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蟹肌肉组织坏死的病理学研究

青蟹肌肉组织坏死的病理学研究

一、锯缘青蟹肌肉组织坏死的病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申洪彬[1](2020)在《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牛奶病”病原鉴定、组织病理及防治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牛奶病”也叫“乳化病”是2019年盘锦市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养殖中发生的一种危害较大的流行病,死亡率超过20%,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为了明确其病原及防治方法,本试验对该病的病原分离鉴定、组织病理学及防治药物筛选等进行研究。对病蟹研究发现,其蟹体消瘦,各组织严重乳化,壳内存在大量乳白色液体,在病蟹各组织及乳白色液体中镜检发现大量酵母菌样微生物,其大小为0.98-1.55×1.56-2.95μm,多数呈卵圆形,出芽生殖。并对其纯化液进行电镜(TEM、SEM)观察与分析,发现在其纯化液中含有大量聚团的菌体,部分菌体正在进行芽殖,其细胞结构清晰可见,菌体细胞大多单核或多核存在。该菌在孟加拉红形成粉红色菌落,在TCBS培养基上形成白色菌落,经PCR扩增、质粒提取、各产物送测,其结果进行BLAST,鉴定均为二尖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 bicuspidata),并经人工回感验证,二尖梅奇酵母确为盘锦市河蟹“牛奶病”的病原。对病蟹进行了组织病理学研究,根据试验组河蟹各组织及血液乳化情况,为河蟹“牛奶病”划分患病阶段。将“牛奶病”分为患病初期、患病中期、牛奶期3个患病阶段。河蟹随着病情的发展,摄食率逐渐下降甚至停止摄食、血淋巴逐渐减少,血液凝聚力下降,血液中酵母菌含量升高,血液由淡蓝色变为乳白色。通过对病蟹不同阶段各组织病理切片,发现患病初期病蟹各组织都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性、肿胀、少量细胞坏死,然后部分组织细胞糜散、坏死,最终病蟹部分组织坏死、液化。并对病蟹肝胰腺及肌肉进行电镜(TEM、SEM)观察与分析,在病蟹肝胰腺及肌肉中也发现大量酵母菌,部分菌体正在进行芽殖,其细胞结构清晰可见,酵母细胞大多单核或多核存在。对二尖梅奇酵母进行药物浸泡杀灭及药敏试验,从选择的15种药物筛选了7种药物对二尖梅奇酵母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其中5-氟胞嘧啶、消毒粉、高锰酸钾杀灭效果极好,浸泡24h完全杀灭的药物浓度分别为1ppm、1ppm、2ppm。从选择的14种药敏片中筛选了2种药敏片(制霉菌素、多粘霉素B)对二尖梅奇酵母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高度敏感,抑菌圈直径大小为30mm、14mm,其它12种药敏片没有抑菌效果或抑菌效果不明显。然后根据浸泡杀灭试验和药敏试验的结果,优选出6种药物进行MIC及MBC的测定,只有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效果良好,5-氟胞嘧啶MIC、MBC为10ppm、100ppm。两性霉素-B MIC、MBC为10ppm、200ppm。消毒粉、有效氯消毒剂、硫酸铜、高锰酸钾也有作用,但用量太大。

