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飞行——评红瑛《康乃馨会所》

致命飞行——评红瑛《康乃馨会所》

一、致命的飞翔——评虹影的《康乃馨俱乐部》(论文文献综述)

宋海江[1](2020)在《虹影散文创作研究》文中认为虹影是着名的作家、诗人、美食家,她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特立独行的姿态走上文坛,以小说声名鹊起,她同时也致力于散文创作,并且已经集结出版了《小小姑娘》《虹影打伞》《53种离别》《萧邦的左手》等多部散文集,但是学界对其散文的研究却颇显冷清。本文以虹影的散文创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关注虹影散文的创作成因、创作内容、艺术特色,旨在揭示虹影思想的转变以及文学精神的发展,审视其散文创作价值和意义。论文将分为四章展开论述:第一章以童年创伤经历、异国文化碰撞和顺应媒介生态环境的需要三方面为切入点,分析虹影散文创作的形成之路,探究其散文创作特点的形成与她的成长道路的关系。第二章从虹影早期散文创作内容出发,以“女性‘白日梦’”和“超现实经验”为主题词,着重分析女性情欲和陌生而又怪异的玄秘经验在虹影散文中的渗透,通过探索和直面女性精神世界,将女性的直接经验与女性的白日梦最大限度地相互融合,以此来凸显虹影早期散文的先锋性。第三章是正文的重点章节,从虹影后期散文创作内容出发,着重分析虹影在经历百转千回之后对现实的拥抱,在看似散乱的叙述内容中整理出“亲人·故乡·怀念”、“旅行·朋友·爱恋”和“厨艺·人生·分享”三大主题。由于母亲的离世与女儿的诞生,虹影的心态逐渐温和,她放下以往的偏执,逐渐与父母亲和解,创作也随之出现淡然平和的特质。她提出两性和谐的理想模式,同时将自己的人生品味、气质禀赋、女性意识与饮食文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除此之外,她还秉持着作家的责任意识以冷静客观的姿态表述自己的创作理念、学术态度、个性精神。第四章最后从散文语言的多元整合、散文叙事的小说意味和散文题材的私人化三个维度捕捉虹影散文的独特韵味。

