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沪渝地区老年人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京津沪渝地区老年人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京津沪渝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孙小雁[1](2021)在《中国城乡老年人收入:个人、家庭和政府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人口正在快速老龄化。202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达2.64亿,占人口总量的18.7%,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1.9亿,占13.5%。121世纪中叶以后,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可高达30%-50%。人口老龄化将对我国代际赡养关系和老年人的养老带来空前严峻的挑战。老年人由于生理机理衰退,劳动参与率和劳动收入将逐步减少乃至丧失,另一方面他们的基本医疗与长期护理需要将显着增加,如果家庭转移支付与公共转移支付不能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基本收入,他们极易陷入贫困。论文将重点研究个人、家庭和政府三大主体对城乡老年人收入来源、收入差距及收入水平的影响和作用。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城镇户籍之上附加了各种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与劳动就业政策,使得城镇和农村老年人在收入结构、社会保障和养老模式等方面呈现出非常显着的差异。伴随着子女数量减少和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代际赡养关系受到极大挑战,农村以家庭供养为主的传统养老模式受到冲击。城市化进程导致大量农村年轻劳动力向经济更发达的城镇聚集,农村老龄化程度和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城镇,家庭成员将难以向农村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的照料。虽然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已经从主要面向城镇居民提升为覆盖全民,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等正在向一体化的目标迈进,但是,城乡老人的收入差距和养老保障水平差距仍然相当悬殊。为进一步研究近十年城乡老年人收入变化和收入差距问题,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对城乡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收入开展研究,重点考察城镇老年人和农村老年人两个群体的收入水平、来源和决定因素。第一,论文根据老年人收入来源的三个不同主体,将总收入划分为来源于个人的收入、来源于家庭的收入和来源于政府的转移收入。对近年来老年人的收入水平、收入来源的变化趋势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按城乡、区域等不同维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期间,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在城乡、区域、年龄段、性别等维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城乡之间的收入水平差异最大,收入结构差异也非常显着。第二,论文分析了城乡老年人的收入不平等程度以及相关因素对不平等的贡献度。本文采用各类不平等指数分别测算全体老年人、城镇内部和农村内部老年人的收入差距,并从两个维度对收入差距进行分解。一是用泰尔指数对老年人的收入差距进行组间组内分解,二是按收入来源对基尼系数按不同收入来源进行分解。结果表明,城镇内部收入差距呈现先扩大再缩小的趋势,农村内部差距趋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也显着缩小,结果总体差距缩小。在各类收入来源中,社会保险转移净收入对总收入的基尼系数综合贡献率最高。第三,论文对老年人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本文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别考察了城乡总体老年人、城镇老年人与农村老年人的个体收入影响因素及变化趋势,包括个人自然禀赋和人力资本积累等个人相关因素,家庭相关因素,以及社会支持政策等方面的因素。结果发现城镇和农村老年人的收入影响因素有显着差异,城镇老年人收入受社会保障制度影响较大,农村老年人则受家庭转移支付的影响较大。第四,论文进一步研究了近年来社会保障在缩小老年人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方面所起的作用,发现社会保障有助于提高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间的收入差距,对于维护社会公平和谐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当前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藩篱仍然存在,社会保障受益水平差距悬殊,城乡老年人来自社会保障的收入差距远高于城乡居民总体收入差距。第五,论文对美国、日本和欧洲主要发达国家的老年人收入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国际经验进行了比较研究。虽然各国国情有所不同,但都同样面临人口老龄化以及国民基本养老金的财政压力,在为老年人提供稳定可持续的收入保障方面做了很多制度改革,主要包括推进养老金制度改革,维持养老基金的可持续性;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以满足不同收入阶层的需求;基本养老金更加注重公平,实现收入再分配功能保证低收入者的经济来源;完善收入最低保障制度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贫困和患病的老年人提供托底保障等。最后,论文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包括实施积极老龄化,提高老年人劳动参与率,继续发挥家庭的支持作用,提升公共财政与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公平性与效率;加大对未来老年人的人力资本投入;以及提升中国人口生育率,减缓人口少子老龄化进程等。

李鸿梅[2](2020)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差异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全球范围内的重要议题。中国人口老龄化快速、老龄人口规模庞大,人口老龄化差异化研究对当前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具有重要意义。借助人口老龄化率、人口老龄化地域类型划分等测度指标和方法,本文从群体性、地区性、政策性系统研究分析中国人口老龄化差异化特征,并通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误差修正模型等,揭示人口老龄化差异化机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发现:(1)人口老龄化的地区性差异明显。首先,城镇老人规模增加相对明显,但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人口老龄化率城乡差距有所扩大。整体上,城镇人口老龄化与城镇化发展呈负相关。东部城镇负向调整力度远大于农村,但中、西部负向作用不显着。其次,中国主要城镇群老龄人口规模以长三角、成渝、京津冀为最,且各城镇群老龄人口分布重心变动不大。人口老龄化地域类型呈由老龄人口集聚点引导的相对均衡演变格局,整体上由浅度老龄化阶段步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出生率、死亡率等人口发展因素起到重要作用,而社会发展因素重要性日益凸显但作用方向有所波动。(2)高龄老人、随迁老人、空巢老人等不同老龄群体呈现地域集聚性的特点。华东地区高龄老人、空巢老人规模相对最高,也是随迁老人的主要迁出地。华南、华东人口高龄化率相对较高,而东北、西北、西南空巢率则相对较高。自然因素是高龄老人分布的基础因素,形成了其宏观分布格局,而社会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也发挥重要作用。“二元化”的户籍制度下,农村随迁老人是主体,超大城市和大城市对老人随迁吸引力较大。非劳动性收入、家庭结构等是随迁率和空巢率地域分异的重要因素。(3)全国省区层面地方养老保险政策存在宏观政策下的“地方化”特性。东部人均养老金水平整体相对较高,京津沪等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相对较高。以济南市为案例地区,区县层面老龄健康教育区域分布失衡且等级差异明显,天桥区、槐荫区、历下区、市中区占绝对优势。因此,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应立足于不同地区实际,充分考虑不同老龄群体的需求差异,制定差异化的人口老龄化策略。

