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承载能力分析与调控

水环境承载能力分析与调控

一、水环境承载能力分析与调控(论文文献综述)

童坤,孙伟,王小军[1](2021)在《基于水环境承载能力与压力的产业布局引导研究——以长江干流39个城市为例》文中认为城市发展过程中,水环境承载压力必须耦合承载能力分析才能进一步量化未来产业的可发展空间。在梳理水资源承载力有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水环境承载能力及水环境承载压力协同机制,借助于水环境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压力的二维象限解析,将长江干流39个城市划分为高能力高压力区、高能力低压力区、低能力高压力区和低能力低压力区等4种类型区,并据此提出了未来地区产业的调整方向。研究成果可为协调区域产业布局与水环境之间的关系、制定差别化产业准入政策提供参考。

关倩[2](2021)在《浑河流域社河控制单元水环境承载力评估与预警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水环境承载能力与人类社会生活之间矛盾日渐突出,逐渐成为专家学者的研究热点。近年来水环境承载力研究以污染较为严重的大尺度流域和城市为主,地表饮用水源地典型区域水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也逐渐凸显其重要性。本文以社河控制单元为例,构建基于三水统筹的水环境承载力评估指标体系,耦合层次分析法、熵值法与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社河控制单元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的水环境承载力评估预警模型,通过采集社河控制单元水质状况、污染负荷、人口规模等数据,对水环境承载力现状进行评估预警,结果显示:近几年社河控制单元水环境承载力均处于临界超载预警状态。并设定常规发展型、经济发展型、水环境改善型、水资源改善型、综合发展型5种不同情景方案对社河控制单元水环境承载力进行调控,调控结果显示:综合调控方案为最优方案,使社河控制单元水环境承载力呈绿色无警状态。本文研究结论主要包括:(1)通过对大伙房水库及社河控制单元水质现状分析,将总氮、总磷设置为主要控制对象。2014-2017年水体总氮浓度范围为0.61~9.17mg/L,平均值为2.76 mg/L,远超过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的0.50 mg/L,其中社河控制单元总氮浓度为2.65 mg/L。水库次要污染物为总磷,2014-2017年水体总磷浓度范围为0.01~0.05 mg/L,平均值为0.018 mg/L,个别月份超过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的0.025 mg/L,其中社河控制单元总磷浓度为0.031mg/L。(2)社河控制单元面源污染负荷占比较大、水资源短缺、开发利用率高。2018年面源负荷占比为98.6%,人均水资源量为1466.0 m3/人,低于国际公认的1600.0 m3/人的缺水警戒线,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66.5%,超过国际要求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40.0%的合理限度。(3)构建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的、涵盖17个指标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三产业排污强度、植被覆盖率、大型底栖动物BI指数、万元GDP用水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等。(4)社河控制单元水环境承载力均处于临界超载状态。近几年社河控制单元水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变化不稳定,2016年(0.6472)>2013年(0.6100)>2017年(0.5833)>2018年(0.5368)>2014年(0.5212)>2015年(0.5100),承载力均处于临界超载状态。(5)2019-2025年5种调控方案的水环境承载力均呈上升趋势。综合发展型(0.8117)>水资源改善型(0.7658)>经济发展型(0.7117)>水环境改善型(0.6824)>常规发展型(0.6725)。(6)社河控制单元适宜选用综合发展型调控方案,能够承载经济123740万元、人口3.71万人、总氮负荷54.13吨,促进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丁小平[3](2021)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甘肃省水环境承载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环境承载力是衡量一个区域水环境质量以及该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研究区域水环境承载力,不仅有助于改善水环境质量,合理利用水资源,还有助于该区域的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本文以甘肃省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实际情况,将其划分出三个主体功能区: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及重点生态功能区,根据各功能区特点选取相应的指标,构建出水环境承载力指标评价体系,并选取不同功能区的典型代表城市,利用层次分析法量化三个城市2019年不同区域以及2016-2019的水环境承载力,分析其水环境承载力时空变化趋势,并在最后分析了甘肃省水环境承载力整体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不同功能区水环境承载力主要影响因素不同,重点开发区和农产品主产区水环境承载力受水资源指数和排放强度指数影响较大,重点生态区主要受到水环境质量指数的影响。通过甘肃省水环境承载力整体分析发现甘肃省水环境承载力普遍较好,但也普遍存在水生态薄弱问题。最后结合甘肃省不同功能区以及整体水环境承载力情况,给出相应的“减排”和“增容”对策,全面提升甘肃省水环境承载能力。

曾维华,解钰茜,王东,张可欣,姚瑞华[4](2020)在《流域水环境承载力预警技术方法体系》文中提出流域社会经济发展与水环境承载力不匹配是导致我国流域水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现有流域水环境承载力预警大多只停留在评价层面,预警概念内涵不清,警限与警度划分不科学,重预警轻排警,预警技术方法体系尚处于探索阶段。为解决上述问题,在明确流域水环境承载力预警的内涵与思路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管理需求,构建具有一定科学性、系统性与实用性的流域水环境承载力预警方法体系;进一步结合流域实际情况,从"增容和减压"双向调控的角度制定排警措施,促进流域水系统协调发展,为提升流域可持续发展形势分析能力与流域水系统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詹翔[5](2020)在《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的排污权分配政策仿真与模拟》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增加、城市工业以及新城镇的加速建设,随之产生的工业点源、居民点源以及农业等非点源的污染物日益增加,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重,湖泊富营养化、“黑臭水”问题日益加重,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峻。为解决当前环境的水污染等状况,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基于排污权分配及交易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成为目前世界各国进行水环境管理的热点问题。而传统的排污权并未考虑水环境承载力的约束,因此,本文首先基于生态学理论、承载力理论以及系统科学理论,以“水生态保护红线、水资源利用上限、水环境质量底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为依据,构建了融合水环境、人口、经济、主观调控等四个子系统的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的排污权分配系统,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了相对应的动态反馈模型。以Z县为例,以2012—2030年为系统仿真区间,研究结果表明,Z县的TN等部分污染物排放超出标准,需采取一定的政策干预。基于“控污、治污、扩容”三个分析导向,提出27个政策干预点,设计了基于排污权分配的绿色生产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综合方案。