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内生菌拮抗菌的筛选

辣椒内生菌拮抗菌的筛选

一、辣椒内生菌拮抗细菌的筛选(论文文献综述)

孙玉[1](2021)在《西藏不同地区油菜种子可培养内生菌的分离及促生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油菜在中国的经济作物中占有重要地位。油菜不仅播种面积广而且油菜的种子、花、茎等都有很好的利用价值。本文采用具有特殊生长气候、高海拔、强紫外线照射特点的西藏油菜进行研究,通过分离筛选得到可培养内生菌,对内生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和溶无机磷能力、固氮能力、溶钾能力、产IAA能力以及拮抗能力等促生特性研究,获得具有多种促生特性的菌株。再通过平皿试验验证促生特性和盆栽试验验证促生效果。主要试验结论如下:1.对不同地区油菜种子可培养内生菌分离得到134株可培养内生细菌,53株可培养内生真菌。对分离得到的内生细菌与内生真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可知:分离得到的内生细菌有芽孢杆菌属(Bacill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短波单胞菌属(Brevundimonas)、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透明颤菌属(Vitreoscilla)等,其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在分离细菌菌株中的占66.67%。分离得到的内生真菌有曲霉菌属(Aspergillus)、青霉菌属(Penicillium)、枝孢属(Cladosporium)、平革菌属(Phanerochaete)、支顶孢菌属(Acremonium)、镰刀菌属(Fusarium)、链格孢(Alternaria)等,且镰刀菌属(Fusarium)是分离内生真菌的优势菌群,占分离内生真菌总数的57.89%。不同地理区域分离得到的菌群存在着差异,例如芽孢杆菌与产碱杆菌等在每个地区均有获得,但透明颤菌属和苍白杆菌属分别为拉萨市日和喀则市的独特菌群等,而分离得到的内生真菌中山南市得到的真菌类别最多,分别为镰刀菌属、曲霉菌属、枝孢属等,而其他地区的真菌主要是镰刀菌。2.分离菌株中有130株具有固氮能力、7株具有溶无机磷能力、14株具有溶钾能力、12株有产IAA能力、7株有产NH3能力。而这些菌株中有12株菌株具有三种以上的促生特性,分别为BL-T-15、DJ-T-6、DJ-R-3、DJ-L-4、LZ-L-11、NM-8-10、BL-8-9、BL-R-10、BL-P-14、BL-8-21、BL-P-13及DJ-8-16。3.12株具有多种促生特性的菌株中,菌株DJ-L-4对青稞穗腐病菌、小麦赤霉病菌和油菜菌核病菌3种病原菌都具有很好的拮抗效果,抑制率分别为49.83%、53.16%和50.38%;菌株BL-T-15对青稞穗腐病菌、小麦赤霉病菌和油菜菌核病菌3种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57.11%、53.72%和49.61%;菌株DJ-T-6可以很好的抑制小麦赤霉病菌和油菜菌核病菌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53.05%和66.83%;菌株NM-8-10可以很好的抑制青稞穗腐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52.16%和49.50%。将上述4株菌株的16S r DNA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菌株BL-T-15是缺陷短波单胞菌(Brevundimonas diminuta)、DJ-L-4是萎缩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DJ-T-6是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菌株NM-8-10是萎缩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4.对12株菌株进行产细胞壁降解酶能力测定,发现12株菌株均无产几丁质酶能力,其中10株有产蛋白酶能力,产葡聚糖酶和纤维素酶的菌株各有4株,只有3株菌株BL-R-10、DJ-T-6、NM-8-10有产葡聚糖酶能力、蛋白酶能力和纤维素酶能力。5.通过平皿试验与盆栽试验验证12株菌株的促生效果,直接观察平皿试验效果图和盆栽试验效果图可以明显看出处理组植株生长状况优于对照组植株生长状况。根据植株的芽长、根长、植株直径、鲜重指标可以更加准确的发现在平皿试验中菌株NM-8-10、DJ-L-4、BL-P-13菌液处理过的植株鲜重增加最显着;菌株DJ-8-16与LZ-L-11菌液处理后植株的芽长存在显着的促生长效果;菌株BL-T-15与BL-R-21菌液处理后对植株的根长存在显着促生长作用。在盆栽试验中菌株LZ-L-11菌液处理过的种子的鲜重增长最高,菌株BL-T-15菌液处理过的种子的芽长与植株直径的增长最高。

张帅帅[2](2020)在《耐酸耐盐多抗细菌的筛选及其对植物几种真菌病害的抑制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真菌性土传病害是农业生产中分布较广、侵染普遍、危害较大的一类植物病害。不合理施肥和植物长期连作种植导致土壤理化性质失衡,产生土壤酸化、盐渍化、病原菌积累和有益微生物减少等系列问题,是诱导土传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本论文针对土壤的酸化、盐渍化现状,以真菌性病害的生物防治为主要目标,筛选具有耐酸、耐盐、拮抗多种病原真菌的功能菌株,探索了功能菌株对几种真菌性病害的防治效果,并进行了菌株其它功能的探索及培养基、发酵条件优化,为生产中真菌性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奠定基础。首先,进行耐酸、耐盐、高拮抗活性的功能菌株筛选。从酸性土壤、盐性土壤和喜酸耐盐植物中,采用酸性高盐培养基筛选耐酸耐盐菌株,获得90株耐酸耐盐菌。然后,针对6种植物病原真菌(Athelia rolfsii、Fusarium、I.mors-panacis G3B、Colletotrichum fragariae Brooks、Glomerella cingulata、Botrytis cinerea Pers),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获得17株拮抗菌,其中10株为Bacillus属,2株为Pseudomonas属,2株Lysinibacillus属,Rhizobium属、Agrobacterium属和Burkholderia属各1株。耐酸耐盐检测结果表明,17株菌均可耐5%Na Cl和p H值为2的酸,其中菌株Pseudomonas LG-1和SH8-4可耐7%Na Cl,菌株Bacillus HZMJW1-10、HZMJW1-11、ZJTZ2、SH8-2、SH8-5、SH8-6和Burkholderia SH8-3可耐11%Na Cl;Lysinibacillus HZLJC2-2和HZLJC2-9可以在p H为2的耐酸培养基中生长。挑选对6种病原真菌抑制率为50%以上的5株菌(Bacillus HZMJW1-10、Bacillus HZMJW1-11、Pseudomonas LG-1、Bacillus ZJTZ2和Burkholderia SH8-3)进行抑菌谱测试,发现这5株菌对其它9种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由此获得5株耐酸耐盐多抗细菌。其次,从5株多抗细菌中选择4株不同种拮抗菌进行抗病和其它功能测试。离体实验采用葡萄果实、番茄幼苗、番茄根部、三七块根和西瓜幼苗为材料,结果表明,4株拮抗菌对葡萄炭疽病、葡萄灰霉病、番茄白绢病、根腐病和西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均达到75%以上;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正常土壤(p H为6.8,盐为0.22g/kg)和设施土壤(p H为5,盐为0.45g/kg)中,HZMJW1-10、LG-1和SH8-3对西瓜枯萎病和番茄白绢病的生防效果均达到了100%,ZJTZ2的拮抗活性为66.67%。接下来通过特异PCR对4菌株抗生素合成酶基因进行扩增,结果发现4株菌均具有合成依枯草菌素(Iturin A)的潜能。对菌株产铁载体、IAA及ACC脱氨酶等功能进行检测,发现4株菌株均可产生IAA;菌株LG-1和SH8-3可以产生铁载体,其中菌株SH8-3产量最高,为21.97μg/m L,菌株LG-1具有ACC脱氨酶活性,由此可见这4株菌不仅具有耐酸、耐盐和高拮抗活性的功能,还具有促生的作用。最后,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和响应曲面法对4株功能菌的培养基成分、配比和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菌株HZMJW1-10、LG-1、ZJTZ2和SH8-3的最佳碳源是葡萄糖(2%),最佳无机盐是氯化钾(0.4%),菌株HZMJW1-10和ZJTZ2的最佳氮源是蛋白胨(1%),菌株LG-1和SH8-3的最佳氮源是硝酸钾(1%);4株菌的最适培养条件是28℃、220 r/min、初始p H为7和3%的接种量。通过响应曲面试验探索功能菌最优发酵条件的结果表明,优化后菌株LG-1对葡萄炭疽病病原菌的抑制率为优化前的1.38倍,其它菌株发酵条件在优化后,抑制率都有明显提升。因此,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和响应曲面法可以通过优化功能菌发酵条件来有效提高抑制率,达到最优水平。综上,本研究获得5株耐酸耐盐可拮抗15种常见植物病原真菌同时具有促生功能的多功能细菌,通过优化发酵条件有效提高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为由土壤酸化和盐渍化诱导的真菌性土传病害生物防治提供借鉴。

