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小卫星合成孔径雷达研究进展

分布式小卫星合成孔径雷达研究进展

一、分布式小卫星合成孔径雷达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杨军[1](2021)在《小卫星SAR子孔径成像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作为一种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观测的主动式微波遥感技术,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很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和高分辨率成像能力,在军事和民用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小卫星SAR具有发射灵活、研制周期短、反应能力强、成本低等优点,在编队和组网运行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并日渐成为研究热点。高分辨率宽测绘带(High Resolution Wide Swath,HRWS)成像是SAR的一个重要发展目标。随着分辨率和测绘带宽度的不断提高,雷达录取的回波数据势必会激增,这给体积和重量均有限的小卫星在数据存储和处理方面带来困难和挑战。因此需要在满足成像需求的同时尽量减小雷达的回波数据负荷。对此,本文对小卫星SAR子孔径成像技术进行了研究,设计并仿真实现了低回波数据量下的成像处理算法。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单站小卫星SAR聚束模式,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的距离徙动算法(Range Migration Algorithm,RMA)的子孔径实时成像算法。通过处理子孔径信号来降低被处理信号的多普勒带宽,使得脉冲重复频率(Pulse Repetition Frequency,PRF)只需大于子孔径多普勒带宽即可避免方位模糊,大大降低了星载SAR在方位向需要采集的回波数据量,并解决了单站SAR高分辨率与宽测绘带之间相互矛盾的问题,从而实现HRWS成像;通过将全孔径划分为若干个子孔径,使得雷达在录取当前回波信号的同时,可以对已录取的子孔径信号进行成像处理,从而实现实时成像。所提算法采用改进的RMA进行距离单元徙动校正和脉冲压缩。相比于传统的RMA,改进的RMA的插值区域要小得多,大幅度降低了stolt插值的计算量,在实时成像方面更具优势。(2)针对分布式小卫星多发多收合成孔径雷达(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SAR,MIMO-SAR)的聚束工作模式,提出一种子孔径成像算法,能够在多通道高分辨率模式下降低卫星的存储压力以及成像负荷。该算法将各通道的全孔径信号划分为子孔径信号;然后使用空域滤波技术对子孔径信号进行解模糊处理,并利用改进的时域带宽合成(Time-domain Bandwidth Synthesis,TBS)算法获得大带宽信号;最后使用子孔径图像融合技术获得子孔径图像,并将子孔径图像进行相干融合获得高分辨率图像。仿真实验表明:改进的TBS算法能够有效地合成带宽,并且所提成像算法的成像效果良好,该成像算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得以验证。

卢嘉迪[2](2020)在《双基SAR抗干扰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在军事领域中,雷达时常面临着各种干扰环境带来的挑战。相比于传统单基合成孔径雷达(SAR),双基合成孔径雷达(BiSAR)因其特殊的构型特点,在复杂的干扰环境下展示出了极强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然而,目前针对双基体制抗干扰的研究成果还很少,无法对抗干扰工程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因此,本文对双基SAR的抗干扰性能展开了研究,包括双基SAR系统构型带来的抗干扰优势以及双基SAR系统在干扰抑制方面的新方法,完善了双基SAR抗干扰理论,对双基体制在抗干扰实践中的应用有着重大意义。本文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1.研究了双基SAR在压制式干扰环境以及欺骗式干扰环境下的抗干扰作用。通过分析干扰产生和干扰传播过程,分别搭建了压制式干扰环境以及欺骗式干扰环境下的双基SAR干扰模型,进而剖析了双基体制对压制式干扰以及欺骗式干扰的抵抗机理。2.研究了系统构型对双基SAR抗干扰性能的影响。双基SAR系统构型具有“同/异侧”特性和“同/异高”特性。其中,具有“异侧”特性的双基SAR系统相较于具有“同侧”特性的双基SAR系统拥有更加优良的抗干扰性能。具有“异高”特性的双基SAR系统可以通过牺牲雷达接收机与照射场景的距离增强雷达发射机的隐蔽性,但与此同时,进入雷达接收机的干扰功率也会变大。3.提出了基于免疫地面干扰机区域的双基SAR抗干扰性能评估方法。为了定量地评估系统构型对双基SAR抗干扰性能的影响,创新性地提出了免疫地面干扰机区域的概念。当干扰机未知雷达工作体制时,对于一个双基SAR系统构型存在一个免疫地面干扰机区域,该区域内的干扰机无法对双基SAR系统进行有效干扰。通过绘制免疫地面干扰机区域可以定量地分析双基SAR系统构型的抗干扰性能。4.提出了基于干扰源定位技术的双基SAR空域滤波干扰抑制方法。双基SAR比单基SAR拥有更多的观测视角,满足了三角测量的基础条件。双基SAR可以利用DOA估计以及三角测量得到干扰源的精确位置,通过波束零点控制实现空域滤波,得到不含干扰的回波信号。