陈小龙[2](2020)在《番石榴叶抗拟穴青蟹病毒病机制初探及抗菌中草药制剂的研制》文中提出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蟹之一。近些年,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环境持续恶化,病害问题频发,给青蟹养殖业造成严重的损失。中草药具有增食促生长、抗菌、抗病毒、抗寄生虫、抗应激、提高免疫等功效,又因其纯天然、低毒副等特点,近些年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类水产经济动物养殖中。本文对番石榴叶抗青蟹病毒病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并针对青蟹养殖过程中分离的重要病原菌,研制复合抗菌中草药制剂,为青蟹病害防控、渔药生产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结果如下:一、前期研究发现番石榴叶水提取物药浴能够增强染毒拟穴青蟹的部分免疫因子活性,提高成活率,但对其是否具有杀毒能力尚未可知。本研究利用番石榴叶水提物与病毒体外孵育后人工感染拟穴青蟹,探究其对MCRV、MCDV-1致病性的影响,确定其杀毒能力。结果发现,经过番石榴叶水提物孵育后的MCRV和MCDV-1仍具有活性,而且其致病性不受药物处理时间的影响,人工注射后,拟穴青蟹死亡率没有发生显着变化,表明番石榴叶水提物未能直接杀灭病毒。二、通过转录组学技术,研究了番石榴叶水提物药浴对拟穴青蟹免疫功能的影响。经高通量测序分析,共获得77.31 Gb有效数据,组装后得到204363个Unigenes,注释到六大数据库中的Unigenes共有80250个,占39.27%。显着差异基因分析发现,48 h药浴组有921个显着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498个,占54.07%,下调基因423个,占45.93%;72 h药浴组共筛选出1187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557个上调基因,占比46.93%,630个下调基因,占53.07%。GO数据库比对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参与转录共激活、金属离子结合、蛋白质泛素化等;KEGG分析表明,差异基因主要集中在NOD样受体、NF-κB、Rap1、Jak-STAT、细胞凋亡等与免疫相关的信号通路中。筛选8个与甲壳动物免疫相关的主要基因进行差异表达基因定量验证,结果表明,药浴组中的CATD、STAT、POD3、Rab7、HSP90、SRB基因表达上调,CKR、Pt SPI基因下调。在48 h药浴组中,分别是对照组的1.55、3.75、2.03、2.07、2.08、2.43、﹣2.18、﹣3.02倍,在72 h药浴组中,分别是对照组的1.51、3.31、1.97、2.56、2.03、2.23、﹣2.18、﹣2.78倍。荧光定量验证与转录组分析结果类似,说明测序数据可信。因此可以认为,番石榴叶水提物可以通过调控拟穴青蟹体内参与免疫信号识别、转导及免疫效应的基因表达,提高拟穴青蟹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增强抗病毒能力。三、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从广州南沙青蟹主养殖区的病蟹体内分离到一株优势菌,通过细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 DNA序列比对鉴定该菌,结果发现,分离株NS1SP18为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然后进行人工感染、组织病理学分析。发现该致病菌对拟穴青蟹有较强的致病性,注射感染48 h,半致死剂量(LD50)为3.18×104CFU/g。组织病理学分析发现该菌可造成机体严重损伤,导致患病拟穴青蟹肝细胞发生变性;心肌纤维肿大,细胞坏死;鳃小叶破损,网状鳃腔消失;肌纤维丝断裂,局部坏死。四、使用抑菌圈法和微量二倍稀释法测定110种中草药对5种拟穴青蟹常见致病菌(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创伤弧菌、河流弧菌、嗜水气单胞菌)的体外抑制效果。结果发现,八角茴香、诃子、苏木、乌梅、五倍子的综合抗菌效果最好。将这5种中草药两两组合进行联合抗菌,结果显示药物间均为协同或相加作用。正交设计进行配伍组合,16种复方中筛选出一种综合效果最好的复合中草药制剂HC-6,平均抑菌圈为24.98 mm,平均MIC为2.73 mg/m L,平均MBC为19.53mg/m L,该复合制剂最优比例为八角茴香:诃子:苏木:乌梅:五倍子=2:2:1:4:3。综上所述,番石榴叶可通过调节拟穴青蟹免疫功能增强抗病毒能力,不具备杀灭病毒的作用;分离鉴定的副溶血弧菌有较强的致病性,可引起拟穴青蟹死亡;研制的复合制剂能够有效的抗副溶血弧菌等青蟹常见致病菌,可作为中药制剂或饲料添加剂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郝景伟[3](2019)在《虾类两种新发疫病病原生态学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虾病毒性偷死病(viral covert mortality disease,VCMD)和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AHPND)是近年来出现的两种虾类新发疫病,这两种病害的传播流行使我国对虾养殖业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研究证实,虾类偷死野田村病毒(covert mortality nodavirus,CMNV)和携带Pir基因质粒的多种弧菌分别是导致VCMD和AHPND的病原。本论文在对我国四种主要养殖虾类包括凡纳滨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和罗氏沼虾感染CMNV状况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又利用分子生物学、组织学和超微病理分析技术对养殖池塘内、池塘周边野生生物以及来自东海海域的样品等携带和感染CMNV的情况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探讨这些物种是否为CMNV的贮存宿主或媒介生物。同时,本论文也尝试对致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副溶血孤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that caused AHPND,VpAHPND)的病原生态学展开了初步研究,通过套式PCR、组织病理切片和组织原位杂交等实验技术分析了养殖三疣梭子蟹自然感染VpAHPND后产生的组织病理变化,并研究了对虾养殖池塘内及周边环境中VpAHPND的贮存宿主或媒介生物。1)针对池塘养殖虾类中CMNV的流行情况开展了调查研究:逆转录巢式PCR检测显示,从患病对虾样品总RNA中能够扩增出与预期大小一致的片段,测序结果证实扩增片段序列为CMNV特征基因序列,基于测序片段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结果也表明上述患病虾类中CMNV株系与CMNV原始株系亲缘关系很近。针对患病凡纳滨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和罗氏沼虾进行组织病理、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ISH)和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ic,TEM)分析,结果显示,这些虾类样品的肝胰腺组织中均可见肝胰腺小管上皮细胞脱落和核固缩,其中凡纳滨对虾和罗氏沼虾的肌肉组织出现溶解状坏死、肌纤维间排列疏松等病变,肝胰腺和肌肉的病变组织部位中存在CMNV RNA探针的阳性杂交信号,电镜分析结果也证实这些样品的肝胰腺细胞中存在大量散在的CMNV样病毒颗粒。上述结果说明,发生VCMD的养殖凡纳滨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和罗氏沼虾中均存在CMNV感染,感染导致患病个体的肝胰腺和肌肉组织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病理损伤。2)对对虾养殖池塘内及周边排水渠中野生水母携带和感染CMNV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发现,采用逆转录巢式PCR方法可从钩手水母样品总RNA中扩增出CMNV的目标条带,而半月水母样品中无CMNV目标条带扩增出来,32份钩手水母样品中CMNV的阳性检出率为12.5%;目标条带测序和序列比对结果表明,阳性扩增片段的序列与CMNV原始株系对应序列的相似性为99%,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来自钩手水母的CMNV与CMNV原始株系聚为一支;组织病理和ISH分析发现,钩手水母的胃囊、肌肉等组织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病理损伤,病变组织部位均有明显的CMNV RNA探针的阳性杂交信号;透射电镜分析结果证实,在钩手水母胃囊和肌肉组织中存在大量的CMNV样病毒颗粒。钩手水母作为刺胞动物门的一类生物能够在自然条件下被虾类CMNV所感染,进一步证实CMNV具有跨物种传播的能力。3)对2017年-2018年间我国华北沿海省市对虾养殖池塘内共栖生物中CMNV的感染和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在共采集涉及34个物种的100份样品,另外还从东海海域采集了远海梭子蟹样品,对上述样品的分析结果显示,分子生物学分析可检出CMNV阳性的样品包括凡纳滨对虾虾苗、刀额新对虾、沼虾、蜾赢蜚、黑褐新糠虾、天津厚蟹、三疣梭子蟹、钉螺、卤虫、蛆虫、鲫鱼、鰕虎鱼和罗非鱼等13个物种,2017年和2018年沿海对虾养殖池塘共栖生物中CMNV的流行率分别为40.9%和26.8%。逆转录巢式PCR检测和靶基因测序发现,天津厚蟹、中华沙蟹、黑褐新糠虾、中华蜾赢蜚、鲻虾虎鱼和虫蛆等样品均可扩增出CMNV阳性片段,阳性片段序列与CMNV原始株系相应序列的相似性97%以上;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来自上述样品中的CMNV与CMNV原始株系序列聚为一支,亲缘关系较近;病理分析结果显示,凡纳滨对虾、天津厚蟹、中华沙蟹、沙蚕和远海梭子蟹样品的多个组织内存在病理改变,ISH结果表明上述样品病变组织内存在蓝紫色的CMNV探针阳性杂交信号,TEM分析结果证实在凡纳滨对虾、天津厚蟹、中华沙蟹和沙蚕的体内存在大量的CMNV样病毒颗粒。上述结果表明,CMNV在自然条件下可感染天津厚蟹、中华沙蟹、沙蚕和远海梭子蟹等野生生物种类,这些种类在CMNV传播和流行中可能扮演贮存宿主和媒介生物的作用。4)对山东省潍坊市一虾蟹混养池塘中患病三疣梭子蟹自然感染病原的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采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对三疣梭子蟹样品进行了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虾血细胞虹彩病毒(shrimp hemocyte iridescent virus,SHIV)、VpAHPND、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CMNV、黄头病毒(yellow head virus,YHV)和肝胰腺细小病毒(hepatopancreatic parvovirus,HPV)等8种病原的检测,并对样品进行了组织病理和ISH分析。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显示,患病三疣梭子蟹样品呈现VpAHPND阳性,而呈现 WSSV、IHHNV、SHIV、EHP、CMNV、YHV 和 HPV 等阴性对样品VpAHPND套式PCR检测第二轮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序列比对以及进化树分析,结果发现扩增产物与致病副溶血弧菌质粒上pirAvp毒力基因核酸片段具有99%的同源性,该序列与已报道的多个致病副溶血弧菌PirA聚在进化树的同一主分支上。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患病三疣梭子蟹的肝胰腺小管上皮细胞坏死,心肌肌纤维呈溶解样病变,鳃丝上皮柱突细胞坏死明显,胸中枢神经节的神经细胞损伤严重,并且这些组织中还可见大量的细胞核固缩现象;原位杂交结果显示,肝胰腺、心肌、鳃组织及胸中枢神经节中的病变部位均存在VpAHPND探针的蓝紫色杂交信号。以上结果表明,虾蟹混养池塘中三疣梭子蟹在自然状态下感染了VpAHPND,并导致肝胰腺、心肌、鳃和胸中枢神经节发生了严重病理损伤。这是首次在养殖三疣梭子蟹中鉴定到VpAHPND感染并揭示感染所致的病理变化,研究结果为揭示VpAHPND自然宿主种类和养殖三疣梭子蟹病害防控提供了基础信息。5)为掌握VpAHPND的宿主和媒介生物种类,本研究对采集自凡纳滨对虾、罗氏沼虾、日本对虾和三疣梭子蟹养殖场及其周边的养殖和野生生物种类包括凡纳滨对虾、天津厚蟹、玻璃海鞘、招潮蟹、挠足类和枝角类、沙蚕、蜾赢蜚、石灰虫、卤虫、藤壶等109份样品进行了检测,2017年和2018年野生生物中VpAHPND的流行率分别为23.5%和26.7%。基于套式PCR和荧光定量PCR的分子生物学分析发现,部分凡纳滨对虾、日本对虾、三疣梭子蟹、天津厚蟹、挠足类和枝角类、蛆虫呈现VpAHPND的阳性,而蛆虾、蜾赢蜚、玻璃海鞘、卤虫、藤壶、沙蚕等呈现阴性;ISH分析结果显示,凡纳滨对虾的肝胰腺、天津厚蟹和沙蚕的肌肉组织中存在大量VpAHPND的阳性杂交信号。上述研究表明,养殖池塘中的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周边排水渠中的天津厚蟹和沙蚕可被VpAHPND感染,后两者在养殖池塘VpAHPND的传播和扩散中可能会起到媒介生物的作用。以上研究表明,我国沿海多省市的养殖对虾包括凡纳滨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和罗氏沼虾中存在CMNV的感染和流行,对虾养殖池塘系统中多种生物具有感染、贮存和传播CMNV的能力,另外CMNV可大幅度跨越物种障碍感染水母,CMNV的这些病原生态学特征提示出VCMD持续危害对虾养殖业的风险不容忽视。同时本研究有关虾蟹混养池塘中三疣梭子蟹可被VpAHPND感染并引起严重病理损伤,以及池塘中多种生物可被VpAHPND感染的结果表明VpAHPND的有效防控也面临媒介生物种类多的挑战。本研究的结果一方面丰富了 CMNV和VpAHPND的病原生态学内容,另一方面也为开展这两种新发疫病的有效防控提供了理论支持。

