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水土保持林树种结构调整及其效益研究

辽西水土保持林树种结构调整及其效益研究

一、辽西地区水保林树种结构的调整及其效益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苏长芳[1](2021)在《谢家沟小流域水土流失防治及其效益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文章通过对辽宁省朝阳县谢家沟小流域自然与社会状态的回顾,明确小流域水土流失的主要影响因素,阐述小流域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分析小流域水土流失防治中出现的问题,评价水土流失防治的生态与经济效益,以期为同类地区小流域的水土流失防治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左政[2](2020)在《长白山落叶松林多功能评价与经营 ——以金沟岭林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长白山落叶松林是东北虎、豹的重要活动栖息地。本研究通过观测固定样地数据,运用定性判断与定量化、模型模拟相结合,野外调查与科学推理相结合等系统科学整合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以金沟岭林场为例进行长白山落叶松林的多功能评价与经营研究。依据18块固定样地调查数据,分析了不同起源落叶松林不同生长阶段的林分结构特征。依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确定落叶松林多功能,构建多功能评价模型,评价不同起源、不同年龄阶段落叶松林结构与多功能关系。探索落叶松林各主要功能及多功能随时间变化规律,研究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落叶松林多功能经营模式,对研究区域落叶松林的多功能经营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使其最大实现落叶松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果:(1)分析了落叶松人工林和天然林不同龄组的林分结构,结果表明:中龄林阶段,人工林直径分布为左偏单峰山状分布,天然林为多峰山状分布;近熟林阶段,人工林直径分布为单峰山状分布,天然林为多峰山状分布;成熟林阶段,人工林直径分布都为单峰山状分布,天然林为多峰山状分布。人工林不同龄组阶段小、中、大、特大径级组蓄积比例分别为4:5:1:0、0:5:5:0和0:6:3:1;天然林不同龄组小、中、大、特大径级组蓄积比例分别为1:6:2:1、1:4:5:0、0:4:4:2。落叶松人工林中龄林为弱度混交,近熟林介于中度混交和强度混交之间,成熟林为中度混交;天然林中龄林和近熟林皆为中度混交,成熟林为强度混交。人工林和天然林的林木空间分布皆为中龄林阶段为团状分布,近熟林阶段为偏团状分布,成熟林阶段为随机分布;人工林和天然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阶段林木大小比数均为中庸状态;落叶松人工林和天然林各龄组样地的林木均处于生长空间不足的状态。(2)比较分析了落叶松人工林和天然林不同龄组乔木、灌木和草本三个层次的物种多样性状况和天然更新状况。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到多样性综合指数,结果表明落叶松天然林的物种多样性优于人工林;利用熵值和负相关系数综合评价法构建了落叶松林更新的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表明落叶松人工林中龄林更新状况优于成熟林和近熟林;落叶松天然林近熟林更新状况优于成熟林和中龄林。(3)研究了落叶松林的功能需求,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和碳汇为主要的功能需求。采用了综合权重法构建了落叶松林森林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选择了多样性综合指数值、灌木盖度、针阔比、龄组、林分郁闭度、草本盖度、坡度、乔木层林分生物量和林分蓄积量共9个评价指标。通过样地调查并结合现有相关数据,开展研究地区落叶松林在林分层次的多功能评价,评价结果如下:(a)落叶松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和碳汇功能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大而增大,到近熟林阶段,增长趋势趋于平缓;水源涵养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再趋于稳定的趋势;多功能值均呈现先上升后趋于平缓的趋势,其中人工林在46a后多功能值趋于平缓。落叶松天然林在110a处达到最大值,而后落叶松天然林多功能值趋于平缓。(b)落叶松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与水源涵养功能之间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大,表现出先对立后互利的关系;落叶松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与碳汇功能之间为互利关系,均随着碳汇功能的增大而增大;落叶松林水源涵养功能与碳汇功能两者之间随着林分年龄增长,相互关系逐渐由对立关系转为互利关系。(c)落叶松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水源涵养功能分别与碳汇功能之间呈显着正相关性,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与水源涵养功能之间无显着相关性。(4)以森林多功能经营为落叶松林多功能经营理念,研究确定落叶松林多功能经营目标、目标结构体系和相应的调整技术,提出了不同起源、不同年龄阶段落叶松林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为主导功能,兼顾水源涵养功能及碳汇功能的多功能经营模式,为落叶松林的多功能经营提供了理论依据。

