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阻抗反演技术研究进展

波阻抗反演技术研究进展

一、波阻抗反演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钮学民,合彬[1](2021)在《灰质浊积岩储层地震叠后波阻抗反演方法的适用性分析》文中提出济阳坳陷滑塌浊积砂体多含有灰质泥岩,砂体薄且灰质泥岩砂体的波阻抗差异小,导致储层预测难度大,储层反演技术是刻画各类储层的重要手段之一,储层反演方法日益增多,各种反演技术针对于不同地质目标存在适用性。为此,本文通过典型灰质浊积岩储层地震模型建立和波动方程正演模拟,对合成记录分别采用约束稀疏脉冲反演、波形指示反演方法进行叠后波阻抗反演,并且对不同记录主频、不同记录频带、不同记录信噪比、不同井数约束情形下的波阻抗反演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明确浊积岩储层反演技术的适用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浊积岩储层反演策略。结果表明,提高记录主频、频带宽度以及信噪比,储层反演的精度和分辨率增加;随着经过储层井数增多,储层反演精度逐渐提高。

贺紫娇[2](2021)在《川西南永探1井区火山岩优质储层地震预测》文中提出火山岩油气储层分布较为广泛,伴随着全球尤其是国内能源短缺形势的加剧,近年来火山岩勘探在多个地区获得突破,火山岩油气藏的储层地震预测的方法研究,已然成为储层预测中的一个热点,亦为难点。在国际上,美国、德国、俄罗斯、阿根廷、墨西哥等地相继发现了大量火山岩油气藏。在国内,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松辽盆地、渤海湾、黄骅坳陷、江苏油田以及内蒙二连盆地等也相继发现了火山岩油气层。近期又在川西南地区获得工业突破,展示了良好的勘探前景。但川西南地区的火山岩具有岩性岩相变化快、地质条件十分复杂、非均质性强、物性差、储层微裂缝较发育等十分特殊且复杂的气藏特点。加之地表条件复杂,地震资料品质和成像效果差,所以川西南火山岩气藏勘探和地震储层预测面临诸多技术挑战。本文研究目的是针对川西南火山岩区段地震资料品质差,成像效果不理想,火山岩内幕反射特征不清楚、火山机构和火山岩相分布不明确等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进行研究。研究主要从火山岩储层地震反射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入手,形成火山机构划分方法,建立火山岩相地震预测针对性技术流程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火山岩优质储存地震预测关键技术,着力解决火山岩勘探中的关键地震问题,并在生产中见到实效。本文首先充分调研国内外火山勘探开发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对火山岩勘探中的地震储层预测问题进行了总结归纳。以四川西南部的永探1井区火山岩为研究对象,制定针对性技术流程。综合利用测井资料、三维地震资料和火山岩储层特征分析,开展地震层位、断层精细对比解释,火山机构及地震反射特征分析、火山岩相识别、储层预测,形成了如下研究成果:1、根据“源控”理论的指导,分步逐级的进行火山机构、火山岩体、火山岩相的解剖与识别,以“相控”为基础开展储层预测研究,形成了火山机构、火山体、火山岩相的地震识别方法。2、以岩石物理分析为基础,结合属性分析、相干体等技术,采用正演模拟的井震综合标定方法,形成并建立火山岩的岩相和岩性的五种地震响应模式,明确储层敏感参数及地震属性;3、结合地质、测井等资料,综合利用叠后地震反演以及地震属性分析的手段,进行有利相带和火山岩有利储层的空间展布的预测。

魏滨[3](2021)在《地震勘探在松辽盆地安乐凹陷砂岩型铀矿勘查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松辽盆地铀矿勘查工作中取得的突破主要集中在西南部,尤其是以钱家店凹陷、大林凹陷等为重点勘查区,而架玛吐凸起东侧的安乐凹陷研究程度相对较低。地质资料标明,安乐凹陷在铀源条件、沉积环境、断裂构造等条件均与钱家店凹陷相似,均具有较好的铀成矿潜力。本文在综合整理分析地质资料的基础上,以地震勘探为手段,通过对层位划分、断裂识别、砂体圈定、沉积相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对铀成矿条件进行分析,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1)姚家组特征姚家组在研究区广泛分布,地层厚度自南西向北东由150 m增厚至800 m;姚家组顶板呈南西—北东向宽缓席状展布,南西浅,北东深,埋深在250~1250 m之间;姚家组底板因受基底影响,底板起伏变化较复杂,埋深400~2000 m之间。研究区中部区域姚家组内发育有辫状河相砂体,砂体厚度较大,具有泥砂互层结构,为铀成矿提供了较好的储矿空间。2)构造特征通过对比分析同相轴特征,建立了错断、数目突变、分叉扭曲、形状突变,及反射零乱及异常波的出现等断裂判别标志。解释断裂10条,均为正断层。其中F1~F6断裂形成于晚白垩世早期,持续活动时间较长,为研究区内切穿基底大断裂,F2、F3、F5为控盆断裂,控制了研究区基底展布形态;F7~F10为嫩江期形成的较小型断裂,局部影响姚家组、嫩江组沉积厚度。多组断裂为深部还原流体提供通道,铀成矿环境优越。3)沉积相特征依据地震相特征对姚家组下岩段进行了沉积相划分。其中河床亚相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部,根据地震相特征可进一步划分为心滩微相及边滩微相。心滩微相整体呈南北向、北北东向展布,根据地震波组特征可勾画出3条主要河道。其中F2断裂东侧主河道发育最广,最宽处约10 km;边滩微相局部地段发育有较厚砂体,具有泥砂互层结构,可作为研究区内第二找矿层位进行探索。