张旭娜[3](2020)在《两株甘蔗内生细菌对甘蔗鞭黑粉菌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作为一种热带经济作物,是重要的糖料作物和极具发展潜力的可再生能源物质。甘蔗黑穗病是由甘蔗鞭黑粉菌(Sporisorium scitanmineum)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甘蔗真菌病害,严重影响甘蔗的产量和质量,对整个甘蔗产业造成巨大损失。甘蔗鞭黑粉菌从蔗芽侵入甘蔗后,可在甘蔗内定殖生长,而传统的化学农药难以进入甘蔗体内,防治效果较差,且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针对甘蔗鞭黑粉菌与甘蔗内生细菌均可定殖于甘蔗体内的特点,本文从甘蔗芽筛选对甘蔗鞭黑粉菌有拮抗作用或促生作用的内生菌,旨在寻找一种更新颖且高效的防治甘蔗黑穗病的方法。本研究采用平板对峙法,从甘蔗芽中筛选分离得到一株对甘蔗鞭黑粉菌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的内生细菌菌株D3,和一株对甘蔗鞭黑粉菌有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菌株ZC2-4。分别对其促生物质或抑菌物质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甘蔗芽中分离出75株甘蔗内生菌株,采用平板对峙法进行筛选,发现其中5株对甘蔗鞭黑粉菌有促进作用,10株有拮抗作用。选取作用较明显且稳定的促生细菌D3与拮抗细菌ZC2-4,利用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分子鉴定分析,将促生细菌D3鉴定为拉氏根瘤菌(Rhizobium larrymoorei,Bouzar and Jones),拮抗细菌ZC2-4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Fukumoto)。2.对促生细菌D3与拮抗细菌ZC2-4上清液中的活性成分进行分析。两个菌株均可以用硫酸铵沉淀发酵上清中蛋白类物质的方法,得到粗提取活性物质。该粗提活性物耐高温、耐蛋白酶K,化学性质稳定,不符合蛋白质的特性,从而推测菌株D3与菌株ZC2-4所产生的活性物质均是脂肽类物质。3.对促生细菌D3与拮抗细菌ZC2-4进行温室接种试验,结果表明:两株甘蔗内生细菌均可以降低甘蔗黑穗病的发病率。

徐伟芳[4](2020)在《桑树内生枯草芽孢杆菌7PJ-16对桑椹菌核病生防作用及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桑椹菌核病,又称白果病或白椹病,是一种侵染果桑的主要真菌性病害。根据病原菌种类以及染病桑果的病症差异,可将该病害分为肥大性桑椹菌核病、小粒性桑椹菌核病和缩小性桑椹菌核病。不同病原菌引起的桑椹菌核病侵染循环基本一致,该病在我国重庆、四川、浙江等地均有发生,染病桑果失去商品与食用价值,给果桑产业带来极大经济损失。由于该病传播速度快、蔓延范围广、危害程度大,导致其有效防控难度较大。目前对桑椹菌核病的防治仍主要依赖于化学农药,但过量使用化学药剂不仅造成环境污染,亦会威胁桑椹食用安全。利用植物内生菌进行桑椹菌核病的生物防控将有利于果桑产业的健康发展,亦可为其他桑树病害防控提供新策略。本实验室前期从健康桑树中寻获一株对桑椹菌核病具有生防潜能的内生芽孢杆菌7PJ-16(前期研究鉴定其为Bacillus tequilensis 7PJ-16)。为进一步探索该菌株的生防作用及机理,本研究首先通过动物安全性实验和侵染定植实验,评估Bacillus sp.7PJ-16的生防潜力;并在优化7PJ-16菌株产抑菌活性物质发酵条件的基础上,大量制备菌悬液和活性发酵上清液,检测其对病原菌生长、桑园土壤微生态的影响,及田间防病与温室促生效果;进而基于对7PJ-16菌株的全基因组和互作转录组分析,挖掘并验证其发挥生防作用的功能基因,最终结合对抑菌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与促生相关物质的检测,系统揭示Bacillus sp.7PJ-16的生防机理。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内生芽孢杆菌7PJ-16生防潜力的评估利用目标菌株生物防治桑椹菌核病需确保其使用安全。本研究利用Bacillus sp.7PJ-16菌悬液与发酵上清液,通过灌胃与肌肉注射两种接种方式处理小鼠后,所有小鼠均生长良好,且与对照相比,处理组小鼠的体重变化、血液常规指标与脏器指数均无显着差异;将Bacillus sp.7PJ-16菌悬液与发酵上清液处理的桑叶饲养家蚕,均未引起家蚕中毒死亡,且各处理组家蚕的生长发育及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等蚕茧经济指标与对照组基本一致。动物安全性实验结果显示,Bacillus sp.7PJ-16菌悬液及其发酵上清液均不影响小鼠和家蚕的正常生长,具有较高的生物安全性。在宿主植物中有效定植将有利于生防菌更好地发挥防病促生作用。Bacillus sp.7PJ-16菌株具有较好的生物膜形成能力与运动性,这使其在植物体内具有较强的定植潜能。利用pGFP22质粒电转化7PJ-16菌株,成功获得与野生型7PJ-16菌株生物学特性无明显差异、且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及氯霉素抗性标记的芽孢杆菌7PJ-16/gfp菌株。通过镜检观察浸根接种7PJ-16/gfp菌株的桑苗发现,接种1天后,该标记菌株在根尖、侧根、根毛等位点吸附和大量聚集,此时的菌体主要存在于根部侵染点的外表皮处;接种2-7天后,细菌逐渐向内表皮及维管组织中定植,在细胞内呈分散或聚集状分布;接种14-16天后,完成根部定植的菌体通过木质部导管向茎中迁徙,并于接种20天后,成功定植在叶片细胞间隙与叶脉中。进而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在含氯霉素平板上定量分析7PJ-16/gfp在桑树各组织器官内的消长动态。结果显示,标记菌株在浸根处理的桑苗根、茎、叶,以及田间单独喷菌处理的花(果)部位均具相同的动态变化规律,即先上升后下降最终趋于稳定。显微观察及重分离实验结果表明,Bacillus sp.7PJ-16可在桑根、茎、叶和花(果)中实现成功定植。进一步利用组织分离培养法在2015与2016年冬季、春季、秋季(共计六个季节),从四个果桑品种(川桑7637、长果桑、红果2号及新伦教)茎部中共分离获得608株内生细菌分离株。不同季节桑树内生菌种群分布结果显示,Bacillus spp.在连续两年各季节内生细菌中所占比例均在20%以上,尤以2016年冬季分离得到的芽孢杆菌最多,占该季节细菌总分离株的37.21%;同时Bacillus spp.的种群分布对宿主品种无明显偏好性,为多个品种果桑内生细菌的优势菌群。健康桑树内生细菌种群分布结果显示,Bacillus spp.能够长期以较高丰度稳定存在于不同品种的果桑体内。2.内生芽孢杆菌7PJ-16防病促生效果的研究为给后续室内抑菌和室外田间生防提供充足的实验材料,本文利用单因素与正交实验优化Bacillus sp.7PJ-16产生抑菌活性物质的发酵条件。发酵优化结果显示,该菌株最佳培养基配方与发酵条件为:蛋白胨0.5%、硫酸铵0.75%、麦芽糖3%、Na2HPO4 0.3%、培养温度为30℃、初始pH值为7.5、接种量为4%、装瓶量为30%、发酵时间为120 h。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有利于抑菌活性物质的合成。利用优化培养基大量发酵Bacillus sp.7PJ-16,收获菌悬液和发酵上清液,检测其对病原菌生长和桑园土壤微生态的影响。结果显示,7PJ-16菌悬液和发酵上清液均可明显抑制菌核萌发、菌丝生长、子实体生长发育以及孢子活力等菌核病原菌生长过程;与清水对照相比,经生防菌处理的桑园土壤中放线菌门的细菌比例显着升高,厚壁菌门中芽孢杆菌属的丰度亦有上升趋势,且β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接种生防菌的土壤菌群结构更加稳定。连续两年的田间生防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菌悬液和不同稀释倍数发酵上清液均能不同程度防控桑椹菌核病的发生,其中施用3次1.0×109 CFU/mL菌悬液处理组的田间防效最高(90.84%),其防效甚至稍优于化学农药处理组(90.52%),且该处理组对桑果的生长具有一定的催熟作用。温室浸种和盆栽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浓度菌悬液和不同稀释倍数发酵上清液对桑种萌芽和桑幼苗生长的影响差异较大,其中1.0×106CFU/mL的菌悬液和100倍稀释的发酵上清液能显着提升桑种发芽势和发芽率,且其对桑幼苗生长的各项指标均能起到促进作用。3.内生芽孢杆菌7PJ-16防病促生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Bacillus sp.7PJ-16菌株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显示,该菌株基因组是由一条大小4.2 M的环形染色体以及两个内生质粒构成。基于芽孢杆菌近缘物种系统进化树分析,将前期鉴定为特基拉芽孢杆菌的7PJ-16菌株重新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更名为B.subtilis 7PJ-16。基因功能注释和次生代谢产物预测结果显示,7PJ-16菌株基因组中包含6个与抑菌物质合成相关的基因簇以及19个与促生物质合成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与表面活性素、丰原素、铁载体、吲哚乙酸等生防相关代谢物的生物合成有关,同时该菌株基因组中亦发现21个与侵染定植过程(生物膜形成、运动性)相关的基因。为进一步挖掘生防相关基因及阐明B.subtilis 7PJ-16菌株与菌核病原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PZ-2、Scleromitrula shiraiana SXSG-5)之间的互作过程,本研究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共培养过程中的生防细菌与病原真菌分别进行原核和真核转录组分析。通过分析原核转录组数据发现,病原菌生长导致拮抗细菌的鞭毛组装和驱性相关基因下调表达,但其诱导了丰原素、铁载体、溶杆菌素等多种生防代谢物合成相关基因的上调表达;在真核转录组中,经拮抗细菌生物胁迫后,病原真菌的抗氧化酶相关基因多数表达上调,而其细胞壁组分合成(e.g.,几丁质)、植物胞壁降解酶代谢(e.g.,果胶酶、纤维素酶)、黑色素合成等与致病力相关的基因显着表达下调。基于7PJ-16菌株组学研究中挖掘到的大量生防相关基因,本研究从该菌株基因组中成功筛选和克隆到13个关键生防基因,其中包含5个表面活性素合成相关的基因(srfAA、srfAB、srfAC、srfAD、sfp)、7个溶杆菌素合成相关的基因(bacA、bacB、bacC、bacD、bacE、bacF、bacG)以及1个丰原素合成相关的基因(fenE);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成功敲除与丰原素(fenE)和溶杆菌素(bacG)合成相关的两个生防基因,获得稳定转化子?FenE和?BacG,敲除株生物膜形成能力和抑菌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4.内生芽孢杆菌7PJ-16生防相关代谢物的分析与鉴定结合生防相关基因的分析与功能验证,为进一步揭示B.subtilis 7PJ-16产生的生防相关代谢物,本研究首先检测了其活性发酵上清液中代谢产物的理化性质。结果显示,该活性发酵上清液对高温、酸碱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对α-糜蛋白酶、胰蛋白酶不敏感,而对胃蛋白酶、蛋白酶K敏感。基于活性代谢物的理化性质,设计纯化策略,通过追踪抑菌活性,采用萃取、硅胶柱层析、薄层层析(TLC)、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分离手段,从7PJ-16活性发酵上清液中分离纯化获得环二肽cycle(Pro-Phe)等6个单体III小分子物质;并利用酸沉淀与甲醇抽提相结合的方法,从7PJ-16发酵液中获得具有强烈抑菌活性的脂肽粗提物,经HPLC半制备分离后,质谱鉴定结果表明,该活性组分中包含表面活性素和丰原素两种脂肽抗生素,这与前文功能基因分析验证的结果一致。此外,7PJ-16菌株还可产生铁载体、植物外源激素吲哚乙酸和赤霉素等促生相关物质。综上所述,本研究从基因组、转录组、基因功能的分析验证及代谢物等层面,明确了拮抗作用与促生作用是桑树内生B.subtilis 7PJ-16对桑椹菌核病具有生防作用的主要机制。该菌株安全性能高,定植能力强,可通过产生表面活性素、丰原素、二肽小分子物质(环二肽和溶杆菌素)等多种抗生素来抑制桑椹菌核病原菌生长,进而在田间成功防控菌核病的发生与危害,且该菌株可通过产生植物激素、铁载体等促进桑种萌发和桑幼苗生长,从而来提升宿主系统抗性间接减少病害发生。论文研究取得的相关结果为桑椹菌核病生物防治奠定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亦可为其他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重要参考。

