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探讨

长江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探讨

一、长江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刘鑫[1](2021)在《长江经济带水环境审计协同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三峡库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出的着名论断。长江经济带总人口6亿左右,占全国的42.9%;2017-2019年,长江经济带生产总值分别占全国生产总值的43.7%、44.1%、46.2%。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事关国家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全局。长江经济带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其生态环境修复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取得了积极进展,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但长江经济带沿线各地区的水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因此,如何打好长江经济带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牢筑长江经济带水环境生态屏障将是破题“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践,打造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1]。作为水环境治理的重要制度安排与规制工具,水环境审计对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影响不言而喻。2008年,审计署出台《2008-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将环境审计列为六大审计类型之一,而水环境审计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类;2009年审计署发布《审计署关于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意见》,引领我国各级审计机关开展水环境审计探索;2017年底至2018年3月,审计署发布首份聚焦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的审计公告,就沿江11省(市)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等情况出具了审计“体检报告”。随着环境审计的逐步发展,特别是在长江经济带这类流域型环境审计工作中,水环境审计的地位也愈发凸显。长江经济带作为一个空间整体性极强的区域,流域内上中下游之间、干支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现象极其显着。因此,过去那种单纯依靠政策、分散实施、各自为战的水环境审计模式,难以满足当前长江经济带水环境治理的现实需要,优化长江经济带跨区域、跨部门、分层次的水环境审计协同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但遗憾的是,目前相关问题并未引起学者们的足够关注。基于此,本文在文献研究和问卷调研的基础上,以长江经济带水环境保护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为切入点,尝试全面优化长江经济带水环境审计协同,以期为推进长江经济带水环境审计工作、健全水环境审计协同体系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具体来说,文章包括六个部分。首先,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水环境审计及协同治理的相关研究,并简要阐述了水环境审计相关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为水环境审计协同优化建议提供理论支撑;其次,基于审计署公告的数据支持,剖析水环境审计现状及长江经济带水环境审计及其协同现状,瞄准影响水环境审计及其协同治理效率的关键点;然后,通过问卷调研的方式,掌握长江经济带内核心区域——三峡库区的水环境审计协同现状,分析整理出当前水环境审计协同存在的问题,进而为后续优化设计审计协同奠定基础;最后,基于全面性、系统性、联动性的要求,主要从审计协同内容体系、运行机制、技术方法、结果运用和人才培养等角度,系统梳理长江经济带水环境审计协同的优化建议,以期为后续相关理论研究和审计实务提供理论支撑。

熊晓青[2](2019)在《多元共治视阈下的三峡清漂长效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保护三峡大坝安全及库区水生态环境,三峡库区每年都须进行漂浮物清理。由于三峡清漂中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市场机制也较为行之有效,加之社会公众并不"缺席"且一定程度"发力",可以认为多元主体参与治理之格局已初步形成。尽管如此,三峡清漂之多元共治还是因责任落实不够、统一监管缺失以及市场与社会公众乏力而陷入"浅治"而非"根治"、"暂治"而非"长治"、"分治"而非"共治"等困境。究其根本,乃是因为三峡清漂中"权力—权利"力量显着失衡又缺乏良好互动、"权力—权力"间配置不尽合理且制衡不足所致。为落实三峡清漂长效机制,应当加快制定《长江保护法》,厘清多元主体权力(利)责任、明确统一监管机构、强化政府有效监管、激励市场主体积极发力、拓宽社会公众参与路径,以推动三峡清漂中多元共治的真正实现。