杨宗英[4](2018)在《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坏死综合症发病原因及致病机理初步研究》文中提出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又称河蟹,是我国重要的养殖经济蟹类,年产值已超400亿元。我国的河蟹养殖模式在不断的改善和发展,养殖产量也在逐年上升,但是随着我国养蟹产业的蓬勃发展,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河蟹的病害问题也显得尤为突出。江苏省是我国河蟹养殖大省,兴化市则被授予“中国河蟹养殖第一县”的称号,河蟹养殖业成为了当地的支柱产业。然而,2015年大面积暴发的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坏死综合症对兴化的河蟹养殖业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尤其7月中旬“灿鸿”台风过境后,兴化市80%以上的蟹塘出现了该病,大部分蟹塘发病率达到30%-40%,有的甚至高达90%-100%,给广大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查明兴化地区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坏死综合症的发病原因及致病机理,以帮助养殖户制定有效的防控对策,本文对该病进行了流行病学、组织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及转录组学等一系列系统的研究,明确了兴化地区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坏死综合症与当地常用的清塘药物—溴氰菊酯的关系。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开展培训讲座、蟹塘跟踪以及开展一系列科技服务等调研方式对2015-2017年兴化市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坏死综合症的发病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如下: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坏死综合症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吃食量下降,甲壳颜色发黑,壳薄且脆,病蟹大多空肠空胃,鳃丝萎缩,附肢发软无力、肌肉萎缩,肝胰腺颜色由橘黄色变为淡黄色甚至白色并伴随着浆糊化萎缩坏死,严重者甲壳凸起,腹腔积液。2015年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坏死综合症在河蟹蜕第三壳至第四壳期间大量出现,兴化市80%以上的蟹塘暴发该病,大部分蟹塘发病率达到30%-40%;2016年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坏死综合症发病期提前,河蟹蜕第一壳就开始出现该病,第二壳结束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坏死综合症的发病率已达30%;2017年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坏死症发病率较低,低于5%。5-8月份是发病高峰期,水温范围是20℃-35℃,水温在25℃-28℃时发病最为严重。雌雄蟹发病率不存在显着差异,发病率高低与苗种来源亦不存在显着的相关性。经常使用菊酯类等高毒药物泡塘的蟹塘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坏死综合症发病率明显高于使用生石灰、漂白粉、茶籽饼等低毒药物清塘的蟹塘;发病率较高的蟹塘往往水体pH值偏高、没有增氧设备且水草覆盖面积过大;在发病初期无论使用杀虫药,杀菌、抑菌药物还是抗病毒药物均无效。调查结果提示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坏死综合症与菊酯类药物清塘及不利的水质环境有关。本文进一步对病蟹进行了寄生虫检查、病原微生物分离回感、无菌滤液回感及病变组织电镜观察等病原学研究;同时将病蟹剪碎直接饲喂健康蟹以及将病蟹和健康蟹混养研究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坏死综合症的传染性。结果表明:病原分析未见致病性生物,无论是饲喂病蟹的健康蟹还是和病蟹混养的健康蟹均未出现肝胰腺坏死综合症样症状,初步确定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坏死综合症为非病原性疾病,不具有传染性。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和透射电镜技术,以健康蟹为对照,对病蟹的不同病变组织进行了组织病理学观察;采用生化分析方法对病蟹的病理生理变化进行了研究,结合病因及病理变化特征,将该病命名为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坏死综合症。显微观察可见病蟹的肝胰腺、鳃和肌肉等组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变,主要表现为肝胰腺组织中单层上皮细胞空泡化,并出现转运泡,随着病情的加重,肝细胞排列紊乱,转运泡和空泡的数量增多,体积增大,且转运泡内内容物增多,更甚者肝小管基膜破裂、内容物外流,细胞核解体,肝细胞出现坏死;鳃组织增厚,鳃腔增大,血细胞增多,细胞核边缘化;肌细胞的病变特征主要是肌丝松弛变性、细胞核固缩深染。超微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肝细胞变性、坏死,脂滴锐减,微绒毛肿胀、断裂,细胞内线粒体肿胀,内嵴紊乱、减少甚至消失形成空泡,内质网扩张或断裂为片层状结构;鳃上皮细胞角质膜变薄,细胞核异染色质化,角质层面伸出的指状突起破裂消失,微绒毛排列杂乱、断裂甚至消失,角质膜下空腔增大,线粒体畸变,数量减少,内嵴减少,形成空泡,溶酶体数量增多,并和空泡和空泡化的线粒体形成自噬体,严重病变的鳃上皮细胞中出现细菌颗粒,未见包涵体等病毒样颗粒;肌肉的病变主要是肌纤维松弛、断裂,肌质网溶解消失,线粒体数量减少、体积变小,细胞核固缩且边缘化。病理生理分析结果显示:病蟹血淋巴中血糖含量和谷草转氨酶活力显着高于健康蟹,谷丙转氨酶活力极显着高于健康蟹,甘油三酯含量极显着低于健康蟹;病蟹肝胰腺中肝糖元含量极显着低于健康蟹,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力显着低于健康蟹,丙二醛积累量极显着高于健康蟹。以上结果表明病蟹免疫力低下且受到氧化胁迫,肝胰腺、鳃、肌肉等组织结构受损,且肝胰腺病变相对较重,物质代谢异常,尤其是碳水化合物和脂质代谢异常。以病蟹和健康蟹的肝胰腺为研究对象,通过Illumina HiSeq 2000双端测序获得转录组数据。采用DESeq进行病蟹与健康蟹的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的选取标准为|log2Ratio|≥1且q<0.05,再利用NCBI、Uniprot、GO和KEGG等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注释,获得差异表达基因详细描述信息。对比健康蟹,病蟹肝胰腺中共获得162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644个表达上调,978个表达下调。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病蟹中参与脂质代谢过程(Lipid metabolic process)和碳水化合物分解代谢过程(Carbohydrate catabolic process)的差异表达基因表达水平下调。KEGG pathway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显着富集的通路有9条,除了物质代谢通路,其余的为细胞色素P450异物代谢通路(Metabolism of xenobiotics by cytochrome P450),细胞色素P450药物代谢通路(Drug metabolism-cytochrome P450)和化学致癌通路(Chemical carcinogenesis),病蟹中富集到这三条与药物代谢相关通路的差异表达基因表达量均下调。差异表达基因除了涉及糖类、脂肪、蛋白质等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以外,主要的药物代谢酶细胞色素P450(CYP450)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家族基因表达水平下调,羧酸酯酶家族基因表达水平显着上调,羧酸酯酶是拟除虫菊酯类药物的重要代谢酶,这一结果说明中华绒螯肝胰腺坏死综合症病蟹营养物质代谢异常,且该病的发生与菊酯类药物有一定的关系。溴氰菊酯是兴化市河蟹养殖中常用的清塘药,为了探明溴氰菊酯与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坏死综合症的关系,本文首先采用24 h换水式渔药毒性试验的方法测定了溴氰菊酯对中华绒螯蟹的急性毒性。结果得出溴氰菊酯对中华绒螯蟹的24h-LC50为4.29μg·L–1,48 h-LC50为3.48μg·L–1,96 h-LC50为1.32μg·L–1,安全浓度为0.66μg·L–1。选取96 h-LC50的1/2、1/5、1/10 3个溴氰菊酯浓度对河蟹进行慢性毒性试验,分别在给药后6、12、24、48、72 h测定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积累量等氧化胁迫相关指标的变化。发现尽管河蟹调整了SOD和CAT活性来应对溴氰菊酯胁迫,但是在整个试验过程中胁迫组河蟹MDA的积累量一直显着高于对照组河蟹,表明溴氰菊酯对河蟹造成了氧化胁迫。在溴氰菊酯胁迫45天后,各试验组河蟹均出现了肝胰腺变为淡黄色、黄白色或者淡粉色且伴有肝胰腺呈浆糊状的病变,显微病理和超微病理分析可见河蟹肝胰腺、鳃和肌肉出现了与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坏死综合症病蟹相吻合的病理变化,同时笔者通过研究溴氰菊酯胁迫下河蟹肝胰腺的转录组发现,胁迫组河蟹的差异表达基因种类、表达水平变化及显着富集的通路和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坏死综合症病蟹相吻合。通过在临床表现、病理、生理及分子层面比较肝胰腺坏死综合症病蟹和溴氰菊酯胁迫河蟹的异同点,最终断定溴氰菊酯是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坏死综合症的重要诱因。综上所述,养殖户俗称的河蟹“水瘪子”病为非病原性疾病、不具有传染性。病蟹的肝胰腺、鳃、肌肉等组织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病理变化,且无论从临床诊断还是病理观察来看,肝胰腺病变程度均相对较重,笔者结合发病原因和病变特征将该病科学定名为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坏死综合症。溴氰菊酯胁迫下,河蟹在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病理生理及转录组变化等方面和自然病蟹一致,据此得出溴氰菊酯是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坏死综合症的重要诱因。为有效防控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坏死综合症,建议养殖户使用生石灰、漂白粉、茶籽粕等代替菊酯类药物清塘。