许昕[3](2021)在《基于多尺度的中国高龄老人生活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以及人类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中国虽属发展中国家,但其人口老龄化进程几乎与发达国家齐头并进。2000年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伴随着近年来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如何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做到既“长寿”又“健康”,即实现“健康老龄化”成为中国政府新时代老龄工作的重中之重。事实上,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不仅来自老年人口规模的快速扩张,同时也来自高龄人口比重的大幅上升。高龄老人作为老年人群中的弱势群体,其身心健康、经济独立性、社会交往更为脆弱,在生活、精神方面更需照料与慰藉,他们的生活现状及满意度理应引起社会的极度关注,特别是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转化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改善成为我国民生领域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全面剖析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方方面面不仅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根本保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论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有关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研究进展基础上,基于人口转变理论、需求层次理论、社会分层理论、生活质量理论、人地关系理论,运用全国人口普查及抽样调查数据、统计年鉴、地理监测数据、环境数据以及生活质量问卷调查等多元化数据,从多尺度视角出发,先从宏观群体尺度构建指标体系,借助Arc GIS、ENVI、Geo Da等软件平台,对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龄老人生活质量进行全面评价,把握其空间分异特征;其次以南京市域为研究案例地,采用SPSS统计分析方法构建高龄老人生活质量概念框架,从微观个体尺度对南京市高龄老人的特殊群体——百岁老人生活质量进行多维度、多属性特征的综合评判;最后结合地理探测器、Amos结构方程模型技术探讨影响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宏微观因素,以全面考察群体层面和个体层面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成因,实现生活质量研究的宏微观结合。全文研究内容包含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章节,为基础理论部分,介绍全文研究背景、意义、目标、内容、方法、概念界定、国内外研究进展以及相关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实证分析部分,包含第三、四、五、六章节,从宏微观多尺度视角出发,对中国高龄老人生活质量进行全面评价。其中第三章节概述了现阶段中国高龄老人的结构转变历程、发展速度、发展程度及区域差异;第四章节从宏观尺度评估了中国高龄老人的环境、健康、经济、社会、文化生活质量;第五章节从微观视角出发对南京市百岁老人生活质量的不同维度、不同属性特征进行综合评判;第六章节从宏微观结合视角分析了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第三部分为第七章对策建议,从国家政策层面、社区层面、个人层面提出改善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具体措施。第四部分为第八章节,阐述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创新之处、不足与展望。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中国高龄人口结构表现出女多男少、乡村多城镇少的特征。人口高龄化呈现加速上升趋势,其增长速度大体分为四个阶段:快速增长期、平稳增长期、高速发展期、停滞期。发展速度上,高龄化区域差异日益凸显,由“一”字型格局演变为“点—面”格局,且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存在不一致性。发展程度上,人口高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表现为由沿海向内陆、东南向西北扩张态势,且与“胡焕庸线”保持相对一致性。空间分布上,受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化和人口年龄结构惯性推移等因素影响,高龄化的总体差异不断缩小,地区内差异是造成总体差异缩小的主要原因。(2)中国高龄老人生活质量总体呈现“东中西梯度地带性”格局,形成以东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核心向中西部渐次递减的空间布局态势,空间热点呈现“团状集聚式”和“带状延伸式”布局模式。构成综合生活质量的环境、健康、经济、社会、文化5个生活质量要素在空间上虽形态各异,但总体符合自东向西递减的分布形态。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处于生活质量第一梯队。不同要素评价结果显示,经济和社会生活质量总体评价值较低,文化生活质量评价值最高。(3)南京市百岁老人生活质量处于中等水平。个体生活质量主要由躯体健康、心理支持、社会经济地位和感官能力四个维度构成,百岁老人心理支持处于中等偏高水平,社会经济地位、躯体健康和感官能力处于中等偏低水平。不同性别、年龄、户口类型、婚姻状况的百岁老人生活质量存在显着差异,男性、105岁以上、拥有城镇户口、在婚的百岁老人生活质量更高。(4)宏观尺度,从人口结构、家庭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4个方面选取高龄老人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并提出10个假设,其中社会保障维度的“人均社会救助支出”、“社会福利支出占GDP比重”,经济发展水平维度的“人均GDP”、“城镇化水平”,家庭规模维度的“平均家庭户规模”5个变量假设成立,对高龄老人生活质量产生影响,并且各因素叠加后对高龄老人生活质量区域差异的影响表现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5)微观尺度,依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从心理支持、社会经济地位、躯体健康、感官能力四个维度对生活质量影响因素进行反向验证。结果显示社会经济地位和躯体健康与百岁老人生活质量显着相关,心理支持与百岁老人生活质量不相关。(6)高龄老人生活质量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社会经济生活质量有待提高、躯体健康和社会经济地位有待改善的问题。未来国家及政府要在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建立覆盖城乡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等方面为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改善提供政策保障。社区要加强服务功能,建立多元化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推进智能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并营造敬老养老助老的社区环境。此外,高龄老人自身要努力通过多种途径接受再教育,积极参与闲暇社会活动,全方位的提高个体生活质量水平。

张娟[4](2019)在《我国失能老人家庭照护支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数量庞大而且增速较快的失能老人已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老年相关社会政策出台频率也大幅增加,为各地规划失能老人服务明确了方向。在具体规划失能老人服务设施、人员和资金投入以及分配时,需要结合失能老人的家庭照护支持现状,明确失能老人家庭照护支持的影响因素,以优化配置老年服务资源。这将对我国及各地在“十三五”乃至今后更长时间内建设与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有重要意义。论文首先对家庭照护相关理论和国内外失能老人研究进行了梳理,对失能老人、个人资本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在充分借鉴既往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作为本研究的数据基础,通过数据的整理与清洗,共获取2015年CHARLS中65岁及以上失能老人样本973个进行研究分析。论文从人力资本、家庭资本以及社区资本三个方面阐述了失能老人基本情况,从家庭照护人员、照护时间和经济支持三个维度描述失能老人获得的家庭照护支持,并进一步比较了不同特征失能老人家庭照护支持差异性。研究发现:当前我国估计为1904.380万失能老人,其中约82%有人照护,照护人员以配偶和子女为主;平均每月家庭照护时间为241.519小时;家庭经济支持年平均水平为2870.900元。不同人力资本如年龄、性别、月收入、失能级别以及受教育程度和社区资本如经济区域的失能老人家庭照护存在显着差异;配偶、子女陪伴可以提升家庭照护质量。论文进一步根据研究数据特征分别选择了Softmax回归、非线性稳健回归以及随机森林模型对失能老人家庭照护支持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失能老人在迈向高龄或重度失能阶段时,照护人员、照护时间以及经济支持都随之增加;男性、文盲失能老人获得的照护支持更周全。配偶与子女陪伴以及子女优越收入可有效改善失能老人家庭照护支持水平。社区资本只与失能老人家庭照护时间显着相关,具体而言,农村失能老人家庭照护时间少于城镇,东、中、西部地区失能老人家庭照护时间少于东北地区。论文最后在充分借鉴英国、芬兰和日本失能老人家庭照护政策支持的基础上,结合论文研究结论,提出三点建议:因地制宜,加强失能老人家庭照护支持服务;依据需求,突出重点,多方位支持失能老人家庭;建立长期照护保障制度,责任分担,增加供给。

