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本修订

初中语文课本修订

一、初级中学语文课本修订说明(论文文献综述)

张琳[1](2021)在《华北人民政府版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研究》文中提出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在平山县王子村正式成立后,对华北解放区政治、经济、文化进行正规化的统一管理。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除陈布新,开创性地展开中小学教育改革,开启新中国人民教育发展的先河。华北人民政府版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影响着新中国成立后各个版本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及历史学教育教学改革。自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入侵,军阀割据,战乱不已,学校教科书杂乱,殖民主义、封建主义思想充斥其中。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革故鼎新,统一编审与修订解放区教科书,从体例、内容、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等方面破旧立新,把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与与学校教学实践相结合,将历史教育与社会动员相结合,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授历史知识,探究历史发展客观规律,体现了史学教育为培养新中国、新社会建设者服务的教育思想。编审者的爱国情怀、进步思想倾注于新教材编写、审订之中。华北人民政府版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不仅吸收了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教科书的优点和经验,而且赋予了成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的崭新内容,贯穿了人民是历史的主人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历史教科书雏形,为当今教材编写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历史镜鉴。

杨洁[2](2021)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语法知识编写发展研究(1949-2019)》文中指出语文学习的中心任务是进行语言学习,而语言的建构和运用就离不开对语言知识的学习,因此语言知识中的语法知识就在这其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但反观现实的语文学习,语法知识备受争议,再加上语法知识淡化的呼声依然没有消散,使得语法知识的学习受到一定的影响。随着当下知识观和教材观的不断变化发展,教材中语法知识编写的方式、内容等也需要做出一定的革新。因此,通过研究新中国成立七十年间的主流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语法知识编写情况,梳理编写历程找到问题所在,给出合理的编写建议十分有必要。本研究采用知识分析法和历史研究法,厘清新中国成立七十年以来的十一套人教版语文教材和“文革”时期的一套河北省语文教材中的语法知识编写情况,梳理语法知识编写的发展历程。从微观的角度,可以发现语法知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得到了恢复;随着教材编写工作的稳步发展,进而对语法知识反复的调整,呈现出语法知识独立成册、增加语法知识复习提纲等特点;受到大环境的影响,语法知识开始精简,编写零散;随后又重新调整,语法知识再度回归;受到“淡化语法”的影响,语法知识再度精简;如今,语法知识又重新走入师生视野,随文编排。从宏观的角度可以发现,语法知识编写大致经历了从大量系统增加到随文编排、从重新走向繁琐到削弱精简、从最大程度淡化到逐步恢复的过程,呈现出波浪式的趋势。这种趋势的背后,其实也反映出语法知识在编写时关注数量,忽视质量、静态语法知识过多、语法知识编排不合理等问题。采取调查法对呼市某实验中学的八位教师进行访谈,了解教师们对教材中语法知识编写的看法以及他们发现的问题。结合以上两个方面,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提出语法知识编写建议。首先,应突出语法知识的语言性作用,为学生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搭建桥梁,增加一定练习,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语法知识。第二,以实用为目的,构建相对完整的语法知识体系,语文教材中的语法知识有很多但并没有明确告诉学生是运用了怎样的知识体系,所以整体上看起来相对零散。如果给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语法知识体系,这有助于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框架,便于他们在言语表达和理解中的知识调动,提高学习效率。第三,语法知识是语言知识中的一个内容,如果孤立处理其学习效果可能略显逊色,应与其他的语言知识一起运用,相互融合,从而使语法知识编写走向综合。第四,增加方法性知识,为学习语法知识提供支持,让语法知识的学习由静态转化为动态。最后,语法知识的编写应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王思源[3](2021)在《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文中提出实践性是地理学科基本属性之一。晚清学校地理课程诞生至今的百年的时间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一直在地理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考察、观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既是地理学科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中学地理课程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是地理教育育人模式和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途径与手段。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作为培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主要途径,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地理实践教学的诸多因素中,教学内容是决定性的因素,不同的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决定了相应的活动形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因此,本文通过对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分析,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为地理实践教学提供支撑。不同历史时期的课程文本凝聚了当时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实践结晶。课程文本承载着国家意志,体现了科学精神,是课程与教学的物质载体。课程文本可以视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点的文字语言表达,具有纲领性和强制性。尽管实践丰富多彩,但是教育实践被要求必须如此执行,实质精神不能偏离课程文本的要求。因此可以通过对课程文本历史考证,揭示我国中学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进程与特点。本研究从课程计划的角度,把握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变化的整体学科背景;从地理课程标准的角度,审视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内容体系的变化过程与趋势;最后从地理教科书的角度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方面的内容特征。以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作为课程文本研究的时间起点,基于课程文本的视角,聚焦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以时间为线索,依据课程文本的历史演化进程,运用内容分析法探寻晚清至今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和规律。在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梳理过程中,找到课程文本及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相关研究提供详实的历史依据,为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和课程文本修订提出合理化建议。绪论部分主要对研究缘起、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进行综合阐述,并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和地理课程文本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一、二、三章围绕课程文本的历史变化过程,展现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脉络。将百年中学课程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前,包含晚清政府、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三个时期;20世纪50年代之后,以改革开放为分界包含前后两个时期;21世纪之后为新课改时期。从课程计划(课程方案)、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地理教科书三个层次的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和要求进行内容分析。从课程名称、课时与科目、课程类型和课程目标四个方面总结不同时期地理课程设置特点;归纳了不同时期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课程要求;分析了教科书内容体系基本特征及审定出版概况;总结并分析了不同时期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及其原因。最后综述了各阶段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主要成就和局限。第四章基于百年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过程的历史经验,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形式、实施途径和意义等角度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做出研究和阐述,以此作为阐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依据。第五章采取内容分析方法,从地理实践活动的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四个方面,聚焦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对人教版教科书进行了纵向的历史研究,对现行七版初中教科书和四版高中教科书的实践活动内容特征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分析。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找到初中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第六章分析和总结了在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设计和实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课程设置、课程要求、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课程文本的角度提出了修订建议。最后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评价的转向四个方面提出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建议。

