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种子处理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柴胡种子处理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一、柴胡种子处理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马玉成[1](2021)在《康乐县柴胡高产栽培技术》文中指出本文从品种选择、整地施肥、种子处理、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适合康乐县的柴胡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广大柴胡种植者提供技术参考。

客绍英,张胜珍,王向东,马艳芝[2](2020)在《柴胡规范化栽培现状与产业发展分析》文中提出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干燥根供药用,是我国传统常用大宗药材。柴胡野生资源日益减少,现在市场上流通的大部分为人工栽培品种。综合分析了柴胡规范化栽培过程中优良新品种选育、种子处理和田间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柴胡产业的发展现状,以期为提升柴胡栽培技术水平,保障药材品质安全优质、稳定可控,实现柴胡生产的规范化、产业化提供参考。

王晖[3](2020)在《控制抽茎及生殖生长对柴胡根部生长及品质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文中指出柴胡为常用大宗药材,栽培柴胡已经成为柴胡药材的重要来源。但柴胡栽培生产因亩产量低,生产发展严重受限。柴胡根部较小、其地上部生物量远大于根部,根冠比严重失调,导致生长第二年、第三年地上部郁蔽严重、植株大量死亡,同时单位面积种植密度难以提高,土地占用面积太大,因此种植效益偏低、制约了种植积极性。为提高栽培柴胡产量,生产上有在其进入抽茎、现蕾期时,割除植株部分茎叶的做法;研究人员也发现摘除花序可以提高柴胡根部生物量。但上述措施对柴胡地上部生长、特别是生殖生长的控制效果、以及提升产量和品质的分子机制等,目前尚缺乏深入系统研究。本研究以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优良主栽品种“中柴2号”为试材,结合生长发育动态分析、HPLC、GC-MS及转录组测序等手段,首次系统解析了以割茎和摘花为手段,研究控制抽茎和生殖生长对“中柴2号”根部生长及品质形成的作用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生长发育动态分析显示:“中柴2号”各时期地上部鲜重、干重均为根部的3倍以上;开花后,地上部干重最高达到根部干重的8.33倍;干重根冠比自抽茎后迅速下降,在花期达到最大降幅53.9%。柴胡根部横切面的盐酸-间苯三酚染色及HPLC、GC-MS结果显示:柴胡皂苷a、d含量自抽茎后显着增加;皮部是有效成分积累的主要部位,其皂苷a、d含量及挥发性物质种类在各时期均显着高于木质部;但木质部随着生长发育总面积占比不断增加,并伴有薄壁组织减少、次生代谢产物合成能力减弱、木质素积累增多等不利于品质形成的特征。上述结果表明,柴胡生长发育中后期是根部干物质积累和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抽茎、开花导致根冠比失调加重、根部木质化加剧,对柴胡产量和品质形成构成了较大竞争和干扰。2、第一年割茎结果显示,处理后柴胡根鲜重由3.19±2.75 g增加至5.28±2.58 g,干重由1.55±1.26 g增加至1.63±0.62 g。第二年结果表明,处理后柴胡根鲜重由 4.99±1.52 g 增加至 8.94 ± 2.77 g,干重由 1.63±0.62 g 增加至 3.22±0.98 g。皂苷a、d含量增加,但无显着性差异;挥发性物质种类增加26种。转录组分析显示:割茎处理后,ABA路径(PYL4)、乙烯路径(ERF1)、茉莉酸路径响应基因(TIFY 10A)的表达显着变化,皂苷合成关键基因(β-AS、Galactinol synthase 1、Beta-fructofuranosidase、TPPJ、RHM1)及根生长相关基因(GAPDH、CYP735A)的表达显着上调。表明割茎处理有助于柴胡产量和品质形成,但可能导致ABA和乙烯水平的提高并诱发了伤害胁迫响应。3、第一年摘花结果显示,处理后柴胡根鲜重由2.61±0.99 g增加至7.08±2.53 g,干重由1.01±0.31 g增加至2.80±1.03 g。第二年结果表明,处理后柴胡根鲜重由 5.26±1.53 g 增加至 12.62 ± 3.93 g,干重由 1.92±0.53 g 增加至 4.66 ± 1.51 g。皂苷a、d含量分别平均增加25.61%和34.10%;根部薄壁组织显着增加;挥发性物质种类增加5种。转录组分析显示:摘花处理后,生长素路径(TIR、ARF)、油菜素内酯路径(cyclin D3)、细胞分裂素路径(ARR)、ABA(PYR/PYL、ABI5、ABI7、PP2C、SnRK2)路径、乙烯路径(ERF1)响应基因的表达显着变化,皂苷合成基因(AACT、HMGS、HMGR、DXS)及根生长相关基因(Endoglucanase、PL、CRF2、SAUR41、TIR1、MYB59、SCARECROW-like 28)的表达显着上调。表明摘花措施可能通过对激素路径和皂苷合成路径等多个关键酶的调控,显着促进了根部生长发育、生物量积累及有效成分合成。4、割茎处理后鲜重与干重年平均增幅分别为67.62±3.31%、58.96±11.71%;摘花处理后鲜重与干重年平均增幅分别为155.57±22.20%、159.20±24.10%。摘花处理皂苷a、d含量增幅分别约为割茎处理的4倍和1.7倍。从割茎、摘花两个组中选择 HRD3A、PTB3、26S、RAP2.2、UVR8、DSK2a、SERINC、GDI、SKP1、UBC9、ACT7等11个候选内参基因和一个常用内参基因β-tubulin进行稳定性评价,结果显示:26S、PTB3和PTB3、SERINC分别为割茎处理组和摘花处理组中的最佳内参基因。荧光定量PCR对13个与生长、胁迫、皂苷合成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趋势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表明转录组测序结果的可靠。本研究通过系统比较割茎和摘花措施对柴胡根部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提出:割茎处理由于同时削弱了柴胡地上部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导致植株ABA和乙烯水平的上调及生长素水平的下调,并诱导植株产生了伤害胁迫响应,使根部产量、有效成分含量增幅受限。由于柴胡花序多且花期长,繁殖投入较大,因此针对柴胡生殖生长的摘花处理在产量和质量上的提升更为显着。摘花后植株ABA、乙烯水平下调,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水平及多个皂苷合成关键基因表达上调,根生物量积累和有效成分含量的增幅为割茎处理的2~4倍,推测摘花措施延缓了植株的衰老进程,为根部产量和品质形成争取了更多时间。后续将进一步探究不同地上生长控制措施对柴胡生长发育进程的调控机制,并细化柴胡割茎、摘花操作方案,为相关根类药材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良好借鉴。