郑瑶[3](2019)在《三峡库区重庆段水环境容量及其分配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峡工程建设运行以来,为我国防洪、航运、发电、灌溉、供水和旅游等社会经济综合效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改变了长江三峡原有自然水体的洪枯规律,使得长江三峡由自然河道变为了季节调节性水库,水流速度减慢,自净能力降低,水质恶化,对三峡库区流域生态环境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将进一步增多,必然会进一步加剧库区的生态环境压力。因此,为保护三峡库区水质安全、生态环境稳定,开展三峡库区流域运行期水环境容量及其分配方案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应用价值。本文选取覆盖三峡库区大部分范围的重庆段为研究对象,对三峡库区重庆段流域水环境质量与污染源状况进行了较全面的调研和分析。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对三峡库区重庆段进行了水质类别评价,流域水质总体良好,保持在Ⅱ类到III类水质之间,丰水期79月略不稳定,各断面超标现象时有发生,主要超标污染物为TP。在年均水质条件下,运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对各水质监测断面年际趋势变化进行显着性检验,20102017年长江干流各控制断面水质变化总体上趋于稳定,且个别断面水质污染呈显着减轻状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镇生活污染源、农业面源污染源、畜禽养殖污染源有逐年加重趋势。对2017年研究区域内各区县点源、非点源污染负荷进行了计算分析,从空间分布来看,重庆主城区点源污染负荷较非点源负荷量比重大,渝东部农业资源丰富,非点源污染负荷产生量较大,为三峡库区因地制宜制定控制技术和政策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基于EFDC软件选取三峡库区重庆段长江干流建立水动力水质模型,研究该河流的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模型验证结果较好,表明可以用于模拟分析三峡库区重庆段长江干流的水环境状况。将三峡库区重庆段分为17个控制单元,考虑不同蓄水位水库调度运行方式对库区水文条件影响,基于EFDC水动力水质模型分别计算出高水位运行期、水位调节期、高水位运行期各个排污口对水质控制断面的响应系数,以地表水Ⅱ类水标准为规划目标,运用线性规划法求解了各个控制单元的水环境容量,作为管理环境容量,并提出基于水环境容量的总量控制方案。将人口、GDP、水资源量、污染物排放量作为分配主要考量因素,考虑不同权重系数调整分配模型对水环境容量进行初始分配,并选用基尼系数法对分配结果进行了公平性评估,当人口和GDP占主要影响因素时,基尼系数最小,总量分配方案最合理。

郑守仁[4](2018)在《三峡工程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关键地位与作用》文中研究表明三峡工程是治理开发和保护长江的关键工程,在保护长江生态环境中具有关键地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峡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要求研究降低工程对生态环境不利影响的对策措施。在工程决策前,相关单位分别就不同蓄水位方案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反复论证,使得提交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顺利获批。在初步设计阶段,对有关生态环境影响进行了复核,对环评中指出的主要不利影响提出了相应措施。在工程正式建设过程中,编制了《三峡库区及上游污染防治规划》,并敦促库区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建立了长江三峡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对各环境因子开展了系统而全面的监测跟踪,验证了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及相关对策实施的效果。同时应该认识到,在三峡水库库区建设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发挥三峡工程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是保障长江流域环境安全的重要举措。

秦延文,赵艳民,马迎群,郑丙辉,汪星,王丽婧,李虹[5](2018)在《三峡水库氮磷污染防治政策建议:生态补偿·污染控制·质量考核》文中研究说明三峡水库是我国重要战略水资源库.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富营养化问题日益凸显,TN、TP成为影响库区水质的主要污染因子,其中80%85%入库氮、磷污染负荷来自流域上游.受长江富含营养物质水质输入和流域内人类活动面源输入等共同影响,长江中下游超过80%的湖泊发生富营养化,长江口及其毗邻海域赤潮频发.因此,三峡库区及上游流域仅实施国家统一的COD和氨氮水污染物目标总量控制已不能满足流域水环境安全要求.为保障三峡水库、长江中下游湖泊和东海海域环境安全,支撑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应按照湖泊保护的要求,进一步深化三峡库区及上游流域氮、磷污染控制与治理.新安江是我国第一个跨省流域水质补偿试点,2010—2013年,为加强新安江水污染防治,提高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中央财政、浙江、安徽两省共拨付资金12.7×108元,试点工作启动后,新安江跨界断面连续3 a水质均符合补偿协议要求,ρ(CODMn)、ρ(氨氮)和ρ(TP)均下降,水质恶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借鉴新安江流域水质补偿试点实施的成功经验,就"十三五"期间继续深化三峡库区及上游流域水污染防治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国家、下游和上游省(市)政府三方共同出资,建立长江流域水质补偿专项资金;(2)科学制订三峡水库水污染防治规划,强化三峡库区及上游流域氮、磷污染负荷控制;(3)建立并实施长江流域跨行政区水环境质量考核制度.