黄爱[2](2018)在《创伤记忆·苦难意识·性别体验·边缘心态 ——论虹影小说创作的四维空间》文中认为作为九十年代以来重要的华文文学代表作家,虹影有关“中国”的记忆、体验和想像始终是其小说创作的取材和灵感之源;九十年代移民英国以后的海外经历,则使她的文学创作获得了世界性的观念支撑和艺术启迪。这两方面因素的交融,成为支撑虹影文学创作的根本心理动因和取用不竭的心灵资源,由此形成的四个主观化的心灵维度:“创伤记忆”“苦难意识”“性别体验”和“边缘心态”,构成了她小说创作的四维空间,从根本上决定了虹影小说创作的题材内容、精神内涵和艺术个性,也是确认其创作成就的四个价值尺度。虹影迄今为止的全部创作,都可以在由这四维空间所构成的综合视野中得到分析、阐释和评价。本文从“创伤记忆”“苦难意识”“性别体验”“边缘心态”四个关键词所构成的四维空间出发,在充分考察虹影生平和创作道路的基础上,以文本分析为基本手段,并广泛借用“成长小说”理论、“传记批评”理论、女性主义批评、“身体写作”理论、“边缘人”理论以及流散文学等理论和批评方法,对虹影的小说创作进行系统深入的综合研究,深入揭示其作品的创作成因和主题内涵,全面评价其作品的思想价值、艺术特色和创作成就。论文由前言、主体五章和结语构成。前言部分对目前国内外有关虹影小说创作的研究现状、主要成就和不足进行综述,并阐明本文的选题主旨、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第一章对虹影的生平和创作道路进行系统考察和描述。一方面,重点关注了虹影的身世、成长道路和情感经历。另一方面,系统考察了虹影的文学道路,对她从早期探索到成熟、成名的文学创作历程进行了分阶段的考察,同时对她作为一个着名“话题作家”在海内外文坛所引发的各种公共话题和是非争议进行了现象性的观察,呈现其个人生活和气质性情的不同侧面并作出评析。第二章从“创伤记忆”这一维度入手,探讨虹影小说创作中的成长主题及其相关作品对亲情伦理的冷峻透视。《饥饿的女儿》是虹影在文坛的成名作,为她在海内外文坛带来了巨大的声望。这部成名作及其后出版的《好儿女花》和一些中短篇小说,都是虹影在个人真实的成长经历和家事背景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带有鲜明自传色彩的“自我暴露”型小说。这是虹影小说创作中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首先,这些作品把中国特定历史情境下主人创伤性的童年记忆、生理和心理上如影随形的饥饿感、叛逆的初恋、对身世的困惑、对“父亲”的找寻、对“家”的逃离等成长体验进行了细腻的再现,饱含着青春少女刻骨铭心的痛感,也传达着对生命的深刻领悟。其次,这些作品还以惊世骇俗之笔描述了传统意义上被视为是“家丑”而不足为外人道的那些黑暗和屈辱的记忆,把她所出身的那个底层草根家庭的亲子关系、亲情伦理置于极端苦难和粗鄙的生存现实之中,从细节丰盈的日常化生存视角进行写实性观照,展示其斑驳的面目和复杂的真相。其三,这些作品有的被作者直接称为“纯粹的自传”(《饥饿的女儿》),有的被作者委婉地叫作“自传体小说”(《好儿女花》),无论哪一种情况,虹影都表现出“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的巨大勇气,大胆自曝身世、自揭家丑,既挑战了传统伦理禁忌,也突破了传统文体边界,将百年华文文学“自我暴露”的写作传统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代表了华文文学自传体小说创作的新突破。这种自传体写作所表现出来的写实的高度、人性的深度和拷问的力度,及其震撼性的艺术感染力,在当代华文文坛具有不容忽视的独特价值。第三章从“苦难意识”这一维度入手,讨论虹影如何在其苦难人生经历的基础之上,从历史反思和现实观照的意义上去展开其苦难叙事。具体而言,在长篇小说《饥饿的女儿》《孔雀的叫喊》、“上海三部曲”系列、《好儿女花》和中短篇小说《绿袖子》《鹤止步》《那年的田野》等作品中,虹影对贫穷、饥饿、政治动乱、战争和社会动荡所造成的人类苦难,进行了饱含痛感的深切表现。首先,虹影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为根基,对上世纪50-70年代中国一个城市贫民区所遭遇的贫穷与饥饿之苦进行了历史的复原。她从有关街巷、堂屋、阁楼、公厕等日常生活场景的记忆入手,展示了贫穷的真相,为那个几乎没有私人生活的赤贫年代留下了独特的空间写照;她通过对个人、家族、城市在饥饿中挣扎的受难史的呈现,为饥饿的记忆留下了清晰的时间线索。虹影从女性个人化的小叙事立场和女性身体体验的细腻感受出发来反刍贫穷与饥饿,“恢复了被迫失去的记忆”。其次,虹影以个人化的成长记忆和历史感受为基础来表现动乱与暴力之苦,表达她的历史反思和现实忧患。她的创作广泛触及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以来的“镇反”运动、“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呈现了政治动乱年代荒谬的斗争逻辑和非理性的暴力肆虐之下,个体所遭受的灾难性毁伤,以及历史功利主义选择之下人性苦难的多元形态,并将这种历史反思引向忧患重重的当下现实。其三,虹影还以悲情男女的遇合流离、命运浮沉为着眼点,在传奇性的历史想像叙事中来表现战争与乱世之苦。青楼妓院、旅馆舞厅、黑社会、情报战线、特务机关,以及战争阴影下的城市和荒野,是虹影演绎人物命运、制造乱世传奇的绝佳舞台。虹影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对大动荡背景下卑微个体的生存苦难进行了富有历史感和想像力的生动呈现。第四章从“性别体验”这一维度入手,讨论虹影小说对女性意识和女性欲望的叛逆性书写。长篇小说《饥饿的女儿》《好儿女花》、“未来小说”三部曲、《K》《上海王》和中短篇小说《绿袖子》《近年余虹研究》等,是本章所涉及的重要文本。其一,虹影的女性意识深受波伏瓦的影响,她自称是一个“命运预设的女权主义者”和“行动的女权主义者”。虹影作品对女性在男权中心社会的“他者”困境和附属命运有切肤之痛,通过从恋父到审父、弑父、杀夫、阉割男人的惊悚情节来表达其对菲勒斯中心主义传统的极端叛逆和激烈反抗,并以其“超性别写作”的观念野心,试图在传奇书写中构建女性的历史主体地位。其二,欲望叙事是虹影小说创作的重要内容。在虹影的小说作品中,“虹”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字眼,既是虹影对自我的隐喻,也是女性欲望的象征,是一种美丽的诱惑、致命的危险、叛逆性生命力的张扬。虹影将这种自我的隐喻和欲望的象征投射到她所钟情的女性主人公身上,来展开其极具个人化风格的欲望书写和情爱叙事:以女性主义立场反抗菲勒斯中心主义传统,充分调动女性的身体体验,以离经叛道的“身体写作”大胆地呈现女性的身体美学,把性的完美礼赞为灵魂的高扬和生命的极致,建构起风格热烈、坦荡而又流丽的虹影式的情爱叙事。其三,《K》是虹影最具争议性的作品,本章第三节通过对《K》的专论,进一步深入地分析和检讨了虹影的女性意识和欲望叙事。一些流行观点从后殖民主义批评视角出发,把《K》视为一个东方主义写作范本,本文对此进行了辨析与质疑,并将《K》还原到性别冲突的论域,认为《K》仍是一部体现着虹影女性意识和女性欲望的典型文本,是一个女性的“白日梦”叙事:它塑造了一个敢于以身体的叛逆来反抗某种欲望压抑和道德禁忌,敢于实践、主导和享受完美性爱的罕见的中国女性形象,显示了虹影大胆反抗和颠覆菲勒斯中心主义传统的女性立场。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虹影在《K》中将其女性主义的欲望诉求,建立在道家所谓“房中术”这样一套荒诞不经、腐朽虚妄的理论话语之上,显然是一大败笔。第五章从“边缘心态”这一维度入手,讨论虹影作品中的“边缘人”形象。所谓“边缘人”,指的是因为种种主观或客观原因,不得不疏离于社会主流群体之外,或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的对话关系出现断裂,因而不得不置身于日常生存秩序之外的人。虹影自己所身处的多重边缘情境决定了形形色色的“边缘人”形象是其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具体而言,本章主要涉及《饥饿的女儿》、“上海三部曲”等长篇小说及《绿袖子》《鹤止步》《鸽子广场》《你一直对温柔妥协》等中短篇小说,重点讨论了虹影作品中四种典型的“边缘人”形象。其一是“家”的边缘人。重点讨论了这些边缘人的无家之痛和恋“家”之情,“寻父”的本能冲动,以及他们以“爱”为“家”的最后救赎的至情之心与苦情命运。其二是国族边缘人。重点讨论了这些边缘人在国族政治语境中身份认同与情感选择之间的两难,及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对话与交融。其三是社会边缘人。重点讨论了虹影作品中城市贫民与江湖艺人这两类社会边缘人形象。其四是性别边缘人。重点讨论了虹影作品中的女同性恋者和男同性恋者这两类性别边缘人群体。论文的结语部分,在主体章节的基础之上,讨论虹影如何因其“流散”的写作身份,获得了处理“中国经验”的更大自由,也获得了提升其创作的价值和意义的“世界眼光”。虹影小说的独特价值和世界性意义由此得到了彰显。结语部分还对虹影“中国经验”和“世界眼光”中的局限性进行了客观的检讨和反思。