孙延超[4](2020)在《不同柴胡种质评价和冀柴1号种子形成及萌发特性的研究》文中提出柴胡为伞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或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干燥根,分别习称“北柴胡”及“南柴胡”,有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之功效。柴胡为大宗药材之一,药材使用量和栽培面积逐年增大,人工栽培品已成为柴胡药材的主要来源,玉米套种柴胡是河北省柴胡的主要栽培模式。本试验对玉米套种柴胡栽培模式下,不同柴胡种质的抗寒性、产量和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并以冀柴1号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适宜播期、植株开花结实及种子萌发等生物学特性,以及贮藏温度、发芽温度和浸种处理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6个柴胡种质的越冬死苗率差异显着,HB-sx的死苗率最低7.81%,其次为GS-dx的12.87%,越冬期幼苗根系的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含量与越冬死苗率均呈显着负相关关系。不同柴胡种质的产量均差异显着,SD-jn的产量最高1050.60kg/hm2,其次为HB-sx的973.50kg/hm2。不同柴胡种质的浸出物、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柴胡皂苷a、d的含量和积累量均差异显着,SD-jn的柴胡皂苷(a+d)含量与积累量均最高,分别为 1.00%、10.51kg/hm2,其次为 HB-sx 的 0.79%、7.69kg/hm2。2不同播期冀柴1号的越冬死苗率差异显着,7月10日播种的越冬死苗率最低10.98%,越冬期幼苗根系的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含量与越冬死苗率均呈显着负相关关系。不同播期冀柴1号的产量差异显着,以7月10日播种的产量最高947.55kg/hm2。不同播期冀柴1号的浸出物、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柴胡皂苷a、d的含量和积累量均差异显着,各成分含量均符合《中国药典》指标要求,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d、柴胡皂苷(a+d)的积累量均以7月10日播种的最高,分别为3.47kg/hm2、4.79kg/hm2、8.26kg/hm2。3冀柴1号的开花期6月20日~8月8日,经历50d,划分为初花期、盛花期、末花期3个时期。单株一般具一级分枝20~24个,每个一级分枝着生二级分枝8~12个,每个二级分枝着生三级分枝2~4个,开花顺序依次为植株顶部花序、一级分枝、二级分枝及三级分枝的花序。每天开花时间,晴天集中于8:00~13:00时,阴天集中于9:00~14:00时。单花开花至花瓣脱落经历14~18d,其花盘、花瓣、花药、柱头等各部位呈不同颜色变化。4冀柴1号花授粉至果实成熟需要55d,划分为绿熟期、乳熟期、黄熟期、褐熟期、完熟期5个时期,每个时期经历5~16d。果实形成过程中,含水量逐渐降低,千粒重逐渐升高,完熟时含水量11.47%,千粒重1.22g;授粉后51d,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均达最大值,分别为12.74%、55.32%。植株不同分枝上的种子千粒重和发芽率均差异显着,植株顶部花序种子的千粒重最高1.13g,一级分枝种子的发芽率最高59%。植株不同部位的种子千粒重和发芽率均差异显着,上部种子千粒重最高1.04g,发芽率亦最高52%。5柴胡种子萌发过程中,种子内的GA3、IAA、ABA含量均差异显着,且呈不同的变化趋势。种子内的GA3和IAA含量均先升高后降低,在露白期的含量均最高,分别为17.85ng/g和83.46ng/g;种子内的ABA含量则表现先降低后升高,未萌发种子的ABA含量最高176.38ng/g。6贮藏温度、发芽温度显着影响柴胡种子的发芽率,贮藏温度4℃,发芽温度20℃条件下的种子发芽率最高63%。不同浓度的GA3、IAA、ABA溶液浸种处理,种子发芽率均差异显着,1.6mg/L GA3处理的种子发芽率最高67%。结论:HB-sx、SD-jn2个柴胡种质适宜在河北省栽培;玉米套种柴胡栽培模式的冀柴1号适宜播期为7月10日;明确了冀柴1号单花与复伞形花序的开花时间、顺序及单花各部位颜色变化,果实形成时期及不同花序、部位的种子质量等生物学特性,初步揭示了柴胡种子萌发过程中GA3、IAA、ABA的含量变化;贮藏温度4℃,发芽温度20℃,1.6mg/L GA3溶液浸种均可显着提高种子发芽率。

