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草与苏丹草种子结构比较研究

羊草与苏丹草种子结构比较研究

一、羊草和苏丹草种子结构的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郑玉莹[1](2021)在《老芒麦开花时间变异分析及开花候选基因分子标记开发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是禾本科(Poaceae)小麦族(Triticeae)披碱草(Elymus)属的多年生牧草,广泛分布在我国西部和北部高海拔地区。我国野生老芒麦种质资源丰富,具有适口性好和饲用品质佳等优点,可用于调制饲草。此外,老芒麦具有较强的抗旱抗寒性,草产量较高,在高寒草原上能够形成优势种,适用于退化草原修复。开花期是牧草重要的农艺性状,直接对牧草的产量和饲用品质产生影响。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前人已经在多种模式植物上对开花分子机理进行了深入的探究,然而老芒麦缺少该方面的研究。本研究对甘南野生老芒麦居群开花时间表型变异进行分析,获得了开花变异材料;基于转录组测序数据开发开花候选基因标记并在老芒麦开花时间极端群体里验证;利用已开发的标记对不同开花时间的老芒麦进行分子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在早、中、晚三个开花群体中对开花候选基因进行等位变异分析。以期为开花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奠定基础,为早晚熟老芒麦新品种选育提供重要的资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来自甘南20个野生居群的200个老芒麦单株为供试材料,对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花序、叶、茎、种子等19个农艺性状进行了连续两年的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种质间老芒麦开花时间及相关性状差异较大,最早开花的单株与最晚开花的单株开花时间相差62天。甘南老芒麦表型分化系数均值为82.66%,这表明变异主要来源于居群间。对200份不同开花时间的老芒麦种质的开花物候期及相关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开花时间与叶长、叶宽、茎节数、种子长和千粒重为极显着负相关,与每生殖枝小穗数为显着负相关。主成分分析显示,前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5.56%,老芒麦表型变异主要受营养性状和生殖性状共同影响。聚类结果显示,开花时间相似的居群聚在一起。本试验获得了大量开花时间变异材料,为选育早晚熟品种提供种质资源。2.在课题组前期的老芒麦开花转录组测序得到的10,591个unigenes中筛选到了155个与开花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基于开花候选基因共开发了125个ESTSSR分子标记,在20份老芒麦开花时间极端种质上鉴定15个多态性标记,15对引物的多态信息含量(PIC)范围为0.12-0.48,平均值为0.25。在相似系数为0.71时,20份老芒麦种质被聚为三个大类,开花时间相似的老芒麦种质可以聚在一起,STRUCTURE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相同。其中基于Heading date 3a(Hd3a)基因开发的标记28366可扩增出175bp特异条带,该特征条带可有效区分早花和晚花基因型,区分效率高达90%。这些新开发的EST-SSR标记可用于老芒麦开花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种质评价。3.利用14对EST-SSR引物评价不同开花时间的甘南野生老芒麦的遗传多样性。共获得105个多态性条带,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13-0.41,平均值为0.30。通过UPGMA聚类分析,在遗传相似系数0.66时,200份材料被分为两类,第一类主要为早花居群,第二类主要为晚花居群,个别居群间存在基因交流。STRUCTURE分析也将20个野生居群分为两类,可以解释聚类结果中个别单株聚为他类的情况。研究结果为加快老芒麦开花性状分子遗传改良提供依据。4.基于表型鉴定和分子鉴定,10个早花种质、10个中花种质、10个晚花种质被用于开花候选基因等位变异分析,在LIMYB基因的同源基因TRINITY_DN26735_c0_g2的ORF区320bp处发现了一个非同义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中花和晚花基因型由G(鸟嘌呤)突变为A(腺嘌呤),导致中晚花基因型氨基酸由R(精氨酸)变为K(赖氨酸)。在VRN2/Ghd7基因的同源基因TRINITY_DN29226_c0_g3的ORF区146bp处发现了一个非同义SNP,晚花基因型由G(鸟嘌呤)突变为C(胞嘧啶),导致晚花基因型氨基酸由E(谷氨酸)突变为D(天冬氨酸)。该结果为深入开展老芒麦的开花分子机制研究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依据。

佟春艳[2](2020)在《筛选耐盐长穗偃麦草种质资源》文中提出为有效改良我国滨海地带贫瘠盐碱化的边际土壤,解决滨海地带饲草种类单一等问题,本研究以7个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ponticum(Podp.)Barkworth and D.R.Dewey[=Agropyron elongatum ssp.ruthenicum Beldie;Elytrigia pontica(Podp.)Holub;Lophopyrum ponticum(Podp.)áL?ve])品系为材料,对其芽期、苗期及全生育期的耐盐表型及生理生化等指标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在250 mM NaCl胁迫下,进行了长穗偃麦草的发芽试验。结果表明,草2的相对发芽率(relative germination rate,RGR)和相对发芽势(relative germination potential,RGP)在7个品系中最高,分别为91.65%和76.36%。芽期耐盐性的隶属函数结果表明,7个品系中排名前三的分别为草6、草3和草2。(2)在0%、0.8%和1.6%的盐处理条件下,采用土培幼苗的方法,对7个长穗偃麦草品系的苗期耐盐性做了比较。结果显示,随着盐浓度的增加,7个品系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APX)、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等抗氧化系统酶活性逐渐降低,电导率(electric conductivity,EC)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逐渐升高,过氧化氢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草2的叶片细胞膜受伤害程度较低,SOD、POD、APX和CAT的活性较高,且苗期生物量较高。隶属函数的结果表明,草2在苗期土培的三个环境下,均排名第一。(3)滨海大田盐地条件下(盐浓度为0.3%或0.5%),对7个长穗偃麦草品系的全生育期耐盐性做了比较。结果显示,草2的株高(plant height,PH)、分蘖(tiller number,TN)、穗数(spike number,SN),小穗数(spikelet number per spike,SNPS)、叶鲜重(leaf fresh weight,LFW)和茎鲜重(shoot fresh weight,SFW)、在品系间相对较高,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在7个品系中均处于最高水平;草2平均蛋白质(crude protein,CP)含量高达13.37%,平均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含量分别为56.21%和30.24%,与其他6个品系没有显着性差异。草2的单宁(tannin content,TC)含量为2.29 mg/g FW,显着高于其他几个品系。7个品系的相对饲喂价值没有显着性差异;离子含量与鲜干草产量之间没有达到显着的相关,草2的钙、钾、镁、钠离子含量在7个品系中均处于中等水平。农艺性状和鲜干草产量的隶属函数表明,在四个大田环境下,草2的隶属函数均位列第一。(4)在滨海大田条件下(盐浓度为0.3%),采用微咸水灌溉的方式,对草2进行了不同密度的种植。发现在建植当年,草2在行株距为30 cm×10 cm和30 cm×40 cm的条件下,其鲜草产量相对较高。同时,在1.2%的盐处理条件下,采用高通量表型成像仪,对草2的纵向矩形高、生物量、纵向矩形宽、投影面积、紧密度、偏心率、侧面开展度、平均绿色深度和冠幅宽度等参数做了分析,发现草2具有良好的表型参数。综上所述,草2的综合耐盐性在7个长穗偃麦草品系中最好。本项研究为耐盐优质牧草种质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奠定了材料基础。