李颖慧,王崇举,刘成杰[6](2014)在《三峡库区水污染治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实现三峡库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从库区水资源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角度出发,分析行政区划分割及其地方利益博弈引发的库区水污染治理过程中出现"公地悲剧"等现象;然后,运用博弈论、制度经济学和公共管理理论,结合国外流域水污染治理经验,尝试提出了构建库区水污染防治管理新体制,中央领导、地方参与共治、统筹协作库区水污染防治管理的新机制建议。

张薇[7](2013)在《三峡库区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提出三峡大坝作为一项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其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效益同样不容忽视。虽然在三峡大坝想法形成之初、修建之中以及刚完成时都有不少对三峡库区环境问题的研究。但多是从理论上对库区可能形成的环境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而且也没有进行深入的考察。之后对三峡库区的研究就逐渐减少,但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却依然存在。巫山县大昌镇的环境污染看似典型但在三峡库区的农村当中却有着广泛性。三峡库区位于我国的西南片区,西起四川盆地,经川东谷地至湖北,并延伸至长江中下游。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分别占总面积的74.0%和21.7%,河谷平原只占总面积的4.3%。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本已形成特殊的生态功能区,虽也存在部分环境问题,但通过长时间的治理已有少许成效。本文第一部分是对三峡库区农村水污染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主要通过对大昌镇的水文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总结目前三峡库区农村水污染的主要问题,并对三峡库区农村水污染问题成因进行分析,最后对比三峡库区农村水污染的特殊性。第二部分是对国内现有的研究现状、法律制度及政策进行分析,总结在三峡库区农村地区适用的可能性。第三部分是对国外水污染案例、法律制度及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总结对三峡库区农村水污染防治的经验。最后一部分是通过对三峡库区农村水污染防治的现状、成因进行分析、比对,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及法律政策,提出对三峡库区农村水污染防治立法的具体制度。

陈方丽,陈国胜,夏守慧,李红[8](2010)在《水利枢纽库区环境整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水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和经济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因素之一,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综述了水资源保护,尤其是水利枢纽库区环境整治的研究进展。

郭峰[9](2009)在《流域管理体制中的协调管理研究 ——以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质保护管理体制重构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的选题来自对“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质保护管理体制”,即“流域管理体制”实践问题的认识及其从理论上进行的探索和分析,文章以流域管理体制为研究对象,以协调管理为视角,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往国内外研究管理体制构建问题,大多是在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理论框架中进行的,多是从政府机构职能划分上进行分析和论述。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管理学以及公共管理学等理论的交叉与融合这样一个更为宽泛的视野中研究流域管理体制的构建问题。在相关理论综述的基础上引用了“协调经济学理论”,提出了“协调管理理论”概念和构建体系,并将这两个理论作为本文分析的基础,对于这两个并不成熟的理论做了一定的描述、论述和探索。研究探讨了“制度设计”与“协调管理”的内在关系,提出了“协调管理是管理体制中的核心问题”、“制度设计是实现协调管理的有效途径”等论点和结论。本文的研究以政府也是“经济人”、政府行为具有“有限理性”为假设前提,对内从政府组织和利益集团的概念和性质分析了政府组织冲突的原因,协调管理对解决政府冲突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了内在协调管理问题及解决途径,具体体现在作为“正式规则”的“交流与协商”、“约束与激励”和作为“非正式规则”的“信心与预期”、“习俗与惯例”。而通过制度设计实现协调管理必须解决组织中利益集团(本文界定的组织内的利益集团指政府部门和机构)间的利益冲突问题,组织中的x——无效率问题等。对外通过对“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以及“制度失灵”的原因分析,指出了“协调管理失灵”的根本在于“制度的失灵”,制度设计是协调管理得以实现的有效途径。对流域协调管理的外部影响与博弈均衡做了分析。协调是博弈的关键,内部信息交流、惯例形成以及外部选择可以作为提高博弈协调的机制,有效解决对协调管理的外部影响。文章给出了相关均衡模型,并罗列了三个具体的制度模型,即关于非合作的一个最基本的制度——纳什均衡、关于协调的一个最重要的制度——性别战均衡、关于建立长期合作的制度——罗尔斯均衡。建立了政府间的合作博弈模型。本文基于协调管理,从制度的功能维度和管理的协调维度,研究了制度设计与协调管理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协调思想、协调文化对制度设计的深刻影响。本文的理论探索是为了解决“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质保护管理体制”这一流域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本文分析了影响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质保护协调管理的体制性原因,即政府组织利益冲突体现在流域管理缺乏权威,政府部门职责交叉严重使组织产生x——无效率,管理运行缺乏机制,协调管理难以实现,在此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流域水质保护管理体制必须实现统一协调管理的结论”,这既是水的流动性和水体生态系统整体性的客观要求,也是水质保护管理体制中组织间集权和分权的现实需要。本文在上述探索和论证的基础上还就三峡库区水质保护管理体制的重构给出了具体的设计方案和政策建议。本文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探索和分析都还做得很不够,这也成为了笔者今后进一步研究的空间和领域。在理论上对“协调经济学理论”和“协调管理理论”以及其与“制度设计”三者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协调管理理论”这一笔者视重的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在实践中对流域统一协调管理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国家精减政府机构即将实行大部委制的改革对流域管理体制深刻影响等的研究,这些都成为了本文的预期和展望。