黄鑫沂[3](2020)在《基于压缩感知的多基地雷达成像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多基地雷达由于采用收发分置的构型,所以相对于单基地雷达系统而言,多基地雷达的安全性和隐蔽性更高,并且可以获得更多关于目标的散射信息。考虑到多基地雷达系统较为复杂且成本较高,如果通过减少系统发射机和接收机的数量来降低系统的复杂度和成本会导致传统成像的效果不佳,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多基地雷达稀疏成像的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然后因为基于压缩感知的稀疏重构成像的性能与发射机和接收机的空间展开性有关,所以可以利用这种关系来对多基地雷达的布站进行了优化。一般的多基地雷达由于发射机主动发射电磁波,所以会存在暴露自身位置而被攻击的危险,此时在已有的多基地雷达的研究基础上,研究基于GPS导航信号的多基地雷达成像至关重要。本文首先研究了基于GPS导航信号的双基地雷达成像,然后根据双基地散射中心模型,采用数据融合技术进行基于GPS导航信号的多基地雷达融合成像。本文以多基地雷达为研究目标,以提高成像质量为目的,以压缩感知理论,数据融合技术为手段,进行多基地雷达的成像方法研究。针对以上内容,完成的工作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多基地雷达的背景及其研究意义,然后介绍了多基地雷达成像系统和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雷达成像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研究了基于步进频率信号的多基地雷达稀疏成像。本部分的研究整体基于压缩感知理论,首先建立了多发多收构型下的稀疏成像模型,根据多个发射机和多个接收机接收到的回波数据,进行稀疏重构成像。然后基于稀疏重构成像的性能与发射机和接收机位置之间的关系,对收发机进行布站优化,并通过仿真验证了重构性能的改善。第三部分研究了基于GPS导航信号的无源多基地雷达成像。首先,介绍了导航信号的构成以及其最核心的伪随机码的概念和性质,推导了基于导航信号的散射回波模型,其次,研究了基于导航信号的无源双基地雷达的一维及二维成像,最终,推导了二维雷达回波的稀疏表示模型,并应用数据融合技术进行无源多基地雷达融合成像。

刘畅[4](2019)在《收发分置多基地雷达融合成像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相对于收发同置的单基地雷达系统,收发分置的多基地雷达系统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以及隐蔽性,并且可以获得更加丰富的目标散射信息。为了实现在多基地雷达系统下的高分辨成像,利用多基地雷达观测系统可在距离向、方位向和高程向设置多部雷达进行协同工作这一优势,开展基于距离向、方位向频谱合成以及高程向层析成像的多基地雷达高分辨成像技术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和利用雷达信号在傅立叶域的稀疏特性,通过研究双基地雷达散射机理,在单基地散射中心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双基地散射中心模型,采用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多基地雷达数据融合技术,通过信号重构算法提取目标特征参数,进而拓宽频带和视角的观测数据从而实现低采样率下的高分辨成像。本文以提高多基地雷达系统下的成像质量为目的,以多基地雷达频谱合成技术、层析三维成像技术和双基地散射中心建模技术为线路,深入研究多基地雷达高分辨成像方法。本文针对以上内容,完成的工作主要分为几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多基地雷达成像的研究背景以及研究意义,阐述了多基地成像雷达的研究现状,并介绍了双/多基地雷达成像算法原理,研究了单/双基地雷达提高分辨率的局限性以及多基地雷达成像的优势。第二部分研究了基于频谱合成和层析成像方法的多基地雷达高分辨成像技术。首先研究了针对分布在不同方向基线上的接收雷达,推导其距离向和方位向频谱产生的频谱差异,利用频谱偏移进行频谱扩宽,结合二维后向投影算法,对不同接收端的成像结果进行联合成像从而提高距离向与方位向的分辨率。在二维后向投影算法的基础上,研究三维后向投影算法,同时研究利用高程向基线的三维层析成像原理,即当多个接收雷达沿高程向排布时,可在高程向形成第二维合成孔径得到高程向的分辨率,从而得到三维成像结果,并通过仿真验证了上述原理。第三部分研究了基于双基地散射中心建模的多基地雷达成像技术。首先基于双基等效单基原理,推导了双基地雷达回波公式,在单基地散射中心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双基地几何构型下的散射中心模型。结合压缩感知原理与信号稀疏表示理论,分析一发多收体制下的多频带多视角数据融合成像技术,实现频带视角扩宽的多基地雷达高分辨成像。同时结合单双基地模式下的属性散射中心模型对目标进行特征提取,利用多基地雷达多视角观测的优势,对目标进行全方位的部件提取,得到目标的几何信息,并通过仿真验证了上述原理。

杨桃丽[5](2014)在《星载多通道高分辨宽测绘带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处理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因其全天时、全天候的全球观测能力,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在军事侦察、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传统星载单通道SAR存在最小天线面积限制,无法同时满足高分辨宽测绘带(High Resolution Wide Swath, HRWS)成像的要求:方位高分辨要求较高的脉冲重复频率(Pulse Repetition Frequency, PRF),而宽距离测绘带则要求较低的PRF。多通道结合数字波束形成(DigitalBeam-Forming, DBF)技术可克服这一限制,从而实现高分辨宽测绘带SAR成像。本文针对星载多通道HRWS SAR系统,重点研究了成像处理的几个关键技术。全文总体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研究了星载方位多通道高分辨宽测绘带SAR成像处理技术,方位多通道SAR是目前高分辨宽测绘带成像实现最多的体制,在保证距离测绘带宽和距离模糊度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多通道DBF处理实现多普勒模糊抑制从而得到HRWS SAR图像。随着分辨率和测绘带宽的提高,回波数据量也大大增加了,对星上存储设备和传输链路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部分针对此问题,研究了星载距离多波束HRWS SAR成像技术,该技术在保证其它性能参数的前提下,可大大降低回波采样数据量,为未来星载HRWS SAR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方案。本文的主要工作可概括如下:1.