王金凤,李才文,李蒙,宋书群[5](2015)在《血卵涡鞭虫感染三疣梭子蟹的病原形态学及组织病理学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血卵涡鞭虫是一类主要感染海产甲壳类的致病性寄生性甲藻。近年来,该寄生性病原在我国沿海主要经济蟹类养殖区域流行性发病,给当地蟹类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为厘清血卵涡鞭虫的生活史形态,了解宿主的病理损伤机制,本文通过血涂片法和H&E染色法系统研究了感染过程中该寄生虫的形态变化和宿主的组织病理变化。结果表明,血卵涡鞭虫在感染过程中经历丝状滋养体、单核/双核/多核滋养体、团聚体、蛛网状滋养体、孢子前细胞及孢子等不同生活史阶段。感染导致三疣梭子蟹发生系统性病理变化,肝胰腺、心脏、鳃、肌肉等器官和组织在不同感染阶段均发生相应程度的组织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体细胞破损或坏死、细胞间隙模糊、疏松结缔组织充斥大量寄生虫细胞。最终由于寄生虫在宿主主要器官组织间隙内大量增殖,导致重度感染的梭子蟹器官或组织功能破坏、丧失而死亡。

周俊芳,李新苍,王江勇,王元,万夕和,房文红[6](2014)在《中国海水蟹主要流行性疾病及其病原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海水蟹类育苗技术与养殖规模的不断发展,海水蟹的疾病也因其广泛流行性和集中暴发性而日益受到业界关注。"黄水病"、"红水病"、"乳化病"和"肝胰腺白化病"等是中国海水养殖品种——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的常见流行性疾病,不仅每年对中国海水蟹养殖业造成重大年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威胁中国海水蟹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和生态安全。海水蟹类流行

郑天伦[7](2014)在《拟穴青蟹病害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俗称青蟹,曾经被误鉴定为锯缘青蟹(S.serrata)[1],具有生长快、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等优点,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经济蟹类之一[2]。但随着青蟹养殖规模的扩大及养殖时间的推移,青蟹的病害日趋严重[3-4]。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拟穴青蟹的病害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笔者综述了其主要研究成果。