滕明[4](2021)在《基于改进萤火虫算法的波阻抗反演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仍然是当前难以替代的重要能源,随着油气勘探和开发技术的不断发展,浅层结构相对简单、容易探测的油气藏资源储量日渐减少甚至挖掘殆尽,为了实现提高油气产量和油气储量,深部复杂油气藏的探测与挖掘已然成为寻找油气藏的主要研究内容。地震勘探是寻找和判断地下油气藏的主要技术手段,地震波阻抗反演有利于地下地质体描述以及室内测井资料解释,它能够最大程度地反映地下岩层和地质结构,为测井相关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在实际工程中的地震勘探通常是一个地球物理反问题,其中波阻抗反演是一种具有代表性反问题之一,它主要目的是获得地下介质的反射系数,从而获得密度、速度等相关参数。由于阻抗反演中要求解的方程是一个多参数的非线性问题,用传统的线性方法求解非线性问题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多解性。随着非线性算法迅猛发展,蝙蝠算法、人工鱼群法、遗传算法等群启发式优化方法的不断涌现为地震反演指引新的前进方向。近些年,随着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各种群智能优化算法逐渐成为科学家们的研究热点。萤火虫算法(FA)是通过模仿自然界中萤火虫得发光行为,而提出的一种启发式群智能优化算法。该算法在搜索空间中使用荧光亮度强的萤火虫吸引其他个体移动以完成位置更新,从而实现寻优的目的。它是继粒子群算法、模拟退火算法、蚁群算法等智能算法之后又一种新的群体智能优化算法。萤火虫算法(FA)与梯度算法(GA)、最小二乘算法(LS)等经典确定性优化方法相比较,其无需连续、可导等条件,且操作简单,实现简单,所需调节参数少,计算效率高,实用性强、适用范围广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的关注,并广泛应用于组合优化、工程技术、聚类分析领域。本文详细介绍了选题背景依据、波阻抗反演和萤火虫算法(FA)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简要阐述萤火虫算法(FA)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重点分析了萤火虫算法(FA)的原理和算法流程。针对基本萤火虫算法在全局优化搜索过程中求解精度低、后期收敛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极值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混沌搜索和动态步长相结合的萤火虫算法(CDFA)。在算法搜索初期,CDFA算法采用具有有界性、随机性和遍历性的混沌序列设置萤火虫种群的初始位置;利用一种新型的双曲线递减动态步长代替传统的固定步长,通过上述改进方法措施,实现了提高算法求解精度、收敛速度,种群分布均匀性,避免迭代后期出现反复振荡现象。在大量阅读并充分理解萤火虫算法理论的基础上,将CDFA算法应用于地震资料波阻抗反演中,通过对水平地层理论模型进行模拟试算,论证了CDFA算法可行性和有效性,并利用不同强度噪声测试CDFA算法的抗噪性能,测试结果表明CDFA算法具有较好反演效果和一定程度的抗噪能力。

雷晨露[5](2021)在《彭阳地区延安组延8延9油气储层特征及预测》文中研究表明彭阳地处鄂尔多斯盆地的二级构造单元天环向斜。延安期早期地层发生了较大变化,部分缺失延10、延9沉积,使得分层不统一。与此同时,断背斜和断鼻等低幅度构造的发育,构造特征的复杂情况,共同造成油藏控制因素不明确。因此,前人的研究对该区侏罗系的储层成藏的认识仍需进一步深化。针对以上问题,首先,本文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和油气成藏理论为指导,完成了地层划分、对比等基础性工作。并分析研究区油气控制因素的主要构造特征,结合地震剖面解释,分析局部构造或断裂特征以及对研究区储层的影响。其次,根据沉积相判别标志,对目标层位划分了1种沉积相和4种沉积微相。在单井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连井沉积相分析,绘制砂体厚度图。对比得出延8段与延9段沉积有很好的继承性。然后,对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结构和孔渗性做了分析。在这个基础上,结合电镜及阴极发光分析,判别成岩作用类型。其包含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以及溶蚀作用,以此分析对储层演化的影响。同时进一步判定了目标层位成岩阶段属中成岩A期。最后,参考重力反演结果,大致划定甜点区。再通过二维地震数据处理,进行属性分析,以及井震标定,井震联合反演等环节。最终共同约束反演结果,圈定了4个有利区,完成储层预测,为研究区内进一步的勘探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张怀榜[6](2020)在《复杂地表区高精度地震特殊采集方法研究及应用》文中认为油气地震勘探的目的就是寻找国家需要的重要战略资源石油和天然气,目前国内地表相对简单地区的地震勘探程度已经很高,复杂地表区逐渐成为了油气资源的的战略接替区。复杂地表指的是地表起伏大、地震波传播速度明显低于下伏地层、岩性复杂多变的地壳的极浅表层,常见的有复杂山地、沙漠戈壁、雅丹地貌、巨厚黄土塬、滩涂水网等。复杂地表给地震勘探野外采集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地震资料也受到了严重影响,主要表现为地震波能量衰减严重,子波频带变窄,分辨率降低,地震波场采集不充分、不均匀、不对称、连续性差,使得地震波的成像精度较低。目前,国内在复杂地表区的表层结构调查与静校正、地震波对地质目标的照明、观测系统优化设计、“采集脚印”压制等方面开展了多年攻关,取得了良好效果;也从激发和接收方面对地震波频带的拓展进行了攻关,但效果不明显;对于不均匀、不充分采集数据的地震波场恢复的研究则进展缓慢,因此,复杂地表区的地震波频带的拓展、地震波分辨率的进一步提高、波场高精度恢复和成像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复杂地表造成的地震子波频带窄、旁瓣多、分辨率低和成像及反演精度低的问题,研究了频带宽度、振幅谱形态与子波分辨率之间的变化规律,指出了最高频率、频带宽度和振幅谱形态对子波分辨率的决定性作用;研究了子波频带宽度和频率成分对地震波反射系数和波阻抗反演精度的影响,以及子波频带宽度对反褶积过程中压制随机噪声的影响,着重指出了3 Hz以下低频成分和频带宽度在波阻抗反演中的重要性和频带宽度对反射系数反演和对反褶积过程中随机噪声压制作用的影响,并通过Marmousi模型对地震波反演进行了验证。为了提高地震波分辨率和成像精度,本文系统研究了具有频带宽、成像分辨率高、响应介质变化灵敏度高和信号保真度好的加速度地震信号采集理论,推导了加速度地震信号的波动方程和加速度信号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方程,对比了速度与加速度信号在信号与介质物性变化关系、信号的几何与波动特征、信号频谱、信号噪声、信噪比、分辨率等方面的差异,并采用Hession和Marmousi两个地质模型,模拟了信号对浅部薄层、中、深部薄互层、楔形体、逆掩推覆体、背斜构造、不整合面、油水分界面、顶超、尖灭等地质现象的成像精度,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为了更好地接收加速度信号,研发了高灵敏度陆用压电加速度检波器和激光型光纤加速度检波器,并在二维加速度地震信号采集试验和三维加速度地震信号采集应用中见到了良好效果。