常春[3](2020)在《羊草种质资源农艺性状与品质综合评价及分布格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羊草是欧亚大陆东部草原区的重要建群种之一,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优良的饲用资源,在生态安全保障和畜牧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大范围野生羊草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和饲用品质尚未明晰,大区域空间尺度上的资源分布格局尚不明确。为此开展羊草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及品质的综合评价,研究不同地域及草地类型下羊草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及品质差异,筛选最适评价方式及最佳羊草种质资源,并利用近红外光谱(NIRS)技术开展羊草品质的快速评价研究,为羊草优良品种的选育推广及科学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及技术支撑。本研究采集我国及蒙古国境内的102份野生羊草种质资源,以同质园资源圃为平台,测定羊草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及品质相关指标,并利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聚类分析和对应分析等方法,以及偏最小二乘法和NIRS技术,对羊草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及品质进行评价研究,探讨大区域空间尺度下羊草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及品质差异,摸清资源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建立了用于羊草种质资源品质评价与筛选的NIRS定量分析模型,并对所建模型进行了内部交叉和外部验证。得出结论如下:(1)不同来源的102份野生羊草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和品质变异程度较大,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农艺性状中株高的变异程度最大,达236.43%;品质指标中CF的变异程度最大,达54.17%,且羊草种质资源的株高与其纤维类物质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在聚类分析中,来自相同或相似地理环境的资源可以聚为一类,说明地理环境来源相同的资源,其亲缘关系较近。(2)羊草种质资源农艺性状评价的最佳方法是主成分分析法,羊草种质资源品质评价的最佳方法是利用RFV评价指数,综合评价羊草农艺性状及品质的适用方法是隶属函数法。利用最优方法对所有资源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来源于蒙古国中央省的LC99资源品质最佳;来源于松辽平原区草甸草原的LC7资源不仅农艺性状表现最佳,而且在品质和农艺性状综合评价中评价为最优。(3)羊草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和品质在各地域间具有明显差异,并具有不同特点。松辽平原区的资源株高最高,平均为64.81 cm,华北平原区的资源产量最大,平均为0.99 kg/m2。华北平原区和内蒙古东部区的羊草种质资源品质较好,内蒙古中部区和黄土高原区的资源纤维含量较高、CP含量低,品质较差。总体来看,羊草种质资源综合性状在自然地理区域上的排序为:华北平原区>松辽平原区>内蒙古东部区>小兴安岭-长白山区>内蒙古中部区>黄土高原区。从蒙古高原不同地区上来看,内蒙古羊草种质资源的产量比蒙古国高出34.75%,株丛明显大于蒙古国羊草。从不同草地类型来看,草甸草原的羊草种质资源品质最好,温性荒漠草原的羊草种质资源纤维含量高、CP含量低,品质最差。(4)在大区域尺度上,大气候条件主导着羊草种质资源的性状变化趋势,同时,大环境下的异质性小生境能够促使羊草性状产生小范围变异。羊草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分布格局受纬度和海拔的综合影响,其中,海拔是更为重要的影响因素。羊草种质资源的品质分布格局与自然地理区域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但受小生境的影响较大。在蒙古高原同海拔地区,纬度同样是影响羊草种质资源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5)建立了羊草种质资源9项品质指标的NIRS检测评价模型,并进行了验证。CP、NDF、ADF和Ash模型的R2均可达到90%以上,RPD均在3以上,可以实现精确定量检测;DM、CF、ADL和GE模型的R2值均在80%以上,RPD值均超过了2.5,可以进行一般定量检测;EE模型的R2值为46.11%,RPD值为1.36,不能用于定量检测,有待进一步研究改善。

徐特[4](2020)在《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种子处理及其装置研究》文中提出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处理技术可以提高种子的活力,具有处理方便、成本低、无需真空仓,可实现种子连续处理等优点,可以有效解决当前低温等离子处理装置作业时需要保持密闭空间的缺点,大大提高效率。本文通过对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技术的研究,研制了一种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种子处理装置,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一是建立基于介质阻挡放电的二维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数值仿真模型,并通过放电实验进行验证。模型数值仿真和放电实验发现:(1)放电产生的低温等离子体呈束状,分布在被处理物料的上表面区域,电子密度可达到1018/m3,被处理物料上表皮的电子温度高,为1.8 eV,电子存储的能量较大,被处理物料之间区域及下部区域电子密度较少,电子密度为107/m3,电子温度较低,为0.6 eV,因此放电实验时,呈现物料被低温等离子体包裹现象;(2)通过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实验发现:加入物料后介质阻挡放电系统可以产生均匀放电,并使得低温等离子体分布在待处理物料周围。二是设计了一种可连续进行大气压下低温等离子体种子处理的装置。根据数值仿真模型和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实验得出的结果完成装置的结构设计,主要包括定量进料装置部分、旋转运输装置部分和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发生装置部分;完成了控制系统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软件分主要包括喂料子程序、散热子程序和电机驱动子程序;通过传统PID控制器、遗传算法改进PID和模糊算法改进PID的仿真结果对比,选取适合装置的模糊算法改进的PID控制器,模糊控制算法改进PID的ITAE值为0.48,阶跃响应时间为0.65 s,超调量为0%,稳态误差为0。三是试制完成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处理装置并进行试验验证装置的处理效果。试制完成的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处理装置可在大气压条件下进行介质阻挡放电,实现了装置的连续处理和自动化控制,装置处理量为7 kg/h,并且处理时间、电压幅值和频率可调;装置处理后的苏丹草种子活性提高了 29.5%,证明低温等离子体种子处理装置效果明显。

张寅坤[5](2020)在《刈割频率对牧草狗牙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L.)Pers)是重要的暖季型草坪草,广泛分布在全球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具有较强的繁殖力、优良的质地以及抗旱、耐践踏等优点。可应用于各种运动场地、公园和庭院。我国狗牙根资源丰富。其中,牧草型狗牙根具有极高的刈割回收率和作为饲草利用的潜力。在我国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环境下,狗牙根可日益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饲用牧草作物,以缓解我国牧草生产的压力。刈割是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高效牧草管理方案。适宜的刈割可通过延缓牧草衰老、调节代谢水平以及提升阳光和养分吸收效率,促进禾本科牧草的再生和分蘖,提高牧草的产量和营养品质。刈割频率在刈割管理方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科学的刈割频率对维系、提高牧草可持续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科学合理的刈割方式对于牧草型狗牙根的可持续生产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刈割影响狗牙根产量和品质的研究较少。因此,有必要继续进行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本文以牧草型狗牙根?Wrangler‘为研究对象,设置温室试验和田间试验两种实验方案,研究了不同刈割频率对牧草狗牙根产量、营养价值及再生能力的影响,并初步分析了牧草狗牙根刈割后再生的分子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刈割频率分别为2W、4W、6W、12W时,对温室盆栽狗牙根产量、品质及再生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频繁刈割显着降低牧草产量。牧草干、鲜产量在4 W和6 W时最高;增加刈割频率显着提升牧草营养品质,粗蛋白、粗脂肪含量、随刈割频率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刈割频率为2 W时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最高。刈割频率为4 W时磷含量显着高于其他频率。刈割频率对粗纤维、含水量和氮含量无显着影响;增加刈割频率使磷、氮相关转运基因表达量显着上调,刈割频率为4 W时,PHT1、PHT2和NRT1表达量达到最高水平;机械伤相关激素基因AOC、AOS、MYC2和NCED1相对表达量均在4 W显着上调。牧草的恢复再生能力在4 W时最强。2.研究了刈割频率分别为2 W、4 W、6 W、8 W时,对田间栽培狗牙根产草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过高的刈割频率显着降低牧草的产量,牧草产量在2 W时最低,并随刈割频率降低显着提升,在8 W时达到较高水平;粗蛋白质、粗脂肪、氮、磷含量等各项营养指标在2 W和4 W时达到较高水平。粗纤维含量在不同刈割频率下无显着差异。综上,降低刈割频率可提升狗牙根产量,但会导致其营养品质的下降。适量增加刈割频率可提升牧草品质。最适宜狗牙根的刈割频率为4 W,此时能够获得较优的产量和营养品质,同时牧草的再生恢复能力最强。