郑丽美[5](2020)在《武安市连翘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连翘作为中药材应用十分广泛,以其抗逆性强、疗效显着、副作用小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连翘作为武安市重要的道地药材之一,其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但是在武安市连翘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在经营管理、采收加工、市场流通等方面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调查、统计分析、归纳与总结相结合等方法,对武安市连翘种植生产、加工、市场营销和生产经营模式等环节进行调研,了解连翘产业现状,分析了武安市连翘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提出有关连翘产业的发展对策及建议。具体内容如下:通过对武安市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和初加工企业进行实地走访调查表明,连翘生产面积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为野生连翘林和人工栽植林。同时,对生产经营主体(药材基地、农户)的基本情况、经营模式、栽培管理、连翘初加工、专业技术培训、销售渠道等方面进行统计归纳,深入剖析制约武安市连翘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一、连翘生产环节主要影响因素是栽植连翘种质基源不清,野生连翘有待提纯复壮,生产管理技术更新缓慢,生产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较低;二、连翘加工和市场营销环节的主要因素是加工企业规模小,精深加工不足,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不足,经营理念传统、销售渠道单一,信息流通不畅;三、生产经营模式传统,产业层次有待提升。结合武安区位优势和生产实际,从连翘的生产经营、栽培管理、加工和市场营销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即在生产环节主要是培育连翘优质丰产品种、建立种子种苗繁育体系,推行规范化种植,实施品牌培育战略;在加工和流通环节重点是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加工技术水平,加强中药材的深加工与综合开发程度,提高市场竞争力,完善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县级平台,加快市场信息化建设,加强中药材质量的监督管理,创新“基地共建共享”生产经营模式,从而推动武安市连翘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马玲芳[6](2020)在《不同种源银柴胡质量综合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银柴胡(Stelllaria dichotoma L.var.lanceolata Bge)是宁夏道地药材之一,随着野生资源的匮乏,人工种植面积逐年推广,生产上种子需求量越来越大,但市场上提供的银柴胡种子种源混杂、质量参差不齐、混伪品多等严重影响银柴胡药材的质量与产量。本课题对采自不同种植区的13份银柴胡种源进行种子质量、植株抗逆性、药材产量及主要药效含量等研究,旨在筛选出药效成分含量高、种子质量好、抗逆性强的种源材料,为道地产区银柴胡规模规范化种植提供优质种源材料。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种源银柴胡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种子生活力、千粒重有差异。13份银柴胡种源材料中85%的种子生活力在95%以上,62%的种子千粒重在1.45~1.65g,最适发芽温度为20℃~25℃。经模糊隶属函数及聚类分析,将13份银柴胡种源材料分为4类,第Ⅰ类有10号、5号、13号、7号种源,第Ⅱ类有2号、9号、4号种源,第Ⅲ类有11号、1号、6号、3号、8号种源,第Ⅳ类有12号种源。10号、5号、13号、7号种源质量较好,12号种源质量较差。2.不同种源银柴胡不同抗逆生理指标丙二醛(MDA)含量、膜透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脯氨酸(Pro)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在第一年、第二年均有差异。根据聚类分析可将13份种源材料分为三类:3号、9号、12号、4号是强抗逆性种源材料,主要来源于宁夏同心、宁夏红寺堡地区;6号、7号、1号、5号、11号、10号是弱抗逆性种源材料,主要来源于宁夏同心、宁夏彭阳地区;2号、13号、8号是中抗逆性种源材料,主要来源于宁夏同心、甘肃陇西地区。3.银柴胡一年生总黄酮含量在2.27~3.17mg·g-1,两年生总黄酮含量在3.85~8.19 mg·g-1;一年生总皂苷含量在34.75~42.56 mg·g-1,两年生总皂苷含量在38.22~45.17 mg·g-1;综合药效成分总黄酮和总皂苷含量,筛选出中药银柴胡药效成分含量较高的有3号、12号、1号、4号、2号和6号种源,来自宁夏同心和红寺堡地区。两年生银柴胡产量为120~205 kg/667 m2,产量较高的9号、5号、6号、12号种源均来自宁夏同心地区,其中6号种源和12号种源药效成分含量也高;经相关性分析,银柴胡根产量与主要药效成分呈不显着负相关。4.对13份银柴胡种源材料药效成分、抗逆性、种子质量等质量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成分得分系数结果显示,主成分1反映了质量指标脯氨酸(Pro)、发芽率和生活力,主成分2反映了质量指标总黄酮、过氧化氢酶(CAT)和千粒重,主成分3反映了质量指标总皂苷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主成分4反映了质量指标MDA。根据各个种源成分综合得分,13份种源材料综合质量排序为:4号>1号>10号>5号>2号>7号>8号>3号>6号>11号>9号>13号>12号,排序靠前的种源综合质量较高,综合排名靠前的有4号、1号、10号、5号种源,说明这4个种源银柴胡质量较好。

