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辐射屏蔽谁好

电脑辐射屏蔽谁好

一、电脑防辐射屏蔽谁更好(论文文献综述)

刘丹[1](2021)在《防辐射服饰的时尚化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水平日益提升和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辐射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伤害来源,防辐射工作迫在眉睫。在防辐射服饰的现代设计中,存在设计与实际应用环境的明显偏差。为了深化人们对防辐射服饰的认识,文章通过搜集现有科学成果等相关知识,结合流行趋势进行调查,分析人们对防辐射服饰的审美观念、消费心理等,力求为防辐射服饰找到更好的设计理念与方式,探究防辐射服饰在时尚设计中的发展潜力。

魏浩然[2](2021)在《掺有碳化硼的铁矿石混凝土亚高温后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防辐射混凝土在核领域地位至关重要。防辐射混凝土的应用环境复杂多变,其中温度环境恶劣是加快混凝土老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核电站辐射加温、基准事故升温和管道导热等因素作用,防辐射混凝土都会经受亚高温环境影响,提高防辐射混凝土在亚高温环境下性能的稳定性对维持核安全和延长核电站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碳化硼材料是新型的防辐射材料,其耐辐射、耐高温、性质稳定,对其加入混凝土的防辐射能力和力学性能研究已有一定基础,但其掺入混凝土在复杂温度环境下的各方面性能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铁矿石混凝土是防辐射混凝土主要分类之一。试验测定了赤铁矿石、褐铁矿砂的堆积密度和表观密度。通过对铁矿石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配制了满足抗压强度等级为C50和密度等级RS2的铁矿石防辐射混凝土。工作性能试验测试了新拌混凝土的表观密度与坍落度。试验以碳化硼材料和亚高温环境各为控制变量,研究碳化硼材料等质量5%取代褐铁矿砂的铁矿石防辐射混凝土在不同亚高温温度点下的热工性能变化和亚高温145℃处理5d前后部分力学及耐久性能变化。结合气泡参数和微观形貌分析了碳化硼在亚高温前后对铁矿石混凝土宏观性能的影响规律和机理。发现掺有碳化硼的铁矿石混凝土经受亚高温环境后混凝土的抗劣化能力优势突出,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工作性能试验表明:碳化硼材料提高了铁矿石混凝土的坍落度,小幅降低了表观密度。热工参数研究表明:掺碳化硼的铁矿石混凝土在105℃以后抑制比热容和导热系数降幅明显,其对比热容减幅抑制了54.5%,对导热系数减幅抑制了17%,在25-145℃温度区间内对热扩散系数的减幅抑制了6.8%,对表观密度的减幅抑制了25%。碳化硼材料使铁矿石混凝土的比热容、导热系数和热扩散系数等热工参数受温度影响变化幅值较小,有利于维持温度稳定,减少混凝土裂缝的产生,保证防辐射性能相对稳定。(2)抗压强度与抗折强度试验结果表明:掺有碳化硼的铁矿石混凝土亚高温后折压比最高,亚高温环境下碳化硼材料对抗折强度增幅提高了3%,对折压比增幅提高了5.4%,对抗压强度增幅有抑制作用。电通量试验与碳化试验结果表明:碳化硼的加入能有效抑制亚高温环境下铁矿石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和碳化性能劣化过快的情况,对亚高温环境下电通量的增加量抑制了57%,对碳化深度的增加量抑制了30.6%,对预防钢筋锈蚀和混凝土开裂效果显着,有利于阻止混凝土防辐射性能衰减。(3)通过亚高温后微观性能变化规律探寻了宏观性能的相关性。常温下5%碳化硼替代细骨料后混凝土各方面性能变化上下浮动较小。气泡参数和微观形貌试验研究表明:亚高温后碳化硼填充效果明显,其掺入降低了气泡弦长,减小了气泡间距,优化了气泡结构,提高了亚高温后铁矿石混凝土气泡参数的稳定性,有利于屏蔽性能稳定,是抑制亚高温下比热容、导热系数等热工参数与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和抗碳化性能降幅的主要原因。

边狄武[3](2021)在《核应急机器人控制器抗辐射屏蔽加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类不断对核能开发利用,核安全与核应急日益成为各国关注的重点,对可应用于核应急救灾抢险的机器人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结合核事故发生时核电站出现的放射性环境,以作者所在实验室自主研发设计“葫芦娃Ⅲ”号机器人的目标需求为例进行分析可知,为使其能在远程进行遥控作业,完成响应指令对应的多种动作,核应急机器人的电子器件箱的辐射防护尤为重要。核电站在事故发生时,核应急机器人需要进入高放射性环境进行抢险救灾,此时容易对电子器件造成极大损坏,救灾任务的关键在于核应急机器人在辐射条件下仍然保持正常的工作能力。在电子器件箱中,控制器的耐辐射能力较为薄弱。因此,需要测出电子器件箱中的控制器耐辐照能力,并根据控制器的耐辐照能力设计相应的屏蔽装置。本文首先调研了电子元器件辐射屏蔽技术,辐射屏蔽加固的方式,研究了epec2024控制器及失效原理,从总剂量效应、元器件辐射损伤效应及关联因素等方面说明了辐射损伤机理。辐照损伤机理描述了以高剂量γ射线为主的辐照环境对核应急机器人以半导体为主要结构的控制器影响。通过辐照实验测量epec2024控制器的耐辐射总剂量,放射源采用60Co,实验在湖南省浏阳市辐照中心进行,分别采用剂量率为20Gy/h、50Gy/h、75Gy/h、100Gy/h进行实验,实验测得平均累计剂量为156.925Gy,为后文设计屏蔽装置提供了目标值。进行了MCNP模拟计算。经过了一系列的分析后,在对纯金属的屏蔽性能指标对比探究后,确定了以钨为基体材料,混合其他元素的钨合金来提升钨的力学性能、导热性能、屏蔽性能的路线。随后又进行了模型的构建,进行了不同钨镍组合及合金的屏蔽性能探究,通过透射率计算结果,得到了单层屏蔽结构实验选用Ni-W组合屏蔽效果最好的结论。计算了增加屏蔽层厚度对屏蔽效果的影响,得出了当厚度达到5cm时,屏蔽效率超过90%,基本满足电子器件箱的屏蔽要求,能够保证机器人在辐照环境下的正常运转。进行了基于确定厚度的屏蔽层优化设计,采用遗传算法对5cm厚度进行分层抽样,将其随机分为三层,并随机赋予材料。得出第200代时已基本收敛为一条紧凑的前沿线分布,以初始方案的重量和面通量为基准,将邻近的方案看作为相似方案做删减,最终选取其中五个方案。选择面通量最小的5号方案制成电子屏蔽箱体结构进行验证,在经过3倍未屏蔽状态的辐照时间后,epec2024控制器依然能够正常工作,得出了此屏蔽结构设计方案能够安全、有效的延长epec2024控制器的使用时间的结论。设计了针对强辐射场的外加屏蔽方案,进行中子、光子输运计算,探究不同距离,不同叠加屏蔽方式对屏蔽效果的影响。阴影屏蔽选用质量较轻、屏蔽中子效果较好的B4C和Be材料,后端的局部屏蔽采用了W和B4C材料,给出了针对于特殊情况下的电子器件箱屏蔽设计方案及计算结果。