雷雪[5](2019)在《公租房独居老人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房产经济的发展,房价飞速上涨,住房成为大多数工薪阶层和低收入群体的一大困难,尤其是低收入老年人。想扎根大城市,申请公租房成为大多数没有住房且无购房能力老年人的选择。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申请公租房,特别是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如何让这部分群体在公租房社区安度晚年,提高晚年生活质量至关重要。本文以公租房社区独居老人为研究对象,采取量性和质性相结合的方法,对重庆市C公租房社区和M公租房社区进行实地调研。通过WHOQOL-BREF生活质量量表测评公租房社区独居老人在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四大领域生活质量。根据生态系统理论三大系统,即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宏观系统构建生活质量影响因素指标,将公租房独居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为个体、社会交往、家庭、社区四大层面。分别以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总体生活质量为因变量,以个体因素、社会交往因素、家庭因素、社区因素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从而筛选出影响独居老人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而了解重庆市主城区公租房独居老人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公租房社区独居老人生理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个体因素(生活自理情况、慢性病情况)、社会交往因素(与邻居朋友的交往情况)、家庭因素(子女个数、与子女的交往频率)、社区因素(住房条件);影响独居老人心理生活质量主要因素有:个体因素(生活自理情况、慢性病情况)以及社区因素(住房条件);影响独居老人社会关系生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个体因素(年龄、月收入、生活自理情况、慢性病情况)、社会交往因素(与邻居朋友交往频率);影响独居老人环境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个体因素(月收入、生活自理情况、慢性病情况)、社区因素(不同的社区情况、住房条件);影响独居老人总体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个体因素(月收入,生活自理程度、慢性病情况)、社会交往因素(和邻居朋友的交往频率)、社区因素(住房条件)。个体因素中生活自理情况、慢性病情况以及住房条件是影响公租房独居老人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影响独居老人总体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影响独居老人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最后根据其影响因素从政府、社区、家庭以及个人等方面提出提升公租房社区独居老人生活质量的建议。

李巧[6](2017)在《中国农村高龄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研究 ——以湖北省恩施市Q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青少年人口大量减少,老龄化程度加深。同时,由于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全国人民人均寿命增长,高龄老人越来越多,高龄老人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低龄老人,成为老年人人口增长最快的一个群体。另外,计划生育政策带来了另一个结果,即家庭结构小型化、核心化,导致养老负担加重。家庭养老难以满足老人的养老需求,特别是难以满足高龄老人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近几十年来,在我国农村地区出现大量的人口流动潮流,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出毁坏了家庭养老的基础,大量的留守老人缺乏子辈的照料,生活困苦,尤其是大部分日常生活难以自理的高龄留守老人。面对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社会养老资源的缺乏,农村高龄留守老人的生存现状愈加严峻,也愈加值得关注。纵观国内外的研究,多数学者要么关注农村高龄老人,要么研究农村留守老人,对于群体数量越来越壮大的农村高龄留守老人反而关注较少。基于此,本文通过考察一个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出村庄中的高龄留守老人在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养老生活,反思转型时期,农村社会的急剧变迁对高龄留守老人的影响。具体来说,全文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从宏观角度对我国农村高龄留守老人的规模和生存现状进行描述;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介绍本文所使用的理论和研究框架。(2)通过个案研究和访谈了解调查点样本的详细情况,提取样本最能表现社会转型的生活片段,结合社会学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解释。通过这一部分的研究发现,Q村高龄留守老人普遍在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存在困难,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难以为继。同时,详细分析了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养老生活发生的新变化:系统侵入养老生活使得养老生活的殖民化,高龄留守老人变为单向度的人,现代性的入侵使得高龄留守老人和子女以及其他老人之间产生区隔;结合调查资料分析返乡高龄留守老人返乡行动所带来的“家”这个意象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变化;结合个案资料分析在养老生活中家庭角色转变以及适应情况。(3)结合之前的分析,总结农村高龄留守老人出现的养老困境并从传统文化、社会变迁等方面分析出现上述困境的原因。

沙媛媛[7](2016)在《上海高龄住养老人积极养老路径研究 ——以上海H社会福利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突出,中国正经历快速老龄化的深刻变革。这将是中国未来三十年内必须直面的社会问题。在“未富先老”的现实国情下,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日趋瓦解以及社会养老资源的供需失衡使得高龄老人养老问题愈发严峻,如何保障老年人有尊严地安享晚年,并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当下,在都市医疗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都市高龄老人的比重越来越大,高龄老人的照料问题和精神赡养尤其突出。本文在综述了国内外都市高龄老人养老问题相关文献和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上海老龄化面临着老龄人口规模大、程度深、社会抚养负担重等问题,上海的养老机构存在着床位总量缺口大、设施及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的现状。并结合口述访谈的方式探寻高龄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的因素,主要包括无子女、丧偶、高龄、身体健康状况差、家庭照料资源不足、子女孝道观念冷淡等;采用“深描”的方法从生理、心理、休闲、互惠、人情、面子、善终等多重角度对都市高龄老人在机构内养老的日常生活进行描述,在日常交往中,老人与子女以及养老院的工作人员的互动都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原因。此外,结合田野实际调查数据来阐释积极养老观念的实现和转变。“新孝道”的践行侧重感情、互利互惠和自律性三个方面,在实现积极老龄化的漫长过程中,“孝道”的标准和个体“尽孝”的行为均发生变化,“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在现实的都市生活中已经难立,城市高龄老人个人角色重新定位,在对子女的要求和期望上更易满足。老去作为人生进程之一并探究其在人生中的意义,对与高龄老人相关的公共政策的制定有参考价值。