赖妍君[7](2019)在《三叶犁头尖生物学性状及繁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实验采用遮阳网、柴胡、玉米遮荫,观测三叶犁头尖生长发育状况和增产效果,测定不同遮阴条件下的透光遮阴状况,确定适宜三叶犁头尖生长的人工栽培环境;通过对三叶犁头尖株高、单叶面积、单株产量等8个主要生物学性状进行观测及相关、通径分析,确定影响三叶犁头尖产量的关键生物学性状,为三叶犁头尖的人工栽培和产量育种奠定基础;从花序、个体、群体三个水平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有三叶犁头尖的花形态学特征、单花序开花进程、个体开花与散粉日变化、群体开花物候、传粉生态学及繁育系统。结果表明:(1)在遮阳网、柴胡、玉米三种遮荫栽培条件下,柴胡遮荫增产效果显着,单株增产达到117.8%;玉米遮荫增产17.8%;遮阳网呈现负增长,减产0.7%。(2)三叶犁头尖植株各生物学性状在个体间差异较为明显。相关与通径分析表明,三叶犁头尖株高、单叶面积与单株产量呈显着正相关。在进行三叶犁头尖的产量育种时,应侧重于株高和单叶面积两个性状的选择,以达到高产的目的。最优回归方程Y=0.78083+0.07865X1-0.07761X2+0.23492X7,株高、叶数及单叶面积为影响三叶犁头尖单株产量的关键性状。(3)在试验地的气候条件下,一天中三叶犁头尖开花高峰期为11:00-15:00,开花数为一天开花总数的65.96%,天气晴朗的情况下,一天中散粉时间主要集中在10:00-14:00,花药散粉的高峰期是11:00-13:00,散粉率为全天的48.64%;单花开放进程历时5-7d,,花序开放持续时间以36h出现频率最高;三叶犁头尖于5月下旬开始开花,可持续到9月上旬,二年生植株一年可开花1-4次。开花规律呈双峰型:于6月份出现一次开花高峰,相对开花百分率为27.27%,8月份又出现一次开花高峰,相对开花百分率为40.74%。(4)三叶犁头尖主要的访花者为:隐翅虫(1种),小型甲虫(1种)蚂蚁(1种),蝇类(2种),蜘蛛(1种),访花时间集中在10:00-15:00。(5)三叶犁头尖在自然授粉条件的结实率为100%,人工进行异株授粉的结实率为87.5%。