黄真理[10](2006)在《三峡水库水环境保护研究及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峡水库蓄水后,水库的水环境问题引起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本文总结了三峡水库水污染控制研究进展,提出了今后需要重点开展的研究领域。评述了正在实施的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并提出建议。

二、长江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江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长江经济带水环境审计协同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三峡库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1.1.2 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水环境审计内涵及内容框架
        2.1.2 水环境审计作用机制及模式
        2.1.3 水环境审计协同及功能定位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
        2.2.2 国家治理与审计监督
        2.2.3 协同理论与审计协同
第3章 水环境审计现状及问题:基于审计公告的分析
    3.1 基于审计公告的水环境审计实施方案
        3.1.1 水环境审计的主体客体
        3.1.2 水环境审计的主要内容
        3.1.3 水环境审计的技术方法
    3.2 基于审计公告的水环境审计结果分析
        3.2.1 水环境审计数量分析
        3.2.2 水环境审计质量分析
    3.3 长江经济带水环境审计及其协同现状
        3.3.1 长江经济带水环境审计实施现状
        3.3.2 长江经济带水环境审计协同现状
第4章 长江经济带水环境审计协同案例分析:以三峡库区为例
    4.1 三峡库区经济发展及水质情况
        4.1.1 三峡库区经济概况
        4.1.2 三峡库区水质情况
    4.2 三峡库区水环境审计协同现状调查
        4.2.1 问卷调查内容设计
        4.2.2 问卷调查具体实施
        4.2.3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4.3 三峡库区水环境审计协同结果分析
        4.3.1 水环境审计协同认知程度不够
        4.3.2 水环境审计协同运行基础薄弱
        4.3.3 水环境审计协同技术方法落后
        4.3.4 水环境审计结果协同运用不佳
        4.3.5 水环境审计协同配套措施缺位
第5章 优化长江经济带水环境审计协同的对策建议
    5.1 厘清水环境审计协同内容体系
        5.1.1 长江经济带水环境审计战略协同
        5.1.2 长江经济带水环境审计管理协同
        5.1.3 长江经济带水环境审计操作协同
    5.2 完善水环境审计协同运行机制
        5.2.1 长江经济带水环境审计协同决策机制
        5.2.2 长江经济带水环境审计协同执行机制
        5.2.3 长江经济带水环境审计协同激励机制
    5.3 创新水环境审计协同技术方法
        5.3.1 搭建长江经济带水环境审计协同云平台
        5.3.2 搭建长江经济带水环境审计大数据系统
    5.4 着力水环境审计结果应用协同
        5.4.1 长江经济带水环境审计结果公告协同
        5.4.2 长江经济带水环境审计结果整改协同
        5.4.3 长江经济带水环境审计结果问责协同
    5.5 培养水环境审计协同专业人才
        5.5.1 长江经济带水环境审计人力资源协同
        5.5.2 长江经济带水环境审计队伍优化建设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关于三峡库区水环境审计协同现状的调查问卷
附录B 关于三峡库区水环境审计协同现状调研的截图
附录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2)多元共治视阈下的三峡清漂长效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三峡清漂中多元共治之理想图景
2 三峡清漂中多元共治的实践样态
    2.1 三峡清漂中的政府、市场与社会公众
    2.2 三峡清漂中的多元共治:格局初步形成
        2.2.1 央地事权分配,部门各履其职
        2.2.2 市场机制运作,企业有意担责
        2.2.3 社会公众在场,数方参与显效
3 三峡清漂中多元共治的困境及其成因
    3.1 三峡清漂中多元共治的困境:善治远未实现
        3.1.1 责任落实不够,浅治并非根治
        3.1.2 统一监管缺失,暂治未能长治
        3.1.3 市场、社会公众乏力,分治难达合治
    3.2 三峡清漂中多元共治困境之成因
        3.2.1 权力—权利:力量悬殊,互动不良
        3.2.2 权力—权力:配置欠妥,制衡不足
4 以多元共治实现推动三峡清漂长效机制的建立
    4.1 建网络,厘清多元主体权力(利)责任
    4.2 明事权,归口专门机构统一监管
    4.3 强监管,促进政府部门有效主导
    4.4 增动能,激励市场主体积极发力
    4.5 拓广径,推动社会公众实质参与