星载方位多通道HRWS SAR成像处理技术本文第二章和第三章首先分析了星载方位多通道HRWS SAR回波信号模型,给出了两种典型的成像处理方法,并针对星载方位多通道HRWS SAR成像的特点,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针对星载方位多通道HRWS SAR系统,推导了三维坐标系下接收通道的等效相位中心相位补偿公式。现有的方位多通道HRWS SAR成像算法均假设各通道接收回波补偿一常数相位后可等效为参考接收通道的延时,但并未给出具体的补偿公式,或只给出了两维坐标系下的补偿值,也未考虑发射通道和接收通道间的垂直航向基线。本文所提方法充分考虑了发射通道与接收通道间的三维空间位置关系,同时补偿了由沿航向基线和垂直航向基线引起的等效相位中心相位值,并对残余相位误差进行了分析,指出当接收通道与参考接收通道间存在垂直航向基线时,相位补偿值存在一定的空变性。当空变引起的相位误差不可忽略时,可在距离压缩后利用先验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辅助分块补偿。计算机仿真实验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的精确性。针对方位多通道HRWS SAR系统,对空时自适应处理(Space TimeAdaptive Processing, STAP)法的处理性能进行了分析。传递函数法和空时自适应处理法是目前两种典型的多普勒模糊抑制算法,前者已有大量文献对其处理性能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地基、机载和星载实测数据对其进行了验证,却鲜有文献对STAP法的处理性能进行分析。基于此,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利用STAP进行多普勒模糊抑制后的成像等效相位中心位置,验证了STAP的保相性和保幅性,经多普勒模糊抑制后输出回波可看作参考接收通道增加脉冲重复频率后得到的无模糊回波,且各个方位时刻回波所对应的卫星轨道位置由参考接收通道的位置决定,这为后续的干涉处理和目标定位奠定了基础。除此之外,本文还从不同于现有文献且更利于理解的角度分析了STAP解多普勒模糊后的信噪比损失和方位模糊信号比,并利用仿真实验对其进行了验证。实验表明,当PRF偏离均匀采样时,相比其它模糊抑制算法,STAP的处理性能更优,能更好地保留回波信号能量,抑制多普勒模糊。针对方位多通道SAR系统,分析了通道误差因素及其影响。利用DBF技术进行多普勒模糊抑制要求各通道间的特性一致,但在实际情况中,由于加工工艺、运行环境等的影响,通道间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差,此外,受测量仪器精度的限制,通道位置也存在测量误差。基于此,我们首先对通道误差因素进行了分析,根据各误差因素对DBF的影响将其归结为通道幅度误差、通道相位误差和通道沿航向位置误差,然后推导分析了通道误差对HRWS SAR成像的影响,并利用计算机仿真实验对其进行了验证。实验表明,通道相位误差对DBF的影响最大,而通道沿航向位置误差的影响相对较小,但也应控制在厘米量级,通道幅度误差可通过简单的通道均衡予以消除。与其它算法相比,STAP法具有更高的误差容忍度。提出了两种方位多通道HRWS SAR系统通道误差估计和补偿方法。在实际情况中,通道误差不可避免,为了提高HRWS SAR成像性能,必须对其进行补偿,特别是通道相位误差。针对方位多通道SAR系统,我们提出了两种通道相位误差估计方法:信号子空间法(Signal Subspace Comparison Method, SSCM)和天线方向图法(Antenna Pattern Method, APM)。信号子空间法基于信号特征向量张成的空间(即信号子空间)与真实导向矢量张成的空间相同这一特性对通道误差进行估计。首先对利用回波信号估计得到的协方差矩阵进行特征分解得到信号子空间,然后与利用系统参数得到理想的信号子空间相比较,从而得到通道相位误差,与其它算法相比,该方法运算量更小,且适用范围广。天线方向图法假设观测场景均匀分布,在此条件下,利用发射和接收天线方向图对理想信号导向矢量进行加权,然后与回波信号协方差矩阵对比,得到各通道间的相对相位误差。天线方向图法无须特征分解,运算量小,但适用范围受限。最后利用地基实测数据对两种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2.星载距离多通道HRWS SAR成像处理技术本文第四章给出了一种新的高分辨宽测绘带SAR成像技术。随着分辨率和测绘带宽的提高,回波信号的数据量大大增加,对星上存储设备和传输链路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基于此,我们针对距离多波束分时发射技术,给出了详细的系统实施方案和处理方法,并对其距离模糊度(Range Ambiguity to Signal Ratio, RASR)等系统性能进行了分析。通过由远及近分时发射信号,各子波束回波将重叠在一起,这样可大大缩短接收窗长度,减小回波采样数据量。然后利用DBF技术进行子波束分离,最后采用传统SAR成像方法即可得到高分辨宽测绘带SAR图像。当观测场景存在地形起伏时,可借助先验DEM进行子波束分离。实验表明,现有的DEM精度(例如SRTM DEM的精度约为17m)所引起的误差可忽略。最后利用计算机仿真实验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马娜娜[6](2013)在《双(多)基地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双(多)基地合成孔径雷达(SAR)是当今SAR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双(多)基地SAR的发射机和接收机分开放置在不同的承载平台上,因此成像算法比传统SAR复杂。多基地SAR可以分解为几组双基地SAR,多基地SAR成像是通过合并由各组双基地SAR形成的图像实现的。因此,双基地SAR成像算法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和主要内容。双基地SAR成像算法可以分为下面两种思路:一种是以双基地SAR的几何构形为基础,推导出回波的二维频谱,然后对传统的SAR成像算法进行改进和推广,使之适应双(多)基地SAR成像的应用;二是运用单基等效的思想,将双基地构型通过一定的转换,等效为单基地构型,然后运用传统的成像算法进行成像,关键在于如何将双基地SAR回波补偿成为单基地SAR回波。针对移不变模式双基地SAR,使用第一种思路,研究了基于MSR频谱的RD算法;使用第二种思路,给出了改进的基线中点单基等效算法和双曲等效RD算法,并分别对平飞等速双基地SAR进行了仿真,均得到了理想的成像结果。多基地SAR的成像算法是建立在双基地SAR成像算法的基础之上。针对一种具有军事应用意义的移不变机载单发多收移不变机载多基地SAR,提出了一种成像算法。先把多基地SAR分解为几组双基地SAR,各组双基地SAR使用改进的基线中点单基等效成像算法对目标成像,得到的各组图像经过像素位置配准后,合并到公共成像平面上,以得到多基地SAR的成像结果。仿真结果体现了多基地SAR可从多个角度获得目标的散射能量,成像质量更好。