黄旗凯,沈亮,刘志香,开国银[8](2019)在《无公害银柴胡栽培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银柴胡作为中国传统的常用中药,已有几百年的药用历史,收载于历版《中国药典》。味甘,性微温。归肝、胃经。有清虚热,除疳热的作用。用于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小儿疳热等病证。为乌鸡白凤丸等中药制剂的原料药。近年来人们对其需求日益增多,而野生资源被长期过度采挖,导致野生银柴胡的资源严重匮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内外市场需求。人工栽培面积虽逐渐扩大,但银柴胡人工栽培品的品质与野生品差异较大。同时,生产过程中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所导致的农药残留、金属超标等问题,以及市场上伪品众多,严重影响银柴胡药材的品质、疗效和用药安全,由此银柴胡的无公害栽培技术尤为重要,无公害栽培是促进银柴胡产业健康发展的有效方式。该文综述了银柴胡无公害生产应具备的产地环境、种植方法、田间管理、合理施肥灌水等农艺措施,以及无公害防治病虫害的方法等无公害种植技术,从而构建规范化的银柴胡无公害生产体系,有效指导银柴胡的规范化生产栽培,促进银柴胡种植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彭云霞[9](2017)在《小叶黑柴胡种子萌发特性及幼苗生长动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叶黑柴胡(Bupleurum smithii var.parvifolium)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干燥根入药,目前均为野生。随着对小叶黑柴胡药用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入,其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然而,由于对野生小叶黑柴胡的过度采挖,导致野生资源逐年减少。因此,迫切需要对其进行人工驯化栽培。在长期栽培过程中发现柴胡属种子萌发难、发芽时间较长、且出苗不一致。因而研究小叶黑柴胡种子繁育技术和幼苗生长发育规律,对其成功引种驯化栽培具有重大意义。基于此,本试验研究了小叶黑柴胡种子萌发特性及幼苗生长发育动态,主要研究结果有:1、小叶黑柴胡在甘肃省主要分布于海拔27003500 m的甘南林区、岷山山脉、太子山脉的和政、卓尼、临潭、合作、夏河等地,河西地区的武威、张掖等地以及兰州附近的兴隆山等地。种群类型为高山草甸、草原,高山灌丛,林缘地带,坡向以阳坡、半阳坡为主。2、小叶黑柴胡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0℃,萌发介质以砂上做发芽床的效果最佳;采用KMnO4、GA3、NAA及IAA处理均可以不同程度的促进小叶黑柴胡种子萌发,若采用KMnO4处理,则选用0.4%浓度为好;若采用GA3处理,则选用50 mg/L浓度为好;若采用NAA处理,选用20 mg/L的效果为好;若采用IAA处理,选用30 mg/L的效果为好;试验中6-BA对小叶黑柴胡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若采用温水浸种的方法,建议采用40℃恒温下浸泡4 h或20℃2 h、40℃2 h变温处理,对小叶黑柴胡种子萌发均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3、与对照狭叶柴胡相比较,小叶黑柴胡幼苗发育时,不管是株高、根粗、根长、叶片数等外部形态指标,还是根鲜重、茎叶鲜重等生物量指标,都明显低于家栽狭叶柴胡。分析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植物本身的遗传因素造成,而非直接的环境因素。4、在同一生长环境条件下,对比小叶黑柴胡与家栽狭叶柴胡的一些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小叶黑柴胡SOD、POD、CAT和APX等活性均低于狭叶柴胡,MDA含量高于狭叶柴胡,说明在同样的人工栽培环境条件下,野生小叶黑柴胡的抗性相对较弱,而家栽狭叶柴胡经过人工驯化对环境已有了较强的适应性。

封海东,周明,张文明,周军,李坤,司海倩,邓承静,袁修华[10](2017)在《鄂西北地区北柴胡高效实用人工种植技术》文中提出主要结合鄂西北地区环境条件,介绍了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is DC.)的高效实用人工种植技术,以供农户种植时参考。

二、柴胡种子处理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柴胡种子处理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康乐县柴胡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选种
2 整地施肥
3 种子处理
4 播(栽)种
    4.1 套种。
    4.2 撒播。
    4.3 育苗移栽。
5 田间管理
    5.1 中耕除草。
    5.2 间苗定苗。
    5.3 追肥。
    5.4 割薹。
6 病虫害防治
    6.1 根腐病。
    6.2 蚜虫。
7 采收