加速度信号的试验与应用结果显示加速度信号有效提高了地质目标的成像精度。为了提高波场恢复精度,本文探索性地研究了压缩感知稀疏地震采集方法的发展历程、基本原理、观测系统设计、稀疏地震数据波场重构和处理技术,还以中石化在新疆TFT地区进行的国内第一块压缩感知稀疏三维地震采集与波场重建试验为例,分析了压缩感知地震采集方法的应用效果,为后续稀疏地震数据采集技术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通过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三项成果:(1)总结出了地震波激发的优化原则:提高地震波最大频率是拓宽地震波频带的前提,低频拓展到3 Hz以下激发对波阻抗反演至关重要。在地震波频带较窄时(最高频率在70 Hz左右或低于70 Hz),应采用拓展低频的方法激发地震波,压制子波旁瓣;当地震波频带相对较宽时(最高频率大于70 Hz),应以提高最高频频率的方法激发地震波,提高地震波分辨率;激发的地震波振幅谱要有较缓的过渡带(主要是可控震源参考信号的设计),振幅谱的形态应是对称或向低频方向倾斜的。进而结合国内地震采集激发技术发展现状和已形成的成熟技术,总结形成了基于近地表多参数模型的炸药震源宽频激发方法和可控震源非线性宽频激发方法,拓宽了复杂地表区地震资料的频带。(2)研究总结了加速度地震信号采集理论,理论认为加速度信号的畸变小,保真度高,高频强,频带宽,响应杨氏弹性模量、剪切模量和密度变化的灵敏度比速度信号高,加速度信号可有效提高复杂地表区的地震勘探精度。研发了高灵敏度陆用压电加速度检波器和激光型光纤加速度检波器,检波器性能指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加速度信号和新型加速度检波器的二维地震采集试验和三维地震采集应用效果显示,加速度信号显着提高了地震波的成像精度,赢得了业界广泛认可和好评。根据研究成果撰写的一篇文章发表在Applied Geophysics期刊(SCI),两篇论文分别在2019年美国圣安东尼奥第89届SEG年会和2015年湖北宜昌中国石油学会物探技术研讨会上发布,获得了三项国家发明专利和两项实用新型专利。(3)本文对压缩感知稀疏地震采集理论的研究和对中石化在新疆TFT地区的三维地震稀疏采集与重建试验分析的结果认为,贪心序贯策略下随机稀疏观测系统设计方法和基于l0和l1范数联合迭代的波场重构技术有效促进了复杂地表区地震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的提高,压缩感知稀疏地震采集技术、无线遥测节点采集技术、5G技术、卫星遥感实时定位技术的相互融合将是未来复杂地表区高精度地震采集技术的发展方向。

杨柳鑫[7](2020)在《深度学习技术在地震资料解释及反演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地震资料解释及反演是用来获取地下介质构造特征、沉积特征、储层参数等信息的重要技术手段。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度学习技术在图像识别与分类、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取得了很多突破性进展,也开始被用来解决地球物理勘探问题。本文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对地震资料解释及反演中的复杂储层横波速度预测、层位解释、波阻抗反演等重要环节进行了深入研究。横波速度是叠前反演的关键参数,但由于测量成本较高,大多数井缺乏实测的横波速度。经验公式和岩石物理分析方法是获取预测横波速度的主要途径,但由于这些方法常常需要一定的假设条件,当面临复杂储层时,横波速度预测的精度和效率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本文以复杂致密白云岩储层为例,分别研究了利用深度全连接神经网络(FCNN)和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STM)从常规测井曲线中预测横波速度的两种方法。FCNN模型训练速度快、灵活性强,LSTM模型适合处理序列化数据、稳定性高,两种模型均具有很强的非线性拟合能力和泛化能力。这两种方法首先通过交会和相关分析进行特征选择,获取模型的输入特征向量,并从工区内选择具有实测横波的井数据创建训练集,然后分别构建和训练用于回归拟合的FCNN和LSTM模型,最后将训练好的模型用于其他井的横波速度预测。在测试数据上的预测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对复杂储层的适应性好,横波速度预测的精度和效率比常规的岩石物理方法和机器学习算法有显着提高。地震层位是构造分析、属性分析、地震反演的基础资料。层位解释可分为人工解释和层位自动解释两类方法。人工解释地震层位是非常耗时的过程。常规的层位自动解释算法可以有效提高地震层位解释的效率,但是在具有复杂地震反射特征目标层,这些自动解释算法的解释精度容易受到限制。本文研究了利用深度学习技术解释地震层位的方法,该方法将地震层位解释转换为图像分类任务,利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CNN)实现单个或多个层位的自动解释。该方法利用固定大小的时窗对具有人工解释层位的若干地震剖面进行扫描,生成一系列小图片作为训练集的输入数据。根据每个图片的中心采样点与目标层位的位置关系,给这些图片赋予相应的类别,作为训练集的标签数据。然后构建并训练深度CNN模型,用于对地震数据体中的采样点进行逐点分类,实现地震层位的解释。在测试数据上的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单个和多个层位解释的结果均与人工解释的结果非常吻合,但效率有显着提高。和常规自动解释方法相比,该方法在保证追踪效率的同时,明显提高了在复杂反射特征条件目标层位解释的精度。此外,该方法对样本特征的依赖性不强,用具有简单特征的样本训练模型,也可以在复杂特征条件下准确的解释目标层位。深度学习技术在地震波阻抗反演领域的应用目前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大多数研究是以监督学习的模式构建深度神经网络进行波阻抗反演。这类方法需要大量实测波阻抗作为训练样本的标签才有可能获得较好的反演结果,严重制约了深度学习法在波阻抗反演中的应用。本文研究了在半监督学习模式下,利用深度学习技术进行叠后地震波阻抗反演的方法,并设计了可用于波阻抗反演的一维深度卷积神经网络INVNet模型。该方法最大的优势是训练样本不需要标签数据,突破了常规方法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反演波阻抗的限制。INVNet的输入是原始地震数据和低频信息,输出被定义为波阻抗。利用模型输出的波阻抗和子波生成合成地震数据,把合成记录与真实地震数据之间的误差作为波形损失函数,同时把模型输出的波阻抗和低频数据之间的误差作为低频约束损失函数,分别给这两个损失函数项分配了不同的权重系数用于构建模型的目标函数对模型进行训练。此外,在INVNet模型中增加波阻抗硬约束项以保证半监督学习模式下模型训练的正常进行和快速收敛。在Marmousi正演模型上的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实现波阻抗的精确反演,提高反演效率,且不同的损失函数权重系数对反演精度有一定的影响。在实际地震资料的应用中,相比于常规叠后波阻抗反演,该方法的反演结果分辨率更高、横向连续性更好,与井上实测的波阻抗更加吻合,可以有效提高波阻抗反演的精度和效率。