牟玉梅,范高领,邢丹[5](2020)在《辣椒种子拮抗青枯病菌内生细菌的分离、鉴定》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探究抗青枯病辣椒品种种子中拮抗青枯病菌内生细菌的种群组成及其在青枯病防治中可能发挥的生态学功能,从抗青枯病辣椒品种种子中分离、筛选出拮抗青枯病菌的内生细菌,对其进行抑菌广谱性分析,测定其对青枯病的生防效果。结果表明,从抗青枯病辣椒品种种子中分离出14株内生细菌,通过平板对峙,筛选出6株拮抗青枯病菌的内生细菌,初步鉴定它们分别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苍白杆菌(Ochrobactrum)和微杆菌(Microbacterium)。对6株内生细菌进行抑菌广谱性研究,所有内生细菌均至少对1种病原真菌有拮抗作用;将6株内生细菌的菌悬液分别对辣椒种子进行浸种处理后育苗,辣椒苗抗青枯病能力显着提升。辣椒种子中拮抗青枯病菌的内生细菌具有多样性,用其菌悬液处理辣椒种子后,植株对青枯病具有较好的抗病能力,为开展辣椒青枯病微生物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及菌种资源。

魏立娟[6](2019)在《辣椒炭疽病菌的鉴定、综合防治及互作后辣椒基因差异表达》文中研究指明辣椒是我国重要的蔬菜作物,炭疽病是辣椒的主要病害之一,对辣椒影响严重。本试验鉴定了甘肃省天水辣椒炭疽病菌,测定了其侵染辣椒的基因差异表达,筛选了化学药剂及拮抗内生细菌,并对拮抗内生细菌进行了鉴定,取得以下结论:1、辣椒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测定甘肃省天水辣椒炭疽病菌菌落圆形,绒毛状,初生菌丝奶白色,后菌落中央变为灰绿色,分生孢子为椭圆形或圆柱状,单孢,无色,内含油滴,顶端稍尖,孢子大小为11.2425.94μm×4.278.85μm,菌丝呈二叉状锐角分支,有隔,分生孢子梗圆柱状,无色,顶端产生孢子,分生孢子盘呈簇状,透明,大小为11.28μm×13.10μm,结合CHSI、ACT、ITS、TUB2和GAPDH基因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好维尔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covillei)。25℃适宜该菌菌丝生长,35℃适宜产孢和孢子萌发;pH为6时最适宜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pH为8时最适产孢;全黑暗有利于菌丝生长;最利于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碳源分别为甘露醇、果糖和鼠李糖;最适氮源是蛋白胨。2、辣椒炭疽菌室内高效药剂的筛选苯醚甲环唑对好维尔炭疽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抑制效果最好,EC50值分别为0.0254μg/mL和0.0216μg/mL;复配剂苯醚甲环唑·氟硅唑对好维尔炭疽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最高,EC50为0.1882μg/mL,而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复配对孢子萌发抑制活性最高,EC50为0.0541μg/m L。3、内生拮抗细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采用稀释分离法从辣椒叶片中分离到58株内生细菌,25株对好维尔炭疽菌的抑制率大于60%,其中L1-7和L3-5的抑菌率分别达79.72%和80.00%,均具有固氮和产IAA能力,且具有较高的耐盐性;通过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结合16S rDNA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将其分别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和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4、炭疽菌诱导下的辣椒基因表达谱分析通过高通量测序共获得reads 49418873个,其中Clean reads 48719455,GC含量为43.44%,差异表达基因33070个,上调表达13304个,下调表达19766个;接菌0 h与其他时间点比对5组产生差异表达基因分别为7269、6274、6843、6871和5795个,其中上调表达分别为2879、2484、2918、2825和2198个。对差异基因的显着性富集GO功能分析表明,分别富集到生物过程、分子功能和细胞组成的GO条目数为441、192和166,主要富集terms为葡聚糖代谢过程、细胞多糖代谢过程、类异戊二烯生物合成过程、单一生物生物合成过程、色素结合和氧化还原酶活性,作为供体作用于铁-硫蛋白、催化活性、囊体腔、叶绿体包膜和细胞溶质小核糖体亚基等途径。差异表达基因显着性富集于23个Pathway通路,主要有核糖体、苯丙烷类生物合成、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谷胱甘肽代谢及糖酵解/糖异生途径等;共获得83个共表达基因,6个基因同时参与2个以上通路,其中2个上调表达;植物与病原互作通路中筛选出43个共表达基因,其中20个基因上调表达。该结果初步揭示了辣椒与好维尔炭疽菌互作在转录水平上的差异表达情况,为进一步挖掘辣椒对好维尔炭疽菌的抗病基因及探究抗病机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张敏[7](2019)在《猕猴桃内生菌次生代谢产物抗菌活性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现如今,果蔬由于病害造成的损失十分严重,这是国际上面临的难题之一。传统化学杀菌剂由于被滥用,导致了致病菌的耐药性增强。加之果蔬上残留的药剂对人类健康产生的危害,化学杀菌剂的安全性受到广泛的质疑。植物内生菌有特殊的生存环境,可以合成与宿主植物相同或不同的天然产物,是我们获取新型化合物来源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代谢产物中含有一系列结构多样的抗菌活性化合物,为开发新型、安全、高效的天然抗菌药物提供了新的方法。本课题以健康猕猴桃根、茎、叶和果实为材料,分离筛选出了具有广谱抑菌效果的两株内生菌MR-1和ML-1。为了研究内生菌在樱桃番茄采后贮藏中的作用,首先以链格孢为指示菌,利用打孔法测定了内生菌MR-1发酵滤液对指示菌的抑制率;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了培养基组分和发酵条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响应面优化发酵条件;研究了MR-1发酵滤液对樱桃番茄采后常温(25℃)贮藏保鲜效果,并对其抗菌活性物质进行了初步分离和鉴定。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研磨法从健康猕猴桃植株根、茎、叶和果实中分离内生菌共18株。以葡萄座腔菌、辣椒白绢菌、油菜菌核病菌三种采后致病菌为拮抗菌,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出两株具有潜在广谱抑菌效果的内生菌MR-1、ML-1。内生菌MR-1对三株致病菌的抑菌带大于5cm,内生菌ML-1对辣椒白绢病菌、油菜菌核菌病菌抑菌带大于5cm、对葡萄座腔菌抑菌带大于4cm。通过菌体、菌落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测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菌株MR-1、ML-1均为解淀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MR-1、ML-1对供试的八种果蔬采后致病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通过打孔法测定其对八种致病菌的抑制率,菌株MR-1其对灰葡萄孢、白菜黑斑病菌、辣椒疫病菌的抑制率最高,分别为48%、42.22%、38.47%,对葡萄座腔菌的抑制率最低16%。而菌株ML-1对白菜黑斑病菌、辣椒疫病菌、链格孢的抑制效果最强,抑制率分别为37.5%、36%、29.17%,对葡萄座腔菌的抑制率最低的,为15.38%。菌株MR-1、ML-1菌表现出广谱抑菌性,且内生菌MR-1抑菌效果优于内生菌ML-1。2.单因素试验得最优培养基组分配比(葡萄糖5 g/L、胰蛋白胨10 g/L、酵母提取物5g/L,磷酸二氢钾5g/L),比基础培养基的抑制率高11.32%。在此基础上对培养条件进行单因素试验优化,以发酵温度、初始pH、转速、装液量进行四因素三水平响应面优化(发酵温度30.00℃、初始pH 7.00,装液量为150.00mL、转速为143.80r/min、发酵时间为40.0h),优化后抑制率提高19.34%。3.发酵滤液抑菌活性物质稳定性的研究结果: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78~100℃恒温45min,抑制率变化不明显,经121℃高压蒸汽灭菌处理后,抑菌活性物质失去活性;对酸环境敏感,碱性环境不敏感,pH6~10,抑制率无明显变化,pH3~5,抑制率减小,pH3的抑制率为对照组64.22%;经过紫外光连续照射210 min,抑制率无明显变化;经胃蛋白酶处理后,抑制率仅为对照组的15.58%,但是对木瓜蛋白酶、碱性蛋白酶、胰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稳定。4.以“万紫红”樱桃番茄为试验果蔬,优化后的内生菌MR-1发酵滤液为处理组,化学保鲜剂为阳性对照组,无菌水处理为对照组CK,研究其对樱桃番茄采后保鲜的影响。试验表明,贮藏18d,处理组显着降低了樱桃番茄的腐烂率和失重率,与对照组CK相比,分别降低了42.07%和58.68%。在整个贮藏期间,处理组降低了樱桃番茄的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的损失,较好的维持了圣女果的营养价值和感官品质。有效减少了丙二醛(MDA)的累积,保持了细胞膜的完整性。显着提高了抗氧化酶POD、SOD、CAT的活性。5.采用大孔径吸附树脂D101填充层析柱,以70%乙醇水溶液为洗脱液,1mL/min的流速洗涤层析柱,得具抑菌作用的7支活性管,液质联用进一步分离鉴定活性组分。得到六种化合物,质量分数分别为104、139、230、163、218、262,分子式分别为C5H13NO、C5H6N4O、C5H11N9O2、C5H15N3O2、C8H23N7、C11H28N4O2