(2)柴胡规范化栽培现状与产业发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柴胡品种选育现状
二、柴胡栽培技术研究现状
    (一)种子处理技术
    (二)播种量
    (三)田间管理技术
        1.间苗。
        2.苗期防杂草技术。
        3.水肥管理。
        4.打顶和摘蕾。
        5.根腐病的防治。
        6.采收期。
三、柴胡产业发展现状
四、展望

(3)控制抽茎及生殖生长对柴胡根部生长及品质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柴胡概述及功效演变研究
        1.1.1 柴胡属植物起源及概述
        1.1.2 柴胡药用功效的演变
    1.2 影响柴胡生长、品质形成的因素
        1.2.1 柴胡有效成分种类
        1.2.2 柴胡有效成分积累规律
        1.2.3 农艺措施对柴胡生长、品质的影响
        1.2.4 柴胡不同种质、品种间农艺性状及药用品质的差异
    1.3 植物地上-地下生长间的互作与调控
        1.3.1 植物地上-地下生长间的互作研究
        1.3.2 调控植物地上-地下生长的农艺措施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柴胡生长发育、生物量积累及根部皂苷含量、挥发性物质积累的动态研究
    2.1 柴胡生长发育及生物量积累的研究
        2.1.1 材料、试剂及仪器
        2.1.2 实验方法
        2.1.3 结果与讨论
    2.2 柴胡根部皂苷分布与含量变化的研究
        2.2.1 材料、试剂及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2.3 结果与讨论
    2.3 柴胡根部挥发性物质种类变化的研究
        2.3.1 材料及仪器
        2.3.2 实验方法
        2.3.3 结果与讨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控制抽茎对柴胡根部生长及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分子机制
    3.1 控制抽茎对柴胡根部生长的影响
        3.1.1 材料、试剂及仪器
        3.1.2 实验方法
        3.1.3 结果与讨论
    3.2 控制抽茎对柴胡根部有效成分的影响
        3.2.1 材料、试剂及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2.3 结果与讨论
    3.3 控制抽茎调控柴胡根部生长及品质形成的分子机制
        3.3.1 材料
        3.3.2 实验方法
        3.3.3 结果与讨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控制生殖生长对柴胡根部生长及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分子机制
    4.1 控制生殖生长对柴胡根部生长的影响
        4.1.1 材料、试剂及仪器
        4.1.2 实验方法
        4.1.3 结果与讨论
    4.2 控制生殖生长对柴胡根部有效成分的影响
        4.2.1 材料、试剂及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2.3 结果与讨论
    4.3 控制生殖生长调控柴胡根部生长及品质形成的分子机制
        4.3.1 材料
        4.3.2 实验方法
        4.3.3 结果与讨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控制抽茎与生殖生长对柴胡根部生长和品质的不同调控
    5.1 控制抽茎与控制生殖生长对柴胡根部生长的不同影响
        5.1.1 材料、试剂及仪器
        5.1.2 实验方法
        5.1.3 结果与讨论
    5.2 控制抽茎与控制生殖生长对柴胡根部有效成分的不同影响
        5.2.1 材料、试剂及仪器
        5.2.2 实验方法
        5.2.3 结果与讨论
    5.3 控制抽茎与生殖生长调控柴胡根部生长及品质的不同分子机制
        5.3.1 材料
        5.3.2 实验方法
        5.3.3 结果与讨论
    5.4 控制抽茎与生殖生长条件下柴胡根部最佳内参基因的筛选
        5.4.1 材料、试剂及仪器
        5.4.2 实验方法
        5.4.3 结果与讨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二章 附图
    第三章 附表
    第四章 附表
致谢
个人简介

(4)不同柴胡种质评价和冀柴1号种子形成及萌发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柴胡种质资源研究
        1.1.1 种质资源分类与分布
        1.1.2 种质资源性状评价与鉴定
    1.2 柴胡生物学基础
        1.2.1 形态特征
        1.2.2 生长习性
    1.3 栽培技术研究
        1.3.1 种植模式
        1.3.2 播期
        1.3.3 采收期
        1.3.4 种植密度
        1.3.5 病虫害防治
    1.4 化学成分研究
        1.4.1 皂苷类
        1.4.2 多糖类
        1.4.3 黄酮类
        1.4.4 挥发油类
    1.5 药理作用研究
    1.6 本研究内容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种质来源
        2.1.2 仪器与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柴胡种质评价试验
        2.2.2 冀柴1号开花结实研究
        2.2.3 冀柴1号种子萌发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种质柴胡的评价
        3.1.1 不同种质柴胡幼苗的抗寒性分析
        3.1.2 不同种质柴胡的产量和质量分析
        3.1.3 不同播期冀柴1号的抗寒性比较
        3.1.4 不同播期冀柴1号的产量和质量比较
    3.2 冀柴1号开花结实特性分析
        3.2.1 冀柴1号的开花特性
        3.2.2 冀柴1号的结实特性
    3.3 冀柴1号种子的萌发特性分析
        3.3.1 种子萌发过程的内源激素变化
        3.3.2 贮藏及发芽温度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3.3.3 生长调节剂处理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4 讨论
    4.1 不同种质柴胡的抗寒性及产量质量
    4.2 冀柴1号的抗寒性与适宜播期
    4.3 关于冀柴1号开花结实的生物学基础
    4.4 柴胡种子萌发特性与种子处理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附件