肖樊[8](2012)在《锯缘青蟹呼肠孤病毒RT-PCR检测方法、宿主范围及克氏原螯虾感染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是我国海水养殖经济蟹类的主要品种之一。锯缘青蟹昏睡病及清水病给青蟹养殖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其病原为锯缘青蟹呼肠孤病毒(Scylla serrata reovrirus,简称SSRV),迄今该病尚无有效治疗手段。本论文根据SSRV的RNA多聚酶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建立一种一步法逆转录PCR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简称RT-PCR),在一个反应管中完成逆转录和PCR扩增两个反应,一次完成SSRV RT-PCR检测,灵敏度达10-8μg纯化SSRV dsRNA。该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单,减少污染和假阳性发生,为SSRV检测、种苗筛查、宿主范围调查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方法。利用一步法RT-PCR对海洋甲壳、软体动物等进行了SSRV检测,在三疣梭子蟹、脊尾白虾、口虾蛄、缢蛏、菲律宾蛤仔、沟螺、贻贝、泥蚶等组织中检测到SSRV,其中三疣梭子蟹、菲律宾蛤仔、沟螺、泥蚶带毒率较高,分别为86.7%、90%、70%、90%;脊尾白虾、口虾蛄、贻贝、缢蛏带毒率也分别达到38.1%、50%、50%、30%;未分类的饲料杂鱼11个样品中也有1个检测到SSRV。提示养殖过程中应将锯缘青蟹与这些动物隔离,切断SSRV传播途径,避免以带毒动物作为饲料,消除传染源,减少SSRV相关疾病发生。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和锯缘青蟹同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本论文从SSRV阳性锯缘青蟹肝胰腺组织制备SSRV悬液,经第三尾节腹部肌肉内接种健康克氏原螯虾,每2日取接种克氏原螯虾肝胰腺、鳃、肌肉和肠组织,以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简称PAGE)、一步法RT-PCR、组织切片HE染色显微观察、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等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接种克氏原螯虾肝胰腺、鳃、肌肉和肠组织中不仅经PAGE检测到SSRV特征性dsRNA图谱,一步法RT-PCR检测到SSRV基因,组织切片经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简称HE染色法)染色后显微镜下在鳃组织细胞中观察到典型呼肠孤病毒胞浆内包涵体,超薄切片电镜下也在肝胰腺组织细胞胞浆内观察病毒晶格结构。SSRV克氏原螫虾实验感染体系的初步建立,不仅可大量繁殖SSRV,为SSRV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实验材料,也为SSRV感染和复制机制提供平台,为SSRV相关疾病治疗靶点和药物筛查提供基础。

熊娟,陈吉刚,杨季芳,陈孝煊[9](2011)在《锯缘青蟹呼肠孤病毒感染的组织病理和超微病理观察》文中研究说明运用石蜡切片及超薄切片技术,对感染呼肠孤病毒的锯缘青蟹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和超微观察。石蜡切片结果显示:SsRV的侵染导致青蟹的肝胰腺、鳃、肠、心、胃和肌肉组织中产生明显组织病理变化,其中以肝胰腺、鳃组织和肠组织的病理变化最为明显,主要包括肝胰腺基底膜破损、肝细胞坏死,鳃腔堵塞,肠上皮细胞脱落,心肌与足肌纤维排列紊乱、断裂等病理变化。超薄切片结果显示:SsRV在肝胰腺、鳃、肠、心等组织广泛分布,说明SsRV组织嗜性广泛;SsRV可导致靶器官细胞核染色质凝结、电子密度增高、髓样小体和溶酶体产生、线粒体组织结构破坏和粗面内质网扩张变形等明显细胞病理学变化。

熊娟[10](2011)在《锯缘青蟹呼肠孤病毒部分基因序列的测定及其RT-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认为锯缘青蟹呼肠孤病毒(Scylla serrata reovirus, SsRV)是青蟹中最常见的病毒性病原体之一,该病原引起的疾病在中国东南沿海普遍存在并广泛流行,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运用石蜡切片及超薄切片技术,对感染SsRV病毒的锯缘青蟹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和超微观察。石蜡切片结果显示:SsRV病毒的侵染导致青蟹的肝胰腺、鳃、肠、心、胃和肌肉组织中产生明显组织病理变化,其中以肝胰腺、鳃组织和肠组织的病理变化最为明显,主要包括肝胰腺基底膜破损、肝细胞坏死、鳃腔堵塞、肠上皮细胞脱落、心肌与足肌纤维排列紊乱、断裂等。超薄切片结果显示:SsRV在肝胰腺、鳃、肠和心等组织广泛分布,说明SsRV组织嗜性广泛;SsRV可导致靶器官细胞核染色质凝结、电子密度增高、髓样小体和溶酶体产生、线粒体组织结构破坏和粗面内质网扩张变形等明显细胞病理学变化。利用差速离心和蔗糖密度梯度高速离心相结合的方法,从患病锯缘青蟹中成功分离获得SsRV病毒,完整的病毒粒子直径为70 nm,球形,无囊膜,表面光滑,无棘突,20面体对称,基因组由13个dsRNA节段组成,PAGE电泳带型特点为1/5/7,分子量约为25 kb。利用单引物扩增法(Single primer amplification technique, SPAT)成功获得了SsRV基因组S1、S2、S3、S7、X1、X2、X3和X4节段,长度分别为4327 nt、2721 nt、2715 nt、1517 nt、2460 nt、1255 nt、1244 nt和1155 nt。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所有节段的5’和3’端保守序列均分别为5’-AUAAAU.....和......AACGAU-3’,并且末端的寡核苷酸互补,与呼肠孤病毒基因组特征一致。S1、S2、S3、S7、X2、X3和X4均含有单一的开放阅读框,分别编码分子量为160 kDa,100 kDa,96kDa,46kDa, 40kDa,36 kDa和30 kDa的蛋白质,而X1节段含有2个阅读框,编码两个分子量大小不同的蛋白质(32 kDa和25 kDa)。Blastp同源性搜索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S1和S2节段分别为病毒的依赖RNA的RNA聚合酶(RNA 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RdRp)和鸟苷酸转移酶(guanylyltransferase)。由于其他节段与呼肠孤病毒成员无同源性,他们编码病毒的何种蛋白未知。基于RdRp氨基酸序列构建的遗传进化树显示,SsRV虽然与15个已定病毒属成员具有共同的进化祖先,但形成新的分枝。上述研究结果表明,SsRV病毒可能属于呼肠孤病毒科的一个新属。将S7、X2、X3和X4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亚克隆到pET30a(+)载体上,获得重组表达质粒pET30/1517-ORF、pET30/1255-ORF、pET30/1244-ORF和pET30/1155-ORF,分别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E.coli BL21 (DE3),筛选获得阳性重组子,序列测定表明目的基因准确地插入到表达载体的BamH I/Hind III位点。pET30/1255-ORF和pET30/1255-ORF经IPTG诱导分别表达出48kDa、36kDa的融合蛋白,SDS-PAGE和westerm-blot分析显示上述表达产物的分子量与预期的pET30/1255-ORF融合蛋白和pET30/1255-ORF的融合蛋白分子量相符,且能被抗SsRV多克隆抗体特异的识别。而pET30/1517-ORF和pET30/1244-ORF未能在E. coli BL21 (DE3)中成功表达。本研究将一种新型的核酸扩增技术—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reverse transcriptase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RT-LAMP)应用于SsRV病毒的早期检测。对3种病毒进行RT-LAMP扩增,仅SsRV得到阳性扩增结果,证明RT-LAMP具有很高的特异性。SsRV dsRNA的检测灵敏度为0.8fg,是一步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one step 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灵敏度的1000倍。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特异、灵敏、简便的用于SsRV快速检测的RT-LAMP技术。