高文锐[4](2021)在《面向核环境的移动机器人多放射源搜索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核防护移动机器人兼具机械臂操作灵活及平台移动迅速的优势,是核工业领域需求最广泛的机器人技术之一,不仅在异常巡航监测、核废料处置方面取得突破进展,还在应对突发放射源丢失及核泄漏事故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移动机器人技术在核环境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如何保证机器人在复杂耦合环境中准确感知并理解周围几何场及辐射场信息,并根据多模感知信息同步规划放射源搜索路径,是核环境移动机器人研究的难点和重点。因此,本文针对移动机器人辐射加固设计、未知辐射场状态估计、自主决策规划与控制等问题开展研究,对提高核环境移动机器人的多物理场感知性能和自主寻源决策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际应用价值。针对具有高速越障平台及7DOF机械臂的一体化作业机器人,确立高速移动平台及作业臂结构的关节配置方案,分析并建立整体机器人系统的运动学模型,为移动平台定位导航及机械臂处置操作提供了理论解算依据。针对高剂量辐射严重损毁功能组件的问题,通过辐照实验对组件极限剂量进行测试,结合系统实际空间需求,从而实现薄弱组件的重新部署与集中屏蔽防护。基于ROS松耦合通讯架构,搭建具有驱动、感知、决策多层次通用软件控制框架,改善了硬件系统的耐辐射能力,以及软件控制框架的实时性和功能扩展能力。针对未知辐射环境中放射源数目、状态均无先验信息以及机器人采样数据稀疏的问题,采用多层序贯粒子群预测结构,结合泊松观测模型及峰值权重抑制的方式,以迭代估计的形式实现局部多峰辐射场的在线非参预测,实验验证了多热点预测算法的有效性、维度扩展性及在线预测性能。针对稀疏测量带来的极端情况,采用高斯过程回归方法逼近强度残差信息,实现粒子群在位置与强度两维度的动态校正。通过开展局部多热点耦合场的对比实验,进一步证明动态残差校正方法在位置纠错能力、预测准确度、迭代优化效率等方面性能,实现了未知辐射环境中的在线参数辨识和多源数目估计。针对多模感知信息难以统一评价的问题,分析并建立障碍信息与辐射信息的探索效益模型,实现在探索价值层面的数据融合及量化评估。对于几何效益模型,基于Octo Map栅格地图与状态遍历查询方式,对候选目标在预设范围内的未探索体积进行了量化估计。对于辐射效益模型,结合机器人环绕采样需求,设计非单调的单源效益函数,并采用源间最大距离比例修正多源叠加造成的影响。为实现多目标探索行为规划,采用可行搜索空间中的扩展树规划节点作为候选目标状态,结合多源效益函数与探索导航代价等因素,筛选拓扑效益地图中最优探索轨迹与目标位置,进而以局部规划算法实时驱动机器人运动。为验证机器人系统在复杂核环境实施多点放射源自主搜索与行为规划的能力,以本文研制的移动机器人系统为基础实验平台,通过搭载辐射、视觉、激光等多类型传感器构建实验样机。通过采集螺旋轨迹与推草轨迹下的双源叠加辐射强度,分别结合本文提出的峰值抑制粒子滤波与高斯残差校正方法,开展多峰耦合辐射场的状态预测实验,实验验证了两种非参预测方法的在线性能与有效性。为验证多目标寻源策略的有效性,开展面向三类典型障碍场景(大范围障碍、杂乱障碍、走廊障碍)的自主寻源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策略在多目标任务平衡、规划路径效率、场景适应性等方面的高效性能,进一步证明了多热点预测算法的在线预测能力,以及放射源自主搜索算法的实际应用价值。