田野[3](2016)在《边缘创伤下的女性情怀书写——以严歌苓笔下移民者形象为例》文中指出严歌苓是当代着名旅美作家,其作品关怀底层人物和边缘人物,对东西方文化有着独特的阐释,受到中西方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好评。她刻画了许多边缘女性形象,有本土的边缘女性形象,也有移民的边缘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在边缘化的创伤处境中依旧不忘初心,展现女性美和人性美。而严歌苓对于作品中人物的书写,不仅仅是一种关怀,更是对于边缘处境下的移民女性出路的思考。

闵逸文[4](2016)在《精神原乡与文化鸿沟 ——虹影小说河流意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海外华文文学中,虹影与严歌苓、张翎并称为海外华文文学女作家中的“三驾马车”。当代海外华人作家中有少数作家走入外国阅读群和评论界,虹影就是其中一位。她的六部小说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在全球出版,受到海外读者和研究者的关注,并获得了台湾、意大利、美国的文学奖。近年来,国内学界对虹影的关注和研究呈上升趋势,对虹影及其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性别意识、女性意识的研究已较为透彻。虹影最初尝试文学创作是从写诗开始。作为一个拥有诗人身份的作家,她懂得如何在作品中运用意象。“河流”是虹影作品中一个重要意象。本文通过“河流”意象,分析构筑虹影精神世界的主要元素,解读虹影的三个经典读本,并解析“河流”意象在时间、空间和文化三个方面丰富的象征含义。联系“河流”意象,分析虹影的文本创新之处,以及她在海外华文文学乃至当代文学中的独特之处。在虹影的作品中,“河流”具有丰富的、立体的含义。在叙事作品中,意象作为“文眼”,在行文中起到凝聚精神、凝聚意义的作用。虹影笔下的河流意象,首先传递了虹影精神世界中的底层关怀。这种底层关怀不是直白地说出来,也不是喊口号式地喊出来,而是以冷静、理性的笔触渗透到对长江的描写中。河流意象对虹影精神世界中的底层关怀起到有聚有散的调节作用。其次,作为生长在长江边的人,长江见证了虹影18岁离家前的几乎所有重大时刻和重要决定:她家庭的开端;18岁时与历史老师的畸形恋爱;揭开身世之谜、与生父见面;顺江而下、离家出走。“我知道自己患有一种怎样的精神疾病——只有弱者才有的逃离病。”①18岁的六六,虽然不知道要去往何处,不知道未来在何方,但是离开家的决心非常坚定,长江承载着她离开家乡、流浪天下,一如她母亲当年。这是虹影人生中逃离的开始。在虹影此后的人生中,她不断地逃离,将逃离当做寻找本身,逃离过程中与不同的文化相遇,审视和反思从此也植根在她的精神和作品中。作为海外华文文学作家,虹影对文化沟通、文明冲突具有极大的兴趣。生长在江边的她,河流是她的精神原乡。旅居伦敦面对异质文化时,河流又成为不同文化间不可跨越的鸿沟。本文解读虹影的三个经典读本:《饥饿的女儿》、《阿难》、《K——英国情人》。这三个文本是相继完成的,能够从三个维度比较系统、完整地反映虹影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饥饿的女儿》是虹影的成长史,《K——英国情人》是虹影对爱情和婚姻的理解,而《阿难》是虹影对人性善恶、宗教信仰的思考。在这个三个文本中,“河流”意象都是主要意象。其中,《饥饿的女儿》中文本发生在长江岸边的城市重庆,伴随着生活环境,主人公六六和她的家人的生活也带有长江地区特有的风貌。《饥饿的女儿》是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是虹影的成长史,三年大饥荒带给她深入骨髓的饥饿,这饥饿不仅表现在对食物的渴望,更是“情感的饥饿”和“性的饥饿”。小说伴随着主人公六六揭开身世之谜展开,“私生女”的身份带给虹影独特的原罪意识和“边缘人”之感。《阿难》是发生在恒河边的救赎故事。虹影将故事的地点选择在东方宗教之源的恒河边,隐藏在她叙事狂欢之下的,是她对于人性、罪罚和救赎的思考。《K——英国情人》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它讲述的是跨越大洋、跨越异族文化的相识、相爱故事。英国“布鲁姆斯伯里”第二代裘利安在二战时期乘坐轮船来到中国的海滨城市青岛,在青岛大学任教,他在这里与新月派文人闵相识,他们相知、相爱,他们的感情有着不同文化间的深入交流,也有着充满神秘色彩的房中术。但悲剧性的结局似乎又表达了虹影对文化交流的悲观态度,异族文化难以沟通、调和,即使是最亲密的情人也难以做到。“河流”意象在时间、空间和文化方面具有丰富的象征含义。“河流”象征着历史和时间,它见证了六六的成长历程,也见证了长江南岸一代又一代人的命运、轮回。其次,“河流”是从此岸到彼岸的道路,此岸是平凡琐碎的生活,是人们急于摆脱的庸常,彼岸是日复一日的英雄梦想。在虹影的笔下,彼岸代表故乡、超脱、自我、来世,但虹影笔下的人物从此岸到彼岸的道路似乎总是笼罩在悲剧色彩之下,他们从此岸到彼岸的道路都不顺利。作为生长在江边的人,虹影对河流有一种天生的亲切感,河流是她的精神原乡、文化归属。旅居伦敦时,虹影如同她笔下的裘利安,对异族文化难以融入,河流是她和西方文化之间不可跨越的鸿沟。在伦敦生活、写作的经历,让西方文化在虹影身上也有影响,在审视东西方文化的过程中,虹影找到了一种不同文化间的张力。虹影在海外华文文学,乃至当代文学的意象群中,创造出一个独特的、个人化的“河流”意象。在文本方面,虹影并不掩饰她在讲故事时的狂喜。虽是自传性质的小说,但长江边六六的成长,带有真实和虚构相结合的特点,又将个人经验和社会历史巧妙地结合起来。在内容方面,虹影超越了女性的私语化写作,“突破了自己,也超越了与她同时期中国女性小说写作流行的基调。”①通过对长江南岸人民贫苦生活的描写,虹影表达了她对于底层人民的关怀,也反映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她并没有反复舔舐自己的伤口,而是以大胸襟、大气魄思考和审视我们民族的那一段历史。作为海外华文文学作家,虹影并不局限对于“民族”、“故土”的怀恋和描写,她对自我的寻找和确认、对罪罚和救赎的思考、对不同文化沟通的审视是人类共同问题。她不仅是海外华文文学女作家中的代表,更是当代文学极具价值的作家。