二、锯缘青蟹肌肉组织坏死的病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锯缘青蟹肌肉组织坏死的病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牛奶病”病原鉴定、组织病理及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水产动物致病酵母菌的研究进展
        1.1.1 水产动物致病酵母的种类、感染宿主及主要危害
        1.1.2 流行情况
        1.1.3 传播途径和感染机理
        1.1.4 生活史及繁殖方式
        1.1.5 检测方法
        1.1.6 防治技术
    1.2 中华绒螯蟹
    1.3 甲壳动物牛奶病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中华绒螯蟹“牛奶病”病原的分离、鉴定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动物
        2.1.2 试验试剂及培养基
        2.1.3 试验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病原分离及纯化
        2.2.2 病原菌的透射电镜(TEM)及扫描电镜(SEM)
        2.2.3 病原鉴定26SrDNA扩增与测序
        2.2.4 人工回感试验
    2.3 试验结果
        2.3.1 病原分离及纯化结果
        2.3.2 病原菌的超微结构观察
        2.3.3 系统发育分析树构建
        2.3.4 人工回感试验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中华绒螯蟹“牛奶病”不同患病阶段各组织病理变化
    3.1 试验材料
        3.1.1 试验动物
        3.1.2 试验试剂及其他试验用品
        3.1.3 试验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区分“牛奶病”患病阶段方法
        3.2.2 不同患病阶段各组织病理切片
        3.2.3 病蟹组织的透射电镜(TEM)及扫描电镜(SEM)
    3.3 试验结果
        3.3.1 河蟹“牛奶病”病征
        3.3.2 患病阶段的确定
        3.3.3 不同患病阶段河蟹各组织外观变化
        3.3.4 不同患病阶段河蟹各组织病理变化
        3.3.5 病蟹组织的超微结构观察
    3.4 讨论
第四章 中华绒螯蟹“牛奶病”防治药物筛选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菌株
        4.1.2 试验试剂、培养基及其他用品
        4.1.3 试验药物
    4.2 试验方法
        4.2.1 难溶药品及液体培养基制作方法
        4.2.2 浸泡杀灭试验方法
        4.2.3 纸片扩散法
        4.2.4 优选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方法
    4.3 试验结果
        4.3.1 浸泡杀灭试验结果
        4.3.2 药敏试验结果
        4.3.3 优选药物的MIC和 MBC结果
    4.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2)番石榴叶抗拟穴青蟹病毒病机制初探及抗菌中草药制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蟹类疾病研究概述
        1.1 细菌性疾病
        1.1.1 弧菌性疾病
        1.1.2 其他细菌性疾病
        1.2 病毒性疾病
        1.2.1 呼肠孤病毒性疾病
        1.2.2 双顺反子病毒性疾病
        1.2.3 其他病毒性疾病
        1.3 真菌和其他微生物性疾病
        1.4 寄生虫性疾病
    2 甲壳动物免疫系统概述
        2.1 器官免疫
        2.2 细胞免疫
        2.2.1 吞噬作用
        2.2.2 包囊作用
        2.2.3 结节作用
        2.2.4 胞吐
        2.2.5 修复作用
        2.3 体液免疫
        2.3.1 免疫活性酶
        2.3.2 免疫因子
        2.3.3 调节因子
    3 中草药在甲壳动物中的应用
        3.1 中草药的特点
        3.2 中草药的化学成分及提取技术
        3.3 中草药在甲壳动物中的应用
        3.3.1 增食和促生长
        3.3.2 抗菌作用
        3.3.3 抗病毒作用
        3.3.4 抗寄生虫作用
        3.3.5 抗应激作用
    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番石榴叶提取物对MCRV、MCDV-1致病性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中草药
        2.1.3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中草药制备
        2.2.2 MCRV、MCDV-1感染病毒粗提液的制备
        2.2.3 番石榴叶对拟穴青蟹安全性实验
        2.2.4 病毒粗提液LC_(50)测定
        2.2.5 注射液的制备
        2.2.6 人工感染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番石榴叶对拟穴青蟹安全性实验及病毒粗提液LC_(50)结果
        2.3.2 番石榴叶水提物处理时间对杀灭MCRV、MCDV-1效果的影响
    2.4 讨论
第三章 转录组学分析番石榴叶提取物对拟穴青蟹免疫功能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实验中草药
        3.1.3 实验试剂及仪器
        3.1.4 实验数据分析软件及数据库
    3.2 实验方法
        3.2.1 拟穴青蟹药浴实验
        3.2.2 样品总RNA提取与质量检测
        3.2.3 转录组测序
        3.2.4 转录组生物信息分析流程
        3.2.5 差异表达基因定量验证
        3.2.5.1 反转录合成cDNA
        3.2.5.2 差异表达基因定量验证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原始数据质控
        3.3.2 De novo组装
        3.3.3 Unigene功能注释
        3.3.4 GO、COG、KEGG功能分类
        3.3.5 差异基因分析
        3.3.5.1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3.5.2 差异表达基因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3.3.5.3 差异表达基因定量验证
    3.4 讨论
第四章 拟穴青蟹致病菌的分离鉴定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动物
        4.1.2 实验中草药
        4.1.3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4.2.2 人工感染实验
        4.2.3 病原菌鉴定
        4.2.4 组织病理学观察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病原菌分离
        4.3.2 人工感染实验结果
        4.3.3 病原菌鉴定
        4.3.4 组织病理学分析
    4.4 讨论
第五章 体外抗拟穴青蟹致病菌中草药制剂的研制
    5.1 实验材料
        5.1.1 实验中草药
        5.1.2 实验菌株
        5.1.3 实验试剂及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菌株活化及菌悬液的制备
        5.2.2 单方中草药药敏实验
        5.2.3 单方中草药的MIC、MBC测定
        5.2.4 中草药联合抑菌测定
        5.2.5 复方配伍组合及复方的抑菌圈、MIC、MBC测定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单方中草药抑菌圈测定结果
        5.3.2 单方中草药的MIC、MBC测定结果
        5.3.3 联合抑菌实验结果
        5.3.4 复方中草药抑菌圈测定结果
        5.3.5 复方中草药的MIC、MBC测定结果
    5.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虾类两种新发疫病病原生态学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野田村病毒的研究进展
    1.2 偷死野田村病毒(CMNV)的研究进展
    1.3 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的研究进展
    1.4 病原生态学
第二章 CMNV在我国主要养殖虾类中的传播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品采集与处理
        2.1.2 样品组织中总RNA提取
        2.1.3 逆转录巢式PCR检测
        2.1.4 组织病理学分析
        2.1.5 组织原位杂交分析
        2.1.6 透射电镜分析
    2.2 实验结果
        2.2.1 部分沿海省市养殖虾类中CMNV的流行情况
        2.2.2 CMNV阳性分离株系统进化树分析
        2.2.3 患VCMD养殖虾类的组织病理及组织原位杂交分析结果
        2.2.4 患VCMD养殖虾类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CMNV自然感染水母的初步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采集
        3.1.2 样品组织核酸提取
        3.1.3 逆转录巢式PCR检测
        3.1.4 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
        3.1.5 组织病理学分析
        3.1.6 组织原位杂交分析
        3.1.7 透射电镜分析
    3.2 结果
        3.2.1 水母样品的逆转录巢式PCR检测结果
        3.2.2 钩手水母CMNV阳性片段测序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3.2.3 水母样品的逆转录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结果
        3.2.4 钩手水母样品的组织病理和组织原位杂交结果
        3.2.5 钩手水母样品透射电镜观察和分析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CMNV媒介生物调查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媒介生物样品采集
        4.1.2 组织核酸提取
        4.1.3 逆转录巢式PCR检测
        4.1.4 组织病理学分析
        4.1.5 组织原位杂交分析
        4.1.6 透射电镜分析
    4.2 结果
        4.2.1 媒介生物中CMNV的流行率
        4.2.2 媒介生物中CMNV的变异及分子进化分析
        4.2.3 患病虾苗和野生生物样品的组织病理和原位杂交分析结果
        4.2.4 透射电镜观察和分析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养殖三疣梭子蟹自然感染Vp_(AHPND)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池塘养殖发病三疣梭子蟹样品采集
        5.1.2 组织核酸提取
        5.1.3 多种病原的核酸检测分析
        5.1.4 组织病理切片制作
        5.1.5 组织原位杂交探针制备
        5.1.6 组织原位杂交分析
    5.2 结果
        5.2.1 探针制备相关结果
        5.2.2 患病三疣梭子蟹症状
        5.2.3 多种病原的检测结果
        5.2.4 Vp_(AHPND)性片段测序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5.2.5 发病三疣梭子蟹的组织病理和原位杂交结果
    5.3 讨论
第六章 池塘养殖中Vp_(AHPND)媒介生物的初步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样品采集
        6.1.2 组织核酸提取
        6.1.3 套式PCR检测
        6.1.4 荧光定量PCR检测
        6.1.5 组织病理学分析
        6.1.6 组织原位杂交分析
    6.2 结果
        6.2.1 媒介生物中Vp_(AHPND)的流行率
        6.2.2 套式PCR检测结果
        6.2.3 Vp_(AHPND)阳性片段测序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6.2.4 患病样品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和样品的组织原位杂交结果
    6.3 讨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4)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坏死综合症发病原因及致病机理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研究背景
        1.1.2 病因研究现状
        1.1.3 组织病理研究现状
        1.1.4 致病机理研究现状
    1.2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本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坏死综合症流行病学调查
    2.1 调查方法和内容
        2.1.1 调查时间及地点
        2.1.2 调查方法
        2.1.3 调查内容
    2.2 调查结果
        2.2.1 发病概况
        2.2.2 发病症状
        2.2.3 流行情况
        2.2.4 危害性
        2.2.5 养殖环境影响发病率
    2.3 讨论分析
        2.3.1 流行特征
        2.3.2 发病原因
    2.4 小结
第三章 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坏死综合症病因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病原生物检测结果
        3.2.2 共居感染试验结果
    3.3 讨论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坏死综合症组织病理和病理生理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
        4.2.1 病蟹血清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4.2.2 病蟹肝胰腺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4.2.3 病蟹组织病理变化
    4.3 讨论
        4.3.1 病蟹生理生化变化
        4.3.2 病蟹组织病理变化
        4.3.3 发病原因
        4.3.4 致病机理
        4.3.5 中华绒螯蟹“水瘪子”病的科学定名
    4.4 小结
第五章 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坏死综合症的转录组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总RNA质量检测
        5.2.2 转录组测序数据产出及质量评估
        5.2.3 转录组测序数据与参考基因组的比较
        5.2.4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5.2.5 差异表达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5.2.6 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
        5.2.7 差异表达基因KEGG pathway富集分析
        5.2.8 差异表达基因定量表达验证
    5.3 讨论
        5.3.1 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坏死综合症病蟹物质代谢过程的改变
        5.3.2 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坏死综合症相关代谢通路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溴氰菊酯与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坏死综合症的关系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方法
        6.1.3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溴氰菊酯对中华绒螯蟹的急性毒性效应
        6.2.2 溴氰菊酯对中华绒螯蟹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6.2.3 助溶剂对中华绒螯蟹的毒性
        6.2.4 溴氰菊酯对中华绒螯蟹组织结构的影响
        6.2.5 溴氰菊酯胁迫下中华绒螯蟹肝胰腺转录组变化
    6.3 讨论
        6.3.1 溴氰菊酯对中华绒螯蟹的毒性
        6.3.2 溴氰菊酯对中华绒螯蟹的损伤及损伤机理
        6.3.3 溴氰菊酯与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坏死综合症的关系
        6.3.4 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坏死综合症的防控措施
    6.4 小结
全文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A 缩略词表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文章
致谢