刘力[5](2020)在《核专用剪叉升降设备电液与控制系统研究》文中认为本篇论文结合实际情况研究了一款应用在核退役作业中的专用可搭载切割设备的剪叉式高空作业平台,本项目核退役现场环境中存在约为10mSv/h剂量的辐射,对直接暴露在其环境下作业的工作人员身体健康会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目前国内的核退役拆除作业中大多仍旧采用人工方式,作业过程中存在人员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下、安全风险高的情况,因此亟需一种可以保证核退役拆除作业过程安全可靠的技术方案。本篇论文结合实际情况研究了一款应用在核退役作业中的专用可搭载切割设备的剪叉式高空作业平台,并以此作为基础平台,在安全、高效、稳定的设计原则下对此设备进行了一些亟需解决问题的优化研究,并利用仿真软件进行了难点分析。本文主要内容有如下:1、设备升降剪叉臂液压双杠位移同步设计:首先分析设备升降作业需要的安全和稳定性,针对本设备剪叉臂的特点,搭建力学模型分析受力,得到剪叉臂液压系统各部件型号。其次分析剪叉臂液压系统数学模型,得到系统传递函数。随后分别利用普通PID与模糊自适应PID作为算法对系统液压双杠位移同步精度进行设计,结合软件AMESim和Matlab进行联合仿真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2、控制系统分析:从运动角度分析本设备各个运动执行部件(液压缸、电动机)的控制方法,设计了基于工业遥控器的人工控制操纵界面,分配控制器各个输入输出信号端口,最后编写设备控制流程图。3、辐射场中电控元件抗辐射加固研究:分析本设备电控系统所需电子元件,由现场实际辐射情况与设备机械结构,设计一种适合本设备的屏蔽加固体,用蒙特卡洛(MCNP)软件对屏蔽体在辐射场中屏蔽性能进行模拟仿真。最后研究CMOS图像传感器的γ射线辐照实验,获得其在辐射之前后输出图像的特征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卜玉峰[6](2020)在《核用机器人倾角传感器耐辐照性能研究及其辐射屏蔽设计》文中指出随着人类对核能的利用不断深入,各国对可应用于“核安全”及“核安保”领域的核电站应急事故处理机器人及核设施退役机器人要求日益提高。结合核用机器人的工作环境条件,以本实验室自主研发设计“葫芦娃Ⅲ”号机器人目标需求为例进行分析可知,为使其在远程操控的工况下完成工具头自主换装以及铲、剪、破碎、抓等多种动作,需要对换装及工作过程中机械臂关节角度变化进行测量。但鉴于核辐射极易对机器人控制系统及其子系统造成辐射损伤,而控制系统中传感器等电子元器件的耐辐照性能又最为薄弱。因此了解关键传感器在放射性环境中耐辐照能力、辐照损伤机理及相应的加固方式尤为重要。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证明了利用倾角传感器在高剂量γ射线辐射环境中对机器人关节转角进行测量的可行性。通过辐照实验测量倾角传感器耐辐射总剂量;研究了在γ射线辐照条件下,以辐射剂量率、总剂量及关节转速为参数,外界关联因素对倾角传感器耐辐照性能的影响;并综合分析、设计了传感器屏蔽装置。分析了对MOS构件的辐照损伤机理以及其辐照后损伤效应及外在关联因素,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研究了辐射剂量率、总剂量等因素对传感器工作性能的影响;总结了现行的辐射屏蔽加固方法。综合分析工业机器人常用测量传感器工作参数,建立机器人关节转角与液压缸长度关系,最终确定倾角传感器为测量单元。在此基础上,设计辐照实验,获取所选两款倾角传感器平均耐辐射总剂量分别为565Gy、429Gy;分析一定样本量被测试件数据得出,同型号器件损伤剂量具有离散性,验证了倾角传感器辐照损伤分为四个阶段并以总剂量效应为主。对比分析两种倾角传感器耐辐照性能得出,分辨率较低的传感器在总剂量较大时改变转角变换速度对传感器工作性能影响最大。在γ射线辐射条件下,利用控制变量法分析了辐射剂量率、总剂量及关节转速对传感器耐辐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剂量率对倾角传感器耐辐照性能影响较小;在辐照总剂量较大时,倾角传感器采集信号输出波形的幅值及频率均有较大的变化,最高缩减量可达正常环境中幅值的50%;且在相同辐照总剂量下增大关节转速,波形的幅值将进一步缩小,其中SDA126T倾角传感器在关节转速为5r/min时,测量幅值变为正常环境中的三分之一。经过退火工艺处理后,传感器的工作性能有所恢复,且退火温度越高消除效果越好、速度越快。根据实际工作需求对传感器进行了加固设计。综合分析γ射线常用屏蔽材料的半值层厚度及质量,最终选取铅作为屏蔽材料,结合对机器人工作影响最小化的准则设计了传感器屏蔽加固结构;利用MCNP仿真软件模拟了粒子输运,进一步优化、设计了屏蔽结构;根据实际要求计算出屏蔽体尺寸为92mm×80mm×49mm,并利用仿真实验,验证了辐射衰减与距离之间的关系。

刘红媛[7](2019)在《石墨烯抗菌防辐射纺织材料制备与性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纺织制品的需求已不仅仅局限于舒适保暖的基本性能,更要求赋予其更多的功能特性。近年来,石墨烯因其良好的物化性能在纺织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利用石墨烯制备高性能纺织纤维和纺织功能整理已逐渐成为业界研究的热点。本课题运用新颖的方法制备氧化石墨烯、石墨烯整理剂、石墨烯抗菌防辐射纱线,并制备了石墨烯抗菌防辐射织物,探讨了石墨烯浓度、整理工艺对整理后涤棉织物及棉织物抗菌、防辐射性能的影响规律。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采取Hummers法和改良的Hummers法,以天然鳞片石墨为原料制备氧化石墨,超声剥离制备氧化石墨烯(GO)。对制得的氧化石墨烯的形貌、晶型、结构由FT-IR,Raman spectroscopy,XRD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改良Hummers法制备的氧化石墨烯样品结构性能均优于Hummers法制得的氧化石墨烯,含氧官能团更多,层间距可增大为0.858nm。(2)将制得的氧化石墨烯还原得到石墨烯(rGO),分别配制不同石墨烯浓度的氧化石墨烯/聚氨酯整理剂(GO/WPU)和石墨烯/聚氨酯整理剂(rGO/WPU)。然后利用单纱设备与工艺技术,将GO/WPU、rGO/WPU整理剂涂覆于纱线表面形成石墨烯膜,对涤棉、棉纱线进行功能性涂层整理,通过控制氧化石墨烯、石墨烯的浓度,得到带有不同石墨烯浓度的芯壳结构石墨烯纤维和复合结构纱线。采用SEM、单纱分析,结果表明:未经处理的棉、涤棉纱线表面较为光洁且带有典型的纤维素纤维表面形态的特征,而经过涂层工艺整理后的纤维表面则呈现出很薄的片状薄膜,从形貌上来看,整理剂均匀地包覆在纤维表面。棉、涤棉纱线采用不同涂层整理剂经单纱设备与工艺涂层整理后,纱线的断裂强力、断裂强度和断裂功增大,断裂伸长率减小。(3)用上述不同涂层整理纱线,采用针织横机编织成棉织物、涤棉织物;将GO/WPU整理剂制备的氧化石墨烯织物用保险粉还原,得到两类石墨烯织物。对两类织物的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涂层整理后的石墨烯织物透气性略有下降;动、静摩擦系数均有减小,10mg/ml的棉基先还原后织造石墨烯织物的效果最明显,动摩擦系数由0.488减少到0.366,静摩擦系数由0.590减少到0.414;织物的顶破强力提高;导电性提高,10mg/ml的棉基先还原后织造石墨烯织物的电阻率可达到1.46×102Ω?m。(4)研究两种涂层整理后织物的抑菌、电磁屏蔽性能以及石墨烯浓度对两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涂层整理石墨烯织物都具有良好的抑菌性能和电磁屏蔽性能。这与GO与rGO本身的结构性能有关。抑菌性能最好的是10mg/ml的棉基先织后还石墨烯织物,抑菌率为86.1%。电磁屏蔽效能最好的是10mg/ml的涤棉基先还原后织造石墨烯织物,约为25.3dB。基体材料对涂层整理织物的抑菌率、电磁屏蔽性能影响不大;石墨烯浓度、涂层整理工艺是影响织物抑菌率、电磁屏蔽性能的主要因素。(5)最后,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得到了织物综合性能最好的是10mg/ml的涤棉基石墨烯织物,抗菌率为84.8%,电磁屏蔽性能为25.3dB。图20幅,表23个,参考文献59篇。