方案结果显示Z县纺织业所能达到的产值提升了 20.07%,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提升了12.01%,突破了 Z县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的经济发展瓶颈,提升了经济发展的上限,在提升经济发展的同时改善了生态和水环境,实现了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顺应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由于污染物的产生来源有工业点源、居民点源以及农业等非点源等三种不同类型的污染源,为了解决污染物当前的状况,实现生态改善以及经济增长的目标,如何针对不同污染源建立调控方案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又进一步研究了针对产生三种不同类型的污染源——工业点源为主、居民点源为主、农业等非点源为主的三个不同典型区域,构建了三个不同的融合水环境、人口、经济、主管调控等四个子系统的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的排污权分配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设计了排污权分配系统调控方案概念图,包含了九种政策调控方案;其次,分别对三种以不同污染源为主的区域进行调控方案模拟,调控的结果为:对于以居民点源为主的区域,中长期方案实施的优先级为:水生态整治、污水处理厂提标、农业种植综合治理、岸边带整治、工业企业技术改进;对于以工业点源为主的区域,中长期调控方案实施的优先级为污水处理厂提标、水生态整治、农业种植综合整治、岸边带整治;对于农业等非点源为主的区域,中长期调控方案实施的优先级为污水处理厂提标、水生态整治、岸边带整治、生态景观整治、农业种植综合治理。结果表明针对不同特点的区域,采取方案的优先级不同,通过采用合适的方案以达到水环境达标、水环境质量改善、提升水环境承载力以及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实现综合治理能力现代化。目前国内外关于排污权的研究大多数集中于定性研究和实证研究,本文从水环境承载力出发,运用系统动力学研究了水环境承载力约束下的排污权分配对于生态与经济的影响。研究内容具有国际前沿性,丰富了水环境承载力与排污权相结合的相关研究。此外,本文找出了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政策干预点,并且针对不同类型污染源的区域提出不同的方案,相关研究成果能够为区域实行水污染治理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何翔宇[6](2020)在《市域“三生”空间划定与优化调控研究 ——以鹤壁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优化国土空间利用格局成为区域协调发展和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如何构建科学的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模式、准确定位“三生”空间功能成为市域国土空间可持续利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河南省鹤壁市作为实证研究对象,以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识别划定为研究的切入点,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基础上,开展国土空间优化调控利用相关研究。本文针对鹤壁市各区县开展“三生”空间功能水平评价,对市域国土“三生”空间功能格局分布特征进行空间异质性和相关性分析。对鹤壁市“三生”空间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评价鹤壁市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的承载等级和适宜程度。在“双评价”的基础上,对鹤壁市进行“三生”空间功能优化分区,为确定“三生”空间优势功能分布格局,引入标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NRCA)确定“三生”空间优势主导功能,在此基础上进行“三生”空间优化分区。研究表明“三生”空间利用受城镇化、经济发展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大于自然环境因素,“三生”空间利用的演化受到社会经济系统、自然资源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和人的作用的相互影响。通过对鹤壁市“三生”空间功能进行定量识别的实证研究,表明构建的“三生”空间功能分类体系可以较好的反映不同地类的功能类型,同时不同地类功能的划分与空间主导功能的识别结果基本一致。从空间异质性来看,生产功能高值区位于淇县和浚县,在空间分布上位于市域东南部,该区域土地利用以水浇地、旱地等农用地为主导,生活功能高值区分布在淇滨区、鹤山区和山城区,在空间格局上,该区域主要分布为鹤壁市老城区和新城区,由于连片发展而形成的带状区域,生态功能高值区分布在鹤山区和山城区,主要位于市域西部的山地丘陵地带,该区域多林地、草地等生态用地;从空间相关性来看,“三生”空间各功能呈现一定的空间集聚特征,可以通过全局自相关和局域自相关检验,不同功能集聚区在空间分布格局上具有较大差异。鹤壁市农业生产承载等级和适宜性程度均以高等级区域为主,高承载等级和适宜区面积分别占评价面积的89.39%和88.67%;鹤壁市城镇建设承载能力较高和高等级面积所占比例分别为36.38%和8.85%。鹤壁市国土空间适宜农业开发区域占比高,城镇建设开发以中度适宜为主。鹤壁市国土空间划分为7种国土空间功能区类型,根据各分区特征提出“三生”空间优化调控的格局重构模式,提出“三生”空间优化调控利用的政策建议,生产空间的农业用地应加大投入水平,生活空间城镇建设用地应提高利用效益,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生态空间的生态用地应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本文的创新主要是基于土地的多功能性,提出“三生”空间功能识别与划定的新视角和技术方法,构建“三生”空间功能识别与优化调控利用的实现路径;开展“三生”空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将单要素集成确定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的承载等级,评价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等级;以优势功能为基础进行国土空间优化分区,提出了鹤壁市“三生”空间优化的分区方案和实现路径。该研究为具体的规划实践工作提供更好的决策和技术支撑,为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对提高区域国土空间治理的执行力和效能,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优化调控理论研究有所借鉴。

董少军[7](2020)在《杭州核心城区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基础物资,也是承载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性资源。杭州市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与环杭州湾大湾区范围内的重点核心城市,不仅要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与人口红利,也要有可观的物资资源储备。目前杭州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扩张将使得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大、水环境污染加重。如何解决此类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对维持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杭州核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在参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梳理出国内外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的内涵发展,总结相关研究方法;选取主成分分析法对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引入水资源安全概念进一步评价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对水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结合水资源与水环境承载力评价值进行对比分析,寻找两者发展的关联性,提出提升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及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水资源评价方面,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域2007~2017年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杭州核心城区的水资源承载力在不同的时间段存在明显差异。2007~2017年综合主成分评分从-1.38增加到0.49。除了2011、2014、2017年受水资源总量下降影响,水资源承载力有小幅波动外(相较上年同期水资源总量下降了32%、29%、32%),总体上为逐年降低趋势。