(5)武安市连翘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河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
        2.1.1 中药材
        2.1.2 中药材产业
    2.2 理论依据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产业组织理论
        2.2.4 农业现代化理论
第3章 武安市连翘产业发展现状
    3.1 武安市中药材产业概况
        3.1.1 武安市中药材生产条件
        3.1.2 中药材主要区域分布
        3.1.3 生产规模状况
        3.1.4 合作经营组织状况
        3.1.5 技术培训和科学研究情况
        3.1.6 政策扶持
    3.2 武安市连翘生产情况调查
        3.2.1 武安市连翘资源概况
        3.2.2 连翘生产情况调查
    3.3 武安市连翘加工情况调查
    3.4 武安市连翘营销情况调查
    3.5 武安市连翘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调查
第4章 武安市连翘产业发展制约因素
    4.1 武安市连翘生产环节的制约因素
        4.1.1 栽植连翘种质基源不清,野生连翘有待提纯复壮
        4.1.2 连翘生产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低
        4.1.3 生产管理技术传统,知识更新缓慢
        4.1.4 生产经营模式传统,产业层次有待提升
    4.2 武安市连翘加工环节的制约因素
        4.2.1 加工企业规模小,深加工程度不够
        4.2.2 缺乏地标性品牌
    4.3 武安市连翘营销环节的制约因素
        4.3.1 经营观念传统,销售渠道单一
        4.3.2 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不足
        4.3.3 信息流通不畅
第5章 促进武安市连翘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5.1 创新连翘生产经营模式
    5.2 培育连翘优质丰产品种,建立种子种苗繁育体系
        5.2.1 加强连翘种质资源保护
        5.2.2 重视种质提纯复壮
        5.2.3 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
        5.2.4 建立种子种苗繁育体系
    5.3 推行生态化种植,实施品牌培育战略
    5.4 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加工技术水平
        5.4.1 培育龙头企业
        5.4.2 提高加工技术水平
    5.5 加强中药材的深加工与综合开发,增加市场竞争力
    5.6 加快市场信息化建设
    5.7 完善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县级平台
    5.8 加强中药材质量的监督管理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6)不同种源银柴胡质量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银柴胡本草考证
        1.2.2 银柴胡的原植物形态研究
        1.2.3 银柴胡生境及其资源分布研究
        1.2.4 银柴胡人工栽培研究
        1.2.5 银柴胡抗旱性研究
        1.2.6 银柴胡药材活性成分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不同种源银柴胡种子质量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测定方法
        2.1.3 数据分析
        2.1.4 隶属函数综合评价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种源银柴胡种子千粒重结果分析
        2.2.2 不同种源银柴胡种子生活力分析
        2.2.3 不同种源银柴胡在不同温度下种子发芽分析
        2.2.4 不同种源银柴胡种子质量综合评价
    2.3 讨论
        2.3.1 银柴胡种子千粒重
        2.3.2 银柴胡种子生活力
        2.3.3 银柴胡种子发芽
    2.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种源银柴胡抗旱性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1.4 隶属函数综合评价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种源银柴胡膜脂过氧化分析
        3.2.2 不同种源银柴胡抗氧化酶分析
        3.2.3 不同种源银柴胡渗透调节物质比较
        3.2.4 隶属函数综合评价
        3.2.5 银柴胡两年抗旱生理聚类分析
    3.3 讨论
        3.3.1 银柴胡膜脂过氧化与抗旱性的关系
        3.3.2 银柴胡抗氧化酶与抗旱性的关系
        3.3.3 银柴胡渗透调节物质与抗旱性的关系
    3.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种源银柴胡产量、主要药效成分及综合评价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与仪器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标准曲线绘制
        4.2.2 不同种源银柴胡总黄酮含量比较
        4.2.3 不同种源银柴胡总皂苷含量比较
        4.2.4 不同种源银柴胡产量分析
        4.2.5 不同种源银柴胡药效成分与产量相关性分析
        4.2.6 不同种源银柴胡质量综合分析评价
    4.3 讨论
        4.3.1 不同种源银柴胡药效成分比较研究
        4.3.2 不同种源银柴胡产量与药效成分研究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三叶犁头尖生物学性状及繁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现状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思路与创新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试验地概况
    2.3 实验设计
    2.4 指标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遮荫实验
        3.1.1 不同遮荫对三叶犁头尖出苗及产量的影响
        3.1.2 不同遮荫对棚内光照强度的影响
        3.1.3 不同遮荫对三叶犁头尖生长发育的影响
        3.1.4 小结
    3.2综合生物学性状实验
        3.2.1 三叶犁头尖主要生物学性状调查
        3.2.2 三叶犁头尖主要生物学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3.2.3 通径分析
        3.2.4 多元逐步回归和最优回归方程
        3.2.5 小结
    3.3繁育实验
        3.3.1 花的形态学特征
        3.3.2 个体开花与散粉日变化
        3.3.3 群体开花物候
        3.3.4 传粉习性
        3.3.5 繁育特性
        3.3.6 小结
4 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8)无公害银柴胡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无公害银柴胡产地环境
2 品种鉴定
3 无公害银柴胡生产的综合农艺措施
    3.1 整地和育苗床处理
    3.2 种苗处理
    3.3 播种
    3.4 田间管理
        3.4.1 间、定苗及中耕除草
        3.4.2 追肥和灌水
4 病虫害综合防治
    4.1 农业防治
    4.2 物理防治
    4.3 生物防治
    4.4 化学防治
5 讨论及展望