鞠丞[7](2012)在《星载SAR模糊函数和动目标检测研究》文中提出星载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即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是以卫星为运载平台,利用卫星的运动,天线在相干积累时间内接收不同时刻不同位置的回波来进行信号处理,等效于合成一个比真实孔径大得多的天线阵列,以此来获得高的分辨率。由于卫星雷达的照射范围大,无需人工控制运动,规律性强等特点而成为近些年研究的重要课题。分布式星载SAR是多颗小卫星根据任务的需求排成一定的编队构型,利用空间基线的构造来更好地完成雷达目标检测等任务。分布式小卫星往往具有成本低,易发射,天线波束照射范围大,构型灵活,分辨率高,抗干扰,容忍单点故障能力强等优点,所以分布式卫星雷达是近些年很热的研究课题,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文主要针对星载SAR、分布式星载SAR的模糊函数和运动目标杂波模拟及检测进行了研究,并在第二、三、四章做了详细的阐述。第一章为绪论,介绍分布式星载SAR系统以及本文的课题研究背景、贡献、创新和论文结构安排等内容。第二章中介绍模糊函数并研究星载SAR系统模糊函数。在综合考虑地球自转、地球曲率和卫星圆轨道的情况下,建立了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绕地飞行模型,推导出新的适用于星载情况下的雷达模糊函数,并对其进行仿真分析,新的模糊函数更符合实际情况,为设计系统参数及预测系统的分辨特性提供了依据。第三章主要研究在星载雷达情况下地面动目标的杂波特性。首先利用星下点公式求导的方法推导出地球自转对地面杂波多普勒的影响,进一步综合考虑回波距离模糊对杂波特性的影响,表明星载情况下由于地球自转和距离模糊的共同效应使地面目标杂波更为复杂,给运动目标检测造成了更大的困难。最后介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第四章对分布式小卫星SAR系统的模糊函数和动目标检测两方面进行研究,在模糊函数方面主要研究了不同编队构型下的分布式小卫星SAR系统分辨特性,在动目标检测方面主要研究了分布式SAR系统对动目标检测性能的改善和影响。第五章对本文的工作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了下一步可以研究的问题。

易鹏,赵尚弘,占生宝[8](2010)在《分布式卫星合成孔径雷达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分布式卫星激光合成孔径雷达(SAL)是近年来深空探测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分析了分布式卫星SAL的优越特性,综述了当前国际上分布式卫星SAL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其关键技术以及下一步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易鹏,赵尚弘[9](2010)在《分布式卫星合成孔径激光雷达》文中研究说明分布式卫星合成孔径激光雷达(SAL)是近年来深空探测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分析了分布式卫星合成孔径激光雷达的优越特性,综述了当前国内外分布式卫星合成孔径激光雷达技术的研究进展,最后阐述了其关键技术以及下一步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赖涛[10](2010)在《星载多通道SAR高分辨宽测绘带成像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地球遥感和军事侦察大多要求星载SAR同时具备高分辨和宽测绘带(HRWS : High Resolution and Wide Swath)成像能力。传统的单通道星载SAR受“最小天线面积约束”的限制,分辨率和测绘带这两个指标相互制约,难以满足当前的应用需求。多通道体制可以有效缓解这个矛盾,在相同分辨率下,多通道体制SAR可以获得远大于单通道体制SAR的测绘带宽度。本文主要研究多通道体制SAR HRWS成像中的关键问题。首先,研究了一发多收(SIMO : Single Input Multiple Output)SAR距离/多普勒模糊抑制的问题,根据接收天线相对位置的差异,分为“单星SIMO-SAR”和“分布式SIMO-SAR”,它们的数据处理具有不同的特点。然后在一发多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了多发多收SAR特有的正交波形设计和对应的成像处理等关键问题。具体研究内容安排如下:第二章对“单星一发多收SAR”的多种实现模式进行了系统的对比研究。首先根据“最小天线面积约束”给出了品质因子的定义,用于评价系统的HRWS成像能力。然后从品质因子、距离/多普勒模糊抑制能力、信噪比、数据量、信号处理复杂度、盲区等方面分析对比了五类多通道接收SAR系统的优劣异同,得出了综合性能最优的系统方案—距离多通道接收的多相位中心方位多波束(DPC-MAB)系统。第三章研究了单星距离多通道接收的DPC-MAB系统实现HRWS成像的问题。建立了一发多收DPC-MAB系统的信号模型,提出“谱分解法”完成回波的无模糊重构,并采用传统成像算法完成成像。在分析重构后回波的方位模糊比和信噪比的基础上,指出方位模糊比、信噪比与系统PRF的矛盾,提出利用相控阵天线并采用接收子阵列交叠接收以及宽发窄收两种方案予以妥善解决。给出了距离多通道接收的实现方案和信号处理方法,分析了其对信噪比的改善程度。第四章研究了分布式SAR实现HRWS成像的问题。针对只存在沿航向基线的“SAR-Train”构形,提出一种回波预处理方案,可消除由沿航向基线引起的回波去相关,将构形转化为“DPC-MAB”模式,进而利用谱分解法解多普勒模糊;针对类似“TanDEM-X”的双站多相位中心SAR系统,提出在进行相位补偿之后,将双站多通道回波转化为双站回波,继而可采用双站成像算法进行成像;针对接收通道间存在切航向基线的分布式卫星SAR系统,提出将通道间回波历程差进行二阶近似、再分别补偿的方法。特别指出回波历程差随目标距离迁徙曲线空变的特性并提出了频域补偿方法。第五章研究了多发多收(MIMO: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SAR改善HRWS成像性能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正交波形设计和相对应的成像算法。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指出,同频带的相位编码信号和离散频率编码信号无法克服自相关函数和互相关函数积分旁瓣比之间的矛盾,不适合用于对地观测的MIMO-SAR;将正交性优良的步进频率LFM信号用于MIMO-SAR,给出了成像的信号处理方法和结果;进一步针对步进频率LFM信号各子带之间不能进行方位联合处理的缺点,将顺序发射的空-时正交波形用于MIMO-SAR,可获得更多的等效相位中心,显着改善系统的HRWS成像性能,同时避免了同频信号并发造成的相干暗斑,分析了空-时正交波形MIMO-SAR的模糊抑制性能,并给出了成像处理方法和仿真结果。