张蓬[4](2021)在《中国“新文学”与“国文教育”互动关系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中国“新文学”与中学“国文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清末民国时期新式教育制度、白话文教科书新文学选文、新文学作品教学等方面的分析,发掘新文学在酝酿、发生、发展中与“国文教育”之间的互动影响。“新文学”借助教育制度奠定了国文教育中的“知识身份”,通过国文教科书编写加速了传播,影响了学生文学观念和审美趣味的形成,奠定了其经典地位,同时“新文学”也全面推动了国文教育改革,加快了国文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新文学”与中学“国文教育”之间的关系纷繁复杂,主要体现在教育改革、知识生产与传播、文学创作、经典形成等方面。为了清晰地呈现出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从“文学”“教育”的双视角,以国文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尤其是“新文学”在“国文教育”中的经典形成,旨在通过以上分析促进当下文学教育中对“新文学”作品的正确认识和科学选择,为学生的文学修养培养等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本文共分五章,尝试从现存国文教育制度文件、发行量大且出版权威的代表性国文教科书等方面入手,进行细致的史料分析,探究中学“国文教育”与“新文学”之间在文学传播、知识生产、经典形成、文学创作等方面的互动关系。第一章通过对清末民初教育制度演变的考察,论证了学制和教育宗旨的变迁为“新文学”进入“国文教育”提供了先决条件,“国语运动”作为“新文学”和“国文”的媒介、桥梁,以“国语统一”为共同目的,实现了“国语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双潮合一”,确立了“新文学”在“国文教育”中的“知识身份”地位。第二章以国文教科书对新文学作品的传播为研究内容,阐述了新思想、新文化和新文学如何通过国文教科书进行传播。其中政府教育部门的权力、教科书编写者的个人兴味制约着教科书对新文学作品的筛选,也影响了新文学知识的生产。从1920年代“新文学”开始进入国文教科书,到1940年代战争背景下,“国定本”以党化教育的名义对新文学作品的排挤,再到开明新编国文读本坚决选用新文学作品以反抗“国定本”的压制,都体现了国文教科书对新文学作品经典化形成的推动作用。第三章论述了新文学对国文教学改革的促进。从“问题教学法”、“道尔顿制”实验到“精读”“略读”法,新文学选文帮助国文教育加快了现代化进程。与此同时,新文学也促进了国文教育的作文教学改革,教科书中的新文学作品成为学生写作训练的范文,不仅促进了学生现代文体意识的形成,也使新文学的知识地位、知识形象在中学的作文教学中被强化,在这个过程中,新文学也得到了考试制度的官方认可,自身的知识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第四章分析了新文学作家的文学创作与国文教育之间的相互影响。新文学作家倡导白话文,自主编写教材,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带去新文化、新思想。从教经历也为作家提供了创作素材,他们将自己的教育理想诉诸作品,同时也促进了新文学的发展。新文学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国文教育的改革、发展,加速了国文教育的现代化进程。第五章探讨了国文教育在现代文学作品经典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现代语文教科书中那些不可缺少的现代文学“经典篇目”,其“经久不衰”的原因除了作品本身的经典本质外,在经典形成的过程中,还有教育、政治等其他外部力量的参与,它们的共同作用形成了文学作品的“经典化”。对于“新文学”来说,“国文教育”是一个最佳的传播途径。清末以降的学制改革和教育宗旨演变为新文学进入国文教育领域提供了先决条件,国语运动作为新文学和国文教育的桥梁,以“国语统一”为共同目的,实现了新文学与国文教育的全面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新文学也借助国文教育这一途径,推行新文学、新文化、新思想,促进了现代文学审美观念及书写范式的形成。但是受到教育权力机制的约束和教育者个人视野及志趣的影响,国文教育对新文学存在着“限制性”选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新文学作品价值的认识。不过从最终的结果来看,二者之间的互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新文学促进了国文教学改革,引领了民国教育的新风尚,加速了其现代化进程。在二者互动的过程中,新文学选文培养了学生的现代文体意识,使新文学的知识地位、知识形象在国文教育中被强化,新文学知识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经典”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沈艳[5](2020)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选文的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古诗是中国历史文化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学样式,更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它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相当独特的审美价值,是古代文人骚客们言之气格、写之神韵、抒发情感、谈理想抱负的一种最佳的方式,也是学生们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汲取传统文化智慧的重要载体,体现着中国源远流长的人类文明。自建国以来,人民教育出版社共发行了十套中学语文教材,其中九套教材选编了古代诗歌,可以说古代诗歌是中学语文教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教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每套教材所选的古诗都有所不同,其变迁的过程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论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具体内容有:第一部分,即论文的绪论部分,本部分交代论文的研究缘由、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以及概念的界定。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选文变迁的统计与分析。这一章是本文的一个源头也是一个重点,笔者将变迁对象的时间范围限定在1952年到2003年出版的十套教材上。先做好对人教版十套教材中古诗选文的梳理,是对教材研究的基础。在梳理的基础上再对每个版本的古诗选文进行统计与分析,通过统计与分析来阐述其变迁的本质及变迁的规律。最后从变迁的历程上追根溯源,继而推进本研究的深度,为下文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章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选文变迁的原因。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有缘由的,这一章从各个时期教育政策的变化、教学大纲的修订以及中华文化传承的需要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变迁的原因。三方面的原因相辅相成,教育政策的变化影响着教学大纲的修订,教学大纲的修订也体现了一个时期教育政策的变化,这也是教材中古诗选文变化的根本原因。每次大纲的修订都会对古诗文的学习提出新的要求,文化传承之需也逐渐被提上日程,因此,这也变成了古诗选文变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第三章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选文变迁的积极启示。这一章包括三节,第一节要谈的是对古诗选文变迁的认识与反思,通过对古诗选文变迁过程中的认识去发现相关的问题从而进行反思。当然,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因此,变迁所产生的意义也是非常深远的,能为以后的古诗选编及教学作出一个生命启示是我们必须得研究的。第二节分别从作者朝代、古诗题材、古诗体裁三方面入手分析其与部编版的有效衔接。因为其衔接的有效性,最后一节将从部编版教材古诗选文的特点及选编建议入手来研究本内容。这既是我所研究的目的所在也是我最后的落脚点。综合来看,本研究在内容和结构两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都是紧紧围绕古诗文变迁这一主题作纵向深入论述,为部编版语文教材更好的选编古代诗歌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作新一步的探索。