马亮[8](2019)在《面向防电磁辐射服装的生物电磁模型建立与有限元仿真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在生活中所面对的电磁辐射环境日趋复杂,关于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和行业的高度重视。防电磁辐射服装的功能设计与评价,成为纺织服装科学领域的研究重点。近年来,仿真技术作为实现服装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等先进理念的一项关键使能技术与手段,受到纺织服装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关注。本论文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尚缺乏数字化设计和评价防电磁辐射服装的屏蔽效能(Shielding Effectiveness)和电磁辐射对人体生物组织损害的仿真模型的研究现状,开展了面向防电磁辐射服装的人体生物电磁学模型和有限元仿真分析的应用基础研究。在仿真方面主要研究服装与人体生物电磁模型的建立,人体器官生物电磁学模型的装配、整体仿真环境模型的建立、防电磁辐射服装的屏蔽效能以及在防电磁辐射服装存在的前提下辐射源对人体比吸收率(SAR)的影响。在试验验证方面本研究通过建立防电磁辐射服装的屏蔽效能的物理试验验证平台,展开服装屏蔽效能检测试验,对内裤和马甲两类服装的屏蔽效能进行了测试。试验结果可以对仿真试结果进行验证,以保证仿真试验结果的真实度。为防电磁辐射服装的屏蔽效能和电磁辐射对人体生物组织损害的数字化评价提供科学有效的技术方法。本论文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阐述了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进一步提出防电磁辐射服装研究的必要性。同时介绍了生物电磁模型的相关背景、电磁场有限元技术在防电磁辐射服装当中的应用。第二章从电磁场基本理论出发阐述防电磁辐射服装的防护原理与防护方法。第三章主要阐述了防电磁辐射服装屏蔽效能检测试验室及与屏蔽效能检测实验室相匹配的屏蔽效能检测系统的设计思路与构建方法。第四章主要介绍了人体生物电磁模型的建立方法。第五章论述与物理试验对应的仿真试验模型的建立方法。第六章主要是对整体仿真模型的进一步扩展与应用。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具有理论研究和实际意义,特别对于医疗检查用防护装备,高辐射工作环境下的防护装备,孕妇服等的研发等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涉及生物电磁学仿真模型(辐射源+服装+人体(含主要器官))建立方法,为防电磁辐射服装的研发和屏蔽效果的预测提供了计算机模拟仿真的方法,同时也可以进一步为新型复合防电磁辐射材料的性能进行仿真预测,为提高防电磁辐射服装对人体的防护效果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支持,进而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崔玉洁[9](2019)在《氡辐射防护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浸采铀工艺是世界上十分先进的采矿技术,是一种在天然埋藏条件下,通过溶浸液与矿物的化学反应选择性地溶解矿石中的铀,无需运矿、碎矿、磨矿和固液分离,集采、冶于一体的新型铀矿开采方法,大大缩短了采矿工艺流程,但是采铀过程释放出222Rn,从注液孔、抽液孔周围裂隙中溢出,其衰变产生的α、β、γ射线,对采区周围环境及矿工的健康产生了威胁。本文针对地浸铀矿山氡泄漏辐射问题,从防护材料角度进行设计,针对现有防氡材料存在粘结性差、射线屏蔽性能差等技术问题。运用实验的方法,根据地浸铀矿山使用环境对材料的要求,选取了聚氨酯胶结铅矿渣、铅原矿、钨矿渣、钨原矿四种材料进行配比制作,并进行了力学性能测试、老化性能测试、辐射屏蔽性能测试、材料微观形态分析,结果如下:胶结了四种矿渣的聚氨酯材料,其抗压强度、抗老化性、辐射屏蔽性能相比于纯聚氨酯材料都有一定的提高,尤其是胶结钨原矿的聚氨酯发泡抗压强度提升最为明显,质量比为3:1的钨原矿胶结聚氨酯材料,相比纯聚氨酯发泡在受压为原长10%时的应力要提高160.16%,射线半吸收厚度减小了16.86cm(77.6%),综合性能在实验测试的材料中最为优越,具有良好的使用价值。通过分析矿渣成分,观察固胶材料的形成以及受压前后的微观形态,从微观角度分析了力学性能的变化机理以及辐射屏蔽性能影响因素,为材料的性能改进以及进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

李渊[10](2019)在《碱浸铅锌渣粉地聚物的制备及其性能分析》文中提出地聚物是硅铝质材料在碱性激发剂的作用下所制备的一种绿色、环保及新型的无机胶凝材料,它主要由晶态或非晶态的硅氧四面体与铝氧四面体三维网络状结构构成;地聚物具有强度高、耐高温、耐腐蚀、防辐射性能好以及较高的重金属固化能力等优点,在机场跑道、核工业、医疗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地聚物可以取代水泥,减少制备水泥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对环境的污染,非常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文以制备具有一定力学性能、防辐射性能和重金属固化能力的碱浸铅锌渣粉地聚物为目的,以碱浸铅锌渣粉和偏高岭土为原材料、硅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混合配制碱激发剂,通过碱激发聚合反应制备碱浸铅锌渣粉地聚物;首先通过正交试验研究模数、液灰比及灰砂比对碱浸铅锌渣粉地聚物强度的影响,并进行XRD及SEM表征分析;其次,研究PVA纤维长度及掺量对碱浸铅锌渣粉地聚物力学性能的影响,并进行SEM分析;最后研究碱浸铅锌渣粉掺量及煅烧温度对碱浸铅锌渣粉地聚物的防辐射及浸出毒性的影响。主要得出如下几个结论:(1)力学性能研究通过三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分析得出:碱浸铅锌渣粉地聚物的28d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最大分别为44.49MPa、5.54MPa,最佳配比为复合碱激发剂模数为1.0、液灰比为0.50、灰砂比为0.30时;28d抗压强度高于42.5MPa,说明制备碱浸铅锌渣粉地聚物是可行的。(2)PVA纤维增强碱浸铅锌渣粉地聚物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得出:掺加PVA纤维可以明显提高地聚物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当纤维长度为3mm,掺量为0.6%时,碱浸铅锌渣粉地聚物28d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最大值分别为7.68MPa和50.61MPa,分别比基准组高出63.40%和78.64%;当纤维长度为9 mm,掺量为0.9%时,3d折压比最大值为20.15%,比基准组高出25.39%,早期韧性增强效果显着。(3)防辐射性能不同掺量或不同煅烧温度的碱浸铅锌渣粉所制备的地聚物均具有一定的防辐射性能。γ射线屏蔽效果随着掺量的增加而增加,碱浸铅锌渣粉最优掺量为45%,线性吸收系数和半衰减层厚度最优值分别为0.1822cm-1、3.8025cm。γ射线屏蔽效果随着煅烧温度的增加先降低然后有稍许增加再降低;当煅烧温度为600℃时屏蔽效果最好。(4)浸出毒性碱浸铅锌渣粉地聚物具有较强的重金属固化能力。碱浸铅锌渣粉在5%~45%范围内,金属Pb、Zn的浸出值随着掺量的增加而增加;煅烧温度为800℃时,金属Pb、Zn的浸出值最低,效果最好;碱浸铅锌渣粉地聚物的浸出值均符合标准要求。(5)碱浸铅锌渣粉地聚物聚合机理分析SEM表征分析得出:未掺加PVA纤维的碱浸铅锌渣粉地聚物内部硅铝酸盐凝胶相与砂子结合紧密,密实度比较高,聚合反应比较彻底;掺加PVA纤维的碱浸铅锌渣粉地聚物裂缝及孔隙率均比较低,PVA纤维分布均匀,起到了良好的桥连作用,抗压强度及抗折强度增长率比较高。XRD分析得出:地聚物通过碱激发缩聚反应,生成结构复杂的无机硅铝酸盐无定型胶凝材料,主要生成物为纳沸石(Na2A12Si4O12·7H2O与Na2(Al,Si)9018·8H2O)和复杂网构硅酸盐(NaCa2.5(Si10A116)O32·14H2O),其可能的聚合反应为:① x(SiO2,Al2O3)+Na2SiO3+2NaOH+10CaO+55H2O(?)4NaCa2.5(Si10Al16)O32-14H2O②y(SiO2,Al2O3)+Na2SiO3+2NaOH+7H2O (?) 2Na2(Al,Si)9O18·8H2O③Z(SiO2,Al2O3)+Na2SiO3+2NaOH+6H2O (?)2Na2Al2Si4O12·7H2O(?)