徐俊[8](2015)在《农村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养老现状及观念研究》文中指出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和长期实行是1970年代以来影响中国社会和家庭最为重大的事件之一。这一政策催生了数以亿计的独生子女及其父母和家庭。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长大成人,他们的父母也渐渐老去。20多年前,有学者曾指出,独生子女与其父母共处还是分离将是影响独生子女父母老年生活的关键因素。10多年前,学术界又发出家庭养老“独生子女靠得住吗”的疑问。如今,数以千万计的独生子女父母已经步入老年行列。独生子女父母的家庭养老现状和养老观念如何,这几乎是所有研究者在探讨独生子女父母养老问题时必须作出回应的两个方面。建国后“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发展模式导致了难以消弭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格局。在此背景下,如果说城市独生子女父母养老存在困难,那么,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在养老方面将面临着更多、更大的难题。本文立足于探索性、前瞻性视角,通过对江苏、四川农村720名中老年人的抽样调查,以同龄的非独生子女父母为参照,基于调查对象的个体和家庭特征分析,对两类父母的家庭养老支持现状及养老观念进行统计描述和比较分析,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对相关核心变量进行包括子女身份在内的影响因素研究,得出如下三方面结论。第一,农村第一代已婚独生子女父母和非独生子女父母在个体和家庭特征上呈现出差异多于相似的特点。独生子女父母比非独生子女父母年龄轻、学历高,独生子女父母在婚者超过非独生子女父母,身体状况也明显好于非独生子女父母。长子女的性别、年龄、学历、有无孩子以及是否和父母同住与是否独生子女具有显着的相关。研究表明,已婚的独生子女和父母同住的比例大大超过非独生子女中的长子女。但是,独生子女父母和非独生子女父母在是否和子女同住上并无显着的差别。两类父母在经济收入上主要靠自己挣得,子女提供的比例较小,没有显着差别。在家庭年纯收入上,独生子女父母好于非独生子女父母。两类父母在是否办过医保、社保上没有显着差别。第二,子女身份对农村父母家庭养老支持的相关维度影响不一。子女身份是影响父母当前居住方式和居住满意度的重要因素,相比于非独生子女父母,独生子女父母对居住要求更高、更有可能和子女分住。子女身份并不影响子女对父母的日常生活支持,两类父母之间没有显着的差异。但是相比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婚后对父母支持的变化更加积极。在亲子经济互动中,总体上子代的支持力大于亲代,但是独生子女父母和子女之间呈现出多予少取的特点。在亲子情感互动中,独生子女和父母的互动频度显着大于非独生子女家庭。子女身份对于父母照顾子女小家庭没有显着影响。独生子女父母和子女的家庭关系显着好于非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父母在生活满意度上显着高于非独生子女父母,但是子女身份对其影响作用并不显着。第三,两类父母在养老观念上具有趋同化的倾向。在养老意愿上,独生子女父母希望和子女同住的比例显着高于非独生子女父母,在养老依靠对象上指望子女的比例显着低于非独生子女父母。两类父母在居住地点安排、养老经济打算、子女经济支持期望上没有显着差别。子女身份对于父母养老方式的选择具有显着影响。独生子女父母对自己养老问题担心度显着大于非独生子女父母。两类父母在子女能否赡养、经济能否支持、生病能否照顾及年老是否孤寂上并无显着差别。子女身份对父母的养老总体心态没有显着的影响作用。两类父母均认为,当前和未来养老的困难主要集中在经济供给和生活、生病照料上,没有显着差别。两类父母选择机构养老的比例较低,均未超过20%,独生子女父母略高于非独生子女父母,二者没有显着差别。在若干具体养老观点的认识上,两类父母没有显着差别。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孝顺程度的评价显着好于非独生子女父母,但子女身份对其并无显着影响。这种趋同化的倾向可能主要缘于两类父母共同生活于相对传统的社区文化情境之中。研究结果表明,相比非独生子女父母,农村第一代已婚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现状呈现出喜忧参半的特点。在子女养老支持、自我养老的主客观条件等方面,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占有一定的优势,这将有助于他们的晚年养老生活。本项研究认为,城市独生子女父母养老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农村同样存在,并且性质可能更加严重,只是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尚未大规模进入老龄阶段,所有的问题尚处于潜伏状态,已有的问题也只是初露苗头。对于本项研究得出的结论必须持谨慎的态度。农村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问题可能在未来5~10年集中显现,其发生的可能以及性质的大小将取决于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善程度、子女和父母的居住方式、子女养老供给的能力和意愿、父母的养老准备情况以及国家对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的支持力度等各种宏微观因素。因此,农村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必须未雨绸缪,改变传统养老观念,尽早在身体、经济、思想上做好准备,为“独立养老”积极储备条件。年老时通过自理和夫妇互助度过晚年生活。同时,政府和社会应该为独生子女父母提供经济和社会服务上的有力支持。因为他们为计划生育作出了牺牲和贡献;为人子女者应尽孝养之责,为父母提供基本的养老支持,特别是非经济性的支持。

崔薇[9](2013)在《城市老年人的生活事件、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理弹性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对个体成功应对压力,并获得良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关于心理弹性的研究起步较晚,实证研究偏少,且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青少年及大学生群体,很少有研究者研究老年人的心理弹性。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象日益突出,因此了解老年人的心理弹性现状,探索老年人生活事件、心理弹性及生活质量的关系是非常有必要的。本研究由两个部分构成:(1)编制老年人心理弹性问卷,并对问卷的各项心理测量学指标进行检验;(2)选取云南省昆明市654名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老年人心理弹性、生活事件、生活质量的总体现状及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探讨老年人心理弹性、生活事件及生活质量的关系。结论如下:1、老年人心理弹性问卷由自我效能、人际协助、问题解决、家庭支持、情绪调节五个因子构成,共22个条目,通过项目分析、因素分析和信效度分析等,各项数据指标均符合统计学标准,可作为测量老年人心理弹性的工具。2.老年人的心理弹性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居住状况、收入来源、家庭氛围、身体状况、自理状况上,老年人的心理弹性存在显着差异,在婚姻类型上差异不显着;3老年人健康方面的生活事件高于家庭、社会及其他方面的生活事件。老年人的生活事件在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类型、居住状况、收入来源、家庭氛围、身体状况、自理状况上均存在显着差异,在性别上差异不显着。4.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在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及环境领域得分均高于平均水平,有七成以上老年人对总体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评价较满意。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类型、居住状况、收入来源、家庭氛围、身体状况、自理状况等人口统计变量分别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一个或多个领域有显着影响;5、老年人的心理弹性与生活事件呈显着负相关,与生活质量呈显着正相关。老年人生活质量与健康方面生活事件呈显着的负相关。6、心理弹性、情绪调节因子对生活质量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而健康方面生活事件对生活质量具有负向的预测作用。