潘营飞[3](2019)在《朝阳地区生态林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林对改变朝阳地区的气候现状、构建生态文明、增强“生态软实力”、创建生态森林城市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朝阳地区响应国家林业政策的号召,在生态林建设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首先梳理了生态林发展的理论基础;其次,梳理了朝阳地区生态林发展状况,并通过对生态林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其背景分析,找出生态林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再次,运用SWOT分析法对朝阳地区生态林发展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进行了战略分析;最后,基于以上分析提出推进朝阳地区生态林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朝阳地区生态林建设历经林业缓慢发展(1949-1978年)、生态林重点工程建设(1979-2016年)和生态森林城市创建(2017年-现在)阶段,生态林占地面积扩展到63万公顷,覆盖率达到31.9%。通过SWOT分析发现,朝阳地区显露出生态林资源结构不合理、地理环境影响大、山区交通条件不便等劣势的同时,还受到病虫害威胁、生物多样性减弱、砍伐及放牧威胁大等冲击;但是,在自然森林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丰富、林业安全设施不断完善等方面凸显优势的同时,还拥有着全球生态治理的发起、国内发展政策的出台、生态林工程建设契机、全民生态环保意识提高等发展机遇。进而,提出了适地适树配置树种、完善保护制度、强化科技研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开展宣传教育工作等可行性建议,以期对朝阳地区生态林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意义。

张诗琦[4](2018)在《辽西地区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辽西地区降雨较为集中,山体的植被覆盖率低,导致辽西地区的水土流失状况较为严重,给当地的生产和生活都带来了一定影响。筛选适合当地条件和农业发展的水土治理措施,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将兴城市碾盘沟小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水保林、坡耕地、梯田和封禁地四种水土保持措施,分别从样地的坡上、坡中、坡下的0-20cm土层和20-40cm土层采集土样,对土壤的容重、孔隙度、微团聚体组成、有机质含量、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以及土壤pH进行测定,分析土壤理化性质,运用主成分法对比分析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土壤综合肥力,得出以下结论:(1)土壤在0-20cm土层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要优于20-40cm土层,说明土壤质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坡下土壤的理化性质要优于坡中和坡上土壤。(2)林地由于没有受到人为干扰,枯枝落叶层在微生物分解下产生大量的腐殖质,促进了土壤的胶结作用。因此,林地的微团聚体结构最优,分形维数最小,土壤结构最为稳定,同时有机质和各化学营养元素相比其他水土保持措施含量最高,土壤pH值最低。由于封禁地最大限度保护了地表土壤的原生态,使得各项理化指标要优于水保林,并且得到了实验数据的支持。(3)人工耕作以机械方式最大限度疏松了表层土壤,但人工耕作也破坏了土壤中团聚体原有的结构,增加了土壤中细颗粒的含量,因此耕地对土壤的物理性质改良要次于林地。同时人工耕地由于按照生产需要补充了适量的肥料,保证了土壤中有机质和各类化学营养元素的含量,同时有效调节了土壤的pH值,因此人工耕地对土壤化学性质具有一定的改良效果,鉴于作物对土壤中有机质和化学元素的消耗,使得耕地的理化性质要次于林地。其中,梯田因改变了地型,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因此梯田对土壤的物理结构改良要优于坡耕地。(4)通过对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主成分分析,最终得出的不同水土措施改良后的土壤肥力得分,按照数值大小进行排序可知封禁地>水保林>梯田>坡耕地>裸地。通过分析得出最终结论,封禁地的土壤物理性质更为稳定,土壤蕴含的化学养分更为丰富,其次是水保林,梯田、对土壤的改良效应弱于林地。从经济角度来看,生态环境的改善应和农业生产有机结合,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应该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经济果林的种植,对于坡耕地应逐步改为梯田来有效拦截水土流失,蓄积土壤养分,改良土壤质量。只有充分调整土地结构和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提出适宜当地条件水土保持措施,才能在改善生态效应的同时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李玉斌[5](2017)在《荆条对辽西地区棕壤改良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荆条和玉米地为研究对象,从土壤孔隙特征、土壤团聚体含量及稳定性的角度系统地分析荆条对辽西地区棕壤改良作用的效果。结果表明:1)荆条可以较好地改善土壤孔隙结构,增加了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土能力。2)荆条土壤团聚体分布较均匀,>0.25 mm风干土团聚体含量(92.58%)高于玉米地(90.28%),>0.25mm团聚体含量较玉米地提高32.29%。3)荆条的土壤团聚体破损率始终小于玉米地,荆条土壤团聚体破损率为60%,玉米地为94%;荆条土壤团聚体水稳性指数为56.6%,玉米地为22.3%。