周丽威[6](2020)在《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文中提出教科书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小课本大启蒙已经成为教科书研究领域的共识。教科书不仅是知识载体,更是价值载体。习近平关于“教科书是国家事权”的重要论断为我国教科书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新时代教科书建设面临大众化、全球化等诸多困境,教科书建设必须积极回应时代挑战,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基础。因此,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地融入教科书建设,如何保持我国教科书建设方向的正确性等重要问题亟须各学科加强教科书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目前,语文、政治等科目的中小学教科书的价值溯源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研究尚处于缺位状态。习近平主席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上强调广泛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近年来,怀特海有机哲学日益受到学界关注。“怀特海全集翻译与研究”成为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选题之一,世界着名的生态经济学家、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认为有机哲学是解决哲学乃至社会科学问题的突破口。再者,我国着名学者王南湜提到“将怀特海与马克思有机结合”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鉴于怀特海有机哲学价值理论深刻的洞见性,其对教科书理论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选择、确定和改进具有理论指导作用。本研究主要以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历史比较法为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进行梳理,提炼不同时期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通过内容分析法,依据构建的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分析框架,从教科书内容、教科书呈现方式、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写主体四个维度,探寻不同时期教科书的价值取向。运用历史比较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做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概括其嬗变特点和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指出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经历了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教科书、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教科书和走向多元取向的教科书三个阶段。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中学生物教科书,始于清朝末年,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在急于求成的应用心理下,教科书被赋予了“救世”的价值。这一时期国人主要将西方教科书的结构“舶来”,呈现出“依葫芦画瓢”的结构主义取向;之后,生物学经历了短暂的学科大发展,特别是实用主义在我国大行其道的时期,生物教科书的体验性、实用性理念被提出;自新中国成立到新课改前夕,生物教科书发展历经波折,从仿苏的一元取向到兼收并蓄各方文化,生物教科书也进行了一纲多本式的形态学和知识论的改变。纵观我国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变迁历程,呈现出典型的从本质到多元的发展特点:在课程目标取向上,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在生物教科书内容取向上,从博物到生物学;在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取向上,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在教科书呈现方式取向上,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在坚持的宏观理念上,政治取向贯穿始终。从目标、内容、编写者取向、呈现方式以及理念上均体现出了本质到多元的路向。通过文本分析,发现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问题:本质主义视阈下对结构的过度强调;反本质层面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在二者融合的视角下看,本质和反本质的均质化造成取向的平均主义。最后,本研究从有机哲学视阈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进行前瞻,提出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多种可能路径:在目标建构上,生物教科书要凸显生物圈命运共同体;在编写思维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注重关系性思维;在课程理解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在课程愿景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在此基础上,指出生物教科书的编写需要注重整体性维度、生态性维度、生活性维度和教育性维度。厘清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历程、特征及问题,不仅需要一种历史学视角的经验总结,更需要一种本体意义上的透视,从价值取向的视角进行一种有机哲学式的审思既能助益我国教科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理论的完善注入新的活力。

赵宗梅[7](2020)在《民国时期开明书店国文教材研究》文中指出开明书店成立于1926年,至1953年与青年出版社合并为中国青年出版社,存续时间不过短短27年,却在中小学国文教材出版领域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且对当今语文教育仍有影响深远的成就。究其原因,与开明书店拥有一群既为文学家、又为教育家且皆有中小学语文教育经验的精英人才分不开。支撑起开明书店国文教材繁荣局面的中坚力量首推夏丏尊和叶圣陶,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开明系列教材在民国时期的异军突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毋庸置疑,开明书店出版的系列中小学教材,是应时代需要而推出的典范作品。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的系列教材,并未把迎合课程标准要求作为基本立足点,而是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以提升学生实际语言运用水平为目标,在教科书编辑、教育理论引导,以及教材的选文安排、知识点导入和课后题设置等环节,形成了一个有机系统,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较完善的语文素养。在小学阶段,注重识字教育和阅读兴趣,因此开明书店小学阶段国语教材的选文偏重日常应用和口语化,以最大限度贴近儿童喜闻乐见的生活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初中阶段国文教材则在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尤重读写两级;高中国文教材在提升学生文言和语体素养方面都有了实质性进展。而理论类阅读和写作教材的大量涌现,则更清晰地体现出开明人关心学生成长,力图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良苦用心。从历时的角度看,开明书店出版的系列教材编写经历了注重生活应用和儿童心理、养成身心诸能力和侧重文章解读三个阶段,直到今天仍然值得语文教育研究者关注和借鉴。