阮昱[8](2020)在《苏里格气田苏186区块盒8段致密砂岩储层含气性预测》文中认为随着天然气能源需求量的日益增大,致密砂岩气作为非常规天然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勘探与开发受到了广泛关注。苏里格气田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天然气田,是一个大型的陆相砂岩岩性圈闭气藏。研究区位于苏里格气田西区,目标层段盒8段是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具有埋藏深、单砂体薄、低孔低渗、非均质性强、气水关系复杂等地质难点,有效储层预测难度大,因此开展致密砂岩储层的含气性预测研究可为优选含气富集区和少井高效开发提供有利依据。在充分调研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本次研究针对苏186区块上古生界盒8段储层地质特征和勘探开发过程中面临的地质问题及储层预测难点,制定了由主河道到储层、再由储层到含气储层逐步深入的储层含气性预测技术路线。充分利用地质、钻井、测试及三维地震等数据进行精细资料解释,强化模型正演、岩石物理及敏感参数分析等基础性研究,开展地震相分析、AVO分析、叠前弹性波阻抗反演及油气敏感属性分析等关键技术攻关,进行储层厚度及含气性综合预测研究,精细刻画砂体及含气砂体空间展布形态,分析气藏主控因素,对目标层段进行综合评价,最终优选盒8段Ⅰ类含气有利区24.28km2,占总面积的11.5%;Ⅰ+Ⅱ类含气有利区113.42km2,占总面积的52.7%,形成了一套针对致密砂岩储层含气性预测的技术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综合运用AVO、叠前弹性波阻抗反演及油气检测等技术可以较好预测苏里格气田“类泥岩”型致密砂岩气储层的含气性,为后期的勘探开发提供了相关依据。

徐志伟[9](2020)在《保持自相关结构的随机介质反演方法研究 ——以GPR数据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浅地表介质往往表现出极强的非均匀性,其内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变化剧烈且复杂。探地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GPR)波阻抗反演方法可以获取浅地表介质的物性参数及它们的空间分布信息,从而得到浅地表介质的非均匀性特征。然而,前人的基于层状介质模型的波阻抗反演方法在横向变化剧烈的介质中的反演效果难以令人满意。实际介质中这些空间分布的物性参数的非均匀性是随机变化的,可以用空间自相关函数来表征,这种统计学意义下的介质模型被称为具有某种自相关结构的随机介质模型。与层状均匀介质模型相比,具有空间自相关结构的随机介质模型能够更准确、完整地描述浅地表介质的非均匀性特征。因此,发展基于随机介质模型的波阻抗反演方法是必要的。常规的随机介质反演通过建立随机介质模型作为初始模型,然后在井数据约束下不断修改模型(例如,电磁波阻抗)来拟合GPR数据,最终得到浅地表介质的物性参数信息乃至水文地质参数信息。由随机介质理论可知,这种在反演过程中直接修改模型的方式会破坏随机介质本身所具有的空间自相关结构,由于反演问题的多解性,这样反演得到结果也往往不符合实际情况,例如,缺乏具体的局部细节信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研究了一种保持自相关结构的随机介质反演方法。该方法在确保随机建模和反演过程始终保持介质自相关结构的前提下,以井数据和井数据的自相关信息作为约束来进行GPR波阻抗反演,从而获得浅地表介质的物性参数和水文地质参数的空间非均匀性特征,最终为浅地表勘探提供可靠的、高分辨率的成像结果。通过采用不同随机数进行多次反演实现,然后对一定数量的反演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估计反演结果的不确定性。保持自相关结构的随机介质反演方法主要有两个核心内容:一是如何从现有数据中估计自相关结构信息,二是如何在随机介质建模和反演过程中保持自相关结构特征。围绕这两个内容,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及创新性成果包括:(1)本文将二维随机介质参数估计方法拓展到三维情况,推导了三维深度域GPR数据的自相关函数和三维随机介质模型的自相关函数之间的数学关系,并提出了基于蒙特卡洛策略的三维随机介质参数估计方法,所估计得到的自相关长度比值可以作为自相关结构信息应用于随机介质建模和反演。(2)快速傅里叶变换滑动平均法(Fast Fourier Transform Moving Average,FFT-MA)能够建立满足特定自相关结构的随机介质模型,为让建立的随机介质模型符合测井数据的约束,本文设计了基于普通克里金的FFT-MA条件模拟算法。该算法不仅可以建立满足特定自相关结构且受井数据约束的条件模拟结果,还可以在保持自相关结构的前提下通过修改随机数来局部修改随机介质模型,进而得到新的条件模拟结果。(3)本文将设计的条件模拟算法、模拟退火法和GPR波阻抗反演技术相结合,提出了保持自相关结构的随机介质反演方法。在保持介质自相关结构的前提下,该方法基于模拟退火法从全局到局部不断修改随机数来获得新的条件模拟结果,然后新的条件模拟结果会被进一步用于GPR波阻抗反演直到满足模拟退火的终止条件。该方法还在常规目标函数之外增加了井数据的自相关函数约束项,使得反演过程中接受新的条件模拟结果时既要符合Metropolis准则又要符合井数据的自相关函数的约束,进一步保留了介质的自相关结构信息。(4)为提高保持自相关结构的随机介质反演方法的计算效率,本文对模拟退火法提出了两个改进策略:一是动态设置Markov链长度,避免过多地无效反演迭代尝试;二是引入GPR数据拟合残差反馈机制,根据残差定向修改匹配较差的局部区域的随机数。此外,本文还进行了反演算法的GPU并行化设计,进一步提高了随机介质反演算法的计算效率。(5)合成和实际GPR数据的反演结果表明,在保持地下介质的自相关结构信息前提下,保持自相关结构的随机介质反演方法可以较准确地获得浅地表介质的物性参数和水文地质参数的非均匀分布特征,还能同时给出反演结果的不确定性评价。