张文臣,李树民,洪新[6](2017)在《新时期辽西地区应用性林业科研工作的创新与发展(Ⅲ)》文中指出文章是"新时期辽西地区应用性林业科研工作的创新与发展"一文的第3部分。在前面对辽西地区应用性林业科研工作模式创新相关理论探讨的基础上,该文从"新时期辽西地区应用性林业科研工作的基本方针及发展目标"、"科研工作的总体原则"、"科研工作的具体构想"、"辽西地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分析及应用性研究的系统设计"几个方面,阐述新时期辽西地区应用性林业科研工作的新模式的主要构想。

孙红[7](2016)在《铁岭市调整树种结构的探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铁岭市现有林地面积42.53万hm2,但树种结构失调,其中落叶松占21.3%,油松占18.7%,柞树占37.2%,杨树占10.1%,樟子松占2.6%,桦树占2.1%,刺槐占1.9%,其它树种仅占6.1%。很多林分以纯林为主,松干蚧、松毛虫等病虫害危害严重;油松、柞树、杂林生长缓慢,个别林分形成小老树。据此,提出了调整树种结构的具体措施。

王春生[8](2016)在《麟游县水保林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林草措施是水土保持三大措施之一,大规模、有计划地建设水保林是促进水土保持、发展生态农业的必由之路。麟游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开始建设水保林,水土保持效益显着,但已建成的水保林中,油松纯林占60%以上,树种过于单一,由此引发了病虫害易发、林木生长相对较慢、蓄水保土效益相对较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大力建设混交林、草灌乔结合、有效管护三大应对措施。

王春生[9](2015)在《麟游县水保林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文中指出林草措施是水土保持三大措施之一,大规模、有计划地建设水保林是促进水土保持、发展生态农业的必由之路。麟游县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开始建设水保林,水土保持效益显着,但已建成的水保林中,油松纯林占60%以上,树种过于单一,由此引发了病虫害易发、林木生长相对较慢、水土保持效益相对较差等问题。对此,本文提出了大力建设混交林、草灌乔结合、有效管护三大应对措施。