王善凯[10](2013)在《农村高龄老人生活满意度研究 ——以济南市H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快速老龄化的发展时期,人口年龄结构持续走高,老龄人口数量持续快速增长,规模空前。在不断加快的老龄化进程中,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也较早地进入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视野。高龄老人身体健康状况更差、心理相对脆弱、经济自立能力相对较差、社会交往社会参与能力较低,使他们的生活、精神等各方面陷入困境,因此他们的生活更需要照顾,精神更需要慰藉。高龄老人作为老年人弱势群体中尤为特殊的脆弱群体,其生活状况及生活满意度理应引起社会的极度关注。因此以生活满意度为突破口,研究高龄老人的生活现状不仅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客观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本研究以济南市H村为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资料,利用SPSS16.0建立了数据库,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了农村高龄老人的生活满意度状况,在对农村高龄老人生活满意度现状进行描述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多元logistic及路径回归分析,分析了影响老人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农村高龄老人总体生活满意度较高,经济状况、代际照顾、生活环境等单方面满意度也较高,健康状况及社会参与满意度相对较低。性别、文化程度、身心状况满意度、身心状况的横向比较、代际照顾满意度、代际照顾的横向比较、经济状况满意度、经济状况的纵横向比较、社会参与满意度、社会参与的横向比较对农村高龄老人生活满意度产生了影响,男性、文化程度越低、对身心状况、经济状况、代际照顾、社会参与越满意,农村高龄老人生活满意度越高。因此,应该倡导和建立社区养老,缓解老年人代际照顾的压力,与子女照顾共同为老人的晚年生活提供保障。巩固农村合作医疗,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改善农村老年人的医疗条件,保障农村高龄老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关注老年人的休闲娱乐生活,增加农村高龄老人社会参与,为老年人提供老年人活动室等娱乐场所;农村社区积极领导组织老年活动,鼓励高龄老人积极参加,丰富老人的晚年生活,提高精神生活质量。

二、京津沪渝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京津沪渝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城乡老年人收入:个人、家庭和政府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框架
    第三节 相关概念、研究方法与数据
        一、相关概念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
    第四节 主要创新与未来研究方向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理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收入分配与养老保障理论
        三、西方经济学理论
        四、社会学理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老年人收入来源的研究
        二、关于老年人群体收入差异的研究
        三、关于老年人收入差距及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四、老年人收入的影响因素研究
第三章 城乡老年人收入来源与差异研究
    第一节 老年人的收入来源
        一、老年人收入来源分类
        二、来源于个人的收入
        三、来源于家庭的收入
        四、来源于政府的转移收入
    第二节 城镇老年人与农村老年人的收入差异
        一、城乡老年人收入变化趋势比较
        二、城镇老年人和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来源比较
    第三节 东中西部老年人的收入差异
        一、东中西部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变化及来源差异
        二、东中西部老年人的收入结构变化差异
    第四节 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收入差异
        一、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变化及来源差异
        二、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收入结构变化差异
    第五节 男性老年人和女性老年人的收入差异
        一、男性和女性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变化及来源差异
        二、男性和女性老年人的收入结构变化差异
    第六节 个人、家庭和政府对城乡老年人收入保障的作用
        一、个人对老年人收入保障的作用
        二、家庭对老年人收入保障的作用
        三、政府对老年人收入保障的作用
第四章 城乡老年人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数据来源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测度收入差距的指数
        二、泰尔指数分解法
        三、基尼系数按收入来源进行分解的方法
    第三节 城乡老年人收入差距变动趋势的实证分析
        一、城乡总体老年人收入差距及其变化趋势
        二、城镇老年人的收入差距及其变化趋势
        三、农村老年人的收入差距及其变化趋势
    第四节 老年人不同人群组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
    第五节 各类收入来源对基尼系数边际效应的动态分析
        一、城乡老年人收入来源对总体基尼系数边际效应的动态分析
        二、城镇老年人收入来源对总体基尼系数边际效应的动态分析
        三、农村老年人收入来源对总体基尼系数边际效应的动态分析
    第六节 社会保障对老年人收入差距作用的分析
第五章 城乡老年人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一、研究假设
        二、模型构建
        三、数据来源与说明
    第二节 城乡总体老年人的收入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基本描述
        二、个人、家庭和政府对总体老年人收入的作用
    第三节 城镇老年人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基本描述
        二、个人、家庭和政府对城镇老年人收入的作用
    第四节 农村老年人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基本描述
        二、个人、家庭和政府对农村老年人收入的作用
    第五节 生命历程视角下老年人收入影响因素的分析
第六章 发达国家保障老年人收入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第—节 美国老年人的收入与社会保障
        一、美国老年人的收入来源与收入差距
        二、美国老年人的收入保障制度与政策
        三、对美国老年人收入保障制度的评价
    第二节 日本老年人的收入与社会保障
        一、日本老年人的收入来源与收入差距
        二、日本老年人的收入保障制度与政策
        三、对日本老年人收入保障制度的评价
    第三节 英国老年人的收入保障制度
        一、英国养老金制度
        二、英国老年人的其他收入保障制度
        三、对英国老年人收入保障制度的评价
    第四节 美日英三国养老收入保障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2)中国人口老龄化差异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现有研究进展
        1.2.1 人口老龄化的地区性差异化研究现状
        1.2.2 人口老龄化的群体性差异化研究现状
        1.2.3 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性差异化研究现状
        1.2.4 现有研究评述
    1.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3.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1.3.2 测度指标与研究方法
2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地区性差异化分析
    2.1 城乡人口老龄化差异化分析
        2.1.1 城镇地区老龄人口增加相对明显
        2.1.2 人口老龄化率城乡差距整体扩大
        2.1.3 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演变速度快
    2.2 城镇群人口老龄化差异化分析
        2.2.1 老龄人口相对稳定集聚且分布重心小幅变动
        2.2.2 人口老龄化率波动上升但变动趋势相对一致
        2.2.3 由老龄人口集聚点引导的相对均衡演变格局
3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群体性差异化分析
