的辩论
        一、为大众的“中国新音乐”思想
        二、“软性电影”对电影音乐艺术的态度与追求
        三、电影音乐中政治与艺术的统一
    本章结语
结论:左翼电影音乐实践活动的美学规律重构
    第一节 音乐创作——“救亡压倒启蒙”
    第二节 音乐表演——左翼思想感召下的现实主义形象塑造
    第三节 音乐欣赏——时代主题的承袭
    本章结语
附录1 :左翼电影音乐概况
附录2 :谱例、图例索引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爱的旋律在申城回荡(论文参考文献)

  • [1]前古典时期维也纳小调交响曲的创作特征与审美接受[D]. 赵月卿.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湖南桑植民歌演唱探微 ——以《四季花儿开》《马桑树儿搭灯台》为例[D]. 黄佳婷. 上海音乐学院, 2021(09)
  • [3]弗拉基米尔·雅博夫《爱河随想曲》的音乐与演奏[D]. 杨碧云. 西南大学, 2020(01)
  • [4]埃尔加清唱剧《王国》中抹大拉的玛利亚人物形象与唱段研究[D]. 余雅情.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5]琵琶“线形”技法研究[D]. 杨晓丹.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6]无声的角落[J]. 迪恩·孔茨,姜焕文. 译林, 2020(03)
  • [7]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与英国“新浪漫主义”[D]. 朱福芳.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8]《申报》百乐门音乐史料研究[D]. 王海蓝.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9]“助力新时代 共筑中国梦”——中国基督教两会举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侧记[J]. 本刊编辑部,邱云,房赢,冯谦,王荣伟. 天风, 2019(10)
  • [10]左翼电影音乐研究[D]. 王思思. 上海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爱的旋律回荡在申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