王伟[6](2019)在《天然牧草收获模式与品质调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有效地保存天然草地牧草营养物质,厘清其收获过程中的营养耗损机制,改变传统打草模式,保证牧民可以收获到营养价值高的天然牧草。本研究以巴林左旗典型草原天然草地牧草为材料,对不同刈割期的牧草营养品质进行系统研究,明晰了不同收获期对牧草营养水平的影响;选择降雨量、收获时间、留茬高度和刈割次数四个因素,通过四因素三水平(34)正交试验,研究了不同收获条件下牧草营养品质、消化率和返青率的变化,确定了当地最适收获条件;以建群种(针茅)和优势种(羊草)为材料,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不同收获期牧草代谢物表达差异,厘清不同收获期牧草品质差异机理;同时研究不同刈割频度对牧草相对生长高度、盖度、密度等指标的影响,明确了牧草补偿性生长规律。研究不同收获期主要牧草挥发性物质的异质性,为今后牧草收获、调制和品质评定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本试验通过样线调查、正交试验设计和代谢组学研究,结合类平均聚类法、极差法、单因素方差分析、最优母序列及模糊评价等数据分析办法,得到以下结果:(1)巴林左旗典型草原共有33种牧草,其中20种牧草属于高纤维含量牧草,13种牧草属于低纤维含量牧草。在综合对比分析不同收获期牧草干物质(DM)、粗蛋白(CP)、粗脂肪(EE)、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可溶性糖(WSC)含量变化,确定当地天然草地牧草的最适收获期为8月20日左右。(2)对适时收获时间(8月20日)与传统收获时间(9月20日)收获的针茅和羊草的代谢组学研究结果分析可知,晚于适时收获期收获牧草,与蛋白质合成相关的苯乙酰胺、赖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嘌呤、嘧啶等相关代谢物的表达水平显着下调,导致蛋白质含量下降;而异谷氨酰胺、苯丙氨酸、L-谷氨酸和糖类等物质的表达水平显着上调,导致纤维类物质含量上升。这不仅揭示了牧草收获期延迟导致粗蛋白质含量下降,纤维性物质含量上升的内在机制,也进一步验证了牧草适时收获的重要性。(3)刈割频度对牧草当年、翌年相对生长高度、盖度、密度、生物量和返青率有显着影响(P<0.05)。随着天然草地牧草刈割频度的增加,将会降低刈割后的牧草补偿性生长能力,相对生长高度、盖度、密度、生物量和返青率下降,所以一年刈割2次和两年刈割3次的刈割模式不适合在巴林左旗典型草原打草场实施。综合考虑生态和经济因素,当地天然草地最适刈割频度为一年刈割1次。(4)巴林左旗典型草原主要牧草中共有挥发性物质以烯烃类、酮类、脂类、醇类和烷烃类为主;醛类、酚类、苯类、萘类和酸类物质为辅。牧草收获期推迟,导致影响牧草适口性的酚类和苯类物质含量增加,降低牧草利用率。(5)通过综合研究对比,确定巴林左旗天然牧草最适收获模式为:收获时间为8月20日左右,刈割留茬高度为5 cm,刈割次数为1年刈割1次。该模式下不仅可以收获粗蛋白质、可溶性糖、脂肪含量高,纤维含量低的高品质牧草,同时对天然草地生态无负面影响。

朱永群[7](2018)在《苏丹草抗旱基因资源挖掘、分子标记开发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Piper)Stapf.)为禾本科高粱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具有分蘖力强、再生性好、营养价值高和适口性好等优点,可多次刈割作青饲或青贮,也可用于调制干草,是许多国家畜牧业发展的重要饲料作物,也是我国南方地区“粮改饲”种植模式的优选牧草之一。但是干旱作为主要的逆境因子之一,严重影响了苏丹草种子萌发与苗期建苗,从而影响苏丹草后期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本研究从苏丹草幼苗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入手,从生理响应层面全面评价10份材料的抗旱性,筛选出抗旱性较强的‘乌拉特1号’和S1苏丹草,并以‘乌拉特1号’为材料进行RNA-Seq测序。经过序列比对,差异基因分析,筛选出了5个抗旱候选基因,并将Sb BAM1基因进行拟南芥转化分析,得到3株阳性转基因植株。并开发出54个SSR分子标记引物,揭示了苏丹草和高丹草等材料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利用S1苏丹草与高粱不育系杂交,育成抗旱性好,产草量高,生长速度快,品质好的国审品种“蜀草1号”。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沙培植物育苗法,以聚乙二醇6000(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研究7份苏丹草及3份高丹草幼苗期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其抗旱性进行综合比较分析,以期为高粱属作物抗旱新品种的选育和优质牧草栽培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抗旱性强的种质材料在干旱胁迫下抗氧化能力强、叶绿素持有率高、维持较高的光合性能和细胞膜结构完整性。依据利用11项抗性生理相关指标(叶片相对含水量(RWC)、相对电导率(EL)、丙二醛含量(MDA)、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Fv/Fm)、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及抗氧化酶活性(SOD、POD、CAT和APX))对10份材料的抗旱隶属值进行计算,其综合抗旱适应性鉴定结果为:材料编号5(CF019623)和7号(CF019634)两份苏丹草及9号(‘蜀草1号’高丹草)抗旱性强,4号(‘乌拉特1号’苏丹草)、8号(‘蜀草2号’高丹草)和10号(‘S1’苏丹草)较强,6号(CF019626)高丹草抗旱性最弱;在苏丹草材料内按照抗旱性由强到弱排序:CF019634>CF019623>‘乌拉特1号’>‘S1’>CF019621>CF005161>‘盐池’。2.采用新一代测序技术(RNA-Seq)对‘乌拉特1号’(Wulate No.1)苏丹草品种的干旱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鉴别。本次测序总共获得852,543,826个raw reads,筛选后得到816,854,366个clean reads,经过序列拼接获得80,686个unigene,其中45,065个(55.9%)unigenes被确认为编码序列(CDSs);经Gene Ontology分析有31,444个unigenes得到注释,经同源蛋白(KOG)聚类分析,将11,778个unigenes归为25类,11,223个unigenes注释到280个KEGG通路中;经过q RT-PCR验证发现,5个差异表达基因与PEG胁迫显着相关,且这5个未知功能的基因均在干旱胁迫下上调表达。研究结果可用于转基因育种、分子标记开发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工作。3.基于高通量测序结果开发苏丹草EST-SSR标记,并对34份苏丹草和2份高丹草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验证所开发的EST-SSR引物可应用性。从苏丹草转录组的80,686条序列中鉴定出17,548个SSR位点分布在13,574条序列中,分布频率为16.82%。一、二和三核苷酸重复分别占38.59%、19.18%和39.09%,SSR重复基元的重复次数分布在5~23次之间;开发的300对引物扩增成功率达73.67%,其中有54对引物为多态性引物,并从36份材料中一共扩增得到275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有205条,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73.05%,多态信息含量(PIC)平均值为0.41,遗传距离的变化范围为0.3922~0.9020;聚类分析结果将36份供试材料分为3大类群,相同品种的材料聚为一类,材料间的聚类与地理来源呈相关性。以上结果证明了利用苏丹草转录组数据开发SSR标记的可行性并揭示了供试材料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为苏丹草及近源物种种质资源的多样性水平和变异分析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研究提供依据。4.本研究在转录组测序和差异基因筛选的基础上,从苏丹草中克隆出了一个淀粉酶(BAM)类基因的序列,命名为Sb BAM1。该基因具有一个1641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547个氨基酸,合成的蛋白质分子量为59.58 k Da,理论等电点(p I)为7.96。通过构建植物超表达载体p CAMBIA1300-Sb BAM1,采用农杆菌介导法侵染拟南芥花序,利用潮霉素筛选和PCR检测获得3株阳性植株,表明目的基因已成功导入拟南芥基因组中。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Sb BAM1基因在苏丹草抗旱性调控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5.利用抗旱性较强的S1苏丹草(材料编号为10号)与不同高粱不育系进行杂交组合,通过测定其配合力获得杂交最优组合“72A*S1”高丹草,并申请参加国家区域试验。区试结果显示:“72A*S1”高丹草在全国九个点表现出很好的适应性,尤其是在最佳适应区域表现出抗旱性好、产草量高等特点。“72A*S1”高丹草在2016年较对照增产14.36%~18.48%,2017年较对照增产12.27%~18.36%,且生长速度快、品质好。与对照相比较,“72A*S1”高丹草粗蛋白提高15.6%~30.6%,酸性洗涤木质素含量降低23.08%~33.33%,并于2018年通过国家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蜀草1号’高丹草新品种,适宜于我国长江流域推广应用。