(3)三峡库区重庆段水环境容量及其分配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进展
        1.2.2 水环境容量研究进展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三峡库区重庆段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水文水情
    2.2 社会经济概况
        2.2.1 社会发展
        2.2.2 经济发展
    2.3 水环境质量状况
        2.3.1 水质现状
        2.3.2 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三峡库区重庆段污染源调查分析
    3.1 历年污染源调查
        3.1.1 工业废水污染物排放状况
        3.1.2 城镇生活污染物排放状况
        3.1.3 农业面源污染状况
        3.1.4 畜禽养殖业状况
    3.2 污染负荷估算
        3.2.1 点源污染负荷估算
        3.2.2 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
        3.2.3 沿江一级支流污染负荷估算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EFDC模型的水环境容量研究
    4.1 三峡库区重庆段水环境模型
        4.1.1 模型控制方程
        4.1.2 模型构建
        4.1.3 水动力模型验证
        4.1.4 水质模型验证
    4.2 水环境容量计算
        4.2.1 计算方法
        4.2.2 水质控制断面选取
        4.2.3 设计水文条件
        4.2.4 计算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三峡库区重庆段水环境容量分配方案
    5.1 分配方案
        5.1.1 分配模型
        5.1.2 分配系数确定
        5.1.3 权重的确定
        5.1.4 容量初始分配结果
    5.2 方案公平性评估
        5.2.1 评估方法
        5.2.2 基尼系数的计算
        5.2.3 评估结果
    5.3 水环境容量分配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C.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4)三峡工程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关键地位与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介绍
2 三峡工程是治理开发长江的关键性工程, 在保护长江生态环境中具有关键地位
    2.1 1959年和1990年《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明确三峡工程是治理开发长江的关键性工程
    2.2《长江流域综合规划 (2012-2030年) 》明确三峡水库在保护长江生态环境中具有关键地位
3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历程
    3.1 三峡工程决策前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
        3.1.1 前期研究
        3.1.2 150 m蓄水方案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3.1.3 不同蓄水位的生态与环境影响论证
        3.1.4 重新论证阶段对生态环境影响及对策论证
        3.1.5 国家环境保护局审查批复《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
    3.2 初步设计阶段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4 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对长江生态环境保护采取的对策措施及综合评价
    4.1 坝区和库区生态与环境保护
        4.1.1 国家环保总局牵头负责编制《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
        4.1.2 库区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
        4.1.3 坝区与库区生态环境保护
    4.2 珍稀植物保护
        4.2.1 珍稀植物保护工程建设
        4.2.2 特有珍稀植物抢救性保护
    4.3 珍稀水生动物保护
        4.3.1 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4.3.2 人工增殖放流
    4.4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
5 三峡工程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5.1 库区生态屏障区建设
    5.2 严格控制库区及上游干支流入江污染源, 发挥国家重要战略淡水资源库的作用
    5.3 库区产业结构优化, 发挥全国生态功能区示范作用
    5.4 发展长江绿色航运, 提供清洁能源
6 结语