黄汉钧(Wong Honkuan)[10](2020)在《基于自适应遗传算法的波阻抗反演方法及其在南极冰盖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极地冰盖对全球气候系统具有重要影响,直接控制着全球海平面升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下,理解和预测极地冰盖的稳定性及其演化趋势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冰雷达是测量冰厚、冰下地形以及冰内等时层结构和分布的有效工具并在冰盖探测中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了冰盖探测的主流和经典工具。目前冰盖结构形态学特征主要从电磁波运动学特征(波至时间、速度等)中获得,而利用反射波的动力学特征(振幅、相位等)以及极化特征来反演、识别冰盖内冰晶体组构参数等物性特征变化状况则是冰雷达研究的前沿重难点领域,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为了在冰雷达数据中提取冰盖内等时层的波阻抗信息,本文开展了高频电磁波波阻抗反演技术研究,以此来获得介电常数、组构特性等微观参数,为冰盖研究提供关键物性参数。极地冰盖研究相对近地表探测缺少测井等资料提供初始模型,为了避免传统反演方法中严重依赖初始模型的不足。本文尝试把遗传算法应用到波阻抗反演问题,但直接应用遗传算法进行波阻抗反演会出现反演结果收敛不稳定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本文引入自适应机制和实值编码系统来提高遗传算法的可靠性和收敛性。同时,本研究参考地震勘探的做法,把褶积模型引入冰雷达数据的反演,采用褶积模型来简化电磁波在冰盖中的传播规律,并通过与有限差分方法的对比,证明了基于褶积模型的正演计算可以大大提高遗传算法的效率。另外,自适应机制和实值编码系统的引入可以明显提高遗传算法的可靠性和收敛性,我们使用GPRMax软件对一套已知的地层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获得其回波数据,再利用自适应遗传算法对该数据进行反演,采用统计后验概率方法分析反演对理论模型的恢复程度及收敛情况,从而证明自适应遗传算法的可靠性及其在高维全局优化中的优势。且自适应进化机制在优化过程中可以有效避免算法陷入局部最优解。本研究亦对全极化雷达所采集的多通道数据进行了处理,解决了冰雷达信号存在极性反转的问题。经处理后的数据提高了冰床同相轴的稳定性,为遗传算法反演提供了良好的数据基础。本研究成功应用自适应遗传算法来反演南极冰盖的波阻抗。实验结果显示出南极冰盖极化雷达回波信号呈现明显的分层结构特征,与深冰芯钻探结果揭示的冰期-间冰期位置相吻合,证明了各向异性冰组构演化和冰期-间冰期旋回的对应关系。

二、波阻抗反演技术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波阻抗反演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灰质浊积岩储层地震叠后波阻抗反演方法的适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灰质浊积岩储层地震地质模型的记录合成
3 灰质浊积岩波阻抗叠后约束稀疏脉冲反演技术适用性分析
    3.1 不同记录主频情形下的叠后波阻抗反演
    3.2 不同记录频带宽度情形下的叠后波阻抗反演
    3.3 不同记录信噪比情形下的叠后波阻抗反演
    3.4 不同井数约束情形下的叠后波阻抗反演
4 灰质浊积岩波阻抗叠后波形指示反演技术适用性分析
    4.1 不同记录主频情形下的叠后波形指示反演
    4.2 不同记录信噪比情形下的叠后波形指示反演
    4.3 不同井约束情形下的叠后波形指示反演
5 灰质浊积岩储层反演策略
6 结 论

(2)川西南永探1井区火山岩优质储层地震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火山岩优质储层预测技术研究进展
第2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思路
    2.1 研究区块地质背景
    2.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2.1 研究内容
        2.2.2 存在问题与解决办法
        2.2.3 技术路线
        2.2.4 关键技术
第3章 构造解释及分析
    3.1 层位标定
    3.2 层位解释
    3.3 构造成图
    3.4 断层解释及裂缝预测
        3.4.1 相干体技术
        3.4.2 断裂分布特征分析
        3.4.3 裂缝预测
第4章 火山岩有利相带刻画
    4.1 火山岩相划分
    4.2 地震响应特征分析及火山岩相识别
        4.2.1 地震响应特征分析
        4.2.2 火山岩相识别
    4.3 有利相带预测
第5章 火山岩优质储层分布预测
    5.1 岩石物理分析
    5.2 波阻抗反演
    5.3 优质储层分布预测
        5.3.1 曲线拟合
        5.3.2 优质储层分布
第6章 结论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图录
致谢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地震勘探在松辽盆地安乐凹陷砂岩型铀矿勘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进展
    1.3 研究内容
2 研究区地质地球物理特征
    2.1 地质背景
    2.2 地球物理特征
3 地震采集及数据处理
    3.1 地震资料采集
    3.2 地震数据处理
4 解释方法研究及综合分析
    4.1 层位标定研究
    4.2 断层识别研究
    4.3 砂体圈定研究
    4.4 沉积相划分研究
    4.5 铀成矿预测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基于改进萤火虫算法的波阻抗反演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波阻抗反演的发展概况
    1.3 萤火虫算法的发展概述
    1.4 本文创新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波阻抗反演
    2.1 反射界面的基本理论
    2.2 反射系数与波阻抗的关系