二、电脑防辐射屏蔽谁更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脑防辐射屏蔽谁更好(论文提纲范文)

(1)防辐射服饰的时尚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防辐射服饰的概念
2 防辐射服饰的制作过程与发展
3 屏蔽织物的特点
    3.1 包含导电性材料
    3.2 具备对应织物的结构特征和服用性能
    3.3 具备织物各向异性
4 国内外防辐射服饰的发展现状
    4.1 国内防辐射服饰的发展现状
    4.2 国外防辐射服饰的发展现状
5 防辐射服饰的发展趋势
    5.1 防辐射服饰的设计
    5.2 防辐射服饰的发展趋势与开发重点
6 结语

(2)掺有碳化硼的铁矿石混凝土亚高温后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含硼材料的研究现状
        1.3.2 温度影响的研究现状
        1.3.3 其它研究现状
        1.3.4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掺碳化硼的铁矿石混凝土配合比与工作性能
    2.1 混凝土材料性能
        2.1.1 混凝土组成材料
        2.1.2 堆积密度与表观密度测试
    2.2 配合比设计
        2.2.1 配合比计算
        2.2.2 确定试验配合比
    2.3 工作性能试验
        2.3.1 坍落度和表观密度试验方法
        2.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掺碳化硼的铁矿石混凝土热工性能与力学性能
    3.1 引言
    3.2 热工性能试验
        3.2.1 不同温度点下热工参数测试
        3.2.2 试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3.3 亚高温前后力学性能试验
        3.3.1 抗压强度试验方法
        3.3.2 抗折强度试验方法
        3.3.3 试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掺碳化硼的铁矿石混凝土耐久性能与微观性能
    4.1 引言
    4.2 亚高温前后氯离子渗透性能测试
        4.2.1 电通量试验
        4.2.2 试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4.3 亚高温前后碳化性能测试
        4.3.1 碳化试验
        4.3.2 试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4.4 亚高温前后气泡参数微观性能试验
        4.4.1 微观气泡特征参数测试
        4.4.2 试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4.4.3 宏观性能相关性联系
    4.5 亚高温前后微观形貌试验
        4.5.1 扫描电镜测试
        4.5.2 微观形貌比对分析
        4.5.3 宏观性能相关性联系
    4.6 亚高温前后碳化硼的作用机理分析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3)核应急机器人控制器抗辐射屏蔽加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分析
        1.2.1 核应急机器人研究现状
        1.2.2 控制器辐射效应研究现状
    1.3 辐射屏蔽加固
        1.3.1 直接屏蔽加固
        1.3.2 间接屏蔽加固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epec2024控制器及失效原理
    2.1 epec2024控制器
    2.2 epec2024控制器辐射损伤机理
        2.2.1 总剂量效应
        2.2.2 元器件辐射损伤效应及关联因素
第3章 epec2024控制器耐辐照实验
    3.1 实验目的
    3.2 实验元器件
    3.3 耐辐照实验
        3.3.1 实验环境
        3.3.2 实验原理及方案
        3.3.2.1 实验原理
        3.3.2.2 实验步骤
        3.3.3 实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epec2024控制器辐射屏蔽模拟与仿真
    4.1 程序及方法
        4.1.1 屏蔽计算
        4.1.2 MCNP5程序
        4.1.3 遗传算法
    4.2 屏蔽体材料厚度优化设计
        4.2.1 选材及建模
        4.2.2 不同钨镍组合及合金的屏蔽性能探究
        4.2.3 增加屏蔽层厚度对屏蔽效果的影响
        4.2.4 基于确定厚度的屏蔽层优化设计
        4.2.5 对于强辐射场的外加屏蔽设计方案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面向核环境的移动机器人多放射源搜索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核环境移动作业机器人研究现状
    1.3 复杂环境机器人感知技术研究现状
        1.3.1 几何障碍场建模研究现状
        1.3.2 核辐射场建模研究现状
    1.4 机器人自主环境探索技术研究现状
        1.4.1 机器人自主探索策略研究现状
        1.4.2 机器人路径规划研究现状
    1.5 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面向寻源任务的机器人设计与防辐射研究
    2.1 引言
    2.2 移动机器人结构组成及运动学建模
        2.2.1 移动机器人本体机构组成
        2.2.2 移动平台的运动学模型
        2.2.3 移动机械臂的正运动学模型
        2.2.4 基于微动操作的逆运动学模型
    2.3 移动机器人软件控制框架研究
        2.3.1 基于ROS的遥操作软件控制框架
        2.3.2 自主行为决策软件控制框架
    2.4 移动机器人核防护加固技术
        2.4.1 机器人组件辐照损伤测试
        2.4.2 辐射屏蔽材料的选择
        2.4.3 机器人核辐射加固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稀疏测量下多点放射源预测研究
    3.1 引言
    3.2 机器人寻源问题描述及经典粒子滤波缺陷
        3.2.1 面向多峰辐射环境的寻源问题描述
        3.2.2 经典粒子滤波算法及其应用局限
    3.3 基于PSPF的多点放射源状态预测算法
        3.3.1 PSPF算法的整体预测结构
        3.3.2 多层序贯粒子群结构及峰值抑制预测
        3.3.3 重要性重采样及状态估计模块
        3.3.4 仿真实验验证及结果分析
    3.4 基于GAUSSIAN过程的残差在线修正算法
        3.4.1 基于高斯过程的强度残差回归方法
        3.4.2 基于残差回归的强度及位置校正策略
        3.4.3 预测尺度自适应调节策略
        3.4.4 仿真实验及结果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面向未知环境的放射源搜索策略研究
    4.1 引言
    4.2 混合地图构建及多模探索效益研究
        4.2.1 多层次混合效益地图构建
        4.2.2 基于八叉树的几何环境构建及障碍检测
        4.2.3 几何环境的效益评价模型
        4.2.4 辐射环境的效益评价模型
    4.3 基于RRT*的多目标寻源策略及规划方法
        4.3.1 基于改进RRT*的寻源轨迹规划研究
        4.3.2 基于多源信息效益的轨迹累积评价模型
        4.3.3 耦合场多目标搜索整体算法设计及分析
    4.4 基于GAZEBO与 ROS的联合仿真及算例
        4.4.1 联合仿真平台的搭建
        4.4.2 未知辐射环境下的寻源算法仿真
        4.4.3 对比仿真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防辐射机器人的多源搜索实验验证
    5.1 引言
    5.2 防辐射机器人寻源实验系统搭建
        5.2.1 多类型感知-决策模块的搭建
        5.2.2 基于G-M传感器的强度采集及处理
        5.2.3 基于无线网卡的强度采集及处理
    5.3 多峰耦合辐射场状态预测的实验验证
        5.3.1 实验设置
        5.3.2 PSPF算法的验证实验
        5.3.3 GP-PSPF算法对比实验
    5.4 机器人自主寻源-探索策略验证实验
        5.4.1 实验设置
        5.4.2 大范围障碍场景下的自主寻源实验
        5.4.3 杂乱障碍场景下的自主寻源实验
        5.4.4 走廊障碍场景下的自主寻源实验
        5.4.5 自主寻源实验小结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核专用剪叉升降设备电液与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空作业机械发展现状
        1.2.2 液压系统同步与电液伺服技术
        1.2.3 辐射下电子元器件加固技术与材料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剪叉式升降机液压同步系统方案与数学建模
    2.1 剪叉式升降机液压升降系统要求
    2.2 剪叉臂液压系统整体方案
    2.3 剪叉式升降机升降液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2.3.1 阀控非对称缸数学模型
        2.3.2 比例阀数学模型
        2.3.3 比例放大器数学模型
        2.3.4 位移传感器数学模型
        2.3.5 液压系统传递函数框图
    2.4 剪叉式升降机升降液压系统主要原件的选型