    3.1 高龄老人地域分布特征
        3.1.1 地带尺度:高龄老人与人口高龄化率地带分布相对一致
        3.1.2 大区尺度:局部地区高龄老人与人口高龄化率相对较高
        3.1.3 省区尺度:高龄老人与人口高龄化率省区分布有所差异
    3.2 随迁老人地域分布特征
        3.2.1 迁入地分布特征:呈明显等级定向集聚分布
        3.2.2 迁出地分布特征:与老龄人口分布相对一致
    3.3 空巢老人地域分布特征
        3.3.1 地带尺度:东多西少,阶梯状分布
        3.3.2 大区尺度:空巢老人地区差异明显
        3.3.3 省区尺度:空巢老人相对集聚分布
4 中国人口老龄化差异化机制分析
    4.1 地区性差异化机制分析
        4.1.1 城乡人口老龄化:东部地区城镇化负向作用相对显着
        4.1.2 城镇群人口老龄化:社会经济因素作用方向有所波动
    4.2 群体性差异化机制分析
        4.2.1 高龄老人:社会经济在自然基础上发挥重要作用
        4.2.2 随迁老人:非劳动性收入影响随迁率的差异分布
        4.2.3 空巢老人:空巢率地域分异与家庭结构息息相关
5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性差异化分析
    5.1 区域宏观政策下的“地方化”特性明显
    5.2 具体政策案例:济南市老龄健康教育
        5.2.1 老龄社区健康教育:以“四区”为中心分布区
        5.2.2 老年大学:区县集聚度高,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6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差异化对策建议
    6.1 实行地区差异养老,均衡地区差异
    6.2 关注不同老龄群体,合理布局资源
    6.3 探讨新兴养老模式,满足多元需求
    6.4 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提供法制保障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基于多尺度的中国高龄老人生活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区域
        1.3.3 技术路线
    1.4 关键问题与创新之处
        1.4.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高龄老人
        2.1.2 生活质量
        2.1.3 老年人生活质量
        2.1.4 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2.1 生活质量研究
        2.2.2 高龄老人研究
        2.2.3 百岁老人研究
        2.2.4 研究述评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人口转变理论
        2.3.2 需求层次理论
        2.3.3 社会分层理论
        2.3.4 “美好生活”理论
        2.3.5 人地关系理论
第3章 中国人口高龄化发展的时空特征
    3.1 中国老年人口结构的演变
        3.1.1 老年人口年龄金字塔经历“缩减—再扩张”两个阶段
        3.1.2 老年人口性别比低,高龄女性更多于男性
        3.1.3 老年人口城乡差异显着,高龄老人乡村多于城市
    3.2 中国人口高龄化的发展
        3.2.1 中国人口高龄化加速上升
        3.2.2 中国高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3.3 中国人口高龄化速度的空间差异
        3.3.1 测算方法
        3.3.2 不同时期高龄化速度演变特征
    3.4 中国人口高龄化类型的演变
        3.4.1 人口高龄化类型的划分
        3.4.2 人口高龄化各类型空间分布
    3.5 中国人口高龄化的区域差异
        3.5.1 研究方法
        3.5.2 总体演变趋势
        3.5.3 区域间差异
        3.5.4 区域内差异
    3.6 中国人口高龄化的空间关联特征
        3.6.1 研究方法
        3.6.2 总体集散性
        3.6.3 局部集聚特征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高龄老人生活质量评价及空间差异
    4.1 指标体系构建与研究方法
        4.1.1 生活质量构成要素的选取
        4.1.2 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3 研究方法
    4.2 中国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综合评价
        4.2.1 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空间差异特征
        4.2.2 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空间集聚性特征
    4.3 高龄老人环境生存质量评价
        4.3.1 环境生存质量指标选取及评价模型
        4.3.2 环境生存质量各要素空间分布
        4.3.3 高龄老人环境生存质量空间差异
    4.4 高龄老人健康生存质量评价
        4.4.1 健康生存质量指标选取及测算方法
        4.4.2 健康生存质量各要素空间分布
        4.4.3 高龄老人健康生存质量空间差异
    4.5 高龄老人经济生活质量评价
        4.5.1 经济生活质量指标选取
        4.5.2 经济生活质量各要素空间分布
        4.5.3 高龄老人经济生活质量空间差异
    4.6 高龄老人社会生活质量评价
        4.6.1 社会生活质量指标选取及测算方法
        4.6.2 社会生活质量各要素空间分布
        4.6.3 高龄老人社会生活质量空间差异
    4.7 高龄老人文化生活质量评价
        4.7.1 文化生活质量指标选取
        4.7.2 文化生活质量各要素空间分布
        4.7.3 高龄老人文化生活质量空间差异
    4.8 本章小结
        4.8.1 高龄老人环境生存质量
        4.8.2 高龄老人健康生存质量
        4.8.3 高龄老人经济生活质量
        4.8.4 高龄老人社会生活质量
        4.8.5 高龄老人文化生活质量
第5章 南京市百岁老人生活质量评价
    5.1 研究数据来源
        5.1.1 调查问卷设计及入户调查
        5.1.2 样本统计特征分析
    5.2 指标体系构建与变量测量
        5.2.1 百岁老人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5.2.2 变量测量
    5.3 百岁老人生活质量探索性因子分析
        5.3.1 研究方法
        5.3.2 生活质量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5.4 南京市百岁老人生活质量评价结果
        5.4.1 生活质量综合评价
        5.4.2 生活质量不同维度评价
        5.4.3 基于个体及家庭属性特征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不同尺度高龄老人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6.1 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架构
    6.2 宏观群体尺度的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6.2.1 指标选取
        6.2.2 分析方法
        6.2.3 作用机制分析
    6.3 微观个体尺度的生活质量影响因素
        6.3.1 研究设计与模型构建
        6.3.2 模型拟合与修正
        6.3.3 影响因素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改善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对策建议
    7.1 国家政策层面
        7.1.1 统筹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7.1.2 建立覆盖城乡老年人医疗保障体系
        7.1.3 逐步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7.1.4 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救助体系
    7.2 社区层面
        7.2.1 加强社区服务功能,建立多元化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7.2.2 智慧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构建
        7.2.3 营造敬老养老助老的社区环境
    7.3 个人层面
        7.3.1 重视教育对提高生活质量的促进作用
        7.3.2 鼓励高龄老人积极参与闲暇活动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2.1 实现生活质量研究的宏微观结合
        8.2.2 丰富生活质量研究的理论与实证
    8.3 问题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一、主要着作
    二、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三、主持或参与的科研基金与项目
    四、获奖
致谢