宫义达[8](2020)在《人教版《藤野先生》练习系统变迁研究 ——从语文课程目标的角度》文中认为《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1926年在厦门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了 1904-1906年他在日本留学期间所发生的事情。文质优美是《藤野先生》一经问世就广为流传的重要原因。20世纪50年代以来,《藤野先生》先后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10版初中语文教科书。本文中选择其中8个版本进行分析:《初级中学课本文学 第二册》(1955年)、《初级中学课本文学 第六册》(1957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课本(试用本)语文 第五册》(1978年)、《初级中学课本语文 第五册》(1982年)、《初级中学课本语文 第五册》(1987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实验本)语文 第六册》(1992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2007年)、《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八年级上》(2017年)。在分析《藤野先生》练习系统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人教版《藤野先生》练习系统变迁与课程目标的关系,总结出如何更好地利用《藤野先生》练习系统进行教学。绪论部分分别从研究缘起、研究意义、核心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研究思路、研究价值与研究方法这几个部分进行论文,阐明了笔者对本文写作的总体认识。第一章简要回顾初中语文课程目标的发展,按照课程目标的发展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摸索阶段、双基导向阶段、三维目标导向阶段。总结出初中语文课程目标变化的特点:从灌输知识到全面发展;从注重教法到关注学法;从笼统抽象到清晰具体。语文课程目标变化的原因首先是明确核心素养的培养,其次是推动课程改革的实施,最后对初中语文课程目标的发展进行总结:社会需求居于首位;学科意识逐渐苏醒;学生发展得到重视。第二章对人民教育出版社八个版本《藤野先生》练习系统从题型和内容进行分析,梳理出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注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着重于课文传递的情感的体会;题型较为单一;习题的关联性强。不同之处是对写作手法的特殊价值侧重不同,对汉语基础知识重视不同。第三章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三个阶段探究课程目标与《藤野先生》练习系统的关系,深入分析《藤野先生》练习系统的习题设计是否完全符合课程目标的要求。得出结论:从练习系统的名称上来看,数量由少到多,显示了我国对于语文学科的研究从探索到发展的过程;对于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是贯穿在这三个阶段中;尊重怀念藤野先生的习题在这三个阶段中出现相对较少,教师可以自己进行相应的补充。第四章是在前三章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就如何使《藤野先生》练习系统在教学中发挥最大价值,从教师与学生两个角度提出建议。教师应加强练习系统的关联性:加强练习系统与其他系统的联系;加强练习系统与教学目标的联系;加强练习系统与设计教学的联系。学生应加强练习系统与学习实际的联系:改进学习方式;提高语文素养。

陆亚柳[9](2020)在《新中国成立后初中语文外国选文选编变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材的选编是课程论研究的重点,选文系统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它不仅承载着知识信息,同时也是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学生智力、能力、审美情趣以及人格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外国选文作为学生了解世界的窗口,在课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纵观十二套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外国选文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选编取向,在篇目、数量、文体、国别、时代、经典性程度和价值取向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研究以十二套教材为对象,对外国选文选编的变化情况和变化原因进行研究,以期对初中语文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有所帮助。本文正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新中国成立后初中语文教材的发展历程和外国选文的选编进行整体的概述,形成一个宏观的把握。第二部分重点从篇目、数量、文体、国别、时代、经典性程度和价值取向七个方面对外国选文的变化进行整体分析,可以发现在选文的篇目上,共有篇目的选录次数多于独有篇目的选录次数,变动程度保持中等;外国选文的数量变化较大,总体上呈现出“U字形”的发展趋势;文体以小说为主,兼顾其他文学和实用文体;选取的多为欧美国家的作品,展现出“欧洲中心”的趋势;选文的经典性程度呈现出“n字形”的变化态势,选录了大量经典作品;价值取向方面重视“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时“人与自然”取向也越来越受重视。第三部分针对外国选文选编的变化情况,从社会变迁、教育思想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三个方面重点阐述了影响其选编的因素。第四部分反思了外国选文选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选编建议和教学建议。在选编时要适当增加外国选文的数量,进一步扩大选取范围,顺应时代潮流,思考整本书视野下的外国选文。在教学中要在变动中扩展选文写作及作家背景,在变动中把握经典选文,在变动中重构选文解读,在变动中创新对以往教材的使用。

苗顺芳[10](2020)在《《孔乙己》教学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孔乙己》是鲁迅先生所着的一篇经典的短篇小说,自1922年以来就作为小说的典范被编入不同时期的语文教材之中,在1986年被确定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基本篇目,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全篇不足3000字,体制精巧,思想深邃,其故事情节的叙述、人物语言的描写和形象的刻画都是值得深入推敲和品味的。本论文试以《孔乙己》教学史为研究的切入点,从三个时期对《孔乙己》教学史及解读现状进行纵向梳理和归纳,即《孔乙己》相对自由期的解读(1922年-1949年),对文本的解读较自由,与文本的文学性解读较为贴近;《孔乙己》曲折行进期的解读(1950年-1976年),对文本的解读受政治使命的制约;《孔乙己》多样化的解读(1977年至今),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以及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注重对文本的个性化、多样化和开放化解读。同时还对每一时期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编撰及《孔乙己》在该时期语文教材中的收录概况进行分析,整理《孔乙己》在不同时期的文学解读、教学解读及教学价值的确定,横向参照教参书、课堂教学中对《孔乙己》的解读及典型的教学案例三个视域,对《孔乙己》的接受情况进行梳理,分析不同视角下《孔乙己》教学与解读的倾向性。《孔乙己》的文学解读主要包括文学界诸多学者对文本的自由解读,透过文学解读的视角来剖析文本的深刻内涵,并探究文学解读对教学解读产生的影响;梳理教参书对《孔乙己》的解读,是明晰教材编写者对文本的解读是如何渗透到课堂教学解读之中的;课堂教学中对《孔乙己》的解读主要是透过教师的视野,以教学案例的设计和课堂实录为载体来了解《孔乙己》在课堂中的教学接受情况。据此,本论文以不同时期的教材、教参书、经典的教学案例及诸多学者对《孔乙己》的解读为研究的出发点,运用文献分析法、教材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旨在梳理和分析《孔乙己》自编入教材近百年来的教学价值的定位与变迁,明晰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接受情况,探索和归纳《孔乙己》自民国至今的文学解读、教学解读和课堂接受中所存在的一些解读泛化以及个性化解读缺失等共性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建议,为同类的小说教学提供合理的借鉴和启示。