李昕霓[5](2016)在《虹影小说“边缘人”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虹影作为女性主义作家的代表,并没有随波逐流地进行女性私语化写作,而是将关注点放置于普遍存在于现实社会的人类生存困境和精神迷茫上,将“边缘人”形象的书写与塑造作为小说创作的重点。虹影对时代发展变迁过程中人类社会的各种共性问题和普遍生存困境予以极大关注,对边缘群体报以同情和理解,将自己置身于同等的位置,为其发出内心的哀鸣与控诉。她的小说从非主流的角度展示人类社会的变迁,不仅是单纯的个体孤单彷徨的精神世界和命运坎坷的揭示,更是人类社会的现实世界和精神风貌的反映。本论文以虹影小说作品的文本细读为主,结合虹影的人生经历和相关文学理论,对虹影小说中的“边缘人”形象的分类、精神内涵、艺术塑造手法和书写价值进行细致研究探讨,全文共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绪论部分,首先阐述提出虹影小说中的“边缘人”问题研究的原因和意义,其次阐述“边缘人”概念的发展流变,并且对文学作品中和虹影小说中的“边缘人”概念进行界定,最后综述国内虹影小说研究现状。第一章主要分析虹影自身边缘地位的生成,探讨虹影进行“边缘人”写作的外部语境,一共分为四个主要原因:首先是大饥荒年代,食物的匮乏带来的不仅是身体上的折磨,更是心灵上的焦灼与考验;其次是虹影寓居海外的经历,海外漂泊的心酸,居其地不解其情的痛苦流浪;再次是虹影身为女性,在寻求爱情的道路上荆棘丛生,屡受伤害;此外,虹影的私生女身份一直为人所诟病,从幼年时起便饱受社会和家人的歧视与疏远。第二章,结合上一章所探讨的虹影“边缘人”创作的外部语境,进行创作主体与“边缘人”形象的主体同构分析,分别是城市贫民出身与社会主流群体之外的游离、寓居海外与东西方文化夹缝中的漂泊流浪、坎坷情路与爱恋的灵肉创伤、私生身份与家庭关系无着的生命苦难.第三章,对虹影小说中的“边缘人”形象进行系统的分类梳理,主要分为四大类型,分别是社会宏大事件之外的“游离者”、多元文化碰撞中的“夹缝人”、同性爱恋与精神重压下的“零余者”和情感缺失与真爱的“渴望者”第四章,主要是对虹影小说中“边缘人”形象的艺术塑造手法进行分析。分别从“叙述的狂喜”与小说中“边缘人物”身世经历的传奇性、虚幻的梦境与人物精神开掘的深刻性和交错的时空与悲剧命运的轮回性三方面探究虹影笔下“边缘人”形象的艺术塑造。第五章,阐释虹影书写“边缘人”蕴含的价值意义。立足文本结合当前的多元文化语境,从虹影进行“边缘人”书写的现实意义、历史价值和文化审美三方面进行论说,尊重差异,追求平等,关注边缘群体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是虹影创作“边缘人”形象表达的文学思想和社会理想。结语,对虹影小说中“边缘人”形象的写作意义和研究意义进行总结:虹影的“边缘人”群体塑造不仅对于把握当代文学中“边缘人物”形象系列具有一定意义,同时也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和人性关怀的呼唤,表达出对当下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和隐忧,传递出对人类命运的热切关怀。