        2.4.1 液压缸推力计算
        2.4.2 升降液压缸参数计算
        2.4.3 液压泵的计算
        2.4.4 确定液压泵电机的功率
        2.4.5 工装液压升降系统其它控制元件的选型
    2.5 仿真软件介绍
        2.5.1 AMESim软件
        2.5.2 Simulink软件
    2.6 升降液压系统软件仿真模型的建立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电液位置伺服的升降液压系统同步控制方法及仿真
    3.1 基于电液位置伺服的升降液压系统同步控制方法
    3.2 基于电液位置伺服的升降液压系统PID同步控制
        3.2.1 PID控制原理
        3.2.2 AMESim和 Matlab联合仿真
        3.2.3 升降系统PID同步控制联合仿真分析
    3.3 升降液压系统模糊自适应PID同步控制简述
        3.3.1 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
        3.3.2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优势
    3.4 升降液压系统的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设计
        3.4.1 精确量的模糊化
        3.4.2 模糊控制器的规则确定
        3.4.3 模糊判决及解模糊
    3.5 升降液压系统模糊自适应PID同步控制模型建立
    3.6 升降液压系统模糊自适应PID同步控制联合仿真分析
    3.7 两种同步控制方法效果对比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工装电控系统研究
    4.1 工装控制系统组成及功能
        4.1.1 控制系统组成
        4.1.2 工装系统主要控制功能研究
    4.2 控制器的端口分配
        4.2.1 工业遥控器面板功能
        4.2.2 PLC控制器端口分配
    4.3 控制系统软件研究
        4.3.1 工装控制功能要求
        4.3.2 工装控制主要程序流程图编写
        4.3.3 主要操纵功能控制程序流程图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剪叉式升降机电子设备的防辐射加固研究
    5.1 剪叉式升降机电子设备与作业核环境
        5.1.1 剪叉式升降机所用电子设备
        5.1.2 剪叉式升降机所处核辐射环境
    5.2 核辐射屏蔽加固体设计
        5.2.1 核辐射屏蔽方法与材料
        5.2.2 剪叉式升降机核辐射屏蔽加固体结构
        5.2.3 基于蒙特卡洛(MCNP)的屏蔽加固体性能研究
    5.3 CMOS图像传感器γ射线电离辐照实验研究
        5.3.1 实验条件
        5.3.2 实验方法与过程
        5.3.3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核用机器人倾角传感器耐辐照性能研究及其辐射屏蔽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分析
        1.2.1 核环境作业机器人研究历史及现状
        1.2.2 耐辐照性能及辐照后效应研究历史及现状
    1.3 电子元器件辐射损伤机理
        1.3.1 总剂量效应
        1.3.2 元器件辐射损伤效应及关联因素
    1.4 辐射屏蔽加固
        1.4.1 直接屏蔽加固
        1.4.2 间接屏蔽加固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测量工作原理及实验平台设计
    2.1 位姿控制
        2.1.1 操作臂控制系统
        2.1.2 驱动机构空间和执行元件的关系转换
    2.2 传感器工作原理介绍及选型
        2.2.1 测距传感器
        2.2.2 位移传感器
        2.2.3 角度传感器
        2.2.4 倾角传感器主要参数
    2.3 实验平台设计
        2.3.1 驱动元件
        2.3.2 传感器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2.3.3 其他零部件选择及安装
    2.4 初步数据采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倾角传感器耐辐照性能及辐照后效应研究
    3.1 传感器剂量率效应研究
        3.1.1 实验环境
        3.1.2 实验方案
        3.1.3 实验结果及讨论
    3.2 不同外界关联因素对传感器工作性能影响研究
        3.2.1 实验方案
        3.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 辐照后效应研究
        3.3.1 实验方案
        3.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传感器辐射屏蔽体设计及仿真
    4.1 传感器屏蔽体设计
        4.1.1 设计目标
        4.1.2 γ射线屏蔽体设计方法
        4.1.3 辐照屏蔽材料选取
        4.1.4 屏蔽体结构设计
    4.2 基于MC法屏蔽体仿真及优化
        4.2.1 仿真条件
        4.2.2 MCNP屏蔽体建模
        4.2.3 MCNP仿真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7)石墨烯抗菌防辐射纺织材料制备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石墨烯及氧化石墨烯
        1.1.1 石墨烯的结构与性能
        1.1.2 氧化石墨烯结构与性能
    1.2 石墨烯纺织品抗菌性能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石墨烯纺织品的抗菌性能研究现状
        1.2.2 国内石墨烯纺织品的抗菌性能研究现状
    1.3 石墨烯防辐射纺织品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国外石墨烯纺织品的防辐射性能研究现状
        1.3.2 国内石墨烯纺织品的防辐射性能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4.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条件
        2.1.1 主要实验材料
        2.1.2 主要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氧化石墨烯制备
        2.2.2 涂层整理剂的制备
        2.2.3 氧化石墨烯及石墨烯纱线制备
        2.2.4 石墨烯织物的制备
    2.3 氧化石墨烯及纺织材料结构表征
        2.3.1 红外光谱(FT-IR)
        2.3.2 场发射扫描电镜(SEM)
        2.3.3 X射线衍射仪(XRD)
        2.3.4 拉曼光谱(Raman Spectra)
    2.4 氧化石墨烯及纺织材料性能表征
        2.4.1 氧化石墨烯及整理剂分散性能
        2.4.2 石墨烯纱线强力
        2.4.3 石墨烯织物透气性
        2.4.4 石墨烯织物摩擦性能
        2.4.5 石墨烯织物强力
        2.4.6 石墨烯织物表面电阻率
        2.4.7 石墨烯织物抗菌性能
        2.4.8 石墨烯织物电磁屏蔽性能
3 氧化石墨烯及涂层整理剂的制备与性能
    3.1 氧化石墨烯及涂层整理剂的制备
        3.1.1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工艺
        3.1.2 涂层整理剂的制备
    3.2 氧化石墨烯性能
        3.2.1 红外光谱分析
        3.2.2 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
        3.2.3 X射线衍射分析
        3.2.4 拉曼光谱分析
        3.2.5 粒径分布
    3.3 涂层整理液的分散稳定性
    3.4 本章小结
4 石墨烯纱线及织物的制备与性能
    4.1 石墨烯纱线及织物的制备
        4.1.1 氧化石墨烯纱线及石墨烯纱线制备
        4.1.2 石墨烯织物的制备
    4.2 石墨烯纱线的表面形态及力学性能
        4.2.1 氧化石墨烯纱线表面形态及力学性能
        4.2.2 石墨烯纱线的表面形态及力学性能
    4.3 石墨烯织物的物理机械性能
        4.3.1 透气性
        4.3.2 摩擦性能
        4.3.3 织物强力
        4.3.4 织物表面电阻率
    4.4 本章小结
5 石墨烯织物的抗菌防辐射性能研究
    5.1 石墨烯纺织品的抗菌、防辐射原理
        5.1.1 石墨烯及其衍生物抗菌机理
        5.1.2 防辐射织物屏蔽原理
    5.2 石墨烯织物的抗菌防辐射性能测试
        5.2.1 织物的抑菌试验
        5.2.2 织物的防电磁辐射性能测试
    5.3 石墨烯织物的抗菌性能
        5.3.1 不同石墨烯浓度对织物抗菌性能的影响
        5.3.2 不同基体材料对织物抗菌性能的影响
        5.3.3 不同涂层整理工艺对织物抗菌性能的影响
        5.3.4 织物抗菌性能的耐久性试验结果
    5.4 石墨烯织物的防辐射性能
        5.4.1 不同石墨烯浓度对织物的电磁辐射屏蔽效能影响
        5.4.2 不同基体材料和涂层整理工艺的对织物的电磁辐射屏蔽效能影响
    5.5 石墨烯织物的综合评价
        5.5.1 建立因素集与评价集
        5.5.2 计算结果与评价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致谢