孙秋瑾[8](2018)在《数种禾本科植物种子半透性及其与种子质量测定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种子半透层是一种重要的半透性组织,存在于某些物种的种胚包被物中,允许水分和气体在种子内部和外部自由交换,但限制或阻止某些溶质的渗透。以往文献有对种子半透层有无、位置、化学成分和发育形成的研究,但对不同物种间半透性差异比较及种子半透特性与种子质量评价关系方面的研究报道很少。本论文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水稻(Oryza sativa)、玉米(Zea mays)、谷子(Setaria italica)、高粱(Sorghum bicolor)、糜子(Panicum miliaceum)和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orghum sudanense)七种禾本科植物种子为材料,采用硝酸镧示踪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能量色散分析,以及不同的荧光染色剂示踪等手段,研究了供试植物种子半透性的种间和种内差异,比较了不同示踪剂的测定效果;探讨了种子半透层的有无及所处的位置,以及种子半透性与种子质量测定的关系,旨在深入了解不同植物种子半透特性及功能,为确定更适宜的种子质量评价方法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的不同示踪技术对供试7种禾本科植物种子半透性的评价结果不完全一致,但镧示踪的结果显示7个物种都存在种子半透层;即种皮具有良好的透水性,但是影响镧元素的通透。小麦、水稻、玉米和谷子种子半透层位于种皮部位,高粱、糜子和高丹草种子半透层位于胚乳部位。2采用的不同示踪技术对高丹草3个品种的种子半透性的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示踪剂对半透性的测定结果也不一致,但是镧示踪的结果显示3个品种的种子都存在半透层。进一步证明镧示踪在种子半透性研究中是一种稳定的示踪技术。3四唑染色对7个供试种种子生活力的测定结果显示,种子半透性是影响四唑生活力测定的限制因素,但对不同物种影响不尽一致。四唑盐在水稻种子中通透性良好,可直接用于完整种子生活力测定;而其他6种植物种子不同程度的限制四唑盐的渗入,进而影响种胚的化学染色,在测定种子生活力时需要进行刺破种皮处理。4电导率法对7个供试种种子活力的测定结果显示,种子半透性是影响某些物种的种子活力测定的限制因素。水稻、玉米和糜子种子不需要刺破种皮,可直接用电导率法测定种子活力(不同活力水平的种子与电导率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9384,-0.9657和-0.9323);而小麦、谷子、高粱和高丹草种子需在刺破种皮后,方可进行电导率种子活力测定,以不同活力水平的小麦种子为例,完整种子的活力与电导率结果不相关(r=-0.3256,P>0.05),而刺破种皮种子活力与电导率呈极显着负相关(r=-0.9361,P<0.01)。

张金云[9](2017)在《山核桃外果皮化感物质及其除草活性的改进》文中研究指明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 Sarg.)是我国特有的优质干果果树树种和木本油料植物。随着浙、皖两省山核桃栽种面积和产量的增加,其被弃置的外果皮经雨水淋溶造成的污染已成为产区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为了实现对山核桃外果皮的资源化利用并化解其带来的环境问题,本研究运用现代仪器分析与分离检测技术手段,以生物检定为导向,杂草种子和幼苗为受体,分析了山核桃外果皮水浸提液化感除草活性组份,解析了化感除草活性组份的主要化感除草活性物质,优化了主要化感除草活性物质工业化提取工艺条件,采用化学结构修饰方法改进了主要化感除草活性物质的除草活性,并揭示了化感除草活性物质化学结构与除草活性之间的构效关系,为山核桃外果皮资源化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途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山核桃外果皮水浸提物具有化感活性,且其4:6(水:乙醇)洗脱组份对杂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其主要化感除草活性物质为4,8-二羟基-1-四氢萘酮(4,8-dihydroxy-1-tetralone,简称4,8-DHT),且外消旋体4,8-DHT(Rac)手性对映异构体的S型化感除草活性强于Rac和R型。采用超声法从山核桃外果皮水浸提物中提取4,8-DHT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时间1 h,温度60℃,超声功率55 w,乙醇浓度50%。以4,8-DHT为先导化合物进行化学结构改造后获得目标产物5种,即:4-氧代-1,2,3,4-四氢萘-5-羟基-1-苯甲酸乙酯、8-(2,3-二羟基丙氧基)-4-羟基-1-四氢萘酮、8-羟基-4-(2,3-二羟基丙氧基)-1-四氢萘酮、8-(3-羟基丙氧基)-4-羟基-1-四氢萘酮、8-羟基-4-(3-羟基丙氧基)-1-四氢萘酮、8-羟基-4-(2,3-二羟基丙氧基)-1-四氢萘酮。其中前3种目标产物化感除草活性强于Rac和S型,具有开发为新型广谱型除草剂的潜力。化感除草活性物质的除草活性强弱与化感物质结构有关,苯环C-4和C-8号所含亲水性酚羟基除草活性比亲脂性酚羟基除草活性应要强,其空间结构中含亲水性酚羟基越多,除草活性越强。化感除草活性物质化学结构与其除草活性之间的构效关系丰富了化感除草活性理论。