喻锦秀[8](2019)在《油茶炭疽病生物防治途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油茶炭疽病是油茶林中最重要的病害,在湖南省油茶种植区普遍发生,是影响茶油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油茶炭疽病病菌能够侵染油茶的花芽、叶芽、果实、枝梢和叶片,引起的落果率平均为20%,可高达40%-50%。目前油茶病害的防治仍是以化学防治为主结合清洁茶园、加强抚育等栽培措施来控制,但是此病害具有潜育期长、传播迅速的特点,化学防治很难抓住防治时机,多次防治事倍功半,成为油茶病虫害防治中的难题。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日益关注,化学源农药的使用逐步得到限制,人们开始寻找更为安全可靠的防治途径。为了实现该病害的安全有效控制,我们从全省各地收集油茶资源,从内生真菌、根际细菌和真菌病毒3个方面寻求油茶炭疽病生物防治的有效途径。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油茶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对油茶炭疽病菌的抗性筛选从我省油茶种植区采集的油茶组织上分离到内生真菌81株,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分离到的内生真菌均属于子囊菌门,主要有半子囊菌纲和核菌纲真菌。辛普森多样性指数表明,叶部内生真菌的物种多样性最高,其次是树皮,果皮中内生真菌的物种多样性最低。采用平板对峙法对分离到的内生真菌对油茶炭疽病菌的拮抗作用进行筛选,未能发现具有明显拮抗作用的菌株。(本节内容发表于Mycobioloy 2018,46(2):2,85-91,SCI收录,IF=1.369)2.油茶炭疽病拮抗细菌的筛选、作用机制和田间应用(1)细菌菌株筛选。从油茶植株根际土壤中分离出23株对油茶炭疽病菌具有较强生防潜力的细菌,其中菌株P-14的生防潜力最强,对油茶炭疽病菌的抑菌圈直径可达26.0 mm。通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拮抗细菌P-14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离体叶片试验表明接种病原菌之前用发酵原液浸叶片防治效果达100%,5倍稀释液的防效也达96.08%,优于接种后喷施发酵液的处理;温室盆栽试验表明P-14菌株的发酵液对油茶炭疽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5倍发酵液喷施对油茶炭疽病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治效果为77.8%。(2)拮抗菌株P-14的抑菌物质和抑菌机理研究。利用酸沉淀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P-14发酵液中的拮抗物质进行分离研究,分析其中成分C15 bacillomycin D对抑制油茶炭疽病菌起重要作用;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对解淀粉芽孢杆菌P-14的挥发性物质进行了分离和抑菌活性测定,共分离到35种挥发性物质,抑菌活性测定表明P-14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油茶炭疽病菌具有拮抗作用。将P-14活性物质处理后的菌丝体和正常菌丝体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下进行形态变化观察,发现这些抑菌物质可以溶解油茶炭疽病菌的细胞壁、抑制孢子的萌发。(本节内容发表于《林业科学研究》2019,32(1):118-124,IF=1.236)(3)拮抗菌株P-14的发酵条件优化及田间防控技术。菌株P-14最适发酵培养基成分为酵母提取粉0.5%、葡萄糖3.0%、硫酸镁0.1%、氯化钠0.3%;最佳发酵培养条件为在250 m L三角瓶装液90 m L、种子液接种量体积比例为6%,发酵液初始pH值6.0~6.5,培养温度28℃、培养时间48 h、摇床转速130 r·min-1。在常德桃源和鼎城开展了以生物防治措施为主的油茶炭疽病综合防治。在成熟油茶林中采用叶面喷施拮抗细菌P-14并结合林地清理的抚育措施可以显着地提高老油茶林中油茶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单次喷施防治效果达到66.15%,在4月和6月进行两次喷施,防治效果达到70.52%。在油茶中幼林中,采用喷施P-14拮抗细菌和叶面肥,并进行根部施肥的综合防治措施防治效果为79.47%,同时促进了油茶植株的生长量,提高油茶果实产量,单株平均采果量为5.13kg,是对照林组分平均产果量的2.5倍,平均株高2.01m,是对照组分平均株高的1.37倍,平均冠幅2.32m,是对照冠幅的1.34倍。3.油茶炭疽病菌真菌病毒的筛选及鉴定对24株油茶炭疽病菌菌株进行真菌病毒筛选,只在YZ-2和YD4-2菌株中分离到真菌病毒条带,其中菌株YD4-2中分离到大小分别为1770bp和1615bp的2条病毒条带,它们构成一个病毒的基因组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artitivirus 1(CgPV1),经序列分析CgPV1鉴定为双分病毒科Partitiviridae的新病毒,这是首次从油茶炭疽病菌株中分离到真菌病毒。