二、初级中学语文课本修订说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初级中学语文课本修订说明(论文提纲范文)

(1)华北人民政府版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四)概念界定
一、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前的中小学历史教科书概说
    (一)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地区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使用
    (二)解放战争前期华北地区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使用
二、华北人民政府版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
    (一)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
    (二)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修订与出版
三、华北人民政府版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体例、内容、特点
    (一)《新编高级小学历史课本》的体例、内容
    (二)《初级中学中国近代史》的体例、内容
    (三)《高级中学中国历史》的体例、内容
    (四)中学与小学历史教科书的联系与区别
    (五)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特点
四、华北人民政府版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思考
    (一)唯物史观传播与历史学科教学有机结合
    (二)学校教育与社会动员相统一
    (三)促进新中国教科书出版的恢复与发展
    (四)对当代中国教科书编写的影响
    (五)对新时代“四史”学习教育的启示
    (六)探索中的遗憾与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2)初中语文教材中语法知识编写发展研究(1949-201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关于语法知识编写研究
        2.关于初中语文语法知识的重要性研究
        3.关于语文教材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
        1.调查法
        2.历史研究法
    (五)语法知识相关概念界定
        1.语法
        2.语法知识
        3.教学语法
        4.中学教学语法
一、初中语文教材中语法知识编写发展历程及趋势
    (一)编写发展历程
        1.初期恢复(1949-1952)语法知识初涉
        2.反复调整(1953-1965)语法知识不断调整
        3.停滞不前(1966-1967)语法知识精简
        4.再度回归(1978-1993)语法知识系统化
        5.面临剪裁(1993-2010)语法知识逐渐淡化
        6.重新再现(2010-2016)语法知识随文编排
    (二)初中语文教材中语法知识编写趋势
        1.从大量系统增加到打破体系随文编排
        2.从重新走向繁琐化到削弱精简
        3.从最大程度淡化到逐步恢复
二、初中语文教材中语法知识编写问题
    (一)初中语文教师对语法知识编写的认识
        1.访谈调查设计
        2.访谈结果
    (二)编写问题诊断
        1.课程层面
        2.教材层面
        3.语法知识体系层面
三、初中语文教材中语法知识编写建议
    (一)教材编写理论
        1.学习迁移理论
        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二)教材编写建议
        1.突出语法知识的语言性作用
        2.构建实用且完整的语法知识体系
        3.语法知识编写应走向综合
        4.增加方法性知识
        5.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是实现地理实践活动目标的基本保证
        (二)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与规律的研究薄弱
        (三)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存在问题
    二、研究背景
        (一)时代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倡导地理实践活动
        (二)国际共识: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修订引发课程改革
        (三)学科要求:课程文本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现状
        (二)课程文本研究现状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五、研究思路
        (一)跨学科的研究范式
        (二)“理论-历史-现实”的三维分析框架
        (三)以课程文本为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载体
        (四)以确定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依据为逻辑线索
    六、研究方法
        (一)多维联动的研究方法原则
        (二)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初创
    一、20 世纪50 年代前课程文本概况
        (一)学制的变革推动课程文本发展
        (二)课程文本修订的历史沿革
    二、晚清政府时期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
        (一)地理课程设置中朦胧的地理实践活动意识
        (二)官民合作的地理教科书中的地理实践活动
        (三)晚清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的反思
    三、民国时期北洋政府课程文本首次出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一)新学制后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出现在课程文本中
        (二)教科书编写有所突破但仍未见地理实践活动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现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四、民国时期南京政府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基本确立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体系基本形成
        (二)地方志为主的教科书仍缺少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三)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不做具体规定
    五、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一)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从无到有
        (二)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未落实到行动层面
第二章 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
    一、20 世纪50 年代后课程文本概况
        (一)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课程文本更新
        (二)教学计划和地理教学大纲新变革
    二、改革开放前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课外自然地理内容体系
        (一)借鉴苏联经验的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技能技巧的培养
        (二)以苏联教材为蓝本的地理教科书有一定实践活动内容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以自然地理为主
    三、改革开放后以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内外结合的内容体系
        (一)地理课程秩序的恢复与现代地理课程体系的确立
        (二)教科书活动栏目注重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
        (三)观察和调查为实践活动主要形式及其实施
    四、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一)逐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
        (二)不同时期局限性因素的克服促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第三章 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改革
    一、21 世纪以来课程文本修订概况
        (一)重修课程文本是构建中国特色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
        (二)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研制与修订
    二、21 世纪以来多样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各具特色
        (一)地理课程结构优化满足学生多样发展需求
        (二)各具特色的地理教科书有种类丰富的活动栏目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联系实际反映时代特征
    三、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一)课程理念的更新和教科书的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教学
        (二)教科书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存在差距
第四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历史经验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一)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认识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特点
        (一)能动性
        (二)实践性
        (三)真实性
        (四)发展性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一般特点
        (二)初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三)高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形式
        (一)地理观察与观测
        (二)地理考察与实习
        (三)地理实验与制作
        (四)地理调查与参观
    五、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
        (一)学科课程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三)课外活动与研学旅行
    六、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意义
        (一)体现地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二)对学生认识和智力发展的价值
第五章 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方法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基本思路
        (二)基于言语信息符号的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分析框架
        (三)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研究模型
        (四)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的计算方法
        (五)中学地理教科书选择与活动栏目解读
    二、人教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历史研究
        (一)同一年代不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二)不同年代相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三、现行各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比较研究
        (一)七版初中实验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二)四版高中 2019 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四、基于内容特征分析的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一)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第六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与教学建议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欠缺对初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整体规划
        (二)课程要求的学理论证和历史考证不充分
        (三)课程实施的阻力是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不完善
        (四)课程评价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关照较少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的课程文本修订建议
        (一)课程计划联动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
        (二)课程标准加强对核心概念变化的说明提供理论支持
        (三)教科书精选可操作的实践活动内容实现意义建构
        (四)课程文本发挥育人合力完善地理实践活动评价与考核制度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建议
        (一)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追求的多元化教学目标
        (二)以学科大概念为引领结构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
        (三)以真实情境中活动体验与主体性学习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以社会交互性发展为主的过程性学习质量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中国“新文学”与“国文教育”互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研究历史与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新文学在国文教育中“知识身份”的确立
    第一节 晚清至“五四”教育制度变迁中的“文学”演变
        一、晚清学制改革对“文学教育”的奠基
        二、民初教育改革对“文学教育”地位的确定
        三、“五四”时期教育制度改革对“文学教育”的强化
    第二节 新文学与国文教育“联姻”
        一、“言文一致”的必然结果
        二、文学教育改革的需要
        三、“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的利益共谋
第二章 新文学以国文教科书为媒介的传播
    第一节 1920 年代国文教科书新文学兴味的体现
        一、《白话文范》的“新思潮”倾向
        二、《初中国语文读本》的新文学经典倾向
        三、《初级国语读本》的“新文学理念”倾向
        四、编者个人因素对新文学选文编排的影响
    第二节 1930 年代国文教科书“文学教育”观的转变
        一、“新思潮”的延续与深化
        二、“文艺性”的强调与凸显
        三、从“文学”到“文章”
    第三节 1940 年代国文教科书中新文学的“遮蔽”与“反抗”
        一、“国定本”对“新文学”的有意遮蔽
        二、《开明新编国文读本》对“新文学”的坚持
        三、国文教科书新文学选文特征
第三章 新文学对国文教育改革的推动
    第一节 新文学选文促进阅读教学改革
        一、“人生问题”选文引发“问题教学法”
        二、艺术性选文引发“道尔顿制”教学实验
        三、新文学教育引发“精读”“略读”改革
    第二节 新文学选文促进国文写作教学改革
        一、语体文作文观的形成
        二、写作教学内容的明确
        三、写作指导方法的转变
    第三节 新文学选文促进国文考试改革
        一、考核方式的改变
        二、考核内容的改变
第四章 新文学家教育思想、创作与国文教育的相互影响
    第一节 新文学家教育思想对国文教育的影响
        一、周氏兄弟的“儿童本位”思想
        二、叶圣陶与朱自清的国文教育观
    第二节 国文从教经历对新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以学生为假想读者群的“范文式”创作
        二、以抒发个人教育理想为目的的创作
        三、从教经历影响在作家写作风格中的体现
    第三节 新文学中的“教育书写”
        一、以“教育批判”为主题的创作
        二、以“儿童为本”的创作
        三、为教育助力的新文学读物编辑
第五章 国文教育视野下现代文学经典的形成与反思
    第一节 新文学作品在国文教科书中的“经典化”历程
        一、散文作品的“经典化”形成
        二、小说作品的“经典化”形成
        三、新诗作品的“经典化”形成
        四、戏剧作品的“经典化”形成
    第二节 新文学作品在国文教科书中的“经典”成因
        一、符合选文标准
        二、具有教学价值
        三、文化斗争需要
        四、自我经典化努力
    第三节 国文教育对新文学“经典”产生的影响
        一、节选对原作解读的影响
        二、删改对原作解读的影响
        三、教学阐释对原作的影响
        四、教育及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本文参考的中学国文教科书及新文学选文篇目
后记