周晶[10](2013)在《八种禾草种子半透层特性及其发育形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种子半透层是指种胚包被物中存在的某层具有半透性的组织,它允许种子内外水分和气体的自由交换,而限制或阻碍溶质的交换,是一层无生命的物理屏障。以往文献有对蔬菜瓜果作物种子半透层位置、化学成分的研究,却鲜有对禾草种子半透层的研究,而对其发育解剖形成的研究则更少见报道。本论文以八种具有重要生态和经济价值的禾草种子为材料,采用生物显微技术、组织化学染色法、化学元素示踪法和元素检测等技术手段,在研究了种子半透层存在位置和其化学成分的基础上,从种子发育生理学和微观解剖学的角度,探讨了半透层的发育形成方式。首次证明了供试禾草种子存在半透层,皆为种皮半透层;但化学成分具有种间多样性。并发现供试种子半透层是由内珠被外侧细胞细胞壁加厚形成的,确定了各种禾草半透层形成的时期。为进一步揭示禾草种皮的结构以及半透层在种子发育过程中重要性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供试种包括有垂穗鹅观草(Roegneria nutans、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青稞(Hordeum vulgare var. nudum)、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小黑麦(Triticale)、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和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本论文主要结果如下:1供试禾草种子具有种皮半透层,位于种皮最外侧,紧紧依附于种皮;在光学显微镜下呈现灰色带状结构;在高倍透射镜下,呈现透明薄膜状结构,易与种皮和果皮部分相区分。2供试禾本科植物半透层的化学成分具有多样性,其中垂穗鹅观草、醉马草、青稞、小黑麦、垂穗披碱草和老芒麦半透层的化学成分为脂质,中华羊茅为果胶,无芒雀麦则为纤维素。3对垂穗鹅观草、中华羊茅、醉马草、青稞、垂穗披碱草和老芒麦种子半透层形成的研究认为,半透层是在种子达到生理成熟前就已经形成,并在形成后保留不退化;它主要是由内珠被的外侧细胞平周壁加厚发育而来的。但是各个种的形成时间存在差异,青稞最长,为花后21d,其余的均为8-12d不等。4供试禾本科植物颖果表皮及邻近胚乳显微结构存在差异。青稞具有厚的,相对紧实的果皮,其它的则结构松散,无特定形态;小黑麦和醉马草保留有管细胞,其他种未见有;青稞具有2-3层排列整齐的糊粉细胞,中华羊茅和无芒雀麦零星出现有纵向排列的2个糊粉细胞,且较一个完整的细胞体积小,其余种则只有一层糊粉细胞;中华羊茅具有加厚的垂周壁,无芒雀麦的糊粉细胞具有加厚的平周壁,其他种无明显差异。

二、羊草和苏丹草种子结构的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羊草和苏丹草种子结构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老芒麦开花时间变异分析及开花候选基因分子标记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牧草开花分子机理研究概况
    1.3 牧草转录组测序的研究概况
        1.3.1 转录组测序在牧草农艺性状上的研究
        1.3.2 转录组测序在牧草抗逆性上的研究
    1.4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牧草分子标记开发
        1.4.1 分子标记概述
        1.4.2 基于牧草转录组测序的EST-SSR分子标记开发
        1.4.3 基于牧草转录组测序的SNP分子标记开发
    1.5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牧草分子标记开发的应用
        1.5.1 遗传多样性分析
        1.5.2 品种鉴定
        1.5.3 遗传图谱的构建及基因定位
        1.5.4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甘南老芒麦开花变异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地概况
        2.2.3 开花时间及重要农艺性状观测方法
        2.2.4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甘南老芒麦开花时间分析
        2.3.2 甘南老芒麦农艺性状多样性分析
        2.3.3 甘南老芒麦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
        2.3.4 甘南老芒麦农艺性状主成分分析
        2.3.5 甘南老芒麦农艺性状聚类分析
    2.4 讨论
        2.4.1 不同居群老芒麦的开花特性分析
        2.4.2 老芒麦农艺性状多样性分析
第三章 基于开花候选基因的EST-SSR分子标记开发与验证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基于转录组测序数据挖掘的开花候选基因的EST-SSR引物开发
        3.2.3 DNA提取、基因分型和引物验证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EST-SSR标记的频率和分布
        3.3.2 基于候选基因的EST-SSR分子标记开发
        3.3.3 候选基因特异性引物真实性验证
        3.3.4 基于候选基因的EST-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4 讨论
        3.4.1 基于老芒麦开花候选基因的EST-SSR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研究
        3.4.2 基于候选基因开发的EST-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第四章 不同开花时间老芒麦分子遗传多样性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DNA提取及质量检测
        4.2.3 引物筛选、PCR扩增及凝胶电泳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引物位点的多态性
        4.3.2 甘南老芒麦居群的遗传多样性
        4.3.3 甘南老芒麦居群的遗传分化
        4.3.4 甘南老芒麦居群的遗传结构
    4.4 讨论
        4.4.1 甘南老芒麦遗传多样性分析
        4.4.2 甘南老芒麦的遗传结构分析
第五章 老芒麦开花候选基因等位变异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引物设计及合成
        5.2.3 DNA提取
        5.2.4 PCR扩增和电泳
        5.2.5 目的片段测序及序列比对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老芒麦开花候选基因PCR扩增结果
        5.3.2 LIMYB的序列分析
        5.3.3 VRN2/Ghd7 的序列分析
    5.4 讨论
        5.4.1 LIMYB基因
        5.4.2 VRN2/Ghd7 基因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筛选耐盐长穗偃麦草种质资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1 引言
    1.1 盐碱地及其治理方法
        1.1.1 盐碱地概况
        1.1.2 土壤盐渍化形成的原因
        1.1.3 土壤盐渍化治理的方法综述
    1.2 植物的耐盐性
        1.2.1 耐盐性植物的分类
        1.2.2 盐害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2.3 盐害对植物生理指标的影响
        1.2.4 盐害对植物生化指标的影响
    1.3 国内外牧草研究概况
        1.3.1 国外牧草研究概况
        1.3.2 国内牧草研究概况
    1.4 禾本科牧草的研究进展
        1.4.1 苏丹草的研究进展
        1.4.2 草地早熟禾的研究进展
        1.4.3 冰草的研究进展
        1.4.4 偃麦草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1.5 表型组学的研究进展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2.1 芽期耐盐性试验设计
        2.2.2 苗期耐盐性试验设计
        2.2.3 全生育期耐盐性试验设计
        2.2.4 表型组试验设计
        2.2.5 密度试验设计
    2.3 实验方法
        2.3.1 主要农艺性状的调查方法
        2.3.2 离子含量的测定方法
        2.3.3 营养指标的测定方法
        2.3.4 饲喂价值评价体系的计算方法
        2.3.5 千粒重的测定方法
        2.3.6 染色体数目的测定方法
        2.3.7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方法
    2.4 数据分析
        2.4.1 常规数据处理
        2.4.2 隶属函数分析
        2.4.3 表型组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7个长穗偃麦草品系的芽期耐盐性的比较
        3.1.1 7个长穗偃麦草品系的芽期发芽情况的比较
        3.1.2 隶属函数比较7 个长穗偃麦草品系的芽期耐盐性
    3.2 7个长穗偃麦草品系的苗期耐盐性的比较
        3.2.1 7个长穗偃麦草品系的苗期主要农艺性状的比较
        3.2.2 7个长穗偃麦草品系的苗期生理生化指标的比较
        3.2.3 隶属函数比较7 个长穗偃麦草品系的苗期耐盐性
    3.3 7个长穗偃麦草品系的全生育期耐盐性的比较
        3.3.1 7个长穗偃麦草品系的全生育期鲜干草产量的比较
        3.3.2 7个长穗偃麦草品系的全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的比较
        3.3.3 隶属函数比较7 个长穗偃麦草品系的全生育期耐盐性
        3.3.4 7个长穗偃麦草品系的全生育期的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和抗氧化系统酶活性的比较
        3.3.5 7个长穗偃麦草品系的全生育期离子含量的比较
        3.3.6 7个长穗偃麦草品系的全生育期营养品质的比较
    3.4 7个长穗偃麦草品系的遗传稳定性的比较
        3.4.1 7个长穗偃麦草品系的千粒重的比较
        3.4.2 7个长穗偃麦草品系的染色体数目的比较
    3.5 草2的表型组性状与最佳种植密度的探索
        3.5.1 草2 的最佳种植密度的探索
        3.5.2 盐胁迫条件下草2 的表型组学性状参数
4 讨论
    4.1 盐分对不同生长时期的长穗偃麦草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4.2 盐分对长穗偃麦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4.3 长穗偃麦草的营养成分含量
    4.4 长穗偃麦草的染色体倍性及千粒重
    4.5 表型组学进一步鉴定草2的性状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羊草种质资源农艺性状与品质综合评价及分布格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羊草草原的分布
    1.3 羊草的生物学特性
        1.3.1 根和根茎的发育
        1.3.2 生育时期和特征
        1.3.3 开花结实习性
        1.3.4 繁殖特性
    1.4 羊草的饲用价值及营养品质
        1.4.1 羊草的饲用价值
        1.4.2 羊草的营养品质
        1.4.3 羊草品质的影响因素
        1.4.4 品质评价指数与方法
        1.4.5 近红外分析技术在品质检测中的应用
    1.5 羊草产业现状
    1.6 国内外研究进展
        1.6.1 羊草种质资源研究
        1.6.2 环境对羊草资源表型及基因型的影响
    1.7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整体思路
        1.7.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2 研究思路
    1.8 论文整体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8.1 研究内容
        1.8.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2.1 羊草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及品质综合评价
        2.2.2 基于自然地理区域的羊草种质资源差异
        2.2.3 基于蒙古高原不同地区的羊草种质资源差异
        2.2.4 基于草地类型的羊草种质资源差异
        2.2.5 基于NIRS技术的羊草种质资源品质研究
    2.3 试验地概况
    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2.4.1 农艺性状测定方法
        2.4.2 品质指标测定方法
        2.4.3 NIRS测定方法
        2.4.4 计算指标
    2.5 数据处理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羊草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及品质综合评价分析
        3.1.1 羊草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分析
        3.1.2 羊草种质资源品质分析
        3.1.3 羊草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及品质综合分析
    3.2 基于自然地理区域的羊草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及品质差异
        3.2.1 农艺性状差异分析
        3.2.2 品质差异分析
    3.3 蒙古高原不同地区羊草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及品质差异
        3.3.1 农艺性状差异分析
        3.3.2 品质差异分析
    3.4 基于草地类型的羊草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及品质差异
        3.4.1 农艺性状差异分析
        3.4.2 品质差异分析
    3.5 基于NIRS技术的羊草品质研究
        3.5.1 光谱与数据预处理
        3.5.2 羊草品质指标NIRS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4 讨论
    4.1 羊草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及品质评价
    4.2 羊草种质资源的基因型分化与遗传多样性
    4.3 环境对羊草种质资源的影响
    4.4 基于NIRS技术的羊草品质评价
5 结论
    5.1 本研究创新之处
    5.2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
    5.3 论文的总体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作者简介