张圆圆[9](2019)在《大豆内生细菌BS-41的定殖动态及大豆内生有益细菌的分离筛选》文中研究说明植物内生细菌可产生具有抑菌和促生活性的物质,既能抑制植物病原菌对寄主植物的侵染,也能促进植物的生长,是一类重要的微生物资源。本研究主要以大豆内生细菌为研究对象,为植物内生细菌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为了研究具有拮抗能力的大豆内生细菌BS-41在大豆植株整个生长时期的定殖稳定性,检验内生菌能否通过种子遗传到下一代,本实验采用抗生素标记法诱导BS-41号菌株获得抗利福平标记的突变体菌株BS-41R,灌根处理中黄13和L85-2352两个大豆品种,在灌根4d、8d、16d、32d、52d和90d后用平板分离法检测BS-41R在大豆根、茎、叶、花、豆荚中的含量,而后重新播种新收获的大豆种子,再次分离检测BS-41R的定殖量,并测试新收获大豆种子的相关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菌株BS-41R能在中黄13和L85-2352两个大豆品种稳定定殖,不同部位的定殖数量不同。根中的定殖量要普遍高于茎、叶、花和豆荚中的定殖量。在重新播种的大豆植株中也能检测到BS-41R,结果说明BS-41R能够在大豆体内稳定定殖,并且可以通过种子遗传到下一代。新收获的大豆对大豆疫霉表现一定的抗性,以上研究为BS-41R的生产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了分离筛选大豆内生拮抗细菌,本研究采用组织匀浆法,从接种大豆疫霉P6497明显发病的大豆植株和未明显发病的大豆植株中分离内生细菌。采用16s rDNA和gyrB序列分析法鉴定所分离内生细菌,同时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能拮抗大豆疫霉的菌株,并测定内生拮抗细菌的诱抗与促生效果及内生定殖能力。结果显示:从两种大豆材料中共分离得到112株内生细菌,其中有22株内生细菌能拮抗大豆疫霉P6497,抑菌率最高可达56%。接种内生拮抗细菌的大豆在发芽率、株高、根长、干重方面有所提高,利用抗生素诱导的标记菌株灌根处理大豆,在灌根4 d、8 d、16 d和32 d后均能回收到标记菌株,最高回收量可达233X 102cfu/g,并且接种内生细菌的大豆黄化苗对大豆疫霉S34有一定的抗性。结果表明,所筛选大豆内生拮抗细菌对大豆有一定的促生效果,并且能在大豆体内稳定定殖。本实验还检测了 BS-41R在其他大豆品种中的定殖动态,发现BS-41R在7种不同的大豆品种都能定殖,同时还采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分析不同大豆植株中内生菌群的差异,为内生细菌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吕娜娜[10](2019)在《抑病蕉园土壤及不同香蕉植株组织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土壤代谢特征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香蕉第二大生产国,但由尖孢镰刀菌香蕉专化型4号生理小种(Fusarium oxysporumf sp.cubense race 4,Foc 4)侵染引起的香蕉枯萎病已严重威胁到其可持续生产。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海南香蕉主产区存在自然发育形成的抑病型蕉园,其连续多年种植香蕉仍维持较低水平枯萎病发病率。基于此,本研究分别从抑病及其相邻导病型蕉园采集土壤及不同香蕉植株组织样品,通过传统稀释涂布法分离、平板划线法纯化筛选并分析了抑病和导病型蕉园香蕉土体、根际、根部、茎部及叶部可培养细菌及假单胞菌属组成与功能差异,进一步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其内生细菌群落组成差异,并通过GS-TOF-MS(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as chromatograph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研究了抑病及导病型土壤代谢物组成差异,旨在从香蕉不同部位可培养细菌组成和功能、总细菌群落组成和土壤代谢组分三方面研究抑病型土壤抑病的微生物生态学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香蕉土体、根际和不同组织部位共分离鉴定766株可培养细菌,分别属于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及变形菌门;土壤及香蕉不同组织部位间细菌组成有明显差异;相比于导病蕉园,抑病型蕉园土壤及不同香蕉植株组织内生可培养细菌组成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变形菌门居多,特有鞘氨醇单胞菌属、食酸菌属和草螺菌属等10个属;其中,抑病型蕉园样品中假单胞菌属相对丰度高于其在导病型蕉园样品中的丰度,是对群落差异贡献度较大的生防菌属。进一步对假单胞菌属细菌分离及拮抗病原菌能力鉴定结果表明:抑病型蕉园样品中共筛选到假单胞菌属菌株362株隶属11种;与导病蕉园相比,铜绿假单胞菌、香茅醇假单胞菌、黄褐假单胞菌、香鱼假单胞菌、台湾假单胞菌、P.lutea、及P.rhizosphaerae为抑病蕉园特有假单胞菌,另外,抑病蕉园样品中假单胞菌数目更多。2.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的健康香蕉植株同一部位中具有不同的内生细菌群落,同一土壤类型不同部位土壤之间(土体土和根际土)、植物部位之间(根部、茎部和叶部)共有细菌较多,而土壤和植物部位间共有的细菌较少;根瘤菌属、狭窄梭菌属、德沃斯氏菌属、芽胞乳杆菌属、草螺菌属、短波单胞菌和奇异球菌属这7个属是健康香蕉从土体土到根际、根部、茎部和叶部共有的细菌属;抑病蕉园根际土和根部病原菌数量低于导病蕉园;不同的部位中,根际土细菌与病原菌负相关的数量最多,是抵抗病原菌最活跃的部位,其中假单胞菌是根际土负相关中相对丰度最多的细菌。3.根据土壤GS-TOF-MS非靶标代谢组学研究结果表明,抑病土壤和导病土壤物质组成存在差异,导病土壤中有机酸、多糖、核酸、胺类中甲胺等含量较高,抑病土壤中氨基酸、单糖、胺类中腐胺等含量较高。抑病土壤和导病土壤差异化合物有16种,分别是:异麦芽酮糖醇、单硬脂酸甘油酯、果糖、腐胺、葡萄糖、丙三醇、木糖、甲胺、棕榈酸、磷酸盐、硬脂酸、异亮氨酸、苏阿糖、亮氨酸、棕榈酸单甘油酯、苯丙氨酸小体。存在显着差异的有5种,分别是棕榈酸单甘油酯、木糖、甲胺、磷酸盐和单硬脂酸甘油酯。综上所述,抑病型和导病型土壤及香蕉植株各部位具有不同的内生细菌群落。可培养细菌中假单胞菌属是对群落差异贡献度较大的生防菌属,抑病蕉园中假单胞菌数目更多,而且假单胞菌属高通量测序相对丰度与病原菌数量呈负相关。抑病和导病土壤物质组成也存在差异,抑病土壤中氨基酸、单糖、胺类中腐胺等含量较高。