    2.3 波阻抗反演的假设前提
    2.4 地震子波
        2.4.1 地震子波基本原理
        2.4.2 地震子波的数学模型
        2.4.3 子波提取方法
    2.5 常见的反演波阻抗方法
        2.5.1.直接反演
        2.5.2 模型反演
        2.5.3 约束稀疏脉冲反演
    2.6 波阻抗反演目标函数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群优化算法
    3.1 群智能优化算法
        3.1.1 蝙蝠算法
        3.1.2 蚁群算法
    3.2 萤火虫算法
        3.2.1 生物学机制
        3.2.2 数学描述
        3.2.3 萤火虫算法流程
        3.2.4 FA算法测试
    3.3 基于混沌映射和自适应步长萤火虫算法
        3.3.1 混沌映射
        3.3.2 动态步长策略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测试函数与实验环境
        3.4.2 仿真实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波阻抗反演测试
    4.1 波阻抗反演
    4.2 理论模型测试
        4.2.1 简单波阻抗模型反演
        4.2.2 复杂波阻抗模型反演
第5章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彭阳地区延安组延8延9油气储层特征及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区域研究现状
        1.2.2 储层特征研究现状
        1.2.3 储层预测技术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1.6 主要问题
第二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2.1 区域构造概况
    2.2 区域地层概况
    2.3 确定标志层
    2.4 地层划分与对比结果
第三章 构造解释
    3.1 断层特征
    3.2 构造格局
第四章 沉积相特征
    4.1 沉积相标志
        4.1.1 岩性标志
        4.1.2 沉积构造标志
        4.1.3 古生物化石
        4.1.4 测井相标志
    4.2 沉积相类型及其特征
    4.3 砂体展布特征
第五章 储层特征
    5.1 储层岩石学特征
        5.1.1 碎屑组分及填隙物特征
    5.2 孔隙结构及发育特征
    5.3 孔渗分布特征及相关性
    5.4 成岩作用
        5.4.1 主要成岩作用类型
        5.4.2 成岩阶段划分
第六章 地球物理资料综合解释
    6.1 重力反演结果
    6.2 地震相分析
    6.3 属性分析
        6.3.1 瞬时振幅
        6.3.2 瞬时频率
    6.4 波阻抗反演
        6.4.1 子波提取
        6.4.2 层位标定
        6.4.3 反演初始波阻抗建模
        6.4.4 反演分析
    6.5 有利区预测
第七章 结论及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6)复杂地表区高精度地震特殊采集方法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复杂地表地震采集的研究现状
        1.2.2 子波分辨率及地震波反演的研究现状
        1.2.3 加速度地震信号研究现状
        1.2.4 压缩感知地震稀疏采集方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存在的科学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与主要贡献
        1.5.1 论文章节安排
        1.5.2 主要贡献
第2章 基于子波分辨率和地震波反演与频谱变化关系的宽频激发方法
    2.1 子波振幅谱与分辨率的关系
        2.1.1 相似形态振幅谱对地震子波分辨率的影响
        2.1.2 不同形态振幅谱对地震子波分辨率的影响
    2.2 子波频宽与地震波反演的关系
        2.2.1 子波频宽对反演的影响
        2.2.2 地震波反演模拟与分析
    2.3 地震采集中改善地震子波属性的途径
    2.4 宽频地震波激发方法
        2.4.1 基于近地表多参数模型的炸药震源的宽频激发
        2.4.2 可控震源非线性扫描宽频激发
第3章 加速度地震信号理论分析
    3.1 加速度信号波动方程
        3.1.1 弹性波方程
        3.1.2 声波方程
        3.1.3 弹性介质SV和SH波方程
    3.2 加速度信号特征分析
        3.2.1 加速度信号在弹簧阻尼振动系统中的响应特征
        3.2.2 加速度信号与弹性介质的物性关系
        3.2.3 信号波形与波动特征
        3.2.4 分辨率与信噪比分析
    3.3 加速度信号有限差分波场模拟
        3.3.1 交错网格有限差分
        3.3.2 稳定性条件分析
        3.3.3 模型验证与效果分析
第4章 加速度地震信号的试验与应用
    4.1 陆用压电加速度检波器的研制
        4.1.1 陆用压电检波器工作原理
        4.1.2 陆用压电检波器的设计、制作与封装
        4.1.3 陆用压电检波器的测试
    4.2 激光型光纤加速度检波器的研制
        4.2.1 检波器基本原理及单分量结构
        4.2.2 检波器的制作与封装测试
    4.3 二维加速度地震信号采集试验
    4.4 宽线二维和高密度三维加速度地震信号采集应用与效果
第5章 压缩感知地震稀疏采集方法探索
    5.1 压缩感知基本原理
        5.1.1 压缩感知理论
        5.1.2 信号的稀疏采样
        5.1.3 信号的稀疏表达
        5.1.4 信号的重构
    5.2 基于压缩感知的非规则观测系统设计
    5.3 地震信号的稀疏表达
    5.4 压缩感知高密度数据重建处理技术
    5.5 现场应用效果分析
        5.5.1 工区概况
        5.5.2 压缩感知观测系统设计
        5.5.3 野外采集数据分析