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对水资源安全进行评价,2007~2017年杭州核心城区水资源安全状态处于一般与较差两种状态,且近期较差状态出现次数较多,未来水资源安全状态趋势向下。通过承载力与水资源安全两者分析,得出相同结果,即未来杭州核心城区水资源压力逐年增高,主要受到水资源量、水环境污染、社会经济三大类指标影响。(2)水环境评价方面,采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对2007~2017年水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以水面率、水利调控指数、水质质量指数三大指标分析水环境承载力时空变化。杭州核心城区承载力总体发展波动较大,呈正“V”型发展,承载力最低与最高年为2010、2017年,得分分别为55分和80分,主要受到水面率与水质质量影响,2017年水面率总体为8.5%,而2010年仅为6.6%;水质质量波动最为明显,2007~2017年间四类及以上水质占比由最高(2010年)的72.5%降低到最低25.9%(2017年),河道水环境有较大改善。水环境承载力空间分布呈3个档次,滨江与西湖主城、下沙之江萧山、城北城西大江东总体水环境承载力呈现出高、中、低三个档次,主要受到水体污染影响及水面率变化影响。(3)通过水资源与水环境承载力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水环境承载力的变化对水资源承载力有抑制或促进下降的作用,在2007~2010年水环境承载力呈下降趋势时,水资源承载力下降较快,而2010~2015年水环境承载力呈上升趋势时,水资源承载力下降速度减缓,且当2015~2017年水环境承载力加速上升时,水资源承载力有小幅上升趋势。水资源承载力年际波动较小,而水环境承载力年际波动较大,易受人为干预影响。(4)通过对杭州核心城区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针对性的提出城市区域产业发展的意见和提升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建议措施。

李金城[8](2019)在《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人为调控耦合作用的湟水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流域水环境承载力是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人民生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流域环境质量目标管理与污染物排放控制的综合体现。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计算对流域环境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将流域水环境承载力与流域社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制定相应的协调发展战略,对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生态湿地系统等的完善,人为调控作用在水环境承载力中担任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准确地定位和计算人为调控作用显得十分关键。本研究针对当前流域水环境承载力对人为调控能力考虑的不足,基于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和人为调控能力,分析流域自然生态系统对承载力的“增容”作用与人为调控的“减排”作用,从“增容”和“减排”两个角度构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人为调控耦合作用的流域水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提出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计算模型,并以青海省湟水流域作为研究对象计算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现状和提升潜力。最后,基于SD系统动力学原理构建了流域水环境承载力预警模型,模拟四种情境下湟水流域水环境承载力变化趋势,以期为流域环境管理提供借鉴。基于以上思路和方法,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NH3-N和COD是湟水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超载的主要指标,中部地区超载最为严重。以城镇生活为主的人为活动是超载的主要来源;(2)COD是湟水流域污染减排潜力最高的指标,提升主要途径为提高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中水回用率和化肥施用调控;(3)双约束情景下湟水流域水环境承载状态持续改善,控制经济社会规模对流域水环境改善十分关键。流域当前的水污染控制措施不足以应对未来的环境压力,尚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

赵文珺[9](2015)在《基于主体功能的快速城市化地区城市空间增长调控研究 ——以连云港为例》文中提出由于空间规划和调控措施的缺失或者滞后,快速、无序的城市空间增长忽略了区域本身的环境承载能力,带来严重的城市病和环境问题。目前我国城市化发展正处在空前的快速增长期,城市建设用地盲目扩张的问题日趋严重,城市空间增长中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主体功能区的理念为城市空间增长的综合性调控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但其区划方法尚不成熟,在分析单元、划分方法等方面还存在较多争议,较缺乏从区域空间无序扩张的模式、特征到调控对策之间的连续性。因此,针对现阶段快速城市化地区呈现的城市空间扩展的新特征,探索区域城市空间增长的调控途径,成为协调区域开发与保护矛盾的新课题。本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和理论需求,按照“格局(Pattern)—主体功能识别(Zoning)—调控(Regulation)”的研究思路,以连云港为实证案例,对快速城市化地区城市空间增长的调控进行理论和方法的相对系统而又突出重点的研究。“格局(Pattern)”,即研究区域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空间增长的内涵特征与时空格局,是进行城市空间增长空间调控的基础。“主体功能识别(Zoning)”,即寻求基于主体功能思想的,适用于研究区域尺度并符合区域特征的城市空间增长空间调控的理论与技术路线。以研究区域为实证案例,分析研究区域城市空间增长的约束力与潜力两方面的空间分异特征。该部分是全文研究的重点以及空间调控的依据。“调控(Regulation)”,即在识别区域空间增长适宜性与主体功能的基础上,分析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空间增长的合理性,识别未来城市空间增长需要重点调控的区域,并提出针对性的调控措施。全文的研究重点与主要结论、创新点包括:(1)有别于传统意义上“城市蔓延”的研究视角,本研究从区域整体角度出发,对快速城市化地区城市空间增长的内涵与研究对象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域城市空间增长的模式与结构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在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驱动下,研究区域在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空间增长呈现高强度“城市溢出”和低强度“城镇蔓延”并存的特征。城市空间快速增长以大量消耗农田及盐田湿地为代价,存在无序和过度的趋势,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与调控尤为必要。(2)针对目前主体功能区划分中存在的定位模糊、三维复合难度以及动态反馈性不足的问题,从城市空间增长适宜性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城市空间增长主体功能的识别思路。对本研究适用的空间尺度单元、适宜性分析和主体功能判别的方法进行了讨论。(3)从刚性因子和弹性因子两方面构建了城市空间增长的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研究区域为实证案例,采用空间扩散赋值与矢量直接赋值结合的方法对指标进行量化,进而运用逻辑组合判别法得出各分析单元的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值。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绝大部分土地生态环境较为敏感,较不适宜大规模的城市与工业化开发,而较适宜作为未来城市空间增长利用的土地面积仅占7.19%。(4)构建了“社会经济支撑力、辐射影响力、区位推动力”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发展潜力综合评价逻辑体系,并探索了指标体系量化的方法和综合评价的技术路线。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区域内部的发展潜力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各单因子评价结果均呈现“极化”趋势,区域内部存在明显的发展增长极。未来的城市空间增长将在多核心的共同作用下,呈现不规则的同心圆圈层式空间布局。(5)将城市空间增长的强度指数与主体功能识别分析相结合,构建了从空间增长格局、主体功能识别到空间调控的系统性思路,提升了主体功能识别的动态反馈性以及调控手段的针对性。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绝大部分地区(74.43%)不适宜或较不适宜未来城市空间增长,基本适宜未来城市化开发的区域的可利用空间也极为有限。表明研究区域在快速城市化阶段存在过度、低效率的城市空间增长现象,新增的建设用地与区域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与主体功能内涵耦合度较好,表明研究所采用的主体功能识别思路和方法能够客观体现区域城市空间增长的现状特征与制约因素。最后本文以城镇为单位对未来研究区域的生产力空间布局提出了建议,并从人口流动、产业发展、土地利用以及环境保护等四方面对未来城市空间增长的调控提出相应的政策框架建议。