(4)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种子处理及其装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低温等离子体种子处理及其装置研究现状
    1.3 技术路线与主要工作
2 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的数值仿真与实验
    2.1 引言
    2.2 介质阻挡放电模型的建立
    2.3 数值仿真结果分析
    2.4 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实验
    2.5 本章小结
3 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种子处理装置设计
    3.1 引言
    3.2 处理装置结构设计
    3.3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4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3.5 控制系统算法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低温等离子体种子处理装置制造与试验分析
    4.1 引言
    4.2 整机试制
    4.3 装置处理效果试验
    4.4 装置处理效果分析
    4.5 图像处理表皮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刈割频率对牧草狗牙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狗牙根概况
        1.1.2 刈割管理
        1.1.3 当前存在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刈割对牧草产量的影响
        1.2.2 刈割对牧草品质的影响
        1.2.3 刈割对牧草再生能力的影响
        1.2.4 刈割对牧草氮、磷等养分的影响
        1.2.5 刈割对狗牙根影响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4.1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产量的影响
        1.4.2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品质的影响
        1.4.3 狗牙根响应刈割的生理和分子机制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温室试验
        2.2.2 田间试验
    2.3 试验取材
    2.4 样品测定
        2.4.1 地上部干、鲜重
        2.4.2 粗蛋白质含量
        2.4.3 粗脂肪含量
        2.4.4 粗纤维含量
        2.4.5 牧草含水量
        2.4.6 磷、氮含量
        2.4.7 株高
        2.4.8 RNA提取和c DNA合成
        2.4.9 基因表达分析
    2.5 数据分析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温室试验
        3.1.1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鲜、干产量的影响
        3.1.2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3.1.3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粗脂肪含量的影响
        3.1.4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粗纤维含量及含水量的影响
        3.1.5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磷、氮含量及其相关转运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3.1.6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株高的影响
        3.1.7 刈割后狗牙根生长恢复相关激素的基因表达情况
    3.2 田间试验
        3.2.1 刈割频率对田间狗牙根产量的影响
        3.2.2 刈割频率对田间狗牙根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3.2.3 刈割频率对田间狗牙根粗脂肪含量的影响
        3.2.4 刈割频率对田间狗牙根粗纤维含量的影响
        3.2.5 刈割频率对田间狗牙根磷、氮含量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4.1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产量的影响
    4.2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4.3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粗脂肪含量的影响
    4.4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粗纤维含量的影响
    4.5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含水量的影响
    4.6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磷含量及其相关转运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4.7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氮含量及其相关转运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4.8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株高的影响
    4.9 刈割后狗牙根生长恢复相关激素的基因表达情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6)天然牧草收获模式与品质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草地资源利用现状
    1.3 牧草收获技术研究进展
    1.4 植物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1.5 牧草刈割频度研究进展
    1.6 挥发性物质研究进展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1.8 论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8.1 研究内容
        1.8.2 研究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及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3.1 典型草原牧草营养品质分析试验
        2.3.2 典型草原牧草最适收获条件筛选试验
        2.3.3 不同收获期典型草原天然牧草代谢组分析试验
        2.3.4 刈割频度对典型草原牧草补偿性生长影响试验
        2.3.5 不同收获期对典型草原牧草挥发性物质种类影响试验
    2.4 测定方法
    2.5 体外消化指标测定
    2.6 牧草挥发性物质成分测定
    2.7 牧草代谢组成分研究
    2.8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典型草原牧草产量及品质分析
        3.1.1 典型草原牧草产量分析
        3.1.2 典型草原不同收获期天然牧草含水量变化分析
        3.1.3 不同收获期羊草营养成分分析
        3.1.4 不同收获期针茅营养成分研究
        3.1.5 不同收获期典型草原牧草营养成分研究
        3.1.6 不同收获期典型草原天然牧草营养品质分析
    3.2 典型草原牧草最适收获条件筛选研究
        3.2.1 收获条件对牧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3.2.2 收获条件对天然牧草消化能及体外消化率的影响
    3.3 典型草原不同收获期天然牧草代谢组研究
        3.3.1 不同收获期针茅样本代谢组分析
        3.3.2 不同收获期羊草样本代谢组分析
    3.4 刈割频度对典型草原牧草补偿性生长影响研究
        3.4.1 不同刈割频度对天然牧草含水量和产量的影响
        3.4.2 不同刈割频度对当年天然牧草群落特征的影响
        3.4.3 不同刈割频度对翌年天然牧草群落特征的影响
    3.5 典型草原5种主要单种牧草挥发性物质分析
        3.5.1 不同收获期羊草挥发性物质分析
        3.5.2 不同收获期针茅挥发性物质分析
        3.5.3 不同收获期达乌里胡枝子挥发性物质分析
        3.5.4 不同收获期中华隐子草挥发性物质分析
        3.5.5 不同收获期冰草挥发性物质分析
4 讨论
    4.1 典型草原牧草营养品质研究
    4.2 典型草原牧草最适收获期对其营养品质的影响
    4.3 典型草原牧草最佳收获工艺条件对其品质的影响
    4.4 典型草原牧草延迟收获品质劣化的机制
    4.5 刈割频度对典型草原牧草补偿性生长影响机制
    4.6 典型草原牧草挥发性物质及其对收获期的响应机制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作者简介