        5.5.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7)深度学习技术在地震资料解释及反演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深度学习技术在地球物理勘探中的应用
        1.2.2 横波速度预测研究现状
        1.2.3 地震层位解释研究现状
        1.2.4 波阻抗反演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2章 深度学习理论基础
    2.1 深度全连接神经网络
        2.1.1 网络结构
        2.1.2 激活函数
        2.1.3 损失函数
        2.1.4 优化函数
        2.1.5 模型正则化
        2.1.6 训练参数初始化
        2.1.7 数据标准化
        2.1.8 批标准化
    2.2 卷积神经网络
        2.2.1 基本网络结构
        2.2.2 经典网络模型
    2.3 循环神经网络
        2.3.1 RNN
        2.3.2 LSTM
    2.4 其他神经网络模型
        2.4.1 生成对抗神经网络
        2.4.2 深度信念神经网络
        2.4.3 全卷积神经网络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横波速度预测
    3.1 地质背景
    3.2 特征选择
    3.3 FCNN横波速度预测模型
        3.3.1 模型构建及训练
        3.3.2 模型预测
    3.4 LSTM横波速度预测模型
        3.4.1 网络结构设计及训练
        3.4.2 模型预测
    3.5 不同横波速度预测方法的对比
        3.5.1 与岩石物理方法对比
        3.5.2 与机器学习算法对比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地震层位解释
    4.1 数据准备
    4.2 CNN层位解释模型
    4.3 单层解释
    4.4 多层解释
    4.5 特征依赖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波阻抗反演
    5.1 监督学习模式下波阻抗反演方法及问题
        5.1.1 反演理论
        5.1.2 存在的问题
    5.2 半监督学习模式下波阻抗反演
        5.2.1 反演理论
        5.2.2 INVNet波阻抗反演模型
        5.2.3 硬约束
    5.3 正演模型
        5.3.1 数据准备
        5.3.2 模型训练及预测
        5.3.3 损失函数权重系数的影响分析
    5.4 实际地震资料的应用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苏里格气田苏186区块盒8段致密砂岩储层含气性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储层预测研究现状
        1.2.2 苏里格气田致密砂岩气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地质问题及难点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及沉积演化
    2.2 研究区概况
        2.2.1 研究区地层特征
        2.2.2 研究区构造特征
第三章 精细构造解释
    3.1 地震资料分析
    3.2 地震地质层位综合标定
        3.2.1 测井曲线归一化及合成记录制作
        3.2.2 主要地质界面地震反射层特征
    3.3 层位及断裂解释
    3.4 变速构造成图
    3.5 主要目标层构造特征
第四章 储层含气性敏感参数分析
    4.1 储层地质特征
    4.2 岩石物理分析及敏感参数优选
        4.2.1 岩石物理分析
        4.2.2 敏感参数优选
    4.3 横波拟合和流体替换
        4.3.1 横波拟合
        4.3.2 流体替换
第五章 致密砂岩储层含气性综合预测
    5.1 地震相分析
        5.1.1 基本原理
        5.1.2 效果分析
    5.2 AVO分析技术
        5.2.1 AVO基本原理
        5.2.2 AVO正演
        5.2.3 效果分析
    5.3 叠前弹性波阻抗反演
        5.3.1 基本原理
        5.3.2 反演过程控制
        5.3.3 反演效果分析
    5.4 地质统计学反演
        5.4.1 基本原理
        5.4.2 反演过程控制
        5.4.3 反演效果分析
    5.5 高亮体及流体活动性油气检测技术
        5.5.1 基本原理
        5.5.2 效果分析
    5.6 盒8段砂岩及含气砂岩展布特征
        5.6.1 盒8 段砂岩展布特征
        5.6.2 盒8 段含气砂岩展布特征
第六章 气藏主控因素分析及有利区优选
    6.1 气藏主要控制因素
        6.1.1 主河道有效砂体发育是天然气成藏的主控因素
        6.1.2 小幅度构造高部位有利于天然气聚集成藏
    6.2 有利区优选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取得的学术成果

(9)保持自相关结构的随机介质反演方法研究 ——以GPR数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随机介质反演研究现状
        1.2.2 探地雷达参数反演技术
        1.2.3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
        1.4.1 解决的关键问题
        1.4.2 创新点
    1.5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探地雷达及波阻抗反演概述
    2.1 探地雷达技术简介
        2.1.1 探地雷达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2.1.2 探地雷达基本电磁原理
    2.2 探地雷达波阻抗反演的理论基础
        2.2.1 波阻抗的概念
        2.2.2 均匀平面波的反射和透射
    2.3 探地雷达波阻抗反演原理