(6)三峡库区水污染治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分析
    1.1“公地悲剧”与产权理论
    1.2“囚徒困境”与博弈理论
    1.3“搭便车”与集体行动理论
2 三峡库区水环境现状
    2.1 排污情况
    2.2 水质状况
3 三峡库区水污染治理困境
    3.1 分割治理, 责权不明弊端凸显
    3.2“九龙治水”, 缺乏统一的权威性管理部门
    3.3 合作机制缺失, 机会主义盛行
4 国外流域水污染治理机制经验总结及启示
    4.1 国外流域水污染治理机制经验总结
    4.2 国外流域水污染治理机制经验启示
5 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统筹协作的探讨
    5.1 库区水污染防治管理组织架构体系
        5.1.1 库区水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5.1.2 库区水污染治理工程中心。
        5.1.3 库区污染物排放稽查总队。
        5.1.4 库区水环境监管信息中心。
    5.2 库区水污染防治统筹协作机制

(7)三峡库区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三峡库区农村水污染问题分析
    (一) 三峡库区农村水污染现状
    (二) 水污染问题成因
    (三) 水污染问题的差异性
二、我国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研究现状
    (一) 农村水污染防治研究观点
    (二) 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的研究现状
    (三) 国内相关法律及政策
三、国外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
    (一) 埃及阿斯旺大坝水污染案例
    (二) 国外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
    (三) 国外农村水污染防治研究
四、三峡库区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建设的建议
    (一) 建立统一的流域管理机构
    (二) 在立法中进行水功能区划
    (三) 明确各级政府及机构职责
    (四) 制定专门条例对水污染防治基金进行规范
    (五) 严格执法监管
参考文献
致谢

(9)流域管理体制中的协调管理研究 ——以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质保护管理体制重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1.1 选题的来源
        1.1.2 我国流域水质保护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1.1.3 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质保护管理体制评估
        1.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 研究的意义、方法和思路
        1.2.1 研究的意义
        1.2.2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1.2.3 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二章 流域协调管理相关理论基础
    2.1 协调经济学理论
        2.1.1 协调经济学述评
        2.1.2 协调经济学主要理论思想
    2.2 相关理论对于协调及协调管理的研究
        2.2.1 组织理论的研究
        2.2.2 和谐管理理论的研究
        2.2.3 协同管理理论的研究
    2.3 协调管理理论
        2.3.1 对"协调管理"的研究
        2.3.2 "协调管理理论"的提出
        2.3.3 对"协调管理"的诠释
        2.3.4 "协调管理理论"的展望
    2.4 研究的相关假设
        2.4.1 政府的"经济人"假设
        2.4.2 政府的"有限理性"假设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流域管理体制及研究现状
    3.1 流域管理体制的国际经验
        3.1.1 国际典型流域管理体制
        3.1.2 国际典型流域管理体制的启示
    3.2 我国流域管理体制的研究与探索
        3.2.1 我国流域管理体制的现状研究
        3.2.2 我国流域管理体制完善的构想
        3.2.3 我国流域管理体制的经济学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流域管理体制中协调管理的内在机理分析
    4.1 组织内的冲突与协调
        4.1.1 组织的概念和性质
        4.1.2 组织的冲突水平与原因
        4.1.3 协调水平导致组织x—无效率
    4.2 利益集团间的冲突与协调
        4.2.1 利益集团的涵义
        4.2.2 利益集团的划分
        4.2.3 利益集团的利益冲突
    4.3 内在协调管理问题的解决
        4.3.1 协调管理的结构分类
        4.3.2 协调管理的实现途径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流域协调管理的外部影响与博弈均衡分析
    5.1 协调管理的失灵
        5.1.1 市场失灵的影响
        5.1.2 政府失灵的影响
        5.1.3 制度失灵的影响
    5.2 博弈协调性的提高
        5.2.1 协调——博弈中的关键
        5.2.2 提高博弈协调性的机制
    5.3 协调预期与协调管理外部问题的解决
        5.3.1 关于非合作的一个最基本的制度
        5.3.2 关于协调的一个最重要的制度
        5.3.3 关于建立长期合作的一个均衡思想
    5.4 合作博弈模型与制度约束下的合作策略选择
        5.4.1 合作的形成机理模型
        5.4.2 合作的策略选择模型
        5.4.3 激励约束合作博弈模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协调管理的流域管理体制制度设计
    6.1 协调管理与制度设计
        6.1.1 制度设计及相关理论
        6.1.2 管理体制构建中的几个重要维度
    6.2 协调管理文化与制度设计
        6.2.1 对协调思想的考察
        6.2.2 协调文化对制度设计的影响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实证分析: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质保护管理体制重构
    7.1 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质污染问题
        7.1.1 长江流域水质总体特征
        7.1.2 水质保护的紧迫性
        7.1.3 协调管理的客观性
    7.2 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质保护管理体制
        7.2.1 水质保护管理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
        7.2.2 水质保护管理体制制度设计比较
    7.3 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质保护协调管理分析
        7.3.1 影响协调管理的体制性原因
        7.3.2 水质保护协调管理的实现
    7.4 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质保护管理体制重构制度设计
        7.4.1 水质保护管理体制重构的基本原则
        7.4.2 水质保护管理体制重构的方案设计
        7.4.3 水质保护管理体制重构的政策建议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及进一步的研究
    8.1 主要结论与可能的创新
    8.2 不足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质保护管理体制及流域协调 发展战略研究"调研提纲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主持参加的科研项目
    一、撰写及发表的论文和着作
    二、主持及参加的研究课题