二、分布式小卫星合成孔径雷达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布式小卫星合成孔径雷达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小卫星SAR子孔径成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SAR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状况
        1.2.1 机载SAR的发展
        1.2.2 星载SAR的发展
    1.3 子孔径成像算法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SAR成像基本原理
    2.1 星载SAR几何关系
    2.2 二维分辨率
        2.2.1 距离向分辨率
        2.2.2 方位向分辨率
    2.3 最小天线面积约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子孔径处理的单站星载SAR实时成像算法
    3.1 单星聚束SAR的子孔径信号模型和多普勒分析
    3.2 单星聚束SAR子孔径实时成像算法
    3.3 仿真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小卫星MIMO-SAR聚束模式的子孔径成像算法
    4.1 小卫星聚束模式MIMO-SAR工作模式及信号模型
    4.2 多普勒特性分析
    4.3 信号处理流程
        4.3.1 基于空域滤波的无模糊方位信号恢复
        4.3.2 改进的时域频带合成技术
        4.3.3 子孔径图像融合成像算法
    4.4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4.4.1 验证改进的TBS方法
        4.4.2 点目标仿真
        4.4.3 分布式目标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2)双基SAR抗干扰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双基SAR对抗动态
        1.2.1 双基SAR干扰动态
        1.2.2 双基SAR抗干扰动态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创新性工作
第二章 双基SAR基本原理
    2.1 基于等效方法的双基SAR二维频谱
    2.2 基于单基等效双基的距离多普勒算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干扰环境下的双基SAR抗干扰研究
    3.1 双基SAR在压制式干扰环境下的抗干扰研究
        3.1.1 压制式干扰产生
        3.1.2 双基SAR压制干扰环境下接收机功率特性分析
        3.1.3 仿真试验分析
    3.2 双基SAR在欺骗式干扰环境下的抗干扰研究
        3.2.1 欺骗式干扰产生
        3.2.2 双基SAR转发式干扰环境下接收回波信号特性分析
        3.2.3 仿真实验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构型对双基SAR抗干扰性能的影响研究
    4.1 不同特性系统构型对双基SAR抗干扰性能的影响
    4.2 免疫地面干扰机区域的双基SAR抗干扰性能评估方法
        4.2.1 步骤分解
        4.2.2 实例仿真分析
    4.3 几种典型双基SAR系统构型抗干扰性能分析
        4.3.1 Tandem-X星载双基SAR系统
        4.3.2 AER-Ⅱ/PAMIR机载双基SAR系统
        4.3.3 TerraSAR-X和PAMIR的空天联合双基SAR系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双基SAR干扰抑制方法
    5.1 传统单基SAR干扰抑制方法
        5.1.1 频域干扰抑制方法
        5.1.2 空间域干扰抑制方法
    5.2 基于干扰源定位技术的双基SAR空域滤波干扰抑制方法
        5.2.1 DOA估计
        5.2.2 双基SAR三角测量
        5.2.3 基于波束控制的空域滤波
        5.2.4 仿真试验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基于压缩感知的多基地雷达成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简述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历史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基地雷达成像系统的发展历程
        1.2.2 基于压缩感知的雷达成像发展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2 多基地雷达成像的基本理论
    2.1 引言
    2.2 基于等效单基原理的双基地散射中心模型
        2.2.1 等效单基原理
        2.2.2 双基地理想点散射中心模型
    2.3 压缩感知理论基础
        2.3.1 信号的稀疏表示
        2.3.2 观测矩阵的设计