(5)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选文的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目标及方法
    五、概念界定
第一章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选文变迁的统计与分析
    第一节 人教版十套教材的梳理
    第二节 十套教材古诗篇目的统计与分析
        一、1952版教材古诗选文的统计与分析
        二、1956版教材古诗选文的统计与分析
        三、1958版教材古诗选文的统计与分析
        四、1961版教材古诗选文的统计与分析
        五、1963版教材古诗选文的统计与分析
        六、1978版教材古诗选文的统计与分析
        七、1981版教材古诗选文的统计与分析
        八、1987版教材古诗选文的统计与分析
        九、1992版教材古诗选文的统计与分析
        十、2003版教材古诗选文的统计与分析
    第三节 人教版教材古诗选文的变迁规律
第二章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选文变迁的原因
    第一节 教育政策的变化
        一、建国初期
        二、大跃进时期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
        四、改革开放时期
        五、新课改以后
    第二节 教学大纲的修订
        一、古诗选文的数量和占比
        二、大纲对古诗选文的要求
    第三节 文化传承的需要
        一、古诗选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二、古诗选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三、古诗选文在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
第三章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选文的积极启示
    第一节 人教版古诗选文变迁的认识及反思
        一、古诗选文变迁的认识
        二、古诗选文变迁的反思
    第二节 人教版与部编版的有效衔接
        一、选文朝代衔接
        二、选文题材衔接
        三、选文体裁衔接
    第三节 部编版教材古诗选文的特点及选编建议
        一、部编版教材古诗选文的选编特点
        二、部编版教材古诗选文的选编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部编版古诗篇目
致谢