高方述[10](2014)在《典型湖区水环境承载力与调控方案研究 ——以洪泽湖西部湖滨为例》文中认为水环境承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之一,优化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合理调控水环境承载能力是解决水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途径。准确评价洪泽湖西部湖滨水环境承载力,并有针对性地制定污染防治规划,对指导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梳理国内外水环境承载力相关概念、应用实例的基础上,针对研究对象—洪泽湖西部湖滨区域,提出水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在某一时空尺度内,水环境满足自身生态功能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承载某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水环境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本文以洪泽湖西部湖滨水环境为研究典型,通过综合分析历史监测数据对洪泽湖西部湖滨水质污染现状及富营养化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合理评价;依据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紧密关联的原则,针对洪泽湖西部湖滨区域生态环境特点,以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复合系统为对象,针对洪泽湖西部湖滨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并将水环境容量、生态需水量等纳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洪泽湖西部湖滨水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和基于因子分析确定权重的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解析洪泽湖西部湖滨水环境承载力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其主要制约要素;设定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情景,进行了水环境承载力预测,评估洪泽湖西部湖滨水环境承载力动态变化过程,探讨了区域水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途径;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地提出水环境综合整治策略,特别是改善水环境承载状况的管理对策和建议,为实现区域社会经济与水环境的良性发展和水环境保护提供技术依据。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及结论为:1.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和综合指数评价法分别对洪泽湖人湖河流与西部湖滨水质历史监测数据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洪泽湖西部湖滨水体处于中富营养化状态,富营养化程度逐年升高,水体污染程度为重污染,总体水质呈逐年下降趋势,逐渐由Ⅳ类水质逐渐转变为V类,78%的采样点不满足Ⅳ类水质管理目标。高浓度的氮、磷和较适合的氮磷比具备了藻类生长的物质条件,由于湖水始终处于“泥沙型浊水状态”和“藻型浊水状态”的互变之中,不利于藻类生长,导致叶绿素a的浓度未达到富营养化水平。2.考虑到区域降水情况和环保管理的要求,应以平水年作为洪泽湖湖西部湖滨水环境容量的控制要求。为此,依据水质达标要求和现有水质状况,采用OECD模型计算洪泽湖西部湖滨TN、TP的水环境容量及剩余水环境容量;基于入湖库口中的排污混合带大小为约束条件,通过入湖排污口污染物最大入湖量确定洪泽湖西部湖滨COD和氨氮的水环境容量量化模型,估算了COD、氨氮的水环境容量及剩余水环境容量。并通过污染负荷的测算,分析了洪泽湖西部湖滨水环境容量的区域总量控制目标。研究表明,区域平水年COD和氨氮的允许水环境容量分别为189169.3t和9458.47t,TP和TN允许水环境容量分别为19421.27t和971.06t。鉴于洪泽湖淮河流域城市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入湖污染物COD、TN和TP削减率需要分别达到100%、101.88%和98.15%才能满足现有水环境容量的要求。3.应用系统动力学原理,针对作为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动态的、复合系统的研究区域,综合考虑水环境的环境属性、生态功能属性和水资源属性以及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联系,从人口、经济、环境污染、资源利用、环境容量、生态环境和社会资源配置能力等方面,结合洪泽湖西部湖滨水环境的主要问题,将水环境容量、水环境质量和生态需水量纳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反映区域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压力(人口、社会经济、环境污染和资源利用)、支持力(水资源与水环境容量和社会资源配置能力)两大类评价指标、含24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能够反应单项指标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的因子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洪泽湖西部湖滨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以期能较为全面的、准确的反映和评价洪泽湖西部湖滨水环境承载状态。4.依据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对洪泽湖西部湖滨水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近年来,洪泽湖西部湖滨水环境承载现状为“超载”。2004-2009年间,系统压力逐年降低,其中人口压力缓慢上升,环境污染与资源利用压力和社会经济压力逐年减小,压力指数由2004年的0.589降低到2009年的0.387,其中环境污染和资源利用压力是其主导压力,是造成系统压力过大的主要原因。系统支持力发展缓慢并有进一步削弱的趋势,其中水资源量日益减小、水质污染严重、无水环境容量是导致支持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压力过大、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支持力及社会资源配置力低下是导致洪泽湖西部湖滨水环境承载力超载的主要原因。功能区达标率、水体富营养化状态和水资源供需比是洪泽湖西部湖滨水环境承载力主要的限制性因素。5.根据影响区域社会发展目标及制约洪泽湖西部湖滨承载力的压力与支持力的主要指标,设置了现状发展模式和改进发展模式两种情景,以评估预测分析水环境承载力的动态变化。预测结果表明,未来10年内洪泽湖西部湖滨水环境承载状况会有所好转,改进模式进一步减轻了系统压力,提高了系统支持力,水环境承载力由“十二五”的“超载”逐渐转变为“十三五”的“可载”,改善效果显着,而现状发展模式充分考虑未来10年内区域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虽然洪泽湖西部湖滨水环境承载力也有所下降,但始终处于“超载”状态。为此,区域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重视水环境承载状况的改善,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实施总量控制、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增加环保投资、降低COD排放强度/万元GDP、减小废水排放量、节约用水等综合措施提高洪泽湖西部湖滨水环境承载力。6.