何梦洁[6](2015)在《虹影小说研究综述》文中提出虹影小说的研究大体上形成了以作者和文本(作品)为中心内外二元融合的研究体系,但是该体系下的具体研究则表现出零散性、片面性的特点。外层以作者为中心的研究,把"虹影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视为研究焦点;内层以文本为中心的研究模式,则着重围绕虹影小说的"主题意蕴、风格特色、叙述技巧"三方面展开研究。虹影小说研究虽然从多角度、多方面展开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研究总体尚缺乏深度性和系统性,还存在较多争议点和薄弱点。

肖岑[7](2015)在《长江边的守望—虹影笔下的家庭叙写》文中认为虹影从上世纪80年代起发表诗歌小说,获得国外文坛的青睐。90年代其作品在中国大陆出版后,获得国内学者的高度关注。在斩获多项大奖,获得多种称号头衔之时,对她艺术创作的质疑和批判之声也屡见不鲜。论文试以虹影创作中的家庭叙写为研究文本,分别从二十世纪中国家族文学与虹影小说创作、家庭小说的叙事伦理、家庭书写的价值内涵、以及小说的叙事策略四个方面论述虹影家庭叙写的独特价值。试图从一个相对客观的角度对虹影的写作给以评判,并对其在家族文学史上作出的贡献进行简要分析。全文分为四大章,各部分重点论述内容如下:第一章,家庭文学与虹影小说。从中国古老的家庭概念、家族制度、以及世界范围内家族文学的简要探讨,引出在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的创作背景下,虹影对家族小说创作的继承性与创新性,突出她的独特性。并进一步理清家族文学与虹影家庭叙写二者之间的关系。第二章,虹影家庭小说叙事伦理。从夫妻、母女、父子、拟制血亲四个方面细致分析家庭内部人物情感关系,并对母亲父亲形象进行个案分析。通过向外界寻找爱,完成与“缺失”相对应的“补偿”性治愈。并进一步说明在这种枯燥压抑的生活中,个人抗争与自我救赎的必要性与毁灭性。探究在亲缘与非亲缘关系中,个体的情感诉求和精神指向。论说家庭中女性对待婚姻的淡漠态度和情爱欲望选择的自由性。第三章,虹影家庭小说的叙事策略。从文本形式出发,分析家庭小说创作的艺术手法。运用社会学中家庭结构的概念、叙事学中故事的叙述模式、情节设置、日常性、环境特征等视角对文本创作形式进行集中分析。第四章,家庭书写的价值内涵。从虹影真实的生活经历出发,分析童年记忆对她生活和写作的影响,指出写作是她自我治疗的一种方式。明确她逃离家庭与回归家庭都是自我救赎,寻找精神家园的过程。最后建立的长江王国是她灵魂的归宿。守望长江就是守望家园文化,守望生命之根。

唐湘[8](2014)在《女性主义与创伤叙事 ——虹影长篇小说研究》文中指出虹影是一名坚守女性主义阵地的作家,她的小说以女性创伤的视角解读时代的巨大变革,用“站在边缘上”的立场进入历史并把握现代。通过自传小说《饥饿的女儿》和《好儿女花》中小虹影和母亲两个典型边缘人物的塑造,虹影迈向了跨越创伤、自我忏悔的道路。但忏悔并不是女性视野的终点,十部长篇小说体现了虹影女性创伤叙事的发展脉络和趋向:革命与战争——创伤与饥饿——忏悔与尊严——身体与“他者”——“河母”与包容。在“河母”藏污纳垢又滋孕万物的包容性中,女性的尊严、爱与希望显现出宝贵的意义,并且向“他者”敞开了自我的空间。身体的“多名性”、性爱“反驱离”立场、“恶之花”的审“美”重建等是从虹影小说文本中寻找到的新颖价值所在。虹影所描写和代表着的女性边缘人,在经过“中间地带”的调和与妥协后,将以身处夹缝然而思想驰骋的“隙缝人”的身份走向未来。