孙雅卿[10](2012)在《多尺度的三峡库区典型小流域防护林体系优化配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峡库区防护林体系作为长江流域重要的天然生态屏障,是区域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防护林体系的空间优化配置是影响库区防护林体系的综合效益,特别是生态防护效益发挥的关键技术。防护林体系的构建要最终满足人们所期望的多目标、广用途、高价值的需求,确保小流域生态功能和经济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选取三峡库区两个典型的小流域(人工和自然),在ARCGIS9.3平台上,利用空间数据分析进行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在坡面尺度上构建定量化的数学模型,在群落尺度上进行实地外业调查和实地走访,在小流域尺度上综合上述各项技术和理论,运用多目标规划的理论,并利用MATLA、LINGO9.0等工具,定量化调整小流域的植被类型结构,从坡面尺度、群落尺度和小流域尺度等多个尺度构建科学合理的研究体系,确定多尺度的小流域典型配置模型。本文运用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深入探讨分别以生态林生态系统和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为主的,两种典型小流域优化植被模式,主要的研究成果有:(1)小流域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综合考虑小流域的立地条件,选取海拔、.坡度、土壤厚度、腐殖质厚度、可达性等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因子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典型小流域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兰陵溪小流域最适宜等级面积为4.8566km2,占流域总面积的23.74%,适宜等级面积为7.314375km2,占流域总面积的35.76%,基本适宜等级面积为5.362025km2,占流域总面积的26.21%,不适宜等级面积为2.92235km2,占流域总面积的14.29%;杉木小流域最适宜等级面积为0.881392km2,占流域总面积的15.69%,适宜等级面积为2.206127km2,占流域总面积的39.26%,基本适宜等级面积为1.447277km2,占流域总面积的25.76%,不适宜等级面积为1.084004km2,占流域总面积的19.29%(2)在坡面尺度上,研究的重点应为减少土壤侵蚀和防治水土流失,本研究对影响小流域土壤侵蚀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和比较,创新的提出植被土壤侵蚀贡献度因子,对坡面尺度土壤侵蚀评价指数进行修正,确定修正版的坡面尺度土壤侵蚀评价指数的函数,并确定小流域坡面尺度的优化配置模式和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宽度:杉木溪小流域为生态林—经济林—生态林,灌木—经济林—生态林;兰陵溪小流域当坡面为15。时,灌木—生态林—耕作—生态林,灌木—耕作—经济林—生态林,耕作—经济林—生态林,生态林—耕作—生态林;当坡面为25。时,灌木—生态林—经济林—生态林。在小流域中,耕作这种配置类型适宜在上坡位和中坡位进行布局,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防治水土流失、控制土壤侵蚀。(3)群落尺度上,通过实地外业调查和数据统计,确定小流域4种植被类型的8种典型群落优化配置模式:灌—草模式、针叶混交林模式、针阔混交林模式、混合模式、经济林复合模式、经济林—生物措施复合模式、经济林—草复合模式、经济林—耕作模式等,并确定灌木主要树种的为黄荆条、毛黄栌、槛木,生态林的主要树种马尾松、杉木、青冈栎、柏木、枫香,以及经济林的主要树种为柑桔、脐橙、板栗、茶。(4)结合多目标规划的方法论,对小流域的生态效益、经济社会效益进行货币化计算,得到小流域多目标规划的目标函数F(x)和相关的约束条件集。在30种植被配置类型中,确定小流域的理想配置模式。在ARCGIS9.3平台上,划分坡面、栅格计算、重新分类,得到小流域防护林空间优化配置图,并对兰陵溪和杉木溪两个小流域优化前后的结果进行详细的比较和分析,兰陵溪小流域优化后灌木面积为0.6970km2,减少了1.0728km2,生态林面积为3.8752km2,减少了2.1119km2,经济林面积为8.1867km2,增加了2.93km2,耕作面积为2.0244km2,增加了0.2547km2,杉木溪小流域优化后灌木面积为0.4014km2,减少了0.5791km2,生态林的面积为1.8742km2,增加了0.2733km2,经济林的面积为3.3432km2,增加了0.8799km2。兰陵溪和杉木溪小流域优化后减少的土壤侵蚀量分别为40811.344605t/km2·a和20488.8109t/km2·a,综合效益增加值分别为42083148.25元和20403124.19元,各方面效益都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二、辽西地区水保林树种结构的调整及其效益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辽西地区水保林树种结构的调整及其效益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谢家沟小流域水土流失防治及其效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谢家沟小流域水土流失主要影响因素
    1.1 传统农耕观念对水土流失的助推作用
    1.2 矿山企业不规范生产对地表地貌的严重破坏
    1.3 落后的家畜养殖方式阻碍了区域生态自然性恢复
    1.4 冬春交替之季反复性冻融导致的沟堰崩塌
    1.5 夏秋两季降雨相对集中引发的水土流失
2 谢家沟小流域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2.1 以政策为导向,改变农民种植理念和种植方式
    2.2 强化对矿山企业水土流失防控措施执行的监督指导
    2.3 倡导现代养殖模式和荒山有计划封育
    2.4 落实沟堰、沟壑和荒坡的综合治理
3 谢家沟小流域水土流失防治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4 谢家沟小流域水土流失防治效益评价