二、辣椒内生菌拮抗细菌的筛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辣椒内生菌拮抗细菌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西藏不同地区油菜种子可培养内生菌的分离及促生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a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油菜简介
    1.2 内生菌的研究现状
        1.2.1 植物内生菌概念与来源
        1.2.2 植物内生菌多样性
        1.2.3 植物内生菌普遍性
    1.3 植物内生菌促生特性
        1.3.1 改善宿主植物生长环境
        1.3.2 改善植物养分吸收利用
        1.3.3 改善植物酶活性
        1.3.4 产次级代谢产物
        1.3.5 增强对病害的抗性
    1.4 内生菌的应用
    1.5 研究的创新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油菜种子可培养内生菌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方法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供试油菜种子可培养内生菌分离信息
        2.2.2 内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培养内生菌的促生特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溶无机磷菌株筛选
        3.2.2 溶钾菌株筛选
        3.2.3 固氮菌株筛选
        3.2.4 产IAA菌株筛选
        3.2.5 产NH_3菌株筛选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具有多种促生特性菌株的生防效果测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实验设计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拮抗菌株的抑菌情况
        4.2.2 分子生物学鉴定
        4.2.3 产细胞壁降解酶能力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具有多种促生特性菌株的促生效果验证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方法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平皿试验结果
        5.2.2 盆栽试验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讨论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耐酸耐盐多抗细菌的筛选及其对植物几种真菌病害的抑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引言
    1 土传病害概况
        1.1 病害种类
        1.1.1 真菌性病害
        1.1.2 细菌性病害
        1.1.3 病毒性病害
        1.2 病害防治
        1.2.1 化学防治
        1.2.2 农业防治
        1.2.3 生物防治
        1.2.4 生防机制
    2 土壤理化失衡
        2.1 土壤酸化
        2.1.1 土壤酸化危害
        2.1.2 土壤酸化成因
        2.1.3 土壤酸化防治
        2.2 土壤盐渍化
        2.2.1 土壤盐渍化现状
        2.2.2 土壤盐渍化危害
        2.2.3 土壤盐渍化成因
        2.2.4 土壤盐渍化防治
    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真菌植物病害功能菌株的筛选及拮抗活性检测
    1 材料
        1.1 供试菌株
        1.2 实验样品
        1.3 筛选培养基
    2 方法
        2.1 功能菌株的筛选
        2.1.1 耐酸耐盐菌株筛选
        2.1.2 拮抗菌株筛选
        2.2 功能菌株抗酸抗盐活性检测
        2.2.1 抗酸活性检测
        2.2.2 抗盐活性检测
        2.3 功能菌株鉴定
        2.3.1 形态鉴定
        2.3.2 分子鉴定
        2.3.3 PCR扩增
        2.3.4 序列分析
        2.4 抑菌谱测定
        2.5 拮抗菌的拮抗活性检测
        2.5.1 离体实验
        2.5.2 盆栽实验
        2.6 耐酸耐盐拮抗菌的其它功能探索
        2.6.1 抗性基因
        2.6.2 产铁载体能力检测
        2.6.3 激素调节
        2.6.4 ACC脱氨酶
    3 结果
        3.1 功能菌株筛选
        3.2 功能菌的抗酸抗盐活性检测
        3.3 菌株鉴定
        3.4 抑菌谱实验
        3.5 拮抗菌的拮抗活性检测
        3.6 耐酸耐盐拮抗菌的其它功能探索
    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功能菌株的培养及发酵条件优化
    1 实验材料
        1.1 供试菌株
        1.2 培养基
        1.3 种子发酵液的制备
    2 实验方法
        2.1 生长曲线和pH的测定
        2.2 发酵培养基优化
        2.2.1 碳源优化
        2.2.2 氮源优化
        2.2.3 无机盐优化
        2.3 正交试验
        2.4 发酵条件优化
        2.4.1 温度优化
        2.4.2 转速优化
        2.4.3 初始pH优化
        2.4.4 接种量优化
        2.5 发酵条件的响应面优化
    3 实验结果
        3.1 生长曲线和pH值
        3.2 培养基优化结果
        3.2.1 碳源选择
        3.2.2 氮源选择
        3.2.3 无机盐选择
        3.3 正交试验结果
        3.4 发酵条件优化实验结果
        3.4.1 培养温度优化
        3.4.2 培养转速优
        3.4.3 初始pH优化
        3.4.4 接种量优化
        3.5 响应面分析及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讨论与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培养基的配制
附录二 引物序列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两株甘蔗内生细菌对甘蔗鞭黑粉菌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甘蔗及甘蔗黑穗病
        1.1.1 甘蔗
        1.1.2 甘蔗黑穗病
    1.2 甘蔗黑穗病的防治
        1.2.1 传统农业措施
        1.2.2 选用抗病品种
        1.2.3 化学防治
        1.2.4 生物防治
    1.3 植物内生细菌
        1.3.1 解淀粉芽孢杆菌
        1.3.2 拉氏根瘤菌
    1.4 技术路线
    1.5 本研究目的意义
2 甘蔗内生细菌的筛选及鉴定
    2.1 材料和设备
        2.1.1 甘蔗样品及病原菌
        2.1.2 主要培养基
        2.1.3 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样品的采集与分离
        2.2.2 甘蔗内生拮抗细菌的筛选
        2.2.3 甘蔗内生促生细菌的筛选
        2.2.4 两株甘蔗内生细菌的鉴定
        2.2.5 拮抗菌株ZC2-4 的广谱抑菌性检测
    2.3 结果
        2.3.1 甘蔗鞭黑粉菌(S.scitanmineum)拮抗细菌与促生细菌的分离和筛选
        2.3.2 促生细菌D3 的鉴定
        2.3.3 拮抗细菌ZC2-4 的鉴定
        2.3.4 拮抗细菌ZC2-4 的广谱抑菌性
    2.4 小结
3 拉氏根瘤菌D3菌株对甘蔗鞭黑粉菌的促生作用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
        3.1.1 供试菌株
        3.1.2 主要培养基
        3.1.3 仪器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菌株D3 促生物质的提取
        3.2.2 菌株D3 促生物质对甘蔗鞭黑粉菌单倍体及菌丝体的影响
        3.2.3 菌株D3 促生物质稳定性的研究
        3.2.4 菌株D3 温室接种试验
    3.3 结果
        3.3.1 菌株D3 促生物质的提取
        3.3.2 菌株D3 促生物质对甘蔗鞭黑粉菌单倍体及菌丝体的影响
        3.3.3 菌株D3 促生物质的稳定性研究
        3.3.4 菌株D3 温室接种结果
    3.4 小结
4 解淀粉芽孢杆菌ZC2-4 菌株对甘蔗鞭黑粉菌的拮抗作用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仪器
        4.1.1 供试菌株
        4.1.2 主要培养基
        4.1.3 仪器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菌株ZC2-4 发酵上清的抑菌检测
        4.2.2 菌株ZC2-4 抑菌物质的提取
        4.2.3 菌株ZC2-4 抑菌物质对甘蔗鞭黑粉菌单倍体及菌丝体的影响
        4.2.4 菌株ZC2-4 抑菌物质稳定性的研究
        4.2.5 菌株ZC2-4 抑菌物质广谱抑菌性检测
        4.2.6 菌株ZC2-4 产抑菌物质培养基的选择
        4.2.7 菌株ZC2-4 温室接种试验
    4.3 结果
        4.3.1 菌株ZC2-4 发酵上清的活性检测
        4.3.2 菌株ZC2-4 抑菌物质的提取
        4.3.3 菌株ZC2-4 抑菌物质对甘蔗鞭黑粉菌单倍体及菌丝体的影响
        4.3.4 菌株ZC2-4 抑菌物质的稳定性
        4.3.5 菌株ZC2-4 抑菌物质广谱抑菌性的检测
        4.3.6 菌株ZC2-4 产抑菌物质培养基的选择
        4.3.7 菌株ZC2-4 温室接种结果
    4.4 小结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讨论
    5.4 下一步的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桑树内生枯草芽孢杆菌7PJ-16对桑椹菌核病生防作用及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桑椹菌核病的研究概况
        1.1.1 发生及危害
        1.1.2 病原菌的种类及侵染循环
        1.1.3 防治措施
    1.2 植物内生菌起源及其生物学作用
        1.2.1 植物内生菌的概念
        1.2.2 植物内生菌的多样性与生物学功能
    1.3 芽孢杆菌的分布及对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作用
        1.3.1 芽孢杆菌的基本概况
        1.3.2 芽孢杆菌防治植物病害的主要机制
    1.4 微生物组学研究概况
        1.4.1 微生物基因组学研究
        1.4.2 微生物转录组学研究
        1.4.3 芽孢杆菌组学研究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3 主要研究内容
        2.3.1 内生芽孢杆菌7PJ-16生防潜力的评估
        2.3.2 内生芽孢杆菌7PJ-16防病促生效果的研究
        2.3.3 内生芽孢杆菌7PJ-16防病促生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
        2.3.4 内生芽孢杆菌7PJ-16生防相关代谢物的分析与鉴定
    2.4 技术路线
第3章 内生芽孢杆菌7PJ-16生防潜力的评估
    3.1 实验材料
        3.1.1 菌株
        3.1.2 试验动物
        3.1.3 质粒、供试桑种与土壤
        3.1.4 桑树样本的采集
        3.1.5 主要培养基
        3.1.6 主要试剂及其配制
        3.1.7 主要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内生Bacillus sp.7PJ-16 对小鼠生长的影响
        3.2.2 内生Bacillus sp.7PJ-16 对家蚕生长的影响
        3.2.3 内生Bacillus sp.7PJ-16 在桑树中的侵染定植特征
        3.2.4 健康桑树内生细菌的种群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内生Bacillus sp.7PJ-16 对小鼠生长的影响
        3.3.2 内生Bacillus sp.7PJ-16 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
        3.3.3 内生Bacillus sp.7PJ-16 在桑树中定植能力的分析
        3.3.4 内生芽孢杆菌在健康桑树中的种群分布
    3.4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内生芽孢杆菌7PJ-16防病促生效果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供试菌株、桑种和土壤
        4.1.2 培养基
        4.1.3 主要仪器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内生Bacillus sp.7PJ-16 发酵条件的优化
        4.2.2 内生Bacillus sp.7PJ-16 对菌核病原菌生长和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4.2.3 内生Bacillus sp.7PJ-16 对田间防病效果的检测
        4.2.4 内生Bacillus sp.7PJ-16 对温室促生效果的检测
        4.2.5 数据处理与统计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内生Bacillus sp.7PJ-16 产抑菌活性物质发酵条件的优化
        4.3.2 内生Bacillus sp.7PJ-16 对菌核病原菌生长与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4.3.3 内生Bacillus sp.7PJ-16 田间防病效果的检测
        4.3.4 内生Bacillus sp.7PJ-16 温室促生效果的检测
    4.4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内生芽孢杆菌7PJ-16防病促生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供试菌株与质粒
        5.1.2 培养基和主要试剂
        5.1.3 主要设备仪器
    5.2 主要方法
        5.2.1 内生Bacillus sp.7PJ-16 全基因组的解析
        5.2.2 内生Bacillus sp.7PJ-16 与菌核病病原菌的互作转录组研究
        5.2.3 内生Bacillus sp.7PJ-16 生防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验证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内生Bacillus sp.7PJ-16 的全基因组解析
        5.3.2 内生B.subtilis7PJ-16 与菌核病病原菌的互作转录组研究
        5.3.3 内生B.subtilis7PJ-16 生防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验证
    5.4 小结与讨论
第6章 内生芽孢杆菌7PJ-16生防相关代谢物的分析与鉴定
    6.1 实验材料
        6.1.1 供试菌株
        6.1.2 主要培养基与试剂
        6.1.3 主要仪器设备
    6.2 实验方法
        6.2.1 内生B.subtilis7PJ-16 发酵上清液制备与理化性质检测
        6.2.2 抑菌活性的检测方法
        6.2.3 内生B.subtilis7PJ-16 发酵液中小分子抑菌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
        6.2.4 内生B.subtilis7PJ-16 发酵液中脂肽抗生素的分析与鉴定
        6.2.5 内生B.subtilis7PJ-16 促生相关物质的检测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内生B.subtilis7PJ-16 发酵上清液理化性质的检测
        6.3.2 内生B.subtilis7PJ-16 发酵液中抑菌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
        6.3.3 内生B.subtilis7PJ-16 促生相关物质的检测
    6.4 小结与讨论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论文创新性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研课题
致谢