(10)三峡水库水环境保护研究及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三峡水库水环境问题
    1.1 环境影响评价阶段的研究工作
    1.2 初步设计阶段的研究成果
        1.2.1 三峡工程对库区水环境的影响
        1.2 .2 水域功能区划分
        1.2.3 环境容量研究
    1.3 最新研究进展
    1.4 问题和建议
        1 .4.1 泥沙对水质的影响问题
        1.4.2 支流富营养化问题
        1.4.3 水质评价标准问题
        1.4.4 下泄水体中气体过饱和问题
        1.4.5 库首三维水温计算模型的改进问题
        1.4.6 滚动验证问题
2 库区及其上游水环境保护规划
    2.1 长江上游水污染整治规划[15]
    2.2 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 (2001~2010年) [17]
    2.3 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治理规划的实施及其进展
    2.4 问题与建议
3 其它水环境保护措施
4 结 语

四、长江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江经济带水环境审计协同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三峡库区为例[D]. 刘鑫.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2]多元共治视阈下的三峡清漂长效机制研究[J]. 熊晓青.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9(10)
  • [3]三峡库区重庆段水环境容量及其分配方案研究[D]. 郑瑶. 重庆大学, 2019(01)
  • [4]三峡工程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关键地位与作用[J]. 郑守仁. 人民长江, 2018(21)
  • [5]三峡水库氮磷污染防治政策建议:生态补偿·污染控制·质量考核[J]. 秦延文,赵艳民,马迎群,郑丙辉,汪星,王丽婧,李虹. 环境科学研究, 2018(01)
  • [6]三峡库区水污染治理机制研究[J]. 李颖慧,王崇举,刘成杰. 科技管理研究, 2014(17)
  • [7]三峡库区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研究[D]. 张薇. 西南政法大学, 2013(02)
  • [8]水利枢纽库区环境整治研究进展[J]. 陈方丽,陈国胜,夏守慧,李红. 河北农业科学, 2010(03)
  • [9]流域管理体制中的协调管理研究 ——以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质保护管理体制重构为例[D]. 郭峰. 中南大学, 2009(12)
  • [10]三峡水库水环境保护研究及其进展[J]. 黄真理.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06(05)

标签:;  ;  ;  ;  ;  

长江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