(9)小叶黑柴胡种子萌发特性及幼苗生长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叶黑柴胡的研究进展
        1.1.1 植物学特征
        1.1.2 适宜生长的生态环境条件
        1.1.3 化学成分
        1.1.4 药理作用
    1.2 种子萌发特性研究进展
        1.2.1 种子萌发所需的外部环境条件
        1.2.2 种子休眠
        1.2.3 柴胡种子萌发特性研究进展
    1.3 植物幼苗生长发育研究
    1.4 药用植物引种驯化的作用
第二章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1 研究内容
        2.1.1 资源分布调查
        2.1.2 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2.1.3 幼苗生长发育动态研究
    2.2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甘肃省小叶黑柴胡资源分布调查
    3.1 调查方法
        3.1.1 文献调查
        3.1.2 走访调查
        3.1.3 路线调查
    3.2 调查结果
        3.2.1 地理分布
        3.2.2 适生生态环境
        3.2.3 群落状况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小叶黑柴胡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仪器
        4.1.3 试验方法
        4.1.4 数据统计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种子萌发适宜温度筛选
        4.2.2 种子萌发介质筛选
        4.2.3 种子萌发化学药剂筛选
        4.2.4 种子萌发适宜浸种时间筛选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小叶黑柴胡幼苗生长发育动态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幼苗生长发育动态分析
        5.2.2 幼苗生理指标比较分析
    5.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10)鄂西北地区北柴胡高效实用人工种植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播种
    1.1 备种
    1.2 选地
    1.3 整地
    1.4 播种时间及方式
2 田间管理
    2.1 除草
    2.2 苗期管理
    2.3 施肥
    2.4 病虫害防治
3 采收与加工
4 人工种植关注点
    4.1 效益预测
    4.2 主要问题

四、柴胡种子处理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康乐县柴胡高产栽培技术[J]. 马玉成. 现代农村科技, 2021(10)
  • [2]柴胡规范化栽培现状与产业发展分析[J]. 客绍英,张胜珍,王向东,马艳芝.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4)
  • [3]控制抽茎及生殖生长对柴胡根部生长及品质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D]. 王晖.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4]不同柴胡种质评价和冀柴1号种子形成及萌发特性的研究[D]. 孙延超.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5]武安市连翘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郑丽美.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8)
  • [6]不同种源银柴胡质量综合评价研究[D]. 马玲芳. 宁夏大学, 2020
  • [7]三叶犁头尖生物学性状及繁育研究[D]. 赖妍君.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8]无公害银柴胡栽培技术[J]. 黄旗凯,沈亮,刘志香,开国银.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9(16)
  • [9]小叶黑柴胡种子萌发特性及幼苗生长动态研究[D]. 彭云霞. 甘肃农业大学, 2017(12)
  • [10]鄂西北地区北柴胡高效实用人工种植技术[J]. 封海东,周明,张文明,周军,李坤,司海倩,邓承静,袁修华. 湖北农业科学, 2017(24)

标签:;  ;  ;  ;  ;  

柴胡种子处理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