(5)辣椒种子拮抗青枯病菌内生细菌的分离、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辣椒抗青枯病品种筛选鉴定
        1.2.2 辣椒种子内生细菌的分离、纯化、保存
        1.2.3 内生细菌对青枯病菌的抑制作用测定
        1.2.4 拮抗青枯病菌内生细菌的鉴定
        1.2.5 拮抗青枯病菌内生细菌的抑菌广谱性研究
        1.2.6 内生细菌对辣椒青枯病生物防治效果的测定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抗青枯病辣椒种子样品的筛选
    2.2 辣椒种子内生细菌的分离纯化
    2.3 拮抗青枯病菌内生细菌的筛选
    2.4 拮抗青枯病菌内生细菌的鉴定
    2.5 内生细菌抑菌广谱性测定
    2.6 内生细菌对辣椒青枯病的生防效果
3 讨论与结论

(6)辣椒炭疽病菌的鉴定、综合防治及互作后辣椒基因差异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辣椒炭疽病研究进展
        1.1 病原菌的种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1.1.1 种类
        1.1.2 炭疽病生物学特性
    2 药剂筛选进展
    3 辣椒内生细菌的研究
    4 数字表达谱测序技术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辣椒炭疽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症状
        2.2 病原菌分离和致病性测定
        2.3 病原菌鉴定
        2.4 生物学特性测定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辣椒炭疽菌的室内药剂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化学药剂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2 化学药剂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辣椒炭疽病菌的拮抗菌株筛选和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拮抗菌株的分离
        2.2 拮抗能力测定
        2.3 生物功能测定
        2.4 耐盐性测定
        2.5 拮抗菌株的鉴定
    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辣椒在炭疽菌诱导下的基因表达谱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样本RNA信息
        2.2 测序数据过滤
        2.3 序列比对分析
        2.4 表达量分析
        2.5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2.6 差异基因GO功能显着性富集分析
        2.7 差异基因KEGG功能显着性富集分析
        2.8 KEGG富集通路的共表达基因
        2.9 植物与病原互作
    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1.主要结论
    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7)猕猴桃内生菌次生代谢产物抗菌活性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植物内生菌及其抗菌物质
        1.1.1 植物内生菌的简介和优势
        1.1.2 植物内生菌的广谱抑菌效应
        1.1.3 内生菌活性物质的分离与鉴定
        1.1.4 内生菌活性物质的种类及特性
    1.2 植物内生菌对果蔬病害防治的作用及机理
    1.3 樱桃番茄采后的理化变化
        1.3.1 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
        1.3.2 硬度及相关营养成分的变化
        1.3.3 活力氧及酶活力的变化
        1.3.4 樱桃番茄致病性病原菌
    1.4 樱桃番茄采后保鲜技术研究
        1.4.1 物理方法
        1.4.2 化学方法
        1.4.3 生物方法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猕猴桃内生菌的分离鉴定及抑菌效果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和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猕猴桃根、茎、叶及果实中内生菌的分离
        2.2.2 具有广谱抑菌效果的内生菌的筛选
        2.2.3 菌株MR-1及ML-1的菌落形态特征
        2.2.4 菌株MR-1及ML-1的生理生化反应特性
        2.2.5 菌株MR-1及ML-1的16S r DNA序列分析
        2.2.6 MR-1和ML-1抑菌谱测定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内生菌MR-1培养条件优化及发酵滤液稳定性检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培养基组分的筛选
        3.2.2 发酵条件的优化
        3.2.3 发酵滤液的稳定性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内生菌MR-1发酵滤液对樱桃番茄采后保鲜效果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1.3 试验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处理组对樱桃番茄采后失重率的影响
        4.2.2 处理组对樱桃番茄采后腐烂率的影响
        4.2.3 处理组对樱桃番茄采后MDA含量的影响
        4.2.4 处理组对樱桃番茄采后Vc的影响
        4.2.5 处理组对樱桃番茄采后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4.2.6 处理组对樱桃番茄采后可滴定酸的影响
        4.2.7 处理组对樱桃番茄采后POD活性的影响
        4.2.8 处理组对樱桃番茄采后SOD活性的影响
        4.2.9 处理组对樱桃番茄采后CAT活性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内生菌MR-1抗菌活性物质初步分离纯化及鉴定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与试剂
        5.1.2 仪器与设备
        5.1.3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树脂筛选结果
        5.2.2 洗脱液筛选结果
        5.2.3 柱层析结果
        5.2.4 液质联用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与展望
        6.2.1 创新点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中英文对照表

(8)油茶炭疽病生物防治途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油茶的经济价值与种植现状
    1.2 油茶主要病害发生与防治情况
        1.2.1 油茶炭疽病
        1.2.2 油茶软腐病
    1.3 拮抗微生物在植物病害防治上的应用
        1.3.1 拮抗微生物的作用机理
        1.3.2 拮抗微生物种类及应用
    1.4 芽孢杆菌在生物防治上的应用
        1.4.1 芽孢杆菌的生防机理
        1.4.2 芽孢杆菌在植物病害中的应用
    1.5 真菌病毒及其在生物防治上的应用
        1.5.1 真菌病毒的弱毒现象
        1.5.2 导致弱毒现象的真菌病毒种类
        1.5.3 真菌病毒在生物防治上的应用潜力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油茶炭疽病病原鉴定及油茶品种对炭疽病抗性比较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试剂和培养基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样品采集
        2.1.5 油茶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2.1.6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及致病性测定
        2.1.7 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2.1.8 油茶自然抗病性调查
        2.1.9 油茶品种对油茶炭疽病的抗性测定
        2.1.10 油茶果实感病等级划分及经济指标的测定
        2.1.11 种子含油率的测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病原菌的分离及回接试验
        2.2.2 病原菌的鉴定及形态特征
        2.2.3 不同油茶品种对油茶炭疽病的抗性比较
        2.2.4 油茶果实感病对其经济指标的影响
        2.2.5 病害等级与油茶果实出油率的影响
    2.3 小结和讨论
        2.3.1 小结
        2.3.2 讨论
第三章 油茶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对油茶炭疽病菌拮抗性能测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油茶内生真菌的分离方法的研究
        3.2.2 抽样策略的研究
        3.2.3 油茶内生真菌的种类和分布
        3.2.4 油茶内生真菌抗性筛选结果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油茶炭疽病菌拮抗细菌的筛选与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土样
        4.1.2 病原真菌
        4.1.3 植物材料
        4.1.4 培养基成分与配制
        4.1.5 主要试剂及配制
        4.1.6 主要仪器
        4.1.7 拮抗细菌的分离和筛选
        4.1.8 拮抗细菌功能性物质定性检测
        4.1.9 拮抗细菌形态学观察
        4.1.10 拮抗细菌生理生化测定
        4.1.11 拮抗细菌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
        4.1.12 拮抗细菌的离体叶片防效试验
        4.1.13 拮抗细菌的盆栽防效试验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拮抗细菌的分离与筛选
        4.2.2 P-14菌株抑菌谱的测定
        4.2.3 P-14菌株功能性物质定性检测
        4.2.4 菌株P-14的形态学特征
        4.2.5 菌株P-14的生理生化鉴定
        4.2.6 菌株P-14的16S r RNA序列分析
        4.2.7 离体叶片防效
        4.2.8 盆栽试验防效
    4.3 小结和讨论
        4.3.1 小结
        4.3.2 讨论
第五章 拮抗细菌P-14的拮抗物质分析和拮抗机理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菌株
        5.1.2 菌液制备
        5.1.3 脂肽类抗生素的测定
        5.1.4 挥发性有机物质(VOCs)的测定
        5.1.5 P-14抑菌物质对油茶炭疽病菌的作用机理研究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拮抗菌P-14脂肽类物质的分离与鉴定
        5.2.2 拮抗菌P-14与脂肽类拮抗物质合成相关基因的检测
        5.2.3 解淀粉芽孢杆菌挥发性抑菌物质的鉴定
        5.2.4 P-14抑菌物质对油茶炭疽病菌的作用机理研究
    5.3 小结与讨论
        5.3.1 小结
        5.3.2 讨论
第六章 拮抗细菌P-14的发酵条件和对油茶炭疽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主要试剂
        6.1.2 主要仪器
        6.1.3 试验菌株
        6.1.4 培养基
        6.1.5 试验林地概况
        6.1.6 发酵培养基成分优化
        6.1.7 发酵条件优化
        6.1.8 菌体生物量和抑菌活性测定
        6.1.9 田间应用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培养基成分对菌株P-14发酵和抑菌活性的影响
        6.2.2 菌株P-14培养条件的优化
        6.2.3 P-14菌株发酵液田间试验效果
    6.3 小结与讨论
        6.3.1 小结
        6.3.2 讨论
第七章 油茶炭疽病菌真菌病毒筛选及序列分析鉴定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供试菌株
        7.1.2 主要试剂
        7.1.3 仪器
        7.1.4 溶液及培养基的配制
        7.1.5 菌株的培养与菌丝收集
        7.1.6 病毒基因组dsRNA的小量提取和纯化
        7.1.7 病毒基因组dsRNA的全序列测定
        7.1.8 病毒序列拼接与分析
    7.2 结论和分析
        7.2.1 炭疽菌内dsRNA筛选
        7.2.2 YD4-2 菌株中ds RNA的 c DNA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
    7.3 .小结和讨论
        7.3.1 小结
        7.3.2 讨论
第八章 全文总结
    8.1 总结
    8.2 创新点
    8.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大豆内生细菌BS-41的定殖动态及大豆内生有益细菌的分离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植物内生细菌的概念
    2 植物内生细菌的来源
    3 植物内生细菌的定殖
    4 植物内生细菌的定殖检测方法
    5 植物内生细菌多样性及研究方法
        5.1 植物内生细菌的多样性
        5.2 植物内生细菌的研究方法
    6 植物内生细菌的生物学功能
        6.1 植物内生细菌对植物病虫害的防治作用
        6.2 植物内生细菌的防病机制
        6.3 植物内生细菌的促生作用
        6.4 植物内生细菌的植物修复作用
        6.5 植物内生细菌的有害作用
    7 植物内生细菌的应用
        7.1 利用内生细菌构建工程菌株
        7.2 植物内生细菌作为生防制剂
    8 植物内生细菌研究存在问题
    9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内生拮抗细菌BS-41在大豆体内的定殖动态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大豆品种
        1.2 供试菌株
        1.3 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1.4 抗利福平突变菌株BS-41R的筛选
        1.5 标记菌株BS-41R的遗传稳定性
        1.6 标记菌株BS-41R在大豆植株内的定殖动态
        1.7 检测内生细菌BS-41R能否通过种子遗传到下一代
        1.8 新收获大豆种子所育小苗对大豆疫霉的抗性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标记菌株BS-41R的筛选与遗传稳定性
        2.2 内生标记菌株BS-41R在大豆植株内的定殖
        2.3 新收获大豆种子所育小苗中BS-41R的分离检测
        2.4 新收获种子所育小苗的长势比较
        2.5 新收获大豆种子所育小苗对大豆疫霉的抗性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大豆内生拮抗细菌的分离鉴定与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大豆
        1.2 供试病原菌
        1.3 大豆内生细菌的分离
        1.4 大豆内生细菌的鉴定
        1.5 大豆内生拮抗菌株的筛选
        1.6 大豆内生拮抗细菌对大豆促生效果的测定
        1.7 接种大豆内生拮抗菌株的大豆小苗对大豆疫霉的抗性测定
        1.8 大豆内生拮抗细菌在大豆植株内的定殖能力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豆内生细菌的分离结果
        2.2 大豆内生拮抗细菌的筛选结果
        2.3 大豆内生拮抗细菌的促生效果
        2.4 接种大豆内生拮抗细菌的大豆小苗对大豆疫霉的抗性
        2.5 大豆内生拮抗细菌在大豆植株内的定殖能力
    3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项目资助
致谢