近年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与水环境协调度呈逐年好转趋势,但由于区域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污染物的排放量随经济总量的增加仍将持续增长、人口数量增加、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等导致洪泽湖西部湖滨水环境发展水平处于相对滞后状态,经济发展与水环境处于不协调状态。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将会导致洪泽湖西部湖滨的经济环境大系统失衡,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的良性势头将难以实现。调控方案的仿真模拟表明,只有兼顾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求,才可以保证社会经济和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制定洪泽湖西部湖滨水环境管理控制目标、减轻系统压力、提升系统支持力是改善洪泽湖西部湖滨的主要途径。鉴于水环境系统的复杂性,水环境承载力以及总量控制的研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课题。本文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作者水平局限,有些问题的认知、分析、研究不够完善,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二、水环境承载能力分析与调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环境承载能力分析与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水环境承载能力与压力的产业布局引导研究——以长江干流39个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研究思路与方法
    1.1 承载能力评价
    1.2 承载压力评价
2 水环境承载能力与产业布局引导
    2.1 水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2.2 水环境承载压力评价
    2.3 分区产业布局引导
3 结 论

(2)浑河流域社河控制单元水环境承载力评估与预警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研究背景
    0.2 研究意义
    0.3 国内外研究进展
        0.3.1 国外研究进展
        0.3.2 国内研究进展
    0.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1章 水环境承载力评估预警体系
    1.1 水环境承载力评估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1.1.1 构建原则
        1.1.2 框架设计
    1.2 水环境承载力评估
        1.2.1 系统动力学法
        1.2.2 层次分析法
        1.2.3 熵值法
    1.3 水环境承载力预警
        1.3.1 水环境承载力预警分级
        1.3.2 水环境承载力调控
第2章 浑河控制单元划分
    2.1 浑河流域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断面水质情况
    2.2 划分原则
    2.3 划分结果
    2.4 控制单元选择
第3章 社河控制单元水环境承载力评估
    3.1 社河控制单元概况
        3.1.1 自然地理概况
        3.1.2 社会经济概况
        3.1.3 污染物负荷概况
        3.1.4 断面水质概况
    3.2 水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建立
        3.2.1 基础调研
        3.2.2 指标初选
        3.2.3 指标精选
    3.3 水环境承载力评估模型构建
        3.3.1 数据收集
        3.3.2 模型构建
        3.3.3 模型主要变量及方程
        3.3.4 历史检验
    3.4 水环境承载力评估预警
        3.4.1 指标权重确定
        3.4.2 水环境承载力评估预警
第4章 社河控制单元水环境承载力调控
    4.1 调控参数确定
    4.2 调控方案设计
    4.3 调控结果分析
        4.3.1 五种调控方案调控结果
        4.3.2 调控方案结果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3)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甘肃省水环境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水环境承载力的理论研究
        1.2.1 水环境承载力概念
        1.2.2 水环境承载力特点
        1.2.3 水环境承载力影响因素
        1.2.4 水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水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环境状况
        2.1.1 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
        2.1.2 气候气象
        2.1.3 土壤和植被
    2.2 社会经济状况
    2.3 水环境特征
        2.3.1 水文特征
        2.3.2 水环境质量现状
        2.3.3 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三章 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1 指标选取原则
    3.2 指标评价体系
        3.2.1 重点开发区
        3.2.2 农产品主产区
        3.2.3 重点生态功能区
    3.3 指标数据标准化
    3.4 确定指标权重
        3.4.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3.4.2 构造判断矩阵
        3.4.3 构单层单权重
        3.4.4 一致性检验
    3.5 水环境承载力指数计算
        3.5.1 专项指标计算
        3.5.2 水环境承载力指数
    3.6 水环境承载力状态判别
    3.7 水环境承载力指数校验
        3.7.1 污染物浓度超标指数
        3.7.2 水环境承载力指数校验
第四章 甘肃省水环境承载力计算与分析
    4.1 数据来源
    4.2 甘肃省水环境承载力分区
    4.3 重点开发区典型城市兰州市水环境承载力分析
        4.3.1 兰州市指标数据标准化
        4.3.2 兰州市确定指标权重
        4.3.3 兰州市水环境承载力指数计算分析
    4.4 农产品主产区典型城市定西市水环境承载力分析
        4.4.1 定西市指标数据标准化
        4.4.2 定西市确定指标权重
        4.4.3 定西市水环境承载力指数计算分析
    4.5 重点生态功能区典型城市甘南州水环境承载力分析
        4.5.1 甘南州指标数据标准化
        4.5.2 甘南州确定指标权重
        4.5.3 甘南州水环境承载力指数计算分析
    4.6 甘肃省水环境承载力整体情况分析
    4.7 改善建议及措施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流域水环境承载力预警技术方法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流域水环境承载力预警研究进展与问题识别
    研究进展
    问题识别
        (一)预警概念内涵不明确,很多“预警”仅停留在评价层面,缺乏对未来承载状态的预判
        (二)尚未形成流域水环境承载力预警技术方法体系,缺乏系统性、综合性的流域水环境承载力预警研究
        (三)警限与警度划分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有待提高,应充分考虑流域水环境承载力阈值与相关规划目标
        (四)流域水环境承载力预警的实际应用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要充分重视预警成果,推动其在流域水生态环境管理工作中发挥应有作用
流域水环境承载力预警技术方法体系
北运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预警实证案例研究
    基于景气指数的北运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短期预警
    基于机器学习的北运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短期预警
    “增容—减压”双向调控排警措施
结论与建议
    明确流域水环境承载力预警内涵与警义,构建科学合理的流域水环境承载力预警指标体系