于菲[9](2013)在《虹影创作心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虹影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她的创作涉及到小说、诗歌、散文等领域。作家的创作与她的心路历程有着密切联系,本文主要通过其小说和随笔散文中常见内容、人物形象塑造、写作风格和创作意识的分析,来研究其创作心理,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研究童年经验对其写作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苦难为主题的写作内容,体现在生存困境、爱的匮乏及孤独镜像等常见方面。在虹影的小说中,几乎每个人都面临着不同的生存困境,要么是贫困的物质生活,饥饿、死亡如影随形,要么是孤独的精神历程,缺乏家庭温暖、主人公内心孤独而脆弱敏感,这些是其童年贫困的生活环境及缺乏父母关爱所造成的心理创伤的再现与加工。第二章介绍其长期心理压抑后的宣泄,主要表现在大胆叛逆的写作风格。虹影前期作品以疯狂着称,小说、散文中随处可见赤裸裸的性书写,性对她而言是如空气般必不可少的存在;对父亲的不满演化成文本中大胆的弑父,弱化丑化甚至颠覆父亲形象。在癫狂淋漓的写作背后,是长期心理压抑的宣泄。第三章研究虹影在历经童年自卑之后,用写作弥补现实不足,实现自我超越。她笔下的女主人公,才貌兼备、坚韧不屈,和男性斗智斗勇,和命运不屈抗争,在文学世界里撑起了整片天空,是顶天立地让人敬佩的存在。第四章研究历经千回百转之后的理性回归。虹影以弃绝父母、远离家乡来发泄心头怨气,漂泊多年之后她意识到失根危机,在历经千回百转确认自己身份认同的同时,她也在追寻父爱、与父亲和解,发现母爱并投向母亲的怀抱,在爱的包围中回归心灵的宁静,创作也随之出现淡然平和的特质,在新书中,她放下以往的偏执,和伤害她或被她伤害的人和解,对人、事采取包容淡定之态,可谓完成了由疯狂向理性回归的创作心理转变路程。本文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之上,运用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女性心理学等心理学理论和女性主义、身份认同等方面的知识展开文本分析,探寻作家创作的心灵足迹,以更好地走近作家,更深地了解作品的主题和内涵。

王玲玲[10](2012)在《火狐的吟唱—虹影小说的个性书写》文中提出着名的旅英女作家虹影,以她独特的个人魅力,以及对文学创作的独特感悟和热情,为世界文学创作增添了一抹奇异的色彩。虹影作品选材非常广泛、大胆,而且有着自己独特的眼光和描写角度。她善于从女性视角观察问题,作品中呈现出清晰的女性主义倾向,在探讨女性内心世界和释放女性欲望上做出了非常大的努力。对女性的叛逆书写和多广的选材,也为贯穿在虹影小说的“漂泊”主题和“苦难”与“自我救赎”主题的表达找到了充分的现实文化依据和哲学上的支持。虹影向来个性张扬、才华横溢,骨子里充满叛逆精神,文如其人,她的创作就是她个人气质的外化。“火狐”是虹影特质的一个生动写照,一种不被驯服的桀骜之气充盈作者周身。在小说创作中,作家本人的这种特质转化成为她的文本特质,虹影以她诗人的才情和灵动求变的语言风格,述说自己也述说别人,为读者营造出一份华丽诡奇、野性极致的个性化的美学风格。

二、致命的飞翔——评虹影的《康乃馨俱乐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致命的飞翔——评虹影的《康乃馨俱乐部》(论文提纲范文)

(1)虹影散文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虹影创作研究综述
    二、选题缘由及其意义
第一章 虹影散文创作溯源
    第一节 童年创伤经历
    第二节 异国文化的碰撞
    第三节 顺应媒介生态环境的需要
第二章 前期散文:女性“白日梦”与超现实经验
    第一节 情欲书写
    第二节 玄秘经验
第三章 后期散文:返归现实的人间烟火味
    第一节 亲人·故乡·怀念
        一、父与女:疏离与追寻
        二、母与女:隔阂与忏悔
    第二节 旅行·朋友·爱恋
        一、流浪中的全球想象
        二、对传统两性关系的突围
    第三节 厨艺·人生·分享
        一、乐在其中的烹饪讲述
        二、散文中的文学鉴赏
第四章 虹影散文的独特韵味
    第一节 散文语言的多元整合
    第二节 散文叙事的小说意味
    第三节 散文题材的私人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2)创伤记忆·苦难意识·性别体验·边缘心态 ——论虹影小说创作的四维空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现状
    二、选题主旨、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虹影的生平与创作道路
    第一节 生平与感情经历
        一、身世与早年经历
        二、“黄金时代”
        三、英伦十年
        四、游走的“火狐”
    第二节 创作道路
        一、青年诗人
        二、小说创作的探索期
        三、成熟与成名
        四、一个“话题作家”
第二章 创伤记忆:成长之痛与亲情伦理的冷峻透视
    第一节 成长之痛与成长之悟
    第二节 揭示“黑暗与爱”:家庭隐私的大胆暴露和亲情伦理的冷峻透视
        一、母亲与母爱
        二、父亲与父爱
        三、手足亲情
    第三节 如何“自我暴露”:自传体小说的新突破
第三章 苦难意识:饱含痛感的历史回望与现实观照
    第一节 贫穷与饥饿:“恢复被迫失去的记忆”
        一、赤贫年代的空间写照:街巷、堂屋、阁楼、公厕
        二、饥饿年代的时间追溯:个人、家族和城市的受难史
    第二节 动乱与暴力:从历史反思到现实忧患
    第三节 战争与乱世:悲情男女的遇合流离、命运浮沉与孤独无依
第四章 性别体验:女性意识与女性欲望的叛逆书写
    第一节 女性意识:“他者”的困境、反抗与超越
        一、“他者”的困境:女性生存的切肤之痛
        二、恋父-审父-弑父-杀夫-阉割男人:对男权中心话语的激烈反抗
        三、“超性别写作”:在传奇书写中构建女性的历史主体地位
    第二节 欲望之“虹”:以女性身体体验为中心的情爱叙事
        一、“身体写作”及虹影的深层逻辑
        二、反抗的身体、叛逆的欲望和完美的性爱
    第三节 女性的“白日梦”:一场东方“维纳斯”与西方“战神”的性事
第五章 边缘心态:漂泊无依的“边缘人”
    第一节 “家”的边缘人
        一、无家之痛与恋“家”之情
        二、“寻父”的冲动
        三、“爱”的救赎
    第二节 国族边缘人
        一、国族政治:身份认同与情感选择
        二、跨文化交际:冲突、对话与交融
    第三节 社会边缘人
    第四节 性别边缘人
        一、女同性恋者:性别政治与姐妹情谊
        二、男同性恋者:猎奇心态与传奇想像
结语“流散”中的“中国经验”与“世界眼光”
    一、关于“流散”写作
    二、“中国经验”的价值与局限
    三、“世界眼光”的价值与局限
引文出处及参考文献
    一、虹影作品
    二、期刊论文
    三、理论专着与学位论文
    四、英文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边缘创伤下的女性情怀书写——以严歌苓笔下移民者形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双重边缘,多层创伤
二、边缘化书写
三、边缘创伤处境下的出路探讨