(10)抑病蕉园土壤及不同香蕉植株组织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土壤代谢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及专有词汇检索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香蕉枯萎病
        1.1 香蕉枯萎病发展历史
        1.2 香蕉枯萎病病因及症状
        1.2.1 香蕉枯萎病病因
        1.2.2 香蕉枯萎病症状
        1.3 香蕉枯萎病的防控
        1.3.1 抗病品种选育
        1.3.2 化学防控
        1.3.3 生物防控
        1.3.4 农业防控
    2 抑病型土壤和导病型土壤
        2.1 抑病型土壤和导病型土壤
        2.2 抑病型土壤机制
    3 植物内生菌
        3.1 植物内生菌
        3.2 植物内生菌分类组成
        3.3 植物内生菌功能
        3.4 香蕉内生菌研究进展
    4 土壤代谢组学
    5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6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6.1 研究内容
        6.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抑病型蕉园健康香蕉土体、根际及植株内生可培养细菌群落的差异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蕉园基本信息
        1.1.2 供试土壤及组织样品
        1.1.3 供试培养基
        1.2 试验方法
        1.2.1 组织样品表面消毒
        1.2.2 不同梯度稀释液制备
        1.2.3 可培养总细菌及假单胞菌分离、筛选及纯化
        1.2.4 总细菌和假单胞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1.2.5 假单胞菌拮抗香蕉尖孢菌的能力测定
        1.3 数据整理及统计分析
    2 结果和分析
        2.1 蕉园土壤、根际及香蕉内生可培养微生物群落分析结果
        2.2 抑病型及导病型蕉园样品细菌群落组成差异及其对群落差异贡献度
        2.3 蕉园土壤香蕉根际及不同组织部位内生可培养假单胞菌的相对丰度及拮抗尖孢菌能力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抑病型蕉园健康香蕉土体、根际及植株内生细菌群落的差异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蕉园基本信息
        1.1.2 供试土壤及组织样品
        1.1.3 供试试剂
        1.1.4 供试引物
        1.2 试验方法
        1.2.1 组织样品前处理
        1.2.2 土壤及植物组织DNA提取
        1.2.3 土壤及植物组织病原菌丰度定量
        1.2.4 土壤及植物组织内生细菌群落高通量测序
        1.3 数据整理及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通量测序结果概况
        2.2 抑病型和导病型蕉园和香蕉植物部位内生细菌alpha多样性
        2.3 抑病和导病型蕉园土壤和香蕉植物部位内生细菌beta多样性
        2.4 抑病和导病型蕉园同一部位差异内生细菌属水平分析
        2.4.1 抑病和导病型蕉园土体的差异内生细菌属水平分析
        2.4.2 抑病和导病型蕉园香蕉根际的差异内生细菌属水平分析
        2.4.3 抑病和导病型蕉园香蕉根部的差异内生细菌属水平分析
        2.4.4. 抑病和导病型蕉园香蕉茎部的差异内生细菌属水平分析
        2.4.5 抑病和导病型蕉园香蕉叶部的差异内生细菌属水平分析
        2.5 抑病蕉园和导病蕉园内生细菌在土壤和植物部位的分布
        2.6 抑病蕉园和导病蕉园特定微生物类群丰度对病原菌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抑病与导病型蕉园土壤微生物代谢组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蕉园基本信息
        1.1.2 供试土壤及组织样品
        1.1.3 供试仪器和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代谢物提取
        1.2.2 上机检测
        1.2.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代谢组测序结果概况
        2.2 抑病土壤和导病土壤代谢物鉴定分析
        2.3 抑病土壤和导病土壤代谢物聚类分析、热图分析
        2.4 抑病土壤和导病土壤代谢物PCA和PLS-DA分析
        2.5 抑病土壤和导病土壤代谢物样品间差异化合物分析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创新点
研究展望
致谢
硕士期间已(待)发表论文与授权发明专利

四、辣椒内生菌拮抗细菌的筛选(论文参考文献)

  • [1]西藏不同地区油菜种子可培养内生菌的分离及促生特性研究[D]. 孙玉. 西藏农牧学院, 2021(08)
  • [2]耐酸耐盐多抗细菌的筛选及其对植物几种真菌病害的抑制作用[D]. 张帅帅.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6)
  • [3]两株甘蔗内生细菌对甘蔗鞭黑粉菌的作用研究[D]. 张旭娜.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20(07)
  • [4]桑树内生枯草芽孢杆菌7PJ-16对桑椹菌核病生防作用及机理的研究[D]. 徐伟芳. 西南大学, 2020(11)
  • [5]辣椒种子拮抗青枯病菌内生细菌的分离、鉴定[J]. 牟玉梅,范高领,邢丹. 中国瓜菜, 2020(02)
  • [6]辣椒炭疽病菌的鉴定、综合防治及互作后辣椒基因差异表达[D]. 魏立娟. 甘肃农业大学, 2019(02)
  • [7]猕猴桃内生菌次生代谢产物抗菌活性及应用研究[D]. 张敏.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8]油茶炭疽病生物防治途径探讨[D]. 喻锦秀.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9]大豆内生细菌BS-41的定殖动态及大豆内生有益细菌的分离筛选[D]. 张圆圆. 南京农业大学, 2019
  • [10]抑病蕉园土壤及不同香蕉植株组织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土壤代谢特征研究[D]. 吕娜娜. 南京农业大学, 2019

标签:;  ;  ;  ;  ;  

辣椒内生菌拮抗菌的筛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