    明确水环境承载力评价与预警的区别,强化警情预测、警兆预判及排警措施制定
    针对不同层面流域水环境规划与管理需求,构建具有针对性、可推广、可复制的水环境承载力预警技术方法体系
    科学界定警情指数,合理划分警限与界定警度

(5)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的排污权分配政策仿真与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与技术路线
        1.5.1 论文结构
        1.5.2 技术路线
    1.6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与实地调研
    2.1 水环境承载力的相关研究
        2.1.1 水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2.1.2 水环境承载力的研究现状
    2.2 排污权的相关研究
        2.2.1 排污权的概念
        2.2.2 排污权的研究现状
    2.3 系统动力学的概念
    2.4 已有研究述评
    2.5 实地调研
        2.5.1 第一次实地调研
        2.5.2 第二次实地调研
        2.5.3 第三次实地调研
        2.5.4 第四次实地调研
        2.5.5 第五次实地调研
第3章 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的排污权分配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3.1 水环境承载力系统概念模型的构建
    3.2 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的排污权分配系统主导结构模型的构建
        3.2.1 水环境承载力系统物质流分析
        3.2.2 排放污染物指标
        3.2.3 排污权分配系统主导结构模型
    3.3 SD模型的构建
        3.3.1 系统边界的确定
        3.3.2 流位、流率变量确定
        3.3.3 系统动力学结构模型
        3.3.4 方程与环境参数
        3.3.5 模型检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排污权分配系统SD模型仿真及政策设计
    4.1 区域现状
    4.2 SD模型仿真与政策设计
        4.2.1 SD模型仿真
        4.2.2 SD模型政策设计
    4.3 结论与建议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个典型分区的排污权仿真与调控
    5.1 Z县三个典型分区的基本情况分析
        5.1.1 分区二基本情况分析
        5.1.2 分区三基本情况分析
        5.1.3 分区七基本情况分析
    5.2 SD模型仿真与调控
        5.2.1 分区二的排污权分配系统SD模型仿真与调控
        5.2.2 分区三的排污权分配系统SD模型仿真与调控
        5.2.3 分区七的排污权分配系统SD模型仿真与调控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市域“三生”空间划定与优化调控研究 ——以鹤壁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背景
        1.1.2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现实背景
        1.1.3 实施全域空间管控的政策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评述
        1.3.1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研究进展
        1.3.2 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模式研究进展
        1.3.3 “三生”空间识别划定研究进展
        1.3.4 国土空间优化调控配置研究进展
        1.3.5 研究进展总体评述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国土空间规划
        2.1.2 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
        2.1.3 “三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2.1.4 空间功能识别
        2.1.5 空间优化调控
    2.2 理论基础
        2.2.1 空间结构理论
        2.2.2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2.2.3 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
        2.2.4 地域分工理论
        2.2.5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2.2.6 人地关系系统协调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三生”空间利用影响因素与演化分析
    3.1 “三生”空间优化调控的目标与测度标准
        3.1.1 “三生”空间利用总量
        3.1.2 “三生”空间利用功能
        3.1.3 “三生”空间利用结构
        3.1.4 “三生”空间利用形态
        3.1.5 “三生”空间利用效益
    3.2 “三生”空间利用研究基本框架
        3.2.1 理论分析
        3.2.2 量化方法
        3.2.3 实证分析
        3.2.4 模拟优化
    3.3 “三生”空间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定性分析
        3.3.2 定量分析
    3.4 “三生”空间利用的演化机理
        3.4.1 “三生”空间利用影响机理综合分析
        3.4.2 土地投入水平与“三生”空间利用演化
        3.4.3 城镇化和工业化对“三生”空间利用演化分析
    3.5 “三生”空间利用演化的实证分析
        3.5.1 研究区概况
        3.5.2 鹤壁市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鹤壁市“三生”空间功能识别与划定
    4.1 “三生”空间利用分类体系
        4.1.1 分类依据
        4.1.2 分类原则
        4.1.3 “三生”空间功能分类体系划分
    4.2 “三生”空间利用功能识别划定方法
        4.2.1 基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三生”空间功能初步识别
        4.2.2 “三生”空间功能定量识别方法
        4.2.3 “三生”空间功能组合模式
        4.2.4 “三生”空间主导功能识别方法
    4.3 “三生”空间利用功能识别与划定的实证研究
        4.3.1 数据来源
        4.3.2 功能价值量计算方法
        4.3.3 “三生”空间功能识别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鹤壁市“三生”空间格局分析
    5.1 “三生”空间格局分析框架
    5.2 “三生”空间格局分析方法
    5.3 “三生”功能空间异质性分析
        5.3.1 “三生”空间功能评价
        5.3.2 生产功能格局特征分析
        5.3.3 生活功能格局特征分析
        5.3.4 生态功能格局特征分析
    5.4 “三生”功能空间相关性分析
        5.4.1 生产功能空间自相关分析
        5.4.2 生活功能空间自相关分析
        5.4.3 生态功能空间自相关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三生”空间“双评价”实证研究
    6.1 评价原则与方法
        6.1.1 评价原则
        6.1.2 评价方法
    6.2 资源环境本底特征评价
        6.2.1 土地资源
        6.2.2 水资源
        6.2.3 环境评价
        6.2.4 生态评价
        6.2.5 灾害评价
    6.3 农业生产承载等级及适宜程度评价
        6.3.1 农业生产承载等级评价
        6.3.2 农业生产适宜程度评价
    6.4 城镇建设承载等级及适宜程度评价
        6.4.1 城镇建设承载等级评价
        6.4.2 城镇建设适宜程度评价
    6.5 本章小结
7 基于“双评价”的“三生”空间优化与实现路径
    7.1 双评价与空间优化的理论框架
        7.1.1 理论内涵
        7.1.2 “三生”空间功能格局评价模型
        7.1.3 “三生”空间优化分区方法
    7.2 优化分区方案
        7.2.1 优化分区原则
        7.2.2 功能优化分区
        7.2.3 “三生”空间功能优化分区特征