(8)面向防电磁辐射服装的生物电磁模型建立与有限元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生物电磁学的基本理论与人体生物电磁模型的研究现状
    1.3 电磁场有限元仿真技术在防电磁辐射服装中的研究现状
    1.4 防电磁辐射服装的研究现状
        1.4.1 防电磁辐射服装材料的研究现状
        1.4.2 防电磁辐射服装结构的研究现状
        1.4.3 防电磁辐射服装性能检测与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4.4 防电磁辐射服装性能仿真研究研究现状
        1.4.5 防电磁辐射服装设计与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 课题研究的必要性与创新点
    1.7 论文的结构安排
2 防电磁辐射服装的防护原理和方法分析
    2.1 电磁辐射基本理论
        2.1.1 电磁波的分类
        2.1.2 屏蔽效能的计算方法
        2.1.3 材料介电特性的测量方法
    2.2 电磁辐射对人体危害的作用机理
    2.3 服装防电磁辐射的原理及方法
        2.3.1 服装防电磁辐射的基本原理
        2.3.2 防电磁辐射服屏蔽效能指标分析
    2.4 影响服装防电磁辐射的主要因素
        2.4.1 电磁辐射对人体不同组织器官的影响
        2.4.2 电磁波对不同人体体型的辐射
        2.4.3 服装结构对防电磁辐射服装屏蔽效能的影响
        2.4.4 服装面料对防电磁辐射服装屏蔽效能的影响
3 防电磁辐射服装屏蔽效能检测实验室的设计与构建
    3.1 防电磁辐射服装屏蔽效能检测实验室设计思想
        3.1.1 服装服饰屏蔽效能检测暗室的功能与设计原则
        3.1.2 实验室的结构和材料设计
    3.2 防电磁辐射服装屏蔽效能检测实验室搭建方法
    3.3 防电磁辐射服装屏蔽效能检测实验室性能检测
    3.4 服装服饰用电磁屏蔽暗室吸波材料的铺设与检测
        3.4.1 服装服饰用电磁屏蔽暗室各部位吸波材料的铺设
        3.4.2 服装服饰用电磁屏蔽暗室各部位吸波材料性能检测
    3.5 防电磁辐射服装屏蔽效能检测系统建立
        3.5.1 防电磁辐射服装屏蔽效能检测设备
        3.5.2 服装屏蔽效能检测方法
    3.6 防电磁辐射内裤与马甲屏蔽效能检测试验
        3.6.1 同一发射频率下不同款式内裤的屏蔽效能测试
        3.6.2 不同频率下马甲屏蔽效能测试
    3.7 本章小结
4 人体生物电磁模型的建立
    4.1 人体外观形态模型建立
    4.2 人体生物组织模型建立
    4.3 人体生物电磁模型建立
5 基于人体生物电磁模型的仿真试验及试验验证
    5.1 .仿真试验模型的构成与参数设置
        5.1.1 人体模型
        5.1.2 服装模型
        5.1.3 天线模型与环境模型
    5.2 仿真试验基础说明
    5.3 裸体模型腹部照射仿真试验
        5.3.1 试验条件
        5.3.2 仿真试验结果分析
    5.4 裸体模型胸部照射仿真试验
        5.4.1 试验条件
        5.4.2 仿真试验结果分析
    5.5 防电磁辐射马甲屏蔽效能仿真试验
        5.5.1 试验条件
        5.5.2 仿真试验结果分析
    5.6 仿真试验验证
        5.6.1 基于物理试验的试验验证
        5.6.2 基于文献的试验验证
6 面向防电磁辐射服装的生物电磁模型的应用与分析
    6.1 相同频率的电磁波对不同体型的腹部辐射仿真与分析
        6.1.1 电场辐射分布
        6.1.2 磁场辐射分布
        6.1.3 SAR比吸收率分布
    6.2 相同频率下防电磁辐射内裤对不同组织器官的防护的仿真
        6.2.1 电场辐射分布
        6.2.2 磁场辐射分布
        6.2.3 SAR比吸收率
7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展望与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致谢