(6)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事关国家事权的教科书建设需要加强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有助于某些社会及教育问题的解决
        (三)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研究缺位
        (四)有机哲学价值论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审视提供一种新视阈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教科书与生物教科书
        (二)价值取向
        (三)中学
    四、研究设计
        (一)时间范围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分析框架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教科书研究文献综述
        (一)教科书研究综述
        (二)生物教科书研究综述
    二、有机哲学价值论研究综述
        (一)文献检索概览
        (二)有机哲学价值理论研究综述
    三、研究现状反思
        (一)生物教科书研究的理论基础还有待挖掘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迫在眉睫
        (三)对生物教科书的事实之思掩盖了价值之辨
        (四)有机哲学对于生物教科书研究有着强烈的可借鉴性
第二章 有机哲学价值理论
    一、价值理论生发背景及核心概念说明
        (一)价值理论生发的背景
        (二)核心概念说明
    二、价值的内涵
        (一)价值的本质:事件的内在实在性
        (二)价值的拓展:自然机体也具有自身的价值
    三、有机哲学价值论的核心范畴及构成
        (一)基本原理
        (二)事实与价值
        (三)模式理论
        (四)情感理论
        (五)有机哲学的价值构成或命题
    四、有机哲学知识价值论
        (一)知识的整体性
        (二)“认识”包含三个因素:主体、资料和主体形式
        (三)三种知觉方式:因果效验、直接表象、符号指称
        (四)科学与美不可分离
        (五)注重智慧生成
第三章 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02-1911)
    一、结构主义及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一)结构主义
        (二)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一)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二)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
    四、对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第四章 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12-1948)
    一、实用主义及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一)实用主义
        (二)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一)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二)生物教科书的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四、对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第五章 走向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49-2003)
    一、多元取向的总体特征
        (一)多元取向的内涵
        (二)多元取向的特征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一)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及特点
        (二)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四、对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第六章 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有机哲学审视
    一、价值取向嬗变的特点:从本质到多元
        (一)课程目标: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
        (二)生物教科书内容:从博物到生物学
        (三)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
        (四)教科书呈现方式: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
        (五)政治取向贯穿始终
    二、价值取向的问题:基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一种考察
        (一)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易于形成“呆滞的知识”
        (二)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
        (三)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均质化,忽略对比的和谐
第七章 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
    一、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应凸显命运共同体
        (一)整体宇宙观视阈下的生物圈命运共同体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整体性维度
    二、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重视关系性力量
        (一)生态观上的担当:关系力量思维下的共享生态观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态性维度
    三、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需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
        (一)有机哲学与生物学在生活观上的创新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活性维度
    四、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
        (一)有机思维下的智慧生成
        (二)教科书编写的教育性维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清末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附录2 民国时期生物教科书编着者的学科背景
    附录3 民国时期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附录4 民国时期教科书作者及其出版教科书的统计
    附录5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知识内容框架梳理
    附录6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梳理表
    附录7 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附录8 教科书文本汇总表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
致谢

(7)民国时期开明书店国文教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开明书店国文教材出版概况
    三、研究现状及研究成果
    四、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目标
    五、相关概念界说
第一章 注重生活应用和儿童心理的小学国语教材
    第一节 《开明国语课本》对生活教育的推崇
    第二节 丰子恺插图的生活化趣味
第二章 以养成身心诸能力为宗旨的初中国文教材
    第一节 思想上兼容并包和与时俱进的初中国文教材
    第二节 以知识系统为主导的初中国文教材
第三章 注重文本解读的初高中国文教材
    第一节 文白分编且注重文本解读的教材
    第二节 开明人文言教育观探源
第四章 注重读写教学法的理论型教材
    第一节 《文章讲话》和《阅读与写作》:阅读和写作观的集中体现
    第二节 《文心》:故事性文本中的读写观念
    第三节 《文章例话》中的读写观念
    第四节 《文章作法》:训练类教材开山之作
结论
附录 开明书店国文教材明细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人教版《藤野先生》练习系统变迁研究 ——从语文课程目标的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 练习系统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二) 研究语文课程目标的需要
        (三)《藤野先生》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 语文教科书
        (二) 练习系统
        (三) 语文课程标准
        (四) 语文课程目标
    四、文献综述
        (一) 语文练习系统的相关研究
        (二) 语文课程目标的相关研究
        (三) 《藤野先生》的相关研究
    五、研究思路
    六、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七、研究方法
        (一)内容分析法
        (二) 比较研究法
第一章 初中语文课程目标的简要回顾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初中语文课程目标的发展轨迹
        (一) 摸索阶段
        (二) 双基导向阶段
        (三) 三维目标导向阶段
    二、初中语文课程目标变化的特点与原因
        (一) 初中语文课程目标变化的特点
        (二) 初中语文课程目标变化的原因
    三、初中语文课程目标发展的总结
        (一) 社会需求居于首位
        (二) 学科意识逐渐苏醒
        (三) 学生发展得到重视
第二章 不同版本《藤野先生》练习系统的梳理和比较
    一、不同版本《藤野先生》练习系统的题型分析
        (一) 根据名称分类
        (二) 根据特定题型分类
        (三) 根据一般题型分类
    二、不同版本《藤野先生》练习系统的内容分析
        (一) 对积累记忆类习题的分析
        (二) 对理解类习题的分析
        (三) 对应用类习题的分析
    三、比较的结论
        (一) 相同之处
        (二) 不同之处
第三章 从语文课程目标出发解析《藤野先生》练习系统
    一、摸索阶段
        (一) 1955年版教科书《藤野先生》的练习系统分析
        (二) 1957年版教科书《藤野先生》的练习系统分析
    二、双基导向阶段
        (一) 1978年版教科书《藤野先生》的练习系统分析
        (二) 1982年版教科书《藤野先生》的练习系统分析
        (三) 1987年版教科书《藤野先生》的练习系统分析
        (四) 1992年版教科书《藤野先生》的练习系统分析
    三、三维目标导向阶段
        (一) 2007年版教科书《藤野先生》的练习系统分析
        (二) 统编本教科书《藤野先生》的练习系统分析
第四章 《藤野先生》练习系统的教学建议
    一、加强练习系统与教师教学的关联性
        (一) 加强练习系统与其他系统的联系
        (二) 加强练习系统与教学目标的联系
        (三) 加强练习系统与设计教学的联系
    二、加强练习系统与学生学习的联系
        (一) 改进学习方式
        (二) 提高语文素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人教版历年《藤野先生》作业系统
        1955年版
        1957年版
        1978年版
        1982年版
        1987年版
        1992年版
        2007年版
        部编本
致谢