(7)苏丹草抗旱基因资源挖掘、分子标记开发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高频词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牧草抗旱机制研究进展
        1.2.1 牧草形态结构抗旱性研究进展
        1.2.1.1 叶
        1.2.1.2 气孔
        1.2.1.3 根系
        1.2.2 牧草生理生化抗旱性研究进展
        1.2.2.1 水分生理
        1.2.2.2 渗透调节物质
        1.2.2.3 细胞膜稳定性
        1.2.2.4 抗氧化酶系统
        1.2.2.5 光合系统
        1.2.2.6 内源激素
        1.2.3 牧草抗旱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1.2.3.1 干旱胁迫信号的感知和识别
        1.2.3.2 干旱胁迫信号转导以及基因表达调控
        1.2.3.3 植物抗旱相关基因
    1.3 牧草干旱胁迫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1.3.1 牧草干旱胁迫转录组学概况
        1.3.2 转录组技术在牧草分子育种中应用
        1.3.2.1 分子标记开发
        1.3.2.2 基因表达研究与功能基因的挖掘
        1.3.2.3 候选基因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苏丹草与高丹草幼苗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设计
        2.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2.4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干旱胁迫对苏丹草与高丹草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2.3.2 干旱胁迫对苏丹草与高丹草幼苗EL和MDA含量的影响
        2.3.3 干旱胁迫对苏丹草与高丹草幼苗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Fv/Fm)的影响
        2.3.4 干旱胁迫对苏丹草与高丹草幼苗光合作用参数的影响
        2.3.5 干旱胁迫对苏丹草与高丹草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3.6 干旱胁迫下对苏丹草与高丹草幼苗的抗旱性评价
    2.4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苏丹草干旱胁迫下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及RNA的提取
        3.2.2 cDNA文库构建及转录组深度测序
        3.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4 差异表达基因注释及分析
        3.2.5 差异表达基因定量检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序列和转录本组装分析
        3.3.2 基因功能注释
        3.3.3 干旱胁迫下差异表达基因
        3.3.4 重要差异表达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3.4 结论
第四章 基于苏丹草转录组的SSR标记开发及应用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材料的培养与DNA提取
        4.2.2 SSR引物设计
        4.2.3 SSR扩增及多态性检测
        4.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苏丹草转录组SSR分布频率
        4.3.2 苏丹草转录组SSR位点的分布特点
        4.3.3 苏丹草转录组SSR引物筛选与多态性检测
        4.3.4 基于苏丹草转录组SSR的聚类分析
    4.4 讨论
    4.5 结论
第五章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抗旱相关基因克隆及遗传转化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苏丹草BAM1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5.2.2.1 RNA逆转录得到扩增模板cDNA
        5.2.2.2 目的基因扩增
        5.2.2.3 电泳检测与回收
        5.2.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5.2.3 苏丹草SbBAM1基因干旱胁迫下表达谱分析
        5.2.4 构建表达载体
        5.2.4.1 目的片段与载体的酶切
        5.2.4.2 转化大肠杆菌
        5.2.4.3 表达载体的鉴定
        5.2.5 农杆菌转化及筛选
        5.2.5.1 农杆菌转化
        5.2.5.2 拟南芥种植
        5.2.5.3 拟南芥侵染
        5.2.5.4 拟南芥阳性植株筛选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苏丹草SbBAM1基因的克隆
        5.3.2 苏丹草SbBAM1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5.3.3 苏丹草SbBAM1基因在干旱胁迫下的表达谱
        5.3.4 苏丹草SbBAM1基因转化拟南芥
第六章 苏丹草抗旱资源的应用
    6.1 引言
    6.2 选育目标、方法及过程
        6.2.1 材料来源
        6.2.2 选育目标
        6.2.3 选育方法及过程
        6.2.3.1 选育方法
        6.2.3.2 选育过程
    6.3 选育结果与分析
        6.3.1 品比试验结果
        6.3.2 区域试验结果
        6.3.2.1 “蜀草1号”适应区域分析
    6.4 品种特征特性
        6.4.1 植物学特征
        6.4.2 生物学特性
        6.4.3 营养成分及利用
    6.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1、苏丹草与高丹草幼苗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
        2、苏丹草干旱胁迫下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基于苏丹草转录组的SSR标记开发及应用
        4、基于转录组测序的抗旱相关基因克隆及遗传转化
        5、苏丹草抗旱资源的应用
    本研究创新点
    研究不足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文章完成情况
参加科研项目(课题)情况(按时间倒序排序)