    2.4 波阻抗反演数据的数据处理
        2.4.1 噪声识别及压制
        2.4.2 数据处理流程
    2.5 小结
第三章 三维随机介质参数估计方法研究
    3.1 随机介质基本原理
    3.2 三维随机介质参数估计原理与流程
        3.2.1 三维随机介质参数估计原理
        3.2.2 三维随机介质参数估计流程
    3.3 合成数据的三维随机介质参数估计实验
        3.3.1 理论模型和合成数据
        3.3.2 参数估计结果及分析
    3.4 实际数据的三维随机介质参数估计
        3.4.1 BHRS简介
        3.4.2 数据采集及处理
        3.4.3 参数估计结果及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基于普通克里金的FFT-MA条件模拟方法研究
    4.1 FFT-MA的随机介质建模方法
        4.1.1 二维随机介质建模方法
        4.1.2 FFT-MA随机建模实验
    4.2 基于普通克里金的FFT-MA条件模拟方法
        4.2.1 条件模拟基本原理
        4.2.2 条件模拟实验
    4.3 小结
第五章 保持自相关结构的随机介质反演方法研究
    5.1 模拟退火法原理
    5.2 反演方法设计与优化
        5.2.1 反演的主要设置
        5.2.2 反演的基本流程
        5.2.3 反演方法的优化
        5.2.4 不确定性评价
    5.3 GPU并行加速算法设计
        5.3.1 GPU的基本原理
        5.3.2 反演方法的GPU并行算法设计
    5.4 反演方法试验
        5.4.1 二维层状均匀模型实验
        5.4.2 二维随机孔隙度模型实验
        5.4.3 二维实际数据的反演
        5.4.4 三维随机孔隙度模型实验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基于自适应遗传算法的波阻抗反演方法及其在南极冰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探地雷达波阻抗反演研究现状
    1.3 遗传算法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2 雷达波在冰盖中的传播特征及其正演模拟方法
    2.1 冰盖电磁特性
    2.2 冰雷达探测的基本原理
        2.2.1 雷达波速度
        2.2.2 冰雷达方程
        2.2.3 雷达波衰减
        2.2.4 分辨率和可探测性
    2.3 电磁波在冰盖的传播特征
    2.4 有限差分方法及褶积模型正演的比较分析
        2.4.1 有限差分方法正演
        2.4.2 褶积模型正演方法
        2.4.3 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遗传算法基本原理及其在地球物理反演中的应用
    3.1 传统地球物理反演方法
    3.2 群智能优化方法在地球物理反演中的应用概况
    3.3 遗传算法基础理论
        3.3.1 遗传算法算子及编码系统
        3.3.2 遗传算法流程
    3.4 传统遗传算法应用于波阻抗反演存在的问题
    3.5 本章小结
4 自适应遗传算法改进及其在冰雷达波阻抗反演中的应用研究
    4.1 改进自适应遗传算法
        4.1.1 利用种群分散度控制交叉率和变异率
        4.1.2 利用种群分散度控制变异程度
        4.1.3 改进自适应遗传算法流程及编码系统
    4.2 自适应遗传算法雷达波阻抗反演的流程及其代码实现
    4.3 理论模型反演数值试验
        4.3.1 理论模型及算法设置
        4.3.2 算法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南极冰盖实测数据反演
    5.1 探测区域概况
    5.2 数据采集
    5.3 数据预处理
        5.3.1 极性一致化处理
        5.3.2 邻道叠加处理
        5.3.3 雷达信号的正交解调处理
    5.4 算法设置
    5.5 雷达信号实验结果
    5.6 剖面结果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基于自适应遗传算法的波阻抗反演方法的伪代码
    2.部分子程序的Matlab代码
作者简介

四、波阻抗反演技术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灰质浊积岩储层地震叠后波阻抗反演方法的适用性分析[J]. 钮学民,合彬.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21(06)
  • [2]川西南永探1井区火山岩优质储层地震预测[D]. 贺紫娇.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 2021(10)
  • [3]地震勘探在松辽盆地安乐凹陷砂岩型铀矿勘查中的应用[D]. 魏滨. 东华理工大学, 2021(02)
  • [4]基于改进萤火虫算法的波阻抗反演方法研究[D]. 滕明. 吉林大学, 2021(01)
  • [5]彭阳地区延安组延8延9油气储层特征及预测[D]. 雷晨露.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6]复杂地表区高精度地震特殊采集方法研究及应用[D]. 张怀榜.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 [7]深度学习技术在地震资料解释及反演中的应用研究[D]. 杨柳鑫.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02)
  • [8]苏里格气田苏186区块盒8段致密砂岩储层含气性预测[D]. 阮昱. 西安石油大学, 2020
  • [9]保持自相关结构的随机介质反演方法研究 ——以GPR数据为例[D]. 徐志伟.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10]基于自适应遗传算法的波阻抗反演方法及其在南极冰盖应用研究[D]. 黄汉钧(Wong Honkuan). 浙江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波阻抗反演技术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