(9)新中国成立后初中语文外国选文选编变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相关概念界定说明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后人教版初中语文外国选文选编概况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发展历程概述
        一、1950年-1987年国定制时期
        二、1988年-2016年审定制时期
        三、2016年至今“国定制”统编版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人教版初中语文外国选文选编概述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
        二、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
        三、新世纪以来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后人教版初中语文外国选文变动情况及分析
    第一节 篇目上变动程度居中
        一、外国选文篇目的变动情况统计与分析
        二、外国选文篇目的变动情况总结
    第二节 数量上呈现“U字形”发展趋势
        一、外国选文数量的变动情况统计与分析
        二、外国选文数量的变动情况总结
    第三节 文体上呈现单一向多元的发展趋势
        一、外国选文文体的变动情况统计与分析
        二、外国选文文体的变动情况总结
    第四节 国别上范围扩大,以欧美国家为主
        一、外国选文国别的变动情况统计与分析
        二、外国选文国别的变动情况总结
    第五节 时代上以19、20世纪作品为主,早期作品逐渐入选
        一、外国选文时代的变动情况统计与分析
        二、外国选文时代的变动情况总结
    第六节 经典性程度上呈现“n字形”发展趋势
        一、外国选文经典性程度的变动情况统计与分析
        二、外国选文经典性程度的变动情况总结
    第七节 价值取向上以“人与社会”关系取向为主,“人与自我”和“人与自然”逐渐得到重视
        一、外国选文价值取向的变动情况统计与分析
        二、外国选文价值取向的变动情况总结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后人教版初中语文外国选文变动归因
    第一节 社会变迁是影响外国选文选编的根本因素
        一、社会变迁对教育的影响机制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变迁对初中语文外国选文选编的影响
    第二节 教育思想是影响外国选文选编的重要因素
        一、各时期教育思想的变动情况及对外国选文的影响
        二、教育家思想对外国选文的影响
    第三节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影响外国选文选编的直接因素
        一、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关于选文要求的变动情况
        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关于选文要求变动的特点
第四章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外国选文的反思及建议
    第一节 初中语文外国选文存在的反思
        一、在数量上选文占比较小
        二、在地域上选文范围仍较狭窄
        三、在时代上忽视了外国早期的文学
        四、在文体上分布不平衡
        五、整本书阅读未得到重视
    第二节 初中语文教材外国选文选编建议
        一、适当增加外国选文的数量
        二、扩大选文范围
        三、认识民族文化为前提
        四、顺应时代潮流
        五、整本书阅读理念下的选文
    第三节 初中语文外国选文教学建议
        一、在变动中扩展选文写作及作家背景
        二、在变动中把握经典选文
        三、在变动中重构选文解读
        四、在变动中创新对以往教材的使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孔乙己》教学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孔乙己》相对自由期的解读(1922年-1949年)
    第一节 《孔乙己》入选语文教材概况
        一、该时期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编撰及要求
        二、《孔乙己》在语文教材中的收录概况
    第二节 《孔乙己》的解读
        一、文学解读
        二、教学解读及教学价值的确定
第二章 《孔乙己》曲折行进期的解读(1950年—1976年)
    第一节 《孔乙己》入选语文教材概况
        一、该时期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编撰及要求
        二、《孔乙己》在语文教材中的收录概况
    第二节 《孔乙己》的解读
        一、文学解读
        二、教学解读及教学价值的确定
第三章 《孔乙己》多样化的解读(1977年至今)
    第一节 《孔乙己》入选语文教材概况
        一、该时期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编撰及要求
        二、《孔乙己》在语文教材中的收录概况
    第二节 《孔乙己》的解读
        一、文学解读
        二、教学解读及教学价值的确定
        三、典型教学案例(见附录)
第四章 《孔乙己》教学史对现代小说作品教学的启示
    第一节 课前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符合学情要求
        二、深挖背景资料,知人论世解读文本
        三、根据文体特征,设置教学内容
    第二节 课中依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合理开展教学活动
        一、坚持教学解读和文学解读的相互渗透
        二、在故事情节的剖析中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在小说主题和人物形象的分析中关注作者的情感走向
    第三节 课后温故知新并开展阅读拓展延伸
        一、引导学生续写故事结尾
        二、比较阅读同类小说文本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于漪老师教学案例
    附录 B 肖培东老师教学案例
    附录 C 百年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一览表
致谢

四、初级中学语文课本修订说明(论文参考文献)

  • [1]华北人民政府版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研究[D]. 张琳.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初中语文教材中语法知识编写发展研究(1949-2019)[D]. 杨洁.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3]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D]. 王思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中国“新文学”与“国文教育”互动关系研究[D]. 张蓬.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5]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选文的变迁研究[D]. 沈艳.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6]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D]. 周丽威.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7]民国时期开明书店国文教材研究[D]. 赵宗梅.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0)
  • [8]人教版《藤野先生》练习系统变迁研究 ——从语文课程目标的角度[D]. 宫义达.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9]新中国成立后初中语文外国选文选编变动研究[D]. 陆亚柳.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孔乙己》教学史研究[D]. 苗顺芳. 河南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初中语文课本修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