(5)血卵涡鞭虫感染三疣梭子蟹的病原形态学及组织病理学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1.2 病原检测
    1.3 感染实验
    1.4 病理组织样品制备及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样品感染率和感染程度
    2.2 血淋巴中寄生虫形态学检测
    2.3 寄生虫组织病理学形态
    2.4宿主主要器官和组织病理学变化
        2.4.1 感染早期
        2.4.2 感染中期
        2.4.3 感染后期
3 讨论
4 结论

(6)中国海水蟹主要流行性疾病及其病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病毒性疾病
2 细菌性疾病
    2.1 弧菌性疾病
    2.2 其他细菌性病原与疾病
3 寄生虫性疾病
4 真菌和其他微生物性疾病
5 小结
    5.1 虾、蟹混养模式弊端突显
    5.2 海水蟹流行性疾病的病原生物学研究亟需规范
    5.3 海水蟹流行性疾病的防治

(7)拟穴青蟹病害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学
    1.1 病毒性疾病
        1.1.1 青蟹呼肠孤病毒
        1.1.2 青蟹双顺反子病毒
        1.1.3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
        1.1.4 其他未分类病毒
    1.2 细菌性疾病
    1.3 寄生虫病
    1.4 环境因素造成的病害
2 病理学研究
3 免疫学研究
4 诊断技术研究
5 流行病学研究
6 防治技术研究
7 展望