(8)数种禾本科植物种子半透性及其与种子质量测定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种子半透层特性
        2.1.1 种子半透层概述
        2.1.2 种子半透层的部位
        2.1.3 种子半透层的化学组成
        2.1.4 种子半透层的发育形成
        2.1.5 种子半透层的研究方法
    2.2 种子半透性与种子质量评价
    2.3 禾本科植物种子结构与种皮特性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供试禾本科植物种子半透性
        3.1.1 供试种样
        3.1.2 测定方法
    3.2 供试禾本科植物种子半透性与种子质量评价
        3.2.1 供试种样
        3.2.2 测定方法
    3.3 统计分析
第四章 结果
    4.1 供试禾本科植物种子半透性及其种间差异
        4.1.1 种子吸水率的变化
        4.1.2 种子对荧光示踪剂的通透性
        4.1.3 种子对镧元素的通透性
        4.1.4 种子半透层的部位
    4.2 高丹草种子半透性的品种间比较
        4.2.1 种子吸水率的变化
        4.2.2 种子对荧光示踪剂的通透性
        4.2.3 种子对镧元素的通透性
        4.2.4 种子半透层的部位
    4.3 种子半透性与种子质量评价的关系
        4.3.1 种子半透性与种子生活力的四唑盐测定
        4.3.2 种子半透性与种子活力的电导率测定
第五章 讨论
    5.1 种子半透性测定与示踪剂选择的关系
    5.2 禾本科植物种子半透性的种间和种内差异
    5.3 禾本科植物种子半透性与种子质量评价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9)山核桃外果皮化感物质及其除草活性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化感作用与化感物质
        1.2.2 化感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2.3 园艺植物的化感作用
        1.2.4 果树的化感作用
        1.2.5 山核桃化感作用
        1.2.6 化感作用除草的意义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山核桃外果皮化感作用的生物检定
    2.1 材料与仪器
        2.1.1 材料
        2.1.2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提取物制备
        2.2.2 提取物大孔树脂分离
        2.2.3 提取物化感活性生物检定
        2.2.4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山核桃外果皮水浸提物化感作用生物检定
        2.3.2 外果皮水浸物分离组份分离与化感活性检定
        2.3.3 外果皮水浸提物 4:6 洗脱组份对杂草的化感抑制效应检定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山核桃外果皮主要化感除草活性成分结构解析
    3.1 材料与仪器
        3.1.1 材料
        3.1.2 主要仪器
    3.2 方法
        3.2.1 粗提取物的制备
        3.2.2 Diaion HP-20 柱层析初分离
        3.2.3 硅胶柱层析分离
        3.2.4 Sephadex LH-20 柱分离
        3.2.5 Pre-HPLC分离
        3.2.6 NMR 分析
        3.2.7 GC-MS解析与验证
    3.3 结果与分析
        3.3.1 Diaion HP-20 柱初分离
        3.3.2 硅胶柱层析分离
        3.3.3 Sephadex LH-20 柱分离
        3.3.4 Pre-HPLC分离
        3.3.5 NMR分析
        3.3.6 GC-MS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山核桃外果皮化感活性物质 4,8-DHT提取条件优化
    4.1 材料与仪器
        4.1.1 材料
        4.1.2 主要仪器
    4.2 方法
        4.2.1 标准曲线溶液配置
        4.2.2 4,8-DHT标准曲线绘制
        4.2.3 4,8-DHT含量测定方法
        4.2.4 4,8-DHT提取含量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超声提取山核桃外果皮 4,8-DHT单因素试验
        4.3.2 4,8-DHT提取正交响应曲面的优化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4,8-DHT及其手性对映异构体化感除草活性生物检定
    5.1 材料与仪器
        5.1.1 材料
        5.1.2 主要仪器
    5.2 方法
        5.2.1 4,8-DHT手性对映体的制备分离
        5.2.2 除草活性生物检定
        5.2.3 生长抑制过程中酶活性测定
        5.2.4 生长抑制过程Pro含量测定
        5.2.5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4,8-DHT手性对映体的拆分
        5.3.2 4,8-DHT及其手性对映体对杂草种子萌发的化感抑制效应检定
        5.3.3 4,8-DHT及其手性对映体对杂草幼苗生长的化感抑制效应
        5.3.4 4,8-DHT及其手性对映体对杂草种子的化感综合抑制效应
        5.3.5 4,8-DHT及其手性对映体对杂草种子抗氧化酶活性
        5.3.6 4,8-DHT及其手性对映体对杂草种子Pro含量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4,8-DHT化学结构改造与化感除草活性改进
    6.1 材料与仪器
        6.1.1 材料
        6.1.2 主要仪器
    6.2 方法
        6.2.1 4,8-DHT化学结构改造
        6.2.2 结构改造物化感除草活性生物检定
        6.2.3 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分析
        6.3.1 4,8-DHT化学结构改造
        6.3.2 结构改造物化感除草活性生物检定
    6.4 讨论
    6.5 小结
第7章 化感物质化学结构与化感除草活性构效关系
    7.1 材料与仪器
        7.1.1 材料
        7.1.2 主要仪器
    7.2 方法
        7.2.1 杂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试验
        7.2.2 生长抑制过程中酶活性测定
        7.2.3 生长抑制过程MDA和Pro含量的测定
        7.2.4 数据处理
    7.3 结果与分析
        7.3.1 4,8-DHT及结构改造物对早熟禾种子表观生物学特征化感抑制效应检定
        7.3.2 4,8-DHT及结构改造物对测试受体早熟禾种子SOD活性的影响
        7.3.3 4,8-DHT及结构改造物对测试受体早熟禾种子POD活性的影响
        7.3.4 4,8-DHT及结构改造物对测试受体早熟禾种子CAT活性的影响
        7.3.5 4,8-DHT及结构改造物对测试受体早熟禾种子APX活性的影响
        7.3.6 4,8-DHT及结构改造物对测试受体早熟禾种子MDA含量的影响
        7.3.7 4,8-DHT及结构改造物对测试受体早熟禾种子Pro含量的影响
    7.4 讨论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八种禾草种子半透层特性及其发育形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种子半透层研究进展
    2.2 颖果解剖学研究进展
    2.3 禾草种子发育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研究进展
    2.4 供试种生物学特性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2 试验地概况
    3.3 种子处理方法
    3.4 树脂包埋块的制备
    3.5 种子半透层显微和组织化学染色观察
    3.6 种子半透层透射电镜(TME)观察
    3.7 种子半透层X射线能量色散(EDX)分析
第四章 六种禾草种子半透层位置及化学成分确定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六种禾草种子半透层发育形成研究
    第一节 六种禾草种子发育过程生理指标和种皮透性变化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3 讨论
    第二节 六种禾草种子半透层发育解剖学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总体讨论
    6.1 种子半透层的特性
    6.2 颖果解剖结构及半透层发育形成的显微观察
    6.3 种子生理成熟与种皮透性关系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四、羊草和苏丹草种子结构的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老芒麦开花时间变异分析及开花候选基因分子标记开发与应用[D]. 郑玉莹. 兰州大学, 2021(11)
  • [2]筛选耐盐长穗偃麦草种质资源[D]. 佟春艳.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3]羊草种质资源农艺性状与品质综合评价及分布格局研究[D]. 常春.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4]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种子处理及其装置研究[D]. 徐特.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5]刈割频率对牧草狗牙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张寅坤. 鲁东大学, 2020(01)
  • [6]天然牧草收获模式与品质调控机制研究[D]. 王伟.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8)
  • [7]苏丹草抗旱基因资源挖掘、分子标记开发及应用[D]. 朱永群. 四川农业大学, 2018
  • [8]数种禾本科植物种子半透性及其与种子质量测定的关系[D]. 孙秋瑾. 兰州大学, 2018(09)
  • [9]山核桃外果皮化感物质及其除草活性的改进[D]. 张金云. 新疆农业大学, 2017
  • [10]八种禾草种子半透层特性及其发育形成研究[D]. 周晶. 兰州大学, 2013(10)

标签:;  ;  ;  ;  ;  

羊草与苏丹草种子结构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