(2)长白山落叶松林多功能评价与经营 ——以金沟岭林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森林多功能评价研究
        1.1.1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研究
        1.1.2 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1.1.3 碳汇功能研究
        1.1.4 森林多功能经营研究
    1.2 落叶松研究
        1.2.1 落叶松结构研究
        1.2.2 落叶松多功能评价研究
        1.2.3 落叶松多功能经营研究
    1.3 落叶松林多功能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势
        2.1.3 气候
        2.1.4 土壤
        2.1.5 森林植被分布
        2.1.6 社会经济条件
        2.1.7 森林资源及经营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数据来源
        2.3.1 相关数据资料
        2.3.2 样地调查
    2.4 研究方法
        2.4.1 龄组划分方法
        2.4.2 数据处理方法
3 落叶松林林分结构特征
    3.1 不同起源落叶松林基本林分结构特征分析
    3.2 不同起源落叶松林直径结构
        3.2.1 直径分布
        3.2.2 直径分布拟合
    3.3 不同起源落叶松林蓄积结构
    3.4 不同起源落叶松林空间结构
        3.4.1 混交度
        3.4.2 角尺度
        3.4.3 胸径大小比数
        3.4.4 林分开敞度
        3.4.5 林分垂直结构
    3.5 不同起源落叶松林生物量及碳储量结构
        3.5.1 不同林龄落叶松林单木生物量研究
        3.5.2 生物量与蓄积量线性关系
        3.5.3 研究地林分碳储量、碳密度及其经济价值测定
    3.6 不同起源落叶松林不同生长阶段结构特征
    3.7 小结
4 落叶松林物种多样性及天然更新
    4.1 数据分析
        4.1.1 物种重要值
        4.1.2 物种多样性指数
        4.1.3 林分更新综合值计算
    4.2 计算结果
        4.2.1 不同生长阶段物种重要值
        4.2.2 不同生长阶段物种多样性
        4.2.3 各龄组生物多样性主成分分析
        4.2.4 落叶松天然林和人工林更新状况研究
    4.3 小结
5 落叶松林多功能评价研究
    5.1 落叶松林森林多功能需求分析
        5.1.1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
        5.1.2 涵养水源功能
        5.1.3 碳汇功能
    5.2 落叶松林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1 构建原则
        5.2.2 指标的选取
        5.2.3 指标的计算
        5.2.4 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5.2.5 综合评价指数计算
    5.3 落叶松林多功能评价
    5.4 落叶松林多功能关系
        5.4.1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与水源涵养功能关系
        5.4.2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与碳汇功能关系
        5.4.3 水源涵养功能与碳汇功能关系
        5.4.4 森林多功能随时间变化关系研究
    5.5 落叶松林不同森林功能之间关系研究
        5.5.1 不同生态功能间相关性研究
        5.5.2 不同生态功能之间关系研究
    5.6 小结
6 落叶松林多功能经营模式
    6.1 经营原则
        6.1.1 可持续经营原则
        6.1.2 多功能经营原则
    6.2 落叶松林目标结构体系
        6.2.1 经营目标
        6.2.2 蓄积结构目标
        6.2.3 树种组成目标
        6.2.4 直径结构目标
        6.2.5 垂直层次结构目标
        6.2.6 空间结构目标
        6.2.7 物种多样性目标
        6.2.8 更新结构目标
    6.3 落叶松林结构调整主要技术
        6.3.1 不同龄组的林分结构调整
        6.3.2 采伐模式研究
    6.4 落叶松林多功能经营模式
    6.5 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7.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3)朝阳地区生态林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与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架构、流程与方法
    1.4 研究中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生态林发展相关理论
    2.1 生态林概念及其特征
        2.1.1 生态林概念
        2.1.2 生态林特征
    2.2 生态林发展相关理论
第三章 朝阳地区生态林发展状况
    3.1 地理概述
    3.2 生态林发展及其制约因素
        3.2.1 生态林发展历程
        3.2.2 生态林发展主要制约因素
第四章 朝阳地区生态林可持续发展的SWOT分析
    4.1 内部环境分析
        4.1.1 优势(strengths)
        4.1.2 劣势(weaknesses)
    4.2 外部环境分析
        4.2.1 机遇(opportunities)
        4.2.2 威胁(threats)
    4.3 战略选择分析
第五章 朝阳地区生态林可持续发展对策
    5.1 按适地适树原则配置生态林树种
    5.2 加强管理并完善生态林保护制度
    5.3 坚持科技支撑生态林发展建设
    5.4 加大生态林财政资金投入力度
    5.5 积极开展生态林宣传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4)辽西地区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
        1.3.2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研究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目标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3 研究内容
        1.4.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设计与方法
    2.1 试验区的自然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方法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3.1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3.2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孔隙的影响
        3.2.1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总孔隙度的影响
        3.2.2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毛管孔隙度的影响
        3.2.3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非毛管孔隙度的影响
    3.3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微团聚体分布的影响
        3.3.1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土壤微团聚体的组成
        3.3.2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土壤微团聚体的分形维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4.1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土壤有机质的特征
        4.1.1 梯田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4.1.2 水保林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4.1.3 封禁地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4.1.4 坡耕地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4.1.5 裸地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4.1.6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土壤有机质的对比
    4.2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土壤氮素的特征
        4.2.1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土壤全氮的特征
        4.2.2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土壤碱解氮的变化
    4.3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对土壤磷素的影响
        4.3.1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土壤全磷的变化
        4.3.2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土壤速效磷的特征
    4.4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钾素的影响
        4.4.1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土壤全钾的变化
        4.4.2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土壤速效钾的变化
    4.5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土壤pH值的变化
        4.5.1 梯田对土壤pH值的影响
        4.5.2 水保林对土壤pH值的影响
        4.5.3 封禁地对土壤pH值的影响
        4.5.4 坡耕地对土壤pH值的影响
        4.5.5 裸地对土壤pH值的影响
        4.5.6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土壤pH值的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辽西地区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改良效益的综合评价
    5.1 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
    5.2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改良效益的综合分析评价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8)麟游县水保林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水土流失状况
2 水保林建设概况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病虫害易发
    3.2 林木生长相对较慢
    3.3 蓄水保土效益相对较差
4 应对措施
    4.1 大力建设混交林
    4.2 草灌乔结合
    4.3 有效管护
5 结语