(8)锯缘青蟹呼肠孤病毒RT-PCR检测方法、宿主范围及克氏原螯虾感染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锯缘青蟹养殖
    2 锯缘青蟹病害
        2.1 黄水病
        2.2 细菌病
        2.3 寄生虫病
        2.4 真菌病
        2.5 环境因素引起的疾病
        2.6 呼肠孤病毒病
    3 SSRV研究进展
    4 SSRV检测方法
        4.1 组织学方法
        4.2 PCR检测技术
        4.3 核酸探针检测技术
    5 SSRV分子流行病学
    6 SSRV培养方法
    7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SSRV一步法RT-PCR检测方法建立
    摘要
    1 材料及方法
        1.1 病蟹组织
        1.2 PAGE检测SSRV
        1.3 SSRV纯化
        1.4 SSRV一步法RT-PCR检测方法
        1.5 一步法RT-PCR检测灵敏度测定
        1.6 一步法RT-PCR检测引物特异性分析
    2 结果
        2.1 SSRV PAGE检测
        2.2 纯化SSRV负染电镜观察
        2.3 SSRV一步法RT-PCR检测
        2.4 一步法RT-PCR最佳退火温度
        2.5 SSRV一步法RT-PCR检测灵敏度
        2.6 SSRV PCR检测灵敏度
        2.7 一步法RT-PCR检测引物特异性分析
    3 讨论
    小结
第三章 SSRV宿主范围研究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
        1.2 核酸抽提
        1.3 一步法RT-PCR检测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第四章 SSRV实验感染克氏原螯虾研究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蟹组织
        1.2 克氏原螯虾
        1.3 制备SSRV粗提液
        1.4 SSRV接种克氏原螯虾
        1.5 核酸抽提
        1.6 一步法RT-PCR检测
        1.7 SSRV PAGE检测
        1.8 组织切片及显微观察
        1.9 组织超薄切片及电镜观察
    2 结果
        2.1 克氏原螯虾接种SSRV的临床表现
        2.2 接种克氏原螯虾组织中的SSRV一步法RT-PCR检测
        2.3 接种克氏原螯虾组织中SSRV PAGE检测
        2.4 接种克氏原螯虾石蜡组织切片HE染色
        2.5 接种克氏原螯虾组织超薄切片电镜观察
    3 讨论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和待发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9)锯缘青蟹呼肠孤病毒感染的组织病理和超微病理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1.2 光镜样品制备及观察
    1.3 电镜样品制备及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石蜡切片观察
    2.2 超薄切片观察
3 讨 论

(10)锯缘青蟹呼肠孤病毒部分基因序列的测定及其RT-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1 呼肠孤病毒科简介
    2 水生动物呼肠孤病毒研究概况
    3 锯缘青蟹病毒性疾病
    4 病毒基因测定方法
    5 水产动物病毒病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5.1 核酸杂交技术
        5.2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5.3 基因芯片技术
        5.4 环介导的等温扩增技术
    6 本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感染呼肠孤病毒的锯缘青蟹组织病理观察及病毒纯化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工具酶及试剂
        2.3 常用缓冲液及试剂配制
        2.4 光镜样品制备及观察
        2.5 电镜样品制备及观察
        2.6 病毒粒子纯化与负染观察
        2.7 RNA提取
        2.8 核酸的PAGE电泳
    3 结果与分析
        3.1 肉眼观察
        3.2 石蜡切片观察
        3.3 超薄切片观察
        3.4 负染结果观察
        3.5 核酸电泳图谱分析
        3.6 核酸特性分析
    4 讨论
第3章 锯缘青蟹呼肠孤病毒部分基因序列的测定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病毒、质粒及载体
        2.2 工具酶及试剂
        2.3 常用缓冲液及试剂配制
        2.4 引物设计
        2.5 SsRV病毒基因的克隆
    3 结果与分析
        3.1 SsRV获得扩增序列的节段
        3.2 SsRV病毒核苷酸序列分析
        3.3 SsRV病毒RdRp系统进化分析
        3.4 SsRV病毒基因组密码子偏爱性分析
        3.5 SsRV病毒基因推导氨基酸序列分析
    4 讨论
第4章 锯缘青蟹呼肠孤病毒部分基因的原核表达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菌株及质粒
        2.2 工具酶及试剂
        2.3 常用缓冲液及试剂配制
        2.4 引物设计
        2.5 碱裂解法小量提取重组质粒
        2.6 BL21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7 构建ORF的原核表达载体
        2.8 ORF重组蛋白的表达和纯化
        2.9 SsRV多克隆抗体制备
        2.10 Western免疫印迹检测ORF表达蛋白
    3 结果与分析
        3.1 ORF的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3.2 表达体系的优化
        3.3 ORF的原核表达蛋白的纯化
        3.4 SsRV多克隆抗体制备
        3.5 表达蛋白Western-blot鉴定
    4 讨论
第5章 锯缘青蟹呼肠孤病毒RT-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病毒来源
        2.2 工具酶及试剂
        2.3 常用缓冲液及试剂配制
        2.4 引物设计
        2.5 SsRV dsRNA的提取
        2.6 RT-LAMP反应体系的建立
        2.7 RT-LAMP和RT-PCR检测灵敏度的对比
        2.8 RT-LAMP方法的应用
    3 结果和分析
        3.1 RT-LAMP反应体系的设置
        3.2 RT-LAMP最佳反应时间的确定
        3.3 RT-LAMP最佳反应温度的确定
        3.4 RT-LAMP反应体系最佳参数的确定
        3.5 RT-LAMP特异性分析
        3.6 RT-LAMP和RT-PCR检测灵敏度的对比
        3.7 RT-LAMP方法的应用
    4 讨论
        4.1 引物设计与特异性
        4.2 SsRV RT-LAMP的设置与体系优化
        4.3 SsRV RT-LAMP的灵敏性
        4.4 LAMP用于SsRV检测的意义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致谢

四、锯缘青蟹肌肉组织坏死的病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牛奶病”病原鉴定、组织病理及防治技术研究[D]. 申洪彬.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4)
  • [2]番石榴叶抗拟穴青蟹病毒病机制初探及抗菌中草药制剂的研制[D]. 陈小龙.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3]虾类两种新发疫病病原生态学的初步研究[D]. 郝景伟.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4]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坏死综合症发病原因及致病机理初步研究[D]. 杨宗英. 上海海洋大学, 2018(05)
  • [5]血卵涡鞭虫感染三疣梭子蟹的病原形态学及组织病理学变化[J]. 王金凤,李才文,李蒙,宋书群. 海洋与湖沼, 2015(04)
  • [6]中国海水蟹主要流行性疾病及其病原分析[J]. 周俊芳,李新苍,王江勇,王元,万夕和,房文红. 海洋科学, 2014(06)
  • [7]拟穴青蟹病害研究进展[J]. 郑天伦. 水产科学, 2014(05)
  • [8]锯缘青蟹呼肠孤病毒RT-PCR检测方法、宿主范围及克氏原螯虾感染模型研究[D]. 肖樊. 华中师范大学, 2012(10)
  • [9]锯缘青蟹呼肠孤病毒感染的组织病理和超微病理观察[J]. 熊娟,陈吉刚,杨季芳,陈孝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1(05)
  • [10]锯缘青蟹呼肠孤病毒部分基因序列的测定及其RT-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D]. 熊娟. 华中农业大学, 2011(08)

标签:;  ;  ;  ;  ;  

青蟹肌肉组织坏死的病理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