(4)精神原乡与文化鸿沟 ——虹影小说河流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河流意象与虹影小说
    1.1 《饥饿的女儿》:底层关怀
    1.2 《阿难》:逃离和离散
    1.3 救赎意识——佛不渡我,我就自渡
二、从长江、恒河到大洋——虹影三部作品解读
    2.1 长江:《饥饿的女儿》——漂泊的私生女,寻父的人生旅程
        2.1.1 三种河流
        2.1.2 三种饥饿
        2.1.3 多余与罪恶
    2.2 恒河:《阿难》,指向恒河的救赎之路
        2.2.1 “人生即罪”
        2.2.2 魂归恒河
    2.3 大洋:《K——英国情人》,文明冲突的不可调和
        2.3.1 文化交流
        2.3.2 被审视的东方
        2.3.3 房中术
三、河流:时间、空间、文化
    3.1 河流:历史和时间
    3.2 河流:此岸到彼岸
        3.2.1 彼岸——寻找自我
        3.2.2 彼岸——回到故乡
        3.2.3 彼岸——超脱此生
        3.2.4 彼岸——完成救赎
    3.3 河流:精神原乡与文化鸿沟
        3.3.1 “河流”:精神原乡
        3.3.2 河流:异族文化的鸿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5)虹影小说“边缘人”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虹影小说“边缘人”形象研究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0.2 虹影小说中“边缘人”概念界定
    0.3 虹影小说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 虹影自身边缘地位的生成
    1.1 饥饿年代:亲情的冷漠与阻隔
    1.2 海外漂泊:“居其地不解其情”
    1.3 性别边缘:男权文化的压迫
    1.4 私生身份:幼女的尴尬与落寞
2 创作主体与“边缘人”形象的主体同构
    2.1 城市贫民出身与社会主流群体之外的游离
    2.2 寓居海外与东西方文化夹缝中的漂泊流散
    2.3 坎坷情路与爱恋的灵肉创伤
    2.4 私生身份与家庭关系无着的生命苦难
3 “边缘人”的形象类型
    3.1 社会宏大事件之外的“游离者”
    3.2 多元文化碰撞中的“夹缝人”
    3.3 同性爱恋与精神重压下的“零余者”
    3.4 情感缺失与真爱的“渴望者”
4 “边缘人”形象的艺术塑造
    4.1 “叙述的狂喜”与身世经历的传奇性
    4.2 虚幻的梦境与精神开掘的深刻性
    4.3 交错的时空与悲剧命运的轮回性
5 “边缘人”形象的价值意义
    5.1 现实意义:边缘群体的关注与个体生命的尊重
    5.2 历史价值:边缘生成的追问与人性关怀的呼唤
    5.3 文化审美:“边缘人”的谱系与边缘感的超越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虹影小说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作者为中心的研究
二、以文本为中心的研究
    (一) 对虹影小说主题意蕴的研究
    (二) 对虹影小说风格特色的研究
    (三) 对虹影小说的叙事艺术的研究
三、虹影小说研究中的争议点、薄弱点和突破点
    (一) 虹影及其作品在国内一直饱受争议的地方
    (二) 虹影小说研究有待发掘、突破的地方