(9)麟游县水保林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水土流失状况
2 水保林建设概况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病虫害易发
    3.2 林木生长相对较慢
    3.3 水土保持效益相对较差
4 应对措施
    4.1 大力建设混交林
    4.2 草灌乔结合
    4.3 有效管护
4结语

(10)多尺度的三峡库区典型小流域防护林体系优化配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防护林相关概念
        1.2.1.1 防护林
        1.2.1.2 防护林体系
        1.2.1.3 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
        1.2.2 各个尺度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研究进展
        1.2.2.1 景观尺度的防护林空间配置研究进展
        1.2.2.2 坡面尺度防护林空间配置的研究
        1.2.2.3 群落尺度防护林空间配置的研究
2 研究地区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形环境
        2.1.2 气候土壤
        2.1.3 植被现状
        2.1.4 生态问题
    2.2 社会经济概况
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方法
    3.1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3.1.1 研究内容
        3.1.2 研究技术路线
        3.1.3 数据来源
    3.2 流域范围的提取
        3.2.1 空间数据预处理
        3.2.2 生成无洼地DEM
        3.2.3 水流流向计算和汇流积累量的计算
        3.2.4 河网的提取和流域边界的划分
    3.3 坡面尺度土壤侵蚀评价指数
        3.3.1 坡面尺度土壤侵蚀影响因子
        3.3.2 坡面土壤侵蚀评价指数与修正
    3.4 群落尺度优化配置
    3.5 小流域优化配置理论
        3.5.1 多目标规划模型的理论
        3.5.2 小流域多目标规划模型
        3.5.2.1 规划目标函数
        3.5.2.2 规划决策变量
        3.5.2.3 规划约束条件
        3.5.2.4 规划模型求解
4. 结果与分析
    4.1 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4.1.1 评价对象和评价单元
        4.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3 评价模型的构建及三维可视化
    4.2 小流域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
        4.2.1 评价对象的评价单元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3 小流域土地适宜性的评价结果
        4.2.4 评价结果的三维模拟
    4.3 小流域坡面尺度优化配置
    4.4 小流域群落尺度优化配置
        4.4.1 小流域常见群落类型
        4.4.2 群落尺度典型优化配置模式
    4.5 小流域优化配置
        4.5.1 多目标规划模型求解
        4.5.2 小流域优化结果和优化前后比较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创新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辽西地区水保林树种结构的调整及其效益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谢家沟小流域水土流失防治及其效益评价[J]. 苏长芳. 水利发展研究, 2021(03)
  • [2]长白山落叶松林多功能评价与经营 ——以金沟岭林场为例[D]. 左政.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3]朝阳地区生态林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 潘营飞. 大连海洋大学, 2019(03)
  • [4]辽西地区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分析[D]. 张诗琦.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4)
  • [5]荆条对辽西地区棕壤改良作用的研究[J]. 李玉斌.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17(01)
  • [6]新时期辽西地区应用性林业科研工作的创新与发展(Ⅲ)[J]. 张文臣,李树民,洪新. 辽宁林业科技, 2017(01)
  • [7]铁岭市调整树种结构的探讨研究[J]. 孙红.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6(08)
  • [8]麟游县水保林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 王春生. 中国水土保持, 2016(03)
  • [9]麟游县水保林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 王春生. 陕西水利, 2015(04)
  • [10]多尺度的三峡库区典型小流域防护林体系优化配置[D]. 孙雅卿. 华中农业大学, 2012(02)

标签:;  ;  ;  ;  ;  

辽西水土保持林树种结构调整及其效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