(9)氡辐射防护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科学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材料的选择与配制
    2.1 材料选择分析
    2.2 材料选择的原则要求
    2.3 原材料的确定
    2.4 材料配制试验方案
        2.4.1 实验准备
        2.4.2 实验步骤
        2.4.3 材料制作
    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 材料力学性能测试
    3.1 测试仪器
    3.2 实验方案
    3.3 方案一抗压强度实验
        3.3.1 实验准备
        3.3.2 实验过程
        3.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4 方案二抗压强度实验
        3.4.1 实验准备
        3.4.2 材料制备
        3.4.3 实验过程
        3.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3.5 基于方案二的力-形变曲线后续变化趋势实验及结果分析
    3.6 基于材料组成配比的抗压强度进一步探究
    3.7 抗压强度测试误差来源及分析
4 材料抗老化性测试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方法
    4.3 实验过程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实验结果
        4.4.2 实验分析讨论
5 材料辐射屏蔽性能测试
    5.1 仪器概况
    5.2 实验方案
    5.3 实验防护
    5.4 测试步骤
    5.5 实验结果及分析
    5.6 误差分析
6 材料微观形态观察分析
    6.1 实验仪器
    6.2 数字图像处理方法
    6.3 材料基本特征参量
        6.3.1 孔率
        6.3.2 孔径
    6.4 实验要求
    6.5 实验步骤
    6.6 矿渣成分检测结果
    6.7 电镜实验结果与分析
        6.7.1 材料受压前后对比分析
        6.7.2 材料整体力学性能影响分析
        6.7.3 射线屏蔽效果影响分析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碱浸铅锌渣粉地聚物的制备及其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地聚物概述
    1.3 铅锌尾矿在地聚物中的应用
    1.4 铅锌尾矿基建筑材料的重金属固化与防辐射性能
    1.5 纤维在地聚物中的应用
        1.5.1 聚乙烯醇纤维
        1.5.2 碳纤维
        1.5.3 玄武岩纤维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7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材料、设备及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碱浸铅锌渣粉
        2.1.2 偏高岭土
        2.1.3 复合碱激发剂
        2.1.4 标准砂
        2.1.5 PVA纤维
    2.2 试验设备
    2.3 制备与养护
        2.3.1 碱浸铅锌渣粉地聚物的制备
        2.3.2 养护时间
    2.4 测试方法
        2.4.1 抗折强度
        2.4.2 抗压强度
        2.4.3 含水率
        2.4.4 浸出毒性
        2.4.5 防辐射性能
        2.4.6 X射线能谱(EDS)分析
        2.4.7 扫描电镜(SEM)分析
        2.4.8 X射线衍射(XRD)分析
第3章 碱浸铅锌渣粉地聚物的制备及其表征
    3.1 试验方案
    3.2 碱浸铅锌渣粉地聚物的力学性能及表征分析
        3.2.1 试验结果
        3.2.2 直观分析
        3.2.3 极差分析
        3.2.4 SEM分析
        3.2.5 XRD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PVA纤维基碱浸铅锌渣粉地聚物的制备及其表征
    4.1 试验方案
    4.2 PVA纤维基碱浸铅锌渣粉地聚物的力学性能分析
        4.2.1 试验结果
        4.2.2 PVA纤维对抗折强度的影响
        4.2.3 PVA纤维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4.2.4 PVA纤维对折压比的影响
        4.2.5 SEM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碱浸铅锌渣粉地聚物防辐射性能及浸出毒性测试
    5.1 防辐射性能研究
        5.1.1 碱浸铅锌渣粉掺量对防辐射性能的影响
        5.1.2 碱浸铅锌渣粉煅烧温度对防辐射性能的影响
    5.2 浸出毒性研究
        5.2.1 浸出毒性测试流程
        5.2.2 浸出毒性测试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电脑防辐射屏蔽谁更好(论文参考文献)

  • [1]防辐射服饰的时尚化设计[J]. 刘丹. 纺织报告, 2021(12)
  • [2]掺有碳化硼的铁矿石混凝土亚高温后性能试验研究[D]. 魏浩然. 东北电力大学, 2021(09)
  • [3]核应急机器人控制器抗辐射屏蔽加固技术研究[D]. 边狄武. 南华大学, 2021
  • [4]面向核环境的移动机器人多放射源搜索策略研究[D]. 高文锐.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5]核专用剪叉升降设备电液与控制系统研究[D]. 刘力. 南华大学, 2020(01)
  • [6]核用机器人倾角传感器耐辐照性能研究及其辐射屏蔽设计[D]. 卜玉峰. 南华大学, 2020(01)
  • [7]石墨烯抗菌防辐射纺织材料制备与性能[D]. 刘红媛.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
  • [8]面向防电磁辐射服装的生物电磁模型建立与有限元仿真分析[D]. 马亮.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6)
  • [9]氡辐射防护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D]. 崔玉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10]碱浸铅锌渣粉地聚物的制备及其性能分析[D]. 李渊. 南华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电脑辐射屏蔽谁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