(7)长江边的守望—虹影笔下的家庭叙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家族文学与虹影小说
    一、家·家族制度·家族文学
    二、创作流变中的虹影写作
        (一)虹影家庭小说写作
        (二)家族文学与虹影家庭写作
第二章 虹影家庭小说叙事伦理
    一、家庭内部之间
        (一)夫妻:相依相伴
        (二)母女:母性压抑与渴望母爱
        (三)父子:遥远模糊的父子关系
        (四)拟血亲:温馨平静的呵护关爱
    二、寻找爱的“补偿”
        (一)痛苦挣扎的“寻父”之旅
        (二)枯燥生活下的憧憬
        (三)绝望生命的自我救赎
    三、女性的婚姻爱情观
        (一)认命淡漠的婚姻观
        (二)情爱欲望的自由选择
第三章 虹影家庭小说的叙事策略
    一、家庭故事的叙述方式
        (一)家庭故事的叙事结构
        (二)家庭故事的叙述模式
    二、情节设置与命运变化
        (一)情节突变的悲剧意味
        (二)婚外恋情的矛盾纠结
    三、回归本真的日常性叙事
        (一)乐在其中的烹饪讲述
        (二)生活环境的反复述说
第四章 家庭书写的价值内涵
    一、难以磨灭的童年记忆
    二、家在何方:逃离与回归
    三、守望长江:灵魂的归宿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女性主义与创伤叙事 ——虹影长篇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Contents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及问题的提出
    三、创新思维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革命与创伤:虹影女性主义叙事
    第一节 革命之伤:女性主体与革命创伤
        一、革命、创伤与文学
        二、“三父六命”
        三、带着创伤在历史中飞翔
    第二节 饥饿的女儿:为什么写饥饿
        一、饥饿与文学
        二、饥饿的力量:情感的“类饥饿”
        三、饥饿与背叛:不能忘却的纪念
    第三节 革命与女性命运
        一、站在革命边缘的女性
        二、自审态度与女性命运
        三、“肉体勒索”与女性自我认同
第二章 身体与母亲:万物的源头与指归
    第一节 身体:虹影小说的核心
        一、“身”在东西方哲学中的流变
        二、虹影对“身”的肉体凝视
        三、虹影对“身”的“他者”想象
    第二节 意象:内外意象的交融
        一、外在显现:意象链之一
        二、内在线索:意象链之二
    第三节 “河母”:包容万物的生死
        一、江河的滋养,母亲的子宫
        二、江河的多变,母亲的包容
    第四节 包容的反思:从“罪己”到进入“他者”
第三章 审“美”重建与恶之花
    第一节 女性主体与审丑
        一、审美的传统及其颠覆
        二、女性作家与“丑”的自审
        三、虹影小说中的审丑文本呈现
    第二节 女性“丑”的审“美”重建
        一、虹影女性主义审丑的性别意义
        二、男权讽喻与文化祛魅
        三、虹影的性爱“反驱离”表达
    第三节 恶之花:创伤女性的“丑”之再变异
        一、恶魔性因素与文学研究
        二、恶之花:虹影的女性主体意识与恶魔性因素
        三、恶之花的“丑”之再变异
结论:“中间地带”与“隙缝人”
    一、承上
    二、启下
    三、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虹影简介及主要创作年表、所获奖项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虹影创作心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童年经验的再现
    第一节 生存困境
    第二节 爱的匮乏
    第三节 孤独镜像
第二章 长期心理压抑的宣泄
    第一节 开放的性书写
    第二节 潜隐的“弑父”情结
    第三节 无果之爱
第三章 自卑与超越
    第一节 坚贞不屈的命运抗争
    第二节 女性主导下的文学世界
第四章 创作理性的回归
    第一节 自我身份的认同
    第二节 艰难的“寻父”
    第三节 理性回归
小结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
致谢

(10)火狐的吟唱—虹影小说的个性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引言
一 宿命的悲鸣:虹影小说的主题意蕴
    (一) 永恒的漂泊与无根的流浪
    (二) 生活的苦难与自我救赎
二 风中的罂粟:虹影小说的女性形象
    (一) 在欲望中沉浮:寻爱的孤独女性
    (二) 在男权中斡旋:自强的叛逆女性
三 走在边缘:虹影小说的个性化选材
    (一) 宗教情结:对人间苦海的批判与思考
    (二) 性与爱:人类永恒的话题
四 雅俗的协奏:虹影小说的语言风格
    (一) 清雅灵动的诗性表达
    (二) 俚俗杂糅的语言实验
五 酒神的舞蹈:虹影小说的美学追求
    (一) 诡奇、华丽之美
    (二) 野性、极致之美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四、致命的飞翔——评虹影的《康乃馨俱乐部》(论文参考文献)

  • [1]虹影散文创作研究[D]. 宋海江. 西藏民族大学, 2020(08)
  • [2]创伤记忆·苦难意识·性别体验·边缘心态 ——论虹影小说创作的四维空间[D]. 黄爱. 山东大学, 2018(02)
  • [3]边缘创伤下的女性情怀书写——以严歌苓笔下移民者形象为例[J]. 田野.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6(04)
  • [4]精神原乡与文化鸿沟 ——虹影小说河流意象研究[D]. 闵逸文.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5)
  • [5]虹影小说“边缘人”形象研究[D]. 李昕霓. 辽宁大学, 2016(02)
  • [6]虹影小说研究综述[J]. 何梦洁.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06)
  • [7]长江边的守望—虹影笔下的家庭叙写[D]. 肖岑.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5(06)
  • [8]女性主义与创伤叙事 ——虹影长篇小说研究[D]. 唐湘.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9]虹影创作心理研究[D]. 于菲. 山东师范大学, 2013(09)
  • [10]火狐的吟唱—虹影小说的个性书写[D]. 王玲玲. 渤海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致命飞行——评红瑛《康乃馨会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