(4)我国失能老人家庭照护支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失能老人生存现状研究
        1.2.2 失能老人照护需求研究
        1.2.3 失能老人照护者研究
        1.2.4 失能老人照护服务问题与对策研究
        1.2.5 文献评述
    1.3 家庭照护相关理论
        1.3.1 血亲价值论
        1.3.2 个人资本理论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数据准备
    2.1 数据来源
        2.1.1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2.1.2 调查方法
    2.2 研究概念及其操作化
        2.2.1 失能老人
        2.2.2 个人资本
        2.2.3 家庭照护支持
    2.3 缺失值处理
        2.3.1 缺失值分布
        2.3.2 缺失值处理
第三章 失能老人家庭照护支持现状
    3.1 失能老人基本情况
        3.1.1 失能老人人力资本
        3.1.2 失能老人家庭资本
        3.1.3 失能老人社区资本
    3.2 失能老人家庭照护人员
        3.2.1 失能老人家庭照护人员分布
        3.2.2 不同人力资本失能老人家庭照护人员比较
        3.2.3 不同家庭资本失能老人家庭照护人员比较
        3.2.4 不同社区资本失能老人家庭照护人员比较
    3.3 失能老人家庭照护时间
        3.3.1 失能老人家庭照护时间分布
        3.3.2 不同人力资本失能老人家庭照护时间比较
        3.3.3 不同家庭资本失能老人家庭照护时间比较
        3.3.4 不同社区资本失能老人家庭照护时间比较
    3.4 失能老人家庭经济支持
        3.4.1 失能老人家庭经济支持分布
        3.4.2 不同人力资本失能老人家庭经济支持比较
        3.4.3 不同家庭资本失能老人家庭经济支持比较
        3.4.4 不同社区资本失能老人家庭经济支持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失能老人家庭照护支持影响因素分析
    4.1 多因素分析模型选择标准
        4.1.1 主要多因素分析模型比较
        4.1.2 多因素分析模型性能度量标准
    4.2 失能老人家庭照护人员影响因素分析
        4.2.1 失能老人家庭照护人员影响因素分析模型选择
        4.2.2 失能老人家庭照护人员影响因素Softmax回归模型分析
    4.3 失能老人家庭照护时间影响因素分析
        4.3.1 失能老人家庭照护时间影响因素分析模型选择
        4.3.2 失能老人家庭照护时间影响因素非线性稳健回归模型分析
    4.4 失能老人家庭经济支持影响因素分析
        4.4.1 失能老人家庭经济支持影响因素分析模型选择
        4.4.2 失能老人家庭经济支持影响因素随机森林模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际失能老人家庭照护支持政策经验
    5.1 英国家庭照护支持政策经验
        5.1.1 英国老龄化发展
        5.1.2 英国失能老人家庭照护支持政策
    5.2 芬兰家庭照护支持政策经验
        5.2.1 芬兰老龄化发展
        5.2.2 芬兰失能老人家庭照护支持政策
    5.3 日本家庭照护支持政策经验
        5.3.1 日本老龄化发展
        5.3.2 日本失能老人家庭照护支持政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提升失能老人家庭照护支持研究建议
        6.2.1 因地制宜,加强失能老人家庭照护支持服务
        6.2.2 依据需求,突出重点,多方位支持失能老人家庭
        6.2.3 充分借鉴国际失能老人家庭照护支持政策经验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程序清单
附录2 问卷信息提取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5)公租房独居老人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口老龄化
        1.1.2 重庆市公租房的发展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目标
2.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鉴定
        2.1.1 独居老人
        2.1.2 公租房社区
        2.1.3 生活质量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2.1 公租房社区养老国内外研究
        2.2.2 老年人生活质量国内外研究
        2.2.3 公租房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研究评述
3.研究设计
    3.1 理论依据
        3.1.1 生活质量理论
        3.1.2 生态系统理论
    3.2 研究对象选取
    3.3 研究工具
        3.3.1 WHOQOL-BREF量表
        3.3.2 研究变量的选取
    3.4 研究方法
        3.4.1 数据收集方法
        3.4.2 数据分析方法
    3.5 研究问题及研究假设
4.公租房独居老人生活质量概况
    4.1 问卷的信度
    4.2 公租房独居老人生活质量现状
    4.3 公租房独居老人基本情况
5.公租房独居老人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5.1 独居老人生理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5.2 独居老人心理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5.3 独居老人社会关系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5.4 独居老人环境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5.5 独居老人总体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6.讨论
    6.1 独居老人生理生活质量影响因素
    6.2 独居老人心理生活质量影响因素
    6.3 独居老人社会关系生活质量影响因素
    6.4 独居老人环境生活质量影响因素
    6.5 独居老人总体生活质量影响因素
7.结论及建议
    7.1 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7.2.1 研究的创新点
        7.2.2 研究的不足
    7.3 提高公租房独居老人生活质量对策及建议
        7.3.1 国家政府层面
        7.3.2 社区层面
        7.3.3 家庭层面
        7.3.4 个人层面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中国农村高龄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研究 ——以湖北省恩施市Q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高龄留守老人成因
        1.1.2 农村高龄留守老人规模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文献
        1.2.2 国内相关文献
        1.2.3 简要述评
第二章 理论、概念与研究方法
    2.1 高龄老人养老支持的主要理论
        2.1.1 人口老龄化理论
        2.1.2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2.1.3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2.2 相关概念与研究方法
        2.2.1 相关概念界定
        2.2.2 研究方法
    2.3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第三章 恩施市Q村高龄留守老人养老现状分析
    3.1 调查乡村概述
        3.1.1 Q村经济社会基本状况
        3.1.2 Q村高龄留守老人的总体状况
    3.2 Q村农村高龄留守老人生存现状
        3.2.1 经济支持
        3.2.2 生活照料
        3.2.3 精神慰藉
    3.3 养老生活中的社会转型
        3.3.1 养老生活的殖民化
        3.3.2 “回家”与“不是家
        3.3.3 社会转型中的角色适应
第四章 Q村高龄留守老人养老困境及成因
    4.1 农村高龄留守老人养老困境
        4.1.1 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
        4.1.2 养老机制不健全
        4.1.3 养老服务提供不足
        4.1.4 养老观念落后
    4.2 农村高龄留守老人养老困境成因
        4.2.1 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结果
        4.2.2 价值观念的转变
        4.2.3 公共服务提供不足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子女在高龄留守老人的养老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
        5.1.2 农村高龄留守老人养老生活质量低下
        5.1.3 社会失范影响养老生活
    5.2 相关建议
    5.3 不足之处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7)上海高龄住养老人积极养老路径研究 ——以上海H社会福利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论文框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对象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五节 文献综述
    第六节 相关概念辨析
        一、人口老龄化与人口高龄化
        二、深度老龄化
        三、机构养老
        四、积极老龄化
第二章 上海老龄化趋势和养老机构服务供给状况
    第一节 上海人口老龄化变化趋势
    第二节 人口老龄化面临的困境
    第三节 上海养老机构服务供给状况
    小结
第三章 H福利院高龄老人的老化
    第一节 高龄老人的生理状态
    第二节 高龄老人的心理状态
    小结
第四章 高龄老人入住H福利院的原因
    第一节 现代社会的压力
    第二节 家庭结构的变迁
    第三节 照料资源的不足
    第四节 孝道观念的冷淡
    小结
第五章 H福利院高龄老人的日常生活
    第一节 休闲
    第二节 人情
    第三节 互惠
    第四节 面子
    第五节 交流
    第六节 善终
    小结
第六章 实践积极养老的路径
    第一节 “新孝道”的践行
        一、“新孝道”的负担问题
        二、“新孝道”的表达问题
    第二节 提升晚年生活幸福感的路径
        一、养老心态的转变
        二、养老机构的规范化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谢辞
附录