        2.3.3 信号的重构算法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步进频信号的多基地雷达稀疏成像
    3.1 引言
    3.2 多发多收构型下稀疏成像
        3.2.1 多发多收构型下稀疏成像模型
        3.2.2 正交匹配追踪算法基本原理
        3.2.3 仿真算例
    3.3 多发多收构型下的布站优化
        3.3.1 目标稀疏重构特性与系统布站之间的关系
        3.3.2 基于协方差矩阵自适应进化策略的布站优化方法
        3.3.3 仿真算例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导航信号的无源多基地雷达融合成像
    4.1 引言
    4.2 导航信号处理
        4.2.1 C/A码的概念及性质
        4.2.2 基于导航信号的回波模型
    4.3 基于导航信号的无源雷达成像
        4.3.1 基于导航信号的无源雷达的一维成像原理
        4.3.2 基于导航信号的无源雷达的二维成像原理及算法流程
        4.3.3 仿真算例
    4.4 基于导航信号的无源多基地雷达融合成像
        4.4.1 二维雷达散射回波稀疏表示模型
        4.4.2 基于导航信号的同视角多频带的无源多基地雷达的数据融合原理
        4.4.3 基于导航信号的多视角多频带的无源多基地雷达的数据融合原理
        4.4.4 仿真算例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的主要工作
    5.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着作以及发明专利情况

(4)收发分置多基地雷达融合成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简述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历史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基地雷达成像系统的发展历程
        1.2.2 论文相关问题聚焦及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2 双/多基地雷达成像的基本理论
    2.1 引言
    2.2 双/多基地雷达成像原理
        2.2.1 双/多基地雷达系统构型及信号模型
        2.2.2 双/多基地雷达分辨率原理
    2.3 压缩感知理论基础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后向投影的多基地雷达高分辨成像
    3.1 引言
    3.2 后向投影算法基本理论
        3.2.1 双基地后向投影成像算法原理
        3.2.2 双基地后向投影成像算法流程
    3.3 基于频谱合成的多基地雷达二维高分辨成像
        3.3.1 多基地雷达距离向频谱偏移原理
        3.3.2 多基地雷达方位向频谱偏移原理
        3.3.3 多基地雷达频谱合成原理
        3.3.4 仿真算例
    3.4 基于层析成像的多基地雷达三维高分辨成像
        3.4.1 多基地雷达高程向层析三维成像原理
        3.4.2 三维后向投影算法成像原理
        3.4.3 仿真算例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压缩感知的多基地雷达高分辨成像
    4.1 引言
    4.2 基于等效单基原理的双站雷达散射中心建模
        4.2.1 等效单基原理
        4.2.2 双站雷达理想点散射中心模型
        4.2.3 仿真算例
    4.3 基于散射中心建模的多基地雷达数据融合成像
        4.3.1 双站雷达几何绕射散射中心(GTD)模型
        4.3.2 多基地雷达多频带多视角融合成像
        4.3.3 仿真算例
    4.4 基于散射中心模型的多基地雷达视角部件提取与合成
        4.4.1 双站雷达属性散射中心(ASC)模型
        4.4.2 多基地雷达视角目标部件提取与合成
        4.4.3 仿真算例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的主要工作
    5.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星载多通道高分辨宽测绘带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高分辨与宽测绘带的矛盾
        1.1.2 数字波束形成技术
        1.1.3 高分辨宽测绘带 SAR 成像的实现方法
    1.2 星载高分辨宽测绘带 SAR 的发展概况
    1.3 本文工作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星载方位多通道高分辨宽测绘带 SAR 成像
    2.1 引言
    2.2 方位多通道 HRWS SAR 回波信号模型
        2.2.1 回波信号模型
        2.2.2 仿真实验验证
        2.2.3 小结
    2.3 方位多通道 HRWS SAR 成像处理方法
        2.3.1 传递函数法
        2.3.2 空时自适应处理法
    2.4 方位多通道 HRWS SAR 成像处理性能分析
        2.4.1 保相性
        2.4.2 信噪比损失因子
        2.4.3 方位模糊信号比
        2.4.4 仿真实验验证
        2.4.5 小结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星载方位多通道 HRWS SAR 系统通道误差
    3.1 引言
    3.2 方位多通道 HRWS SAR 系统通道误差因素及模型
        3.2.1 通道误差因素
        3.2.2 通道误差模型
    3.3 方位多通道 HRWS SAR 系统通道误差影响
        3.3.1 误差影响
        3.3.2 仿真实验验证
        3.3.3 小结
    3.4 方位多通道 HRWS SAR 系统通道误差估计方法
        3.4.1 信号子空间比较法
        3.4.2 天线方向图法