    7.3 “三生”空间优化实现路径
        7.3.1 “三生”空间格局优化
        7.3.2 “三生”空间优化对策
    7.4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8.3.1 研究不足
        8.3.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博士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7)杭州核心城区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硏究背景
    1.2 相关理论研究
        1.2.1 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概念发展
        1.2.2 承载力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1.2.3 水资源与水环境承载力的关系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1 水资源-水环境综合系统评价模型方法研究
        1.4.2 杭州地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指标评估
        1.4.3 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1.4.4 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提升与产业发展布局建议
    1.5 创新点
    1.6 硏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数据资料与研究区域概况
    2.1 数据资料
    2.2 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2.2.1 研究范围
        2.2.2 地形地貌
        2.2.3 河流水系
        2.2.4 水文气象
    2.3 区域社会经济概况
        2.3.1 城镇与人口
        2.3.2 经济发展
    2.4 水资源与水环境现状分析
        2.4.1 水资源现状分析
        2.4.2 水环境现状分析
        2.4.3 主要问题
第三章 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研究
    3.1 承载力评价方法与选取
    3.2 主成分分析法
    3.3 层次分析法
    3.4 熵权法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水资源-水环境综合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估
    4.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指标选取原则
        4.1.2 水资源指标体系构建
        4.1.3 水环境指标体系构建
    4.2 水资源-水环境评价指标评估
        4.2.1 水资源承载力各指标评估
        4.2.2 水环境承载力各指标评估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分析研究
    5.1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5.1.1 主成分指标数据处理
        5.1.2 主成分指标得分计算
        5.1.3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5.2 水资源安全评价研究
        5.2.1 水资源安全评价方法
        5.2.2 水资源安全等级与警源分析
        5.2.3 水资源安全状态变化趋势与预测
    5.3 水环境承载力评价
        5.3.1 水环境指标及评价分级标准研究
        5.3.2 分区水环境指标演变分析
        5.3.3 指标权重计算
        5.3.4 水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5.4 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分析研究
        5.4.1 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趋势对比分析
        5.4.2 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结果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城市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提升对策及区域产业发展建议
    6.1 城市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提升对策
    6.2 基于水资源-水环境评价的区域产业发展建议
        6.2.1 政策性建议
        6.2.2 产业布局建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人为调控耦合作用的湟水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进展
        1.2.1 水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1.2.2 水环境承载力研究趋势
    1.3 本研究的科学问题
    1.4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流域水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
    2.1 水环境承载力形成机制与影响因子
        2.1.1 生态系统服务
        2.1.2 人为调控
        2.1.3 水环境承载力系统分析
    2.2 生态系统服务表征指标
    2.3 人为调控作用表征指标
第三章 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计算模型
    3.1 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计算模型
        3.1.1 水环境承载力计算模型
        3.1.2 水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
    3.2 流域污染物排放量计算方法
    3.3 流域生态系统污染净化能力计算方法
        3.3.1 多年平均水资源产量计算方法
        3.3.2 生态需水计算方法
    3.4 流域人为调控污染削减能力计算方法
        3.4.1 点源人为调控能力计算方法
        3.4.2 非点源人为调控能力计算方法
    3.5 流域水环境承载力提升潜力计算方法
        3.5.1 “增容”潜力计算
        3.5.2 “减排”潜力计算
第四章 流域水环境承载力预警模型
    4.1 系统边界与问题界定
    4.2 因果关系描述
    4.3 系统流图构建
    4.4 情景方案设计与分析
第五章 湟水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计算
    5.1 流域概况
        5.1.1 自然地理特征
        5.1.2 土地利用特征
        5.1.3 人口数量现状及分布
        5.1.4 经济总量及分布
        5.1.5 水资源现状及利用情况
    5.2 水环境承载力计算模型要素评估
        5.2.1 水环境承载力要素:产水能力WR
        5.2.2 水环境承载力要素:生态需水EWR
        5.2.3 水环境承载力要素:污染物稀释能力GFP
        5.2.4 水环境承载力要素:污染排放量WPD
        5.2.5 水环境承载力要素:污染减排能力HAV
    5.3 水环境承载力计算结果
        5.3.1 水环境承载力现状
        5.3.2 存在问题与解决路径
    5.4 流域水环境承载力提升潜力计算结果
        5.4.1 不同措施人为调控能力
        5.4.2 湟水流域减排潜力
        5.4.3 潜在水环境承载力
    5.5 水环境承载力预警
        5.5.1 预警模型构建
        5.5.2 情景设计
        5.5.3 预测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基于主体功能的快速城市化地区城市空间增长调控研究 ——以连云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研究进展
        1.2.1 快速城市化与城市空间增长
        1.2.2 城市空间快速增长的生态环境效应
        1.2.3 城市空间增长的调控
        1.2.4 主体功能区划
    1.3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
    2.1 连云港概况及研究区范围
    2.2 2000年以来城市化与城市空间增长
        2.2.1 地区发展战略与城区扩张