(8)农村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养老现状及观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一般养老理论研究
    二、农村养老实践研究
    三、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研究
    四、总体性评价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核心框架
    二、基本概念和操作化
    三、样本获取及其概况
    四、拟采用的统计方法
第四章 调查对象个体和家庭特征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个体特征分析
    二、调查对象的子女情况分析
    三、调查对象的经济状况分析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独生子女父母居住状况研究
    一、居住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二、居住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三、本章小结
第六章 独生子女父母家庭养老支持研究
    一、子女日常生活支持研究
    二、子女婚后支持变化研究
    三、亲子之间互动支持研究
    四、父母的生活满意度研究
    五、本章小结
第七章 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意愿研究
    一、养老方式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二、养老依靠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三、本章小结
第八章 独生子女父母养老心态和认识研究
    一、养老心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二、养老认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三、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和讨论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二、对研究发现的讨论
    三、研究的局限和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读博期间发表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

(9)城市老年人的生活事件、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问题的提出
    1.2 心理弹性的综述
        1.2.1 心理弹性的界定
        1.2.2 心理弹性的作用机制
        1.2.3 心理弹性发展的理论模型
        1.2.3.1 系统模型
        1.2.3.2 动态模型
        1.2.3.3 过程模型
        1.2.3.4 Kumpfer 的心理弹性框架
        1.2.4 心理弹性的测量
    1.3 生活事件的文献综述
        1.3.1 生活事件的概念
        1.3.2 生活事件的测量
        1.3.3 生活事件的相关研究
        1.3.4 心理弹性与生活事件的相关研究
    1.4 生活质量的文献综述
        1.4.1 生活质量的概念
        1.4.2 “生活质量”的结构和指标
        1.4.3 生活质量的测量评估
        1.4.4 关于老年人口生活质量研究
        1.4.5 生活事件与生活质量的相研究
    1.5 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创新性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意义
        1.6.2.1 理论意义
        1.6.2.2 现实意义
        1.6.3 研究的创新性
第2章 研究一老年人心理弹性问卷的编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项目的编写
        2.2.2 被试
        2.2.3 研究程序
        2.2.4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问卷项目分析
        2.3.1.1 临界比率(CR 值)
        2.3.1.2 题总相关
        2.3.2 问卷因素分析
        2.3.2.1 探索性性因素分析
        2.3.2.2 验证性因素分析
        2.3.2.3 因素命名
        2.3.3 问卷信效度分析
        2.3.3.1 信度分析
        2.3.3.2 效度分析
        2.3.3.2.1 内容效度
        2.3.3.2.2 结构效度
        2.3.3.2.3 效标效度
    2.4 讨论
        2.4.1 老年人心理弹性的含义
        2.4.2 老年人心理弹性问卷的结构特征
    2.5 小结
第3章 研究二老年人心理弹性、生活事件、生活质量的现状及关系研究
    3.1 研究目的与假设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假设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工具
    3.4 研究程序
    3.5 数据整理与分析
    3.6 研究结果
        3.6.1 老年人心理弹性、生活事件、生活质量的总体现状分析
        3.6.1.1 老年人心理弹性的总体特征
        3.6.1.2 老年人生活事件的总体特征
        3.6.1.3 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总体特征
        3.6.1.3.1 老年人生活质量各领域得分分析
        3.6.1.3.2 老年人生活质量总体评价分析
        3.6.2 老年人心理弹性、生活事件、生活质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3.6.2.1 年龄差异比较
        3.6.2.2 性别差异比较
        3.6.2.3 文化程度差异比较
        3.6.2.4 婚姻类型差异比较
        3.6.2.5 居住状况差异比较
        3.6.2.5.1 老年人心理弹性在居住状况上的差异比较
        3.6.2.5.2 老年人生活事件在居住状况上的差异比较
        3.6.2.5.3 老年人生活质量在居住状况上的差异比较
        3.6.2.6 收入来源差异比较
        3.6.2.6.1 老年人心理弹性收入来源差异比较
        3.6.2.6.2 老年人生活事件在收入来源上的差异比较
        3.6.2.6.3 老年人生活质量在收入来源上的差异比较
        3.6.2.7 家庭氛围的差异比较
        3.6.2.7.1 老年人心理弹性家庭氛围差异比较
        3.6.2.7.2 老年人生活事件在家庭氛围上的差异比较
        3.6.2.7.3 老年人生活质量在家庭氛围上的差异比较
        3.6.2.8 身体状况差异比较
        3.6.2.9 自理状况差异比较
        3.6.3 老年人的生活事件、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的关系研究
        3.6.3.1 老年人的生活事件、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的相关分析
        3.6.3.2 老年人的生活事件、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的回归分析
    3.7 结论
第4章 分析与讨论
    4.1 老年人心理弹性、生活事件、生活质量的总体现状及特点分析
    4.2 老年人生活质量、生活事件、生活质量的人口学特征分析
    4.3 老年人心理弹性、生活事件、生活质量的关系分析
    4.4 对提高老年人心理弹性及生活质量的几点建议
    4.5 研究的不足
    4.6 今后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农村高龄老人生活满意度研究 ——以济南市H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理论视角与相关概念
        1.3.1 相关理论视角
        1.3.2 高龄老人概念界定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假设
        1.4.2 调查地点基本情况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
        1.4.5 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操作化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文献回顾
    2.2 反思与启示
第三章 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基本状况
    3.1 农村高龄老人生活满意度状况
        3.1.1 身心健康状况满意度
        3.1.2 经济状况满意度
        3.1.3 代际照顾满意度
        3.1.4 生活环境满意度
        3.1.5 社会参与满意度
        3.1.6 高龄老人总体生活满意度
    3.2 不同年龄群体、不同性别老人生活满意度状况比较分析
        3.2.1 不同年龄群体生活满意度比较分析
        3.2.2 不同性别高龄老人生活满意度比较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农村高龄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各变量与总体生活满意度的相关分析
    4.2 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的 logistic 分析
    4.3 对农村高龄老人生活满意度影响的路径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京津沪渝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城乡老年人收入:个人、家庭和政府的作用[D]. 孙小雁.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1(12)
  • [2]中国人口老龄化差异化研究[D]. 李鸿梅.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3]基于多尺度的中国高龄老人生活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D]. 许昕.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我国失能老人家庭照护支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张娟.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3)
  • [5]公租房独居老人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D]. 雷雪.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6]中国农村高龄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研究 ——以湖北省恩施市Q村为例[D]. 李巧. 云南大学, 2017(05)
  • [7]上海高龄住养老人积极养老路径研究 ——以上海H社会福利院为例[D]. 沙媛媛. 华东师范大学, 2016(10)
  • [8]农村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养老现状及观念研究[D]. 徐俊. 南京大学, 2015(01)
  • [9]城市老年人的生活事件、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的关系研究[D]. 崔薇. 云南师范大学, 2013(05)
  • [10]农村高龄老人生活满意度研究 ——以济南市H村为例[D]. 王善凯. 济南大学, 2013(06)

标签:;  ;  ;  ;  ;  

京津沪渝地区老年人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