        3.4.3 算法运算量分析
        3.4.4 仿真实验验证
        3.4.5 小结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星载距离多通道高分辨宽测绘带 SAR 成像
    4.1 引言
    4.2 工作原理
    4.3 信号模型
    4.4 成像处理方法
        4.4.1 算法原理
        4.4.2 处理流程
    4.5 系统及算法性能分析
        4.5.1 数据量分析
        4.5.2 距离模糊度
        4.5.3 高程空变影响
    4.6 仿真实验验证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附录 A 最小天线面积限制
附录 B 卫星速度分析
附录 C 英文缩略语
附录 D 常用数学符号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双(多)基地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1 绪论
    1.1 双(多)基地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概述
    1.2 双(多)基地合成孔径雷达的优势和应用前景
    1.3 双(多)基地SAR成像算法综述
    1.4 论文内容安排
2 双(多)基地SAR成像基础
    2.2 双(多)基地SAR模式分类
        2.2.1 双基地SAR模式分类
        2.2.2 多基地SAR模式分类
    2.3 双(多)基地SAR的雷达方程
        2.3.1 双基地SAR雷达方程
        2.3.2 多基地SAR雷达方程
    2.4 双(多)基地合成孔径雷达的空间分辨特性
        2.4.1 双基地SAR多普勒分辨特性与方位分辨率
        2.4.2 双基地SAR的地距分辨率
        2.4.3 多基地SAR同时实现大测绘带和高分辨力的工作方式
    2.5 双基地SAR的点目标回波信号模型
    2.6 本章小结
3 移不变双基地SAR基于MSR频谱的RD算法
    3.1 引言
    3.2 MSR方法原理
    3.3 双基地SAR的MSR频谱
    3.4 基于MSR频谱的RD算法
    3.5 仿真
    3.6 本章小结
4 移不变双基地SAR基于单基等效的成像算法
    4.1 引言
    4.2 基于基线中点单基等效算法
        4.2.1 简单的基线中点单基等效方法
        4.2.2 改进的基线中点单基等效算法
        4.2.3 仿真
    4.3 基于双曲等效的RD算法
        4.3.1 双曲等效方法
        4.3.2 基于双曲等效频谱的RD算法
        4.3.3 仿真
    4.4 本章小结
5 机载单发多收移不变多基地SAR的成像算法
    5.1 引言
    5.2 机载单发多收多基地SAR的应用意义
    5.3 成像算法
    5.4 仿真
    5.5 本章小结
6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7)星载SAR模糊函数和动目标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课题来源
        1.1.1 星载 SAR 概述
        1.1.2 模糊函数概述
        1.1.3 动目标检测概述
        1.1.4 课题来源
    1.2 星载 SAR 模糊函数及动目标检测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1.2.1 星载 SAR 模糊函数的研究现状
        1.2.2 星载 SAR 动目标检测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星载 SAR 模糊函数分析
    2.1 引言
    2.2 SAR 模糊函数空间几何模型
        2.2.1 常用空间几何模型
        2.2.2 星载 SAR 空间几何模型
    2.3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的空间分辨特性
        2.3.1 距离向分辨率
        2.3.2 方位向分辨率
    2.4 新模型下的星载 SAR 模糊函数推导
    2.5 星载 SAR 模糊函数的仿真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星载 SAR 动目标检测中的杂波分析
    3.1 引言
    3.2 星载 SAR 地面动目标检测杂波建模
        3.2.1 地球自转对杂波多普勒频率的影响
        3.2.2 距离模糊重叠现象对杂波的影响
    3.3 星载 SAR 地面动目标杂波理论
        3.3.1 天线发射接收方向图
        3.3.2 杂波数学模型
    3.4 星载 SAR 杂波特性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布式星载 SAR 模糊函数及动目标检测研究
    4.1 引言
    4.2 分布式星载 SAR 模糊函数研究
        4.2.1 分布式小卫星 SAR 系统空间几何模型
        4.2.2 分布式小卫星 SAR 系统模糊函数推导
        4.2.3 仿真及结果分析
    4.3 分布式星载 SAR 动目标检测研究
        4.3.1 分布式星载 SAR 动目标检测理论
        4.3.1.1 沿航迹干涉方法(ATI)
        4.3.1.2 偏置天线相位中心技术(DPCA)
        4.3.1.3 空时自适应信号处理原理(STAP)
        4.3.2 分布式星载 SAR 动目标检测模型
        4.3.3 仿真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5.1 全文总结
    5.2 下一步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9)分布式卫星合成孔径激光雷达(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进展
    1.1合成孔径激光雷达
    1.2分布式卫星合成孔径雷达
2 需要面对的几个问题
3 结束语