        2.2.2 城市化与工业园区发展
    2.3 城市空间快速增长中存在的问题
3 城市空间增长调控的分析与方法框架
    3.1 基本概念与原则
        3.1.1 基于主体功能的城市空间增长调控
        3.1.2 分类与调控原则
        3.1.3 主体功能的概念
    3.2 分类系统及调控思路
        3.2.1 较大尺度分类系统及其适用性分析
        3.2.2 分类系统改进
        3.2.3 综合调控思路
    3.3 方法框架
        3.3.1 方法特征与技术流程
        3.3.2 空间尺度与单元
        3.3.3 空间增长的适宜性分析
        3.3.4 主体功能识别
4 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空间增长的格局
    4.1 方法与数据
        4.1.1 城市空间增长的测度
        4.1.2 土地利用信息提取
    4.2 城市空间增长的时间特征
        4.2.1 土地利用变化的时间特征
        4.2.2 城市空间增长的时间特征
    4.3 城市空间增长的空间特征分析
        4.3.1 城市空间增长强度分析
        4.3.2 城市空间增长的结构
    4.4 小结与讨论
5 城市空间增长的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5.1 评价方法
        5.1.1 指标选取
        5.1.2 指标体系及等级划分方法
    5.2 环境承载力因子分析
        5.2.1 生态重要性因子
        5.2.2 地质灾害危险性因子
        5.2.3 污水排放因子
        5.2.4 水环境容量因子
        5.2.5 水环境质量改善预期因子
    5.3 综合评价
    5.4 小结与讨论
6 城市空间增长的发展潜力评价
    6.1 评价方法
        6.1.1 指标选取
        6.1.2 指标体系及赋值方法
        6.1.3 指标权重及等级划分
    6.2 发展潜力因子分析
        6.2.1 社会经济支撑力因子
        6.2.2 辐射影响力因子
        6.2.3 区位推动力因子
    6.3 综合评价
    6.4 小结与讨论
7 城市空间增长调控
    7.1 主体功能识别方法
        7.1.1 适宜性分类
        7.1.2 主体功能识别
        7.1.3 合理性分析与重点调控区域识别
    7.2 主体功能识别结果
        7.2.1 适宜性分类结果
        7.2.2 主体功能识别结果
        7.2.3 合理性分析与重点调控区域识别
    7.3 主体功能与土地利用耦合度分析
        7.3.1 各类主体功能区土地利用类型组成
        7.3.2 重点调控区土地利用类型组成
        7.3.3 主体功能区与土地利用结构的耦合度
    7.4 调控策略
        7.4.1 城镇体系
        7.4.2 人口政策
        7.4.3 产业政策
        7.4.4 土地政策
        7.4.5 环保政策
    7.5 小结与讨论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本文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典型湖区水环境承载力与调控方案研究 ——以洪泽湖西部湖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理论基础及研究进展
        1.2.1 相关概念与内涵
        1.2.2 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水环境承载力模型系统研究
    2.1 系统动力学模型
        2.1.1 建模步骤
        2.1.2 模型构建与主要方程
    2.2 指标体系
        2.2.1 指标选取原则
        2.2.2 指标体系构建
        2.2.3 指标选取
        2.2.4 指标处理
    2.3 基于因子分析的评价模型
        2.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2.3.2 基于因子分析的评价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洪泽湖西部湖滨环境污染概况
    3.1 入湖污染负荷
        3.1.1 计算方法
        3.1.2 结果分析
    3.2 水环境质量现状
        3.2.1 采样点布设
        3.2.2 水质评价方法
        3.2.3 结果分析
        3.2.4 洪泽湖西部湖滨的环境污染会造成蓝藻爆发吗?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洪泽湖西部湖滨水环境容量研究
    4.1 水环境容量计算模型
        4.1.1 水文特征
        4.1.2 水质参数选取
        4.1.3 计算模型
        4.1.4 设计条件
        4.1.5 降解系数推求方法
    4.2 计算结果
        4.2.1 COD和氨氮
        4.2.2 总氮和总磷
    4.3 污染负荷消减量计算
        4.3.1 客水污染
        4.3.2 洪泽湖西部湖滨
    4.4 基于水环境容量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4.4.1 计算方法
        4.4.2 计算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洪泽湖西部湖滨水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5.1 指标参数值的确定
        5.1.1 指标计算
        5.1.2 理想值确定
        5.1.3 权重确定
    5.2 水环境承载力现状评价
        5.2.1 承载现状评价
        5.2.2 水环境承载力影响因子分析
    5.3 水环境承载力动态预测
        5.3.1 模型校验
        5.3.2 中远期情景预测分析
    5.4 水环境综合整治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调控研究
    6.1 社会经济增长对水环境承载力的影响
        6.1.1 研究方法
        6.1.2 研究结果
    6.2 水环境承载力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度分析
        6.2.1 研究方法
        6.2.2 结果分析
    6.3 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调控方案
        6.3.1 方案设计
        6.3.2 参数设计
        6.3.3 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尚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水环境承载能力分析与调控(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水环境承载能力与压力的产业布局引导研究——以长江干流39个城市为例[J]. 童坤,孙伟,王小军. 人民长江, 2021(07)
  • [2]浑河流域社河控制单元水环境承载力评估与预警技术研究[D]. 关倩. 辽宁大学, 2021(12)
  • [3]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甘肃省水环境承载力研究[D]. 丁小平. 兰州大学, 2021(11)
  • [4]流域水环境承载力预警技术方法体系[J]. 曾维华,解钰茜,王东,张可欣,姚瑞华. 环境保护, 2020(19)
  • [5]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的排污权分配政策仿真与模拟[D]. 詹翔. 南昌大学, 2020(01)
  • [6]市域“三生”空间划定与优化调控研究 ——以鹤壁市为例[D]. 何翔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7]杭州核心城区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D]. 董少军.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8]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人为调控耦合作用的湟水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研究[D]. 李金城. 云南大学, 2019(03)
  • [9]基于主体功能的快速城市化地区城市空间增长调控研究 ——以连云港为例[D]. 赵文珺. 南京大学, 2015
  • [10]典型湖区水环境承载力与调控方案研究 ——以洪泽湖西部湖滨为例[D]. 高方述. 南京师范大学, 2014(11)

标签:;  ;  ;  ;  ;  

水环境承载能力分析与调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