(10)星载多通道SAR高分辨宽测绘带成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高分辨和宽测绘带的矛盾
        1.1.2 高分辨宽测绘带成像实现方法
        1.1.3 高分辨宽测绘带成像存在的技术挑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
        1.2.1 系统或概念系统发展概况
        1.2.2 信号处理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单星SAR 高分辨宽测绘带成像性能分析
    2.1 引言
    2.2 最小天线面积约束条件
    2.3 单星多通道实现HRWS 成像各模式分析
        2.3.1 斜视多波束系统
        2.3.2 单相位中心多波束系统
        2.3.3 多相位中心方位多波束SAR 系统
        2.3.4 四元矩形阵列SAR 系统
        2.3.5 距离多通道接收的DPC-MAB 系统
    2.4 各概念系统性能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距离多通道接收的DPC-MAB 系统成像
    3.1 引言
    3.2 DPC-MAB 系统原理和回波重构
        3.2.1 一发多收回波与单发单收回波关系的确立
        3.2.2 将一发多收回波等效为单发单收回波
        3.2.3 回波重建方法
        3.2.4 成像仿真实验和结果分析
    3.3 重构回波的方位模糊比和信噪比分析
        3.3.1 重构后方位模糊比分析
        3.3.2 重构后信噪比分析
        3.3.3 DPC-MAB 系统性能总结和设计优化
    3.4 距离多通道接收的信号处理和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布式星载SAR 高分辨宽测绘带成像
    4.1 引言
    4.2 线性排列小卫星SAR 高分辨宽测绘带成像
        4.2.1 多个单发单收线性排列小卫星SAR
        4.2.2 一发多收的线性排列小卫星SAR
    4.3 双站多相位中心SAR 高分辨宽测绘带成像
        4.3.1 双站多相位中心回波关系的确立
        4.3.2 回波重建方法
        4.3.3 仿真实验和结果分析
        4.3.4 结论
    4.4 三维分布式SAR 高分辨宽测绘带成像
        4.4.1 分布式卫星SAR 回波模型
        4.4.2 分布式卫星SAR 回波去相关分析和补偿
        4.4.3 多星回波联合处理方法
        4.4.4 仿真实验和结果分析
        4.4.5 系统性能总结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星载MIMO-SAR 正交波形设计和HRWS 成像
    5.1 引言
    5.2 正交波形分类及自相关性能分析
        5.2.1 相位编码信号
        5.2.2 离散频率编码信号
        5.2.3 步进频率线性调频信号
        5.2.4 各正交波形性能总结
    5.3 正交编码信号性能分析和设计
        5.3.1 正交编码信号相关函数的性能限制
        5.3.2 正交编码信号设计准则
        5.3.3 正交编码信号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结果
        5.3.4 正交编码信号用于MIMO-SAR 的仿真实验和结果分析
        5.3.5 失配处理对编码信号正交性能的影响分析
        5.3.6 性能总结
    5.4 基于步进频率LFM 信号的MIMO-SAR 成像研究
        5.4.1 步进频率LFM 信号的正交性能
        5.4.2 步进频率LFM 信号MIMO-SAR 原理
        5.4.3 距离子带拼接方法
        5.4.4 仿真实验和分析
    5.5 空-时正交波形MIMO-SAR 成像研究
        5.5.1 空-时正交波形的原理
        5.5.2 空-时波形MIMO-SAR 成像信号处理
        5.5.3 仿真实验和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分布式小卫星合成孔径雷达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卫星SAR子孔径成像技术研究[D]. 杨军.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2]双基SAR抗干扰性能研究[D]. 卢嘉迪.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3]基于压缩感知的多基地雷达成像方法研究[D]. 黄鑫沂.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4]收发分置多基地雷达融合成像技术研究[D]. 刘畅.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5]星载多通道高分辨宽测绘带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处理技术研究[D]. 杨桃丽.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10)
  • [6]双(多)基地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算法研究[D]. 马娜娜. 南京理工大学, 2013(06)
  • [7]星载SAR模糊函数和动目标检测研究[D]. 鞠丞.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1)
  • [8]分布式卫星合成孔径雷达的研究进展[J]. 易鹏,赵尚弘,占生宝. 半导体光电, 2010(06)
  • [9]分布式卫星合成孔径激光雷达[J]. 易鹏,赵尚弘. 光通信技术, 2010(11)
  • [10]星载多通道SAR高分辨宽测绘带成像方法研究[D]. 赖涛.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0(08)

标签:;  ;  ;  ;  ;  

分布式小卫星合成孔径雷达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